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电影一曲难忘观后感1500字

电影一曲难忘观后感1500字

发布时间:2021-07-14 23:51:16

1. 电影《一曲难忘》所有插曲

Roberta Flack - Killing Me Softly With This Song(轻歌销魂)(《一曲难忘》主题曲))

2. 肖邦一曲难忘观后感

一片冰心在玉壶

肖邦,波兰民族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用他短暂的一生演绎了音乐的极致,更诠释了一个天才应有的生命价值。他所创作的24首钢琴练习曲第一次完美地将技术性与艺术性融合在了一起,使它们不再是枯燥的钢琴技巧练习曲,而是具有高度演奏性的音乐会独奏曲,尤其是他的作品10号中的第12首《C小调(革命)练习曲》更是家喻户晓的钢琴曲名作。他的音乐激情、浪漫,充满着幻想和思考,他的音乐又阴郁、庄严,流露出焦虑和痛苦。这是他的生存状态决定的,更是他的“一片冰心”使然。

影片《一曲难忘》拍摄于1945年,影片当年即在中国公映,拨动了广大中国观众的心弦。它描述了波兰音乐家弗雷德里克• 肖邦短暂却永恒的一生,刻画了一位赤诚的音乐家如何实现梦想,徜徉于艺术的殿堂;又是怎样消耗生命,拯救罹难同胞的故事。此片别出心裁动用了浓艳的色彩,富丽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画面和各种蒙太奇手法,被人誉之为“五彩缤纷的狂想曲”,极富娱乐性,格调一流。

一、 钢琴诗人

海涅曾这样描述肖邦:“他天生娇弱,纤细的外表下,赋有出众的才华,他不仅是位演奏能手,还是位诗人作曲家,当他坐在钢琴前即兴演奏时,便有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流涌进,此时他既不是波兰人,也不是法国人或德国人,而是流露出来自莫扎特、拉斐尔和歌德国度里更高尚的血统,他真正的祖国是诗的梦幻王国。”作为一个波兰人,肖邦是属于波兰的:他的血肉、骨髓、灵魂都不折不扣地为波兰所拥有,他如蜜蜂一样贪婪地向波兰的民间文化吸食创作的灵感,《波兰舞曲》(又名《波罗涅兹舞曲》)作为肖邦的代表作之一,即是融合波兰民间音乐色调的产物。每当肖邦演奏《波兰舞曲》时,他那快活、陶醉的神情也如孩子一样。

他被誉为“钢琴诗人”,是因为他的琴声中总是充满了浪漫与幻想的色彩,聆听时有时仿佛置身于晚风袭来的月夜,一只夜莺挂在树上婉转低鸣;有时像是独坐于宁静的林间,隐隐处有清泉在汩汩流淌;有时似乎是在仰望繁星漫天的夜空,思绪游离间已遨游了几万里;有时甚至好像来到了海边,时而晚风轻拂,白浪驻沙滩,时而潮起潮落,水花击石崖……如泣如诉,如痴如醉,如幻如梦。如果生活一如既往地平静,那么肖邦也许永远会做一位纯净、浪漫又时而调皮的“诗人”。但祖国的坎坷命运无法使优雅的“诗人”再安静下去,他的音乐中不由自主的加入了更多悲愤、痛惜、激荡、神圣的音符,肖邦也因此获得了“革命诗人”的称誉。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声温柔的浅唱低吟,那现在则是一声凛冽的怒吼咆哮;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句温情的由衷赞美,那现在则是一句铿锵的无情痛斥;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段精致的叙述描绘,那现在则是一段粗犷的激励号召;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幅装帧精美的油画,那现在更像是一把锋利坚韧的刀剑!

“革命”为名《C小调练习曲》,是肖邦怀着亡国的哀思写成的,它的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型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结合体现出来的。作品一开始就由不协和的属九和弦引出了一连串倾泻而下的十六分音符,给人的印象十分突然、强烈,好像是肖邦内心情感的总爆发。突然间左右手同步再次奔流而下,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般的不可阻挡。接着呈示部在高音区出现了一个刚毅、明亮的曲调,这象征着革命的号角声吹响了,波兰人民坚定不移地开始了战斗。它表现了波兰军队英勇抵抗侵略、愤慨激昂的怒吼声,和横刀跃马、感慨万千的情怀。音乐在展开部越来越紧张,号角式的主题通过变化、发展越来越高昂,将全曲推向了高潮。这是一个胜利凯旋的形象,仿佛是在严峻现实面前的片刻幻想。再现部重现了前面的刚毅型曲调,但在接近结尾的时候,音乐由强到弱,奏出一个十分悲伤的音调,它像发自肺腑的哭泣,犹如作者对祖国命运痛彻心底的哀哭。最后,乐曲情绪重新振奋起来,在很强的力度下, 音乐仍然冲击而下,急速地结束在大调的主和弦上,表达了肖邦心中的满腔仇恨和对革命终归胜利的坚定信念。 在《一曲难忘》中,这部作品作为点睛之笔,在肖邦为抵抗组织筹款而进行的巡回演出中多次出现,以烘托肖邦无比的赤子之心(参考http://tieba..com/f?kz=65320390)。

