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观《农奴》有感300字
怀着心酸而又沉重的心情,我看完了电影《农奴》。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许多酸楚的情节夹杂着哀痛的音乐,就像一把铁锤,重重地敲在我心里,触及我的灵魂。 影片的主人公强巴一家世代都是农奴,他刚出生,父亲就被贵族老爷折磨死了,当母亲也要离开强巴的时候,小强巴哇哇地大哭起来,哭得声嘶力竭,让母亲潸然泪下却又无可奈何。一转眼,小强巴已经十多岁了。他跟着奶奶去老铁匠家,当他要喝老铁匠家的水时,奶奶却叫住了他,老铁匠说:“孩子,不要喝我们老铁匠这种黑骨头的水。”强巴走后,老铁匠的女儿兰朵怯生生地问:“父亲,我们的骨头真是黑的吗?”老铁匠长叹一声:“是白的,白的—磨成了黑的。”这句话听得我无比难受,“人生而平等”在那个年代是多么奢侈的观念,老铁匠甚至他的儿女一生都不能摆脱“黑骨头”这样让人抬不起头的称号! 当强巴跟着奶奶去上庙的途中,几个贵族老爷策马奔腾,耀武扬威,而强巴和奶奶只能低着头,小心翼翼地让到路边,这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强烈的不平等。可在农奴时代,贵族和农奴又怎能平等呢?我多么庆幸现在的西藏是已经被和平解放了的西藏,是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西藏,是人人平等、再无高低贵贱的西藏!到了庙里,强巴由于太饿,看到案台上摆了供果就想过去拿。镜头拉近,定格在了强巴的腿上,我看到了强巴干瘦的小腿,破烂的裤子,没穿鞋的脚,就像个小乞丐一样,镜头流转,强巴的眼睛满是饥饿和对供果的渴望,强巴的胳膊太短,就在他终于要够到供果的时候,喇嘛出现了,强巴小小的眼睛里满是惊恐,我脑海了突然浮现一个词:恶魔。是的,喇嘛就像一个恶魔一样,揪着强巴的耳朵把他撵了出来,要让他接受割掉舌头的惩罚。十多岁的孩子,那么小,喇嘛却不管不顾,不依不饶地一定要割舌头,我不知该如何来形容他们人性的泯灭。当奶奶乞求割自己的舌头来替代强巴的时候,被喇嘛一脚踹到了楼梯下。奶奶七十几岁的高龄,却顺着楼梯一直骨碌地往下滚。佛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可见佛教最看重的便是“善”,但我从喇嘛的举动中只看到了“善”的对立面——十恶不赦中的“恶”! 当强巴被抓来当贵族少爷的“人马”时,他倔强地用沉默表示着反抗。管家用鞭子抽,揪住他的头发往树上猛撞……贵族少爷和小姐“咯咯”地笑了起来。他们和强巴一样处于豆蔻年华,他们的笑声本该天真无邪、悦耳动听,可在我听来是,那阵笑声是那么尖锐,那么刺耳,那么聒噪,那么让人心烦意乱。就在他们笑的时候,兰朵躲在树后偷偷地哭了,放肆的笑声和呜咽的哭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感慨万千。同样是小孩,但他们一个生活在“人间天堂”,一个却生活在“修罗地狱”。 有一天兰朵很兴奋地跑来找强巴,告诉他人民解放军进了西藏,人民解放军是砸碎农奴脚镣的兵。强巴心上掠过了一丝希望。解放后,强巴随老爷朗杰去会见进藏的解放军。他把朗杰摔下马,因为解放军的及时赶到而使他生平第一次免受惩罚。疲累不堪的他昏了过去,一睁眼首先看到的就是解放军帽子上的红五角星,想起兰朵对他讲过的话,震撼极了。一个解放军战士为他穿好鞋,两个护士搀扶着他走出门外,首长为他牵来马,强巴的心情找不到词语来形容,因为这样的场景他想都不敢去想,下跪和流泪的瞬间已表达了他所有的情绪。 不久,郎杰老爷和土登活佛发动叛乱,企图赶走人民解放军。叛乱阴谋被粉碎后,郎杰逃往国外时,押走了强巴。途中,郎杰又一次骑到强巴身上,强巴怒火燃烧,把郎杰摔倒在地下,和他展开殊死搏斗。正在危急时刻,一位解放军战士用自己的生命援救了强巴。强巴再一次感受到强烈的震撼,他奔回寺庙把土登活佛暗藏的武器取出来准备交给解放军,不幸被登刺伤。