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电影从水下出击结局

电影从水下出击结局

发布时间:2024-03-06 05:50:42

⑴ 有哪位知道大概10多年前一部描写德国纳粹党一群水下作战的片子!!!名字急求!!!

《从海底出击》 (德语《潜艇》)

导演沃夫冈·彼得森一举成名之作,影史上少见广受好评的战争片,在出品本片的德国创下极高卖座纪录。 完整版片长293分钟。 剧情描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发明了一艘出没无踪的深海潜水艇,在海战中无往不利,后来跟英国海军发生了遭遇战,双方都有重大牺牲。影片制作认真,戏剧张力逼人。导演在潜艇内狭窄的空间内运用行云流水般的镜头将船上的军队生活作出生动逼真的呈现,海战镜头的气氛亦掌握得相当不错。

电影相当忠实地纪录了一艘德国U型潜艇在二战中的一段航程,从奉命出航搜索并击沉大洋上的英国商船
《从海底出击》电影剧照(21张)队,历经惊涛骇浪出生入死,直到最后返回基地(电影的结局实在太有意味,从海底出击
为顾及未看过此片的读者,这里还是不煞风景不说为妙)。摄影机仿佛观众的眼睛,身临其中,但又自始至终旁观着一幕幕险景的发生。从娱乐的角度来看,电影的戏剧性与紧张度无时无刻不在(虽然它的放映时间是那么漫长,一如全体船员的航程)。看完该片没几天,我碰巧看到一部讲二战片的电视片,其中就有该片导演及主要演员的专访。据导演说,他拍此片时为照顾狭窄的内景空间,特意改制了一部小型摄影机,以追求写实与纪录的风格。而且,整部电影打破了拍摄常规(众所周知,一部电影并非按照放映的物理时间先后来拍摄),尽量依照故事的顺序来拍,所以观众甚至可以留意到演员的胡须生长程度。 为了拍摄的真实,演员们有差不多1年的时间没晒太阳,个个脸色苍白。 曾有评论说,与沃夫冈的《从海底出击》相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简直是在讲童话故事。

二次大战期间,德军一艘U型潜艇奉命出击,完成对英国船队的袭击任务,当他们完成任务返航途中,却遭遇上前所未见的危机。《从海底出击》片长超过三个小时,而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分钟里,时间几乎都消耗在一艘德国潜艇的封闭空间里面,满脸油污、胡子拉茬的德国海军是影片的主要角色。在它的悠长篇幅之中并不缺乏大起大落的情节起伏,潜在的重重危机随时威胁着舰艇上官兵的生命安全,这个貌似强大而冷冰冰的庞然大物完全不能自保,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以德国人的观点去审视、反思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并不多见,但几乎一出现都成为了精品,从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ondorff)的《铁皮鼓》(The Tin Drum,1979)到萨博(Szabo)的《摩菲斯特》(Mephisto,1981),虽然取材和角度各不相同,但对战争的批判和人性的揭示同样深刻。《从海底出击》并没有以上两部电影那样尖锐而明显的批判性,也没有在影片中为敌对双方作出道义上的判断,它仅仅以二战中一群普通的德国士兵的角度出发,写实、客观地描写这群非常时期的军人。他们无条件地执行上级的命令,兢兢业业地坚守自己的岗位,甚至灾难来临也毫不退缩,深入研究对“敌人”的作战方案,拯救即将崩溃的舰艇和日渐失去的胜利果实。然而面对无休止的战争,他们渐渐麻木了,朋友或敌人的界限越发模糊,被他们重创后掉下水中生灵的绝望求救都不能触动他们的神经。而长时间徘徊在生死边缘的折磨和压迫,面对敌人、面对同袍、面对无助的困境,他们逐渐丧失了理性的判断力,他们苦闷、忧郁难以自拔,行为日渐失控并趋向疯狂和歇斯底里。在残酷的战争中,他们更象是一堆行尸走肉,原来性格鲜明、思想单纯的年轻人已经彻底死去,取而代之的一部一部的冷血战争机器。他们失去了热情、失去了思想,没有现在更没有未来,在一个冷漠而朝不保夕的环境中惶恐度日,何时会死去,何时才能结束,没有人可以给他们答案。时间已经无人关心,空间已经不再重要,一切将会如何了断…… 沃尔夫冈·彼得森通过《从海底出击》,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战争为全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它通过详实的资料充分地说明,战争不单只为被侵略的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作为德国、这个战争的发动者,它的人民同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样是广大受苦受难民众中的一员,而直接参与战争的士兵,更成为疯狂野心的陪葬品,他们牺牲的不只是宝贵的生命,还有生存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在天之灵将永不瞑目!
幕后信息
德国人沃尔夫冈·彼得森(Wolfgang Petersen)被人们褒扬并不是因为从海底出击
他被好莱坞同化之后的商业作品《空军一号》(Air Force One,1997)和《完美风暴》(The Perfect Storm,2000),而是一部令他完全有资格受到广泛尊敬的德国电影《从海底出击》(Das Boot,1981),这部反映二战时期潜艇战的惊险片获得了82年奥斯卡金奖六项提名,沃尔夫冈·彼得森更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凭着德语电影获得最佳导演提名的人。该片彻底征服了全球观众,也为战争类型电影建立了一次几乎不可逾越的典范。 沃尔夫冈·彼得森通过《从海底出击》,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战争为全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它通过详实的资料充分地说明,战争不单只为被侵略的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作为德国、这个战争的发动者,它的人民同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样是广大受苦受难民众中的一员,而直接参与战争的士兵,更成为疯狂野心的陪葬品,他们牺牲的不只是宝贵的生命,还有生存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在天之灵将永不瞑目!