二、 浪漫知音

初闯巴黎,肖邦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尽管已有李斯特的赏识,但由于临时听闻来自家乡的噩耗而影响心境,肖邦的第一次巴黎亮相差强人意,半途而废,几乎在巴黎再无立身之地。是乔治•桑慧眼识英才,与李斯特精心设计,为肖邦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一鸣惊人,从此盛名远扬。甚至,她还为肖邦提供了安心创作的氛围,与世隔绝的场所,舒适无忧的环境,以及浪漫热烈的爱情。

在19世纪法国文坛上,乔治•桑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巴尔扎克、雨果、梅里美、福楼拜、小仲马等文学大师的群体中。乔治•桑是一位愤世嫉俗、敢做敢为、遗世独立的女性:她隐姓埋名,以男子的名义写作小说,激扬文字,书写现实与梦想;她一反当时巴黎女性出入必裙装的穿着风尚,随心所欲,像男子一样身着长裤来去自如,甚至双手插在裤袋里,十分潇洒飒爽,风度翩翩;她清高孤傲,厌弃尘世,虽身为上流贵妇却厌恶当时浮华、虚伪的社会风气,渴望与世无争,与人无扰。同时,在这部影片中,乔治•桑还表现出几点品质对肖邦起到了特别的作用。

首先,她是一位颇有远见卓识的女性,她以历史的眼光建议肖邦谢绝一切商业演出,安心创作,将天才的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留下遗世无双的乐曲,供当代以及后代的乐者去演奏。她认为像肖邦这样的天才就应该在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中进行高雅的创作,而到处开音乐会则是凡夫俗子的追求。一方面,乔治•桑真正拾获了肖邦的价值,拾获了音乐家的价值,也只有起点很高、修养很好的人士才能有这样的洞察力;但另一方面,她虽然发掘激励了肖邦作曲家的潜能,却限制了他作为钢琴家的发展。

乔治•桑是深爱肖邦的,她给了他很多,包括爱情、舒适生活和灵感,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乔治•桑,肖邦会晚成名几年,甚至像很多艺术家一样成名于身后。但肖邦能给予她的,除了爱情可能只有听命服从、自娱自乐。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好女人,但这个独特的女人却对肖邦的贡献是双重的:她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肖邦,也差点毁了肖邦。

乔治•桑对爱情与她的一贯作风一样,充满了占有欲、统治欲和支配欲。她使尽妩媚和威严说服肖邦留在身边,远离巴黎,甚至不让他见从小栽培自己的恩师,剥夺他举办音乐会的愿望。当然,她出于对肖邦身体健康状况的考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一个男人全方位的限制和束缚终究葬送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当这种干涉已经违背了个体固有的价值观和道德感的时候。

三、 王者之师

这里的“王者之师”并非原本的“胜利军队”的含义,而是按字面理解借指肖邦这一音乐王子的恩师——埃尔斯纳教授,他可能要算是《一曲难忘》这部影片中最为出彩的人物了。

埃尔斯纳幽默风趣,调侃诙谐,不管与谁交流时都是那样不卑不亢,嬉笑怒骂;他单纯真挚,爱徒如子,对待肖邦既有师徒间的严厉苛求,又不乏爱护有加、纵容溺爱的温情;他能屈能伸,坚持不懈,为把肖邦培养成才,送到巴黎去让他扬名世界,甚至自己为他攒钱,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追求,当埃尔斯纳终于与肖邦来到巴黎时却到处碰钉子,为此他屈尊与人逢迎阿谀,竭力“推销”肖邦,甘心当他的仆人、随从与经纪人,丝毫没有老师的架子;他心地善良,慈悲为怀,一心为别人着想,宁可撒谎也不忍心伤害任何一个人:埃尔斯纳怕肖邦的初恋女友康丝坦蒂失望,谎称肖邦已答应举办音乐会筹款;他怕临终的肖邦伤心,又谎称乔治•桑是因为重病在床才不得已无法来看望他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虽身为德国人,但埃尔斯纳教授拥有同波兰人一样的爱国热忱,他说音乐和爱国是一样的,都是世界相通的,因此他积极创造条件让肖邦与爱国青年交往。即使内心不愿意,但他仍真心祝愿肖邦与乔治•桑度假快乐;但他感觉到爱徒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离祖国越来越远时,埃尔斯纳一次又一次地跑到乔治•桑那里去忍辱负重地要求与肖邦见面——尽管他向康丝坦蒂谎称肖邦的承诺,但这同时也是他的信念,他不相信自己的爱徒是一个徒有才华而丢失荣根、贪图安逸的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是埃尔斯纳教授的一番劝说让肖邦幡然醒悟,让肖邦重新找回了自己。埃尔斯纳把一辈子都给了肖邦,既是肖邦的事业伯乐,又是肖邦的人生向导,他升华了肖邦的人生,没有埃尔斯纳,肖邦只是一个音乐家,而埃尔斯纳让肖邦成为了一个更加有血有肉有灵魂有骨气的波兰人。

