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电影马克思观后感

电影马克思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5-25 19:40:41

㈠ 《玛丽和马克思》——应该向独立的艺术人格致敬

一场电影,就是一场意念中的落寞或者繁模虚华。我们会做一场梦厅困或找回一些记忆,这就是我一直以来对与电影功能的定义。但这次,我要谈论的不是电影,而是一件单纯的艺术品——《玛丽和马克思》,并以此向艺术家——亚当艾略特 独立的艺术人格致敬。

首先,我必须要先声明,这部电影绝对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我是一名直接的观众,我喜欢的是那种色调明快,情节紧凑,兼具浪漫诙谐的……喜剧!但你看这部电影,色调灰暗,节奏缓慢,整部电影是以第三方旁白的形式展开,就如同一部“寡淡的广播剧”,很难入戏好嘛!关键的关键,它是一部粘土动画,一部黏土定格!定格!定格!动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在CG技术盛行的今天,一部定格动画的成本高到吓死人(不仅是金钱成本,后文细说),出来的效果又不如CG表情生动,形体动作多变且连贯。手工黏土人物……不是我的类型,太丑!而且看导演的行事风格对票房根本完全没有野心,这……非常诚恳地说,我真的不理解!非常不理解!我真不理解……就这样一部电影,我为什么会翻来覆去地看了三遍?!

其实在看完第一遍之后我写过一篇观后感(也不是有多大感想,就是习惯罢了~),其中我描述了情节,抒发了感想,可是其实直到我写完,我都没有真正地了解这部电影,关于它的情节,它背后的故事,与我自身的经验与生活之间是相互平行且相互孤立的,我读到了孤独,却不知道,然后呢?就如同是另一个世界,我看到了,却并不完全能够体会,他也没有给我带来太多。所以那些感动也是瞬间且表面的,稍纵即逝。就此和这部电影的缘分,本应该在文章仓促结尾后就结束了。然而,转机发生在偶然间我看了《裸体哈维闯人生》这部动画短片。它们是如此相像,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无论是叙事笔调,还是画面语言,而且同样是黏土定格动画,人物同样丑到爆,哦不……哈维更丑!(看了《哈维》之后我觉得我应该向玛丽和马克思道歉,他俩真挺可爱的……)

既然提到《哈维》就不得不简短地说一下这部短片。片子是在网上看的,画质……哎,只剩一声叹息,就不提了,也没字幕(这时就感叹,旁白也挺好的,便于理解~)。这部动画短片只有23分钟,浓缩了哈维悲催的一生,却令观众感到温暖,很神奇的一部短片。诞生于2003年,然后隔年就摘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看完之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要再看一遍《玛丽和马克思》。然后我就又去看了一遍。看完之后,意犹未尽,于是第二天……我又看了一遍……(这真的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啊!上帝~讲真,我到现在都不太接受原来我的口味是这样的……)然后我就记住了这个名字——亚当艾略特。而这一次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

《玛丽和马克思》是一部半自传式电影,这是我早在观影前就知道的,但我一直主观的认为,艾略特是马克思的原型。但只要对作者稍有了解,我就发现自己原来错的这么离谱。因为艾略特是一为澳大利亚导演,而他的笔友则是一位犹太人,居住在纽约……所以,艾略特是……玛丽……没错就是那个头上长着屎色胎记的萝莉。而他的笔友则是原版的马克思——体型庞大,并且患有自闭症,他们从未见过面只依靠书信联系了20多年。

说到亚当艾略特,他童年时住在澳大利亚的乡下,父亲是个默剧小丑演员,同时经营着一个养虾场。母亲是个美发师,与此同时他还有三个兄弟姊妹。因为生性羞涩,艾略特总是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画画,用鸡蛋包装盒、卫生纸筒做各种小玩意。他和玛丽一样,不甘心只孤独着自己的孤独,所以,他通过一旦伏燃封信穿过了大半个世界找到了他的马克思。

整整二十年,人生由童年到青年再到成年,如同玛丽一样,走出了自己的小世界,去上大学,去恋爱,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然而,马克思则是这个世界上,一直以来的,不可或缺的陪伴:“虽然我们从没见过面,但他看了这部电影,知晓关于这部电影的一切。在拍摄之初,我就把剧本寄给他看过了。”而对于他的马克思而言,亚当也是同样的存在……

当一个孤独遇见另一个孤独究竟会发生什么?亚当说他想通过这部电影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所以,玛丽和马克思诞生了。当我们与这两个孤独,在电影中相遇,哦, 也许应该说是重逢,我们果然看到了比孤独更多的东西……

作为一部独立动画人,1996至2009的十三年间,亚当艾略特只有五部作品,产量之低!令人发指!当然这与他的坚持有关。不谈早期的自述三部曲,以及令他成名的《哈维》 。只说这部《玛丽和马克思》之前就说了,这是一部黏土定格动画。所以这里就牵涉到两个概念——黏土和定格。嗯,让我们先来说说定格……

简单来说,定格动画就是通过逐格地拍摄对象然后使之连续放映。这种动画形式的历史和传统意义上的手绘动画历史一样长,甚至更古老。而通常所指的定格动画一般都是由黏土偶,木偶或混合材料的角色来演出的。(有一部相当有名的定格动画——《僵尸新娘》众所周知,蒂姆波顿为它耗费了十年……)

同理,《玛丽和马克思》的出炉是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整部动画片由大约132480张独立的画面制作而成,用了6台佳能数码相机拍摄静止画面,全片共有133个场景、212个粘土人物、475个微缩道具、动画师一共做了1026张不同的嘴和394个瞳孔。2位服装设计师和147位裁缝包办了影片中所有服装的设计和制作。这一连串数字全都透露出一个讯息——这部电影是100%的全手工制作!

再来是黏土……不得不说,粘土动画是世界上最昂贵的艺术形式!没有之一!说他昂贵不仅仅是金钱意义上的,而是它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成本。《玛丽和马克思》从构思故事框架到登上大银幕前后历时5年,仅拍摄就长达57周。“照这个速度,十年内我只能拍两部电影。”曾有人说艾略特太顽固,在CG技术泛滥的今天,他还固守着粘土和定格动画这种传统手工制作模式。

他说:“我选择定格动画而不是CG的原因很简单。《玛丽和马克思》如果用CG来拍不仅成本更低,而且可以加入更丰富的特效。但这种动画片总让人生疑,因为所有人物都是一堆数字的产物。定格动画就不一样,那一团团的橡皮泥会让你有种真实感。”对于自己这个“难产”的孩子,艾略特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力求将它做得完美。

为了让动画设计人员在直观上了解玛丽和马克思的步态,艾略特会穿上他们的衣服走来走去做示范。“玛丽的走路姿势看起来像只鸭子,而马克思则像头大象。”

“我所有的角色都是不完美的,因为,我坚信,所有人都是有瑕疵和缺陷的——只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这些都藏起来了。我的想法就是把这些缺陷都展示出来,并且为人们的不完美,不纯粹的东西鼓掌。”

说到电影主题,《玛丽和马克思》在表达手法上轻巧得像一个童话:两个人偶,一封书信,大半生的友谊。但是,其实,沉重的话题一个也没少讲:关于自杀、关于酗酒、关于死亡、还有性和疾病。

“我本人也有些生理问题,我的手常常会不自觉地颤抖。有时候,手的颤抖会对我的工作产生一点影响,却也变成了我绘画的特色。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应该用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理的瑕疵和限制。”

他用他的作品诉说着自己的态度,描绘着自己眼中的世界,他说自己要为不纯粹鼓掌。可在我看来再没什么比他的坚持更为纯粹的了……

虽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我们只能用自己的经历与常识去定义这个世界。我们的眼界即是我们世界的界限,在常识所定义的公共世界的一致性之外,我们个人的体验隐藏在心灵深处,无法被他人所理解,甚至不是一般语言所能够表达的,然而这就是我们需要艺术的原因。艺术是表达更是沟通与救赎。通过艺术,我们看见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世界,艺术家们眼中的世界。再结合自身的经历与经验,我们自己的世界就会开始和这些陌生的世界产生交集,那是一种无比奇妙的多重体验,所以,只有艺术可以使人真正脱离痛苦,摆脱孤独。这就是我热爱艺术的原因……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艺术家可以全盘地接受自己,并且愿意忠实地去还原自己的世界。这就是我喜欢亚当艾略特的原因……

《玛丽和马克思》毫无疑问是一件艺术品,它是如此特别,从亚当的生活中生长出来,饱含生命力!

