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老电影夺印完整版1905

老电影夺印完整版1905

发布时间:2023-08-19 20:39:58

❶ 烂菜花何支书送元宵是什么意思

源于一部老电影, 典型的“阶级教育”影片《夺印》。在剧中,烂菜花破坏合作化,腐蚀拉拢干部,总想请新来的何支书吃饭,其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是:“地主婆”烂菜花儿的一嗓子:“何支书来家吃元宵喽~~~!”在当时,这句台词几乎家喻户晓,那时满大街的孩子都在学着喊:“何支书,吃元宵喽!”。
也被拍成同名越剧。

简介:六十年代初期,为改变小陈庄的落后面貌,共产党员何文进来到了小陈庄,开展扶贫工作,在小陈庄,以陈瘸子、烂菜花,村会计为首的一伙落后份子横加阻拦,烂菜花为何支书送元宵与肉竣于打的不可开交,最后烂菜花又为色相勾引何支书,最后在朝素芳和建成进步青年的帮助下,终于抓到了偷运稻种放火烧粮仓的一伙落后份子,小陈庄在何支书的带领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❷ 老电影田华主演胡素芳是什么电影

这个叫夺印

1960年,小陈庄生产队领导权被暗藏的阶级敌人陈景宜所夺,公社党委派何文进到小陈庄任支书。阴险的陈景宜为了挤走何文进,使出用“分稻种”来划分敌我阵营的办法,并设鸿门宴促何文进上钩,何并不上他的圈套。他充分展开调查研究,当知道陈有才家生活困难,便带救济粮送上门,发现了陈景宜也让人送粮拉拢陈有才的鬼崇行为。共产党员胡素芳清查保管员账目,遭敌人诬陷,大队长陈广清敌友不分,被陈景宜利用。经何文进苦口婆心做工作,教育了陈友才,陈景宜狗急跳墙,逼陈友才沉没粮船,陈友才不从,危急时刻何文进出现,经过一场搏斗,把陈景宜、陈广西一伙一网打尽。

❸ 夺印的电影

名:夺印
导 演:王少岩 编 剧:王鸿丁毅 上 映:1963年
地 区:中国大陆
类 型:剧情片
夺印 (1963)

❹ 集60-80年代老电影名

1 老电影你记得的还有多少? Z
看朋友们评价外国电影,自己也突然兴致勃发,不过是回忆起过去的流金岁月,那些看过,难以忘怀的国产老电影。很多老电影,都是经典,百看不厌。至今回味还是那么的亲切,激动,因为它伴我成长。先就能想起名字的,看过的电影,串连成串。不知道,你记得多少?看过多少?

为了“打击侵略者”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咱们的牛百穗” 带领无数“英雄儿女” 组成“平原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 ,“红湖赤卫队” 和“回民之队”,“南征北战”展开了坚苦卓绝的“地雷战” 和“地道战” 。“红孩子” 和“小兵张嘎” 学“半夜鸡叫” 传送“鸡毛信” ,“智取华山”,“智取威虎山” “奇袭白虎团” 并攻克了“上甘岭” ,战报频传。我们的“侦察兵” “英雄虎胆” “三进山城” 打入敌人的后方“野火春风斗古城”,化名“苦菜花”写下了“渡江侦察记” 发出了“永不消逝的电波” ,为“兵临城下” “战上海” 写下了不朽的“青春之歌” 。“车轮滚滚”“大浪淘沙”,无数“风云儿女”在“烈火中永生”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和“平津战役” 奠定了“开国大典” ,新中国的大地上冉冉升起了“红日” 。

“和平年代”,艰苦“创业” 。为保卫胜利果实,”党的女儿”“红色娘子军” 改编成了“霓虹灯下的哨兵” , “闪闪的红星” 辉映在这”不夜城”的“十字街头”。此时,敌特活动仍然猖獗,突闻“保密局的枪声”,发生了“405谋杀案”,丢失了“兰盾保险箱” 里的“猎字99号”“秘密图纸”。 “大李小李和老李” 奉命追查这“蓝色档案” 。启动了“羊城暗哨”,民兵“海霞” 带领“李双双” 和“刘三姐”协助查访了“沙家浜” 的“林家铺子” 里的“72家房客” 。 “雾都茫茫”,“马路天使” 在“大桥下面” 发现了神秘的“黑三角”,直指“芙蓉镇” 的“神秘的大佛” 。在“花园街5号” “舞台姐妹” 正上演的“红灯记” 的剧场里,发现了可疑的“冰山上的来客”,于是“跟踪追击”“8千里路云和月” ,终于在“林海雪原” 发现了“熊迹” 。“钢铁战士” 驾驶“铁甲008” 经过“大决战” 的”生死搏斗”,揭开了伪装的“斗鲨” “画皮” ,终于在“国庆10点钟” 胜利的完成了任务,庆祝的鸣放了“索伦河谷的枪声” ,惊起了“乌鸦与麻雀” 。