土登为了消灭罪证,放火烧毁寺庙,企图嫁祸给解放军,幸好强巴从火海中冲出来及时揭露了土登的罪行,农奴终于获得了彻底的解放…… 电影放完之后,我心头仍然有着各种复杂情绪。当我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和平安宁时代,回过头来观看这部农奴时代的电影,心里生出了无数的感恩和珍惜。来到西藏民族学院,我把自己当成了半个西藏人,我为今天西藏欣欣向荣的发展环境而感到无比高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解放军就没有新西藏,我们要以一颗感恩之心学好专业知识来促进西藏的发展,给党和国家交上一份满意的人生答卷
② 急求电影《农奴》的观后感
本片反映了农奴的血泪史,展示了野蛮残酷的农奴制与农奴要求彻底解放的尖锐矛盾。藏族演员旺堆准确地表现了人物深沉复杂的内心世界,出色地塑造出一个农奴形象。影片融纪录与故事、诗与戏剧于一体,风格凝重而简练、深沉而含蓄。长镜头和光影的象征性造型以及特技的运用,使影片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该片于1981年在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上获金鹰奖。本片是典型的新中国文艺的思维模式的产物。影片的新颖之处,首先在于它第一次在电影银幕上讲述西藏故事,并塑造了强巴这一典型形象,通过强巴"三摔朗杰"的情节,描述了强巴的个性及其觉醒的过程;尤其是设计了强巴装哑、最后才开口说话这一象征性线索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影片中的主要角色全部都使用了藏族演员,他们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大多对农奴的生活有过深切的体验,因而表演起来十分的真实本色,使影片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最值得称道的,当然还是影片的人物造型及其画面的雕塑感。说影片的导演及摄影师是在"雕塑《农奴》",并不为过:片中的强巴、格桑两位主要人物的肖像,肤色发亮,线条粗犷,加上强烈的高光,宛如青铜雕像。总之,影片以其版画式的粗犷、遒劲的光影处理,成为"摄影参与剧作"的一个极佳例证。 农奴是封建社会中隶属于农奴主或封建主的农业生产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剥削,没有人身自由和任何政治权利.农奴(serf)一词源自罗马人对奴隶的称呼――servus,是人身属于主人的农业劳动者,社会地位极为低下,受到封建主多方面的剥削和奴役。自己组织比较好哦,介绍请看: http://ke..com/view/195351.htm
③ 《解放》观后感
写作思路:认真观看影片,将影片的主题思想详细地描述一下,把自己观看之后的感受以及体会详细地阐述依稀。
正文:
一段尘封69年的珍贵历史影像,首次公开,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数千条胶片素材里,我们找到一段珍贵的历史影像。
当“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声音响起,当解放战争胜利的号角遍布祖国大地,当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夙愿即将实现。在祖国的边疆,在未解放的地区,人民翻身求解放的呼声也如烈火燎原,势不可挡。
在新疆,毛泽东对三区革命的高度评价,让一个维吾尔族年轻人激动不已。又是怎样的契机,让他在开国大典时,登上了天安门的城楼。解放前夕,美国驻乌鲁木齐副领事曾这样预言,共产党的军队将会饿死在新疆。然而究竟是怎样的动力,让进驻新疆的解放军战士们不仅没有饿死,还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记录?百岁维族老人连自己的岁数都记不清,却为何一辈子没有忘怀共产党的恩情?
