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金球奖最佳剧情片《1917》究竟是怎样一部神奇的电影
2020年金球奖最佳剧情片《1917》究竟是怎样一部神奇的电影,导演Sam Mendes也被评为本届金球奖最佳导演。
《1917》当然也是技术流的电影,不仅仅是导演Deakins,还有完美的音效、视觉效果和Lee Smith的编辑。这些并没有淹没MacKay和Chapman的表演,他们的勇敢、恐怖、忠诚、决心和绝望在镜头前表现得非常到位。
Mendes也安排了一些名演员饰演军官,除了Firth,还有Benedict Cumberbatch, Andrew Scott, Richard Madden和Mark Strong。每个人都知道如何在简单的对话中给大家留下印象,每个人都成为重要的故事节点。
《1917》在国内的上映日期还没有排定,相信和音影同盟一样期待的人很多吧!
② 电影《1917》你觉得怎么样
近日,导演萨姆·门德斯在纽约动漫展上表示,由其执导的一战题材影片《1917》将采用“一镜到底”的方式拍摄,“这部电影的设计初衷就是一个镜头”。门德斯称,这部电影是他迄今为止完成的“技术上最困难的事情”,但也是最令人愉快的事情。
在电影中饰演布雷克的英国演员迪恩·查尔斯·查普曼为角色做历史研究时,读过一本叫《西线日记》的书,那是一本关于一战时期记录士兵日记的合集,他惊奇地发现曾祖父的日记也在其中。他的曾祖父是一名骑兵,在战争中受到枪伤,在无人地带躺了4天活了下来,战争结束后在一家养殖场工作直到去世。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查普曼去完成这部电影的拍摄。
③ 您对'1917'(Sam Mendes的2019电影)的评论是什么呢
凭借三项金球奖提名(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原创音乐),以及洛杉矶电影评论协会颁发的最佳摄影和最佳配乐奖,《1917》稳稳地抓住了观众们的心。
战争片的主题严肃而沉重,是过去几年颁奖季上映的电影的主要力量。在一片喧闹和尊敬中,著名导演萨姆·门德斯表现得很谦逊。1999年,他的处女作《美国丽人》获得了奥斯卡奖和金球奖。
在拍过两部邦德电影(2012年广受好评的《007:大破天幕杀机》(Skyfall)和2015年不太受关注的《007:幽灵党》(Spectre))之后,门德斯带着《1917》回到了现实世界的叙事领域,而这一部似乎恰到好处。
战争是他之前在《锅盖头》(2005)中提到的一个主题,当时他显然对他的角色所面临的道德困境感兴趣。然而,前面提到的门德斯本人与1917年的故事之间的联系似乎阻碍了他找到最好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
④ 一战高分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战争场面,令人窒息
1917年4月6号,布雷克和斯科费尔德在战斗的间歇躺在一棵大树下。一名军官走来,要带他们见将军,两个小伙子跟在军官后面走入战壕。
在一战期间的英军,战壕修得非常精致,有两米多高,士兵在战壕里不用弯曲身体行走。战壕的走向是左右弯曲,就算炮弹落入战壕,左右墙体可以遮挡大量弹片,两边有整齐的挡土板,上面有沙包堆高。他们来到将军的指挥室,将军告诉他们送一封信到前方部队,命令部队四月七日停止对德军进攻。因为德军故意后退九公里,埋伏在那里,要歼灭英军,如果德军计划得逞,英军将有1600名士兵丧命。这个部队还有布雷克的兄弟。
他们拿到信马上出发,他们要穿过无人区,德军的占领区,穿过一条大河才能到达那支部队,给他们的时间只有一天。
他们爬出战壕,来到无人区,看到战马的死尸,到处都是苍蝇,还有没有清理战友尸体,铁丝网,以及巨大的弹坑。斯科费尔德的手被铁丝网刺破,没有时间包扎,他们到了德军的战壕他才包扎好。德军的战壕都是混凝土浇筑,沙袋堆得非常高。他们搜寻德军的营地,铁床,还看到非常大的老鼠在偷吃食物。他们还找到了狗肉罐头,狗肉罐头的另一端是绊雷,一声巨响,斯特费尔德埋在了破碎的混凝土里。