最后的最后,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无比纯粹,只是想向亚当艾略特致敬!向所有拥有独立艺术人格的艺术家致敬!因为再没有一个时代,我们对于艺术谈论的如此之多,却尊重的如此至少!

㈡ 电影青年马克思 体现出了什么马克思主义原理

《青年马克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善于从社会中寻找真理,它是通过社会实践总结出来的道理。

剧情简介

1843年,君主专制下的欧洲饥荒肆虐、经济萧条,处处危机四伏。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秩序,创造出新的无产阶级。秉持博爱共产理念,工人组织陆续成立。

两名德国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将颠覆这些组织的乌托邦思想,改造他们的斗争及全世界的未来。马克思自大学毕业后,凭着犀利文笔与非凡思路迅速跃升《莱茵报》总编。然而,因他撰文抨击普鲁士国王导致报纸被迫停刊,随后,他带妻子迁居巴黎。在创办《德法年鉴》期间,马克思结识了家境富裕的德国同乡恩格斯。

恩格斯在英国曼彻斯特经营纺织工厂,拥有卓越手腕与经济知识。他的出现,于金钱、于学识,都大大支持了马克思的思想实践。后来,两人受托起草“正义者同盟”规章,一同完成了经典政治文献《共产党宣言》。一位困苦拮据仍不改其志,一位含着金汤匙又满怀抱负。时代青年的聚首,即将让全世界风云变色。

(2)电影马克思观后感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内容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这些基本原理和范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

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是绝对和相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科学性与阶级性的高度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也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论对社会实践,还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㈢ 电影《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

                                                               电影《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

                                                                                      吴赫笛

        最初知道这部电影,源于在电脑屏保上看到的一句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出处正是这部电影的台词。于是,便找来一看。

        这是一部澳大利亚拍摄的黏土动画电影。说到黏土动画,黏土动画是定格动画的一种,其原理是:先用黏土或橡胶之类的材质做成角色模型,摆放在特制的布景中,然后每拍摄一格画面,就稍微挪动一下模型和环境,最后把所有照片按照顺序组接起来,就成了活动的影像。因其制作复杂,想要拍摄一部定格动画长片通常需要数年之久。《玛丽和马克思》正是这样一部动画电影。

        初识这部电影,以为是给儿童看的,待真正看了之后才发现,这真不是一部儿童动画片。其思想深度和立意远非儿童能够理解和接受,其中蕴含很深的人生哲理,是一部有内涵的电影佳作。从故事情节来说,并不复杂,电影通篇由玛丽和马克思之间的通信往来构成。玛丽是一个8岁的澳大利亚小女孩,额头上长着一块大便色的胎记,因为这一长相,玛丽从小就受到别人的嘲笑,老师和同学都不待见她,她的爸爸是一个茶叶厂的工人,她的妈妈是一个酒鬼,她没有朋友,他爸一回到家就喜欢摆弄从路边捡来的死鸟并把它们做成标本。因为没有朋友,也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她感到很孤独,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和妈妈去邮局,她突发奇想地从邮局的大黄页上随便找了一个美国人的名字和地址,这个人正是马克思。就这样玛丽开始了给马克思的第一封信。住在美国纽约的马克思是一个44岁的肥胖的犹太男人。他患有亚斯伯格症,也就是一种精神病。他无法理解别人的表情,只能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理解世界,他认为这个世界逻辑混乱。总之,他是个精神病患者,没有家人,没有袭毕朋友,也是一个孤独的人。每次收到玛丽的来信,马克思总会焦虑和不安,他一焦虑不安就会以他特有的方式站在椅子上进行缓解。尽管焦虑不安,他还是会很认真地给玛丽回信,回答玛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会随信寄去一些好吃的。通过二十年书信来往,玛丽和马克思成为了好朋友,保持了长达二十年的友谊,直到马克思去世。二十年来两个人未曾见面,只是通过书信,互诉衷肠,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成为了彼此精神上的支柱。从此,玛丽和马克思不再孤单,不再孤独。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据说是源自本片导演亚当·艾略特的真实经历,马克思的角色原型正式他在纽约的一位笔友,他们之间通信已有20年。影片中玛丽和马克思之间的友谊无疑让人羡慕不已。这才是真正的友情,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古人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知音难觅,可遇而不可求。为什么玛丽和马克思会成为知己?是因为玛丽理解马克思,马克思也理解玛丽。他们在精神层面上可以融汇交流,懂得彼此。所以说,理解万岁,真的是这样。一生中能有一个懂你的人是多么难得啊。因为懂得,所以珍惜。因为懂得,所以珍贵。

        当然,友情也需要精心呵护和珍惜。正如影片中的玛丽和马克思,他俩之间的友情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曾波折。玛丽想治好马克思的病,上大学后选了精神病学专业,还以马克思为病例出了一本关于精神病研究的书,并作为礼物寄给了马克思。马克思收到书之后认为自己被玛丽利用了,被朋友背叛了。于是马克思愤怒了,他拔掉了打字机上的M字母键,寄给了玛丽,以示绝交。玛丽收到绝交信之后,深深地自责,伤心欲绝,一蹶不振,整日借酒消愁,丈夫也离开了自己,最后还差点自杀。拍培芹在她正要自杀时,她收到了马克思的原谅信,影片的点睛之笔就在这封信中,令人印象深刻,也是对我启发最大的地方。马克思在信中说:“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瑕,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当我年轻时,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中兆包括我的缺点。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每个人的人生就像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跟我的很相像,但是没有我这么多的裂缝。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这可以说是马克思一生的感悟所得,是我观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收获,也是最值得我认真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影片中虽说马克思是个精神病患者,但其实他并不是人生的失败者。他的人生目标有三个,到死为止,目标全部实现了。试问,这世上能够实现自己全部人生目标的又有几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其实是一个幸福感很强的人,因为他想要的全部实现了。所以影片的最后,马克思是带着微笑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的,这样没有任何遗憾地离去,不也是很好的吗?

㈣ 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350字 中文

本来不想在考试的时候看一些影响心情的电影,但还是忍不住。每当考试之前要专心看书的时候就特别想看电影。一个字——懒。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南半球,一个北半球,一个东半球,一个西半球,因为一枚小小的邮票以及各自孤独的心而连接在一起,最终成为知己。

影片的最后写着:“上帝赐予我们亲人。感谢上帝,我们可以选择朋友。”

直到这句话的出现,我才焕然大悟,这是一部歌颂友谊而非亲情的电影,所以里面关于亲情的内容总是那么的令人悲哀,甚至连爱情也变得不堪一击。

马克思的童年的悲伤的,所以成年了的马克思一直都是一个人,而且有着严重的心理障碍。玛丽的童年也是悲伤的,一个意外产生的玛丽,长着一双泥巴色的眼睛,额头上还有一块粑粑色的胎记,这样的相貌使得玛丽很不自信而且交不到朋友。于是玛丽和马克思成为了无话不谈的笔友。8岁的玛丽总是有许多事情想知道,于是在心中谈起了太多太多自己的想知道的事情,同时也向笔友——也是自己唯一的朋友诉说自己痛苦的经历。44岁的马克思患有亚斯伯格症,感觉世界很混乱,无法辨别表情,过于敏感而且有点神经质,喜欢解决问题,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感情,每次收到玛丽的信之后都会感到焦虑不安,但是这样的马克思还是会很耐心地一一帮玛丽解决问题,而且推心置腹地将自己的情况告诉玛丽。是玛丽让马克思开始敞开心扉,是马克思让玛丽感到自己不再孤单。是玛丽让马克思不再停留在幻想的世界里,因为马克思已经有了真正的朋友,不再需要幻想中的拉乌利先生啦,是马克思让玛丽选择继续深造而且很好的完成了大学学业。

