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一部有教育意义的影片 影评
《城南旧事》是第四代导演吴贻弓拍摄于1982年的影片,改编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影片摒弃了戏剧化的处理效果,并没有跌荡起伏的剧情和激烈的的大喜大悲,而是以一种散文化的、抒情的格调,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那种充满了“回忆感”和“往事感”的神韵。
一、 散文化的结构
导演吴贻弓虽然没有用戏剧化的情节来推动剧情一环套一环地发展。但是,他营造的那种情绪很好地将三段小故事连接到一起。
导演从小英子遇到巷子口的疯女人引出了第一段故事。这是关于疯女人秀贞和她的女儿小桂子(妞儿)的故事。在这一段故事里,导演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是疯女人秀贞,另一条便是妞儿。妞儿的引出,是通过妞儿去买酱,伙计欺负她,而小英子为其“出头”,两人成为好朋友引出的。一边,通过秀贞前言不搭后语的倾诉叙述了她的爱情遭遇,一边通过和妞儿的友谊及妞儿的遭遇将故事发展。同时,还以母亲和宋妈的谈话揭示了事情的缘因。
可以说,故事完全是以那种缓慢的、情绪化的速度发展的。秀贞颠来倒去地讲着自己和大学生的故事,抒发着自己对爱人、对女儿的思念,导演通过几次秀贞和小英子的接触刻画了秀贞。第一次是出场时,两者都没有说话(小英子被宋妈拉走),只有眼神中的交流,秀贞眼中的渴望以及小英子忽闪着的眼中的纯真。第二次秀贞拉住小英子,小英子抽回手,说自己不是小桂子,秀贞眼中流露出明显的失望。第三次小英子帮秀贞把大学生的东西拿出去晒,回忆中的秀贞十分幸福,在她眼里,小桂子爸爸仅仅是走了,出门了,还会回到她身边,而她更是为小桂子做好了衣服,等着她穿。第四次,秀贞强烈要求小英子带小桂子回家。第五次,也是最煽情的一次,秀贞回忆自己和大学生的相知相识相恋,“那一笑”“缘分”, 秀贞叙述时插入的院内的景物,将怀旧和思念之情推到了顶峰。第五次,秀贞问小英子自己是不是疯子,她在清醒和迷糊之间痛苦地挣扎着,她也知道爱人和孩子不太可能回来,但她还是希望着。
妞儿这头,导演自然地叙述着这两个孩子的友谊。她们一起喂小鸡、荡秋千,一起嬉戏。很多时候,她们并不说话,只是在一起,但是我们明显能感觉到二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啾啾的小鸡,晃晃悠悠的秋千,都给人一种童年的纯真的怀念。妞儿的身世是通过看到妞儿被她父亲驱赶引出的,然后便是妞儿和小英子的诉说。妞儿哭泣着,小鸡绕着她们转着圈,英子什么也不说了,只有用大眼睛看着妞儿,一种哀愁的情绪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心,此处无声胜有声。
最后,在一个雨夜,两条线并在一起,妞儿就是小桂子。当秀贞一眼见到妞儿,便认出了她,抱着她“我命苦的孩子啊”。没有冗长的解释,也无需解释了。
故事结束于小英子从医院醒来,导演通过卖报人的叫卖含蓄地道出了秀贞母女的死。在《骊歌》声中,小英子搬家了。之后的两段故事,也是通过《骊歌》结束的。《城南旧事》不同于《暴雨将至》或者《低俗小说》这些国外现代电影,它的三段故事是用这种情绪化散文化的抒情方式结束的,有一种情绪化的过度,而并非用标题(《暴雨将至》)或者直接跳接(《低俗小说》),体现了浓浓的民族风格和韵味/
在第二段故事中里情绪还是占了主打地位。小英子第一次和小偷见面之时,两者尚有一定的心理距离,两者离得较远,英子也几次欲走,被小偷叫住,到了后来,二者有了交流,小偷也透露了自己弟弟的事。小英子更是从小偷的关于好人坏人的判断的话题引出了海跟天的区别,虽然童言无忌,却是诗意显然,让人不无酸楚。再后来,在学校的表彰会上的一场,导演用朦胧而又梦幻般的镜头展示了一幅兄弟情深的画面,更加增强了对小偷的同情和认同。小偷被捉后,导演也没有用激烈的冲突加以渲染,而是只让小英子和小偷相互对视。从那对视的眼神中,我们可以读出很多东西,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愫。
第二段故事也结束于《骊歌》声中,这次是在上音乐课,运用了画内声的表现。电影一共出现两次上音乐课,一次是小偷和英子谈心之后,唱的欢快的歌曲,小英子也唱的很欢,第二次就是此时,在哀伤的歌声中,小英子只是坐着发呆,大眼睛里充满了哀愁。
第三段故事开始于英子回家看到毛驴和宋妈的侄子。宋妈的丈夫每从来也是骑着毛驴,毛驴便成为了这个没出息的狠心男人的标志。导演通过英子、弟弟和宋妈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两个孩子对宋妈的深情。宋妈给弟弟洗脚,和孩子们唱儿歌,哄弟弟吃药等场景,都流露出浓浓的渴望。而从宋妈口中不离的小栓子,小丫头又体现着宋妈对自己孩子的爱和对生活的无奈。典型的当宋妈哄弟弟说,“不要小栓子”时,声音哽咽着,她捂住嘴忍住眼泪。
此故事中另一条线是爸爸。爸爸在整本片子里都是一个慈父、严父的形象。医院那场辛酸而温情的戏更是把父女情渲染地淋漓尽致。而爸爸也终究离开了。导演将爸爸和宋妈的离去安排在一场。给扫墓一场并没有那种哭天跄地的场面,然而那种哀伤却随着《骊歌》之声弥漫开来。影片最后,宋妈和英子越离越远的镜头和西山秋天的红叶给人以无限的暇思,让人叹息不已。
二、 生动化的语言
本片虽是一个儿童眼中的童年故事,但应该说不能算作儿童片。本片是以情绪的散文化的方式叙述故事的,但是它生动的语言还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英子的语言尤其出彩。
小英子是一个小学生的年纪,贪玩、天真、懂事却有不失幼稚。典型的,当她得知妞儿的身世后,回家问妈妈“我是不是你生的”“你怎么生我的”,这一席话充满了童真和童趣,而且符合人物的年龄、性格。而后面小英子还有一段在葡萄架下为父母读课文,并且评论海的一段更是富有诗意和童趣,一个活泼、纯真的儿童形象很好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当大人在谈论事情的时候,英子还会冷不防插上一句,如宋妈和妈妈谈到贼时,“别人丢东西还说热闹”,半大孩子似懂非懂的话让人忍俊不禁。当小英子说“你是来拉屎的吧”、“真不讲卫生”,当贼给她糖,她更是说“爸爸说了,别人给的东西不能随便要”,这些话却是典型的儿童的话,真实而又精彩无比。
最出彩的还是医院父女见面的一段。父亲问英子成绩,英子撒娇“你自己看嘛”,问“有没有迟到”,回答“上面不是写着吗”、“自从挨了你打,再也没有迟到”、“打得的好疼,忘也忘不了”,问“恨爸爸吗”,回答“不恨”。这一段充满童趣而又精彩无比,令人辛酸。
疯女人秀贞的语言也很有特点,她的话虽然颠三倒四,但是她不时会清醒一下子,特别是她对大学生的回忆的那段,配合着院内景物,她的话外音幽然传来,给人一种怀旧和哀伤,特别的那一句“这一笑啊”,让人为她的痴情动容。
小偷则是一个现实的控诉者。他对自己身世无奈和不平,对自己沦落为小偷无可奈何。说到他弟弟,他自豪,而又充满希望,然而弟弟“拿我当个好哥哥”之类的话有不无酸楚。
宋妈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她抱着弟弟拍着脚说“臭脚丫儿,哎~”这哄孩子的长声,令人熟悉不已,含着深深的温情,而“不要小栓子”这些话更是体现了她生活的无奈和对孩子的依恋。
