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电影要活着去天堂观后感

电影要活着去天堂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8-30 11:02:41

A. 《活着》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活着》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活着》观后感1

当画面上出现五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激情无限地骑着摩托车在公路上疾驰时,我情不自禁地为他们而感动。他们全都身患重疾,却为了年轻时的梦想以及未完成的夙愿,每天训练,强键体能,拿出积蓄,开始一段热血历程。十三天环岛骑行,风餐露宿,最终来到几十年前相聚的海滩,手中举着已逝妻子的照片,泪流满面。那一刻,我感动得流下泪来。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梦想,是为了成功,是为了成长,还是为了经历?

浑浑噩噩的人碌碌无为,活着就是为了活下去;随随便便的人没有目标,活着就是为了明天;普普通通的人辛苦工作,活着就是为了这一辈子……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活法,活着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但我们需要明白,没有梦想,不坚持为梦想而努力的人永远都不是为自己而活,放弃目标,随遇而安的人永远也不会成功。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青春拼搏,人生才会无悔;梦想开花,未来才会充满希望。人这一生,不过弹指挥间,但这漫漫岁月中,总得有什么来支撑我们前行,这就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为了拼搏,为了爱,为了灿烂的阳光和心中永不磨灭的希望。

人生才会无怨无悔。

《活着》观后感2

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你要记住,要努力的活着;不管生活多少挫折,你要想起,你至少还活着。

他原有一个安定的家,但因他的赌注,败光了所有家产。他要活着,他至少还有一家人。

他原有一个慈祥的父亲,但因他赌失了房子,父亲当场瘫死在家中。他要活着,他至少还有妻母,一位可爱的女儿。

他原有一个陪他的妻子,但因为他成了赌徒,回了娘家。他要活着,他至少还有一位老母亲,一位女儿。

他的家渐渐安定了,也就不再赌了。妻子回来了,还为他带来一个儿子。

他原以为自己可以这样安定的过一辈子,但他一次外出,被国民党抓取充兵打仗,在回家便成了奢望。他要活着,不远的那个家需要他。

他在那里与好兄弟春生结识了老兵老全,一次次的死里逃生。被解放军俘虏后,他领了路费,终于回了家。

但他原来那个聪明乖巧的女儿,却害了一场大病,失了声。在他从解放军那儿领了路费要回家的那晚,和乐呵呵的他却不知娘悄无声息的断了气。他还活着,他至少还有妻儿。

他原有一个为他放羊的好儿子,却得一消息,他的儿子葬送在他那好兄弟手中,他要活着,他至少还有还有妻子和女儿。

他老了,但他不能老啊!女儿出了嫁,妻子害了病,这时候,死人远比活人要轻松。但他不能死啊,他要活着!

他,福贵,就算一无所有,也要活着。不只是他活着,更要代那些死去的人啊活着,代那些受尽苦难的穷苦百姓活着。他并不是一无所有,他至少还活着。

活着,活着......

《活着》观后感3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

第一次接触《活着》并不是通过看余华的小说,而是看电视剧《福贵》。这部电视剧通过改编余华的小说《活着》而拍摄的,那时候奶奶很喜欢看这个电视剧。也许是同样经过那样的年代吧!

真正读到余华的小说,是同学送给我的礼物,那是的我并不知道余华,也不知道他的小说,但因为同学的礼物,我很乐意的收下,并仔细的阅读了这本小说。起初,我并不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并不大懂,只是深深沉沉的知道这是一个老人在回忆,回忆以前的日子,以前的痛楚,零零碎碎的片段,读得我懵懵懂懂。与此同时,也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我尝试过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认识主人公福贵,去走进他的悲惨世界,但我依旧还是在门外徘徊,着更激发了我对他的好奇心。于是,我决定上查查这本书,搜出来的词条十分多,也看见了他的评价更是好多好多,人们不吝惜赞美之词。

《活着》观后感4

爱,是一个伟大的代名词,含泪活着观后感。一个人的本能就会让他学会爱,而在千千万万爱中,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伟大的。“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片中主人公丁尚彪夫妇就是这样无微不至的为他们的女儿默默的无私的奉献着,他为了女儿沦落他国,每天还要打三份工。异国的孤寂,思乡的煎熬,他都坚持着,坚强的活着,他与女儿别离了8年后再次重逢,他仍旧叫女儿到美国求学时要坚强,有了坚强的毅力,也能战胜自己。

父母是子女的垫脚石,没有老丁夫妇的无私的奉献,他们的女儿不一定有辉煌灿烂的明天。同时让我感动的是片中几次离别又几次重逢,离别时伤心,重逢时喜悦,我的情绪也跟着这样的感人情节波动着,第一次是片中女主人公送女儿赴美国留学,在飞机场,8年前,她也是在同样的地方送走了他的另一半,而如今,她又要送走她至爱的女儿,那种心情真是心如刀绞,我们做母亲的人可能更能体会到那份母爱的辛酸,之后是女儿和父亲在日本的重逢和别离,片中没有太多的语言流露,只是用他们的眼神告诉对方,彼此是多么的思念,再次,是他们夫妻在日本的重逢,丁尚彪对妻子说“你辛苦了!”再次让我泪流而下,离别时在吵闹的车厢里面,在众目睽睽之下,他们彼此痛哭,那种泪是令人感动,让人触动的泪。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年青一代的父母要和向片中主人公学习,学习他们那种责任感,为孩子的明天打好基础。

《活着》观后感5

韩国这两年丧尸片拍的挺多的,强烈推荐看的是《釜山行》和《王国》一二季。

釜山行第二季还没有看,怎么样暂且不发表意见。

这两个是我觉得拍的甚好的,不论是演技还是情节还有呈现的画面都是不错的。大家可以去找来看看。

《活着》之前看海报的时候对立意很感兴趣,加上是朴信惠和刘亚仁出演,期待值还是很高。

都是实力派的.演员,朴妹妹没出来的时候,也就是电影开始那段,个人觉得是很难熬的,其实刘亚仁的演技是不错的,演出了那种全世界只有他一个人活着的感觉,但是我总觉得很枯燥,所幸坚持看了下来,后面还是很精彩的。

个人觉得比较有意义的场面:

一个是:刘亚仁饰演的男主角准备上吊的时候发现除了他之外还有人存活的时候(女主),演出了那种见到还有活人的那种惊喜,开心还有语无伦次,那段的演技是真的可。

二个就是去8楼遇见的那个男的那里,这个男的三观我也是服了,我觉得韩国导演在丧尸片中很会用这样的情节,烘托人其实有时候比丧尸更可怕,打着道德的旗帜装饰人心。

我觉得这个电影有那么一点点适合20xx的大环境,活着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一定要好好的活着。

电影值得一看,细细体味也能悟出不少。

《活着》观后感6

陈大会老师的《活着》适时的出现,让我反省自己刚刚发出的想要去多买衣服,美美的包装自己的决定,人活着不是为了包装自己的外表,而是为了内心的平和。

我现在的生活已经很不错了,每天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开始时我是很知足的,但是时间久了,欲望又冒出来了,总是有许多美中不足的事情发生,我纠结,我计较,我抱怨,我不平。心态影响身体,身体的不适又来败坏我的心情,形成了恶性循环。

这时我看到了《活着》里面的姐妹们,她们敢于把自己放到社会的最底层,每天去捡废品,捡瓶子,在垃圾里面捡吃的,面对别人的训斥和谩骂,她们总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说对不起,她们没有怨恨,也不肯放弃。最主要的是她们的内心是快乐的,是满足的,这不也正是我所追求的吗?

知足常乐,自食其力,不争,不靠,不抱怨。修忍辱波罗蜜,把自己放低,对别人的训斥和指责甚至抱怨,都要做到感恩,说对不起,不再委屈,不再辩解,不再抱怨,最好能做到内心不起波澜。

《活着》观后感7

终于完成了很多年一来的心愿。很早就希望自己能够读完这本书。今天终于读完了:《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福贵的一辈子,就如书名一般,活着,只是能够活着,活着就要面临苦难,但是苦难来临了也必须艰难的活着,虽然这一辈子有许多的遗憾,但也曾经有过相逢,有过团聚,有过幸福时刻,老人最后也是看淡了人生,参透了人生的去活着。

《活着》这篇小说写得温和,相比老舍先生的文,就没有那么压抑,没有那么露骨得让人难受。这篇文章福贵的苦难绝不亚于老舍先生在《我这一辈子》小说笔下的那位巡警,那巡警最终的结尾是这样的:我还笑,笑我这一辈子的聪明本事,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

但却没有这位巡警这样让人难受,可怜。二者不同就在于,应该小说中的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人生,是把自己的人生归咎于内心还是归咎于天命。这就是活着的学问吧。

《活着》观后感8

心简单,活着才简单;心自由,活着才自由。

活着不在于享受,不在于索取,而在于付出。《活着》是一种归零的教育方式,感觉义工们找回了人性的本善,懂得了知足,学会感恩。什么是快乐?当我们能够使别人快乐,我们才是最快乐的。当我们能让父母家人幸福的时候,自己才是最幸福的,一个人懂得知足,懂得感恩,那还用担心不幸福吗?

