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观后感500字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观后感500字

发布时间:2023-08-25 23:44:41

❶ 为什么说《一江春水向东流》堪称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一江春水向东流》作为一部具有大起大落和强烈的史诗性风格样式的影片,在思想和艺术的成功结合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堪称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影片通过一个普通家庭在抗战时期的悲欢离合,生动形象地层现了在民族危亡之时,处于纷繁动乱中的社会各阶层的真实面貌,概括了极为丰富深厚的生活内涵,塑造了众多富有时代特征、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本片以其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的追求,一扫战后中国影坛浓阴魂重的阴霾,被当时之进步舆论推崇为“插在战后中国电影发展途程上的一支指路标”。

❷ 老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具体讲的什么

新版的秦香莲

❸ 电影《一江春水》主要是讲述主要的故事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由蔡楚生、郑君里导演并编剧,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1947年在中国上映 。
该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家庭在中国抗日战争巨变之时发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剧情简介
上海某纱厂的女工素芬(白杨饰)和夜校教师张忠良(陶金饰)相识并相爱。张忠良为宣传抗日,给义勇军募捐,引起纱厂温经理的不满。没多久,素芬和张忠良结婚了,一年后有了一个儿子。 抗战全面爆发以后,张忠良因参加救护队离开了上海,与亲人告别。素芬带着孩子、婆婆(吴茵饰)回到乡下。但农村已被日寇侵占。 忠良的弟弟张忠民和教师婉华参加了抗日游击队。父亲因向日寇要求减少征收粮食,被吊死。素芬又和儿子、婆婆回到上海,到了难民事务所。 张忠良在参加抗战过程中历尽磨难,好容易逃出到了重庆,但无依无靠,为生活所迫,他去找在抗战前认识的温经理的小姨王丽珍(舒绣文饰)。已成交际花的王丽珍在干爸庞浩公的公司里给张忠良找了份工作。渐渐地,张忠良经不起堕落生活的诱惑,终于和王丽珍结了婚。 这时,素芬和婆婆则过着艰难的生活。张忠良当上了庞浩公的私人秘书,终日来往穿梭于上层社会的人群中,将素芬等早已抛置脑后。而抗战胜利后,素芬还盼望着得到丈夫的消息。张忠良回到上海后又和王丽珍的表姐何文艳(上官云珠饰)发生了关系。素芬为养家糊口,到何文艳家做了女佣。 一次在何文艳举行的晚宴上,素芬认出了丈夫张忠良,当她说出真相时语惊四座。后素芬收到张忠民的来信,张忠民已与婉华结婚,并祝兄嫂全家幸福。这时,素芬才将实情告诉婆婆。张母找到儿子,当面痛斥忠良,但懦弱的张忠良仍不悔改,素芬万般无奈,投河自尽了 。

❹ 关于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评论

《一江春水向东流》(2004)新版评论
观众直指《一江春水向东流》软肋

2005-5-24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本报讯(记者伍翩翩)明晚,30集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将落下帷幕。这部由无数大腕联袂打造的“经典重拍”,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但随着故事的推进,观众最初的新鲜感逐渐变弱,和电影版相比的一些不足也渐渐浮出水面。据了解,观众的不满主要集中在剧情、人物、结局等几点,而制片方也分别做出了解释。故事太拖沓

观众:电影分为《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两集。而电视剧变成30集,新添的很多都是无效情节。比如张忠良和素芬的爱情前传,以及两人离乱过程中的社会画卷等,显得非常拖沓。

制片方:电视剧时间长,肯定要在原著基础上增加内容。张忠良和素芬在老家的情节,是为人物后来的改变及命运发展做铺垫。关系太混乱

观众:新增角色吴家祺身上延续出了多条感情线,妓女这个新人物和他的感情又形成新的三角关系。过多的三角恋,让一切都显得不合常理和庸俗化。

制作方:吴家祺这个人物是用来和张忠良做对比的,这样更有戏剧效果。而他身上的几段情,也让整个故事的发展更合理、丰满。结局太残酷

观众:电影的结尾处,素芬在绝望中投江自杀,悲剧性很震撼。而电视剧为了增强悲剧的力量,几乎所有主角都以死亡收场。死太多人并不能增强悲剧氛围,反而让人感觉不真实,显得血腥残酷不人性化。

