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两篇英语电影影评(一片要动画片)
《WALL.E》
影片的前40分钟——几乎没有对话,银幕上也几乎没有出现人类形象——是一出风趣优美的电影诗篇,观众要过许久才会深入它黑暗的隐喻之中。场景是一个杂乱的城市,密布着摩天大楼,除了一个破旧的勤快机器人和他忠心的蟑螂伙伴外,没有任何人类出现。朦胧的阳光透过灰尘,照着一片可怕的风景,显示“后启示录”的死寂。这是一个没有人类的世界,你或许可以说没有任何生机,尽管有过去生命存在的证据。
我们已经习惯了期待皮克斯的惊奇,但是《星际总动员》确实开辟了新天地。它带给我们G级(成年与儿童都适宜观看的)的、电脑产生的、我们潜在灭绝的图景。这不是近来投入此阴森主题的唯一电影。随着全球变暖,人类的消失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许多导演都对之关注,如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人工智能》)、弗郎西斯-劳伦斯(《我是传奇》)、奈特-沙马兰 (《灭顶之灾》)以及维纳-赫尔佐格。在他最近的记录片《在世界尽头相遇》中,赫尔佐格先生沉思道“人类在此星球上的存在不会真正永续”,这个观点在《星际总动员》的下半部中几乎是逐字逐句地表达出来。当异想天开的皮克斯工程师和情绪化的德国导演发出同样的信息时,也许我们该报以注意了。
《星际总动员》并不全是阴郁和毁灭。毫无疑问地,它是一部郑重其事绝非简单化的生态寓言,但它还是一个令人沉醉的、甜蜜简单的爱情故事,感情的纯洁带着卓别林式的风格。在另一个层面,它带着科幻的色彩,提到了《2001太空漫游》、《异形》、《 酷狗宝贝:月球野餐记》中的一切。但是电影最公开、最坚持的引用对象是《俏红娘》,这部老旧的录影带为主角提供舞蹈和爱情方面的指导。那首古老的、快被人遗忘的音乐,随同Jerry Herman的歌词、Louis Armstrong的低声吟唱,成为瓦力(片中机器人)对我们的纪念。他是一个凹痕累累的苦力小机器人,已经过了计划的报废期,整天做着徒劳、机械的作业:收集、压缩垃圾。他的名字Wall-E是“废物安置装载运送者-地球类”的缩写。但是对于瓦力来说,并不是他发现的一切都没有价值。在他和蟑螂躲避尘暴的锈铁船中,他小心收藏了一些宝贝,包括芝宝打火机、炊事用具和一个魔方。
瓦力对一个失落文明工艺品的亲切珍视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也是人类心智的产物。而《星际总动员》(由皮克斯的骨干Andrew Stanton导演、由Andrew Stanton和Jim Reardon编剧)的天才之处是,他提醒人们,创造和毁灭是硬币的两面。人类被致力于制造和消费更多物质的经济行为驱离家园——瓦力最终知道我们没有消失。但是人类产生的一些东西证明是有用、有趣、珍贵的。一些东西甚至能够创造出灵魂。
观察瓦力的周围环境,观众们了解到,在过去的某个时候,一家叫Bnl(英语“买N大”的缩写)的集团公司,用它的超大型商场和数以吨计的垃圾充斥了地球。最终公司把它的重要客户载到一个太空站上(舰长是Jeff Garlin),在那儿他们渐渐变成由新一代特殊机器人服务的、肥胖懒惰的群体。一个叫做伊夫的研究探查机器人(所有机器人的姓名均为缩写,性别均由仪表显示),降临地球,令瓦力动心。
