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影《夏夏夏》《夜与日》bt种子有没有
《夏夏夏》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KY_6PyWxWX5A2aF6bvzqyA
《夏夏夏》是由洪尚秀执导,金相庆、刘俊相主演的情感电影,于2010年5月6日在韩国上映。该片讲述了两个男人在首尔清溪山脚下的一个酒馆里相遇,随后在清爽的海边城市统营展开旅行的故事。
⑵ 弗吉尼亚 伍尔芙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芙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吴尔芙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Mrs. Dalloway)、《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
生平以及著作
出生于伦敦的伍尔芙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结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1895年母亲去世之后,她第一次精神崩溃。后来她在自传《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曾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1904年她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著名的编辑和文学批评家)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后来以她们和几位朋友为中心创立了布卢姆茨伯里派文人团体。她在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刚开始是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撰稿。
1912年和雷纳德·伍尔夫(Leonard Woolf)结婚,丈夫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对于自己的婚姻,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大犯踌躇。她就像自己的小说《到灯塔去》里的莉丽,尽管认为爱情宛如壮丽的火焰,但因为必须以焚弃个性的“珍宝”为代价,因此视婚姻为“丧失自我身份的灾难”。一个女人抱持这样悲观的看法,又是在三十岁的“高龄”上才开始构筑“二人空间”,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事后证明,弗吉尼亚的忧虑纯属多余,倒是她的心理症结落下的性恐惧和性冷淡,使婚姻生活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歧路。 伦纳德毕业于剑桥大学,饶有文才,深具眼力,与其说他欣赏弗吉尼亚的娴雅风度,毋宁说他倾慕弗吉尼亚的超凡智慧。在他眼里,弗吉尼亚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智慧的童贞女”,在她身上完全不粘附世俗的肉欲色彩。应该说,起初,伦纳德心有不甘,他抱着幻想,认为自己能像王子唤醒睡美人那样唤醒弗吉尼亚体内的性意识。几经努力,徒劳无功之后,他创作小说《智慧的童贞女》,借用男主人公哈里·大卫的口吻谴责了冷血的女人,认为“那些长着白皮肤和金色头发的苍白的女人……是冰冷的,同时也使人冰冷”,他的这些心怀不忿的说辞(近乎指桑骂槐)无疑对弗吉尼亚的自尊构成了深深的伤害。弗吉尼亚婚后的“精神雪崩”给伦纳德适时地敲响了警钟,他决定从此认命,转而追求精神之爱这一更高远的境界。他这样做,仅需一条理由——“她是个天才”——就足够了。弗吉尼亚的感激之情也溢于言表,她明确地宣布伦纳德是自己生命中隐藏的核心,是她创造力的源泉。1930年,弗吉尼亚告诉一位朋友,没有伦纳德,她可能早就开枪自杀了。弗吉尼亚能以多病之身取得非凡的文学成就,伦纳德可谓居功至伟。
1915年,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出版,其后的作品都深受评论界和读者喜爱。大部分作品都是由自己成立的“贺加斯岀版”推岀。
伍尔芙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不过她本人并不喜欢某些现代主义作者,如乔伊斯。她对英语语言革新良多,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的潜意识。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性至今仍然产生著影响。二战后她的声望有所下降,但随著70年代女权主义的兴起,她又成为文学界关注的对象。
伍尔芙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她曾在1936年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及:
"....never trust a letter of mine not to exaggerate that's written after a night lying awake looking at a bottle of chloral and saying, No, no no, you shall not take it. It's odd how sleeplessness, even of a modified kind, has the power to frighten me. It's connected I think with these awful times when I couldn't control myself."
写作于一九四二年的《幕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辞世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当这部小说进展到约前五分之一的部分时,作家在让波因茨宅一个干粗活的女仆到清凉的睡莲池旁喘息片刻时顺便交待,十年前曾经有一位贵妇人在该处投水溺亡。那是一片浓绿的水,其间有无数鱼儿“遨游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闪着亮光。”
这真是一个不详之兆:仅在小说完成又过了一个月之后,也就是1941年3月28日,举世无双的伍尔夫在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欧塞河(River Ouse)自尽。她在给丈夫的遗书中写道:
最亲爱的:
我感到我一定又要发狂了。我觉得我们无法再一次经受那种可怕的时刻。而且这一次我也不会再痊愈。我开始听见种种幻声,我的心神无法集中。因此我就要采取那种看来算是最恰当的行动。你已给予我最大可能的幸福。你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了任何人所能做到的一切。我相信,在这种可怕的疾病来临之前,没有哪两个人能像我们这样幸福。我无力再奋斗下去了。我知道我是在糟蹋你的生命;没有我,你才能工作。我知道,事情就是如此。你看,我连这张字条也写不好。我也不能看书。我要说的是:我生活中的全部幸福都归功于你。你对我一直十分耐心,你是难以置信地善良。这一点,我要说----人人也都知道。假如还有任何人能挽救我,那也只有你了。现在,一切都离我而去,剩下的只有确信你的善良。我不能再继续糟蹋你的生命。
我相信,再没有哪两个人像我们在一起时这样幸福。维
(据昆丁·贝尔(Quentin Bell:伍尔夫的侄子)所写的传记中原文译出)
现代研究
最近关于伍尔芙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三个方向:女权主义、同性恋倾向及抑郁症病史。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1997年Eileen Barrett和Patricia Cramer所著的一系列文学批评:《Virginia Woolf: Lesbian Readings》。
1966年伊丽莎白·泰勒曾主演的电影《灵欲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但这部影片的名字,却和Virginia Woolf没有丝毫关系,而是套用了一曲英国童谣,名为“Who's afraid of the big,bad wolf?”
