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电影转山观后感1500

电影转山观后感1500

发布时间:2024-09-08 15:36:21

❶ 转山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影片很简单,只有一条线索:一个24岁的台湾年轻人张书豪,在寒意渐生的10月,为了帮助哥哥完成遗愿,从丽江出发,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近2000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高原之路”。一路上他经历了穿越无人区、夜间骑行几乎掉下悬崖、八宿打狗、由于食物中毒而整整两天上吐下泻……途中他一直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摇摆,但最终决定走下去,因为他认为,就算是失败,也应该在失败面前看见自己是如何就范的。在自己的毅力和沿途众人的帮助下,他最终到达了内心深处最纯洁的地方——拉萨。这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片中有一句台词引人深思“不要有一天我们在对方的葬礼说,当年我们去就好了……”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心中有着无数的梦想,却被众多俗事束缚着,以为自己还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却不知其实在一天天地虚耗光阴,无形之中离自己的梦想已渐行渐远,直到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
张书豪给了我们一个榜样,影片开始时他是一个懦弱寡言的普通男孩,外表的清秀文弱让人不敢相信他的内心竟然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随着他的渐行渐远,他的目光逐渐变得坚毅果敢,虽然他选择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稍有不慎就会成为高原上的孤魂野鬼,但他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斗志,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困难,片中有两次在他筋疲力尽时遇到了汽车,旁人愿意搭他一程,但他拒绝了,只是淡淡的微笑:谢谢,我可以。眉宇间的刚毅,让他充分展示了一个阳光男孩到成熟男人的转变。他的努力和坚决,终于让他完成了这项在常人眼中不可能的任务,作为回报,他见到了“入藏第一眼看到就能给人一年好运”的梅里雪山,来到了“世界屋脊的明珠”——布达拉宫,片中的景色雄伟壮丽,在金字塔状的雪峰间,环绕着如梦似幻的白云,和天空纯净到几乎没有杂质的蓝色互相辉映, “雪山冰激凌”美得摄人心魄,这是人们梦中的天堂,让我们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
这是一部属于青春和梦想的电影,希望我们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去征服生活带给我们的磨难,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也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踏上那片神奇的土地,坚定不移的在寒风和冰雪之中, 与我们心中的高原女神:喜玛拉雅,来一次最热烈的拥抱。
人们都希望我成熟,觉得成熟了就长大了,觉得成熟了就不会被人欺骗了,也不会被人伤害了,是的,只有被人欺骗了,被人伤害了,才会变的所谓的成熟,因为当所有的都会伪装和虚伪的时候,又怎么会上当呢?当所有的感情都不会出于真诚,所有的事情都是出于目的,不会相信别人,在自己的心里筑起了牢固的宝塔,又怎么可能会有人伤害到自己呢?可是所谓的成熟,快乐了吗?
大家都在告诉我说,我变了,变的成熟了,稳重了,我只能跟他说,是的,因为你已经离开了我的世界,彼此之间只能是礼貌的。而我自己知道,在我的世界里,我依然是那个爱哭爱笑,爱疯爱闹的女孩,我会给自己一个空间来储藏我自己的内心,因为我知道我必须那样活着,那才是我的快乐源泉,也许我还会被伤害,被欺骗,但是我觉得那样会更加的精彩,而圆滑只是在我的世界之外,成熟也是与世界外的人而言。我的世界就是我的朋友与亲人,其他之外的人我也会变得与时俱进,而我那么强的学习能力也必然会促进我的交际能力。
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知道我的选择是什么了,那就是那个具有挑战的工作,那个可以历练我的工作,那个可以让我接触社会不同的人,可以让我更加适合外面的世界的工作。

❷ 《冈仁波齐》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冈仁波齐》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冈仁波齐》观后感1

何为信仰?是在生病难受的时候,祈求菩萨的保佑,是在庙会上香的日子,在未曾看过《冈仁波齐》之前,我从未想过信仰的力量会如此之大,让我震撼,也让我思考。

电影一开始,描述的是西藏小山村的乡村生活,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也没有利益冲突,有的只是朴实无华的人情味和一帮虔诚的信徒,能去朝圣,是他们一辈子的愿望。如果你年轻的时候没有去过,那么可能这一辈子你都去不了了,它不仅仅是克服各种险情的发生,更是对于自己身体的挑战。但是如果你去了,我想他们在以后的日子更会一往无前,一直开心健康。

有信仰的人,不会去干坏事;

有信仰的人,但也会变得顽固。

为了能够去朝圣,他们可以舍弃一切外在的东西,求家人幸福安康,更求众生幸福。这也是我真正通过电影知道了朝圣在我国藏族地区又称为磕长头。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复前,该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不得不说,有信仰的人值得敬佩;不得不说,信仰的力量真伟大。这要是换做没有信仰的人可能走一半或者一个周就不能继续走了。

我想起了之前大傻子跟我说过用石头搭一个塔,能把最上边的石头放下去不掉就可以许愿,并且愿望成真。大傻子,我跟你说这东西叫做玛尼堆,藏语称“朵帮”,就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有机会我自己也尝试搭一个,然后许一个大大的愿望,希望大傻子永远健康开心,嗯,我会帮你许愿的。

在朝圣的路上,不可避免的就是各种险情的发生,有向下滑落的石子,有路面积水,更有可能发生车祸。但是当遇到各种险情的时候,他们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迎难而上,因为没有什么事情是比朝圣更神圣的事情。

但是更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中间穿过拉萨的时候,他们和游人的对比,让我对他们的敬佩之情达到了最高,那种不在乎世俗的眼光,那种没有游人的匆忙,试问现在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在五彩缤纷世界里不迷失自己,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心静如水,我想应该很少很少吧!因为他们一生只做一件事――朝圣。

有信仰的人,令人敬佩。

《冈仁波齐》观后感2

有信仰的人总是善良和体贴的,就算是随行的拖拉机被一辆越野车给撞翻在路边,他们想到的也是越野车上的人需要快点送到医院救护,而他们自己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决定,拆掉撞坏的车头靠人拉车继续前行,这里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迟疑,如此朝圣之路,犹如佛经上讲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难都是上天的考验,没有这些逆境、磨难,无始劫以来积下的债怎么还?所造的业如何消?当你经历、当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证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终于一路下山看到了远处的布达拉宫,大家默默的集体站在那里遥望施礼,内心的激荡无以名述,我作为观众久久不能平静,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闪耀的布达拉宫是每一个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他们在前行的路上,虽然冈仁波齐圣山还在远方,但是至少到达拉萨让他们坚信:每一天,无所畏惧,坚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个身边的人,珍视所有的生命,甚至那只马路上缓缓爬行而过的虫子,所有的善总会让灵魂到达彼岸。

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需要历时一年用脚行走、用身体丈量长达20xx多里的朝圣之路......,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雪山脚下渐渐拉远的队伍,转山尚未开始,经过拉萨完成补给和休养,去往圣山的道路还在前方,这样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这样吗?

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电影,生活中最真实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随拍搬上了屏幕,每一个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虽然我从小生长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却并没有那样近距离的了解过藏民的朝圣之路,这一次,跟随电影的镜头用一种全然浸入的视角看完了电影,内心升起对电影摄制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如此的好电影实在是太难得了,我们从电影里只是看到没有尽头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顶上飘扬的经幡美丽而神圣,可是我却很清楚走到那里绝大多数人的身体反应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而摄制组却在如此身体巨大的挑战下完成了这部具有非常意义的电影的拍摄,如此对信仰的尊重、对藏民一路朝圣的真实再现难能可贵,如果你想要看这部电影,一定要去影院支持!

《冈仁波齐》观后感3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

然而,他们的内心却少有狂妄的期许和不安于世俗的过分追逐。路在远方,路亦在脚下。无论我们前行的目地的在哪里,也无论前方的路途有多么的遥不可及。信仰的坚定,会让我们忘却太多的设计与筹划。只是,路在脚下,如此便去前行。

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开始,即忘记路途遥远,只是用简单的身心合一,去缩减与目的地的差距。风尘仆仆之中,我们或许窥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不为此生,却为来世。

真正的庄严,不在于过度的粉饰。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虔诚之心与我们最大的触动,也是那不为你我,却为众生的离苦得乐而不辞劳苦的前行之躯。

很多时候,我们向往一种宁静,向往一种纯粹,向往一种莫名的感动。往往寻找之时,却无最好与最真的契合。然而,当五体投地,叩首前行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时,莫名的感动,不由的叩启我们内心中,封藏已久的触动与共鸣。这就是内心纯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诵经,只为众生的祈愿与安康。所以,我们被震撼,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该有的最本真的愿望。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被过度的心与心外的装饰所迷惑,乱了自我,也乱了内心。

每个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纯粹与极致的信仰与虔诚底蕴。那份极简的纯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缚之后的无私无我。所以,在眼观纯朴信仰与不褪色虔诚的情景时,我们的感动也是最纯粹的纯善复苏,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心撞击。

其实,修行路上,没有太多的信誓旦旦。如果总是口号大于行动,那么,路,永远在远方。但是,回想那三步一叩首,只为众生的祈愿与祝福而前行时,纯朴的形象却波及着我们寻觅已久,却又似曾相识的内心共鸣。

当我们把信仰落实于当下时,人人心中的至真虔诚,都会自然而然的让我们的身与心合一。那一份感动与纯粹属于我们每一个大家,只要让路在脚下,立即前行,最终的殊胜,是人人心中有圣地。然而,那却是不为你我,是为众生的无私与大爱!

