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看过电影《雨果》吗到结尾是什么
雨果帮教父找回了过去遗失的快乐,向世人展示了他那些奇幻美妙的电影
Ⅱ 雨果 电影主要讲的啥
《雨果》主要讲述了12岁的雨果·卡布里特在遇到了一位穷苦的玩具推销员以及他的教女伊莎贝尔之后,进入了一个无比奇特的世界,并有幸认识了魔术大师兼科幻电影制作的始祖乔治·梅里爱的有趣故事。
剧情介绍:小男孩雨果(阿沙·巴特菲尔德 Asa Butterfield 饰)天生机械控。他寄宿巴黎火车站钟楼,偶尔会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来修补父亲(裘德·洛 Jude Law 饰)留下的机器人。
一次行窃,他被店主乔治•梅里埃(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当场抓获,因 忌惮带猎狗的巡警(萨莎·拜伦·科恩 Sacha Baron Cohen 饰)只得就范。
乔治拿走了雨果父亲的遗物一本机械手册,令他心急如焚,他尾随至乔治家中,结识了养女伊莎贝拉(科洛·莫瑞兹 Chloë Moretz 饰),他恳求她帮自己保住手册。
而伊莎贝拉则觉得此事蹊跷,于是两人结伴探秘。修好的机器人作画的落款却显示乔治的名字,让他们疑心顿起。终于他们发现了乔治家中装满画作的神秘柜子,并在图书馆的电影书籍中发现了乔治的身世。一位知情人的显身,让他们的奇幻冒险更添神秘。
(2)电影雨果结局扩展阅读
《雨果》角色介绍:
1,雨果
小男孩雨果天生机械控。他寄宿巴黎火车站钟楼,偶尔会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来修补父亲留下的机器人。一次行窃,他被店主乔治·梅里埃当场抓获。
2,伊莎贝拉
雨果结识了乔治的养女伊莎贝拉,他恳求她帮自己保住手册。而伊莎贝拉则觉得此事蹊跷,于是两人结伴。
3,乔治·梅里埃
是火车站玩具店的店主,但其实他就是法国默片大师乔治·梅里埃,雨果与父亲得到的机器人正是他的精心制作。最后在众人的帮助下,梅里埃终于敞开心扉,走出阴霾。
Ⅲ 电影《雨果》到底讲了什么
雨果他爹的死和那个电影制作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他爹只是死于博物馆的大火,只是个意外。
拓展资料:
小男孩雨果他爹以前是博物馆的馆长,然后在博物馆的一角发现了废弃的机器人,于是拿回家和雨果一起修复这个机器人,再然后,雨果他爹就领盒饭了。
雨果就由他的大伯收养,他大伯是火车站的钟楼维修人员,负责那坨钟的准确对时。大伯又是个酒鬼,时不时的消失,然后钟的维修就由雨果负责,最后他大伯喝个烂醉淹死在河里。
那个火车站的杂货屋的老板,也就是那个电影制作人,也就是那个机器人的建造者,也就是乔治•梅里埃。由于科技越来越发达,导致他的电影慢慢走向没落。最后他把自己的心血(电影胶片之类的)几乎全部给毁掉了。那个机器人捐给了博物馆,有幸被雨果他爹发现,然后雨果开始探秘世界。
电影最后揭示的是对电影重要奠基者乔治•梅里埃的致敬。
来源:豆瓣电影有情怀不等于好电影
Ⅳ 电影《雨果》到底讲了什么
雨果型搏指他爹的死和那个电影制作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他爹只是死于博物馆的大火,只是个意外。
拓展资料:
小男孩雨果他爹以前是博物馆的馆长,然后在博物馆的一角发现了废弃的机器人,于是拿回家和雨果一起修复这个机器人,再然后,雨果他爹就领盒饭了。
雨果就由他的大伯收养,他大伯是火车站的钟楼维修人员,负责那坨钟的准确对时。大伯又是个酒鬼,时不时的消失,然后钟的维修就由雨果负责,最后他大伯喝个烂醉淹死在河里。
那个火车站的杂货屋的老板,也就是那个电影制作人,也就是那个机器人的建造者,也就是乔治•梅里埃。由于科技越来越发达,导致他的电影慢卜配慢走向没落。最后他把自己的心血(电影胶片之类的)几乎全部给毁掉了。那银迟个机器人捐给了博物馆,有幸被雨果他爹发现,然后雨果开始探秘世界。
电影最后揭示的是对电影重要奠基者乔治•梅里埃的致敬。
来源:豆瓣电影有情怀不等于好电影
Ⅳ 阿丽塔战斗天使雨果和诺瓦是一个人吗 诺瓦真实身份介绍
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正在热映中,诺瓦是影片中的大反派,一直没有露面,不过在结局的时候,诺瓦摘下眼镜,我们终于见到了诺瓦的庐山真面目,诺瓦真实身份到底是怎样的。很多观众肯定发现了雨果和诺瓦居然长得一模一样,只是有年龄差别,诺瓦和雨果难道是同一个人,两个人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在结局中,雨果也成了机械人,他和阿丽塔终于一样了,不过,因为雨果梦想进入撒冷,所以两个人的爱情也这么终结了。在下一部的剧情中,诺瓦这个反派和阿丽塔的对手戏肯定很燃。果然美国大片都是这种套路,在结局中,会留下一个悬疑,然后再展开接下来的剧情,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大片都是系列的影片,而且每部都热度不减。
Ⅵ 阿丽塔雨果死了么
