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格里菲斯对电影的贡献
生平:在电影发展的里程中,大卫·格里菲斯,这位美国的电影大师以他非凡的才能,把电影从戏剧的奴仆地位中解脱出来,使之发展为一门与音乐、美术、文学平起平坐的独立的艺术门类。他不仅熟练地运用电影特权,创造性地安排电影的摄影构图和蒙太奇,而且巧妙运用大远景、中景、近景、特写、淡出淡入、摇镜,并交叉使用,使电影史上出现了令今人都叹为观止的第一个高峰.大卫·格里菲斯(1875 1948)出生于肯塔基州的拉格朗基,父亲是个医生,参加过美国的南北战争,是个破产的南军上校。他在格里菲斯十岁时就去世了。全家的生活重担就落在格里菲斯那当小学教员的姐姐身上,日子过得很艰难。格里菲斯早早地就步入社会,当过书店店记、《信使报》记者、消防队员、冶金工人、电梯工人、高尔夫球场的捡球员、默菲特剧团的演员等。从这多而杂的行当看,格里菲斯曾为了糊口,简直是碰到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完全没有选择的自由。不过,不论生活怎么艰难,他都没放弃对文学的爱好,他阅读布朗宁、杰克·伦敦、莫泊桑、托尔斯泰、狄更斯和惠特曼的作品,并且自己还写过诗歌、小说和剧本。这种生活使他广泛接触了下层社会,了解人民的艰辛。这对于他日后驰骋影坛却不是没有益处的。1907年夏天,在纽约失业的格里菲斯,好不容易在爱迪生比沃格拉夫电影公司里找到一个当配角演员的工作,每星期的报酬仅15美元。他不仅勤恳、而且有才华,连续写了几个剧本。1908年,比沃格拉夫公司的导演麦克·寇琼退休,格里菲斯接替其工作,导演了他的第一部影片《陶丽历险记》。影片叙述一个小女孩被吉普赛人拐走,被装在大酒桶里,放在活动木屋的平台上。马拉着木屋奔跑时,酒桶滚下平台,顺着斜坡,一直滚到河里。渔夫捞起木桶,小女孩也获救了。这故事既惊险,又有趣,放映后获得成功。格里菲斯便从他阅读过的莫泊桑、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中找题材拍摄影片,平均每星期拍两部。从1908年到1912年,共摄制了四百多部。这些影片既继承卢米埃尔等人的纪实风格,也吸取了梅里爱戏剧电影的因素,甚至还受意大利历史电影的影响,拍了几部史诗性的影片。他将各个流派和许多前辈导演们那点滴的分散的创造吸收过来,融会贯通,加上自己的许多独创的东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表现出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这些特色表现在内容上便是对下层人民的苦难的同情。如《埃德加·爱伦·坡》描写的是个下层知识分子的悲惨故事。爱伦·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出生于波士顿,父母是流浪艺人,自幼成为孤儿,美国南北战争中以南方失败告终,爱伦·坡的作品中总浸 着南部没落的情绪,热衷表现颓废和死亡的情景。格里菲斯也是美国南部人,幼年生活与爱伦、坡相似,也许这也是他将诗人搬上银幕的原因。影片描绘诗人在充满可怕阴影的房间里照料快死的妻子,打开窗户时,一只乌鸦突然飞进来,停在门旁帕拉斯的胸像上。诗人生活穷困,卖文度日。他写了《乌鸦》一诗,匆忙拿去卖钱,以救助妻子,当他拿了卖稿的十元钱回来时,才发现妻子已死去了。格里菲斯用象征方法,集中表现爱伦·坡的生活困境,传达出一种凄凉的气氛,表现了对贫穷知识分子的深深同情。这些特点表现在技巧上便是独创性。他在《陶丽历险记》里首先运用了“闪回”的手法;他成功地发展了特写镜头,在根据杰克·伦敦的《没有灵魂》改编的《黄金梦》中,他把摄影机移近演员,充分摄取演员的面部表情;他在特技摄影上也有独到的创造,因此于1922年他还获得此项专利;他在《隆台尔的报务员》里,运用交替蒙太奇,以逐渐加快的蒙太奇节奏,表现追逐镜头中的紧张气氛,他在《人类的创造》中,又巧妙地运用远景镜头。正如《苏联世界电影网络全书》里说的:“格里菲斯的艺术活动的进步和革新的意义在于,他把导演看作是作品的统一形象的创造者。几乎在每一部影片中他都尝试解决一个形式或者美学问题。”从而逐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电影的蒙太奇体系就是在他的艺术生涯里发展出了最初的模样。然而,真正奠定格里菲斯在世界电影史上崇高地位的是他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而这两部影片的拍摄又使格里菲斯的生平充满传奇色彩。《一个国家的诞生》拍摄于1915年。格里菲斯根据牧师汤马斯·狄克逊那部赞扬种族主义组织三K党的小说《同族人》改编而成的影片。它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围绕南北两个家族以展开情节。这两个家族本是世交,子女间还发生恋情,在战争中因政见不同而变成仇敌,各自参加南北不同的军队,刀枪相见,在三K党的帮助下,双方停止内战,两家重归于好,有情人也终成眷属。影片在两个家族中,又以卡梅隆一家的遭遇为重点,展开三条线索:黑人的暴行引起大火焚烧大西洋城;卡梅隆一家焦急地注视外界的内战;“小上校”搏击在战场上。三条线交织进行以形成影片的总体结构、格里菲斯调动强大的阵容,花费10万美元,仅用九个星期就摄制完成了。全片共分为12本,1500个镜头,可放映3小时。在当时是算巨片了。《党同伐异》由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小故事组成。古代的《巴比伦的陷落》,描写巴比伦亲王贝尔沙撒的奢靡生活及波斯王居鲁士攻打巴比伦的历史事件。其中穿插了一个少女与亲王热恋的情节。近代为《基督受难》,描写耶稣与伪善的法利赛人的冲突,因犹太人出卖被钉上十字架。现代为《圣巴戴莱姆教堂的屠杀》。描写法王查理九世在位的1571年,一个女教徒随未婚夫一家到巴黎后,在巴戴莱姆屠杀日中,一家人遇害的故事。当代的《毋与法》,描写1912年一个罢工工人被控谋杀的冤案。为什么要将时间跨度极大的事情拍成一部影片呢?格里菲斯解释说:四个故事犹如四条河流,本来分开,慢慢前进,后来越来越奔腾,交叉在一起,汇成党同伐异的激流。他的意思是说历史上任何统治阶级总是反对和镇压那对立的阶级,即党同伐异。这就是善与恶的对立,这种对立是永远不变的。他从历史上的巴比伦时代说起,指出宗教的、政治的、法律的各种不肯容忍的行动,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他在影片末尾安排全体牺牲者起立去祈求和平。颇有寓意,是在告诫人们:人与人之间应该宽容、博爱,不要互相残杀,制造仇恨,表现的是个道德的主题。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阶级斗争的反映,格里菲斯以“党同伐异”加以概括,显然是不准确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也不能深责格里菲斯。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艺术技巧。格里菲斯在《党同伐异》里丰富和发展了平行蒙太奇、巧妙地运用隐喻、第一次把时空相距很远的事件组织在一部影片里,彻底打破了戏剧的三一律,使电影发展成独立的艺术,这些都是了不起的伟大创造。因此,《党同伐异》就成为电影史上经典作品。1919年,他与卓别林、范朋克、壁克馥组织建联美影片公司,尽管也拍出了《被摧残的花朵》等优秀影片,但气魄已大不如前了,20年代后期,他的影响逐渐衰退。1931年他拍了他最后一部影片。1935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为他颁发特别奖。他逐渐被人遗忘。1948年,他孤零零地死在好莱坞的一家旅馆里。一代巨星陨落了。
作 品 年 表
导 演
1 Abraham Lincoln 林肯传 【1930】
林肯传(台)/林肯传(港)
2 Sally of the Sawst 被遗弃的莎丽(暂译) 【1925】 3
America 美国 【1924】
美国(台)/美国(港)
4 Orphans of the Storm 奥凡斯风暴 【1921】
奥凡斯风暴(其他)
5 Dream Street 梦幻街 【1921】
梦幻街(台)/梦幻街(港)
6 Way Down East 赖婚 【1920】
赖婚(台)/往事如烟(港)/新英格兰之路(其他)
7 Broken Blossoms 凋谢的花朵 【1919】
凋谢的花朵(其他)
8 Hearts of the World 世界的核心 【1918】
世界的核心(台)/铁血鸳鸯(港)
9 Intolerance 党同伐异 【1916】
党同伐异(台)/忍无可忍(港)
10 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个国家的诞生 【1915】
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一个国家的诞生(台)/一个国家的诞生(港)
11 Home, Sweet Home 落花,甜蜜的家 【1914】
落花,甜蜜的家(台)
12 The Adventures of Dollie 桃丽历险记 【1908】
桃丽历险记(台)
制 片
1 Abraham Lincoln 林肯传 【1930】
林肯传(台)/林肯传(港)
2 Sally of the Sawst 被遗弃的莎丽(暂译) 【1925】
3 America 美国 【1924】
美国(台)/美国(港)
4 Orphans of the Storm 奥凡斯风暴 【1921】
奥凡斯风暴(其他)
5 Dream Street 梦幻街 【1921】
梦幻街(台)/梦幻街(港)
6 Way Down East 赖婚 【1920】
赖婚(台)/往事如烟(港)/新英格兰之路(其他)
7 Broken Blossoms 凋谢的花朵 【1919】
凋谢的花朵(其他)
8 Hearts of the World 世界的核心 【1918】
世界的核心(台)/铁血鸳鸯(港)
9 Intolerance 党同伐异 【1916】
党同伐异(台)/忍无可忍(港)
10 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个国家的诞生 【1915】
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一个国家的诞生(台)/一个国家的诞生(港)
编 剧
1 Orphans of the Storm 奥凡斯风暴 【1921】
奥凡斯风暴(其他)
2 Dream Street 梦幻街 【1921】
梦幻街(台)/梦幻街(港)
3 Way Down East 赖婚 【1920】
赖婚(台)/往事如烟(港)/新英格兰之路(其他)
4 Broken Blossoms 凋谢的花朵 【1919】
凋谢的花朵(其他)
5 Hearts of the World 世界的核心 【1918】
世界的核心(台)/铁血鸳鸯(港)
6 Intolerance 党同伐异 【1916】
党同伐异(台)/忍无可忍(港)
7 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个国家的诞生 【1915】
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一个国家的诞生(台)/一个国家的诞生(港)
8 Home, Sweet Home 落花,甜蜜的家 【1914】
落花,甜蜜的家(台)
演 出
1 Hearts of the World 世界的核心 【1918】
世界的核心(台)/铁血鸳鸯(港)
2 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个国家的诞生 【1915】
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一个国家的诞生(台)/一个国家的诞生(港)
3 Rescued from an Eagle's Nest 虎口余生 【1908】
虎口余生(台)/虎口余生(港)
音 乐
1 Broken Blossoms 凋谢的花朵 【1919】
凋谢的花朵(其他)
2 Intolerance 党同伐异 【1916】
党同伐异(台)/忍无可忍(港)
3 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个国家的诞生 【1915】
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一个国家的诞生(台)/一个国家的诞生(港)
剪 辑
1 Intolerance 党同伐异 【1916】
党同伐异(台)/忍无可忍(港)
2 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个国家的诞生 【1915】
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一个国家的诞生(台)/一个国家的诞生(港)
2. 介绍几部好看的电影不要钱的
以腾讯视频软件APP为例,可以在此观看以下几部好看不需要钱的电影:
1.《何以为家》知乎评分9.3
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战争带给百姓的灾难,也看到了穷人家的生活状况,很多时候不是孩子越多越好,要是做不到抚养孩子的义务,就不要给予他们生命。
2.《千钧一发》知乎评分9.1
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决心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没有什么能阻止他,这部电影强化了一种观念,即基础遗传学无法决定他的命运。所以,电影最激动的是在结尾中很多弹幕都发了同样的内容:只要你够努力,全世界都会给你让开道路!
