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巴金家电影观后感1000字

巴金家电影观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24-11-12 03:36:35

1. 电影《家》的观后感

一直就非常崇拜我国著名文学大师巴金,敬仰他的人品,也喜欢他的小说,特别是他的早期作品《家》《春》《秋》,我都曾一一拜读,那部家喻户晓的不朽名作《家》更是爱不释手,看了又看。从似懂非懂的少年时期,我就阅读了小说原著,到了青春年少的青年时代,又观看了五十年代拍摄的同名影片,还有几部由他的原作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寒夜》等
等,都是当时轰动一时,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时隔多年,近期浙江教育科技频道,正在热播新拍的电视连续剧《家》,又被其中的精彩剧情所吸引,不愧为名著,
其经典名作的地位永远也不会动摇,只是岁月交替,作品的人物命运由谁来演绎,剧情的切入点由那位导演来掌控而已,其中的主题是谁也不会更改的,否则违背了
原作的精神,就不是一部成功的改编作品。

早期电影版的《家》,主要表述的是以高家长孙觉新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了觉新、梅表姐、瑞钰三个年青人的悲剧命运,觉新善良忠厚、懦弱顺从、逆来顺受、
得过且过的软弱个性,在听命于包办婚姻和承受家庭重担时,不仅使自己丢失了梅表姐纯真美好爱情的追求、瑞钰贤妻良母式的奉献,更是软弱的把她们送上旧礼教
的绞刑架。影片控诉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愚昧与罪恶,是包办婚姻,媒妁之言吞噬了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其中孙道临的英俊潇洒,黄宗英的美丽善良,张瑞芳的温柔贤淑,以他们的精湛演技把人物的悲剧命运刻画得淋漓尽致,虽然剧情已是日渐模糊,但他们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至今记忆尤新。

尽管教育科技频道的电视连续剧才播了几集,我还是被吸引了,电视剧以全景式的画卷展开,全方面地诠释了几对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对包办婚姻的抗争,
对封建礼教的强烈不满,有的屈服,有的反抗,有的为之付出了生命。客观地说黄磊的形象稍逊于孙道临,但他的气质很好,演技也确实不错,不愧为表演系的老
师,仅仅三集就把觉新的懦弱顺从、逆来顺受,忠厚善良,无力抗争的悲剧性格展现于荧屏,我由来已久的善心为之动容,居然流下来自内心深处的泪水,完全融入
角色的悲剧命运之中,为他怒其不争感到压抑,为他忍受屈辱感到悲哀。。。。。。因为剧情刚刚展开,其他人物的表现如何一时无法评价,啊、不是评价,只是个
人的一点看法而已,随着剧情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多的精彩等待着我们,因为高潮肯定会在最后发生,我将拭目以待。
收起

2.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伟大的小说不仅仅在于它情节的曲折惊险刺激;更在于它塑造的人物,它揭露的事实,它反映出的人性,给人的巨大震撼。

巴黎圣母院做到了这一点。

这本小说其实很复杂。看过了那么多遍,我貌似始终只能停留在简单的情节和人物行动上面。但我似乎隐隐约约看到人物内心斗争的激烈。

有种莫名的震撼。

这是一部写人的小说。没有神,也没有神性。没有人是完美的,所有人都带着缺陷。没有人是完全理智的,都带着或多或少人类本身的疯狂。这是一场正义和邪恶,美丽和丑陋,纯洁和肮脏的较量,是一幅光怪陆离又鲜血淋淋的爱情悲剧画卷,又是一部上至法王路易十一下至乞丐贱民的史书。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的美德。小说中巴黎流浪人为救出爱斯梅拉达攻打圣母院的场面,悲壮、激烈、慷慨、惊心动魄,显然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显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捣毁圣日尔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说写到这里,还通过书中人物之口预言人民将起来捣毁巴士底狱,暗示了一七八九年大革命的爆发。

高耸威严的巴黎圣母院。路易王朝的暴动和流血。丑八怪和吉普赛女郎。卑微而悲惨的爱情。翻开《巴黎圣母院》,我仿佛走进了一个梦幻般宏伟的时代,这里圣洁的教堂和龌龊的乞丐街并存,位高权重的主教和招摇过街的丑八怪之王并存,惊人的美丽和恐怖的丑陋并存。法国大文豪雨果的笔下源源不断流出的,不仅是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不仅是一位坚强而多难的女子,不仅是爱与恨的交织,更是人性中,美与丑不朽的碰撞。

