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100字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2023-05-10 20:09:07

❶ .电影末代皇帝影评

《末代皇帝》是一部气势宏大、色彩浓郁、场面壮观的影片,也是欧洲导演贝尔多鲁齐的经典之作。该片的叙事手法与《美国往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闪回的手法,在2小时40分钟内讲述了溥仪60年的跌宕一生。

该片的音乐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小提琴与古筝等多种乐器的配合,使音乐倾泻而来,袅袅余音挥之不去,丝丝的忧伤沉积在深处,衬托着历史的厚重之感,让人沉醉于其中。(CCTV6流金岁月评论)

(1)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100字扩展阅读:

末代皇帝剧情简介:

1950年的冬天,清王朝废帝溥仪(尊龙饰),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英若诚饰)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

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卢燕饰)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

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后,溥仪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溥仪从回忆中惊醒过来。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❷ 观《末代皇帝》有感300字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或许用李煜的这首词来形容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再恰当不过。
众所周知,在中国,皇帝乃为九五之尊,享受应该享有的最高礼遇,而在溥仪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在享用绝对权威背后所隐藏的
不为人知的孤独以及寂寥。
从三岁登基到五十三岁得到释放,从一眼天真的孩子到沧桑而冷漠的眼光。在影片半个多世纪的故事讲述中,溥仪给人的印象犹如囚徒般,他一直经历着失去,包括亲情、爱情、自由以及尊严···········
从一开始皇帝的身份就不曾给他带来真正的快乐,他的皇帝的成渝是慈禧给安排的,三岁就与自己的亲生母亲断绝了联系,自小他就是高墙中最孤独和寂寞的孩子,直到后来成为日本人操控的傀儡皇帝,他也从来没有自己为自己做主过,一切的一切都不是自己所选择的的,甚至包括他的妻子,他看重的文绣只能是皇妃而早已被安排好的婉容却是他的真正皇后。他被长期的封锁于紫禁城之内,几乎断绝与外界的任何联系,虽然他也会思想、反抗和愤怒,他也会像平常人一样有自己的梦想(比如去牛津大学读书、娶一个时髦的妻子,断辫改约)而他的一切的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他的身边充满阴谋和欺骗。
从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满洲国,再到监狱,他的一生被历史牵绊,历史的狂潮将他卷来卷去,而他却无能为力。
生于乱世,无可避免的命途多舛。或许当王朝衰老的时候,皇帝的任何挣扎都是徒劳的,大厦将倾,何木将支?所以站在被审判的圆桌面前,他只好毫无任何怨言的去接受来自外界的所有罪名。"可怜秋月一茔孤“,我们知道的也许永远只是事实而不是真相。
在紫禁城,溥仪从未获得阳光的直射,他总是处在阴影中。在思想上始终与外界隔绝。在电影中溥仪不再是我们理解的那个罪人,而是一个无知、本性中还有一丝善良的庸人。最后溥仪成为导游中的说辞,从此隐没于历史之中。
伟大的电影之所以伟大或许就在于经历时间的检验之后依然会调动观众的观感。《末代皇帝》是贝托鲁奇导演的一部作品,可堪称是一部气势宏大、色彩浓郁、场面壮观、技巧精湛的史诗巨片。而中国政府当时同意本片的拍摄,并对内容不做任何限制,本片一共使用一万九千名临时演员,成本浩大,只有通过美国片的世界性发行渠道才有可能回收,而美国观众对语言的偏食举世皆知,大量的英文对白无疑对于中国的导演是一种巨大的讽刺。影片中演员、场地是中国的,故事情节是中国的,1987年获得9项奥斯卡提名的殊荣,这部电影堪称中国电影百年经典,但却是出在一个外国导演之手。
一个外国的导演可以在中国影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谢晋导演的《末代皇帝》却因为各种限制只能湮没于历史的潮流之中,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悲哀。除了副导演宁瀛、音乐家苏聪的名字在影片中出现还算是一种安慰以外,对于中国电影,或许我们应该要具备讲述历史的能力,而非单纯的被有关部门的杀封之后就选择从此一蹶不振。

❸ 关于电影《末代皇帝》的影评

影片《末代皇帝》影评
他是一个皇帝,他也是一个平民,他曾想像他的先辈光绪一样变法改革,也曾幻想复辟自己的帝国大业。小时候太监们告诉他,他是天子,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小溥仪深信不疑,因为在这深宫内他的命令无人可以违抗;后来他第一次感觉到了一种无形的壁障,他无力阻止奶妈的离去,是的,一道大门挡住了他的去路,他将小白鼠扔在了门上,也正式开始了他悲剧的一生。他开始讨厌这个地方,他活得像楚门,所有人都在骗他。波士顿的到来算是他唯一可以了解外面世界的渠道,波士顿说皇帝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孩子。
后来,袁世凯倒台,国民党占领了紫禁城,把溥仪作为满清余孽驱逐出宫,终于可以离开这里,但溥仪又一次彷徨了,一是出宫并非出于自己意愿,二是离开了又能去哪里? 溥仪一生都在寻找家的存在,离开紫禁城后,天真的溥仪决定利用日本人的势力再造皇帝大梦,可是他错了,一时昏头的代价是他失去了唯一所拥有的皇后婉容和妃子文绣,他再一次追赶着跑出去,但挡在他面前的,还是那扇紧闭的大门,原来他从来都没有走出过大门一步。
本片采用溥仪在监狱改造期间的回忆,插叙了过去一生的点点滴滴。溥仪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皇帝,也可以说他是世界上最幸运的皇帝。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成为了一名花草匠,放下了过去,也拥有了勇气面对未来。这一次,他可以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了。