在2002年,出现了一部以伍尔芙在写《达洛维夫人》期间故事为题材的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提名,但是没有获奖。但是影片的主角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这部电影取材于普利策奖得主麦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1998年的同名小说。其中“The Hours”是伍尔芙在创作期间为《达洛维夫人》所起的名字。不过从事伍尔芙研究的学者对影片所描绘的伍尔芙的形象非常不满。
出航(The Voyage Out) (1915年)
夜与日(Night and Day) (1919年)
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 (1920年)
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 (1925年)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 (1927年)
奥兰多(Orlando: a Biography) (1928年)
海浪(The Waves) (1931年)
岁月(The Years) (1937年)
幕间(Between the Acts) (1941年)
鬼屋及其他(The Haunted House and Others)(短篇小说集)
随笔
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 )(1929年)
普通读者I(The Common Reader)(1925年)
普通读者II(The Second Common Reader)(1933年)
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1938年)
罗杰.弗莱传记Roger Fry: A Biography (1940年)
飞蛾之死及其它The Death of the Moth and Other Essays (1942年)
瞬间及其它随笔The Moment and Other Essays (1948年)
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
现代小说Modern Fiction (1919年)
1992年9月16日在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一部以基于Virginia Woolf的小说《Orlando》的同名电影上映。
因为亲密的女朋友离家出走而备感思念,为了表达思念之情,伍尔芙便以她为原型,创作了被称为“世界上最长,最动人的情书”的传奇小说《奥兰多》。
有评论家把伍尔芙的小说分为戏剧小说和实验小说两类,认为戏剧小说是其社会评论的戏剧化移植,使她能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曲折地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种种看法。《奥兰多》当在此列。小说突破年龄,性别的限制,追随主人公三百年间的传奇经历,在轻松幽默的表面情节下,以滑稽模仿的方式重审英国文学史,提出了将在同期出版的评论《一间自己的屋子》里将正式讨论的男女性差,妇女与文学等严肃问题。因此,这部关于同性恋,换装癖和双性同体的小说对女性主义批评含义无穷。而后殖民主义则十分关注奥兰多出使东方的经历。小说出版的年代,同性恋、种族等问题正一起困扰英国,成为公众热点话题。由此看来小说又不乏讽世之社会意义。
在女性主义尚未兴起之前,《奥兰多》一度被忽略。伍尔芙自己也戏称其为一个“玩笑”。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深入发展和后现代主义重读现代主义话题的提及,《奥兰多》愈来愈受到评论关注,成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典范作家的精华作品。
