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妈妈咪呀》观后感
一直知道有这个节目《妈妈咪呀》,但从未看过。母亲闲暇时喜欢看这类节目,最近她看完就给我讲或让我看一下,很多比较励志的辣妈故事。
记得有一期女嘉宾是一位舞蹈老师,从她怀孕到生娃,以及带娃,从未间断过工作。在腰上带个腰座,孩子坐上去。就这样她一边带娃一边给别人教舞蹈课,真的是励志宝妈消察。
另一位女嘉宾为了陪读女儿,和女儿一起考研,第一年母亲考上了,第二年女儿才考上,结果妈妈成了女儿的师姐。这位母亲从未间断过学习,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
还有一个女嘉宾身穿韩国服饰,给大家带来大长今的插曲,歌声很不错。唱完,她把外衣一脱,摇身一碧亩变成夏装,还大着肚子,就这样擂鼓起来,评委都震惊了,悔桥森也是吓了。
完毕,评委问怀孕几个月了。女嘉宾答九个月。真是够大胆的。舞台表演完就要回家等着生吧。女嘉宾居然说还要去泰国旅游去。又一次震惊观众。
评委还问到这是第几胎?三胎。接着三岁半大女儿和两岁二儿子登台,都是可爱的人了。
评委说这次就不通过你了,因为即使通过,到时你还在家坐月子,但是邀请你参加总决赛,带上你的孩子。
这个女嘉宾不知道是否有家中长辈帮忙带孩子不?如果一个人带三个孩子也是非常辛苦的。评委金星说其实二胎政策放开以后,还是建议要两个孩子不孤独。独生子不是太自私,是从小生活的那样环境。
金星说的挺对,两个孩子也是带,一个孩子也是带,孩子之间还有个伴,以后有什么事,还可以商量着。
妈妈说:“人家三个小孩照样带得好,你这一个小孩……”意思就是鼓励我带孩子没那么难。
是呀,母亲那一代人,自己带孩子最少也是两三个,有的家庭更多,除了带孩子,还有忙农活儿,劳累辛苦跟谁诉说啊!
现在人带孩子,生活条件好了,相对来说许多方面更方便省事了。主要在于培育孩子上面,孩子奶奶或外婆又不是高文化人,跟不上教育节奏。也只能年轻妈妈全职带孩子,一边带,一边教育她,也许这就是选择全职妈妈的原因之一吧!
全职妈妈除了陪伴孩子外,如今还可以通过网络兼职不同的工作,是时代带来的便利,这是个好时代啊。
妈妈咪呀,不错的节目,传播励志的女性故事。鼓舞更多的女性观众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加油,妈妈咪呀!
⑵ 电影《妈妈咪呀》观感
今天在东三环参加了一个电影沙龙,影片《妈妈咪呀》。歌舞片,音乐很好听。影片讲诉了一个二十岁少女举办婚礼的故事。而这个女孩从未见过自己的亲生父亲,从母亲的的日记中找到了三个有可能是她父亲的人,并邀请他们参加自己的婚礼,三位父亲同时赴约,情节就此展开……
本片的第一女主角是女孩的母亲(梅丽尔·斯特里普,克莱默夫妇中的乔安娜),第一男主角是女孩的三分之一父亲(皮尔斯·布鲁斯南,就是大家熟悉的007)。一部艺术性大于商业性的影片。 影片中传递给我一个很强烈的信息就是怀旧。首先是剧中的音乐,选自ABBA(阿巴)”乐队的二十二首经典曲目。欣赏此片需要很强的近代欧美流行音乐功力,很多的细节设计都是有典故的。其次,影片有相当的篇幅将我们的思绪拉到了母亲的年轻时代,每一个母亲年轻时都有属于她自己的辉煌,也就是故事中的二十年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猫王,披头士,露天音乐节,摇滚乐,流浪,那个放浪不羁的年代……
今天活动的选址对我来说尤为特别的,团结湖对面的一间地下酒吧。这一站应该叫白家庄,酒吧的门口就是我儿时和妈妈一起等公交的车站,妈妈送我上幼儿园,我的幼儿园在今天国贸,当时那里还是一家工厂。此时此刻我们看片的这个酒吧也应该建在我过去的中学上,白家庄中学,被拆迁了,我的思绪也回到了我的二十年前,也许此刻坐的地方就是我当年的教室,我的学生时代,我的年少轻狂,我的青匆岁月……
⑶ 各位看过音乐剧《妈妈咪呀》的朋友们,说一下看了以后的观后感呗!!