但是,就这样,矛盾出现了,玛丽把马克思当成病例出了一本关于亚斯伯格症的书。当玛丽将书寄给马克思的时候,马克思愤怒了。他觉得被信任的人出卖了,这么多年来,他以为玛丽会理解他,但是他好像错了,玛丽把他当成案例分析,这令他感到非常非常的震怒。当玛丽收到马克思寄来的打字机上的“m”字条的时候,她突然醒悟,自己做错了,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帮到马克思,反而深深地伤害了最爱自己的朋友,于是玛丽步入了他母亲的后路,开始以酒为伍,开始对生活失去信心,开始愧疚的等待着马克思的原谅。

但是真正的友谊是经得住考验的,尽管愤怒,尽管失望,但终究会过去的,时间会洗刷掉一切,于是顺理成章地马克思原谅了玛丽。同时莱恩也克服了自己的“陌生环境恐惧症”救了正要自杀的玛丽。



your american penpal, max jerry horowitz. ”

没有仇恨的世界是美好的,圆满了,世界也恢复了平衡,从此马克思的世界也有了“红色”。

今天看了这部制作精致的陶土动画片,影片的前10分钟着实无法吸引我,可能是因为人物与动物形象的“丑陋”,抑或是旁白平淡低沉的陈述,总之心底时刻有关掉播放器的冲动,但是动画的主题是我很关注的领域,所以继续往下看了。结果证明,这确实是一部好电影,看完让我有了很多感悟。
这部影片,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关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Max曾经希望做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在和Max通信前,Marry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在Max由于自身问题没有回信的时候,疯狂地怀疑是不是她自己太丑太差,对方不想回信了。看到这里我突然发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问题,活在世上都有不容易的地方。把自己的缺点盲目地放大并且不断纠结在里面是很不理智的,对自己的缺点宽容一点,活着也就容易一点。对于他人的异样举动,越丰富的想象力只会带来越多的烦恼,对待一切,简单一点。
后来Marry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结婚,奋斗,成为了精神领域的专家。她开始研究这些有心理问题的人们,并且把Max作为自己的病例研究,还出了一本书,当她把这个消息写信告诉Max的时候,Max愤怒了。Marry这里做的真的不对,她沉浸在正常生活的喜悦中,拥有100%的自信,却忽略了生活仍然混沌的Max的感受,将他们曾经真诚的交流全部忘了,亲手撕毁了这份患难与共的交情。这让我想到自己,当你处于优于别人的状态时,不能以此冠冕堂皇地打击别人,若不能帮助,哪怕不打扰,也好于这样带有炫耀式的施舍。
很喜欢Max的一段独白,他说不理解这个世界,为什么人人都带着虚伪的面具,为什么由他人制定规则,为什么路有饿殍的年代还有人浪费粮食,为什么诚实会被看做异类,而别人就被看做正常。人生也许就是一条小路,有的人是坦途一条,有的人的路上多了些污物,如果你很健康,那么你也只是幸运一些,你没有我路上的那些绊脚石。我们的路也许在某一点产生交集,我们可以一起分享鱼子酱,也许你还会陪我走一段,但终究要分开的,人生的路还是一个人走的。
这让我对人生又有了新的诠释,也许自己会有天生的某种缺憾,但是,它们只是路边的美景中一处污物,何必太在乎它而忽略了满幅美景呢?又何必要在乎他人如何嘲笑我们,人生的路是一个人走的,漫漫人生路,与某人的交集也只有短短一段,他们也只是美景中的一个小丑而已。要与某人分离了,也不必伤感,人生这一段,有你相伴,留下的美好可以用来回味一辈子,想念了,可以大声呼喊对方,因为我们从未走远……

好东西就是要评论的,不管是夸还是贬,都是关注的表现。
《玛丽和马克思》是我看过的动画里面最受感动的。不是迪斯尼的单纯童话或轻松幽默路线,没有爱情故事,不是喜剧人生;也不想其它类型的动画纯粹为了给孩子打发时间或增长知识的。这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影,深刻到我心痛的电影。我只看过两遍,可是第二次却比第一次看觉得更能领悟到它想表达的含义。
也许是我这个人性格是心软、善良,所以对于这种弱势群体,不被大众所接受的群体有一种特别的同情之心,很想帮助他们。所以我对故事里的两个主角都会为他们感到难过。当然,更多的是感动!
看过了之后,我的心情更加平静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许我们在自己的世界生活久了,没有别人提醒督促,很容易迷失自己、陷入自己的偏执中,但如果有人把你拉出来看看你的生活,你会发现其实很多事情没有必要太在意,过去了就过去了,人要向前看,不要为了小事而总是在原地纠缠不清。
也许玛丽和马克思都是怪人,可是他们却能在跨越大半个地球找到知己,并且能懂彼此,帮助彼此,相濡以沫。这真的很令人羡慕。我很受感动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相信真的有这种人存在,特别是国外,因为这几年的文化融入,我也能推测一些。我懂世界上有些人孤独地活着,经历着自己的在别人眼里觉得悲惨的生活,而自己却全然不知,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哎,这样想想自己应该珍惜自己的生活,因为相比之下我的生活已经很好了。又何必去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闹心呢!
感动~~好想大哭一场!插曲《whatever will be will be》真是应景啊~~~下次一个人在家,找机会痛快哭一场吧!

今天还想通一个道理。朋友跟我抱怨说她身边的好友和她喜欢的人都被另一个人抢走了,说她抢了某男去做男朋友就算了,连其他的也要抢去做好朋友、知心朋友什么的,于是气不过,自己郁闷。我想起我也会这样,突然站在别人的立场看这一切,就觉得很无奈,为何要去为这些不能改变的事实而去懊恼呢。我们也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生活,人生强求不来。有缘的终会在一起,虽然人的情感是冲动没理由的,不过人生就是这样,不会让两厢情愿发生地那么容易的,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淡定,而不是嫉妒。做好自己再说吧!也许这时候说不定你被别的什么人恨着呢!
周末来啦~~我要好好睡一觉!晚安啦~~~

㈤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青年马克思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1

前几天,跟我的一位同学去看了这部《青年马克思》的电影,因为我本科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直接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学马克思的,所以,对于马克思算是比一般人了解一点了。

但是,去到电影院,却发现除了我跟我同学之外,就只有一个人在电影院坐着,我们三个人包场了。在我看来,马克思真的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但是,好多人好像对他不是蛮感兴趣,也不是蛮了解他的。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他是1818年5月5日生的呀。所以为了纪念这位伟人,德国及法国的电影制片公司联合创作了这部影片。

电影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从相遇开始一直到他们最终创立《共产党宣言》,推动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过程,主要写的是马克思24岁之后一段时间的故事。

马克思24岁时,由于没有当成大学教授,只能去《莱茵报》当主编,可是他的观点才激烈了,受到当朝政府的抵押,最终《莱茵报》各个成员都解散了。

恩格斯比马克思小两岁,其父亲是大资本家,使用的管理工人颤哗的方式就是去剥削、压榨工人。恩格斯非常不同意他父亲的这种管理工人的方式,并与一位很有个性的在其父亲工厂工作的反动派女性相恋了。恩格斯会经常去探访工人的情况。

没有工作的马克思境况非常窘迫。他的妻子燕妮与他非常相爱。燕妮出身于大户人家,长得非常漂亮,比马克思大四岁。不过在她的骨子里不喜欢大户人家中被束缚的生活,还是非常崇拜马克思的,觉得他是位非常有思想的人。燕妮为马克思生了几个女儿,这位马克思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后来,他遇到了恩格斯。恩格斯可以说是位非常好的朋友。他本来是不喜欢从事他父亲给他的所谓资本家的工作的。但是为了支持马克思的工作,他竟然还是当了很多年的资本家,只是帮助马克思解决经济上的困难。

