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关于911的电影观后感

关于911的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5-04-02 01:30:00

A. 悬赏100!关于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慕尼黑”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西德慕尼黑召开。在运动会召开的前一周里,人们多次从媒体上看到关于这次大会的热烈评论:这是一次“和平欢乐的盛会”。诚然,这是当时奥运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盛会,参加的运动员及其代表的国家,超过以往任何一届。以色列也派了一个到当年为止最大的代表团———尽管有些人身上还有在德国纳粹集中营 留下的肉体和精神的伤痕,但他们对参加这届奥运会显得兴致勃勃。
运动会开始一周里,运动员的成绩骄人,人们都沉浸在奥运盛会的祥和与欢乐之中。然而,在这场和平盛会的背后,却有巨大的隐忧:有关决策官员为满足购买先进体育器材的巨大投资需要,缩减了警卫人员和安全设施的开支。对于呕心沥血主办这届奥运会的西德官员来说,他们希望这次运动会能让世人相信,西德已恢复了一个文明国家的形象,人们应抹去二战和希特勒时代1936年柏林奥运会所留下的阴影。西德的边防人员和重要的运输站口都普遍放松了对进出人员的检查,这给了恐怖分子一个可乘之机。

“黑九月”发起恐怖行动

1972年9月4日,以色列队没有赛事,大多数运动员在奥运村休息,晚上出去看电影。电影看完了,以色列选手陆续回到了奥运村。5日凌晨约4时,他们还在沉睡,奥运村外面忽然出现了8个模糊的身影,他们拎着沉重的运动包,悄然走向25A门旁边的一段栅栏。

这8个人是一个名叫“黑九月”的恐怖组织的成员。他们带着冲锋枪、手榴弹,越过栅栏,直奔既定目标———奥运村中以色列选手居住的31号建筑物。他们选择从这里进去,是因为他们先前察看过,而且知道,一些运动员在外面喝醉了,回来时常常攀越这段2米高的栅栏,保安根本不会阻拦。这8名恐怖分子穿上田径服作为伪装。拿今天的标准看,慕尼黑奥运会的安全工作实在是一个笑话:整个奥运村仅用一层薄薄的铁丝网拦住,当运动员回来晚了,他们都愿意翻越铁丝网,抄近路回家。此外,奥运村内没有摄像机、探测器,也没有路障,门口有几个保安,但居然没配武器!这些恐怖分子事前也做了周密准备:一名恐怖分子曾在建设奥运村时当过建筑工,对奥运村了如指掌,另一人事发前一天还潜入了奥运村,详细侦察了以色列运动员居住的楼层。

他们在几个以色列人住的一号公寓套房外站好位置,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钥匙打开门。他们的行动被屋内一名以色列运动员察觉。随后,恐怖分子与以色列运动员们展开搏斗。25分钟后,两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打死,其余9人被劫为人质。

在双方搏斗中,奥运村治安当局接到过一些路人打来的电话,但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搏斗时断时续,几声枪响和撕心裂肺的呼叫过后,一切又重归平静。刚从睡梦中醒来的人,也闹不清出了什么乱子,因为在奥运村,几乎夜夜都有各种庆祝活动,经常有人放爆竹焰火,喧闹取乐。

4时55分左右,一名没带武器的西德治安警察来察看情况。他打开步话机,朝站在康那利大街31号前缠着头巾的一名恐怖分子咕哝了一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人没吱声,从公寓门后溜了。

拯救人质行动失败

凌晨5点,慕尼黑警察局长曼弗雷德-施赖伯在睡梦中被报警电话惊醒,于是慌忙组织人力处理危情。

5时10分,西德当局开始了拯救人质的行动。在双方对峙当中,“黑九月”下达了最后通牒,他们要求释放被关押在以色列的234名囚徒和西德监狱中的两名囚犯;最后期限为5日上午9时,过时开始杀人。不过随后,“黑九月”分子一再修改了最后期限的时间。

9时,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和本届奥运会组委会主席道默发表联合公告,宣布从9月5日下午起暂停全部比赛。

西德政府对“最后通牒”作出了反应,表示可以同意他们的要求,但必须就细节问题作进一步谈判。西德警方欲争取时间,为冲进31号大楼营救人质做好准备。

晚上18时35分,双方进行了第一次直接接触。西德内政部长、慕尼黑警察总监和奥运村村长进入31号楼,亲眼目睹了劫持者孤注一掷的决心,于是决定改变原定冲入大楼营救人质的计划。

警方于是答应歹徒提出的要求,用飞机把他们和人质转送到埃及,并决定在慕尼黑机场实施营救行动。

20时30分—21时,西德方面派出3架直升机。 当“黑九月”分子走过柏油碎石铺成的停机坪时,负责这次行动的指挥官下令开火。两名狙击手射出两发子弹,监视直升机驾驶员的两名歹徒应声倒地。机场霎时间乱作一团。随后双方展开激战。

枪战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警察在清点尸体时,有5名歹徒被击毙,西德警官1人死亡,几名警察受伤。9名以色列人质则全部被恐怖分子杀害。

9月6日,奥林匹克运动场里,一片肃穆。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奏响时,许多运动员禁不住放声痛哭。

