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详细的描述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镜头,并说说好在哪里
倒叙的结构,观众自然的已经明了了结局,基本完全是平铺直叙的语气,没有半分修饰和夸张,娓娓道来一段关于爱情的故事。
截取了主人公昭蒂一生的两个片段,与教书先生洛先生的初遇到结合,这是第一个片段;已经成为老伴六十多年的洛先生因为意外,疾病死去,抬回老伴的遗体,再到安葬,这是第二个片段。
影片好像大半场景都是冬天,北方的冬天经常是大学纷飞,一片白茫茫的雪景,配上女主角昭蒂的红颜色棉袄,无疑是一种意境,有几个画面给笔者留下的印象是真的十分深刻,昭蒂在雪地里行走,人物构图在画面的右边,背对着镜头,然后叠画开始,面对着镜头走来构图在右边,很美的对称,很美的已经,雪地中的昭蒂,不用看清楚她的面庞,但是我们明白她的心意,那是对爱人的想念,好一幅美到极致的画面啊。关于这部影片的叠画,待会还需要细细品尝,先说完老谋子的画面。
影片大致是两种色调,既黑白的真实生活,彩色的回忆片段,总体上两边是黑白的画面,中间讲述的那段过去的故事使用彩色,然后在影片的最后几分钟,也就是影片中的那个“我”在临行前,走进了父亲(洛先生)曾经教授课程的教室,为学生们讲授父亲在年轻时曾为那时的学生们讲授的第一堂课时,母亲听到了读书声,课文是当年的那一段,走下床,跑到村头的小学,出神的听着,这是画面又是叠画,老谋子的确是个倔强的家伙,现时的记录全部采用黑白,不愿意改变,但是叠画到了年轻的母亲第一次跑去观看父亲上课的情形,自然而然的那一段是鲜活的彩色画面,的确很美,郎朗的读书声中,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光阴,随着镜头的调度,不断的转场依旧采用叠画,音乐的音量也是越来越大,整部电影的感情不由分说的被带到了最后的高潮。画面最终定格在那个年轻的过去的时代里,母亲当然依旧是穿着红色棉袄的昭蒂,跑着,影片便到此结束。这是老谋子的意境,不用说出来,感受需要用心,不可言传。
而现时选用黑白的色彩,过去却选用彩色,这无疑有点违背了常规的思路。但是从另一方面,即可理解为,失去了老伴的母亲,生活很灰暗,而曾经的记忆,却鲜活的烙印在脑海之中,虽然整个影片的旁白部分是以儿子的身份去展现的,老谋子的真正用意,我想这些故事应该是母亲所独有的美好的记忆,和美好的怀念。因为故事里真正的主角,是母亲,深爱着自己丈夫的母亲,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深爱着。
细致的分,本部影片其实还有别的色调,因为彩色部分除了主要拍摄了冬季,秋季也是一个主要场景环境。秋天,当然色调是金黄金黄的,那大片大片的我不知名的植物,大概高到膝盖,黄灿灿,还有荒野上的黄土地,一整片的暖色调,最后,太阳的光晕也是暖暖的黄,昭蒂(影片中年轻时候的母亲)对爱情的追求,便在这片暖当中慢慢绽放。不过,昭蒂的红色棉袄依旧跳跃在视觉里,她的爱情是炽热的。
在大概第十三十四分钟处的那段,昭蒂第一次见到洛先生,而在洛先生看到自己以后又羞涩的掉头跑掉,下面的镜头虽然调度上有点略微单调,不过是从侧面拍摄跑的姿态,不过昭蒂一边跑动,一边笑着回头的动作又带来了另一种感受,就是小姑娘情窦初开的那种羞涩,最后镜头随着昭蒂跑远的背影慢慢上摇,红色的棉袄依旧在我们的视觉神经中跳动,黄土地上一个穿着红色棉袄的女孩,跑动着,跳动着。
有一段寻找发卡,人物始终处于画面大概四分之一处左右,不断叠画,变化的是人物的方向,有的是向着镜头走去,有的是背离着镜头走远。发卡最后是在家的院子里找到的,画面切到烛光前的镜子,昭蒂对着镜子带上发卡,昭蒂的表情渐渐沉了下来,她在想念洛先生,继续叠画,叠画到了小学堂前头的那口井,叠画转场无疑是交代出了昭蒂心中的感情。在音乐声中,意境又被老谋子给渲染出来了。在后来的一段当中,昭蒂在雪中等待洛先生回村,时间慢慢的过去,洛先生却还没有回来,这一段落的时间感便是通过叠画来处理的,几乎都只是固定镜头的叠画,但是在音乐的渲染下,在旁白“我”的旁白之下,小女儿家的思念感情令人一下感受的真真切切,老谋子又把我们带入那个唯美的意境了。外国的文艺电影也不乏有把叠画转场用的不错的,不过笔者确确实实被老谋子平淡的叙事所感动,这是回归平凡的爱,不算上轰轰烈烈,依旧感人,因为真实如同就在身边发生一般。
