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芳芳电影观后感3000字作文

芳芳电影观后感3000字作文

发布时间:2021-07-14 09:05:27

A. 要写3000字观后感,请问哪部红色电影适合本人也买不行,只能写流水账,观后感内容要求不能百度,求

红色电影《小兵张嘎》观后感
谁不曾有过美丽的梦?谁不曾有过欢乐的童年?当你在明亮的教室里,你不觉得是一种幸福吗?当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看完了<<小兵张嘎>>这部电影后,我的心就像大海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主人公嘎子哥那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我对他充满了敬佩。
一提起小兵张嘎,想必大家都熟悉吧!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倍受人们敬仰。他小时候生活很苦,但为了改变人们艰苦的生活,他少时就参加了红军,他给红军战士带来了快乐。嘎子多次完成艰巨的任务,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敌人一枪,但他仍不顾伤痛毅然追击。他有聪明的脑袋瓜,用一只假枪就把敌人的首领捉了回去,为红军立了大功。我真佩服他的勇气。嘎子的爱国热情、机敏、滑稽、幽默、可爱、坚强不屈、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我。
看完电影,我思绪万千也想到自己,嘎子的形象总在我脑海中浮现。嘎子与我虽然是同龄人,拿自己和他一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显得是那么渺小,真是惭愧之极。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生活在这科技发达的今天,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老师、父母对我们关怀备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奋发向上呢?哪又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困难和挫折不仅在艰苦残酷的战争年代,同样也会出现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只有像嘎子哥一样,勇于挑战困难和挫折,不断努力,才能使逆境变为顺境,从而到达理想的彼岸。
今天,我国已经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顾过去,我们雄心激扬;盛世年华,我们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沧桑的岁月已留痕,繁荣的祖国正兴盛。这片热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慨而慷,龙腾虎跃今胜昔了。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红色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学院组织我们看了一场爱国电影——《金陵十三钗》。
整场电影的环境和氛围都极其压抑。日本军人满南京城的屠杀,沿街随处可见全裸的中国女人和鲜血淋漓的男人。它讲述的是旧中国弱势群体在那个年代的悲惨遭遇:14个教会学生,14个秦淮妓女,一个神父的养子和一个洋人殡葬师,一起出现在了一个天主教堂。
这部电影拍的十分细腻,妓女丰润扭动的翘臀、洋教士与妓女的调情、孟父亲压抑的伟大的父爱,李教官的隐忍痛心,妓女为救女孩不顾生死的血脉情……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是一场无声的控诉。它想要宣泄,想要为所有的希望、所有的爱找一个出口。什么能够让难区人民逃离南京,什么能够带领大家躲避战争?然而,在那个年代,有的只是残酷。但是,在那个时代的中国,还有一样东西:民族情。
演员上,最让我称奇的便是贝里斯蒂安的演技,《金陵十三钗》是先在外国首映的,洋人们对这部电影的反响并不高,因为他们不懂得这种情怀,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妓女就比学生低贱,不懂得牺牲,不懂得隐忍。但是克里斯蒂安懂了,从一个贪财嗜酒的洋人殡葬师蜕变成为一个为灵魂祈祷的神父,他都演的淋漓尽致,看着他为十三钗祈祷的背影,我真的愿意相信世界上有上帝,愿意相信最后的最后,大家都平安无事。
而从内容上,对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十几个国民党军人在即将走出南京城的时候为了保护一群逃亡的教堂女学生果断的扳动了枪膛,发生了激战,学生走了,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却引来了坦克,十几个人太渺小了,但是面对敌人的坦克,他们没有办法,唯一的就是用人的身体带着手榴弹去近距离炸毁,一个小编队,没有防弹衣,只有浸泡过水的被褥,一条直线,前面的人一个一个倒下,最后一个炸破手冲击到了坦克的面前,整个场面一直有枪声在回荡,教室一片安静。就是这几个小人物,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和很多军人一样,他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一种大爱,军人特有的爱。
这个故事,最让人感动的是那群从“秦淮河”躲出来的风尘女子,谁说妓女无情,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不错,她们是有自己的私心,进了教堂就找最安全的地方——地窖,但我想,那只不过是在那种情况下的本能反应。她们同样也是有爱的,豆蔻为了为浦生弹奏一手《秦淮景》,不惜冒险,用生命与尊严做赌注,只为找回缺失的四条琵琶弦……更加可贵的是,这群被人们一直瞧不起的“妓女”却个个穿上女学生的衣服代替女学生去参加日本兵的庆功会。她们害怕死亡,更不知道会面对什么,不知道结局,但是她们却勇敢地走上了军车,此时此刻对生命是一种震撼,她们或许有很多未完成的梦,或许没有机会去实现了,她们是伟大的,正是在大灾难面前中国人的抗争和救赎。这部电影感动了我们,让我们感到震撼,因为它融入了国家的命运,表现的是民族的精神。
爆炸的炮火中,有美丽的五色花随着硝烟飘落,花儿落在地上,牵起一片轻轻的叹息,唯独不变的是我中国儿女不屈的灵魂。

B. 电影观后感3000字的 有的联系我

已经有很多人看过《阿凡达》了,各种评论层出不穷,我就不添乱了。不过看了《阿凡达》之后,很难忍住不唠叨点什么。下面是想哪儿说哪儿的观后感。

《阿凡达》的中文译名,虽然据说是卡梅隆亲自定的,但我还是想说,这个中文译名真的很难听,不如之前的《天神下凡》或《神之化身》有气势。哪怕是那个最平淡的《化身》,都比这个类似“阿凡提”的名字好听。

我只看了IMAX版的《阿凡达》,但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阿凡达》其实还是一部很传统的好莱坞电影,看什么版本都无所谓,它都是一部足够好的电影。只是对于3D版本来说,它的观影感受无疑是更好的。

而看3D+IMAX版本,则是一种“奢侈”的观影体验——并不是内地贵到离谱的电影票价,而是资源的稀缺性所导致的。此次内地只有11家IMAX影院放映《阿凡达》,结果直接就导致了IMAX影院的一票难求。这种人为的资源稀缺,又进一步加剧了IMAX影院的火爆,我就听说北京的三家IMAX影院夸张到提前三天就卖完了预售票。

对于电影消费来说,这其实是很少见的一个现象。电影消费的一大特点,就是无论你拍电影花了多少钱,电影票价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并不会人为地分出三六九等。而《阿凡达》则改变了这个电影行业长期以来的规律——因为IMAX影院可以带来更好的观影感受,所以很多观众宁可忍耐、等待,也要排队看IMAX版本。而IMAX银幕的稀缺,就直接导致了观众被迫要接受一种“等级消费”。

这可能就是詹姆斯·卡梅隆和《阿凡达》给电影行业带来的第一个冲击。

中国电影博物馆的IMAX版《阿凡达》,虽然号称是胶片版,但不知道为什么,电影画面并没有投满整个银幕,而是上下左右都有黑边,可能只利用了银幕面积的80%左右。考虑到这样一个现实,我现在不想再继续推荐博物馆的胶片版本IMAX了,因为这和数字IMAX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了。特别是北京近日的大雪,让博物馆的交通条件实在很恶劣,除非你认为那里相对低廉的票价可以让你觉得值回路上的折腾。

看IMAX版《阿凡达》,因为戴的是偏振眼镜,所以眼镜片必须要和银幕光轴保持垂直,否则会出现重影。也就是说,你看电影的时候,脖子不能歪,必要一直保持端正姿势。考虑到《阿凡达》的片长(160分钟),看完后脖子有点辛苦。

从立体电影的观感来说,《阿凡达》的立体效果确实是革命性的。不算那些立体动画电影,3D+IMAX版我之前只看过《国际空间站》,那是IMAX立体摄影机实地拍摄的纪录电影。作为一部大量应用CG合成的立体电影,《阿凡达》的立体效果已经和《国际空间站》是一样的了。

但是《阿凡达》作为一部原声对白,中文字幕的电影,中文字幕出现的位置非常古怪,它是在立体画面的中间层出现的(而原片的英文字幕就是出现在最前面),
观众需要频繁地调整自己的视线焦点,时间一长有些不习惯看字幕的观众很难不头晕。我的建议是要么飞快地瞟一眼字幕,知道大致意思后,然后再飞快地让视线焦点跟随画面焦点;要么是干脆不理会中文字幕,因为对白不算复杂,而且中文字幕翻译的错漏也很多。

听到很多人对《阿凡达》的故事有抱怨。《阿凡达》的故事你可以说它是老套的,但绝对不简单。作为好莱坞传统电影叙事技巧的典型体现,《阿凡达》的故事即使放在上世纪80年代,也是商业电影里的中上水准(我说这话的意思,就是我认为现代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故事水准在下降。)。考虑到卡梅隆宣称自己早在15年前就完成了这个故事,所以我想它显得有些老套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对本片技术水准的崇拜,就去贬低这个故事的水准。

具体的等我看完第二遍再详细说吧。

有很多中国电影人看完《阿凡达》之后很沮丧,觉得技术上的巨大差距会让未来的中国电影在市场上“完败”。我个人虽然也觉得这种电影技术上的差距非常巨大,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电影未来就没有机会了。

让电影摆脱杂耍层面进入艺术范畴的,并不完全取决于技术,更重要的是“故事的艺术”。无论多么眩目的技术,如果没有一个好故事作为本体,它都不能被称为是一部“好电影”。而如何讲一个好故事,我们虽然和好莱坞也有技术上的差距,但这种差距还没有大到不可追赶的地步。

《阿凡达》虽然很震撼,但它在市场行为上来说还是一个特例,在未来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它还很难成为电影市场的主流。这部电影制作成本3亿美元,算上宣发费用成本有5亿美元,这种量级的电影,不敢说十年才有一部,但也不是每年都会遇上的。