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的气氛中。巴黎圣母院前面的广场上,来自埃及的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以动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人们热烈的喝彩。她把人们给她的赏钱,分给穷苦的孩子们,并对他们说:“把这些钱全部拿去,你们去过节吧!”孩子们问她:“那你怎么办?”她说:“别管我,我天天都在过节。” 是的,这就是她——爱斯梅拉达。但是,命运之神却在这个时候把一切都定格了。在众多的观众中,一个面色苍白的中年人,穿着黑色的教袍,躲在玻璃窗后面,也在偷看爱斯梅拉达翩翩起舞。他就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炼金术士弗罗洛。当他看到色艺双全的吉卜赛女郎边唱边跳,她那轻快的舞步,绝妙的舞姿,把他埋藏在心底十多年的欲念突然唤醒了。他无法自控,无法把俘虏了他的灵魂的魔鬼赶走。为了排遣心中的烦闷,他到广场上驱赶正在叫卖的摊贩,声言不准在教堂前面胡闹。而这一切只为了他那无私的心理........这些小贩哪里把他放在眼里,群起而攻之。正在这时,从教堂内冲出来一个相貌奇丑、身材高大、力大无比的男子,他推开众人,救回了神甫。他就是卡西莫多。原来他是一个被父母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前的畸形儿,弗罗洛出于怜悯把他抚养成人,因终日敲钟而震聋了耳朵。为了(奉献),这不是他的错. 欢乐的人们正在物色“愚人教皇”,爱斯梅拉达一眼看中了又聋又丑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人们给他戴上王冠,披上袍子,还给了他一支口哨,让他坐在高高的轿子上沿街游行。卡西莫多正高兴地吹着哨子,忽然看见脸色阴沉的弗罗洛站在轿前。神甫打掉他的王冠,把他拉回圣母院。为什么?也许只为了那无法忍受的卑微吧!
她长得那么美,难道是我的过错?她舞跳得那么好,难道是我的过错?她能够使人发疯,难道是我的过错?”他实在无法自制,“去!”然而这一声的命令却改变了她的命运.....卡西莫多,“去把她抓来!”钟楼怪人快步跑向爱斯梅拉达,把她抱起来就向圣母院跑去......无法摆脱的宿命......
一声”救命”,让她流浪于“奇迹王朝”。而当时在那“奇迹王朝”统治下的“黑话王国”里,乞丐王克劳班正在审理不懂切口而误入“奇迹宫”的穷诗人甘果瓦。而按照王朝的规矩,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跟绞索配对,要么跟王国中的女人攀亲。可是几个老女人都嫌他过于单薄,没一个人肯要他。这样,甘果瓦只能被吊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爱斯梅拉达挺身而出,高喊“我要他”。这样,两人当场举行婚礼。善良的少女同意与他结为夫妻,只是为了救他一命,把他带回家中,供以食宿,但不与他同房。此时,如果是我们,试问有多少人肯愿意这样做? 试问又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量?
而当我们看到犯了强抢民女罪的卡西莫多,在被草草审理后,被带到广场上当众鞭笞。跪在烈日下代人受过的钟楼怪人口渴难熬,他向士兵和围观的人群高喊要水,回答他的却是一片戏弄和辱骂。这时,美丽的爱斯梅拉达拨开众人,把水送到卡西莫多的嘴边。心中充满感激之情的卡西莫多饱含热泪,不住地说:“美……美……美” ,而在这一刻他许下了终身的诺言。
看到这里,我应该是喜还是悲?
广场上,穷诗人甘果瓦帮助爱斯梅拉达上演山羊认字的节目。山羊在一堆拉丁字母中,叼出了太阳神弗比斯的名字。这时弗比斯正在广场旁边的王宫中向王后和她的女儿献媚取宠。公主百合花让弗比斯到广场上,赶走爱斯梅拉达,以证实他对她的爱情。弗比斯骑马来到广场,大声轰赶着正在演出的艺人,小声和姑娘订下了今晚在老地方见面的幽会。 然而这一次的幽会,谁又知道带给她的是无尽的黑暗.......
心神不宁的弗罗洛听说甘果瓦和姑娘已结为夫妇,怒火中烧十分生气,当得知他们只是名义夫妻,又转忧为喜。他在街上遇见喝得烂醉的侍卫队长弗比斯,听他说要去和姑娘幽会,立即正言劝阻,声言姑娘已是有夫之妇,但弗比斯反驳说:“你何必把爱情和婚姻混为一谈。”谁又该劝谁?自私难道真的是人类的灵魂?邪恶?黑暗?齿轮仍在悄悄的转动着.........不料弗比斯被人刺伤,她也被当作女巫捉了起来。
为了什么?卡西莫多把姑娘藏在自己的住房里,像守护神一样睡在房门口?而当突然醒来的爱斯梅拉达看到加西莫多的脸时,她被吓坏了。卡西莫多急忙逃走,跑到钟楼上用自己的头拼命地撞击着大钟,低沉的钟鸣如泣如诉。爱斯梅拉达来到他身边,卡西莫多用手蒙住脸,喃喃地说:“我的脸很丑,总让人害怕。”为了安慰他,姑娘为他跳起了节奏欢快的舞蹈。兴奋异常的卡西莫多,像打秋千一样,用身体的重量为姑娘敲响了圣母院的大钟。他爽朗的笑声充满整个钟楼。卡西莫多在钟楼上牵着绳子飞来飞去,为爱斯梅拉达采摘盛开的鲜花。爱在冰封的季节。
突然姑娘发现了在广场上的卫队长,她叫他的名字,但他头也不抬看她一眼。她让卡西莫多去找他,可是他为了得到公主丰厚的陪嫁和位于圣保罗的领地,对姑娘的请求不屑一听,策马而去。善良的卡西莫多发觉自己辱没了姑娘的使命。而深深的自责........