为了悼念11名死难者,11个座位被空着。幸存的以色列人在这个追悼仪式上,几乎控制不住自己。

9月7日,奥运会恢复比赛。

营救行动失败后,世界舆论为之哗然,纷纷指责西德警察无能,抨击西德政府“视人质生命如儿戏”。这次恐怖事件,让西德蒙受了奇耻大辱,也使西德政府对日益增加的国际恐怖活动产生了危机感。

从此以后,赛事安全问题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尽管恐怖袭击事件中也有5名恐怖分子被打死,但是,没有人会怀疑,慕尼黑事件是恐怖分子的一次“成功”,而且会诱使其它恐怖组织把奥运会作为袭击目标。

另一方面,慕尼黑奥运会的血腥一幕也唤醒了主办者的安全保卫意识,使他们看到反对恐怖主义也是举办奥运会举足轻重的一环。在随后的历届奥运会和其它重大赛事中,组织者都提高了安全措施的投资力度。

我没有很好的总结和影评能力,但我找到几个观后感,也许对你有帮助:

1、——————正义不能承受之脆弱——影片《慕尼黑》观感

原谅我起了这么一个拗口又有点烂俗的名字,不过在观看《慕尼黑》这部电影时,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的确实只有这两个词——“正义”、“脆弱”。长期以来,关于以色列及其敌对势力的冲突一直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到底哪一方代表了正义,正义又需要用何种方式来捍卫,没有人能够说清楚,甚至在双方各自的阵营中,很多人对于“正义”这一概念的诠释也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迷茫。《慕尼黑》向我们描绘的就是以色列人的这种迷茫和彷徨。
《慕尼黑》的导演斯皮尔伯格据说也是犹太人,本人对他耳熟能详的作品无外乎“琼斯系列”,“侏罗纪系列”和“回到未来系列”。我一直不相信深谙娱乐片精髓的斯导能够做出何种具备深刻反思意味的影片。尽管很多人热捧过他的《太阳帝国》、《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但是在我看来,那些不过是披着“深刻”外衣的“精致的娱乐片”,真正做到“有深度”和“有水准”,我认为斯氏还不够格。
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开始对这位大胡子导演另眼相看了。2003年的《少数派报告》让我看到了斯氏影片中一些从未展现过的令人震撼的东西,而这次的《慕尼黑》算是正式将我折服了,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果然与众不同!
身为犹太人的斯氏是如何看待围绕“慕尼黑惨案”开始的一系列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血腥争斗的呢?老练的斯氏在影片中没有急于回答这个问题,他不急不徐地通过影片主角艾夫纳的视角带着观众一步步地揭开了问题的答案。(顺便说一句,斯氏似乎比较偏爱这种“主角视线”的叙述方式,在他的多部“反思性”电影中,无论是《太阳帝国》中的小男孩还是《辛德勒名单》中的商人辛德勒都概莫能外。也许斯氏认为这是最能够带观众入戏的叙事手法。)
影片的开始部分,正义似乎站在了以色列人一方。慕尼黑奥运村的斑驳鲜血,恐怖分子的残暴罪行激怒了所有的人,包括观众。摩萨德复仇小组的全体成员个个群情激昂,俨然一副和敌人血拼到底的样子。“血债血偿”,此时所有人笃信的只有这一个信念。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 “非黑即白” 这么简单该有多好,如果那样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少掉很多的牵挂。但是造物主就是这么无情,当你认为自己走对了方向的时候,歧路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除了迷茫,你还能怎么样呢?在顺利干掉了第一个敌人之后,复仇小组的第二个目标出现了,他不但是慕尼黑阴谋的策划者之一,同样也是一个天真小女孩的慈父。望着可爱的孩子,前来侦察情况的爆破专家脸上掠过一种复杂的表情。他们曾经异常坚定的信念开始出现一丝动摇了。
目标被一个个地干掉了,但是误伤也在不断地出现,无辜的和有辜的人接连死在他们的枪口下、硝烟中,甚至连他们自己也差点死在自己人手下。伴随着以色列人的血腥报复,敌人也开始了同样恐怖的复仇行动。越来越多的以色列平民死于非命,摩萨德的复仇换来的只是一个血淋淋的恶性循环,周而复始,永无止境。于是迷茫越来越深,彷徨越来越重,到底这一切值得吗?
影片的中段,斯皮尔伯格还特意安排了主角和一名恐怖分子的对话。双方身处敌对的营垒,观点无不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正因为如此,才让我们更加客观地理解了什么是“正义”。原来,曾经“正义”的复仇者也不过就是一个血腥的屠夫,而所谓的恐怖分子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正义”的复仇者。正义的概念原来是如此的脆弱,在每一个人的眼中,特别是在每一个利益集团的眼中,都有他们所谓的正义。为了这些正义,多少人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人在忍受着心灵的煎熬。
复仇小组中的几个成员终于厌倦了无休止的杀戮,退出了这场血腥的争斗,以此求得心灵的平静。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这些退出江湖的人们遭到了暗杀,身首异处。而那些继续杀戮生涯的人们还是活得好好的。套用一句中国的俗话“人在江湖,只能身不由己了。”
影片的结尾,主角退出了摩萨德,预备开始新的平静的生活。但是犹太人和他们敌人的斗争远远没有结束,以色列的暗杀行动还在进行,而复仇者也正拿着屠刀在暗处等待着。新一轮的“血色循环”又要开始了。
感谢斯皮尔伯格,让我在短短的一个上午的时间里又领悟到了一些东西!