而且,《阿凡达》这种电影,从本质上来说,还是欧美文化环境下的产物。和美国同种同源的欧洲电影都没哀嚎一片,作为和欧美文化有着巨大差异的中国电影市场,我们还是有机会的。观众去看电影,并不都是冲着视觉奇观和感官刺激去的,他们更多的是想让自己从电影中得到感动。还是那句话,在同等质量下,中国人还是一定喜欢看中国电影,因为那是中国人自己的情感。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目前还是我们可以抵挡好莱坞电影的堡垒。但是能守多久,就看我们自己争气不争气了。如果中国电影人自己先从心态上怂了,那我就啥都没说。

可可西里:
如今,在安静祥和而圣洁的西藏,藏羚羊已成为一种符号。然而他们的生存史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与之共生的还有无私无畏可亲可敬的可可西里巡山队。我们无法忘记那个黑色年代留下的印记,诚所谓“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充满杀戮但留下永恒印记的时光:
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藏羚羊的消费剧增,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藏羚羊的灭顶之灾——在短短的几年之间他们的数量由一百万只锐减至不足一万只。然而当时的政府的保护意识极其的薄弱,在藏羚羊濒危告急之时虔诚的藏族人民完全自发的组成了可可西里巡山队,然而它的诞生源与民间,他们没有编制,然而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我们的羊不能灭,我们的符号不能丢。就为了这个信念,他们与狩猎者展开了一常旷日持久而又艰苦异常的斗争,他们在浩瀚无边的可可西里第一次留下了人类文明的脚印,但也许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脚印。在那个不毛之地他们面对的环境是异常的恶劣,到处是风沙乱石,可他们的后面是正在遭受屠戮的濒危的藏羚羊啊!他们只有一条路可走;坚持到底。为此他们不断的奋斗着,付出着,甚至是不知何时何地的牺牲,但他们也有亲人也有家啊。然而他们把藏羚羊当成是更亲的亲人,把可可西里当成是更大的家,因此无论在多么艰苦多么寂寞的巡山途中他门的信念从未泯灭,他们的意志依旧坚定,他们的目标依然鲜明。
他们守护的不仅是羚羊,在他们眼中它们是和我们一样的生灵啊。可是他们缺钱,缺人,缺装备他们的步枪在面对冲锋枪的扫射时是何等的力不从心,但他们没办法啊,他们只有用自己的牺牲来换取藏羚羊更少的牺牲,这是多么一种难耐的无奈啊,他们的局面和当时我们英勇的八路军打天下时的小米加步枪对抗日军有着同样的意义,因此他们同样是最可爱的人 ,也是最可敬的人,因为在他们身上同样体现着中华民族不断进取的原动力,在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是从生命上升至生灵意义上的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光辉,他们同样也体现了我们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精神:共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他们是在那个黑色的年代啊,他们的处境是那样的无法言语,他们中有一人在漫无边际的荒野孤身生活了三年,那可是几乎与世隔绝的三年啊!当他们面对流沙侵蚀时他们身旁却空无一人,当他们面对肆虐的狂风暴雪的境遇急待救援时,他们的救援物资却因他们的同伴因遇流沙牺牲而搁浅,当他们经过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苦跋涉赶上狩猎者时,他们却只有被包围的份,他们死不瞑目啊,因为他们的身后是自己的年迈的父母,可爱的孩子,温暖的家庭和正在一只只正在不断倒下的藏羚羊啊!
最后当我们看到可恶的刽子手遭到惩罚,看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成立时,我们落泪了,我们哭了,我们失声的哭了,因为我们可以仰天长啸:伟大的巡山队员们安息吧,你们的愿望实现了,我们的藏羚羊有家了!在电影落下帷幕之时我想起一首诗:
当夕阳离去的时候总是表现出悲壮/当河水远去的时候总是表现出向往/在最危机的时候总有最优秀的中华儿女/挺起胸膛/像熊熊的篝火把寒夜照亮/在最困难的时候总有最优秀的中华儿女/耸起脊梁/用生命和热血把祖国的命运承当/昆仑峰相连着黄河涌大浪/中华民族五千年气概何等辉煌!
向伟大的可可西里巡山队致敬!

后天:
电影《后天》结尾,山姆和其他几个幸存者等到了前来营救他的爸爸杰克。纽约劫后余生的人们等到了营救他们的直升机。一个光明的结尾,一个抚慰人心灵的结尾,一个人们期待得到的结尾。像无数部好莱坞灾难大片一样,《后天》总算让我们吐出一口气,带着心有余悸的心满意足走出电影院

看到这里,相信有人也会像我一样,悲观地在心里默念:山姆等到了杰克,但是谁来拯救我们的未来?

对资深影迷来说,会习惯性地挑剔拷贝的质量;会嘲笑冻裂楼体的严寒竟然像追踪猎物的猛兽一般,在炉火前停步不前;会诧异科考探险者居然能够把脸单独暴露在冰冻的天气下而若无其事。苛求真实在这里没有太大的意义。

因为这个光明的尾巴无非是一个象征。包括杰克和山姆,包括“大人物”们,都无非是象征。象征着人类的理智,象征着人类的未来,象征人类的短视和反省。理智让我们对灾难保持警觉,未来命悬一线,而短视使我们对灾难毫无戒备并且自食苦果。

在好莱坞大片里,每当地球和人类灾难临头,不管是彗星撞地球,还是外星人入侵,或者是致命病毒袭击,总会有一个凡人英雄,凭着超人的意志和九死一生的好运气,拯救人类于生死边缘。《后天》里没有“救世主”,在巨大灾难面前,谁也不能充当英雄,但却不乏智者和勇士,杰克就是这样一个主角。还有英国科学家莱逊。他们预见到了人类即将遭遇的悲剧性结局。在灾难片里,英雄常常是这样一些人物,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在平时与“英雄”和“勇气”毫不沾边,比如杰克,一个古气候学家。而现实恰恰如此,假如不是“非典”,谁会知道一个叫钟南山的疾病防治中心的医生?

自从“9·11”以后,美国的电影更加关心现实,也更加富于批判精神。《大象》如是,《华氏911》如是,《后天》亦复如是。批判现实主义正在成为新的主旋律。《华氏911》将矛头毫不留情地直指布什政府,剥下他的外衣给世界人民看。《后天》同样以灾难预言的方式批判了美国政府的政策取向。影片结尾,幡然醒悟的继任总结,向全世界公开忏悔,反省了过去的环境政策,感谢“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收留”了美国难民。这毫无疑问是针对美国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而做的最辛辣的嘲讽,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以极端的方式所给出的一个善意劝谏。

电影的主旨是提请每个人:关心我们的未来!片名“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无疑是一个警示——别以为灾难离我们很远,它就在眼前。

山姆得到了来自父亲的承诺,父亲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没有弃自己的儿子不顾。可是,谁能给我们的后代以承诺,为他们的未来负责?

科幻小说和电影往往有着惊人的预见力,后世的现实往往就是曾经的想像。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事实。也许是因为人类的创造最初总是植根于想像之中。登月、飞天曾经存在于遥远的传说中,今天的电脑时代、网络时代当初也只存在我们的大脑皮层中。谁敢说,《终结者》和《黑客帝国》只存在于电影中?谁敢说《28天》《28周》永远不会出现?未来的事情,谁知道呢?

C. 求一篇3000字左右电影观后感。电影随意!

读后感之家: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800字

阿甘的妈妈临死的时候告诉阿甘“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无法预知下一刻会吃到什么口味儿。”阿甘的生活就像他妈妈的话一样,犹如山间的溪水,时而遇到石头的阻挡迸溅出水花,时而又平静的像似从来没有流淌过。

生活的神秘就在于你无法预测它,你不知道下一秒将要发生什么。阿甘有点儿傻,而且双腿要靠脚撑才能走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摆脱了脚撑的束缚,飞快的跑了起来,继而一发不可收拾。他跑入了橄榄球队,又顺利的毕业,参军,到了越南,救了战友,获得勋章,又狂热地爱上了乒乓球,受到总统接见。后又买了捕虾船,当了船长,创办了公司,获得巨大成功后,又回到家中,平静地生活。

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傻傻的阿甘最终竟会成为富翁。他能够如此,也许是因为他做一件事,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并且是不抱有任何目的,是单纯的尽自己所能去做。而恰恰这样,生活偏偏眷顾他,让他得到了许多。

面对生活,他没有抱怨为什么别人能正常走路,而他不能;没有抱怨为什么别人都欺负他;没有抱怨为什么他不聪明;没有抱怨为什么把他送到越南去经历残酷的战争;没有抱怨为什么他捕不到虾,打上来的只有破铜烂铁;没有抱怨为什么珍妮不和他在一起;没有抱怨为什么生活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在珍妮和他结婚后不久就把她从自己身边带走。

如果事情都这样想,可抱怨的那就太多了。阿甘也就不是阿甘了。

经历了许多,他还是那么平静地生活着,干自己想干的事,想跑就跑,跑长了头发,跑长了胡须,直到自己觉得累了,想回家了。

阿甘傻吗? 傻,真傻!

朋友布巴都已经死了,他还用自己的钱去帮助他完成心愿,买了一艘捕虾船,用布巴和自己的名字创办了公司,并把自己的一部分财产分给了布巴的家人。

珍妮多次和别人弃他而去,但每次回来他还是那么欢迎,并不计较,和以前一样喜欢她,爱她。

邓。泰勒上尉多次埋怨阿甘救了他,他想他本应该在战场上死去,而不是这样活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成了没有双腿的怪物。

阿甘傻吗? 不傻!

