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战国的电影观后感200字

战国的电影观后感200字

发布时间:2023-11-16 09:50:36

⑴ 荆轲刺秦王电影观后感

那电影纯商业片,不过好在肯花钱拍,还能将就着看。

观后感

在很多人的眼里,荆轲是一个具有大侠胆识,又浑身充满正义感的英雄。但在史学家眼中的荆轲并非如此简单,文学史家和史学家对这个人物的评价也是不大相同的。韩兆琦认为:“荆轲是一个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恨,也是他争取自己的生存权的最后一搏。他与燕国不沾亲带故,如果说燕太子丹要刺杀嬴政有其报私仇的成分,那么,荆轲的目的则更是出于为救六国人民的侠义之心。”史学家张大可更是以“反暴”一词来诠释荆轲的行为。“太子丹开始并没有重用荆轲,甚至后来让他去刺秦,也没有完全理解和信任他,”韩兆琦解释说,“所以,荆轲并非要‘为知己者死’,他的行为的价值不在于个人义气,而在于他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抗暴之心。”
但是,也有不少史学家认为,“对荆轲的评价不应拔得太高”。北大历史系教授、秦汉史专家张传玺说:“荆轲处在一个个人主义的时代,他被一种‘义’的观念所驱使,虽然他的确勇敢,但他的‘义’毕竟是个人的小‘义’,而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才是大‘义’。因此我认为不必要把他拔高到英雄人物的高度。”同样认为不宜把荆轲拔高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人员陈成军有着更为有趣的见解。他根据《战国策·燕策》中的相关记载认为,荆轲根本就不是一个擅长打斗的武士。他说:“荆轲甚至是不具备作刺客的能力和本领的。事实上,荆轲应该更是一个战国时期常见的纵横之士,他喜欢读书,善于游说,有一定的学问,可以说他是个侠士,但他不是一个武夫。”根据这个观点,陈成军合理地解释了荆轲为什么开始婉拒太子丹让他刺秦的要求,后来又一拖再拖。“他是在等一个真正的刺客,一个有能力行刺的武士。但是太子丹不容许他再等下去了,所以他只好和舞阳一起去,而舞阳只是一个在市井中杀人的小角色,到了秦王大殿里自然吓得变了色。而荆轲只得自己来扮演这个他并不愿意扮演的角色。”陈成军进一步说:“战国时候这种侠士很多,遇到国家有难就挺身而出,但他们多是有助手的。荆轲自己作了刺客,我个人认为他实在是死不得其所。”
荆轲究竟为什么会去刺杀秦王呢?据《史记》所载,燕太子丹当时是这样嘱咐荆轲的:“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这就是说,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嬴政,胁迫他退还已侵占的诸侯国领土,如果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们未必想害嬴政的性命,倘若嬴政不肯,他们才准备杀掉他。但是,陈成军就不相信这一说法,他说:“荆轲的刀上淬了毒药,这就是要刺杀嬴政,后来解释说本想生劫秦王,那不过是英雄失败以后讲的大话而已。”当然,史家各有各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荆轲刺秦体现了一种阻挡秦国继续攻打其他小国战争脚步的企图。无论是退兵之计也好,或仅仅是缓兵之计也罢,这应当是荆轲为解燕国之困,更是为所有诸侯国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无论是否可以把荆轲拔高到一个英雄的高度,史为今鉴,至少我们今人可以从中感受到几千年来普通民众对强权的仇视。
涉及到对“荆轲刺秦王”事件本身的评价,专家们的观点也各不相同。张传玺说:“这个话题多年来一直被当作英雄话题,但实际上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当时六国普遍政治黑暗,六国的君王不是无所作为就是亡国之君,所以我们今天评价那一段历史,认为秦始皇的统一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他结束了割据分裂的深重灾难,他的统一为后来中国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秦始皇是一个建立了巨大功勋的历史人物。所以荆轲刺秦是不顾大局的行为。不必要否定荆轲,但也不必要夸大他的精神。”陈成军也同意这种看法,他说:“历史的进程是个人无法阻挡的。即使荆轲杀死了嬴政,还会有下一个秦王来继续统一的事业,所以他这种行刺的举动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当然,他的精神还是可贵的。”
但是,也有另一部分文学史家和史学家肯定和赞扬荆轲的伟丈夫气概,认为刺秦是正义之举。张大可说:“荆轲是一个反暴的英雄人物。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是应该肯定的,但并不是说荆轲就是要维护割据的反面人物。秦国在统一的过程中对人民构成了伤害,人民赞成统一,但不一定赞成秦国这种残暴的统一方式,虽然秦不采取武装暴力的方式也不行,但荆轲的作为还是正义的,我们应该把荆轲刺秦和荆轲之死看成统一大业中人民必然要付出的代价。”韩兆琦也说:“我们肯定秦始皇的统一,但同时也要肯定荆轲的精神,荆轲是个抗暴的英雄和勇士,他刺秦不为报私仇,也不为太子丹个人,而是为了所有深受战争灾难的人民。就像在拿破仑发动的战争中,拿破仑推进文明的进程,但反抗拿破仑的人同样也是民族英雄。文革时期,因为批儒评法,颂扬秦始皇这个大法家,人们就批判荆轲,其实这是不对的。秦顺应历史潮流,但荆轲并不因此就算反动,他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⑵ 敌在本能寺观后感