⑶ 柏林国际电影节的亚洲获奖
亚洲获奖
华人获奖(主竞赛单元)
1988年:第38届最佳影片金熊奖:张艺谋《红高粱》(首部“金熊奖”华语电影,首部华语片获得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
1989年:第39届银熊奖:吴子牛《晚钟》
1990年:第40届银熊奖:谢飞《本命年》
1992年:第42届最佳女演员银熊奖:张曼玉《阮玲玉》(首位华人柏林影后,首位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华人最佳演员)
1993年:第43最佳影片金熊奖:李安《喜宴》、谢飞《香魂女》(并列)
1995年:第45届最佳女演员:萧芳芳《女人四十》 、银熊奖(最佳视觉成就)李少红《红粉》
1996年:第46届金熊奖:李安《理智与情感》 、最佳导演:严浩《太阳有耳》
1997年:第47届银熊奖:蔡明亮《河流》
2000年:第50届评审团大奖银熊奖: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
2001年:第51届评审团大奖银熊奖: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最佳导演:林正盛《爱你爱我》,最佳新进男演员:崔林、李滨《十七岁的单车》,最佳新进女演员:李心洁《爱你爱我》
2003年:第53届阿尔弗雷 德·鲍尔特别创新奖:张艺谋《英雄》,特别艺术贡献奖:李杨《盲井》[16]
2005年:第55届评审团大奖银熊奖:顾长卫《孔雀》,特别艺术贡献奖、阿尔弗雷德·鲍尔特别创新奖、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蔡明亮《天边一朵云》
2006年:第56届最佳电影音乐银熊奖:金培达《伊莎贝拉》
2007年:第57届最佳影片金熊奖:王全安《图雅的婚事》
2008年:第58届最佳编剧银熊奖:王小帅《左右》[17]
2010年:第60届最佳编剧银熊奖:王全安、金娜《团圆》
2014年:第64届《白日焰火》摘得最佳影片金熊奖(导演为刁亦男)和最佳男演员银熊奖(廖凡,第一位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的中国男演员),最佳艺术成就奖《推拿》(曾剑,摄影师)
2016年:第66届《长江图》摄影师李屏宾获得最佳艺术成就奖。
⑷ 在泰坦尼克号中演rose的母亲的人是不是在哈利波特中演麦格教授
不是,但看起来的确挺像的。
麦格教授扮演者
玛姬•史密斯小传
米赫普译
1934年12月28日生于艾尔福特,英格兰。
奖项:两次奥斯卡金像奖;五次英国学院奖;两次金球奖;一次艾米奖。
身高:5英尺5英寸。
艺坛生涯全回顾
当人们提起近代英国的伟大演员时,倾向于想到男性。奥立弗尔、吉尔古德、理查德逊;然后是保罗•舍菲尔德,德拉克•杰克比,还有那些新锐影星,如阿伦•利克曼和拉尔夫•费恩斯。当然,也有一系列能让任何自我中心的男明星动容的女星们:朱迪•丹池、瓦涅莎•日德格雷夫、格兰达•杰克逊、戴安娜•里格、菲欧纳•肖等,她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作为重量级明星权威登场,吸引公众的眼球。这里所要介绍的便是又一位这样的女星:作为专注于自己事业的女性,她从未追求过名人的地位;尽管她曾六获奥斯卡提名并成功获奖两次,她的个人生活却如此严谨,以至于我们对艺坛外的她几乎一无所知。这就是玛姬•史密斯,可能是当今英国在世的最杰出的演员。关于她,和她一起在刚起步的国家剧院开始自己演艺生涯的杰克比是这样评论的:“与玛姬•史密斯这样有着闪电般迅捷思维的人同台演出……这本身就是上课。除非你能跟上她,否则你就听不懂了。”无法有更高的赞誉了。
1934年12月28日,她出生于艾尔福特,原名玛格丽特•娜塔莉•史密斯,大概是最受世人尊敬的艾瑟克斯郡女子了。她的母亲,玛格丽特•哈顿•里透是苏格兰人;她的父亲,纳塔尼欧•史密斯来自纽卡素尔。可能这就是为什么玛姬能够成功饰演那些坚忍不拔的北方角色的原因。她还有两个双胞胎哥哥,伊安和阿历斯塔尔 (都是典型的苏格兰名字),早她六年出生。
