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豫剧李金枝丈夫是谁
李金枝的丈夫也许并非演艺圈的名人,也许是个低调的人,查不到他的公开资料。
李金枝,女,中专学历,国家一级演员,河南省豫剧一团演员,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74至1980年,在洛阳戏曲艺术学校学习;1980至1990年,在洛阳地区豫剧二团任演员;1991至今,在河南省豫剧一团任演员。主攻闺门旦、青衣。现为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优秀专家。主演剧目《泪洒相思地》、《魂断上河图》、《风流女人》、《王屋山下》等。
主要作品
1.《洛河女儿》
2.《泪洒相思地 》
3.《金鸡引凤》
4.《孙成打酒》
5. 《风流女人》
6.《江姐》
7.《山乡秋红 》
8.《鹊桥仙》
9.《常香玉》
10.《魂断上河图》
11.《王屋山下》
2. 关于豫剧的发展史
河南被人们称为“戏曲之乡”、因为这里有光辉灿烂的戏剧文化。
丰富多采的戏剧种类,在河南戏剧园地争奇斗妍。
明清以来,在河南有据可查的曾经流行的剧种有45种之多。
到了80年代,有专业或业余剧团演出的戏曲剧种仍有31种,主要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宛梆、怀梆、怀调、落腔、道情戏、四平调、柳琴戏、坠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京剧、二夹弦等等。
这些剧种都有属于戏曲大家族,它们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细细品味,又风格各异,迥然有别。
大体上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地方大戏和地方小戏。
所谓“大戏”,就是较多地上演反映政治斗争、军事斗争这类社会重大问题的剧目,行当齐全,生旦净末丑均有,而又往往以黑脸、红脸、为主,豫剧、越调、大平调、怀梆、怀调、大弦戏等就属于此类。
这类戏,都有热烈、红火、激昂、明快等特点。
说地方大戏多演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等社会问题的剧目,并不能否认它同样也上演一些反映家庭生活情趣的剧目。
而且随着社会生活中民主意识的增长,反映普通人悲欢离合的剧目还在不断增加。
而地方大戏在上演此类剧目时,也往往行当较全,矛盾冲突较为尖锐,情节较为复杂,场面也较为庞大。
所谓地方小戏,是多演表现家庭纠葛、生活情趣的戏。
它以小生、小旦为主,或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称为“二小戏”或“三小戏”。
在河南,曲剧、二夹弦、道情戏、
豫南花鼓戏等,都是地方小戏。
河南的地方戏剧种近80%是产生于清代。
大家知道,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中国戏曲的发展进程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原来风靡全国的大剧种昆曲,逐渐出现了衰败趋势,而产生于民间的各种地方戏剧种,在与昆曲的竞争中取得了优势。
戏剧史家们称这段历史为“花雅之争”。
“花”就是“花部”,指地方戏剧种;“雅”就是“雅部”,指昆曲。
河南为数众多的地方戏剧种正是在“花雅之争”的风雨中产生、发展、成熟的。
1956年底,河南举办了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这是一次河南地方戏的大展览、大检阅。
23个剧种,演出93个剧目,真可谓百花争妍,一片繁荣。
多年来,尽管河南地方戏的发展也曾遇到过不少曲折和艰难,但它是扎根于民众的艺术,一直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