《城南旧事》中还有很多风格化的小细节,比如提水,养小鸡,唱儿歌,骆驼,卖红薯的,换东西的货郎等更是构成了电影的怀旧的景象和气氛。总而言之,影片很好地透出了那种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不愧为中国电影史上突出的散文电影。
2. 有关革命英雄人物的电影的观后感
前段时间不知在哪个台看了电影《张思德》,看完这部电影感觉非常好,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用那么多动人的真实细节塑造革命队伍的各色人物。
张思德生活在革命大家庭里,这个家庭每个人都很生动,特别是张思德和他老战友的这份感情,是以往电影中不多见的。电影《张思德》没有曲折的情节,热闹的场面。但是黑白胶片牵出一个普通而伟大的战士,穿越60载的岁月,我们看到了一名普通的士兵、警卫一一开荒、一一烧炭,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初次露面时他那么的笨拙,功名、职位在他面前他那么的淡泊,三过草地的老红军,班长一当7年,一整编又成了一名普通的战士,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心中,他收养保育院不幸失语的孤儿做儿子,用心血崔开童音。他又认炊事班精简下来的老兵当父亲,真诚抚慰一抹晚晴。这些都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这部影片让部我们见到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张思德。尽管一切是那么的平凡,然而正是这种平凡产生了伟大。60年前毛泽东主席的著作《为人民服务》影响了几代人。60年后荧幕上的他给我们一份温暖的感动。正是这份平凡的温情,让我看到张思德不计个人得失和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一个少说多干的张思德,用他的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张思德诠释着冲上的做人标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张思德二十九岁短暂的人生,十三年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正是对为人民服务者五个字的生动诠释。
3. 《张思德》观后感500字
张思德观后感2007-04-15 21:16我是噙着热泪看完《张思德》这部影片的。张思德,憨厚纯朴,呐呐无言,用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也让61年后银幕下的我肃然起敬,久久回味。
张思德是一个平凡的人。他1933年参军入伍,当过勤务员、通信兵、警卫员,最高职务是个班长。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搞过生产,烧过木炭。生命历程中,他没有惊人的事迹,也没有动听的话语,“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张思德是不平凡的。毛泽东评价他“有思想,有道德,就是缺张嘴。” 他纯净而不肤浅,憨厚连着忠诚。寡言的他一旦开口,让人再难忘记:“不管干啥子工作,都想着前线就在脚底下。”“硬不成一块铁,想当马掌还当不上哩!”“走进革命队伍是为了吃饱肚子,吃饱肚子长了觉悟,就该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他也求尽善尽美。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却那样淡泊。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心中。从不声不响的举止和点点滴滴的真情中,我们看到了一颗高尚的灵魂。张思德的可贵之处就是在平凡的生活工作中做着不平凡的贡献,在他牺牲后回想起来才能用“伟大”来形容他的一生。银幕上的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力,是不计个人得失,乐于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这种震撼力来自心灵深处的向往和追求。张思德,以他的行动诠释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他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为人民服务的诗歌。
伟大生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而将两者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的,正是那五个字——为人民服务。张思德29岁的短暂人生,13年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正是对这五个字的生动诠释。他朴实得像延河边的一粒砂,千万粒细砂聚在一起,就是砥柱中流的礁石。他微小如清凉山上一株草,千万棵小草共同摇曳,也能伸展勃勃生机。于是,窑洞里出了马列主义,黄土地哺育着一个政党,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着世界上最大的人民战争……。张思德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他身上聚集了许多普通中国人身上的美德——朴实、善良、助人为乐,他就是这样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英雄。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东西:集体主义者的道德感,儒家传统的光芒,信徒的献身精神……。当年延安物质并不富裕,但人们精神世界是充实的,张思德就是那个年代的代表,民族的生命力也恰恰就在这个地方。但张思德不过是这伟大队伍中的一名代表,他的身前身后,一串长长的名字: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从打江山到掌政权,从改革攻坚到加快发展,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延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光华,我们的事业也由此一天天壮大。今天,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都不能忘记这个本,丢了这个根。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曾经成就我们事业的精神动力,还将辉映着我们漫长而辉煌的征程。
向张思德同志学习!
向张思德同志致敬!!
4. 求张思德观后感
