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使徒行者》观后感
导语:近期上映的几部国产片,《使徒行者》以出人意表的战绩,成为今年暑期档的国产片黑马——在票房和大众口碑上表现上佳。究竟这部影片有何精彩,一起来看看吧!
2016电影《使徒行者》观后感范文:
老实说,我作为TVB版《使徒行者》的资深迷,走进影院看电影版之前心里一直七上八下。2014年剧版《使徒行者》风靡一时,豆瓣评分迄今仍高达8.1分。31集的长篇幅容量、精密到丝丝入扣的推理剧情,如何在120分钟的电影里还原,真叫人惴惴不安。然而,走出影院,我却依旧沉浸在影版《使徒行者》中无法自拔。烧脑反转的剧情、老辣的表演技巧、延伸原作的叙事方式以及浓浓的港味儿,都让人在夏日里如饮一碗地道的凉茶。虽然“爆Seed”林峰、“三哥”苗侨伟不再续写兄弟情,但古天乐与张家辉依然用笑容和泪水讲述了一出“做兄弟,在心中”的故事。
这是一个超越原作的新故事
电视剧版和电影版到底有没有关系?没看过电视剧版能看懂电影版吗?这是大部分观众的困惑。抱着对比的心态观看,我甚至没太看懂电影前三分之一讲的是什么,直到后半程张家辉突然开枪,说自己是“Black Jack”的时候,我才突然心头一热:哦,原来这是一个超越原作的新故事。
剧版《使徒行者》讲述了因某警队高层离奇死亡,与其联系的5名卧底全部失踪的故事,大结局中5名卧底重聚,留下了重重悬念。电影版《使徒行者》就是剧版的延续,新故事既做到了师出有名,承接了原作的精气神,又制造了新的悬念。在5个卧底之外,第6个卧底“Black Jack”浮出水面,剧情围绕着“Black Jack”的身份之谜开启了无尽的杀戮和惊心动魄的人物身份反转。假如说剧版《使徒行者》走的是无间道卧底的路线,那么影版则可以用“反无间”来形容:主要角色都有多重身份。少爷(古天乐饰)、阿蓝(张家辉饰)、钉姐(佘诗曼饰)、欢喜哥(许绍雄饰),从剧集的身份中走来,又深深陷入对新身份的认同之中。
张家辉古天乐兄弟情让你哭
两人一开始是出生入死有“过命”交情的黑帮兄弟,之后却发现双方身份都存在疑点,甚至一度拔枪相向。假如故事到此戛然而止那是庸才,真正的好戏在后头。因为新的任务,两人再度联手对抗杀手,一场惨烈的肉搏之后,天人永隔,最后的真相也终于水落石出。原来IT达人古天乐入侵电脑盗用了张家辉的身份,他虽假冒卧底,却也成为了第6名为正义而战的'“卧底”。由此,一览众山小的卧底题材《无间道》终于被超越,卧底和内奸的人物关系有了新的突破点——真卧底和假卧底。真假之间连带出的并不是善与恶,而是兄弟情。
在表演上,看过电影的网友都说张家辉、古天乐神演技。两人卖萌的时候撒德开,比如说一起把女秘书的盘餐叠成蔬菜塔玩恶作剧;一起与干女儿打打闹闹,好像两个爸爸;互送对方超人玩偶就像大小孩……两人开打的时候虎虎生风,比如突入大厦劫人、巴西毒窝突围……直到最后用“桑拿”做隐语合体作战的那一幕简直“帅出经典港味”。
张家辉眼见古天乐要被仇家手刃,抱着杀手滚向车轮底下同归于尽,古天乐跪倒在地重重磕下三个响头,大滴泪珠落地声声入耳,生死一瞬间迸发出的兄弟情义让观者无不动容。
佘诗曼与许绍雄燃爆副线
再来说说剧中另外两个卧底,欢喜哥和钉姐。电视剧中“覃欢喜警员档案被神秘人删除”这一幕让很多人揪心,删除档案的神秘人是谁?覃欢喜2006年被警队革职,秘密执行卧底任务,负责调查黑警及幕后集团,覃欢喜是否变节?可以说欢喜哥在剧版结束时留下了太多问号,而这一切终在电影中拨开迷雾。尤其是欢喜哥前妻惨死的旧事,巧妙地牵出了终极大反派董先生,既与剧版遥相呼应,又讲出了新故事,绝非简单改编后的“旧瓶装新酒”。
钉姐佘诗曼则完全承接剧版表演风格,依旧是那个与上司接头一定要敲诈一顿美味佳肴再打包回家,凡事先给钱再问话的小市民。她风骚起来可以在泳池、赌场不断试探、勾引古天乐,深情起来可以在与吴镇宇生死离别时哭着听完冷笑话。作为张家辉古天乐兄弟情主人公之外的副线,欢喜哥和钉姐绝非可有可无的绿叶,他们也联手贡献了让人心惊肉跳的硬戏!当钉姐被黑帮俘获后,欢喜哥不仅当众揭晓了佘诗曼的卧底警察身份,更将钉姐一枪爆头。这是欢喜哥变节黑化的节奏吗?
