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微电影父母恩观后感
作为暑期档孝亲爱老公益片,本片融合了年代感、两岸情、青春励志、亲情、感恩等元素于一体,具有相当浓烈的莆风气息。亲情难能可贵,我们视若无睹。然,多年回首,幡然悔悟。这些年失去的竟是无法替代的挚爱。父母恩,重如山、深似海。何以为报。
回望往昔,从襁褓之中,至长大成人。
父母付出了所有,换我们一世安康。
那两鬓斑白的发髻,那浑浊无神的眼睛。
那苍老迟缓的身影,那萧瑟孤单的背影。
岁月,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亦流逝了一直爱着我们,护着我们的父母渐渐沧桑老去。
无情的时间,流逝的岁月。
我漫长的成长之路,换来的却是生离死别的苦痛。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一生情,一世爱,父母恩情,感天动地。
怀却感恩,盼望珍惜,莫待晚矣,悔之不及。整个剧本虽然没有大牌明星,但是感人的情节以及动听的音乐都将牵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㈡ 电影红指甲观后感
电影红指甲观后感,从电影的内容,积极的号召等多个方面写:
10分钟的公益微电影《红指甲》,讲述了一段留守儿童和留守老师相互陪伴的感人故事。发布会上,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副秘书长陈志朝发起倡议:“11月20日是世界儿童日,这一天,让我们所有人把左手大拇指指甲涂成红色,或贴上红色标志,以表达对全国留守儿童的关爱。”
《红指甲》是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相守计划”公益项目的形象片。微电影《红指甲》的导演杨立仁是河北省大名县教育体育局的一名职员,演员都是大名县土生土长的老师、学生、群众。大名县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县里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许多孩子留守在家。因此,主创们也格外能够体会片中角色的情感。
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地方,还伴生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留守老师。他们来自外乡、外县甚至外省,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边远农村教育的第一线。他希望通过这部微电影,让公众了解有这样两个群体在相伴相守,留守老师是离留守儿童最近的、可以弥补父母关爱的群体。
红指甲寓意着爱、思念、期盼、团圆。11月20日,世界儿童日,我们倡导全社会,一起把左手大拇指指甲涂成红色,或贴上红色标志,表达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
㈢ 微电影《依靠》、《坚守》、《陪伴》的观后感怎么写
镜头的拉伸、音乐的渲染、朴素的对白所酝酿出的真切气息,迷漫着影院的每个角落,熏得双眼朦胧。
观看了余姚首部家庭亲情系列微电影《陪伴》、《坚守》、《依靠》,“三部曲”以其朴实的情节、发人深思的感动,刺激着我的感情细胞。平凡人是最伟大的,平凡人的故事是最真切、最感人的。这世界,最真切最无私最不可磨灭的就是亲情,而有时候最容易被忽略的也正是亲情。“三部曲”始终围绕“亲情”二字,以生活中最简单的人物角色“父女、夫妻、母子”为线索,平易近人而又感同身受地传递着那一份平凡而又纯真的爱。
真切的感动总让人感慨万千,或许就是因为这么一种感动,或许就是因为这么一次触动,让许多人对生活有了新的见解新的感悟。一个微小的感动,能激起的涟漪或许能够影响人一生的价值观。
最后再补充一下个人的见解:如今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一些扭曲的价值观需要一种力量来引导,而我觉得微电影就带有这么一种力量。。
㈣ 余姚微电影- 依靠 坚守 陪伴 观后感怎么写
镜头的拉伸、音乐的渲染、朴素的对白所酝酿出的真切气息,迷漫着影院的每个角落,熏得双眼朦胧。
观看了余姚首部家庭亲情系列微电影《陪伴》、《坚守》、《依靠》,“三部曲”以其朴实的情节、发人深思的感动,刺激着我的感情细胞。平凡人是最伟大的,平凡人的故事是最真切、最感人的。这世界,最真切最无私最不可磨灭的就是亲情,而有时候最容易被忽略的也正是亲情。“三部曲”始终围绕“亲情”二字,以生活中最简单的人物角色“父女、夫妻、母子”为线索,平易近人而又感同身受地传递着那一份平凡而又纯真的爱。
真切的感动总让人感慨万千,或许就是因为这么一种感动,或许就是因为这么一次触动,让许多人对生活有了新的见解新的感悟。一个微小的感动,能激起的涟漪或许能够影响人一生的价值观。
最后再补充一下个人的见解:如今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一些扭曲的价值观需要一种力量来引导,而我觉得微电影就带有这么一种力量。。
㈤ 微电影观后感
微电影观后感篇一:微电影《迷路的孩子》观后感
看完微电影《迷路的孩子》,我有一些感受在这里说一说。
感一:感动