张思德观后感2007-04-15 21:16我是噙着热泪看完《张思德》这部影片的。张思德,憨厚纯朴,呐呐无言,用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也让61年后银幕下的我肃然起敬,久久回味。
张思德是一个平凡的人。他1933年参军入伍,当过勤务员、通信兵、警卫员,最高职务是个班长。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搞过生产,烧过木炭。生命历程中,他没有惊人的事迹,也没有动听的话语,“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张思德是不平凡的。毛泽东评价他“有思想,有道德,就是缺张嘴。” 他纯净而不肤浅,憨厚连着忠诚。寡言的他一旦开口,让人再难忘记:“不管干啥子工作,都想着前线就在脚底下。”“硬不成一块铁,想当马掌还当不上哩!”“走进革命队伍是为了吃饱肚子,吃饱肚子长了觉悟,就该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他也求尽善尽美。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却那样淡泊。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心中。从不声不响的举止和点点滴滴的真情中,我们看到了一颗高尚的灵魂。张思德的可贵之处就是在平凡的生活工作中做着不平凡的贡献,在他牺牲后回想起来才能用“伟大”来形容他的一生。银幕上的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力,是不计个人得失,乐于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这种震撼力来自心灵深处的向往和追求。张思德,以他的行动诠释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他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为人民服务的诗歌。
伟大生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而将两者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的,正是那五个字——为人民服务。张思德29岁的短暂人生,13年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正是对这五个字的生动诠释。他朴实得像延河边的一粒砂,千万粒细砂聚在一起,就是砥柱中流的礁石。他微小如清凉山上一株草,千万棵小草共同摇曳,也能伸展勃勃生机。于是,窑洞里出了马列主义,黄土地哺育着一个政党,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着世界上最大的人民战争……。张思德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他身上聚集了许多普通中国人身上的美德——朴实、善良、助人为乐,他就是这样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英雄。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东西:集体主义者的道德感,儒家传统的光芒,信徒的献身精神……。当年延安物质并不富裕,但人们精神世界是充实的,张思德就是那个年代的代表,民族的生命力也恰恰就在这个地方。但张思德不过是这伟大队伍中的一名代表,他的身前身后,一串长长的名字: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从打江山到掌政权,从改革攻坚到加快发展,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延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光华,我们的事业也由此一天天壮大。今天,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都不能忘记这个本,丢了这个根。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曾经成就我们事业的精神动力,还将辉映着我们漫长而辉煌的征程。
5. 求红色革命题材电影观后感或红色革命题材书籍观后感最好原创字数不限
《烈火金刚》观后感
刚刚看完优秀抗日题材电视剧《烈火金刚》,震撼了我心,震撼了一颗爱好和平,追求幸福的现代青年的心。
在片尾,肖飞、丁尚武、林丽、齐英等英雄人物,或身缚手榴弹炸毁敌人正在修复的公路,或与敌人同归于尽。在与战友执行任务时力争献身、最后诀别的环节,队长史更新忍悲送别战友,双目含泪,一个铁打的汉子强忍内心的强大悲痛,通过向战友一拍肩膀和后来端起抢来的机枪向鬼子愤怒激射的镜头描写,淋漓尽致地突现了英雄的爱恨情仇。而肖飞身负重创,最终还是来到准备要炸毁的公路上,从容躺下,拉开身上捆绑着的数十枚手榴弹的导火索时,那一声“战友们,请向我投弹!”的大喊,更让人看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女战士林丽奋力挣脱汉奸的阻挡,冲向敌群的英勇身姿,更是让人肝肠寸断,顿生无限敬仰、强烈的爱国主义革命情感。同时,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更是充满了无比的仇恨。片尾中的熊熊烈火,又一一再现了牺牲了的英雄们光辉形象。他们在烈火中重生、涅盘,在人民正义战争中归于永恒。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看完此剧,心中久久仍不能平静,我们现代的爱国意识应该与历史时期的英雄们是一样的。但奋不顾身、为国牺牲或与邪恶抗争的勇气及对强寇顽敌舍命拼搏、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境界,笔者认为,现代的我们与英雄们是不可同日而语了。面对英雄,我们应该反思自己。要不,为什么在和平的年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如今,那么多丑陋的行径,罪恶的举止,无人阻止或止而不绝?公交车上肆无忌惮的骚扰、偷抢;大街上围观恶人的挥刀行凶,以及那么多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腐败机构的横行霸道,鱼肉民生的种种恶行。这林林总总的新闻或消息报道的内容,都令人发指,深恶痛绝。
然而,造成人人自保,趋利弊避害、明哲保身及纵容犯罪的一系列根源何在?笔者认为,是浮躁的时代冰封了人们的爱心和正义感,无数个血淋淋的案件事实和身边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例,也侧面反映了机制的不公与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颠倒或泯灭。人们选择了沉默,选择了逃避,选择了面对嚣张罪恶的忍气吞声。究竟谁之过,到底谁之责?这个时代是缺少了英雄了吗?难道是我们不需要了,还是英雄真的都已成为过去?