四、 一片冰心

《波兰舞曲》是肖邦的最爱,因为这里面最有波兰的气息和风骨,也许有人觉得它粗鲁,但是这其中独具特色的节奏和音符代表了波兰精神的自由、奔放、热烈、向往、希望与激情,演奏着或者聆听着就好像奔跑雀跃在波兰的大街小巷上,就好像闻到了波兰质朴醇厚的泥土气息。也许这是肖邦最爱的理由,但更重要的是他将自己对波兰国家与民族的深爱蕴含在其中,因此无论身在何方,置于何地,总爱演奏一段,让听众也与那种心潮澎湃的激动、贴心贴肺的亲切合为共鸣。

肖邦对祖国爱得越深刻,就对敌人恨得越入骨。他在贵族盛宴上拒绝为“俄国屠夫”演奏的场景让我记忆深刻,试想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境下,肖邦的表现无疑犹如砧板上鲤鱼傲然的一跃,若不是及时逃走纵凭他过人的才华也难逃魔掌的荼毒。但他做了,在众目睽睽、瞠目结舌、血色恐怖之下做了,这骄傲的拒绝之后毅然的转身离去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波兰的热血男儿如何以生命为代价来维护祖国的尊严,抗争侵略者的欺凌。这一幕不由让人拍手称快,更让我们对肖邦燃起深深的敬意。

一抔泥土是这部电影的一个线索,它的象征意义再明显不过:祖国的泥土,是国人的灵魂国人的根。也许有一段时间,肖邦沉浸在温柔乡里迷失了自己,但不时演奏的《波兰舞曲》代表了他的心声,唤醒他早日醒来以另一种方式与祖国同胞并肩作战。那一抔泥土犹如一声警钟,加上恩师的苦口婆心,终于让肖邦猛醒并下定决心,他好像从一个任性依赖的孩子一下子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从一朵温室里的花变化成一棵暴风雨里的树,更从一个“钢琴诗人”转变为一位“革命诗人”。从他《C小调革命练习曲》等疯狂的演奏里,我们听到的是呐喊,是咆哮,是对敌人侵略的深刻痛恨,是对祖国同胞的热切召唤,是一颗赤子之心的深情诉说,是对自由独立的美好憧憬。肖邦不顾身体的羸弱,四处举办音乐会筹集款项,源源不断地支援祖国受苦受难的同胞,而这是他透支身躯的能量换来的对祖国赤诚的表达,是他挑战生命的极限完成一个天才的职责。因为正如恩师所说:“天才不是自私的,……,他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他所达到的不止是艺术的高度,更是人生的高度;他无愧于自己的才华与生命,更无愧于祖国波兰;他所奉献的不只是天才的才华,更是为大爱所做的牺牲,是一片纯洁至诚的冰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的心境跨过国界,跨过千年,在肖邦身上找到了共鸣。有人说,不知道是热爱肖邦的音乐多一点,还是热爱他的精神灵魂多一点;对于这样一位有着细腻感情的音乐家,只能从作品中慢慢体会,慢慢品味;一曲难忘,不知究竟是哪一曲感染了人们,还是说每一曲都让人难忘……《一曲难忘》,难忘肖邦,难忘他浪漫如诗、激情澎湃的音乐,难忘他断然拒绝、痛斥敌人的傲骨,难忘他亲密热情、伴侣人生的知音与恩师,更难忘他至纯至诚、圣洁无私的一片冰心!

3. 《一曲难忘》观后感

肖邦是波兰民族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他

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的音乐激情、浪漫,充满

着幻想和思考,他的音乐又阴郁、庄严,流露出

焦虑和痛苦。《一曲难忘》中肖邦在贵族盛宴上

拒绝为“俄国屠夫”演奏的场景让我记忆深刻,肖

邦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样做,这骄傲的拒绝之后毅

然的转身离去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爱国者是如何以

生命为代价来维护祖国的尊严,抗争侵略者的欺

凌。这一幕让我对肖邦燃起了深深的敬意。

我觉得到一抔泥土是这部电影的一个线索,
祖国的泥土,是国人的灵魂。也许有一段时间,
肖邦沉浸在温柔乡里迷失了自己,但不时演奏
的《波兰舞曲》代表了他的心声,唤醒他早日
醒来以另一种方式与祖国同胞并肩作战。那一
抔泥土犹如一声警钟,加上恩师的苦口婆心,
终于让肖邦猛醒并下定决心,他好像从一个任
性依赖的孩子一下子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
子汉,从一朵温室里的花变化成一棵暴风雨里
的树,更从一个“钢琴诗人”转变为一位“革命
诗人”。从他《C小调革命练习曲》等疯狂的演
奏里,我们听到的是呐喊,是咆哮,是对敌人
侵略的深刻痛恨,是对祖国同胞的热切召唤,
是一颗赤子之心的深情诉说,是对自由独立的
美好憧憬。肖邦不顾身体的羸弱,四处举办音
乐会筹集款项,源源不断地支援祖国受苦受难
的同胞,而这是他透支身躯的能量换来的对祖
国赤诚的表达,是他挑战生命的极限完成一个
天才的职责。因为正如恩师所说:“天才不是
自私的,……,他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他所
达到的不止是艺术的高度,更是人生的高度;
他无愧于自己的才华与生命,更无愧于祖国波
兰;他所奉献的不只是天才的才华,更是为大
爱所做的牺牲,是一片纯洁至诚的冰心。
影片中的许多技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
1.悬念

