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12电影观后感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在《2012》里堆砌的特效,于技术上毋庸置疑。世人经历过、能想象的所有自然灾害都在影片中呈现殆尽,真实感所营造出的视觉上的“好看”在这部灾难片中发挥到了极致,地震、海啸、火山喷发……水深火热的人类几无可逃,如《后天》、《彗星撞地球》等片的大合集。末世的无助感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被肆意渲染,可又在影片的后半部分被主人公一家的“幸运”逃脱而逐步消解。借助于电脑数码技术,灾难片已经完全可以做到叹为观止,但这种景象重复多了,并不能愈加深入地打动观众,反而变得模式化。等到方舟赫然出现,需要仰态判视这《星球大战》里才有的庞然大物时,作为灾难片的《2012》其实已经变成了“科幻片”。 在灾难片里必须提供的“终极解决方案”上,艾默里奇提供了一个并不新鲜的精英路线,为了撇清《独立日》中过于明显的美式沙文主义,《2012》里刻意强调了所谓的国际合作。然而,我们看到所谓文明的拣选仍无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导演没有回避这种不公,却也无法给出哗闭告解释,最后只得用道德救赎来煽情。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被再次强调,“只有中国人能造出来”, 作为一句字正腔圆的夸赞,也显得有些突兀和生硬。可造船的中国工人们,并未算在被救赎的范围内,还是“走后门”式的自救或是精英们的怜悯才得以逃出生天。如果把《2012》仅仅当作一部好莱坞的商业产品,那中国只是能造出来方舟的“工厂”,“Made in China”还得掏钱来给“自己的方舟”捧场。票房的最终受益者还是出点子的美国人。在影片中决定人类命运的G8会议上,并没有再给出中国决策者的镜头,在中国造方舟似乎仅仅是取决于喜马拉雅山在地理上的高度。以小喇嘛、工人大哥和卢燕扮演的老奶奶为代表的中国人,其实和丧生海啸的印度科学家处于同一阶层,他们始终没有被作为抗灾的主体来对待,还是10亿欧元买来的通行证来得保险、踏实。 影片为了做“大”,基本涵盖了地球上各国阶层和族裔,然而仔细分析这些稍纵即逝的人物,就会发现除了美国人自己,其乱明他大都是单薄、刻板的形象。尤其是自私的俄罗斯富豪和阿拉伯王公,基本就是美国人对他们的一贯印象,并无改观。即便是梵蒂冈教堂和巴西里约热内卢耶稣雕像的坍塌,也只是宗教上的象征意义,毫无抵御灾难的主动性。即便片长有两个半小时,但导演艾默里奇还是来不及深入地刻画人物。代表美国中产阶级的杰克逊由谁来扮演无所谓,怎么演也无所谓,他可以是约翰·库萨克,也可以是汤姆·克鲁斯或者尼古拉斯·凯奇。作为还算戏份多的主演,库萨克所做的只是从一场灾难跑到另一场灾难里,在汽车、小飞机、大飞机、方舟等各种交通工具里安慰孩子,反正总能利用“最后一分钟法则”成功脱险。模式化的场面在《2012》中出现了多次,电影的长度只是和灾难的次数成正比,在不断重复同类型的影片的桥段后,库萨克终于扮演了一回《海神号》里的“牧师”,牺牲掉了情敌,保全了自己一家团圆。 银幕上的黑人总统如今已是现实,丹尼·格洛弗虽不及奥巴马年轻干练,倒也显得沉稳厚道,最后一刻的大义凛然不再像《彗星撞地球》那么虚构,灾难片也与时俱进,符合美式的主旋律。作为三军统帅的一国元首,总揽大局,身先士卒,即便牺牲在自家的航母之下,照样能感动全世界。这才是好莱坞的精明之处,艾默里奇这位德国打工仔领会精神,既捧好了领导和老板,又哄好了全球观众,赚个盆满钵满当在情理之中。 - -这么少分 谁愿意帮你打那么多字。 震撼
② 2012电影观后感
不久前我看了电影《2012》。现在想起,我的心中还是会涌动着很多感想,还是会觉得很震撼,还是会想起里面形形色色的人物……
这部电影主要是根据玛雅历中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地球会毁灭的传说,描绘出了世界末日来临时地震、海啸等特大灾难对地球造成的伤害和人们面对灾难的表现。其中,发现世界末日要到来的人是印度的科学家;而最后,制造好“方舟”,拯救人类的是中国,我为中国和亚洲感到骄傲。