笔者深深相信,时代在变,但我们呼唤英雄的声音依然热切。让我们呼唤英雄,创造时代的英雄。英雄归来!
《张思德》观后感
看电影《张思德》观后感
看完《张思德》这部影片,感觉非常好。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用那么多动人的真实细节,塑造了革命队伍的各色人物。
张思德生活在一个革命大家庭里,这个家庭的每个人都很生动,特别是张思德和他老战友的这份感情,是以往电影中不多见的。电影《张思德》没有曲折的情节,热闹的场面,黑白胶片牵出平实瞬间,穿越60载岁月。一名普通的士兵,警卫——开荒——烧炭,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他那样淡泊。三过草地的老红军,班长一当7年,一整编,又成了战士。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心中。他认保育院不幸失语的孤儿做儿子,用心血崔开朗朗童音;他拜炊事班精简下来的老兵当父亲,真诚的抚慰一抹晚晴。 这些都让人非常受感动。这部影片让我见到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张思德。尽管一切是那么平凡,然而,正是这种平凡产生了伟大。60年前,毛泽东主席的著名演说《为人民服务》,影响了几代人。60年后,银幕上的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力。撼人心魄的是张思德不计较个人得失,乐于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一个少说多干的张思德,用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也让60年后银幕下的我们肃然起敬,久久回味。张思德诠释着崇尚的做人标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 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张思德29岁的短暂人生,13年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正是对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的生动诠释。张思德不过是这伟大队伍中的一名代表,他的身前身后,一串长长的名字: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从打江山到掌政权,从改革攻坚到加快发展,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延长中国共产党人的光华,党的事业也由此一天天壮大。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都不能忘记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曾经是成就我们事业的精神动力,未来还将辉映我们漫长而辉煌的征程。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这周四,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影片反映了党和红军为了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打土豪,分田地,同敌人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冬子的爸爸在战斗中负了重伤,为了省下麻醉药给其他红军伤员用,坚持不用麻醉药动手术。手术中他浑身冒汗,但他咬紧牙关没发出一声呻吟。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冬子的妈妈为了掩护群众转移,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最后在烈火中光荣牺牲。潘冬子从小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有志气,有胆量;他巧妙地躲过敌人岗哨的严密盘查,完成了给山上红军送盐的任务;他巧改一字,使囤积居奇、勾结敌人的米行老板损失上万斤大米;他智斗凶残的胡汉三,又亲手杀死了这个大恶霸。看着这些精彩片断,我既为他捏着一把汗,又从心眼里佩服他。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每当我听到这震撼人心的歌声,便禁不住热血沸腾。《闪闪的红星》这部影片我太喜欢看了,闭上眼睛,一幕幕动人的情景便浮现在我眼前。
看着这部影片,我自己也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每当看到红军战士战斗时陷入困境的场面,我恨不得冲上前去,帮助红军战士把敌人消灭干净。
看完这部影片,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应该加倍珍惜。如今,没有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我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是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呵护下长大的,没有经过任何艰难困苦,可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我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加倍努力,将来报效祖国,维护和平。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等着我,我要像冬子的爸爸那样,绝不向困难低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它;当遇到危险或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要像冬子的妈妈那样,挺身而出,见义勇为,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在生活的道路上,我要像冬子那样,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重任,把祖国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从严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以顽强的拼搏精神,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小英雄。
这部革命故事影片像导航的灯塔,处处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它又像战斗的号角,时时催促着我奋发向上,勇往直前,它是我心中的一颗启明星!