影片一开始,老师就让肖邦去巴黎发展,可是

父母一直不同意,最后他能去成吗?他去了巴黎

以后会不会发展的很好?种种悬念推动故事情节

不断发展,让观众有兴趣看下去。

2.矛盾

肖邦自己内心的矛盾:他很喜欢桑夫人,可一

方面又对老师身怀感恩,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使

之处于矛盾之中无法抉择,形成矛盾。自己身体

状况与民族意识间的矛盾:在国家和朋友陷入危难

中时,他深知自己的身体无法承受巡演,却最终

还是接受了巡演,从这种矛盾冲突中,表现出了

他的爱国情怀。

3.激情

当肖邦在音乐中取得成功时,那种喜悦溢于言

表,可当知自己的同伴被捕时,沉重的心情使他

无法再为达官贵族服务。情节起伏跌宕。

4.细节

无疑,是老师给了肖邦再次生命,老师在细微

之处对肖邦的爱远远多于他的父母。变天时,老

师担心他的腿犯病;别人看不起他时,老师帮他

据理力争;别人都说肖邦抛弃了老师,虽然事实

也是如此,可老师仍然在为他的学生辩护。影片

中,老师表面看起来是一个喜剧人物,其实他是

一个很伟大的人。

4. 跪求电影《一曲难忘》或《歌王卡罗素》的观后感

《一曲难忘》的观后感
因为音乐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看了《一曲难忘》,觉得满好看的,所以晚上上网就搜了看《莫扎特传》。

如果把《一曲难忘》以萧邦离开他的音乐老师而与女作家乔治桑一起为界,把这电影分成前后两部分的话,那么前半部分确实是值得看的。尽管开头的部分描写少年时代的萧邦更像个革命家而不是音乐家,让我有正在观看“红色经典”的怪异感觉,但他到达巴黎之后的一连串场景却充分地表现了一个音乐天才所应有的传奇色彩。

其中两个场景尤其激动人心。一个是萧邦与李斯特这两位音乐大师的初次见面,那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心灵互通,令人动容。那一曲虽尚未完全完成、却已经在二人的十指跳弹之间从钢琴之上流溢出无穷的奔放热烈的《波罗乃兹舞曲》,也正是这题目“一曲难忘”中的那“一曲”,能让当时已有“大师”之称的李斯特第一次演奏已为之盛赞不已,尽管很想与这一曲的作者握手致意,却竟是舍不得停下手来抽空一握。萧邦才他身后的琴边坐下跟随着弹奏了几个音符,背对着他、根本还看不见他面貌的李斯特,已经凭着音乐的直觉猜到:“啊,是作曲家来了。”为了让音乐不停下来而二人仍能握手,萧邦提议由他一手弹主音部分,李斯特一手弹辅部,这样二人就能分别腾出一手从背后互握。李斯特欣然同意,于是在那热情如沸的音乐中,两位大家“历史性地握手”。
于是,因李斯特的“慧眼识英雄”,本来被拒之门外的萧邦顺利地获得了巴黎最大的音乐演奏场兼出版商皮耶的支持,即将举行其第一场演奏会。然而,这时从故乡波兰传来五雷轰顶的消息——帮助萧邦从波兰出逃的两位朋友都因此而被捕入狱、鞭打至死!这晴天霹雳使至情至性的萧邦心神大乱,把这最关键的第一场演奏会搞砸了。次日的报章上恶评如潮,却单单有一篇出自当时法国最著名的女作家乔治桑的评论对之盛赞不已。乔治桑甚至替一位公爵夫人邀请萧邦前往宴会,在众多名流和音乐评论家之前玩了个“偷龙转凤”的障眼法——先以李斯特的名义,要求把音乐室的灯光调至十分昏暗,尤其钢琴后面的演奏者的座位是一片漆黑,使所有人都误会正在演奏的是李斯特。当乐声响起,演奏的却是萧邦作的曲子。对萧邦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的音乐评论家,这时还要硬撑,强说:“只要是李斯特演奏的,什么曲子都会变得好听!”然而,乐曲演奏到中途,乔治桑高举烛火走了进来,把烛火放置在演奏者身边,让大家清清楚楚地看到,正在演奏曲子的不是李斯特,而是萧邦!萧邦就这样在乔治桑的巧计之下,一夜成名。
在这两个场景之中,情节曲折变幻,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传奇;而由此塑造起来的主角、几个重要的配角也栩栩如生、鲜明丰满:萧邦至性至情、才华横溢,其音乐老师深情厚谊、竭尽己能,李斯特识英雄重英雄、仗义执言,乔治桑这女中豪杰不拘一格、提拔天才……。

