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影《暖》影评:爱你的人就在身边,别辜负!
电影肆租《暖》根据莫言先生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而成,情节简单明了,画面唯美清新,略带些伤感。
电影用倒叙的方法,讲述女主人公暖与三个男人爱恨纠葛。她总把希望寄托于男人身上,不断期盼着,不断失望着。
第一个是浓烈的爱,飞蛾扑火的爱。当暖见到英俊潇洒的武生呆住了,沉溺于他一举一动。
电影中一个片段就把暖的痴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武生对着镜子上妆时,暖在一旁一动不动地望着他,眼里闪着光,这光从来没在别的男人身上投射过。
武生夸暖善良,能歌善舞,天生唱戏的料。暖心动了,想跟着武生走,求助于团长无果。
当天武生走了,两人都没有说话,武生递给她一个小镜子,他们笑了。
暖一直在等,等武生兑现他会回来的承诺,做好了只要他来她就嫁给他的准备,可惜他一去杳无音态雹凳信。
第二个是始于秋千终于秋千、青梅竹马的爱,林井河大暖几岁,天长日久地相处,他对暖有了爱意。
在武生走后,他劝暖别等了,暖就说武生不回来就嫁给他。那一天,在秋千上,暖第一次把身体靠在他身上,他多希望就这样一直荡下去,永不停息。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井河考上大学那天,秋千意外地断了,暖跌帆旅落下来,腿瘸了。
上大学那天,井河郑重地对暖父亲说他会回来娶暖,但暖退缩了,她感觉她配不上他。但内心里还是相信了他的承诺,又一次开始翘首期盼,等来却是几封信和一双皮鞋。
第三段是命运折服,无奈之下的低嫁。暖是不幸的,但她又很幸运。命运的无常、残废的身体、执着的哑巴、对现实的低头让她和哑巴结了婚,生个女孩叫丫。
看完电影,最让感动就是哑巴,在与暖发生故事的三个男人中,哑巴是最执著的,同时他的爱是最没有竞争力,单恋的他孤独守着对暖的爱,含而不露。于是井河与暖度过快乐时光的秋千架,成了他释放情感最好的地方。
他的爱是伟大的、是成全的。当井河走时,他让暖和女儿跟他走,这是何等的胸怀。爱就是你高兴时我就高兴,你幸福时我就满足。
哑巴是个可以依靠的男人,这美德都不是井河和小武生所具备的。对于暖来说,无论何时都有一个男人在爱着她。
“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幸运的是,暖最后知道了,要不也不会推搡着哑巴远去。
虽然暖与哑巴的生活,贫穷辛劳,但中年人的生活,撕开本来的面目,日子揉碎了,都带着一丝悲凉,这就是生活本来的面目。
愿我们每个人,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B. 求电影《暖》结尾男主人公最后说的那段话!!~~
我的承诺就是我的忏悔
人都会做错事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弥补过失
如此说来 我是幸运的
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
一个人即便永不还乡
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恋
如此说来 哑巴是幸运的
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
哑巴给予暖的我并不具备
如此说来 暖是幸运的
C. 电影《温暖的尸体》的结局怎么样
《温暖的尸体》片头一开始就出现了我们帅气的男主——一只感染病毒的丧尸R,尽管是丧尸,但是恶心的特效丧尸装也遮不住他帅的特质,作为一个僵尸,R渴望得到人类的肉体,丧尸特别喜欢吃人的脑子,他们能在吃人类脑子的时候,感知人类的生活情感经历,体验不一样的生活,而没被吃掉脑子的人类,就会被感染成为丧尸,人类世界岌岌可危,政府将被感染的地区通通都隔离了起来。
僵尸R的转变在僵尸界掀起了很大的波动,一大波僵尸看到了治愈的曙光,跟随男主转变,最后男主在女主和丧尸小伙伴的帮助下恢复成为了人类,原来,感情真的可以治愈疾病,可以让丧尸恢复正常,当然电影中还有很多曲折离奇的桥段,比如统治丧尸界终极大boss的阻挠,女主得知男主吃掉男友的离开,女主父亲对男主的怀疑甚至伤害......都让这部电影特别出彩
