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战争题材电影观后感

战争题材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1-06-30 01:01:22

⑴ 关于战争片的观后感

凡是战争片都是反应反战的,通过战争的残暴,唤起人性的思考,通过惨烈的战争场景、身首异处、妻离子散、国破家亡等等来呼唤和平

⑵ 谁能帮我写一个关于战争题材的电影的观后感

战争,离我们有多远——《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重温了一遍《拯救大兵瑞恩》,惊叹于斯皮尔博格深厚导演功力的同时,一些东西似乎压在心头,用一个夸张些的句子来说就是——战争,离我们有多远。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红色电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记得小时候,一些电影,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的红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厌的。更后来些,有了《大决战》系列,更是让人大呼过瘾。同时,一种非常不好的观念也油然而生,记得高中时,同宿舍的一位兄弟曾说,“真希望现在有场战争,那样咱可以大展拳脚”当时大家也随声附和。在我们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有领导人的英名决策,有战士们的奋勇杀敌,有敌人的狼狈不堪,贪生怕死,即便是在咱们最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依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游刃有余的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及其走狗。真的如此嘛?我想我们的电影中至少缺乏了一个战争中必有的元素——残酷。

从俺们的老祖宗们开始,历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当绝对的主角。在经典的古典战争名著《三国演义》中,如果从另一种层面考虑,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说。在主人公们谈笑间墙垆灰飞湮灭的同时,是千万生灵的涂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六出祁山……哪一场不是数万甚至十万的死亡。记得有一段,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烧,我相信诸葛的肠胃应该是很好,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人间的修罗场。在我们的古典文学中,从来没有一部是以一个士兵的角度来描写一场战争的。5000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来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经有过两次,战士临死时痛苦的喊着“妈妈!”,这大概是整部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镜头,在一个正常人临死时,想到的一定会是自己最亲的人。当然英雄在临死时总会喊出些伟大的口号的,如《勇敢的心》中,华勒斯被行刑前那声雄壮的“FREEDOM”。在我们的电影中,每一个战士都是英雄,因为他们临死时都会喊着“为了新中国,为了共产主义……”。

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有着本质的差别,西方人从很早时就提出了“人”的概念,在他们心中人的生命、权利、财产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出现最多的大概是服从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忠、孝、仁、义,所有这些都是对别人的,自我这个概念,在传统文化中,是被摒弃的。 有了这种文化传统,我想就不难解释,电影中为了什么,什么献出生命言语了。

西方战争电影中也有英雄的存在,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上尉,《兄弟连》中的文特斯上尉等等,但英雄只是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拯》还是《兄》,其实是一种群像的塑造,他们是从不同的士兵的角度来反映这场战争,这些人人中有心肠软弱,胆小萎缩的新兵,有经验丰富,视杀人如家常便饭的老兵。无疑,这种手法使得两部影视,对于战争的描写有了种立体式的洞察。在我们的《大决战》中,我们只看到了领导者的决胜千里,深谋远虑,与士兵同甘共苦,而战士们也都是一样的英勇无畏,最多也只能算是两个层面吧。

总言之,俺们的战争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起着政治宣传的作用,而美国战争片,则在揭示真实战争方面把我们远远甩在了后面。随着国内的电影商业化逐渐普及,也许只有在票房的面前,才能真正反映中两种电影被观众接受的程度了。

⑶ 军事题材电影观后感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这周四,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影片反映了党和红军为了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打土豪,分田地,同敌人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冬子的爸爸在战斗中负了重伤,为了省下麻醉药给其他红军伤员用,坚持不用麻醉药动手术。手术中他浑身冒汗,但他咬紧牙关没发出一声呻吟。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冬子的妈妈为了掩护群众转移,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最后在烈火中光荣牺牲。潘冬子从小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有志气,有胆量;他巧妙地躲过敌人岗哨的严密盘查,完成了给山上红军送盐的任务;他巧改一字,使囤积居奇、勾结敌人的米行老板损失上万斤大米;他智斗凶残的胡汉三,又亲手杀死了这个大恶霸。看着这些精彩片断,我既为他捏着一把汗,又从心眼里佩服他。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每当我听到这震撼人心的歌声,便禁不住热血沸腾。《闪闪的红星》这部影片我太喜欢看了,闭上眼睛,一幕幕动人的情景便浮现在我眼前。
看着这部影片,我自己也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每当看到红军战士战斗时陷入困境的场面,我恨不得冲上前去,帮助红军战士把敌人消灭干净。
看完这部影片,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应该加倍珍惜。如今,没有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我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是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呵护下长大的,没有经过任何艰难困苦,可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我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加倍努力,将来报效祖国,维护和平。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等着我,我要像冬子的爸爸那样,绝不向困难低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它;当遇到危险或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要像冬子的妈妈那样,挺身而出,见义勇为,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在生活的道路上,我要像冬子那样,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重任,把祖国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从严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以顽强的拼搏精神,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小英雄。
这部革命故事影片像导航的灯塔,处处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它又像战斗的号角,时时催促着我奋发向上,勇往直前,它是我心中的一颗启明星!