他们的求爱过程带着一些熟悉的模式。如果把本片看作浪漫喜剧,情节类似于一个卑微的清洁工爱上了一位超模兼枪法精湛的顶尖科学家。(我承认对此有所顾虑,但电影片名让我释然。——译注:电影英文名Wall-E,是“废物安置装载运送者-地球类”的缩写。)瓦力是传统的老式盒子机器人,咯吱作响,布满铆钉,外表凹痕累累、锈迹斑斑。他意志坚定,但不够聪明,也不酷。而伊夫,身形犹如加长的蛋,就象下一代的iPhone一样酷,轻声细语,除了兴奋的时候能够毁灭一切。她和瓦力通过喳喳叽叽的声音交流,有时候能够拼成词语。不知怎么地,他们对于渴望、恼怒、不在乎、忠诚、焦虑的微妙表达,实现了一种超自然的修辞。
他们被赋予如此丰富的人性,是因为皮克斯标志性的细心造型设计和经典摄影剪辑。丰富的技术资源让瓦力轻而易举地跳离废弃的地球,来到空间站的纯净大气层中,这是与制作人员带给角色和主题的严格完整相一致的。
Stanton先生并没有把这个环境剧变的寓言变成一个责骂他人、自我满意的训斥,他熟知在使用大众电影媒体进行企业消费文化批判时固有的矛盾。空间站的居民,习惯了被机器人照顾,退化成了类似巨婴的物种,面部柔软、躯干圆滚、四肢弱小。消费资本主义分析任何潜在需要、让顾客使用尽可能方便,具有一种将消费者幼儿化的力量。但是当这些空间居民靠在躺椅上,眼睛盯着显示屏,从巨大的杯子里获取卡路里,这些过度发育的太空巨婴看上去就象电影院里的观众。
换句话说,他们就是我们。而和我们一样的是,他们也不尽坏。来自瓦力的悖论是:驱动社会发明新事物,改进旧事物,从而产生销售、购买、制造、收集行为,创造潜在灾难的同时也发现了规避灾难的可能。或者说,创造瓦力这个垃圾世界(我们的世界)的冲动,同时也通过艺术让世界变得美好。
《达芬奇密码》
从原著小说被翻译成44种语言、在全球销量超过5000万本的热潮,到作者丹-布朗被指剽窃掀起的轩然大波,再到被西方教会目为反基督的异端电影遭到梵*蒂*冈的抵制,《达芬奇密码》(The Davinci Code)从面世的那一天起便注定要对传统的基督教带来颠覆性的冲击,值得庆幸的是教会掌握政权的日子早已成为历史,无须再担心打着耶稣幌子的黑色恐怖瘟疫会再次蔓延,多元化的社会里,基督教不可一世的地位终于露出了平凡的一面。
自己一向对宗教文化不感冒,之所以能坚持看完原著多半是因为丹-布朗精妙的文笔与高潮迭起的悬念情节,不过对把原著搬上荧光幕的商业行为持怀疑态度,毕竟文字带来的想象空间与视觉、听觉等多重感知形成的复杂认知截然不同,许多东西一旦具体形象化往往就容易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尤其是《达芬奇密码》这类靠制造悬念、解读复杂西方宗教历史神学符号、营造心理惊悚的作品。结果虽然有Ron Howard、Tom Hanks和Audrey Tautou携手合作,虽然作为电影艺术最高殿堂嘎纳电影节的开幕电影,《达芬奇密码》依然差强人意,只是费力不讨好的制造了120分钟的沉闷悬疑。
即使宽容的看待电影,把是否忠于原著放在一旁,《达芬奇密码》也缺乏连贯的紧迫感和抽丝剥茧的惊悚元素,Tom Hanks和Audrey Tautou在影片中的角色本来注定他们不是《职业特工队》式的“Superman”,过多的火爆场面只会起到喧宾夺主的反效果,可影片开始Ron Howard偏要安排Audrey Tautou来一段超“辣”的车技Show,这马上就将一个弱智女流定位成超凡脱俗的强者,Hollywood式的娱乐标准即霸道又惹人生厌。按照小说的风格与结构,《达芬奇密码》应该是一部充满文艺悬念的电影,如何把复杂的谜题化繁为简,让观众参与到解迷中,可以说是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可惜零散的剧情、苍白的人物塑造,单纯依靠Tom Hanks比手划脚就解开神学符号,未免太过儿戏,尤其是最后“Apple”的解密过程简直就是大话西游,令人啼笑皆非。