❹ 观《末代皇帝》有感

        最近无意间发现这部值得一观的电影,从初二开始就很喜欢中国近代史,这完全归功于我们的历史老师,很准确的说,是她的美貌和口才激发了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让我对一切有关历史的书籍和影视都比较敏感。

        这部影片严格来说是一部纪录片,详尽地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电影的名称“末代皇帝”其实是对他一生最客观的概括,尽管溥仪是最后一任皇帝,但他依旧是封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最高权利的象征,这部影片于1987年经外国人合资在故宫真实取景拍摄,历史还原度高达百分之八十,较客观的将近代中国再现,不虚美不隐恶,值得找来细细品味。

        溥仪,本是淳亲王之子,后因光绪帝驭龙而去,他被慈禧太后选中,进宫成为下一任傀儡皇帝。他三岁时便进宫登上帝位,成为中国最高权利统治者,可是细想一下,才三岁的孩子,放到现在也仅仅只上幼儿园,这么小的孩子能懂得什么?仁义礼智信他又知道几个?可是溥仪却被迫离开生父生母,进了宫,坐上了那个万人瞩目的位子,身边无论是谁都对他毕恭毕敬,他享受着世间最好的,优越的生活着实令人羡慕,可谁曾想,这一进宫竟再也无法踏出去一步,记得有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进入皇宫后,他有了属于自己的骆驼,属于自己的宦官,属于自己的尚书房,属于自己的蝈蝈和小白鼠,可是这些东西的代价就是他的自由。是他用自己的自由换来这些,每次一跑到宫门前要出去,就被侍卫强行阻止,偌大的皇宫里,时常奔跑着一个瘦弱的身影,他想出去,他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想像一个正常的孩子一样守在父母身边,他想褪却一身繁华去换一世自由,他是可怜的,同时也是可笑的,可怜他自小命途多舛,可笑他身居皇位却处处受制于人。其实更多的是可悲,自己的人生不由自己书写,被迫踏上别人安排好的道路,一路艰辛一路迷茫。

        他也想过要挣脱束缚,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侍卫阻止他出宫时,他愤怒的将自己心爱的白鼠摔死。想要张望外面的世界,于是不顾危险爬上屋檐。我看这部影片时,并没有觉得他像黑暗统治者一样可恨,反而觉得他很可惜。可惜又是怎么说呢?他一生追求新式教育,想去西方学习英语,想组建自己的乐队,想把自己的治国方略施展出来,想挽救将亡的大清。他有自己的真才实学,有自己的远大理想,可惜生不逢时,无辜的他成了时代的牺牲品,这个悲惨的时代结束了大清统治,也断送了他的未来。可惜之情油然而生。

        清晰的记得在小溥仪登基时,耐不住繁儒礼仪,站到龙椅上开始蹦蹦跳跳,阶前伏地的生父抬头告诉他“嘘,马上就要完了。”。这句话是淳亲王在安抚烦躁的小皇帝,可作为局外人的观影者看来,这似乎就是一种暗示,隐约表示出“大清,马上就要完了!”,是无情的嘲笑,和无尽的悲哀。

        溥仪的外教老师英国学者庄士敦对于他来说,亦师亦友亦父。庄士敦对待溥仪,不是用中国传统的严格的师生礼仪,而是用西方“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来平视这位中国的皇帝。他会给溥仪带来西方的自行车,会在溥仪近视的第一时间不顾先帝妃子的反对决然给溥仪佩戴了眼镜,会在溥仪被迫驱逐出宫时为他申请英格兰的保护资格。他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真心对待溥仪的人,一切以保护溥仪为主,颤颤微微爬上屋顶,向溥仪伸出救命的手。不怕损毁大清形象,为溥仪配上眼镜。他是大清为溥仪聘请的外教老师,可他所做的一切却都是为了溥仪,而不是大清王朝,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高尚之处,是以人为本,而非以国为尊。

        溥仪在皇宫最喜欢的游戏就是遮起一块白布,让宦官们隔着白布来触摸自己的脸庞。他说他喜欢这种感觉,因为身居皇位,所有人在他面前都是一副奴才样,丝毫不敢造次,他看倦了这些人的无条件顺从,厌恶他们从骨子里散发出的奴性,尽管他仅仅是一个共和时期的傀儡皇帝,可在紫禁城内,他依旧是真龙天子。在吃人的旧社会封建制度下,溥仪是九五之尊,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所以人们就必须尊敬他仰慕他。但是人都有欲望啊,溥仪的欲望仅仅是出去看看而已,他三岁起就被囚禁在皇宫,收起自己的贪玩与天真,取而代之的是威严和端庄,说一句话走一步路都需要按着规矩来,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剥夺是残忍,让他小小年纪就承受着本不属于他的压力。那些所谓的大人们啊,只想着大清,只想着如何延续自己荣华富贵,所以丝毫不会在乎这个孩子的感受。人情冷漠世态炎凉,是这将亡大清,乃至这个国家的可悲,细细想来,近代的祖国满目疮痍,令人心疼。