制片方:结局曾经讨论过很多次,最终决定和电影有很大不同,除了更具震撼力之外,剧情的发展也推动他们的命运不得不

重庆晚报评论:《一江春水向东流》对比批判

2005-5-20 重庆晚报

经典改编难上加难,对比58年前的电影版和今天的电视版,“两江春水”无论从人物关系、剧情线索、美学风格和主题挖掘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是新版被今天的观众屡屡诟病之处。故事:发大水了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分为《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上下两集。而电视剧则变成30集,近20个小时的故事空间里,添加了大量的新编内容。

批判:事实上,新浪相关专题评论中70%以上的批评,很大一部分是直指这些大量无用或者无效的情节。比如张忠良和素芬的爱情前传,以及两人离乱过程中的社会画卷和图景等,显得非常拖沓缓慢。人物:关系乱了

吴家祺是一位在原著中没有提及的角色,他爱上了素芬。制作方表示,这个人物是用来和张忠良做对比的。另外,妓女紫纶等也是新的人物,她对吴家祺的感情又形成新的三角关系。

批判:人物关系的复杂化是电影拉长成电视剧的一大常见手法,但部分观众认为,这样做是轻率的。特别是过多的三角恋,让一切都显得不合常理和庸俗化。结局:全都死了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最催人泪下的一幕就是电影的尾声,素芬在绝望中投江自杀……而在电视剧中,不仅素芬自杀而死,张忠良得罪了黑势力被杀,王丽珍在生活无望中自尽,吴三公子同样选择自杀,紫纶则被害死。

批判:观众指出,悲剧的力量和呈现方式不是以死多少人来衡量,而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毁灭性的死亡不仅不真实,更显得作品像个屠宰场,很不人性化。演员:感觉错了

电影版张忠良由陶金饰演,电视剧版由胡军饰演。电影中,当年舒绣文非常准确地把握了交际花王丽珍自私刁钻、放浪骄纵的本性,而在电视剧版中刘嘉玲演这个角色。白杨在电影中塑造了传统端庄的素芬,电视剧由袁咏仪饰演。

批判:在演员方面是争议最大的,许多观众指责投资方片面追求明星效应,他们认为胡军本身很粗豪,不适合张忠良的文弱;袁咏仪很硬朗,不适合素芬的温婉感;而刘嘉玲则将王丽珍演得太正面。

一江春水向东流 (1947)(影片)
从《一江春水向东流》探讨经典改编问题

2005-5-19 东方网-文汇报

根据同名影片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一江春水向东流》正在播放,短短十天,该剧收视率从2.5%逐渐上升到平均的5%,上周末更是飙升到6.7%,稳居收视率前三位。日前,本报与上影集团共同举行座谈会,就经典作品如何改编为适合现代观众的电视剧,邀请专家研讨。

电视剧热改老电影

近来,根据经典老电影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渐成荧屏风潮,《小兵张嘎》、《林海雪原》、《苦菜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早春两月》、《野火春风斗古城》……携着老电影的光环,这些连续剧还未宣传已经吸引了观众的注意。然而这股风潮难免鱼龙混杂。如何认识老电影的再生价值,改编经典应当怎样进行再创作,成为业内人士和观众关注的课题。

改编要“老根结新芽”

上映于1948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上海电影的经典,不仅在当时创造了最高票房,而且历经半个世纪,依然打动着无数观众的心。与会者一致认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左翼电影,不仅给中国电影创造了一个里程碑,也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一批极其珍贵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资源。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用电视连续剧的形式重新演绎这个经典故事,不仅为经典提供了一个更大的传播平台,也为上海影视产业的发展找到了一个新的资源。

将原先不足3小时的电影改编为30集的电视连续剧,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成功首先在于把握住了原作的魂。发端于八年抗战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所以成为历经时间考验的经典,是因为当年的电影艺术家们触摸到了战争与人性、社会与人性的永恒命题。改编电视剧是“在老根上结新芽”,根就是原作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感。与会者都谈到,电视剧没有偏离原作的精神和艺术精华,既完整表现了主人公张忠良的转变历程,又创造性地在原著的脉络中发展出了新的人物和新的命运纠葛,使得整个故事更符合电视连续剧的样式要求。