让路在脚下,即刻前行,只为众生的苦与乐……

《冈仁波齐》观后感4

好多次看见这个名字不过都没有选择进去观看,今天一个人在家想要一看究竟。电影真的特别真实,没有漂亮的演员,没有华丽的服装,甚至没有太多语言。

很抱歉我没有记住人物的名字,只记得他们一行15人,有年迈的爷爷,有怀孕的媳妇,有9岁的女童,患有先天残疾的屠夫,他们所有人共同的心愿去神山,磕长头,赎罪,祈福。信仰面前是一样的。

当他们制作朝圣的工具和所穿衣服还有准备食物时,我感觉就像东北的过年。我完全没有想到会走那么久。一出门就开始磕长头,晚上搭帐篷生火,念经文。一直看着他们磕头,我的心不平静了,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本来生活的很苦了为什么还要更苦呢。当我看到孕妇生孩子的时候,那鲜活的生命降临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信仰的虔诚要体现在行动上。哪怕生孩子也不能退缩,尤其是带着小生命一同前往。我说出我当时的想法大家别笑我,我居然想刚生完孩子不用坐月子吗?后来大喇嘛给孩子我明白了朝圣正好迎接新的生命,让孩子在拖拉机里安静生长。

旅途中遇见困难大家相互关爱,同样朝圣的人相互帮助。一群人心无旁骛的为追求众生平安而付出辛苦。共同追求平安喜乐的目标。

在他们身上让我看到了信仰的魅力,拥有大爱,并去爱别人。车子被撞翻到路边,来不及看自己的伤势,听到对方车里有需要帮助的人,立刻让人离开。而一行人更加艰难的上路了,途中爷爷的离开了,我在想这应该是他要来朝圣的最终心愿,最后他被葬在了朝圣的路上。

电影里一路上无尽的雪山,让人神往的美景,让人陶醉的圣地。用脚行走20xx公里,一边走一边磕头,鞋子不知道穿坏了多少双。当镜头推到他们在拉萨脚下依旧磕头,我想旅游的人们大概也和我一样的心情看待他们吧。电影最后一片白茫茫,几个微小的人影,继续行走着。我的心不仅有些震撼,重新对信仰有的新的理解,也有了新的感悟。看到小女孩脸上那坚定的表情,不仅让我感动,追求极简心,纯净修行,心无旁骛,唯有众生喜悦平安是他们今生的追求。

一场修行,渡人渡己。

《冈仁波齐》观后感5

电影讲述了 十一位普通藏民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他们历时一年,从芒康小镇一路向着西边,经过拉萨再到冈仁波齐,用磕长头的最虔诚姿势走完了2500公里的朝圣之路。

这十一位朝圣者,都是家庭贫困的藏民,去朝圣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带叔叔了却心愿的,有因做了屠夫想赎罪的,也有因家庭变故而去求福的,他们中有饱经沧桑已经72岁的老人杨培,有成熟稳重的48岁掌舵人尼玛扎堆,有23岁怀孕半年的次仁曲珍,还有天真可爱才满9岁的小女孩扎西措姆,他们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个体差异,但却怀着一致的虔诚与毅力。一路上,他们经历着各种各样的艰辛和考验,恶劣的天气、简陋的食宿、磕长头的艰辛、半路生下孩子、猝不及防的车祸、历经千辛万苦到了拉萨却发现没了去冈仁波齐的盘缠、到了冈仁波齐脚下杨培在睡梦中离世……

这些艰辛和意外,任何一个都可能让我们这些藏区以外的人们轻易就放弃进藏的努力,但是他们却没有,面对艰难与困苦,他们坦然相对;面对灾难和意外,他们绝不退缩,当我们这些乘坐飞机、火车和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进藏的人还在不停地抱怨进藏的辛苦时,他们却用最坚定的身影一步一步磕着长头完成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朝圣之旅。

影片中有几个情节让我非常感动:他们一路省吃俭用却还热情地招呼路上相遇的朝圣者,将所剩不多的食品分给他人;当他们被一个好心老人留宿时,他们主动帮老人干农活来回报老人;当装载 便留在拉萨打零工,等赚够了去冈仁波齐的费用再出发。

似乎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阻挡他们朝圣的步伐,三步一磕的艰辛、餐风宿露的窘迫,让他们一行人看起来格外的凄凉、憔悴和肮脏,但他们却有着最坚定的信仰以及最干净的灵魂,藏区之外的人们或许很难理解和认同藏民们的这种信仰,甚至有不少人质疑他们用一年时间徒步2500公里去朝圣的意义何在?也许在凡人眼里,与其耗尽一年时间辛苦朝圣不如去努力赚钱——在他们看来,后者更现实也更迫切。

通过《冈仁波齐》这部纪录片的展现,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我知道藏民们的信仰有多坚定,但我并不知道这种坚定还能以如此淡定从容的姿势来展现。

感谢那些朝圣的背影,是他们的平静和坚定,才让那片神奇的雪域高原身处浮躁喧闹的花花世界包围之中,却依然得以保存住最湛蓝的天空、最清澈的湖水以及最坚定的信仰和最纯洁的灵魂。

《冈仁波齐》观后感6

张杨导演新作《冈仁波齐》已于近日在全国公映,这部长117分钟的电影,只讲了一个简单到朴实的故事――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个普通的藏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翻山越岭2500公里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此行历经生、历经死、历经震撼的西藏四季风光,历经灾难、变故、内心的拷问、成长与蜕变,看似平静至极,实则波澜壮阔。上映首日,就有人说这是一部“今天不看,明天就看不到”的电影,可它却在包括《变形金刚5》、《异形:契约》、《新木乃伊》、《神奇女侠》等众多好莱坞大片前后夹击下野蛮生长,突出重围。

三日票房破600万 七日票房破20xx万 上座率持续高

6月20日,《冈仁波齐》在上映首日以1.6%的排片量开画,彼时多部好莱坞大片正在热映,占据了超过60%的排片,《冈仁波齐》却以21%的超高上座率高居榜首,并于上映第三日(6月22日)票房突破六百万。6月23日,面临《变形金刚5》上映的巨大排片压力,《冈仁波齐》排片量锐减至0.9%, 但依然没有阻挡观众的观影热情,平均上坐率高达26%。在随后周末两天,《冈仁波齐》排片分别升至1.2%和1.9%,上座率更飙升达到43.8%及41.4%。

与低排片率伴随的是影片超高的上座率及口碑,来自大众和影院对影片的支持声越来越多,终于在观众和影院的共同努力下,《冈仁波齐》在上映第七天(6月26日)排片达到3%以上,票房突破20xx万。

与此同时,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冈仁波齐》的讨论热度也在不断增加,数据显示,自6月20日影片上映以来,微信指数已突破350万次,甚至超过正在上映的《异形:契约》。

这样一部在众人眼中只属于小众的影片,自公映以来日均排片不到2%,但是凭借一路飙升的上座率和口碑逐渐逆袭。行业人士一致认为这是近年来的罕见案例,尤其对于一部看起来不讨好的艺术电影来说。

对于一部商业片来讲,千万票房不值一提,但是对于往往会被市场冷落的艺术电影,这样的成绩,让大家看到了国内电影市场的转变,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能够给观众带来更丰富的选择。这些成绩也让大众看到,我们的市场一直在低估自己的观众,艺术电影的观众远非小众。

《冈仁波齐》观后感7

有信仰的人一直善良和体贴的,即使是随行的拖拉机被一辆越野车给撞翻在路边,他们想到的也是越野车上的人需要快点送到医院救护,而他们自己能做的只能是飞速做出决定,拆掉撞坏的车头靠人拉车继续前行,这里无人抱怨,无人迟疑,这样朝圣的道路,犹如佛经上讲到的故事,所有的磨难都是上天的考验,没这部分逆境、磨难,无始劫以来积下的债如何还?所造的业怎么样消?当你经历、当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证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终于一路下山看到了远处的布达拉宫,大伙默默的集体站在那里遥望施礼,内心的激荡无以名述,我作为观众久久不可以平静,所有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闪耀的布达拉宫是每个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他们在前行的路上,虽然冈仁波齐圣山还在远方,但至少到达拉萨让他们坚信:每一天,无所畏惧,坚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个身边的人,珍视所有些生命,甚至那只马路上缓缓爬行而过的'虫子,所有些善总会让灵魂到达彼岸。

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需要历时一年用脚行走、用身体丈量长达20xx多里的朝圣的道路……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雪山脚下日渐拉远的队伍,转山尚未开始,经过拉萨完成补给和休养,去往圣山的道路还在前方,如此的含义好像比拍完全程更有含义,修行的道路不就是如此吗?

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电影,日常最真实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随拍搬上了屏幕,每个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虽然我从小成长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却并没那样近距离的认知过藏民的朝圣的道路,这一次,跟随电影的镜头用一种全然浸入的视角看完了电影,内心升起对电影摄制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团结的基础,这样的好电影实在是太难得了,大家从电影里只不过看到没尽头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顶上飘扬的经幡漂亮而神圣,可是我却非常了解走到那里绝大部分人的身体反应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普通人可以承受的,而摄制组却在这样身体巨大的挑战下完成了这部具备很意义的电影的拍摄,这样对信仰的尊重、对藏民一路朝圣的真实再现难能可贵,假如你想要看这部电影,必须要去影院支持!