Tom Hanks的力不从心、Audrey Tautou的不入戏,两人无法擦出预期的火花,加上巴黎伦敦浓郁的艺术气息、以及宗教的神圣、膜拜气氛又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走马观花,都成为《达芬奇密码》空有包罗万有的野心,却有漏洞百出的臭皮囊一样,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
全片最光芒四射的应该是苦行僧Silas这个角色,他背负的罪恶感,他心灵上承受的痛苦远甚于伤痕累累的切肤之痛,在狂热的宗教信仰和冷酷的眼神中,我们读到了很浓厚的悲剧味道,Ron Howard在他身上着墨不多,但却显示了深厚的功力,无论镜位还是背景音乐的烘托,他赤裸的身体充满神秘感与强烈的威慑力,远比两位主角更具有感染力。
对于宗教信仰的问题不想讨论太多,如果像我般对晦涩的西方宗教观点束手无策的话,《达芬奇密码》的电影会比小说更生动也更通俗,这个故事有点像野史,可以触动人们骨子里先天的好奇心(其实也就是八卦),康斯坦丁大帝的“丰功伟绩”在我看来最能代表宗教的本质,说穿了只不过是统治者的工具和谎言而已,基督教清除“女巫”的运动倒让我想起电影大师德莱叶的《愤怒之日》,人性的残忍与黑暗,即使冠以堂皇的借口,依然令人触目惊心。
㈡ 你看完当幸福来敲门时这部电影之后的感悟是什么
我为那父子之间的爱而感动,父亲如果不是为了儿子,他肯定不会坚持到最后的成功的。
为世间的不公而感慨。
㈢ 《前任3》里的巨婴式三观为什么能那么火
《前任3》的上映面向的是年轻人等观众,其观念新鲜但普遍可能会有些不成熟,其中的原因是:一是就像电影开场所说的那样,它探讨的是一种新型的都市两性关系,没有直男癌,也没瞎张扬女权,男女观众都能找到共鸣;二是它的喜剧效果大多来自剧情和表演,金句密集但非网络段子,也没怎么打低俗擦边球;三是对当代恋爱方式、社交手段刻画精准、接地气,套用片中一句台词来夸就是‘年轻,有活力’。这三点看起来简单,能做到的同类型国产片却不多。
《前任3》不与大众主流电影一样拥有完美的结局,反而是以悲伤结尾,有情人没有终成眷属。以往,观众看的大多都是情感电影中的分手后追到机场或他乡重逢复合的美满结局,而《前任3》中孟云和林佳两个相爱的人没有终成眷属,这种白描现实的结局更触动人心。因为另一条情感线郑恺饰演的于飞和曾梦雪饰演的丁点之间的分分合合喜剧感十足,并不会让观众觉得电影过于悲情。
㈣ 求一部巨婴捏死保姆的美国电影叫什么
好残忍。。。。。。。。。。
㈤ 有一部外国电影,主要讲述一个婴儿被外在力量变成一个非常大的巨婴,这电影叫什么名字
亲爱的,我把孩子放大了 三年前,乌龙科学家韦恩萨林斯基由于操作不当使电磁分子误射自己的孩子,使他们的身体缩小,因此造成风靡全球的〈亲爱的我把孩子缩小了〉。不料这回他又重蹈覆辙,在一次实验中使自己的第三个孩子:2岁的亚当遭受放大电波照射,结果只要亚当一接触到电流,身体就会不停的长大,转眼间,他已冲破屋顶长成高达3500公分的巨婴,还朝向全美最大的电力供应城—拉斯维加斯走去…。
㈥ 你看过《千与千寻》后的感想。
看完《千与千寻》,我一直没弄清楚那只无脸怪从哪里来。可要命的是,我对它念念不忘。千寻过桥时,一个黑影子,像个黑布袋,长了一张像白纸面具一样的脸,立在桥边。这个鬼魅一样的脸,目光追随着她,透出隐隐微笑。
这个无脸怪,这个鬼,就飘啊飘。千寻到哪儿,它就飘到哪儿。