布雷格把他的伙伴拖了出来,还好斯特费尔德没有大碍,就是眼睛里有很多尘土。他们走出战壕,看到一大片的樱桃树砍了,这都是德军临走时干的。他们来到一个小村庄,一个在前门进入,一个在后门进入,布雷克发现一桶牛奶,他尝了两口,还灌了一壶。
外面的天空有两架飞机对战一架德军飞机,德军飞机被击中,飞机朝他们的方向坠毁。飞行员着火,他们救出飞行员,斯特费尔德去打水给飞行员降温,没想到德军飞行员刺杀了布雷克,斯特费尔德两枪打死飞行员。布雷克失血过多死亡,斯特费尔德摘下了好兄弟的戒指和军牌。
这个时候有一队友军经过,友军的军官问了斯特费尔德一些情况后,他允许斯特费尔德搭乘他们的军车。
在一座炸毁的铁桥前斯特费尔德下了车,他从铁桥上攀登过去。他受到对面狙击枪的射击,斯特费尔德调整位置,向对面射击,压制对面火力,向那个掩体冲过去,在关键时刻射杀了敌军。
夜晚降临,他在这个小镇上前行,忽明忽暗的探照灯,德军也发现了他,不停地向他射击。他躲进了一处教堂,教堂正在燃烧,只剩下一个巨大的十字架。远处的一个人影朝他射击,斯特费尔德赶快逃离,他躲进了一个地下室。他看到了一个女人,那个女人抱着一个婴儿,经他们交谈,这个婴儿是弃婴,他需要牛奶,他把牛奶倒给了那个女人,婴儿抓住斯特费尔德的手,女人告诉他,这个孩子喜欢你。
斯特费尔德要尽快完成任务,他冲出教堂。大批的德军发现了他,他左冲右突,子弹就在身边飞过。他纵身一跃跳去冰冷的河里,他随着河水向下游飘去,一个巨大的瀑布把他冲下去,他抓到了一个大木头。他慢慢有了意识,他爬过发涨腐烂的尸体来到岸边。
岸边有人在唱歌,他循着歌声走到树林,树林里很多军人,他们马上就要上前线。他打听这些军人,这就是他要找的部队,然后一路打听终于找到这里的最高军官,还有一分钟他们就要发起总攻,最后时刻,军官终止了总攻,也保住了这1600名军人的性命。
完成使命,斯特费尔德去找寻布雷克的兄弟,在战地医院找到了他的兄弟,斯特费尔德告诉哥哥布雷克的死讯,哥哥情绪一下子就奔溃了。斯特费尔德把布雷克的戒指归还给他的哥哥,一个人走到一棵大树下,四月的阳光照在斯特费尔德的身上,灿烂辉煌。
这是一部一战电影,一镜到底,观众跟随主角的视角前行,非常有带入感,有时候会有窒息感。影片的细节非常到位,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17年英军德军的战壕非常完善完美,感觉非常现代感。战场上的泥泞,深深的弹坑,铁丝网,乌鸦,巨大的老鼠,每个细节都非常有还原感。值得观看的一部好电影。
⑤ 涉江而过,芙蓉千朵 -- 《1917》影评
2019年最出色的电影之一是一战题材的电影《1917》。这部电影在今年年初的金球奖获得剧情类最佳影片。这部电影在今年的奥斯卡奖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之内的10项提名,紧随获得11项提名的《小丑》之后。但在最后最佳影片的角逐中还是败给了韩国影片《寄生虫》,只是获得了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混音三项技术类奖项。
这部电影的导演萨姆•门德斯曾凭借《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获得2000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很遗憾他没有在20年后凭借《1917》再次获此殊荣。这部电影起源于门德斯小时候听祖父讲的一个故事。门德斯的祖父是一位作家,在一战中曾经是英国在西方战线的传令兵。门德斯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的一个目的也是为了纪念他的祖父。
门德斯说这是一个关于报信者的故事(It's the story of a messenger who has a message to carry.)。故事发生在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事最激烈的时候。两个年仅16岁的英国士兵Blake 和Schofield 接到命令去向附近一支1600人的部队的指挥官传达一个“立即停止进攻”的消息,因为敌人已经在那里布下陷阱。这个消息必须在8小时内进攻发起之前送达。Blake的哥哥在那支部队里,所以Blake被选中执行这项任务。Blake 则挑选他的好朋友Schofield和他一起去。整部影片是在讲他们如何完成这项任务的故事。