在他们为工人发言的过程中,当然遇到了非常多的阻力。当时工人运动中支持力度最大的两个战线都认为把工人组织起来,只要他们力量足够大,就足以推翻当时的反动政府,然后建立工人阶级的世界。而马克思、恩格斯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必须要为工人树立一个纲领,让他们能够内心非常服从地去参与到工人运动中去,这个纲领自然就是《共产党宣言》。

整个影片看下来,可能就是觉得在很平淡的描写马克思的传记。但是这部影片也能够引发凳卜我们当代青年人的一些思考。马克思、恩格斯这些人物在很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有自己的思想,其实马克思的很多著作的思想在其三十岁之前都已经基本形成了,无疑他们都很聪明。但是他们为工人阶级发声,写出了非常多的在哲学界、经济界、社会界都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他们的思想是颠覆性的,这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年人去学习的。就像马克思的墓志铭所写的,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都是在解决怎么认识世界的问题,而马克思则解决了如何改造世界的问题,这无疑是非常具有创见性的。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2

《青年马克思》讲述伟人卡尔·马克思在过去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艰苦奋斗经历的电影在影院播出。为深度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精神,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我院全体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校学生会组织干部,干事作为代表参与观影。

首先这部电影中的青年马克思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坚持不放弃,对事业、生活、朋友的热情,看准目标,砥砺前行,锲而不舍。其次这部电影十分真实,不是将马茄粗行克思恩格斯推上神坛,而且从一个近乎平凡人的视角去讲述了最朴实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片中的青年马克思积极奋斗,与资本主义势力对抗到底即使受到资本阶级的迫害,也不改初心。马克思也曾叛逆过、迷惘过、苦恼过,但他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坚持梦想、敢于批评、勇于实践、不畏苦难,一步一步朝着那个最初的梦想靠近。我想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更需要这种为幸福努力奋斗的精神。

而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更可以提高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

我们青年大学生应该有自己想法,提出自己的主张。前方尽管布满荆棘,但我们也要勇往直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一名合格的青年大学生。为了真理付出自己的一切。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3

马克思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虽然熟,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感觉还是深奥的,不太懂。在多数人眼中马克思是远离世俗小民的高大上人物。假如被问到马克思的初心是什么,相信许多人会两眼茫然。

最近电影院在热映《青年马克思》。这是一部译制片,法国、德国、比利时联合拍摄的。这部电影没有对观众讲大道理,进行空洞说教,而是通过场景再现,还原了19世纪欧洲当时的社会背景、马克思的爱情、马克思生活的窘迫、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相识相知、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追求、马克思流亡、《共产党宣言》的诞生过程等等。它是一部贴近观众心灵、情感的剧情片,用生活片段和细节反映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信仰及奋斗历程,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来感动观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青春故事穿越百年时空,依然让观众热血沸腾、为他们的信仰和初心感动不已。

19世纪中叶,资本家用种种手段攫取财富,如设法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压低工人的工资、大量使用廉价的女工和童工等,无产阶级饱受剥削,生活贫困潦倒。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是产业工人,但他们十分同情受到严酷剥削的工人阶级,毅然绝然地与资产阶级分道扬镳,有觉悟地超越了自己所出生的阶级,努力为所有人建设一个更加公平的'世界。担任《莱茵报》主编兼自由撰稿人的马克思凭着犀利的笔杆子,不遗余力地为弱势群体仗义执言。1843年,进步的《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开始了流亡者的生活,他失去了国籍,失去了职业。马克思一生纵使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他仍是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劳动人民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

《青年马克思》通过重现马克思的生活场景告诉观众他的价值观是什么。马克思奋斗的出发点就是维护被剥削阶级的利益,让劳动者不被剥削,不受压迫,能充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就是马克思的初心。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成了无产阶级追求解放和幸福的代言书。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践行初心的实际行动和生动反映。

时间过了2个世纪,马克思一直是我们的精神导师。当前的我国社会与19世纪的欧洲社会有截然不同的发展背景和社会矛盾,马克思的有些理论可能已经不适用当前的社会了,可我们的初心还是一样的,有着共同的愿望和理想,都希望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幸福。马克思的初心仍是指导我们前行的领航灯。

安逸的日子过久了,有些痛苦就会淡忘,有些信仰就会漂浮。我们一直奉行马克思主义,可有些地方还是与初心有点距离。比如说贫富差距,在有些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与一线员工的工资差距不是三五倍,而是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这贫富差距有点大了。

在“七一”前夕,再接受马克思主义初心教育是有必要的。去观看《青年马克思》吧,与伟人的灵魂来一次亲密接触,让马克思主义初心引领我们朝着信仰的方向前进。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4

通过观看《青年马克思》,让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体会。马克思主义我认为就是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的改变了世界,也深刻的改变了中国,是我们立党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们青年一代最鲜亮的底色。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马克思一生纵使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他仍是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热爱生活,真诚朴实,重情重义。马克思为我们留下了具有非常价值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如果给每个人都贴上标签,马克思一定是多彩的一个。他立足当时所处时代,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放眼整个人类发展规律,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不断在实践与思考中形成马克思主义,这推动了整个人类世界的发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丰富自己的思想,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取得的成就,从“两半”社会到近代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下发展的,新时代面对新情况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我国重大问题,最终实现我国伟大梦想!

马克思给我们留下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宣誓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信念。

身为当代青年,我们被寄予了更多的希望与期许,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机遇,但我们的优势就在于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即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新时代,我们仍然要学习并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5

不知道最后放的纪录片什么意思,是为了平衡一下吗?

不过其他部分还是不错的。

我是不懂电影,单纯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说一下。

早期的马克思是一个哲人,自由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但是当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我们知道,一切问题的焦点都在所有制结构和生产关系。电影正是展现了这个过程。

开篇是非常棒的,林木盗窃案,它好就好在一下子就暴露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视角。林木盗窃案问题在于,习惯了中世纪传统的农民并不知道他们现在面对的不再是只关心政治统治,战争和荣誉的封建领主,而是资产阶级化了的地主。罗马法赋予资产阶级明晰的,绝对的财产观念。产权既然归我,你就不能动分毫。既然我控制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权力,王朝也需要为我说话。

紧接着是欧门-恩格斯工厂,工人阶级破坏机器的反抗和资本对他们生杀予夺的权力。私有制当然不是资本主义的特产,但是私有制依然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私有制决定了无产者-私有制的局外人,只在纯粹理论上拥有和私有者同样的权利-随时有可能被从生产资料旁边拉开,抛到街上去。

私有制是一切商品交换的基础。

私有制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如果不谈这个,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毫无意义。

因此,电影一开始就击中了全部问题的核心,只是不清楚这是有心还是无意。

接下去就是一段在多数人看起来可能很平淡乏味,但的确可以看到马克思思想轨迹转移的过程,从一个批评家转为革命家,从一个哲学转变为经济学家(但绝不是研究大家该怎么赚钱的那种经济学家,直到今天,资产阶级经济学依然在按自己的庸俗标准去衡量马克思)。

电影在细节上力图充填更多内容,燕妮和恩格斯的女伴,一个是有伟大精神的贵族,一个是觉醒的无产阶级。鲍威尔,巴枯宁,魏特林,蒲鲁东。。。。一整幅历史画卷,同时马克思在与这些人决裂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旧思想的告别。不过遗憾的是对每一种思想电影介绍都很不到位。

最重要的当然是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友谊,就我个人看来,恩格斯的确缺乏马克思那种卓越的天才,但是在1845-1848年这段时间,恩格斯却由于自身经历具有比马克思更高的认识,可以说这时候,他是马克思的引路人,当然,同时也是互补。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6

影片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的相遇开始讲起,到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和共产党宣言的写作。作为一部传记电影,没有、也不可能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关键是如何于枯燥窘迫的生活中表现人物澎湃高亢热血沸腾的内心。二人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简短的谈话如破冰之刃打破原先对对方的偏见,深夜畅谈,举杯相庆,踌躇满志,敬那真正思考的灵魂。