2、——————《慕尼黑》观感

还有人记得在72年9月慕尼黑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如果不是上届奥运会上媒体凸显了以色列运动员的参加,如果不是因为他们的参与提高了希腊反恐的戒备,那个“黑九月的记忆”早被以巴之间没完没了的冲突给冲淡了。也许在72年,我们对世界还一无所知,所以我们幸运的避开了这一震惊世界的恐怖消息。当我们重新翻开历史,才发现奥运史上曾经有这么沉重的一页,于是我记住了。当我们走进奥运,视野中满是奖杯与荣誉,于是我们忘记了。

“让世界不会忘记曾经在慕尼黑发生过的事”为此,史匹尔博格(Spielberg)执导了影片《慕尼黑》。影片讲述的是慕尼黑恐怖事件后,以色列政府为了报复恐怖分子,组织了一个机密的暗杀小组,猎杀涉嫌策划慕尼黑事件的黑九月首脑。

影片里,由以色列犹太青年艾瑞巴纳带领的天遣小组,包括坚定勇敢凶猛的史蒂夫,善于制作炸弹的罗伯,专长伪造证件的汉斯,消灭杀人证据的卡尔共五人。他们抱着满腔爱国热情,坚信着他们的事业会给他们的家园带来永久的和平。“我们应该是正义的,那是一件美丽的事,那是很犹太人的。如果我失去那个,我就失去了一切,我就失去了灵魂”,以色列总理梅尔夫人是这样说的,小组成员们也正是这样想的。即便他们并没有杀人的经验,面对暗杀对象时不知所措,即便他们中的炸弹专家其实只是一个拆弹专家,他们仍然义无反顾的离开了他们热爱的祖国,抛下妻儿忠诚的去执行他们报复行动。

开始的暗杀行动,充满了感性色彩。如果说第一次暗杀行动中面对嫌疑者所表现出的惊惶,与暗杀成功后的喜悦说明了他们人性中的单纯,那么第二次当他们发现暗杀对象的女儿出现在爆炸现场时所作出的反应,正好说明了他们人性中善良的一面。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暗杀行动,无法预测的意外不断发生,总是要不可避免的伤及无辜。这让小组成员变得越来越不安,越来越焦虑。当他们发现他们每杀一个恐怖分子,就会又更多更凶悍的人取而代之。原本以为是一场正义的行动,却变成永远没有休止的循环报复。信念在杀戮中消失,理想在鲜血中破灭。战友接二连三的倒下,让艾瑞巴纳的情绪完全失控,最后一次行动失败后,他返回他的祖国、视他为英雄的以色列。然而这英雄的称号就意味着继续以正义之名向恐怖分子宣战,意味着继续流血继续冲突,所以他选择了逃避。

《慕尼黑》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男人的故事,充满了杀戮与血腥。但导演并没有忘记把温馨感人的画面穿插在影片中。每当任务完成时,我们都会看到主人公站在一个摆满厨房用具的橱窗前,橙色温暖的灯光让影片中的那位巴勒斯坦青年的话变的更令人深思了:“我们可以一直等下去,你不知道没有家的感觉,家就是一切。”厨房、家、国家,看起来都是独立的单元,却又是不可分割的一体。最无法让人抉择的,大概就是要爱国还是爱家。影片结尾部分艾瑞巴纳与以色列情报官员在纽约的对话最说明问题,官员不断以国家以正义名义动员主人公出山,并说明他们都是以色列人都是犹太人,是一家人。然而当主人公请官员到家里去吃饭时,官员却拒绝并愤然的离去,可见一家人不过是官员们以暴制暴的借口。

导演在影片中保持中立,既没有批评巴勒斯坦,也没有袒护以色列,做为犹太裔的导演他是超然的,也是深刻的。更令人叫绝的是最后的背景重现了纽约的双峰塔。巴以冲突还继续着,911的阴影还在蔓延着,和平依然遥遥无期。导演在反思,观众也应该反思,现在还有正义吗?

这部影片无论是在人物刻画上,还是思想内涵上都非常的成功。这部斯匹尔博格执导的影片中不多见的小制作,在氛围气势上,一点都不输那些大制作的片子。最近连看两部大片——《断背山》和《慕尼黑》,如果只让我说哪一部我更喜欢,我会毫不犹豫选《慕尼黑》。

3、——————其他的信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人道《慕尼黑》
这位大导演总是希望用他犀利的目光和独特的视角剖开或幻想、或真实的生活内核,让我们看到人性最核心的那一幕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125名小孩将会分别拿到125台摄影机,用来拍摄自己的生活——每天和父母在一起的情形、在学校里是什么样子、看的电影、听的音乐诸如此类。之后,他们会被安排彼此交换拍摄出来的片子。这是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今年2月打算开始做的一个计划。他对美国《时代》周刊记者说,他们会直接看到彼此,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他希望以此增进不同种族之间的了解,一点点填平他们之间的沟壑。

当然,斯皮尔伯格倒也没真的疯狂到自以为是的地步,他深知电影对这个世界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他只是凭借本能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人道《慕尼黑》

出于同样的动机,他把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9名以色列运动员被巴勒斯坦恐怖组织杀害的惨案拍成了电影《慕尼黑》,这部电影换了一个视角,从以色列人的复仇行动开始,力求不偏不倚地表现恐怖行动给各方带来的毁灭性灾难。