两个永远不会诞生的人物——弗罗洛和卡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间,畸形的爱。

弗罗洛是不幸的。他是个可怜的,可鄙的,无知的,副主教。他善,因为教会的禁欲主义,因此收养了人人唾弃的卡西莫多。然而,他不是神,是人,拥有人性,需要情爱。人性越是压抑越是反弹的厉害。没有享受过世俗之情的弗罗洛在艾斯梅拉达婀娜多姿的舞姿刺激下勃然爆发。可怜的是他完全不懂得怎么去爱。压抑的人性折磨着这个可怜的,被教会扭曲的灵魂,终于变成了畸形,终于撕破了脸皮,无耻地说:“在我和它间选择一个”。他是时代的产物,只有当时那个畸形的社会才会造就这样畸形的人——确切地说,时代造就不了如此极端的人,但是也说明,人性永远不该如此压抑。然而哪怕现在,学生的人性得到足够的尊重了么?
教堂里面是那么的阴森恐怖,这让人联想到在宗教的遮拦下,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肮脏和败坏,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照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剑,你会尽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层蒙在社会上空的阴云,那阴云是邪恶的,你对它充满了愤怒和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的报复。可是你不能,因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恶,你就先要将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还有比人丧失本性更悲哀的么!
卡西莫多也是不幸的。自卑,把他的爱造就成只会奉献不会索取的爱——这种爱,完全享受不到爱的快乐,是痛苦的爱。爱斯梅拉达的水壶,滴水之恩,卡西莫多干枯了的心灵便刹那间绿芽遍生。然而他是个......是个,除了心灵,其它都不属于人的人。极度畸形,形状,就像魔兽争霸中低多边形造型的人物般粗糙。因此他自卑,只能说:“如果你愿意我从那儿掉下去,你甚至不须讲一个字,只要一眨眼就够了。”他的丑陋畸形的外表,始终是横贯在他和爱斯美拉达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最后只能通过死亡的方式跨越了这条鸿沟,有人说这是一对最美的情侣,我想那可能就是唯一的方法了。 感动于这一幕,不禁想到巴金家中投湖殉情的丫头鸣凤,难到爱情的终极奥义是为爱殉情?这两个主人公有着纠结在一起的不幸身世,外貌上的巨大反差无法掩盖他们共有的纯真善良的天性,在他们这种至善至美的天性的照耀下,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皆露出了卑劣的本质。

然而也有两个真实的人物,甘果瓦和弗比斯,对爱斯梅拉达没有爱的两个人。

甘果瓦完全是个普通人。既不代表着善,也不代表恶,只是一类,盲目的,无知的,麻木的,看客般的,普通人。一个为了生存可以抛弃爱情、尊严、责任的家伙,既谈不上冷酷也谈不上热情。他的一切行动,都是例行公事,或者是执行任务。这样的人,很多。

然而弗比斯是个混蛋。多亏雨果把他描写成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模样——年轻、英俊、漂亮,定了婚还在外面找女人,多么具有讽刺意味。他和爱斯梅拉达幽会,完全不是因为爱上了爱斯梅拉达,而是为了,泡,爱斯梅拉达。一个玩弄女人的老手在此可窥一斑。爱斯美拉达是一位能歌善舞的十六岁美女,由于从小被吉普塞人从家中偷走,在流浪艺人中长大,所以不被当时等级森严的上流社会所认同和接受。当她在深夜被人打劫时,被英俊潇洒的皇家卫队队长弗比斯英雄救美,便一见钟情地陷入爱河,而他也被她的美貌所俘虏。
爱斯美拉达像所有琼瑶小说中的女主角一样,只要遇到了自己所爱的人,便不顾一切地无怨无悔地爱上了对方。不管这种爱情是否有结果,不管对方是否真的爱自己,甚至明明知道这种爱情不可能有结果,甚至明明知道对方并不真心爱自己,也依然一往情深地爱着对方,依然对这样虚幻的爱情忠贞不渝。 爱斯梅拉达落难,善良单纯的她以为弗比斯见她一面,会帮助她脱离困境,但她永远想不到她在弗比斯眼中仅仅是个尤物而已,可有可无——最后还是弗比斯搜捕的她。

弗比斯,不是法律所能约束的——因为法律不能对人的感情进行约束。唯有道德的力量。然而,弗比斯,哪怕完全没有道德,又能把他怎么样呢——他毕竟的确只是例行公事,执行任务而已。戴了这么一顶帽子,弗比斯逍遥到今天。

雨果用他辛辣又浑厚的笔,表达了对在教会压榨下苦苦挣扎的圣母院副主教弗罗洛的悲天悯人,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弗比斯队长的嘲讽,对苟且偷生的潦倒诗人甘果瓦的鄙夷,对虚伪狡猾又残酷的路易十一的憎恶,和对卡西莫多和爱斯美拉达,这一对外表有天壤之别,内心却如一善良纯洁的悲剧人物的褒扬与惋惜,把美与丑的对比推倒了及至。让我们重新审视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丑陋的外表下,可能藏着一颗火热纯真的心灵;英俊美丽的面容下,也可能深埋了龌龊可耻、卑鄙扭曲的心。所以,人不必为了自己先天的不足而自暴自弃,更不要过分地追求外表美,拥有一颗善待他人、无私奉献、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充满责任的心灵才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同时,我们要学会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尊重身边每个人,不要等这些让生命精彩的亮点逝去后才后悔不已。
河水永恒的呜咽,清风无休止的叹息,悲剧曾留的记录--《巴黎圣母院》不愧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佼佼者,雨果不愧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