“祖国的花朵” 在茁壮成长,然而“早春二月” 的一场“夺印” 风波,使多少家庭“决裂” 。“恶梦醒来是早晨” ,亲人成了“戴手铐的旅客”,远配“青松岭” 下。这里也成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有着多少“苦恼人的笑” ,“牧马人” 弹起了“生活的颤音”,写下了一代辛酸的“天云山传奇” 。

“好事多磨”, “十月风云” 粉碎了“四人帮”。“人到中年” 的“他俩和她俩” “归心似箭” 。在“本命年” 的“巴山夜雨” 中“第二次握手” ,”苦恋”的”知音”终于缘了“柳堡的故事” 的梦。改革开放,人们精神焕发。瞧,“白毛女,春苗,小花,阿诗玛,孔雀公主”,这“小字辈”的“五朵金花”,在“阳光灿烂的日子” ,穿上“街上流行红裙子”,戴着“高山下的花环”,和心爱的人”巴士奇遇结良缘”,展开了“庐山恋” ,去看“一江春水向东流” ,“沙鸥”翱翔,真是“天仙配” 。””雷锋的故事”感染了社会大众, “女蓝五号,女跳水队员,女理发师”虽”今天我休息”,还要主动到”女大学生宿舍”义务服务. 我们的田野”上”玉色蝴蝶”在”长空比翼”,”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回忆着那”子夜”“ 残雪”过后的“城南旧事”.

“今夜星光灿烂” ,远处传来阵阵“月亮湾的笑声”,“瞧这一家子”!我“乔老爷上轿” 赶快去献上“十五贯”,“祝福” 他们“甜蜜的事业” ,“锦上添花”!

作者: 男丁 2005-10-3 22:38 回复此发言

❺ 战上海电影刘义的扮演者是谁

战上海电影刘义的扮演者,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刘季云。

刘季云,1938年参加八路军。由于从小学习京剧喜爱文艺,1951年被调至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任演员。1957年正式调至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拍摄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五更寒》、《回民支队》、《地道战》、《暴风骤雨》、《夺印》、《鄂尔多斯风暴》《英雄虎胆》、《林海雪原》、《秘密图纸》等影片。

国庆十周年献礼片《战上海》中,刘季云扮演国民党中将刘义,展现了人物深明大义率部起义的光明态度,又将其顾虑重重老谋深算的形象极细致的表演了出来,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战上海》中刘义的原型是刘昌义中将,河北任丘人,生于1905年12月6日,1994年逝世。西北军军官学校高级班毕业。早年在西北军任职,1949年1月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兼北区兵团司令,4月代理第51军军长,5月25日在上海率部起义。上海战役结束后,刘昌义先到华东军官训练团学习,后被安排为上海市救济委员会顾问。他的官兵大部改编为解放军,南下作战。

❻ 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个在露天看电影是我们小时候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影像中太深刻了,那个时候先带上小板凳去占位置,喊上小朋友,一片空地上摆着放映机还搭了一个白布架子。

专用放映机

90年代好朴素啊!

人们坐在一起好温馨啊!

在学校读书每个礼拜五也会看电影。全校一起看。真好,那个时候觉得新鲜人满为患热闹的很,很喜欢那种感觉。

在黑灯瞎火的农村夜晚没有什么 娱乐 项目,免费露天电影这种大众消费很受欢迎,不论是战争片还是喜剧片都是乡亲们的精神大餐。

影片上影还早,大伙就匆匆吃过晚饭赶往空旷场地,一手牵小孩一手拿木凳,不时和熟人打招呼;一个个眼神里充满了精彩故事的期待。

抢占靠前的位置是每个人心里的一件大事,因为坐前排可以看清楚、听真切,还没有人干扰;于是大家想方设法往前坐,笑脸多了,客气话此起彼伏。

电影正片开始之前加一段宣传片,什么沼气修建、蚕桑管理等等,小孩子不感兴趣,在人群里追逐、打闹;一些准备找对象的男青年醉翁之意不在酒,眼神不住也往女青年身上瞟。

正片终于开始,喧闹的广场变得哑雀无声,人们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眼睛都不肯多眨,生怕精彩情节一闪而过。