在电影《2012》中,主角叫杰克逊,他在发现灾难来临时,立刻带上自己的家人,开汽车,开飞机,历尽艰难万险来到中国,在一个造“方舟”的工人的帮助下进入了方舟。可是却因此给“方舟”造成了损坏,差点害死了全船人。于是杰克逊冒着生命危险与儿子一起齐心协力解决了故障,让大家都得救了。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犯的错需要我们去承担!”我很佩服他在这种危急时刻选择了知错就改,勇于承担。
影片中最让我敬佩的还是美国总统。灾难来临时,这位美国总统选择了留在地球上,和人民共存亡。他把科学家们发现世界末日的消息告诉全世界的人们,而不是隐瞒真相,让人们有时间与自己的家人告别。美国总统说过“我们是一家人,我会留下来和你们一起度过难关!”这位美国总统是最有权力上“方舟”,逃过这次劫难的人,但他却认为惊慌的人们需要有人指挥;恐惧到了极点的人们更需要有人去安抚。美国总统最后选择了留下,被海啸淹没。他做了一个普通人难以做到得伟大的选择!
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灾难,但也会有面临选择的时候。有一个黑人在白人一统天下的西方世界,选择了努力与奋斗,最后成为美国总统,他就是美国的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今年的感恩节,奥巴马与两个女儿一起出现在白宫,接收国家火鸡协会按传统向总统赠送的火鸡。奥巴马曾计划把这只伙火鸡吃掉,但女儿上前阻止,他就没有吃,并且假装严肃地把手放在火鸡的头上,说:“你被赦免了。”在威严的总统和慈爱的父亲之间,奥巴马选择了做一个慈爱、幽默和会让女儿快乐的父亲。相信这样的总统,这样的父亲,在碰上《2012》这样的灾难时,也会做出像电影中的总统一样的选择!
我很佩服《2012》里那些舍生取义的人,但我更希望我们在现在选择健康,选择环保,让《2012》的悲剧永不出现!一起加油~
③ 2012世界末日观后感500字
11月14日,在电影《2012》全球公映的第二天,我在电影院看到了这部电影,恰好一天前我刚刚看到了艾默里奇导演的一部灾难片《后天》,所以对《2012》特别期待,而且我又恰好知道玛雅预言,并且已从多方面得到证实,这个预言的真实性程度已远远超过先前的各种预言。可以说,艾默里奇导演续创2009年大型灾难片,它是我迄今为止看到过场面最为震撼的科幻片,灾难片!但是我还想说,我们不要仅仅从娱乐的角度去看待它,它可能就是对世界末日到来的一个预告!或许,这就是政府所采取的一种间接的世界性通报方式。对于这种情况,还有比这种通报方式更恰当的吗?
2012年12月21日,玛雅人预言是地球的灾难日、人类的末日,2012年12月21日的黑夜降临以后,12月22日的太阳永远不会再升起。预言真伪,或许我们这个阶层的人无法预知,既然是真的,也不可能让所有的公众都知道,除非到最后的关头,电影里所说的一切,都应该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我本人也不知道这天是不是真的,这里我不是论证它的真实性。因为它的科学性只有科学家知道,其次是政府,再其次是我们百姓。现实的情景,可能会比电影看到的更严重,任何电影,任何高科技手段,都无法描述那种毁灭一切的场景,我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永远无法达其峰顶。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是多么渺小,在宇宙中,地球尚属微尘,何况尘中之尘。南北极调换、磁场消失,地球的一切都将瞬间溶于宇宙。海啸、地震、龙卷风、火山爆发、极度高温和极度低温,都将在瞬间夺去人类的生命。这种情况,既然我们可以预知,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去阻止,我们不会有人象电影主人公那样,可以一次次死里逃生,当整个地球都毁灭了,我们面对的只有死亡!以前看过很多科幻片,不过感觉不是很害怕,因为电影中提到的一般都在2050年以后的时间段,距离我们很遥远,我们考虑不到,但2012年是近在眼前的。从电影院一出来,所有的人都在怀疑,2012年地球毁灭是真的吗?我可以感觉大家多多少少充满了恐惧感,也许是电影夸张性的表现手法让人们产生出不好的联想。因为我也很想知道答案,问题是真正的答案只有到了那天才知道,现在我们不妨就将它当做是真的。
从今天起到2012年12月21日,还有3年零15天,1110个日夜,26640个小时。
从今天开始到计时,我们离死亡还有1110天,此时大自然已经给我们每个人都宣判了死刑,只是你无权获得判决书,而且更可悲的是,所有人都无权上诉!