改编经典要慎重

与会者在座谈中特别强调,经典的改编需要特别慎重。最近,把经典影片改编为电视剧正渐成业界潮流,但在观众中褒贬不一,有的甚至引起观众的反感。创作者应该对原作抱着虔诚,在准确传承原作灵魂、精细解读原作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合理发展人物命运,丰满人物性格。对当下如何改编好经典,这种严谨的改编态度,才是创造性的改编态度。

重庆晚报评论:《一江春水向东流》对比批判

2005-5-20 重庆晚报

经典改编难上加难,对比58年前的电影版和今天的电视版,“两江春水”无论从人物关系、剧情线索、美学风格和主题挖掘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是新版被今天的观众屡屡诟病之处。故事:发大水了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分为《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上下两集。而电视剧则变成30集,近20个小时的故事空间里,添加了大量的新编内容。

批判:事实上,新浪相关专题评论中70%以上的批评,很大一部分是直指这些大量无用或者无效的情节。比如张忠良和素芬的爱情前传,以及两人离乱过程中的社会画卷和图景等,显得非常拖沓缓慢。人物:关系乱了

吴家祺是一位在原著中没有提及的角色,他爱上了素芬。制作方表示,这个人物是用来和张忠良做对比的。另外,妓女紫纶等也是新的人物,她对吴家祺的感情又形成新的三角关系。

批判:人物关系的复杂化是电影拉长成电视剧的一大常见手法,但部分观众认为,这样做是轻率的。特别是过多的三角恋,让一切都显得不合常理和庸俗化。结局:全都死了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最催人泪下的一幕就是电影的尾声,素芬在绝望中投江自杀……而在电视剧中,不仅素芬自杀而死,张忠良得罪了黑势力被杀,王丽珍在生活无望中自尽,吴三公子同样选择自杀,紫纶则被害死。

批判:观众指出,悲剧的力量和呈现方式不是以死多少人来衡量,而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毁灭性的死亡不仅不真实,更显得作品像个屠宰场,很不人性化。演员:感觉错了

电影版张忠良由陶金饰演,电视剧版由胡军饰演。电影中,当年舒绣文非常准确地把握了交际花王丽珍自私刁钻、放浪骄纵的本性,而在电视剧版中刘嘉玲演这个角色。白杨在电影中塑造了传统端庄的素芬,电视剧由袁咏仪饰演。

批判:在演员方面是争议最大的,许多观众指责投资方片面追求明星效应,他们认为胡军本身很粗豪,不适合张忠良的文弱;袁咏仪很硬朗,不适合素芬的温婉感;而刘嘉玲则将王丽珍演得太正面。

❺ 分析1947年电影版《一江春水向东流》现实主义表现上的成就与不足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拍摄于1947年,云集了当年红极一时的明星,如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等。影片在1947年10月在上海公映后反应极为热烈,出现“成千万人引颈翘望,成千万人踩进戏院大门”的壮观景象。影片连映3个多月,创下解放前国产片的最高上座纪录。观众的人数达70多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4.39%,即上海市无论老幼贫富,平均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看过此片。这样的成绩就是当年的好莱坞大片《出水芙蓉》也无法与之比肩的。剧作家田汉曾评论道:“在中国电影界今天这样贫弱简陋的物质条件下,而有这样的成就,算是电影工作者最高的成就了。”好莱坞华裔摄影师黄宗沾更赞道:“这是我所看到的国产片中最好的一部。”

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分为《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上下两集,将抗日战争前后十多年的历史浓缩在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里,通过这个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欢离合细腻地刻画出当时的社会景况。该片融合了经典大片所具备的一切成功元素:宏大的历史背景,曲折的人物命运,深刻的人性洞悉,严密的叙事结构,强大的演员阵容……,影片中四大主角张忠良、素芬、王丽珍、何文艳齐聚舞会的一出戏更是被当作教学的典范,在各影视学院的课堂上一讲再讲。