其实这是我真正看的第一场中文音乐剧。虽然喜欢音乐剧喜欢到入迷,但出于个人的悲观心理,总觉得中国人弄不出好的音乐剧(至少目前)。所以虽然北京有时候也会有一些国产音乐剧的铺天盖地宣传,比如《蝶》(还是三宝做的),但还是没有鼓舞起兴致购票观看。
妈妈咪呀好歹是国外演了多少年的东西,音乐、情节都经受住了岁月的考验,就是汉化一下,应该不会太差吧?所以对这部戏还有点期望。
原准备十月份去看的,没想到同学一个电话打来,说手里有两张票,自己看不了,给我了。
以前读研的时候,几个宿舍的同学就我和他喜欢音乐剧,常常一起去参加艺术学院学生们搞的音乐剧鉴赏课程,毕业后大家都忙,但看到好的话剧、音乐剧还是会彼此号召同去,爱好居然变成了在这个庞大忙乱的城市里牢牢维系我们友谊的纽带。
妈妈咪呀的演出场馆是在世纪剧院,东北三环外,位置算是比较偏了,场馆也不大。看了这出戏的演出计划,是九月先演几场,到十月多一些,有十来场吧。看来九月份的这几场是准备试试水,所以选在了这里。
这出戏里面,演妈妈的就是影子。这个女人是专业的音乐剧演员,其实我没有看过她的演出,只是她是上一届超女的评委,看过一两场,感觉这个女人说话有些造作,不过气场很强大。
现场听下来,还不错吧,撑得起这个角色。不过更喜欢的是演女儿索菲的女孩的声音,相当稳,也有力度。女的都不错,几个男角相比之下就差多了,尤其是扮演男一号的居然一口浓重的港台腔,费了大劲也听不惯。你只要回忆下新红楼里面归亚蕾扮演的王夫人说话就知道是什么感觉了。
整场戏听下来,总的感觉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而其实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太紧了,没放开。
为什么喜欢音乐剧,对于我来说,一方面是很美的歌舞、表演,另一方面同样重要的,是从场上每一个人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热情,对歌舞、对表演、对人生对梦想的热情。
常常会联想到人类祖先,正是为了表达自己或喜或悲的心情,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长歌短叹,才产生了最早的歌舞戏剧吧?
《悲惨世界》里面的大反派德纳第夫妇手挽手上场唱歌,脸上青一块红一块,打扮得像丑角。但是他们仍旧热情洋溢地唱着,跳着,台上的演员都为他们拍手叫好,这时候的两个人,虽然画着那么难看的装,穿得破破烂烂,但和男主角、女主角一样光彩照人,充满了艺术魅力。唱完之后,两人潇洒地鞠躬,台下一片掌声尖叫。
总以为音乐剧是再适合美国人没有的艺术形式,他们两百年前才正式成立一个国家,年轻的小夫妻敢于告别城市去遥远的西部一砖一瓦开拓属于自己的新世界,他们身上有着活泼泼的生命力和对人生的热情,在劳作的间隙,在夏天的晚上,随时随地准备放声歌唱,撩起裙子踏起舞步。
看《俄克拉荷马》现场录像,每个人都十分投入地跳啊,唱啊,好像是借这场演出,享受自己和同伴们带来的歌舞,顺便发泄着无穷无尽的生命力,这样的演出无法不具有强烈的魔力。
而可惜的是,这样现场的活力是在这场中文版的《妈妈咪呀》中没有体会到的。我曾经说过,中国人过于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不适合音乐剧这样的艺术形式。很多人都不同意这个观点。
在以后我们有了成熟的音乐剧剧目、演员、观众之后,情形可能有所会改变。
整场演出,借一个朋友的评论,是像“领唱和伴唱,领舞和伴舞”。音乐剧说到底是“剧”,而场上除了几个主角的表演差强人意之外,其余的大部分人都没有“演”起来,没有入戏,也无法打动台下的观众。
根本的原因,应该还是演出的机会太少。中国一年能搬上舞台的音乐剧有几个?能连演个十来场的又有几个?不成熟的市场,根本没有可能出现专业的音乐剧演员。而国外的音乐剧演员们都要凭借势力去争取每一个演出机会,他们也会珍惜在台上的每一秒钟。
你看看《this is it》里面的选角,每一个舞者都把和杰克逊同台当成最大的荣耀,甚至当成自己艺术生涯的最高峰。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们愿意为台上的每一句歌、每一段舞付出多少,也就可想而知了。反倒是返场的时候有意外的惊喜。
看得出来他们也把返场看得很重,不但重唱了好几首剧中的经典歌曲,而且几个主角还换了好几身炫目的蝙蝠衫、大裤脚的猫王装束,连唱带跳,十分劲爆。由于演出已经完满结束,估计台上的每个人情绪都放松了,反而表现得异常的精彩,台下的观众也都站了起来,一边叫好,一边鼓掌给他们打拍子,气氛H到了整个晚上的最高点。我一直认为,这样的现场互动,是看现场最大的魔力所在。
10月份,才是妈妈咪呀重头戏的连场演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支持一下中国音乐剧。
更多的妈妈咪呀这i类看看吧www.t3.com.cn/zhuanti/mamamia2013/index.html
⑷ 求《妈妈咪呀》英文观后感
这片子真的是一级的水准。强烈建议你一定要去看。
⑸ 妈妈咪呀观后感谁能来一篇
周日一大早去看了妈妈咪呀这部电影~其实一个人去看电影的感觉很不错,没想到这部电影的早场还挺多人的!本来是前一天周六上午就要去看了,但是因为太晚到了~要排队排好久索性就直接去逛街了!