在纷乱时局中被驱逐,起纷争,受轻视,但当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鲜红旗帜被挂起,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的口号响起,spectre这个词被推敲,还是能感受到一个不屈的、志在改变世界的灵魂。

哲学家的任务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是单纯去煽动,不用激情去煽动**,也不用感情去煽动眼泪,而是用哲学用经济学用思想去建立一个全新的体系,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我们看待自然世界的方式,马克思的这个体系也改变了我们看到人类社会的方式。他不是为了建立一个崇尚博爱的世俗化的基督教理想世界,而是直面问题,迎着最尖锐的矛盾奋勇而上,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思想纲领和理论武器。

也许是马克思的照片被放得太大,被挂得太高,被印在课本上次数太多,我们小时候把他神话,长大后又努力通过贬低他、回避他来彰显自我,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他是一个人,一个带领被压迫的工人阶级对抗资产阶级和贵族的human or humanist,意识到这一点后再来看马克思及恩格斯,会清醒冷峻很多。

另外,前两天看到一条微博,大意是说以举国之力崇拜一个崇尚暴力的人是畸形的。不考虑彼时彼刻的社会形势和工人生存状况,不考虑工人运动的复杂性,而仅仅给马恩扣上“崇尚暴力”这个大帽子,和魏特琳一味宣扬博爱也没什么本质区别吧。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7

今年正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为了向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致敬,有幸参加了党支部的《青年马克思》的观影活动。115分钟的电影,节选了1843年至1848年间马克思的生活片段,这5年多时间,是马克思主义日臻完善成型的重要阶段,也是整个欧洲矛盾四起、学说林立和迷茫困顿的特殊时期。

影片还原了《共产党宣言》诞生的艰辛过程,同时描绘了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动人友谊,以及马克思与燕妮之间的理想爱情。

十九世纪君主专制下欧洲饥荒肆虐,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影片开始为我们讲诉了一宗林木盗窃案,一群为了生计的穷人前往森林捡拾枯树枝,而法律规定森林属于资本家,捡拾树枝的行为属于盗窃,从而导致了一场屠杀,老人妇女儿童就这样死在了资本家爪牙们的屠刀之下,死在了资本家的权利之手,铺垫出后文的背景。

秉持博爱共产理念,工人组织陆续成立。两名德国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将颠覆这些组织的乌托邦思想,改造他们的斗争及全世界的未来。

恩格斯的出现,于金钱、于学识,都大大支持了马克思的思想实践。尔后,两人受托起草「正义者同盟」规章,一同完成了经典政治文献《共产党宣言》。一位困苦拮据仍不改其志,一位含着金汤匙又满怀抱负。时代青年的聚首,将让全世界风云变色!

作为一名共产主义的坚定支持者,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在这个日新月异而又暗流涌动的国际形势之下,我们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认清形势,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我们更应该像马克思那样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我们的社会主义世界奉献微薄之力。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8

正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观看了《青年马克思》影片,115分钟,为我们能讲诉了1843年《莱茵报》被查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的短暂青春故事。

影片开始为我们讲诉了莱茵省的林木盗窃案。莱茵省的穷人为了生计不得已前往森林捡拾树枝,而莱茵省议会认定树枝属于国有财产,颁布了相关议会法令,穷人捡拾树枝的行为被判定为偷窃。众多老人妇女儿童死在贵族的权利下,铺垫出后文的背景。紧接着《莱茵报》在科隆被查封,言论自由被普鲁士君主钳制,马克思被驱逐出境,被卢格带往巴黎,创办了《德法年鉴》;恩格斯在英国的曼彻斯特纺织厂目睹了工人的反抗,为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现状,深入贫民窟,并爱上了女工玛丽,开始了解的贫富双重状态,完成了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调查。

影片刚开始是双线叙述,从马克思恩格斯见面开始并线。在卢格的家中,恩格斯与马克思再次相逢,被生活所困、脾气暴躁的马克思与贵族出生、沉静如水的恩格斯在争锋相对后志趣相投,畅饮到深夜,并对蒲鲁东的青年黑格尔派进行了批判,燕妮取名为《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可以看出这位出身于德国贵族"特里尔舞会皇后"的非凡之处。电影中后续的点滴也说明马克思的成功,与背后妻子的支持和理解是分不开的。

恩格斯的另一半玛丽,是工人活动家,刚开始做为恩格斯家的纺织工人抗议资本主义,后续帮助恩格斯了解工人阶级状况,引荐恩格斯和马克思与正义者联盟的领袖见面,对后续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取代"人人皆兄弟"的口号的实现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布鲁塞尔,作为比利时的首都,欧盟的主要行政机构所在地,是马克思驱逐出巴黎的逃难地,在这里因为自己潦草无法获得工作时的失落,体现出贫困无法支撑妻儿生活的无奈,在收到恩格斯的救济时对付完上门讨债的人后的喜悦,使恩格斯的形象更加普通化、立体化。

知识界永远都会有争论,魏特林、蒲鲁东和巴枯宁,这些角色各自代表的政治流派和立场,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激烈争执,《贫穷的哲学》和《哲学的贫穷》,透漏着唯物主义辩证思维,以及对于自我观点的勇敢表达。在恩格斯在酒吧中提议马克思去读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如李嘉图等,也是为最终《资本论》在1968年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影片最终以1848年油灯下创作《共产党宣言》为结尾,整个影片讲述了青年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和伟大友情,他们的革命友情创造了历史,启发了人类的思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9

看完电影《青年马克思》有三个突出的感受,一是马克思的人格魅力,二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与实际结合创造中国奇迹的实践魅力。

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马克思一生纵使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他仍是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热爱生活,真诚朴实,重情重义。马克思为我们留下了具有非常价值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如果给每个人都贴上标签,马克思一定是多彩的一个,是千年最伟大思想家。他立足当时所处时代,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放眼整个人类发展规律,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不断在实践与思考中形成马克思主义,这推动了整个人类世界的发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丰富自己的思想,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取得的成就,从“两半”社会到近代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下发展的,新时代面对新情况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我国重大问题,最终实现我国伟大梦想!

纪念马克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真理的力量是多么强大,道路的选择是多么重要,崇高的事业是多么值得奋斗,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是多么紧密相关。

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地展现出来!

㈥ 《玛丽和马克思》: 当两个孤独的灵魂碰撞

1976年,8岁的玛丽是澳大利亚的一个小女孩,瘪脸蒜鼻,雀斑点点,额头还有块硬币状的丑陋胎记。玛丽母亲是个酒鬼,父亲对她不管不顾,喜欢对街的男孩却不敢表白。与此同时,在遥远的美国纽约,44岁的马克思是一名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自闭,焦虑,无法辨识表情且用脸孔表达情绪的中年男。

孤独的玛丽没有朋友,某一天阴差阳错得到马克思的地址,于是心血来潮写了一封信询问美国小孩从哪里来,并附上一根樱桃巧克力棒。两人的故事由此开始。

在信中,他们互相倾诉生活的点滴,一起讨论一些天马行空、答案疯狂的问题。

谈爱情:

Romance and love was a mysterious language he’d given up on, if only it’s how a toaster works or an explanation of chaos theory, if only there was a mathematical equation for love.【浪漫和爱情是一门他早游衫已放弃的高深语言,为什么不是咨询面包机的工作原理,或者宇宙混沌理论,要是爱情像数学一样有方程式就好了】

谈肥胖:

You shouldn’t ever weigh more than your refrigerator, and to never eat anything bigger than your head.【对于肥胖者,你永远不应该比你的电冰箱重,也永远不应该吃比你脑袋大的东西】

谈笑容:

Do not worry about smiling, my mouth hardly ever smiles, but it doesn’t mean I’m not smiling in my brain.【不要为不笑而顾虑,我的嘴总来不笑,但这并不表示我的大脑没有在笑】

马克思还告诉她自己人生目标只是:交一个真正朋友、集齐系列玩偶和坐拥吃不完的巧克力。

两人都极爱吃巧克力,而且喜爱在书信中附赠巧克力。于是奇形怪状的巧克力密集地穿梭在两大洲之间,正如Max和Mary所经历的各种各样的故事和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