然而,萧邦在乔治桑的劝诱之下离开音乐老师,与她僻居于西班牙的一个孤岛之上开始,整部片子的水准就开始大跌特跌,我认为后半部分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
这致命的缺陷就在于对乔治桑这个人物的塑造。乔治桑为什么要把萧邦“圈养禁锢”起来,只让他作曲,不让他举办演奏会呢?影片始终无法合理地解释她的动机。有时,我们会觉得她这样做是因为她认为萧邦的天赋才华是“高贵的”作曲,而不是为世俗大众“捶打钢琴”有时,我们又会觉得她这样做是因为她认为萧邦的身体状况不足以应付太过激动、消耗体力甚巨的演奏会。有时,我们又会觉得她这样做是出于极度的自私,只是想把萧邦“囚禁”在自己的身边,作为自己的“裙下之臣”,为她而活,为她而作曲。
这上述的三个理由,影片里都有所涉及,但都说不清楚。在面对萧邦的音乐老师时,乔治桑提过上述的第一、第二个理由。第二个理由看起来像是个藉口而已。因为,影片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把萧邦身体很差的情况渲染得很厉害,至少是不至于会因举办演奏会而过于激动及消耗体力,把身体累垮。诚然,在乔治桑劝诱萧邦离开音乐老师,跟随她去乡间度假的时候,她说他为了波兰的“革命形势”而面色苍白、心神不安。但这只是她说的话,观众并不能肯定她这么说是在陈述事实,还是作为劝诱萧邦离开的“夸张其辞”。至少作为观众的我,从当时萧邦的面色神情上,看不到他身体很差,差到会支撑不了举办演奏会的地步。
但是,最后音乐老师希望萧邦公开演出以筹集资金支持波兰反抗沙俄暴政的民族解放运动时,这第二个理由却已经不是藉口了。乔治桑激烈地反对这个提议,说萧邦这个决定等同于自杀。这一番话变成了事实。萧邦在巡回演出中吐血,殷红的血迹洒落在雪白的琴键上,令人联想到“杜鹃泣血”这一个词。最终,他在伦敦演奏会结束的时候昏倒,直接导致了他的英年早逝。
然而,这剧情的安排,不免让人感到,似乎是乔治桑为了让萧邦无法离开她去举办演奏会,而故意地让他的身体状况不断恶化,不得不“小鸟依人”一般依赖着她生存。于是,确切的理由看起来又好像是第三个理由。
至于第一个理由,乔治桑在劝诱萧邦离开音乐老师的时候,与她最后一次面对萧邦、激烈地反对他举办巡回演奏会的时候,她都长篇大论地进行了论述,甚至以她自己的个人经历作为佐证。但那论证给我的感觉是一片逻辑混乱,根本无法证明为什么萧邦非得远离尘世、专注于作曲。另一方面,即使是作曲,乔治桑也不容许萧邦去完成《波罗乃兹舞曲》那样的“大作”,而只让他写写小曲。这里充满了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重重。为什么演奏就是“媚俗”,作曲才算“高贵”?而即使乔治桑认为萧邦应该专注于发挥其作曲才华,为什么又不能从事与其“革命情怀”相关的曲子?关注现状,也是“媚俗”吗?
编剧显然是以音乐老师的立场为正面,而以乔治桑的立场为反面。当萧邦与乔治桑一起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不断地创作着乐曲寄到巴黎时,音乐老师看着乐谱作出的评论是:“确实很好,但……。”他没有明确地说明,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潜台词是:这些作品,美则美矣,却没有灵魂,只是好的曲子,却不是经典之作。在他看来,萧邦能作出的经典之作,应该是《波罗乃兹舞曲》那样激烈张扬,倾诉出萧邦的爱国情怀的歌曲;而不是那一首首在乔治桑的引导之下写出来的花前月下、小巧玲珑之作。他寄望地萧邦的,不仅仅是做一个能作出旋律优美动听的“好”的作曲家,而是一个能作出敲击人心与灵魂的经典之作的“伟大”的作曲家。
第三个理由倒显得能解释乔治桑所有的行为,在这个角度的观照下,则第一、第二个理由不过是她面对萧邦和他的音乐老师时用来掩饰这第三个真正的理由的幌子。例如,当她听到波兰受到沙俄更严厉的镇压时,她心安理得地说了一番话,大意是指萧邦已经不是以前的萧邦,他现在只是一个懦夫,即使让他知道了波兰的现状,他也不会离她而去。更确凿的证据是,当萧邦在巡回演出中昏倒、生命垂危之际,他的音乐老师去找乔治桑,求请她去见他最后一面。然而,正在摆着POSE让画师给她画肖像的乔治桑,甚至没有让画师停下来一会儿,一边仍然摆着POSE,一边回敬那音乐老师说,萧邦的所作所为证明了她在他心目中只是第二位,所以她绝不会再去见他。这分明显示着,乔治桑根本不关心萧邦的才华是作曲还是演奏,她甚至不关心萧邦这个人,她关心的只是自己是不是在萧邦的心目里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存在。如果不是,那就说明她并没有可靠地“占有”着他,于是她宁可对他“见死不顾”!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于这一电影应该有了一定了解,说到底这也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作品,希望大家有机会自己去看一下吧。