影片分析
一向对表现热兵器战争的影片都不是十分的热衷,人脆弱的身体在这些现代武从海底出击
器的攻击下总会令我产生厌恶的感觉。几乎每一部令人称道的战争电影,其编导都会去专心的标明每一个参与战争的是人类,而非冰冷的机器。除了本能的排斥外,战争对现在的我们而言,确实有着疏离感。看着自己的同类在眼前血肉横飞,看着构建的一切在影像里灰飞烟灭,而来寻得感官上的快感,战争这种残酷人性最佳表现的方式,一再重复的在电影里出现时,需要观众在这影像里去怜悯谁人? 《从海底出击》已把战争脱离了本质上的意义,更是人类本身的一个历程。在U潜艇的内部空间里活动着的舰员,宛如人身的神经那般,各司其位,每每在绝境处做出相应的反应,一路保护着潜艇这个‘身体’冲破道道屏障。若把这部电影称为‘全金属外壳’更为合适,穿行在海底自保多于攻击的过程中,金属外壳和现实里人身体的无异,一次次在深水炸弹的攻击下,在舱里所有人凝成一线的恐惧心理,每一次突破底线的下潜深度,潜艇里的所有军士都是在一样的情绪下操作着各自的工作,把军人与这艘潜艇看作一个完全不可以分割的整体,绷紧着神经不敢出任何错误的处理每一个突发难关,在海底里无奈的潜行者,在炮火中,远方则是故乡,停泊的港口。 这艘名为U96的潜艇在下水时已是二战末期,出航的任务则是封锁航道上的英国货船。电影以这帮潜艇舰员在俱乐部里的狂欢开场,导演对室内戏的调度是当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高手,先不说在潜艇里制造的巅峰效果,仅是在俱乐部里群军士的欢狂场景,在视听上所造成的效果已是现在顶尖大片的效果。在上潜艇执行任务的前一夜,所有的舰员都忘我的投入了狂欢之中,这是战争给予他们的权利,但没人知晓下一秒是否还有生存可能。 在俱乐部这一幕经典:疯狂饮酒调戏舞女满屋乱窜的猪猡兵哥哥与一脸淡然坐在吧台前的舰长。狂乱中拉开航程的序幕。上潜艇前舰长向将士介绍着前来随军报道的记者,于记者前面挤眉弄眼的娃娃兵们仍把心情留给了俱乐部舞女的身上。如果再下一城,或者他们也会像宛如《现代启示录》马龙·白兰度喃喃说着的‘恐怖’,再也找不到任何形容以表达自我。 潜艇对外敌方信息的接受方式只能靠肉眼、潜望镜及听螺旋桨这几个简单途径来获取。无尽黑暗的舱里听着驱逐舰在水里传来的螺旋桨打水声时,将恐惧无限放大。当驱逐舰停在头顶上时,声声钻心入肺的隆隆声宛如恶鬼催命那般。绝境。在水底除了这一层‘金属外壳’的保护之外,几乎是无处可逃。每次因躲避深水炸弹而再三地潜过各个舰员可承受的心理底线之外的潜艇。外壳因水压而发出的吱吱声,像利刀那般击在各个将士随时崩溃的神经线。潜艇竭斯底里的大吼或喃喃说着上帝救我,在黑暗里等待着每一次死亡的来临。