电影剧终,大伙欢呼起来,议论着故事的每一个细节;忘记了寒风的吹拂和坐硬板凳的疼痛,过了一把瘾足够了。

农村看露天电影,最鼎盛时期是文革结束后的七十年代未期及八十年代。那时候经过文革十年中的娱乐单一单调,十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到一下子解放放开,大量的文革前拍摄的故事片,进口译制片复映,加上当时农村文化文娱节目严重缺乏,电视未普及。所以农村每一次放露天电影都好象节目一样,隔村隔乡都来观看,真是人山人海。我有幸曾经当过那个时期的,农村流动电影队中的一名放映员。见证和经厉过那段非凡岁月,终身难忘,现在还很怀念那个时期一些场景。农村流动电影,分为三种机型,一种是35mm的,称为大机队,由两部放映机组成,中间不用停下来停映换片,跟电影院一样机型一样放映形式,画面及声音质量较好。第二种是16mm机型,称为中机队,单机放映,因此换片时要停映,是农村电影的主力军,这种机型的拷贝(放映用的胶片)最多,影片内容最齐全丰富。第三种七十年代未期才出现的8.75mm机型,是35mm拷贝的四份之一,称小机队,是普及型。此机种灵活简单方便,很适宜转移场地,深入到每一个角落。

在我的印象中,农村放露天电影,应该是从1964年农村 社会 主义教育运动(简称四清运动)开始的,那时县电影院组织了农村电影巡回放映。因为农村面积广,县里下农村的放映队才几个,因此,在农村看上一场露天电影,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只要一得到周边有放映电影的消息,就会兴高采烈,奔走相告。

天黑了,大人们在队里出工的散工了,我们这些小朋友也把牛关进牛棚。大人们就开始准备走夜路的照明,用干衫木皮或者干麻杆束成一把,也有用干竹片的,然后用绳子缚紧,点燃后就是很好的照明物了。院子里走夜路也有用手电筒的,这些人家大多是有人在外面参加了工作的。

记得看第一部露天电影好像叫《夺印》,说的是阶级敌人用糖衣炮弹进攻,腐蚀拉拢干部,使他们丧失阶级立场。剧中一句台词,至今仍然念念不忘,一个美女地主婆在喊:“何支书,吃早饭啦!"

我与院子里的一个老光棍,算是影迷了。老光棍辈份大,算起来是我的高叔祖了。只要周边哪个大队有电影,走七八里夜路,我们也会在所不辞。因此,当时流行的一些电影,我们大多数看过。比如《刘三姐》,《打铜锣补锅》,《渡江侦察记》,《上甘岭》,《地道战》,《地雷战》等等。七十年代后,我招工到了到了后来的国企,我们厂里也有放映机,每周都有电影看。

八十年代初,一种更加轻便的,适合于农村放映的8、75拷贝小型放映机问世,农村电影得到了进一步普及,我们县每个乡都成立了电影放映队,群众看电影不再是一种奢望,可以就近在家门口看露天电影了。

要说体验,还真是有一点,感叹我们的 科技 发展得真快。我们过去要跑老远才能看到的电影,现在坐在家里,想看什么影片,点开就有,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现在的人,谁还愿意走夜路,去看露天电影呢?

科技 发展快,替代也在加快。这些年电视替代了电影,现在又兴起了手机热,真的要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才能不落伍啊。

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挺有意思的,我小时候就看过很多场这样的电影。

先说说看电影之前,全村人不论男女老少,拖家带口,都搬上自家的小板凳,浩浩荡荡地往大队赶(我们当时是在大队放露天电影的)。

很多人会带上瓜子之类的零食,我小时候常常在春天的时候,跟小伙伴去野地里去挖“羊了冠”,就是一种可以吃根茎的小野菜,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它的学名,我看电影的时候会洗上一大把揣在兜里,待到看电影的时候吃,美滋滋地边吃边看,那味道有点甜丝丝还有一点辣。

再说回放电影这事,一般电影没开始之前,场院上是十分热闹的,简直可以用“人声鼎沸”来形容,孩子哭老婆叫,有吃晚饭早先去占座的,在身边清出来他的“一亩三分地”,那里就不让别人坐了。有拿着手电满场晃大呼小叫喊人的。在电影放映之前,那场景绝对不亚于现在早市的热闹……。