在《阿丽塔》中雨果死了,《阿丽塔战斗天使》中不仅有热血的战斗和对黑暗势力反抗正能量,更有着动人的爱情故事。阿丽塔和雨果的爱情就非常令人动容,他们就是街头小混混爱上了傻白甜小可爱的故事,但这段感情非常虐心,电影最终也没能成全两人,让他们在汪庆一起,这或许就是阿丽塔成长的必经之路吧。
虽然最后阿丽塔把自己的乎培心掏出来给雨果,让雨果改邪归正了,可两人还是无法在一起。醒悟后的雨果决定洗手不干了,但却开始被人追杀,还有人发布悬赏追杀雨果,最终雨果没有逃过被捅死了。
Ⅶ 《雨果》观后感
我们都知道其实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我收集的《雨果》观后感,欢迎大家参考~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一战后的巴黎火车站。主人公雨果在父亲去世后跟着酒鬼叔叔学钟楼的维护,在叔叔不知所踪后,独自一人每天给钟上发条,一边还努力将父亲留下的一个机器人修好,想知道父亲给他的留言。结果发现这是一个电影家乔治的作品,并帮助他走出了阴影。
影片的色调像是一幅幅旧相片,时不时展现巴黎的全景和街道,很具旧时巴黎的风情,虽然是美国人拍摄的。火车站中的各个小人物都很生动有趣。特别是影片运用3D的效果展现了神奇的钟表世界和电影世界,像有着巨大齿轮的大钟,发条传动的机器人以及旧时电影的历史和制作。小演员的表演也很出彩,自然生动,展现了小朋友的可爱。
同时故事也很吸引人,带着儿童所喜欢的元素,探险、科学、技术、亲情。时而有幽默的对白和好笑的场景出现。也不乏令人感动的画面,像雨果极力抢回机器人,像乔治在表彰他的晚会上的发言。故事告诉我们要努力坚持和勇敢面对生活,很有教益。
看完后,觉得这是部不可多得的儿童电影。从小孩的纯真的眼光去看世界,心灵也会变得轻松了。
“我爸爸过世后不久,我在这儿站了一会儿,我想象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机器,机器并不会有其他额外的零件,他们的总体量是很精准的。如果世界是一个单一的机器,我就不会是额外家出来的零件,一定有一个理由,我才会在这里。”
雨果和伊莎贝拉站在钟楼里,脚下是繁华热闹的午夜巴黎。雨果说出这番话,鼓励着伊莎贝拉,也鼓励着自己。有多少人在这样嘈杂的城市里迷失了自我,被看不尽的未来迷惑,自甘堕落。而雨果只是这样的一个小孩子,一个可爱孤单拥有自己秘密的孩子,却深信自己的价值,并努力证明这一点。
这让多少人汗颜!
从某种意义而言,雨果是一个流浪的孤儿。他执着,勇敢,义无反顾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当他看到一个同样命运的同龄人将被抓到孤儿院时,却只能躲在没人看见的角落里。他的内心也挣扎着,但那孩子却还是被送走了。
雨果是一个孤儿,所以他也害怕失去。
现实过于苦难与未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小英雄也只能束手无措。但他那颗炽热的温暖的心却得到了来自自己的深深的谴责。
看到这里,我也无奈。有多少人不曾这样呢?因为现实,无奈的逃避、离开,最后沦为如此遭遇。
我们到底拥有什么?我们的身体里到底蕴含了多少力量?也许只有等到流浪的那一天才能知晓……
六·一晚上一家人和儿子一起看电影《雨果》,小主人公的一句台词打动了座位里的我们。
男孩雨果在钟表匠爸爸去世之后,寄宿在本应由酒鬼叔叔看管的火车站钟楼里,每当孤苦寂寞来袭时,这个机械小天才就会把整个世界想象成为一部大的机器。而他自己,则是一个零件,他告诉自己:“无论零件怎样渺小,一定有他的用处,不会是多余的。
喜爱捣鼓机械的他偶尔会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来修补父亲留下的机器人。而在一次行窃被店主当场抓获后,原本只想修好机器人的小男孩,却在坚持与勇气中,唤醒了一个曾经辉煌的电影老人的梦。
这似乎也是影片导演自己的故事:在好莱坞这个充满艺术泡沫的圈子里沉浮近三十年,却从未因商业目的而拍摄一部“大片”;在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大导演依靠上亿美元成本和电脑特技吸引观众的时候,却始终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冷静剖析着社会和人类的种种顽症;在好莱坞只崇尚商业回报的环境下,却一直坚持自己的意愿,淡定面对票房惨败,不懈地探索电影语言。这个与众不同的导演就是有“电影社会学家”之称的马丁·斯科塞斯。
现今70岁的马丁·斯科塞斯生于纽约一个普通的熨衣工家庭,身高1、63米、从小就患有先天性哮喘病的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影,童年的梦伴随着他的一生,对社会问题始终报以严肃的关怀,使成为他罕见的学者型影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也许历经坎坷和挫折,那美丽的梦就会随着现实的打磨而逐渐迷失乃至消逝。然而想到自己是一个零件,来到这个世界上,生就是现在的模样,一定有其中的道理,一定有我们必须完成的使命!