这部影片采用了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好像画面从未间断,给人一种沉浸式的感觉。关于技术层面上的创新,大家可以在很多其他的影评里看到。本文想探讨的是这部影片的主题,以及我所看到的导演通过某些细节想向观众表达的东西。
这是一部关于信念的影片。影片开头的第一个场景是两个男主角在一片野花盛开的草地。Blake躺着,Schofield靠着树坐着。有人过来对Blake说指挥官有事找你,要你带一个战友同去。于是Blake叫上Schofield来见指挥官。指挥官向他们解释了报信的任务后他们马上出发。Blake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牺牲了。Schofield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完成了任务。影片最后一个场景回应了开头的场景,还是一片草地,但没有野花,只有狗尾巴草。Schofield依然是靠着树坐着,在夕阳中缅怀逝去的战友。
导演门德斯用花来象征Blake。Blake长相清秀。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是两人走到战壕的尽头,要通过一架梯子爬出战壕。Blake正想往上爬,被Schofield拦住,说了句 “Age before Beauty.” 。意思是”你个小白脸往后站,让哥先上。“ 还有一个场景是两人在去报信的路上,Blake走着走着看到樱花,忘记了是在战场,赶快跑过去闻。影片最后一个场景中的草地上没有花,因为Blake已经牺牲了。
门德斯善于用花来做象征。在《美国丽人》里,他用玫瑰花来象征美丽(Beauty)。一个非常经典的画面是女主角裸体躺在玫瑰花瓣所组成的海洋里。玫瑰花表面上的完美和美国中产阶级生活表面下的不完美形成强烈的对比。
门德斯用树来象征Schofield或者说是Schofield所怀有的信念。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Schofield都是靠着树坐着。另外一个场景是Schofield被敌人追杀,慌不择路,跳到河里。被冲过急流,冲下瀑布。Schofield抱着一截树干,仰面躺在水里,看河边树上的樱花缓缓飘下。
涉江而过,芙蓉千朵。
这应该是影片中最重要的一个场景了。可以说树代表着Schofield所持有的信念,而樱花代表Schofield对Blake的思念和责任。正是这些信念和责任支撑着Schofield,使他不畏艰险,最后终于完成任务。
其实影片开头Schofield和Blake也都是普通人。Schofield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险些被炸死的时候还埋怨Blake说:“你怎么选我来陪你执行这项任务,你这不是坑爹吗?” Blake委屈:“我哪知道是这样的任务,我以为他们叫我们是要去后方背食物罐头之类的任务,我们一边走还可以一边偷吃。” 当Blake牺牲后,Schofield抱着Blake的遗体,在这个时候Schofield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了一个“虽万千人吾往矣”的英雄。
最后Schofield终于找到了他要找的部队。他要去找指挥官,但战壕里人太多过不去。这时进攻的号角已经吹响了,战士们纷纷跃出战壕向前冲去。Schofield也跃出战壕,冒着枪林弹雨,不是向前冲,而是横着向指挥官的方向跑去。跑着跑着他被战友撞到了,爬起来接着跑,又被撞倒,又爬起来。
他是一个报信者。他是一个逆行者。他知道他的战友们的生命正在受到威胁。他要用他所有的力量去阻止去挽回他的战友们。终于,他成功了!
谨以此文向报信者和逆行者致敬!