3.《忠犬八公物语》知乎评分9.2
这个电影让我们感悟到,我们永远不要忘记爱自己的人,人和狗狗之间的深厚情谊,忠诚,坚持,信任,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所缺少的东西。
10.《不一样的天空》知乎评分9.0
这是一部温情而不煽情的电影,它像一个阅历丰富的老友般,用他淡然的口吻,跟你讲述着一个平凡却也非凡的故事。我们会在电影里或多或少看到自己某个时刻或阶段的影子,那些烦扰,压力,不安与束缚,那些倔强,坚强,自由乃至重生。细品最本味的生活,就算是最多的困扰堆积,也不该忘却它自始至终的鲜活与灵动,那片不一样的天空,属于每一个用心生活的你和我。
3. 求所有关于佘太君的电视或电影~~百分赏!
视频:
http://www.56.com/u68/v_MTI1Mzk3MDU.html
http://you.video.sina.com.cn/b/19915351-1279688874.html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xDfoFdNFxY/
http://www.56.com/u20/v_MzI4MjU4NTc.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cwMTIzODA=.html
图片:
http://images.google.cn/imgres?imgurl=http://static4.photo.sina.com.cn/orignal/4c38c32319132202354f3&imgrefurl=http://blog.sina.com.cn/u/1278788387&usg=__YchG8PJMUusHpDRKrL3pUz5545I=&h=640&w=480&sz=173&hl=zh-CN&start=4&tbnid=-JccfTSfXvWPgM:&tbnh=137&tbnw=103&prev=/images%3Fq%3D%25E4%25BD%2598%25E5%25A4%25AA%25E5%2590%259B%26hl%3Dzh-CN%26sa%3DN%26newwindow%3D1
http://images.google.cn/imgres?imgurl=http://www.hnxjj.com/tuku/3%E4%BD%98%E5%A4%AA%E5%90%9B2.jpg&imgrefurl=http://www.hnxjj.com/html/liyuanjingying/5840.html&usg=__RTpFrUKu4UhTbTjD16zvccSjL9k=&h=360&w=250&sz=178&hl=zh-CN&start=7&tbnid=EG8-t8QEh9NsDM:&tbnh=121&tbnw=84&prev=/images%3Fq%3D%25E4%25BD%2598%25E5%25A4%25AA%25E5%2590%259B%26hl%3Dzh-CN%26sa%3DN%26newwindow%3D1
http://images.google.cn/imgres?imgurl=http://img.tv.cctv.com/image/20090424/IMAG1240556945246409.jpg&imgrefurl=http://space.tv.cctv.com/act/article.jsp%3FarticleId%3DARTI1240556945165407%26nowpage%3D1&usg=__I3i8jmjqGn20SV5dHtlm6GUgnkg=&h=450&w=300&sz=16&hl=zh-CN&start=16&tbnid=ckT4BJLVEVQIwM:&tbnh=127&tbnw=85&prev=/images%3Fq%3D%25E4%25BD%2598%25E5%25A4%25AA%25E5%2590%259B%26hl%3Dzh-CN%26sa%3DN%26newwindow%3D1
http://images.google.cn/imgres?imgurl=http://pic.nipic.com/2007-06-21/200762112334903_2.jpg&imgrefurl=http://www.nipic.com/show/3/12/615f869301244265.html&usg=__Pfu6ueWAoGGfCmABdGWNDoNw8vM=&h=1000&w=921&sz=314&hl=zh-CN&start=1&tbnid=7uAlLeTcl6q5uM:&tbnh=149&tbnw=137&prev=/images%3Fq%3D%25E4%25BD%2598%25E5%25A4%25AA%25E5%2590%259B%26hl%3Dzh-CN%26sa%3DN%26newwindow%3D1
资料:
佘太君,名赛花,和其他传说中的杨门女将不同,历史上确有其人。曾祖父曾任后唐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十里)刺史,隶属李克用;祖父折从远,公元930年后唐明宗授他为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刺史;父折德扆,后汉隐帝特任府州团练使。据清代兵部尚书毕沅《吴中金石记折克行碑 》中记载: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县孤山堡南,叙折太君事,世以此碑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杨继业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窝村。折太君即是历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后来说书人以讹传讹,用了同音字所致。
杨门女将中少数民族不少。例如有人考证穆桂英的姓“穆”是鲜卑大姓慕容氏的转音。姓氏考略云:折氏出匈奴折兰王之后。为古代匈奴族折兰氏、鲜卑族折娄氏所改。而五代西河郡麟府折氏是羌族折掘氏后裔,党项族;祖籍云中(今天的大同,注:云中为大同在历史上的一个称谓),远祖折华。党项族是隋唐时期部分羌族为拓展生存空间东进并融合其他当地民族演变而成的新种族,西羌是其前身。西元六世纪有羌族“莫折大提、莫折天生、莫折念生起义称王秦州;莫折也是折姓来源之一,后改为单字折姓。虽然折氏与后来的西夏同族,但是在宋朝抗击外侮的战争中,折家英才辈出,佘赛花的弟弟折御卿和后世的折惟昌、折继闵、折克行、折可适、折可存等,皆为名将。《五代史》有折氏宗族传记。折家数代东抗契丹,西御西夏,号称 “折家军”。史称折氏“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夏人畏之,益左厢兵,专以当折氏"“自从阮而下,继生名将,世笃忠贞,足为西北之捍,可谓无负於宋者矣”(《五代史》)。
佘赛花,封号太君。生于后唐清泰年间(934年),后汉乾佑二年(949年)与杨继业成婚。卒于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寿七十七岁。历史资料,清康基田《晋乘搜略卷二十》载:“乡里世传,折太君善骑,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王夫人之亲援桴鼓然。”人们把她比作蕲王韩世忠亲援桴 鼓退金兵的夫人梁红玉,推崇备至。清代光绪《保德州志》载“杨继业......事北汉为建雄军节度史,娶折德扆女。”
佘太君生长在一个爱国名将的家庭里,自幼受其父兄武略的影响,青年时候就成为一名性机敏、善骑射,文武双全的女将。她少年时便与普通的大家闺秀不同,她研习兵法,颇通将略,把戍边御侵、保卫疆域、守护中原民众为己任,协助父兄练兵把关,已具备巾帼英雄的气度。折杨两家结亲后,佘太君随夫杨继业侍北汉,居住在太原北汉“杨府”。夫君边关打仗,她在杨府内组织男女仆人丫环习武,仆人的武技和忠勇之气个个都不亚于边关的士兵。
杨继业归宋后,举家迁至开封府,杨继业七年抗辽,威震雁门。但因受奸臣潘美的陷害,于公元986年不幸殉国。佘太君上书陈述杨继业战死的原由,使潘美受到官降三极,王侁和刘文裕被削职为民的处分。杨继业殉国后,他的八个儿子大都先后为国捐躯,那个时代以家族组成的军事力量,男将战死疆场,能够统领杨家兵的人绝非他族战将。佘太君做为一名历史人物,虽史书记载很少,但她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杨门女将”中的核心人物。
在山西代县杨忠武祠保存的《杨氏族谱》中,对佘太君作了全面的评价:“中心乐善,内助教忠,受龟寿五福之多,邀象服六珈之贵。不我先不我,后睹星月之重明;俾尔炽俾尔,昌焕乾刊之新渥。爰稽邦典,益进郡封。汝有子,若汉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如鲁侯寿母松伯弥坚。被我宠光,贰缓休祉,可特封郑国君太君夫人。”
虽然早在宋元时期就有杨家将故事的话本,最早系统叙述杨家将故事的是明清时代的小说《杨家将演义》、《杨家府演义》、《杨家将传》等。后来的众多说书人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从而形成了现在的杨家将故事体系。解放前,这些评书都是口口相传,其中受原始小说影响,怪力乱神的情节很多。解放后经过抢救、整理、改编,基本去除了宣扬封建迷信和愚忠愚孝的情节。佘太君的形象逐步丰富,成为老当益壮的爱国女将典型。
佘太君改姓:
杨家将一门英烈。佘太君的丈夫和几个儿子、女儿杨八姐都为国战死沙场。她为了儿孙们出征不再夭折,将自己认为不太吉利的“折”姓毅然改为与折同音的“佘”,意在子孙福禄有余,由她一人撑着一片天,一人承受外来之灾,从此历史上的折太君便成了佘太君了。至今,佘太君墓所在地山西保德县折窝村和陕西白鹿县佘家坡头村的佘姓后裔对此都津津乐道。
比武招亲:
提及杨门女将佘太君,必然联系到杨家将杨继业以及两位英雄的联姻,这得从他们的家世说起。五代十国混战时期,一些军阀为了达到巩固自己权位的目的,投靠契丹。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为条件夺取了后唐政权,致使契丹骑兵长驱南下,给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造成极大破坏,中原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人民群众不甘受契丹压迫,纷纷起来进行反抗斗争,保卫家乡,收复国土。
杨继业的父亲杨信时任后汉麟州(今陕西神木)刺史,杨继业幼年随父亲由火山县(今河曲)到了麟州。麟州从五代以来就是西北地区的一个险要的地方,常有重兵驻守,地方风俗以骑射为风,加上杨门的家传,杨继业练就一身好武艺,不仅善骑射,而且对杨家的三十六路梨花枪枪法尤其精湛。
佘太君的父亲叫佘德扆,五代云中(今山西大同)人。世出官宦之家,后汉任府州团练使,世居府州地区,历抵外侵,为将门豪族,世称“佘家军”。佘太君受家庭的熏陶,文韬武略,深名大义。喜欢骑马射箭,舞剑抡刀,她使的一手绝活叫“走线铜锤”,在关键时候如流星绕飞防不胜防。后晋天福二年即公元973年,杨佘两家结为军事联盟。在共同抗辽、保卫家乡的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家的老家都是北路人,同为十家令公之一,门当户对,因此佘德扆将女儿自幼许给杨继业为妻。