马克思真诚地为玛丽答疑解惑,告诉她自己的传奇经历。玛丽赋予了马克思情感,给予了他哭不出的眼泪,为马克思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头顶橙色绒球是画面最温暖的色调。

年复一年,玛丽成长,马克思老去。

二人的笔友关系从1976年维持到1994年,尽管中间有过摩擦与不悦,却也一直收割着爱与温暖神册腔。这份遥远的友谊经由时间的洗礼,显得越发珍贵。

影片结尾玛丽终于跨越大半个世界来到马克思的住所。狭小的房间充满了她的痕迹,而他却已然离世。马克思手边放着玛丽最爱喝的甜炼乳罐头,万分平静安详地,双眼望天,天花板上贴满了所有珍藏的玛丽信件,而他的嘴边,挂上了曾经怎么也学不会的微笑。

影片呈现形式是“吃力不讨好”的黏土动画,也许恰恰是用这种“笨拙”的原始方式来讲述“笨拙”人生,才更为细姿做腻动人。尽管整部电影有着暗黑诡异的卡通形象,略显荒诞的对白,却让人感到满满的治愈与无言的感动。

在这个时代,我们似乎同时患上了孤独自闭症和独处焦虑症。一方面深知孤独不过是生活的常态,另一方面又隐隐渴望有那么一个人,知你冷暖,念你悲欢,即使你什么都不说,对方依然懂。

Mary和Max这两个不幸的孤独者却幸运地找到了对方。

两个相似又不同的孤独者在人生路上交集,彼此成为生命中不可替代的唯一,就像是另一个自己。 Mary是Max帽上的小绒花,Max是Mary心上点不掉的硬币胎记。

马克思说:When I was young, I want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年轻的时候,我想成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

最后的最后,他们终究学会了接受自己。

人无完人,也许生活并不完美,但也没有第二个人能活出我的样子。

但愿你也喜欢

这个絮絮叨叨的故事

这部不像治愈系的治愈系

㈦ 《1921》电影观后感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1921》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1921》电影观后感1

《1921》带领观众走入那个年代,感受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力量。影片全景式地重现了一百年前波澜壮阔、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青年们,怀着满腔热血,聚集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大会,见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影片向开辟新中国的革命先辈们致敬,我们能看到百年前,先辈们在复杂的时局下摸索着中国的出路,他们历经磨难和生死存亡,不管在多难的境遇下,他们都在朝着希望前进。这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带领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突破重重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正是因为他们才有了新生活,正是因为无数的开拓者们才有了新中国!

当历史画卷缓缓地铺开在我们眼前时,我们被那些画面所震撼。我们惊叹于他们为探索出一条真真正正能够拯救中国的道路的执着,也因他们面对危险时刻而屏住呼吸。影片更多的让我们看到这13位革命先辈们少有人知的青年时期的模样。不像我们在历史书上所看到的他们,他们是朝气蓬勃的,他们是一个个有着鲜明性格充满着热情的青年人。当我看见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对新中国的展望的光芒时,我的心也被这样的热情所点燃。他们用热血和青春,激荡着旧中国,开拓着新世界。

影片中,嘉兴红船上的会议与逐渐唱起的国际歌,是动人心弦的,是令人为之振奋的。在影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达对负责印刷的人强调“百姓”与“人民”虽然意思相近,但境界完全不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是为人民服务,从未改变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今时今日已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国家从艰难岁月中一路走来,历经炮火与鲜血的洗礼,21世纪的我们不能忘记这段艰难历程,永远铭记历史。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现在这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国家在党的领导下一点一点强大起来,一步一步迈向世界舞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牢记历史和初心,不忘使命,不负期待,共创美好未来。

星星之火,足以燎原。新时代的'我们,从革命先辈们的手中接过火把,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延续下去!

《1921》电影观后感2

电影《1921》将生动展示中国共产党人敢闯敢拼的动人故事。该电影由导演黄建新担任监制兼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并将于2021年7月1日全国上映。为了让更多观众了解建党初期这段历史,黄建新导演用电影镜头,展现了平均年龄仅28岁的中共“一大”代表们,将青春理想化作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信念的执着,以及他们在上海开天辟地、在风雨如磐中担起民族救亡图存重任的担当。

该片导演黄建新,曾成功打造《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开创了中国电影的主旋律商业片时代。他在此前的《1921》发布会上曾透露,“会给大家带来全新的故事、更电影化的叙事方式、以及充沛的生活情感”。他还表示,电影将集结一众青年实力派演员,重塑一群有血有肉的革命先驱,再现一个敢拼敢闯的黄金时代,传递“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坚定信念。

该片在参考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坚持创新求真、严谨细致的态度,历经四年时间深耕剧本,数易其稿。期间上海市委宣传部还组织召集党史专家、上海史专家、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资深研究员等专业人士,与主创团队一同召开多次剧本论证专题会议,听取意见,结合党史研究成果,反复打磨人物性格,挖掘历史细节,力求让这段观众耳熟能详的史实在银幕上绽放新意。

电影将首次以国际化视角来呈现这段热血历史,从欧洲开始进入故事,同时贯穿了一条完整的日本线,让格局更开阔宏大。在此前的发布会现场,制片人任宁透露,“剧组特意去全世界的档案馆寻找新鲜的角度和史料,耗时三年多才完成了最终的创作”。对此,导演郑大圣也表示,这是与现在的全球化语境有所呼应,用新的角度看待那段历史,相信能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当下的共鸣。

除此之外,影片也在拍摄取景上下了大功夫,主创团队勘景足迹遍布上海、全国乃至海外,特别是在上海实地测绘了30余处相关历史旧址,并在上海车墩影视基地一比一实景搭建当时的中共一大会址建筑群,力争在大银幕上再现上世纪20年代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城市文化风貌。

《1921》电影观后感3

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有幸和几位评论家一起观看了电影《1921》。看完电影,大家交口称赞,认为影片浓墨重彩集中描绘1921年的上海,在那个相对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把故事讲得如此精彩感人,全面展现五四运动的发生、《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出版、“南陈北李”相约“开天辟地”、上海英美烟厂工人罢工、共产国际帮助中共建党、国际和国内反动势力对革命活动的围剿、中共一大召开及从上海石库门转战嘉兴南湖红船等重要场景,非常不容易。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还是更习惯于把视角聚焦于教育。我觉得,这既是一个党史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也是一个青春的故事、成长的故事、教育的故事。

影片讲述的是党史,更是讲述了一群年轻人的青春史。影片的主人公是一群年轻人,在他们的身上,洋溢着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13位一大代表平均年龄28岁,最小的刘仁静只有19岁,年长的何叔衡也只有45岁。在1921年,他们也是青春年少。所以,他们有着与今天的“90后”“00后”一样年轻的面庞,一样的对美好生活与爱情的向往,一样保存着童趣童真,所以我们也能够看见影片里刘仁静等几位年轻人在上海大世界快乐游玩的镜头。

影片讲述的是这群年轻人的青春史,更是讲述了这群年轻人的奋斗史。在这群人身上,我们特别地感受到20世纪初这群年轻人的使命担当,感受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激情、拯救中国的豪情和对底层劳苦大众的同情。影片中,陈独秀执拗地向孙中山要教育经费,讲述“教育救国”的道理,甚至为了索要教育经费而放弃去上海参加“一大”;毛泽东说,他坚信最终一定能够“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心生敬意。他们以生命创造了历史,告诉人们,一个适逢其时的梦想,一股渴望改变的激情,是如何造就了一个伟大的政党,如何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

