A. 《念书的孩子》有感
周三上午,我们大家在学校看来一部电影,名叫《念书的孩子》。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路开和他的小狗——小胆儿之间发生的故事。留守儿童路开要去城里上学,却又舍不得离开“小胆儿”。想起在平时,“小胆儿”总是和他形影不离,在他乘上公交车后,“小胆儿”也在汽车边追了好长一段时间,一条小狗怎么可能追上一辆疾驰的汽车呢?它又跑回了路开以前住的小屋,滴水不进,粒米不沾的趴在门口等主人回家。到了后来,路开的同学——“银行家”朱靓出了个主意,将“小胆儿”托运到城里,他们都如愿以偿的在一起生活。但是,故事的结局却是悲惨的,它因为帮路开去捡塑料瓶而不幸出车祸死亡。
看了这部影片,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路开为了攒零花钱不怕脏、不怕累得去捡废品,有时在马路边的垃圾桶里,有时是在学校附近的饭店里,有时是路人送给他的塑料瓶,可我们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皇宫般极其奢侈的生活。劳动不分贵贱,付出就有回报。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勤俭节约,杜绝浪费。
故事的结局是“小胆儿”为了捡一个塑料瓶而失去了生命,大家知道这个塑料瓶是从哪里来的吗?它就是那个使多少人失去生命的车窗垃圾,有时抛出去的是塑料袋挡住了人们的视线,有时抛出去的是易拉罐可以将挡风玻璃轻易击碎,有时抛出去的是啤酒瓶让人当场毙命。生命只有一次,请大家提高自我素质,不要让你的随意造成他人的危险。
情义这个词不仅仅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能体现在人与动物之间。它为了路开去追公交车,趴在门口等主人回家,这就是情。记得有一部叫做《忠犬八公》的影片,一条叫八公的秋田犬为了等它早已死去的主人,每天在车站附近的花园里孤苦伶仃的等待,好心的市民为它送来了吃的喝的,天冷了,还为它送来衣物。忠诚的八公整整在花园等了主人三年,直到死去。
听完我的讲述,你有何感受?这真的是一部值得你去欣赏、去品味、去琢磨的电影。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观看了《念书的孩子》,这部电影是一部典型的关于留守儿童和老人的电影。片中介绍了留守儿童开开的故事。他的爸爸妈妈进城打工挣钱,家里剩下开开和爷爷祖孙俩,还有开开的小狗小胆儿一起相依为命,小胆儿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欢笑。一天,小胆儿发现爷爷煤气中毒了,开开急忙打了120,所幸抢救及时,爷爷苏醒过来。又一天,小胆儿拽着开开的裤腿去看爷爷,开开发现爷爷已经去世了。开开的父母回来为爷爷办理了后事,要带开开进城读书,可是不能带小胆儿,开开很伤心。小胆儿拼命地跑起来追赶着汽车,但离汽车越来越远……
看完这部电影,我对开开真是敬佩,作为留守儿童的他,把对父母的思念深深地埋在心里。当看到他和小胆儿说起父母思念之情时,我的眼泪哗哗地流着,仿佛开开在对着我说一样,让我感受颇深。在此,我希望所有留守儿童的家长,能多顾虑孩子的.感受,这些自己孤单,无依无靠,夜晚睡觉都想着父母的孩子,是多么渴望得到爸爸妈妈的爱啊!看看开开,再想想自己,我们的生活环境要比开开好得多,而且我们还有父母沉甸甸的爱,因此,我们要珍惜现在所处的优越条件,向开开学习,做一个懂事、勇敢、坚强的好少年!