        紫禁城内悄悄筑起的高墙将皇宫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为天下共和,一部分为封建专制。截然不同的两个制度,竟在这个九五中正的宫廷内共存,互不干扰互不侵犯。溥仪被蒙在鼓里,认为中原大地依旧是满清的天下,所以当他的胞弟溥杰进宫时,他炫耀着自己的骆驼,展示自己的威严,可他并不知道,外面的共和世界里多的是他的宝贝骆驼,人们也都不需要敬畏他臣服于他,可他依旧认为自己高高在上,生来就是人中之龙,拥有着天生的优越感,可悲可叹!

        还记得溥仪爬上屋檐看到袁世凯的车从皇宫走过时,他的眼神里是害怕,是孤独,是绝望,他内心想要通过改革来拯救大清,所以自行剪辫,企图通过此举来刺激他身旁的大臣们,可是他们都如同木偶一般,不听不看也不了解溥仪的真实想法,没有大臣的支持和辅佐,纵使自己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改革成功,凭一己之力又如何能挽救得了危亡的满清?

        再来说说溥仪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几个女人。他的生母淳亲王妃,他的母妃当然很爱她,可是为了整个大清王朝,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私情,将最疼爱的儿子送进宫,她是一个可怜的母亲,先国家而后私情。二嬷是溥仪的奶娘,这个女人对于溥仪来说,胜过生母,从他三岁记事起便是这个女人陪伴着自己,二嬷把自己的孩子放弃,进宫去服侍溥仪,所以看到他就如同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一心一意待他,爱他宠他,把对自己孩子的爱全部倾注在溥仪身上,从侧面也体现出了封建旧社会对妇女的残害。婉容是溥仪的皇后,是将亡大清的一国之母,她可能是伤害溥仪最深的人吧,陪溥仪去了日本复国,却有了别人的孩子,孩子还未出生就死去,她便自暴自弃,吸食鸦片,最后骨瘦如柴,人不人鬼不鬼,不但不让人心疼,而且会让人厌恶。相比之下,我更欣赏淑妃文绣,她是黑暗社会的一抹阳光,是没落贵族中的一股清流,当她接触到西方"一夫一妻"思想后,歇斯底里的质问溥仪,“我算什么,我不想做你的情人了!”于是她放弃淑妃的虚位,在一次大雨中跑出去,接受风的吹拂和雨的洗礼,与其说她放下了过去,倒不如说她抛弃了那个唯唯诺诺的令人讨厌的自己,是新时代女性的象征,值得我们去敬重。

        溥仪被迫离开皇宫时,这是他自进宫以来第一次出去,他如同一个懵懂的孩童,四处张望着这个新的世界,可他看到的是什么?自己视为宝贝的骆驼遍地都是,自己的代步工具是先进自行车,可外面已经是四轮机动汽车了,他害怕他慌张,他不知道自己在皇宫的二十多年里,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自此他才意识到大清危亡是有一定道理的,自欺欺人,保持着天朝上国的思想,骄傲自大,可他不甘心,他不希望自己是中国封建制度上的最后一任皇帝,所以他要想尽办法来复清。

        于是便有了他接受日本帝国的扶持,在东北建立伪满政权的事件。他在满州重新建立伪清时,一度认为自己终于可以带领中国人民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可是实现这个雄心远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简单,1945年日本法西斯在华投降,溥仪不得不逃往日本,在日本他受到妻子与仆人的背叛。一心想要救国,却抵挡不住世界发展的大潮,最终被淹没在潮流的巨浪中。

        新中国成立后,在满俄边界驶来一辆满载战犯的火车,溥仪便这这趟列车上。到站休息时,他的一些旧仆人看到他便低头哈腰屈身下跪,他看到了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于是他想逃避,不敢面对,偷偷跑到洗手间,用藏匿好的刀片割破手腕,放入温水中,任血液肆意流淌,他想就这样结束自己这屈辱的一生。教导员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是奄奄一息。被救后他进入了改造营,刚进去的时候他很不适应,一个高高在上众星捧月的皇帝,突然沦落到这个地步,心理的巨大落差让他感受到大清真的亡了,他已不再是昔日万人景仰的皇帝。从三岁起,衣食住行便有专人打理,自己可以说是生活不能自理,不会穿衣,不会叠被,不会系鞋带,不会刷牙,不会自己动手打饭。在改造营中他逐渐学会了这些生活技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立的人,也重新认识了自己所处的这个新社会,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溥仪改造成功后,来到了自己生活了二十年的紫禁城,他抬头望着,想起了自己曾在这里的点滴,世事变迁,自己曾经的家已经变成了国家的旅游景点,想要进去看看,却还需要买票,这是多么滑稽,令人心疼啊!他进去大殿,想要走上龙椅,被侧门冲进来的小学生呵止住了,他说我曾经在这个椅子上坐了二十年,还拿出陪伴自己童年的蝈蝈笼,小孩出神的看着蝈蝈笼,回头时却不见了那个花甲老人。我个人认为这个细节处理的非常棒,言已尽而意无穷,给观影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值得玩味。