获得84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摄影的《Hugo》,在影片开头随着钟表的滴答声,进入充满梦幻和梦想的巴黎。随后将近2分钟的视觉和音效的体验,将观众带入本片的发生地——巴黎一个繁忙却安逸的火车站,繁忙在于人们的.来匆匆,安逸在于在这个繁忙的火车站,依然有一帮每天工作在这里的人们,依然有着爱情。
如果不知道影片的背景,如果不知道这是部根据原著改编的片子。除了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外,冗长,缓慢的情节进度,真的让人只有不停快进的冲动。一个躲在巴黎火车站“墙”里的,看管钟表的男孩,透过一个个钟表窥视着整个火车站,窥视着一个玩具店,偷零件,被抓住……将近12分钟的“唧唧歪歪”才出现《Hugo》的字样,实在有点点云里雾里。这个小男孩的父亲死于一场离奇的大火(影片从头到尾都没再提真正的原因)。而这个孩子用了整整“2个小时”通过父亲生前从博物馆捡来的一个机器人(可以说这个机器人是贯穿2小时电影的主线,只是,作用不明显)来寻找父亲留下的讯息,只是…最后所谓的讯息,似乎跟他父亲,没有太大关系吧。而整部片子阻止小男孩的是一个“凶巴巴”的玩具店的老头和一个怪异的车站巡警(就是这个怪异的巡警最后还在车站寻找到了爱情,让人唏嘘不已)。于是这个小男孩和玩具店的老头的养孙女开始了一场…所谓的冒险。片中不断出现早期的电影情景和拍摄过程,说实话有点雷人。
当然,当知道这部片子其实是在向伟大的世界电影第一人——乔治·梅里爱先生致敬的时候,不得不换个角度看这部片子了。片中小男孩的冒险和搜寻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或许可以这么说,本片的主角却是那个“凶巴巴”的玩具店老板,也就是晚年的乔治梅里爱先生。那个被小男孩父亲捡到的机器人就是乔治先生的作品,也是他制作自己的电影放映机的零件来源。一个机器人勾起了晚年的乔治梅里爱对于自己年轻时期电影创作的回忆,有快乐也有忧伤。而影片后半段那个撰写关于乔治梅里爱的作者,或许也可以看作是电影导员对于这位电影先驱尊敬之情的一个化身。告诉梅里爱先生,人们对于他开辟电影先河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只是,怀念电影先驱的片子,为什么要用一个小男孩的理由并不充分的找寻之路来铺垫呢?也许是因为一部小说的改编迫不得已吧。除此之外,加上的视觉特效放在这样一个目的面前,不免有些让人混乱。当然,怀旧的主题却照应了今年,或者说近年来奥斯卡的不成文的主题,毕竟,电影就是电影,不管电影发展到什么样的层次,它的根,它的起源永远都是这个繁华事业至高无尚,不可撼动的根基。《Hugo》是代表人们对于电影事业的鞠躬。
电影《雨果》是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为了致敬电影先驱乔治·梅里埃所拍的一部电影。它讲述的是小男孩雨果寄宿巴黎火车站钟楼,偶尔会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来修补父亲留下的机器人。一次行窃,他被店主乔治?梅里埃当场抓获,因忌惮带猎狗的巡警只得就范。乔治拿走了雨果父亲的遗物——一本机械手册,令他心急如焚,他尾随至乔治家中,结识了养女伊莎贝拉,他恳求她帮自己保住手册。而伊莎贝拉则觉得此事蹊跷,于是两人结伴探秘的故事。
电影一开始便用踢踏踢踏的齿轮转动的声音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一片金灿灿的齿轮当中,繁华的巴黎夜景被幻化出来,令人十分惊喜。接着就是一个色彩绚丽的远近景替换,将巴黎夜景转到巴黎火车站里面的热闹场景。场景随着镜头拉近而愈发清晰,车站忙碌而极具生活气息的景象生动无比地通过画面传达出来,营造出宏大的故事背景。而影片中出色的浓烈的油画般的画面质感增强了时代复古感觉,在20xx年颁奖季风行复古风的旗帜下,《雨果》毫无疑问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达到极致的标杆。
蒙太奇的运用在这部电影中也十分明显。主人公雨果在巴黎车站的生活主要有两条线索:1、维护好车站钟楼的运作并躲避巡警的围追堵截;2、尽全力修好父亲遗留下来的机器人。片中还有一条隐形线索就是梅里埃大师的救赎。举一个例:雨果第一次被梅里埃在玩具店门前捉住时,影片开始插叙一段雨果及其爸爸的回忆,抛出一个谜团将机器人和梅里埃一家联系在了一起。于是影片开始一边叙述雨果的车站生活,一边讲述他与梅里埃一家的经历。环环相扣,十分刺激。
由于这部片子使用真人3D技术拍摄的,其表现力比较强,特别是长镜头的运用,更加突出了拍摄手法的独特,强化了视觉冲击!留给我印象最深的长镜头是:雨果为捡回机器人冒险到铁轨上,远处火车由远及近地驶进时那个场景。长镜头的运用使我能清晰地看到火车头冒出的滚滚白烟和车头的颤动,雨果面对危险时的不知所措和铁道两旁乘客的惊恐形成了鲜明对比,十分逼真!
导演在本片中致敬了梅里埃等一代导演人,毫无保留地表达他崇高的敬意和他本人对电影技术的热爱。马丁斯科塞斯把机器人,梅里埃,时间,火车,巴黎都结合在战争之后的这个时代,即是想赋予梅里埃和电影诞生的那个年代一个重要的意义:它诞生在真正的现代性萌芽的年代,是现代化社会和资本主义逐渐趋向成熟、时间这一概念逐渐趋向模糊语境赋予了电影特殊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意义。——换言之,梅里埃的梦是一个现代主义的梦。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是不是3D电影时代的另一个梦呢?它是一个结合了历史、时间、对现代性思考的梦。
导演也通过影片宣扬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那就是“若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机器,那么我们生活在其中,也必然会有自己的作用!”