3. 战争爱情片《我的战争》观后感

导语:电影《我的战争》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讲述了一群平凡又伟大的年轻人为了保卫国家毅然决然远赴他乡,在残酷的战场上所发生的那些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传奇故事。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电影《我的战争》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我的战争》观后感【1】

《我的战争》讲述了一群平凡而又伟大的年轻人,为保家卫国毅然决然远赴他乡,在残酷的战场上经历生死考验的感人故事。影片体现了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作为男主角,刘烨在片场没少被炸,对此他笑着说,“导演炸得挺开心,我们就真的很危险!”演员王龙华更自曝手曾被炸伤,血流不止。刘烨说也正是拍摄中的这种危险,让他更加佩服当年浴血奋战的英雄们,“《我的战争》的片场布置得很真实,给我一种我就在战场的错觉,那种感觉其实挺吓人的。在战场上,可能一个冷枪、一个地雷,你就牺牲了,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那时候人们的勇气,很了不起!”

虽然影片八成以上都在“打打打”,但穿插其中的战地情还是值得一说。刘烨饰演的九连连长孙北川喜欢上王珞丹饰演的文工团队长孟三夏,但他是个粗人,情话不懂说情书不会写,喝醉了酒就嚷嚷“要亲人家嘴儿”。行为虽然很糙,但感情却十分深沉。片中,他一边为压到地雷的王珞丹排雷一边说着道歉的话分散其注意力的`一幕,着实令人感动;而他在最后一战前将存下的钱和老家地址交给王珞丹时,那种托付生死的感情也颇为动人。

电影《我的战争》观后感【2】

所谓准备,是研究战争,研究战争中具体的人。那些经验不可能亲历了,只能通过第二手、第N手的资料去分析,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心力投入。我没有这个条件,必须马上动手。能够依赖的只有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世界观了,我的从军经历和所受的教育提供了潜在的帮助,我的局限性恰恰也在这里,但是这并不妨碍我的真诚。

我感到最不可思议的,是志愿军官兵一致的慷慨赴死的气势,这种罕见状态震惊了全世界,至今仍有巨大影响。在100多年来的屈辱史中,这是民族气质的一次逆转和爆发。我想寻找答案,但是我不可能通过一个仓促写就的剧本达到这个目的。我会继续寻找。

我设计了孙北川这个人物,他是农民子弟,在炮火中还惦记着以后回老家种地;我还设计了孟三夏等文艺女兵,武中有文,显现了与农民的现实主义相对应的小知识分子的浪漫主义。构思剧本时,恰逢各类选秀节目盛行,我就忍不住想,这些靓男美女如果生在当年,竞赛选拔志愿军文艺兵会是怎样的场面?我甚至设想了1950年两个文艺青年在上海参加征兵面试的情节,没有用上而已。

时代不同,偶像不同,有些慷慨悲歌之志或许可以被贬低,却是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电影《我的战争》观后感【3】

战争是维护国家利益的一种暴力方式,用所谓“人性”去判读战争则是掩耳盗铃。恰恰是成天把人性挂在口头上的国家发动了一系列不讲人性的战争:至今仍战火纷飞的伊拉克战争、贻害无穷的利比亚战争、导致百万难民流离失所的叙利亚战争……

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史。现在,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还原历史、揭秘真相的旗号,以所谓一些史料去质疑历史事件,以一些低俗段子去抹黑革命英雄。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行径多是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并善于玩弄偷换概念、模糊标准的手法,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根本不足以全面深入地剖析历史,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的一个“毒瘤”。

事实上,历史虚无主义在苏联解体前的几年中也曾泛滥成灾,在西方势力和国内少数“精英”的里应外合下,苏共的历史被全盘否定,污点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人心涣散,苏联大厦轰然倒塌。对此,我们应该引以为鉴,提高警惕,与一切抹黑革命英雄、戏谑伟大历史的行为作斗争。

坚决打赢一场强加在我们头上的战争,是一件永远值得骄傲的事情。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还将面临很多挑战甚至战争的威胁,唯有瞄准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去建设强大军队与巩固国防,才能为人民赢得和平发展的环境。