⑥ 电影《1917》有什么优缺点
电影《1917》刚一问世,立刻引起全球好评。导演萨姆·门德斯(Sam Mendes)用擅长的讲故事模式,再加上摄影指导罗杰·迪金斯(Roger Deakins)熟稔的一镜到底的技术,二人珠联璧合,制作了一部堪称惊艳的影片,然而,《1917》最终却在角逐奥斯卡最佳影片时败下阵来,只获得了最佳摄影等奖项,这个结果其实没有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毕竟《1917》是一部优缺点分明的电影:摄影杰出,但故事平庸。
《1917》给人的震撼,主要是在一镜到底的技术造成的感官冲击与画面美学上,这超越了观众看电影想要“感同身受的刺激”的预期,但也是由于一镜到底技术,导演无法把故事的价值观嵌入电影之中,造成了显而易见的缺陷。总的来说,《1917》优缺点分明,萨姆·门德斯用杰出的摄影技术,拍摄了一个平庸的故事。
⑦ 电影《1917》观后感
奥斯卡的《1917》这部电影不得不说让人是又爱又恨,最好的调度,最好的摄影,这绝对是一场两小时的视听盛宴,这绝对是一部值得两刷,甚至是三刷的战争巨作。但是相比一边倒的“吹爆”声,对于一个沉迷游戏的御宅,1917所带来的震撼要打上不少折扣了。通过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展现战争,而且是相对比较陌生的一战题材,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只是在看过之后,我最直观的感受却是:战地1真牛逼。
战地1是一款以一战为背景的fps游戏,有多人对战模式,也有故事模式。那些耳熟能详的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在游戏中都有着精彩绝伦的展示,而且,也是一镜到底。
相比之下,无论是沉浸感、参与感,游戏都要更胜一筹。甚至连电影的强项,叙事上,游戏处理得也更加巧妙。
现在娱乐圈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游戏越来越像电影,电影越来越像游戏。只是在同化的道路上,游戏一路绝尘而去,电影却处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目前主流的战争题材电影无非两个论点,最常见的就是一直被人诟病的主旋律战争片。讴歌军队,抨击侵略者。这种片子并非国内独有,无论哪里,都是一抓一大把。另一种则是反战,批判战争,讴歌和平。
有趣的是,通常来说关于二战的主旋律影片比较多,如《无耻混蛋》《帝国的毁灭》《辛德勒名单》《紫日》等。在这些片子里,都有一个明确的“恶人”符号,他们的作用就是给主角找不痛快,所有观众都会痛恨他们。
因为二战是一场正邪非常明确的战争,无论怎么解构,纳粹和皇军是侵略者,也许其中有好人,但人们不关心,在影视作品中他们就是邪恶的。这一点在所有国家的电影里都高度一致。
而关于一战的片子就比较微妙了,它们大多都是反战题材的影片,如《战马》《战壕》《圣诞快乐》等。这一类影片并没有特别明确的邪恶符号,也许有几个坏人,但并没有那个群体被贴上邪恶的标签。甚至主角可能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士兵,德国也好、英国也好、土耳其也好。
究其原因,一战本身就没有对错。一战中的协约国和同盟国并没有明确的侵略者与被侵略者,双方都是施暴者,也都是受害者。无非是帝国主义在工业革命中膨胀到了极致之后因为分赃不均而展开的内讧。在一战中,屠杀平民这种见不得人的事情,比比皆是。
然而1917的立场则显得非常暧昧,门德斯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英国人想当然地认为大英帝国是辉煌正确的,德意志则是邪恶的……事实上,在大英帝国眼中,所有的欧洲大陆国家都是邪恶的。所以他的主角自然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英雄——团结、有爱、勇敢……而且有爱。
用咱们比较熟悉的话说,就是个圣母白莲。
这两个主角的所作所为让我甚至有种在看样板戏的错觉,除了战斗力不太够以外,这不就是两个抗战英雄么?怎么炸都不死,和法国老百姓同仇敌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心系身在前线的亲人,面对受伤的敌人还苦心救治,甚至面临暴露的危险也不愿在第一时间下杀手。