在云南,“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已进入到同签誓词的最后环节,为何会场突然陷入一片沉寂,又是怎样的一个青年打破了困局,促成誓词的顺利签署。身处封建领主巅峰阶层的他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共产党,甚至不惜和自己的阶级决裂?“扬威橄榄坝,胜利回家乡”的背后又有一段怎样激动人心的故事?
看红旗漫卷西风,五亿人民如何真正团圆。在西藏,是什么让贵族出身的阿沛·阿旺晋美做出惊世骇俗之举,毅然减掉身份象征的发辫?第一块农田的变迁,百万农奴的翻身,健康和文明,进步与秩序逐渐在西藏确立起来。背后又有多少动人的故事?
没有人民的解放,何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势之下,人民的选择,又包含了多少深意?
④ <农奴>观后感
解放前的西藏。强巴的祖祖辈辈都是农奴。他刚出生,父亲就被贵族老爷折磨死了,惟一的亲人——奶奶在苦难中把他带大。在他十几岁时奶奶也死了!贵族老爷把他抓去当了郎生(家奴)。强巴在老爷家,被少爷当“人马”骑着玩,用鞭子抽,管家揪住他的头发往树上猛撞……这个倔强的小强巴没有用乞求来换取老爷的怜悯,而是用沉默表示反抗。他决心不再说话,像哑巴一样地把仇恨埋在心底。强巴在苦难中长大了!一天,强巴的好友、铁匠格桑的妹妹兰朵告诉他,人民解放军进了西藏,人民解放军是砸碎农奴脚镣的兵,强巴心上掠过了一丝希望的影子。第二天,郎杰老爷去会见人民解放军。途中,郎杰老爷又要强巴背着他走过河滩。童年的屈辱勾起了他的怒火,加上体力不支,在登上楞坎时,把老爷摔了下来,自己也受了伤。幸而解放军来到,强巴才避免了老爷的惩罚。解放军治好了强巴的创伤,还派马送他回去。部队首长送他上马时,他还以为首长自己要上马,而习惯地俯身跪在马下。首长惊异地把他扶起来,并请他上马时,他才如梦初醒,热泪盈眶而不忍离去。郎杰仇恨人民解放军,害怕农奴的觉醒,叫管家把强巴绑在马后活活拖死。这时,兰朵的哥哥铁匠格桑赶来,杀死了管家,救了强巴。他们砸碎脚镣,准备去找解放军。强巴和兰朵逃往解放军驻地的途中,不幸遇到郎杰。在郎杰的追击下,他们逃到悬崖上,纵马跳下了雅鲁藏布江。他们并没有死,兰朵被人民解放军救起,摆脱了奴隶的命运,成为一个新人。强巴却被郎杰抓了回来。郎杰把他处死时,伪善的土登活佛收留他当了喇嘛。强巴又被投进了另一个火坑。不久,郎杰老爷和土登活佛发动叛乱,企图赶走人民解放军。叛乱阴谋被粉碎了。郎杰逃往国外时,押走了强巴。途中,郎杰又一次骑到强巴身上,强巴怒火燃烧,把郎杰摔倒在地下,和他展开殊死搏斗。正在危急时刻,一位解放军战士用自己的生命援救了强巴。强巴觉醒了。他懂得了谁是亲人,谁是仇人。他奔回寺庙把土登活佛暗藏的武器取出来准备交给解放军,不幸被登刺伤。土登为了消灭罪证,放火烧毁寺庙,企图嫁祸给解放军。强巴从火海中冲出来揭露了土登的罪行。农奴获得了彻底的解放。这时,强巴和兰朵相会了,“哑巴”开始说话了。
影片以农奴强巴一家的血泪史为主线,借助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展示了西藏农奴制的野蛮、残酷和农奴要求彻底解放的尖锐矛盾,藏族演员旺堆栈饰演主角强巴,这个贯穿全片但却只有几句台词的“哑巴”,人物性格塑造难度很大。导演启发演员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把握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绪基调,准确地表现了人物深沉复杂的内心世界,创造了一个出色的农奴形象。
本片的剧作处理融纪录与故事、诗与剧于一体,而导演风格则又具有凝重而简练、深沉而含蓄的特点。摄影的长镜头描述和光影的象征性造型以及特技的运用,使影片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民主改革废除了生产资料的农奴主所有制,参加叛乱的农奴主占有的耕地无偿分给了无地的农奴和奴隶。对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1300多户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和代理人的90万克(15克相当于1公顷)土地和82万多头牲畜由国家支付赎买金4500多万元。