晚上载了《敌在本能寺》,《信长之棺》的续集,看来很有些振奋人心的感觉。
最近看了许多日本战国电影,有一点印象颇深,就是男主人的眼神总是特别有神,特有杀意那种,震慑人心的感觉,不像《赤壁》中的关羽张飞,最为杀人如麻的一代猛将,我总是从他们眼中看出于为将凶猛的那几分温存。片中信长的一代霸主的霸气,枭气,那个神似,赞叹不已。(没看过《利家与松》。。。没能再感受一下。。)
片中描述信长之死,敌在本能寺种种前因后果。明智光秀是个尽忠职守的老臣,伴君如伴虎,特别是信长这种有雄才的暴君,从光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神色上,深有体味。接到接待三河家的任务时,明智是那么地认真,年近60的他还夜以继日不敢懈怠的工作,但到后来被不分缘由的卸职而被遣支援羽柴中,当中的疑惑、心理落差和联系被流放老臣而产生的种种联想,再加上对暴虐君主的畏惧,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而此时的信长,功业熏天,权势不可一世,高高在上的霸主地位,似乎使他可以藐视群雄。他看地球仪,看星辰,似乎他的目光总是停留在太远方,而对当下的人和事都不甚记挂于心,罢免众多老臣,粗暴的对待下属而不以为意,当他指着地球仪上的弹丸之地JAPAN时,似乎已经把权力的欲望扩展到了天下,甚至他所说的星辰,却忽略了一步步临近的危机——1582年6月2日,本能寺之变。
这片子对于日本历史无知或无爱的人或许提不起兴趣,一个我不认识的人怎么死的和我有什么关系呢?而且他还死了不止一百年了!不过对于最近在专研日本战国时的我来说,兴趣却颇丰。
对于信长之死,片中尽量照顾到了各样的危机,似乎在力求给一个客观的描述。朝廷内部勾心斗角,家臣间的各怀鬼胎,老谋深算的亲密战友德川,都处处环绕着信长,这立于所有权势漩涡中心的男人。而处于群虎耽视地位的信长却如此疏于防范,最后殒命本能寺,真让人痛心,惋惜!对另一主人公明智光秀,作者似乎更力求描述一个对克己奉公,尽忠职守,兢兢业业的老臣,被命运的齿轮一步步地推向极端,走向无奈的同情,明智光秀——不被神眷顾的男人。。。

⑶ 电影《战国》

星期五的晚上回家看了一部电影《战国》,讲的是战国时期孙膑与庞涓争夺兵书的事情,其中还夹杂了一段爱情。

电影开始的时候,看到演员,还止不住吐槽,从服装到演技,各个方面。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渐渐的我的关注点从这些外表剥离开了,开始进入到剧情里面来。

毋庸置疑,在这部电影里塑造了一正一反的角色。中国人看电视素来喜欢一上来就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孙膑是好人,好的纯粹,近乎痴傻。在山中长大,跟随鬼谷子研习兵法十年有余,不谙世事。对于魏夫人的劝告不以为然,结果遭受了此生剧痛,被最亲的人---师兄庞涓出卖,逼迫背写兵法,废双腿,辱尊严。几度寻死,幸得田忌之女田夕所救。

回到齐国的孙膑一心求死。一场地震传递上天的旨意毕亏,膑虽苦,然苦不过世人。济世救人是能者的义务,也是孙膑活下去的支撑。计中计识破齐国奸细,围魏救赵击败庞涓。孙膑算得了天时,用得了地利,却抵不过一个利欲沾染了的心。

大败齐国止住了庞涓残害生灵的步伐,得知自己娶妻无望的孙膑从悬崖上纵身一跃,完成了生命的最后一次行走,在赶来途中的田夕面前绘成了一朵圣洁的花。

孙膑是一朵花,一朵圣洁的雪莲花。永远只适合开在高山冰雪之上。那里没有战争,没有血腥,没有纷乱,没茄数差有计谋。有的只是漫天飞雪和宛若星辰的眼。人都说他傻,大智的尽头就是傻。他信师兄,更信世间没有阴谋虚假,可他不知道他的存在引来多少人多的虎视眈眈。魏王不信他,庞涓利用他,一切的一切就如同一把腕刀,取走了髌骨也取走了他对人世的爱与信任。爬行在街头,遭受的是冷眼与谩骂,那曾经可是天下人争夺的孙膑啊,鬼谷子的得意弟子,多么高贵的灵魂,如今却如同一条蛆虫在地上爬行。世人都道他疯了,确实疯了。是这个残酷的现实逼疯了这个宝藏男孩。他曾像个孩子一样信任庞涓,依赖庞涓,当他喊出一声声“师兄我害怕时”,我的心在滴血,我不知道庞涓的心中有多少为此难受。

庞涓,一个被利益驱使的魔鬼。拥有超出常人的军事谋略,却不具备兼济苍生的胸怀。兵法的最高境界是仁。战争不应该是争权颤皮夺利的手段,以战止战,为的是天下苍生的太平生活,为的是百姓手里的一碗粥,一瓢水,一箪食。当战争的本质偏离时,人就被战争驱使,庞涓的仁人之心被一次次的战争磨灭,被更高的权利磨灭。河洛之会,面对无能的周天子,庞涓眼里透出的是取而代之的光芒,可是他不知道倘若以天下苍生为代价,单纯如孙膑也会投一粒碎石阻挡前路。谷鬼子聪明,却不甚聪明。明知庞涓野心却不加以制止,使百姓多了几年战苦,孙膑染了几缕尘埃。

对于孙膑,世人是心疼的。他如此善良,即使身受泼天磨难却从不怪罪于人。他信庞涓,爱庞涓,至始至终都没想过要取他姓名,可是结果不是他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可以掌控的。他有智谋,可那只是纯纯军士有用,在被利欲熏了的人是渺小的。当一切都被大雪覆盖,他终于喊出了那句不忠之言“我想娶田夕”,最后在那片埋葬庞涓的山谷里结束他凄惨的一生。

电影结束了,孙膑死了。于我而言,我觉得这是他最好的结局,人世太复杂不适合他。孙膑没有死,他只是回去了。回到那个山谷,回到十几岁追随师傅学习的那段时光里,做回了他的天山雪莲。

⑷ 《战国》电影观后感200字

[《战国》观后感]《战国》,虽然我的历史成绩很一般,但是确实还是不太懂得具体的史实,但是如果你还是一个初中或者高中还在学习历史的学生,那还是不要看这部电影了,因为会误导,
《战国》观后感


有时候,意识的来源是物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可以正确或者错误地反映客观事实,而我只知道这部电影是很严重地扭曲了好多事实!