昨天,妈妈从公司考回来了一部电影,名叫“雨果”。妈妈告诉我,这部电影她看过了,他觉得又好看又惊险,建议我看。
我和彭彭怀着激动的心情打开了电脑,开始观看。电影的主要内容是:小男孩雨果的爸爸,在一场突发的大火中被烧死,雨果的叔叔把雨果带到火车站修理大钟,而雨果的叔叔,却神秘失踪了,从此以后,雨果就一直躲在钟楼的墙壁里。雨果为了修好父亲在世时从博物馆里捡来的坏机器人,偷偷地从乔治?梅里埃的店里拿走了很多小零件,可是有一次,雨果被乔治当场抓住了,乔治逼迫雨果把口袋翻开,把雨果偷得零件收了回来,还把雨果爸爸在世时辛辛苦苦画的小本子收了,声称要把它烧毁。雨果认识了乔治的养女,并与她一起冒险……
最后大家才知道,原来,乔治年轻时,是一个很有名的魔术师、导演。可不久,一大批士兵退了下来,他们都觉得电影很无聊,于是,人们就渐渐的忘了乔治与他的演员,乔治觉得很痛苦,他决心毁了这一切,并忘记这一切,可他就是不忍心毁了自己精心制作的机器人,于是,便送给了博物馆……
雨果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小男孩,可是,他靠着自己的勇气与屈强,逃过了车站巡查员的一次次追捕、不顾一切的从火车轨道上捡回机器人等,足以让我们生起敬佩之心。
这部电影中,我最讨厌那个追捕雨果的车站巡查员,他总是不顾青红皂白地追捕雨果。
我很喜欢帮助雨果度过重重难关的那个女孩……
总之,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我要写的这篇观后感不是在平常周末去看的电影写的观后感,也不是学校组织看电影后老师逼我们写的,而是我在小学生涯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写的,谨此纪念。
我为大家介绍的这部片子的片名叫《雨果》,这部影片的大致内容是:一个名叫雨果的男孩生活在车站的钟塔里,一天,他和爸爸在废弃的博物馆阁楼发现了一个非常精密的机器人,但坏得很严重,而他爸爸在修理机器人的同时也被大火烧死,于是雨果觉得要把机器人修好,但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我推荐大家看看这部电影的原著《造梦的雨果》
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雨果的那种坚持不懈、努力追寻事情根源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如果换做我的话,可能会认为那堆机器是破铜烂铁,干脆让它自生自灭好了。当然,我也不可能发现这后面隐藏的秘密。
本部电影将电影创始人乔治。梅里爱真实的生平故事展现在观众眼前,试图忘记过去的他却被雨果这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给找回了自信。
虽然电影中的雨果在车站里扮演着的是一个不为人知的钟表工、“扒手”、“小偷”,但是他却有他的梦想,有他的追求,这一点也是我最欣赏的。
虽然剧场里只有极少的几个人,可见许多人都慧眼识不了宝贝。同样这部电影以它的剧情和感人的场面深深地打动了我。
有了梦,生命的银幕亮了。
《雨果》故事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法国巴黎,影片《雨果》主要从两条线来说明故事。电影《雨果》的前半部分是以小雨果的悲惨遭遇为开端,他努力从丧父的悲痛中走出阴霾开始寻找自己的乐趣与追求;后半部分通过小雨果的经历逐渐引出第二条线,就是对梅里埃默片的致敬。当然也是对整个默片时代做出贡献的影片致敬。
之所以被它所吸引,还有几方面原因。首先,非常喜欢电影的色调,暖暖的,虽然开始小雨果境遇悲惨,但是在此色调中让人的心里又舒服很多。第二,喜欢这个时期欧洲的时代背景以及人们的穿着打扮,正如我们中国三十年代大上海时期,特有的旗袍、歌舞厅,都是洋溢着那个时期的特色。第三,是因为影片中两个可爱的小正太和小萝莉。喜欢阿沙·巴特菲尔德那双蓝色的大眼睛,清澈透明,让人心静如水,顿时对阿沙产生一种怜爱的感情,喜欢有加;当然,在此部电影中,科洛·莫瑞兹已不再是小萝莉的年龄,但是,她在《海扁王》里的经典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小萝莉已经长大,在影片中的表现明显进步,对小女孩的心理刻画亦是步步到位,情感表现细腻,不管是悲情戏份还是喜剧场面都能把握准确,令人有一种她亦是伊莎贝尔,伊莎贝尔亦是她之感,让人不尽惊叹。
可以说,它是一部孩子的电影,也是一部讲述时代的电影。
孩子,天真烂漫,有着简单的梦想和简单的快乐,有着探索的喜悦和冒险的快感,还有纯洁懵懂的情感。
战争,伤害了身体,造就了无家可归的孤儿和老人,扼杀了梦想,摧毁了艺术。
喜欢这部电影,有孩子,有时代烙印。还有就是,每个人都有梦想,只要你努力过,坚持过,都会拥有。“梦从哪里来,就从这里”。
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新片《雨果》在评比结果中拿到5个技术奖项,影片夺得技术奖项,可谓实至名归。全部影片发生在30年代巴黎的一个老火车站时里。这样一个狭小的环境被设置得栩栩如生,各色人等粉墨登场,让人仿佛置身于30年代的巴黎,简直有点《清明上河图》的意思。
《雨果》的叙事可称精彩。本来是一部致敬片,但导演居然采用一个充满了冒险、悬疑叙事模式。影片一开始寥寥数笔就简单地交待了主人公雨果的身世。而把大量精力铺垫在挖掘玩具商乔治教父为什么对小男孩儿的笔记本感兴趣上。直到最后,才最终揭开了迷底。真不是那种一开头就猜中结局的电影。这种叙事可谓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这不是一般的一部简单怀旧的电影,它是写给法国电影大师,默片鼻祖梅里爱与他所创造的灿烂辉煌老电影时光。它不仅仅是一个12岁儿童雨果的历险记,而是默片梅里爱一生跌宕起伏的精彩写照。在这部电影中,梅里爱的形象就是那个火车站上开玩具店的严肃老头乔治梅里爱,雨果的同龄朋友伊莎贝尔的养父。