4. 电视剧《家》观后感

昨天在迅雷在线上,偶然发现《家》被改变为电视剧。迫不及待的要下载,后来认为下载也太慢了,在土豆网上找到了可以看的视频。心里的喜悦难以言表。《家》是我最喜欢的小说,至今看过不知有多少遍。高中放假时,语文老师会让我们回家看一两部名著,写些读后感。《家》是我高一寒假前买的,至今还记得当时用了17.5元。虽然看过巴金那个时代其他作家的书,我无法感受到《围城》里的诙谐幽默,或许还有些哲理,无法体会到《子夜》里民族资本家的艰难还有那个家庭里的纠葛,更无法读完沈从文《边城》描写的湘西小镇的小说,自认为自己能完全读透的只有《家》,自信能读懂作者在每一个文字下的感情。
这部剧由黄磊,郑国霖,陆毅,李小冉,黄弈等主演。我刚看了几集,认为这几个演员演的都很好,黄磊演出了觉新年轻时的奋发,后来内心的痛苦,无奈,与妥协;郑国霖很帅,我很喜欢他在《隋唐英雄传》里演的李世民,不过刚开始居然没看出来觉民是他演的,他比在《隋唐英雄传》里瘦了许多,看起来更像一个心里虽然讨厌封建礼教,但并不激进。觉新是妥协派,觉民是温和改良派,后转变为革命派,而觉慧是不折不扣的革命派。觉慧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我这人喜欢上一部小说,就会想如果我是导演,我选那个演员来演这个角色。我一直认为任泉很适合我心中的觉慧的外形。陆毅演的也很不错,我一直有个偏见,叛逆者更多是面容清瘦的人。虽然陆毅并不是肥头大耳,但觉得他高大的身材有些strong,我更喜欢外表文弱,内心坚强的叛逆者。可能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叛逆者吧。剧里演员都还不错,只是里面的鸣凤不太符合我脑海中的形象。鸣凤虽是个丫环,可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无力活着抗争,只能用死来反抗。他的死坚定了觉慧与封建礼教的抗争。
《家》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衰落。《家》像一个笼子,束缚了人的自由发展。觉新曾经多么意气奋发,要出国学化学;可他是长房长孙,家族的责任压的他只有妥协。觉民虽不喜欢旧家族,但认为以为自己没必要像觉慧那样,他对学生运动也没觉慧那么热心。可当爷爷要替他包办婚姻时,他抗争了,封建礼教并没有放过他。觉慧最终走了,可以冲出家的牢笼,展翅翱翔,搏击长空了。
电视剧《家》在有些方面对家进行了修改,电视剧中觉新开始对瑞珏很冷淡,瑞珏为了治好觉新的冷风骨病,悄悄的在柴房里养蚕。这些虽不是出自原著,但符合电视剧艺术的需要。但有一点改的并不好,原著中三爸也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一个封建礼教下的正人君子,与四爸五爸并不是相同的人——他们是大家族里的纨绔子弟,一个在外包戏子,一个在家和家里的奶妈丫环乱搞,在外养妓女。电视剧里的三爸和四爸五爸是一丘之貉,我有些不能接受。
我们常常把家比喻成港湾,对我来说,家有时也是一个笼子。我并不是生活在不幸的家庭里,我的家族在我们那村里也可以算是书香门弟(用我妈妈的话说),在农村能出生在我这样的家庭,我很幸运。我很感激我的父母能送我去重点中学读书(我不是正取生),为此我的母亲遭遇过别人的冷嘲热讽。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家里有些思想太落后。可能我受西方文化影响多了,我喜欢自由。我比较喜欢学校的氛围,虽然我在校一直是个失意者。在家我很难找到可以说话的人,也不能上网写些日志发表自己的感想,能做的就是沉浸在书中虚幻的世界里,实在无聊就在脑海里导演我喜欢的小说或给小说编续集。这些并不表明我不爱家,我喜欢家乡的意杨树,尤其在夏天,家里的房子周围全是高大的意杨树,站在楼上可以看到一片绿色的海洋。我喜欢家里的玉米稀饭,喜欢家里的酸菜烧羊肉,总之父母在我眼里是最帮的厨师。我喜欢说我是江苏泗阳人而不是江苏宿迁人。我想因为太爱所以才会生出恨,因为我希望她变得越来越好。就像柏杨会写出《丑陋的中国人》,因为爱之深,才会恨之切。

5. 电影我的战争观后感

《我的战争》和以往的战争片一样,战争场面拍的气势恢宏巨大,但我觉得现在的战争片画面音效更加逼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我的战争 观后感 ,希望大家喜欢!
我的战争观后感篇一
《我的战争》节选自巴金的小说《团圆》,讲述的是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的 故事 。我想,《我的战争》选择在“九·一八”纪念日的前夕上映,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为的是唤醒中国人的民族荣辱感,铭记历史,继续前进。

80后的我,除了在教科书里学到了关于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之外,就是通过影视作品了解相关历史。我感觉影视作品更有渲染力,更直观。近几年,关于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大制作越来越多,例如《百团大战》、《集结号》、《辛亥革命》等,这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息息相关。2013年11月,在考察山东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 文化 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主流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这也符合80后、90后的观影需求,他们不太习惯通过历史书了解历史,而是对反映历史的影视作品颇感兴趣。

我对抗美援朝战争知之甚少,通过观看《我的战争》,我被老一辈爱国将士的精神深深震撼着:中国抗美援朝军人典型代表——九连连长孙北川,他身经百战,习惯了枪林弹雨,不知道什么是恐惧,是个真正的战斗英雄。在第三场巷战战役中,当他陷入弹尽粮绝,生死一线之际,他陷入了劫后余生的恐惧,面对残酷的战争,面对随时而来的死亡,面对随时都可能失去的爱情,他第一次害怕了。但在恋人孟三夏的情感激励下,在面对战友兄弟一个一个倒下之时,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呼唤之下,他重新走出了恐惧的阴影,再一次拿起了冲锋枪,踏上战场;文工团乐队指挥刘诗文,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主动报名参军,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朝鲜战场,可是在面临极其艰苦的环境之时,又陷入了强烈的恐惧之中,最终,当女友文珺意外牺牲之后,刘诗文心底的坚韧终于被激发出来,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付出,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但是我们可以深爱我们的国家,“铭记历史、继续前进”。
我的战争观后感篇二
这是一部在上映前就引发争议的影片!