佘太君和杨继业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共同的战事经历和志向,在感情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年秋天,契丹派兵五万侵犯府州。时佘徳扆病卧在床,佘太君向父亲请战后,一方面借辽军使者下战书相威胁之际,将计就计,拖延交战时间;一方面急派人前往火山王杨信那里求援,辽兵在佘杨两支抗辽雄军的夹攻下大败。这次战斗大获全胜,佘太君受到父亲佘德扆和杨家父子的赞扬。战毕,杨继业与佘太君更是互为尊重,爱慕中两人相约以武相会,跨双骑,持刀枪,在府州城南的野外打将起来,你来我往,枪来刀去,都想胜对方,但又怕伤害了对方。战了无数个回合,杨继业想,我身为男子总不能让妻子把我打败,于是卖个破绽,佯装败逃,佘太君紧追不舍,当追至七星庙前,杨继业瞅准时机,使出了杨家的看家本领“回马枪”,一枪挑定佘太君的战袍将妻子挑下马背。佘太君落马也不示弱,抛出了走线铜锤,将杨继业缠住拉下马来,两人双双落马,互相担心对方是否受伤,杨继业要撩起佘太君的战袍查看,佘太君直羞得跑入七星庙内,杨继业进入七星庙后与佘太君成了亲。现在每当人们涉足陕西府谷县城南的七星庙内,都会听到走线铜锤订亲七星庙,两位抗辽英雄喜结良缘的佳话。
十二寡妇各守一城的传说:
多年来在准格尔地区一直流传着一个十二寡妇在十二连城曾经各守一城的传说。这传说中所说的十二寡妇,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杨家将》里证西的十二寡妇。
《杨家将》里说,宋仁宗时,西夏大军进犯,忠勇的杨宗保率兵迎敌,结果中箭身亡,其子杨文广也被困于绝地。噩耗传来,已经100岁高龄的佘太君毅然上朝请缨,率领杨门女将出征,一举击败西夏大军,班师回朝。传说中,佘太君率领十二寡妇征西时在十二连城与西夏军队交锋。当时,杨家十二寡妇率兵各守一城,与西夏军队展开血战。由于杨门女将个个武艺高强,又占据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十二连城,所以最终打败了西夏大军。
大佘太的传说:
如今的内蒙古大佘太原来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的古战场。 宋朝时,佘王城就设在这里。传说宋朝名将杨继业攻打佘王城时与佘王的女儿佘赛花(即佘太君)在战场上交锋不分胜仗。真是不打不相识,他俩在战场上渐渐产生了感情,并私定了终生。由于这层关系,佘王就投靠了大宋。后来,佘王城被辽国肖太后攻破。多年后,佘太君领兵出征,先锋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宋军夺回此地,佘太君在此重新筑城。为了纪念佘太君,后人管佘王城叫作佘太城。
佘太君为什么能活百岁:
佘赛花十七岁的时候,辽国入侵,佘赛花奉命出征,连胜一十八阵,吓得辽军渡过黄河北逃。佘赛花率军追到黄河边上与敌军隔河对峙。这时候萧太后命早就暗藏在宋军中的奸细,监军王钦若(原名贺驴儿)尽快除掉佘赛花。王钦若假传圣旨,骗佘赛花说皇帝赐下御酒为其庆功。佘赛花没有防备,被骗进王钦若的营帐,饮下了毒酒。毒性发作,佘赛花方才明白王是奸细,拔剑要杀王钦若。不料中毒后功力全失反被王钦若一刀刺入小腹,将肚子剖开,肠流满地而死。
王钦若将佘赛花的首级割下送去辽营报功。又把佘赛花的无头尸体用芦席卷了,偷偷运出宋营,扔进黄河毁尸灭迹。
佘赛花的无头尸体顺流而下漂到开封进入汴河,然后逆水而上,漂到了皇宫,被打捞起来。正好辽国将佘赛花的人头送回来示威。皇帝命包公调查。包公命仵作检查佘赛花的尸体,发现事隔多日,尸体却没有腐烂的迹象,内脏发黑,是先中了剧毒,才被人剖腹杀害。
包公日断阳,夜断阴,当天晚上,包公到地府理事找到佘赛花的英灵。佘赛花告诉他自己的冤屈。于是包公为佘赛花向阎王借阳寿九百九十九日让佘赛花回阳间复仇,杀退辽兵,
回到阳间,包公把佘赛花的肠子和内脏放回腹腔缝合起来,又把人头重新逢到躯干上。佘赛花就还魂了,跟好人一样,连伤疤都没有。包公把王钦若抓来过堂。王钦若开始死不承认杀害了佘赛花,直到佘赛花出现在面前,他才吓得屁滚尿流,认罪服法了。
除掉了王钦若这个奸细,佘赛花率领宋军渡过黄河,大败辽军,又和辽军大战两年,直打到辽国京城,逼得辽国写下降书顺表,这才鞭敲金磴响,齐唱凯歌还。
这时候,佘赛花借来的九百九十九日阳寿已经快用完了。佘赛花凯旋归来,不要天子的赏赐,回家装扮整齐等死。不料时辰过了,自己还是好好的。这时包公来访,告诉她原委。原来佘赛花命中要生七郎八虎,可是阳寿不够。包公又觉得非佘赛花不能保大宋江山。所以修改生死簿的时候,包公偷偷在日字上多加了两笔,变成了“月”字。九百九十九日变成了九百九十九月。
所以佘赛花这才和杨继业成亲,生下七个儿子、两个女儿。为保大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后来杨门被皇帝猜忌,佘赛花愤而率族人归隐老家麟州。杨家将归隐,宋朝逐渐抵挡不住外敌。最后皇帝亲自到麟州求援,请佘赛花出山抗击西夏。这时佘赛花已经是百岁高龄但还是挂帅西征,把西夏杀的大败。打败了西夏,佘赛花回顾这百年以来,她一直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丈夫、几个儿子、女儿八姐、九妹,儿媳大刀王怀女、孙子宗保、孙媳妇穆桂英、重孙子文广、重孙女杨金花都在抗击外敌的斗争中为国捐躯了。
凯旋途中,怪事发生,佘赛花的相貌越变越年轻,到最后,除了一头银发,相貌身材已经和少女一样了。随着相貌变年轻,佘赛花不停得催促部队往回赶。最后等不得行动缓慢的大部队,只带了几个贴身女兵快马加鞭,赶往麟州老家。这天走到太平川,她胯下的战马突然一声悲鸣,跪了下来。身边的女兵只见佘赛花瞬时间浑身浴血,肚子一下裂开了,粉红色冒着热气的肠子流了一地。接着身子一歪,从马上倒栽下来,身首分离,人头骨碌碌得滚进了路边的草丛。原来佘赛花借来的九百九十九月的阳寿也已经用尽了。佘赛花的尸体回到了被王钦若杀害时的状态。
正在这时,一只金翅大鹏鸟一口叼起佘赛花的首级向东飞去。女兵们追赶不及,只好含泪把佘赛花的无头尸体洗涤干净,缝合起来,包扎好伤口,用白布紧紧裹起来入殓,就地安葬了。
女兵们回到麟州老家,只见当地哭声一片。原来几天前一只大鹏鸟叼着佘赛花的首级在麟州盘旋了整整一天,最后落入杨家祠堂,将佘赛花的首级轻轻放在神案上,大鹏鸟然后突然消失了。原来佘赛花自知阳寿将尽,拼命想赶回麟州老家看最后一眼。不料人算不过天算,半路上就一命呜呼了。英灵升入天堂,佛祖见其心愿未了,就派座下金翅大鹏鸟将她的人头带回麟州,让她在空中把家乡看个够。
乡亲们将佘赛花的首级洗净防腐后祭奠七七四十九日,然后安葬在折窝村外的大槐树下。所以现在有两个佘太君墓,一个在太平川,另一个在折窝村。
4. 谁有戈达尔 格里非斯 阿巴斯 这三个人的详细介绍越全越好.顺便交几个喜欢电影的朋友!!~~
戈达尔1930年12月3日生于巴黎。他在法国和瑞士边界的雷曼湖畔度过了少年时期,进入青年时期后迅速陶醉于电影世界,与特吕弗和罗梅尔等人终日在巴黎的“亨利·朗格洛瓦——法国国家电影资料馆”里接受各种电影的洗礼。随后不久便在《电影手册》等杂志上发表影片评论文章,并模仿希区柯克等老前辈,一边进行写作,一边制作自己的短片,为拍摄正式的长篇作品积累经验。1960年,戈达尔发表了第一部长篇电影作品《A BOUT DE SOUFFLE/精疲力尽》,在世界电影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完全无视传统电影理论的拍摄手法带来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和安娜·卡利娜结婚以后,以她为主演的“新浪潮”电影代表作一部接一部地问世。戈达尔成为全球最受注目的导演之一。
1967年戈达尔拍摄了政治题材的影片《LA CHINOISE/中国姑娘》之后,很快就与安娜·卡利娜分手并和这部影片的女主角维阿塞姆斯基结为夫妇。1968年朗格洛瓦的解任,戛纳电影节的终止事件,五月风暴等一连串的动荡使戈达尔又转入对反映时政的艺术作品的探讨和研究。他组织了“基卡·维尔托夫小组”,专门制作革命题材的影片。1973年戈达尔离开巴黎,和马里·米维尔在格勒诺布尔共同创建“声音影象”,投入录象时代的新鲜体验。
1979年戈达尔的《SAUVE QUI PEUT (LA VIE)/各自逃生(生活)》公映之后,曾引发了“戈达尔电影已走向商业化”的争议,而他却对这一切置之不理,独自来到瑞士,再次开始了新的冒险。他运用手提摄象机和电影摄影机交替或同时拍摄,力图展现全新的视听世界。在进入新世纪后的今天,戈达尔再出江湖。这次,他为我们带来了一部壮观宏大的作品,一部向世人展现了他长达十余年的编排过程和电影这一特殊艺术形式的百年历程的作品。这就是《 HISTOIRE(S) DU CINEMA 》
1954 混凝土行动(短篇) OPERATION BETON
1955 一个风骚女人(短篇) UNE FEMME COQUETTE
1957 (夏洛特和维罗尼卡)所有的男人都叫帕特里克(短篇) CHARLOTTE ET VERONIQUE OU TOUS LES GARCONS S'APPELLENT PATRICK
1958 夏洛特和她的情人(短篇) CHARLOTTE ET SON JULES
1958 水的故事(短篇) UNE HISTOIRE D'EAU
1959 精疲力尽 A BOUT DE SOUFFLE
1960 小兵 LE PETIT SOLDAT
1961 女人就是女人 UNE FEMME EST UNE FEMME
1961 懒惰(“新七宗罪”的1篇) LA PARESSE (Episode des SEPT PECHES CAPITAUX
1962 随心所欲 VIVRE SA VIE
1962 新世界(“欧帕格”的1篇) LE NOUVEAU MONDE (Episode de OPAG)
1963 卡宾枪手 LES CARABINIERS
1963 大诈骗犯(“世界诈骗故事”的1篇) LE GRAND ESCROC
1963 蔑视 LE MEPRIS
1964 另外一帮 BANDE A PART
1964 已婚女人 UNE FEMME MARIEE
1965 阿尔法城 ALPHAVILLE OU UNE ETRANGE AVENTURE DE LEMMY CAUTION
1965 蒙帕那斯-立瓦罗斯(“看到的巴黎”的1篇) MONTPARNASSE - LEVALLOIS (PARIS VU PAR…)
1965 疯狂的比埃罗 PIERROT LE FOU
1966 男性,女性 MASCULIN FEMININ
1966 美国制造 MADE IN USA
1966 我知道的关于她的两三件事 DEUX OU TROIS CHOSES QUE JE SAIS D'ELLE
1966 提前或2000年的爱情(“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的1篇) ANTICIPATION OU L'AMOUR EN L'AN 2000 (Episode film LE PLUS VIEUX METIER DU MONDE)
1967 摄影机的眼睛(“远离越南”的一篇) CAMERA-OEIL (Episode de LOIN DU VIETNAM)
1967 中国姑娘 LA CHINOISE
1967 天才儿童的E调行板间奏的往返(爱/爱与愤怒)(“复仇或E调爱情/70”的1篇) L'ALLER ET RETOUR ANDANTE E RITORNO DES ENFANTS PRODIGUES DEI FIGLI PRODIGHI ou AMORE (Episode de AMORE E RABBIA ouVANGELO/70)
1967 周末 WEEK-END
1968 快乐的知识 LE GAI SAVOIR
1968 一加一 ONE PLUS ONE
1968 一样的电影 UN FILM COMME LES AUTRES
1968 一部美国电影 ONE AMERICAN MOVIE (ONE A.M.)
1969 布列颠之音 BRITISH SOUNDS
1969 真理 PRAVDA
1969 东风 VENT D'EST
1969 意大利的斗争 LUTTE EN ITALIE
1970 弗拉基米尔和罗莎 VLADIMIR ET ROSA
1972 一切顺利 TOUT VA BIEN
1972 写给简的信 LETTER TO JANE
1974 此处与别处 ICI ET AILLEURS
1975 二号 NUMERO DEUX
1975 怎么样? COMMENT CA VA?