对于斯皮尔伯格来说,2005年是颇有斩获的一年,尽管《世界大战》备受非议,但票房大卖是不争的事实,媒体普遍拔高《世界大战》,说这部电影影射了美国反恐战争的现实,斯皮尔伯格对此不置可否。当然,《世界大战》的娱乐意义远远超出政治内涵,这与《慕尼黑》形成了鲜明对照。

斯皮尔伯格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直言不讳对奥委会的愤怒。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惨剧发生后,没有任何一届奥运会纪念受害的运动员,于是他想到自己要用电影来纪念。《慕尼黑》刻意强调受害的任何一方都是悲剧的承受者,但即便如此,还是引起了以色列特工组织等机构的抗议,从这部电影开拍到放映,争议和威胁一直没有中断。

毫无疑问,《辛德勒的名单》是斯皮尔伯格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之一,那也是他电影生涯的又一个转折点。《辛德勒的名单》不仅为他赢得了很多耀眼的荣耀,也让更多人记住了他。那是斯皮尔伯格电影生涯的里程碑,也是他深入反思战争、种族、和平等问题的起点。到后来的《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审视更加深入了,与现在的《慕尼黑》一起,形成了斯皮尔伯格人道主义色彩浓郁、祈祷和平的代表作。他本人对这些电影的现实意义颇为冷静,他认为,这些电影可能让痛苦加倍呈现,他说:“我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想讲个故事。”

依旧老顽童

从《大白鲨》开始,斯皮尔伯格成了好莱坞独一无二的拥有最终剪辑权的导演,到现在30多年了。他早期作品《E.T.》、《回到未来》、《夺宝奇兵》中的童真气息到后来基本消失了。其实,这几年,斯皮尔伯格曾经被邀请执掌《哈利??波特》这样的电影,但他拒绝了。他说他不想靠电影维系自己的童真。“童真直到我们死去才会被我们带走。”当然,也许是斯皮尔伯格童心不死,我们还是听到了他计划与老牌影星哈里森??福特推出《夺宝奇兵4》的消息。他果然还是个老顽童!

其实,人性一直是斯皮尔伯格电影不变的主题,在娱乐之外,不管早期的《E.T.》,还是后来的《辛德勒名单》,乃至《慕尼黑》,不管这只叫斯皮尔伯格的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酒,但他其实都是用人性包裹的。我们不妨用这样的角度去审视他,这位大导演总是希望用他犀利的目光和独特的视角剖开或幻想、或真实的生活内核,让我们看到人性最核心的那一幕。

在中国,斯皮尔伯格是最具知名度的好莱坞导演。这得益于中国从录像带时代跨越到DVD时代的电影传播路途中,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总是能最大范围得到各类人群的激赏,一向挑剔的央视早年也可以让《大白鲨》在电视上播出。

现在,斯皮尔伯格一面静观奥斯卡风向变换,静候佳音,一面筹备着他今年2月在巴以孩子间的纪录片实验计划。再有,他正着手筹备拍摄一部关于林肯的传记电影。

斯皮尔伯格嘴中的《慕尼黑》

我拍摄这部影片的目的是为了和平。我不认为一部电影、一本书或者其他任何一部艺术作品就能够一举解决中东问题,但是我所做的是一个尝试,我用我的方式,为那里的人民祈求和平。我认为很值得一试。在那一地区,人们真正的敌人不是巴勒斯坦,不是以色列,而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不肯让步的固执。

我没有在影片中将杀人者描写成魔鬼,恐怖分子也是人,他们有他们的家庭和朋友,可是他们滥用行刑的方式杀害无辜的人们,我诅咒这样的屠杀。

1.这是一部关于以色列运动员在德国举行的奥运会中被杀害的影片
2.这是一部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杀害以色列运动员的影片
3.这是一部以色列特工组织向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复仇的影片
4.这是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
5.这是一部由一个犹太血统的导演执导的关于上述内容的影片

长达5年的筹备,对影片拍摄现场的加级型保护,三缄其口几乎不接受任何采访的斯皮尔伯格,如此争议性敏感题材,自然要配上全副装备。万一要是影片拍竣,结果影响了以巴的和平进程,那且不是千年罪过!因此,影片拍摄过程中,斯皮尔伯格和他的智囊团不仅处处讲究谨慎和尊重事实,还向前美国外交官寻求帮助,以事先向以色列政府打招呼,剧本甚至还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过目后才顺利开机。

一举一动小心翼翼,拍片过程似乎如同走钢丝,既怕影响和平进程,又怕惹恼恐怖分子,还怕伤害以色列人感情,可见这政治敏感地带,还真不是寻常人能走的。就连影片的名字也从最初的“复仇”简化为慕尼黑这个地名,保险措施算是做到了十足。虽然至今争议、质疑、批评声仍不绝于耳,不过大部分人算是认同了老斯的努力,恐怕他也安心了不少。

啊哈哈哈哈

B. 《孟买酒店》观后感

《孟买酒店》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这件事件可以说是“印度版911”事件,事情发生在2008年的印度孟买,在当时最顶级的酒店泰姬陵酒店,一群恐怖分子在这里实施着残忍的屠杀。