《冈仁波齐》观后感8

张杨导演新作《冈仁波齐》已于近日在全国公映,这部长117分钟的电影,只讲了一个简单到朴实的故事――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个普通的藏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翻山越岭2500公里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此行历经生、历经死、历经震撼的西藏四季风光,历经灾难、变故、内心的拷问、成长与蜕变,看似平静至极,实则波澜壮阔。上映首日,就有人说这是一部“今天不看,明天就看不到”的电影,可它却在包括《变形金刚5》、《异形:契约》、《新木乃伊》、《神奇女侠》等众多好莱坞大片前后夹击下野蛮生长,突出重围。

三日票房破600万七日票房破20xx万上座率持续高

6月20日,《冈仁波齐》在上映首日以1。6%的排片量开画,彼时多部好莱坞大片正在热映,占据了超过60%的排片,《冈仁波齐》却以21%的超高上座率高居榜首,并于上映第三日(6月22日)票房突破六百万。6月23日,面临《变形金刚5》上映的巨大排片压力,《冈仁波齐》排片量锐减至0。9%,但依然没有阻挡观众的观影热情,平均上坐率高达26%。在随后周末两天,《冈仁波齐》排片分别升至1。2%和1。9%,上座率更飙升达到43。8%及41。4%。

与低排片率伴随的是影片超高的上座率及口碑,来自大众和影院对影片的支持声越来越多,终于在观众和影院的共同努力下,《冈仁波齐》在上映第七天(6月26日)排片达到3%以上,票房突破20xx万。

与此同时,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冈仁波齐》的讨论热度也在不断增加,数据显示,自6月20日影片上映以来,微信指数已突破350万次,甚至超过正在上映的《异形:契约》。

这样一部在众人眼中只属于小众的影片,自公映以来日均排片不到2%,但是凭借一路飙升的上座率和口碑逐渐逆袭。行业人士一致认为这是近年来的罕见案例,尤其对于一部看起来不讨好的艺术电影来说。

对于一部商业片来讲,千万票房不值一提,但是对于往往会被市场冷落的艺术电影,这样的成绩,让大家看到了国内电影市场的转变,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能够给观众带来更丰富的选择。这些成绩也让大众看到,我们的市场一直在低估自己的观众,艺术电影的观众远非小众。

《冈仁波齐》观后感9

位于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冈仁波齐山,又叫须弥山,是藏传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中国西藏雍仲苯教、印度教、藏传佛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冈仁波齐峰经常是白云缭绕,当地人认为,如果能看到峰顶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情,因此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人踏上这条求福之路。电影《冈仁波齐》就是张扬导演用镜头讲述的一个关于朝圣的故事。

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当他在家庭聚会时说出这个决定时大家平静接受的态度和闻讯赶来要求同往的村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此时影片刚刚开始,作为观众的我还在努力捋清关系的状态中,影片中的人们不管是青壮年还是妇孺就给我一种强烈的信号——我要去!且不说此去路途艰难,就是这些“朝圣者”让大家看了都不禁说一声:悬乎!他们中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0xx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一辆拖拉机充当脚力用来运装备和物资,没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仪式,镜头就突然切换成男女老少匍匐在地,磕起长头,朝圣之路就这样开始了。而未来20xx多公里的每一步路,他们都要这样走过,几步一叩首,五体投地,没有人监督,但每一个人动作之规范之卖力是难以想象的,只为求得神明的护佑,甚至途中拖拉机坏了男人们不得不用人力拉车,走到几百米的远处,再折返回去,重新回到原地继续磕头,一步都不敷衍。杨培老人在某个清晨再也没有醒来,大家也仅仅是请来喇嘛,把他葬在神山的怀抱,继续赶路,没有痛哭,只有祝福。

他们在风霜里叩首,他们在泥泞中跋涉,他们对路上每一个遇见的人微笑,他们完美的诠释了信念和理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一定标准的生活方式,只要你心中有信仰并为之努力奋斗,你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此时,仓央嘉措的《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久久回荡在我脑海,我知道,藏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不是一首歌一本书一部电影能完全诠释出来的,在面对异族猎奇目光的窥探中,他们面带微笑,心向阳光,一步一步迈向自己心中的圣地!

❸ 冈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观后感精选范文【1】

和最近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5》相比,《冈仁波齐》实在太小众了,无论是剧情节奏关注度或是受众人群,看过影片的人都能感觉到电影的力量,它留给人的震感,这是一场生与死的虔诚之旅。

西藏的朝圣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听闻,朝圣者的每一次匍匐前行,每一次叩首。在内心都是一次震撼,一次洗礼。

《冈仁波齐》记录了来自芒康的十一位藏民,怀着不同的理由,一路向西朝圣的故事。他们穿越1200公里,一步三叩首,从芒康拜到拉萨,又从拉萨拜到神山冈仁波齐。

他们中有年过七旬,将朝圣当作人生最后一件大事的“杨培爷爷”;有年仅九岁,懵懂走向朝圣之路的小女孩;有父亲抱憾离世带着叔叔圆梦的领路人尼玛;有身怀六甲期待一个新生命到来的母亲;有自觉罪孽深重的屠夫···形形色色的十一个人,历经艰辛,为了心中那坚定的信仰,一路向西。

《冈仁波齐》的丁孜登达——一个出生在朝圣路上的孩子,杨培——一个死在朝圣路上的老人。这是全片关于生与死的两个片段,像是一个圆,一个轮回。

身怀六甲,不顾身子去朝圣就已经让我们不能理解了,生完孩子不坐月子,带着孩子继续西行在我们看来更是离谱。孩子的爷爷奶奶看完孩子之后,依然让孩子随着他们一起超生。这就是他们的信仰。在他们心里,这个朝圣路上出生的孩子是带着福报来的,更是带着使命来的,他理应走完这段朝圣之路。

这十一个人,怀着各自的理由,头也不回的向远方叩拜。不停的磕头,不停地祈祷,为自己,为家人,为众生祈祷。不停的向前,风霜雪雨没有畏惧,有泥滩就淌过去,遇到大雨就停下来休息;雪崩车祸阻挡不了他们的脚步,受伤了就休息几天再走,车头坏了,就丢掉车头,拉起车厢继续前行。仿佛在他们心里,除了信仰,没有什么是可以阻挡他们的。当到达拉萨,看到布达拉宫,他们仿佛是找到了前世的归宿。

《冈仁波齐》无论在题材或是拍摄手法都属于吃力不讨好的类型,但就是这样一部像纪录片的写实电影在六月众多上映的国产电影里成了黑马,周票房达到了2000万,这样的成绩对于动辄上亿的票房无法比较,但对于这样一部太过小众的电影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对国产优秀电影的鼓励也是一种榜样。

《冈仁波齐》没有华丽惊艳的镜头,而是类似手机拍摄的纪实场景,却带给人朴实平淡的感受。虽然影片从头至尾只是不断重复着朝圣过程中的磕头,念经,休息的切换,但却真实地反映出生死轮回的真谛,以及对信仰的敬畏,在平淡中带给人心灵冲击。

《冈仁波齐》的细节令人称赞,比如屠夫在磕头时等一只甲虫慢悠悠地经过;比如朝圣的一行人在帮助他们的老人家中虚心地聆听教诲,又热情地帮助老人干农活;比如年幼的小女孩在漫天风雪中稍作停留后依然笃定地继续跪拜;结尾的大远景,在白雪皑皑的茫茫天地间,朝圣的他们犹如一尊尊塑像在匍匐着行走。

冈仁波齐观后感精选范文【2】

前段时间,在即刻视频拍的短片中,我回答了一个和电影有关的问题:怎样看经典电影?我的回答是:三个“不怕”。

不要怕经典,不要怕剧透,不要怕自己的直觉。

不要怕经典,经典其实并不遥远,并不高深,一部电影能经过时间的筛选留下来,恰恰因为,它和我们有着密切关系,或者生活,或者心灵。

不要怕剧透。一部电影,是不可能被剧透的,好电影尤其是这样,有多少次,我先看了最完整的剧本,都想不到最后拍出来的电影是什么样子。剧透反而会帮助我们对一部电影了解更多。

不要怕自己的直觉。专家说什么,影评人说什么,不重要,自己看到的,自己感受到的,就是最正确的,最珍贵的,也是对一部电影最好的回馈。

其实,这也适用于所有的电影。不要怕,不要怕,不要怕看,不要怕它影响到自己,不要怕自己的直觉“不对”。

对张杨导演的《冈仁波齐》,也是这样。我想用它做样本,说说我是怎么看这种似乎很不简单的电影的。

▲《冈仁波齐》的导演张杨先生,他之前的作品有《爱情麻辣烫》《洗澡》《昨天》《落叶归根》《飞越老人院》。

这是一部用纪录片手法拍出来的故事片,但它的故事,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十一个藏族人,从芒康出发,走了两千多公里,去拉萨和冈仁波齐山朝圣的事。

听起来似乎很让人害怕,怕它沉闷,怕它乏味,怕它艰涩,怕它不够“好看”。

不用怕,它很好看。

先看故事和画面。

的确就是十一个藏族人朝圣的故事,这十一个人生活在一个村子里,分别属于好几家人。故事发生的这一年是2014年,是藏历马年。

▲出门朝圣前,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这是朝圣者用羊皮制作围裙。

在藏传佛教里,马年是释迦牟尼降生和成道的年份,也是冈仁波齐的本命年。这一年里,诸神都会聚集到冈仁波齐。

平常年份,朝圣者来此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转山十二圈可免地狱之苦,转108圈今生成佛﹔而在释迦牟尼诞生的马年转山一圈,则可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相当于常年的.十三圈。

这十一个人,有老人,有孕妇,有屠夫,有残疾的小孩,他们就风尘仆仆地上路了。

一路上,他们遇到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有人被山石砸伤,孕妇生了孩子,一路上,他们还不断遇到当地人和别的朝圣者。

▲在路上,朝圣者遇到了一家人,他们正在集全家之力盖房子。

最后,他们用了一年,到达了拉萨和冈仁波齐山,去了布达拉宫,也在冈仁波齐转了山。所有的心愿都得以达成。

▲一步都不能少。

看起来很像纪录片,但看到一半,就会隐约觉得发现,它是有故事的,是对素材有过筛选和调停布置的,毕竟,一趟现实的朝圣路,未必恰好能发生那么多事,而一旦用电影来讲述朝圣,必须要对事件进行集中。