但他们知道,上帝是绝不会在这艘潜艇里的,每次躲过死亡的泪水与欢呼,在呼喊着下一个死亡危机的到来。在水底,除了这个金属外壳,他们便一无所有了。而这个外壳,则是所有人的生命。生则同生,亡则同亡。而唯一能接受外面信息的感觉只能是那对牵连全身神经的耳朵。头顶穿梭着敌军的驱逐舰时,只能是双手握于胸前,紧闭双眼,在黑暗里听着潜艇外那由远至近的螺旋桨打水声与深水炸弹爆炸声。 父母生我一对耳朵,于此时,我用它来感受死神的面貌。 航行初,第一次潜水演习设定了潜艇成员的第一个心理底线。舰长把潜艇潜到水下170公尺时,流着冷汗都欲出声制止舰长这个令人心生恐惧的演习。这个深度是舰长所能接受的心理底线,看着在低头祷告着的手下将士,微笑着把潜艇升回水面。但是他也没料到在之后居然要一次次的突破对潜艇可以潜深度的底线,以至在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完全突破底线。电影不只是用一次次心理底线的突破来释放及加深舰员及观众的恐惧、来描述这一过程。在航行了差不多一个月之后,除了躲避驱逐舰的追击之外,几乎毫无建树的U96潜艇全体成员的士气在慢慢的低落,在大海里毫无目的漂流。在某一天在前方居然看到了已方近在眼前的潜艇,站在瞭望台上的对方舰长正是出航前一天一起在俱乐部狂欢的老汤姆森,这名须发皆白本来是处于退休状态的老舰长正站在暴风雨对面的潜艇上向这边狂挥着手。‘嘿,汤姆森,汤姆森!’茫茫大海居然相遇,互挥手擦边而过。那刻百感交集,宛如在一个偏远的地方,看到自己亲近的人,与他互望而过。 此片如此完美,可以说是导演对‘室内戏’超乎常人的理解。特别在潜艇‘可视’的狭小空间里用‘听’来表现无限的空间。在狭小空间里所做到的不凡效果,把‘视听’范围做到了极致。导演在访谈中谈及,不过是把摄影机改小一些来适合这个拍摄空间罢了。而把电影表现得妙到颠峰的不是影像里可视的空间,而是听到的关于潜艇外传来的各种声音。驱逐舰探测潜艇方位的声纳,驱逐舰的螺旋桨打水声,在头顶上爆炸的深水炸弹,艇壳受到水压而发出的声音。每一样声音都让人真切的宛如置身于这个黑暗潮湿的潜艇之内,而外面则是无限空旷的大海底。于狭小空间表现另一空间无限性且让人身临其境的处理手法,确实是在视听表现上的一个里程碑。导演在进军好莱坞之后的《空军一号》如法炮制,却未达到如此真实引人入境的感觉。《从海底出击》足已让导演不朽。 当U96驶入码头全体将士接受着凯旋归来的礼仪时,被盟军的飞机击沉时,这样的归宿对于U96而言不是最好的结局么?我更愿意把这艘潜艇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物体,一个包着金属外壳的智慧体。影片则是表现它从生到死的过程。