1976 6×2 SIX FOIS DEUX (Sur et sous la communication)
1978 两少年环法漫游 FRANCE TOUR DETOUR DEUX ENFANTS
1980 各自逃生(生活) SAUVE QUI PEUT (LA VIE)
1979 “各自逃生(生活)”的剧本 SCENARIO DE SAUVE QUI PEUT (LA VIE)
1981 写给弗雷迪布阿什的信(短篇) LETTRE A FREDDY BUACHE
1981 受难记 PASSION
1982 “受难记”的剧本 SCENARIO DU FILM PASSION
1982 画面转换(“不同名目的转换”的1篇) CHANGER D'IMAGE (Episode de CHANGEMENT A PLUS D'UN TITRE)
1983 卡门 PRENOM CARMEN
1983 向玛利亚致敬 JE VOUS SALUE MARIE
1983 “向玛利亚致敬”的手记 PETITES NOTES A PROPOS DU FILM JE VOUS SALUE MARIE
1984-85 侦探 DETECTIVE
1985 软与硬 SOFT AND HARD (A soft conversation between two friends on a hard subject)
1986 电影小产业的辉煌与衰落 GRANDEUR ET DECADENCE D'UN PETIT COMMERCE DE CINEMA
1986 会见伍迪艾伦 MEETING WOODY ALLEN
1986-87 阿尔米多 ARMIDE Sequence pour le film ARIA
1987 关注右侧 SOIGNE TA DROITE
1987 李尔王 KING LEAR
1988 都要走一回 ON S'EST TOUS DEFILE
1988 语言的力量 PUISSANCE DE LA PAROLE
1988 最后一句话(“法国人印象”的1篇) LE DERNIER MOT (Episode de LES FRANCAIS VUS PAR…)
1988-89 达提报告 LE RAPPORT DARTY
1990 新浪潮 NOUVELLE VAGUE
1990 艺术的童年 L'ENFANCE DE L'ART
1991 对抗忘却(“对抗忘却”的1篇) CONTRE L'OUBLI (Episode de CONTRE L'OUBLI)
1991 新德意志零年 ALLEMAGNE NEUF ZERO
1993 孩子们玩俄罗斯游戏 LES ENFANTS JOUENT A LA RUSSIE
1992-93 算我倒霉 HELAS POUR MOI
1994 向萨拉热沃致敬 JE VOUS SALUE SARAJEVO
1993-94 戈达尔论戈达尔 JLG/JLG
1995 法国电影50年上下集 2×50 ANS DE CINEMA FRANCAIS
1996 永远的莫扎特 FOR EVER MOZART
1996 与TNS永别 ADIEU AU TNS
1996 加! PLUS OH!
1988-98 电影史-1A 所有的历史 HISTOIRE(S) DU CINEMA, 1A, TOUTES LES HISTOIRE(S)
1988-98 电影史-1B 单独的历史 HISTOIRE(S) DU CINEMA, 1B, UNE HISTOIRE SEULE
1994-98 电影史-2A 单独的电影 HISTOIRE(S) DU CINEMA, 2A, SEUL LE CINEMA
1994-98 电影史-2B 致命的美丽 HISTOIRE(S) DU CINEMA, 2B, FATALE BEAUTE
1995-98 电影史-3A 绝对的货币 HISTOIRE(S) DU CINEMA, 3A, LA MONNAIE DE L'ABSOLU
1995-98 电影史-3B 新浪潮 HISTOIRE(S) DU CINEMA, 3B, UNE VAGUE NOUVELLE
1997-98 电影史-4A 控制宇宙 HISTOIRE(S) DU CINEMA, 4A, LE CONTROLE DE L'UNIVERS
1988-98 电影史-4B 我们中的符号 HISTOIRE(S) DU CINEMA, 4B, LES SIGNES PARMI NOUS
1998 老地方 THE OLD PLACE
2000 爱的赞歌 ELOGE DE L'AMOUR
在电影发展的里程中,梅里爱、齐卡、斯密士都各有贡献,但他们的贡献都比不上格里菲斯。这位美国的电影大师以他非凡的才能,把电影从戏剧的奴仆地位中解脱出来,使之发展为一门与音乐、美术、文学平起平坐的独立的艺术门类。他不仅熟练地运用电影特权,创造性地安排电影的摄影构图和蒙太奇,而且巧妙运用大远景、中景、近景、特写、淡出淡入、摇镜,并交叉使用,使电影史上出现了令今人都叹为观止的第一个高峰。
然而这位电影大师的艺术里途却是坎坷不平的,甚至是悲剧的。其中充满了宛如小说般的细节。
大卫·格里菲斯(1875 1948)出生于肯塔基州的拉格朗基,父亲是个医生,参加过美国的南北战争,是个破产的南军上校。他在格里菲斯十岁时就去世了。全家的生活重担就落在格里菲斯那当小学教员的姐姐身上,日子过得很艰难。格里菲斯早早地就步入社会,当过书店店记、《信使报》记者、消防队员、冶金工人、电梯工人、高尔夫球场的捡球员、默菲特剧团的演员等。从这多而杂的行当看,格里菲斯曾为了糊口,简直是碰到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完全没有选择的自由。不过,不论生活怎么艰难,他都没放弃对文学的爱好,他阅读布朗宁、杰克·伦敦、莫泊桑、托尔斯泰、狄更斯和惠特曼的作品,并且自己还写过诗歌、小说和剧本。这种生活使他广泛接触了下层社会,了解人民的艰辛。这对于他日后驰骋影坛却不是没有益处的。
1907年夏天,在纽约失业的格里菲斯,好不容易在爱迪生比沃格拉夫电影公司里找到一个当配角演员的工作,每星期的报酬仅15美元。他不仅勤恳、而且有才华,连续写了几个剧本。1908年,比沃格拉夫公司的导演麦克·寇琼退休,格里菲斯接替其工作,导演了他的第一部影片《陶丽历险记》。影片叙述一个小女孩被吉普赛人拐走,被装在大酒桶里,放在活动木屋的平台上。马拉着木屋奔跑时,酒桶滚下平台,顺着斜坡,一直滚到河里。渔夫捞起木桶,小女孩也获救了。这故事既惊险,又有趣,放映后获得成功。格里菲斯便从他阅读过的莫泊桑、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中找题材拍摄影片,平均每星期拍两部。从1908年到1912年,共摄制了四百多部。这些影片既继承卢米埃尔等人的纪实风格,也吸取了梅里爱戏剧电影的因素,甚至还受意大利历史电影的影响,拍了几部史诗性的影片。他将各个流派和许多前辈导演们那点滴的分散的创造吸收过来,融汇贯通,加上自己的许多独创的东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表现出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这些特色表现在内容上便是对下层人民的苦难的同情。如《埃德加·爱伦·坡》描写的是个下层知识分子的悲惨故事。爱伦·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出生于波士顿,父母是流浪艺人,自幼成为孤儿,美国南北战争中以南方失败告终,爱伦·坡的作品中总浸 着南部没落的情绪,热衷表现颓废和死亡的情景。格里菲斯也是美国南部人,幼年生活与爱伦、坡相似,也许这也是他将诗人搬上银幕的原因。影片描绘诗人在充满可怕阴影的房间里照料快死的妻子,打开窗户时,一只乌鸦突然飞进来,停在门旁帕拉斯的胸像上。诗人生活穷困,卖文度日。他写了《乌鸦》一诗,匆忙拿去卖钱,以救助妻子,当他拿了卖稿的十元钱回来时,才发现妻子已死去了。格里菲斯用象征方法,集中表现爱伦·坡的生活困境,传达出一种凄凉的气氛,表现了对贫穷知识分子的深深同情。
这些特点表现在技巧上便是独创性。他在《陶丽历险记》里首先运用了“闪回”的手法;他成功地发展了特写镜头,在根据杰克·伦敦的《没有灵魂》改编的《黄金梦》中,他把摄影机移近演员,充分摄取演员的面部表情;他在特技摄影上也有独到的创造,因此于1922年他还获得此项专利;他在《隆台尔的报务员》里,运用交替蒙太奇,以逐渐加快的蒙太奇节奏,表现追逐镜头中的紧张气氛,他在《人类的创造》中,又巧妙地运用远景镜头。正如《苏联世界电影网络全书》里说的:“格里菲斯的艺术活动的进步和革新的意义在于,他把导演看作是作品的统一形象的创造者。几乎在每一部影片中他都尝试解决一个形式或者美学问题。”从而逐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电影的蒙太奇体系就是在他的艺术生涯里发展出了最初的模样。
然而,真正奠定格里菲斯在世界电影史上崇高地位的是他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而这两部影片的拍摄又使格里菲斯的生平充满传奇色彩。
格里菲斯的浮升和沉没也皆由此。
《一个国家的诞生》拍摄于1915年。格里菲斯根据牧师汤马斯·狄克逊那部赞扬种族主义组织三K党的小说《同族人》改编而成的影片。它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围绕南北两个家族以展开情节。这两个家族本是世交,子女间还发生恋情,在战争中因政见不同而变成仇敌,各自参加南北不同的军队,刀枪相见,在三K党的帮助下,双方停止内战,两家重归于好,有情人也终成眷属。影片在两个家族中,又以卡梅隆一家的遭遇为重点,展开三条线索:黑人的暴行引起大火焚烧大西洋城;卡梅隆一家焦急地注视外界的内战;“小上校”搏击在战场上。三条线交织进行以形成影片的总体结构、格里菲斯调动强大的阵容,花费10万美元,仅用九个星期就摄制完成了。全片共分为12本,1500个镜头,可放映3小时。在当时是算巨片了。
从内容而言,将黑人描写成专门从事抢劫、杀人勾当,充满种族主义色彩;将血腥秘密警察的祖先三K党美化为由诚实美国人组成的英勇军队等等,显然是错误的。但是,格里菲斯充分运用景别和多变的摄影技巧,如一个场景分成几镜头,采用推、拉、摇、移等多种摄影方法,独到地运用大远景、全景、中近景、近景和特写镜头,将大远景的大战场面和细部的特写结合等,又是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又如对三K党策马飞驰的场面的处理,格里菲斯把摄影机装在行驶的卡车上紧跟拍摄,尤其是蒙太奇手法的熟练运用,都是远胜前人,后启来者的,甚至他创造的许多手法成为后世电影的经典式的表现手法。例如小姑娘被迫自杀的那场戏里,就交替使用远景、近景和特写,创造了极其新颖的视觉效果。三个人物:黑人、小姑娘和小姑娘的哥哥“小上校”。在具体处理时,小姑娘漫不经心地走出自己家门,走进森林,用的是远景、暗的阳光浸浴着一片枯枝败叶的树林,预示这里将发生惨剧。这时,一个黑人逼近小姑娘,小姑娘慌忙逃走,用的是近景;再转远景镜头:黑人追赶,步步迫近。那荒凉的景物,层层山岩和万丈深谷、小姑娘无路可走,被迫跳入万丈深谷之中。这时影片又用特写表现“小上校”站在妹妹的尸体前发誓:一定要组织三K党替妹妹报仇。这种处理方法收到震撼心灵的效果。
影片上映后,引起强烈的反响。
评论家劳逊说:“从未有过一部影片在技巧的革命性和内容的反动性之间存在这样触目的矛盾。”尤其是影片那种族主义倾向更惹起巨大骚乱。影院门外出现24小时的示威,有的地方辩论极烈,甚至发展为械斗。全国有色人种协会发出强烈的谴责。
“这是蓄意污辱一千万美国人。”
“完全是伪造历史!”
“艺术家的良心是不是被狗吃了?”