众所周知,人类之所以存在,除了地球,还有太阳,它是地球的能量来源,它的变化决定着地球的存亡。2012年确实是太阳不稳定的高发期,这一点已有科学证实,那时的地球的地壳将变得极其不稳定,出现了10级以上的大地震。到处都是地震造成的大峡谷,地球的磁场变化,南北磁极互换(也就是说指南针刚好指反),地壳漂移,高达1500英尺的海浪席卷陆地。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人基本是没有落脚点,我知道逃离不了,因为我们找不到可以避难的地方,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办法拯救人类,因为靠近海边的地方被1500英尺高的海浪所淹没,内陆地区基本上是地震、地表大裂缝,平地会往地下几万米塌陷,城市掉进深渊!这场灾难将改变了所有地球的面貌,世界版图将重新改变。
也许,我们今天坐在电影院所看到的一切,那一天就将发生在我们身上,那时我们都将欲哭无泪。
在诸多美国的灾难片中,都是龙卷风、海啸等局部的灾难,而且美国人一直都在充当着救世主的角色。然而,此次却一反常态,居然把拯救人类的重任抛给我中国,在给我们中国人带来自豪的振奋的时候,你们是否想到,可能他们已经知道此次的灾难已不是科幻电影。
真希望2012年世界末日是个玩笑!真希望我们还能惊喜地看到2012年12月22日的太阳……
④ 电影观后感心得分享
【篇一:电影2012观后感】
晚上,我吃完晚饭,在电脑旁看了一部名叫《2012》的电影,这部电影真是让人惊心动魄!
电影讲述在2012年,我们生活的地球面临了一次毁灭性的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海啸、地壳移位,成片成片的人群死了。各国的总统、高科技人员以及有钱人纷纷到中国的西方逃生,但美国总统却放弃了这个机会,他要与他的人民共生死,在最后的生死关头,他还在安慰他的人民,他真的很伟大。
影片中杰克逊一家在偷生的路上遇到了重重困难,但爱和勇敢让他们闯过了一轮又一轮的劫难。杰克逊的儿子诺亚在最后方舟要启动的时候,非常聪明和勇敢地帮助父亲修理了方舟的大门,救了全舟的人。我想:如果我是诺亚,我不会这么沉着、冷静、勇敢。
电影中另一处让我感动的是:中国老奶奶在进方舟的路上遇到了杰克逊一家,孙子不同意没有船票的人进方舟,但老奶奶鉴定地说:“我们都是地球的儿女,带上他们!”老奶奶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她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地球是独一无二的。它默默地为我们提供无穷无尽的资源。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互相帮助,就能战胜一切。
【篇二:2012观后感】
这部电影揭示了世界的真相,绝大多数人的命运是被少数政客决定的。
周六,在大悦城的首都电影院看了好莱坞主旋律大片《2012》。
睡到中午,把积攒的脏衣服扔进洗衣机,然后出门去大悦城;可能最近都没有周末去看电影,没想到人这么多,排队买票的队伍打了四个来回,算起来总有几百米,大多数是冲着导演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的金字招牌,以及大制造的期待。
果然,影片和想象中的一样,地球又一次的面临危机,科学家和政客们携手将地球的文明延续——
或许有很多不同,比如这次的主要角色是黑人地质学家以及黑人总统,但是英雄拯救文明的思路并没有改变——
无论是之前的火星人进攻地球,还是世界末日等等,都是父亲的角色为了拯救孩子们,顺带着拯救了人类的文明。
不得不佩服好莱坞的套路,放之四海而皆准。
好莱坞的这套手段超越了所谓文化的桎梏,毕竟每个文明面对灾难都会有同样的感受,都渴望有超级英雄能够出现,带来希望,带着拯救的使命——
所有的人都能够看懂这样一部灾难片——
和《后天》相比,《2012》在大制造的灾难上面,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对于拯救文明的刻画真实而冷酷——
有一些正在上映的《第九区》的影子——
谁来决定外星人难民的命运?是人类还是外星人自己?