影片信息
这部影片有三个版本,136分钟的剧场版,216分钟的导演剪辑版及293分钟的未剪辑版。泰盛文化最新发行216分钟的导演剪辑版。对这部影片有着由衷的喜爱,不但是导演技惊四座的表现手法,还因U96潜艇一次次的劫后余生,将心理底线拉到退无可退的崩溃点。生活并不是像影片里所表现的潜艇航行过程那般惊险,而所谓的窘境也不是潜艇次次所面对的生死一线那样决绝。对生活现状有所不满并叽叽歪歪的一般都是我般吃饱撑的家伙才说的事,真正有资格出来吼几声的,大多给累得说不出话了。而这部电影在绝望的氛围里一直都透着一线生机,一个多月的航程,上艇时一脸稚气的娃娃兵在下潜艇时已一脸沧桑,磨难是最好的成长方式。而那副在海底里所有人赖以生存的金属躯壳,不正是现在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么?当看到它在回到港口既被击沉时,若不觉得悲伤,那就不妨欢呼吧。

幕后花絮
德国导演彼德森扬威国际影坛的作品,改编自战地记者布克海姆的畅销自传。影片用狭窄场景,取得了宏大场面所特有的巨片气氛,被誉为潜艇片的经典。原为六小时的电视片,现在以不同长度的版本流传。

⑵ 海战电影圣典——《从海底出击》

      在DVD时代,某日忽然冒出一部被热捧的海战片《特种任务》,一时风头无两。我也好奇地查阅资料,哦,原来还有个名字叫《从海底出击》,赶紧买来碟欣赏。看着看着就觉得眼熟,直看到那个嘲笑命运的结局时才猛然想起,原来自己十几年前就在大院的闭路电视里看过。这么好看的片子印象怎么那般模糊呢?道理大家一定都明白,从此我特体谅那些喜欢《拯救大兵瑞恩》而不喜欢《细细的红线》,喜欢《U-571》而不喜欢本片的影(too)迷(young)。

      《从海底出击》根据作家洛塔尔·布赫海姆(Lothar G. Buchheim)的半自传体小说改编。二战时期的布赫海姆是随军记者,他于1941年10月27日至12月6日登上U-96潜艇生活了数周,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下U-96在第七次巡航中的点点滴滴,目睹了它在大西洋猎杀荷兰商船,也见证了U-96和U-572在暴风雨中的邂逅。

      布赫海姆将这次经历整理成报告文学《海洋中的猎手》(Jäger im Weltmeer),二战结束后,他致力于海战研究,积累了大量素材。1973年布赫海姆出版了半自传体小说《船》(Das Boot),之后又陆续出版了图集《 潜艇战》(U-Boat Krieg,1976)和几部中短篇小说,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成功。1977年的时候,他想把《船》改编成电影,找了几位美国电影人洽谈都不满意,最后与本土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Wolfgang Petersen)一拍即合。

      《从海底出击》是八十年代初“新德国电影运动”(New German Film Movement)中为数不多的一部战争题材影片,影片总造价为3200万德国马克(约合1850万美元),由巴伐利亚电影制片厂投拍。预算中的大头都用在了打造潜艇模型。现存唯一一艘IXC型潜艇U-505存放在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MSI),彼得森参照它制作了两艘VIIC型潜艇的全尺寸模型(长67米),一艘是带有引擎的空壳艇,用于出港返港的的拍摄,后来在片尾空袭戏中被炸毁;另一艘按照原始图纸完全复制了内部管道和机械设备,放在摄影棚内拍摄。

      另外还制作了长度分别为11米、5.5米和2.5米的三艘模型,11米长的模型用于海面行驶和下潜时的拍摄,主要拍摄地在黑利戈兰岛(Heligoland);5.5米的模型安置在制片厂后面一个15x13x3.5m的水池中,通过液压平台可倾斜45度,也能大力摇晃,以模拟遭受深水炸弹的攻击,潜水员可以在内部进行一部分操控,不过有位潜水员干了三天就辞职了,因为在他20年的职业生涯中第一次晕船;2.5米的模型主要用于远景和海战的拍摄。

      彼得森对U型艇的结构非常着迷,尽力还原潜艇上的每一处细节。他说“模型上的每一颗螺丝钉都是二战U型艇上使用的那种真正的复制品”。布赫海姆的《 潜艇战》图集成为打造潜艇模型内外和重现潜艇兵生活的无价之宝,205张承载着历史之重的珍贵照片被张贴在摄影棚中,替代了拍摄电影常见的故事板,美工依据这些照片布置了艇舱的内部场景。

      U-96真正的艇长海因里希·莱曼·威伦布鲁克(Heinrich Lehmann-Willenbrock)和U-219的前副驾驶汉斯·乔希姆·克鲁格(Hans-Joachim Krug)被请来担任军事顾问,为剧组提供诸多艇内工作生活和海上作战的宝贵经验。