待到电影开始了,虽然安静一些,但还是偶尔有喧闹声从某个方位响起,要想有现在城里电影院里那种绝对的安静,不存在的。当时的感觉跟现在的挤公交有点像,一村子人都来了,有时候还有外村来凑热闹的,闹闹哄哄的。

那时候看的电影,印象深刻的有《红高粱》,当时我好像也看不太明白,只记得一大群光着膀子的汉子抬着酒,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再就是聊斋,我记得那时我10岁左右,有一次忘了什么原因了,家里人都没去看电影,我自己去的。当天晚上大月亮地,一点都不黑,我壮着胆子回家,可是看聊斋的“后遗症”还是落下了,那之后好几天都不过劲,在家看啥都像是颗血淋淋的心脏在那里跳,简直吓个半死。

我那时候小,对男女之事还不太懂,但有些这方面的镜头还是记得,聊斋里有个镜头是有个男人把胳膊割开,挤血滴在一个女人的肚脐里,当时记得那女人肚皮白白嫩嫩的,感觉好羞耻。现在想来有些可笑,怎么一个肚皮就能让个孩子感觉羞耻呢。

其余的电影记不太清,好像看过刘晓庆演的小花,还有一个电影,忘了是什么名字了,只记得他男主角当时蛮帅的,后来才知道那是李连杰,那部电影是他早期的作品。

还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就是我们村有个人在去别村看电影时,遇到了鬼打墙。

那次是在二队放电影,我们村子是三队,去二队要经过我们村头的一个大坑,那大坑雨水充足的时候是蓄满水的,赶上干旱年头的话,就单纯的是个老大的坑了。大坑旁边种着白桦树,晚上刮起风来,树影婆娑的,在加上树叶子哗哗啦啦响,怪瘆人的,我们一帮人一起搭伴走倒也没啥,要是单独一个人肯定会害怕。

当天我看完电影和村里人一起回来,美美地睡下。第二天,却听昨天一起看电影的五婶子说,刘四昨天一晚上都没走回村子,整整围着那个大坑转了一宿,说是遇到了鬼打墙。我听了吓出一身冷汗,还好我没野到自己单独去外村看电影,否则我也会遇到鬼打墙。

五六十年代农村放露天电影.那可是农村大人小孩最高兴热闹的时候.吃过晚饭基本是家家锁门到场.墙上树上爬的都是人.村里领导先讲几句话.然后先放幻灯片”再放记录片.最后放的才是正片..放到最关键处.人人都鸟无声息.全神贯注.只听到电影机的达达声.半路很少有人离开.一直放完影片人们才如梦初醒.恋恋不舍的回家