就好像《2012》中几次欲言又止的讨论一样,是拯救精英,还是让更多的人得救?
导演试图让黑人地质学家的内心斗争使得影片的思想得到升华——
于是,安排了落魄为富人司机的小说家完成普通人的救赎,带着自己的前妻以及孩子,为了生存而全速狂奔——
一系列的特效得以展现,全家人完成了自我拯救。
影片让小说家前妻现任老公一个外科医生在逃命的过程中扮演了类英雄的角色——
但是值得玩味的是,为了影片的完美结局,为了让离异的夫妻破镜重圆,外科医生在即将到达诺亚方舟的时候死了,很残酷,不是吗?
影片的两条爱情线索,都很冷,很突兀,地质学家泡上了美国总统的女儿,破镜重圆的离异夫妻——
或许是导演是想用这样的剧情嘲讽一下现在的'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迷失吧。
影片安排了一个带有悲壮色彩的美国黑人总统,在隐藏事实真相3年后,带着忏悔留在了即将毁灭的华盛顿——
一个“高大全”的总统,点睛般的实现了全剧最想表达的残酷的主题:
政客们制造了阴谋,少数人上天堂,多数人下地狱。
在一个闭门的发达国家领导人的会议中,精英政客们决定了全世界人类的生死;
于是,一系列的暗杀以及谋杀针对所有可能说出真相的相关人士。
在所谓的“拯救”计划中,政客们决定了绝大多数人类的灭亡,以及少数人的继续生存。
生存的代价是十亿欧元,以及一个好的运气。
影片嘲讽了政客们的自以为是以及盲目短视行为——
政客们带着富豪以及科学家们登上诺亚方舟得到永生,他们一起上了天堂——
这是最好的选择吗?
影片用爱来解释最后时刻的人性救赎,很突兀。
如果真的想要保留人类文明的火种,究竟是精英们该活下去,还是普通人活下去?
按照我的个人观点:
农民、工人、手工艺人,才是诺亚方舟真正应该带着的主力。
想一想吧,各国的政要以及精英们在重现出现的陆地重新传统人类文明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食物,是住所,是御寒的衣服,而这些就需要农夫、建筑工人以及手工艺人们来实现的。
难道政客、富豪、科学家们来实现这一切吗?
鬼才知道。
影片最出彩的角色无疑是尤里,一个自私自利的富翁。
花了十亿欧元买了方舟的门票,并且屡次自私自利的抛弃情人的老人;但是对于他的儿子,他和所有的父亲一样的爱护——
和那些打着拯救世界的政客们而言,尤里是真实的,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于是,这个俄罗斯富豪成了影片的反面角色同时,也让整个影片显得有血有肉。
最后,政客们上天堂,运气好的上天堂,人类和制造方舟的中国人一起被摧毁。
天堂里一定挤满了精英政客。
我们还是一起下地狱吧。
2012年,我们一定要赚到10亿欧元,还要祈祷有一个好运气。
⑤ 2012观后感 一百字左右
《2012》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电影《2012》,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同时也深有感触。
主人公杰克逊在得知世界末日就要来到的时候,从一位“疯子”手中得到了方舟所在的地图,于是带着一家人踏上了求生之路,向中国进发。途中几次化险为夷,经过艰难险阻,他们几个在好心的藏民的帮助下,潜入了方舟。但此刻,方舟的大门紧闭,将无数人拒之门外。
一波又一波的海啸冲击着还未起航的方舟,大批的人类死去。而此刻方舟内部高层领导正在激烈争论。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外面的人们几乎要失控。这时,终于人性战胜恐惧。当船长下令开门时,人群立刻沸腾了。而这时离致坦州命的海啸冲击还剩不到5分钟,船长发现舱门被卡住了,方舟无法发动,便立即派人去修。此时此刻,巨大的海啸跨过了喜马拉雅山脉,直扑方舟,就在大家束手待毙时,没想到方舟坚实无比,奇迹般地没有被摧毁,看来“这么大的项目交给中国没错”,一位富豪说道。在躲过灾难后,幸存的人们将驶向好望角,开始新的生活。