        为了让演员的外貌尽可能逼真,彼得森禁止他们理发剃须晒太阳,影片遵照故事线拍摄,让摄影机记录下演员胡须、头发的生长和他们日渐苍白的脸。就像真正的U型艇船员一样,四十余名演职人员接受了如何在狭窄的艇舱快速移动的强化训练,在潜艇模型中一待就是数月。本来摄影棚内的模型为了方便拍摄外壁是可以移开的,但彼得森希望让演员真正感受到二战潜艇兵在那种幽闭环境中难以忍受的生活状态,坚持在艇舱的实际范围内拍摄。

      这些演员在拍摄期间都熟练地掌握了各自角色的专业技能,比如扮演导航员的演员可以非常专业的使用六分仪测量经纬度。拍摄中也会出现意外:在U-96遭遇暴风雨的一场戏中,演员扬·费德(Jan Fedder,饰演派格姆 Pilgrim)不慎从舰桥跌落到船舷,一位演员大喊:有人落水!此刻摄影机仍在工作,彼得森没有意识到出了状况,他大声回应:好主意,我们再拍一次!不过扬·费德摔成脑震荡还断了几根肋骨,显然不能再拍了。

      摄影师乔斯特·瓦卡诺(Jost Vacano)大量使用手持拍摄增强了狭窄空间内的真实感和动感,呈现出极富感染力的画面并放大了整部电影的张力,这种真实感很多是通过第一人称视角或未经设计的、演员本能的反应来实现的。影片拍摄的时候尚未使用斯坦尼康(Steadicam,即摄影机稳定器),为了在U型艇上获得稳定的快速跟拍镜头,瓦卡诺专门设计定制了一台阿莱弗莱克斯(Arriflex)摄影机,并和他父亲共同研发了一套陀螺仪系统,使摄影机在穿过艇舱时也可以保持稳定。即便如此,当他不得不使用摄影机的观景窗时,仍然需要戴好头盔,因为会经常碰头。

      作曲家克劳斯·多丁格(Klaus Doldinger)为影片谱写出具有瓦格纳风格的旋律,无论是伴随着U-96在大西洋游弋还是遍体鳞伤地返航,都表现得格外悲壮与激昂,让观众生出强烈的情感共鸣。他特意将“呯”“呯”“呯”的声音融入到配乐中,即使对潜艇战一无所知的人也会知道,“呯”的声音意味着出现了最坏的情况——潜艇被发现!

        U型艇的船员大多是渴望冒险的年轻人,他们被纳粹强大的战争宣传所吸引,准备挑战残酷的大自然,与看不见的敌人作战。一开始他们没有战斗经验,尚未了解战争的恐怖,他们表现得既不寂寞也不绝望,会为击沉敌舰欢呼雀跃。但是,随着暴风雨、飞机轰炸、军舰追逐、深水炸弹的洗礼,他们逐渐意识到在海底战争的炼狱中,选择是严峻的: 要么存活,要么灭亡——在海底,没有伤员 。

      穿越英军重兵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是全片的高潮戏,U-96被战斗机、驱逐舰重创后沉入海底,巨大的水压使舱壁变形,海水倒灌,设备失灵,动力衰竭,船员们经历16小时的漫长等待,氧气即将耗尽,眼中充满绝望。彼德森说:“我对影片的愿景始终是展示战争的悲惨和可怕,并将精彩的故事和快节奏的动作场面相结合,将观众带入到这些年轻士兵的体验中”。而这个段落,则让观众充分体验到“当猎人沦为猎物时”(When the hunters become the hunted)的恐惧。

      二战时期U-96的基地其实在法国圣纳泽尔港(Saint - Nazer),但取景时发现该港口早已干涸,于是剧组改在拉罗谢尔港(La Rochelle)潜艇基地实地拍摄。有趣的是,当剧组再次抵达拉罗谢尔拍摄最后一场轰炸戏时,居然找不到那艘全尺寸的空壳模型,原来它被制片厂租给斯皮尔伯格拍摄《夺宝奇兵》去了。几周后,已经破旧不堪的模型还给了剧组,还得剧组自己来修复。

      《从海底出击》筹备用了三年,制作耗时两年(1979-1981)。彼得森说:“光拍摄就用了一年时间,后期制作又用了一年,挺烦人的。但是随着花费的时间越长,我们意识到自己可以做到的越多,将会收获令人赞叹不已的画面”。最终,经过全体剧组成员的努力,一部完全不同于好莱坞、冷峻自省的战争片问世。