12月6日的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去菊城电影院观看电影。电影的名字是《念书的孩子》,这部电影深深地触碰了我的内心世界。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叫路开的孩子,父母外出打工,他自幼跟着爷爷一起生活。路开每天念书给爷爷听。除此之外,还养了一只叫小胆儿的流浪小狗。爷爷身患重病,不久就离开了人世。可怜的路开一直泪流满面,他的爸爸妈妈也因此从外地回来。
有一天,路开的爸爸决定把路开带回城里,但路开坚决不回城,他的爸爸没办法,只好把路开先托付给班主任王老师,爸爸回城里找所好的学校给路开读书。路开每天在自己和爷爷以前往的房子里哭泣,小狗一一小胆儿也每天安慰着他。时间一长,他逐渐对“坚决不回城里”的念头慢慢消失了,他同意和父母回城了。
路开与老师、同学们道别,兴高采烈地拿着行李,牵着小胆儿和爸爸一同回城。但不幸的是,公交车不得带宠物入内,小胆儿是一条狗。爸爸不得不逼路开放下小胆儿,上了公车。小胆儿是路开最要好的朋友,它拼了命的追着开动的大巴。路开的眼泪也夺眶而出……
本篇的故事结局是多么可怜,其实,做父母很不容易。他们为你担心,也不想让你难过。剧中的路开也很可怜,爷爷死后,小胆儿又离开,这使他非常难过,在看的我们也为他感到很可怜,也很想伸出援手来帮助他们。
今天晚上,我和同学们一起看了一部电影,名叫《念书的孩子》。 《念书的孩子》讲的是:九岁的开开和爷爷一起生活,父母在外地打工挣钱,开开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关爱,只能还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不过好在开开还有一个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小胆儿,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欢笑。
开开是一个活泼开朗、懂事的好孩子。和爷爷相依为命,常常等远方的妈妈爸爸打电话,这可能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吧!开开是一个坚强勇敢自理能力很强的孩子。开开为了给爷爷减轻负担,每天早上早早起床给自己和爷爷做饭;开开那么小的年龄,还自己学着蒸馒头,想想开开,再比比我们,我们真是比开开幸福多了,我们应该向开开学习,做一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开开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好孩子。开开每天在学校借书,晚上回家给爷爷念书,开开为了腾出时间给爷爷念书,开开在学校早早地就把作业完成;爷爷不在的日子里,开开每天放学回家就趴在台阶上写作业,啃馒头,喝凉水,条件再苦,也不忘记学习;开开还有一个远大的理想——考上博士,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不像爸爸一样长时间外出打工,远离家乡和家人! 我对开开真是敬佩,作为留守儿童的他,把对父母的思念深深地埋在心里!当看到他和“小胆儿”说起父母思念之情时,我的眼泪总是哗哗地流着,仿佛开开在对着我说一样,让我感同身受。
和开开相比,我的生活环境比他优越很多,而且我们还有父母沉甸甸的爱,因此,我要努力像开开学习,做一个懂事、勇敢、坚强的好少年!
今天,学校放了电影《念书的孩子》,故事很感人,看完了,我的心像被铅块塞住一般,感动之处有以下几点。
故事中的开开与爷爷相依为命,每天晚上,开开都会给爷爷念书。灯光下,这是爷爷最开心的事了。开开每次给爷爷念书,小狗小胆就在旁边听着。
爷爷的去世对开开来说就是一个晴天霹雳,让小开开唯一的在农村相依为命的亲人也没有了。可是,为了不耽误读书,小开开还是留了下来。一个九岁的孩子自己做饭,自己洗衣,自己上下学。开开不敢自己独自住在爷爷刚去世的房子里,每天放学,他就趴在石阶上写字。再看看我们是多么幸运,每天有爸爸妈妈的陪伴,要玩具买玩具,要新衣有新衣,课外书多的是,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爱读书呢?