原来,开枪是假,定时引爆佘诗曼脑后的血包是真,若非佘诗曼倒进水里假死,则会直接命丧敌手。
结语:《使徒行者》终将落幕。掩卷而思,张家辉作为影帝果然名不虚传,古天乐的强力配合贡献了最走心的兄弟情。佘诗曼、吴镇宇、许绍雄,就连出场总共十分钟的李光洁都足够饱满,网友笑称李光洁的鱼尾纹都是戏。枪战、追车、爆炸,旧式港片的桥段依稀可见,从国际大都市腾挪到巴西贫民区的情景又在向007式的美式大片看齐。不过,最感人的还是《使徒行者》原汁原味地还原了渐渐衰微的TVB记忆,最简单的一句“人在做天在看”这种上世纪的台词,有没有让你怀念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日子?
㈡ 2016年电影《妈妈去哪儿》观后感
《妈妈去哪儿》给我的感触是多方面的,我感受到了影片之外的东西。评论家们在诠释海明威作品的特点时,用“冰山一角”来形容,海明威的小说,有他文字中并未言尽和表达的东西,但文字背后,却有着深深的内涵,我觉得李铭老师《妈妈去哪儿》电影中的蕴意,即有这样的饱含。 《妈妈去哪儿》这一声问,问的很蹊跷,很惆怅,很心酸,很令人回味。
㈢ 《小王子》电影观后感2016版
昨天去看了电影《小王子》,作为电影来说它很成功,正如各大网站的评分那样,电影相当好看。但是作为名著《小王子》的改编电影,我还是想发表一下我的意见。
我们进入电影院时稍晚了一些,电影已经开始了,那个短发的学霸少女紧张的站在那里,后面一连串的事件发生让我感觉像是走错了片场,直到那个飞行员老头将小王子的纸条飞到小姑娘的房间我才意识到这真的是电影《小王子》,前面漫长而与原著毫无关系的开头让我感到了一丝奇怪。
作为小说改电影中最核心的内容,原著中的折纸动画的那部分做的十分精细,所有人物的折纸样貌都十分的精致,让人感受到和3D动画不一样的美感,精美的画面、好听的音乐,缓慢的叙述故事过程让人相当的享受。
但是满满一本书的内容让电影在不到三十分钟里全部概括完成。包括其中小王子与飞行员的相遇,为了玫瑰奉献的经过,在其他几个星球的遭遇,书中作为精华为了建立羁绊和狐狸的对话以及小王子与蛇做交易离开地球的部分,都大幅度减少,如果没有看过原著的人完全感受不到原著的魅力,反而像是突兀的加进去的一样。
电影《小王子》反而像是在一个新的故事中加入了小王子的故事。新的故事在后半段的讲述中变成了一个黑童话,相对于前半段的童话,在后半段的现实中,高傲的国王是个电梯驾驶员、喜爱脱帽的自大狂是警察,数学家则成为了压迫剥削人民的代表者商人。而童话中的主角,那个失落的、忧郁的小王子成为了一个麻木的懦弱的“王子先生”,老师强硬的拉住小姑娘让她读书让她成长的方式,无不让人感受到现实的残忍,大人的冷酷。
宣传上说的“小孩笑成马,大人虐成狗”应该说的是大部分人吧,但是我想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扭曲了我们心中的小王子,那个文艺而又忧郁的少年,或许看过电影的人会无法明白小说中那个小王子的帅气吧。