面对责问的狂潮,格里菲斯既震惊,又委屈,更不服气。震惊的是人们如此强烈抗议;委屈的是他并非有意宣传种族主义,只是认为小说《同族人》的情节结构适合拍电影,自己才加以改编的;不服气的是认为人们的干涉太多,他于是写了《美国言论自由的产生和没落》,予以辩白和反击。
出人意料的是激烈辩论的结果反而刺激了观众的好奇心,纷纷拥进影院,最后观众竟达一亿人次,前后延续15年。在纽约上映了44星期;在芝加哥上映了35星期;在洛杉矶上映22星期。仅纽约市,9个月内就放映了6266场。
上座率高就是利润丰厚。格里菲斯将自己以往拍片赚的钱及工薪全部作为拍片投资。这下可发了,光一年的收入就超过一百万美元。当时,他对自己的秘书J·D·巴里说:“这部片子绝对叫座,你为什么不投点资呢?”巴里没钱,在格里菲斯的劝说下,将身上仅有的700美元拿出来,结果获利20倍,变成14000美元,发了笔不大不小的财。有人估计《一个国家的诞生》赢得纯利总共有2000万美元,这是当时破天荒的纪录。
《一个国家的诞生》于1915年2月8日在纽约首次上映标志着好莱坞艺术称霸世界的开始。从此,也引起美国电影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大革命,老板开始舍得花钱拍摄一些规模巨大、场面豪华的超级影片了。
成功刺激了格里菲斯的雄心,他又拍了巨片《党同伐异》,并于1916年9月5日在纽约“自由剧场”首演,然而这一回格里菲斯却因此沉入痛苦的深渊。
《党同伐异》由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小故事组成。古代的《巴比伦的陷落》,描写巴比伦亲王贝尔沙撒的奢靡生活及波斯王居鲁士攻打巴比伦的历史事件。其中穿插了一个少女与亲王热恋的情节。近代为《基督受难》,描写耶苏与伪善的法利赛人的冲突,因犹太人出卖被钉上十字架。现代为《圣巴戴莱姆教堂的屠杀》。描写法王查理九世在位的1571年,一个女教徒随未婚夫一家到巴黎后,在巴戴莱姆屠杀日中,一家人遇害的故事。当代的《毋与法》,描写1912年一个罢工工人被控谋杀的冤案。为什么要将时间跨度极大的事情拍成一部影片呢?格里菲斯解释说:四个故事犹如四条河流,本来分开,慢慢前进,后来越来越奔腾,交叉在一起,汇成党同伐异的激流。他的意思是说历史上任何统治阶级总是反对和镇压那对立的阶级,即党同伐异。这就是善与恶的对立,这种对立是永远不变的。他从历史上的巴比伦时代说起,指出宗教的、政治的、法律的各种不肯容忍的行动,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他在影片末尾安排全体牺牲者起立去祈求和平。颇有寓意,是在告诫人们:人与人之间应该宽容、博爱,不要互相残杀,制造仇恨,表现的是个道德的主题。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阶级斗争的反映,格里菲斯以“党同伐异”加以概括,显然是不准确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也不能深责格里菲斯。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艺术技巧。格里菲斯在《党同伐异》里丰富和发展了平行蒙太奇、巧妙地运用隐喻、第一次把时空相距很远的事件组织在一部影片里,彻底打破了戏剧的三一律,使电影发展成独立的艺术,这些都是了不起的伟大创造。因此,《党同伐异》就成为电影史上经典作品。
然而,《党同伐异》的命运很不幸。
影片的反战观点和同情工人罢工的思想受到战争期间美国当局的反对,禁止在许多城市上映。看了上映的观众对影片的反映极为冷淡,在美国,影片的上座率极低。在国外呢?英国的国王倒表示赞赏,但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纷争的欧洲,也认为影片那和平主义的内容不合时宜,也禁止上映。法国干脆不允许上映,英国虽因国王称赞,可以上映,但必须删剪,结果经过英国电影机关删剪后的影片很不成模样,观众看后莫名其妙,也就无人再看了。
格里菲斯这下倒大霉了。
当初他摄制这部影片时是花了血本的。他雄心勃勃,一心要拍出比《一个国家的诞生》更宏伟的影片。为此,他雇用大批演员,制作了规模巨大的布景。光巴比伦的宫殿,其纵深就达1600公尺,周围有70公尺的尖塔。拍摄“巴尔泰撒尔盛宴”一个场面,他动员了4000群众演员,以至摄影师比莱·皮尔为了摄取这个壮观场面,不得不坐在一只固定的气球上,升上高空,才能拍下全景镜头。那堵巴比伦城墙有四层楼高,与真墙一模一样。城墙顶上能容两辆四匹马拉的古代战车相对交错驰过。在不远处的空地上,格里菲斯还重建了中世纪的巴黎和基督时代的耶路撒冷城。拍摄波斯军队排兵布阵的场面时,动用了一万六千群众演员,每天除发巨额的工资外,仅为了指挥和供应这支军队的吃喝,还安装了许多专用电话和修了运输的铁路。整个影片的摄制时间是一年零十个月加十二天,雇用的演员、群众演员、工人、工程设计人员等等竟达六万人。由此可以推算开支的巨大了。仅其中“巴尔泰撒尔盛宴”一场戏就花费了二十五万美元。当时总共摄成的胶片有十万公尺,可放映七十六小时,经过两个月的剪辑,压缩成十四本,放映三小时略多一点。
当年,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上映时,群众纷纷挤进影院;而《党同伐异》上映,影院门口冷清得群群麻雀自由地找食吃。没有上座率就没有效益。格里菲斯将拍摄《一个国家的诞生》赚的一百多万美元搭进去不算,倒亏了一百多万美元的债。格里菲斯后半生便为偿还这部债务奔忙。他甚至无力拆掉那座用木料和石膏搭建起来的巴比伦城。十年之内,这座废城一直屹立在好莱坞,成为一个古迹。
格里菲斯从此一蹶不振。
发行这部影片的三角影业公司也不久宣布倒闭。
十月革命前,一个俄国放映商以低廉的价钱买了这部影片的拷贝,但也未能在俄国上映。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这部影片的拷贝像废品般地堆到苏联电影局的仓库里,多少年后,人们清理仓库时,才偶然地发现了它。苏联电影大师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观看后,惊叹不已:“哎呀,这是部无与伦比的影片!”《党同伐异》从此受到世界的重视。
的确,《党同伐异》是部独创性的杰作。它构思超群卓异,形式立异标新,画面溢彩流光,情景水乳交融。那移动镜头拍摄景物的美感,那对剪辑、节奏、交错结构的大胆运用,规模宏伟的群众场面的安排,处处独具匠心,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看过后,也大受感动,认为格里菲斯在试图探索历史的本质。影视界几乎一致认为《党同伐异》的思想和艺术都超过了《一个国家的诞生》,是格里菲斯继《一个国家的诞生》后,为世界电影史上树立的又一座更宏伟的丰碑。
格里菲斯本人却由此陷入困境。1919年,他与卓别林、范朋克、壁克馥组织建联美影片公司,尽管也拍出了《被摧残的花朵》等优秀影片,但气魄已大不如前了,20年代后期,他的影响逐渐衰退。1931年他拍了他最后一部影片。1935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为他颁发特别奖。他逐渐被人遗忘。1948年,他孤零零地死在好莱坞的一家旅馆里。
一代巨星殒落了。
1992年,东方电影的大师级人物,印度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与世长辞,黑泽明痛悼"世界失去了一位最伟大的写实主义导演",但当他看过一部叫做《橄榄树下》的伊朗电影以后说,上帝已经发现了取代雷伊的人选,那就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感谢上苍!
其时阿巴斯已经52岁。从47岁时拍成名作《哪里是我朋友家》以来,他和他的同道们在世界电影圈刮起了伊朗旋风并一直不曾停息。在那个至今还因为影片中露了一下妇女的头发就会遭到禁演的国度,他的作品所闪耀的人性的光辉,使所有东西方的人们都为之震撼。但是,就像他的影片那样,他不张扬,不较劲,不趋时,不起份,任凭别人怎么说也依然故我。一直到去年威尼斯电影节授予他的第9部影片《随风而去》评委会特别奖--这是他迄今所获得的第18个国际奖项,阿巴斯却在领奖台上宣布,今后他的作品将不再参加任何电影评奖了。
由于某种电影的蒙昧,中国人直到今天还对他相当无知。其实,关于阿巴斯,只要知道一件事就会让你不得不去关注:去过伊朗的王君正和徐耿都告诉我,在德黑兰街头,他们不止一次看到普通老百姓排队买票去看阿巴斯的电影!
大器晚成 大盈若缺
作为当今伊朗最重要的电影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tami)的名声始于1987年拍摄的《哪里是我朋友家》,这是他的首部进入国际视野的影片,先是在伊朗国内受到好评,荣获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推荐奖,1989年起开始在欧洲放映,最早是在瑞士的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荣获铜豹奖、评委会奖和费比西特别推荐奖,同年又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艺术电影奖。
1995年8月3日至13日,最早将阿巴斯的电影推上国际影坛的洛迦诺电影节举办阿巴斯电影回顾展,首次放映了他从影以来的全部作品。电影节组委会在当年7-8月号的法国《电影手册》杂志上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回顾展广告,其中用了这样一句话评价阿巴斯的电影:"这位天才的伊朗导演创造的影像标志着当代电影每年都在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该期《电影手册》(总共114页)还以48页的篇幅全面介绍了阿巴斯和他的所有影片。
广告或许难免会有夸大或不实之词,但那时阿巴斯的名声确实如日中天。虽然90年代刚刚过半,阿巴斯就已被认为是"90年代世界影坛出现的最重要的电影导演"(1)这个大胆看法源于欧洲,但很快就扩展到了整个西方,塔伦蒂诺、库斯图里卡、吉迪古安、克拉比什、克莱尔·西蒙、戈达尔等欧美著名导演都对阿巴斯倾注了极大热情,尤其是向来喜欢发表骇人听闻的言论的不协导演戈达尔,据说在戛纳电影节看了阿巴斯的影片后公然宣称?quot;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基亚罗斯塔米!"(2)
在当时的西方影坛,这位东方导演的名声甚至超过了同样受到西方推崇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件事跟戈达尔有关。1994年,戈达尔给纽约影评人协会写了一封书面谢词,婉言拒绝该协会颁给自己的电影奖,同时谴靓了美国人将基耶洛夫斯基的成就置于基亚罗斯塔米之上的做法,为这位伊朗导演在美国遭到的冷遇鸣不平。(3)戈达尔的此举在美国影评界引起强烈反响。不久,由阿巴斯编剧、担任过他的副导演的贾法尔·潘纳西执导的《白气球》(荣获1995年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在美国的艺术影院上映后,不但赢得广泛好评,而且创造了伊朗电影在美国的票房纪录,阿巴斯的名字也开始真正为美国观众所认识。
但是,阿巴斯的名声并非西方媒体制造或者炒作出来的,因为极力推荐和赞扬他及其电影作品的人士都是国际级的欧美著名导演,既有初出茅庐的新秀,也有享誉世界影坛已久的宿将。与此同时,东方电影大师黑泽明在去世前不久也对阿巴斯表达了由衷的钦佩之情:"很难找到确切的字眼评论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只须观看就能理解它们是多么了不起。雷伊去世的时候我非常伤心,看了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之后,我觉得上帝派这个人就是来接替雷伊的
5. 你喜欢周星驰哪部电影
作为一名普通的80后,从小就看周星驰的电影,小时候的《赌圣》,慢慢地到《喜剧之王》,后来又到了《大话西游》,在初二刚看这部电影时,嘻嘻哈哈看不到一丝忧愁,直到后来初恋了,分开了,尝到了青苹果的苦涩与甜蜜。忽然脑中出现了星爷的至尊宝,慢慢的感到心疼,感到无助,感到迷茫,到此时才知道原来这是一种没有感受到的疼,让你刻苦铭心,要很久很久,在时间婆婆的陪伴下才慢慢结痂。我怀念初恋,是她让我感到不一样的 情感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我最喜欢的是周星驰的《功夫》,这部电影2004年上映,可以说这部电影影响很了很多80后,这部电影也获得了很多的奖项。一个街头混混变成一代武术家,一个本性善良的黑帮流氓改邪归正的故事。里面有很多无厘头的喜剧效果,也给当时的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出演“包租婆”的元秋是圈内少有的女武行,曾参演过007电影。出演《功夫》之前她已经嫁作人妇息影多年,在星爷的再三邀请下才重出江湖。包租婆给人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功夫》花费三年时间以及几千万元的资金没有白费,与好莱坞相比毫不逊色。层出不穷的神奇武功经过翻新后,涣然一新的出现在影片中,让人过足眼瘾;奇思妙想的点子,天马行空的形象,让人应接不暇。许多细节可以感受到周星驰的良苦用心,每个演员也仿佛都是为了角色而来,各自特点分明,将漫画人物般的喜剧效果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是现在聊起这部电影,很多的人物和剧情都历历在目,伴随着80后一批人的成长。
很喜欢看星爷的电影,有几部都看了好几遍了,最喜欢的谈不上,但是令我忍不住想吐槽的是《喜剧之王》电影中的柳飘飘和尹天仇之间的恋爱经过。柳飘飘(张柏芝饰)是小姐,尹天仇(周星驰饰)是跑龙套的演员。两人都是底层失落孤独的人,因此两人碰撞到一起的过程,是如此“惊天地泣鬼神”。
一、柳飘飘跟尹天仇在沙滩上定情之吻
这一段可以说跟大话西游那段一万年的告白一样经典。两人先是一起在沙滩上望天,虽然当时天上什么都没有,但是两人之间的气氛却意味深长。之后就是柳飘飘跟尹天仇“擦润唇膏”了。柳飘飘表示尹天仇嘴唇干,就要用自己的嘴唇给他擦,当柳飘飘靠近差点亲上,尹天仇突然犹豫,气的柳飘飘大骂,在两次挫折后,两人终于亲上。
说是擦润唇膏,但是其实只是爱情的表面语言。看了这一段后,表示非常的感动。
二、柳飘飘为了爱情被客人打
一个小姐爱上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评判。但是在电影中,柳飘飘是一个特别的女孩,在尹天仇的眼里,柳飘飘是个“极品”。柳飘飘是分裂的,一方面做着卑微的工作,一方面又特别自尊要强,敢爱敢恨。从她的内心而言,她是“清纯”的,没有被现实污染的。
因为爱情,柳飘飘不肯再去做背叛自己所爱的人的事情,于是被客人狂揍。客人一遍遍地问,柳飘飘一遍遍拒绝,看这个过程是很痛的,她最后对“妈妈”说了一句话:我爱上了一个人。
三、《喜剧之王》“我养你啊”经典语录
柳飘飘和尹天仇在沙滩定情之吻后,两人突破了最后的那一道防线。
第二天,柳飘飘一大早起床,穿上了尹天仇的衣服,在在尹天仇住处的阳台上吹风。一切自在不言中。
尹天仇醒后,发现了柳飘飘穿自己的衣服,他打了一通电话,问朋友一个“极品”的小姐应该付多少钱。然后拿出了自己金库里的所有钱,都偷偷塞到了柳飘飘的包里。然后又偷偷摸摸躺下了。
柳飘飘回来发现后,只是说了一声“谢谢老板”。换上自己的衣服,离开。
尹天仇追了出去,问她“不上班可不可以”。
柳飘飘回头“不上班你养我啊”
尹天仇笑笑不说话。
柳飘飘笑一下,扭头就走。
尹天仇:我养你啊!