河南人向外地人说起豫剧,往往眉飞色舞,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外地人对河南人提起豫剧,也大都跷指称赞。
可以说,豫剧是河南人的骄傲。
豫剧具有光辉灿烂的发展历程,诞生之后,不断向外拓展,不仅生根开花于河南全省的城镇乡村、平原山区,而且流布了全国16个省区,专业剧团数量最多时达到39个,居全国360多个剧种之首。
《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朝阳沟》等剧目风靡全国,家喻户晓。
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宝岛台湾到鸭绿江畔,无处不有“豫剧迷”。
进入80年代后,不少艺术门类,所有戏曲剧种都在惊呼危机!而豫剧却在与困难的奋力拼搏中显示了它特有的生命力,继续为自己赢得了荣誉。
豫剧的上座率、自给率,豫剧的演员人数、观众人数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豫剧大约产生在清代乾隆(1736-1755)年间,那时叫河南梆子。
到了清代末年,河南全省各地都有了河南梆子戏的演出团体。
所以,我们把从乾隆年间到清代末年这一段时期叫作河南梆子的产生和成长期。
到了中华民国时期,河南梆子进入了成熟时期。
1914年,有一个戏班叫义成班,班中有个名演员叫时倩云,进入了开封羊市街普庆茶社演出。
别轻看了这次演出,它可是河南梆子发 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
所谓普庆茶社,就是当时的茶园兼戏院的娱乐场所。
原来的梆子戏都 是在乡村的广场高台上演出,这次演出,算是进入城市戏院的开始,此后由小戏院到大戏 院,逐渐扩大了梆子戏的影响,提高了梆子戏的声誉。
豫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形成了统一的称谓,从此豫剧才真正进入繁荣兴旺时期,建国后人民 *** 组织豫剧演员学习文化、学习戏剧理论,大大提高了演员和文化素质和思想 觉悟。
于是演员队伍不断壮大,演出水平不断提高,使得豫剧不仅在全省处处扎根,并且迅 速向外省流布。
谈起豫剧剧目,除深受人们喜爱的《花木兰》、《大祭桩》、《七品芝麻官》等古代戏外,现代戏也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和赞誉。
1965年9月,中南区在广州举行戏剧观摩演出大会。
河南参加演出的现代戏剧目达11出之多。
其中《游乡》、《扒瓜园》、《斗书 场》、被观摩演出大会推荐北京汇报演出,《人欢马叫》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为戏曲艺术片。
接着,观摩演出大会又把河南的《人欢马叫》、《李双双》、《朝阳沟》、《游乡》、《红管家》、《好媳妇》、《卖箩筐》、《扒瓜园》、《斗书场》、《夫妻俩》诸多现代戏剧目作为优秀剧目向全国推荐。
这一下,河南现代戏在全国的名声大振,而整个河南戏的声誉也自然是水涨船高.
在不同的时期,豫剧都有一些水平较高的代表作,如50年代前期有《小二黑结婚》、《罗汉钱》、《新条件》、《刘胡兰》、《赶脚》等;50年代后期有《朝阳沟》、《掩护》、《冬去春来》等。
60年代更是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现代戏剧目。
80年代虽然戏曲陷入困境,但河南的现代戏却是出现了《金鸡引凤》、《倒霉大叔的婚事》等一批较有影响的剧目。
喜爱现代戏的观众也越来越多,在不少地方,现代戏观众人数超过了古代戏观众的人数。
豫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艺术造诣很深的表演艺术家。
常香玉、阎立品、马金凤、牛得草、王善朴、魏云、马琳、高洁都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精湛的表演艺术为人们所称道。
近些年来,又有许多青年豫剧表演艺术家,象汤玉英、王清芬、王希玲、虎美玲、谷秀荣等渐渐成长起来,走向成熟。
豫剧,这个河南人引以为骄傲的剧种,已经创造了辉煌的过去,它也必将有着辉煌的未来。