        看完这部电影,最多的感受就是溥仪是一个可怜之人,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用特别细致的笔触去描述他,不舍得去批判他去指责他,我认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无奈之举,谁不想自己的祖国好,一个平民尚且这样希望,那统治者一定更想造福国家啊,他所做的一切都不能怪他。如果他生在康乾盛世,这样才华横溢的一个人必定大有作为,他的一生是令人心疼的,是那个战乱纷飞,变革四起的时代把他变成了这样,他也在这个漩涡中努力挣扎,所以他是可敬的,他身上的一些特质也是我们应当去学习的。我不希望有些观影者看过这部电影后会觉得他很无耻或者无能,我们应当设身处地的去想,如果换做你是溥仪,你不一定有他做的好,他值得我们去尊重!

        最后想说一下溥仪的扮演者尊龙,他的精湛演技让我们能够感受到更真实的溥仪,仿佛溥仪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一样,气质和神态都特别到位,最重要的还是尊龙那一张颠倒众生的英俊面庞。特别感谢87年组织拍摄影片的人们,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好的资源,向他们致敬。

❺ 末代皇帝观后感

其实说到末代皇帝,观后感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就给你说说吧,那是几年前了,同学向我推荐了《末代皇帝》这部经典老片,距离电影上映的1987年已经过了20多年,我却第一次走进它。它带给我的是满满的震撼。

《末代皇帝》这部电影是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一部传记电影。影片诠释了溥仪一个作为皇帝的人的故事,和传统的“史实”和“传说”都无关,认为溥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无法摆脱被囚禁命运的生命个体,是成份复杂、面目模糊的一个可以和观众进行心灵沟通的人。

该片用闪回的手法来表现溥仪的一生,根据溥仪的回忆,现实与过去交叉,在在3小时38分钟内讲述60年的事情。定义电影《末代皇帝》似乎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里面的演员是中国的,场地是中国的,故事情节是中国的,但不能算是中国电影,它曾获得1987年奥斯卡九项提名,九项全拿的殊荣,是由一个老外导演创造的。然而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好影片。

影片从战犯管理所这一场景开始,要求每一名战犯交代罪行。在审讯中,溥仪回忆了自己的一生。

三岁的小溥仪被拥上皇位,登基时连龙椅都坐不住。一个人孤零零呆在偌大的紫禁城里,没有父母的怀抱,没有兄弟的陪伴,只有那黄瓦红墙,和前朝留下的每天抹着能吓死人的白粉胭脂等死的旧妃子和阴不阴阳不阳的变态太监。

一个王朝从兴起到灭亡,最后的皇帝往往都处于某种尴尬的历史背景,一个没有权利的溥仪,一个自三岁进宫再没有过父母兄弟关爱的溥仪,一个被时代过渡推着走着迫害着的溥仪,一个让我感到无限无奈和同情的,大清国的最后的皇帝 。

❻ 《末代皇帝》观后感

昨天花了三小时四十分钟把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看完了。此前还从未完完整整地看完过,觉得太长了。唯一的印象是坂本龙一创作的影片插曲,前阵子在坂本龙一的自传电影里也提到了那一段经历,记忆犹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电影时长好像约定俗成似得一般都被设定为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之间,或许考虑到坐在影城里的观众的注意力吧,也可能是其他商业考量就不得而知了。在我很小的时候,对于电影还没有明确的概念时,只是觉得它很长,很黑(影院环境的关系)。也是因为近期不能出门,才能看这么个长电影,看后感触良多。

开篇第一个人物的出场就让我一下子进入到了电影情境中,也就是卢燕(观影后上网查电影的相关信息才知道她居然是梅兰芳的干女儿,她和文艺界、演艺界的关系可想而知)饰演的临终前的慈禧太后,以及导演从整体的角度给观众展现的紫禁城,立刻让我觉得这个才是对的;瞬间推翻了我在今天的电影电视剧里看到的和紫禁城有关的所有片子的印象。在贝托鲁奇的镜头下,那是个宽阔、距离感十足,又阴森,略显呆板的同时似乎少了些想象中的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丝毫不让人向往的禁锢之地。这和我以往看到很多国内的清宫戏的观感很不一样,让我第一次会对中国皇族里的生活觉得乏味、苍凉。

电影采用双轨时间描述,我也不知道专业术语应该如何描述,一会儿回忆溥仪的童年、少年以及被赶出紫禁城的过往,一会儿就是此刻在战犯营里被“改造” 的此刻。无论从电影时长、电影语言和结构、拍摄手法、甚至在演员表演上,可能是因为距离,都让我有种“我是个思维上存在巨大困境的人”或“自己的语言体系的狭隘(由于环境和个人共同造成的)”的感觉。它对我来说,极为的不熟悉,不适感,但是是能把我完全吸引过去的不适感,和看一部时下的流行电影那种“在自己的范围内”的踏实感截然相反。把不熟悉的历史、从书里看来的历史瞬间拉近,让这段故事在眼前上演,如此之冲击仿佛它能锁住今天观众的思考能力。换句浅白的话说,我们很难用单一或简短的词汇去形容这部电影,同样的困惑也围绕在我们该如何形容溥仪这个人物上。就像溥仪这个人,太难比较、太难找到他的位置,甚至将他的呈现合理化也是妄想。