1939年盛夏,玛姬四岁时,举家迁往牛津。时伦敦饱受纳粹的炸弹威胁,因此这是一个更为安全的选择。纳塔尼欧在牛津大学做病理学家,而玛姬后来在牛津女子中学读书。尽管她的父亲是位学者,玛姬却并不适合做学问。1951年她16岁时转读牛津剧院附属学校,旋即开始全面的戏剧学习。她后来开始了演艺生涯,并最终升至助理舞台监督的级别。
玛姬的人所公认的“正式”处子演出是在1952年,她在牛津大学话剧协会出演《第十二夜》。但此前她已在齐格威尔演员会的《子弟兵》和牛津剧院的《带位女郎》中登过台。在以后的四年里,她试练着自己,在各种剧目的表演中拓宽自己的能力。她演过《倍受打击者》,《海豹藏身处》,甚至还有《灰姑娘》。这段时间里,她在嘲讽时事的综艺滑稽剧上做了许多努力,并以此参加了爱丁堡戏剧节,还完成了她在伦敦的首演:在新水门剧院出演《牛津口音》。当她在百老汇的伊瑟尔•巴利摩尔剧场参加“1956 年新人时事滑稽剧演”(1934至1968年由前演员利昂纳多•西欧曼组织的一系列演出会中最新的一个)时,在演员表中她被介绍为“唱歌的女喜剧演员”。这无疑是史密斯全面演艺学习的一个证明。
在以后的两年里,她在演艺界异军突起。她这时定期在伦敦演出。她在哈默尔史密斯的李日克剧场出演讽刺时剧《分我的莴苣菜》,在圣•马丁剧场出演《后娘》。她敏锐的智慧和已然纯熟的舞台把握表现在她在《理查德二世》、《皆大欢喜》和《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演出中,使她在声望很高的欧德维克剧场声誉日隆。很快,她主演的《玛丽,玛丽》在伦敦西区剧场首演,并以此被评选为 “综艺俱乐部全年最佳女演员”。她初放的光彩受到了注意。1963年,她签约成为劳伦斯•奥利弗尔的新“皇家国家剧院公司”的发起成员,并在诸如《奥赛罗》和易卜生的《大师缔造者》这样的隆篇巨作中担纲演出。
由于史密斯把她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舞台表演上, 她没有在影坛迅速走红。1956年她初登银屏,在厄里克•普特曼主演的《房子里的孩子》中扮演一位参加聚会的客人。这很难说是一个“闪亮登场”:她在出场职演员表中的排列甚至远在阿尔费•巴斯之下。两年后她又在一部犯罪片《无处可去》中出演了一个小角色,并为此获得了英国学院奖的“最可期待新人奖”提名。到了1962年,她的地位上升到了男主角的女友;在犯罪喜剧片《走向火焰》中,她出演耍小聪明的混混丹尼尔•马西的年轻女友婵桃。在这部影片中,三个无赖偷了一部消防车充当他们的逃亡交通工具。
但自1963年,当她取得了在 国家剧院公司的地位之后,她在电影中的角色也重要些了。她在《重要人物》一片中出演米德小姐,理查德•博尔顿的专心投入、渴望爱情的私人助理。然后,下一年,她在杰克•克雷顿的《食南瓜者》中扮演任性的菲尔博特,展现了她女性的神授之才:她先与安•班克洛夫特交好,然后暗中勾搭她的丈夫彼德•芬奇。再下面的便是由爱尔兰诗人逊•欧卡瑟的自传体著作改编的影片《青年卡西迪》(卡西迪是欧卡瑟在作品中给自己取的名字)。片中罗德•泰勒主演欧卡瑟,一个手工工人,革命者。尽管他与年轻的朱丽叶•克里斯蒂的表演是该片理所当然的主要看点,但他与史密斯饰演的拘谨的卖书女郎诺拉间的关系也很出彩。除了这两个演员本身的能力之外,这可能还有两个原因:首先,他们俩已经在《重要人物》中一起演出过;再者,导演约翰•福特或许会将该片拍成一个更为粗糙的作品,但他在影片开拍三星期后离开,由不那么土气的杰克•卡迪夫接替。
1965年玛姬成为蜚声国际艺坛的重要演员。她在奥利弗尔的《奥赛罗》中饰演德斯德摩娜时表现非凡。她深深地投入了角色,最后倒在摩尔人升腾的妒火之中。据报称,演毕《奥赛罗》,以喜好冒险和精于改编著称的奥利弗尔发誓再也不与她合作。剧团的演出走上了银屏,史密斯以此获得奥斯卡提名。她继续演电影:1967年她出演了《著名景观》,一部改编自摩利尔的《狐狸》的喜剧;1968年她出演了《烫手的数百万英镑》,一部有关盗用款子的闹剧。但话剧还是她的主要职业。她留在欧德维克剧场,偶尔巡回演出,出演《荷达•戈波勒》和《维尔斯的特里劳妮》一类剧目。