5. 哪有电影《一曲难忘》的下载

这是个很经典的片子,在线看的视频往往不清晰,清晰的无法下载。【网络影音】清晰度较高,能边看边下载,带中文字幕,我一直在用,你可以试试,下载方法如下:

1、下载【网络影音播放器】并安装,打开【网络影音播放器】。
2、上网搜索【一曲难忘 网络影音】,选一个网址点击观看,只要电影缓冲一下开始播放,就可以关掉这个网址了。
3、然后在你刚才打开的【网络影音播放器】右侧的【播放列表】可以看到你上网点击的电影,进度为1%
4、双击电影名字,电影会自动下载到你的电脑,在这个文件夹里【 player】。

6. 电影《一曲难忘》讲述的是哪位音乐家的事迹

肖邦。

7. [荐]转《一曲难忘》观后感

[[荐]转《一曲难忘》观后感]肖邦,波兰民族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用他短暂的一生演绎了音乐的极致,更诠释了一个天才应有的生命价值,[荐]转《一曲难忘》观后感。他所创作的24首钢琴练习曲第一次完美地将技术性与艺术性融合在了一起,使它们不再是枯燥的钢琴技巧练习曲,而是具有高度演奏性的音乐会独奏曲,尤其是他的作品10号中的第12首《C小调(革命)练习曲》更是家喻户晓的钢琴曲名作。他的音乐激情、浪漫,充满着幻想和思考,他的音乐又阴郁、庄严,流露出焦虑和痛苦。这是他的生存状态决定的,更是他的"一片冰心"使然。影片《一曲难忘》拍摄于1945年,影片当年即在中国公映,拨动了广大中国观众的心弦。它描述了波兰音乐家弗雷德里克•;肖邦短暂却永恒的一生,刻画了一位赤诚的音乐家如何实现梦想,徜徉于艺术的殿堂;又是怎样消耗生命,拯救罹难同胞的故事。此片别出心裁动用了浓艳的色彩,富丽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画面和各种蒙太奇手法,被人誉之为"五彩缤纷的狂想曲",极富娱乐性,格调一流。一、钢琴诗人海涅曾这样描述肖邦:"他天生娇弱,纤细的外表下,赋有出众的才华,他不仅是位演奏能手,还是位诗人作曲家,当他坐在钢琴前即兴演奏时,便有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流涌进,此时他既不是波兰人,也不是法国人或德国人,而是流露出来自莫扎特、拉斐尔和歌德国度里更高尚的血统,他真正的祖国是诗的梦幻王国。"作为一个波兰人,肖邦是属于波兰的:他的血肉、骨髓、灵魂都不折不扣地为波兰所拥有,他如蜜蜂一样贪婪地向波兰的民间文化吸食创作的灵感,《波兰舞曲》(又名《波罗涅兹舞曲》)作为肖邦的代表作之一,即是融合波兰民间音乐色调的产物。每当肖邦演奏《波兰舞曲》时,他那快活、陶醉的神情也如孩子一样。他被誉为"钢琴诗人",是因为他的琴声中总是充满了浪漫与幻想的色彩,聆听时有时仿佛置身于晚风袭来的月夜,一只夜莺挂在树上婉转低鸣;有时像是独坐于宁静的林间,隐隐处有清泉在汩汩流淌;有时似乎是在仰望繁星漫天的夜空,思绪游离间已遨游了几万里;有时甚至好像来到了海边,时而晚风轻拂,白浪驻沙滩,时而潮起潮落,水花击石崖…如泣如诉,如痴如醉,如幻如梦。如果生活一如既往地平静,那么肖邦也许永远会做一位纯净、浪漫又时而调皮的"诗人"。但祖国的坎坷命运无法使优雅的"诗人"再安静下去,他的音乐中不由自主的加入了更多悲愤、痛惜、激荡、神圣的音符,肖邦也因此获得了"革命诗人"的称誉。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声温柔的浅唱低吟,那现在则是一声凛冽的怒吼咆哮;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句温情的由衷赞美,那现在则是一句铿锵的无情痛斥;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段精致的叙述描绘,那现在则是一段粗犷的激励号召;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幅装帧精美的油画,那现在更像是一把锋利坚韧的刀剑!"革命"为名《C小调练习曲》,是肖邦怀着亡国的哀思写成的,它的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型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结合体现出来的。作品一开始就由不协和的属九和弦引出了一连串倾泻而下的十六分音符,给人的印象十分突然、强烈,好像是肖邦内心情感的总爆发。突然间左右手同步再次奔流而下,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般的不可阻挡。接着呈示部在高音区出现了一个刚毅、明亮的曲调,这象征着革命的号角声吹响了,波兰人民坚定不移地开始了战斗。它表现了波兰军队英勇抵抗侵略、愤慨激昂的怒吼声,和横刀跃马、感慨万千的情怀。音乐在展开部越来越紧张,号角式的主题通过变化、发展越来越高昂,将全曲推向了高潮。这是一个胜利凯旋的形象,仿佛是在严峻现实面前的片刻幻想。再现部重现了前面的刚毅型曲调,但在接近结尾的时候,音乐由强到弱,奏出一个十分悲伤的音调,它像发自肺腑的哭泣,犹如作者对祖国命运痛彻心底的哀哭。