两人的爱情都是藏在嘴边,呼之欲出,却都不敢轻易说出口。正因此,当这一句“我养你啊”说出口后,才那么震动人心!
周星驰是唯一一个没死就被捧上神坛的喜剧明星,从香港、台湾到内地以及国外都获奖无数、有极大的影响力,在喜剧界创下了至今无人能超越的成果,他的作品几乎每一部都成了经典。作为一名八零后,小的时候看了很多喜剧电影,长大后反复观看的电影也就只有周星驰的电影,是我永远的回忆。
周星驰的经典电影很多,《大话西游》、《喜剧之王》都是我很喜欢的。《大话西游》分为两个部分:《月光宝盒》、《大圣娶亲》,讲述的是一个跨越时空的爱情。电影的开始,自尊宝是自由的、也是快乐的,他只是想救白晶晶,这个过程发生了很多事,而他由自尊宝变成了孙悟空。故事的结局是夕阳下的城墙之下,一个悲伤的背景……电影是一个悲剧,电影之后的幕后故事也是一个悲剧,周星驰和朱茵三年恋情结束,舆论指向莫文蔚和蓝洁瑛,而时至今日当时发生了什么依然是个谜,那个坐在周星驰自行车背后的到底是谁”也没有定论,但影迷乐于用这部电影去解读星爷的爱情。
《喜剧之王》我觉着是周星驰最伟大的作品、达到了喜剧电影的最高境界,原因却很简单,因为他演的就是他自己,是他喜剧生涯的真实写照。看星爷的作品越多,就会越理解《喜剧之王》,越理解星爷,有小角色就很满足、认真抓住每一个机会,对着大海大喊努力奋斗,很真实。和柳飘飘的爱情,一句“我养你”,感动了所有人,我相信不只柳飘飘记住了这句话,我们也都记住了。
我认为周星驰是中国的喜剧之王,他的喜剧有一个特点:让人笑着看,看完后却引人发思,在他制作的影片随意某个角色上,观众或多或少可以看见自己的影子。周星驰的经典作品很多,比方说《唐伯虎点秋香》、《功夫》等。但我最喜欢的是周星驰的《美人鱼》。《美人鱼》拍摄由于2016年,描述了富豪刘轩与为了拯救同族前往刺杀他的美人鱼珊珊间生死离别的人鱼爱情故事。
我认为这部电影,表面上讲述了一个穿插着喜剧情节动人的人鱼之恋故事,实则上,“人性的孤独与贪婪、环境的恶化与拯救”是该电影的主要表现的内容。
刘轩,一位地产大亨,表面上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有一帮生意上的朋友消磨时间,实则是一个孤独的人,每天戴着假胡子,动不动就动情唱起了他的《无敌》。
无敌是多么 多么寂寞
无敌是多么 多么空虚
独自在顶峰中 冷风不断的吹过
我的寂寞 谁能明白我
......
他正是通过这首歌曲来向人述说他内心的孤独,但是无人能听懂,这正让我想起了周星驰,这首歌的词曲正是周星驰所作,我想周星驰肯定也是一个内心孤独的人,就像是刘轩,他肯定在刘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生活中的普通人,虽然没有刘轩的家大业大,但是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内心存在孤独,无法被人理解,并戴着各种假面具掩饰自己的孤独,刘轩的孤独用假胡子掩饰,你的孤独又用什么掩饰呢?
作为商人,刘轩又有着人性的贪婪,凭着商人敏锐的嗅觉,白手起家过上了现在的生活。但是他的内心又是善良的,正是珊珊的到来,唤醒了他内心埋藏已久的善良,并为此为环保事业奉献所有。表面看是人鱼爱情的感化,实则是他内心本就善良,只是差一个导火线点燃。
人人需要对环境恶化负责,但是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最深刻的是各类企业,所以环保方面,企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每家企业背后都是利益驱使,所以做企业要有企业家的意识,而不能只是一个商人只为寻利。我想这也是本片展现的另一面“保护环境,企业有责”。
其实喜欢这种东西很简单,对人的喜欢可能是喜欢对方的外貌,也可能是喜欢对方的一颦一笑,也许是对方的性格吧。对物的喜欢可能是因为他的形态各异,也可能是他有奇怪的功能。
喜欢的电影之《大话西游》
说到《大话西游》相比大家都会想到至尊宝对紫霞仙子说的那句经典的台词“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好好珍惜,直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她说我爱你,如果非要给这个爱加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没错我跟你们一样也是被这句台词给深深吸引了。也可能是《大话西游》有我喜欢的朱茵、周星驰、吴孟达这些演员,也或许是我喜欢周星驰 搞笑 的表演方式吧。总之这部电影是我目前最喜欢的,没有之一。
喜欢的电影之《功夫》
功夫这部电影非常的经典,以194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的是被黑 社会 欺压的人群反抗的故事。自小受尽欺辱的街头混混阿星为了出人头地,可谓是大费周章,经历过一番波折后,他盯上了行动日益猖獗的“斧头帮”,阿星想借“斧头帮”的名气成就一番大事业。
阿星和他的同伴假冒“斧头帮”成员,试图在一个叫“猪笼城寨”的地方敲诈一当地的居民。没想到却引来了真的“斧头帮”激起了“猪笼城寨”的恩怨。最让人没想到的是“猪笼城寨”的居民各个身怀绝技,把“斧头帮”答的落花流水。他们本想隐藏在这是为了躲避江湖的恩怨,没想到该来的总会来,躲也躲不掉。阿星在一旁观战,观看着正邪两派的打斗,他慢慢的领悟到了其中的奥秘。最后以一招从天而降的掌法结束了战斗。
喜欢的电影之《美人鱼》
这部电影是周星驰导演的,自从这部电影上映后,网友纷纷表示,欠周星驰一张电影票,可想而知这部《美人鱼》有多么受观众的喜爱。然而我也不例外也被这部电影给深深的捕获了。
以上三部电影是我喜欢的,到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就是《大话西游》。个人感觉以上三部电影演的都非常的成功。
以上内容都是个人意见,有写的不好的地方请您指教~
星爷拍过的电影很多,扮演的各种角色也是演绎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咸,个人最喜欢周星驰在电影鹿鼎记里扮演的主人公韦小宝,聪明机灵,个人认为周星驰在鹿鼎记电影里完全就是把韦小宝演活了,把角色从一个市井混混一直做到鹿鼎公期间的各种故事线演的恰到好处,也把主人公官大,钱多,女人也多,绝对的是人生赢家这种和之前市井混混完全不同的状态演绎的是惟妙惟肖。而且电影里也有很多比较经典的桥段和那个年代可以称得上芳华绝代的一群港台女星,也有很多对人性的讽刺和对所谓教义,口号的批判。印象当中周星驰的电影好像除了大话西游就这部电影是拍了上,下两部,电影当中周星驰各种角色相互转换,一会是市井混混,一会是天地会香主,一会又是为了泡妞假装的可怜虫,电影中各种角色的互换真真正正诠释了周星驰熟练驾驭复杂角色的能力,体现了星爷的演技,也是周星驰无厘头式电影作品的又一个代表之作。
喜剧之王诠释了底层群众的无奈与呐喊,无论添加多少喜剧元素归根结底都属于一部悲剧。就去星爷接受采访说的那句话一样"我明明演的是悲剧,为什么所有人都觉的是喜剧呢?"