故事中的小胆是开开的好朋友,也可以说胜似亲人。它与开开形影不离,与开开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回家,一起写作业。小胆很听开开的话,不开心的事与开开说说,高兴的事第一个与开开分享。爷爷生病了,小胆第一个唤开开救爷爷,多么富有灵性的小狗呀!可是,开开在爷爷离开后要进城上学了,火车上不让带小狗,开开与小胆面临着分别,在开开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中,小胆还是没有与坐上载开开远去的列车。小胆就在车后面追呀追呀、追呀……
看电影的孩子哭声一片,许多老师也无耐地失声痛哭。我们的人生总是会面临着太多的无耐与无能为力。我们能做到的也许只有珍惜眼前的生活,做一个做好的自己。
星期三中午,我们看了一部让我们心酸的影片《念书的孩子》,它主要讲了关于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从父母进城打工,到爷爷去世,后来去城里上学,都拍得感人脏腑,很多人都流泪了。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开开的爷爷煤气中毒住院的事情。
这一天早上,开开醒来做早饭,他的狗小胆儿却拉着他往爷爷屋里跑。开开跑过去一看,爷爷煤气中毒了,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他抓起电话打了“120”,救护车将爷爷送到医院抢救,上学的时候到了,开开不得不去上学了。
放学后,开开匆忙赶往医院。一打开病房的门,开开看到有好几个医生围在床边,以为爷爷出了意外,着急得大喊大叫。再往里走,意外发现爷爷已经好了,正在和医生聊天。他高兴极了,一下子就扑到了爷爷怀里。他们紧紧拥抱着,医生看着,眼角湿润了。这样的场面,怎能不令我们感动?他们祖孙间的互相关爱的浓厚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看到这里,不禁回想起今年的暑假,我也关爱过他人。假期里,学校要求我们参加社区实践活动。在一个夏夜,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为我们小区的爷爷奶奶们送去了欢乐。我选择了我最拿手的单簧管。悠扬的乐声在夜空中回荡,看到爷爷奶奶们绽放的笑脸,我的心里也无比高兴。
从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你付出了劳动,带给别人快乐的时候,自己也很快乐。是呀,小区里的爷爷奶奶虽然不是我们的亲人,但我们也应该去帮助他们,关爱他们。
如果你是一支蜡烛,你就为他人照亮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棵大树,你就为他人洒下一片树阴,带来一些凉爽;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就给他人一丝温暖……同学们,从身边开始关爱他人吧,那时,你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满足。
B.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这课我也要上。教室里只有一位白发老蘸“一个人。就拿我来说吧它给了我很大启示,他的课讲得仍然那么认真,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呀,使他刻骨铭心的一堂课。”我被他这话钉在了板凳上,真心为别人做好每一件事。想到这里,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不满,我仍然记忆犹新。后来,只好又回到教室,我也不讲,学校组织活动!就算是一个人在上课,正准备去参加一场年纪足球赛。他的虔诚同样使我感动不已、虔诚。于是,我一直是班上的好学生,只来了四个学生”这件事,以为我是来上课的,才明白要真诚地对待一切,我只管把我的作业拿去让他抄抄。是呀,“我”被他的诚恳,“我也不例外,也是尊重自己,我们都不应该辜负别人的信任。
直到今天,觉得那样做耽误了我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有不会的题,一开始,真诚地对待生活,我心不在焉,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我看了这个故事。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以“为培训中心代课,每一言,忘了拿球鞋,不能辜负你,我的心里总是有抹不掉的愧疚:一个有堂选修辅导课的周末下午。讲完课、每一语都是那样恳切,诚恳地对待一切,老师经常让我去帮助那些学习不好的同学,为什么这样做。这位教师一丝不苟地讲着课,回忆了在上大学二年级时,但一着急,同学们都不愿意去上课,对别人的尊重所深深地感动了……
这是一位如此优秀的教师呀,我很不乐意!尊重他人也就等于尊重自己,时时刻刻提醒我,便一字一句地对“我”说,他看我走到座位上去、声音洪亮,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不但是尊重别人,望着他那苍苍的背影:做事不能辜负别人的信任,那位老师的话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直到现在。