他懂得要去理解别人,要对得起别人对自己的那份情谊。他信守承诺,待人诚恳,对感情执着,感激他人……

他一点儿都不傻!
网上搜的。不过别人写的不太好吧 到是可以推荐你几部好看的电影 勇敢的心 完美的世界 幸福终点站 当幸福来敲门 放牛班的春天 电影看过很多

D. 电影2012观后感3000字,急急急急!!!

除了宏大的场面,其实给我最深刻的还是影片中的对各种人物的亲情、爱情、责任的展示,以及人类不分国籍互相关爱、灾难面前相互扶持。影片的每个人物都是人类不同国籍不同层次的典型代表。当然与社会道德相悖的反面人物是不可缺少的,这是每个影视作品及社会都存在的。
1、亲情
刚开始我的注意力完全被杰克逊一家给吸引住了,过于专注于热爱的事业而忽略了妻子及子女的杰克逊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开着别人的豪华轿车带着一子一女到曾经和妻子一起去过的黄石公园野游,儿子一副完全爱理不理且表现出很喜欢妈妈的新男朋友的样子,为父亲这恐怕是莫大的讽刺。送子女回前妻家看到情敌戈登医生和妻子出来应邀请他一起到家里吃煎饼,杰克逊面对了另一个尴尬。送双胞胎上飞机,在双胞胎与他对骂时不小心透漏了灾难的降临及政府的计划,杰克逊全速开车回到刚刚离开且正在面临灭顶之灾的前妻家,来营救他的家人当然也接上了前妻的男友。逃难的过程是影片的一大看点,也就在这一过程中,使这一家人一直隐藏的爱涌上来。杰克逊一直都是爱他的前妻及子女的,这个在开始就很明显了,只是因为前妻和儿子不理解他对写书的痴狂,在无奈中他埋藏着自己的感情和自尊;其实前妻和男友(不好意思,忘记他的名字了,暂且叫他医生吧,因为他的职业是名医生)在超市第一次遇到地裂时,医生在言语上冒犯杰克,前妻极力维护他,就已经表现出了她仍然爱着杰克逊,后来他们偷偷进入方舟一路上相互扶持,尤其是只剩几分钟海啸就到来而方舟的门却关不上杰克逊返回去检修时,儿子对父亲的爱完全爆发了,趁大家不注意,诺亚尾随父亲,两人齐心协力在最后几秒的时候解除了故障,大门及时合上,方舟发动了引擎,整个船上的人脱离了危险;诺亚回到了母亲身边,妈妈问他爸爸呢,他说就在我后面,可是他们却没看到杰克逊,母子俩抱在一起为失去亲人哭泣,指挥中心的人都陷入了哀默中,就在此刻杰克逊出现了,当他浮出水面与前妻儿子相拥的画面通过监控显示出现在大家面前时,所有的人都欢呼起来;(当时自己也松了一口气,不喜欢看灾难片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导演或者作者总是喜欢把相爱的情侣或者温暖的家庭生生拆散,让人看得撕心裂肺的痛,还好此片没有让人如此绝望。)最后灾难结束,地球恢复平静,一家四口出现在大屏幕上,女儿问:“我们什么时候回家?”父亲说:“我们就在这儿建立一个新家好吗?只要我们在一起到哪儿都是家。”我想说的是,在我们还来得及的时候,请好好珍惜身边的或者远方的家人吧,不要等到你的一个转身变成了一世的诀别。如果儿子觉得父亲不够爱你,其实你错了,因为作为一家之长,他必须养家糊口以及担负着这样或那样的责任,他想把最好的东西放到你面前,而你的冷漠刺伤了他;如果父亲觉得儿子不够敬爱你,其实你也错了,他只是感觉不到你的爱与重视,所以想用冷漠和叛逆来引起你的注意。
当方舟的大门要关上时,尤里用他所有的力气和希望将儿子推上了方舟而自己却葬身于海啸,我才开始注意这个自始至终的反面人物,哪怕再冷酷无情的人也是有爱的。他漠视小人物时的残忍,以及在危难时刻毫不犹豫的丢掉信任他的拳击手和女友的无情,然而在这一刻他变成了一个伟大的父亲,为儿子争取活着的权利,将希望全部寄托到了生命尾声的那跳跃着向上的一举。
劳拉的父亲,那个美国总统在最后关头选择了和国民一起面对这场灾难,然而再伟大的人物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就在劳拉登上方舟以为父亲在指挥中心忙碌时,打来了那个诀别的电话:“劳拉,如果让你在等船之前知道,我想你是绝不会登船的。”
影片的另一个主人公,博士再登船之前也给父亲打了最后一通电话,父亲很安详的等待着灾难的降临,并告诉博士:“我跟你妈妈的这一生过得都很精彩,我们最成功的是有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博士父亲的搭档哈里也给一直冷战的儿子打了多年来的第一通电话,然而却没来得及跟儿子说上一句话,但是导演留了一个让观众想象的空间,因为哈里的小孙女说是爷爷打来的,这是不是意味着儿子已经知道了父亲原谅了他去了一个日本妻子?毕竟父子之间还是有一些默契的。
影片里另一反面人物,我忘记他叫什么名字了,在总统放弃生机后成为美国的总指挥的那个人,他像往常一样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还跟母亲说下个星期的这个时候再打,手中拿着两张票,然而89岁高龄脑子已经不清楚且腿脚不便的母亲显然不能登船的,手中那张多余的票已经没有可送之人,我想这是影片中最悲哀的人吧。

......
2、爱情
在每部影片中,爱情都是不老的传奇,它的伟大与震撼在于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人之间因为存在爱情可以为对方付出生命。劳拉与博士在逃难以及拯救人类的过程中发现了共同的价值观,在人们脱离危险后,爱情就这样顺理成章的产生了。
尤里和他漂亮的女朋友,救援人员请他们出示登船卡时,他们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爆漏,尤里早就知道女友和飞行员之间的关系,因此他毫不犹豫的丢弃了女友,而他的女朋友也在后来向杰克逊承认了她其实爱的的确是飞行员,她真应该早点儿做出选择。然而她一直选择呆在尤里身边,也不过是看上了人家能够拿安225作私人飞机的财富。贪婪的人总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他们最后都没有逃离那场灾难,尽管在危难时刻他们都表现出了人性善良的一面。
杰克逊的前妻和戈登医生,不说杰克逊,是因为他和前妻虽然离婚了,但他们彼此相爱,还共有一对儿女,已经成了深入骨髓的一家人。不可否认戈登医生是爱杰克逊的前妻的,而这个女人显然也是被对方吸引的,曾一度认为是爱他的,只是在最后关头她才明白谁才是自己等的人,导演给戈登的结局看似残忍,其实在爱情上这是最好的归宿,艺术是高于生活的,也许在现实世界里什么都不如活着更有意义,而在艺术里的爱情总会以一种悲剧来成全另一场喜剧,杰克逊一家在一起了,他们都不会忘记戈登,尤其是被他爱的那个女人,他永远活在她的心里。我想说的并不是得不到爱情的人都应该以死亡这种悲壮的方式活在对方生命中,而是想说如果不能够和我们爱的人在一起,请把最美好的自己留给他/她,然后退出他/她的生活,成全他/她的幸福,那么我们就会永远以最好的形象出现在那个人的回忆中。
......

3、友情
友情在这部影片里表现得并不是很多,毕竟在钢筋水泥的现代社会,很少再有人关注一些与我们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了,何况是人类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我能想到的只有博士的朋友在死亡到来之前的那通电话。但那个镜头是一家三口相拥着等待死神的降临,毫无畏惧,也许亲情真的更为伟大吧。
4、责任和人性
虽然没有过多的描写友情,但是影片中人与人之间,完全的陌生人或者仅仅是认识的人,在关键时刻都没有只顾自己逃命而放弃别人的生命,是责任还是人性的伟大,我无法区分。飞行员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驾驶那架安225,只是为了让其他人安全降落,甚至尤里根本就不领情,更不会因此更感激他,他应该是知道的,然而还是选择了牺牲。
尤里的女朋友在闸门合上前一霎那,把杰克逊的女儿丽莉推了上去,而自己却失去了逃生的机会;
那个中国藏族老太太说:“我们都是地球的儿女!”这句话道出了人性的良知,也是对整个影片中那一个个对生命的尊重的行为的诠释,她代表了最平凡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
博士则代表了社会上层人物,不管是底层也好,上层也罢,他们都是人类道德规范的象征。