它总是在离千寻三尺之外,静静地看着她,不说话。千寻在擦地板时倒脏水,拉开门,看到那只鬼怪在外面。论说千寻最初本是一个怕鬼讨厌鬼的娇气女孩子——最初她在这个奇怪的地方,第一天夜色降临时,她看到无数只鬼影飘来飘去,都吓坏了。可千寻却看到这个内向的鬼,说“我就不关门了”。这个好心的女孩子让这只害羞的鬼鼓足勇气从留的门缝里进了房间。
千寻要去找热药水,但怎么说那个势利的青蛙也不肯给。无脸怪静静地躲在青蛙旁边,帮千寻巧妙偷热药水。无脸怪从黑黑的大袍子里伸出它那只像爪子一样的细手,小心地递到千寻面前。什么话也没有说,只等着千寻接受。
千寻在洗那个大澡盆时,无脸怪还是跟着。它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看着千寻。它最后走上来,怯怯地递上一把千寻梦寐以求的热药水的牌子——可以帮她减轻很多工作量。千寻惊讶极了,不肯收。无脸怪有点急了,更加使劲把热药水牌子往千寻手中塞。我忽然想起一个小男生给青梅竹马暗中喜欢的女孩子从家里偷偷带一只苹果,要在下课时给小女生,估计就是这样的吧。
是的。我觉得无脸怪暗恋千寻。
人人都知道无脸怪有很多金子,全都趋之若鹜。可无脸怪却在无数的爱好者(看在它钱的份上),只走到千寻面前,伸出手,变出很多很多的金子。要知道,无脸怪逗别人上钩时,只变一两粒小金子,已经倾倒众生。可是,它居然变出一捧金子,满满的一捧。它那颗殷切的想要讨好而表达的心真是可爱极了。而且,它居然说不出什么话来。只憋急了,小声地说了简单的一句话:“我的金子,只给千寻。”
因为找不到千寻,无脸怪这个“大财主”大发雷霆,把这儿闹得一塌糊涂,连汤婆婆都哄不了。千寻一进去,无脸怪就乖乖地,在它自己摔得乌七八糟的食物里找出一盘还算完整的,怯怯地递过来,说:“你吃,这个很好吃。”
千寻居然拿出宝贵的苦丸子,来让无脸怪服下,以排出它那体中的毒与邪气。它吐出了所吃的三个人,去掉了暴戾的脾气。它最后又变作一个像帖了一张纸面具的软软的黑口袋,远远地跟着千寻。什么话也不说,只是恋恋地跟着。
千寻上列车时,无脸怪也想跟着上。列车员问它是不是想走,它也不说话,只点点头。哈,它像一个知道自己做过了错事的孩子,有点怕受到责怪,但又忍不住跟着. 那纯真而专一的心灵。
同是暗恋者,我觉得无脸怪远比游坦之可爱。当然,阿紫,原也不配像千寻这样有个可爱的暗恋追随者啊。
生子当如什么什么,那有暗恋者当如无脸怪。
㈦ 观后感前面用空寺格吗四
.(空四各)
㈧ 转千与千寻观后感
[转千与千寻观后感]"人与自然"之间的种种,从《风之谷》到《幽灵公主》都是重心的主题,转千与千寻观后感。到了《千与千寻》,自然、环保等概念依然占有相当的篇幅,但是《千与千寻》中实有了新的信息――更深入地探讨人的心灵。一、都市中的你我徘徊在夜深的街道,你想起什么?或许是你的家人、你的朋友。充斥现代都市的是清冷的疏离,和破碎的感悟。我们好像没有完整的生命,每一刻都像有新的情感缺憾产生。"浴场"是日本文化的特征之一,意味洁净灵魂的场所。可是电影里的浴场,正是社会的缩影――"拜金主义"、"顾客主义",甚至是"工作主义"。人生变成了人与金钱的追逐、工作和休息的轮替、挂上虚伪面具变成惯性动作。这是现代社会的缩影,这些观念亦正是把"人"变成"猪"的魔法。"无面人"是电影里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象。没有嘴脸、没有自己的声音(要依靠吞食外物,强行用别人的声线)、没有名字,只有一个像面具的外衣,内里空空如也。这正是都市人的真实写照。无面人像一个没有脚的幽灵,无意识地走到浴场的入口。来到浴场,这些天神(现代人)寻求心灵的休息。