然后是她的婚姻。在整个60年代中期,玛姬都和罗伯特•斯蒂文斯一起演出。他们一起出演了弗兰克•杰弗热利导演的《无所事事》和努尔•卡沃德导演的《枯草热》以及其他剧目。1967年他们成婚,继续一起演出话剧和电影。斯蒂文斯与史密斯合演了《全盛的杰恩•布罗迪小姐》和《与我的阿姨一起旅行》,两者都是史密斯的成功之作。他们有两个儿子,都是演员。克里斯•拉金1999年与他的母亲一起出演杰弗热利导演的《与墨索里尼一起喝茶》,而托比•斯蒂文斯则出演了拉尔夫•费恩斯的《奥涅金》和科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太空牧羊人》。
由于需要照看两个孩子,史密斯开始减轻了她的工作量。尽管如此,她的作品的影响却没有下降。1969年,她主演姆里尔•斯帕克的《全盛的杰恩•布罗迪小姐》,她的招牌角色之一。剧中她扮演一位爱丁堡女校的思想超前的教师,大获成功。她像伊莎多拉•邓肯一样热情洋溢,魅力四射;她大胆果敢,引人欢笑;不过在对学生们进行她思想右倾的洗脑时,她也实在是个危险分子。为此她轻松获取了她的第一次奥斯卡奖。随之,她在理查德•阿滕波拉的《啊,多么美好的战争》中开始了新的探索,扮演一位优雅而又性贪婪的歌唱演员。此后,1972年,她在《与我的阿姨一起旅行》中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极为灿烂夺目的奥古斯塔阿姨,带着一位呆板的年轻银行家在欧洲疯狂旅行。为此,她又一次得到了奥斯卡提名。
生活会是多么完美啊。她享有着人们的赞誉和尊敬,还有两个孩子和英俊有名的丈夫。但生活展开了动荡。1971年,由于一连串令她失望的事件她离开了国家剧院。然后她的婚姻也开始破裂了。是的,开始是破裂,然后便引人注目地爆炸了。1974年,史密斯和斯蒂文斯一同出演吉尔古德导演的巡回剧目《卡沃德的私生活》。在洛杉矶的演出之后,余下的旅行则是一场恶梦。史密斯饱受折磨,她看上去“面部抽搐,满是神经质的做作”。最后,斯蒂文斯离开了剧组,他们的婚姻也结束了。巧合的是,斯蒂文斯的影坛生涯也崩溃了。十年以上,他没有出演任何角色,直到他后来在《太阳王国》和《空虚的篝火》一类电影中出场,展现英国人作风中蹩脚的一面。
幸运的是,拯救很快便来临了。1975年,史密斯重新找到了爱情。这次是和对她倾慕已久的贝弗里•科洛斯。科洛斯是一个剧作家,他也为《杰森与亚哥号船员》、《成吉思汗》、《半枚六便士硬币》等电影提供脚本。他也是著名的电视作品《亨利八世的六个妻子》的编剧。他后来为史密斯写了《巨人的冲突》。遗憾的是,他于1998年死于动脉瘤。
但是,玛姬已经重新振作起来了。为迎击那些“她的角色是她本人的写照”一类的攻击,她在年轻风雅的导演罗宾•费力普斯的支持下加盟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斯特拉特福德节日剧院。在这里,离开了伦敦舞台的勾心斗角,她重铸自我,在1976与1980年间出演了许多剧目如《埃及的最后女王》、《三姐妹》、《麦克白》等,当然还有她在《私生活》中的大胆尝试。她也在纽约的凤凰剧场出演了《夜与日》,并以此获得托尼奖提名。
带着轰动,她重返银屏。1976年,她出演尼尔•赛门的轻喜剧《已死者的谋杀》,剧中她是被杜鲁门•卡普特讥讽的世界上最著名的侦探之一。然后,1978年,她再次与赛门合作,和阿伦•阿尔达,麦克尔•凯恩 ,简•方达一起出演群星荟萃的《加里福尼亚组曲》。这是一出聪明的,时而又不失残酷的喜剧,叙述了在贝物里山一家旅馆的四个不同房间中发生的四个不同故事。片中她扮演戴安娜•巴利,一位心情高度紧张的女演员,在颁奖之夜与奥斯卡奖失之交臂。与剧中人物命运迥然不同的是,玛姬因此片的演出而第二次荣膺奥斯卡金像奖。
显然,此时史密斯处于她事业的巅峰,在她出演的每一个作品中都起着主导作用。在《传教士》中,她扮演欢闹的艾姆斯女士,勾搭幼稚的麦克尔•帕林;在《隐秘功能》中她扮演野心勃勃的卖鱼妇,又一次掩蔽了帕林的光彩。她在《全景房间》中扮演海琳娜•波南•卡特的陪伴夏洛特•巴特列特,并因此再获奥斯卡提名。然后,在又一次由杰克•克雷顿执导的《朱迪斯•赫恩的孤独激情》中,她成功地诠释了“被围困的优雅”,并因此获得英国学院奖。她在阿伦•本尼特的独角剧集《多嘴的头头们》中掀起了一场风暴;本尼特是这样评论她的:“笑与泪的交界,就是玛姬的平衡之所在。”1999年,史密斯又一次演出本尼特的作品,这次是在女王剧场出演《货车中的女士》。