我们之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因为每天都在想那些不能得到的东西。

现在的人为什么卑微了、低下了、贫贱了?当我们的生活富裕之后,就会有一种不良风气,就是攀比,盲目的攀比;就是挥霍和腐败。人们越来越傲慢了,傲慢招来的都是损害、灾难。

我们这一代人被污染的太久了,我们的价值观、生活观念颠倒的太久了。我们之所以不能脚踏实地,就是没有归零,没有知足的心态。我们之所以不快乐,就是计较的太多。我们之所以活的累,就是想太多。

老实、听话、真干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最需要的精神!《活着》让我看淡了得失,失去是为了更好的拥有!

往事浓淡,色如清,已轻;经年悲喜,净如镜,已静。心宽了,世界就大了。

《活着》观后感9

不论现实变成了什么样子,不论现实剥夺了我们什么权利,只要我们活着,也只有我们活着,我们才有义务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这才能叫做真正的活着。我们不应该让现实决定我们怎么活着,而是应该自己决定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活着。

活着,就要面对选择,只有保持理智,才能做出客观的判断,才不会让自己后悔。所以我们没有机会错过机会,在可以选择可以改变的时候,用心做一个完整自己,用自己的态度去看待“活着”。

先前对余华的作品也略有接触,他笔下的悲剧一向是这样,大体上看似不卑不亢,糅合到一起的时候又让人受不了。当你读完整个故事,回头整理这个完整的故事的时候,才会不情愿、不忍面对的发现,原来把任何一个故事单独拿出来分析的时候都能真实的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难以承受的痛。他不屑于写那些下里巴人,而是用一些看似荒诞的故事,讲述着高度真实的生活。

文字里的安静,冷漠,无形间渲染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不断的痛苦从而不断的期待,想发泄却又束手无策,只能完整的看完,被这种单纯痛苦所摆布,甚至是被玩弄于股掌之中,令你无法自拔,也不想自拔。当你痛到麻木的时候,才能看清现实,在简单单纯的感情里看待理解生命,好好活着。

余华深沉的讲述着生命的悲剧,对于悲剧这件事我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人之所以喜欢看悲剧,喜欢被这种悲剧所打动,无非是想寻求自我安慰。

《活着》观后感10

活着,一个难以捉摸的词语,就像这本书一样。深奥。

活着就自然要接受痛苦,要接受烦,并解决。现在的学生,包括我,常常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活,是自己的将来,或是余华在书中所写的为了光耀祖宗。你还活着,那么在你身上的担子就从未放下。你要去承受痛苦,承受分离。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忍受,忍受生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当福贵的亲人一一离去时他才学会珍惜。

所以,我们应该正视生命的有限和脆弱,立足现实,珍惜生命,以最大的努力热爱生命。当面对磨难时,不要怨天尤人,要勇敢地面对它,用爱和宽容来超越苦难本身,靠忍耐和温情来消散苦难。将生死无常的生命悲哀,转换成对生命价值的自觉追寻与实现。相信生命在这样一次一次的磨砺中,会变得更加坚强,而我们也会更加理解生活的本质,理解人生的美好。

这世上的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活着。近日中央台在向广大市民提问:“你幸福吗?”答案千千万万,但我觉得,能活在当下,就是幸福!

《活着》观后感11

中午收到我的BD(Mlily)的提醒短信,马上上网一口气把《人为什么活着》和《叫我第一名》的两个视频看完,后面一段还是四岁的女儿一起陪着看完的。

看完后女儿拿来一本叫《噩梦》的图画书缠着要我给她讲,此前她妈妈给她讲过,这次在我讲之前她让我跟着她做一个动作:双手合什,然后用嘴巴对着吹一口气。我按她示范做了,女儿接着说:“爸爸,两个手掌里夹着一个大怪兽,但是,你不用怕,其实它是在你心里的……”,我看着女儿一脸认真的样子,想着她后面这段说话,一下子觉得很踏实平静而又深有感触,这不正是看完《人为什么活着》和《叫我第一名》我所想要说的话吗,---“你不用怕,其实,它是在你心里的。”是的,无论是恐惧还是梦想,其实,它都是在我心里的,我都不用怕,我只需要双手合什(坦然的)去面对它、去迎接它。

《人为什么活着》里那五个坚毅的老人让我看到一幅很坚强、动人的画面,感受到他们心中的那份温暖和感动以及那份对重建人生、追寻梦想的渴望与坚持,人生的价值也体现在对自已极限的每一次超越中,而更重要的是在每一次超越之程的那份体验,让人生丰盛而喜悦。《叫我第一名》里的那个科恩,让梦想装满他的内心,把苦难看作他精彩人生的功课、自我成长的伙伴与导师,他内心的那份强大令人感怀至深。

让我深深想起我的蜕变导师道格拉斯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想拥有一个美妙的童年,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因为,她一直在我心里。

《活着》观后感12

我总是看见一个老人,牵着那头老牛缓慢的走着。有时候,他们在耕地;有时候,老人坐在草地上,老牛在水里安静地洗澡;有时候,他们一前一后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没有多余的言语,他们只是相互依偎着走过余下的时光。

我想,对于福贵来说,没有什么美丽人生,活着才是他全部的力量,也是他唯一的希望。坚忍地活着,顽强地活着,苟延残喘地活着······我想,对于我来说,也没有什么美丽人生。我也默默地忍受过孤独,我也一个人承受过失意,我也独自地等在黑暗中,在伤心欲绝的时候,我也彷徨过,痛苦过,挣扎过,也感受过生活的无常。但是欲绝,却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因为我知道,人生下来便带有一种力量,不是与命运抗争,而是与命运为友。人是世界上最脆弱又是最顽强的生物。如果我们不能将人生过得完美,我们可以将人生过得完整。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与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失意与痛苦,从来就不是消沉的理由,它们只是人生路上一块小小的石子,或许会硌脚,或许会绊倒,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向前走去。它们或许不能让人生变得更加美丽,但是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活着》告诉我们,从来就没有过不了的命运,只要能活着,我们就该好好的活着。人生的沧桑不过如青石板上的刻痕,岁月流转,水珠滴过而又了无痕迹。曾经的挣扎不过是过眼云烟,而事到如今,我们才明白,我们要的从来都不是美丽的人生,我们要的,是一步一步走过的故事。

《活着》观后感13

故事平淡真实,福贵悲凄的大半生,伴随着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场景。但我不知不觉地被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动了,我品味到了什么叫人生,人为什么要活着……不能说这部作品多么伟大,我只说他真切地告诉我什么叫活着……命运如此,福贵有得选择吗?人在命运面前显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活着》就我感觉而言,是我目前看过的最符合原着精神,又加入导演自己的理解的影片,可见,“老谋子”对原着的理解是超人的。有些人说张艺谋的电影是给外国人看的,但我觉得更是给我们看的。中国人最要命的就是不敢直面现实,中国的希望我以为要敢于否定我们的过去和自己。您说呢?

有些人生来就名声显赫,但更多的人生来是默默无闻;有些人生来就一帆风顺,但更多的人生来就充满了艰辛与坎坷。重要的不是出生怎么样,而是今后我们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学会在苦难中锻炼和忍受。人生漫长也短暂,也不要嫌过程太坎坷,因为只有历经磨难获得的胜利才更让人懂得珍惜!

生命是宝贵的,每个活着的人都应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人是应该活着,因为世间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珍惜的感情!

《活着》观后感14

活着能承受多幸福的就能承受多痛苦的。

福贵生在动乱,变革,饥荒的时代,能因败家躲过地主斗争,能从战场上逃回来,妻子对他不离不弃,儿女懂事聪明,与他而言是非常大的运气,他若是一直当地主,文革时他和他的孩子都要被斗死,他的妻子在他那么落魄的时候依然没有怪罪他,他是何德何能有这样的妻子,没有心疼过的孩子,都跟他那么亲热,连战场都没有夺取他的性命,还能有个心眼好的女婿,有个可爱的外孙,他遇到了最大的惊喜和幸福,同时也在不断承受一个个幸福的离去,福贵回忆他不断失去亲人的一生。

在时间的流逝里,他与痛苦已经和谐了,而与亲人在一起时候的欢喜与温暖却在突显,家人给他的爱伴随着他的晚年生活,那个年代的人大多和福贵是类似的遭遇,好死不如赖活着是一个时代人的精神理念,只要活着,就可以遭遇更好的,更坏的,只要没有打破活着,一切都可以接受,海明威说,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而对当时的中国底层人,却是可以被无数次打败,但不能被消灭,可能这就是中国人与美国人的区别,我们庆幸生在一个平和的年代,有病可医,有书可读,不会被饿死也不担心打仗,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亲人,多爱自己的家人,他们是与活着最直接也是唯一有关系的,珍惜自己拥有的爱,是活着的见证。

《活着》观后感15

电影《活着》改编自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影片在开头就展现了一个富家少爷沉迷赌博玩乐的情景,最后被骗去了全部家产并气死了自家的父亲。从此这个人物开始了他坎坷的后半生。在几十年里经历被捕,中年丧母丧儿等一系列打击,最后剩下的唯有“活着”。

电影中的主人公富贵的生活十分曲折,曾是富家少爷后来沦为演皮影戏为生,又经历了丧儿的悲痛,最后连妻子也因为教授被馒头噎着,而失血过多死亡。富贵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他的亲人一次又一次地离开他。电影中一次又一次地提到活着,人活着不容易,小人物活着更不容易。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最基本的需求是活着,人最根本的需求也是活着。

命运给富贵开了一个又一个玩笑,电影中的表现手法也表现了对命运的讽刺。活着,这么不幸悲惨为什么仍然要活着,我们到底又是为了什么活着,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宁愿光鲜的死去,还是悲惨的活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不管怎么说,我认为活着才有可能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B. 电影《活着》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电影《活着》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活着》观后感1

生活中,每个人都为生活忙碌着,每个人都要有生活的本领,不能只生在温室里靠父母,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应该懂得父母挣钱的辛苦,学会感恩,学会自己生活的兆余本领!