在祖国戏剧的百花园中,这朵奇葩将会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3. 跪求三休樊梨花豫剧全段词
常派名剧《断桥》,常香玉主演
4. 讲述河南戏曲的电影有多少 顺便说下电影名 谢谢、
《花木兰》 豫剧, 河南豫剧院演出 , 常香玉主演,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6年拍摄。
《下乡与赶脚》 曲剧两个小戏 郑州市曲剧团演出 海燕电影制片厂1958年拍摄
《穆桂英挂帅》 豫剧 河南省洛阳市豫剧团演出 马金凤主演 江南电影制片厂1958年拍摄
《穆桂英挂帅》 豫剧 河北省邯郸专区东风剧团演出 胡小凤主演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59年拍摄
《陈三两》 曲剧 开封市曲剧团演出 张新芳主演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年拍摄
《寇准背靴》 豫剧 淮北梆子(属豫剧沙河调)88岁老艺人顾锡轩主演 安徽电影制片厂1961年拍摄
《朝阳沟》 豫剧 河南省豫剧院三团演出 魏云、王善朴、高洁、杨华瑞、马琳主演 长春电影制片厂1963年拍摄
《传枪记》 京剧 河南省京剧团演出 根据豫剧《传家宝》改编 长春电影制片厂1965年拍摄
《买牛、扒瓜园》 由曲剧《买牛》和越调《扒瓜园》两个小戏组成河南省曲剧团、河南省周口专区越调剧团演出,北京电影制片厂1965年拍摄。
《山村新曲》 越调 由《夫妻俩》和《卖萝筐》两个小戏组成 河南省许昌专区越调剧团演出 毛爱莲主演珠江电影制片厂1965年拍摄
《人欢马叫》 豫剧 许昌地区豫剧二团演出 常香玉、任宏恩主演 西安电影制片厂1965年拍摄
《游乡》 曲剧 河南省曲剧团演出 珠江电影制片厂1966年拍摄
《七品芝麻官 》 豫剧 河南省豫剧院二团、鹤壁市豫剧团联合演出 牛得草、吴碧波主演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9年拍摄
《卷席筒》 曲剧 郑州市曲剧团演出 海连池、董秀娟、吴自力主演 西安电影制片厂1979年拍摄
《包青天》 豫剧 商丘地区豫剧团、安阳市豫剧一团、开封市豫剧团联合演出 张宝英、吴清平主演河南省演出公司、香港金马影业公司1980年联合拍摄
《李天保娶亲》 越调 根据越调《李天保吊孝》改编 周口地区越调剧团演出 马兰、陈静、何全志主演北京电影制片厂1980年拍摄
《诸葛亮吊孝》 越调 周口地区越调剧团演出 申凤梅主演 北京电影制片厂1980年拍摄
《白奶奶醉酒》 越调 许昌地区越调剧团演出 毛爱莲主演 长春电影制片厂1981年拍摄
《包公误》 豫剧 河南省新郑县豫剧团、开封地区豫剧团联合演出 河南电影制片厂1981年拍摄
《智收姜维》 越调 舞台剧名《收姜维》 周口地区越调剧团演出 申凤梅主演 珠江电影制片厂1981年拍摄
《背靴访帅》 曲剧 舞台剧名《寇准背靴》 洛阳地区曲剧团演出 马琪、周玉珍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1982年拍摄
《风雪配》 曲剧 河南省曲剧团演出 王秀玲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1982年拍摄
《洛阳桥》 豫剧 洛阳市豫剧团演出 曾广兰主演 西安电影制片厂1982年拍摄
《桃园喜》 豫剧 舞台剧名《小白鞋说媒》 商丘地区豫剧团演出 河南电影制片厂1982年拍摄
《程咬金照镜子》 豫剧 珠江电影制片厂1983年拍摄
《樊梨花》 豫剧 开封市豫剧团、开封市实验剧院联合演出 河南电影制片厂1983年拍摄
《风雨情缘》 豫剧 舞台剧名《大祭桩》 河南省豫剧二团演出 王清芬、修正宇主演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84年拍摄
《三全其美》 豫剧 舞台剧名《金鸡引凤》 洛阳地区豫剧二团演出 李金枝主演 北京电影制片厂1984年拍摄
《花枪缘》 豫剧 舞台剧名《对花枪》 洛阳市豫剧团演出 马金凤主演 西安电影制片厂1985年拍摄