令人惊讶的是,她还在继续前进。1987-1988年她在伦敦的环球剧场演出《莴苣菜与独活草》,1990年她将此剧带到了百老汇(正是在34年前她首演的伊瑟尔•巴里摩尔剧场),并获得托尼奖。然后她进军好莱坞。她在斯蒂文•斯皮尔贝格的《胡克》中扮演梦想着彼得•潘的老万蒂;在胡皮•格尔德贝格的风行一时的《修女情》(1)和(2)中扮演总是不以为然的卓越母亲;并参演《第一夫人俱乐部》。
当然,玛姬•史密斯参演的并不总是资金雄厚的标新立异之作。她演的是那些更为意义深远的作品,如伊安•麦克卡兰的强力新编《理查德三世》和杰弗热利的《与墨索里尼一起喝茶》。她也演古装戏,如《大卫•科波菲尔》(她饰演的别丝•特洛特伍德得到艾米奖提名)和罗伯特•阿尔特曼的《格斯福特公园》(她非常严厉而又自鸣得意,正如她所扮演的特兰沙姆女侯爵康斯坦斯;因此角她再获奥斯卡提名)。很自然的,她被选中在斯皮尔贝格执导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扮演举止端庄的米内娃•麦格教授。据说,她和罗比•科尔特瑞恩是作者J。K。罗琳亲自邀演的仅有的两名演员。她在以后的《哈利•波特》系列影片《密室》、《阿兹卡班的囚徒》和《火焰杯》中续演此角。
她的参演作品还有《雅雅姐妹的神圣秘密》,剧中珊德拉•布洛克与她的母亲,前南部美女伊伦•波尔斯丁关系冷淡;为此玛姬和另外两个波尔斯丁家族的终身朋友绑架了布洛克并让她知道她们过去与她的母亲是怎样在一起玩闹喧嚷的,冀望以此使母女俩重归于好。下一年,2003年,成功的电视剧《我在安布利亚的家》走上荧屏。史密斯在其中扮演一位遭遇恐怖主义炸弹事件的恋爱小说作家,她邀请劫后余生的伙伴们——一位年轻的德国人、一个心力交瘁的女孩、和罗尼•巴克尔扮演的咆哮上校——到她的乡间家中休养。这位孤独的、饮酒过度而且沉迷于幻想之中的老妇人就这样有了一个家庭。但这样一个温馨的场面却为前来调查的警察局长和女孩叔叔的到来所影响。这是史密斯的又一个经典之作,为她赢得了艾米奖。
2004年玛姬又推出两项力作。先是《阿兹卡班的囚徒》。然后是查尔斯•丹斯的导演处子作,《拉文德的女士们》,此剧中她与朱迪•丹池(2002 与2003年间史密斯曾在海玛克特的皇家剧院与之合演大卫•哈厄的《生命的呼吸》)出演一对姐妹,她们在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年月里居住在英国康瓦耳郡的村舍之中。由于发现了一位被冲到海岸边的年轻英俊的外国小伙,她们的生活发生了剧变。这是因为丹池不理智地爱上了他,而当局却在疑惑他是否是个德国间谍。2005年她又出演了新的《哈利•波特》电影;还继续在《母亲》中担任角色。该剧中罗万•阿金森扮演一位沉迷于书写完美布道的牧师;他没有注意到他的孩子们出了岔子,也没有注意到他的妻子,克利斯蒂•斯考特•托马斯对高尔夫教练帕特里克•斯威兹心有所属。此时,玛姬扮演的形同魔鬼的新管家玛丽•波宾斯出现了。她决心重整秩序并惩罚犯错者,即使采取最不正当的措施也在所不惜。
在赢得了许多奖项之后,玛姬在她事业的道路上是成功的。作为获得英国女王勋章的册封女爵士,她深受最高层的赞赏。但我们都知道的是,她永远也不会止步不前。她的声誉来源于她的智慧、她的直觉与勇气、她恰如其分的时间选择、她对他人的理解以及她睿智的幽默感。同时她也有独特的表演风格。2005年,她在美国宣传《拉文德的女士们》时被问及她对于山福特•麦斯诺那极端自我中心型的表演学校的看法。她回答道:“啊,在英格兰也是那样的。我们把这称为”w***ing”(译者注:缺字母,照抄原文)。” 她曾在表演中表现过积郁的情欲,但她从不依赖自己的容貌;因此,她不像那些依赖容貌的人们;她不必惧怕时间。只要她活着,她就是最好的。
⑸ 国外邂逅公交车爱情故事的电影叫什么名
▲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剧照,大爱的一张
之前朋友计划出门旅行,要我推荐一些关于异地邂逅的爱情片给她,好丰富一下她梦寐已久的向往和憧憬,然后我就在下面这些片子里选了几部(过程美好,结尾分手的那种)让她看看,然后得到的回复是:果然还是幻想很美感,现实很没感,还没出发呢你就浇了我一盆凉水,应验了那句童话故事里有的没的都是骗人的这句真理。看完让我大笑不止。
我是早已过了那种怀有不切实际幻想年纪的现实生物,不过每每看完一些深刻沉闷或是慢节奏的电影,就老想着看点不费脑细胞的片子好好轻松一下,或是找些让我有重温动力的老片看看,下面这些就是看过比较有感或是看了N遍的电影,就像是吃完香喷喷的干馒头后如鲠在喉,急需来上一杯香溢甘甜的果汁下咽一般,这些片子对我而言的作用就在于此。