一、历史的暗合 在中华文化长河中,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虞美人”千古流传: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透过忧怀伤国的情愫,我们能够感受到亡国心未亡的李氏后主面对春花秋月的懊悔与无奈,在“何时了”的吟叹包含着无尽哀愁与怀念,相比“乐不思蜀”的阿斗,自然能够赢得更多的同情。历史不断地轮回,无数次的政权更迭,无数次的幕起幕落,当荣华富贵化为黄士青冢,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过眼烟云,我们却发现在二十世纪的黑白光影中凝固着许多的历史真谛,两位文化精英于那个世纪的四十年代,献上了一出与李氏后主情怀暗合的传世经典:《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一颗臣服之心 五月的长假引起一轮经济消费的热浪,我也不惜自己微薄的薪水给火热的消费市场浇上一滴油,一次性淘碟三十一张,其中有一张便是封面印着“一部足以笑傲世界影坛的中国电影,曾牵动几亿中国人的心”字样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虽然以前闻此片大名,但以“笑傲世界影坛”这般气势面对世人,心中难免有所怀疑。为了消除疑惑,将此碟放进小小光驱,没有想到的是小小的银幕展现出最大的内容,我居然在190分钟内没有离开坐椅,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第一时间给远方的网友发去短信:《一江春水向东流》,一部笑傲世界影坛的中国影片,一部绝对具有当时世界一流水准的影片!很快得到朋友和气地回复:错,你抬高了这部影片的地位。我没有争辩,只是在心底留下属于《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空间。两个月中,观影百余部,其中不乏经典,但直到近日观《阿拉伯的劳伦斯》才有类似的感觉。 出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表达对《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赞美之情,总觉得有些亏欠,以至近日食宿不宁。于是,在好莱坞和香港商业片风行大屏幕的日子,我静下心来,用方块字表达自己对《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臣服之心。 三、大时代的民族情怀与小人物的情感世界 《一江春水向东流》由第二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蔡楚生和郑君里于1947年共同编导,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史诗架构的影片,分为《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上下两集,将抗日战争前后十多年的历史浓缩在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里,通过这个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欢离合细腻地刻画出当时的社会景况。影片人物众多,情节丰富,结构严密,把国家命运和家庭命运成功地融为一体,成为一部“政治批判和伦理道德批判高度结合的中国史诗正剧的典范”,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在商业上也获得大丰收。史料显示:影片从1947年10月到1948年1月,在上海连映了三个多月,创下解放前国产片的最高上座纪录。观众的人数达70多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4.39%,亦即上海市无论老幼贫富,平均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看过此片。 是什么让影片在中国引得如此之大的反响呢?在寻找答案中,我想到了韩国电影票房的两大霸主:《太极旗飘扬》和《实尾岛》。《一江春水向东流》与这两部影片有类似的特质,即将小人物与大时代、大事件相融合,能够使观众在审视、回顾历史大事件的同时,体验个人世界的点点滴滴,从而引发共鸣。以如今的眼光审视,影片的故事无非讲述一段“痴心女子负心汉”的辛酸悲剧,这样的故事在中华文化洪流中并不鲜见,犹以陈世美和秦香莲流传最广,在京剧及各种地方戏曲中被人反复吟唱。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编导并没有单纯地讲故事,在历史大背景上同样不惜“笔墨”,还原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 我非常喜欢影片对历史大背景的营造与渲染,甚至认为可以将此片看作是一部严肃的抗日战争电影。随着故事进程,影片以字幕的形式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九.一八”事变后 上海;“七.七” 卢沟桥 抗战爆发;“八.一三” 上海我军继续抗战;一九四五年八月 日本向盟军投降;等等。全片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故事都发生在抗战时期,从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多在《地道战》、《小兵张嘎》等抗战影视中类似的场景。