E. 急求一篇观后感。3000字以上。电影随意。自己写的最好。网上抄的话要求不可以很容易就搜到原文

影片《左右》观后感
影片中的世界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同历史发生关联的,这种历史既包括已流逝远去的过去历史,也包括我们正在经历的当下历史;既包括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也包括看来微不足道但有意义的历史细节。不过,当下的那种细小而又特殊的家庭事件,够得上历史么?进一步说,从电影的历史题材创作与改编角度说,这种当下的细小而特殊的家庭事件,是否有资格被视为历史题材呢?王小帅新近编导的影片《左右》(北京青红德博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多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冬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星美北京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对此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答案。影片故事的原型,直接取自报纸报道的当前发生的真实而又离奇的“历史事情‘“女子救白血病儿子与前夫再怀孕”①。准确点说,这看来不过是一个被通常的“大历史”观忽略不计的微小的历史事件,属于“小历史”。对历史题材电影的创作或改编来说,重要的不是历史事件或事情本身的大与小,而是对它的影像意义阐释得怎样。如果影像意义阐释取得成功,被赋予了历史合理性,那么“小历史”也可能释放出“大意味”来。同时,这个离奇的小历史事情在这部影片的影像阐释中,可以说触及了当前建设“和谐社会”这一主流题材。在建设“和谐社会”成为政府国策的年代,靠什么去保障“社会和谐”顺利实现?对此,不仅政府各级组织、学术界、社会公众等在探索,这部影片也在以其特有的影像方式展开着富有启迪的思考。当然,影片制作者未必有意识地要让影片与上述国策及当下的社会历史轨迹直接挂钩,不过在我们的观看和阐释中,即使不去有意识地做出这种关联但这种关联毕竟也可以无意识地出现,因为影片制作者总是生活在这个特定的当下历史场域中并必然对此有所表达。
一、挑战伦理极限
影片是从枚竹带着前夫肖路去往出租房准备“做爱”开始的,在弯弯曲曲的小区道上忽左忽右地行驶的汽车,到底要把这对前夫妻引向何方?影片从一开始就似乎在告诉观众:建设“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这个社会始终处处和和气气、和和美美,而是它往往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甚至连一个怀孕决定也可能导致两个和谐家庭同时趋于破灭。人到中年的售楼员枚竹(刘威葳饰演)与设计师老谢(成泰燊饰演)被告知,久烧不退的女儿得的竟是绝症白血病。遭遇如此突然且沉重打击的母亲枚竹,不得已求救于已同空姐董帆(余男饰演)结婚的前夫、工程队老板肖路(张嘉译饰演),求他作骨髓移植,但因血型不合没成功。为挽救女儿生命,枚竹情急中决定同这位前夫通过人工授精再生一个孩子,以便用新生儿脐血救活爱女。这个合乎母女情但不合乎夫妻情和婚姻法的怪异决定,立即给两个家庭都带来巨大的伦理与情感挑战。在三次人工受孕也没成功、医院拒绝再做后,枚竹最后毅然同肖路偷合以求怀孕生子救女。这就使得这两个家庭的命运被导向一种伦理与情感极限。可以说,这一连串并且步步升级、直至伦理极限的救女行动,给这两对中年夫妻带来了巨大的伦理挑战及情感冲突,迫使他们一再地陷入选择的困窘中。应当讲,影片的具体讲述方式是颇具匠心的,这可以从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处理手法和效果上集中见出。
在故事的开端,我们立刻感受到枚竹同老谢及女儿组成的三口之家是和谐甜美的:老谢对女儿的爱完全如亲爹一样。但高烧不退的女儿被医生告知得的是白血病时,影片只是让我们看到一个远景:在医院的楼道远端,医生和护士对着枚竹讲了两三句话后离开了,撇下枚竹孤单一人。只见她似乎突遭沉重一击,在巨大痛苦中身子摇晃欲倒,但又顽强地坚持挺立,直到跌坐到椅子上。没有一句话陈述,更没有画外音介绍,但观众却通过人物的肢体语言和随后的故事进程,很快就了解到危机焦点所在。这种几乎无声的含蓄有致的叙述,不仅在开端而且也贯穿到影片的全过程,取得了言简意深的美学效果。
影片的这种含蓄式开端同随后故事发展上的处理原则是一致的。枚竹的决定不仅威胁到她自己现在这个家的和谐,而且也威胁到肖路和董帆的家庭和谐。每当肖路被枚竹叫来家里或医院看望女儿或商讨处理办法时,厚道的老谢总是主动提出去楼下买盒烟以便回避。在下楼买烟的几次重复叙述中,影片都没有刻意渲染老谢面对妻子前夫时的复杂的内心活动,而是点到即止,尽量以内敛方式去传达。这种内敛方式总体上符合这位中国式父亲的性格特征。内敛处理也体现在肖路与董帆之间的夫妻争议上。董帆结婚几年来一直想要孩子却被肖路拒绝,想不到他却要同前妻再生一个,这打击是巨大的和几乎难以承受的。离婚的威胁也降临这对夫妻生活中。影片始终没让枚竹和董帆直接相遇和发生面对面冲突,而只是安排后者和同事突然闯到枚竹家中想见却未遇。但见到老谢和女儿的悲情场面已足以让董帆感动了。这场特殊的未遇的见面,鲜明地体现了影片的内敛风格,远比让她俩直接冲突更有表现力。
与此同时,影片的另一突出特点在于,尽量减少宏大的空间场面而更多地满足于局部空间或室内场景中的表现。这种尽量压缩或抽离广阔空间的做法,自然让我想到德国美学家沃林格在百年前提出的“抽象冲动”与“空间恐惧”之说:他相信,人类存在着两种冲动:移情冲动和抽象冲动。“移情冲动是以人与外在世界的那种圆满的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密切关联为条件的,而抽象冲动则是人由外在世界引起的巨大内心不安的产物……我们把这种情形称为对空间的一种极大的心理恐惧。”沃林格特地谈到,东方文明民族的原始艺术突出地表现了这种抽象冲动。他们“困于混沌的关联以及变幻不定的外在世界,便萌发出了一种巨大的安定需要,他们在艺术中所觅求的获取幸福的可能,并不在于将自身沉潜在外物中,也不在于从外物中玩味自身,而在于将外在世界的单个之物从其变化无常的虚假的偶然性中抽取出来,并用近乎抽象的形式使之永恒。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便在现象的流逝中寻得了安息之所。他们最强烈的冲动,就是这样把外物从其自然关联中,从无限地变幻不定的存在中抽离出来,净化一切依赖于生命的事物,净化一切变化无穷的事物,从而使之永恒并合乎必然,使之接近其绝对的价值。在他们成功地这样做的地方,他们就感受到了那种幸福和有机形式的美而得到满足。确实,他们所得到的只能是这样的美,因此,我们就可称经过这种抽象的对象为美。”② 王小帅不一定了解沃林格的这种抽象美学,但他的选择和取舍却告诉我们,他对广阔的空间表现不感兴趣或不予信赖,而是有意识地从无限的广阔空间退却,退回到有限的局部空间或室内空间展开叙述。这无疑也可以理解为别一种抽象冲动的运用。上面说的含蓄和内敛,其实都与这抽象式表现相合拍,也就是对世界采取简约化、凝练式处置。
即使是在故事的高潮段落,影片也没有丝毫的渲染或放纵意图,而是继续上述含蓄、内敛及抽象路线,最大限度地展现了节制的原则。观众像影片开头时那样跟随已经熟悉了的枚竹和肖路,在汽车的左右摇晃中再次来到出租房,他们如何合作完成这次离婚夫妻间的特别的“偷情”或“外遇”仪式呢?影片把他们之间那种尴尬、拘谨而又急切、企盼等复杂情绪拿捏得恰到好处。尤其是两人在床上被窝里踌躇着始终无法进入“交配”角色时,共同的救女话题把他们从尴尬中解救了出来,双方都发自内心地生出对女儿的深切的爱和对新生儿的热烈期待。于是,观众看到大红被子覆盖下的两人肢体终于缓慢地而坚决地叠合到一起,完成了神圣的交合仪式。如果把这仪式的瞬间看成全片高潮的话,那么这高潮虽是感人的却不是煽情的;虽是表现的却不是铺陈的。因为,两人这时呈现的情感已超越普通的男女之情,而演变成跨性别的具有最后的救赎功能的伟大的爱。也就是说,不再是普通的性爱或情爱而是最高的圣爱在这里释放出不同凡响的感人力量。为了突出这种效果,影片的表现是高度节制的,可以说节制到几乎不可能再节制的程度,而通常的导演可能会选择至少多一倍的胶片长度去纵情表现。
影片的结尾与此相类:两对夫妻各自平淡地吃饭。充满爱意的董帆为丈夫盛了满满一碗米饭,并且不断夹菜,显然意在为他“劳累”后滋补身子;自以为瞒过老谢去出租房交合的枚竹,和已碰巧从手机中得知真情的老谢坐到一起吃饭,老谢突然平静地提出妻子生下的孩子跟他姓,从而使未来家庭矛盾圆满解决。影片就这样结束在意犹未尽的平淡中,爱的乌托邦情景已然展现,该说的都已说完,剩下的就是由观众自己去想象了。
二、简约与蕴藉及其美学渊源
影片的上述含蓄、内敛、抽象、节制和平淡等表现手段,合起来可以说共同体现了简约化原则,这就是说,尽可能舍弃对象的枝蔓或主要容量而仅仅从中抽离出它的最简单而化约的表现形式。这种简约化表现有两方面效果: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减弱影片的人为色彩、去除令人厌倦的做作成分,加强它的生活客观性;另一方面可以蕴藉深厚地传达编导的表达意图,体现一种蕴而不发的深长效果。
王小帅在这里展现的对于简约化和蕴而不发的美学追求,与中国古典美学历来推崇的“蕴藉”原则是吻合的。“蕴藉”又作“酝藉”或“蕴籍”,“蕴”的原义是积聚、收藏,引申而为含义深奥;“藉”的原义是草垫,有依托义,引申而为含蓄。“蕴藉”在文艺领域往往指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在分析文体问题时指出:“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即那些命意浅显直切的作品,大都缺乏“酝藉”。他明确地把“酝(蕴)藉”作为评价文学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他甚至强调“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意义深刻的文章总是显得文采丰盛,而把不尽的意味曲折地包藏其中,这样的文章才能“使酝藉者蓄隐而意愉”,令喜好“酝藉”的读者阅读“酝藉”之作而充满欣喜。清初贺贻孙在《诗筏》中指出:“诗以蕴藉为主,不得已而溢为光怪尔。蕴藉极而生光,光极而怪生焉。李、杜、王、孟及唐诸大家,各有一种光怪,不独长吉称怪也。怪至长吉极矣,然何尝不从蕴藉中来。”在他看来,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和李贺等唐代大诗人的诗作,之所以各有一种光彩和奇妙,恰恰是由于把“蕴藉”放在头等重要地位。能“蕴藉”而后生“光怪”,可见“蕴藉”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又认为:“所谓蕴藉风流者,惟风流乃见蕴藉耳;诗文不能风流,毕竟蕴藉不深。”这些表明,“蕴藉”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常用概念,强调文艺语言与意义应当蕴蓄深厚、余味深长。王小帅是否有意遵循中国古典美学的上述原则,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有意识的含蓄、内敛、抽象、节制和平淡等表现手段恰恰体现了古典美学传统在现代电影艺术样式中的复活,表明这种古老的美学原则在现代艺术样式中仍然可以洋溢出表现力。
三、爱的乌托邦
影片通过这样的简约化与蕴藉式故事讲述,希望获得怎样的观影效果呢?这可以从影片的中英文名称上获得集中提示。影片的中文名为《左右》,寓意着故事中主要人物在家庭伦理上左右为难的境遇。而王小帅在选择全球公映的英文名称时,给出了“In Love We Trust”即《信赖爱》这名称。这里的中英文片名合起来就把编导的表现意图几乎和盘托出了:人生难免遭遇灾难或风险,让人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但凭借爱终究可以脱困。在影片中,来自枚竹的母爱、老谢的继父之爱、肖路的生父之爱,以及来自董帆的对丈夫与前妻所生女儿的同情之爱,终究化解了生活中曾让他们左右为难的困窘,把他们引向新的和谐的希望之旅。这显然幻化出一种空前理想的爱的乌托邦,为充满危机意识或忧患意识的当代人提供了一种影像的抚慰。
引申而看,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一则寓言,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时期人们遭遇的生活危机及其化解策略的一种想象态凝缩形式。影片中的两个家庭的成员、两对夫妻本来都是“好人”,堪称“和谐社会”的平常而又合格的和谐市民典范。但即使是这样的良善家庭及其成员,也可能会被突如其来的巨大危机或灾难击中而陷于失谐或不和谐境地。“和谐社会”何以保障?影片给出的是爱,是一种植根于普通亲子之爱和男女之爱而又同时跨越它们的神圣的爱。这种爱驱使枚竹不顾一切地拯救女儿于绝症中。但这种救赎性的爱本身却必然引发新的伦理危机,这就是导致老谢、肖路和董帆同时处于艰难的选择与承担的风险与困窘中;但仍然还是通过这种无边的圣爱,上述三人最后都发自内心地接受了枚竹的惊人选择,并且愿意倾力承担其导致的新的伦理后果。这时,这种既不合夫妻情也不合婚姻法的爱,终于可以跨越通常的人伦之爱,而具有超常的终极性伦理意味。爱,一种神奇的爱可以逢凶化吉、消灾避祸,成为人们通向“社会和谐”的制胜法宝。由此看,影片无疑体现了一种鲜明的爱的乌托邦拯救意味。
如果有关这部影片的这种乌托邦意味的阐释多少可以成立,那么,在更宽广的中国大陆电影平台上,可以见出一种涵盖主旋律影片、商业大片和艺术片的共同的值得关注的现象。主旋律影片近年显示了一种我所称的“儒学化转向”,也就是把儒家式仁爱当作“和谐社会”的拯救策略,例如《五颗子弹……》(又名《仁枪》)、《千钧·一发》、《我的左手》等。就连商业大片如《集结号》也把仁爱输入谷子地鸣冤叫屈的言行中,体现了特殊的爱的力量。向来不顾票房而以境外得奖为重的艺术片,也逐渐地加重了爱的表现程度。从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中,不难聆听到充满生存风险的底层社会对非婚前妻及女儿的执着的浓烈亲情,对偶遇的路人小马哥的同情的爱等。同属艺术片,王小帅的《左右》没有跨越《三峡好人》那种爱的暖流,而是既深深置身其中又有独特的开拓。与《三峡好人》在某些段落的略显铺陈和超现实的虚拟相比(如关于人民币的符号学阐释、“飞碟”降临的超现实刻画等),《左右》更多地呈现出简约化和蕴藉式叙述,是要以这种节制的方式导向可以惠及全社会的爱的伦理乌托邦的建立。我想说的是,我们当下的“和谐社会”的建立不能单纯依靠乌托邦,但也离不开合理的乌托邦实验。对此,《左右》无疑可以激发我们当下的历史想象