这部电影涉及两个主题,一个是环境,一个是责任与人性。说道人性,看完电影后,我不禁问自己,如果世界末日真的来了,明让蠢蔽知自己必死无疑,还会像电影中的老喇嘛那么镇静吗,还是会失去控制,做一些违反道德事?但是我相信,在大难来临之际,也会因亲情出现一些感人的事迹,也会有人没有失去理智,坚守这人生的最后一刻。关于环境,不得不承认,世界末日的到来也是人类为提高生活水平,过度破坏环境的恶果,我想导演 拍这部片子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回到现实。说来也怪,自从《2012》上映后,各种有关世界末日的帖子层出不穷,恐怕是受到了电影的影响。我个人不相信世界末日会到来,但是对于这日益恶劣的环境档梁,我们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地球。
⑥ 2012 观后感
2012年离我们太近了,未必灾难马上就要来临?给人一种迫在眉睫的紧张感。
电影开头还有些沉闷,不过是为后面做好铺垫,地球内核完全液化,地壳正在漂浮位移,老百姓都不知情。后来的发展太令人吃惊了,美国完全消失,地球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消失,地震、海啸在短短几天内接二连三,卷席了整个地球,海平面疯狂上升,影片中美国的黑人总统亲眼看着约翰肯尼迪号航空母舰被巨浪打翻,压在他所在的华盛顿市,美国的英雄纪念碑拦腰折断,砸在惊慌的人群中(这种镜头在中国的电影中绝对不会出现,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拦腰折断,我相信没有任何导演敢于尝试拍摄这样的镜头,即使拍了也会被审查掉),加州在州长的谎言中陷入一片火山爆发中(让我怀疑是否在影射现任州长施瓦辛格经常说谎?他还是我的偶像哦!)。飞机飞过那一片地狱般的城市,垮塌的摩天大楼,断裂的高架桥,沉陷的高速公路……让我们目瞪口呆!
最让人意外的是,拯救人类的还是中国人民,就在我们四川的北部山谷,我当时还说我们四川硬是多灾多难,咋个一下子所有的事情都集中在四川哦!结果到电影的后面才晓得,那里修建了一个巨大的港口,12个诺亚方舟等待着避难的人类和各种物种,就像电影中所说的:“这样的工程也只有中国人能够完成!”确实太巨大了,每个方舟都比航空母舰还要大很多倍(这样的电影很难让人相信中国造不出航空母舰来)。电影集中描述了几个小人物和大人物,很有点意思,尤里这个俄罗斯富商不算个好人,但是他毕竟提供了安26这样的巨无霸飞机给主角避难,也带领一群平民争取自己的生命,在最后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展现了人性美的一面。印度科学家有天真的性格,不知道政治为何物,但正是他的天真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而指挥者也有独裁的性格,但是独裁也能够拯救很多人的性命,独裁代表纪律,没有纪律所有的人都会暴乱,二者在电影里很巧合地融合在一起。
而且影片还不乏幽默感,当安26飞机无法降落时而必须用宾利车冲出来时,男主角不能发动汽车,居然还是尤里添上一句“发动引擎!哈哈,语音控制,高科技。”当巨无霸飞机侥幸停稳后几秒钟,飞行员正舒口气要擦汗,冰山崩塌了,掉了下去,很有点像《真实的谎言》中的桥段。
影片中有好几个桥段都是模仿《海神号》,巨浪打翻舰艇的镜头很震撼,但我们似曾相识,方舟的舱门关不上,男主角和儿子潜入水底排除故障的情节也明显模仿,我还以为他们会牺牲呢,不过导演非要安排完美结局。
在灾难片中间,导演也不忘记穿插爱情戏,科学家和总统女儿擦出了火花,而更有意思的是女主角本来和前夫都离婚了,电影安排她的现任丈夫送他们上了方舟,然后死在方舟上,接着前夫又英勇表现一番,赢回了前妻,这种安排我觉得太牵强了。
如果电影描述的是真的,那我们可真得抓狂了,地球确实承载不了太多的人类,就这样繁衍下去,终有一天自然界会报复,人类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是多么渺小和微不足道,前几年的印度洋海啸,造成难以形容的破坏,2008年四川的地震,破坏力难以想象。我们要怎么对待自己生活的地球,它就会怎么回报我们。
⑦ 电影2012观后感3000字,急急急急!!!