正如同电影中所描述的一样,乔治梅里爱原本是一位着名的魔术师和木偶艺术家,后因为受到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的写实火车电影短片的启发,在蒙特勒伊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个摄影棚。他使用专门的演员、布景、道具、化装等手段拍摄电影,开辟了与卢米埃尔纪录片式那种完全不同的电影创作道路。他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德雷福斯案件》。他最擅长利用停机再拍和更换布景等在当时相当创新的手法拍摄了《灰姑娘》、《蓝胡子》、《魔灯》、《一千零一夜》等一系列神化片。20世纪初,他率先创作出科学幻想片《月球旅行记》、《海底两万里》、《北极征服记》等。特别是《月球旅行记》一片影响巨大,不仅确立了科幻片这一样式,而且确定了电影排演在电影制作中的地位。梅里爱的影片是电影成为艺术的第一步。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将《雨果》以走在时代尖端的电影技术拍摄的美轮美奂,仿佛时光倒流,再现了梅里爱默片时代的场景,故事与往事,融会了真实与奇幻的感觉,仿佛穿梭在时光隧道中一样,让今天的年轻观众再次理解曾经的默片大师梅里爱,作为对那个辉煌时代,灿烂人物的一个敬礼。
20xx年第xx届奥斯卡刚刚落下帷幕,电影《雨果》获得包括最佳音响,最佳视觉,最佳艺术指导在内的五项奖项,谈及马丁的再次与最佳导演失之交臂,奥斯卡与他之间的种种恩恩怨怨早已是老生常谈。
《雨果》在本届奥斯卡上虽说与《艺术家》拿了相同数量的奖项,但奖项分量根本不能与后者相提并论。怎么说呢?是《艺术家》真的那么好吗,我看未必,就如同去年《社交网络》与《国王的演讲》的冤案,今年《艺术家》的成功或许在于公关宣传的给力,《艺术家》的胜利,毫无疑问,只能说哈维韦恩斯坦公司实在太强势了,最懂奥斯卡的行家,69个奥斯卡,将一部部电影推向奥斯卡宝座,哈维韦恩斯坦本人就已经让无数电影人即爱又恨。然而,在无人能阻挡《艺术家》走上奥斯卡宝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这部真正最有实力的电影——《雨果》
因为马丁斯科塞斯的名字,它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加上好口碑以及3D噱头,影片在北美上映时就获得不错的票房成绩。作为马丁第一部3D电影,这是他18年来第一部PG级影片,再加上11个奥斯卡提名,毫无疑问,这部儿童片还是很成功的。
撇开数字,来谈谈电影本身。我想,只要有马丁斯科塞斯这个名字就已经是质量的保证了吧。《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纯真年代》《飞行者》《无间行者》…他是这个时代难得的真正的现实主义的电影大师。如今70岁的他却童心未泯,拿起3D摄像机拍起《雨果》,本片根据布莱恩·瑟兹尼克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原著于07年曾获得鹅毛笔大奖,并一度在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名列前茅,甚至被业内视作《哈利·波特》之后最好的儿童魔幻作品。电影无论从剧情,叙事技巧等不同角度看都是属于上乘之作。
影片依旧延续了马丁对故事结构的娴熟把握,在场景设置和镜头运用等方面都显得炉火纯青。20世纪繁华的巴黎,忙碌的火车站头,故事在这个名叫雨果的男孩身上展开,同样是孤儿,只是没有哈利波特那么幸运的拥有霍格沃兹和魔杖,雨果对机器修理很感兴趣,即使每天只能在火车站偷面包吃,但每个夜晚都会在烛光下给火车站的时钟一丝不苟地上油、校准,后来他结识车站玩具店的老板乔治斯、他的孙女伊莎贝拉,两人开始了一段关于电影的冒险。
整部影片给人一种尤为浓厚的经典名著般的厚重感,影片向一代电影鼻祖梅里爱更甚至整个电影默片时代致敬,巧妙穿插电影历史情节,趣味生动的电影叙事方式,而不是像《艺术家》一般趣味不足更甚至略显轻浮。20世纪,电影如同魔术般的越来越受到欢迎,这种全新的叙事媒介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这种全新的媒介在打开人类的视野的同时也让人们在烦杂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精神慰藉。影片以老板乔治斯的回忆而渐进高潮,并逐步揭开电影开始所设下的种种悬念。
作为一部出色的改编电影,在我们继续见证马丁四平八稳的叙事风格的同时,也让我们领略的电影的魅力和神圣,即使如今中国电影甚至好莱坞电影都处于低潮期的时段,电影作为20世纪的艺术,将继续带领我们穿梭于形形色色的故事人生,领略光影魅力。
Ⅷ 阿丽塔·战斗天使:人性的救赎
近年来,赛博朋克这样反乌托邦式的主题在电影里的呈现越来越多,而正是因为许多这类题材的好电影都在探讨未来的社会和人性,所以让观众们对这类电影抱有更大的兴趣。
而这次,由罗德里格兹执导、詹姆斯·卡梅隆编剧的赛博朋克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上映。如此强大的阵容团队,吸引我怀着期待观看了这部影片。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的矛盾冲突、生动饱满的背景渲染、叹为观止的特效制作……不得不说,又是一部让我喜爱的电影!