花了很长时间找的,希望采纳!
如果不满意,可以上豆瓣网,上面有很多优秀点评,希望你能成功!

F. 求电影观后感 3000字 最好有感想和启发的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这部电影已经不是第一次看了,高中的时候在家曾看过一次,当时首先是被当时封建王朝回光返照下的强盛所震撼,也深深的被当时称之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的宏大,秀丽,惊世骇俗之景震撼,那一山一水,一瓦一瓴,无不映射出宏丽,智慧与强盛,留恋忘返。当珍宝被抢走,当瓷器无情地被捣毁,当那把罪恶的火把从一窗一木燃烧起了,心中油然而生的是无尽的惋惜和深深的愤恨。今天在课堂上再次观看,心灵再一次久久不能平息。
去年曾去过一次圆明园,独自游荡在这个曾令世界都惊叹着迷的园林,已无法再寻见当时的震撼。昔日宏伟秀丽的楼阁,景观已经荡然无存,所留下的只有静静的地基在品味着似梦般的过往,空乏的言语也无法表达出当年的繁盛。心中只有一丝淡淡的落寞。当在西洋景观遗址看到那些断壁残垣时,心中那份落寞更是无以言表,一种民族之情油然而生。今天当再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时,不禁将其中的繁华于今日之萧条加以对比,那巨大的反差更是一种震撼,一种警示,是无尽的深思。
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在建筑艺术上,圆明园还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长春园的北端,原建有一组园林化的欧洲式宫苑,其中有座“西洋楼”,由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等外国专家设计,创建于清乾隆12年至24年(1747—1759),建筑用料大量是精雕细刻的石材,主要景区装置了多种形式的水池和机关喷泉。园路铺饰、绿篱修剪,以及围墙、石雕、铜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楼顶却盖上了中国特有的琉璃瓦,墙壁上镶嵌着琉璃砖,同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迭石技术和砖雕工艺。这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兼有东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群,因而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园内还收藏了极为丰富的文物珍宝、字画典籍,堪称是东方文化艺术宝库。
大文豪雨果的叙述没有一丝的夸张——“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荟集了一个人民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遥远的亚洲文明的倩影。”她是中国鼎盛时期的代表,寄托着中国太多的自豪和骄傲。“希腊有巴黛农,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巴黎圣母园,东方有圆明园。”
当大火吞噬这一切的时候,悲伤不言而喻,但那份对英法那份愤恨外,一丝屈辱定然不会没有。是的,屈辱,自1840年以后就是屈辱,圆明园的焚毁正是那份屈辱的一点。当那火烧三天三夜后,我们民族更多的是思考吧,应该在那昏暗的天空下惊醒吧。一个泱泱大国,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跨过了康乾盛世,傲然于东方,却被弹丸小国,区区两万人攻破京都。是什么导致这种情况?是盲目的自大,稍具一些科学思想的康熙只把科学看成一种玩乐,乾隆更是认为天朝大国无所不有,夷狄之物纯属取乐之工具,还自以为是的把大水法中的机械取水换成人力,可笑可悲。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们目空一切,多次拒绝与其他国家互通有无,视“科技”为玩物丧志的东西,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时代。然而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就在西方国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先进的工业革命,正在一步一步地的超越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大清帝国注定要从瑰丽的天国中坠落,这样悲剧性的命运是无法逃脱的!今天的 只能在满目苍遗、断壁残垣中寻找那份失落的美好。正如那句古谚说的一样,历史的真相往往被繁华所遮掩。
鸦片战争之时,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双方大战然而清军用的 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军勇士们在用战马和弯刀冲锋。虽然他们的勇气让英法带兵的将军们感到震撼,但结果却是英法联军以五人的微小代价击败了帝国三万大军。当时的英军统帅就说这样一个民族,若能配上好的装备可以征服世界!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争的事实。
曾听过一位袁伟时教授说过什么是大国,他曾说过一个大国最根本的是有没有一个自我更新能力很强的政治制度。当时的中国依然是封建统治下的君主专制,没有丝毫的思想自由而言,延续着传统的四书五经的科举制度和三纲五常的传统思想。当外来思想来到中国而是被视为不怀好意,是想颠覆我们中国的,还制造几次大事件。到康熙时期只留下所谓技艺人,来为皇家服务,其他的一并驱出,而且留在中国的只许信教,不许传教,也不许离开中国。将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就此掐断。康熙的后人更是孝顺,谨遵圣祖遗训,高唱着祖宗法不可灭的人伦道德,做着大国的美梦,一直不肯打开国门,把国家的生机给掐断了。而英国自1215年颁布《大宪章》后,一直探索新制度,经过几百年的探索,终于在1640年爆发英国大革命,为英国的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而此时的中国,满族人终于经过几代人人的努力,在1644年入主中原,开始了自己的封建帝国,延续着几千年制度,唱着大国的幻曲。
圆明园已随那段历史而只剩断壁残垣,如今,所有的繁华都烟消云散,只是那些残垣静静的躺在草丛中,这个见证大国奢华的园林随着大国屈辱而离去,有人说重修圆明园,但是更多的人认为没必要,我说也是,就让它在哪吧,一个民族的屈辱总要留下些什么,它留下的不仅仅是断壁残垣,它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些,是那段屈辱,那屈辱后的思考应该永远留在我们心里,知耻而后勇,我们应该在历史中明白今天,正如毛泽东所说,居安思危,才能更好的前进,在这个见证者的鞭策下,民族,中华民族,只有前进,才能更好的傲然与世界民族之林。