①.《爱在三部曲》/理查德·林克莱特
九年又九年又四年了,宛若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缘分不易,感情不易,家庭不易,生活不易,所以得学会把握和珍惜,从浪漫的黎明到暧昧的黄昏再到沉静的午夜,似乎是以时间作为象征(犹如一场伟大而讨喜的影像实验,让人难以抵御),展现他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份变更、生活状态和心智想法上的情感历程。
三部顺势看下去,有种难以言喻的感动和幸福,平平淡淡才是真,人生如此夫复何求,一路见证着这段感情从无疾而终到依依不舍再到开花结果,跟着陶醉、跟着心动、跟着不舍,跟着纠结……跟着幸福,令人感慨万千。再过五年,从时间的推算看似乎到了《爱在凌晨未来时》,希望到时还能看到两人幸福的携手而来,将这段美妙的爱情刻画得更加饱满而动人。
②.《午夜巴塞罗那》/伍迪·艾伦
除了侯麦和洪尚秀,关于两性之间的那点事,最让我服气的就是无敌老头,对于进入晚年后的老头的作品我反倒更加偏爱,姜还是老的辣,在闲庭信步般的爱情小品中蕴藏着他一贯的辛辣嘲讽和尖锐戏谑,进入八十大关后,每年一部的节奏,轻松玩转的背后总是透着他的睿智、犀利和狡猾,当然,少不了一如既往的话痨本色。
聪明和幽默中不失对于男人和女人(两个复杂生物,特别是后者)的深刻实验,西班牙风光无限好,配着应景动听的音乐,深度渲染了浪漫迷人的氛围,各种赏心悦目,加上大牌齐聚,哈维尔和佩内洛普戏里戏外的关系,令人无比惊艳的佩内洛普,魅力真是强大, 斯嘉丽也不逊色,道德和欲望,性格和追求,理智与情感,论三人行的可能性,那一枪的走火和解释真够啼笑皆非的。
③.《艳阳天》/大卫·里恩
无意中看到CC的片单,二话不说就把这片看了,看完想必不少人都会对威尼斯心怀向往,古典独特的风景加分不少,也是大卫·里恩着重体现的特点,现在看来是一个夹杂在旅行观光中略显俗套的故事,不过要知道这片是拍摄于1955年,也是后来不少经典爱情片的参考和借鉴对象。
一段感情注定无果,还不如乘早分手,有缘无份的短暂异地恋,将曾经拥有的美好经历留存于记忆反倒更加明智,有点想到了导演的另一部电影《相见恨晚》/1945,年过半百漂亮依旧的凯瑟琳·赫本(保养得真好)演得活脱脱就像个意乱情迷的少女,意大利男人的魅力的确无敌。
④.《罗马假日》/威廉·惠勒
世上的痴男怨女如此之多,鬼才信都能像童话里幸福一辈子,现实毕竟是现实,童话毕竟是童话,就算两者有交集之处,也会无比的短暂,不过至少让人学会了珍惜与感恩,最终,两人之间没有感人至深的离别情话,没有天长地久的承诺,更没有对现实的抱怨和愤懑,彼此的心中只有怀念与感谢,而留给观众的只有无尽的惆怅,甚至会有一丝莫名的因不完美而滋生出的美好。
弥漫在罗马的浪漫和幽默,爱死调皮可爱的赫本和英俊潇洒的派克了,对他们骑着摩托车四处乱窜的情节一直记忆犹新,美丽的城市,巧妙的偶遇,走心的交往,促成了这段动人的罗马童话,最后出于幸福与责任的抉择,因为身份地位的悬殊,不得不无奈的选择“相忘于江湖,各自安好”,只能将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永远留在心中。
⑤.《闰年》/安南德·图克尔
重温完居然要好过第一次的观感,爱尔兰可爱的迷信和幽默,因为难得四年一次在闰年女孩有向男孩求婚的鬼扯传统,因此谱写出了一段意外的恋曲,爱尔兰原始自然、美不胜收的景色大加分,现在看来故事还是有点落俗,不过还算有滋有味,虽然一开始两人水火不容、互不谦让,但到了后来不出所料的暗生情愫,曾经的伤痛,现在的抉择,还是挺动人的。
结尾拍得不能更唯美浪漫,自由随性开车去浪给好评,路易的广告植入,有意思。艾米演绎着擅长的恬妞形象,马修·古迪无论是身板还是外貌、以及表现出的那种野兽气质不知俘获了多少迷妹的心,这种题材感觉永远都不会过时,只要拍得有诚意够走心,依旧吃香,要知道这广大的世界上还有无数不谙世事的少男少女们坚信并期待着美好爱情的到来。
⑥.《情人》/让-雅克·阿诺
杜拉斯在《情人》的开头写道:……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王道乾译),开门见山的一段不知暴击了多少人。