6. 爱国电影观后感
读《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有感
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再也不会有敌人来挑起战争,也不会有反革命分子来破坏我们幸福美满的生活了……但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我们美好生活的背后,究竟是谁为此付出了泪水、鲜血、甚至是生命呢?对,那些为我们生活付出沉重代价的人就是红军!红军叔叔为了我们后代的幸福生活,在1934年4月就走上了这条北上抗日的艰辛道路,开始了打击蒋介石反动派气焰的征途……他们整整走了二万五千里,一路上四渡赤水、巧占定番、跋涉大草地等,都是历史上的创举,是震撼人类的的壮举。长征中,红军破关夺隘,抢险飞渡,退杀了追兵,阻止了敌人,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啃树皮吃皮带,走破了一双又一双草鞋……毛主席也曾说过:“请问历史上曾有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过。”这句话就充分体现出长征途中巨大的艰难险阻……
希望大家在感叹美好生活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红军叔叔们付出的鲜血、生命,也请你有空去读读这本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你会有更多的收获哟!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这周四,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影片反映了党和红军为了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打土豪,分田地,同敌人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冬子的爸爸在战斗中负了重伤,为了省下麻醉药给其他红军伤员用,坚持不用麻醉药动手术。手术中他浑身冒汗,但他咬紧牙关没发出一声呻吟。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冬子的妈妈为了掩护群众转移,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最后在烈火中光荣牺牲。潘冬子从小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有志气,有胆量;他巧妙地躲过敌人岗哨的严密盘查,完成了给山上红军送盐的任务;他巧改一字,使囤积居奇、勾结敌人的米行老板损失上万斤大米;他智斗凶残的胡汉三,又亲手杀死了这个大恶霸。看着这些精彩片断,我既为他捏着一把汗,又从心眼里佩服他。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每当我听到这震撼人心的歌声,便禁不住热血沸腾。《闪闪的红星》这部影片我太喜欢看了,闭上眼睛,一幕幕动人的情景便浮现在我眼前。
看着这部影片,我自己也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每当看到红军战士战斗时陷入困境的场面,我恨不得冲上前去,帮助红军战士把敌人消灭干净。
看完这部影片,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应该加倍珍惜。如今,没有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我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是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呵护下长大的,没有经过任何艰难困苦,可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我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加倍努力,将来报效祖国,维护和平。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等着我,我要像冬子的爸爸那样,绝不向困难低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它;当遇到危险或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要像冬子的妈妈那样,挺身而出,见义勇为,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在生活的道路上,我要像冬子那样,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重任,把祖国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从严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以顽强的拼搏精神,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小英雄。
这部革命故事影片像导航的灯塔,处处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它又像战斗的号角,时时催促着我奋发向上,勇往直前,它是我心中的一颗启明星!
《烈火金刚》观后感
刚刚看完优秀抗日题材电视剧《烈火金刚》,震撼了我心,震撼了一颗爱好和平,追求幸福的现代青年的心。
在片尾,肖飞、丁尚武、林丽、齐英等英雄人物,或身缚手榴弹炸毁敌人正在修复的公路,或与敌人同归于尽。在与战友执行任务时力争献身、最后诀别的环节,队长史更新忍悲送别战友,双目含泪,一个铁打的汉子强忍内心的强大悲痛,通过向战友一拍肩膀和后来端起抢来的机枪向鬼子愤怒激射的镜头描写,淋漓尽致地突现了英雄的爱恨情仇。而肖飞身负重创,最终还是来到准备要炸毁的公路上,从容躺下,拉开身上捆绑着的数十枚手榴弹的导火索时,那一声“战友们,请向我投弹!”的大喊,更让人看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女战士林丽奋力挣脱汉奸的阻挡,冲向敌群的英勇身姿,更是让人肝肠寸断,顿生无限敬仰、强烈的爱国主义革命情感。同时,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更是充满了无比的仇恨。片尾中的熊熊烈火,又一一再现了牺牲了的英雄们光辉形象。他们在烈火中重生、涅盘,在人民正义战争中归于永恒。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看完此剧,心中久久仍不能平静,我们现代的爱国意识应该与历史时期的英雄们是一样的。但奋不顾身、为国牺牲或与邪恶抗争的勇气及对强寇顽敌舍命拼搏、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境界,笔者认为,现代的我们与英雄们是不可同日而语了。面对英雄,我们应该反思自己。要不,为什么在和平的年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如今,那么多丑陋的行径,罪恶的举止,无人阻止或止而不绝?公交车上肆无忌惮的骚扰、偷抢;大街上围观恶人的挥刀行凶,以及那么多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腐败机构的横行霸道,鱼肉民生的种种恶行。这林林总总的新闻或消息报道的内容,都令人发指,深恶痛绝。
然而,造成人人自保,趋利弊避害、明哲保身及纵容犯罪的一系列根源何在?笔者认为,是浮躁的时代冰封了人们的爱心和正义感,无数个血淋淋的案件事实和身边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例,也侧面反映了机制的不公与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颠倒或泯灭。人们选择了沉默,选择了逃避,选择了面对嚣张罪恶的忍气吞声。究竟谁之过,到底谁之责?这个时代是缺少了英雄了吗?难道是我们不需要了,还是英雄真的都已成为过去?