影片中几对矛盾对立面无不给影片添加了戏剧性的冲突:
1.钢铁城和撒冷
住在钢铁城的人们一心想通过努力赚钱而走向天空中那个神秘的存在——撒冷,而殊不知他们都是被当作废品而从上面扔下来的。
去撒冷,这条线索贯穿了整个电影。雨果白天是阳光少年,却在晚上化身肢解机械零件的黑衣人。他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这一个目的。这个目标贯穿了他的一生,他也因这而死。不仅是他,阿丽塔也想去撒冷从而解开她的过去并摧毁它……
2.钢铁城人民和诺瓦
钢铁城的人民虽然被撒冷摧残而抛下,但他们的大脑是真实的。纵然他们的手臂、腿脚,亦是身体都是以机械组成的,但他们依然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境界。阿丽塔虽然全身都被替换为机械,她依然能在邪恶势力伤害无辜时挺身而出,依然能告诉自己不能坐视不理;雨果经历生死后仍怀着对撒冷的向往,想要去到那个“天堂”……
不同于钢铁城人民的是生活在撒冷的“人”(以诺瓦为代表)。他们的大脑都被换成了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芯片,还要通过研究拥有别人的大脑而活下去。虽然他们的身体是血肉之躯,但他们没有思想,那与机器人有什么区别?
1.艺术性的画面
罗伯特·罗德里格兹,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影片中的画面可以说是非常矛盾却又极具艺术性美感的。在大广角镜头或者远景时,导演往往注重的是梦幻般的构图和色彩——撒冷以及钢铁城的景色都是如此。但在近景时却又可以看到明显的邪恶情感(这也正印证了赛博朋克风格电影的反乌托邦式主题)。最具代表的场景是阿丽塔第一次与反派格鲁依什卡搏斗时,出现的红衣女反派。她原本是以一个美丽女子外表出现的,在开始打斗时突然露出全身的机械装置,观看时便能感受到一种邪恶的美感。并且当她蹬上墙角时,对阿丽塔的如态滑嘶吼和那如同蜘蛛般的一幕,极具暴力的美学。
2.高科技的动作捕捉技术
阿丽塔最具有少女气息的便是她那双大眼睛,但她的表情、动作都是由真人动作捕捉而完成的。不论是她的头发在打斗时自然的摆动,还是每一根睫毛的真实性都值得称赞,那双大眼睛不管如何看,都是一双真正的眼睛!
3.近乎完美的特写部分
这部影片不管看哪一帧,都是一种欣赏。影片里最考验技术的两个特写部分,第一个是阿丽塔在地下与格鲁依什卡决斗时的躲避钩爪,第二个是赛场和屋顶上的生死追击。这两个特写部分非常考验质感,但事实证明,这些部分都近乎完美。而最后阿丽塔与雨果生死分别的场景,考验的闭悄是构图、色彩的渲染,无一不需要表现出当时生死之中两人的依依不舍。罗德里格兹做到了,这才是真正的大导演!
三.故事背景渲染和主角的联系
近年来,关于人类未来的电影数不胜数,每个电影里都几乎有相同的元素:随处可见的高科技。比如《头号玩家》里的世界观便以虚拟游戏为中心,而这部电影中的“撒冷”和“机械”便是主题。
不得不说,卡梅隆的编剧功底还是非常强的。电影巧妙地在刚开始便插入了这个庞大的世界观的介绍,从阿丽塔疑惑地醒来,到依德为她介绍这个世界,再到偶遇雨果后雨果给她的讲解……这一切看上去简单的剧情,都被巧妙穿插,从而让观众轻易地明白电影中要表达的庞大世界观。
在所有好的电影中,之所以主角们会被称为主角,是因为他们都有共同的目标,而这些渣腊目标将他们联系到了一起。这部电影中,雨果因为想去撒冷而与维克多达成了利益关系,绮莲由于想回到撒冷也与维克多成为“盟友”;阿丽塔因为想揭开撒冷的秘密而与雨果紧密联系,又因刚开始依德对她的阻止从而产生了矛盾……这样的故事背景渲染和联系,不会让观众们看的莫名其妙,也不会由于突然的转折而奇怪。这才是一个好电影需要的。
1.亲情线
影片开头,第一个与醒来的阿丽塔见面的便是和善的依德医生。他为阿丽塔完善了机械身体机能,他将自己对已故女儿的爱全盘投入于阿丽塔身上。刚开始,对于女儿想要伸张正义、更加强大的要求他通通拒绝,作为一个父亲,他想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女儿的安全——为了阿丽塔的安全。他们的观点不止一次达到了完全不同。但随着剧情不断地推进,阿丽塔在他夜晚成为赏金猎人时的壮举,在酒吧中正义凛然的举措……这一切都让依德对阿丽塔慢慢改观,也慢慢接受阿丽塔。他们对于对方的爱,是非常值得歌颂的。
2.爱情线
本片的爱情线可以说是最令人感动的线路,也是观众们最喜爱的线路。阿丽塔是年岁近300、全身都是机械组成的改造人,而雨果则是个年轻有志的少年;阿丽塔的目标是摧毁撒冷,而雨果一生的目标都是去到撒冷;阿丽塔从不容忍任何与恶势力沾边的行动,而雨果却为了挣钱在夜晚拆改造人的零件……
这部影片最值得称赞的便是,阿丽塔和雨果两人的爱情是在种种矛盾冲突中产生的。即便他们两人的矛盾如此之多,他们依然不顾世人的说辞、不顾生死地想要在一起。正因为前面的铺垫,当观众们看到他们终于在一起时才会如此欣慰,当观众们在结局时看着阿丽塔望着雨果从管道上跌入云层才会如此心痛!