再说说演员。不得不说,尊龙真的是太帅了,我作为一个成年男性都被吸引,无论是贵族气息和落魄贵族的劲儿都刻画的入木三分。溥仪年轻时被摆弄的愤懑、内心满是心虚的贵族气息、被日本人利用后妄想复辟的野心、新中国后被“改造”时期的忍辱感以及通过在狱中看电影后得知自己在伪满时期所造成的罪责的歉疚感,作为观众都体会的到。尽管还有其他的好演员,除了彼得·奥图、陈冲和邬君梅,最让我眼前一亮和意外的是坂本龙一饰演的日本特务甘波正彦和英若诚扮演的监狱长。以前只听过这位前文化部副部长的名字,如何如何了得,也知道他是英达的父亲,但看电影的时候并不知道。至于坂本龙一,是少见的情况——作曲的同时还参与表演,就像他参与大岛渚的电影一样。我很喜欢他现在老年的样子,如他所述,年轻时的他的样貌确实不怎么样,至于是不是招人烦我们作为看客并不知晓。

看这样的电影,我不知道自己应该处于什么位置,是单纯观众的位置,还是一个读历史的后辈的角度。就比如看主人公溥仪,我们从道理上、情感上或许可能会理解他的焦灼和复杂,但从位置上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他,甚至可以说没人能理解他,如果从艾柯谈“误读”的角度上来说。毕竟不理解才是常态,理解反而是稀有、稀少的。这也是为何我说这样的电影对观众是有要求的,因为它会让观众来回摇摆,如果想让自己作为一个认真的观众的话。比如在皇宫外面已经是辛亥革命之后,清朝被推翻了,但作为皇帝的溥仪在“小皇宫”里还被蒙在鼓里,他的表现其内在深层原因是复杂的,是很难让人一下全盘否定的。可能是我的恻隐之心比较重,也没有作为伟人的坚韧和果敢,新中国之势无法阻挡,但我作为观众之一常常会对溥仪产生同情(也不排除潜意识里对尊龙的喜欢)。可是,当影片演到他在东北想要复辟时,同情心又减弱了,但我们也知道他是被日本人利用,复辟又是个梦,甚至是个他自己也知道是梦的梦……一个多么难描述的人啊。

如果我们从所谓的小爱中抽离出来,以今天普遍的人道主义、平民主义的视角来看,一个落魄贵族固然会因他作为时代牺牲品的命运让人唏嘘,但还有那些千千万万的孤苦贫民又将何去何从呢,他们又将怎么说呢?相比于溥仪,他们的一生是注定的悲惨和非自然死亡,只不过电影里没有特写而已。诸多的思考会让观众失语。还有一直在服侍溥仪的那个下人,直到他们作为战犯被关在战犯看管所的N年后,这个下人才脱离溥仪,临走时他对溥仪说:“你从来都不了解我”,这是一句振聋发聩的自白,只是被很平和地说出,但在溥仪听来是震撼的,在观众听来也是。好在溥仪1967年因癌症去世了,对他来说,应该不是个很坏的事吧。

这是一部很难说得完、说得清感受的电影,简单写一点,聊表寸感。若想有更多的了解,有两本书一定要读:庄士敦(也就是溥仪的洋教师)的《紫禁城的黄昏》和爱新觉罗·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如果这一篇文章被很多人看到我并不会觉得多么幸运,但如果有人看了电影之余又去读了这两本书的话,起码对人和人生有了更为丰盛的理解,这大体来说应该是幸运的。

❼ 《末代皇帝》观后感

一个尊贵的囚徒  身不由己的一生

《末代皇帝》,三个半小时的影片,看尽了末代皇帝溥仪跌宕起伏的一生。

末代皇帝溥仪貌似威仪天下,手握天下的生死大权,却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却又深深同情,只感叹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来都不会为某一个人而停留,即使是皇帝也无法抵制其前进的步伐,也无法把握历史的方向。

溥仪作为末代皇帝未必是昏君,但他的命却注定是悲催的。他只不过是历史马车上的一名可怜乘客,甚至比一般乘客更可怜,因为他的前半生都是被囚禁起来的。没有自由的人,是何等的悲哀!紫金城那么小,却永远也出不去,包括他以后的人生都是生活在囚禁之中,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苏轼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我们人是历史洪流中一枚小小的尘埃,很多时候,生或者死,都无法自己做决定。惟愿在这不易的人生里,做一枚快乐的尘埃,享受小小的平淡的幸福。

❽ 末代皇帝影评

作为荣获九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末代皇帝》堪称是一部气势宏大、场面壮观、色彩浓郁、技巧精湛、叙事熟练的史诗巨片。

它以空旷的紫禁城为背景,落日的余晖照耀在皇宫大殿,尽显历史的悲凉和皇族的无助。深层次的色彩运用,带有一份由内而外的凄凉。

有关紫禁城的那份回忆,更是凄美缠绵,皇宫的浓郁色彩里隐约渗透出几丝江河日下的腐烂。巧妙的拍摄和剪辑技巧,回忆与现在交叉进行的叙事手法,则完整清晰地勾勒出了溥仪一生的生活轨迹。