这学期,学校开展了传统文化《弟子规》的学习,老师让我们观看了陈大惠老师的视频——《活着》,我很受感动。视频播放得内容是一个传统幼儿园的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圣贤教育。在这个幼儿园里,孩子们没有大型玩具,没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却生活得很快乐!老师带他们做游戏,他们知道给老师送茶喝,给老师搬椅子坐,吃饭不挑食。尤其看到那个小朋友背诵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很让我佩服。视频还放了很多做义工的大学生,他们什么都不会做,做义工还让别人侍候。为了教育他们,陈老师带他们到街上捡破烂七天,靠自己的能力吃饭,亲自体验靠自己生活的过程。在这七天里,他们遭受了种种困难和别人的白眼,捡了一天只挣到几元钱,他们不再嫌弃垃圾桶臭,当遭到人骂时也学会了沟通,没吃的盒饭也捡着吃了……他们都深深地体会到父母挣钱的不容易,体会到了拥有活着的本领的重要性。

是呀!现在我们物质生活好,父母又娇惯我们,个个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都不会做,都是父母替我做。当我们长大了,自己面对生活的时候,怎么能有能力面对生活的困难?这样将来不就是废人吗?想到自己平日里挑食,想到自己挑剔穿戴,想到自己还让妈妈整理书包……我感到很惭愧。

观看了视频后,我想:今后的生活,我也要改变自己,从小事上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学会感恩,学会活着的本领。

电影《活着》观后感2

当我看完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后,又有了直观的感受,再次被电影中人物的命运所震撼。从我内心早就想写点什么,但颇感苦涩,很难落笔。不夸张地说,看《活着》小说和电影,我都是含着复杂的泪水看完的`,我相信每颗泪珠都闪烁着人性本有的怜悯之光泽。

余华的《活着》通族晌滚过徐福贵有些超脱的叙述,故事沿着倒叙展开。而电影则是张艺谋借用一支讽刺的椽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宽度近达半个世纪中国农民家庭悲欢离合的画卷。虽说故事是虚构的,但我相信他的真实,真实地存在于广大农村的某个角落,是一部被官方扼杀的中国农民的命运史诗。

故事平淡真实,福贵悲凄的大半生,伴随着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场景。但我不知不觉地被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动了,我品味到了什么叫人生,人为什么要活着……不能说这部作品多么伟大,我只说他真切地告诉我什么叫活着……命运如此,福贵有得选择吗?人在命运面前显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活着》就我感觉而言,是我目前看过的最符合原着精神,又加入导演自己的理解的影片,可见,“老谋子”对原着的理解是超人的。有些人说张艺谋的电影是给外国人看的,但我觉得更是给我们看的。中国人最要命的就是不敢直面现实,中国的希望我以为要敢于否定我们的过去和自己。您说呢?

有些人生来就名声显赫,但更多的人生来是默默无闻;有些人生来就一帆风顺,但更多的人生来就充满了艰辛与坎坷。重要的不是出生怎么样,而是今后我们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学会在苦难中谨信锻炼和忍受。人生漫长也短暂,也不要嫌过程太坎坷,因为只有历经磨难获得的胜利才更让人懂得珍惜!

生命是宝贵的,每个活着的人都应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人是应该活着,因为世间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珍惜的感情!

C. 《活着》观后感

《活着》观后感(通用5篇)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活着》观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着》观后感1

看完电影《活着》之后的一些想法。

首先,是对故事本身的震撼。小说《活着》在一年以前看过,故事由福贵在田坎上道来。像一尊佛在讲着轮回前的故事。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的我对它的热烈和它对我的震撼可想而知。故事已了解,但看到要紧时仍是心一紧眼一湿。这应该就和演员的技艺有莫大的关系了吧。说到表演,只能用一窍不通一词来形容自己。但我的表现定是真实的。每每看见处在感情的风口浪尖上的巩俐,就不自觉地走入了电影中的她。不论是《活着》里的有庆、凤霞他娘,还是《归来》里在火车站天桥上大叫着陆焉识的冯婉愉,亦或是《红高粱》里被扛在肩上的大麻花辫红衣裳的九儿。

但我最想讲的是中国女性。中国几千年传统的男尊女卑造就了中国女性坚强、隐忍、包容的性格特征。家珍的经历几乎就是由大部分平常女性一生的经历复印而来。试想一下,如果把家珍和福贵的经历对调,可能早在赌场的那一幕,故事就以一纸休书结束了。心理学老师在上课中提到过这样一种情况,在他接触的案例中,婚内的出轨的男性多能得到妻子的原谅,而婚内出轨的女性极少能获得一个新的机会。虽然这个例子有一些极端,但生活中的确不乏类似的例子。中国传统给了男性远多于女性的放肆的空间,具体可以体现在采用两种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两种性别的人,在同一件事情上对男女的态度差别较大等。

《活着》观后感2

"记得我们高中语文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人所犯的每个错误都会得到惩罚。我想也是的。但趁法本身并不可悲,也不值得去同情,而真正令人可悲和同情的,是有的人还未来得及犯错误,就被命运之神宣判了死罪。在生活和生命面前,人的脆弱显得那么真实,人的反抗却又那么渺小。我们改变不了命运,能改变的,只是对命运的态度。活着,这是一个名词呢,还是一个动词,或者,它只是一个形容词。

《活着》是张艺谋导演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故事的大背景是中国解放前后一二十年,是中国的动荡和转型时期,可以说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个人的生存空间都很小。以葛优扮演的主人公徐富贵的命途多舛为主线,以活着这样一个既美好又无奈的事实为出发点的悲情故事。《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另外,皮影戏是本片的一个亮点,它贯穿电影的始末。有些人认为是故意以“民俗”来取悦于外国的影片评委。皮影戏在这片子里是一种关于艺术与传统的象征,是人类生存中较高层次的需要。最初的时候,当福贵是个二世祖时,皮影戏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追求;到后来他败了家后,这既是艺术,又是谋生的手段;到文革的时候,关系就更为微妙了,那既是他的“干革命”的本钱,又是他需巧妙地保护以免于被扼杀毁灭的“传统”。后来皮影戏还是给“灭”了,但在片子最后,我们发现那箱子还在,只是变成了装小鸡。小鸡是新生命的象征,箱子曾经装过代表艺术的皮影戏道具,如今又装载着新生命,这就使艺术、传统与新生命有着相通与联系,则“活着”的意义又有了更深远的内涵。

《活着》观后感3

生活于我们来说太过容易,我们享受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就像福贵早年的日子,太过肆意,太过没心没肺。我们肆意挥霍父母的关爱,我们无休止地向父母索取,我们在大手花父母的钱时,我们的父母在最大限度地拼尽身体的所有潜能,只为了能在我们每一次向他们要钱时,能掏出那份血汗钱。

“活着”对一些人来说比死去还要困难,就像福贵挣扎在饥俄潦倒和衣不蔽体之间。活着成了一个信念,为了死去的亲人,为了彼此的信念,代替他们活下去,只要活着。我最佩服的是,在亲人相继死去,在生活已至山穷水尽,在孤独中生活了二十年之后,福贵还能坚持活下去的信念,在某个夏日的午后,还能平淡的.向路人细说自己的经历。

还是那五亩地,还是那破草屋,人却不在,正应了那句“最是无情台城柳”。到底为谁风露立宵中?在风轻,水清,人自醉的田野乡村,阡陌交错间,一头老牛,一位老人,在黄昏斑驳的色彩里,佝着背,黝黑的脊背上流淌着岁月的汗水,是谁在依赖谁?是蹒跚前行的老牛,还是在岁月中摸索伸脚的老人?我们说不清,书中给我们的只是无尽的思考。我一直以为人世间最大的悲伤是生离死别,是肝肠寸寸断裂心脏随之窒息的绞痛,而福贵在面对一次一次的别离,却能一次次在悲痛中坚强。

“这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死在这里,凤霞也死在这里。”他不知道的是在他跟二喜说这话后,二喜最后也死在这里了。富贵回头看了看身后的医院,脸上的神情是悲悯,是无奈,我无法得知,我只想知道他的脸上有没有一丝痛恨,有没有对这个世俗的厌恶?但他似乎没有。命运就这样与福贵纠缠着,互相仇恨着,却无法抛弃对方。以前从电视上或书上,亦或是别人嘴里,听到看到一些人,他们在命运前俯首低头,我总认为这些热人太没用,遇到些困难就放弃,现在才觉得自己有多狂妄。当只有影子与自己相伴时,活与不活,对一些人来说已没有太大意义。然,生命只有一次,放弃意味着从此了无痕迹。泰戈尔说“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寂静”。福贵的人生莫过于此。