腐朽的封建思想,偏见的社会观念,身份地位的悬殊,再次葬送了一段真挚而动人的爱情,看到最后有种无奈的哀伤和痛惜,欲火掩饰下的那份不断克制而浓烈的爱,令人动容。这种软弱、无能、闷骚却又钟情的富二代真是非梁家辉莫属,女主角有种过目难忘的美,曾经处于萝莉时期的杜拉斯十足也是个公认的美人胚子。
⑦.《雏菊》/刘伟强
当年大爱这片,看了无数遍,选角太明智,全智贤各种甜美可人,梵高画的向日葵,她画的雏菊,看似美好的一塌糊涂,太惹人爱了,郑雨盛和李成宰也很有型,特别是前者好感度飙升,默默的付出、关爱、隐忍和守护,多线叙事带有一丝悬念和遗憾地替代与错过,但剧情还是略显老套。
瑕不掩瑜,最后还是被生离死别给深深打动了,配乐一级棒,触动心弦的曲调一直萦绕在耳边,一个在阿姆斯特丹画画的女孩期待着自己真命天子出现的那一刻,结果却在误解和交错中迎来了难以弥补的遗憾,世事一切皆是命运错落,走在不归路上的杀手注定会与伤痛和别离紧密相连,阴错阳差后无奈还是以悲剧收场。
⑧.《秋天的童话》/张婉婷
一对超级经典的黄金搭档,一部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的香港爱情片,虽然在片中的男主既没钱又是个十足的小瘪三,却足够的吸引人,他幽默风趣乐于助人为了心爱的“茶包”愿意改过自新努力成为一个能配得上她的人,虽然身份地位的悬殊为这段爱情披上了一层伤感的阴影,不过爱情的力量终究拉近了两者间的距离,冲破世俗的偏见走到了一起。
这也是一部让人赏心悦目的电影,异国的那种无处不在的浪漫气息,红姑和发哥这对俊男美女的养眼搭配再加上他们精湛自然的演技,一个让人悲喜交加、恋恋不忘的爱情故事,留给了观众足够深刻的影像记忆和感动,能成为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可谓是实至名归,陈百强也真是俊朗。
⑨.《午夜巴黎》/伍迪·艾伦
爱情,在穿越题材中犹如一种难以舍弃的心肝宝贝,剧情上始终都会出现现代人与古人相互间难以摆脱诱惑或纠缠的故事情节,在《午夜巴黎》中同样如此,美国作家吉尔穿越后不可思议的爱上了毕加索的情人阿德瑞娜,谱写了一段朦胧而短暂的恋曲。
而在一般的穿越剧中,跨时代的男女间往往不是爱得阴阳相隔就是撕心裂肺,大体上都俗套和狗血到不行,但在这片里老头却来了个点到即止,两人戏剧性的在理智的分歧中分手了,将穿越后激发的瞬间感性的爱情刻画得相当现实,印证了靠谱的爱情还得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到对的人的道理,一种潜在而真实的缘分,犹如影片最后在午夜巴黎陪伴下的浪漫一幕。
⑩.《绿光》/埃里克·侯麦
影片最后那一幕可谓是本片的点睛之笔,寻寻觅觅,兜兜转转,来来回回,现实充满了空乏、孤独、轻浮和枯燥,深陷于消极而负面的情绪中难以自拔,不过风雨过后往往都会有令人期待的彩虹出现,最后侯麦给予了女主角一丝安慰的温暖曙光,通过超现实的力量往女主角的内心注入了对于爱情的自信,以及对于生活的希望。
侯麦一直将女主角置于人生郁闷的风口浪尖上,经历着情绪的风吹雨打,直到最后出现转折点,期待已久的邂逅终究降临,当带着怀疑的态度,不安的情绪,犹豫的想法,看到奇迹出现的那一刻带来的肯定、慰藉和感动,是多么的浪漫,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幸福,多么的动人,而这就是侯麦的神奇,也是《绿光》的力量。
彩蛋:《夜与日》/洪尚秀
关于男女间的那点事说什么都不能少了洪尚秀的电影,不愧为“东方版侯麦”,虽然这也能算部在异国邂逅的爱情片,但看着真有点不堪,丝毫嗅不到半点巴黎的气息,还是一如既往的那股生活流的日常味道,洪尚秀真是亘古不变的玩着他的爱情游戏,全程以时间为序(日记体)的叙事走向,又见无敌猥亵龌龊男,以及好不到哪去的心机女。
赤裸直接的表白,需要慰藉的寂寞身心,不顾道德和原则的欲火,忏悔也没用,还是熟门熟路的一贯套路,好在里面一些意外的转折和有趣的插曲挺有意思,又见熟悉的梦境设计,变向可见其渣的程度,死心塌地的妻子,梦中百般顺从的妻子,在巴黎被他俘获的女学生,全被这个潦倒窘困的猥亵大叔通通收割,话说这份魅力我也是一万个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