田夕是剧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校花景甜饰演的角色,我一看见她就觉得这笑容好熟悉好亲切,因为我曾经每天都可以看见她的照片图像,是主角,但是据说历史上并没有这么一个真实人物的,美女将军,所以肯定大家都会关注的,看她双刀突出重围的那一幕,确实蛮佩服的,要是自己又一身如此的武功就好了!

那孙膑,果真是书呆子,是穷酸文人?那第一幕刚出现的时候,就是各国请他下山的声音,本来知道他是军事家,谋略家,但是电影中展示足了他的色眯眯,还有傻愣愣的笑,还有对夕儿确实好笑有点痴情,不过最后还是终身一跳,刚好就落在了已经为他动心、已经让齐王放弃美人的田夕面前,搞不懂,之前也是傻愣愣地,魏夫人要救他逃离,他不走,田夕策划了几次也不走,死抱着树,不知道他是守着什么,
观后感
难道还真是为了让庞涓回心转意?师兄弟的情真的那么真?

还有剧中那一遍又一遍的“涓啊”、“膑啊”,害我鸡皮疙瘩掉了一地,恶心死了。还多语言太现代化,好多台词我都接得下去,好多故事情节我也不理解,历史上的田忌赛马好笑不是这样的啊

算了,还是不纠结自己的思维和已经快错乱的神经了。

总之,故事的结局是悲剧。电影的最终对我还是有点杯具!