感动有两。第一,被大山里孩子们的纯朴善良感动。孩子们从未见过花露水,当秋老师把花露水放在讲台桌上忘记拿走时,孩子们抑制不住好奇心把它拿来一一闻过,一不小心打碎了。他们紧张得不得了,害怕的不行,现实生活已使他们明白留住一位老师不容易。打碎了老师的花露水,在他们眼中无异于是打碎了老师继续留下来的热情。孩子们马上想办法补救,他们能想到的最好办法是凑钱重买一瓶。火根自告奋勇承担了买花露水的重任,却因路途太远在夜晚回来的路上迷了路,回来后还把所有的责任都揽下来。一个小小的孩子,为了把老师挽留下来,他承担了所有的一切。这份纯朴善良和担当,实在令人感动。如果不是同学们当众说明,秋老师不会明白事情的真相,也是因为事先不知道,秋老师在明白时才会特别感动,才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和选择。第二:被秋老师选择留下来感动。秋老师来这里支教的初心,是为了更方便考研。来这里不久便被大山的艰苦打倒了,她巴不得能马上离开。考上研究生是她名正言顺离开的理由,她也如愿以偿考上了。但就在这当口,火根的纯朴打动了她,可爱的孩子们的纯真让她决定留下来。这样的选择意味着责任担当和之前理想的牺牲,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热情,特别是对一个刚大学毕业对未来充满憧憬且对这里的艰苦已有所了解的女大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所以说,秋老师的选择让人感动。
感二:不解
校长指责秋老师的言语举动,我觉得有待商榷。影片里人物的言行举止,反映的是导演想要展示给公众的价值理念。校长的语言行为透露给公众的理念是:支教,应该是纯粹的奉献,不该带有个人的利益目的。能这样当然很好,但真的只能这样吗?如果是,国家就不用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大学生们去支教,通过支教获得相应的优惠。秋老师支教,就是在优惠政策(方便考研)的吸引下去的,这不应受到指责。相反,她响应国家号召去支教,应该得到表扬。要求大学生们支教必须是纯粹的奉献,这要求恐怕也太高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哪个不是对未来充满华丽的憧憬?他们的未来景象里也许有过大山里贫瘠的土地上几十个基本没受过教育的野孩子在望穿秋水等待老师来传授知识的场面,但他们肯定没想过这场面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或者是与自己有什么长久的关系。他们涉世未深,还不可能拥有
纯粹奉献的灵魂高度。再说了,在物质喧嚣甚上的社会中,有多少人能做到纯粹的奉献?为什么他们不能因为支教更方便考研而来支教呢?校长传达出的理念就是不能。笔者认为,大学生们在支教的同时考上研究生,两全其美,有何不可?可是在校长眼中,为什么秋老师不能去考研而且还没有资格当老师?火根去买花露水彻夜没回,秋老师并不知情啊,再说,也不是秋老师要求他那样去做的呀,她如果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会让孩子们那样做的。知道孩子不见了后,秋老师也是心急如焚到处找,校长怎能说出那样的话?难道在校长眼中,必须是纯粹的扎根山村教学才能受到歌颂?否则就必须受到指责?如果这样,还有哪个大学生敢去支教?校长凭什么能抢走秋老师的录取通知书?连国家都明文规定她可以边支教边考研,这说明通知书是合理合法的呀,是谁赋予校长那样的权利?校长自己扎根于山村小学,为山村教育做贡献,为孩子们操各种心,这值得赞美。但他凭什么要求别人也必须像他一样只能纯粹奉献,而不能在奉献的同时还拥有积极追求其他的做法(影片里校长虽然没有明说,但我觉得言外之意就是这意思)?校长的指责无厘头,校长的要求很霸道。情节安排校长这样的做法实在令我不解。
感三:迷路
影片中直接展示的是火根因买花露水迷路了,间接要表达的是秋老师的心灵迷路了。对于秋老师的心灵迷路之说,我不认同。如果说导演安排校长那样做是为了给秋老师敲响警钟指明方向,可我认为,秋老师并没有迷路,她奔着容易考研的目标去支教,方向明确,无可厚非。虽然后来孩子们的纯朴与善良让她对人生、对教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而改变主意,那也只能说明她对自己的未来进行了第二次选择,同样也是方向明确。并不能就此论断说之前为方便考研来支教就是心灵
的迷路,后来选择留下来就是心灵的正道。她能选择留下来助力山村教育当然值得赞美,她选择去读研也同样值得尊重。如果她读完研后拥有更大的力量来改变山村教育,给山村带来更大的希望,不也是很好吗?或者她毕业后在其他地方为社会做贡献,也是不错的。难道这些就不是心灵的正道吗?选择读研与选择留在山村,焉知哪个对社会的贡献更大?焉知哪个选择更为高尚?校长怎可一棍子打死?其实,真正迷路的是校长,他用自以为是的道德去绑架秋老师,这怎么可以呢?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合法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不受他人干涉。但校长的做法严重干涉了秋老师的选择,强迫了她的思想,可见校长的思想迷路了。山村的教育需要改变,校长的思想同样需要拯救。如果校长的思想不迷途知返,也许会阻断了大学生们的支教路。