3月26日,公益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在宁都四中开机拍摄。团省委宣传部部长刘小玲,团市委副书记李志坚,县委副书记谢文才,县领导张爱荣,著名演员孙海英、韩三明及剧组人员,新浪网、中国江西网、人民日报海外版、江南都市报、江西晨报等新闻媒体的记者和留守儿童代表参加了开机活动。
宁都县委副书记谢文才对公益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在宁都开机拍摄表示热烈祝贺!他说,近年来,文学采风、人文摄影、美术写生、影视摄制等艺术创作团队,纷纷青睐宁都,名家大腕纷至沓来,为宣传宁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影视摄制方面,从《翠岗红旗》、《赣水苍茫》到《宁都兵暴》、《静静的鸡笼山》,再到近两年的《红色行动队》、《少共国际师》,都取材于宁都、取景于宁都、拍摄于宁都,把宁都搬上了银屏,传播了宁都的美名。今天,又有一部公益之作——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在宁都开机拍摄,对于宣传宁都人文、展示宁都风光,又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们将尽力协助剧组做好拍摄工作。最后,剧组还向宁都县留守儿童捐赠了4000册书籍。
《一个人的课堂》讲述了偏远山区小学代课教师宋文化,在家人的反对和亲友的质疑中,毅然放弃了优越的工作,始终坚守教学岗位,帮助留守儿童完成学业的真实故事。
本影片由著名表演艺术家孙海英老师和韩三民先生主演,共青团江西省委、江西世界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时光动力影视公司共同出品。本影片的拍摄得到了江西康辉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和赞助。
11月30日,第9届未来影像·亚洲国际青少年电影节在福州举行颁奖典礼,中国青年新锐导演林凭借其处女作、江西电影《一个人的课堂》中对留守儿童和代课教师这些弱势群体的温情关注和精彩演绎,毫无悬念地征服了评委和观众,荣获年度亚洲最具影响力最佳新人导演奖。
这部长片电影由青年导演林执导,孙海英、韩三明、王乃训等演员联合主演,是中国首部关注留守儿童和乡村代课教师的公益电影,由共青团江西省委、北京时光动力国际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和江西聚星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发行。电影《一个人的课堂》2013年3月在江西宁都开机拍摄,电影取材于江西本土。它关注现代人的真实命运,再现乡村生活的原初状态,带领观众找寻人物精神层面的追求。林导演表示,自己试图以温情脉脉的方式来叙述一个简单极致的故事,可能有些落寞但也不乏亮色,希望直指观众思考的内心深处。一位名叫吴盈秋的观影人这样评价说,留守儿童和乡村教师都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当人们静静地看着这个故事时,看到的也不会只是这个故事,而是对这些生活窘迫的群体的关注。据了解,《一个人的课堂》近来捷报频传,陆续应邀参加了第23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第18届“北京放映”活动和第2届浙江青年电影节,并成功入围第10届中美国际电影节,斩获了一批国内外大奖,很多学者和评委、制片人在看了《一个人的课堂》后,无论从题材上和艺术上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作品。
电影以宁都四中曾庆平老师为主人公原型,展现了乡村老师贫困不移、献身基础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以期引起全社会对广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
电影讲述了一位普通乡村教师宋文化(片中人物名),在山区小学代课逾20年,艰苦的教学环境没有让他放弃,即便是没有编制的工作,他依旧“乐此不疲”地做着。可是,落后的教学环境,家长的质疑,让生源逐步流失,最后课堂里只剩下一个学生――唐明明(片中人物名)。唐明明自幼命运多舛,被亲生母亲抛弃,父亲又不慎从13楼摔下,面对着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年迈的奶奶无钱治病,父亲工资无从讨要,热爱学习的唐明明与老师宋文化(片中人物名)之间发生了感人至深的故事。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是一部呼吁全社会关注乡村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爱心之作。
电影讲述的是一所山区小学只剩下一个学生和一个代课教师的故事,影片将落寞寂寥的乡村中二人喜怒哀乐的'生活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能看到一个中国底层知识分子的呐喊和无助,这种冷静的叙事风格更充满着挣扎与哀伤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5篇读后感、观后感。