《活着》观后感4

“福贵啊,我们可得活着回去了”,“回去了,可得好好活呀”。而我们又是为什么活着呢?对生命的认识,也许只有在失去后才能体会。不管怎样,生活总要继续。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活着”,是进行时,带有一种生命的张力与韧性,表达的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动力。福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断地适应着环境的变化,顽强的追求生命的延续。 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这是典型的黑色幽默,悲剧而变态,在苦难深处,反而不知为苦。只有沉醉于苦痛,所有的伤口才会不药而愈。从影片中主人公的各种遭遇,让我们了解到个体的思想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太过渺小无力了。

正如《活着》题目里所隐喻的,小人物力所能及的只是关心自己的生存罢了,在那样的特定历史环境下是“活着”二字;在当今呢,将之换成“自我”之后,我们何尝不是这样的小人物呢。在时代的迷雾里看不清周遭险恶,我们无法寻找“自我”源头在哪里。作为底层小人物,我们也只有好好的过好自己的生活。

总说人要活得睿智、活得有“自我”,要学会宠辱不惊、留无意。被这样的价值观念劝说良久,我们却慢慢失表情,面对森多万象,只当在观看玻璃窗外风起云涌,不管是否内心暗潮激扬都不动声色。也许你可以对他人如此,不以他的言行动及任何情感,以为冷漠是自我意识强烈的前提。但是否想过,会有这样漠然冷峻的姿态的你我,正是被周围的一切驱使的结果呢。而作为生活底层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标准始终在不断放低,最后完全依顺于麻木与不幸的世界。而电影主人公则活灵活现地叙述出了在那个时代的小人物身上那种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在被迫面对各种失去后,继续平静地生活下去,仿佛领略过了生命的各种真谛,但最终兴许还是归于无物,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人世,又赤裸裸地离去。影片中所展现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了和平的可贵,感谢现在的安详与和平。

《活着》观后感5

今天,我妈让我看电影,我妈推荐看《活着》电影,我开始不太情愿,到后来才觉得挺好看的,我就认认真真得看了起来。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故事情况?好,我现在就来给你讲一讲吧!

从前啊,有一位少爷,叫徐福贵。他呀为了赌博,输光了家产,输掉了房子,他爸被他气死了,他妈身体不好,而且没有家产,真是在福贵少爷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福贵呀,什么家产也没有了,只好出去要饭,福贵立即从少爷的宝座上跌到了一分钱也没有的穷光蛋,真是可怜。反对赌博的妻子也回娘家了,只剩福贵一个人过日子,他靠皮影戏勉强生活。

过了几年,他的妻子回来了,生了个小男孩,叫有庆,有一天,福贵正在做皮影,忽然一把刀刺了进来,日本人把他捉去做苦力去了,没过几天,八路军就把福贵救了出来,他和妻子相见的时候,有庆已经五岁了。还有一件搞笑的事,我忘给你们说了,县长拿着刚炼成的铁,说:这一块铁,可以造三颗大炮弹,一颗打到蒋介石的床上,一颗打到蒋介石的饭桌上,还有一颗打到蒋介石的毛坑里,让他睡不了觉,吃不了饭,也拉不了屎!“这句话惹得我们哈哈大笑。有一天,有庆去练钢,说区长要来检查,结果区长的车撞在了墙上,把墙对面的有庆撞死了。安葬它的那一天,区长亲自来看,福贵说了他几句,他从此就不开车了。以后,区长经常来送礼物,又过了几年,凤霞出嫁生了个小子,可是她自己却大出血死了,现在就剩福贵和他妻子小孙子了,最后福贵逗他的孙子说:”鸡长大了变成鹅,鹅长大了变成羊,羊长大了变成牛,牛长大了就变成新社会新时代了。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好,人类不也是一点一点进步才到新时代的么?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福贵不应该同情他,因为他不孝,变卖家产来赌博;又觉得他很可怜;没有住处,儿子死掉,女儿死掉……所以我们要珍惜我们的家庭,不能放弃我们家中的哪一个成员。并且人生的道路总是充满艰辛和坎坷,要勇敢的面对一切苦难和不幸。

;

D. 活着电影观后感800字两篇

我们将要说的影片片名为《活着》,但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却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下面是我整理的活着电影 观后感 ,字数在800字左右,共两篇

活着电影观后感800字

今天下午看了部电影《活着》,葛优和巩俐拍的。

是啊,“活着就是幸福”--其实是一句很无奈的话,看了这部影片,我的思绪难以平复,人生来就像____所说的是有原罪的,佛教中也说因为有业力所以才会投胎为人。人活着其实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南师说过人这一生就是这样糊里糊涂一辈子所谓“莫名其妙的生下来,无可奈何地活着,又不知其所以然地死去”。

当然这样说是很消极的,因为每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将来必定要死亡,道家云“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对人生的生死问题看得就很透彻了,所以人有的时候是很奇怪的,为什么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会让人们高兴,而一个生命的死去又会让人们痛不欲生呢。所有的宗教都在谈论这个问题,只有佛教讲的最彻底最圆满,出生是因为因缘果报,活着是让人领会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后去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层次和等级,而死亡则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死后又被这股业分吹往六道中的某一道,所以佛说的六道轮回是真实存在的,因果也是真实存在的。

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人们却利用爱因斯坦的理论制造出了杀人武器原子弹。爱因斯坦晚年的时候走入宗教,并十分欣赏佛法,爱因斯坦曾说过:“佛法是最圆满的科学,是最高的独一无二的真理!”。因为科学把人类误入歧途,却无法自拔,医学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高度,却产生更多的让人类束手无策的疾病,科学到现在还是无法解释出人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这样一个生命科学的问题。

到现在,世界大国都掌握了核武器,一旦爆发世界大战,则人类将自取灭亡。这样看来科学能解决问题吗,连最基本的战争都解决不了,又有何用呢?!所有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人心,人的道德问题。如果道德缺失,人心不古,那么科学越发展下去,只能是越把人类推向毁灭的边缘!

2012是玛雅历法中所说的本次人类终结的时间,谁也无法断定玛雅人说的是不是事实。如果是,我们这些正走在通向2012时间道路上的渺小的人类又将何去何从?是在这短短的1年多时间里尽情挥霍,还是去利用好这不多的时间努力思考生命的问题并找到真理?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也”,找到了道,我们的生命就有了正确的指引和方向,就不会迷失。就像一盏明灯,带领我们在生命的时空中遨游,找到自己最终的归宿。

活着电影观后感800字

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片名为《活着》,可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却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贵先后在民国失去了父亲,在内战中母亲逝去,在“大跃进”中失去了儿子,在““””中死了女儿。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动荡、抑制的时代,是对生存在底层的百姓无情的掠夺,使他们和他们的家庭,从形式到内在实现,一贫如洗。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姑且不去说,人只有先活着,才能去实现所谓的生命的意义。

人一旦被上帝关注,那么他得到的不是垂青,就是遗弃。那一抹悲伤的气氛还未退却,又增加了一份妻离之痛,家珍之父罗鼓声张的接走了女儿,带着福贵未出生的孩子。福贵木讷了,哑然了,没有说一句话。人往往在容易活的时候不安分地活,而在难以活下去的时候又要竭力地活下去,我一直认为:亲情是人内心中无形的线,看着亲人为自己所累时,人的自责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贵也如此。福贵的人生轨迹从圆滑优美的弧线变的曲曲折折、颠簸不平了,而他在一直竭力的想要好好的活。此时的福贵叫“富贵”,带有点讽刺性的悲凉,但此时的福贵很真实,很认真的在活着。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是他选择了埋葬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当福贵他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可以通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

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E. 《活着》观后感

《活着》是一部获奖很多的老片,反映了中国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之间的大变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活着》观后感,希望能帮到您!

篇一:电影《活着》观后感

看完余华的小说《活着》再看张艺谋的电影版《活着》,深深觉得张艺谋就是上帝派来拯救小说《活着》残酷结局的天使,洒满温暖在人间,满满的正能量。小说相比电影更加残忍,让人痛心。电影的结尾是福贵祖孙一家人其乐融融坐在一起吃饭的画面,香火得以保留,亲情得以延续,这样的结局处理显得更加温暖,留有温情,给人希望。

我谈“赌”

影片第一个出现的镜头就是男主人公福贵在跟皮影班主龙二赌博。这场赌,福贵既是输了,也是赢了。输是因为福贵败家把家产全输光了,并和龙儿对调了身份,以前的大少爷变得狼狈落魄,老爹被他气死,怀孕的妻子也带着女儿离他而去,福贵的世界瞬间天昏地暗。又说福贵赢了是因为他和龙二的身份互换,在特殊时期龙二换来的身份使得龙二成为被批判的人,龙二反而死了,福贵反而保住了一条命。这个“赌”在影片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情节就是福贵妻子家珍带着刚出生的儿子回到福贵身边,一家团聚,福贵问妻子起名了吗,妻子开玩笑说叫“不赌,徐不赌”,福贵信以为真,开心的说“不赌好,不赌好,我后来再没赌过,下辈子也不赌了。”可见“赌”对福贵是件好事,让福贵成长。“赌”的第三次出现是在福贵低声下气的向龙二借钱的时候,龙二说“我不赌了,免得以后像你一样。”可见龙二见好就收,也吸取了赌博害人的教训。“赌”最后一次出现是在福贵女儿凤霞要生孩子的时候,开玩笑说给他的孙子起名叫“不赌”,可见“赌”影响福贵的一生,福贵是真的改正“赌”,拒绝“赌”了。