那是七八十年代的事了。

学校里也组织看露天电影《小兵张嘎》《闪闪红星》等。

村里每隔些日子就请放影队到村里放电影。

得知消息,村民们,尤其是小孩子们都早早地吃过晚饭,拿着凳子,椅子走到屏幕前坐好,等着看电影。

屏幕其实就是一张白色的布,挂得高高的(对于当时我来说)。

等到人们都坐好了,最后面的放映员就用放影机,也就是投影仪把某部电影的内容投放在前面的白色幕布上,人们就开始看电影了。

小时候放学后,听说村里晚上演电影就特兴奋,吃过晚饭就赶紧拿起小凳子跑到演电影的地方,找个好地方,坐下来等着看电影。

放影前,人们三五成群地往那聚集,有说有笑,互相打着招呼。

看电影是小时候最有趣的事。

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怎样一种体验 ?太美了,比过年还高兴,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也就刚记事,隐约还记得村里演电影,动画片 ,红军桥,那时候太小了什么也没记住,就记住白狗子掉下水淹死了,因为太小了,只看了个开头,就呼呼大睡了,电影演晚了才醒,演的什么,真的不知道。后来慢慢长大了 ,才开始记住了电影的名字。小时候什么 娱乐 活动都没有,最美最高兴的事就是看露天电影,也不是常有,一个月就那么几场,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白天大喇叭 广播,贫下中农同志们,社员同志们,今天晚上我大队放映电影,电影的名字是平原游击队,希望大家准时观看,天还没黑,就开始挂幕,地点就是村当中棉站下坎,河边,有两颗树 ,把绳子扔到树杈上,一群孩子帮忙,才把银幕挂起来,一会全村人都拿着凳子来了,叽叽喳喳的可热闹了,放电影的先要对光,一道强光打在银幕上 ,左挪右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正,小孩子把手伸出来,做各种各样的动作,银幕上留下他们的首影,老鹰捉小鸡,太好玩了,放电影的一通骂,小孩子才不敢淘气了,电影就开始了。那时候的电影百分之八十都是黑白的,几乎很少是彩色的,我们管它叫带色的。最开始是加片,一般是新闻简报,相当于新闻联播,就是国家大事 ,接见外宾什么的 ,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红旗渠,消灭小地老虎,农业学大寨。有时候演到一半 或刚演个开头,下雨了,或者停电了,大家这个骂呀,就是不家走,等着来电,演完都后半夜了。更可气的是传的非常广,说晚上演电影,演电影的没来,大伙一个劲的骂娘,编了个顺口溜,叫加片磨鞋底,白跑英雄传。那个时候看过的电影实在太多了,黑白故事片有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回民之队,洪湖赤卫队,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英雄儿女,三进三出,家,我这一辈子,夺印,李双双,李二嫂改嫁,小二黑结婚,钢铁战士,战友,奇袭,铁道卫士,雷锋,斗鲨,古刹钟声,野火春风斗古城,四零五谋杀案,保密局的枪声,特高课在行动,五十号兵站,虎胆英雄,智取华山,柳堡的故事,烈火中永生,永不消失的电波,暴风骤雨,满意不满意,李时珍,乔老爷上轿,杨乃武与小白菜,等等,太多了,记不住了,彩色电影不是很多,印象深刻的是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杜鹃山,青松岭,艳阳天,金光大道,激战无名川,火红的年代,海霞,戴手铐的旅客,黑三角,决裂,春苗,红雨,风雨下钟山,拔歌的故事,从奴隶到将军,北斗,霓虹灯下的哨兵,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宝莲灯,归心似箭,骆驼祥子,战上海,珊瑚岛上的死光,甲午风云,红色娘子军,梁山伯与祝英台,追鱼,红楼梦,铁甲零零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野猪林,难忘的战斗,等等,外国故事片也不少,看不见的战线,鲜花盛开的村庄,卖花姑娘,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追捕,佐罗,泥罗河上的惨案,七十九级台阶,宁死不屈,脚印,多瑙河之波,列宁在一九一八,地下游击队,埃及艳后,东方夜谭,乡村女教师,一个护士的故事,摘苹果的时候,火车司机的儿子,沸腾的生活,流浪者,奴里,叶塞尼亚,巴黎圣母院,回故乡之路,伏击战,保尔柯察金,百万英镑,淘金记,大蓬车,战斗的早晨,海岸风雷,东方快车谋杀案。等等数也数不过来。

❼ 哪部电影插曲是打靶归来

no,这首歌并不是老电影的插曲,而是纪录片插曲
这里还有很多...

1 苦菜花开闪金光《苦菜花》 2 冰山上的雪莲《冰山上的来客》 3 珊瑚颂《红珊瑚》 4 牧羊曲《少林寺》 5 草原牧歌《草原上的人们》 6 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南海风云》 7 赞歌《东方红》 8 满怀深情望北京《创业》 9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纪录片插曲” 10 小燕子《护士日记》 11 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雷锋》 12 让我们荡起双桨《祖国的花朵》 13 我爱你,塞北的雪“纪录片插曲” 14 共产儿童团歌《红孩子》 15 卖报歌《报童》影视名歌(六) 1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铁道游击队》 2 英雄赞歌《英雄儿女》 3 绣红旗《江姐》 4 打靶归来“纪录片插曲” 5 游击队之歌《东方红》 6 四渡赤水出奇兵《槐树庄》 7 九曲典河《苦菜花开》 8 嫂子颂《赵尚志》 9 军民团结一家亲《红色娘子军》 10 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洪湖赤卫队》 11 手拿碟儿唱起来《洪湖赤卫队》 12 数九寒天下大雪《洪湖赤卫队》 13 黄河边两个老乡对唱《黄河大合唱》 14 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纪录片插曲” 15 延安颂《永不消逝的电波》影视名歌(七) 1 知音《知音》 2 妈妈教我一支歌《小街》 3 乌苏里船歌“纪录片插曲” 4 我们是黄河泰山“纪录片插曲” 5 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青春》 6 汾河流水哗啦啦《汾水长流》 7 在太行山上《风雪太行山》 8 蝴蝶泉边《五朵金花》 9 我们美丽的祖国“纪录片插曲” 10 花香鼓舞《花香鼓舞》 11 红霞《红霞》 12 渔家姑娘在海边《海霞》 13 故乡是北京“纪录片插曲” 14 大实话《焦裕禄》 15 大江东去浪淘沙《大浪淘沙》影视名歌(八) 1 送别《怒潮》 2 大别山上杜鹃花开《吉鸿昌》 3 兄妹开荒《兄妹开荒》 4 父老乡亲《太阳岛上》 5 糊涂的爱《创业》 6 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哈尔滨的夏天》 7 毛主蒿的话儿记心上《地道战》 8 我为祖国献石油《创业》 9 知心的话对党说《夺印》 10 清粼粼水来蓝莹莹的天《小二黑结婚》 11 愿亲人早日养好伤《沂蒙颂》 12 党啊!亲爱的妈妈“纪录片插曲” 13 满江红《岳飞精忠报国》 14 乡恋《三峡传说》 15 中国永远辉煌“纪录片插曲”