日本鬼子轰炸祖国河山,枪杀华夏同胞,掠夺农民牛羊,烧毁百姓家园,吊死张忠良老父的一幕更是反映出其残无人道的法西斯本质。导演以浓厚的民族情怀对日本帝国主义进行血淋淋的控诉,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两年公映无疑能够引起饱受日本凌辱百姓的共鸣。日本电影学校校长佐藤忠男在其《中国电影百年》一书中介绍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部以日军侵略下的家庭离散这一民族主义题材为中心的悲剧影片,其情节悲壮而富有感染力,在当时的中国反响很大。今日,面对小日本不敢正视历史的丑恶嘴脸,我们观看此片,也会在悲痛与愤慨中产生民族自强感与使命感。 面对侵略,有志之士带领广大华夏儿女奋起反抗,张忠良在抗战前线参加志愿队,素芬在难民收容所照看孤儿,张忠民参加敌后游击队,将“全村的日本鬼子”全部消灭。这些自然也是抗战影片的必备元素。在宣扬抗战的同时,编导也没有回避某些中国人素有的劣根性。在描述张忠良蜕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重庆的官僚资本公司里,上班闲聊无事、唱小曲下象棋的人,有钱人照常举办大大小小的席宴,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张忠良为此也不禁感叹:这里没有一丝的抗战氛围。这种对国人麻木的揭示使得影片具备了反思的力量。 与大背景对照的是对小人物生活与情感的描绘,这也是影片重点所在。不管是后来靠大资本家爆发的张忠良,还是集中国传统妇女优秀品德于一身的素芬,都是不折不扣的平凡人物。影片情节饱满,线索可以归纳为两条主线。一条以张忠良为核心,描述其从一个有志的“抗日英雄”脱变为寄富人门下、丧尽良知与尊严的豪门快婿;另一条以素芬为核心,描述其与家人艰辛、苦难的生活,对爱人的期盼和希望破灭后的悲惨故事。两前线索首尾相交,开头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相爱、成家的情景,对于夫妻间恩爱的戏剧化刻画,让观众沉浸在“你是月亮我是星星”的温馨的爱恋之中,淳朴而又真切;结尾描绘两人重逢后的恩恩怨怨,面对背叛、负心的丈夫,妻子投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首尾强烈的反差,犹如意大利导演贝尼尼的《美丽人生》,让我有种从天堂到地狱的沉重之感,也让我想到了霍建起的《暖》,人性的复杂与人情的冷暖使得我心绪难安,伤感而又深思。 虽然是背叛,虽然是悲剧,但影片温情的片段还是让我为之动容。面对儿子的远行,苍老的母亲在油灯下拿起了针线。她害怕儿子路上冷,缝一件丝棉背心寄托伟大的母爱,银幕上出现熟悉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相信所有的游子看到这一幕时会想起远方的亲人,让亲情在心中荡漾。我也看到了一位贤慧的女子,为人媳妇,受尽千辛万苦支撑着一家苦难的家庭,诠释着孝道的真谛;为人母亲,细心照料抗生,于一言一行中表现着母爱。 四、于对比叙事之中见精良制作 在叙事手法上,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比。不仅仅是首尾男女主人之间纠葛的反差,而且将对比贯穿在两条主线之中,尤其是在张忠良蜕变之后更为突出。从大的格局来看,一边是国家政局动荡、烽烟弥漫,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一边是上流社会生活糜烂、纸醉金迷,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从小事件来说,当素芬在难民收容所做活维持一家生活时,张忠良却在重庆的公司里无所事事;当祖孙三代在雨天的破屋下相依惟命时,张忠良却与业界的巨头、权威、大王和政府高官笑谈风生;当芬素为别人做洗衣工,小抗生卖报被人撞伤时,张忠良却在两个富家女人之间风流快活.....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才给观众揪心的痛楚,在对比中展示对当时伦理道理的关注与质问。 影片在制作方面精益求精,相当精良。影片的史诗气质并非仅仅来自故事时间的跨度,也来自影片对大场面的营造。影片的大场面绝对称得上世界级水准,很多场面显得大气、壮观,犹以在抗战时期大街上慌乱、拥挤的人流为代表,这一幕不比同时代《乱世佳人》中斯嘉丽在火车站看到的满眼死伤人员的场景逊色。空袭、伤员、两军对抗、燃烧的房屋、倒踏的墙壁等战争场景,表现出兵慌马乱、生灵涂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代特点。 在卢卡斯《星球大战:西斯复仇》中,不少观众感觉阿纳金弃明投暗缺少说服力,但我想很少会有人对《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张忠良的蜕变而感到突兀。导演用独到和有力的镜头对张忠良的转变进行处理,从没有工作流浪街头到寄宿人下上班无所事事再到混混噩噩的晚到早退再到最后的背妻投依富豪,整个过程完整合理。特别是对张忠良转变时的心理斗争进行了重点刻画,从画漫画自嘲自己是“狗熊”、“变废了”,到酒后评价自己成为家庭、父亲、兄弟、妻儿、希望、前途、奋斗一切付之东流后的“活死人”,将一个有志青年的悲酸、无奈和迷惘展现在屏幕上,最终他斗不过环境,被一个“比鬼子更厉害”的东西所收服。我觉得这一段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至少在我看过的影片中)对人物转变刻画最为成功的例子,是当今一些钟情于粗制烂造商业片的导演应该好好学习的最佳标本。