我谈“皮影”

皮影也算是电影中的.一条主线,伴随福贵的一生,是福贵的谋生工具,更是福贵的护身符。福贵去向皮影班主龙二借钱,龙二借给他一箱自己曾经用过的皮影,从此皮影与福贵不离不弃,相依为命。起先唱皮影戏是福贵的一份谋生的工作,接着福贵无奈的去了兵荒马乱的战场给士兵唱皮影,后来福贵在村里给乡亲们唱皮影。在这样颠簸流离的日子里,福贵保住了皮影,皮影也保住了福贵。在电影中,皮影给人们带来欢笑,鼓舞人们,给人们希望,安抚人们的心灵,也是一种精神寄托。

我谈“尊严”

福贵本是天生好命的公子哥,却因为赌博输掉了一切,原先的高傲盛气便自然向生活低下了头。他向龙二低下头,他向生活低下头,他开始顺从一切别人说的、政策要求的、正确的事,一切的不反抗,只求保命,只求生活安稳,尊严面子这种东西变得一文不值,活着最重要。

我谈“小鸡”

小鸡在影片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是在福贵送儿子有庆去学校的路上对儿子说的:“你看啊,咱们家现在也就是一只小鸡,鸡养大了就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就变成了羊,羊再养大了就变成牛啦。”有庆问:“牛以后呢?”福贵答:“牛以后就是共产主义。”第二次出现是福贵孙子馒头看着皮影箱里的小鸡问的:“牛以后呢?”是福贵妻子家珍回答的:“牛以后啊,馒头就长大了。”馒头说:“我要骑在牛背上。”这句“我要骑在牛背上。”实则表现出人不再受压迫,命运由自己掌握,自己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景。小鸡象征着希望,就算生活再怎么艰苦,福贵还是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将希望传递一代又一代。原本装皮影的皮影箱最后装的是小鸡,也象征旧时代的过去,新时代的到来。

我谈“父爱”

影片中福贵的爱跟所有中国式父爱一样,严厉而不乏疼爱,但总是默默的默默的。看到女儿儿子的喜悦是一种爱,当他看到哑了的女儿对他笑他满眼流露出一种心疼的爱;在众人面前教育犯错的儿子,希望儿子吸取教训是一种爱;因为错打儿子给儿子揉屁股是一种爱;作为道歉他叫儿子去看他唱皮影戏,儿子跟他开玩笑他跟儿子追逐打闹是一种爱;他背着困乏的儿子去学校,三番嘱咐儿子把饺子泡热再吃是一种爱;他百般后悔当初自己不该让儿子去学校,就不会发生儿子被车子撞死的事,这样的后悔是一种爱;他细心给女儿挑选对象,关心女儿的终身大事是一种爱;女儿成亲那天离开的时候他眼里溢满一种不舍的爱;女儿生产的时候等待焦急是一种爱;他用自行车推着孙子,帮小鸡找住所,对孙子的疼爱也是一种“父爱”。

我谈“活着”

当福贵的命运被彻底翻牌,生活不再如意,家破人亡,开始流离失所,开始流浪,开始漂泊,开始领悟,开始谋生,开始奋斗,经历过生与死,目睹过生命的消失,感叹活着是多么的不容易,多么的重要,当生存成为最基本的渴望,与亲人的每一分相聚都是幸福,只希望日子过得平静,不被打扰,只要活着,什么都好。活着就有希望!

篇二:电影《活着》观后感

活着是一部电影,它诉说了一个人的一生。

从前,有一个少爷(葛优)叫徐福贵,他家很有钱。不这怎么回事,他爸爸爱上了赌博。他也随着爱上了赌博,他们徐家的三家院子被他爸爸赌的只剩下一家了,独为剩下了一家,也被这位少爷赌没了。

这位少爷曾经向他的夫人家珍许诺过,如果他夫人又怀了一个孩子,他就戒掉赌瘾。现在,他的夫人又真的怀了一个孩子,可是他还没有戒掉赌瘾。而且当着他的夫人面前赌了一场,当他夫人看着他的时候,他还让他的夫人马上滚蛋。

他夫人马上回家,带上她的孩子凤霞,打了一个包袱。在福贵的面前说了几句话,拍拍屁股就走了。

家珍在外面流浪了很久,当找到安顿的地方时,她肚子里的儿子已经出生了。

家珍一直没有工作,多亏镇长好心,给她了一个送水的活干。可送水的活可不是好干的,因为早上要水的人多,凤霞也帮着妈妈送水。终于,福贵在外面流浪找回了家,他们才团聚。我想,尽管现在的福贵不富,但他们家人团聚了是最富有的。

福贵因为没活干,整天在家里闷得慌。最后,龙二便给了他唱皮影戏的东西,让他去唱皮影戏。天大的祸说来就来了,那天福贵和春生再唱皮影戏时,国民党的军队突然来了,把福贵从老家带走了。我想,福贵现在没了老婆没了孩子的,肯定不想再活了。但是,他活下去了。

当福贵再次回到家的时候,他遇见了凤霞。风霞光冲着他笑,不说话。最后福贵一问家珍才知道 ,一场延续了七天的高烧夺去了凤霞的声音。看到这里,我心里暗暗的流眼泪,这么痛苦地事情,谁受得了啊!可是福贵坚持着。

接着,福贵的小儿子死了。凤霞嫁出去后生孩子大出血也死了。现在,福贵只有妻子女婿和孙子,但他很快乐。

看完活着这篇电影后,我突然感觉到,世界上有很多比我们生活更悲惨的人,我们能到现在,应该感谢生活。不管怎么样,你经受了今晚的风雨,明天的太阳也会一定升起。在这部电影里面,福贵给他的儿子和孙子讲过同样的一句话:“鸡长大了是鹅,鹅长大了是羊,羊长大了就会是牛。”日子会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F. 《活着》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活着》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着》读后感1

人终究要踏上死亡的道路,因此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题记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余华的《活着》,书中讲述了一位叫福贵的富家少爷,先是把家产赌光沦为一无所有的穷人,父亲气恨而亡;之后他不幸被国民党捉去当壮丁历经死难而幸免于世,但母亲却因病去世;再之后儿子有庆被抽血至干而死,女儿凤霞产后的败血症而亡,妻子家珍得软骨病最终病死;继而女婿二喜工伤而亡,外孙子苦根因吃豆子被撑死了;最后,只剩下老了的福贵和一头牛的故事。这个故事跨越了中国从国民党到毛泽东的时期。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读完这个平凡的故事后,令我意味深长也让我明白了绝望的不存在。

余华在序中这么写,“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职责,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喜爱与年迈的老者交谈,正因与他们交谈总能使我对人生多一份思考。已到暮年的他们,不是痛苦地与这个世界说再见,惶恐着死亡的到来,亦不是在生活的磨练中留下哀愁的容颜,抱怨着不公的昨日。我看到的是,岁月的磨练让心灵在尘埃中洗尽铅华,洁白纯净。游览过万千世界,经历过生命的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却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给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让生命在落叶中安享静美。恬静的年华里,他们不再问花开几许,只问是否浅笑安然。

《活着》里面有一句话十分棒,“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命只有一条,失去了就真的没有了,这是无价的,是用金钱也买不了的。人生无常,聚散离合。在每个离别的路口,我们只能目送着一个又一个的背影,重重叠叠的留恋不舍载满了无尽的牵挂祝福。在生命与灵魂融汇的瞬间,凝聚着的是完美、幸福,这瞬间所迸发出的光华值得我们用一生守候,永世珍藏。

老者的心灵都如同流水经过的鹅卵石,晶莹透亮。年少的我们又怎能吸收全部的光芒?只正因,芸芸众生,不免沾点人间烟火,不经历时事沧桑的磨练又怎能得到真正的修炼,让淡然演绎一生呢?但是,这份淡然的人生态度却多多少少给予了我一份前行的从容。就像一位哲人说过,其实生活到头来但是是虚惊一场。暮然发觉,原来那么多随风而逝的过往都变成了岁月的逝水沉香,成长的苦痛似乎如风中的记忆,轻描淡写。我开始学着反转青春呓语背后的宁静,轻轻敲打着岁月的皱痕,只期望人生的光景中,我仍然能够选取做回那个用心乐观的自己,让心如镜,悠然前行。

生命本就是一场旖旎多姿的单程旅行,其魅力正在于它的单程,在于它的有去无回。既如此,我们就当心神清明,盛装华服地踏上这程生命的幸福之旅,享受生命的奢华。在似水年华中谱就生命的华美乐章。

生活的路还很长很长,生命还得一路高歌,一路向前。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活着,真幸运。

《活着》读后感2

一本从头到尾都在死人的书,居然取名叫活着。这跟青春疼痛系列--郭敬明小说中翻到最后一章突然全军覆没的死亡不同。余华写的死亡,是耗。耗尽最后一滴血,还有一丝微妙的希望。福贵和一支老牛,在田埂上唱着歌,继续熬着。