故事的一开始是一群年轻的穆斯林小伙乘船来到孟买,他们看起来年纪不大,与街上的众人似乎没什么区别。但是,与旁人不同的是,他们严肃的眼神和背上那个又大又长的黑色包裹。这时,热闹的孟买不知道,正是这群被他们称之为“孩子”的年轻人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灾难性的四天。

随着夜幕的降临,他们也开始了行动,从火车站到街边的咖啡馆再到顶级酒店泰姬陵,一切完全按照计划行事。最后,在酒店里,幸存的人们与恐怖分子展开了一场生与死的斗争。

这部电影中有两个很鲜明的反差:

1、泰姬陵酒店的奢华与孟买贫民窟的反差,这简直就是天堂与地狱的现实写照。在泰姬陵酒店,这里接待着来自全球最有钱有权的人们,他们在这里可以享受各种高级待遇,甚至洗澡水都会设定好温度,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误差腊没者,在这里,他们尽情享受生活,就像人间天堂一样。

但是,同样在孟买的另一边,是破败不堪的贫民窟,这里有黑又破,宛如地狱一般。男主就住在这个“贫民窟”里,他在泰姬陵酒店上班,但是这种环境和身份的悬殊并没有让他产生不良的情绪,相反,他更加用察毁心的在工作,并且努力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轮薯这样就可以给家人更好的生活。这与那群还是“孩子”的恐怖分子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酒店员工与当地警力的反差。在客人们被困酒店后,酒店的员工们原本有机会可以逃出去,但是大多数的他们选择了留下来,解救被困的客人们,因为他们认为既然客人们入住了我们的酒店,那么保护他们的安全就像是一种本能一样。在电影中,有几个场景都是酒店员工为了维护客人的生命安危而牺牲,这些都是有事实依据的。可见,在这场恐怖袭击中,泰姬陵酒店的员工保护了多少客人的生命。

但是,与之相对的是当地的警力。恐怖活动从夜晚持续到凌晨,都没有人来救援,唯一来的就是一只4个警员的小队伍,还是主动请缨的。但是,这几个人对于手持重械的恐怖分子来说实在是小兵小蟹。这也是造成这次恐怖袭击活动惨重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整部电影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面的环节紧紧相扣,连平时爱快进的我这次都不舍得快一分。这是2019年的电影了,到现在才看到,相见恨晚。最喜欢结尾那段,男主终于从酒店被救出,然后骑车回家,阳光洒在身上,那种经历过生死的通透,就像重新活过一般。

五颗星!

C. 电影93号航班观后感

这是一部虚构的写实电影,“记录”了911事件中,一架被劫持的民航客机上的所发生的事情。导演在影片中屏蔽了自己的一切情绪和态度。

将自身从事件中完全抽离出来,变成一个冷酷的记录者,影片虽朴实无华,却慑人心魄,全片混乱、喧嚣但总能令人感到身临其境的真实。



(3)关于911的电影观后感扩展阅读

主要剧情:2001年9月11日的清晨,秋日的天空甚是晴朗,一名黑人民航飞行员吻别了熟睡中的妻子,来到新泽西州纽瓦克国际机场,执行日复一日的飞行任务,他所驾驶的联合航空公司第93次航班即将飞往旧金山。

行色匆匆的乘客们依次登机后,空姐们开始了热情而周到的例行服务,除了混入乘客之中的4名基地恐怖分子之外,谁也不会想到这将会是他们此生的最后一次旅程。93次航班起飞后不久,世贸大厦遭到一架民航客机的自杀性恐怖撞击。

D. 空中火灾电影观后感

1 本以为是一部好莱坞式的、灵感来自于911的灾难片,不过拍的却异常精彩,可能这就是灾难片的魅力吧。火灾最可怕的不一定是火,还有可能被电梯砸死,钢筋混凝土被烧熔之后倒塌压死。本片情节步步紧逼,不让你有喘气的机会,看片的时候别让了呼吸。
2老实说, 我被那只突然跑出来吼了一嗓子的狗吓了一跳. 电影院里头的大伙都吓了一跳, 这让我想起了PA3里头, 小保姆突然跳进镜头开玩笑的那一幕.. 都是恶劣的低级惊吓. 所幸, 这样的吓点貌似只有这一个. 本片吓点本人很喜欢的就是被恶魔附体的人的诡异肢体动作和姿态. ...
3 看这戏的开头,就让我想起希区柯克那翻话:“悬疑电影和普通电影的普别在于:在普通电影里,观众不知道桌下藏有一颗炸弹,然后炸弹会突然爆炸;而在悬疑电影里,观众知道桌下藏有一颗炸弹,而且看着炸弹上的表在倒计时,但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知道这颗炸弹是否会爆炸。只有..