此外,主要演员们的出色表演也为这部影片增色不少。影片中,成年溥仪由好莱坞华人影星尊龙扮演,婉容和文绣则分别由著名女影星陈冲、邬君梅扮演。尊龙扮演的溥仪带着一副金丝框眼镜,眼神里流露出似有若无的忧伤,偶尔的明眸里,闪现出对理想和未来坚定的信念。

角色介绍

1、爱新觉罗·溥仪

演员尊龙

中国的最后一个皇帝,从小自我尊大,没人管教。三岁登基当了宣统皇帝。辛亥革命后被废除。几经辗转后他变成了日本军国主义扶持上台的“傀儡”,1945年,他又成了苏联红军的俘虏。最终改造成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

2、郭布罗·婉容

演员陈冲

作为溥仪的正统皇后,她具有贵族的血统,接受过西方教育。溥仪一心想复辟清朝,对她不管不顾,使她自甘堕落,吸上了鸦片,和溥仪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3、额尔德特·文绣

演员邬君梅

一个从封闭走向自由的代表。以照片入选皇妃,早婉容一日迎娶入宫,以便大婚时跪迎皇后。她家原来只是一个没落的满清贵族,她自己也是一个很封闭的女人,但是后来接受了新的知识和观念,意识到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利,终于争取到和溥仪离婚,迎来了自己的自由。

❾ 末代皇帝观后感5篇

《末代皇帝》由意大利导演贝尔托鲁齐指导,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摄制的影片,在1988年奥斯卡上获得9项大奖,无疑又是一部惊世之作。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末代皇帝 观后感 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末代皇帝观后感篇1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由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电影讲述了中国末代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自三岁登基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从唯我独尊的万世皇到一个鬓微霜的园丁的传奇经历。这是唯一一部在故宫拍摄的电影,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据说拍摄期间英国女王访华却因为这部电影的拍摄而无法参观故宫。这部电影在上映后获得了九个奥斯卡奖项。影片在中国宫廷式的背景、庄重萧杀的配乐以及黑与暗红相结合的色调下缓缓拉开帷幕,溥仪的一生娓娓道来……

慈禧太后咽下最后一口气时,盖在她惨白枯槁面容上的那块纱也封住了溥仪的自由。三岁的溥仪从此成了最缺少管教的孩子,懵懂单纯天真善良的他开始了傀儡生活。紫禁城里的生活,让他形成了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的专横性格。后来,中华民国建立,宣统帝退位。再后来张勋复辟,溥仪又一次称帝,但在几年后又因向日本人投降而退位。当溥仪得知他家祖坟被盗挖后悲愤交加,为了洗雪孙殿英盗挖祖坟之耻,他决定与日本人合作,复辟满清。于是,他在长春建立“满洲国”并称帝。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沦为阶下囚,在监狱里进行劳动改造,十年后获特赦。之后年近六十的溥仪成了一名园丁,过着普通老百姓的平凡生活。

溥仪的人生,三起三落,他的目光也由最初的澄澈 清明 变得冷漠沧桑。

溥仪被软禁在紫禁城内,无法走出这个富丽堂皇高大宏伟的建筑,每天在紫禁城这一方狭小的土地上看着蓝天白云在头顶上飘去,他的灵魂早已飞出城外。

他的额娘离开他、奶妈被人带走、皇后悄然离开,他跟在后面追,在黄昏下他的身影是那样渺小、微不足道又那样倔强。然而,一扇门在他身前关上……“Open the door!”这句话被他一次又一次说出,从最初的呐喊到请求再到喃喃低语,从最初的愤怒不甘到无助再到绝望……这不正是他被封闭多年心底渴望自由的真实写照吗?

谁说溥仪是懦弱的?在中国古代,皇帝也许是最危险的职业,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谋杀。可是站在这个位置上的他却从不恐惧。没落的君主自然是想复辟的,奈何他陷入了敌人的阴谋被日本人利用。

谁说溥仪是无情的?他对胞弟溥杰一直念念不忘,始终关心着他;母亲死后他推着自行车竭尽全力想出城;奶妈被带走后他跟侍女说:“她不只是我的奶妈。”他对老师庄士顿先生敞开心扉,庄士顿先生离开时他戴上了眼镜目送着老师的身影一点点变小直至消失……

谁说溥仪没有主见?他希望改革,他想改变他身边的一切,为此他亲手把自己的辫子割了。他也试图利用日本人,但失败了。他想改变,但历史的波涛阻碍了他,他终究不能改变什么,只能茫然行走。

而皇后婉容因内心的孤寂渐渐染上了毒瘾,监狱长在---期间被打成右派的凄惨结局也令人唏嘘不已。也许就像贝托鲁奇接受采访时所说:“他们也是命运之神的玩物,任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牺牲品。”那样的年代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而历史只有结果没有对错。

到了影片的结局,溥仪度过了清末到---这段历史教科书中最动荡不安、暴乱频繁的时期,最终过上了平凡却自由的生活。轻风拂面,春意融融,他在花园里缓缓修剪枝条,嘴角微微上扬。也许,这算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吧。