苦的连叹息都没有,却还有宽慰的理由。

不知道一夜暴富是什么感觉,当然也不知道一夜落魄是什么滋味。2011年长沙的街头有个拉小提琴的卖艺者,只会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他看起来最多40岁,中等身材,头发已经全白。总是站在步行街的哈根达斯门口,拉着他的小提琴。不知为何,每次路过都会伤神。

过了不久见报,他曾富商。08年股市大跌,财产散尽,妻离子散。在富时唯独学了小提琴,练了一段时间,只会这一首。如今住在下河街那片破旧的房子里,和其他同样落魄的人一起。

他的琴,拉的很动人。后来被哈根达斯赶走,又挪到悦方门口。总是一件干净的白衬衣,球鞋。站在他旁边几米,会感觉整个坡子街安静了下来。心中想起许久不见的那个人,想起自己曾经美好过又失去的东西,在眼眶湿润之前,毕恭毕敬的在琴盒里放上五块钱,然后离开。

他的自称陈伯,许久没回长沙了,不知还在不在。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回报以歌。

《活着》读后感3

这本书看完了,这确实是一本不需要书签的书,对于想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来说,十分推荐这本书,读起来很流畅。

一本书一共有五篇自序,这还是第一次见。在日本自序中,余华谈到了时间创造了一切,创造了生离死别,创造了酸甜苦辣,并引用了贺知章的一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对于某些事情的认识,确实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懂。就像对于读完上面这首诗的感受,初中和现在相差深远。而现在当我读完《活着》的这本书时,感触并不是很深,并没有觉得这本书写的有多么好,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上一两代人所遭受的苦难没有切身体会的原因吧。

读完之后大概有以下几点感触:富贵最大的幸运就是取了家珍这么好的妻子,这一点甚至改变了自己之前的择偶观;凤霞因为生病变成哑巴真的是太可惜了,但是她第一次就相亲成功我感觉还是比较意外的;有庆一定是一个超级可爱的孩子,如果当时能给他一只狗狗陪他玩,简直就是天堂般的生活了,毕竟绵羊和人类的互动还是很少的,感触最深的就是富贵夸他跑步得第一名的时候,仅有的一次表扬,内心真得比有庆本人还要激动,这可能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系吧;凤霞因为难产而去世,二喜因为工地事故而去世,苦根因为吃豆子而去世,这样类似的事情回老家时也听长辈提起过,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情确实。

只有回老家时,才能听到长辈讲述他们年轻时的苦难,表情状态大都相似,脸上的皱纹快乐的游动着,和富贵一样,精彩的讲述着自己。

《活着》读后感4

人越怕死亡,就获得越怯懦,而坚强乐观,又是一种对死亡的超越。人会因孤独而痛苦,又会因痛苦而孤独,两者看似毫无关联,但在冥冥之中,互为因果。读了余华的《活着》之后,我才发觉,原来我未曾真正活过。

坐在窗前,抬头才发觉已夕阳西下,沾染了一些书中的悲怆。在一个黄昏,福贵江苏了他的故事,带着些许无奈,带着些许悲凉,带着些许惆怅与悔悟,再带着些许的淡然。他的一生大起大落,好似一天的太阳,从升起时的光芒万丈,到落下时的微弱呼吸,无一不透着一个老人的释然。

年少时的福贵,流连于花月场地中,只是因为他还是一个富少,他有着刘村人都没有的条件,有着他人都咩有的尊宠,当他被青楼女子背着行走于大街小巷时,他一切都没有顾及,包括他妻子的父亲。他沉醉在纸醉金迷的世界,他不顾娇妻。他也许从未想到此刻的逍遥只是昙花一现,未曾感觉到烟花易凉时的凄凉,忘乎所以。放浪形骸,当一切浮华都成为过去时,繁华也悄声无息,福贵不知道,他已经跳入了为自己挖的陷阱。

当富贵败光了家当后,他的父亲没有动手打他,反而表现的很平静。然而表面上的平静如水并不能掩饰心中的惊涛骇浪,福贵的父亲的死,恰巧告诉了我们这一道理。当一个人被上帝盯上后,他不一定是幸运的,还有遗弃。家里的那一抹悲伤还未散去,福贵又经历了妻离之痛。岳父大张旗鼓地接走了妻子和自己还未出生的孩子。福贵的心中一定一分悲痛吧。会了种地,用着自己的双手和租来的五亩地,养活了母亲和自己。这时的福贵还叫“富贵,”这也是命运的一种讽刺吧。不过这里的福贵,是真真正正的,认认真真的用心活着。

命运总是变化多端的。福贵刚与妻子重逢,却又被抓去充兵,心理一定十分悲痛吧。当他被幸免回家时,他是否看着那依旧的茅草屋,心里有亲切之情?他看看自己的一对儿女,也许真正感受到了活着的价值吧?眼泪是欢欣的背面,是思念的载体,是情意的流淌。夫妻两人劫后相逢是让人感动的场景。福贵在死亡中的挣扎时有价值的,是对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独与痛苦的勇敢。

可惜上天并不在意他的勇敢,无情地夺走了有庆年轻的生命。福贵心中那升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浇灭了。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儿子,福贵的坚强被失子之痛冲磨的所剩无几了,他也许自责自己给儿子起的“有庆”这样带着嘲弄的名字吧,但福贵还活着,因为他还有家人。随后女儿、妻子、外孙……都离他而去,只留下了他孤独一人,怀揣着思念,忍受着寂寞,经历着孤独。但这些并没有将他打倒,因为他还有老牛。在凄清的岁月中,他把所有的思念全部寄托在老牛身上。人就是这样,在没有任何人可倾诉、可理解的情况下,他往往将感情转移到他物,超脱了那样苦楚的生活,他在真正的活,不带半点掩饰痛苦的虚假。

福贵一生的悲惨,是自身命运与社会变迁的交织,活着,为了什么,为了这让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吗?不!正是这种痛楚才使活着的感觉更加强烈。希望破碎后的痛楚使下一个希望更加真挚,使得来的幸福更加珍贵。人生来就注定要伴随悲伤,但正是悲伤人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实是另一种的生,那么人就活的真实、宁静、淡然,就像福贵在静的午后向被人讲诉自己的一生。正如余华自己所说:“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是它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信息,坚持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活着》给了我生命的意义。

《活着》读后感5

前些天利用闲暇的时光,阅读了余华的《活着》。读这本书的起因是先看了张艺谋在1994年拍的老电影《活着》电影故事的结尾是福贵、福贵的媳妇家珍、女婿二喜和他的外孙子一起吃着午饭,个人感觉还是一个比较美满的结尾。但是,我总感觉葛优、巩俐在电影里塑造人物的最终命运不应该仅仅如此,后边应该还有故事,但是电影限于篇幅没有拍完!于是我对这本小说充满了好奇。

带着这份好奇,我打开了书本。不同于电影的表现手法,余华文章的开始是平淡无奇的,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一个普通的老人和一头老牛。文章中不普通的是老人对待牛的方式——他把牛当做自己的家人。作者就以这个普通老人为第一视角,徐徐铺开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这个老人就是我们的主人公福贵,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从父亲那一辈开始,家族逐渐败落,到他开始更是吃喝嫖赌样样皆沾,终于在龙二的设局下,彻底的败落了家产,从一个地主变成了一个贫农。

当读到这里的时候,就不得不佩服张艺谋90年代的电影表现手法实属一流。因为在书中的福贵是身无长物的一个废物!而张导演给予了福贵一样特殊的技能——会唱皮影戏,而且唱的还不赖。电影的故事中更是围绕主角这个特殊的技能,展示了中国临近49年的解放时期,文革时期对人们生活的种种影响,反映了在时代潮流中人们是如何的活着,显示这个小人物身上的一丝不平凡。

可是余华的文章比张导的电影更加的残酷,因为文章中的福贵什么都不会!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一个靠自己双手吃饭的人,中间的艰辛让人无法想象,是什么力量让福贵活下来了?文章没有写——就是这样活下来了!其实想想人生有时就是如此,再难的事情咬咬牙就挺过来了,后头看一看也没什么!

可贵的是福贵的妻子家珍,一个米商的女儿,从小也是娇生惯养的小姐,却嫁了一个混蛋丈夫。虽然福贵后来破败了,可以家珍对他也是不离不弃,就算父亲把她接回娘家她也是为了肚子里的孩子。当儿子1岁时,她又义无反顾的回到了丈夫的`身边,不仅操持家务,伺候婆婆,还帮助丈夫下田劳作。可以说这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完美的女性(感觉我这样写有点大男子主义了),电影中的巩俐对人物的塑造相当符合原著的精神,可是这样的一个女性,在她的后半生中接连经历丧子、丧女的沉痛打击,本人还得了当时的绝症软骨病。她的一生是坎坷的,我们常常会想这样的一个人,老天待其何等不公平,难免会发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感叹!

随着阅读的深入,在主人公平淡的描述中,越发体会到了生命的弱小与生活的残酷。丧子、丧女、丧妻、丧女婿、丧外孙子,周围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的离他而去,结果他却在一头老牛的陪伴下独自又生活了十几年——就这样活着!果然,文字比电影更加的残酷与血淋淋。我在想一个人和一头牛是怎样活下来了?

目前的我还找不到答案,可能生命就像破石而出小草,只要能活着,哪怕再难也要向着阳光!