相比之下,德国佬简直就是抗战电影里悍不畏死万岁冲锋的“鬼子”。明知必死也要和主角拼命,对着自己的救命恩人刀剑相向,着实可怜又可恨。
若是战争刚爆发的1914年也就罢了,但是很难想象在经历过人类史上最残酷的战役之一——索姆河战役后,这两个主角居然还如此天真。
一战不是正邪大战,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虽然死亡人数相近,但一战的残酷程度远远胜过二战。前线是不折不扣的绞肉机,在短短五个月的时间里,参战双方在六十公里长的战线上丢下了一百五十万具尸体。
人们称其为“索姆河地狱”。
几乎所有经历过索姆河战役的士兵都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然而门德斯却非常巧妙地将1917处理成了一部主旋律影片,他已经试图通过批判战争的残酷来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反战者,但是所有反战电影必然存在的要素就是自我批判。在这一点上,1917却是非常平淡地一语带过。
“只有一种方法结束这场战争——最后一个人站着”。
这是一没有任何意义的哀叹,甚至让人觉得说出这句话的上校是个明白事理的好人。但这并不是战争的真相,也没有展现战争的可怕。
为数不多直接描述“地狱”的片段里,两个通讯兵穿过弹坑遍布的阵地,他们看到了许多尸体,胆小的布雷克被吓了一跳。斯科菲尔德从瀑布落下之后,越过十几具尸体爬上岸。
花瓣飘落在漂浮尸体的河流上实在是惊艳的设计,但放在这里又颇令人费解:这强烈的批判,其对象到底是怪罪你的敌人,还是参战的双方?
纵然尸山血海,观众最直观的感觉却不是对战争的厌恶,而是对于那些破坏美好田园的德国佬的愤恨。
这是主旋律战争片和反战战争片的根本区别。前者让人痛恨侵略者,后者让人痛恨战争。
我个人并不反感主旋律电影,事实上,很多主旋律电影拍得热血沸腾,香的很。可是将一场双方愚蠢而造成的悲剧处理成单方面的过失,就颇有些甩锅的意味了。
网上对于1917的咱们声大抵和《鸟人》、《俄罗斯方舟》相同,都是对其一镜到底的表现手法赞美有加。
一镜到底的电影就吹爆,爆什么呢?吹就完了。
可是在1917中的长久头又显现出了一些奇怪的弊端。
写实又过分写意,唯美的镜头和残酷的战争本应产生的强烈撞击却因为一镜到底所扭曲的空间而被扭曲。电影本身就在玩弄时间和空间,剪辑更是重要的电影手段之一。但是为了达到“一镜”这一形式,不得不舍弃几乎所有的剪辑手段,与之相对的,精湛的调度和镜头的连续性被发挥到了极致。
似乎从阿方索开始,好莱坞就开了个奇怪的头,许多导演开始迷信一镜到底,当电影的内核无法企及那些经典,当导演无力通过影片阐述自己的思想,那么能够体现自己价值的手段就只剩下演技和调度了。
相比在其他各类奖项上的优异表现,奥斯卡给《1917》的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音响效果仿佛是一种无声的讽刺。
不过说了这么多,并能不能否认这仍旧是一部相当优秀的电影。
⑧ 《1917》海内外受热捧,这部电影的特色是什么
《1917》是一部战争片,战争影片能受到这么多观众的喜欢是非常不容易,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就在于他们的创新和严谨,他们不是给我展现战争是怎么样的,多么的鲜血淋漓,而是通过战争中对人的救助侧面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下面就让我们具体谈一下这部影片的特色:
一、侧面描写战争的残酷
1917年学过历史的都知道,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也是战争最激烈的时间,两个仅有16周岁的英国士兵前往前线告诉他们的将军“立刻停止进攻”讯息,但是时间只有八个小时。从士兵的年龄,侧面告诉我们战争的残酷,现在16岁的孩子他们在干什么。在上学,在幸福的生活。很鲜明的一个对比。这就是战争的残酷。
文章如有不足之处,欢迎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