《卷席筒续集》 曲剧 郑州市曲剧团演出 海连池、董秀娟主演 西安电影制片厂1985年拍摄
《巧配鸳鸯》 豫剧 郑州市豫剧团演出 王希玲主演 湖北电影制片厂1985年拍摄
《倔公公犟媳妇》 豫剧 河南省豫剧三团演出 长春电影制片厂1985年拍摄
《文帝杀舅》 豫剧 湖北省老河口市豫剧团演出 天山电影制片厂1985年拍摄
《棒打薄情郎》 豫剧 河北省邯郸地区东风剧团演出 北京电影制片厂、河北电影制片厂1986年联合拍摄
《芙蓉女》 豫剧 舞台剧名《宇宙锋》 河北邯郸东风剧团演出 北京电影制片厂1986年拍摄
《七奶奶》豫剧 舞台剧名《花打朝》 洛阳市豫剧团演出 马金凤主演 河南省演出公司、香港金马影业公司联合拍摄
《抬花轿》 豫剧 舞台剧又名《香囊记》 河南省豫剧二团演出 王清芬主演 浙江电影制片厂1986年拍摄
《武当仙袍》 豫剧 湖北省十堰市豫剧团演出 峨眉电影制片厂、河南电影制片厂1986年联合拍摄
《丫环传奇》 豫剧 河北邯郸东风剧团演出 上海电影制片厂1986年拍摄
《倒霉大叔的婚事》 豫剧 许昌市豫剧团演出 任宏恩、艾立、汤玉英主演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河南电影制片厂1987年联合拍摄
《鸳鸯戏水》 豫剧 郑州市豫剧一团、二团演出 王希玲、小香玉主演 深圳影业公司1988年拍摄
《阎家滩》 曲剧 南阳市曲剧团演出 河南省电影公司、南阳市文化局1998年联合摄制
《乡村警官》 豫剧 李树建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2002年拍摄
《幸运十点钟》 豫剧 河南电影制片厂2003年拍摄
《我爱我爹》 豫剧 舞台剧名《老子儿子和弦子》 任宏恩 、王希玲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拍摄
《我爱我孙》 豫剧、东北二人转 任宏恩、高秀敏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拍摄
《村官李天成》豫剧,贾文龙、汪荃珍主演,河南豫剧三团演出
《五世请缨》豫剧,王惠主演、河南省豫剧一团演出
《程婴救孤》豫剧 根据《赵氏孤儿》改编 河南省豫剧二团演出 李树建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2010年拍摄
《三哭殿》豫剧,贾廷聚主演
《桃花庵》 豫剧 河北邯郸东风剧团演出 苗文花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河北电影制片厂2010年联合拍摄
《清风亭》 豫剧 舞台剧又名《清风亭上》 河南省豫剧二团演出 李树建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2011年拍摄
希望你满意
5. 豫剧的代表作
《红娘》、《花木兰》、《破洪州》、《五世请缨》、《秦雪梅吊孝》等。
1、《红娘》
豫剧《红娘》,取材于王实甫的《西厢记》,故事说的是唐贞元年间,西洛书生张珙进京应试,在河中府普救寺邂逅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二人一见倾心,红娘从中搓合,最终结成眷属。
2、《花木兰》
豫剧《花木兰》是人民艺术家、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代表剧目,自1951年上演至今,已有三代艺术家领衔主演,继承传扬,久演不衰。
3、《破洪州》
豫剧《破洪州》主要讲述的是北宋时,辽军入侵边境,杨宗保单骑突围回朝搬兵,朝中无人挂帅出征。八贤王和寇准奉旨到天波杨府调兵遣将,佘太君以杨府没有兵将可调推辞。寇准带八贤王溜入演武厅击鼓鸣钟,穆桂英全身披挂,威风而出。

4、《五世请缨》
《五世请缨》是河南豫剧院一团的保留剧目。该剧原名《十二寡妇征西》,又名《百岁挂帅》。
5、《秦雪梅吊孝》
豫剧著名表演艺术家、五大名旦之一阎立品的代表作。她在传统戏的基础上,对《秦雪梅吊孝》的故事结构和立意进行了大幅度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