⑸ 《战国》电影观后感200字

战国观后感1
三百年春秋风云已走过,接着是二百年战国烽火。今秋九月,齐鲁书社继出版的《春秋范儿》之后,又推出了郑连根先生的《战国派儿》。
读罢全书,第一感觉来自于作者独辟蹊径的“编外补”。郑先生能把战国时代的门客、战国时代的战争特点这些内容单独开辟出来,列在“编外补”当中,这就显得整本书条理很清晰。
再来谈谈正文。随便找一两句古文就能马上给翻译出来,能把乐毅《报燕王书》很流畅地分段解读出来,体现了作者对史料的熟练。相比于类似《百家讲坛》的风格,《战国派儿》的语言更轻松自如,这样会让广大的读者感到自己已然身处历史讲坛的直播现场。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一本书不仅可以为当今社会快节奏下的人们提供一份生动的国学快餐,也可以给那些为古文而抓狂的中学生提供事半功倍的帮助,让活跃在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活”得不再晦涩,不再遥远。
诚如马未都先生所言:“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因此,郑先生把战国的历史梳理出来,讲述故事,阐述道理,本身也是一次创造和升华。
战国观后感2
《战国》其实讲的就是历史上孙膑的故事,孙膑被庞涓骗至魏国处以膑刑、围魏救赵、田忌赛马、马陵道之战等经典桥段影片都一个不漏,甚至庞涓在马陵道看到一个树干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细节都原样复刻历史故事。最具颠覆性的还得说是对孙膑这个角色的全新塑造,跟观众心目中得成熟稳重的智者形象大相径庭,而是一个单纯天真到冒傻气的家伙,对身边的人都拿出十分的真诚和万般的信任,对人性的阴暗面以及权力争夺的残酷毫无防备之心,功名利禄什么的也统统视如浮云,他唯一在意地就是景甜扮演的齐国大将军田忌之女田夕,嘴里总是念叨着“门主的眼睛真美”、“让我亲门主一下”,整天跟田夕腻在一起成了他人生的最大乐事,分分钟都表现得像个沉浸在爱河中的恋爱初哥。孙膑虽为得到鬼谷子真传的徒弟,但一点都不爱打仗,还具有强烈的反战意识,兵法的秘诀在他口中变成了“兼爱”、“非攻”的大道理,不像个兵家倒像个十足的儒家或者墨家了。孙膑这种“爱美女,不喜杀”个性,用老美那句经典的反战标语“make love no war”来形容倒是挺合适的。 影片之所以把孙膑塑造成这副“天真哥”的模样,正是想通过他来反衬出战国时期人性的阴暗和残忍,正义良知之士在这种社会上反而有一种不合时宜的荒诞感。孙膑真诚地写出兵法,因为通篇仁义的大道理而根本不被魏王和庞涓相信,所以遭受膑刑。他一开始无条件地信任师兄庞涓,后来遭遇背叛的绝望感也尤为强烈。影片结尾他决定饶庞涓不死、接受魏军投降之时,大将军田忌却完全无视孙膑的军师身份,下令杀光投降的魏军,凸显出兵家智者在战国乱世无力为善,最后只不过成为被人利用实现杀戮的工具,所以最后孙膑飞身跳崖寻死,跟黑暗现实彻底决裂的心态也有不难理解了。结尾,孙红雷扮演的孙膑在山崖上的纵身一跳,让影片在夸张的戏说和刻板照搬历史之外,有了一份独到的创意和视角。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兵家孙膑,不再是那个忍辱负重、运筹帷幄的军事家,而是被彻底消解成了一个天真、单纯的智者,上演了一曲身处尔虞我诈、血腥残暴的战国乱世中的宿命悲歌。这种悲剧其实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适性,当社会和人性被黑暗笼罩之时,任何纯真和美好的东西都会被撕得粉碎。 如果说孙膑是个“天真哥”的话,那么吴镇宇扮演的庞涓就是个“理想哥”,两人相当于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两人都有反战和平的理想,但实现理想的“道”截然相反。庞涓对时代的黑暗有清醒的认识,但解决之道是以暴制暴,他为魏国征战只是想获取魏王的信任,意图想通过谋权篡位掌握权力,杀尽天下诸侯来实现最终的和平。他为了获取兵法对孙膑残忍用刑,也是他不择手段获取成功的鲜明体现。不过,他内心深处其实并不是个坏人,只是为达目的而迫使自己残忍罢了。他跟孙膑一样,也是只权势者手中的一枚棋子,自以为得计,其实也早被人算计。最后庞涓在马陵道中伏,明知大势已去,本性中善的一面便体现出来,接受孙膑的.劝降,让魏军放下武器,但此时齐国大将军田忌早已跟魏王暗中勾结,便不顾孙膑的阻拦将庞涓和魏军统统杀尽。所以庞涓在片中并不算真正的反派,而是跟孙膑悲剧英雄形象相对应的一个悲剧枭雄。
影片以饱满深情的笔法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为孙膑和庞涓这对传奇人物打造了一个双雄对决的舞台。曾经的同门师兄弟,同踏而眠,同盘而餐,却在齐魏两国无形的黑手推动下,成为两个军事集团的领军人物,展开一场生死对决。
可以说,孙膑和庞涓都是天纵奇才,但其路程却是泾渭分明的善与恶、爱与恨的极致对比,两人的外形是个反差,孙红雷塑造的孙膑长发披面,不爱洗澡,吴镇宇塑造的庞涓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在常人眼里,孙膑不愿发挥兵法才华,不去拜帅封侯是一种不可理解的行为,而庞涓则是前途无量的英雄人物,可是随着剧情不断的推进、发展,齐魏之争的形势不断转变,孙膑就像是《飞越疯人院》的麦克,开始散发出强烈的个性魅力,越超了内心在野心和情义之间反复纠结的庞涓,此刻的庞涓,更像是魔鬼。
如果说庞涓是魔鬼,那么景甜饰演的田夕就是天使,一个代表美好和正义的天使。孙膑爱天使,又不忍抛弃魔鬼,这是他的悲剧。可《战国》毕竟是具有商业企图的工业模式战争大片,无法太彻底的放开手脚,因此,孙膑在受刑之后没有像麦克一样含笑归去,而是拌擞精神,以战止战,通过围魏救赵和马陵道之战加入了历史的洪流,再通过纵身一跃完成了自己的人生涅磐。
特效打造的画面华丽无比,古战场的烽火把清秀的江山变得满目疮痍,千兵万马的雄壮之气激荡神州大地,也掩饰不了《战国》的反战主题,孙膑从一个天才兵法家一出山便成为各国争夺的人才,其实演的不是他的光荣和才华,而是他的纯真的无奈。影片开场便巧妙的揭开了这幕命运悲剧的谜底,没有悬念,孙膑最后的奋身一跃不可逆转,各方势力的角逐竞智只是过程,无论最终齐国战胜了魏国,还是秦国一统江山,都无改变孙膑和庞涓的命运,战争推进了文明的发展,同时也在践踏文明。在帝王们看来,孙膑是一个疯子,但历史的硝烟作证,马陵道两旁的飞雪作证,他飞越了疯人院。
