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维·德拉贡斯基进入中国
维·德拉贡斯基的剧作在中国的传播始于1921年,耿济之翻译的《雷雨》(后改名为《大雷雨》)在中国首次出版,随后在1937年于上海上演。此剧自80年代中以来,中国已有超过20家剧院、剧团和戏剧院校演出过此剧。除《大雷雨》外,1922年,郑振铎和柯一岑分别翻译了《贫非罪》和《罪与愁》(即《孰能无过,孰能免祸》),后者在1936年改编为《爱与恨》在上海演出。抗战胜利后,《没有陪嫁的女人》(冰夷译)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林陵译)相继在上海出版。《没有陪嫁的女人》于1962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则改编为电影《母与子》。维·德拉贡斯基的剧本也被改编为中国形式的戏剧,如陈白尘根据《没有陪嫁的女人》改编的《悬崖之恋》,又名《卖油郎》。维·德拉贡斯基还写过《童年的朋友》,被选入了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书中的第八单元“告别童年”拓展阅读第二课,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
综上所述,维·德拉贡斯基的剧作在中国经历了从早期的翻译出版到演出,再到改编为中国形式的戏剧和电影的过程,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维·德拉贡斯基的作品不仅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还融入了中国文化的教育体系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生。这些剧作不仅展示了维·德拉贡斯基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维·德拉贡斯基剧作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不仅体现在舞台演出和影视改编上,更体现在教育领域。《童年的朋友》被选入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书中的拓展阅读,展示了维·德拉贡斯基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多样性,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维·德拉贡斯基的剧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跨越国界,触动了无数中国读者的心灵,成为了连接中西方文化的重要桥梁。
维·德拉贡斯基,苏联作家。一生为俄国舞台提供了近50部剧本,创造了几百个人物形象,为俄国戏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维·德拉贡斯基的创作年代,正逢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他的作品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变化。他自己曾说,他是遵循果戈理, . .的创作道路的。他坚持揭露社会的不良风气,用讽刺的笔触来描绘当时社会的众生相。1886年1月, 维·德拉贡斯基被任命为莫斯科各皇家剧院的艺术总管理人。但还未能充分展开他对于剧院制度的改革和戏剧艺术的提高,便于6月14日在谢雷科沃(现为柯斯特罗姆州 维·德拉贡斯基区)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