当雨果将阿丽塔带上教堂顶端时我就明白,阿丽塔已将雨果深深影响,雨果也已经将阿丽塔当成生命中重要的人,愿意和她分享自己的梦。这样强大的情感渲染和铺垫,实在是值得称赞。
3.友情线
影片中的主线无疑都是温暖人心的,友情线也一样。当丹治因为雨果为了阿丽塔而不干曾经拆解零件的事时,他气愤不已,两人甚至在街上打起架来。但等到赏金猎人扎潘寻找雨果想要陷害他时,看到朋友陷入危机,丹治的第一反应便是偷袭扎潘并让雨果快跑。真正的朋友便是这样,前一秒还在争吵,后一秒就为你两肋插刀。
1.阶级思想
影片最大的转折,便是扎潘故意伤害并陷害雨果成为了赏金猎人的目标那一部分。这一段非常真实地反映了赛博朋克的反乌托邦思想,也更体现出了社会阶级的主题。
首先,扎潘故意陷害了雨果,导致雨果成为了罪犯。之后扎潘便可光明正大地杀死雨果,并且还能领到属于自己的赏金。这样黑暗的社会难道不现实吗?
其次,钢铁城的人民无法上去撒冷,那个地方只能存在于他们的幻想中。只有被解剖,才能去到天空中的撒冷。这难道不是典型的阶级固化吗?
并且,钢铁城的居民无法与诺瓦沟通,一切都是由维克多转述执行。这难道不是阶层隔离?
电影中一切的剧情,可以说都露骨地揭示出了现实的黑暗和阶层中的种种问题。不得不说,影片对于“反乌托邦”的主题叙述得很好,也能在潜移默化中表达它的主题。
2.人性的救赎
在感天动地的爱情线中,阿丽塔对于雨果的救赎是显而易见的。他们俩的爱,使雨果金盆洗手,不再干曾经的事。最后雨果与阿丽塔在生死之际,雨果告诉她“谢谢你救了我”……这也正是影片想表达的“人性的救赎”观念吧。
而且,绮莲也正是被阿丽塔这样坚韧的性格感动,她也决定放弃去撒冷的机会,从而成为一个不再做坏事的人。这也是阿丽塔对于其中人物的第二个救赎,她让绮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去改变她,变得更加富有人性。
同样,依德也是如此被阿丽塔救赎……
影片紧紧地围绕“救赎”二字展开,深刻地展现了关于人性这深刻的话题。
再好的电影,也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电影里绮莲的情感转变有些牵强尴尬。她原本可以说是个彻底的反派,与维克多这个邪恶势力的执行者处于盟友的关系。但突然地,在看到阿丽塔与濒死的雨果深情对话时,维克多打来电话问她是否找到阿丽塔,她却骗维克多说没有。她在电影里的形象是个母亲,也是依德的前妻,有些人可能会说她作为一个母亲还是拥有人性的,看到阿丽塔的种种努力,她被救赎了。但既然她拥有人性,为什么在“被救赎”之前,她会做出那么多坏事?影片中对于这个人物的饱满度交代得还不够,绮莲的情感转变有些突然。
我还认为格鲁依什卡这个角色比较累赘,他完全没有深挖的意义——因为当你深挖这个角色时,你会发现他一点故事都没有。他纯粹就是在电影中为了给阿丽塔制造麻烦的存在。格鲁依什卡的能力也不是不能给绮莲担当,如果将他的装备和武力加在绮莲身上,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并且,维克多的故事更是欠缺。在注重人物细节的影片中,这样直接为老板做坏事的人都会拥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电影中也应该加入一些他曾经的故事,这样才能让观众明白他是为什么成为执行者的,明白为什么他愿意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只是将他当作主角们剧情推进的障碍,一点深挖的可能性都不给。
Ⅸ 电影雨果影评3篇
电影雨果影评1
我要写的这篇观后感不是在平常周末去看的电影写的观后感,也不是学校组织看电影后老师逼我们写的,而是我在小学生涯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写的,谨此纪念。
我为大家介绍的这部片子的片名叫《雨果》,这部影片的大致内容是:一个名叫雨果的男孩生活在车站的钟塔里,一天,他和爸爸在废弃的博物馆阁楼发现了一个非常精密的机器人,但坏得很严重,而他爸爸在修理机器人的同时也被大火烧死,于是雨果觉得要把机器人修好,但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我推荐大家看看这部电影的原著《造梦的雨果》
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雨果的那种坚持不懈、努力追寻事情根源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如果换做我的话,可能会认为那堆机器是破铜烂铁,干脆让它自生自灭好了。当然,我也不可能发现这后面隐藏的秘密。
本部电影将电影创始人乔治.梅里爱真实的生平故事展现在观众眼前,试图忘记过去的他却被雨果这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给找回了自信。
虽然电影中的雨果在车站里扮演着的是一个不为人知的钟表工、“扒手”、“小偷”,但是他却有他的梦想,有他的追求,这一点也是我最欣赏的。
虽然剧场里只有极少的几个人,可见许多人都慧眼识不了宝贝。同样这部电影以它的剧情和感人的场面深深地打动了我。
有了梦,生命的银幕亮了。
电影雨果影评2
马丁•斯科塞斯选择了两个孩子干净的目光,来回顾电影这个艺术形式在产生之初的样子(对梅里爱致敬,他带领电影冲破技术玩具的限制,发掘出电影的叙事功能)。同时,《雨果》还讨论着被携带出的一个永恒的议题,一个个体存在的意义。
据我浅薄的理解与归纳,人类长久以来的诸多艺术形式,无论是文学、绘画、雕塑抑或电影,透过物质的表层,他们追寻的东西,可以归结为对形式与内容这两者间平衡的诸种把握。而对形式与内容的完美重合的追求,其实是在求得一种不被“遗忘”。