以上就是我观影的感受。
微电影观后感篇二: 《心墙》 观后感
看了《心墙》微电影后,视频开头曾有一句史铁生说过的话,“死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回过头来想想,让我颇有感触,那就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
视频中的曽念芜所经历的一切,虽然过程心酸,但结局也算完美。一个人的一生也就仅仅的几十年,为什么人们要因为不必要的事来浪费生命。话虽如此,但正处于人生有着大好年华的我们,却未必理解深刻。因为我们年轻,所以不知贫苦。因为我们年轻,所以不知苦难。也正是因为我们年轻,所以不知我们所不知的一切。过早的.经历这些,也许会带来你的困扰,但这些只是一时的,当你挺过它之后所收获的,是你无法用金钱所换得的。这是属于我们的财富,我们人生路上所积累的财富。我们就该经历一切,让我们健康成长。试想一下,倘若曽念芜一开始就没有坚持,而是选择结束生命,那该留下多少的遗憾。正是应了那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从这部电影中我明白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或许有些事情还没有经历,但只要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微电影观后感篇三: 青涩而充满激情的青春
何双兰
进入2014年岁末,非毕业年级的学生经过精心准备,认真编排,师生激情出演,终于在全校师生面前揭开其神秘面纱。复兴中学第二届微电影节拉开序幕,我和其他老师观看了23部由各班学生自己创作的微电影,主要是关于梦想、责任、蜕变、青春等主题。各班有各班的创新,各班有各班的理念。出发点不同,视角不同,给我的感觉也不同!看着孩子们稚嫩的脸庞,看着他们真诚的笑脸,看着他们前进路上的纠葛、迷茫和苦闷,感受到他们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成长的烦恼,感受他们的艰难的蜕变,情节虽然简单点,但学生们领悟了自己的责任,放飞自己的梦想,对现实的蜕变让他们活力四射。
责任,是一个人必须承担的义务,我们在不同的地方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样要承担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相比之下,孩子们的世界是单纯的,没有成人的油滑和世故,自然容易产生碰撞。
初中部初二1班拍的《职责》还是受到大家的好评。小演员自然本色的表演还是很出彩,无论是演技还是主题无疑是略高一筹的。《职责》讲述的是一位认真负责的班长由于过分严厉,因而得不到大多数同学的理解和支持,同学们的指责和不满溢于言表,班长被迫“下台”,但后来班长积极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并
改正自身的不足,化解了矛盾,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支持。
这个素材很有生活,这是现实中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矛盾的一个折射,它从初中生的角度写出了孩子们眼里的职责,作为一名班长既要做老师得力的小助手,又要和同学们搞好关系,还要扮演好一个监督的角色,这对于初涉人世的孩子着实不易。孩子们没有成人的那种做事圆滑,也没有成人会说的委婉措辞,也不会像成人那样把心理的虚与委蛇,而是实实在在的展露出来,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小演员本色表现真实自然,毫无做作,非常自如地把一个小班长的直率干练与泼辣展现出来,看得很舒服。至于其他孩子的表演也很真实,初中部最好的微电影非《责任》莫属。
欣赏学生们拍的微电影,感觉总体水平高中部要高一些,以各自的视角展示他们对人生的看法,其中 印象较深的是《我的音乐青春梦》和《蜕变》
高一3班《我的音乐青春梦》讲述了一个男孩儿追逐梦想的过程。男主人公从小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尤其是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他从小的梦想就是考上音乐学院。在毫无准备的前提下突然得知父亲失业,如晴天霹雳,妈妈在重压之下也向他提出不让他再学音乐的要求,他失望又气愤地离家出走,曾一度绝望至极,在朋友的开导下才逐渐重拾信心。在老师的策划下,同学们开始准备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梦想。恰逢学校举办“校园歌手大赛”,同学们纷纷鼓励他参加大赛。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他决定参加。获得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奖状的同时他更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经过孩子自己的坚持,家长的努力,终于圆了孩子的梦!
