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评价南斯拉夫电影《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这两部电影里,没有浓墨重彩地刻画某个英雄人物,但是里面的游击队员又描绘得非常有血有肉,无论是《桥》里机智的的班比诺和重友情的扎瓦多里,还是《瓦尔特》里智慧,成熟,稳重的老游击队员,老钟表匠谢德,这些角色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牺牲的时候都是平凡之中透露着悲壮。散发着典型的英雄浪漫主义气息~
片中游击队员们的机智勇敢,饰演两片主角的巴塔,那种沉着冷静,刚毅果断,给人留下了精明干练的形象。《瓦尔特》里和德军斗智斗勇,间谍反间谍的情节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这两部电影分别打动人心的是主题曲和台词,《桥》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无需多说,这首意大利歌曲这么脍炙人口也多亏了这部电影的功劳。《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台词才叫一个用词考究,经典,精致。
㈡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故事,主演是铁托朋友,导演饿死在城里,还有什么
曾经有那么几年,我国的甲A联赛里存在着一大“帮派”:前南帮。
当然这是开玩笑,因为那几年里在咱们国家见到的前南斯拉夫球员和教练简直太多了,连国家队主教练都是。
这么多前南教练的涌入,一方面是因为人家足球水平确实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家对前南斯拉夫地区的人有一种先天的亲切感,甚至于在国际比赛当中不自觉就会为前南球队加油助威。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家曾经同属于一个阵营,但这也不能完全解释得通,毕竟咱们对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这些国家的亲切感就弱一些。另一方面可能就是我们和前南地区文化交流比较多的原因吧。
五、为什么我们如此喜欢《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据说,这部电影在我国的观看总人次能达到上百亿之多,从七十年代开始几乎每一代人都看过不止一次这部电影,而且也都非常喜欢,为什么一部前南电影会有如此魅力呢?
笔者认为,抛开经典的音乐、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之外,《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还有两种情怀是最能打动人的。
一种是英雄主义情怀,当然是指瓦尔特,他就像前苏联的夏伯阳和我国的李向阳一样,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
另一种则是家国情怀,在该片中集中体现在了谢德和瓦尔特两人身上。谢德对女儿的感情让人动容,这是人性的光辉。
而电影中冯·迪特里施最后的那句话则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电影的精神进行了升华: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㈢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的灵魂不只是瓦尔特,更是什么
萨拉热窝是欧洲名城,它坐落在素有欧洲火药桶之说的巴尔干半岛核心地带,在历史上萨拉热窝这个名字曾经三次走到中国人的面前。
我要走了,肯姆。您要去哪?去找我的归宿,你多保重吧!没有人欠我的钱。你要记住:有个犹太人叫米尔维特马伊,我欠他20克金子。如果他还活着,别忘了还他。到天黑我要是还不回来,把钥匙交给我弟弟。我跟他说什么吗?不用,他会明白的。我能帮您干点什么呢?不用了,孩子,你好好的干吧,要好好的学手艺,一辈子都用得着啊,不要虚度自己的一生。
谢德生命的升华就在这最后和徒弟的诀别里,他淡定从容,临别没忘了欠犹太人的钱(导演加这一句并不是简单的台词)。最后一句话,不要虚度自己的一生,是对徒弟的期许,也是对自己人生的总结。
谢德对徒弟的这一段交代笔者看了很多遍,所谓视死如归大概就是这样的吧。他没有“慷慨赴燕市,从容做楚囚”那么激昂,却比口号更坚定。
谢德牺牲一幕在本片中颇有些非现实主义,那么多象征和平的鸽子从他身体上空飞过。
和平对于牺牲的战士来说就是最隆重的葬礼!
可能吴宇森也受过这段画面的影响吧。
纵观谢德在本片中出现的镜头,没有口号和煽情,没有惊险的枪战和打斗,但他身上散发的人性光辉却是本片最浓墨重彩的东西。
萨拉热窝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同时战斗精神十足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不仅仅有瓦尔特这种刚强的游击队员,也有谢德这样忠诚而又平凡的战士。
也许谢德更能代表萨拉热窝这座城市。
㈣ 南斯拉夫电影桥观后感400字.
电影很容易看懂,虽然情节扑朔迷离,甚至一度非常紧张,也没有超脱英雄主义的范畴。巴塔饰演的老虎是这群英雄的核心,他的沉着冷静使他战胜了一次次生死考验,最终完成了任务。但影片决不是歌颂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是由抗击侵略的南斯拉夫人民自发形成的,他们来源广泛,却因为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重要的是,他们成了“朋友”。
朋友,在电影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老虎与萨瓦多尼的朋友关系来自于以前的并肩战斗,相互信任,从而结下的深厚友谊。萨瓦多尼与班比诺的朋友关系是在后者对前者一心一意的服侍与尊重中得以确立,并成为影片最感人的片段。曼奈与迪希,曾经一起战斗,但相互之间存在着一些猜疑,曼奈牺牲前与迪希的冰释前嫌令观众扼腕兴嗟,叹息友谊只是短暂的瞬间。在影片中,“朋友”是对革命战友的亲切称谓,感动观众的同时,也在感动着剧中人。片中工程师一直以他建造如此美丽的大桥为荣,他有些孤傲,对国家利益的蔑视显得不近人情,但是他还是亲手炸掉了大桥,并将生命定格在了爆炸的一瞬。是什么感动了他,让他做出如此反常但是正确的决定?答案还是“朋友”。萨瓦多尼亲手炸死班比诺使得后者不被敌人俘虏,与工程师炸掉自己的大桥求得本民族的胜利,如出一辙。歌里唱到“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七个人的团队最后仅剩下四个人,朋友都已经远去,剩下的只是伴随着断桥的空谷余音。
面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南斯拉夫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有一成的人口在二战中去世。而这个地区说着多种语言的各民族却焕发了空前的凝聚力,并在战后成立了一个团结的国家。在电影中,对付德国人的南斯拉夫游击队员,不是单纯的塞尔维亚人,而是泛意义上的南斯拉夫人,在本片突出表现为克罗地亚人,甚至意大利人也是这个游击小组中重要的成员。国际主义,以超脱民族的形式存在,而法西斯是南斯拉夫的敌人,也是世界和平的敌人。
㈤ 瓦尔特保卫沙拉热窝电影是什么故事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曾经是一部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影片,1977年在中国上映时曾引起巨大轰动。上点年纪的人几乎都看过或者听说过,央视的电影频道也放过好多次。
历史上瓦尔特真有人物原型,瓦尔特·佩里奇(1919-1945年),塞尔维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萨拉热窝的抵抗运动领导人。40年开始接触共产党,并开始从事地下工作,1943年奉命潜回萨拉热窝领导游击队。1945年4月6日,在解放萨拉热窝的战斗中被迫击炮击中牺牲,从此成了萨拉热窝的英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