笔者深深相信,时代在变,但我们呼唤英雄的声音依然热切。让我们呼唤英雄,创造时代的英雄。英雄归来!
《张思德》观后感
看电影《张思德》观后感
看完《张思德》这部影片,感觉非常好。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用那么多动人的真实细节,塑造了革命队伍的各色人物。
张思德生活在一个革命大家庭里,这个家庭的每个人都很生动,特别是张思德和他老战友的这份感情,是以往电影中不多见的。电影《张思德》没有曲折的情节,热闹的场面,黑白胶片牵出平实瞬间,穿越60载岁月。一名普通的士兵,警卫——开荒——烧炭,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他那样淡泊。三过草地的老红军,班长一当7年,一整编,又成了战士。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心中。他认保育院不幸失语的孤儿做儿子,用心血崔开朗朗童音;他拜炊事班精简下来的老兵当父亲,真诚的抚慰一抹晚晴。 这些都让人非常受感动。这部影片让我见到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张思德。尽管一切是那么平凡,然而,正是这种平凡产生了伟大。60年前,毛泽东主席的著名演说《为人民服务》,影响了几代人。60年后,银幕上的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力。撼人心魄的是张思德不计较个人得失,乐于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一个少说多干的张思德,用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也让60年后银幕下的我们肃然起敬,久久回味。张思德诠释着崇尚的做人标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 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张思德29岁的短暂人生,13年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正是对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的生动诠释。张思德不过是这伟大队伍中的一名代表,他的身前身后,一串长长的名字: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从打江山到掌政权,从改革攻坚到加快发展,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延长中国共产党人的光华,党的事业也由此一天天壮大。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都不能忘记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曾经是成就我们事业的精神动力,未来还将辉映我们漫长而辉煌的征程。
7. 一部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的观后感,500字左右
《举起手来》观后感
这部电影是一部以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为题材的战争喜剧电影,情节很简单,故事的缘起是由保护国宝——一尊金身菩萨开始的,一位中国农民和一队鬼子兵展开了斗智斗勇的周旋战斗。最后敌人严重受挫,八路军和老百姓取得了圆满成功。保护国宝的过程中,适时的夸张还有阴错阳差使日本鬼子丑态百出,让所有观看此片的中国人都能大出一口胸中恶气。
看完这部影片,不由让我想起了小时侯看过的电影,那个时候经常看的就是打仗的片子,然后好人坏人一目了然。对坏蛋是切齿的恨,对英雄是由衷的敬。《举起手来》这部电影我觉得很有过去那种风格,入木三分的夸张把敌人的愚蠢放大到了极点,放声大笑的同时更明白了是非美丑,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我们要正视战争,回归和平!
其中有一段令人开怀大笑:日本兵搜不到金佛,企图将出村的唯一路线——石桥炸毁,然后再在村里慢慢搜查。当日本并点燃导火线,正在洋洋得意时,村民的驴
在片尾,一位幸存的日本兵蹒跚着走上山头,看着落日发呆。突然,远处传来一句刚劲有力的话:“举起手来!”被吓呆了的日本兵缓缓地把手举了起来……
这一幕,不正表明了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人民举手投降了吗?侵华日军对中国的“三光政策”就此终结;对中国人民残暴的蹂躏和践踏就此终结;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抵制和抗争中就此结束。中国人民终于可以不当亡国奴了。
看到这一幕,我心里感觉十分的畅快,也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纪念,在这样的日子看这样的影片对我震动很大。一方面我祈望和平,让战争远离人类;另一方面我知道只有国家富强才不会再受人欺负。拿破仑一世说过“中国,那是一个沉睡的巨人,让他睡吧,因为当他醒来时,他将震撼世界。”是啊,现在,21世纪,中国终于向世界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了!