这是一部在观影后仍引人思考的影片!

血与火交织的朝鲜战争,是这部影片聚焦的主题。影片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讲述了一群平凡又非凡的年轻军人为保卫共和国毅然决然奔赴战场,在残酷的血雨中所经历的那些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故事。

观看完这样一部“标准”构思的战争影片,感触最深的首先还是战争暴力的血腥与残酷。作为“装饰死亡的艺术”,战争的残酷从来就是古今中外影视或文学作品呈现的焦点,朝鲜战争尤其如此。战火后的疮痍不时敲击着观影者的心灵。其实,在影片之外,有关这场战争的残酷还是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当然,这种残酷部分源于敌我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

根据金一南《军人生来为战胜》一书记载,朝鲜战场上美军一个军就拥有坦克430辆,而我志愿军入朝的6个军,一辆坦克也没有。这一装备差距的代价,在影片中得以呈现。再比如,美军运输全部机械化,一个军就拥有汽车约7000辆,而我志愿军入朝之初,主力三十八军只有汽车100辆,二十七军则只有45辆。空中力量的悬殊就更大了。我志愿军当时不但没有飞机,连防空武器也极度缺乏。面对美军1100架作战飞机,志愿军当时只有一个高炮团,36门75毫米高炮,还要留12门在鸭绿江边保卫渡口。最初带入朝鲜的,竟然只有旧式的日制高炮24门。至于雷达则一部也没有,搜索空中目标全凭耳听和目视。对此,侵朝美军总司令李奇微后来也回忆道:“我们在北朝鲜战场上空几乎未遭抵抗。除地面火力外,我们可以不受阻碍地攻击敌补给线。在头一年,对方甚至连防空火力还击也没有。”

对于这场战争的残酷,当年的影片《上甘岭》也曾有过经典的刻画。影片以“战壕真实”为鲜明特征。在尚不具备鸿篇巨制条件下,当时的影片编导选择了上甘岭战役这个局部,“以小见大”式地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将镜头聚焦于战役中志愿军某师某部八连和八连驻守的坑道特定环境,集中塑造八连连长张忠发等基层官兵形象,让观众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志愿军作为整体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力量。影片中那个生动的细节感染了几代人。志愿军官兵在坑道里坚守多日,没有喝上一滴水,口渴难耐,排长讲望梅止渴的故事,连长带头干咽饼干。师长派人给坑道官兵送来两个苹果,大家拿在手里轮流闻一闻,谁也舍不得吃一口。影片之所以被誉为战争的诗篇,应该讲,其诗情中渗透着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无比深情,这是重要的原因所在。

在《我的战争》影片中,也有类似的细节刻画。比如,在影片的末尾,穿越战场硝烟的火车回来了,跟片头几年前的热闹一样,锣鼓喧天、载歌载舞、夹道欢迎,只是车头上少了孙北川以及千千万万个和孙北川一样的英雄儿女,画面上其他跟孙北川一样的战士抱着家人痛哭,当张洛东跑向孟三夏的时候,孙北川的笑容定格了。站台上,孟三夏下意识地捂着断臂,胜利的列车驶来,姑娘却没有等来自己的爱情。战争就是战争,它在不经意之间猝然来临,又在不经意之间分隔生死。敌机呼啸的轰炸、漫山遍野的枪炮,几乎让观众闻不到一丝生机的味道。曾经,列车驶 出国 境的第一站就是空前惨烈的伤亡,而今,列车归来更是承载着太多痛失亲人的噩耗。原著巴金小说题为《团圆》,或许想表达的就是这种残缺后的团圆。

犹记得,韩静霆在小说《战争让女人走开》中,对女人在战争中的牺牲与承受赞誉有加。在充满雄性荷尔蒙单一的世界里,应该说,影片中孟三夏的出现平添了一丝柔和的温度和色彩。战争将男人练就铮铮铁骨,亦让女性多了份飒爽英姿。在《我的战争》影片中,王珞丹演的应该说很出色,通过江面大桥遭遇战、五里亭攻坚战、小镇突围战和537高地争夺战,在腥风血雨中描摹出了共和国女军人的作风和情怀。

意大利左派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奇曾经说过,个人是历史的人质。60多年过去了,有关这场战争的定位有些讨论也不足为怪。但有一点却是无法遗忘与虚无的,那就是与这场战争关联的所有个体表现出的那些英勇、牺牲、无私与大爱。这一点,无论是普通的战士,抑或共和国元帅,情感是相通的,也是共鸣的。比如,有关这场战争的出兵,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元帅在《彭德怀自述》一书中如此追忆道:

“1950年10月1日国庆后,4日午,北京突然派来飞机,令我立即上飞机去北京开会,一分钟也不准停留。……散会后,中央管理科的同志把我送到北京饭店。当晚怎么也睡不着,我以为是沙发床,此福受不了,搬在地毯上,也睡不着。想着美国占领朝鲜与我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又控制我台湾,威胁我上海、华东。它要发动侵华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它既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

美国人约翰·托兰在《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的后记中,也超越政治层面对这场战争进行评述说:“这场战争中大量具有人性的事例——战场上的英雄主义、自我牺牲精神、对敌人个人的仁慈和同情——使有关这场战争的讨论经久不衰。”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令人深思——“你说,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事,以后会不会有人记得?”