无面人到了这儿,用黄金买了所有人的心,吞了青蛙,同时吞了别人发声的权利(金钱收买了所有人)。因为小千的怜悯,寂寞的他对小千心存感激。无面人一心用金钱交换小千的陪伴,可是遭到拒绝――"拒绝"来自一个小朋友的心,这个"拒绝"其实人从小便应该明白,可是所有的大人都忘记了这个真挚的道理――不可以因为金钱出卖自己。黄金瞬间变成石头,这是它原来的本质,黄金之所以是黄金,全是人所加诸的心理投射。由小朋友作为控诉社会的领航者,可谓神来之笔。二、寻找灵魂的旅程真正的金钱其实在"钱婆婆"所居住的小镇里。电影末段,小千为了拯救白龙,请求钱婆婆的帮忙。"钱婆婆"所居住的小镇正是一个理想世界的呈现。透过水上的火车轨(意味找寻理想国度/灵魂的道路的神秘性及模糊性),火车里都是一些没有嘴脸的灰黑人影,到了充满友善的小镇,观后感《转千与千寻观后感》。这儿有为你引路的路灯(相对浴场为客人引路的青蛙),为小千送上热汤的钱婆婆(相对为客人提供优质药汤的汤婆婆)。这里有的是一份简单的、真挚的问候。浴场与小镇正是纯朴和华丽的参照。小千、婴儿(巨婴)、苍蝇(在浴场作监察的乌鸦)、无面人和钱婆婆合力做的发绳,象征了对小千的祝福。这发绳才是最好的护身符,这会给你无限的信心。小千离开的时候,白龙精神奕奕地站在钱婆婆的门外,乃至小千唤起白龙的名字,白龙寻回自己,一切的魔咒消失,于是大家便可以翱翔于天空中。我们不难发现真正的金钱,其实是爱。"名字"是电影中一个很重要的核心。名字是自我精神的象征。营营役役的都市人,早把自己的名字忘记。"千寻"在浴场里需要忘记自己的姓名,要叫作"千"。所以电影的译名作《千与千寻》实是指失去灵魂与找寻灵魂之间的追逐和角力。我们发现浴场里的人,全都没有自己的名字,包括白龙。他们被指派当浴场中的某种角色,例如"锅炉爷爷"便是主管锅炉,白龙就被叫作"白先生"。而他的真名要到后来才知道是叫琥珀川。"汤婆婆"是浴场的主人。无面人更是泛指现代都市中的芸芸众生。电影英文名是《Spirited away》,意指精神迷失,正是如此。三、儿童问题近来日本相当关注儿童问题。"巨婴"身形之巨大,正是成人给与他们爱护的具体化。"巨婴"住在一个布置精美的房间里,受尽保护。大人害怕小孩染病,想把他们放于一个温室之中,因此造成他们任性、自我、脆弱的性格。其实他们从来没有病,相对小千,小千的勇敢、坚定,才是宫崎骏所盼望社会所拥有的儿童。电影里小千常常碰壁,但正因如此,她才会成长。电影的最后,小千凭自己的信念和感觉找回自己的双亲,停泊在随道外的车早已铺满尘埃,不知不觉间,孩子已经逐渐成长了。四、环保问题"环保"问题可以说是宫崎骏电影系列的一个大主题。从《天空之城》、《风之谷》的急切声音至《幽灵公主》的绝望吼声,现在到了《千与千寻》,宫崎骏只把这个问题轻轻带过。从人们贪婪食物而变成猪,至河神吐出大堆垃圾,都表现了人对自然的无情践踏。河神的丸子如此宝贵正意味着大自然的无限价值。宫崎骏对环保的信念并没有改变。五、结语以冒险故事作为一张华美的包装纸,《千与千寻》所表述的是现化社会的种种实况――心灵问题、儿童问题、环保问题。宫崎骏希望引起现代人的反省,归结于艺术的母题:"人生是为了什么?"。对拜金主义者、工作的奴隶提出了有力的质问。从而表示宫崎骏自己崇尚真诚、自然的意向及语重心长地重复尊重自然的呼吁。这是一个充满意象的故事,举重若轻,同时充满着情味的作品。其实我一直都觉得卡通并不只是小朋友的的专利,它亦可以是成人对人生及周遭的事情有所反思的题材,《千与千寻》正是最好的例子.〔转千与千寻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