最后,乐曲情绪重新振奋起来,在很强的力度下,音乐仍然冲击而下,急速地结束在大调的主和弦上,表达了肖邦心中的满腔仇恨和对革命终归胜利的坚定信念。在《一曲难忘》中,这部作品作为点睛之笔,在肖邦为抵抗组织筹款而进行的巡回演出中多次出现,以烘托肖邦无比的赤子之心(参考)。二、浪漫知音初闯巴黎,肖邦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尽管已有李斯特的赏识,但由于临时听闻来自家乡的噩耗而影响心境,肖邦的第一次巴黎亮相差强人意,半途而废,几乎在巴黎再无立身之地。是乔治•;桑慧眼识英才,与李斯特精心设计,为肖邦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一鸣惊人,从此盛名远扬。甚至,她还为肖邦提供了安心创作的氛围,与世隔绝的场所,舒适无忧的环境,以及浪漫热烈的爱情。在19世纪法国文坛上,乔治•;桑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巴尔扎克、雨果、梅里美、福楼拜、小仲马等文学大师的群体中。乔治•;桑是一位愤世嫉俗、敢做敢为、遗世独立的女性:她隐姓埋名,以男子的名义写作小说,激扬文字,书写现实与梦想;她一反当时巴黎女性出入必裙装的穿着风尚,随心所欲,像男子一样身着长裤来去自如,甚至双手插在裤袋里,十分潇洒飒爽,风度翩翩;她清高孤傲,厌弃尘世,虽身为上流贵妇却厌恶当时浮华、虚伪的社会风气,渴望与世无争,与人无扰。同时,在这部影片中,乔治•;桑还表现出几点品质对肖邦起到了特别的作用。首先,她是一位颇有远见卓识的女性,她以历史的眼光建议肖邦谢绝一切商业演出,安心创作,将天才的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留下遗世无双的乐曲,供当代以及后代的乐者去演奏。她认为像肖邦这样的天才就应该在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中进行高雅的创作,而到处开音乐会则是凡夫俗子的追求。一方面,乔治•;桑真正拾获了肖邦的价值,拾获了音乐家的价值,也只有起点很高、修养很好的人士才能有这样的洞察力;但另一方面,她虽然发掘激励了肖邦作曲家的潜能,却限制了他作为钢琴家的发展。乔治•;桑是深爱肖邦的,她给了他很多,包括爱情、舒适生活和灵感,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乔治•;桑,肖邦会晚成名几年,甚至像很多艺术家一样成名于身后。但肖邦能给予她的,除了爱情可能只有听命服从、自娱自乐,记事作文《[荐]转《一曲难忘》观后感》。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好女人,但这个独特的女人却对肖邦的贡献是双重的:她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肖邦,也差点毁了肖邦。乔治•;桑对爱情与她的一贯作风一样,充满了占有欲、统治欲和支配欲。她使尽妩媚和威严说服肖邦留在身边,远离巴黎,甚至不让他见从小栽培自己的恩师,剥夺他举办音乐会的愿望。当然,她出于对肖邦身体健康状况的考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一个男人全方位的限制和束缚终究葬送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当这种干涉已经违背了个体固有的价值观和道德感的时候。三、王者之师这里的"王者之师"并非原本的"胜利军队"的含义,而是按字面理解借指肖邦这一音乐王子的恩师--埃尔斯纳教授,他可能要算是《一曲难忘》这部影片中最为出彩的人物了。埃尔斯纳幽默风趣,调侃诙谐,不管与谁交流时都是那样不卑不亢,嬉笑怒骂;他单纯真挚,爱徒如子,对待肖邦既有师徒间的严厉苛求,又不乏爱护有加、纵容溺爱的温情;他能屈能伸,坚持不懈,为把肖邦培养成才,送到巴黎去让他扬名世界,甚至自己为他攒钱,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追求,当埃尔斯纳终于与肖邦来到巴黎时却到处碰钉子,为此他屈尊与人逢迎阿谀,竭力"推销"肖邦,甘心当他的仆人、随从与经纪人,丝毫没有老师的架子;他心地善良,慈悲为怀,一心为别人着想,宁可撒谎也不忍心伤害任何一个人:埃尔斯纳怕肖邦的初恋女友康丝坦蒂失望,谎称肖邦已答应举办音乐会筹款;他怕临终的肖邦伤心,又谎称乔治•;桑是因为重病在床才不得已无法来看望他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虽身为德国人,但埃尔斯纳教授拥有同波兰人一样的爱国热忱,他说音乐和爱国是一样的,都是世界相通的,因此他积极创造条件让肖邦与爱国青年交往。即使内心不愿意,但他仍真心祝愿肖邦与乔治•;桑度假快乐;但他感觉到爱徒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离祖国越来越远时,埃尔斯纳一次又一次地跑到乔治•;桑那里去忍辱负重地要求与肖邦见面--尽管他向康丝坦蒂谎称肖邦的承诺,但这同时也是他的信念,他不相信自己的爱徒是一个徒有才华而丢失荣根、贪图安逸的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是埃尔斯纳教授的一番劝说让肖邦幡然醒悟,让肖邦重新找回了自己。