⑷ 抗战题材电影的观后感

《抗日战争》影片观后感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关东军在我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掀起了加侵华的序幕。泱泱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壮阔国土,灿
灿五千年华夏文明,几万万华夏生灵开始遭受日军大规模的践踏与
蹂躏。失陷的国土,逃难的贫民,溃败的军队„„记录着这一苦难
时刻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在这危急关头发出了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起抗日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的号召。在国土沦丧,人民危险的阴霾中,这一号召如一声惊雷,如一道闪电,划破长空,震响乾坤,一大批优秀华夏儿女投入了抗日的滚滚洪流。就连处在幻想中的国民党,也不得不在全国人民高涨的抗战呼声中,与中国共产党再次合作,结成抗日同盟,开始了艰难的抗战。忻口会战,凇沪会战,武汉会战„„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虽然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但奉行不发动群众的片面抗战的国民党军队却无法阻止日本侵略军入侵的脚步。由于国民党内部反动派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居然成为了蒋介石集团的首要作战任务,于是日本侵略军更加肆无忌惮地长驱直入,
南京大屠杀、冀中平原大扫荡„„他们在中国的国土上制造了一个又一个骇人听闻的罪恶事件
时间永是流逝,而世界不是永远和平,况且时间的流逝是无法抹去
我们祖国母亲曾经遭受的苦难。抗日战争结束距今逾有六十年了,
但每念斯耻,每一个中国人都难以掩饰心中震撼。俄罗斯作家托尔
斯泰说过:“不管大事也好,小事也好,一旦人们面临国家存亡的

时候,人们心中便会生腾出巨大的力量,这就是美,这就是人类的
精神。”托尔斯泰把这种精神称为“俄罗斯精神”。而从中国人民
的反侵略史上看得,这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呢?

⑸ 战争电影的观后感720字

锈蚀之刃

文/梦里诗书

对《罪恶之城》风格的借鉴,并没能成为《钢刀》一鸣惊人的亮点所在,其仅是沦为了导演的一块遮羞布,且并无从掩盖那凌乱毫无逻辑的剧情,这是一个发生在战争年代兄弟间羁绊的电影,却只有狗血粉饰的苍白,用荒蛮缠斗代替的沉思。

原名刘晓光的电影导演给自已起了一个颇具电影意蕴的名字——阿甘,而从电影来说他也确实有着“阿甘精神”,正可谓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甚成为了当代国产低成本恐怖片的奠基人,电影《阿甘正传》中曾有句经典的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但阿甘导演的作品却基本都是“还是一样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这一点在《钢刀》中并没有发生改变,整个故事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剧情间的联系牵强而尴尬,唯所见的便是导演对《罪恶之城》风格不知节制的滥用。

《钢刀》虽与《罪恶之城》有着极为相同的风格,但这样的借鉴在电影中并未能达到与《罪恶之城》相之媲美的暴力美学,不进真实的做作,不仅令人无从得见于一场战争的本态,只是班门弄斧,为人贻笑大方,在故事上电影亦并没有将风格服务于剧情,而是在很多场景上甚可以牺牲剧情去彰显这种所谓风格,更令人不忍直视的是这样一部电影其所表达的内在价值更是为人生厌的套路。

纵观战争题材电影,在近年来如《索尔之子》《地雷区》《无境之兽》等多以深刻的人文情怀表达对战争的着点反思,而在这部电影中,刻意为之的热血渲染,没有兄弟只有战士的对决,动不动就是血拼肉搏的自我相杀,这些组成电影内在的构思,肤浅更令人尴尬不堪,作为一部战争电影其不仅无从令人去反思战争的原罪,那糟糕一同抗战神剧的狗血编排只是让人无所适从。