看完后,我心中感慨万分,我想:做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拥有很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我们应该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用我们努力的学习、用我们优良的品质、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回馈社会,建设好我们的祖国。想到这儿,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写下了此文……
《上甘岭》观后感
谁没有年轻的生命?谁不珍惜这宝贵的年华?谁不渴望幸福的生活?可是在战场上,我们的英雄,却用他们年轻的热血与生命去换取了战斗的胜利。
电影《上甘岭》讲的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抗击美帝侵略者的一次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八连已经在山上抗道里坚持战斗了一个月。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级领导派来送水的小分队,队员们一个个牺牲。为了保存实力,八连战士们又得下山去抢水。但是,战士们刚装好水,就被敌人的流弹打中了。后来,师长派人历尽千辛万苦才送上一些萝卜,并特意送给连长两个苹果。虽然连长自己是那样干渴,却把两个苹果分成许多片,分别送到全连每个战士的手上……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战士们在那样饥渴的情况下,没有忘记自己的战友,这种阶级友爱是多么高尚。他们真正做到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我静静地坐在电视旁观看。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心好像被无数的钢针刺着一样疼。我想起自己平时对同学的态度不好,心里难受极了,感到自己脸红,羞愧。
过去,我在班上算得上一个“吵架、打架王。”我不是找这个吵嘴,就是找那个打架,根本谈不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记得有一次,一位同学在跑步的时候不小心踩了我一脚,他一边跑一边说:“对不起!”我却故意刁难他,把他一推,大声说:“对不起值几个钱,你把我的鞋子弄脏了,你赔!”那位同学一边道歉,一边说:“我不是有意弄脏你的鞋,我帮你洗。行吗?”可我还是要他赔,并举起拳头要打他。旁边的同学听到我的叫骂声,围了上来。了解情况后,个个都不满意,眼睛怒视着我,好象说:“如果你再欺负这个同学,我们就去告诉老师。我一看这吓人的架势,不敢再说什么,只好偷偷地溜跑了。
看《上甘岭》的英雄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情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同学和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而像我平时那样,就会没有朋友,会变成“离群之雁“。
电视演完了,爸爸和妈妈津津有味地谈论《上甘岭》电影中的精彩情节,可是我这个平时爱闹的人,却在一旁默默地思考着……
8. 关于张思德这部电影的读后感该怎么写啊
影片《张思德》 影片《张思德》观后感 当我看完《张思德》这部影片,我由衷地敬佩张思德.他,憨厚纯朴,默默 无闻.通过影片,我见到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张思德.平凡的人物, 平凡 的故事,平凡的语言,然而,正是这种平凡产生了伟大. 张思德1933年参加革命,经历了长征,走过三次草地,无论是在通信连还是 在警卫连,烧炭队,他都任劳任怨,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准确无误, 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一意为着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默默地奉献.生命历程 中,他很普通很平常,但他纯净而不肤浅,憨厚忠诚.寡言的他一旦开口,让人 再难忘记:"不管干啥子工作,都想着前线就在脚底下.""硬不成一块铁,想当 马掌还当不上哩!""走进革命队伍是为了吃饱肚子,吃饱肚子长了觉悟,就该让 更多的人吃饱肚子……".毛泽东评价他"有思想,有道德,就是缺张嘴." 张思德同志是一名普通的党员, 一名普通的战士, 做的是很平常的事, 然而, 正是他的 平凡才表现出他的伟大,他的朴实才闪现出他的崇高,他的普通才突 显出为人民服务的本色.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 他也求尽善尽美.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 前却那样淡泊.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 心中.从不声不响的举止和点点滴滴的真情中,我们看到了一颗高尚的灵魂.张 思德的可贵之处就是在平凡的生活工作中做着不平凡的贡献, 在他牺牲后回想起 来才能用"伟大"来形容他的一生. 张思德同志有着坚强的党性,体现在他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贫苦 出身的他,对党,对人民和人民军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没有豪言壮语,他做的 比说的多.他当初参加革命只是为了自己能吃饱饭,接受党的教育后,让所有人 都能吃饱饭成为他的理想. 毛主席说过: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 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的. ""因 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 人, 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 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 我们就照你的办."我们是新时期的先锋战士,我们不会冒着枪林弹雨在战场上 和敌人拼杀,但是我们也应该关心身边身边的每一位.我们的职责就是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好好学习,服务社会,做合格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永远保持共产 党员的先进性. 看了 《张思德》 之后, 我感触很深. 张思德当兵多年仍然是普通的一名士兵, 但他从不计较职务的高低,以能为党工作为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正是一 名普通党员应有的思想境界.张思德,以他的行动诠释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用他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为人民服务的诗歌.我们应该学习张思德,学习他无论做 什么,在什么岗位,都能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不计较个人得失,默默奉献的精 神,任何时候都要牢记自己的使命,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看淡名利,不计较得 失.
《张思德》观后感 张思德》 观看电影《张思德》 ,看后对我的震动很大。张思德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高尚品质十分令人敬佩。 张思德是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兵,在战斗部队打过仗,负过伤,在大生产运动中纺过线、烧过炭;从战士到班长,再从班长到战士,一切从人民 利益和党的需要出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同乡的战友都提升了干部,他仍然是普通一兵,但他毫无怨言,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干好党交给的 每一项工作。他对待工作是这样,对待同志更是像一团火一样,对烈士留下的孩子,对老革命哑巴炊事员,对烧炭队员小白,特别是对犯了错误 的刘秉钟的那种态度,那种“与人为善”的美好品德,让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像甘露一般滋润着、温暖着、激励着我们的心灵。在生与死的关头, 在土窑摊塌的刹那间,他推出战友,把死留给了自己。张思德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和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的一言一行无不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 高度楷模。 毛泽东在张思德的追悼会演讲中称赞: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英烈的事迹是不能忘却的,忘却了就会愧对英烈。在今天和平年代里,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为 人民服务》的精神,确实是一个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在金钱利益面前,共产党员应该怎样如何正确面对,也是得好好思考思考
9. 求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
东京大审判算是一部爱国电影!下面是两篇关于他的观后感!