D. 关于电影《暖》,看过的请进来
没有走。
井回城市去了。
整个故事没有很具体的交代大家的结局。
但可以了解到,井是回去了,暖一家还在家乡继续生活。而井给了暖的女儿一个新的许诺,带他到城里念书,
E. 《暖》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暖》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戏里有个标志物,就是这个秋千架,有时它载着主人公和心情一起高高扬起似乎可以摆脱引力的束缚自由地去飞,有时它象暖的落寞心情一样兀自地矗立,其实人的情感就象秋千一样,虽然有低低高高但又怎么可能摆脱锁链的束缚呢,源于文字间的白描故事经过霍导的上色再造,终于活色生香地呈现到了观众面前。
通过故事的形态和故事的各个侧面表现了世俗的泥沼怎样陷住了人们的身体及头脑,记录了一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男人和女人们挣扎着构成了婚姻的风景,人性的挣扎、疲惫的心灵陷在泥泞中,却又不甘心地抱有一点可怜的希望;然而,时间像流水,一去不复返,让观众相信这样的描述,使一个平凡的故事能够吸引人们去关注人物峰回路转的命运,体味着人生无常的无情而被惊慑。
这部作品不一定是当代最杰出的,但一定是一部有着鲜明风格的让人感动的作品。因而,好的作品也必将在市场上取得骄人的成绩。
在现实社会中,面对真诚的挑战,人们总是困惑不已,生活中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回避真诚,并按照一种定势去选择面具,戴上且不停地更换,于是便有了双重人格与虚构。但是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挥之不去的记忆,都有最柔软的角落期待被抚慰和触摸,这却是无法回避与伪饰的“原罪”。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的影片《暖》以极其真诚的故事架构与飘逸唯美的影像,消融了长久以来人们借以藏身的伪善,唤起了人类原始的情感冲动,将我们带入那梦一般、诗一样的过往。
霍建起导演的电影《暖》是用“唐诗宋词的意境”(霍建起语)拍摄出来的一个现代农村的爱情故事,讲的是一个农村青年在城里生活了十年,一次偶然回到故乡,遇见了自己初恋的情人,由此牵出的一段情感往事……暖远远高飞的梦想与对爱情的渴望一起滋生,一次荡秋千不幸摔断了腿,也折断了她远飞的翅膀,打碎了她对爱情的梦想;林井河满腔热情化作一个无法兑现的承诺;哑巴的字典里没有“自卑”,他最终得到了他一生的爱。这是一部纯粹的情感影片,是一个漂亮女孩与三个男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是关于承诺与背叛的终极诠释,是企图振翅高飞却跌落尘埃的虚妄无力,是美丽与背叛,丑陋与真情的冥迷思辨。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所包容的却很多:梦想、遗憾、理解,以及逝去的岁月。
一如既往的凡人小事,同样唯美温情的人生际遇,霍建起这次用凄美表述爱情,用记忆温暖伤痛。《暖》是一部很唯美的影片,忧伤、凄美,清新含蓄,舒缓深情,给人一种恬淡的意境。优美的画面配上舒缓却略带伤感的音乐,影片用一种朴实的风格表现了一段情,一段逝去的过去。导演用清新内敛的故事情节和影像风格打造了电影的美感,捍卫住了人性中的悲悯,又超越了悲悯,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平凡人性中的高尚情怀。
影片一开始,暖的出场就让人心头一酸。一个曾经美丽,充满了活力和灵气的女孩,如今已变成了一个步履蹒跚,弯腰驼背,眼如死灰,连擦身子都不避人的粗俗女人。面对井河的同情和悔恨,“好?啥叫好?合适?啥叫合适?”暖的一连串反问让人感到绝望,绝望带来了忧伤,带来了安于现状的妥协和沉默。其实,生活原本如此,面临生存的困境,每个人都需要义无反顾地承受。