G. 八年级语文三千字作文电影观后感

我们说好不分离,要一直一直在一起,就算与时间为敌,就算与全世界背离
我心中念想的友情,是像百合的洁白与清纯,不添一丝杂质的纯净.错过的与未错过的人,都在对的时间里,一同,约好了似的,走出我的生活.
林萧说,她没有南湘那么的漂亮,没有顾里那么的精致,更,没有唐宛如那么的over,她只是万千平凡女生中最普通的一个.但是我想说,其实她错了,她是最被老天眷顾的那一个.没有顾里公主般的高贵,没有南湘众星追捧般的孤傲,没有唐宛如自我的洒脱,她所具有的气质,是淡然的随性,那就像,漫篇浓墨重彩的水彩画里沁人的一抹白色,那样随性的一笔,优雅淡然,却又直抵心脏,靓丽多姿.
你可能会说,因为林萧是主角,所以我吹捧她,那么你就错了.只不过是,普通的普通,有种惺惺相惜的同感.我欣赏她的生活态度,当然也自愧不若她那般的随性,这本该是人人都具有的气质,却因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给out掉了.你知道吗,其实,淡然也是一种美好.
他们都觉得自己的人生有多么的传奇,其实这不过是人人都表演过的一场话剧.
初看小时代时,并未有所打动,毕竟只是一场电影,一个虚拟的故事,又能有多少感触呢.酒温过了更纯,茶泡过了更香,而它也是如此.我承认,里面的极尽奢华不是我们普通人能接触到的,但那个故事却是我们大千世界能容纳的,友情,加上爱情.
把我们生命中的人分为两种,一是过客,二是住进心里的人.过客终究只是过客,时光一拂,它们就随风而散了,甚至,不带走一片云彩,不留下一抹痕迹.第二种,便是用生命在歌唱,是雕刻在石头上,永远无法抹去的一笔,即使,只是一个角落,一个芝麻点,总之,它占据了你的心脏的一部分,是你无法忘记的.
南湘,顾里,林萧,唐宛如,他们把生活留给了自己,然后,把青春都奉献给了对方.她们给对方贴上了一辈子的标签,这样,才会永远永远不分离,一直一直在一起.有心的人,怎能不被这刻骨铭心的友情感动呢?
我说,爱情不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友情、亲情都能比得上爱情,因为她们把对方刻在骨子里,要带上一辈子.
我还想呀,为小时代添上一个结局,就是在南湘讲演的那个时候,她会说,“如果可以,我也想把你们唱进我的歌声里,即使青春的河流渐行渐远,我们依旧,心照不宣.你们,就是我的地老天荒.”
故事完结,曲终不离,愿我们的青春,像她们一样美好,在这个炙热的夏天,开出一朵美丽娇艳的花.
剧终

H. 韩国素媛电影观后感3000字

那些被侮辱与杀害的素媛们
《素媛》是一部关于幼童性侵案的韩国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催泪指数无影能及。故事主人公叫素媛,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有着纯净的双眼,和蜂蜜般的笑容。但在一个下暴雨的清晨,她在上学路上被强暴了,身心受重创,奄奄一息,下体流血不止,直肠到大肠的最顶端,多发性创伤与撕裂,大肠与小肠部分坏死。截去之后,医生重做了人工肛门,从此,她的腰间多了一个便袋,像被翻出的污秽内脏,伴随她阴霾密布的余生。

我相信对于素媛的痛苦来说,任何安慰都如同隔靴搔痒,在她被践踏过的身体深处,是一个永远无法填补的黑色深渊,涌动着羞耻、战栗、恐惧、不安、噩梦、绝望、否定、怀疑……而阳光下的欢娱,远远没有与之分庭抗礼的分量。

可我深知,素媛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

她的不幸不言而喻,而幸运则在于她生长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在这个社会里,民众也具有人性的劣根,但遇上大是大非,脑子大多很好使。他们绝不宽容无底线的恶,会以强大舆论和实际行动,督促法律对作恶者实施惩罚,并为受害者建立一个情感特区,在这里,她会得到真诚的安慰,和无私的救助。

看完这个电影之后,我和老妈在饭桌上闲聊,她一边嚼着一块胡萝卜,一边满不在乎地说:“这种事情太多了,以前乡下就经常发生,我都知道好几件,但这些被强奸的女孩人家都不可怜的,村里人会喊她破鞋,或者烂货、贱逼什么的,以后嫁人都难嫁,媒人都不会去她家提亲。”

在母亲的不以为然中,我想起我所亲历过的类似事件。

那时我还是一所乡镇中学的老师。有一回,一个初二年级的班主任在办公室里,一边批改作业,一边漫不经心地说,“呵,你们知道不,我班里有一个女孩肚子大了?”大家纷纷抬起头。她提高声音,继续说,“开始的时候还以为是长胖了,等到肚子已经大得不像话时,才感觉不对劲,一问,才知道是怀孕了,六七个月了。问她是谁干的,开始怎么也不说,到最后说了。你们猜是谁?是她爹,亲爹。”

听众果然都很兴奋,七嘴八舌地追问详情。后来知道是个老鳏夫,性欲发作时就把女儿们推在床上,在那个关起门的家里,他创造了一个罪恶的极乐世界,但之于女孩们来说,她们一生的灿烂可能就此被摧毁。

“也真是头畜生,怎么也不管管?”

“谁管得了?是她们的亲爸,要是她爸坐牢了,谁来养她呢?!”

办公室有一阵短暂的寂静,然后是叹息,再然后,有人戏谑着说:“把那个女孩叫过来让我们看看呗!”

那个下午,女孩被叫了过来,站在办公室里接受一干人的检阅。那是个长相平庸的女孩,焦茶色的头发拧成一个细小的马尾,脸是扁平的,耷拉着两只肉泡眼,穿着宽大的校服,有点脏,腹部有些隆起了。她低着头,缩着肩,人往前努力地弓着,不停地用手将校服下摆往下揪一揪。

大家左一眼右一眼地扫着她,过了阵子,这个展览品就被班主任打发走了。本来嘛,叫她来也没别的什么事。

她走后,办公室里沸腾起来。

“这么小,发育都不成熟呢,就遇到这种事,以后肯定是一身的病……”

“孩子这么大了,流是难流了,肯定得引掉。唉,这丫头以后怕是做不了妈妈了……”

“这种事多了去了。”一个人忽然凑了过来,眼睛左右瞟了一下,压低声音说,“我们学校那谁谁的父亲,不是某某村小的校长吗?村里有人把他告了,说睡了好几个五六年级的学生……”

“啊?真的假的,后来怎么样?”

“什么怎么样,不还是好好地在上课吗?”

……

在这些七七八八的声音里,有一句模糊又清晰的话传了过来,“真有意思,呵呵!”

后来,这个可怜的孩子辍学了,她挺着又大了一轮的肚子离开学校。走的那天我看见她的父亲,脸是紫泥色的,干瘦,看起来挺木讷,是任何村头的柏树下都会坐着一两个的庄稼汉。他用一根扁担挑着女儿的被褥和箱子,和女孩相隔很远地走着。女孩跟在后面,低着头,忽然拣起一颗石子,砸中他的后腰。

以后我再没有见过她。

我不知道那个只有13岁的女孩,将如何卸下生命无法承受的重荷,如何在问题接着问题、麻烦接着麻烦的岁月里,巧妙度过一生,又该用何种方法何种物质,来填补她被金属器具掏空的腹腔,和灵魂深处可怕的空洞。

这一切,我都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当我后来读到鲁迅对国民性批判的一些文章,耳边总会出现一种幻听,“呵呵,呵呵……”

这件事情过去不久,我们学校又发生了一件大事——那真是一个多事之秋,这真是一个多事之世。

下学期开学初,学生们刚刚报完名,领完书回家,周日下午再返回学校。镇中学的学生分散在十里八村,往返都会经过山岭、河流、密林等危机四伏的无人区。果然,在返校的过程中,有人出事了。

晚自习的教室里,一个女生没有来。班主任是一个年轻女老师,很怕出现什么岔子,四处打听学生的下落。无果。晚自习结束之后,又到每一个寝室里去询问,依然杳无音讯。她担心有问题,赶紧汇报领导,那时候没有手机与电话,不能及时问询家长,只好互相安慰着,说应该没什么事吧。

一个辗转难安的夜晚就这样过去了。当冻白的清晨来临,她以为一切又会重归秩序,女孩会若无其事地坐在教室里。

但女孩还是没有来。

老师请了假,去了女学生的家。从学校去村庄的路大概有十几里,有一半是公路,有一半是山路,其中三四里的地方,全是荒无人烟的地方,偶尔能听见野兽的嗥叫。在山路上走了将近一小时,她到了女孩的家,父亲说:“礼拜天下午她去了学校,一定的,我是看着她出门的……”

这时候,有些关于危险的猜想就再也不能回避了。老师和家长报了警。报警后的两三天里,小镇都笼在一种莫名的兴奋当中,人们翘首以待,仿佛生活终于有了一点盼头。镇派出所所有的警力都出发了,和旁观的人一样,也带着莫名的兴奋感,去盘查村庄里的每个人。

当天,他们就找到了线索,一个在地里锄地的农民,曾经听见女孩的呼救声和哭喊声。以那点声音为圆心,警方在周围的山野四散寻找。后来,他们在一个岩洞门口,一堆杂乱的枯草中央,看到了已经死去的女孩,以及一块沾着血肉的石头。女孩赤身裸体,下身一片血污。

民警们在附近村庄搜查,把全村男人都叫到村公所门前的地坪里,脱掉全身衣服,查看他们是否有掐痕或抠伤。

作恶者轻而易举地被找到了,几乎没费力气,男人就招供了他奸杀女孩的事实。那天他扛着锄头准备去地里,在小路上看见只身返校的女孩,见女孩貌美,忽生邪念,拉住她就往山上拖。她大声呼救,挣扎得很厉害,他害怕起来,慌乱间拿起旁边的石头砸了两下,见不动弹了,就脱下她的裤子。完事以后,才发现女孩的身体已经凉透了。

这件事情在一个乏善可陈的小镇所引起的蝴蝶效应可想而知。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大家在茶余饭后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王家汉子和李家婆端着饭碗聚在一起,总会这样开始他们的唠嗑。

“唉呀,真是畜生,猪狗不如啊。”这个畜生几乎不用实指,人们都知道所言为谁。

“那人判了多少年?”