我喜欢里面每个角色的安排~女主角才刚满20岁,这是他的第一部电影,我一直很期待这部电影,就是因为这是歌舞剧的缘故(某个层面也是因为自己超爱歌仔戏的缘故吧),所以演员的演唱功力不到位的话,反而是这部片子的负担,梅莉史翠普~我佩服他,果然是资深的演员,他把Donna的角色诠释的很好,其实这部电影里面我最喜欢的歌曲就是他在女儿的婚礼前对著皮尔斯布洛斯南唱的那一首歌,”the winner takes it all”,这首歌必须用尽全身的力量及内心澎湃又丰沛的情感~才能把这首歌的意境带到最高点,听她唱完那首歌,我彻底的被打动~
若要说这部片子哪里不好,就只有皮尔斯布洛斯南,他的歌声~~还是好好演戏好了!
舞台剧的效果~无法马上把已经年老的人在一秒内恢复成年轻人的时代~电影可以用剪接的~那三个男演员年轻的造型~我真佩服导演!哈哈~
⑹ 音乐剧《妈妈咪呀》观后感
近期带孩子去看了美国经典音乐剧中文版的《妈妈咪呀》,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经典的音乐、动感的舞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剧情,很容易就把人带入剧中感同身受,是一次感官的盛宴,带来身心愉悦。
希腊的一个小岛上有一个小酒馆,女主人罗拉是单身妈妈,独自把女儿索菲亚养大成人。索菲亚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她20岁的时候,遇见了自己喜欢的人,她决定跟心爱人结婚,举办一个盛大且完美的婚礼。婚礼的一个环节就是新娘的父亲把新娘亲手交给新郎。但是索菲亚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于是她偷看了母亲年轻时的日记,结果她发现自己的出生居然可能跟三个男人有关,于是她同时给这三个男人都发了请帖,邀请他们过来参加她的婚礼。没想到,婚礼前夕,三个男人都到位了。给妈妈带来了惊吓多过惊喜,也拉开了揭露索菲亚身世的帷幕。
妈妈年轻的时候曾经是舞台女王,独一无二宽洞,魅力无穷,在披头士时代,美国处于前所未有的性开放时期,年轻的罗拉跟三个男人都有过一夜的欢愉,受孕后,妈妈决定生下了孩子并独自将她抚养成人,除了没有父亲之外,母亲努力向上,热爱生活,对女儿倾注了全身心的爱。
随着剧情的进展,在男女主人公回顾往事中,我们知道第一个男人山姆是妈妈深爱的男人,是一个建筑师,现在的小酒馆就是当年他设计的,他和罗拉深深相爱。但山姆在家乡有未婚妻,山姆爱上了罗拉,于是他赶回家乡取消订婚,然后再回来找罗拉。而罗拉却以为他回去结婚了,伤心欲绝的离开了这个地方,并开始了移情放纵,才有了后来的两个男人的故事。山姆没有找到罗拉,只能回到家乡,经历了结婚生子,终究还是离婚了。因为他发现,有些爱情错过了就是一辈子,他骗不了自己的内心,其实一直都是深深爱着罗拉。
第二个男人是酒馆的歌手,唱歌动听,深情款款,和罗拉在酒后有了一夜欢愉,但本次回来的他已经是同志身份,他身边的伴侣是一个男人。第三个男人是一个“徐霞客”,四处旅游,写作为生,文青情怀,处处留情,于是和罗拉也是情不自禁有了一夜欢愉。
当三个男人都认为自己是索菲亚的父亲,都争着要在婚礼仪式上完成交付新郎的环节的时候,索菲亚真正的为难了,罗拉终于不得不去高备直面当年发生的事,有后悔,有愧疚,有愤怒,有欣慰,各种复杂的情绪通过演员的演绎深深的感染着我们。山姆以父亲的身份一直在问索非亚,这真是你想要的生活吗?你真的愿意这辈子就这样嫁给一个男人吗?婚礼当日,索非亚终于明白这个婚礼她最希望的还是希望找到自己的父亲,从而更好的回答自己是谁这个问题。当三个父亲同时出现了,她才明白关于自己是谁这个问题,需要去探索更大的世界,经历更多的事情才能够回答。于是,她放弃了结婚,但山姆说,他不能放弃这么好的婚礼,他一直深爱着罗拉,所以他愿意在这个婚礼上完成与罗拉迟到了20年的婚礼。