❽ 田华有军街吗是什么军街

田华没有军街,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1958年,八一厂拍摄影片《江山多娇》时,特意邀请田华扮演剧中的女青年岳仙。之后,田华被正式调入八一厂演员剧团,成了一名军队电影演员。

田华先后参加拍摄了《碧海丹心》《夺印》《白求恩大夫》《秘密图纸》《奴隶的女儿》《猎字99号》《法庭内外》《通天塔》《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10多部电影,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荣获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入选新中国22大影星行列,获“中国电影世纪奖”称号。

1986年,田华带领剧团演员到云南老山前线慰问部队。一走就是9天,连续演出20多场,官兵最多时一场达到2000多人,少的只有一个炮位上的几名战士。

从一个阵地跑到另一个阵地,从一个炮位跑到另一个炮位,从一个“猫耳洞”钻到另一个“猫耳洞”,他们称赞田华演出小分队是“八一敢死队”。

(8)老电影夺印完整版1905扩展阅读

田华的成就:

2007年,田华担任了“山花工程”爱心大使,帮助引导一些企业对山区贫困学生进行资助。

2014年4月22日,田华参加由环保部直属机构中华环保联合会与北京市朝阳区环境保护局主办的“建设美丽中国 践行低碳生活”即纪念第45个“世界地球日”活动。

5月23日,参与由中国市长协会和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女市长爱尔慈善基金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世界从此欢声笑语’中国项目慈善之夜”主题公益活动。

中华环保联合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顾问、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形象大使、中国榜样公益爱心大使。

❾ 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七十年代的农村露天电影,如果那村晚上有电影,会传的很快,而且会兴奋很长时间,那怕是看过几遍的“三战”也是提前吃饭,老早的去占地方的。

七十年代农村的露天电影,最明显的是一部放映机,中间要换四回胶片。看到正过瘾的时候换胶卷,大家会不约而同的喊一嗓子。

有的电影看过几遍了还是要去看,甚至跑到其他村去看。孩子们基本都不拿板凳,都是坐在地上,演到一半就都躺在地上睡着了,大人们都散场了,才有醒来回家的。

到了八十年代初,只要是站在旁边看的小青年,基本注意力都在旁边的女孩身上了。

陆续的有了电视 ,电影在农村就失去了市场。

时间的推移,让该出现的事物必然出现。该消失的也必然消失。

就怕电影机和发电机出故障!还怕天气不好!夏天怕下雨!冬天怕下雪!一年四季怕刮风!那时候农村没有 娱乐 活动!唯一盼望的就是公社的电影队进村给放场电影!那时候看场电影就象过年似的盼啊盼啊!啊总算是把你们给盼来了!一听说今天晚上咱们村放电影!那个高兴劲呵!真是要多高兴有多高兴!

这个在露天看电影是我们小时候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影像中太深刻了,那个时候先带上小板凳去占位置,喊上小朋友,一片空地上摆着放映机还搭了一个白布架子。

专用放映机

90年代好朴素啊!

人们坐在一起好温馨啊!