这种隐隐约约,似有还无的故事,我很喜欢。

这一年时间,他们走了两千公里,经历了四季,周围的环境一直在发生变化,雪山,草原,油菜花地,被桃花杏花围绕的小村庄,绿树招展的夏天。

冈仁波齐观后感精选范文【3】

这几年张杨有些低调,好像泡在大理等地,在“密谋”些什么,尤其是《飞越老人院》之后,就很少露面,直到他一口气拿出了《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两部片子,被震了一下,在大家都挤在北京忙着开发IP、忙着各种觥筹交错的项目和资本共舞时,他一头扎进冷寂与荒凉的边陲高原,像修行一样拍电影,朴实无华的电影,拍出了像心跳和呼吸一样的自然原色。

张杨真沉得住气,《冈仁波齐》开头,将近用了半小时,来描述藏族村民的日常生活,垒柴垛、烧火、煮饭、聊天,村前一幕幕大山环绕,时有风雪云雾,山下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几个村民不徐不疾地筹备粮食、工具,准备去拉萨朝圣。直到作为补给工具的拖拉机突突突地出现时,朝圣旅途才有了苗头。

参与朝圣的人群也体现出一种接近真实的日常,有老人、小女孩、孕妇、残疾人,以及作为主力的年轻人和中年人,他们匍匐在漫长的公路上,下跪,起身,又下跪,面色一样虔诚,动作一样认真执着,同时在路边垒起一座座大大小小的玛尼石堆,哪怕中途休息,一起搭建帐篷、烧火煮饭、吃饭喝茶、唱诗,都亲如家人,他们的世界简单自足,他们的内在纯粹认真,每个人都不会怀疑朝圣的意义。

《冈仁波齐》也许是公路片,因为村民一直沿着公路磕着长头,渐渐前进;也许不是公路片,它和我们理解的通俗意义上的公路片不太相似,太像一部朴素真挚的纪录片,没有任何渲染。这是去朝圣,是胼手胝足的神圣之路,它所面临的困难,不带传奇色彩和戏剧性,却一样扣人心弦,孕妇在途中生下孩子,青年人差点被坠落的山石砸中,老人在途中逝去,补给专用的拖拉机遭遇车祸,变成了没有车头的“人力车”,涉水过河大家依然匍匐着跪下去……

朝圣就像一次茫茫大海上的摆渡,磕长头就像在驾驭航船,他们要不断奋力前行,通过这次旅程,把自己摆渡到心灵彼岸,神山脚下,沐浴美满的佛光。

我们距离拉萨有多远?坐飞机,可能也就三四个小时,坐火车可能三两天,从川藏线、滇藏线自驾前往估计一两周。可能对青藏高原周边的藏族群众来说,去一次拉萨,可能要一年半载,甚至更长,路途迢远,海拔随山势抬升,他们一路磕着长头,风雨无阻,膝盖、头颅、手心无数次撞击地面,用几乎蜗行的速度前进,每一步都不敷衍,每一个过程都不省略。

片中从芒康出发的这群藏民,在长达1200多公里的路程上,安静的行迹,就像一群无声的蚂蚁,可是再慢,也要前进,也要抵达终点,他们和沿途沉重的大货车、时髦的越野车擦身而过,和灯火闪烁的热闹城镇擦肩而过,和春天、夏天、河流、湖泊、雪山擦身而过,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他们分心,没有任何寒暑冷凉的理由能让他们停留。

看了《冈仁波齐》,对镜自照,有些惭愧,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经常会怀疑人生,怀疑活着的意义,怀疑上班工作的必要性,包括鱼叔,一天总有那么一段时间,要怀疑眼前各种琐碎,恨不得从躯壳里跳出来去远足。

片子里的藏族同胞显然没有这种困惑,因为他们没有太多超过生活本身的欲望和困惑,他们极具耐心,他们容易满足,安然过好当下生活,带着纯净的心愿去朝圣,生死在天,不尤不怨。

很少有导演以这样“吃苦”的方法拍电影了,尤其华语导演,张杨这种行事方式让我想起喜欢的德国导演赫尔佐格,他说“我是一个奇怪的生物,沿著生命不断向前,在身后的沙子上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就是我的电影。”张杨身上也有类似属性,不满于既有现状,总想走不同的路。

透过《冈仁波齐》,张杨对电影的迷恋,对生命的热爱,似乎正在朝一个静谧、内敛的方向聚拢。再等一等,也许张杨更好的作品又会“突然降临”,镇住我们。

❹ 《转山》观后感

电影《转山》传达给人的是一股梦想和不屈的力量,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转山》观后感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转山》观后感1

挑战自我

我只是看了影片的末尾一小段,我感受最深的是:骑行者敢于挑战自我。即使面对高山,他也不畏惧,努力向前。在影片中,有一幕是一辆汽车经过主角旁,说上面至少5000米海拔以上,问他是否需要帮忙,骑行者说:“我行的,不用了。”如果面对同样的困境,我们是否都会有一样的回答呢?现实中的我们,常常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脆弱,经不起风浪。观看了电影也许会有一点改变。

信念

骑行者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要去拉萨。在拉萨那高原地区,高原山地的气候,一个骑行者要完成这次旅程似乎是很难的事。但我们常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他能够完成,是因为心中的信念:我要去拉萨。当你在大海中航行时,信念是你手中的一方罗盘,它使你沿着捷径前行;当你余核耐在黑暗中摸索时,信念是夜幕上一颗明亮的北极星,它将你的未来照得银亮银亮的,像是希望在跳跃;当你顺着小路氏首回家时,信念是一篝为焰,指引你走向前方……正是因为信念才产生了内心的一种坚持,一种执着。奇迹就是这样创造的。拉萨是人们向往的竖春地方,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追求下去。“知难而退”并不是一种智慧,而是一种懦弱。心中拥有了信念,我们就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人文关怀

《转山》中贯穿了一种人文关怀。虽然,人与人之间素不相识,但因为一个动作——“握手”,而牵在了一起。“握手”——显示一种信任,一种理解,一种鼓励。志同道合的人一个简单的动作“握手”以及老人与骑行者的“握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内心洋溢着温暖。除此之外,我从影片中体会到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老人在雪地遇见骑行者,随后两天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及在主角临行前赠予药物。慈祥的老人,言行也一样令人感到慈祥。雷锋精神中的助人为乐得以彰显。

《转山》让我想起爸爸对我说的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发出生命的强音。向困难发出挑战,凭借信心、勇气将困难克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一种境界,是一中内心深处的豪迈。相信生活在象牙塔的我们,在人生旅途上勇敢攀登,也终将收获这一种豪迈。

《转山》观后感2

为什么要走?只因路在脚下。

两年前看的《转山》这书,也是两年前去的西藏。只因转山这部电影,那些回忆那些没有完成的梦想又一起燃点起来了。这是一部关于梦想,关于信仰的电影。

记得两年前考虑去西藏的时候,是打算骑行青藏线进去的,那时候因为看了天涯上一个很有名的牛人月光1981只身骑行川藏线的帖子,血脉喷张。于是买了自行车和装备,练习了几个月,也约好了骑行的同伴。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最后却只是很安逸地坐了飞机去,惭愧不已。虽然去了拉萨,去了珠峰,可是一直有心结,总觉得只有用徒步或骑行的方式去西藏,才是心灵的净化和梦想的完整。每一个修行的人,都知道修行是艰苦而漫长的。我也想以这种修行的方式,去到西藏。

人只有梦想,有信仰,才会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主人公张书豪为了完成哥哥的梦想,没有一点骑行经验就只身踏上了滇藏之路。在同行的川哥掉下悬崖受伤后,一个人继续骑行。面对寒冷、高原反应、食物中毒以及恶犬时候的那种精神状态,歇斯底里达到了极致。我明白,比起那种肉体上的痛苦,心灵上的孤独和精神上的摧残是最可怕的。如果没有信仰支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那么,你就有可能半途而废。

在这压抑且让人窒息的都市里,我们戴着面具,每天朝九晚五地过着操蛋一样的生活。是该给自己的心灵找个出口了。

只有在路上,我们才会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就像张书豪一样,谁会想到这个文质彬彬的台湾男生,竟然骑完了1800多公里的滇藏线。我们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张书豪,可这却又是真正的张书豪。没有面对绝境的那种无法回头,我们永远不会发现真正的自己。

也许回来了,我们还是过着操蛋一样的生活,可是我们经历过那些内心的洗礼,已经变的异常的强大,或许若干年后,还可以跟儿子吹吹牛逼,你老爸骑行过西藏,知道不?

《转山》观后感3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看《转山》这部影片,反正我是看了,看的我热血沸腾,当然不是杀日本鬼子的那种,那种只是为了正义的伸张,而这种热血沸腾,是与众不同的,是震撼心灵的那种,它可以让你净化你的心灵,让你悟出更多的道理,如果有过那种经历,我相信,生命中没有什么事情还能难倒你。

当看到晓川掉入悬崖的那一刻,我的心真的震了一下,一个生命就此而差点结束,他让我明白做事情真的要很小心,不管你认为你有没有把握,现实生活中的我,总是觉得很多事情在我的掌控之中,可是未然,一切都不在手中。我总是想把东西拽在手里紧点,可是越紧它越掌握不住,人生亦是如此!

晓川还是活过来了,活过来了又继续上路,很佩服这种人,对于一种生活的狂烈热爱,是没有什么能够抵挡的住的。他说:喜欢路上的味道,喜欢去看那个雪山冰淇淋。扪心自问,我虽没有那种顽强的意志,但我也想能够走上那条路,静静的享受美好的风景,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净化一下自己浮躁的心!

那是一种挑战,挑战自我的超级表现,旅行,是自我的一种解脱,而骑行,则是对自我的一种救赎。看完之后,我觉得我此生不会做骑车去西藏这种危险的事情,更多的是对自己,对亲人的责任和牵挂,我没有那种勇气!本身我也是放不下的人,所以我坚信我会踏上那片土地,但不是通过骑行!