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永远深思的叩问!
我的战争观后感篇三
中秋节 这天,南京受台风影响,从早到晚下一直雨,而且越下越大,但这并没有阻挡我要去的一个地方,那就是卢米埃南京弘阳广场影城。

说起看电影,那还要追溯到2006年秋天的一天,在上海出差的我,独自一人闲暇之时,到曹杨电影院看了一场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电影《世贸中心》,电影描写了911恐怖袭击中纽约消防局的消防队员参加世贸中心救援的故事,是一部在灾难片中宣扬美国人性和价值观,宣扬英雄主义的影片,和《拯救大兵瑞恩》《第一滴血》《真实的谎言》历来的美国大片一样,影片推崇的是美国式的爱国主义和英雄情结,当时我懵懵懂懂的想,中国历史上在抵御倭寇的战争中,在反法西斯和民族解放战争中,也有那么多英雄,怎么现在的银幕上出现的都是“美国英雄”。

这就是我时隔10年后,今天特地走出家门,冒雨走进影城观影的原因,因为今天有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电影《我的战争》全国首映,因为这部电影的宣传片在网上引起争议,因为我十年没有看电影了。

因为知识储备有限,由于掌握的资源和信息量的匮乏,我是不擅长写专业性影评的,充其量写这篇小文只能说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抒发一下自己的观影感受。

近年来,在追求商业利益的电影市场,在追逐票房第一目标的竞争中,国产电影观众和票房经常不敌美国大片,这种现状已持续多年。看《我的战争》我是有了思想准备的,不为观众的多少动摇我的观影决心,也不会因争议纷乱影响我的观影心情。

《我的战争》和以往的战争片一样,战争场面拍的气势恢宏巨大,但我觉得现在的战争片画面音效更加逼真,战争场面更加震撼、惨烈,可见如今的电影拍摄技术借助于电脑特技已经日新月异了。

影片从志愿军九连和文工队入朝参战前的火车站相遇拉开序幕,先后设置了江面大桥遇袭、五义亭阻击攻坚战、小镇排雷突围战、537高地争夺战等剧情,通过一批血性军人,热血青年入朝参战,在一场场枪林弹雨战斗中生死与共的经历,演绎了战火纷飞中的兄弟情、父子情、父女情、恋人情,讴歌了人生角色的升华和生命在残酷战争中的蜕变,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战地英雄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

影片中的每一场战斗中,都有志愿军战士前仆后继壮烈牺牲:五义亭峡谷为炸毁美军坦克牺牲的大斧子、小镇突围中掩护战友牺牲的老爹和王文珺、537高地争夺战牺牲的老梆子、连长孙北川,还有在江面大桥遇袭、小镇突围、537高地争夺战中倒下去的没有名字的志愿军战士。还有那些在战斗中血肉模糊的战士,那些在战地救护中疼痛无比的伤员,那些虽伤残但活着回来的勇士,哪一个不是最可爱的人,哪一个不是共和国的英雄!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为正义而战是神圣的,国家的英雄是可敬的。全世界各国都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歌颂为国家为民族或献身或活着的英雄,每个国家都有或活着或牺牲的英雄受到人们的崇敬和爱戴。美国大片中更是不断向全世界推崇他们在二战、朝鲜战争、中的英雄,不断推崇在灾难来临之时充满人性光辉的英雄,不断推销输出他们的价值观,我们的电影观众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没有感到奇怪和诧异。因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有他们国家的荣誉和骄傲,他们民族的尊严和自豪,他们崇拜英雄情结。纵观各国数不清的无名烈士纪念碑,无名英雄墓,无不彰显崇尚英雄的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这些国家的人们并没有过多议论所在国家参与或发动战争的正义与否。新中国成立之初,共和国的缔造者在北京建造了雄伟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是共产党执政后奠基的,但看看纪念碑后面的碑文就知道纪念碑不只是纪念缅怀共产党的英雄。

我一直觉得不可理解的是,各国都在歌颂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英雄,也没有人过多追问英雄产生的那场战争正义与否,不知道《我的战争》与别的战争有多大区别,为什么对《我的战争》这么敏感。

说实在,只有经过战争才知道战争的残酷,只有经过战争才知道生命的脆弱,只有经过战争才知道和平的宝贵,只有经过战争才会厌恶战争。全世界各国都不想卷入战争,各国人民都不愿意置身战争,但发动战争是国家行为,是统治者的意志,人民只能被迫参与战争,所以,正义和非正义战争不是哪个人书写的,而是由历史定论的,看待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必须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不能割裂,也不能偷梁换柱,不能把战争和战争中的英雄等同而论。记得当年有句经典的话说过,什么阶级说什么话。因此,我认为评论战争所持的立场决定了对战争历史的态度和战争背景的审视。