电影所呈现的这把“钢刀”犹如一把锈蚀之刃,刻意生硬的风格即无从金玉其外,亦没有锋利的内在动人心弦。

⑹ 求一篇以战争电影或电视剧为题材的观后感

我在广州旅游的时候看了一部电影,叫《赤壁》。那里面的英雄让我值得敬佩,他们都是受伤还接着打下去,我身为中国人,是非常值得骄傲的。

《赤壁(上)》主要是讲周都督和曹操的兵队各有多少人,为什么要打这场仗。《赤壁(下)》主要是讲诸葛亮是怎样想出计策的和打仗的过程。

在三国时期,曹操有八十万大军,他为了占领赤壁,就下定决心要和周都督决战。而那时周都督没多少将军,所以他们就派诸葛亮当军师,最后的战斗,周都督胜利了,但是没有杀曹操,因为曹操也是中国人。

看完着场电影后,我觉得古代打仗太残忍了,我记得有一个片段是赵云被射中了之后,将箭从胸口拔出,继续和敌人作战。这场面让我感动,我觉得赵云是个英雄,是个男子汉。

我觉得曹操太骄傲自大了,他打仗输了还让周都督跪下,你既然输了,还不如认输。还有一次草船借箭时把两个忠实的好士兵杀了,我觉得太不应该了。

诸葛亮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非常有智慧。他知道八卦阵;他会草船借箭;他知道风往哪边吹……都证明他非常聪明。他会帮马接生;他懂得音律;他会古诗词……都能证明他是个十全十美的人。

如果我是诸葛亮,我会劝告周都督和曹操说:“我们大家都是中国人,何必打仗呢?为什么不能让世界充满和平呢?打仗死了的人都是咱们中国人,都是中国人的命呀!”

《赤壁》这部电影非常好看,我认为中国人看了会大吃一惊,外国人看了也会大吃一惊。

⑺ 写一篇关于战争片的观后感

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影片反映了党和红军为了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打土豪,分田地,同敌人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冬子的爸爸在战斗中负了重伤,为了省下麻醉药给其他红军伤员用,坚持不用麻醉药动手术。手术中他浑身冒汗,但他咬紧牙关没发出一声呻吟。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冬子的妈妈为了掩护群众转移,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最后在烈火中光荣牺牲。潘冬子从小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有志气,有胆量;他巧妙地躲过敌人岗哨的严密盘查,完成了给山上红军送盐的任务;他巧改一字,使囤积居奇、勾结敌人的米行老板损失上万斤大米;他智斗凶残的胡汉三,又亲手杀死了这个大恶霸。看着这些精彩片断,我既为他捏着一把汗,又从心眼里佩服他。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每当我听到这震撼人心的歌声,便禁不住热血沸腾。《闪闪的红星》这部影片我太喜欢看了,闭上眼睛,一幕幕动人的情景便浮现在我眼前。
看着这部影片,我自己也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每当看到红军战士战斗时陷入困境的场面,我恨不得冲上前去,帮助红军战士把敌人消灭干净。
看完这部影片,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应该加倍珍惜。如今,没有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我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是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呵护下长大的,没有经过任何艰难困苦,可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我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加倍努力,将来报效祖国,维护和平。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等着我,我要像冬子的爸爸那样,绝不向困难低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它;当遇到危险或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要像冬子的妈妈那样,挺身而出,见义勇为,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在生活的道路上,我要像冬子那样,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重任,把祖国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从严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以顽强的拼搏精神,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小英雄。
这部革命故事影片像导航的灯塔,处处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它又像战斗的号角,时时催促着我奋发向上,勇往直前,它是我心中的一颗启明星!