一小时二十五分钟,唯美,意境和艺术。
『贰』 老谋子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影评应该从哪些角度去写。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就行了。
穿红棉袄的她,和穿中山装的他,初相识了。
三合屯这穷乡僻壤之地,他是镇上来的教书先生。读书识字,对她来说,是从未碰触过的美好事物,而他,就是闪着金光的美好人儿。
于是,她费尽心思,做了一顿顿美味,用青花瓷碗盛着,苦心期待他能在那么多只碗里,恰好挑中这只青花瓷碗。
于是,她一次次等待在他护送学生回家的路旁,却又不敢贸然靠近,只是远远跟着,听他的声音。期待他发现她,却又害怕他发现她。
终于,他发现她故意绕着远路到前井来打水,只为路过学校,听他念书的声音;发现她青花瓷碗里盛着的秘密;发现穿红棉袄的她美得像一幅画。
说好要来吃饺子的,她换上红棉袄,满心欢喜地等着。可是,他来不了了,甚至连一句再见也来不及讲。
她戴上他送的红发卡,手捧着盛满饺子的青花瓷碗,发疯似地追着马车。碗碎了,红发卡丢了,马车远去了,她终于,忍不住大声地哭了。
她痴心地等待,他说过他会回来的。
一颗颗细密的钉子,居然补好了破碎的青花瓷碗;红发卡居然就掉在自家门口的石缝里。
他,也回来了,从此再没和她分开,直到他去世,再不可能回来。
她的回忆,是温暖彩色的。
她的现实,是冰冷灰色的。
她轻不言爱,却又轻不放弃,她把爱盛满在青花瓷碗里,一生一世,只为他。
给你找了一篇影评,你看看吧,我觉得这电影还是细节和情感的刻画写影评更好
『叁』 《我的父亲母亲》电影中母亲跑了几次,分别是什么,里边的路出现过几次,每次是啥时候。
四十多年前的偏僻小村庄,贫瘠落后,但是孩子们向往知识,姑娘们向往爱情,村民们希望下一代有出息,于是,一个高大英俊的城里男人出现在这座村庄里。他是坐一辆马车来的。下车后,无数的村民们翘首仰望这个象征着知识和文明的男人。笔挺的中山装,短短的盖分头,干净的笑容。他回过头去,一个女孩清亮的眸子紧紧追随着他的身影。那是母亲第一次见到父亲。第一眼看到父亲,便喜欢上了。
父亲在乡村唯一的一所学校教书,吃的饭是村民们弄得。而母亲为了让父亲吃上她煮的饭菜,每次都用同一个白底青花纹的碗,并在不远处窥视父亲是否吃了她煮的饭。
那样等待心爱的男人的场面,那样纯朴执著的感情,它们像一根线,牵引着画面不断变换。
母亲开始了每天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因为那口井靠近村小学,可以看见父亲的身影。母亲不停踮足回望,而父亲,也带着有点傻的笑容望向母亲。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有柔情脉脉的眼神。
章子怡美得几乎让人不敢呼吸。太清纯的美,太清亮的眸子,似乎不存在这个世界上。
世外桃源的平原,微微倾斜的山坡,一直蜿蜒着,起起伏伏,百折曲回。父亲送学生回家,母亲守候在父亲必经之路,一看到父亲的身影,立即提起篮子,开始了追逐父亲的行程。终于,有一天,他们面对面相遇了,父亲对母亲简单说了几句话,母亲就欢喜得忘掉了整个世界,篮子丢落在地。她跑回去,对父亲一笑,像一只小鹿一样欢快地奔跑在山坡上。
这并不是影片的高潮,却让我感动至极。怀着爱慕的心情,忐忑不安地在路边守候心爱的人,这样的场景,或许我们每一个初恋的人都经历过。或许,张艺谋也是这样诉说着初恋的情怀。