❻ 《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部影片是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2005年由赵新、江海洋导演的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将传统故事《铡美案》置放于抗日战争的背景之下,拍摄的一部典型的家庭伦理片。这个故事看似老套,其实是契合了中国人重视伦常的道德观念,可以说这样的故事中国人是百听不厌、百看不厌的,非常适合拍摄成中国自己的类型片。

❼ 《一江春水向东流》影评

中国戏剧电影通常用一个长时间的跨度来表现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用这一公式描述了八年抗战中的一个普通家庭。影片从“九一八”事变,张忠良与素芬结为夫妻开始到抗战胜利后,素芬绝望投江自尽结束。线性顺时叙述,前后因果关系呈现。开头--发展--高潮--结尾,起承转合,环环紧扣。影片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将具体的历史事件与一个家庭的遭遇紧紧的连接起来,从家庭的角度反思时代,批判社会。同时,影片并没有在家庭意识和民族意识于战乱时代难以两全的矛盾与冲突状态中表现出国土沦丧,家破人亡,而是怀着对辛苦遭逢的普通百姓的极大同情,着意通过一家人命运的变迁,反映抗战前后“两个世界,两种人的生活”的严峻,从而使影片带有强烈的历史反思和现实批判的色彩。创作者追求在一段人生,一个家庭生离死别中展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而既有民间化的边缘视角,将批判矛头指向黑暗现实社会的统治者,有在一种仿佛是无可逃避的宿命感的呈现中,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苦难的巨大忧患。

<一江春水向东流》将历史进程的客观性与人物命运的传奇性结合在一起进行表现,从而使影片体现出一种动人的情感力量。艺术品味隽永深长,是一部充满批判激情的长卷史诗。重视观众欣赏和接受心里的蔡楚生,注意研究中国艺术的叙事传统,在影片创作中讲究故事性和趣味性使影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故事曲折、却又脉络分明,很见功力。为了增强概括力,影片采用了一种多天情节线同时发展的结构形式。他们通过张忠良交织贯穿在一起。张忠良与抗战夫人王丽珍、接收夫人何文艳和所谓的沦陷夫人素芬的关系,随着剧情的发展,一波三折,环环相扣,直至最后三位女性同时出场,故事达到高潮,素芬不看侮辱与打击投江自尽。这些情节线时分时合、时而平行时而交叉,既从容的呈现出了辽阔的时空背景,又在充分提供主要人物性格发展机会的同时,拓展了整个故事背后的深层信息。同时影片群星荟萃,场面宏大,具有透视社会历史的史诗性质,创作者们注意把头绪纷繁的影片内容与素材对象纳入自己的情绪框架之中,故事处理参错重叠又自然流畅,具备一定的力度,又颇见个性色彩,在社会现实生活的丰富展示中仍能感到个人的特征。从而实现细致的性格刻画与深刻的社会批判、忧愤深广的情感表达与博大的叙事事业之间的有机统一。