      不过,制片方对于长达5小时(300分钟整)的成片完全不能接受,要求剪为90分钟(一般电影的标准片长)。彼德森据理力争,最终达成一致——剪辑为149分钟的剧场版用于公映,并送去参加1982年的洛杉矶电影节;而5小时的原始未删减版于1985年在西德电视台以6集电视剧的形式播出。

      洛杉矶电影节放映《从海底出击》前,制片方很忐忑,不知道二战中的敌对国观众会有什么反应,尤其是在洛杉矶这个拥有大批犹太人的城市。随着片头出现文字介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潜艇部队服役的四万名军人中,有三万人葬身海底……”,观众席传来一片嘘声和叫好声。不过等到影片放映结束,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全场沉默好一阵才爆发出掌声,观众被片中写实的影像和对战争的反思所震撼,他们起立鼓掌,向这部前所未见的战争影片和德国影人表达敬意。《从海底出击》成为有史以来在美国发行的最成功的外语片(北美票房$11,487,676,西德票房DM32,000,000)。影片随后获得包括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录音、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剪辑等六项奥斯卡奖提名,还获得了联邦德国电影银片带奖。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成为第一个凭借德语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的人,好莱坞从此为他敞开大门。

      这是时任德国海军潜艇部队总司令卡尔·邓尼茨(Karl Doenitz,后任德国海军总司令,被授予海军元帅军衔)发明的一种以小搏大的战术,组建潜艇群袭击同盟国的海上舰船,破坏同盟国的海上运输线。其作战方式是划分多个作战海域,每个区域布置数艘潜艇(3、4艘到20艘不等)进行巡航侦察,一旦发现盟军大型船只,“狼头”潜艇立即通过无线电呼唤区域内和附近区域的潜艇向目标靠拢,一般是在晚上集体浮出水面进行炮击(U型艇多装有小口径甲板炮,以节省鱼雷)或直接鱼雷攻击,给予目标毁灭性的打击。

      “狼群”战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1939年9月—1943年3月)所向披靡,二战期间共击沉同盟国2882艘商船,击沉6艘航母、2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等149艘军舰;最高攻击纪录是在两天内击沉38艘商船,同盟国船队因此损失巨大。当时英国人谈狼色变,丘吉尔战后谈及潜艇战时仍然心有余悸:“战争中,我唯一感到的担忧就是潜艇的威胁……对我们来说,潜艇的攻击是最具毁灭性的灾难。”

      二战初期海上力量占绝对优势的英国皇家海军却在德国潜艇面前颜面尽失,海上四处游弋的U型艇不断收割着猎物,盟军运输线遭受重创。“狼群”战术打造出不少像奥托·克雷奇默(Otto Kretschmer,在18个月内击沉47艘船,累计274,333吨)、沃尔夫冈·鲁斯(Wolfgang Luth,击沉46艘船,累计225,204吨)和埃里希.托普(Erich Topp,击沉36艘船,累计198.658吨)这样的王牌潜艇指挥官。

      潜艇部队的骄人战绩让德国百姓备受鼓舞。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军事杂志《信号》和《德国海军》经常将潜艇官兵的照片刊登出来,新闻记录片里也常有报道。另外,德国潜艇部队官兵的工资与其他军种同军阶的的官兵基本一致,区别在于一些特殊津贴,所有这些补助加起来基本等同于基本工资的两倍。除了工资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高质量的特殊训练使得有才能的艇员可以获得快速提升,战时的人员损失也能很快得以补充,而军衔的提升则带来更丰厚的薪水,所以直到战争临近结束,还有人愿意加入潜艇部队。

      U-96 ,于1940年8月1日下水,同年9月14日正式服役,共执行过11次巡航侦查任务,前8次巡航都是由海因里希·莱曼·威伦布鲁克担任艇长。威伦布鲁克指挥U-96共击沉25艘船(累计179,212吨),荣获铁十字勋章和银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 在十大王牌潜艇指挥官中排名第六。

      潜艇内部环境封闭潮湿,动力和机械设备运转产生的高温会在潜艇内部积聚至50摄氏度,高温加上高湿度,使得船员的衣物经常处于潮乎乎的状态。新鲜食品也很容易腐烂发霉,比如说面包在一、两周后就会长满白毛,被船员戏称为“兔子”。但总的说来,潜艇部队的饮食水平较其他作战部队确实要高出不少。