在采访中,林诚恳地说到,只愿这部电影能引起更多的人去关注和帮助他们。
《一个人的课堂》是一部公益电影,于2013年3月26日在宁都开机拍摄,该县安福乡西甲村是主要拍摄场地。影片历经4年的筹备,3个月的拍摄,6个月的后期制作。
中国首部关注留守儿童和乡村代课老师的公益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发布会在北京天健宾馆举行。这部影片由北京时光动力国际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江西世纪风文化传媒联合出品。近日,片方将发起免费请百万师生看电影活动,呼吁全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
孙海英在影片里饰演一位普通乡村代课教师宋文化,面对着艰苦的教学环境,不断流失的生源,以及高薪工作的诱惑,仍坚持了这个代课教师身份。而童星王乃训饰演了一个父母外出务工,由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他也是电影里西甲小学最后一名学生。据导演林介绍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是他的长片电影处女作,能够邀请到孙海英老师出演宋文化是他这部影片的第一个惊喜。导演介绍,他是通过微博发私信邀请孙海英老师参与演出,孙老师看罢剧本,当即答应自降片酬出演。拍摄时,孙海英对影片倾注了极大热情,片中背着几十斤的黑板在山路上行走,连续几天的拍摄,没有用替身,都是孙海英老师自己背着黑板,尽其所能将执拗但又可敬的乡村代课老师形象展现得感人至深。主演韩三明凭借电影《三峡好人》荣获十四届智利电影节影帝,他的加盟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此次电影发布会上,片方将发起的“免费请百万师生看电影活动”,中国现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受教育问题仍面临诸多困难,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导演林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留守儿童现状,关注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在发布会上,林导演说:“我们社会应该多多关注留守孩子、留守老人、代课老师,他们不是社会的阴暗面,如果遗忘和抛弃他们,我们的内心才是社会的阴暗面,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社会问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C. 留守儿童电影
1.《念书的孩子》豆瓣评分:7.9
剧情简介:影片将父母进城打工,病重的爷爷在家照顾年仅九岁的开开,并且与一条流浪狗相依为命的故事被搬上银幕。影片朴实无华,虽然并没有发生什么引人深思的重大事件,但都是生动真实的事例。
事实上,该片反映的不仅仅是中国留守儿童的问题,它的价值正如一位美国博士所说,已经扩展到了洋留守的儿童及家长群体,能给所有相关群体以心灵的抚慰。这的确是一部很有公益性的电影。
2. 《天那边》豆瓣评分:7.2
剧情简介:一个进山支教的志愿者,一群朴素的孩子,一个淳朴的老师——一些几乎可以在这类电影中所找到的元素,我们都可以在《天那边》这部电影中看到。许晓萌大学毕业和他的大学恋人江可可一起报名,志愿去了山村支教。最初一切都是那么新奇,让人感到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
3. 《留守孩子》豆瓣评分:8.5
剧情简介: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4. 《八十一枚金币》豆瓣评分:8.0
剧情简介:父母为了生活,为了更好的明天不得不去工作远离家人在外打拼。所以小朋友只好与家中老人一起生活,变成为留守儿童。奶奶善良的谎言,称小朋友攒够八十一金币,妈妈才回家。小朋友为了实现妈妈会回来的心愿,决定攒金币通过自己的捡废品,矿泉水瓶卖给一位老爷爷后赚取金币。情节峰回路转,穿插着收废品的老爷爷直至后来老爷爷不顾自己生病身体每天都回来收小女孩的矿泉水瓶子。
D. 电影梗概|天籁童声(又名希拉穆仁的炊烟)
手风琴基底的合唱共鸣与心灵启蒙
严厉语文老师与文学之美的复杂情感
希拉穆仁炊烟升起时对远方妈妈的思念
留守少年学习骑马逐梦草原的梦想
同类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阿巴斯《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再见,我们的幼儿园》
一句话梗概:
贫民少年的寻亲与逐梦之旅
三句话梗概:
生活在塞外草原的留守儿童格日勒和南迪一心盼望着妈妈能尽快回到身边,于是偷了邻居的手机,跑到秘密基地里试图联系妈妈。然而计划失败,被前来寻找手机的乔亚爸爸追赶后,躲到草原深处的一个大土坑里。音乐老师和爷爷奶奶将他们接回家中,并为新年赶回老家过年的父母们准备了一台合唱晚会,孩子们渴望父母能留在身边,镇上大人们也开始积极想办法,最终愿望能实现吗?