一天父亲跑到母亲的家门前,他拘束地立在栅栏外,说,我要走了。母亲的欢喜顿时烟消云散,父亲又说,过两天,我会回来的,一定会回来的。并送母亲一个红色的发夹。母亲呆了,回到屋里时,看到一碗饺子还没给父亲,她快速包好饺子,追赶父亲。可是父亲已坐上马车走远了。母亲就抄近路,几次看到马车就在前面了,追赶再追赶,爱的力量,超越了疲劳,超越了恐惧。很多次,跌倒在地上,很多次,爬起来。当再一次跌倒时,摔得那么重,碗也摔破了。连同母亲的心,也一起破碎。然而,更让母亲伤心的是,父亲送的发夹不见了。她就一直找,一连几天,最后终于在家门口找到。那只摔破的碗,母亲请人缝补好了。
父亲要回来的那几天,母亲都早早出发,到村路口等父亲。漫天漫地的大雪,凛冽的大风。冰天雪地里,母亲一直张望,冻得感冒了,晕倒了。而父亲终于回来了。
回忆的大门渐渐闭合,明亮宽阔的平原,金黄色的田野.舒缓而略带感伤的音乐.
父亲的葬礼简单,但又隆重无比。很多很多他的学生都赶来了,长长的人群,灰暗的色彩。
『肆』 分析《我的父亲母亲》影片结构特色拜托了各位 谢谢
我的父亲母亲》采用了散文式的叙事结构,很明显,导演的目的在于注重情绪的渲染。相信看完影片,没几个不哭鼻子的。 因为注重情绪和散文化的结构,情节和人物形象就在其次了。因此,有人嫌电影故事单调,人物形象模糊也是正常的。摄影机的镜头光是在村里来回转悠,对于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的背景一点没交代。可就是这个极为简单平淡的故事却能让人哭得不行。父亲和母亲之间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感情纠葛,也没有什么第三者插足的戏剧设置,甚至连一件真正意义上的事情都没有发生。有的只是漫山遍野的红树林和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上母亲那热切的渴望和等待。这就是爱,张艺谋让我们看到了赤裸裸的爱。这爱没有一点修饰,不需要任何跌宕的情节去证明,无比纯净,因此才具有了直达人心的力量,让人动容。抛开惊艳的美术、摄影和音乐不谈,主要来看看影片的剧作结构吧 总体上是一个大插叙。插叙的部分是影片的主体内容,采用最常见的顺叙结构。以“我”的画外音陈述为线索,将从母亲和父亲的初次相遇,父亲回城,母亲病倒,父亲二次回城,最后父亲母亲终于在一起这段“爱情长跑”以回忆录的方式呈现。影片主要围绕母亲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为主要的表现内容,父亲的形象和行为则主要是作为侧面表现。其中穿插了织红,送工饭,吃派饭这些简单的情节来推动故事发展和情绪积淀。而在插叙之外,也就是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也依然是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将我听到父亲死讯归来到最后我临走之前在老教室里上课这一连串的内容顺叙呈现,而在这其中,也是把笔墨的重心更多地落在了母亲的身上。这样就形成了影片结构的浑然一体。 而在叙事技巧上,影片也别具一格。在插叙的部分,影片的高潮放在了母亲雪地等父亲上,发展部分自然落在了送饺子那一场。那么在送饺子之前的部分都算是影片的开端。这么长的开端你见过吗?反正是我从没见过的。在半个小时的片长里,故事丝毫没有进展,只是通过织红,挑水,送饭这样的小插曲来刻画母亲那刻炽热慌乱的少女之心。在这半个小时里,我满眼都是章子怡那张纯净的脸和一路慌张奔跑的红棉袄。得亏影片主题音乐的贯穿和唯美精致的摄影美术,让母亲走过的井台和跑过的小路都呈现了美学的意境,而不至于让人想睡觉。正如前边我提到的,就是这样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的爱情才显得纯粹和感人,因为看似没有什么事情,其实导演正在秘密地调动一切元素来进行情绪的积淀。导演在井台,学校,小路上各个场景上对母亲独角戏的情绪神态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反复复的描绘,若是没有这半个多小时的情感积累,怎能在后面高潮时的几秒钟之内就让人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