影片中井河有这么一句台词:“遇到一个人,你对现实生活的全部感受就会突然改变。”这句类似对自己拷问的话并不是在煽情,而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感悟。难道尘世间所有人的烦恼、遗憾和伤痛都是相似的吗?回想一下,我们不也曾多次在一些回忆悄然来袭的瞬间,突然感到那些自以为苦心经营多年,已经坚固无比的心理防线就那么土崩瓦解了。就像刘忆斯说的:“我们的忘却就是我们的怀念。”
影片中最后送别井河的那场戏,是这部电影的高潮。暖拒绝了哑巴让她和女儿跟井河走,搀着哑巴一起向自己的家走去。这时,我很庆幸此前我种种庸俗的猜测最终都化解在释然中。暖和哑巴渐渐远去的背影,此时看起来是那么的和谐。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它既不是假设,也不是虚构,而是真真切切地在继续着。我们看着看着,走着走着,过着过着,就习惯了。一切都是那样的顺理成章,生命就是以如此坚强的姿态承受和化解着突如其来的非难。
霍建起的《暖》,真的给人一种暖暖的回味?熏它充盈、饱满、充满了张力和诗意,令人难忘。侯孝贤早期电影如《童年往事》里静谧的田园诗情与饱含眷恋感的画外回忆,以及小津电影里人物的安详平和,都在《暖》中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归宿。霍建起试图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具体在影片中表现为对逝去时光的带着遗憾与伤感的缅怀与忏悔,以及面对迷茫未来不得不选择的面对。“暖”的女儿成为主人公的生命和希望的延续,而导演本人则明显地在通过这个寓言化的情节剧,为自己于现代与传统更替互动的风起云涌的电影创作时代里找到明晰定位。所以,暖既是人、也是情;而《暖》说的既是爱情与生命的“暖”,也是电影人记忆中的期待中的电影创作现实里的“暖”。
挥之不去的淡淡忧伤让电影《暖》不出意外的获得了当年的金鸡奖最佳影片,同时获得了最佳编剧;去年在由巩俐担任评委会主席的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它还获得了两项大奖:影片获金麒麟奖,日本演员香川照之获最佳男演员奖。霍建起电影不事张扬的频频获奖是当代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他每部影片里的角色在开始都企图在价值观念上有所突破,但到影片结尾,在道德观念上都进行了回归。在霍建起的“电影镜界”中,人类的伦理禁忌他是不会触碰的,对主流价值取向的完全认同必然能够换取主流意识形态对他影片的认同,这是他的电影能够频频获奖的重要因素。在《暖》中,人物关系一直存在着重复性的三角结构,这一切使影片努力传达的忧伤温暖的情绪油然而生,呈现出霍建起坚守的中国传统的伦理情境。“艺术未必要直面现实”(霍建起语),影片精心选择的叙事角度和手法,加上刻意设计的恬淡含蓄的影像,霍建起努力在给现实的残酷罩上一层柔光镜。
霍建起的“镜语”温文尔雅,摄影机的运动不紧不慢,表达人物情绪的镜头节奏不慌不忙,情节叙事舒缓平和,影片极其内敛、节制,成就了东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若有若无的含蓄美感。正如导演自己所说:“我的影片特别安静,有时候自己从头看这些片子,也会沉浸在其中。我是有乡土中国情结的,影片全都是写人性、感情的,需要看的人能沉下心来,在特别安静的状态下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味道。”
霍建起就是用形式感颇为精致的影像、铺张的音乐与规避人物情感剧烈冲突和社会现实残酷性的叙事,去追求一个人类精神家园的“理想国”。无论是上个世纪末的精神困顿与这个世纪的虚无与狂欢都不能使他为之所动。美术师的出身使他的电影在影像的视觉构成上与他采用的叙事形态有一种很好的互文承接的关系。著名的美学家莱辛十分称道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的表现方式:雕塑家没有采取拉奥孔与他的孩子们被毒蛇缠绕,痛苦、恐惧、绝望等强烈情感爆发的瞬间,而是将这种种情感爆发前得以顺利用雕塑这种空间艺术永远的保留下来。因为,作为空间艺术,如果在作品中将一切可能性都表现出来而不加任何节制,观众就丧失了想像的空间。作为时空艺术的电影也是一样,在电影的物理空间中,一切都可见,节制的方式可以在流动的画面中制造不可见的因素,增强情感的张力。于是,一场柏拉图式的恋爱或者无法得到满足的爱情悲剧才更能在观众心目中久久萦绕不去。所以,霍建起的这部“温和”的影片《暖》才会被我们记住。