《活着》读后感6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余华

阖上书本,心情感觉沉重至极,一为故事中现实的残酷,二则是作者那近乎冷漠绝情的叙述笔调。

书中讲述了福贵悲惨的一生。年轻时,这位地主家的宝贝阔少爷娶了妻,生活本是无忧无虑。但他的的滥赌,最终赌光了家业,使他变得一贫如洗。他的父亲上茅厕时死了,而母亲后来也病了。为了帮母亲抓药,他进了城里,却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战场上枪林弹雨,九死一生,幸运的是他在战乱中还能保住自己的一条命。可当他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而后来,福贵的儿子也意外身亡;还有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紧接着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连相依为命的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只剩下一头老牛伴着他,度过余生。

一次又一次地白发人送黑发人,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了,而他却没有这种“幸运”,他只能活着,与那头不会说话的老牛在人间苦苦挣扎着。

《活着》读后感7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活着》,这部电影使我感受深刻,更加了解了生命的意义。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在民国时期,一个叫富贵的少爷,因为赌博,把自己的家产全都输光了,妻子家珍也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过着贫穷的生活。一直到他妻子家珍回来,并得到一个皮影工作,日子才渐渐好起来。不幸的是,再一次表演中,富贵被士兵给抓走了,在国民党的兵团里,他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后来富贵又到了共产党的团队里,最后终于回到了家。在他家里,妻子家珍每天只能靠起早贪黑地送水来维持生活。以后,生活越来越好,但不幸却不断发生在他身上:唯一的儿子被兄弟弄死了,唯一的女儿因为生产时大出血也死了,不过最后他的妻子、外孙、女婿还一直陪伴着他……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刻感受到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幸福、快乐的事。在富贵那时候,一刹那间就是几条人命,但即使生活在艰难、困苦,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生命,永远抱着一颗求生的心。

而我们现在的人,每天都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没有看重生命,从来没认识到生命是多么美好的事物。

世界上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只要你有求生的心,有热爱生命的心,有坚强的心,无论是生活还是心理上的困难总会过去,幸福的大门总会向你打开。我们应该像富贵那样,用坚强面对生活。

让我们一起热爱生活吧!

G. 电影《活着》观后感

以前看过余华的小说,很震撼。而且我总认为根据小说拍成的电影总不会比小说精彩。讨厌跟风。所以一直没看张艺谋拍的《活着》,虽然身边的朋友一直在推荐。前段时间因为选修电影文学而找来了看,我终于打消了对电影《活着》的误解,在我眼中,电影比小说又多了一种韵味。

小说给我的感觉是“活”,余华太残忍,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而去,最后只剩下他守着一头老牛,我当时看小说的时候泪水不停的流,余华这样安排有他的道理,可是我觉得太沉重,但我绝不否认,它是一部很成功的中篇小说。而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活着”,是进行时,带有一种生命的张力与韧性,表达姿孝的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动力。福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断地适应着环境的变化,顽强的追求生命的延续。

福贵出生在地主富豪之家,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皮影是他的特殊爱好。当他的文艺嗜好变成谋生的工具时,他却表现的.“乐得其所”。这是一种“活着”的韧性在激励着他,带领着他,让他顽强地生活着。

片尾,福贵找出装皮影的旧箱子,让外孙养小鸡。外孙和小鸡都是新生命的象征,皮影虽然没有了,但生命依然延续。一家人开心的笑着,影片到这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影片结束,而生活继续”的感觉,我非常喜欢。

生命总要绽放,不管经过多曲折的道路。看过余华的所有小说,深深钦佩这样写作很有独立思想,不夹带个人感情的叙述,在他的小说面前很多时候我自己都深深感受到了小说中所传达出的悲痛和那个时代的无奈和压抑。

冲此看了张艺谋的《活着》,在整个电影行进中我再一次被这样小人物在那个年代的命运的主线所深深吸引与牵动。

葛优的演技简直就是入了骨了,更别提巩俐的表演,将那样的一个中国传统女子的性格与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凤霞临死时她的哭戏,宛若我们身边的即将丧空册蚂失儿女的可怜母亲;最痛苦的不是看着女儿受苦,最痛苦的是可以救但救不成的那种惋惜。其实这些在余华的小说中体现得更为透彻。

在改编上很多地方作了变动,但也不影响整个主线的发展,但是没有小说详尽,所以“活着”的这斗埋个主题在电影中的体现就需要观众仔细分析,而不像小说中文字中透出的都是血泪的辛酸和人生社会的无奈。

在结局的时候,电影并没有把小说中家珍逝去女婿二喜被预制板夹死以及孙子在自然灾害时期吃豌豆噎死的结局再刻画出来;结尾处,导演以一种祥和的生活状态结束了这一幕幕的人生悲恸——病倒的家珍和福贵二喜以及孙子幸福开心地吃饭···

电影也确实不需要像小说中那样再刻画下去了,因为主题在于活着,这一切的经历以足够反映一切,而再说下去似乎就成了人生剪影了。主题与意蕴也在那一系列的事情中慢慢地向观众们传达着活着的信念。

再次感叹,葛优的戛纳影帝真是不是这么简单得到的,这样纯熟的演技也实在让人佩服。

颠沛流离的生活,感谢现在的安详与和平。

H. 求电影活着的观后感

《活着》这部电影根据小说《活着》改编而来的。《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主人翁福贵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尽家财。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佃农,并很快被国军抓壮丁卷入国共内战。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小说中很多情节都没有在电影中出现,所以看完电影后,我又看了遍小说。电影和小说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作为张艺谋导演的作品,《活着》能够说是他不同风格的代表作。1994年,该片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奖项。虽然电影给人伤感,但远没有小说给人带来的震撼。小说给人带来的震撼是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那种死亡所产生的悲痛感是十分紧凑的,让读者感觉到生命的脆弱。而电影在表现这点上有点散漫,也不够着重,反正是想死又死得不能感动人,要死又死得不彻底。比如有庆的死,小说中本来是写有庆给县长的老婆去献血,结果他献死了。不像电影里死得那么不值一提,荒诞却不如小说那种写法让人心痛。如果这件事跟后面凤霞难产而死的事联系起来,两个小孩都死在同一家医院里,就更具有杯具色彩。然而电影中却加入了政治因素,这也是为什么该

电影呗禁止上映的原因之一。

整部电影给我一种灰色的伤感。如儿子先被倒塌的墙压死,凤霞先天聋哑,然后难产超多出血而死等等。小说中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牛,两者相依为命。而亲人一个个的死去。

张导在电影中加了一些讽刺的东西。如:救风霞的教授因为太饿被馒头噎着,而不能去动手术,眼睁睁地看着凤霞被红小兵们弄得大出血死亡,还有加了福贵靠皮影吃饭的情节。电影还有一个情节,就是当年透过赌博赢取福贵祖屋的龙二在建国时期抗法和破坏国家财产而被判处死刑,福贵感慨着自己的“幸运”。虽然龙二的死是因为其违法抗法,他被枪毙也是死有余辜的,而福贵如果当年继续保留着祖屋,那他难免也会成为一个冷酷自私的刻薄地主。而且这样的剧情描述更显示出了这种乱世年代,世事无常。活着这部电影十分的长。整个电影的过程给我活着真好的感觉。活着真好不仅仅是对自己也是对家人、朋友的一种安慰,一种幸福。

I. 2022关于电影《活着》的观后感范文集锦

   电影《活着》通过主人公福贵的回忆进行叙述。讲述了一个小人物的一生,仿佛就发生在观众身边。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2022关于电影《活着》的 观后感 范文集锦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篇1

   这次教师给我们放了一个名叫《活着》的电影,随即我就猜到我们必定要写影评或观后感了。话说,大学没有白看的电影。可是感到庆幸的是,教师让我们写的是观后感。山川说,真正的影评人是不会带着感情去看电影的,也就是用俯视的角度去看一部电影。去雹袜伍把握一部电影,就要用有如刀子般锐利的眼光去剖析和解释。这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观众可不就是有点难了,而是十分难。

   “活着”,一看这电影名字我们也许会猜想,这影片究竟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毕竟影名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那就是生命。究竟是活着,还是死去。

   《活着》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福贵的悲惨命运。影片背景是从内战到解放战争再到大跃进最终,在这几个叫转的时期,福贵经历了命运加之在他身上的磨难和对他残忍的捉弄。尽管他的人生经历了如此多的波折,最悲的就是他那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可是这些磨难都没有把他击垮,他依然坚强的活着。其实福贵的命运也就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兵荒马乱还是政局动荡,老百姓无论是顽强斗争还是苟且偷生,目的都仅有一个,那就是能好好的活着。是的,就算再卑微的活着,只要活着,那就比什么都好。富贵的一生虽然悲惨,我们看到这样的结局也定会表示震撼,表示惋惜。可是影片的结尾福贵依然是笑着的,因为他明白,仅有活着才能看到生活的期望。只要自我还活着,就能有机会感受到生命的完美。

   影片中的福贵在开始时是一个典型的富家纨绔子弟,他也像一些典型的富家公子哥一样喜爱赌博。他因为祖上留下的财富能够挥霍,每一天就以赌场为家。他的妻子用他们的孩子劝说了他多次,但他没有一次听进去了,还是依然嗜赌。俗话说:坐吃空山,坐等其成,到头来换来的只会是一无所有。最终,福贵终究是把家产都输光了。从此,他走上了命运给他安排的轨道。加之之后发生的种植ㄕ郏使福贵变成了一个全心为家庭而奋斗的男人,也让他慢慢懂得了幸福的真谛。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候呢但无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困苦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十分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只要活着就是幸福的。