所以,我是打从心里崇拜佩服这些勇敢上路的人们,唯有遥祝骑行在进藏途中的兄弟姐妹们一切安好,祝你们平安。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如果你真的想好了,就出发吧。

《转山》观后感4

电影《转山》根据谢旺霖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故事中主人公所骑行的高原路线,从丽江到拉萨,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长度近2000公里,其间的山是永远眺望不尽的玉龙、哈巴、白马、梅里……水是永远俯瞰不及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当骑至芒康一段后则转入“318国道”。而“318国道”正是中国骑行爱好者心目中的“经典”,犹如美国人心中的66号公路。原作小说在被陈国富关注到之后,里面传达的“梦想和不屈的力量”也让他决心把小说改编成电影。影片在确定由太合环球影业出品之后,摄制组在去年正式奔赴西藏拍摄,70余人的剧组也在零下30度的极端环境之下完成了90天的极限拍摄,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了前所未有挑战。

一个24岁的台湾年轻人,在寒意渐生的10月,为了帮助哥哥完成遗愿,从丽江出发,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近2000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高原之路”。一路上他经历了穿越无人区、夜间骑行几乎掉下悬崖、八宿打狗、由于食物中毒而整整两天上吐下泻……艰险的旅程过后,他从懦弱寡言到可以和藏民同食一块糌粑。这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旅行的电影,更是一次关于自由、成长的电影。每个人都可以从电影中找到出发和改变的理由,青春、酷劲儿十足、以及自由和释放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刚出丽江,书豪遇到了一位骑行者晓川与他同路,晓川是位比书豪年长很多的骑行爱好者,经验多,在骑行和生活方面都能给予书豪很中肯的帮助。但他就是爱讲自己做糕点那点事儿,书豪老觉得他人怪怪的但又很可爱。两人投宿过香格里拉的牧民奶奶家,也在盐田的藏女小男孩家过过夜,品尝着晓川大哥做的酥油饼干,书豪觉得自己这一路上并不孤单。一次夜翻山路,晓川意外坠崖,身受重伤。书豪的信念已在崩溃的边缘,他开始怀疑自己此次征程的意义。书豪回想起这段路上晓川大哥对他不断地鼓励,相信他自己一定能走完这段路。飞来寺的歌声经文又让他坚持自己走下去……东达下雨,投靠无门的书豪心理上再次承受考验。怒江被藏獒追逐、然乌中毒甚至有生命危险,书豪依然在路上。通麦路遇朝圣母女,书豪寻找到不同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一路上有欢歌笑语,一路上有悲喜离合,一路上还有人间冷暖。书豪骑在路上,寻找价值,完成自我。在海拔5000米的色季拉山垭口,书豪拿出朝圣母女赠予的五彩风马旗,洒向天空。他双手合十,念诵着六字真言,心中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在布达拉宫门前,书豪与大家一起载歌载舞。书豪把陪伴自己一路的自行车送给了需要的人。回到台湾的书豪展开了研究生生涯。书豪来到灵骨塔,把自己这一路写成的“骑行者日志”放进了哥哥书伟的灵柩里。完成了哥哥的愿望,他似乎比完成懂得的更多。书豪回到台湾接到了晓川哥的信,他又出发了啊!

这是一段梦之旅,梦的经营与实现,每一个人都会拥有踏上西藏这一片圣土的愿望,因为那里的一切是如此这般纯净,是这样的完美,也许最真挚的地方,总要经过最曲折的路途,但只要挺过去了,一切都会成为值得。

滇藏线,一段完美的梦之旅,人生有许多不如意,有许多以为的绝路,整装再战,梦必成真。

《转山》观后感5

今天我观看了《转山》这部真实纪录片。片中的主人公张书豪为了完成哥哥的梦想,仅凭着一张哥哥画的路线图和帮哥哥完成愿望的心就孤身一人踏上了去拉萨的漫漫长路。

张书豪的行动让我惊叹。他为何有如此大的勇气只身一人踏上去拉萨危险而又漫长的路?他在路上遇到那些离奇的事件让我产生无比的好奇。

他凭着自己的勇气,凭着哥哥到去世还没完成他梦想的信念,凭着亲情的力量,冒着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危险,为了哥哥为了自己一定要到拉萨。一路上,最让他难忘的是西藏人民那淳朴的笑容和川哥无私的帮助。老奶奶虽然没有了洁白的牙齿,但笑的却是那么美丽,慈祥。孩子虽然有些羞涩,但笑的却是那么阳光,单纯。正在修行的女人虽然不能说话,但她们的笑容里却透着真实,淳朴。川哥对他的帮助铭记在心。他被困在一个大坡上,川哥放下自己的东西,二话没说拿起他的行李翻过了山坡。折回去又搀扶快坚持不住的张书豪,一次一次的给他鼓励。腿磨破了,川哥提醒他由于走这种路的姿势不对,导致身体受到伤害。这种无微不至的照顾使我感受到友情的珍贵。由于这种精神在以后的路上张书豪把困难和坎坷一把拿下,欣赏着一路的美景到达那白雪皑皑的山峰。他放飞了一叠彩纸,同时也放飞了所有的激动和梦想。

一种力量支撑着他,让他勇往直前,不畏困难到达最高峰。这应该是我们学习的精神和榜样,我将沿着这种精神之路一往直前走下去。

《转山》观后感6

没有接触过单车的朋友或许会认为,骑车是一种体育爱好,可以强身健体,可以磨练毅力;也有人认为,骑车是一种旅行方式,可以见到许多的美景,可以吃到许多的美食;还有人认为,骑车是一种难忘的经历,可以结交朋友,走南闯北,可以体会那种征服的快感。

在看这部片子以前,你问我,为什么这么喜欢单车,为什么那么喜欢骑行?我其实还真答不上来。身边的很多朋友,甚至包括我少有的三两知己,都不理解,我对于单车和行走的痴迷和热爱,甚至可以超越自己的生命。

虽然我认为这部片子的名字和它所反映出来的内容有所出入,几处情节也颇有刻意而为的造作之感,包括演员们稍显稚嫩的演技,以及无可避免的老套的剧情。然而,这依然是一部值得到电影院去看的,值得在深夜里回味,并值得为其留下一点文字的电影。因为它是一部诚意之作,尤其是相比于现今的若干部侮辱观众智商的所谓商业大片而言。

它用最直接的手法,表达出了许多一直以来想说的,而又不曾说出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让我为之疯狂,痴迷与热爱;正是这些东西,让我在这个逐渐麻木的世界里,还能感受到心脏鲜活地跳动;也正是这些东西,才让我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理由。

原谅我无法用单薄地语言来描述那样的感受,那冰封的垭口,血红的经幡,漫天飘散的彩纸,还有那终于迸发的热泪,太多的太多,或许,只有你真的开始骑行,在路上,经历过那些磨难与痛苦后,才会懂得。

在生命的长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的梦想,为了追求那些梦想而不断前进的脚步,会逐步演变成为一种信仰的力量。或许在别人看来,那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而只有自己明白,这一路走来,转山转水转佛塔,不是为了旅行,也不谈不上修行,只是一种生命前行的必须!这是一段孤独到无法想象的旅程,在真正的黑暗中独自前行。

当梦想在心中生根,发芽,成长,究竟要经历多少不为人知的苦难与疼痛,梦想之花才可以怒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不是每个人都有为了追求梦想而咬牙坚持的信仰,原来,抛弃安逸之路,选择最难的道路前行,这才是信仰真正的的力量。而当我们终于冲破所有的艰难险阻,见到那怒放的花朵,刹那间,仿佛知道了永远,心灵以及灵魂的所在。而在这之后的下一瞬,是无比的悲伤。

《转山》观后感7

有人说:“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无论终点在哪里,我们都要一直走下去!”而《转山》这部电影给了这句话一个最完美的诠释。

主角张书豪本来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无忧无虑、青春帅气,他有梦想,也有激情,可是并不成熟且内向的他和众多莘莘学子一样,想法挺多,做法很少。

故事是因为书豪的`哥哥书纬逝世而开始,书纬是一个骑行爱好者,喜欢踩着自行车四处旅游,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骑一次川藏线,当然,到他生命结束,他也没能够实现这个愿望。当悲伤中的书豪发现了书纬写的《骑行者日志》之后,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要替哥哥完成梦想,骑行一次川藏线。这个渺小而又沉重的决定并没有得到女朋友的支持,在和女朋友分手后,他整理行装,一个人毅然决然的来到了昆明,准备完成他的拉萨之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书豪开始了他的骑行之路,一个台湾人,一辆脚踏车,一个简单的行囊,从昆明出发,不懂内地法律的他办了假身份证,被坑了几千块钱,终于踏入了藏区,一开始的沉闷也终于被沿途美不胜收的风景所掩盖,似乎终点就在前方,轻轻松松就能到达。

可是旅行也像是人生,坎坷无处不在,好在初涉骑行的他遇到了一个热爱骑行的前辈——晓川。

晓川已经骑行过三次川藏线,会说藏语,知道路该怎么走,也熟悉藏族文化,在晓川的带领下,书豪第一次喝到了酥油茶,吃到了藏族传统的糌粑,藏族人民的热情招待,藏族小孩的深深留恋,都给书豪带来了亲切的感觉,寡言少语的他也终于有了一丝丝的改变,一路上和晓川说的话也多了起来。当书豪踩不上上坡路的时候,晓川帮他推车,当书豪试图放弃骑行,对着脚踏车发脾气的时候,晓川劝他消气,鼓励他继续前行。这就像人生一样,一路上总会有那么几个难以跨过的沟坎,难以翻越的高山,而晓川就像是人生中的那些知己朋友,事业上升期的时候推自己一把,人生低谷、决定放弃的时候安慰鼓励一番。再加上藏族女子的喜欢,小孩的留恋,大爹的热情,奶奶的招呼,货车司机的跋扈,狼群的围堵,雨雪的冲洗,这简直就是一个缩小版的人生历程图。