在学校读书每个礼拜五也会看电影。全校一起看。真好,那个时候觉得新鲜人满为患热闹的很,很喜欢那种感觉。

年岁大一点的人们都会有在农村看露天电影的经历,现在回忆起来快乐无比、幸福满满。

那个年代人们主要的业余文化生活,就是听广播、读报纸、看杂志、读小说、偶尔看看露天电影,虽然单调了一点,但都很快乐,也很享受,更是满足。那时候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多是你帮我、我帮你、互帮互助、家常理短,有时间会谈论电影里人物场景、孩子成长、集体福利、生产队建设、公社大干快上的发展情况、国家新闻与新政策等,每个人都用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昂的革命斗志,投入到家乡的生产和建设之中。那时候的人们不物质、讲奉献, 社会 公平和谐,不讲房子、车子、票子,没有黄赌毒,有的只是:合作医疗到农村去,农民享受到免费的医疗待遇;开展青年学生上山下乡运动,接受农村教育;发展集体经济,壮大集体利益,建水库、修桥梁、开荒山、修梯田,加快三线建设,实现农业机械化;在学校里,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训练、打球的喝彩声、音乐课甜美的歌声,一幅最美丽、最动听、最活泼、最充满活力、最欢快动人的画卷展现在眼前;公平的集体经济生活,人们活得轻松、活得纯真、活得 健康 、活得幸福感爆棚;那时候的 社会 风尚良好,电影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整个 社会 崇尚敬老爱幼、团结互帮、积极向上、大公无私,没有尔虞我诈、坑绷拐骗。

那时候的农村天空是蓝蓝的,田地向图画一样整洁有序,开工的钟声、有线广播的喇叭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号子声,涓涓小河的流水声,真是美妙至极,特别是晚上看上一场露天电影,真如同过节和参加盛会一样,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

在黑灯瞎火的农村夜晚没有什么 娱乐 项目,免费露天电影这种大众消费很受欢迎,不论是战争片还是喜剧片都是乡亲们的精神大餐。

影片上影还早,大伙就匆匆吃过晚饭赶往空旷场地,一手牵小孩一手拿木凳,不时和熟人打招呼;一个个眼神里充满了精彩故事的期待。

抢占靠前的位置是每个人心里的一件大事,因为坐前排可以看清楚、听真切,还没有人干扰;于是大家想方设法往前坐,笑脸多了,客气话此起彼伏。

电影正片开始之前加一段宣传片,什么沼气修建、蚕桑管理等等,小孩子不感兴趣,在人群里追逐、打闹;一些准备找对象的男青年醉翁之意不在酒,眼神不住也往女青年身上瞟。

正片终于开始,喧闹的广场变得哑雀无声,人们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眼睛都不肯多眨,生怕精彩情节一闪而过。

电影剧终,大伙欢呼起来,议论着故事的每一个细节;忘记了寒风的吹拂和坐硬板凳的疼痛,过了一把瘾足够了。

当时的电影只有七部样板戏,每部都看多遍,其中故事情节耳熟能详,因当时没有别的 娱乐 项目,还是得知大队要放电影还很兴奋。

当时看电影最怕的是下雨刮风,当时的孩童,一听说大队要放电影,打听放什么故事片,即使看过多遍也很兴奋,不午上课都听不进去老师所讲,放学后早早搬上橙子,去操场站地方,并在地上挖个小坑,尿尿用,早早盼天黑,最担心的是后边一打架,总怕是自己哥参与打架,当时青年总爱打架。

总之当时看电影,风里来雨里去,可少年的我是快乐的。

在我的印象中,农村放露天电影,应该是从1964年农村 社会 主义教育运动(简称四清运动)开始的,那时县电影院组织了农村电影巡回放映。因为农村面积广,县里下农村的放映队才几个,因此,在农村看上一场露天电影,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只要一得到周边有放映电影的消息,就会兴高采烈,奔走相告。

天黑了,大人们在队里出工的散工了,我们这些小朋友也把牛关进牛棚。大人们就开始准备走夜路的照明,用干衫木皮或者干麻杆束成一把,也有用干竹片的,然后用绳子缚紧,点燃后就是很好的照明物了。院子里走夜路也有用手电筒的,这些人家大多是有人在外面参加了工作的。

记得看第一部露天电影好像叫《夺印》,说的是阶级敌人用糖衣炮弹进攻,腐蚀拉拢干部,使他们丧失阶级立场。剧中一句台词,至今仍然念念不忘,一个美女地主婆在喊:“何支书,吃早饭啦!"

我与院子里的一个老光棍,算是影迷了。老光棍辈份大,算起来是我的高叔祖了。只要周边哪个大队有电影,走七八里夜路,我们也会在所不辞。因此,当时流行的一些电影,我们大多数看过。比如《刘三姐》,《打铜锣补锅》,《渡江侦察记》,《上甘岭》,《地道战》,《地雷战》等等。七十年代后,我招工到了到了后来的国企,我们厂里也有放映机,每周都有电影看。

八十年代初,一种更加轻便的,适合于农村放映的8、75拷贝小型放映机问世,农村电影得到了进一步普及,我们县每个乡都成立了电影放映队,群众看电影不再是一种奢望,可以就近在家门口看露天电影了。

要说体验,还真是有一点,感叹我们的 科技 发展得真快。我们过去要跑老远才能看到的电影,现在坐在家里,想看什么影片,点开就有,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现在的人,谁还愿意走夜路,去看露天电影呢?