战国观后感3
1年前,无意间于网络上浏览到了电视连续剧《新大秦帝国》的信息,原以为《新大秦帝国》也不过是一部普通的历史剧。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一说起秦国就只有秦始皇、就是暴政、就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仅管如此,因为热爱历史的原故,我还是豪不犹豫的在线观看了此剧。没想到,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从一开始,这部电视连续剧就深深的吸引了我。于是乎,一口气看完了51集。本来当时就要写写观后感的,但是感觉此剧太博大、太深厚、太经典,不写则已,若写就不能草草了事,所以迟迟未能动笔。只到前段又完完整整地看完了第二遍,才下定决心写此观后感。
我个人认为,就总体来说,《新大秦帝国》是有史以来拍的最好,最有看头的一部历史剧!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因有四。
一、《新大秦帝国》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正确的高度来审视和评价了秦王朝的历史意义和地位。
在我们的印象里,秦王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一说起秦王朝,人们就只会想到秦始皇和他的暴政;一说起秦王朝,人们就只知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除此之外,秦王朝没有什么特别,似乎可有可无。但《新大秦帝国》却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正确的高度来审视和评价了秦王朝的历史意义和地位:“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秦王朝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奔放、最为充满活力、最为伟大的时代。用那时候的话说,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用历史主义的话说,那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从而在总体上大转型的时代。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隶农贵族经济向自由农地主经济的转型,联邦制国体向中央统治国体的转型,使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农业文明的极致状态。那个时代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那是一个大争的时代。中华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卷进了这场全面彻底的大争之中!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举凡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这种大争之中碰撞出最灿烂的辉煌。战争规模之大,经济改革之彻底,权力争夺之残酷,文化争鸣之激烈,民众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之紧密,创造的各种奇迹之多,涌现的伟人之多―――所有这些,都是后来的时代无法与之比肩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作者孙皓晖语)
二、《新大秦帝国》所展现的浪漫情怀和奋斗精神催人奋发
打开《新大秦帝国》的视频,首先序幕里的字幕和音乐就给人一种激昂的斗志和奋发的精神。接下来我们看到了战争场面的宏大、血腥和残酷、看到了秦人的顽强和英勇不屈!但秦国自秦穆公春秋称霸后,经历几代乱政,列强蚕食,国土沦陷。到了秦献公,为了收复河西失地,又与魏国连年争战长达二十年。此时秦国的国力已消耗殆尽,到了亡国的边缘。在此危难关头,秦献公的二儿子——该剧主人公仲公子赢渠梁(后来的秦孝公)以其非凡的胆识提出了罢兵休战的主张。秦献公自是不能认同,但在次日的决战中却中了魏军的狼毒箭,身负重伤,而不得不退兵和反思秦国的命运,并在临终时最终确定由赢渠梁来继任秦国国君。秦献公的大儿子公子虔勇猛善战、颇负人望,秦国老氏族想拥立公子乾。但公子乾深明大义,全力支持赢渠梁,真正起到了秦国柱石的作用。
“秦王朝所处的历史时代是一个‘大争之世’。所谓‘大争’就是争得全面,争得彻底,争得漫长,争得残酷无情。《新大秦帝国》也就是讲述了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末年,在这个‘大争之世’,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灭群雄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历程。”(作者孙皓晖语)。那一次次濒临垂死的争扎,无不令人肃然起敬!那一声声铿锵有力的使令,无不令人信念坚定!那漫天飘舞的雪花、那气壮山河的战歌,无不令人心胸澎湃、热血沸腾!
三、大秦帝国的兴衰、商鞅变法的实施过程值得企业和国家深思和借鉴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国弱民穷,列国卑秦不与会盟,且欲分秦灭秦而后快!当此之时,秦孝公赢渠梁深刻地认识到唯有变法才可以图存。
秦孝公继位时,秦国国力已消耗殆尽,到了亡国的边缘。但秦国举国上下还处在替秦献公报仇雪恨的激情之中,他们要求杀了被擒的魏国丞相公叔痤,继续与魏国决战。秦孝公面对秦国穷弱的现实,力排众议,放了公叔痤并采取了割地与魏国修好的英明决策,终于迎来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和稳定的局面,终于创造了一个变法发展的大好时机。至此,我们不禁要问;“若非如此明君,还会有后来大出天下、统一六国的强秦吗?”