除了宏大的场面,其实给我最深刻的还是影片中的对各种人物的亲情、爱情、责任的展示,以及人类不分国籍互相关爱、灾难面前相互扶持。影片的每个人物都是人类不同国籍不同层次的典型代表。当然与社会道德相悖的反面人物是不可缺少的,这是每个影视作品及社会都存在的。
1、亲情
刚开始我的注意力完全被杰克逊一家给吸引住了,过于专注于热爱的事业而忽略了妻子及子女的杰克逊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开着别人的豪华轿车带着一子一女到曾经和妻子一起去过的黄石公园野游,儿子一副完全爱理不理且表现出很喜欢妈妈的新男朋友的样子,为父亲这恐怕是莫大的讽刺。送子女回前妻家看到情敌戈登医生和妻子出来应邀请他一起到家里吃煎饼,杰克逊面对了另一个尴尬。送双胞胎上飞机,在双胞胎与他对骂时不小心透漏了灾难的降临及政府的计划,杰克逊全速开车回到刚刚离开且正在面临灭顶之灾的前妻家,来营救他的家人当然也接上了前妻的男友。逃难的过程是影片的一大看点,也就在这一过程中,使这一家人一直隐藏的爱涌上来。杰克逊一直都是爱他的前妻及子女的,这个在开始就很明显了,只是因为前妻和儿子不理解他对写书的痴狂,在无奈中他埋藏着自己的感情和自尊;其实前妻和男友(不好意思,忘记他的名字了,暂且叫他医生吧,因为他的职业是名医生)在超市第一次遇到地裂时,医生在言语上冒犯杰克,前妻极力维护他,就已经表现出了她仍然爱着杰克逊,后来他们偷偷进入方舟一路上相互扶持,尤其是只剩几分钟海啸就到来而方舟的门却关不上杰克逊返回去检修时,儿子对父亲的爱完全爆发了,趁大家不注意,诺亚尾随父亲,两人齐心协力在最后几秒的时候解除了故障,大门及时合上,方舟发动了引擎,整个船上的人脱离了危险;诺亚回到了母亲身边,妈妈问他爸爸呢,他说就在我后面,可是他们却没看到杰克逊,母子俩抱在一起为失去亲人哭泣,指挥中心的人都陷入了哀默中,就在此刻杰克逊出现了,当他浮出水面与前妻儿子相拥的画面通过监控显示出现在大家面前时,所有的人都欢呼起来;(当时自己也松了一口气,不喜欢看灾难片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导演或者作者总是喜欢把相爱的情侣或者温暖的家庭生生拆散,让人看得撕心裂肺的痛,还好此片没有让人如此绝望。)最后灾难结束,地球恢复平静,一家四口出现在大屏幕上,女儿问:“我们什么时候回家?”父亲说:“我们就在这儿建立一个新家好吗?只要我们在一起到哪儿都是家。”我想说的是,在我们还来得及的时候,请好好珍惜身边的或者远方的家人吧,不要等到你的一个转身变成了一世的诀别。如果儿子觉得父亲不够爱你,其实你错了,因为作为一家之长,他必须养家糊口以及担负着这样或那样的责任,他想把最好的东西放到你面前,而你的冷漠刺伤了他;如果父亲觉得儿子不够敬爱你,其实你也错了,他只是感觉不到你的爱与重视,所以想用冷漠和叛逆来引起你的注意。
当方舟的大门要关上时,尤里用他所有的力气和希望将儿子推上了方舟而自己却葬身于海啸,我才开始注意这个自始至终的反面人物,哪怕再冷酷无情的人也是有爱的。他漠视小人物时的残忍,以及在危难时刻毫不犹豫的丢掉信任他的拳击手和女友的无情,然而在这一刻他变成了一个伟大的父亲,为儿子争取活着的权利,将希望全部寄托到了生命尾声的那跳跃着向上的一举。
劳拉的父亲,那个美国总统在最后关头选择了和国民一起面对这场灾难,然而再伟大的人物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就在劳拉登上方舟以为父亲在指挥中心忙碌时,打来了那个诀别的电话:“劳拉,如果让你在等船之前知道,我想你是绝不会登船的。”
影片的另一个主人公,博士再登船之前也给父亲打了最后一通电话,父亲很安详的等待着灾难的降临,并告诉博士:“我跟你妈妈的这一生过得都很精彩,我们最成功的是有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博士父亲的搭档哈里也给一直冷战的儿子打了多年来的第一通电话,然而却没来得及跟儿子说上一句话,但是导演留了一个让观众想象的空间,因为哈里的小孙女说是爷爷打来的,这是不是意味着儿子已经知道了父亲原谅了他去了一个日本妻子?毕竟父子之间还是有一些默契的。
影片里另一反面人物,我忘记他叫什么名字了,在总统放弃生机后成为美国的总指挥的那个人,他像往常一样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还跟母亲说下个星期的这个时候再打,手中拿着两张票,然而89岁高龄脑子已经不清楚且腿脚不便的母亲显然不能登船的,手中那张多余的票已经没有可送之人,我想这是影片中最悲哀的人吧。
......