《我的战争》这部影片和众多的以战争为题材的中外影片并无多少不同,之所以引发争议不是战争片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影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放在当今信仰的缺失,精神支柱的垮塌,各种思潮泛滥,意识形态领域依然尖锐的斗争,改变中国颜色的暗流涌动,推波助澜的背景下,这样理解这场因影片和宣传片引发的争议我认为就不奇怪了。

影片《我的战争》最后,在537高地争夺战中身负重伤的孙北川和张洛东躺在阵地上有句 经典台词 对话:张洛东问连长孙北川“我们现在所做的事,以后的人是不是还会记得”,孙北川回答道:“会记得的”。听了这样的话,我感动的眼泪流了下来,时隔数十年,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我们能忘记这些用血肉之躯换来几十年和平的英雄吗?我们还记得这些英雄吗?我们还在喋喋不休的为影片名称争论吗?

影片《我的战争》和影片《英雄儿女》都取材于巴金先生的作品《团圆》,都是以战争为大背景的英雄颂歌。我觉得,有民族尊严和民族精神的人,有英雄情结的人,不要再分“左粉”“右粉”了。让我们在尊敬各国英雄的同时,首先尊敬自己国家的英雄!不要忘记“我的战争”中我们的英雄!

向为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战的英雄致敬!

看了电影我的战争观后感的人还看了:

1. 《我的战争》电影观后感

2. 《我的战争》观后感

3. 我的战争观后感精选

4. 观《我的战争》后感

5. 《我的战争》观后感 《我的战争》电影观后感

6. 巴金的《家》的主要内容和观后感

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经过一个寒假的时间,我终于将巴金的《家》读完,这是一本反映了一个时代变迁的书.《家》以巴金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巴金老爷爷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家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家来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黑暗、违心和奉承,通过三兄弟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层层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让人眼前一亮.
三兄弟中老大觉新的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懦弱到极点的那种人,在以前就称他为“无抵抗主义”,是旧社会、旧体制的积极的拥护者;老二觉民则是站在老三觉慧那边,但他并不像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对于进步先进思想十分接受,但意志不坚定,在必要的时候也会积极主动的争取幸福,从这点上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我最欣赏的是老三觉慧,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
是的,在《家》中描述的这七十多个人物,各有各的鲜明特点,他们中大部分是旧社会、旧制度的拥护者,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但也有像觉民和觉慧这样少部分的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者,进步先进思想的接受者.也就是有了这些人,才使“五四”后中国人民慢慢觉醒,开始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
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
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无论什么事情发生我们心中都要有梦.
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7. 巴金《家》观后感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忽然封建势力的没落,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家》这部小说是巴金为他的哥哥写的,并且以他哥哥及他的事为原形,巴金的哥哥就是觉新的原形,懦弱和无奈,但他哥哥三十几岁就服毒死了。巴金的哥哥也曾爱过一个少女但父亲用抓阄的方法决定去和另一个女人结婚。他爱他的妻子,但终因别人的鬼话不得不把待产的孕妇送到城外荒凉的地方,忍受着这一切不义的行为。他知道他已走到深渊边,但就是不愿意去走另一条新的路,只顾着向深渊走去,这和觉新是一模一样的。而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

虽然他哥哥是这样的不愿意死,因为他写了三次遗书,又撕了三次,但终于写了第四次,字里行间控诉着“我不想死”,但终究还是走进了深渊。与觉新一样,觉新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最后在压迫下痛苦的死去。

而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觉慧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进行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此外《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其实,巴金写觉新、觉民、觉慧是想体现三种不同的性格,他写梅琴、瑞玉、鸣风,也是想体现那个年代,不同的女人、不同的思想,但都是同样的约束和封建。鸣风倒没什么原形,只是灵感来自于巴金家后来一个叫翠环的丫头,寄饭在他们家,当有一个远房亲戚要取她去做小老婆,被她严词拒绝,后来她快乐的嫁给一个农夫,虽然很贫穷,但只有无价的快乐和幸福。鸣风是从这迸发出的灵感从而塑造了这人物,由于封建礼节约束,湖水成了她的最终归宿,这是一个悲剧,也是美好的结局,没有屈服,而是自已选择归宿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个年代来说。而最后出嫁的婉儿,也是这场悲剧是一个替代品。

可以说这整本书说的都是一个家庭悲剧,一个被封建礼教约束的悲剧。

阅读全文

与巴金家电影观后感1000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太空救援电影大全 浏览:542
现代电影大全搞笑 浏览:266
成龙和赵丽颖电影 浏览:565
奥斯卡电影金句英语 浏览:254
电影大全风筝 浏览:109
有什么好看的法国战争电影 浏览:878
2020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班 浏览:493
电影亲爱的女主角 浏览:191
南京哪个电影院大 浏览:410
百大科幻犯罪电影 浏览:233
暮色大电影2完整版免费观看 浏览:134
电影里的吻戏完整 浏览:344
韩国悬疑电影男主角向久 浏览:149
大耳窿电影音乐 浏览:560
许愿神龙电影院直播 浏览:545
老片电视剧推荐爱情电影 浏览:249
免费古装奇幻电影大全 浏览:565
最新法国历史电影大全 浏览:218
勇士印度电影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 浏览:527
刚出来的一部讲扶贫的电影 浏览: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