影片的人工布光散发着诗情画意,充满着一种小布尔乔亚的情趣。其镜语章法精致无伦,构图色调的优美明丽,场面纯净漂亮,情景交融,细腻而生动地表达了这个多主题叙事。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使用了许多蓝青色调油画质感的“静物”的特写镜头,一盆清水中浮着一条白毛巾;老旧的炉灶上老旧的水壶蒸汽,一支老旧的青花瓷罐立在一旁;白瓷碗中刚敲入的鸡蛋清清黄黄,撒上一些绿的葱花红的辣椒,出奇的优美干净,就像霍建起用的每一个演员,干净靓丽。霍建起无疑是个唯美主义者,显然在他眼里,美高于真,是至上的创作原则。电影里,无论主题、情节、人物、画面、细节都是按照美的原则打造,处处可看到导演的良苦用心。
当然,影片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唯美而富有质感的画面背后所架构的故事完全是霍氏自己的语境风格在演绎延续,全篇节奏沉缓,缺少现代节奏该有的紧凑和充实,用冗长频繁的台词表现人物的内心,使得剧情缺乏一种内在的张力。影片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最大的改动可以说是将黄河文化移植易装为长江文化。虽然有了稻田、溪流、池塘、水牛、绵绵细雨等作为影片点缀或作为情绪与环境氛围的参与,《暖》却依然没有逃出张艺谋早期民俗电影的繁复。影片中对荡秋千、婚礼、灯节的铺排与仪式化的描述,乃至庭院里红灯笼的高高挂都可在张艺谋的电影里找到明确的参照。莫言确实通过《红高粱》影响了张艺谋,但《暖》从某种意义上看作为张氏民俗电影的南方镜像现代版的存在,必然地处在一种尴尬的境遇里——在虚构与写实、激情与温情、刻意与自然、传统和现代的冲突的漩涡里,正如影片中井河纠缠在过去“暖”和现在的“暖”中一样。
霍建起的影片内核总是淡然而不乏悠远的怀旧。不过霍建起式的怀旧,并非全然的哀悼,而是始终夹杂着一缕深情的凝视,所以,霍建起式的青春,忧伤而不疯狂,爱情虽有碎裂却最终能缝合成一道隽永的风景。英国残废的女诗人白朗宁夫人著名的十四行诗中曾有这样的句子:“听哪,那银铃般的声音?蛐不是死,而是爱!”我们“因为爱,所以懂得。”我们因为爱,所以记住,记住这样一部唯美的片子,将我们带进了原始情感的美丽漩涡,带进了那藏匿着忧伤与本真的过往。
F. 分析电影《暖》
你好,楼主,我为您找到的资料。如果满意,谢谢采纳。 在现实社会中,面对真诚的挑战,人们总是困惑不已,生活中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回避真诚,并按照一种定势去选择面具,戴上且不停地更换,于是便有了双重人格与虚构。但是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挥之不去的记忆,都有最柔软的角落期待被抚慰和触摸,这却是无法回避与伪饰的“原罪”。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的影片《暖》以极其真诚的故事架构与飘逸唯美的影像,消融了长久以来人们借以藏身的伪善,唤起了人类原始的情感冲动,将我们带入那梦一般、诗一样的过往。
霍建起导演的电影《暖》是用“唐诗宋词的意境”(霍建起语)拍摄出来的一个现代农村的爱情故事,讲的是一个农村青年在城里生活了十年,一次偶然回到故乡,遇见了自己初恋的情人,由此牵出的一段情感往事……暖远远高飞的梦想与对爱情的渴望一起滋生,一次荡秋千不幸摔断了腿,也折断了她远飞的翅膀,打碎了她对爱情的梦想;林井河满腔热情化作一个无法兑现的承诺;哑巴的字典里没有“自卑”,他最终得到了他一生的爱。这是一部纯粹的情感影片,是一个漂亮女孩与三个男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是关于承诺与背叛的终极诠释,是企图振翅高飞却跌落尘埃的虚妄无力,是美丽与背叛,丑陋与真情的冥迷思辨。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所包容的却很多:梦想、遗憾、理解,以及逝去的岁月。