其实在我看来,加入喜剧元素的悲剧片更加让人心酸,更能触动不安的心。
尤其星爷与张柏芝的那段经典对白,看是 搞笑 幽默实则将底层群众的无奈表达的玲离尽致。
经典影片往往如此,抛开这些影片纵观现在国内影片已经少了那份触动心灵的东西。
影片的商业化也实属无奈
我最喜欢周星驰的电影是《九品芝麻官》,故事讲得是一个是胆小贪财的小县令包龙星(周星驰饰),一个是一家十三口惨被杀害,却被反诬为杀人凶手的戚秦氏(张敏饰),一个是水师提督之子的杀人凶手常威(皱兆龙饰)。胆小贪财的包龙星,在收到一笔不义之财的时候,将贪婪地样子演的是淋漓尽致,影片同样影射当年 社会 的风气腐败。当经过调查,在公堂之上,看到戚秦氏无助的伸冤,似乎属于自己的正义之气回来了,义无反顾的决定为戚秦氏伸冤,讨回公道,却因为常威雄厚的背景,最后连自己九品芝麻官都丢了,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决定上京搞御状,但是京城官官相护的现象更加严重,最后走投无路的包龙星流落青楼,在这里见识了老鸨战斗力十足的吵架技能,于是自己下定苦心学习,最终收获一口好口才,在机缘巧合中更是遇见微服出巡的皇上,最终,靠自己的机智辩论赢得胜利,成功替戚秦氏伸冤。
影片是周星驰电影一贯用的无厘头形式,夸张的戏份比较多,但是所表现出的小人物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整部影片在轻松 搞笑 中完成了一个小人物的蜕变。
《喜剧之王》以 社会 底层的小人物的心酸调侃。第一遍看会觉得很 搞笑 怎么主角那么衰,再看几次就会体会到其中 搞笑 台词背后的心酸和无奈。
有人说,《喜剧之王》这部电影,小时候看觉得是喜剧,现在看来是悲剧。 周星驰曾说:“我以为我拍了很多悲剧,可是拍出来你们都觉得那是喜剧。” 是啊,如果有一天小丑哭了,你会不会觉得他在 搞笑 。
打开电视的时候,刚好看到尹天仇正一脸二百五的对着还baby fat的柳飘飘喊,我养你啊。 那是正初出茅庐还没有拍艳照门的张柏芝,那是正在巅峰顶点还没有众叛亲离的周星驰。
九年前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整个寝室里鸦雀无声,几个哥们最终沉默着看完了这部电影。
相比《大话西游》,我更喜欢《喜剧之王》。因为前者太颠覆,而后者太普通。
然而,这样子一普通,对于周星驰而言,恐怕就意味着出位了。
当初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周星弛的转型之作,而且预示着他以后的发展方向。
若要问周星驰最好的电影是哪部,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排行榜。
作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周星驰的粉丝,我也被人问及了无数次。答案都是《大话西游》,但如果不是那个莫名其妙的糟糕结尾,我一定会给《喜剧之王》打上两百分。
奇怪的是后来看《喜剧之王》,记忆却一次比一次清晰。
尹天仇与柳飘飘黑夜里坐在海边大概有这样一句对白:
柳飘飘:看,前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尹天仇:也不是,天亮后会很美的。
简单一句话,足以看出天仇对未来依然充满着希望。
柳飘飘这个人物,是一名妓女,同样身份卑微,甚至不被当人看,她在尹天仇面前是自卑的,她渴望得到尊重,而这份尊重只有尹天仇给过她,也许正是尹天仇的单纯、善良与尊重打动了柳飘飘,她决定辞去妓女的工作,与尹天仇在一起。
但是当她和天仇睡了一晚之后,尹天仇把他所有的积蓄都给了柳飘飘,这个时候柳飘飘其实是失望的,她没想到天仇居然也把她当作一名妓女,还把钱给她。
殊不知,其实尹天仇也很自卑,尹天仇明白,柳飘飘的内心和其它妓女不一样,他依然渴望着爱情,渴望“天亮”的一天,但是天仇害怕自己不能给柳飘飘幸福,于是只有把所有积蓄给她,希望跟柳飘飘就此别过。
柳飘飘临走时,失望地说了一声“谢谢,老板”。
当柳飘飘出了门时,尹天仇恋恋不舍,躲在墙后,好想好想留住柳飘飘。
终于,尹天仇还是鼓起了勇气,他来到二楼的大窗前,成就了一下旷世经典对白。
尹天仇:哎!
柳飘飘:怎么了?
尹天仇:去哪?
柳飘飘:回家!
尹天仇:然后呢?
柳飘飘:上班咯!
尹天仇:不上班可不可以?
尹天仇:不上班你养我啊?
尹天仇笑了,柳飘飘也失落的勉强笑了一下,然后两人挥手拜拜。
没多久,天仇跑出房门,大约距离柳飘飘50米处大喊。
尹天仇:哎!
柳飘飘( 点燃一支烟,吸了一口 ):又怎么啦?
尹天仇( 紧张、低头,嘴角搐动着,然后 抬头,大喊 ):我养你啊!
柳飘飘:你还是照顾好你自己吧,傻瓜。
随后飘飘在出租车上痛哭流涕。。。
再配上那首 《Here We Are Again》 ,便泪眼朦胧,鸡皮疙瘩起一身。
6. 顾桃《犴达罕》 电影带来的世界10 2022-06-29
《犴达罕》是由 顾桃 执导的纪录电影,于2013年在中国首映,片长100分钟。影片的英文名为《The Last Moose of Ao Lu Gu Ya》(敖鲁古雅最后的犴)。犴的学名是驼鹿,犴达罕是其蒙语读音(拼音hān dá hǎn)。犴达罕是大兴安岭森林里体态最大的动物,它威武,敏感,拥有尊严。由于近年来生态被破坏、偷猎者的增多,犴达罕变得越来越稀少了。
然而这不是一部关于犴的影片。
具有犴一样孤独气质的鄂温克猎人维加,在禁猎后显得失落悲伤,他经常酒后用诗和画怀念逝去的狩猎时代。春天来了,维加和伙伴进入原始森林,寻找犴达罕的足迹。城市里教书的夏老师爱慕维加的才华,维加的生活渐渐发生了变化……,但是最终还是回到了山林……
影片用记录的方式塑造了当代鄂温克族社会的一个典型人物——维加,试图借此展示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生存状态。
开场是维加自白,为后面的内容做了铺垫,告诉你,这个开场自称刚刚从巴黎回来的,说话大舌头的酒鬼,能把驯鹿画的那么好,能把诗歌写的那么好。
全片分为三段,森林生活,城市生活,回归生活。
第一段,森林生活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日渐式微的民族。鄂温克的民族符号是狩猎生活和语言,他们没有文字。其实维加的母亲也说着流利的汉语,维加亲吻的老人却在告诫他,不能忘记自己出生地的语言。老人和维加典型的北方民族面庞和眼睛,在历史书中曾经出现过,那就是彪悍的成吉思汗。
狩猎生活的消失,就是从游猎变成了定居。片中有一段镜头,定居点新的现代生活,竟然是这个古老民族从来没干过的踢足球。维加喝多了,摇晃着说,我也要加入你们。镜头一转,他茫然消失在人群之外。
对于维加这群从事了二十几年狩猎生活的人来说,中年改行实属不易。就连从山上被赶到定居点的驯鹿也不适应,死了大片后又不得已转移回林子。虽然定居点的居住条件不比内地任何普通的镇子差,有政府建的两层别墅,但仍令大多数维加一样的中年男人痛苦。精神已死,于是酗酒。
第二段,维加的人生有了转机。为了给维加找个媳妇,管住他喝酒,维加的妈妈登了征婚广告。南方姑娘夏老师爱慕维加的才华,于是维加离开了森林,在城市文明里,他收获了爱情。但他们感情的初衷“戒酒”,最后还是伤害了他们。导演用电影般的镜头敏锐的捕捉到了维加的外在变化,从森林生活中的朋克长发,变成了现代商业艺术家的光头,衣服也从刚来海南时的邋里邋遢,变成了干净利索。
可维加学习英语,以及脸上的眼镜都很别扭。城市里的女人提醒他,不要被毛毛虫咬到。显然她们不知道,在森林里长大的维加们如何猎杀一只黑熊。维加的女友对其关怀备至,在等公交的时候,还给他扇扇子。
在海南岛最后的镜头是,维加一个人看海上日落,有说不出的寂寞。他说他从来不关心海南的城市,他更关注这里的少数民族生活。
第三段,女友将维加送进精神病院戒酒无效后,他和女友分手,回到了故乡,继续原来的生活。在森林的小屋中慢慢的起床,头发比在海南的时候长了,但长短正好。说话也不是含糊的酒鬼式的了,在林间吟诵完一首自己新写的诗后,嘎然而止。在结尾处,还不忘再次呼吁保护民族文化,深深表达了大兴安岭鄂温克族前途命运的彷徨和未知。
鄂温克女画家柳芭的妈妈叫芭拉杰依,姥姥叫妞拉,是鄂温克最后的萨满。柳芭姐弟三人,依次为柳芭,妹妹柳霞,弟弟维加。柳芭的女儿叫瑶娜,柳霞的儿子叫雨果。
在纪录片《神鹿啊神鹿》和《神鹿的女儿》中,柳芭是主角,妈妈芭拉杰依,柳芭丈夫和女儿瑶娜也有出镜。
维加和姐姐柳芭一样,喜爱绘画,是个画家。同时他还是个诗人,收录一首:
“我从弓与箭的文化环球
来到了原子弹的时代
他们把我抛出去
我们的文化 正在消失
语言和制度 也在消失
还有四个猎民青年 被带上了法庭
这是对狩猎文化
末日的审判
审判吧”——维加
学美术出身的顾桃因为偶然翻起父亲顾德清曾经拍摄的关于大兴安岭与鄂温克族人的照片,而萌生了纪录鄂温克族人的念头,便一个人带着摄影机去了大兴安岭。他和大兴安岭上的这个狩猎民族朝夕相处,将这个族群的失落与梦想一一摄进自己的镜头。从2007年开始,他用超过500小时的素材剪出了三部自成一体的人类学纪录片集《 敖鲁古雅,敖鲁古雅 》、《 雨果的假期 》和《犴达罕》,即所谓“鄂温克三部曲”。其中,《犴达罕》光拍摄就花去了四年的时间。
《 敖鲁古雅,敖鲁古雅 》(2006年)的主角是柳霞,时长85分钟,但暂时看不到原片,只看了一个20分钟的简介。
《 雨果的假期 》(2010年)的主角是雨果和他的妈妈柳霞,时长48分钟,是个短片。
《犴达罕》(2013年)的主角是维加,时长100分钟。
也就是说,在柳芭去世之后,顾桃用了7年的时间,以她的家人为视角,继续追踪鄂温克民族的现状。当然免不了要触碰那些,过去与未来,失落与梦想。
(21世纪经济报道、时光网评)“鄂温克三部曲”是顾桃写给敖鲁古雅的挽歌,《犴达罕》是三部曲中最让人心酸的一部。该片相较于新闻报道般的深入与思辨,则显得粗犷自由、充满山林般的随性与浪漫。如果将顾桃的片子看作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纪录片,似乎也并不恰当。顾桃的片子记录的则是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个体人物,捡拾的是少数族裔的琐碎生活和只言片语,但透过这些吉光片羽,拼凑出的却是一个古老的狩猎民族的神性与诗意。顾桃知道自己并没有逆转潮流的本事,他只是端起摄像机,为一种文化拍出自己的注脚。
2014 《犴达罕》51届台湾金马影展纪录片提名
2014 《犴达罕》法国第33届让鲁什国际民族志电影节纳努克大奖
2014 《犴达罕》第3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单元评审团奖
2014 《犴达罕》第43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Spectrum单元
2013 《犴达罕》第二届凤凰视频纪录片最佳长片奖
2013 《犴达罕》第十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 年度十佳纪录片
顾桃,满族,独立纪录片导演,1970年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1991年-1995年在 内蒙古艺术学院 绘画系(油画专业)学习,2000年-2002年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修习摄影,2004年开始纪录片创作。现工作生活在北京宋庄。
2004年开始《敖鲁古雅的养鹿人》,《敖鲁古雅,敖鲁古雅》
2005年开始《我的身体你做主》
2007年开始《神翳》
2008年开始《托扎敏,托扎敏。。。》
2008年开始《雨果的假期》
2009年开始《成吉思汗的守陵人》
2010年开始《乌鲁布铁、乌鲁布铁》
2011年《乌珠穆沁的萨满》
2011年《樱花の颜色》
2012年《糠野目の阳光》
2012年《犴达罕》
参加展览获奖:
2013哥本哈根国际电影节
2012入围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
2012亚洲电视最佳纪录奖(新加坡)
2011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小川绅介奖
2011年中国纪录片学会年度十佳第一名
2010第四届新卡里多尼亚(法国)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2010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自然类金奖
2009东京中国独立电影周
2008第五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年度十佳
2008纽约莱克基金会第四届REEL CHINA当代中国纪录片双年展
2007新加坡国际电视节一等奖
2007第四届中国独立电影周
中国北部的大兴安岭,有一支极为少数的民族——使鹿鄂温克。三百年前,他们来自更北方的西伯利亚。他们世代以打猎和饲养驯鹿为生,拥有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敖鲁古雅是鄂温克族居住的部落,位于呼伦贝尔市根河市最北部的 额尔古纳河河 畔,根河市西郊,是 鄂温克族 最远也是最神秘的一个支系居住的地方。
2003年,他们被迁出了大山,搬进了政府所建的定居点。禁猎也随之来临,失去森林和猎枪的鄂温克人深感寂寞。部分族人回到山上,重新开始了传统的生活。
失去丈夫的柳霞用酒精麻醉自己,因为除了天上的太阳,驯鹿和它遥远的儿子,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再属于她,弟弟维佳是个迷失了方向的艺术酒鬼。何协用口琴表达他的伤悲,酋长玛丽娅·索漠然地看着变化着的时代。何协是酋长的儿子。作家迟子建创作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时,所拜访的那位鄂温克人最后的酋长,就是玛丽娅·索。
时光悄悄流逝,鹿铃声也渐渐远去……那片曾经熟悉的森林还会属于他们吗?