⑻ 急求一篇关于战争电影的观后感 三年级水平 二三百几即可

战争,离我们有多远——《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重温了一遍《拯救大兵瑞恩》,惊叹于斯皮尔博格深厚导演功力的同时,一些东西似乎压在心头,用一个夸张些的句子来说就是——战争,离我们有多远。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红色电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记得小时候,一些电影,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的红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厌的。更后来些,有了《大决战》系列,更是让人大呼过瘾。同时,一种非常不好的观念也油然而生,记得高中时,同宿舍的一位兄弟曾说,“真希望现在有场战争,那样咱可以大展拳脚”当时大家也随声附和。在我们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有领导人的英名决策,有战士们的奋勇杀敌,有敌人的狼狈不堪,贪生怕死,即便是在咱们最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依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游刃有余的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及其走狗。真的如此嘛?我想我们的电影中至少缺乏了一个战争中必有的元素——残酷。

从俺们的老祖宗们开始,历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当绝对的主角。在经典的古典战争名著《三国演义》中,如果从另一种层面考虑,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说。在主人公们谈笑间墙垆灰飞湮灭的同时,是千万生灵的涂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六出祁山……哪一场不是数万甚至十万的死亡。记得有一段,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烧,我相信诸葛的肠胃应该是很好,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人间的修罗场。在我们的古典文学中,从来没有一部是以一个士兵的角度来描写一场战争的。5000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来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经有过两次,战士临死时痛苦的喊着“妈妈!”,这大概是整部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镜头,在一个正常人临死时,想到的一定会是自己最亲的人。当然英雄在临死时总会喊出些伟大的口号的,如《勇敢的心》中,华勒斯被行刑前那声雄壮的“FREEDOM”。在我们的电影中,每一个战士都是英雄,因为他们临死时都会喊着“为了新中国,为了共产主义……”。

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有着本质的差别,西方人从很早时就提出了“人”的概念,在他们心中人的生命、权利、财产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出现最多的大概是服从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忠、孝、仁、义,所有这些都是对别人的,自我这个概念,在传统文化中,是被摒弃的。 有了这种文化传统,我想就不难解释,电影中为了什么,什么献出生命言语了。

西方战争电影中也有英雄的存在,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上尉,《兄弟连》中的文特斯上尉等等,但英雄只是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拯》还是《兄》,其实是一种群像的塑造,他们是从不同的士兵的角度来反映这场战争,这些人人中有心肠软弱,胆小萎缩的新兵,有经验丰富,视杀人如家常便饭的老兵。无疑,这种手法使得两部影视,对于战争的描写有了种立体式的洞察。在我们的《大决战》中,我们只看到了领导者的决胜千里,深谋远虑,与士兵同甘共苦,而战士们也都是一样的英勇无畏,最多也只能算是两个层面吧。

总言之,俺们的战争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起着政治宣传的作用,而美国战争片,则在揭示真实战争方面把我们远远甩在了后面。随着国内的电影商业化逐渐普及,也许只有在票房的面前,才能真正反映中两种电影被观众接受的程度了。

⑼ 一篇关于战争电影观后感

战争片《第九连》观后感

或许因为父亲是军人的缘故,从小我就喜欢观看战争题材的影片。小时候每到夏天,村子里就会放映露天电影,虽然常常都是千篇一律的诸如《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等抗战题材的老片,但还是令我兴趣浓厚。

那时看战争片,纯粹就是为了观看打斗的场面,着眼于武功队队员飞檐走壁、如履平地以及弹无虚发、枪枪毙命,还有八路军指战员大智大勇,撸着白袖子,举着盒子炮,三下五除二便打退留着人丹胡的小日本之类。那时候,这种电影不管是在观时还是在观后,都会令我有一股酣畅淋漓的快感,看完一部这样的片子,那些关于“打鬼子”的英雄梦要做上好几个晚上。

随着两次大规模的世界战争的远去,属于那个时代的战火硝烟也渐行渐远。当人们回过头去观看那些战火连天的往事的时候,或许不再去纠缠血与火的本身,而是开始突破表象搜寻战争的深层原因。影视的镜头里的主角,不再都是铮铮男儿,他们也开始“懦弱”,开始有泪,开始拥有平常人的情感。从平凡到伟大是一种进步,从伟大再到平凡则是一种境界的提升,这种现象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可喜的。

一直以来,似乎战争大片的制作都属于美国,他们的《野战排》《猎鹿人》《拯救大兵瑞恩》以及史泰龙的《第一滴血》系列,等都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曾经在二战中大放异彩,以及在两极格局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前苏联,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他们制作的经典影片确实屈指可数。一部以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为题材的《兵临城下》,虽然让世界掀起了一股“狙击崇拜”,但毕竟制作商不属于俄罗斯。