   福贵经历了由富贵到贫穷,从悲痛到欢喜再到悲痛……命运的苦水侵蚀着他的一生。个中心酸,各种悲痛,我想仅有福贵自我的体会才更透彻。一群人的死去到最终却是一个人的留守。我们也许不会很清楚福贵活的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福,但经历了这么多次蜕变的福贵,也许活着,就算卑微,也一样是幸福的。

   生活本身就不会都是尽如人意的,他就像是一条路,不会总是平坦而笔直的。可是,只要付出努力,只要拥有信心,期望就会在前方出现。活着不仅仅是一种证明,它更是一种历练。只要我们有勇气,有毅力,有信心去应对和克服命运给你插之下来的种种困难、挫折与不幸,就会体会到幸福的甜蜜,体会到生活的完美。

篇2

   “一定要活着回去啊”

   “回去了一定要好好活着。”

   又到了每周一部的电影时间,还是旧习惯,先网络了个遍,再认认真真看遍电影。虽然网上的一些评论可以会把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框住,但是本着自己智障有时候不太够,电影的某些细节会看不懂。

   还没有去看过原著,只知道但很多人评价原著比电影好看,但是结局也悲惨得多。还是就记录一下电影的观后感吧。

   不知道别的人是怎么样看待徐福贵的,可是在我眼里,他是个非常幸运的人。电影中,虽然他赌钱输掉了自己的大院,从福贵少爷到一无所有,但是他跑回娘家生孩子的老婆家珍又回到了他身边,在当时我不太了解是什么样的情况,可是在现在看来,已经是难得的源或不能再难得。回来以后不仅帮忙着照顾福贵卧病在床的母亲,而且自己也挑起了养家的担子,开始送水。始终只有一句话:”福贵啊,我就想跟你过个安生日子。“刘龙二被当成地主后,福贵输给他的大院也被烧了,当时镇长(还是村长什么的)在一旁说,福贵啊,你家的木头真好,烧了三天呢。由此可以推断福贵家的财力。而在好芹那个门当户对的年代,福贵的妻子家珍估计也不是穷苦人家出生,就算是穷苦人家,嫁给福贵的时候已经是少奶奶了,也享了一些福。人从穷苦日子到一夜暴富总从一夜暴富到一贫如洗要容易些吧,不得不为家珍的至始至终点赞,作为一个妻子她是合格的。但还是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大家对女性的看法各有褒贬。有的人说现在的新新女性,有学历,有思想,挣钱也不输给男人,这是女性地位上升的一个表现;而另一个方面,现在听到最多的对女性的评价就是:哎,现在的女生都太现实,太势力。。。(其实我想弱弱地说一句,难道广大男性同志都喜欢又丑又穷的女性么?只是大家都想选择好的罢了)从当时的社会风气来看,家珍就应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还要三从四德,改嫁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所以她愿意待在福贵身边,可能也是时代的思想吧。福贵除了有家珍这个老婆是莫大的幸运,还有就是他被国民党抓走当壮丁,没有战死。斗地主的时候,因为把房子输给了龙二,所以枪毙的不是他。

   故事时间是从40年代的国共内战,到50年代的大跃进,再到60年代的*****,在这颠沛流离的年代里面,福贵活了下来,何尝不也是一种幸运。可确实也有输给时代的地方。大跃进期间,福贵的儿子有庆,就是因为去学校参加炼铁,而意外被春生的车压死。在我看来这真讽刺。有庆去之前还说村长就夸了他们家在炼钢期间贡献多,所以他宁可背着自己还在熟睡的儿子,也要响应党的号召去炼钢。**期间,她的女儿凤霞在生产的时候由于失血过多,死在了手术台上。此处是否可以假设,要是没有**,知识分子都各司其职,学以致用,这样的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

   虽没有看过原著,只知道原著的结局很悲惨,只留下福贵一个人孤独终老,余华想反映的是更深刻的社会问题吧。而我也挺喜欢电影版的结局。二老一小三口人其乐融融在一起也没什么不好。福贵年轻时虽然纨绔,输光了家产,但是他后半生,一直踏踏实实的在生活。我喜欢这样的角色,上天应该也会给浪子回头的一个好好活下去的机会。

   自己在的城市,脚步确实很快,虽然只是一个sophomore,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想到将来,就发现自己跟别人的差距很大,还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去充实自己,怕自己毕业以后没有跟别人竞争的东西。其实想想,有的时候还是要放慢脚步,去享受生活,提升自己很重要,但是发现美也很重要。一直想要变成一个美丽,聪明,情商高女生,显然自己还差得很多,对情绪的掌控还不是那么的成熟,小的时候耍耍脾气可以说是可爱,有个性,长大了再不懂得控制情绪,可能自己都要讨厌自己了。

   不知道自己生活的年代是不是最好的时代,我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输给时代。但是我感谢自己出现在这个时代,并且以此为幸运。活着确实是一件难事,想要活得好,应该更难。最后想对自己说,没关系,慢慢活,好好活,认真活,成熟得活,快乐得活,最最重要的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活。

篇3

   以前看过余华的小说,很震撼。

   而且我总认为根据小说拍成的电影总不会比小说精彩。

   讨厌跟风。

   所以一直没看张艺谋拍的《活着》,虽然身边的朋友一直在推荐。

   前段时间因为选修电影文学而找来了看,我终于打消了对电影《活着》的误解,在我眼中,电影比小说又多了一种韵味。

   小说给我的感觉是“活”,余华太残忍,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而去,最后只剩下他守着一头老牛,我当时看小说的时候泪水不停的流,余华这样安排有他的道理,可是我觉得太沉重,但我绝不否认,它是一部很成功的中篇小说。

   而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活着”,是进行时,带有一种生命的张力与韧性,表达的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动力。

   福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断地适应着环境的变化,顽强的追求生命的延续。

   福贵出生在地主富豪之家,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皮影是他的特殊爱好。

   当他的文艺嗜好变成谋生的工具时,他却表现的“乐得其所”。

   这是一种“活着”的韧性在激励着他,带领着他,让他顽强地生活着。

   片尾,福贵找出装皮影的旧箱子,让外孙养小鸡。

   外孙和小鸡都是新生命的象征,皮影虽然没有了,但生命依然延续。

   一家人开心的笑着,影片到这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影片结束,而生活继续”的感觉,我非常喜欢。

   生命总要绽放,不管经过多曲折的道路。

   看过余华的所有小说,深深钦佩这样写作很有独立思想,不夹带个人感情的叙述,在他的小说面前很多时候我自己都深深感受到了小说中所传达出的悲痛和那个时代的无奈和压抑。

   冲此看了张艺谋的《活着》,在整个电影行进中我再一次被这样小人物在那个年代的命运的主线所深深吸引与牵动。

   葛优的演技简直就是入了骨了,更别提巩俐的表演,将那样的一个中国传统女子的性格与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凤霞临死时她的哭戏,宛若我们身边的即将丧失儿女的可怜母亲;最痛苦的不是看着女儿受苦,最痛苦的是可以救但救不成的那种惋惜。

   其实这些在余华的小说中体现得更为透彻。

   在改编上很多地方作了变动,但也不影响整个主线的发展,但是没有小说详尽,所以“活着”的这个主题在电影中的体现就需要观众仔细分析,而不像小说中文字中透出的都是血泪的辛酸和人生社会的无奈。

   在结局的时候,电影并没有把小说中家珍逝去女婿二喜被预制板夹死以及孙子在自然灾害时期吃豌豆噎死的结局再刻画出来;结尾处,导演以一种祥和的生活状态结束了这一幕幕的人生悲恸——病倒的家珍和福贵二喜以及孙子幸福开心地吃饭···

   电影也确实不需要像小说中那样再刻画下去了,因为主题在于活着,这一切的经历以足够反映一切,而再说下去似乎就成了人生剪影了。主题与意蕴也在那一系列的事情中慢慢地向观众们传达着活着的信念。

   再次感叹,葛优的戛纳影帝真是不是这么简单得到的,这样纯熟的演技也实在让人佩服。颠沛流离的生活,感谢现在的安详与和平。

阅读全文

与电影要活着去天堂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勇气之下电影完整版 浏览:883
百分百感觉2粤语电影 浏览:506
超级上门女婿林阳电影完整版 浏览:92
最后特工帮成龙追女孩的电影 浏览:898
电影裸血完整版播放 浏览:778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学费导演 浏览:543
大灌篮电影百度云资源 浏览:82
南京江北新区有哪些电影院 浏览:613
周迅2021新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682
法国末日电影呼吸 浏览:512
雏菊英文韩国电影 浏览:50
电影精武英雄粤语版 浏览:233
电影演员京来 浏览:501
假如爱有天意是哪一部电影 浏览:543
泰国鬼屋的电影 浏览:921
国外关于龙和人类的爱情电影 浏览:552
电影bgm伤感歌曲大全 浏览:920
赛尔号大电影有谁 浏览:851
电影断箭结局 浏览: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