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5-04 00:12:52

⑴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1959年,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
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John Keating 反传统

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

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

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

这时发生了……

【影评一】

勇敢的死亡,不顾一切――《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要比《放牛班的春天》好看。其实最后故事可以有两个结局。叛徒说,大家救

不了老师,但可以救自己。这句话颇有逻辑性。然后那个叫查理的富家子弟就把他打的流鼻血。按一

个影片的处理,这时候这个叛徒要很得意,就像片子中演的一样,然后大家压抑着心中的愤怒,做出

两个眼睛要喷火的气势,攥紧了的拳头又放下,好像渣滓洞里对反动派一样。这在电影里叫调情绪,

然后当叛徒要离去的时候,再也抑止不住的情绪爆发,一个人冲上去打了第二拳,然后第三拳,第四

拳。各位看客这时心里一定舒坦。当然配以前后的铺垫和音乐,风味更加独特。

而第二个结局就是电影这般,安德森好几次要冲起来,可是还是平复了,我用脚晃了一下鼠

标,大概还有3分钟的样子。然后基丁老师回到教室,大抵也只有这最后一个可能了,所有的人站起来

,一个,又一个,音乐,结束。而且没有像一般的美国片和美国广告片一样,在影片高潮之后再来一

小段。没有,很干脆的结束了。

片子好就好在他的循规蹈矩上,罗宾威廉斯演过好爸爸,好老师,他的脸好,表情多,跟金

凯瑞不是一个路线的,倒是那个自杀的孩子,方方的脸很像金凯瑞。他的死很突然,我以为他脱了衣

服是跳到雪里,然后父母发现他,他已经昏迷,父母痛不欲生,然后他活过来,喊一句 “美国梦万岁

”之类的话,然后大团圆结尾。最后他的死有些突兀,即便我们都知道不是基丁老师的错,可是必定

自己的学生死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倒也难再轻松。

编剧不错,摄影不错,很多景色都拍的很美,可是片子还是有些闷,可能是文化诧异的原因

,那些诗读起来让我昏昏欲睡,也不知道就那几句怎么可以让那个白净的小子横刀夺爱。这点上我倒

觉得没有《放牛班的春天》自然。不过也可能是俺的俗气。文学修养太差,梭罗的还凑合听的懂,惠

特曼,雪莱就有点云里雾里了。

影片的结尾有些像《闻香识女人》,勇敢正直的美国人民终于认识到忠于自己的灵魂是多么

可贵,他们发扬1776年美利坚建国所秉承的执着精神。藐视权贵。最终获得灵魂的救赎,可所不同的

是,《闻》中,将军的话最终打动了董事会,这也是正义的胜利,而《死亡诗社》中,这些学生站起

来的代价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很清楚的,而这跟电影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其实大抵半个小时之后我就有偏见,因为如果一个片子前半个小时很闷,结局即使激

动人心都很难说服我认为这是个好片子。前面提到的《闻香识女人》还有《放牛班的春天》,《肖申

克的救赎》都是一眼就看到的好片。不过,估计这个观点的确是太过偏激,《悲情城市》因为画面太

糊,我看了几分钟就删了,可我决不敢说这是个滥片。不过同类的片子《你那边几点》我却很喜欢。

【影评二】

在死亡中醒来——《死亡诗社》

看这部电影才知道,原来自己已经死去了好久,从某个不经意间被打破的清晨开始。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太过纯净的故事。我说的太过是因为它没有被商业化得很滥

情,所以也成就了它票房毒药的性质。一群青春年少的男孩们,一个对生命有独特理解的老师,还有

他们生活其中的一所刻板严格的名牌中学。

影片主要讲了一群学生在基丁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

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 情节的安排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

,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

觉,和着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回过头细细品味时,影片丰富的内涵甚

至会让人分不清,究竟谁是该片的主角,基丁老师?学生?还是如铁屋般禁锢人的心灵的体制或者说

是这个现实的世界?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如果说,这

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

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

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船长?),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

面对生命的友人。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

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

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

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

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

运无奈地呼应了。

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默默走开。

在尼尔的世界里,展现的是一个人如何从别人生命阴影里走出来,看看阳光洒在自己身上的光辉

,做在想要走的路。尼尔在基丁老师的课堂上被点燃寻觅生命意义的激情,重组了死亡诗社,瞒着父

母参与他梦寐于求的话剧的演出,他飞扬的生命在“仲夏夜之梦”里的精灵身上光芒万丈。然而当帷

幕落下,他还得回到现实,面对父亲严厉冰冷的目光。在父母和梦想之间,尼尔无路可逃,终于,在

一个飞雪的寒夜,他最后一次带上精灵的荆冠,踏着冰凉如水的夜色,了结了自己短暂的生命以一个

自由而鲜活的生命的姿态发出他最后无言的愤懑。在他的身上既能看到一个寻梦者的浪漫和激越,也

能看到背负着现实生活压力的被束缚者的无奈和呻吟。

而片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那就是托德。胆小,懦弱,发奋学习,沉默少语,看着他的时