末代皇帝观后感篇2

在同学家作客,我在上网,朋友则拿着遥控器不停地换着电视频道。刹那间,我停止了上网,回过头去,叫朋友倒退二个频道。那肯定是在放电影《末代皇帝》。因为只有这部电影的配乐,让我能在短短一至二秒种内听出来。它是我个人认为的所有电影中最好的配乐。自从《末代皇帝》诞生以来。其配乐的主旋律似乎已经成为了西方人心目中标准的中国声音。至少在近年来的很多描写中国的西方影视和音乐作品、乃至是电子游戏配乐。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相同感觉的音乐。而这种类似的旋律其根源来自于《末代皇帝》。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其实几年前我已经看过这部电影。可是当我在电视机里再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心情仍然是很激动的。因为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不只因为那完美的配乐,还有那真实的场景,真实的人物,以及那一段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的历史。可能是因为溥仪前半生住的北京的皇宫和东北的“皇宫”我都去看过吧,我似乎更能理解溥仪的命运是一段什么样的命运。当溥仪站在讲台上高呼“满洲国与日本应该是平等的!”的时候,我被感动了。应为我也曾经坐在那个会议厅的椅子上面对着空空的讲台。我们似乎是一对从未相逢的老朋友,曾经擦肩而过。而今天相遇了。

我们总应该对历史抱以一些敬畏,不管那是段什么样的历史。很多人我们不应该忘记。当我们津津乐道的谈论慈禧凤冠上的珍珠镶嵌在蒋夫人的鞋子上的时候,我们同样应该知道,正因为如此,溥仪才投靠了日本人。当我们谈论溥仪投靠了日本人时候,我们还应该知道,他居然有勇气大声告诉日本人:满洲国与日本应该是平等的!他是一个人,我们不能把他缩为一个符号。他是一个有着我们一样的情仇爱恨的普通人。他生存在一个无奈的世界。他和光绪一样,生来就已经注定了自己的命运,拼命想做点什么。却发现什么也做不了。可怜的皇帝!

其实我们远没有资格去同情晚清的皇帝。他们承受着常人受不了的压力和苦难。清庭的腐败其实和他们个人没有关系,他们也是受害者。而同治中兴,戊戌变法,也有他们的重要的功劳。他们并不懦弱。他们没有放弃。他们每天零晨两点起来批奏章。没有一天休息。他们热爱他的国家、他的民族。可是他们无能为力,真的无能为力。但历史却不能给他们一个起码的坐位。太不公平了!

说些题外话,为什么西方人对我们中国的历史把握地要比中国人还要深?真的是因为有些人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不是。在历史前面,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其实都是旁观者。记得在《戊戌变法史事考》一书中,作者茅海建在前言中感叹道,中国第一档案管中有大量的清宫档案,都是研究清史的好材料。馆中条件优越,查档免费,还有空调。但是在案前埋头苦读的都是日本人,西方人。很少有中国人。也许这就能说明问题所在了吧。

末代皇帝观后感篇3

由意大利导演贝尔托鲁齐指导,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摄制的影片,在1988年奥斯卡上获得9项大奖,无疑又是一部惊世之作。

贝尔托鲁齐,被人们称作诗意导演,心理导演。很善于用独特的影视语言,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他曾说过,中国的这段历史让他着迷,他愿意用的的能力来传达自己的观点。影片正巧符合他对历史的看法:人是历史的人质。因此他对浦仪的同情心大于厌恶感,从影片中也不难体会到。

这部电影出彩的地方是影调的运用,摄影师斯托拉罗也的声名也提高到新的高度。在浦仪在看守所接受审问时,画面采用青蓝的冷色调,仿佛观众也在冰冷的监狱一般,起到了亲临感。在浦仪回忆童年时,画面采用了暖色调,寓意了小皇帝被禁锢于皇宫,和被皇宫所保护。影片还不忘了对光线阴影的处理,在浦仪小时候和被放逐做傀儡时运用了阴影和阳光的不平衡感。使观众体会到浦仪的那种挣扎和辛酸。只有在和英国师傅学习先进理论时,在看守所自己得到心理解脱时,阳光才回到了浦仪的脸上。从这部电影可以清楚的体会到光线对电影的作用。

本片以门为引子,用门的视觉形象来表现浦仪在前半生中充当傀儡被禁锢的历史悲剧,表达了他人是历史的人质的历史观。在回忆与现实转换时也运用了很多精彩的剪辑技巧,比如相似物转场,相似音转场,人物的相关性等等,如不是采用这种高超的时空转换式,是很难自由转换的。

电影不仅可以还原再现历史,也可以表达和解释历史。因为这就是电影!

末代皇帝观后感篇4

电影的第一幕,是溥仪在候车站割腕的情景。

画面切到晚清时期,慈禧太后临近驾崩时,年幼的溥仪被从家中带至皇宫。至此,他便被封为皇帝,万历皇帝。他走到父亲身边:“阿玛,回家吧。”可他父亲只是对他重重地磕了个头。

登基仪式上,紫禁城内满是大臣、太监和宫女。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而他只听到了蝈蝈的叫声,他穿越人群,循声来到一个太监面前。太监满脸谄媚,递过装了蝈蝈的罐子:“若皇上喜欢,这就是皇上的了。”这时,他三岁,眼中只有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名词。