终于,书豪坚定了前往拉萨的意念,如果说刚开始是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那么从晓川受伤离开之后,骑行川藏线已经成为了书豪对自己毅力的考验。

见到了鹰击长空的雄壮,原驰蜡象的美丽,巍峨的雪山像一个个超大号的冰激凌耸立在眼前,身体已经饱受摧残的书豪带着疲惫的身躯和不屈的意志,骑上了通往拉萨的最高山峰米拉雪山,米拉雪山海拔有五千多米高,此时书豪的内心世界肯定是不平静的,他曾经也想过放弃,如果他放弃了,没有人会笑话他,也有过路司机要开车带他上山,他拒绝了,如果他坐车去,也没有人会笑话他,正如剧中那人所说:“五千多米的地方,我坐车都喘气!”高原反应会让人难以忍受,可是书豪忍下来了。他的人生,将由自己书写,他的旅程,将由自己完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真的很不错,爬上山顶看山下的感觉让人心情豁然开朗,不是山下的风景秀丽,也不是山上的树木奇特,而是在登山时经历的种种让人难以忘怀,跌倒过、爬起过、受伤过、开心过、悲伤过、痛哭过、大笑过,这样的人生才算是波澜壮阔,就像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骑行到海拔两千多米的地方,再从两千多米的地方骑上四千多米的高山,这样的大起大落,才算是真正的跌宕起伏。

《转山》不光是诠释人生,更是鼓励人生,作为一个业余的骑行爱好者,我被书豪这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感动,如果有机会,我也会背上行囊,踏上爱车,走上那不朽的征程。

《转山》观后感8

等了好长时间,这部电影终于上映了。我迫不及待的去大上海影城观看了这部我期待已久的电影!这是一部专门为骑行者们量身打造的影片。故事主线是讲述一位骑友的弟弟为了完成他生前的愿望,独自骑行滇藏线在路上所发生的一些感人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从俩个骑行者的嘴里听到这样的话,一下就戳中了我的泪点。我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骑友,跟很多人说过自己想去这里,想去那里,信誓旦旦扬言的一人旅行。但是总有各种理由为自己搪塞,资金不够,工作忙等等!总之只要你不想去做的,你总有说不完的理由让自己缓一缓等一等不着急。因此你只能成为别人绚烂生活的羡慕者,围观者,或者嗤之以鼻的轻声一笑,自欺欺人地说一句“那又怎样”。只能想影片里的哥哥一样写满了一本子的骑行日志,却只能化为冰冷的躯体带着自己的梦里梦境永远永远的再见。男主角张书豪是幸运的,他有这样一个契机让迷茫的想要逃离的自己,背负着一种信念,一种责任,一种执着踏上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道路,去寻找未来,去认知自我。一个人,骑车2000多公里,从丽江到拉萨,为的是替逝去的亲人实现梦想,这样简单纯洁的心性无需太过复杂的诠释。

其实片中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李晓川这个人物。坚持滇藏骑行的糕点师,可以让人依靠的大哥,等待梅里十三峰现身的孩子。没有这样一个人带着张书豪一段路,可能张书豪就无法坚持过前半程。那巨大的雪山冰淇淋最后还是眷顾了这样虔诚坚持不懈的孩子,他带着身上的七根钢钉上路,他随时能问到在路上的味道,他想活着,热烈的活着,因此他不允许自己耗费时光,浪费生命。他说:“我热爱生命,所以我必须走出去。”冰淇淋打火机和雪山冰淇淋相互遥望,坚持下去吧,如果有一天你厌烦了什么,那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至少你有一些事是在一直坚持的。

在骑行的路上,我可能无法做到张书豪那样的壮举,但是作为一个普通骑友,我也愿真心祈祷所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梦想执着追求者们,平安。

《转山》观后感9

我想《转山》要诠释的不是激情与梦想,而是在责任与执着的推动下,完成对自我的挑战和超越。

当主人公张书豪一脸茫然地揣着一本骑行笔记,骑着山地车,踏上了从丽江到拉萨的路时,他不是满怀激情地为了自己的梦想选择了这一艰苦的行程,而是因失去亲人带来的巨大的悲伤让他觉得无法承受无可适从时,才选择了这么个替哥哥完成梦想,释放悲伤的苦行僧之旅。也正因着有了要替哥哥完成梦想的责任感与信念以及一路上对哥哥沉痛的思念和对哥哥梦想的追随才让张书豪在一次次频临崩溃的边缘最终又选择了前行再前行……

这一路,不是一个骑车爱好者慷慨激昂为梦想拼搏的过程,而是一个大男孩经受了肉体上的痛苦、心灵上的孤独,感受过人情冷暖、悲喜离合后,从沉重逐步走向轻松,从悲伤逐日走向欢愉,从迷茫逐渐走向清晰,从不知所措走向成熟与自信的过程,这是一次自我的完善和成熟的历练。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顿然感悟,我想,张书豪的内心在这一磨难式的行程中悄然地强壮了,他的生命也由此完成了一次蜕变和升华!

一个人内心的成长是艰辛的,但同时也不乏美好的收获!

喜欢影片里那个大大的“梅里雪山冰激凌”,喜欢那纯净的白云在蓝天中飘移,喜欢望着那风中招展的经幡从远处到身边的过程,喜欢抑扬的藏乐声中缓缓转动起的经轮,还喜欢远远望到的蓝天白云下霸气的布达拉宫……希望有天,我去看看它们。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一个本身并不痴情于骑车运动的羸弱大男孩茫然中选择这一艰辛的充满险恶的高原之旅实乃疯狂之举,但我不觉得。当一个人的情绪堆积压抑着让自己无所适从的时候,随心而动给心一个自由,就是对心灵的抚慰,对情绪的释放,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大多数时候,人们做事情都会冲着“有用”这一目的性去行动,当一个人抛开世俗中被人们认可的目的,仅仅因为想做而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就会被认为是疯狂或者不可思议之举,但这种时候,这个人,也许才是真正的、纯粹的为心而活!

《转山》观后感10

其实这的确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好电影,在当前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到底要干嘛的中国电影市场,在神马《白蛇传奇》《画壁》这种从拍摄到放映都是此起彼伏的宣传轰炸,要么介个绯闻,要么内个大尺度,造就所谓万众瞩目的假象,实则就是一除了噱头,就是噱头的商业电影,接二连三而来的时候,这样一部意义上多少有些单纯的片子,着实值得我们这些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自顾自挣扎的孩子们静心坐下来,看一看。

孩子。我又提起了这个我一直对谁都排斥着的代名词。因为在观影途中想到。在离世的书纬面前,他是个孩子;在老驴友川哥面前,他是个孩子;在一路上那么多个满脸褶皱皮肤如枯木的藏族老者面前,他是个孩子;在屏幕外同处青葱岁月的观影者面前,他同样是个孩子。一个用一个月的时间改写了生命态度的孩子,一个牢记“骑出去就要骑回来”的好孩子。

听说影片改编自真实的故事,于是我在想,那个现实中的张书豪,在一个月的生死行程归来后,内心里到底获得了怎样的蜕变和升华。或者说我还在困惑的是,九死一生的川哥,为什么不要生活不要女朋友不要命都要追求在路上的感觉。我不知道答案,也真心的不理解这种痴狂,但最后的最后我只想到了一个词,信仰。

念及我日复一日盲目茫然如一潭死水像无头苍蝇乱撞的生活,我再一次想到了这个词。信仰。很久以前似乎我经常拿这个词说事儿,从嘴里吐出的时候也没觉得任何沉重严肃。只是因为对这个词的认定和坚持,我那么自以为是得将自己同赖以生存的环境孤立开来,算不上洁身自好,但是格格不入。直到有一天被一个盘观者毫不留情义正言辞得冠以“虚伪”二字,我泪眼汪汪得落荒而逃,却未能得以跳脱或者释然,一成不变或者说是某称程度上更加疲惫痛苦。

关于信仰最直接的表现莫过于宗教,一如影片中那个修行中的藏族女子,为了虔诚不言不语不眠不休。把生命的意义寄托于一个虚幻的存在,如若真的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心无杂念,其实倒也能算值得。当已完全褪去稚气和小清新的张书豪站在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将五彩经文符撒向苍穹,他实现了对信仰的追求。而这个信仰是什么,一个关于亲情的承诺?也许远不止此,那是一颗心灵的成长,何以一言概之。

不论是之前看的《背包十年》还是今天的《转山》,推崇者都不约而同得选择了一个诱人的广告语:自由。道理谁人都懂,我们不断选择被同化不断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错,因为所有人都这样”,方式如何殊同,为的不过就是可以使单薄的一己拥有更大的力量,说为了随心所欲也许有些夸张,而崇尚自由恰是最好的描述。契合大众心理的需求,便是最成功的营销。

然而不是所有找准需求切入口的营销都能成功,能长久深入人心的经典一定是关注本质表达的。所以,不论是《背包十年》还是《转山》,都很仁慈善意得作了提醒——“人应该趁着年轻去流浪,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骑回去就就要骑回来”。在路上的人都喜欢问“旅行的意义在哪里”。在哪里?内个温暖系女声唱过“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

如此拐弯抹角翻来覆去的瞎想之后,我又一次为自己频繁的纠结找到了安慰的理由:暂时停下脚步,岂不正是在为了而后的重新启程铺砖垫瓦,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呵呵,不错,好借口。阿Q精神常常形成于潜意识。

若为信仰,即便再贫瘠,也必是百难不死!不是么?