一如既往的凡人小事,同样唯美温情的人生际遇,霍建起这次用凄美表述爱情,用记忆温暖伤痛。《暖》是一部很唯美的影片,忧伤、凄美,清新含蓄,舒缓深情,给人一种恬淡的意境。优美的画面配上舒缓却略带伤感的音乐,影片用一种朴实的风格表现了一段情,一段逝去的过去。导演用清新内敛的故事情节和影像风格打造了电影的美感,捍卫住了人性中的悲悯,又超越了悲悯,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平凡人性中的高尚情怀。
影片一开始,暖的出场就让人心头一酸。一个曾经美丽,充满了活力和灵气的女孩,如今已变成了一个步履蹒跚,弯腰驼背,眼如死灰,连擦身子都不避人的粗俗女人。面对井河的同情和悔恨,“好?啥叫好?合适?啥叫合适?”暖的一连串反问让人感到绝望,绝望带来了忧伤,带来了安于现状的妥协和沉默。其实,生活原本如此,面临生存的困境,每个人都需要义无反顾地承受。
影片中井河有这么一句台词:“遇到一个人,你对现实生活的全部感受就会突然改变。”这句类似对自己拷问的话并不是在煽情,而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感悟。难道尘世间所有人的烦恼、遗憾和伤痛都是相似的吗?回想一下,我们不也曾多次在一些回忆悄然来袭的瞬间,突然感到那些自以为苦心经营多年,已经坚固无比的心理防线就那么土崩瓦解了。就像刘忆斯说的:“我们的忘却就是我们的怀念。”
影片中最后送别井河的那场戏,是这部电影的高潮。暖拒绝了哑巴让她和女儿跟井河走,搀着哑巴一起向自己的家走去。这时,我很庆幸此前我种种庸俗的猜测最终都化解在释然中。暖和哑巴渐渐远去的背影,此时看起来是那么的和谐。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它既不是假设,也不是虚构,而是真真切切地在继续着。我们看着看着,走着走着,过着过着,就习惯了。一切都是那样的顺理成章,生命就是以如此坚强的姿态承受和化解着突如其来的非难。
霍建起的《暖》,真的给人一种暖暖的回味?熏它充盈、饱满、充满了张力和诗意,令人难忘。侯孝贤早期电影如《童年往事》里静谧的田园诗情与饱含眷恋感的画外回忆,以及小津电影里人物的安详平和,都在《暖》中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归宿。霍建起试图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具体在影片中表现为对逝去时光的带着遗憾与伤感的缅怀与忏悔,以及面对迷茫未来不得不选择的面对。“暖”的女儿成为主人公的生命和希望的延续,而导演本人则明显地在通过这个寓言化的情节剧,为自己于现代与传统更替互动的风起云涌的电影创作时代里找到明晰定位。所以,暖既是人、也是情;而《暖》说的既是爱情与生命的“暖”,也是电影人记忆中的期待中的电影创作现实里的“暖”。
挥之不去的淡淡忧伤让电影《暖》不出意外的获得了当年的金鸡奖最佳影片,同时获得了最佳编剧;去年在由巩俐担任评委会主席的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它还获得了两项大奖:影片获金麒麟奖,日本演员香川照之获最佳男演员奖。霍建起电影不事张扬的频频获奖是当代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他每部影片里的角色在开始都企图在价值观念上有所突破,但到影片结尾,在道德观念上都进行了回归。在霍建起的“电影镜界”中,人类的伦理禁忌他是不会触碰的,对主流价值取向的完全认同必然能够换取主流意识形态对他影片的认同,这是他的电影能够频频获奖的重要因素。在《暖》中,人物关系一直存在着重复性的三角结构,这一切使影片努力传达的忧伤温暖的情绪油然而生,呈现出霍建起坚守的中国传统的伦理情境。“艺术未必要直面现实”(霍建起语),影片精心选择的叙事角度和手法,加上刻意设计的恬淡含蓄的影像,霍建起努力在给现实的残酷罩上一层柔光镜。