俄罗斯,这是一个屡经战火、自立自强的民族,谁也不敢忽视这个民族骨子里所存在的尚武精神。宝剑久久地沉默,是为了保证瞬间的出鞘能够摄人心魄。2005年的一部《第九连》,以王者姿态向世人展示了俄罗斯民族沸腾的热血精神。一个民族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如何高调宣扬胜利的战果,而在于不断反思曾经的错误和失败。《第九连》把视角投向那场让俄罗斯民族留下永久疤痕和阵痛的战争。中亚的兴都库什山脉,在那里,曾经有过一场持续十年的战争;在那里,一个贫穷而又落后的的国家让俄罗斯这头巨熊领略到了什么叫做为自由而斗绝不屈服,这个国家叫做阿富汗。

六名来自西伯利亚的青年被送进了军营。最初,他们是那样的桀骜不顺,蛮横地剪掉理发师的头发,肆意地对“军妓”奥莉娅吹口哨;他们为了减少训练量而在背包里塞满衣服;他们捉弄高度近视的爆破教官。但后来,他们被送上了阿富汗的土地,刚下飞机的第一次大爆炸,便让他们知道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战场。

接下来,思塔斯毫无防备地被村庄里的穆斯林小孩从背后开了枪,鲜血染红了利达契夫的双手。彼托维斯基踩着朝阳,他想用画笔记录下清晨的山冈,却被武装人员的子弹击碎了头颅,鲜血染红了他那还未完成的画作。幸存的利达契夫看着满地牺牲的战友,看着沾满着战友鲜血的高地,他抱着头,蹲在地上,没有理会一旁的长官,任凭泪流满面。

影片的最后,当看到夕阳下满山冈躺满的尸体,伴随着壮士的悲泣,我想谁都会在内心深处产生深深的触动。这场战争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军人的职责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利达契夫最后的内心独白中,好像已经给出了答案。

入侵阿富汗肯定是一场无谓的战争,因为当初这些新兵都是以国家的名义来到前线的。但是,那个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国家,在战争结束的两年后便宣布不复存在。国家不存在了,那这场战争的意义又算是什么?

军人的职责永远是服从,无条件地服从,罗素的权力理论告诉我们,在危机情况下,所有人的权力欲都会转化为一种绝对的服从。军人需要随时随刻面对生死,所以服从则表现为一种常态。从另一角度讲,一支军队只有贯彻了服从精神,才能转化为一支钢铁劲旅。所以军人的服从精神并非出于主观,而是出于本能加客观。因此,我向来不会去指责军人在战争中所谓的残酷,军队在战场的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这种理解是不能用纯粹的日常人性去解读,而应该站在战争的具体环境当中。在战争的环境当中,军人已经不再是一个正常的人。暴力有很多外化形式,包括打斗、性暴力、脏话等等。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打斗这种原始行为属于本我,本我是最易激发的,而且是与生俱来。所以一旦在敌我战场上待久了,打斗暴力用之过多,难以避免的其它相关形式的暴力也会出现,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从这个层面讲,这帮俄罗斯小伙又是赢得了战争的,因为他们守住了自己的高地。

为了给大部队开路,苏联人用火箭弹群摧毁了整个村庄。在火箭弹起飞的瞬间,电影画面中出现了一名穆斯林老人,他正抬头望着飞来的导弹,那眼神里,很平静,似乎对于这种灾难他们早已司空见惯。一个见惯了灾难的民族,是难以征服的,因为他们已经拥有解决一切灾难的经验。因此,对于那些穷兵黩武者来说,不管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他人,始终是一场灾难。

阅读全文

与战争题材电影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史泰龙成龙的电影全集 浏览:302
可怕的鬼片电影大全 浏览:147
剪电影有哪些背景音乐 浏览:291
电影演员杨密 浏览:125
熊孩子电影高清图片 浏览:511
青你2电影免费观看完整 浏览:708
新王加冕电影百度百科 浏览:261
韩国电影女主角老是回忆姐姐 浏览:795
美国一部关于黑猩猩的电影 浏览:642
现在去电影院需要安康码吗 浏览:566
高燃混剪大全电影 浏览:838
小草影视电影大全 浏览:381
千万次呼唤电影图片高清 浏览:907
韩国激情电影2017中文字幕 浏览:683
电影死寂图片 浏览:352
舞会电影台湾版 浏览:449
一部普通电影拍摄时间是多少 浏览:776
下载1905电影大全 浏览:824
左权宏远广场电影院票价 浏览:199
俄罗斯现代战争电影大全 浏览: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