E. 电影我的战争观后感

《我的战争》和以往的战争片一样,战争场面拍的气势恢宏巨大,但我觉得现在的战争片画面音效更加逼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我的战争 观后感 ,希望大家喜欢!
我的战争观后感篇一
《我的战争》节选自巴金的小说《团圆》,讲述的是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的 故事 。我想,《我的战争》选择在“九·一八”纪念日的前夕上映,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为的是唤醒中国人的民族荣辱感,铭记历史,继续前进。

80后的我,除了在教科书里学到了关于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之外,就是通过影视作品了解相关历史。我感觉影视作品更有渲染力,更直观。近几年,关于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大制作越来越多,例如《百团大战》、《集结号》、《辛亥革命》等,这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息息相关。2013年11月,在考察山东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 文化 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主流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这也符合80后、90后的观影需求,他们不太习惯通过历史书了解历史,而是对反映历史的影视作品颇感兴趣。

我对抗美援朝战争知之甚少,通过观看《我的战争》,我被老一辈爱国将士的精神深深震撼着:中国抗美援朝军人典型代表——九连连长孙北川,他身经百战,习惯了枪林弹雨,不知道什么是恐惧,是个真正的战斗英雄。在第三场巷战战役中,当他陷入弹尽粮绝,生死一线之际,他陷入了劫后余生的恐惧,面对残酷的战争,面对随时而来的死亡,面对随时都可能失去的爱情,他第一次害怕了。但在恋人孟三夏的情感激励下,在面对战友兄弟一个一个倒下之时,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呼唤之下,他重新走出了恐惧的阴影,再一次拿起了冲锋枪,踏上战场;文工团乐队指挥刘诗文,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主动报名参军,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朝鲜战场,可是在面临极其艰苦的环境之时,又陷入了强烈的恐惧之中,最终,当女友文珺意外牺牲之后,刘诗文心底的坚韧终于被激发出来,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付出,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但是我们可以深爱我们的国家,“铭记历史、继续前进”。
我的战争观后感篇二
这是一部在上映前就引发争议的影片!

这是一部在观影后仍引人思考的影片!

血与火交织的朝鲜战争,是这部影片聚焦的主题。影片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讲述了一群平凡又非凡的年轻军人为保卫共和国毅然决然奔赴战场,在残酷的血雨中所经历的那些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故事。

观看完这样一部“标准”构思的战争影片,感触最深的首先还是战争暴力的血腥与残酷。作为“装饰死亡的艺术”,战争的残酷从来就是古今中外影视或文学作品呈现的焦点,朝鲜战争尤其如此。战火后的疮痍不时敲击着观影者的心灵。其实,在影片之外,有关这场战争的残酷还是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当然,这种残酷部分源于敌我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

根据金一南《军人生来为战胜》一书记载,朝鲜战场上美军一个军就拥有坦克430辆,而我志愿军入朝的6个军,一辆坦克也没有。这一装备差距的代价,在影片中得以呈现。再比如,美军运输全部机械化,一个军就拥有汽车约7000辆,而我志愿军入朝之初,主力三十八军只有汽车100辆,二十七军则只有45辆。空中力量的悬殊就更大了。我志愿军当时不但没有飞机,连防空武器也极度缺乏。面对美军1100架作战飞机,志愿军当时只有一个高炮团,36门75毫米高炮,还要留12门在鸭绿江边保卫渡口。最初带入朝鲜的,竟然只有旧式的日制高炮24门。至于雷达则一部也没有,搜索空中目标全凭耳听和目视。对此,侵朝美军总司令李奇微后来也回忆道:“我们在北朝鲜战场上空几乎未遭抵抗。除地面火力外,我们可以不受阻碍地攻击敌补给线。在头一年,对方甚至连防空火力还击也没有。”

对于这场战争的残酷,当年的影片《上甘岭》也曾有过经典的刻画。影片以“战壕真实”为鲜明特征。在尚不具备鸿篇巨制条件下,当时的影片编导选择了上甘岭战役这个局部,“以小见大”式地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将镜头聚焦于战役中志愿军某师某部八连和八连驻守的坑道特定环境,集中塑造八连连长张忠发等基层官兵形象,让观众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志愿军作为整体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力量。影片中那个生动的细节感染了几代人。志愿军官兵在坑道里坚守多日,没有喝上一滴水,口渴难耐,排长讲望梅止渴的故事,连长带头干咽饼干。师长派人给坑道官兵送来两个苹果,大家拿在手里轮流闻一闻,谁也舍不得吃一口。影片之所以被誉为战争的诗篇,应该讲,其诗情中渗透着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无比深情,这是重要的原因所在。

在《我的战争》影片中,也有类似的细节刻画。比如,在影片的末尾,穿越战场硝烟的火车回来了,跟片头几年前的热闹一样,锣鼓喧天、载歌载舞、夹道欢迎,只是车头上少了孙北川以及千千万万个和孙北川一样的英雄儿女,画面上其他跟孙北川一样的战士抱着家人痛哭,当张洛东跑向孟三夏的时候,孙北川的笑容定格了。站台上,孟三夏下意识地捂着断臂,胜利的列车驶来,姑娘却没有等来自己的爱情。战争就是战争,它在不经意之间猝然来临,又在不经意之间分隔生死。敌机呼啸的轰炸、漫山遍野的枪炮,几乎让观众闻不到一丝生机的味道。曾经,列车驶 出国 境的第一站就是空前惨烈的伤亡,而今,列车归来更是承载着太多痛失亲人的噩耗。原著巴金小说题为《团圆》,或许想表达的就是这种残缺后的团圆。

犹记得,韩静霆在小说《战争让女人走开》中,对女人在战争中的牺牲与承受赞誉有加。在充满雄性荷尔蒙单一的世界里,应该说,影片中孟三夏的出现平添了一丝柔和的温度和色彩。战争将男人练就铮铮铁骨,亦让女性多了份飒爽英姿。在《我的战争》影片中,王珞丹演的应该说很出色,通过江面大桥遭遇战、五里亭攻坚战、小镇突围战和537高地争夺战,在腥风血雨中描摹出了共和国女军人的作风和情怀。