当公叔痤要求秦国纳贡称臣时,秦孝公回答的非常经典:“不纳贡,不称臣。秦国穷困,无贡可纳;秦人硬骨,不能折腰!”。秦国虽然贫穷,但人穷志不短。至此,我们不禁会由衷地感叹:“有此明君,秦国可以无忧亦”
随后,秦孝公又刻了一块国耻碑,立于宫门,让全体国人牢记国耻,发愤图强。如此卧薪偿胆,至此,我们可以肯定:“有此明君,秦国焉能不强!”
为了富国强兵,秦孝公接着向天下发出了被誉为五百年一卷雄文的《求贤令》,大召天下士子入秦为官。《求贤令》中他实事求是地陈述了秦国的贫弱现状、自己发奋图强的决心和秦国将来对强秦士子的回报。为了鉴别和斟选真正的人才,秦孝公火眼金金,不以老甘龙的读书多少为依据,而是让入秦的士子先到秦国各地走访三个月,根据实情写出策论,再按才录用,最终求得了真正的大才——卫鞅。卫鞅的《治秦九论》给秦国带来了希望,秦孝公也因其远大的目光和广廓的胸襟成了卫鞅心中真正的明君,以致于他们废寝忘食地谈了三天三夜,最后决定连起手来大干一场——变法。在确定变法之时,秦国老氏族极力反对,但秦孝公在公子虔的支持下丝毫不为之动摇,并坚决地说:“秦国变法不是虚应>故事,有人拥戴,秦国要变,没人拥戴,秦国还是要变。”然后又与满朝文武在国耻碑前对天盟誓:“上下同心、变革雪耻、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卫鞅提出变法四要:一、奖励农耕以富国;二、激赏军功以强兵;三、统一制权以理政;四、移风易俗以正民,四纲之下又有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农耕、奖励军功、激赏移民、实施郡县制、移风易俗、统一度量衡、建立新军制等相关法令保正实施。秦孝公拜卫鞅为左庶长,总领国政,推行变革。赐卫鞅穆公镇国金剑,并晓喻朝野:“先祖穆公镇国金剑,号令所指,违者杀无赦,凡坏我变革大计者,无论公室宗亲,一律依法论罪!”接着,秦孝公又抽调干吏景监做左庶长府领书,抽调干将车英做执法都尉,给卫鞅配备了精干的属官。还与卫鞅同车而行、偕手入府。莫大的信任与支持保证了新法的顺利实施和商鞅变法最终的胜利。至此,我们更加肯定:“有此明君,秦国焉能不强!”
说完了一代明君秦孝公,我们该说说乱世大才、法家名士卫鞅了。卫鞅身怀不世之学,却不能为强魏所用。为了施展平生所学,也为了实现远大的政治理想,在五百年一卷雄文的秦公《求贤令》的感招下,不畏艰险地来到国力最弱、生活最艰苦、危机四伏、朝不保夕的秦国。与秦孝公一起推行了一场长达二十年的、惊天动地的、堪称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大变法。终于化腐朽为神奇,使原本濒临亡国的弱秦一举成为天下第一强国。终于完成了秦献公收复河西的未了殊愿,并为秦国大出天下、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卫鞅自己也因其不世功勋从客卿升为左庶长,再升为大良造,最后被封为商君,从而适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
回顾商鞅变法,何其举重若轻!“徒木立信”,略使小计,四两拨千斤,便取得了全民的信任;回顾商鞅变法,何其艰难凶险!从争水私斗到墨家刺杀,再从墨家刺杀到太子事件,直到最终被车裂,哪一次不是危及生命;回顾商鞅变法,何其大公无私!从斩杀私斗重犯到应对墨家刺杀,再从应对墨家刺杀到刑治公子虔,哪一次又有丝毫的退缩畏惧!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商鞅真正做到了“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鞠功尽粹,死而后已”。
综上所述,我想《新大秦帝国》这部电视连续剧值得世人观看,更值得当下希望变革或者正处于变革中的企业和国家深思和借鉴。我们应该想想秦国为什么会大出天下、统一六国?我们应该想想秦国的变法与其它六国的变法有什么不同?我们更应该想想秦国的变法取得成功的关键和保证是什么?
四、《新大秦帝国》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
《新大秦帝国》的演艺阵容和实力自不用说,绝对上层和一流。除此之外,我觉得《新大秦帝国》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悬;老秦人的英雄气概更是令人荡气回肠、热血沸腾。秦孝公和商鞅两个主人公塑造的虽然有些过于完美,但决对成功。《新大秦帝国》里商鞅的“治秦九策”可以和《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隆中对”媲美!商鞅拜左庶长时的答辩和秦孝公墨家论证台的答辩也可以和诸葛亮的“舌战群儒”媲美!剧中象老甘龙那:“飓风过岗,万木尽伏,不摧不折,悠悠可期”哲理警句,也随处可见。至于有些网友评论《新大秦帝国》的某些情节与历史不附,说什么硬伤,说什么观后如鲠在喉,我不敢苟同,我认为那不过是哗众取宠。什么叫创作?什么叫艺术?那能一字不动的照抄史书吗?既使能的话,我想那还有这个味吗?还有些网友评论说《新大秦帝国》把主人公塑造的高大全,象神,不象人。《三国演义》是大家公认的经典,试问诸葛亮不高大全吗?不象神吗?更何况,鲁迅先生评论诸葛亮不但象神,而且象妖!
战国观后感4
刚看完电视剧《新大秦帝国》,感想良多,忍不住想写点东西。
电视剧《新大秦帝国》将战国时代的商鞅变法拍成了一部大气磅礴、荡气回肠又充满激情、浪漫的长篇历史电视剧,采用大量的虚构甚至是改变史书记载来塑造了两个几乎完美的艺术想象:秦孝公和卫鞅(后因封为商君才称为商鞅)。