㈣ 光影明暗间的jump-scares荟萃——恐影《关灯后》Lights Out (2016)观后感
这篇文章是关于恐怖电影《关灯后》(Lights Out, 2016)的观后感,主要讨论了导演David F. Sandberg的创作才华和影片的惊吓元素,以及电影对家庭与恐惧主题的探讨。影片以短片为基础,融入温子仁制作人的元素,但强调了导演的独立贡献。电影通过紧凑的剧情和精心设计的jump-scares营造出紧张氛围,尤其在光线运用上富有创意,挑战了观众的预期。
虽然剧情简单,但八十一分钟内无尿点,主演如Teresa Palmer和Maria Bello的表演也有所提升。电影中,主角们的表现相对理智,如男友角色的机智与帅酷,成为影片的亮点。影片以"面对恐惧"为主题,探讨了抑郁症对家庭的影响,通过母亲角色Diana的形象,暗示了阴影般的抑郁症力量强大,只有直面才能削弱。
尽管存在逻辑不严谨和人物刻画不足的问题,但整体上,《关灯后》作为低成本恐怖片,其独特的jump-scares和家庭主题使其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导演David F. Sandberg的才华和对恐怖元素的巧妙运用,为观众带来了一次独特的观影体验。
㈤ 电影《寻梦环游记》观后感
《寻梦环游记》这部电影也是有趣的,在一些方面也是可以激励人们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电影《寻梦环游记》的观后感,欢迎大家的阅读。
电影《寻梦环游记》观后感
忙碌中带孩子去看了《寻梦环游记》,本来只是想着周末带孩子看一部迪士尼的电影,冲着迪士尼的口碑,并没有做太多的攻略。
看电影中,我的心里还是咯噔一下。
起初,故事欢快,小男孩米格喜欢音乐而家人不支持。米格的离家出走,让我以为这是个励志的故事的套路。
当米格因为偷歌神的吉他而闯入了墓地,并出现了亡灵、骷髅,吓我一跳,怕吓着孩子的我开始有点后悔带孩子来了。但是这是迪士尼啊,不应该是惊悚恐怖主题呀,幸亏坚持看下去了,不然不会体会这意外惊喜!
不过整个故事起承转合,脑洞逻辑清晰,让我觉得还是要大一点孩子才能看得懂。
故事基于两个假设:
一个人死后会生活在一个叫死亡世界的城市,想要回到人间探亲,过境的时候需要刷脸。人间有人供奉着他的照片他才可以过境。
另一个,在死亡世界里还会有一次终极死亡,那就是被人间忘记。
所以,米格的曾爷爷因为音乐与家人破裂,导致家人不供奉他的照片。在死亡世界,米格的曾爷爷一直苦于想托人把他的照片在人间供奉起来。这样他才可以回去看自己的女儿!这个设定,我哭了。
可是,人世间,他的女儿也很老了,渐渐的也要死去。一旦女儿忘记了他,人间就再也没有人记得他。当他女儿到了亡灵之地的时候,他会面临终极死亡。这样他也永远不能见到他的女儿了。
这是第二个悲情设定!
当然故事是讲亲情的。亲情大于梦想!family!