2、爱情
在每部影片中,爱情都是不老的传奇,它的伟大与震撼在于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人之间因为存在爱情可以为对方付出生命。劳拉与博士在逃难以及拯救人类的过程中发现了共同的价值观,在人们脱离危险后,爱情就这样顺理成章的产生了。
尤里和他漂亮的女朋友,救援人员请他们出示登船卡时,他们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爆漏,尤里早就知道女友和飞行员之间的关系,因此他毫不犹豫的丢弃了女友,而他的女朋友也在后来向杰克逊承认了她其实爱的的确是飞行员,她真应该早点儿做出选择。然而她一直选择呆在尤里身边,也不过是看上了人家能够拿安225作私人飞机的财富。贪婪的人总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他们最后都没有逃离那场灾难,尽管在危难时刻他们都表现出了人性善良的一面。
杰克逊的前妻和戈登医生,不说杰克逊,是因为他和前妻虽然离婚了,但他们彼此相爱,还共有一对儿女,已经成了深入骨髓的一家人。不可否认戈登医生是爱杰克逊的前妻的,而这个女人显然也是被对方吸引的,曾一度认为是爱他的,只是在最后关头她才明白谁才是自己等的人,导演给戈登的结局看似残忍,其实在爱情上这是最好的归宿,艺术是高于生活的,也许在现实世界里什么都不如活着更有意义,而在艺术里的爱情总会以一种悲剧来成全另一场喜剧,杰克逊一家在一起了,他们都不会忘记戈登,尤其是被他爱的那个女人,他永远活在她的心里。我想说的并不是得不到爱情的人都应该以死亡这种悲壮的方式活在对方生命中,而是想说如果不能够和我们爱的人在一起,请把最美好的自己留给他/她,然后退出他/她的生活,成全他/她的幸福,那么我们就会永远以最好的形象出现在那个人的回忆中。
......
3、友情
友情在这部影片里表现得并不是很多,毕竟在钢筋水泥的现代社会,很少再有人关注一些与我们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了,何况是人类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我能想到的只有博士的朋友在死亡到来之前的那通电话。但那个镜头是一家三口相拥着等待死神的降临,毫无畏惧,也许亲情真的更为伟大吧。
4、责任和人性
虽然没有过多的描写友情,但是影片中人与人之间,完全的陌生人或者仅仅是认识的人,在关键时刻都没有只顾自己逃命而放弃别人的生命,是责任还是人性的伟大,我无法区分。飞行员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驾驶那架安225,只是为了让其他人安全降落,甚至尤里根本就不领情,更不会因此更感激他,他应该是知道的,然而还是选择了牺牲。
尤里的女朋友在闸门合上前一霎那,把杰克逊的女儿丽莉推了上去,而自己却失去了逃生的机会;
那个中国藏族老太太说:“我们都是地球的儿女!”这句话道出了人性的良知,也是对整个影片中那一个个对生命的尊重的行为的诠释,她代表了最平凡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
博士则代表了社会上层人物,不管是底层也好,上层也罢,他们都是人类道德规范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