梦想,是人类奋斗的目标,种下一棵梦想的树,用坚韧不变的信念,浇灌养护,终有一天它们将枝繁叶茂。只要你坚持自己的梦想,总有一天会实现。
蜕变,也是微电影的一个主旋律,梦想与现实的差距,追求进步与自己的惰性常常产生矛盾,这些眼高手低的孩子们常常在现实中沉沦,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是人前进的动力,只有经过生活的磨砺才能渐渐成熟,它促使孩子们成长,使他们由内而外的发生变化。
高一8班的《蜕变》讲述了一个不学无术的经常动不动就打架的坏学生,在一次上课时梦到自己高考仅考了100多分后,在惊吓中醒过来,幡然悔悟,从此励志学习,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两年后的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并最后当了校长。虽然情节有点夸张,但他的蜕变告诉了我们有错就要改正,现在努力为时不晚,一个有担当的孩子 ,要知道在这个阶段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也知道花要开在当下,过了花期就有可能再也无法绽放最年轻最美丽的花朵了!
蜕变,过程是残酷的,结局是温暖的,背后,是心灵的成熟,是对人格的升华!蜕变常常伴随着痛苦。树的伤口因流汁才成就了坚硬的疤,鸟儿因不断地试飞、不断地摔跤才实现了它的梦想,
人走过无数次痛苦的经历,成就了坚毅的性格和繁华的人生,人在痛苦的动荡中变得成熟并走向前进;生命就像一次次痛苦的蜕变,在蜕变中走向成长。
总之,这次微电影节给学生们以施展才华的空间,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及表演能力,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也使得学生们明辨是非,知道美丑,在学生生涯里留下深刻的记忆,是一次很好的艺术实践活动。
㈥ 坚守,依靠,陪伴 观后感600
观《坚守》、《陪伴》、《依靠》有感
今天看了《坚守》、《陪伴》、《依靠》心里久久不能平息。
坚守:影片中,一位年迈母亲的儿子,来家吃饭,吃饭时为了工作需要不得不事先去工作。而母亲早已为儿子准备好了出行的衣裳。车开了儿子看到了母亲年迈的身躯,走路一瘸一拐的,十分不忍,儿子下了车与母亲相拥在了一起……坚守是一种本质,人总得有家,家就是存在,坚守就意味着坚守存在,就意味着拥有了存在,儿子对母亲的爱,母亲对儿子的爱在此刻,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是爱,时时刻刻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已经溶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
陪伴:一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一个身患绝症的妻子,除了恐惧的等待,他还能做什么,他做了一个决定:与妻子一起出车,有生之日不再分离。丈夫了解妻子身患绝症的噩耗,一个人在出车时潸然落泪,这一切只得由这个男人,这个丈夫,默默承受。这是义,,它时时刻刻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已经溶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
依靠:他的女儿,在他生日的时候给他买了生日礼物,希望他从此戒烟。而他却误会了女儿认为她在抽烟,一怒之下扇了她一个耳光,女儿跑了,他急忙去追,他在桥上做了下来,打开盒子,猛然醒悟,这是女儿送他的礼物,他后悔了。而女儿却出现在了他的身后,两个人紧紧相拥,顿时化解了一切。我想,父亲虽然一开始误会了她,但是起码他是爱女儿的希望她好的,儿女呢,她在他父亲生日时,送去了合适而又温馨的礼物,这是孝。它时时刻刻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已经溶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
生命中总有太多令人感动的东西,《坚守》、《陪伴》、《依靠》就向我们传递了大爱、大义、大孝这种平凡而又感人肺腑的精神,把这种大爱、大义、大孝的精神融入生命、共同为建设做出贡献 。
㈦ 微电影 依靠 坚守 陪伴观后感