意大利左派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奇曾经说过,个人是历史的人质。60多年过去了,有关这场战争的定位有些讨论也不足为怪。但有一点却是无法遗忘与虚无的,那就是与这场战争关联的所有个体表现出的那些英勇、牺牲、无私与大爱。这一点,无论是普通的战士,抑或共和国元帅,情感是相通的,也是共鸣的。比如,有关这场战争的出兵,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元帅在《彭德怀自述》一书中如此追忆道:

“1950年10月1日国庆后,4日午,北京突然派来飞机,令我立即上飞机去北京开会,一分钟也不准停留。……散会后,中央管理科的同志把我送到北京饭店。当晚怎么也睡不着,我以为是沙发床,此福受不了,搬在地毯上,也睡不着。想着美国占领朝鲜与我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又控制我台湾,威胁我上海、华东。它要发动侵华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它既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

美国人约翰·托兰在《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的后记中,也超越政治层面对这场战争进行评述说:“这场战争中大量具有人性的事例——战场上的英雄主义、自我牺牲精神、对敌人个人的仁慈和同情——使有关这场战争的讨论经久不衰。”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令人深思——“你说,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事,以后会不会有人记得?”

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永远深思的叩问!
我的战争观后感篇三
中秋节 这天,南京受台风影响,从早到晚下一直雨,而且越下越大,但这并没有阻挡我要去的一个地方,那就是卢米埃南京弘阳广场影城。

说起看电影,那还要追溯到2006年秋天的一天,在上海出差的我,独自一人闲暇之时,到曹杨电影院看了一场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电影《世贸中心》,电影描写了911恐怖袭击中纽约消防局的消防队员参加世贸中心救援的故事,是一部在灾难片中宣扬美国人性和价值观,宣扬英雄主义的影片,和《拯救大兵瑞恩》《第一滴血》《真实的谎言》历来的美国大片一样,影片推崇的是美国式的爱国主义和英雄情结,当时我懵懵懂懂的想,中国历史上在抵御倭寇的战争中,在反法西斯和民族解放战争中,也有那么多英雄,怎么现在的银幕上出现的都是“美国英雄”。

这就是我时隔10年后,今天特地走出家门,冒雨走进影城观影的原因,因为今天有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电影《我的战争》全国首映,因为这部电影的宣传片在网上引起争议,因为我十年没有看电影了。

因为知识储备有限,由于掌握的资源和信息量的匮乏,我是不擅长写专业性影评的,充其量写这篇小文只能说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抒发一下自己的观影感受。

近年来,在追求商业利益的电影市场,在追逐票房第一目标的竞争中,国产电影观众和票房经常不敌美国大片,这种现状已持续多年。看《我的战争》我是有了思想准备的,不为观众的多少动摇我的观影决心,也不会因争议纷乱影响我的观影心情。

《我的战争》和以往的战争片一样,战争场面拍的气势恢宏巨大,但我觉得现在的战争片画面音效更加逼真,战争场面更加震撼、惨烈,可见如今的电影拍摄技术借助于电脑特技已经日新月异了。

影片从志愿军九连和文工队入朝参战前的火车站相遇拉开序幕,先后设置了江面大桥遇袭、五义亭阻击攻坚战、小镇排雷突围战、537高地争夺战等剧情,通过一批血性军人,热血青年入朝参战,在一场场枪林弹雨战斗中生死与共的经历,演绎了战火纷飞中的兄弟情、父子情、父女情、恋人情,讴歌了人生角色的升华和生命在残酷战争中的蜕变,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战地英雄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

影片中的每一场战斗中,都有志愿军战士前仆后继壮烈牺牲:五义亭峡谷为炸毁美军坦克牺牲的大斧子、小镇突围中掩护战友牺牲的老爹和王文珺、537高地争夺战牺牲的老梆子、连长孙北川,还有在江面大桥遇袭、小镇突围、537高地争夺战中倒下去的没有名字的志愿军战士。还有那些在战斗中血肉模糊的战士,那些在战地救护中疼痛无比的伤员,那些虽伤残但活着回来的勇士,哪一个不是最可爱的人,哪一个不是共和国的英雄!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为正义而战是神圣的,国家的英雄是可敬的。全世界各国都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歌颂为国家为民族或献身或活着的英雄,每个国家都有或活着或牺牲的英雄受到人们的崇敬和爱戴。美国大片中更是不断向全世界推崇他们在二战、朝鲜战争、中的英雄,不断推崇在灾难来临之时充满人性光辉的英雄,不断推销输出他们的价值观,我们的电影观众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没有感到奇怪和诧异。因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有他们国家的荣誉和骄傲,他们民族的尊严和自豪,他们崇拜英雄情结。纵观各国数不清的无名烈士纪念碑,无名英雄墓,无不彰显崇尚英雄的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这些国家的人们并没有过多议论所在国家参与或发动战争的正义与否。新中国成立之初,共和国的缔造者在北京建造了雄伟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是共产党执政后奠基的,但看看纪念碑后面的碑文就知道纪念碑不只是纪念缅怀共产党的英雄。

我一直觉得不可理解的是,各国都在歌颂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英雄,也没有人过多追问英雄产生的那场战争正义与否,不知道《我的战争》与别的战争有多大区别,为什么对《我的战争》这么敏感。