导演蔡楚生对处于社会底层挣扎于水生火热中的人们寄予了真挚、深沉的热爱和同情。他所调用的娴熟的电影化叙事技巧,都服务于这样的情感和思想原则。在这样的触及尖锐的社会主题视野广阔的展示整个时代与历史真实的史诗影片中,蔡楚生注意构造故事完整、层次清晰、对比与冲突分明的典型的戏剧式结构,同时又非常注重表现手法和民族化,努力以影片内在的情感感染观众使作品贴近最广大的观众群。影片主演白杨回忆说:蔡楚生“对影片的构思,处处都想到观众,观众就是他心目中的绳墨,往往以此为准。他运用的艺术手法一定要为观众所闻乐见,但不是单纯的去迎合观众,而是寓教于乐”可以说,蔡楚生非常了解中国观众的习惯和心理,擅长细节表现和处理高潮戏,在影片中常常使用层层渲染、铺排、对比、呼应等手法,有头有尾、脉络清晰的展开错综复杂的尖锐冲突,巧妙的运用戏剧性因素。如何在电影这一门现代的艺术样式中运用好中国的传统的手法,怎样获得百分之百的观众,是他在艺术创作中考虑的首要问题。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却有必要向艺术家提出让大家看懂他作品的要求”。这种思想,很明显的体现了在蔡楚生身上深潜的一种创作情节。《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巨作框架严格按照戏剧冲突律原则,将其重点放在如何吧故事讲得生动感人,举重人物的塑造服务于情节,它的时空结构和视听构成也是围绕着戏剧性场面展开的。如一大量的平行镜头组接强化剧情对比效果,提示特定叙境所蕴含的价值情感,就不仅娓娓道来,颇富影像张力,而且“煽情效果”及其明显。影片中还较多的运用了中景镜头叙事。如片尾高潮戏素芬端着盘子走进舞厅并与张忠良相认的戏,用的就是中景。这种包含着比较完整的全景画面的镜头处理,对比与层次感强,同时戏剧性因素明显,是比较成功的把戏剧性因素融入电影性中的范例。此外影片在大气磅礴的史诗追求以及诗化表达及朴素的表演等方面也有不俗表现,成为40年代戏剧式电影的代表

❽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张忠良的心理变化

《一江春水向东流》影片男主人公张忠良(陶金饰)原本是纯朴正直的热血青年,他所生活的 家,充满了东方式的温情,而白杨饰演的素芬虽然失去双亲,却不失朴素与真纯。 他们的恋爱,被影片创作者表现得格外动人,富于感染人的力量。一轮挂在柳梢的 《一江春水向东流》:你像那轮月亮,我就是月边那颗星星月亮分外皎洁,月边闪 烁着一颗星星。素芬与忠良在露台栏杆旁偎依着凝望月亮星星。忠良触景生情地向 素芬说:你像那轮月亮,我就是月边那颗星星。素芬娇羞地问:我能那么好?忠良 至诚一片地答道:至少你在我心里永远是这样的。忠良还倾诉道:“但愿我们永远 同甘苦,共患难,生生世世都这样好,生生世世都这样幸福……”以后两人别离, 天各一方,素芬常常回忆丈夫对她表达的深情,苦苦思念,充满着希望。但作为贤 妻良母的她,哪里想到这时的忠良灵魂已经受到大后方重庆社会的恣肆昏暗的畸态 侵蚀,道德观已被扭曲。他到了上海,已把老母、妻子、儿子忘得一干二净。对于 脱离不了情感与心理支撑的素芬说来,她经受不住这太过巨大的打击:这种乱世中 的悲凉人生际遇,终于导致她投江自杀。这个由特定叙事结构规则很自然地演示出 的悲剧结局,使观众于唏嘘中感发兴起,转向现实寻求答案,并激起一种愤懑之情。 影片群星荟萃,场面宏大,具有透视社会历史的史诗性质,创作者们注意把头绪纷 繁的影片内容与素材对象纳入到自己的情绪框架之中,叙事处理参错重叠又自然流 畅,具备一定的力度,又颇见个性色彩,在社会现实生活的丰富展示中仍能感到个 人的特征。 本片艺术味隽永、深长,是一部充 满不可禁抑的批判激情的长卷史诗,同时也堪称是一首悲情充溢的遥远而深挚的平 民歌谣。

阅读全文

与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观后感500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好莱坞英文电影推荐 浏览:744
人潮汹涌电影海报图片 浏览:994
跟泰国电影 浏览:964
成龙监狱系列的电影 浏览:755
二战电影大全女阻击手 浏览:768
这就是命电影演员图片 浏览:924
糯米网退电影票 浏览:749
电影爱情课堂 浏览:74
B哥新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776
19年上映的电影有什么 浏览:831
中国机长完整的电影 浏览:80
爱情动漫大全电影 浏览:154
电影演员张泓艺是谁 浏览:360
一部电影小男孩妈妈得了癌症 浏览:836
电脑连上蓝牙音响电影有声音音乐没有 浏览:863
小孩和狼狗的电影名字 浏览:783
骑行去西藏的台湾电影 浏览:294
电影中有莱恩丹尼的名字 浏览:389
彼得兔电影粤语 浏览:784
电影我爱金龟婿粤语版 浏览: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