科技 发展快,替代也在加快。这些年电视替代了电影,现在又兴起了手机热,真的要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才能不落伍啊。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的人民公社有一个小放映队,晚上抡流到各村放电影,电影的名字就是那几部老片子,一个影片重复放半个月,我们几个小孩子也到各村乱窜场场不耽误。电影都是在农村的麦场或戏台前放映,小孩子在天还没有黑下来,就把小橙子,马扎子,长板凳摆在了电影场上,叫"占地方"。在室外看电影,夏天苍蝇、蚊子到处飞,咬的人们满脸起泡;冬天看电影,则冻的脚丫子疼,冻的小耳朵直发痒,冬天在室外看电影太冷了!

太好、太热闹、太开心了!

遗憾的是,那场面回不去了。 可以说,那是我们童年时最快乐的事情。每年夏天,只要村里来了放电影的,那村里的娃些不知要多高兴呢!村子里一下就沸腾了。到处都听见娃些大呼小叫地喊:“演电影啦、演电影啦!”一听到这个好消息,我们那些小伙伴们心里就乐开了花,大们也着急地早早地做好晚饭,准备着吃过饭,搬上凳子去我们的学校院里看电影。男女老少都要去的。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也要去,下至吃奶的孩子,年轻的媳妇们抱着孩子,一边喂奶一边看电影,什么都不误。院子里挤得满满当当。为了让电影早点开演,你看吧!有的帮忙拉屏幕,有的帮忙摆放机子,有的帮忙搭台子,反正是忙得不亦乐乎!聚集在一起的孩子们,你看那耍闹、玩吧、就别提有多高兴了。满场地跑吗、闹呀!大人们坐在一起,也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个不停。虽然是晚上了,但那时候,那个学校却是我们欢乐的海洋。

多年以后,我们长大了, 社会 发展了,家里都有了电视,人们渐渐地就不看电影了,也没有有再来村里放电影了。尤其现在人们有了手机,人们更是能随时方便地想看什么看什么,谁还愿意那样半夜三更冷冷地守在露天院子里看电影呢?现在的孩子想想都不可能。但,我们小时候,那可是真实的,快乐的日子。多么美妙的回忆啊!写着、写着,我都快乐着!

农村看露天电影,最鼎盛时期是文革结束后的七十年代未期及八十年代。那时候经过文革十年中的娱乐单一单调,十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到一下子解放放开,大量的文革前拍摄的故事片,进口译制片复映,加上当时农村文化文娱节目严重缺乏,电视未普及。所以农村每一次放露天电影都好象节目一样,隔村隔乡都来观看,真是人山人海。我有幸曾经当过那个时期的,农村流动电影队中的一名放映员。见证和经厉过那段非凡岁月,终身难忘,现在还很怀念那个时期一些场景。农村流动电影,分为三种机型,一种是35mm的,称为大机队,由两部放映机组成,中间不用停下来停映换片,跟电影院一样机型一样放映形式,画面及声音质量较好。第二种是16mm机型,称为中机队,单机放映,因此换片时要停映,是农村电影的主力军,这种机型的拷贝(放映用的胶片)最多,影片内容最齐全丰富。第三种七十年代未期才出现的8.75mm机型,是35mm拷贝的四份之一,称小机队,是普及型。此机种灵活简单方便,很适宜转移场地,深入到每一个角落。

阅读全文

与老电影夺印完整版1905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名星名字大全男 浏览:427
女妖狩猎人类是什么电影名字 浏览:391
男子靠嗅觉挽救整个飞机是什么电影 浏览:543
泰国教育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942
三个故事组成的法国电影 浏览:359
宁死不屈电影完整免费观看 浏览:784
励志动画片大全电影 浏览:605
我给大家推荐一部电影 浏览:475
八个字电影最后是叔的名字 浏览:101
新郑丹尼斯电影院营业时间 浏览:377
电影院吃东西被人说怎么办 浏览:518
微商低价电影票 浏览:207
顽主电影腾讯完整版 浏览:99
会去电影院英语怎么说 浏览:906
除暴电影预告的音乐是什么 浏览:597
电影八百罗汉粤语版 浏览:277
艺海网电影大全app 浏览:539
有一部外国电影关于裁缝 浏览:724
电影英雄音乐风格 浏览:302
明天我将去电影院吗英语 浏览: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