说实在,只有经过战争才知道战争的残酷,只有经过战争才知道生命的脆弱,只有经过战争才知道和平的宝贵,只有经过战争才会厌恶战争。全世界各国都不想卷入战争,各国人民都不愿意置身战争,但发动战争是国家行为,是统治者的意志,人民只能被迫参与战争,所以,正义和非正义战争不是哪个人书写的,而是由历史定论的,看待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必须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不能割裂,也不能偷梁换柱,不能把战争和战争中的英雄等同而论。记得当年有句经典的话说过,什么阶级说什么话。因此,我认为评论战争所持的立场决定了对战争历史的态度和战争背景的审视。

《我的战争》这部影片和众多的以战争为题材的中外影片并无多少不同,之所以引发争议不是战争片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影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放在当今信仰的缺失,精神支柱的垮塌,各种思潮泛滥,意识形态领域依然尖锐的斗争,改变中国颜色的暗流涌动,推波助澜的背景下,这样理解这场因影片和宣传片引发的争议我认为就不奇怪了。

影片《我的战争》最后,在537高地争夺战中身负重伤的孙北川和张洛东躺在阵地上有句 经典台词 对话:张洛东问连长孙北川“我们现在所做的事,以后的人是不是还会记得”,孙北川回答道:“会记得的”。听了这样的话,我感动的眼泪流了下来,时隔数十年,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我们能忘记这些用血肉之躯换来几十年和平的英雄吗?我们还记得这些英雄吗?我们还在喋喋不休的为影片名称争论吗?

影片《我的战争》和影片《英雄儿女》都取材于巴金先生的作品《团圆》,都是以战争为大背景的英雄颂歌。我觉得,有民族尊严和民族精神的人,有英雄情结的人,不要再分“左粉”“右粉”了。让我们在尊敬各国英雄的同时,首先尊敬自己国家的英雄!不要忘记“我的战争”中我们的英雄!

向为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战的英雄致敬!

看了电影我的战争观后感的人还看了:

1. 《我的战争》电影观后感

2. 《我的战争》观后感

3. 我的战争观后感精选

4. 观《我的战争》后感

5. 《我的战争》观后感 《我的战争》电影观后感

F. 911恐怖袭击案观后感500字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前半部分可以描写对911恐怖袭击案的看法以及影响,结尾可以写自己的感受,具体如下:



观看了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几千无辜的生命惨遭毁灭,对这一灭绝人性的恶魔行径,世界舆论同声谴责,而在中国却出现了为数众多的人群为之叫好。

在这一冷酷的事实面前,十分有必要追索其背后潜藏的社会心理原因及其与民族主义思潮的关系。我认为民族主义可分为两种类型:健康的和病态的。健康的民族主义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病态民族主义是自恋的、向后看的。

健康的民族主义推动一个民族自强,病态的民族主义导致一个民族自戕。病态的民族主义有四特征:把伤疤当勋章,自恋且排他,眼睛长在后脑勺上,好战。“911”事件发生后,国内的反映并不都是幸灾乐祸的,有一批知识界及其他方面的人士公开发表声明谴责恐怖主义罪行。

国内颇有影响的报刊如《财经》、《南风窗》、《南方周末》等都发表了谴责恐怖主义的文章。例如,《财经》杂志全体同仁呼吁:面对敌视一切文明一切种族一切社会的邪恶,全世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明,联合起来!

《南风窗》杂志的国际问题观察员写道:恐怖主义不仅挑战某个政府,更挑战了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今天是美国人,明天可能是俄罗斯人、法国人、埃及人、巴西人、中国人。在无辜的的亡灵面前,恐怖分子的主义和真理显得非常狭隘、苍白、野蛮。“911”事件使全世界有了一个明确的共同敌人:恐怖主义。

反观那些“叫好者”,却鲜有署真名发表意见的,谈事实讲道理的也不多,绝大多数是匿名在网上乱骂一气。这种对垒分明的现象或许昭示着国人的分野。

虽然不能肯定双方营垒中的每个人都是民族主义者,但至少他们都自认为是爱国者。分歧在于何谓爱国,爱什么国,人权与主权孰先孰后,对自由、民主、正义等基本价值取何态度。

最后我认为“健康的民族主义”会主张人权是第一位的价值,人权高于一切;而主张(国家)主权是第一位的价值、主权高于一切的则属“病态的民族主义”。

阅读全文

与关于911的电影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大腕电影英文名 浏览:636
香港喜剧电影大全国语早期 浏览:149
白百何主演的第一部电影或电视剧 浏览:602
电影院哪里来的一氧化碳 浏览:742
4月30日上映的爱情电影 浏览:1000
电影演员钱小豪简介 浏览:483
焰什么电影 浏览:169
全球十大电影观后感 浏览:114
日本给你的歌电影背景音乐 浏览:31
什么先生电影下载 浏览:585
棋王梁家辉电影完整版国语版 浏览:938
鹿鼎记十大经典电影 浏览:640
八佰在线观看完整免费电影 浏览:347
电影结束字幕叫什么 浏览:189
彼特丁拉基新电影 浏览:433
人鱼公主生宝宝大电影 浏览:821
好看的电影仙侠古装名字 浏览:408
有什么好的手机电影网 浏览:216
庞氏骗局电影大全 浏览:838
巴拉巴拉小魔大电影 浏览: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