1895年12月28日,巴黎大咖啡馆的地下室,卢米埃尔兄弟,《火车进站》——用匠人来称呼卢米埃尔兄弟并无不妥,他们并没有确切地意识到电影,或者说视觉影像可以具有的意义。
电影影像,承载了人类千百年来对凝固时空、维系永恒的渴望——从古埃及的木乃伊到后来的肖像绘画——源于巴赞在《电影影响的本体论》里称为的“木乃伊情节”,“与时间相抗衡”,他这么说。
电影塑造了一个符合现实但相对独立的时空,从而得以克服永恒的岁月流逝,想象力成了其间的桥梁,在那个时空,我们可以不再感到寂寞。
电影讨论的寂寞,观众可见的,是小主角雨果的寂寞,他把整个世界想象为一个运转着的机器,而自己身为其中的某个零件,必当有用;另一处的寂寞,是《雨果》的基底,是Papa乔治•梅里爱的晚年孤寂。战争(这永远是摧毁一切的主题)、早期美国影片的影响(比如《火车大劫案》)、自身技术的局限(梅里爱曾长久固执于电影的剧场化的拍摄、固定机位等)是片中所见的梅里爱失落的起因。后期,梅里爱选择改变的时候,却遭遇了因胶片大批霉变受损(所以片中能弄到一卷梅里爱的电影会那么令人惊喜)和最后电影论斤出卖的打击,最后沦为一个玩具商。
《雨果》中,梅里爱在晚年,不断怀疑并且企图遗忘和封锁自己早年对电影的追求。通过其教女伊莎贝拉之口,道出了这种怀疑和悲伤——“我不明白我存在的意义”。
时间在电影的开场就被放在了显著的位置,斯科塞斯把不可见的“时间流”,通过片中的27座时钟和诸多钟表具体化出来。
斯科西斯让雨果成为一个能够“调节”时间的人,每天在钟楼间穿梭,给大钟上发条,这在隐含层面也赋予他回望电影历史的命运,凝视渺小的自己在巴黎这个大都会的命运。
《雨果》有戏中戏的影子,梅里爱的片子是一场冒险,而雨果和伊莎贝拉渴望冒险,钥匙打开了回望过去的“心门”,雨果和伊莎贝拉对秘密的追寻,也是对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坚守。
影片中,《月球旅行记》在多年后被手摇放映机重现,电影“凝固时空、维系永恒”的能力显现出来。可以说,梅里爱在挖掘出电影叙事功能、让世界开始真的意识到有一种形式可以将色彩(当时是后期上色)、音乐(后期配音)、动作等种种生命的因素综合起来,超越当下时空的局限的同时,也让片中的梅里爱自己,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意识到自己未被“遗忘”。某种两全。
影像让我们在某个时空不再感到孤独,在回望过去的时空时,能够撞见过往的自己和塑造了今天的自己的一切。
电影雨果影评3
乔治·梅里耶是电影史上被称为“电影魔术家”的第一人。在电影还是魔幻艺术的年代,魔术家和机械师出身的他建立了最早的电影studio,拍摄了大量科幻题材的电影,并创造了许多开创先河的电影技术,比如着色、轨道和许多今天看来幼稚、但在当时却是独一无二的道具和布景。我们今天在教科书里看到的许多电影剧照,如儒那凡尔纳的《月球旅行记》,都是他的作品。可惜他的手工作坊式艺术抵不过大工业的滚滚洪流,1913年,他的公司破产,继而战争的爆发让他一贫如洗。珍贵的电影胶片被卖给了化学公司生产女士的高跟鞋跟,一手创立的电影studio也付之一炬。战后,他在巴黎火车站开了一个玩具店,当了一个玩具商人,从此退出了电影的历史舞台。很难想象电影史上的先驱竟然有一个这样的结局,正如梅里耶先生在电影中所说:“Happy ending only exists in movies.”一句话,令多少人唏嘘。
电影的故事就是从巴黎的那个火车站开始的。小男孩Hugo的双亲去世之后,成了栖身火车站大钟里的孤儿,每天看着形形色色的人群,他偷过,被打过,被抓过,但父亲教给他的对机械的热爱始终不改。在那个父亲捡到的世界上最精妙的机械机器人里,他发现了电影的秘密。
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无疑是用致敬的谦虚姿态拍成的电影。我们几乎可以看到,马丁就是电影中那个写教科书的教授,当他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参观了梅里耶的studio,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地爱上了电影。七十年前,人们开始怀念电影,纪念梅里耶,而今天,人们还在怀念电影。电影是每个人的梦,那些会动的图像,那些书本中成真的镜头,曾经以为遥不可及的东西,如今都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部电影的珍贵之处还在于许多电影史早期的的镜头重现。看着一百年前的人们对银幕上的火车进站镜头惊呼,还有几乎同一时期的工厂女工下班,稍后的月球旅行记,海底两万里,导演把当时披荆斩棘的行业先驱们如何拍电影、如何创新的故事呈现在了观众面前。马丁这次挑选的题材虽然奇特,但仍然是历史,而马丁最擅长的就是历史。大气的态度和对大场面的驾驭使这部片子有种端正的气度,这是晚辈对前辈的献礼。
这部电影让我唯一觉得没有必要的地方就是3d的使用,除非马丁是以告慰祖先的姿态在对梅里耶说,看,我们没有辜负您的事业。看这部电影预告片的时候我以为是个极地快车似的奇幻片,看到一半才发现这纯粹是个历史片。
Ⅹ 如何评价《雨果》这一部电影
《雨果》这部电影,前一个半小时一直在制造悬念,让人误以为是一个小男孩的奇幻历险记,结果最后半小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马丁斯科塞斯在向所有电影人致敬。片中最深的秘密不是什么平行世界、时空穿梭,而是电影人造梦的理念。开场前两分钟精致迷人的巴黎城着实把我深深的吸引住。致敬电影业,一系列旧电影的穿插也明显深得学院喜爱。
如果你觉得自己微不足道,那么雨果说,比方世界是一个庞大机器,那么它的每一个零件是让它可以良好运作的零件,而你我,都是这必须存在的齿轮。总的来说,还是推荐这部暖心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