11111111111
《东京审判》观后感
不见了往日的城市的喧哗、没有了尔虞我诈,我怀着悲壮的心情看完了《东京审判》
本部电影梅汝傲法官出色的表现令在场的每一个同学赞叹不已。其中的几个场景令我记忆由心。
“啪”的一声,梅法官毅然地发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砸在地上,水花溅了一地,破碎的玻璃片分散在四周的角落里,永远也无法重合,这个举动震撼了在场的各国法官、也震惊了我们每一个观众,他用自己的决心表达了为中国人民讨回公道、非将战犯置于死地的决心。试问今天,有多少人有这种勇气,智慧敢于和强大的外国势力抗衡。
各国的出场顺序本无关紧要,梅法官竟为此争论不休,甚至以辞去法官职务为代价,最终使外国法官妥协。试问今天,已经有多少人能在国际场合为了这种所谓的“小事”和别人发生冲突,敢于站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曾智伟饰演的日本兵也很使我感动。
国家正处兵荒马乱之际——长岛原子弹事件刚使日本人民损失惨重,国家首领又被送上军事法庭。每一个日本青年都对外国势力充满了无限憎恨,而他,得知事情的原委后已下跪、切腹、甚至大骂日本军国主义,杀死自己的兄弟,与另一个日本青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明辨是非的精神在当今的社会中几乎销声匿迹。
爱国主义在各类教科书、媒体上已无数次反向,共鸣。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我很迷茫。
记得小学去春游,同学看到路边一群说着似乎是日本话的孩子破口大骂,又记得在网上看到无数侮辱日本的帖子,感觉很悲哀。试问,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吗?我们生处和平年代的孩子,从未亲生体验过被别国人侮辱、残害的悲痛,上一代的是是非非似乎已离我们很遥远。而今,我们怀着未赋新词强说愁的心情去指责外国那些对过去发生的事同样很迷茫的新生代,倘若我们是他们,会怎么想呢?怨怨相报何时了,上代的恩怨需要有一个了结,但决不是新生代的我们,我们不应生活在渗透仇恨的时代,我们应以健康向上的面貌来迎接每一天,这是国家所期望的。
相信看完这部影片,很多观众会重燃爱国之情,也相信很多观众也增加对日本人民的仇恨,但我的直觉告诉我这决不是影片所期望的结果。
爱国主义绝对不是无尽的仇恨,对他国的鄙视,而是要我们学习影片中梅汝傲法官在和外国势力交接中不卑不亢,坚决维护国家尊严,在关键时刻站起来,大喝一声:““我不是斗士,我是法官,中国的法官!” !
10. 寒假作业:关于革命电影的观后感,要1000字.我不会写,大家帮我找找...谢谢.要1000字哦~~~~
月17日,我参加了由国家局党委组织的观看革命电影《张思德》活动,重温党员前辈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主义精神。
一名普通的士兵。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他那样淡泊。一颗高尚的灵魂。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心中,纯净而不肤浅,憨厚连着忠诚。木讷寡言的他一旦开口,让人再难忘记:“不管干啥子工作,都想着前线就在脚底下。”“硬不成一块铁,想当马掌还当不上哩!”“走进革命队伍是为了吃饱肚子,吃饱肚子长了觉悟,就该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他也求尽善尽美。
1944年9月5日,为了多出炭,张思德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又与战友小白一起开挖了一孔新窑。中午时分,由于土质松软,加上雨水渗透,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危难时刻,张思德奋力把身边的战友小白推出窑外,自己却被压在窑内,不幸牺牲。张思德的牺牲,使毛主席非常难过,对他的后事安排多次作出指示,正如《为人民服务》中所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在随后召开的追悼会上,毛主席即兴作出了《为人民服务》这篇著名的讲话,这篇讲话是深知张思德的经历有感而发的。历时一个半小时的讲话,对为人民服务的意义,阐述至详,在场的同志无不受到深刻教育和鼓舞。
一个少说多干的张思德,用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也让60多年后银幕下的我们肃然起敬,久久回味。真正的崇高,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冲淡。真正的善与美,只会因朴素的质地更生光辉。凝望这个普通的背影,感受到一种永恒:伟大生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而将两者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的,正是那五个字——为人民服务。张思德29岁的短暂人生,13年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正是对这五个字的生动诠释。
张思德不过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伟大队伍中的一名代表。他的身前身后,一串长长的名字。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从水深火热到翻身做主人,从改革攻坚到加快发展,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延长着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光华,我们的事业也由此一天天壮大。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到今天,社会、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怎样的不同,我们共产党员都不会忘记这个本,丢了这个根。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曾经成就我们事业的伟大精神动力,还将辉映着我们漫长而辉煌的征程。伟大的事业,需要无数个“张思德”;伟大的人民,需要永远的“为人民服务”。
张思德同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就像火炬一直在传递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张思德的一生虽然短暂、平凡,但是,张思德的崇高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永放光芒,激励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工作。
在烟草行业改革和发展关键时期,怎样更好地服从大局,立足长远,与时俱进的落实烟草行业长远发展目标,更好地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我的工作中仍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需要努力。我决心从自己的岗位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安心工作,不断探索改进工作方法,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高目标,继续保持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工作作风,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