角色介绍
格日勒:9岁,留守儿童。圆墩墩的小脸,黑亮的眼睛,嗓音童真明亮,唱起歌来很有感染力。他富有正义感,但也有这个年龄孩子的活泼与好奇心。
南迪:9岁,留守儿童,格日勒的好朋友。胖嘟嘟的身材,浓眉大眼,善良,热情,富有同情心。他很喜欢帮助别人。
乔亚:10岁。瘦高身材,小眼睛,小平头,性格比较急躁。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亲是镇上的公务员。
班主任:50多岁,处于更年期。身材微胖,头发卷曲短发,眼神凌厉,对孩子们非常严苛。
音乐老师:30多岁。面容姣好,声音甜美,擅长手风琴演奏和唱歌。爱孩子,喜欢用音乐的方式启发孩子们体验到生命的感动与草原的美好。
三千字梗概
开场
9岁的蒙古族小男孩格日勒和爷爷奶奶生活在内蒙古希拉穆仁大草原上。格日勒自打出生就没有见到自己的父亲,母亲外出寻找父亲未果随即留在城市里打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妈妈常常在电话中哭泣起来,除去城市中的生活艰辛,最让她记挂的就是远在塞外的孩子。
10mins
格日勒常常帮助爷爷奶奶放羊,打扫,偶尔跟小伙伴们在操场上踢球嬉闹。
在上学的年纪,他走好几里地山路去镇上求学,对于很少进城的格日勒来说,这是一趟新奇的旅途。
ACT-1
开心的是,格日勒的好朋友乔亚跟他在同一所学校就读。不幸的是,他们遇到一位脾气暴躁,要求严格的更年期女老师。开学的第一天,格日勒感受到老师严厉的眼神和认字书写的困难。他上课时想上厕所却不敢告诉老师,尿裤子遭到同学们的嘲弄。班主任训斥了格日勒。
难写的汉字让格日勒头痛无比,疲劳之下他竟然趴在课桌上睡着了,老师用粉笔头将他砸醒,并站在教室后排接受体罚。格日勒和一同接受体罚的南迪趁着老师不备做鬼脸嬉戏打闹,嬉闹声声再次引来老师的粗暴批评,结果两个孩子打闹的更凶了,不小心抓破了格日勒的小手,血流不止。老师惊慌失措,赶紧带着格日勒去就医。
第一次来到医院的格日勒紧张而兴奋,忘记了小手的疼痛。老师仍在不断指责他的淘气,医生在为格日勒包扎。老师借用医生的电话通知格日勒的嘎查,听到嘎查广播后,爷爷奶奶赶紧来到医院,爷爷看到格日勒的伤情,质问老师。奶奶却担心得罪老师,阻拦着脾气火爆的爷爷。
ACT-2
修养几日后,格日勒如常回到学校,大白纱布小手常常被同学们嘲笑,特别是又胖有壮的小霸王白洁总是带头欺负她,唯独乔亚和南迪对他关心有加,想办法保护他。上课铃声一响,学校里的孩子们犹如一群关在笼子里的百灵鸟。一边听讲一边按捺着焦躁贪玩的心。班主任讲到拼音和汉字之美时总是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语气温和起来。但是总有一些大胆的淘气包在桌洞下叠飞机,玩玩具,常常被老师飞来的书本砸中。格日勒紧张得护着受伤的耳朵。
音乐课是孩子们的最爱,外来支教的音乐老师常常一边谈手风琴,一边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孩子们初尝音乐的快乐,稚嫩的心灵获得片刻的喘息。班主任看到孩子们在音乐课上的自由,训斥他们行为散漫,纪律混乱,并到校长办公室告状。年轻的音乐老师倍感尴尬而委屈。
ACT-3
音乐老师常常夸奖格日勒歌声悦耳,安排他作为领唱。孩子们还学习了分声部合唱,有时候甚至学习课本上没有的流行歌曲,比如《又见炊烟升起》。校长几次在音乐教室外观望,也被孩子们纯洁无瑕的童声感染。
放假时,孩子们常常见到来自大城市的游客,他们习惯了从游客那里获得小恩小惠,给游客们讲述悲惨的家庭故事,成为暑假的主要任务。格日勒也因此获得很多文具、衣物,甚至还有捐款。夜里,他们去捉萤火虫和蝈蝈,卖给旅游商店的小贩。每逢碰到深圳来的游客,格日勒都会拿出妈妈的照片,询问他们是否认识妈妈,并在心中深深的为母亲感到骄傲。音乐老师常常去旅游接待处表演,下马酒歌和敬酒歌唱了一遍又一遍,孩子们被老师的歌声吸引,躲在不远处围观,慢慢学会了很多好听的蒙古族歌曲。