西藏劳动人民再不受农奴主的沉重差税和高利贷剥削,劳动果实全部留归自己,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区粮食产量1960年即比1959年增长了12.6%,牲畜存栏数增长了10%。西藏人民开始得到争取温饱的生存权利。
民主改革结束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领主专政的政治制度,实行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按照新中国宪法,西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成为国家的主人,享有法律所规定的一切政治权利。
西藏自治区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他们直接选举县、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这些代表又选举出席全国和自治区、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的权利。西藏人民为获得当家作主人的权利而政治热情高涨,积极地行使自己的权利。
⑤ 解放农奴的观后感
今天晚上,我看了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解放农奴》。 当时农奴所使用的东西都要交税。当时的农奴用这句话形容了他们自己:除了胃,什么都不是自己的。当时农奴的生活就如西藏民歌所唱的:山上有没有主的野兽,山下没有没主的人。意思是,在山上有没有主人的野兽,山下没有没有主人的人。全世界闻名的西藏建筑:布达拉宫,拉萨古城等伟大建筑的设计者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农奴。在实行农奴制的时候,贵族人民才占西藏人口的5%。当其它国家已经解除农奴制的时候,我国西藏地区仍然在实行农奴制,那些贵族人称农奴制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制度。中国西藏是实行农奴制最长的地区。实行农奴制度就无法与外界交流、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依旧在原地踏步。当美国要向月亮发展时,西藏还在实行农奴制,逆历史潮流。我很讨厌农奴制,那些贵族人舒坦了,那些农奴都惨了。如果违抗农奴制,那人将就会受到严刑。西藏的刑具十分恐怖,有各式各样的刀、钩子、脚链、手铐等。贵族人龙厦提出作废农奴制,被遭遇挖眼球因此丧命。我觉得农奴制度十分恐怖,那些农奴们也十分可怜。幸好,在这个和平年代没有农奴制度,否则又要逆历史潮流了,又要受苦。
⑥ 《西藏天空》的观后感怎么写
故事讲述了两位西藏青年——庄园少爷丹增(阿旺仁青 饰)与农奴普布(拉旺罗布 饰)之间的恩怨情仇。丹增与普布从小在一个庄园长大,原本相交甚好的两兄弟由于身份等级和家庭的巨大悬殊,随着时代的动荡和变迁,两人从朋友变成了仇人。因少爷犯错,仆人险些丧命。之后为了替少爷赎罪,以少爷替身的名义到寺里修行,将少爷的名字作为法名,所念的经文、所修的福报,皆为少爷所有。
解放军进城,受到农奴的热烈欢迎。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变化,农奴得到解放军的尊重,得到人权的平等。在这来世重于今生的宗教国度里,仆人醒悟了,于是,仆人开始了要回自己的名字、身份和自由的磨难煎熬与斗争。
影片以史诗般的恢弘制作,原汁原味地还原了当时历史事件。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西藏农奴制的蜕变,糅合了抗争、奋斗、不屈的精神将一段血泪交融,刻骨铭心的故事展现于荧幕
⑦ 农奴制的相关电影
《农奴》是一部描写西藏农奴悲惨生活的故事片,87岁的编剧黄宗江对半个世纪前的那段经历记忆犹新。电影《农奴》拍摄于1962年,黄宗江当时四次进藏,对西藏解放前普通民众的生活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影片中农奴主说:你这奴才敢顶撞我,没割掉你舌头便宜了你,叫他女人把他们三代欠的债,连同收尸税一起送来。要不就叫他把鞭子送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