雨果的母亲柳霞,在雨果很小的时候失去了丈夫,因为酗酒,无力抚养孩子,在社会的资助下将雨果送到了无锡免费接受教育。柳霞终日苦闷,驯鹿和酒成了她思念孩子的寄托。
在一个冬天的假期,雨果回到了家乡——大兴安岭深处的鄂温克定居点。此时他已不再是当初离家的那个孩子,而是一个13岁的少年了,面对酗酒的妈妈,诗意的舅舅,纯净的族人,熟悉又陌生的森林,在城市里长大的雨果有些不知所措……
《犴达罕》是2015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之专题展“中国民族题材纪录片回顾展”的参展作品,并荣获第一届中国民族博物馆民族志电影永久收藏奖的金奖。下面是这次活动中记者与导演顾桃的对话。
记者问:孙曾田导演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拍摄了《神鹿啊,神鹿》,讲述了维加的姐姐——柳芭的故事,那部片子对您有没有影响?
顾桃答:其实我现在很少看片子,每个人有不同的本能和直觉,会让你做出一个反应。看了很多经典的片子,读了很多名著,可能反倒会限制你获取信息的角度和能力。可能是因为我学了美术,我一直有一个比较自由、本能的视角。的确,柳芭那时在东北和北京是很有名的。维加说过一句话:“我大姐的命运像一个痛苦的钟摆,我的命运会像我姐姐。”当时我就很有触动,有一种很强的宿命感。
问:维加在片中的表达很自然,比如在撮罗子里的灯光下说话,在草坪上转过身来和拍摄者说话,您与被拍摄对象交心的感觉非常好,您是如何做到的?
答:我没有学过人类学,也不了解民族学,但是我想人都是相通的,对人类的表达离不开生命、人性和爱。任何的艺术形式,无论美术、音乐、雕塑、文学等等,讲的都是这些共通的东西。所以我在片子里的表达也是如此,对生活保持一些敏感。生活大于艺术,越是生活里的东西,越能打动人。
问:片子里对维加和他家人的记录都很深入,他们怎么看这部片子?
答:维加的妈妈对我一直有怀疑,她是一个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人,比如她会说:“你拍的都是些酒鬼,多难看啊!”我就说,看我片子的人可不认为他们是酒鬼啊,会认为人没有了生活目标之后总需要找另外一些东西来替代它,来平衡生活。
维加选择了酒来平衡他的生活,大家看到的多半是一种文明的失落。
维加说我拍得很真实,他是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来评价的。上次我让人把我的一本书带给他,忐忑地等待他的反馈,后来他就跑到一个有信号的山头给我打电话,说:“我看了你的书,你能不能再给我两本,我想送人。你写得挺真实的,挺好。”我听了他的评价后就放心了。
问:维加去海南三亚,后又回到大兴安岭,他有没有变化?
答:维加在海南三亚的时候,其实我看得很难受。夏老师是很善良的人,对他有一种拯救的态度,认为维加是个很好的艺术家,是酗酒损害了他。但酒也给了维加灵感,他和森林是浑然一体的,所以把维加放到三亚那么炎热的地方其实并不合适。我曾在回来的火车上写了一句话:“森林里最后的一头犴达罕困在热带雨林,无力咆哮,只有哀嚎。”但这对他而言,也是非常珍贵的一段经历。
维加在异乡也的确画了一些画。但是从绘画的角度看,他在森林里的画,关于松树、雪等等,是自由的、酣畅淋漓的。到三亚之后的画,虽然主题相同,但是树有点像椰子树了,装饰的味道变浓了。离开自己生存的土壤,还是多少会被改变的。
问:您塑造了一组鄂温克族群像。后来卢晟导演的《这里那里》,里面也有三分之一的部分是鄂温克的故事,您是否认为鄂温克的形象在扩散?
答:应该是吧,但我觉得这还是很小众的。就观众人数来说,一场放映可能也就十几个人,最多三十个人。有一次我参加一个策展人论坛,有个电影博物馆的负责人说了句话:“看独立电影的即使只有一个人,他也是一个复数。”这句话给了我鼓舞。纪录片的功能就是在提出问题,至于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大家也没有合适的方法。现在有太多人去鄂温克地区拍摄了,我倒觉得并不是受了我的影响,而是因为他们对生态移民的关注。但有些拍摄者很快地访问,很快地拍摄,大多是走马观花。
2014年2月23日下午,顾桃导演作品《犴达罕》完成了山东省内的首次放映。在其后的观众见面会上,顾桃导演回答了几个观众的问题。事后被记录者整理成文,题为《顾桃导演谈纪录片——纪录片表现的真实也是一个局部的真实》。这里收录几段。
观众A问:您能为我们讲述一下拍摄敖鲁古雅纪录片三部曲的创作起源吗?
顾桃答:我2005年开始拍摄纪录片,选择了离我的老家鄂伦春五百公里外的鄂温克做为拍摄对象,是因为受到父亲顾德清的影响,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用相机和文字记录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他的勇气和坚持始终激励着我。我在六年之内完成了鄂温克族的敖鲁古雅的两个片子;《敖鲁古雅,敖鲁古雅》《雨果的假期》,在这期间拍摄的维加的素材也很多,我感觉他像森林里最后的一头孤独的犴达罕,拥有力量,更拥有悲伤。两年前,维加有了爱,在三亚的夏老师把维加从北纬52°带到了北纬18°的海南岛,维加离开了森林,我赶到三亚给他送绘画的资料和看他时在博客上写了一句感受:森林里最后一头犴困惑在热带雨林,无力咆哮,只有哀嚎……。我也看到维加穿着有椰子树、花了呼哨的海岛服,在沙滩上嗮太阳,总感觉这不属于他,但我无权干扰他的幸福或不幸,只有等待他自己的选择未来的生活。这是我敖鲁古雅第三部片子。
观众B问:这部纪录片中维加的一些表现是否有跟您想法相同的地方?
顾桃答:做纪录片的时候每个人所做的群体或者是一个个体,多多少少都会与这个作者有关系,才有触动,才有态度,才能坚持的去记录。如果是像去做一个工作,为什么说有时工作不愿意去做,或者做不好,是因为这份工作与你没有关系,你只是在工作或者在等待假期和发薪水的日子。所以你所有的热情都会耗尽。这个也是我想对现在的年轻人想说的,一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要去为生存而去生存,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五年之后、十年之后会你会发现自己会拥有的更多,更重要的是它会让你变得更踏实。
观众C问:在您作为纪录片导演的立场上,您是怎样看待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当下泛达尔文主义的矛盾的?
顾桃答:我从小是在森林中长大,我不是在鄂温克而是在鄂伦春,我家的周围全是森林,全是山,全是河。有鄂伦春族,有鄂温克族,也有蒙古族,还有满族。从小我的感受就是在森林里都是有神灵庇护的,从小到大,后来到了城市,就感觉这个神灵离我们越来越远,尤其像狩猎的民族,鄂温克族还有鄂伦春族在失去猎枪之后,他们就算是失去了那种生活的方式,这部片子仅仅是观察记录,关于这个民族方面的问题,有一个学者说过:民族现象不是与生俱来,也就不会永世长存。
观众D问:您在完成这样一部跨越7年的这样一部作品,支撑您坚持下来的动力是什么?
顾桃答:动力来于生活本身,如果你选择的这一职业他真的融入到你的生活里面就可能变得容易了,变得轻松了。其实不管你选择做纪录片也好,做电影也好或者其他的工作像卖保险,我觉得都是一样的。如果你把你的职业变得与你的生活有关联,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观众E问:您这个团队去完成《犴达罕》这样一部作品的受益是什么样的渠道?
顾桃答:我在做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是一个人去的,没有团队。我当时只是一个摄影师,关于受益的问题,其实当时也没想到要有什么受益。或许正是因为没有受益和期望得到回报的态度,我们才能坚持这么多年去做。但现在的条件是越来越好了,尤其年轻人有很多一些基金会支持,也可以跟电视台合作,在拍片时能有一些基本的费用。
观众F问:在影片开头,我们看到画面有些晃动,对于纪录片的初学者在拍摄的时候对于如何取景,如何避免画面的晃动给一些好的建议?
顾桃答:关于晃动的问题有些时候是因为没办法,因为你都把三脚架支好了之后再去拍,我觉得这是电视台采访的时候用到的,但是在生活里,很多运动、突发的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一点都不介意这部片子虚也好,实也好或者是镜头晃动也好这些都不重要,就看你要拍什么东西。就像美国911事件,它就是用手机拍的,在全世界播放。
观众G问:您能聊一下您这部片子在剪辑方面的问题吗?
顾桃答:片子是剪出来的,不是拍出来的。你得为你的片子做一个结构上的梳理,这个我觉得叫导演意识。就是在后期去剪辑这部片子的时候要想这个片子要拥有怎样一个架构,要表达哪一方面,去忽略哪一方面,就是纪录片表现的真实也是一个局部的真实。你拍了200分钟最后只留下90分钟,有很多素材会不在这部片子里,就看你想突出表达主人公的哪些方面。
观众H问:《犴达罕》这部影片对我触动很深,我想了解一下如果我们的生命面对与影片中展现的过程失去了意义,或者说再一个压制的环境里面,但是又很想展现自己的时候,应该怎样坚持下去?影片里的主人公现在又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顾桃答:其实,所有的生活都在继续。不管我们拥有什么样的生活,人最大的能力不是奋斗,不是努力,不是强势的去获得。其实我认为每个人最大的能力是承受。承受就是一种接受。我的态度就像影片最后维加把那块木头扔下的时候,这部片子就是结束了。就等于什么都结束了。他们目前还是在这样的生活,生活似乎也好起来了,好起来是指的因为有很多媒体去关注,比我们宣传的力度大,他们那个地方现在慢慢变成旅游的地方了。维加现在也继续回到山上了,继续喝酒,继续写诗,继续画画,画完了他会烧掉,说不定有一天他画的画还会送给你。
这是台湾作家席慕容写给维加的留言,从中可见对他的关心和期待。席慕容是蒙古族人,她曾写下情深意长的歌词《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巧合的是,这首歌的部分旋律出现在电影《犴达罕》中,是维加的一个同族伙伴唱的。可能是,《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曲作者在谱曲时,运用了他们同为北方民族的民间音乐元素。也可能是,维加同伴唱的就是这首歌,但节奏有点快,音也不太准。前者可能性大。
网上有消息说,2017年4月,维加终于结婚成家了。还发了结婚照,不太清楚,但应该是真的。祝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