❺ 电影《转山》观后感作文5篇

转山-观后感

以前一直在想中国近几年背包,骑行,自驾如此风行,《摩托日记》和《荒野生存》这样的影片对中国青年的影响之深,杰克卡鲁亚克的《在路上》也正在电影化,石田裕辅《不会死》、《迟到的间隔年》、《走吧,张小砚》等书的的风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什么中国不能有这样一部关于青春,关于梦想,关于我们岌岌可危的信仰和永远的在路上的电影。终于,这样一部影片还是登场了,根据谢旺霖所写的《转山》改编的电影,让你终于感受到了可以出走的理由,让你懂得了究竟什么样的感觉才叫活着。

1、不要等到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当时有就好了。

影片一开始从俩个骑行者的嘴里听到这样的话,一下就戳中了我的泪点。我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孩儿,跟很多人说过自己想这里,想那里,信誓旦旦扬言的一人旅行。但是总有各种理由为自己搪塞,母亲身体不好,自己高原反应厉害,资金不够,要考学等等,总之只要你不想做的,你总有说不完的理由让自己缓一缓等一等不着急。因此你只能成为别人绚烂生活的羡慕者,围观者,或者嗤之以鼻的轻声一笑,自欺欺人地说一句“那又怎样”。只能像影片里的哥哥一样写满了一本子的骑行日志,最终却化为了冰冷的躯体带着自己的梦坠入无尽的深渊和现实永远永远的说再见。书豪是幸运的,他有这样一个契机让迷茫的想要逃离的自己,背负着一种信念,一种责任,一种执着踏上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道路,寻找未来,认知自我。杜家毅导演说的对,这个社会的人活得并不快乐,或者说很难活得快乐。前两天还和朋友讨论,是不是因为科技发展娱乐设备的发达反而让人类的精神越来越缺乏,灵魂上的愉悦越来越少,而感官上的快乐又不足够填补内心的缺失,是不是倒退回原始单纯的自然年代,我们能更轻易的信任和开怀大笑。你不知道死亡会何时来临,你不知道自己一直坚信的事业成功家庭美满会不会有一天突然崩塌,你不知道不确认不相信的事情太多太多。那你还在等什么呢,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能记得,能拥有,能大笑,能真真正正燃放生命的日子并不多。让梦想绽放吧,哪怕像烟花一样短暂,但却是生命里最美丽的瞬间。

就像杜家毅在见面会上说的,我拍这部电影是为了等我老了能有一个吹牛逼的资本,说我年轻的时候拍了一部真诚的电影。

2、选择一种生活,并且有勇气坚持下。

记得《像鸡毛一样飞》里陈建斌最后的独白,他说:“马雅可夫斯基说人应该选择一种生活,并且有勇气坚持下。我没有他那样的勇气,但是我像他一样剃了光头,希望有一天能有他那样的勇气。”

书豪做了这样的决定,要替他哥哥骑过这段滇藏线。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勇气十足的男孩儿,他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会胆怯,会退缩,会放弃,会抓住晓川这根救命稻草穷追不舍。书豪从骑不上坡儿,甩手不干在路边怄气到拒绝别人的搭载,舍弃行囊的冲刺,我们看到了一个男孩儿的长大。他同佛教徒一起虔诚的双手合十以及叩首,那坚定的信念和笃定的眼神儿,直到最后一刻到达滇藏线的顶峰,搭起的红色经幡塔,散开漫天飞扬的经文,书豪的情绪终于得到了一个发泄点,脑海中突然回闪了曾经那个小骗子说的话:“这是你自己要走的路。”是啊,这是他自己要走的路,他走完了,他的喜悦,他体会到的我们未尝感受只能钦羡的喜悦,会随着青春的尾巴永远封存在记忆中,不会发霉和变质,不是像我一样的泡在福尔马林中的人生。

其实片中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李晓川这个人物。坚持滇藏骑行的糕点师,可以让人依靠的大哥,等待梅里十三峰现身的孩子。没有这样一个人带着书豪一段路,可能书豪就无法坚持过前半程。那巨大的雪山冰淇淋最后还是眷顾了这样虔诚坚持不懈的孩子,他带着身上的七根钢钉上路,他随时能问到在路上的味道,他想活着,热烈的活着,因此他不允许自己耗费时光,浪费生命。他说:“我热爱生命,所以我必须走出。”冰淇淋打火机和雪山冰淇淋相互遥望,坚持下吧,如果有一天你厌烦了什么,那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至少你有一些事是在一直坚持的。

3、永远的年轻,永远的热泪盈眶。

也许这部影片从镜头语言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恰恰是这个题材,这个故事,和拍摄这个故事的勇气,让我们感受到了不装逼的真诚的故事。影片中的所有当地群众和演员都质朴的还原了我向往中的圣殿,每每想起,都令人颤抖的热泪盈眶。

每次说上这句话的时候总是会热泪盈眶,了解我的朋友会发现我在各个场合都说这句话,你会笑我,其实我真是一个单纯的听着摇滚乐的少女。趁着年轻,做一些牛逼的事儿吧。趁着年轻,留下些珍贵的回忆吧。电影里的书豪和晓川,剧组里的杜家毅导演,生活中的广大驴友们,在我只能坐在荧幕前流泪,屏幕前咆哮时,你们真正履行了生命的承诺。很难想像当年那个《洗澡》里高唱着《我的太阳》没有水就会怯场的那个胖子,就是今天坐在这里给我们展现这样一部电影的杜家毅,这几年他减掉了将近100斤。

我周围也有很要好的朋友明年要骑车伦敦,我无数次羡慕他们的伟大壮举,他们追求的不是房子,不是车子,不是功名利禄,而是这一路上体味到的一切。而我只是一名21岁面临就业的大四学生,我的未来像一片白纸,会染上什么样的色我也不知道,我胆怯,我惧怕,我疑惑,同样我也在做着一个个美丽的梦,梦里有洁白的独角兽,独角兽身后跟着一个人,一个可以带我脱离胆怯的人。梦醒来,即便是独自一人,也可以坚强的走下。然后,在四十年后,五十年后的某一天,回想起青春尾巴上的我,我也可以对自己竖起大拇指,说一句,杨婉姝,你丫真牛逼。

突然想起了《不会死》的题记——“心随风起葬身荒野亦无悔”。

在旅行上,我可能只能成为骑行的旁观者,但是作为一个看客,我也愿真心祈祷所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梦想执着追求者们,平安。

即使我没有出走的勇气,还好我可以有做梦的权利。

即使我最终只能走向畏惧的社会,还好我的生命里还有你们。

即使我只能看着,还好我可以看着。

我曾以为电影创造了一个个的美丽梦境让人深陷其中,而回到现实会让人更加的无助与失落,却忘记了有人活着如同电影一般美丽。

另外推荐一部很喜欢的动画电影《意外的幸运签》,它探讨着人们为什么活着。尽管世界很脏,但是永远有与这肮脏相对的圣洁的美好。这美好就像一场间隔年的旅行一样,需要你自己探索发现认知,然后你会庆幸,活着的感觉真好。

你还活着吗?

致某人,我活着。

《转山》观后感

在干了件恶心到自己的事情之后,我选择了看电影来消磨时光,避免继续恶心自己。

没有情绪看书和看电影是最近一段时间的常态,以致于想偶尔文艺也没了资本。发现大家都在谈论“转山”,于是我就看了。

可以说对西藏的向往不能简单停留在欣赏那里天堂般的美景,应该是一种纯净灵魂的情节。07年高考失败后选择了西藏散心,对那里的一呼一吸仍然记忆犹新,虽然同行者让我觉得略有不快,但是手可摘星辰的夜晚以及触手可及的云朵,彻底过滤了我绝望的思绪。所以,影片对于我而言,又多了一份悸动。

本来艺术就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暂且不评论这种意气用事登上滇藏线的骑行是否合理,但过程却是有人尝试并完成。旅途中有奸商、同行者、好人、孩子还有女人,就是一段生命的浓缩和折射。

虽然有人想讹你,但最终却没能讹成你,虽然凉了人心,但却没吃亏反倒长了见识,这样应该算是比较理想的模式,不过现实很多情况是你不仅被讹了钱财,还被卖了感情。

虽然有人带你上道,但他不一定能陪你走完你想要走的旅途,但他却带给了你走完旅途的技能和信念,这种如父如兄还带温暖人心的贵人,是前世修来的福。

影片中有很多好人,至少主人公只被骗过一次,多好的运气。但凡遇到困难总有人在最危难的时候倾情解囊伸手援助,这都是社会主义好的具体体现,有好心人收留你包吃包住(当然怎么个交易法就不深究,吃住的条件也就那样),反正藏民很淳朴,这倒的确是,只不过你不能嫌弃最原生态的藏族家庭会有汉族人无法轻易接受的味道,不能嫌弃糌粑和酥油茶也有汉族人无法轻易接受的口感(倒是制作过程挺诱人,青稞面和着牦牛奶和酥油捏捏就像饼干一样么?)