开始米格因音乐离开家人。而,在亡灵之地,他的曾祖母可以送他回到人间时,要求他放弃音乐。最后剧情经过一系列发展之后曾祖母再次用祝福的'花瓣送他回人间却没有了任何条件。在亲情面前,曾祖母退步了。
米格也是,他开始不愿意放弃音乐梦想。第一次曾祖母送他回到人间,他想都没想,继续偷吉他坚持音乐。到后来,他哭着说只要家人团聚,他不要音乐了。这是米格的成长。
所以,这不是什么励志剧。这是从孩子的角度,告诉孩子,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听一个同事说,她孩子看完之后,哭了,说她知道了死去的亲人生活在另外一个城市,只有我们牢牢的记住他,他才可以在那个城市过的好,才不会消失。
我觉得对于孩子来说,这就够了!
现在孩子还小,还不懂得死亡,不知道分离。这个电影对于他来说,很多细节都不懂。但是只要告诉他,家人在一起,是最重要的。这点就够了!
我为这意外的惊喜点赞,为迪士尼的创意故事点赞!我想等孩子长大了,我还要带她看一次!
影片花絮
1、该片是皮克斯首部以音乐为题材的电影。
2、该片的灵感是源于墨西哥亡灵节。
3、该片是继《超人特工队》《勇敢传说》《飞屋环游记》后的又一位人类主人公,亦是皮克斯电影中首次以有色人种作为主角。
4、该片的原定名为《Día de los Muertos》但后因引起争议而作出更改。
幕后团队
《寻梦环游记》幕后集结皮克斯与迪士尼的顶尖团队。影片由《玩具总动员3》等片导演李·安克里奇执导,《怪兽大学》(Monsters University)剧情艺术阿德里安·莫利纳联合导演。《飞屋环游记》(Up)金奖配乐人迈克·吉亚奇诺(Michael Giacchino)操刀配乐,《冰雪奇缘》奥斯卡得主克里斯汀·安德森-洛佩兹(Kristen Anderson-Lopez)、罗伯特·洛佩兹(Robert Lopez)创作主题曲《请记住我》(Remember Me),有望成为《随它吧》(Let It Go)之后又一风靡世界的传世金曲。
影片制作
在2012年4月,皮克斯宣布制作一部有关亡灵节的电影。但其后再没有有关该片的消息,直到2015年8月,在迪士尼D23博览会上正式宣布,该有关亡灵节的电影命名为《Coco》,并由李·昂克里奇执导,及公开有关电影的内容。 2016年4月,李·昂克里奇透过宣布《Coco》正式开始制作。
㈥ 观后感《岔路口》
今天,在党组织的号召下,我观看了2016年湖北省法治微电影的系列获奖作品,其中让我最有感触的是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制作的微电影《岔路口》。这部影片讲述的是某建筑国企商务部新调入的招标主管张明在会见完竞标商后接到了弟弟打来的电话,被告知母亲重病急需手术费,同时改电话业被竞标商王老板听到。面对巨额手术费,张明经济能力有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了王老板的自主。知道真相后,张明主动向单位主任坦白,愿意接受责罚。在情感与职责,诱惑与法律的岔路口上,张明最终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坚守住法律的底线。
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一书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事去涉足。”其实,这句话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我觉得他写的很真实,很能引起共鸣。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常常站在岔路口上徘徊,犹豫该选哪条路。电影主人公张明也不例外,在得知王老板自主了自己两万块时,他也在犹豫,是神不知鬼不觉的接受了还是坦白一切,做一个清白的员工。幸而他最终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在生活中,我们也常面临这样的岔路口。是作弊拿高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是全靠自己问心无愧?是遵守纪律诚实守信还是满口谎言不择手段?在这些种种岔路口面前,我们应当站在正义的一边才是正确的选择。要在法治的监督下清白做人。
主人公张明最后的一段话说的很对:“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有困难,有诱惑。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一次考验,每一次的考验都决定着我们的前途和命运”。这样的考验每个人都会遇到,但是不是所有人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现今社会法制教育虽然已经深入开展,但是任然有许多人枉顾法律作出有害社会有害他人之事。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当加强自身法制建设,身体力行,在约束好自身的同事,也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和影响其他人。如此法治教育才能发挥更大效力,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人生道路上岔路口何其之多,在各种困难和诱惑面前,要想少走弯路、不选错路,唯有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守法不受外物所扰,浩然正气方可长存于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