镜头的拉伸、音乐的渲染、朴素的对白所酝酿出的真切气息,迷漫着影院的每个角落,熏得双眼朦胧。 观看了余姚首部家庭亲情系列微电影《陪伴》、《坚守》、《依靠》,“三部曲”以其朴实的情节、发人深思的感动,刺激着我的感情细胞。平凡人是最伟大的,平凡人的故事是最真切、最感人的。这世界,最真切最无私最不可磨灭的就是亲情,而有时候最容易被忽略的也正是亲情。“三部曲”始终围绕“亲情”二字,以生活中最简单的人物角色“父女、夫妻、母子”为线索,平易近人而又感同身受地传递着那一份平凡而又纯真的爱。 真切的感动总让人感慨万千,或许就是因为这么一种感动,或许就是因为这么一次触动,让许多人对生活有了新的见解新的感悟。一个微小的感动,能激起的涟漪或许能够影响人一生的价值观。 最后再补充一下个人的见解:如今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一些扭曲的价值观需要一种力量来引导,而我觉得微电影就带有这么一种力量。。
㈧ 给我三分钟,拥抱你——微电影《三分钟》影评
相见时难别亦难,三分钟,万情重。
—— 题记
2018年2月2号
宜回家
春运时段这部由导演陈可辛执导与苹果公司联名出品的微电影刷爆朋友圈。引起千万春运人民的 情感 共鸣。并且这部微电影使用手机拍摄,是第一部符合电影流程与质量标准的用手机拍摄的微电影。
即使路途漫长 人们依旧归心如箭
但有人走遍山水 也终未能回家看看
依旧是春节煽情的亲情片,但总归有些许不同。
《三分钟》这部微电影讲述了发生在春节里特别的故事,一位普通的火车乘务员的母亲与自己的孩子三分钟的团聚时刻。故事很简单与单调,但却把浓厚的亲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千千万万观看者不禁落泪。
春节,往往是包含了温暖与亲情的,它是辛苦一年后难得的歇息,是难得的回家日子,是难得的与亲人陪伴的时光。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这刻美好时光,他们依然劳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而春节之际,正是最需要他们的时候。
电影里的女主角也正是如此,影片中介绍到主人公工作性质,跨越山水眼中也毫无波澜。职业在这个世界段平凡又特殊,知晓外面世界很大而他们只想回到心里那个小家。
总有人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如果你未曾离开,你永远不知道回家的意义
影片里正当春运时期,人们大包小包互相拥挤,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笑容。
陈可辛导演用短短三分钟表达出团圆与职业的对比性,引人受益匪浅。
影片虽然只有短短七分却蕴含无数丰富电影视觉切换与电影符号
三分钟,是列车停站的时间,也是微电影中故事情节铺展的过程。运用屏幕上的倒计时和孩子背诵乘法口诀的碰撞下产生了一种紧凑感带入观众心情。
影片里有蕴含着的电影符号,开头先是小丁挥舞着的烟花棒,运用相似蒙太奇的手法,与小丁妈妈挥舞着的战旗衔接一起,形成了相互呼应的效果,烟花是如此的绚丽美好的,这就一定寓意着小丁对美好的期待和向往。
而烟花的火星在空中短暂的停留,这也寓意着美好的时刻对于小丁来说是极其的短暂与难以留存。导演用全景给我们展示列车中乘客们乘上回家列车的欢快喜悦激动之情,也演巧妙的运用列车穿越隧道来表达乘务员内心的心理活动,前期的升格镜头则是表达她迫切想见到孩子的心理活动。特写拍摄小丁妈妈的面部表情,组接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诠释出小丁妈妈对其的思念。
导演的影片音响效果更为极致。喧嚣的广播人群,更是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嘈杂的氛围,更突出了小丁寻找妈妈这段路程的困难。当小丁向妈妈背口诀时,广播的声音与嘈杂声都进行了削弱的处理,让我们观众潜意识的吧注意力集中小丁身上。
以及小丁背诵全文,乘务员母亲写信画面潜台词代表:
爱你在心口难开……
火车拉来团结,也见证了分离。最后火车开动,但一幅幅团聚画面同时也让我们站在亲情角度传播温暖的价值观。
陈可辛导演执导合作拍摄的微电影《三分钟》,通过催泪故事情节作为卖点吸引了千千万浏览量,侧面起到为苹果手机宣传作用。
不得不说这部微电影是成功的,.其优势在于浓缩了电影创作的艺术性和美学,长于叙事,故事性强,并且广告植入较为含蓄自然,故而易于被大众接受.
俗话说的好:
“ 广告也可以感性,生活也能是电影 ”
最近的距离才能表达最长的深情,不要等到分离难相遇,才知道团圆的可贵。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