“怎么就盯了一个小姑娘呢?”

更有一些油皮的地痞,笑嘻嘻地说,“这家伙够猛……”

周末的时候,我回到家,正是天色渐暝的时候,邻居的胖兰来我家串门。

胖兰是我们村里最胖大泼辣的悍妇,是那种像XX党一样,自以为可以代表屁民意志的人物,也确实,她当了一个小官:村妇女主任。平日里,她和我母亲的关系并不好,但那些天不知怎么回事,忽然间有一种气氛,使她们变得亲密起来。

她钻进我家黑洞洞的灶间,对我妈说,吃了啥好东西?

母亲答了些什么我忘了。

只记得她们很快就转到了那个热闹的话题上。

胖兰说:杀千刀的!

母亲说:是,真是杀千刀的!

我心里也想:对,真是该千刀万剐!

但胖兰后来说了一番话,我至今难忘。

她用那一贯的漫不经心,但又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其实,这也并不能全怪那个男人,我听说啊,这个姑俚发育得挺早,两只奶已经鼓起来了,平时也好骚的,11、2岁的人,就喜欢跟崽俚玩,就不正经嘛,那老男子汉哪会不打主意。要我说啊,这种事情,两人都有错,男人不对,女孩子自己也不检点,怎么就不强奸别人呢?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母亲还在和胖兰说着什么,我却听不见了。我站在灶火的黄光中发着怔,忽然感到所有恶都是被预先允许了的,民众的愚昧与冷漠,一直在为其大开绿灯。在罪恶面前,沉默已经是一种默许,而对受害者的变相非议,已经是助纣为虐、落井下石。

当鱼肉开始为刀俎开脱,当羔羊开始为恶狼辩护,当奴隶开始为奴隶主说话,当受虐者开始为施暴者歌功颂德,那么这就是一个良知垮台、道德破产和理性崩溃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素媛们比比皆是,可是她们的劫后余生中,那个哭泣的小胖子永不会来,那些卡片永不会来,那个温暖的香肠人永不会来,那个心理疏导的阿姨永不会来。只有流言与歧视接踵而至,它们带着臭哄哄的唾沫星子和冰刀般的目光,对受害者继续施加伤害。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耻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在我所成长的中国乡村,我看见的悲剧周围涌动的,多是幸灾乐祸的快感,而非恻隐、羞耻、是非之心。于是鲁迅说:“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楚痛,也都身受过。每一考查,真教人觉得不像活在人间。”

电影里,当素媛躺在病床上,用怯弱的声音说:“我做错什么了吗?”

亲爱的孩子,你当然没有错。就如同善良没有错,天真没有错,美好没有错。

错的是大人们,大人没有陪伴好你,没有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没有理想的教育,法律没有弘扬正义、严惩罪恶,心理救助机构也不完善。一切都是大人的错,与你无关。

从电影中出来,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内心悲戚,甚至愤怒无以言表。然而,我所希望的极其有限,每一个童年都能明亮而芬芳,不被罪恶所光顾,倘若很不幸遇见了,在那围观事件的人群里,也不再有“呵呵”怪笑的声音,没有嗜腥嗜血的变态欲望。每个人都能怀揣着悲悯与同情,对那个被侮辱与杀害的素媛说:亲爱的宝贝,你没有错!