六岁,与皇弟练字时,皇弟不小心说出口:“你已经不是皇帝了。”在溥仪的追问下,皇弟带他爬上皇城的屋顶,只见一群卫兵护送着辛亥革命成功后的民国大总统登上城阶。“我还是皇上吗?我不明白,我一点儿也不明白。”少年,听到城外学生因割让土地而起义的呼声。学生们很气愤,他也很气愤,可他不被允许踏出城墙外一步,即使是他亲生母亲过世也不能过去。

青年,立志于改革朝廷,没想到第二天就被太监烧了账本。

之后,他以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可笑的是,他没有死在火车上,还有更多的屈辱等待着他。

所有他爱的人他都追不上,所有的门都对他紧闭。

儿时的乳娘被送走,他苦苦追赶,未果,只得落寞:“她不是我的乳娘,她是我的蝴蝶。”母亲去世,他骑自行车想出城探望却被哨兵拦在城门。他气愤,却又无可奈何。婉容皇后离开,他起身追去,却只看得轿车的背影渐渐远去,大门慢慢闭上。不论友情、亲情或是爱情,刚尝到拥有的滋味,便很快被剥夺。他寂寞,他实在是太寂寞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电影结尾时,故宫管理员的孩子问:“你是谁?”“我是中国的皇帝。”孩子无邪:“如何证明?”年近花甲的他慢慢地越过栏杆,从皇座下摸索出一个竹罐,像孩子一样笑着递给了小童。小童诧异,打开破旧的竹罐,竟有蝈蝈从里头爬出,唱着当年一般的欢快的歌。回头溥仪早已不见人影。

魔幻现实的手法,把时间拉回他三岁时,从太监手中接过竹罐的那一刻。可这之间,不知已经过了多少韶光,好像这一切都如一场幻梦。那是他与那个王朝的小秘密,人生短短十几年,也不过如蝼蚁。

他就是这竹罐里的蝈蝈,从他登基那一刻起,就永久地被囚禁在了这皇宫之内。最后蝈蝈爬出,获得自由的那一刻,也是他生命终结的那一刻。

纵然贵如天子,他也只得像浮萍一般顺着历史的江流而游,在命运面前显得那么无力:他什么也不能改变。看完这部电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回家都需要买门票的人,如何不让人感慨。

末代皇帝观后感篇5

一个小男孩儿,头上压着沉重的帽子,眉头紧缩,表情严肃,额头的青筋突出,背后是满朝文武的大臣对他顶礼膜拜。小小的年纪还在懵懂无知,就承担起了一个国家委以的重任。他还不知道,他现在的国家以是国破山河。

影片是1987年由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齐指导,该片分为前后两部分,以幼年的溥仪和被共产党抓到后的溥仪为时间点穿插叙述。一点点为观影人讲述了溥仪的一生,从万人之上皇帝,到想光复大清的傀儡,到共产党的战俘,再到说自己只是一个花匠。

溥仪,战战兢兢的一生,一出生就已经注定的一生。

影片以溥仪在车站决定割腕自杀被共产党救下调换到年仅三岁的溥仪被慈溪老佛爷召进宫与家人分开,小溥仪一脸陌生的走到慈溪身边,当慈溪对他宣布大清交给他的时候,小溥仪并不能理解自己将要承担一些什么,在哪一刻,命运将他和“皇帝”死死的拴在了一起。

那时候的中国已经被日本人迫害的满目疮痍,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将鸦片带入中国,处心积虑引导中国人吸食鸦片从中获得利益。而鸦片损害了中国人民上到官吏下到百姓的身心健康,摧毁中国人的意志。日本人利用鸦片来侵略中国土地,屠杀中国百姓,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帝国。中国被迫一次次妥协,一次次与各国签署不平等条约。小溥仪接受的实质上晚清早已不复存在,可以说,晚清造成这样的局面,不能怪溥仪的无能,只是溥仪以无力改变这样的事实。

末代皇帝观后感5篇相关 文章 :

★ 最新《误杀》电影观后感心得影评范文5篇

★ 2020最新央视鼠年春晚观后感素材5篇精选大全

★ 红色电影《西安事变》观后感1000字5篇

★ 《百家讲坛》观后感5篇

★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范文5篇

★ 优秀红楼梦读书心得感悟5篇

★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精选6篇500字

★ 《乡土中国》读后感心得范文十篇

★ 关于《音乐之声》观后感

★ 九一八事变感想文章

阅读全文

与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100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我是丧尸微电影完整版免费 浏览:412
为什么猫和老鼠电影 浏览:298
李连杰电影免费观看全集中文 浏览:26
可以下载那种电影网站 浏览:957
三五成群电影女主角 浏览:778
双城记电影中英文字幕 浏览:588
男电影演员死于心脏病 浏览:620
嘉裕电影院图片 浏览:434
绥化北林区电影院开门了吗 浏览:195
喋血电影大全 浏览:20
电影院播放枪击 浏览:344
泰国电影拳击女儿 浏览:859
竞雄女侠秋瑾电影英文字幕 浏览:545
哪些网站可以看刚出来的电影 浏览:957
影院最近新上映的电影 浏览:777
东阳市电影院一氧化碳中毒 浏览:731
七分钟爱情电影 浏览:841
小丑电影戴面具图片大全 浏览:33
去电影院作文600 浏览:718
街头霸王大电影 浏览: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