孩纸的眼神总是最澄澈的,因为他们还不懂得世俗的肮脏,觉得每个对他们微笑的人都是好人,他们将喜怒哀乐全部倾注在了眼神里。所以一个想要领悟生命意义的成年人,每每看到孩子无辜而新奇的眼神,总会思绪万千。

影片中很奇怪的穿插了一段似有似无的爱情,可以叫爱情么?一个藏族寡妇,一个台湾学生,这之间的距离至少也是个雅鲁藏布江的峡谷了吧,好在寡妇长得一张秀丽的脸蛋,加上一个令人同情的身世,在一个刚刚失恋的热血青年那里,也未尝不可产生一段情愫,只不过是一场既没烟花绚丽还比烟花短暂的邂逅,很无奈,无奈到只能把它解释为前世三百次的擦身而过。

虽有诸多遗憾,但最终还是实现了梦想到达了彼岸,见到了175毫升牛奶加225毫升奶油再加两勺糖才能搅拌出来的冰淇淋雪山,见到了其实并不巍峨却很严肃的布达拉宫,见到了真正的拉萨。

每个人或许都有个西藏梦,为了那里的美景、为了那里的风情或者为了那里的圣洁。。。总有一个是让自己牵挂一辈子的。至少我希望再一次,体验最初没能体验的西藏式生活,仰望最初没能仰望的珠峰,朝圣最初没能朝圣的心灵的纯净。

《转山》观后感

没有接触过单车的朋友或许会认为,骑车是一种体育爱好,可以强身健体,可以磨练毅力;也有人认为,骑车是一种旅行方式,可以见到许多的美景,可以吃到许多的美食;还有人认为,骑车是一种难忘的经历,可以结交朋友,走南闯北,可以体会那种征服的快感。

在看这部片子以前,你问我,为什么这么喜欢单车,为什么那么喜欢骑行?我其实还真答不上来。身边的很多朋友,甚至包括我少有的三两知己,都不理解,我对于单车和行走的痴迷和热爱,甚至可以超越自己的生命。

虽然我认为这部片子的名字和它所反映出来的内容有所出入,几处情节也颇有刻意而为的造作之感,包括演员们稍显稚嫩的演技,以及无可避免的老套的剧情。然而,这依然是一部值得到电影院去看的,值得在深夜里回味,并值得为其留下一点文字的电影。因为它是一部诚意之作,尤其是相比于现今的若干部侮辱观众智商的所谓商业大片而言。

它用最直接的手法,表达出了许多一直以来想说的,而又不曾说出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让我为之疯狂,痴迷与热爱;正是这些东西,让我在这个逐渐麻木的世界里,还能感受到心脏鲜活地跳动;也正是这些东西,才让我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理由。

原谅我无法用单薄地语言来描述那样的感受,那冰封的垭口,血红的经幡,漫天飘散的彩纸,还有那终于迸发的热泪,太多的太多,或许,只有你真的开始骑行,在路上,经历过那些磨难与痛苦后,才会懂得。

在生命的长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的梦想,为了追求那些梦想而不断前进的脚步,会逐步演变成为一种信仰的力量。或许在别人看来,那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而只有自己明白,这一路走来,转山转水转佛塔,不是为了旅行,也不谈不上修行,只是一种生命前行的必须!这是一段孤独到无法想象的旅程,在真正的黑暗中独自前行。

当梦想在心中生根,发芽,成长,究竟要经历多少不为人知的苦难与疼痛,梦想之花才可以怒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不是每个人都有为了追求梦想而咬牙坚持的信仰,原来,抛弃安逸之路,选择最难的道路前行,这才是信仰真正的的力量。而当我们终于冲破所有的艰难险阻,见到那怒放的花朵,刹那间,仿佛知道了永远,心灵以及灵魂的所在。而在这之后的下一瞬,是无比的悲伤。

电影《转山》观后感

主角张书豪本来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无忧无虑、青春帅气,他有梦想,也有激情,可是并不成熟且内向的他和众多莘莘学子一样,想法挺多,做法很少。

故事是因为书豪的哥哥书纬逝世而开始,书纬是一个骑行爱好者,喜欢踩着自行车四处旅游,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骑一次川藏线,当然,到他生命结束,他也没能够实现这个愿望。当悲伤中的书豪发现了书纬写的《骑行者日志》之后,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要替哥哥完成梦想,骑行一次川藏线。这个渺小而又沉重的决定并没有得到女朋友的支持,在和女朋友分手后,他整理行装,一个人毅然决然的来到了昆明,准备完成他的拉萨之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书豪开始了他的骑行之路,一个台湾人,一辆脚踏车,一个简单的行囊,从昆明出发,不懂内地法律的他办了假身份证,被坑了几千块钱,终于踏入了藏区,一开始的沉闷也终于被沿途美不胜收的风景所掩盖,似乎终点就在前方,轻轻松松就能到达。

可是旅行也像是人生,坎坷无处不在,好在初涉骑行的他遇到了一个热爱骑行的前辈——晓川。

晓川已经骑行过三次川藏线,会说藏语,知道路该怎么走,也熟悉藏族文化,在晓川的带领下,书豪第一次喝到了酥油茶,吃到了藏族传统的糌粑,藏族人民的热情招待,藏族小孩的深深留恋,都给书豪带来了亲切的感觉,寡言少语的他也终于有了一丝丝的改变,一路上和晓川说的话也多了起来。当书豪踩不上上坡路的时候,晓川帮他推车,当书豪试图放弃骑行,对着脚踏车发脾气的时候,晓川劝他消气,鼓励他继续前行。这就像人生一样,一路上总会有那么几个难以跨过的沟坎,难以翻越的高山,而晓川就像是人生中的那些知己朋友,事业上升期的时候推自己一把,人生低谷、决定放弃的时候安慰鼓励一番。再加上藏族女子的喜欢,小孩的留恋,大爹的热情,奶奶的招呼,货车司机的跋扈,狼群的围堵,雨雪的冲洗,这简直就是一个缩小版的人生历程图。

终于,书豪坚定了前往拉萨的意念,如果说刚开始是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那么从晓川受伤离开之后,骑行川藏线已经成为了书豪对自己毅力的考验。

见到了鹰击长空的雄壮,原驰蜡象的美丽,巍峨的雪山像一个个超大号的冰激凌耸立在眼前,身体已经饱受摧残的书豪带着疲惫的身躯和不屈的意志,骑上了通往拉萨的最高山峰米拉雪山,米拉雪山海拔有五千多米高,此时书豪的内心世界肯定是不平静的,他曾经也想过放弃,如果他放弃了,没有人会笑话他,也有过路司机要开车带他上山,他拒绝了,如果他坐车去,也没有人会笑话他,正如剧中那人所说:“五千多米的地方,我坐车都喘气!”高原反应会让人难以忍受,可是书豪忍下来了。他的人生,将由自己书写,他的旅程,将由自己完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真的很不错,爬上山顶看山下的感觉让人心情豁然开朗,不是山下的风景秀丽,也不是山上的树木奇特,而是在登山时经历的种.种让人难以忘怀,跌倒过、爬起过、受伤过、开心过、悲伤过、痛哭过、大笑过,这样的人生才算是波澜壮阔,就像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骑行到海拔两千多米的地方,再从两千多米的地方骑上四千多米的高山,这样的大起大落,才算是真正的跌宕起伏。

《转山》不光是诠释人生,更是鼓励人生,作为一个业余的骑行爱好者,我被书豪这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感动,如果有机会,我也会背上行囊,踏上爱车,走上那不朽的征程。

《转山》观后感

等了好长时间,这部电影终于上映了。我迫不及待的去大上海影城观看了这部我期待已久的电影!这是一部专门为骑行者们量身打造的影片。故事主线是讲述一位骑友的弟弟为了完成他生前的愿望,独自骑行滇藏线在路上所发生的一些感人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从俩个骑行者的嘴里听到这样的话,一下就戳中了我的泪点。我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骑友,跟很多人说过自己想去这里,想去那里,信誓旦旦扬言的一人旅行。但是总有各种理由为自己搪塞,资金不够,工作忙等等!总之只要你不想去做的,你总有说不完的理由让自己缓一缓等一等不着急。因此你只能成为别人绚烂生活的羡慕者,围观者,或者嗤之以鼻的轻声一笑,自欺欺人地说一句“那又怎样”。只能想影片里的哥哥一样写满了一本子的骑行日志,却只能化为冰冷的躯体带着自己的梦里梦境永远永远的再见。男主角张书豪是幸运的,他有这样一个契机让迷茫的想要逃离的自己,背负着一种信念,一种责任,一种执着踏上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道路,去寻找未来,去认知自我。一个人,骑车2000多公里,从丽江到拉萨,为的是替逝去的亲人实现梦想,这样简单纯洁的心性无需太过复杂的诠释。

其实片中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李晓川这个人物。坚持滇藏骑行的糕点师,可以让人依靠的大哥,等待梅里十三峰现身的孩子。没有这样一个人带着张书豪一段路,可能张书豪就无法坚持过前半程。那巨大的雪山冰淇淋最后还是眷顾了这样虔诚坚持不懈的孩子,他带着身上的七根钢钉上路,他随时能问到在路上的味道,他想活着,热烈的活着,因此他不允许自己耗费时光,浪费生命。他说:“我热爱生命,所以我必须走出去。”冰淇淋打火机和雪山冰淇淋相互遥望,坚持下去吧,如果有一天你厌烦了什么,那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至少你有一些事是在一直坚持的。

在骑行的路上,我可能无法做到张书豪那样的壮举,但是作为一个普通骑友,我也愿真心祈祷所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梦想执着追求者们,平安。

阅读全文

与电影转山观后感1500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学生去电影院 浏览:998
挤公交电影完整版 浏览:792
女子把自己关在密室忘带钥匙什么电影 浏览:555
徐平贵王宝钏主角电影名称 浏览:261
天猫魔盒粤语电影 浏览:749
网站小电影播放不出来 浏览:42
哪吒重生电影观后感 浏览:388
女子敢死队全集电影完整版 浏览:68
印度电影男主角是机器人 浏览:405
男同电影大尺度三级 浏览:540
求一香港电影男主角画脸 浏览:85
四大天王同时电影 浏览:516
播放爱情的高分电影 浏览:864
一部电影汽车丧尸 浏览:296
皮特演的电影大全 浏览:446
电影演员李琦年龄 浏览:305
徐州和信广场电影院 浏览:212
异国女人在法国电影 浏览:795
香港电影男主角喝醉睡了 浏览:680
明星大侦探第四季电影盒子免费观看 浏览: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