霍建起的“镜语”温文尔雅,摄影机的运动不紧不慢,表达人物情绪的镜头节奏不慌不忙,情节叙事舒缓平和,影片极其内敛、节制,成就了东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若有若无的含蓄美感。正如导演自己所说:“我的影片特别安静,有时候自己从头看这些片子,也会沉浸在其中。我是有乡土中国情结的,影片全都是写人性、感情的,需要看的人能沉下心来,在特别安静的状态下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味道。”
霍建起就是用形式感颇为精致的影像、铺张的音乐与规避人物情感剧烈冲突和社会现实残酷性的叙事,去追求一个人类精神家园的“理想国”。无论是上个世纪末的精神困顿与这个世纪的虚无与狂欢都不能使他为之所动。美术师的出身使他的电影在影像的视觉构成上与他采用的叙事形态有一种很好的互文承接的关系。著名的美学家莱辛十分称道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的表现方式:雕塑家没有采取拉奥孔与他的孩子们被毒蛇缠绕,痛苦、恐惧、绝望等强烈情感爆发的瞬间,而是将这种种情感爆发前得以顺利用雕塑这种空间艺术永远的保留下来。因为,作为空间艺术,如果在作品中将一切可能性都表现出来而不加任何节制,观众就丧失了想像的空间。作为时空艺术的电影也是一样,在电影的物理空间中,一切都可见,节制的方式可以在流动的画面中制造不可见的因素,增强情感的张力。于是,一场柏拉图式的恋爱或者无法得到满足的爱情悲剧才更能在观众心目中久久萦绕不去。所以,霍建起的这部“温和”的影片《暖》才会被我们记住。
影片的人工布光散发着诗情画意,充满着一种小布尔乔亚的情趣。其镜语章法精致无伦,构图色调的优美明丽,场面纯净漂亮,情景交融,细腻而生动地表达了这个多主题叙事。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使用了许多蓝青色调油画质感的“静物”的特写镜头,一盆清水中浮着一条白毛巾;老旧的炉灶上老旧的水壶蒸汽,一支老旧的青花瓷罐立在一旁;白瓷碗中刚敲入的鸡蛋清清黄黄,撒上一些绿的葱花红的辣椒,出奇的优美干净,就像霍建起用的每一个演员,干净靓丽。霍建起无疑是个唯美主义者,显然在他眼里,美高于真,是至上的创作原则。电影里,无论主题、情节、人物、画面、细节都是按照美的原则打造,处处可看到导演的良苦用心。
当然,影片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唯美而富有质感的画面背后所架构的故事完全是霍氏自己的语境风格在演绎延续,全篇节奏沉缓,缺少现代节奏该有的紧凑和充实,用冗长频繁的台词表现人物的内心,使得剧情缺乏一种内在的张力。影片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最大的改动可以说是将黄河文化移植易装为长江文化。虽然有了稻田、溪流、池塘、水牛、绵绵细雨等作为影片点缀或作为情绪与环境氛围的参与,《暖》却依然没有逃出张艺谋早期民俗电影的繁复。影片中对荡秋千、婚礼、灯节的铺排与仪式化的描述,乃至庭院里红灯笼的高高挂都可在张艺谋的电影里找到明确的参照。莫言确实通过《红高粱》影响了张艺谋,但《暖》从某种意义上看作为张氏民俗电影的南方镜像现代版的存在,必然地处在一种尴尬的境遇里——在虚构与写实、激情与温情、刻意与自然、传统和现代的冲突的漩涡里,正如影片中井河纠缠在过去“暖”和现在的“暖”中一样。
霍建起的影片内核总是淡然而不乏悠远的怀旧。不过霍建起式的怀旧,并非全然的哀悼,而是始终夹杂着一缕深情的凝视,所以,霍建起式的青春,忧伤而不疯狂,爱情虽有碎裂却最终能缝合成一道隽永的风景。英国残废的女诗人白朗宁夫人著名的十四行诗中曾有这样的句子:“听哪,那银铃般的声音?蛐不是死,而是爱!”我们“因为爱,所以懂得。”我们因为爱,所以记住,记住这样一部唯美的片子,将我们带进了原始情感的美丽漩涡,带进了那藏匿着忧伤与本真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