在影片中,最打动我的,是奔跑的镜头。这两个奔跑的画面,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毛泽东的奔跑。那是在法国国庆日,一方面旅法的中国留学生与法国人民一起在凯旋门下庆祝欢呼,一方面是在上海租界的法国人一起合唱《马赛曲》。但是毛泽东等中国人却被无情地拒之门外。法国人肆无忌惮在中国土地上欢乐,中国人只能在他们的门外,看着天空燃起的烟花……青年毛泽东从愤懑失望中升腾起一种不屈、一种自强,开始了迅疾的奔跑。奔跑当中穿插的,是他对家乡生活的回忆,是被父亲追打的奔跑,以及母亲在身后的呵护。这个奔跑的桥段具有很强的寓意,它意味着青年毛泽东把向父权挑战的勇气转为向旧世界挑战的力量,从小我转向大我,从青涩转向成熟。奔跑中的毛泽东内心坚定、目光澄澈,热血沸腾、信心满满。从他青春奔跑的剪影里,我们看到了日后他奔向井冈山、延安、西柏坡、天安门的远大前程。真正的青春,正是永不停息的奔跑,是超越时空的奔跑。

其次是王会悟的奔跑。作为一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影片,《1921》破例将以往不太引人注目的李达、王会悟这对年轻夫妻作为主线人物之一。王会悟是一位美丽、智慧、勇敢的新女性,因为共同的革命理想,和李达走到了一起,在陈独秀的家中结为伉俪。婚后的他们携手共进,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事业,为筹备“一大”忙里忙外、殚精竭虑。在会场遭到特务监视的情况下,王会悟建议把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为一大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影片中一个镜头,是王会悟准备向博文女校的校长借校舍给来参加一大的代表住,又担心校长看出破绽,李达就让她奔跑,训练她克服紧张的心理。最后,她在《国际歌》的旋律中奔跑,顺利完成了任务。一位23岁的女子,在充满青春活力的奔跑中,她的步伐如此坚毅、沉着,因为,这是向着光明的奔跑,向着未来的奔跑。

通过重塑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革命先驱的光辉形象,这部电影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红色起点”,重温了党的历一个特别的“重要瞬间”,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为党史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可视化学习教材,也为讲好、讲活党史故事提供了生动范本。影片反映出来的20世纪初年轻人的理想追求与使命担当,为今天的年轻人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提供了范本和榜样。

影片起用了许多青年演员,无论是五四运动的青年学生,罢工斗争的青年工人,还是一大的代表,他们都是年轻人。我相信,演出的过程也是今天的年轻人向100年前的年轻人集体致敬的过程,而观影的人们,也将会向100年前的年轻人致敬。

新的时代需要英雄,需要榜样。党史知识,并不是冰冷的过去,而是以信仰和热血铸就的言行。革命者,并不是老去的身影,无论100年前还是100年后,那些以国家民族为己任而奔跑的行动者们,他们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永远年轻。

《1921》电影观后感4

记得影片中,当陈独秀被军阀逮捕关进大牢,他隔着狱栏坚定不移地对李大钊说:“军阀要我死,我要中国生。”这样的场景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不禁感叹:革命的曙光和修远路途中这些志士们前行的力量都源自于他们大无畏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情怀令人崇敬。

还记得当影片中革命者李达哽咽着,嘴角颤抖,声音里带着一丝愤怒:“偌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他凝重的神情,扎心的话语,让我深感:“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伟大意义,我潸然泪下。

还记得当毛泽东这位热血青年在上海的街头奔走,为革命前赴后继时,我看到了他们心中对世态不公的愤怒、呐喊,这不正是革命先辈们追求理想,历经波折却砥砺前行的见证吗?

总是记得李大钊在生命停止的前一刻,那凝重、深远一望,那目光中展望的不正是新中国的未来吗?

影片播映结束了,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前辈们的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平生活,但我们不能在安逸中丧失斗志,在懈怠中荒废青春。走出影院,我心中反复默念这些话语。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当有一颗自信、自强、自省的心,应当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恩老师,教授我们知识;感恩伟大的国家,给予我们健康成长的社会。

我珍视今天的生活,也在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每日合理规划时间,阅读书籍并完成读书笔记;聆听《凯叔讲故事》,以增长课外知识;每日坚持练琴并锻炼身体;每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我想这便是自己作为一个小学生爱国情怀的践行吧!此刻,我端坐于桌前,打开《中国历史》,那绵延于字里行间的中华文明、那历历在目的中华屈辱、那铮铮铁骨的中华抗争······一一在我眼前呈现,在我的心头翻腾。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将以此来勉励自己,笃定于自己脚下的路。

㈧ 马克斯,我的爱的影片评价

《马克斯,我的爱》在剧作上延续了《白日美人》、《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等布努埃尔影片(这些大多由卡里埃尔负责编剧)对法国上层社会家庭的刻画,以黑猩猩取代丈夫的设想显然印上了强烈的嘲讽色彩。在影片的那个三口之家中,富足舒适的生活没能带来夫妻间的真诚相待,反而掩饰着两人彼此不忠下的貌合神离,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偷情秘密已完全成为他们相互心照不宣的一种默许。家庭主妇玛格丽特同猩猩马克斯间有别宠爱的特殊情感,与其说是照她形容的“孤独中的一见钟情”,倒不如说是对自我虚伪婚姻生活的反叛与报复,而张牙舞爪的马克斯也不过只是她用以发泄愤懑的一件道具。
面对这场近乎荒谬绝伦的“人猿恋爱”,丈夫彼得感到疑惑困恼,情人卡米和那个考古学家都显得谈虎色变,参与宴会的亲朋手足无措,家里的女佣甚至出现了皮肤过敏……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看,玛格丽特与马克斯导演的这段奇情异欲更象是对是世俗观念与传统禁忌的挑战,而玛格丽特恣意的爱欲取向和泰然自若的表白也无不折射出人类向往性爱自由的内心渴求。反感-疑虑-矛盾-接受,影片巧妙地利用了男主人公对猩猩马克斯的态度,显现出一个普通人逐步摆脱思想禁锢重新审视生活的心灵历程。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彼得最终接受了玛格丽特和猩猩之间的特殊关系,一家人再度团聚于巴黎,玛格丽特甚至明确表示可以为了避免影响邻居而杀掉马克斯。显而易见,夫妻间真诚的爱情重新复苏,猩猩这个寄托妻子情感的道具自然可以退出舞台。
影片风格
《马克斯,我的爱》中的表演沿袭了法国室内剧的一贯作风,细腻冷静,中规中矩,演员的表情动作都表达得相当克制,鲜有夸张炫耀的场面。反倒是猩猩马克斯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在家庭宴会的那场戏中,它丰富的面部表情充分表达出对女主人的陶醉与痴迷,大量特技摄影的运用造就这个精彩绝伦的特写,也成为了整部影片获得成功的关键。
尽管影片在剧情上充满了戏谑狂讽的味道,而大岛渚导演的处理手法却没有简单地效仿布努埃尔式的尖酸犀利,也隐藏起以往自己标志性的凝重批判,取而代之的是温情、理智与幽默。加上清新明快的浪漫小调和简约流畅的摄影剪辑,整部影片竟然散发出雷诺阿、克莱尔等法国传统喜剧的迷人韵味。节制的嘲讽虽然削弱了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力度,在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咄咄逼人给观者带来的压迫,这样在感情上有所包容的表现手段显然能够适应更多观众的欣赏习惯。这是大岛渚对导演风格的潜心探索,还是出于人道关怀的角度考虑,或是顾及西方观众情感乃至票房效益,事无定论,暂且让我们忘记这个问题,独自享受这部特殊的电影,这段独一无二的爱情吧。
影片简评
当布努埃尔的制片人远涉重洋找到大岛渚时,世界影坛注定要被结结实实的震撼一回——这一次,一只名叫马克斯的黑猩猩得以名垂影史。当一个英国外交官的妻子对无聊的布尔乔亚生活感到厌倦时,她找到了这只黑猩猩。女人和马克斯同吃同睡,然后保持着一种不为外人知的关系。当然,外交官丈夫愤怒了,他无法容忍自己的一家之主地位被一只黑猩猩僭越。不过当他故作大度的把马克斯请回家后,却发现妻子和儿子一起倒向了马克斯的阵营。丈夫不放心,又找来妓女验证黑猩猩与妻子之间鱼水之欢的可能性,在一无所获之后,男性的虚弱与游移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其实从行为学的角度看来,妻子并没有“爱”上马克斯,后者只是她的一只超级宠物罢了。对亲密行为的渴望,才导致了马克斯对家庭的强势“入侵”。