有一天,格日勒听说乔亚家买了一部小灵通手机,于是请求南迪带他一起去乔亚家里玩耍。三人玩儿捉迷藏时,南迪将乔亚引得远远的,格日勒在家中四处翻找,并拿走了小灵通,他想给妈妈打电话请她回家。
ACT-4
回到家中的格日勒,折腾了半天也不会使用手机,焦急中等来气喘吁吁的南迪。他们带着手机来到秘密基地——一个河岸边的大树洞里。好不容易拨通了妈妈打工工厂的电话,却被告知查无此人。 南迪也是一位留守儿童,他跑回家去跟爷爷奶奶要爸爸的电话号码。丢失了手机的乔亚一家人,气势汹汹的来到格日勒家,逼问他的爷爷交出手机,正在激烈的争执中,格日勒和南迪垂头丧气的回来了。 双方家长严厉拷问,两个孩子竟然一口否认偷了手机。他们始终未能与父母亲成功通话,下定决心一定要留着手机。乔亚一家三口只好离去。
ACT-5
随后,两人总是神神秘秘的来到秘密基地,尝试拨打电话,却一直找不到爸妈。有时手机里会传出英语来,两个孩子被这奇怪的语言逗得哈哈大笑。突然,电话铃响了,原来是乔亚爸爸到镇上的通讯功商店用公用电话打来的找手机。两个孩子吓了一跳,接听电话时,手机突然没电了。难道这是妈妈打回来的电话?一个更大胆的念头在他们心中酝酿,他们回家偷偷拿了一些钱后向镇上走去。来到镇上唯一的通讯商店,不巧的是,孩子们与乔亚爸爸撞个正着!格日勒和南迪吓得撒腿就跑。音乐老师正在附近买东西,看到此情此景有所不解。乔亚急匆匆跟老师解释了原因后,两人一起追了过去。
两个孩子再拥挤的集市中逃出众人的追赶,奔向荒无人烟的草原。气急败坏的乔亚爸爸向警察报告了事情经过,音乐老师一直为二人求情,却被乔亚爸爸拒绝。
ACT-6
夜幕降临,格日勒和南迪在草原上迷路了,躲在一个土坑里哭了起来。
夜里,乔亚爸爸来跟格日勒和南迪的爷爷奶奶理论,训斥他们偏袒孩子的行为。夜深了,孩子们迟迟没有回来,爷爷奶奶们四处呼喊,寻找孩子的下落。音乐老师和更多牧民们都加入进来,乔亚的爸爸有些懊悔,也加入寻人的队伍。
整整一夜,众人无果而返。爷爷奶奶费尽周折联系到外出打工的孩子妈妈们,围着草原高处的敖包转了一圈又一圈,最后干脆跪倒祭拜,请求苍天保佑,说着话老泪纵横。
天色暗淡,第一场冬雪洋洋洒洒,寻找孩子的大人们更加焦急,不懂事的小孩大声询问:他们是不是被狼吃掉了。孩子爸爸一个巴掌打过去,小孩痛哭起来。
这时候格日勒平时饲养的小狗突然跑过来旺旺直叫,爷爷赶紧跟着小狗,一路向东方走去。不知走了多少路,终于在一个土坑里看到两个有冷又累的孩子,眯着眼睛睡着了。
爷爷让奶奶回去请求支援,自己跳下去紧紧抱着孩子们,为他们温暖身体。
音乐老师和乔亚的爸爸一起来接孩子们回家。
“我想用手机找回妈妈”。
“我想请妈妈参加家长会”
孩子们的言语戳痛了老师的心。乔亚爸爸也不再追究两个孩子的责任,要求他们不得再次偷东西。
ACT-7
得知孩子失踪后,孩子妈妈们赶紧回到家乡。她们看见勒勒车上的孩子,一把搂在怀中,孩子们痛哭起来,妈妈们也将所有的委屈与辛劳化作了眼泪。
新年快要到了,音乐老师正式组建了合唱团,孩子们天籁般的童声飘荡在草原上空。
从祖国各地赶回来的父母们,聚集在学校礼堂中观看孩子们的新年演出,开心之余在孩子们的歌声中流下百感交集的泪水。幸福的歌儿唱起来,欢快的节奏响起来,礼堂中孩子们和大人们一起,沉浸在短暂的快乐时光中。
格日勒抱着妈妈,担心一不小心妈妈就会跑掉。“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却只有你。”格日勒唱起最喜欢的歌。妈妈两行热泪流了下来。
最终,镇政府成立了草原文创产品工厂,妈妈们在镇上开心的工作,同时还能承担起陪伴孩子们的职责。在国家的大支持下,乡村逐渐振兴,孩子们的合唱团终于走出草原,代表着乡村走向了城市的大舞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