埃尔斯纳把一辈子都给了肖邦,既是肖邦的事业伯乐,又是肖邦的人生向导,他升华了肖邦的人生,没有埃尔斯纳,肖邦只是一个音乐家,而埃尔斯纳让肖邦成为了一个更加有血有肉有灵魂有骨气的波兰人。四、一片冰心《波兰舞曲》是肖邦的最爱,因为这里面最有波兰的气息和风骨,也许有人觉得它粗鲁,但是这其中独具特色的节奏和音符代表了波兰精神的自由、奔放、热烈、向往、希望与激情,演奏着或者聆听着就好像奔跑雀跃在波兰的大街小巷上,就好像闻到了波兰质朴醇厚的泥土气息。也许这是肖邦最爱的理由,但更重要的是他将自己对波兰国家与民族的深爱蕴含在其中,因此无论身在何方,置于何地,总爱演奏一段,让听众也与那种心潮澎湃的激动、贴心贴肺的亲切合为共鸣。肖邦对祖国爱得越深刻,就对敌人恨得越入骨。他在贵族盛宴上拒绝为"俄国屠夫"演奏的场景让我记忆深刻,试想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境下,肖邦的表现无疑犹如砧板上鲤鱼傲然的一跃,若不是及时逃走纵凭他过人的才华也难逃魔掌的荼毒。但他做了,在众目睽睽、瞠目结舌、血色恐怖之下做了,这骄傲的拒绝之后毅然的转身离去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波兰的热血男儿如何以生命为代价来维护祖国的尊严,抗争侵略者的欺凌。这一幕不由让人拍手称快,更让我们对肖邦燃起深深的敬意。一抔泥土是这部电影的一个线索,它的象征意义再明显不过:祖国的泥土,是国人的灵魂国人的根。也许有一段时间,肖邦沉浸在温柔乡里迷失了自己,但不时演奏的《波兰舞曲》代表了他的心声,唤醒他早日醒来以另一种方式与祖国同胞并肩作战。那一抔泥土犹如一声警钟,加上恩师的苦口婆心,终于让肖邦猛醒并下定决心,他好像从一个任性依赖的孩子一下子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从一朵温室里的花变化成一棵暴风雨里的树,更从一个"钢琴诗人"转变为一位"革命诗人"。从他《C小调革命练习曲》等疯狂的演奏里,我们听到的是呐喊,是咆哮,是对敌人侵略的深刻痛恨,是对祖国同胞的热切召唤,是一颗赤子之心的深情诉说,是对自由独立的美好憧憬。肖邦不顾身体的羸弱,四处举办音乐会筹集款项,源源不断地支援祖国受苦受难的同胞,而这是他透支身躯的能量换来的对祖国赤诚的表达,是他挑战生命的极限完成一个天才的职责。因为正如恩师所说:"天才不是自私的,…,他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他所达到的不止是艺术的高度,更是人生的高度;他无愧于自己的才华与生命,更无愧于祖国波兰;他所奉献的不只是天才的才华,更是为大爱所做的牺牲,是一片纯洁至诚的冰心。"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的心境跨过国界,跨过千年,在肖邦身上找到了共鸣。有人说,不知道是热爱肖邦的音乐多一点,还是热爱他的精神灵魂多一点;对于这样一位有着细腻感情的音乐家,只能从作品中慢慢体会,慢慢品味;一曲难忘,不知究竟是哪一曲感染了人们,还是说每一曲都让人难忘…《一曲难忘》,难忘肖邦,难忘他浪漫如诗、激情澎湃的音乐,难忘他断然拒绝、痛斥敌人的傲骨,难忘他亲密热情、伴侣人生的知音与恩师,更难忘他至纯至诚、圣洁无私的一片冰心!参考资料:注:此篇文章是我网络收索找到的,不晓得作者是谁,赞同此人的观点,收藏在自己的空间,慢慢吸收消化,谢谢作者!〔[荐]转《一曲难忘》观后感〕【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8. 电影《一曲难忘》讲述的是哪位著名音乐家的事迹 给力的加分哦

肖邦

阅读全文

与电影一曲难忘观后感1500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法国电影虎口脱险的歌词 浏览:766
我国第一部自制电影 浏览:849
章丘万达电影院什么样 浏览:175
电影版沂蒙颂舞蹈完整版 浏览:265
赛罗奥特曼大电影奥特8兄弟 浏览:408
赛尔号第一部大电影主角 浏览:565
是一部反映人性的电影 浏览:761
刚上映电影哪些网站可以先看到 浏览:13
黑人丧尸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26
电影甜蜜十一月完整版 浏览:280
电影胶卷大全图片 浏览:8
机器人恋爱电影英文 浏览:550
吃鸡视频电影院 浏览:542
露电影大尺度欧美电影 浏览:396
恐龙大战电影完整版 浏览:685
结局特别好的女主电影 浏览:395
国电影大尺度视频在线观看 浏览:63
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男导演 浏览:44
兑换万达电影票不是当地 浏览:569
企鹅记录电影大全集 浏览: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