      一艘在海上航行数周的潜艇,其巡航生活非常枯燥沉闷,娱乐活动只有打牌或读书。狭窄密闭的环境中柴油机产生的烟气、腐烂变质的食物、厕所里的臭味和艇员身上的汗臭掺杂在一起令人无法忍受。最恶劣的工作环境莫过于主柴油机舱,U型艇普遍装有两台长达6米的柴油机引擎,柴油机工作时的噪音让人发疯,很多长期在引擎室工作的艇员都患有严重的听力损伤、失眠和厌食症。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到1943年,随着同盟国护航舰只越来越多,航空部队投入护航,侦查搜索技术不断进步(如雷达和声纳),再加上盟军破解英格玛密码掌握了德军潜艇之间的无线电通讯,到1943年3月后,德国潜艇部队的进攻势头被成功遏制,盟军开始主动寻求战机,U型艇的战果在减少,战损却大幅攀升,曾经的捕猎者沦为猎物。

      1943年5月,德国有41艘潜艇沉没,邓尼茨的儿子也在这个月里的一次战斗中葬身海底,一股悲观的情绪笼罩着整个潜艇部队,德国的潜艇战完全丧失优势。邓尼茨后来在回忆录中也坦承,在1943年5月,就知道自己已经输掉了大西洋战争。尽管大势已去,但德军潜艇在大西洋上的抵抗却一直苟延残喘到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

      真实的U-96在1943年2月8日结束第11次巡航任务后返回柯尼斯堡港(Königsberg),服役期间总共击沉27艘舰船(累计181,206吨),击伤4艘(累计33,043吨)。在剩下的战争岁月中它主要承担训练任务,于1945年2月15日在德国威廉港退役,一个半月后,即3月30日当美国第八航空队轰炸威廉港时,U-96在港内沉没,残骸在战后被拆解。

1 、1939年9月1日前,德国海军拥有57艘潜艇。

2 、从1939年9有1日到1945年5月8日,德国海军新服役的潜艇共有1113艘,其中1099艘是德国船厂新造的,10艘是从敌军缴获的。

3 、在1170艘服役的德国潜艇中,有863艘曾到过前线经历过一次或一次以上的战斗航行。

4 、在战斗航行中潜艇共损失630艘,其中603艘被敌舰击沉,20艘损失原因不明,7艘因意外事故损失。

5 、在本土水域和使用内因空袭和触电共损失81艘潜艇,另有42艘因事故损失。

6 、在撤离海外基地和战争结束时有215艘潜艇由艇员自行炸沉(其中一部分被同盟国捞起)。战争期间38艘潜艇因无法使用或陈旧而退役。11艘潜艇受伤后移交给外国海军或被囚于外国港口。153艘潜艇在战争结束时被运到英国或同盟国港口。

7 、二战期间,德国潜艇共击沉2882艘商船,累计14,408,422总吨位;击伤264艘商船,累计1,989,703总吨位。

⑶ 电影《从海底出击》里面,为什么有时最后一个从指挥塔下来的人会被海水淋湿,事先没关仓门吗。

这个很正常的,因为下塔的时候,潜艇正在下潜,海面和潜艇的顶部很接近了,海浪冲击艇身的时候会把人淋湿,毕竟要等人下来了,才会关闭仓门的!

阅读全文

与电影从水下出击结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主日记1英文版电影 浏览:215
保持通话电影观后感600 浏览:641
一直看英文电影能学会英语吗 浏览:999
音乐剧改编电影 浏览:87
好看的少年电影中文 浏览:66
播放一个爱情动漫电影 浏览:790
哆啦a梦最新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603
八百电影冲桥目的是什么 浏览:762
芭比公主美人鱼大电影免费看 浏览:190
飞机科幻灾难电影大全 浏览:147
电影音乐最新 浏览:963
一部抵抗日军进入上海的电影 浏览:647
电影剪辑教程网站 浏览:318
美丽电影院怎么下载 浏览:676
韩国电影小姐gif图片 浏览:280
沈腾说粤语的电影 浏览:668
把图片做成电影那种的软件 浏览:239
妈妈电影完整版免费 浏览:115
我的天空mv是什么电影 浏览:213
美国电影里好听的英文歌曲 浏览: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