秦孝公赢渠梁(侯勇饰)接任国君之位时,秦国已陷入四面楚歌之绝境。秦穆公称霸后,秦国四代君主君权旁落,宫廷政变不断,国力剧降。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更是以战强国,却屡战屡败,耗尽国力,还被迫向魏国割让了河西、秦东和函谷关等大遍土地。六国在山东召集大会,准备分秦。秦国正临内忧外患、生死存亡之际。秦孝公清醒地认识到秦国无论是国力还是军事都远远落后于其它六国。秦军士兵基本上没有盔甲,武器简陋,后勤不继,兵源匮乏,老爷爷和小孙子同上战场。全靠老秦人的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才勉强保住暂时不亡国。为了稳定最急于灭秦的魏国,他在所有大臣的反对下,释放了被俘本应斩首为先父祭灵的魏国丞相公孙痤,并拿出国库与皇室的大量财产和稀世珍宝贿赂六国权贵,力保秦国暂时无战事,为秦国赢得了一丝喘息之机。他手刻国耻碑,以血涂字,立于宫门,誓以变法强国。他向天下发出《求贤令》,以与贤士“分享秦国”的诚意,大召天下士子入秦为官。他让来秦的士子先到秦国各地走访三个月,根据实情写出对策再论才任用。卫鞅以法家思想折服了秦孝公,《治秦九论》更使他看到了秦国的未来希望。他们连谈三天三夜,决定实行变法,以法治国,并立下了“君臣相知,永不相负”的誓言。秦孝公拜卫鞅为左庶长(相当于丞相),后升大良造,掌握军政大权,进行了君臣二十年的大变法。在卫鞅实施的充满艰难险阻、危机重重的二十年变法期间,秦孝公顶住一切压力,包括老世族和宫廷内部的压力和阴谋诡计,让卫鞅放手变法,甚至不惜孤身犯险、亲至墨家驻地神农大山,解释秦国变法的情况,说服了墨家钜子,阻止了墨家因误解卫鞅变法是暴行而想刺杀卫鞅的行动。秦孝公在意识到自己病重将不久于人世时,为保护卫鞅在自己去世后不被老世族和宫廷内部势力报复,不惜想违法采取非常手段除去对卫鞅威胁最大的自己的哥哥长公子嬴虔和老太师甘龙。在剧中侯勇演活了一个胸怀大志、目光远大、坚忍不拔、重情重义的国君形象,是全剧演技最好的演员,是剧中最大的亮点。
卫鞅(王志飞饰)是法家弟子,曾任魏国丞相公孙痤的中庶子,身怀不世治国绝学。公孙痤在病危时向魏王推荐卫鞅继任魏国丞相,但魏王不以为然。公孙痤接着又告诉魏王,如果不能启用卫鞅,就把他杀掉,千万别让他出境,一但别国延揽,那将成为魏国大患。魏王依然不以为然。卫鞅在魏国不受重用,便游学各国,感动于秦孝公敢于历数祖上先君的不贤、知耻后勇、发愤图强的《求贤令》,来到当时七国中国力最弱、生活最原始、危机四伏、朝不保夕的秦国。与秦孝公推行一场长达二十年、惊天动地、堪称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大变法。新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等,让七国中国力最弱的秦国一举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并亲领新军出战河西,一战全歼魏国三万精骑和八万河西守军,逼迫魏国返还河西、秦东和函谷关等土地,为以后秦国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在变法过程,他真正做到了“板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废餐忘食、鞠躬尽瘁,全力推行变法;执法铁面无私,储君违法杀人后,卫鞅依法对储君的两个太傅进行处罚,储君的首席太傅长公子嬴虔被削去鼻子,另一名太傅公孙贾被黥面放逐陇西牧马;
为得到秦国宫廷的支持,虽然即将与如心爱的白雪结婚,而且白雪已怀有他的孩子,但在白雪的劝说下,只能放弃了与白雪结婚,接受了与公主的婚事;为了护法,不惜给自己留下杀身后患,劝说秦孝公重新立因杀人被流放并对自己心怀仇恨的嬴驷为储君,放弃除掉长公子、老太师等人。最后在新国君嬴驷、长公子嬴虔、老太师甘龙和太傅公孙贾等势力的疯狂报复下,被诬陷为谋反之罪,被处以最残酷的车裂分尸而死。王志飞演的卫鞅形象各方面都非常完美,但王志飞的演技确是一般,特别是他的言行举止显县得做作和生硬。
看完该剧,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启发:
一、拍历史剧时,对已有史书记载的事件的改编要恰到好处,不可过分。
剧中虚构的三个女性形象非常成功,给整部电视剧增彩不少。一个是卫鞅的未婚妻白雪(高圆圆饰),是魏国大商人白圭的女儿。她深爱着卫鞅,全力支持着卫鞅,并已怀有卫鞅的孩子了,但为了让卫鞅得到王族的支持,忍痛劝说卫鞅接受与莹玉公主的婚事,自己黯然离去,独自养育儿子。在卫鞅被车裂时,她安排儿子的事,赶赴刑场与卫鞅殉情。一个是秦孝公的情人玄奇,是墨家女弟子,与秦孝公约定“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由于墨家内部事务缠身,直到秦孝公临终前听到消息赶来与秦孝公举行大婚,陪他走完最后的一段日子。还有一个是莹玉公主,是一个在王宫里最受宠的天之娇女。她非常倾慕和深爱卫鞅,虽因政治因素嫁给卫鞅后,不仅没有半点介意,反而以一个普通妻子的身份悉心照顾卫鞅,每天晚上在卫鞅工作时,亲自给他热米酒。在得知白雪的事后,多次要求卫鞅把白雪母子接回来一起生活。在卫鞅身陷牢狱、将被处死时,不惜牺牲生命来救卫鞅。这三个女性形象给整部剧增加了一种浪漫、激情,让人感受到女性的温馨、柔情、包容的美。
但剧中为了突出卫鞅形象的十全十美,对史书已记载得很详细的事情进行过分改编,甚至是颠倒黑白,对于没看过史书记载的人也许觉得很精彩,但对于已看过史书记载的人来说则是难以接受。就象姚雪垠写的小说《李自成》,参照红军长征的事迹来写李自成起义,参照毛泽东的形象来写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把李自成写一个“高、大、全”式的完美人物,让很多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河西之战,卫鞅率领秦赵联军进逼魏国,骗魏国军主帅公子昂来谈判,却设下伏兵擒住公子昂,并以秦军冒充公子昂的随从诈开城门,攻入魏国,大败魏军,并杀了公子昂。但剧中却拍成卫鞅只率领秦国新军,摆开军马,一战全歼魏国三万精骑和八万河西守军,并放走了公子昂。卫鞅逃亡至边关因没有通行证件被拒绝就宿,但剧中却拍成是去找白雪途中被拒绝就宿。魏人因卫鞅曾背信攻破魏军不愿收留他,但剧中却拍成了公子昂主动邀请卫鞅到他门下避难而他却不愿意。卫鞅回到封地商邑不愿束手就擒,起邑兵造反,北击郑国,兵败于郑国黾池,被杀死后尸体又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但剧中却拍成了卫鞅宁死不愿逃亡和造反,大义凛然、从容就义,主动走向监狱,含笑走向刑场,坦然接受车裂。剧中为美化卫鞅形象,确实是不惜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把历史上人格并不高尚的卫鞅硬是塑造成胸襟极其宽广、品格极其高尚的君子,宁死不愿逃亡和造反,对秦惠文王拿自己的脑袋平息老世族的愤怒充分理解、体谅和赞赏,还安慰心中有愧的秦惠文王,并为秦惠文王策划杀了自己后的人事安排和治国方略,如此高尚的品格在古今中外也找不出第二个,就是连历史上真正自愿以死殉法的谭嗣同也自愧不如。把历史人物形象拔得太高、塑造得太假,是该剧的最大硬伤。其实如果剧中按史实如实地反映卫鞅得知秦惠