孩子全身贯注,流连忘返,不断的发出赞叹好好看啊。我问好在哪里呀?回答:故事很感人,音乐很好听,舞蹈很动感,索非亚好漂亮,妈妈好好啊。而且是讲中文,全部都听得懂吖。看得出来,孩子是很享受这次观赏的全过程的。结束时,小孩还告诉我:其实这些哥哥姐姐们跳舞很辛苦的,估计脚都跳麻掉了,而且他们又唱又跳,没有休息过,肯定累死了。
这个音乐剧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感动和思考。索非亚原来因为自己的身世对妈妈有很多的抱怨和愤怒,她觉得妈妈的生活方式是她不喜欢的,自己为什么这么执着要20岁就嫁给自己遇见的第一个男人是因为一旦爱了就要给到对方确定感和承诺,是因为不希望自己生下的孩子没有父亲。但她也并非不知道这么多年妈妈独自养育她的艰辛,因为怀孕被外婆赶出家庭,独自一人经营酒馆,干不完的活,算不完的帐。在婚礼上索非亚对妈妈说:哪怕你跟几百个男人睡过觉,你都是我妈妈,你都给了我很多的爱,我不知道自己的父亲的谁,但我一直都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至此,索非亚完成了跟母亲的和解。三个男人都说:哪怕我只是三分之一的爸爸,我都感到由衷的慎念枯高兴。这个小酒馆有他们的青春,有他们的梦想,有他们的美好回忆。
同时被邀请到婚礼的还有妈妈的两个多年的好闺蜜,一个是一直单身,未婚未育,身宽体胖。一个是性感动人、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结过三次婚,都是有钱人,花光老公的钱就离婚。她说每一次爸爸把她交给新郎的时候,都会告诉她:不用担心,我认识一个很棒的律师。这个希腊小岛上几个年轻小伙子都被她魅力所吸引,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对她种种示爱跟求欢的舞蹈让人血脉喷张,遐想万千。
两个半小时还是给我带来了非常美好的感受,生命的本质其实在于各种体验,意义源于每一个当下这一刻的感悟及触动,我是在近期对音乐剧才有别样的感受,现场的演绎,真人的表演,感官的参与,为了把故事情节讲得清楚和生动,为了把各种情绪表达到位,演员们需要全身心投入和倾情演绎,要有经典的音乐,动感的舞蹈,夸张的动作,闪亮的服装和深度链接观众的能力,观众的反馈一定程度上也参与了本剧的创作,每一次的演绎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看多少部电影都没办法有如此深刻和强烈的感受的。
美中不足的这是一部美国经典音乐剧,但全部是中国人演绎里面的角色,音乐翻唱没有问题,但舞蹈动作就是形似而神不似了,尤其是一些跟性感的表达有关的动作,会显得很僵硬和不自然,张力不够,不够奔放,无法彻底舒展,从而无法感染到观众。我在邮轮之旅时看过类似的表演,由于是国外舞蹈演员的演绎,深深的被他们的投入所感染,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可以强烈感受到演员此刻的情绪,或兴奋,或愤怒,或伤感,很快就被带入到他们希望表达的意境之中。歌剧、话剧也是如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的基因在人的身体流淌,模仿仅仅是形似,神,是无法演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