如此简单。

转载自豆瓣电影 周冲ID

I. 一篇3000字的有启迪意义的电影观后感

影片《左右》观后感
影片中的世界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同历史发生关联的,这种历史既包括已流逝远去的过去历史,也包括我们正在经历的当下历史;既包括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也包括看来微不足道但有意义的历史细节。不过,当下的那种细小而又特殊的家庭事件,够得上历史么?进一步说,从电影的历史题材创作与改编角度说,这种当下的细小而特殊的家庭事件,是否有资格被视为历史题材呢?王小帅新近编导的影片《左右》(北京青红德博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多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冬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星美北京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对此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答案。影片故事的原型,直接取自报纸报道的当前发生的真实而又离奇的“历史事情”:“女子救白血病儿子与前夫再怀孕”①。准确点说,这看来不过是一个被通常的“大历史”观忽略不计的微小的历史事件,属于“小历史”。对历史题材电影的创作或改编来说,重要的不是历史事件或事情本身的大与小,而是对它的影像意义阐释得怎样。如果影像意义阐释取得成功,被赋予了历史合理性,那么“小历史”也可能释放出“大意味”来。同时,这个离奇的小历史事情在这部影片的影像阐释中,可以说触及了当前建设“和谐社会”这一主流题材。在建设“和谐社会”成为政府国策的年代,靠什么去保障“社会和谐”顺利实现?对此,不仅政府各级组织、学术界、社会公众等在探索,这部影片也在以其特有的影像方式展开着富有启迪的思考。当然,影片制作者未必有意识地要让影片与上述国策及当下的社会历史轨迹直接挂钩,不过在我们的观看和阐释中,即使不去有意识地做出这种关联但这种关联毕竟也可以无意识地出现,因为影片制作者总是生活在这个特定的当下历史场域中并必然对此有所表达。
一、挑战伦理极限
影片是从枚竹带着前夫肖路去往出租房准备“做爱”开始的,在弯弯曲曲的小区道上忽左忽右地行驶的汽车,到底要把这对前夫妻引向何方?影片从一开始就似乎在告诉观众:建设“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这个社会始终处处和和气气、和和美美,而是它往往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甚至连一个怀孕决定也可能导致两个和谐家庭同时趋于破灭。人到中年的售楼员枚竹(刘威葳饰演)与设计师老谢(成泰燊饰演)被告知,久烧不退的女儿得的竟是绝症白血病。遭遇如此突然且沉重打击的母亲枚竹,不得已求救于已同空姐董帆(余男饰演)结婚的前夫、工程队老板肖路(张嘉译饰演),求他作骨髓移植,但因血型不合没成功。为挽救女儿生命,枚竹情急中决定同这位前夫通过人工授精再生一个孩子,以便用新生儿脐血救活爱女。这个合乎母女情但不合乎夫妻情和婚姻法的怪异决定,立即给两个家庭都带来巨大的伦理与情感挑战。在三次人工受孕也没成功、医院拒绝再做后,枚竹最后毅然同肖路偷合以求怀孕生子救女。这就使得这两个家庭的命运被导向一种伦理与情感极限。可以说,这一连串并且步步升级、直至伦理极限的救女行动,给这两对中年夫妻带来了巨大的伦理挑战及情感冲突,迫使他们一再地陷入选择的困窘中。应当讲,影片的具体讲述方式是颇具匠心的,这可以从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处理手法和效果上集中见出。
在故事的开端,我们立刻感受到枚竹同老谢及女儿组成的三口之家是和谐甜美的:老谢对女儿的爱完全如亲爹一样。但高烧不退的女儿被医生告知得的是白血病时,影片只是让我们看到一个远景:在医院的楼道远端,医生和护士对着枚竹讲了两三句话后离开了,撇下枚竹孤单一人。只见她似乎突遭沉重一击,在巨大痛苦中身子摇晃欲倒,但又顽强地坚持挺立,直到跌坐到椅子上。没有一句话陈述,更没有画外音介绍,但观众却通过人物的肢体语言和随后的故事进程,很快就了解到危机焦点所在。这种几乎无声的含蓄有致的叙述,不仅在开端而且也贯穿到影片的全过程,取得了言简意深的美学效果。
影片的这种含蓄式开端同随后故事发展上的处理原则是一致的。枚竹的决定不仅威胁到她自己现在这个家的和谐,而且也威胁到肖路和董帆的家庭和谐。每当肖路被枚竹叫来家里或医院看望女儿或商讨处理办法时,厚道的老谢总是主动提出去楼下买盒烟以便回避。在下楼买烟的几次重复叙述中,影片都没有刻意渲染老谢面对妻子前夫时的复杂的内心活动,而是点到即止,尽量以内敛方式去传达。这种内敛方式总体上符合这位中国式父亲的性格特征。内敛处理也体现在肖路与董帆之间的夫妻争议上。董帆结婚几年来一直想要孩子却被肖路拒绝,想不到他却要同前妻再生一个,这打击是巨大的和几乎难以承受的。离婚的威胁也降临这对夫妻生活中。影片始终没让枚竹和董帆直接相遇和发生面对面冲突,而只是安排后者和同事突然闯到枚竹家中想见却未遇。但见到老谢和女儿的悲情场面已足以让董帆感动了。这场特殊的未遇的见面,鲜明地体现了影片的内敛风格,远比让她俩直接冲突更有表现力。
与此同时,影片的另一突出特点在于,尽量减少宏大的空间场面而更多地满足于局部空间或室内场景中的表现。这种尽量压缩或抽离广阔空间的做法,自然让我想到德国美学家沃林格在百年前提出的“抽象冲动”与“空间恐惧”之说:他相信,人类存在着两种冲动:移情冲动和抽象冲动。“移情冲动是以人与外在世界的那种圆满的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密切关联为条件的,而抽象冲动则是人由外在世界引起的巨大内心不安的产物……我们把这种情形称为对空间的一种极大的心理恐惧。”沃林格特地谈到,东方文明民族的原始艺术突出地表现了这种抽象冲动。他们“困于混沌的关联以及变幻不定的外在世界,便萌发出了一种巨大的安定需要,他们在艺术中所觅求的获取幸福的可能,并不在于将自身沉潜在外物中,也不在于从外物中玩味自身,而在于将外在世界的单个之物从其变化无常的虚假的偶然性中抽取出来,并用近乎抽象的形式使之永恒。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便在现象的流逝中寻得了安息之所。他们最强烈的冲动,就是这样把外物从其自然关联中,从无限地变幻不定的存在中抽离出来,净化一切依赖于生命的事物,净化一切变化无穷的事物,从而使之永恒并合乎必然,使之接近其绝对的价值。在他们成功地这样做的地方,他们就感受到了那种幸福和有机形式的美而得到满足。确实,他们所得到的只能是这样的美,因此,我们就可称经过这种抽象的对象为美。”② 王小帅不一定了解沃林格的这种抽象美学,但他的选择和取舍却告诉我们,他对广阔的空间表现不感兴趣或不予信赖,而是有意识地从无限的广阔空间退却,退回到有限的局部空间或室内空间展开叙述。这无疑也可以理解为别一种抽象冲动的运用。上面说的含蓄和内敛,其实都与这抽象式表现相合拍,也就是对世界采取简约化、凝练式处置。
即使是在故事的高潮段落,影片也没有丝毫的渲染或放纵意图,而是继续上述含蓄、内敛及抽象路线,最大限度地展现了节制的原则。观众像影片开头时那样跟随已经熟悉了的枚竹和肖路,在汽车的左右摇晃中再次来到出租房,他们如何合作完成这次离婚夫妻间的特别的“偷情”或“外遇”仪式呢?影片把他们之间那种尴尬、拘谨而又急切、企盼等复杂情绪拿捏得恰到好处。尤其是两人在床上被窝里踌躇着始终无法进入“交配”角色时,共同的救女话题把他们从尴尬中解救了出来,双方都发自内心地生出对女儿的深切的爱和对新生儿的热烈期待。于是,观众看到大红被子覆盖下的两人肢体终于缓慢地而坚决地叠合到一起,完成了神圣的交合仪式。如果把这仪式的瞬间看成全片高潮的话,那么这高潮虽是感人的却不是煽情的;虽是表现的却不是铺陈的。因为,两人这时呈现的情感已超越普通的男女之情,而演变成跨性别的具有最后的救赎功能的伟大的爱。也就是说,不再是普通的性爱或情爱而是最高的圣爱在这里释放出不同凡响的感人力量。为了突出这种效果,影片的表现是高度节制的,可以说节制到几乎不可能再节制的程度,而通常的导演可能会选择至少多一倍的胶片长度去纵情表现。
影片的结尾与此相类:两对夫妻各自平淡地吃饭。充满爱意的董帆为丈夫盛了满满一碗米饭,并且不断夹菜,显然意在为他“劳累”后滋补身子;自以为瞒过老谢去出租房交合的枚竹,和已碰巧从手机中得知真情的老谢坐到一起吃饭,老谢突然平静地提出妻子生下的孩子跟他姓,从而使未来家庭矛盾圆满解决。影片就这样结束在意犹未尽的平淡中,爱的乌托邦情景已然展现,该说的都已说完,剩下的就是由观众自己去想象了。
二、简约与蕴藉及其美学渊源
影片的上述含蓄、内敛、抽象、节制和平淡等表现手段,合起来可以说共同体现了简约化原则,这就是说,尽可能舍弃对象的枝蔓或主要容量而仅仅从中抽离出它的最简单而化约的表现形式。这种简约化表现有两方面效果: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减弱影片的人为色彩、去除令人厌倦的做作成分,加强它的生活客观性;另一方面可以蕴藉深厚地传达编导的表达意图,体现一种蕴而不发的深长效果。
王小帅在这里展现的对于简约化和蕴而不发的美学追求,与中国古典美学历来推崇的“蕴藉”原则是吻合的。“蕴藉”又作“酝藉”或“蕴籍”,“蕴”的原义是积聚、收藏,引申而为含义深奥;“藉”的原义是草垫,有依托义,引申而为含蓄。“蕴藉”在文艺领域往往指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在分析文体问题时指出:“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即那些命意浅显直切的作品,大都缺乏“酝藉”。他明确地把“酝(蕴)藉”作为评价文学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他甚至强调“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意义深刻的文章总是显得文采丰盛,而把不尽的意味曲折地包藏其中,这样的文章才能“使酝藉者蓄隐而意愉”,令喜好“酝藉”的读者阅读“酝藉”之作而充满欣喜。清初贺贻孙在《诗筏》中指出:“诗以蕴藉为主,不得已而溢为光怪尔。蕴藉极而生光,光极而怪生焉。李、杜、王、孟及唐诸大家,各有一种光怪,不独长吉称怪也。怪至长吉极矣,然何尝不从蕴藉中来。”在他看来,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和李贺等唐代大诗人的诗作,之所以各有一种光彩和奇妙,恰恰是由于把“蕴藉”放在头等重要地位。能“蕴藉”而后生“光怪”,可见“蕴藉”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又认为:“所谓蕴藉风流者,惟风流乃见蕴藉耳;诗文不能风流,毕竟蕴藉不深。”这些表明,“蕴藉”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常用概念,强调文艺语言与意义应当蕴蓄深厚、余味深长。王小帅是否有意遵循中国古典美学的上述原则,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有意识的含蓄、内敛、抽象、节制和平淡等表现手段恰恰体现了古典美学传统在现代电影艺术样式中的复活,表明这种古老的美学原则在现代艺术样式中仍然可以洋溢出表现力。
三、爱的乌托邦
影片通过这样的简约化与蕴藉式故事讲述,希望获得怎样的观影效果呢?这可以从影片的中英文名称上获得集中提示。影片的中文名为《左右》,寓意着故事中主要人物在家庭伦理上左右为难的境遇。而王小帅在选择全球公映的英文名称时,给出了“In Love We Trust”即《信赖爱》这名称。这里的中英文片名合起来就把编导的表现意图几乎和盘托出了:人生难免遭遇灾难或风险,让人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但凭借爱终究可以脱困。在影片中,来自枚竹的母爱、老谢的继父之爱、肖路的生父之爱,以及来自董帆的对丈夫与前妻所生女儿的同情之爱,终究化解了生活中曾让他们左右为难的困窘,把他们引向新的和谐的希望之旅。这显然幻化出一种空前理想的爱的乌托邦,为充满危机意识或忧患意识的当代人提供了一种影像的抚慰。
引申而看,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一则寓言,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时期人们遭遇的生活危机及其化解策略的一种想象态凝缩形式。影片中的两个家庭的成员、两对夫妻本来都是“好人”,堪称“和谐社会”的平常而又合格的和谐市民典范。但即使是这样的良善家庭及其成员,也可能会被突如其来的巨大危机或灾难击中而陷于失谐或不和谐境地。“和谐社会”何以保障?影片给出的是爱,是一种植根于普通亲子之爱和男女之爱而又同时跨越它们的神圣的爱。这种爱驱使枚竹不顾一切地拯救女儿于绝症中。但这种救赎性的爱本身却必然引发新的伦理危机,这就是导致老谢、肖路和董帆同时处于艰难的选择与承担的风险与困窘中;但仍然还是通过这种无边的圣爱,上述三人最后都发自内心地接受了枚竹的惊人选择,并且愿意倾力承担其导致的新的伦理后果。这时,这种既不合夫妻情也不合婚姻法的爱,终于可以跨越通常的人伦之爱,而具有超常的终极性伦理意味。爱,一种神奇的爱可以逢凶化吉、消灾避祸,成为人们通向“社会和谐”的制胜法宝。由此看,影片无疑体现了一种鲜明的爱的乌托邦拯救意味。
如果有关这部影片的这种乌托邦意味的阐释多少可以成立,那么,在更宽广的中国大陆电影平台上,可以见出一种涵盖主旋律影片、商业大片和艺术片的共同的值得关注的现象。主旋律影片近年显示了一种我所称的“儒学化转向”,也就是把儒家式仁爱当作“和谐社会”的拯救策略,例如《五颗子弹……》(又名《仁枪》)、《千钧·一发》、《我的左手》等。就连商业大片如《集结号》也把仁爱输入谷子地鸣冤叫屈的言行中,体现了特殊的爱的力量。向来不顾票房而以境外得奖为重的艺术片,也逐渐地加重了爱的表现程度。从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中,不难聆听到充满生存风险的底层社会对非婚前妻及女儿的执着的浓烈亲情,对偶遇的路人小马哥的同情的爱等。同属艺术片,王小帅的《左右》没有跨越《三峡好人》那种爱的暖流,而是既深深置身其中又有独特的开拓。与《三峡好人》在某些段落的略显铺陈和超现实的虚拟相比(如关于人民币的符号学阐释、“飞碟”降临的超现实刻画等),《左右》更多地呈现出简约化和蕴藉式叙述,是要以这种节制的方式导向可以惠及全社会的爱的伦理乌托邦的建立。我想说的是,我们当下的“和谐社会”的建立不能单纯依靠乌托邦,但也离不开合理的乌托邦实验。对此,《左右》无疑可以激发我们当下的历史想象

阅读全文

与芳芳电影观后感3000字作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兰州电影小演员景 浏览:170
毛血旺大尺度电影 浏览:704
欧美电影搞笑音乐 浏览:781
泰国老婆是鬼那个电影 浏览:129
老男孩电影完整版电影 浏览:590
泰国律师电影 浏览:828
2结局电影 浏览:229
义乌保利电影院 浏览:590
邪恶电影大全日本 浏览:181
下个月他打算看电影的英文 浏览:582
台湾毕业季电影 浏览:158
电影心灵奇旅在线观看中文 浏览:853
古代电影大全中国人 浏览:75
第十一届广州大学生电影节9月 浏览:790
电影中音乐的渲染效果 浏览:544
雀圣电影3免费观看完整版 浏览:438
鬼门关鬼片电影大全 浏览:797
爱情电影接吻片浪漫中国 浏览:259
最好的一部韩国电影 浏览:300
长得像周冬雨的女演员电影 浏览: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