⑹ 战国 观后感 八百字

讲述春秋战国时代的电影,之前出名的大片是《英雄》,近期还有《孔子》、《赵氏孤儿》,即将上映的就是由景甜和孙红雷主演的《战国》,这些相似时代背景的电影取材各不相同,有历史演义,也有传统戏曲,还有人物传记,集合众家之所长,将两千年前的历史文化搬上银幕,这也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一种全新解读。孙膑与庞涓的争斗历史,是两位军事谋略家在战国时期留下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一场争斗,他俩的输赢直接影响到了之后战国的格局,也为后世留下了戏剧作品的创作源泉。

旗鼓相当的对手争斗起来往往格外引人注目,那是高手过招才能擦出火花。譬如诸葛亮PK司马懿、张飞战马超、项羽对刘邦,历史上这些统帅和武将的战争,不管是千军万马,还是单枪匹马,其实归根结底都是两军统帅的智力与武力的争斗。到了孙膑与庞涓这里,这两位都是纵横家鬼谷子的学生,舞刀弄枪可能是并不出众,但是对于军法的运用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了,至少影视剧作品中是这么表现的。其实有的时候往往就是人比人气死人,所谓旗鼓相当的对手,最后还是要有一个人败下阵来。孙膑是天才军事家孙武(孙子)的后代,他对于兵法的理解或许更深入与透彻一些,庞涓就要略逊孙膑一筹,所以二人的争斗一是难以避免,二是胜负已分。

所谓难以避免,是因为孙膑的才华高过庞涓,庞涓有危机感;所谓胜负已分,既然孙膑才高一筹,那么真要比试起来,庞涓岂有胜出的理由?《战国》选取了极富深意的历史故事作为影片展现的内容,孙红雷和吴镇宇这两位演技派分别饰演孙膑和庞涓,吴镇宇饰演的庞涓深藏不露,他一直都比较擅长饰演城府很深的角色,这对于他来说不是难事。孙红雷饰演的孙膑大智若愚,夹杂这喜剧风格的表演,让人看到了天才也有疯狂的一面,或许就像现在常说的一样,天才和精神病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战国》展现的时代和之后两千年的历史并无多大不同,都是王国之间争斗的历史,看片中的那场商洛会议,周朝天子(郭德纲饰)形同虚设,天下在诸侯国的掌控下早就已经分崩离析,孙膑与庞涓争斗的时代,齐国和魏国是大国,赵国、魏国、燕国等国家势力相对较小,强国之间尚且有争斗,何况紧邻强国的弱国呢?大鱼吃小鱼是自然规律,弱国的命运自然岌岌可危,战事频发,偶尔周天子会出来做做和事老,但基本都是说空话,诸侯国王们根本就是摆摆样子而已,2000多年过去了,世界依然没有和平,中东局势吃紧,联合国似乎也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世界上的事情,经历了几千年其实也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战国》中勾勒出那个诸侯割据时代的混乱场面,没有一统大局的人物,国家就是纷争不断,说到底,还是领土的争斗,这个时候,似乎彰显了后来秦始皇的重要作用,统一了中国,至少为后来汉朝的建立和一定的安宁打下了一个基础。《战国》这部电影明星汇集,除了两大主将孙红雷和吴镇宇的双雄对决,还有景甜、金喜善、姜武、中井贵一等诸多明星的加盟,影片还请来了雷恪生、马精武、冯恩鹤等一帮老戏骨出演,为影片的剧情部分增光添色不少。

论表演而言,孙红雷的演技越发纯熟,在《梅兰芳》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角色可以难倒他了。景甜作为新人,在片中的表现很出色,从过去的淑女变身为打女,她的演艺事业也在经历着蜕变。金喜善再度出演中国古装片,扮相和身段都甚是养眼,只可惜金喜善戏份不多,否则会更加出彩。作为导演金琛执导的首部战争大片,虽然在场面的掌控上还不够成熟,但是对人物的表演和细节的处理已经很到位了,《战国》作为一部展现谋略家争斗史的电影,是很用心的。

⑺ 42.《战国》观后感

中午吃饭时观看了中央6频道播放的《战国》电影。

虽然在观看期间不停地有顾客来店,但还是坚持断断续续磕磕绊绊地把影片看完。

这部影片简直就是一部视觉盛宴,导演拍摄的场面气势宏大,启用的男演员清一色的老戏骨,孙红雷好像让人们在银幕上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战国时期大兵法家孙膑,傻乎乎中透出自己的博学才华和对师兄的真实情感。

女演员不但颜值高而且表演功底可以和老戏骨们相提并论,景甜演的田夕武艺超群拿得起放得下的豪放性,做回小女子时的娇娆妩媚拿捏到位。

各个演员的妆容根据多方面的需要设计的简单、精致、细腻,服装设计根据场面转换搭配的恰到好处,衣服和配饰华贵妖娆但不矫情,贵气艳丽中透露出王后的雅致和聪慧。

对这部片子非常喜欢,但唯一缺憾的是看到最后结尾时孙膑跳崖夺命,虽然自己历史学的不好,但也知道孙膑马岭坡之战看到庞涓之死,不想再带兵作战自己隐退山林专心撰写《孙膑兵法》。

哈哈哈,闲来无事,自做小文安抚一下自己的小心脏。(捂嘴笑笑)

阅读全文

与战国的电影观后感200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找搞笑视频电影大全 浏览:792
法国电影悲惨世界海报 浏览:422
什么慕电影 浏览:676
求一部电影狮子大战鳄鱼 浏览:44
信仰之名微电影完整版 浏览:214
电影院的英语英译 浏览:444
英语短篇电影 浏览:134
台湾新电影爱与罪 浏览:508
英文电影小公主读后感 浏览:54
好看的日本爱情电影2020 浏览:816
英文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英文版 浏览:802
唐人街探案3电影观后感500字 浏览:621
微电影广告英文有缩写吗 浏览:646
小马宝莉大电影女孩国第六季 浏览:6
电影爱国者的观后感 浏览:541
电影大五义 浏览:848
电影觉醒结局是什么意思 浏览:158
变成孔雀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760
韩国电影王国观后感 浏览:81
法国电影和猫有关 浏览: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