㈨ 电影观后感及课堂收获

一、电影《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

玛丽是一个缺爱的孤单的孩子,父亲除了上班就是忙着做鸟标本,母亲只顾酗酒,玛丽不漂亮脸上还有胎记,她不是爱的结晶,父母活在自己的情绪里无法看见她,她没有朋友,还被同学捉弄嘲笑。

马克思是个有自闭症的中年人,肥胖贪吃,无法感受别人,只有一个幻想出来的朋友,他甚至需要靠小册子来指引自己的表情。可就是这样一个马克思,他热爱环境,为了维护环境坚持给政府写信建议并持续监控在公共场清磨所吸烟答脊斗并随地扔烟头的人。

两个可怜的人孤单野雀的人成为了朋友,依赖信件相互取暖,让生命逐渐褪去黑暗的底色,显露出明亮的色彩。朋友很重要,感情很重要,依赖和陪伴也很重要,在面对并不幸福的人生时,这些给了他们彼此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如意,玛丽的父母、失去双腿的邻居、结巴的浇花男孩,还有马克思的邻居。这个世界有太多缺爱、有缺陷、孤单和不快乐的人,又该怎么办?医生告诉马克思,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的生活。我们必须要接受自己,包括缺点及一切。

是呀,在孤岛上的人又岂止是玛丽和马克思,一度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缺爱、怕被嘲笑、没有朋友、不接纳自己,太多的原因将我困在孤岛上原地打转,不能接纳于是便感到痛苦无比,羡慕玛丽和马克思还能有彼此,期盼神能派天使来拯救我,可不接纳就无法和解,走不出来就无法寻找光明。

玛丽的人生也曾登上美丽的顶峰,无论学业事业还是爱情,可惜好景不长,一切就像泡沫般脆弱被友谊的破裂扎碎,幸好最终她获得了马克思的谅解,重新开启了自己的新生活,马克思虽然最终去世了,却并没有留下遗憾,他心中装满了这份忘年友情带来的幸福。

二、课堂收获

林老师在课程中问到了孩子的健康和成绩你更关心哪个的问题,你关心的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很关心孩子的,与成绩相比宁愿选择健康,而且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很注重。

你看我拿出来那么的时间来关心和陪伴孩子,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还专门读了那么多书上了那么多课,我比周围的朋友及父母们都要重视这件事情,对待的更认真和专业。可事实是吗?我做的有那么好吗?一切都经不起推敲。

我总对孩子唠唠叨叨,“你要好好学习,考不上985考个211也行呀!”为此我总会塞给她一些额外的任务,那是我的需求不是孩子的。每次作业或是考试成绩好了我就喜笑颜开,不优秀就甩脸给孩子看。我觉得自己关注孩子健康,却为了自己所谓的规则坚持要求孩子所有课程都应认真对待,只到昨天和另一一个同学妈妈聊天才意识到这样长期的网络课程对孩子身心的影响,那些可以自由掌控的选修在我这里也成了必修。我一面觉得孩子胆小没主见自理能力差,一边又大包大揽企图控制。

这些就是一直以来我所以为的爱,包括林老师在课程中分享的很多宁宁小时候的事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都没有从她的角度去考虑和处理,一切的解决方法都是我认为。

课后我内心无法平静,有内疚有羞愧也有自责,一直期望给予孩子更多关爱来弥补自己从小缺爱自卑与孤单的缺失,殊不知这样的眼里只剩下了自己。想给孩子树立一个积极乐观勇敢独立的母亲形象作为榜样,直至今日却依旧软趴趴的活着,不禁惭愧之至。

㈩ 《玛丽和马克思》万物皆有裂痕,不完美的你也值得被爱

这是一部乍一看有点“诡异”的电影,颜锋备色黯淡,画风清奇,没有俊男美女,主角是一个戴眼镜、长着胎记的女孩和一个肥胖的中年男人。

这部澳大利亚粘土动画电影,在豆瓣上有近40万人评价,打出了8.9的高分。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对自己造成了很深远的影响。如果你愿意花90分钟时间,看一看这个故事,我想你也许和我一样,会被它深深的打动。

这个8岁的小女孩叫玛丽,居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她的妈妈是个酒鬼,爸爸总是沉默不语,因为脸上长着一个便便颜色的胎记,同学们总欺负她。

没有人关心、没有朋友,孤独的小女孩玛丽,有一天心血来潮决定给居住在美国的一个名叫马克思的陌生人写一封信。

这个男人就是马克思。他44岁,体重319斤,一人独居在纽约,有自闭症、暴食症和焦虑症。碰巧他和玛丽一样也喜欢看“诺布利特”动画片及吃巧克力,于是他们开始了长达18年的通信...

随着每一封信件的打开,马克思的一生也被缓缓地展现出来。他和玛丽一样孤独,没有家人,没有朋友,银卖毁只有一个自己幻想出来的隐形的朋友。

马克思不喜欢人群、亮光、噪音和臭味,看不懂别人的表情,容易紧张焦虑不安,但是他愿意理解和相信玛丽。他笨拙,但是他有着百分百的真诚,他把玛丽视为自己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朋友。

玛丽在信中问马克思:你被别人嘲笑过吗?你能帮帮我吗?于是马克思在每一封回信里耐心解答玛丽的问题,想办法给她出招,安慰她、陪伴她。两个弱小、单纯、孤独、脆弱的人,相互依靠,相互取暖。

玛丽寄给马克思的红色的绒球,被马克思戴在帽子上,一直没有摘下。玛丽寄来的每一封信,都被马克思珍藏起来,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们的信件穿梭在大洲之间,沉甸甸,急匆匆。这期间经历很多的变故,玛丽和马克思都曾到达了人生的低谷,也因为自我怀疑而对配枣对方产生了误解。

好在误会最终被解开,影片的结尾,已为人母的玛丽,带着她的宝宝,终于踏上了去见马克思的旅程...

他们互相通信了18年,但从未见过彼此。生命这场偶然的相遇,并非爱情,不是亲情,也远超越友情,“很高兴我选择了你”,作为我的朋友,终结了我的孤独,给了我最好的陪伴。

万物皆有裂痕,不完美的你也值得被爱。

或许,我们和马克思一样,容易过分敏感,自我厌弃;也许,我们也和玛丽一样,不够自信,总是感到孤独。曾经,我想成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

可是,谁又是完美的呢?我们都不完美,我们都曾在永恒的孤独之中,渴望有所寄托。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我们必须守护那把内心的火,要稳着点,耐心地等待着。

你要相信,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火,然后走过来,陪着你一起。

那时,你将带着你的热情,你的冷漠,你的狂暴,你的温和,把这团火毫不遮掩的全部展示给TA。

我们无法隐藏自己的缺点,但是会有一个人并不介意这缺点。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愿我们都能坦然的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愿我们都能遇到,自己的彩虹。

阅读全文

与电影马克思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黎什么电影 浏览:281
电影红尘女主结局是什么 浏览:581
第一部嘴对吻戏电影 浏览:641
泰国搞基电影与父同行 浏览:619
非诚勿扰电影川川女演员 浏览:667
彪叔和成龙的电影 浏览:829
金刚鲨鱼电影大全 浏览:990
保护一个名字阿巴斯印度电影 浏览:4
女特工电影大全动作片 浏览:712
梅英是哪家电影有大鲨鱼的 浏览:819
近期一部滑雪缆车被困的电影 浏览:197
世界十大虐心爱情电影 浏览:65
英文电影观后感英语作文100词 浏览:656
成龙核潜艇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953
成都法国电影 浏览:588
最新动漫电影大全免费国语版 浏览:151
不一样的父亲微电影观后感 浏览:414
欧洲电影中文版 浏览:285
电影爱情果汁在线观看 浏览:336
有一部电影双头龙 浏览: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