候,总觉得自己体内有某些部分和他共鸣着。在他无能平凡的外表下依然是隐藏着激情的,但他的激

情总是默默流淌,直到影片的最后才有了一次无发抑制的爆发。基丁老师的走,他无能为力,甚至无

奈地充当着指责人,在基丁离开教室的瞬间,他站在了课桌上,呼喊着:“船长,我的船长!”这是

基丁教的方式,一种换种眼光看世界的方式。现在,这种方式成为公然嘲笑现实世界可悲束缚的武器

,虽然对于这个麻木了太久的世界没有太大的杀伤力,但导演还是让我们看到在托德的带动下,班里

的同学几乎都陆续地站了起来,场面有点煽情,也不是很真实,但这确实给了我们每个人继续前行的

希望。基丁走了,但没有人会怀疑,青春张扬的烙印永远留在了这些刚刚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人心

灵深处。

整部电影充满张力诗意和激情。其中有两个场景意象让我刻骨铭心。

一次是表现秋野上黑压压的鸟群惊飞的空镜头,从未见过这么多 鸟在一瞬间飞起,其漫天之

势宛如一股挣扎着奋起的力量,渴望一次不计代价不计后果的飞腾,它们扑翅的声响惊起秋野广袤的

宁静,即使是短暂的,但也让这个世界听到了它们自己的声音。

还有就是黑夜里穿行于迷雾间的那几个向往自由的身影,寂寞的灵魂,向诗歌取暖,在诗歌的激

情里颤栗。看不清他们的样子,只是觉得,不经意间,心随着他们奔向某个山洞,在那里倾泄所有的

愤懑,在亢奋的目光里寻觅生活的力量。

一片关于诗歌的电影,当然是俯仰皆是的如诗般的妙句警言,如

“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

“两条路在森林里分叉,我选择走的人少的那条。”

“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我们至少应该改变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着。”

遥远的日子里,米兰昆德拉如是说。

而在这里,在托德稚嫩的脸颊上写着,在尼尔紫荆冠上刻着,

在基丁怅然的微笑里流露着的是这样的诗句: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同样的励人自励的文字。

影片名为死亡诗社,也许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义,只有让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

灵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属于心灵的那部分生命。开始真实的生,清醒的生,有意义的生!而割舍

和死亡都是伴随着痛苦的,所以有了月光下走向生命终结的尼尔,有了被迫离开学校的基丁,但,痛

苦的背后是新生的孕育,所以,影片让我们看到了托德,看到满教室的托德们,这就是延续和未来!

【影评三】

纵情声色:死亡诗社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
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很早注意到这部片名,大概是因为有个诗歌网站如此命名。对名字来源一无所知,只是凭了那些

天生对死亡、坟墓、女巫和鲜血此类词汇偏执狂般的癖好,对文字后面隐藏的某些内容不由自主地倾

心。 以为影片该在讲述普拉斯那样的女人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会热中于阴冷刺骨的文字,喜欢和

自己幻想的干尸舞蹈,美要到极致,那种审美,是以冰冷的坟墓为终结,如同普拉斯最终选择的煤气

炉盘。

然而,我看到了一个和自己预期完全相左的故事。你可以称它是校园青春片,因为它讲的正是校

园青春的故事。刻板的老师,青春懵懂的男孩们俊美如阿波罗,他们眼中好奇的光芒,对爱和异性的

憧憬,秋野上黑压压的鸟群惊飞,其漫天之势宛如一种挣扎着奋起的力量,在向往一次不计代价的飞

翔。秋野宁静而广袤,那也是暂时的,暴风雨正在悄悄酝酿。

暴风雨来临时,这些鸟儿又该怎样?



也许我们都曾经暗暗盼望过生命中出现基丁这样一位老师,他热爱文学、人生,热爱诗歌、梦想

,鼓励年轻人张扬个性,告诉他们‘Seizing the day’.(把握今天)。所以当那个男人哼着小曲在

教室里露面时,那些孩子的眼睛里隐藏的光芒闪耀了。他在第一堂课上,就撕去了庄严的教科书上对

诗歌的规定,告诉孩子们青春的激情原可以和动人的诗句如蜜糖般从唇边滑落。他让孩子们称他为‘

船长’。

这个彻头彻尾的诗人,不合时宜的船长,他的到来是为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贯彻教育的目的:教育

是为了教会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诗歌无法以理性坐标的方式去度量,人类充满着激情!医学、法律、

经济、工程,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诗歌、美、浪漫和爱才是生活的精髓。他告诉他们不要墨守成规

,要学会站到桌子上,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世界,告诉他们不要一味服从,因为,那对采摘真正的

生命的花蕾是有害的。

他的到来,是早春的第一滴雨水。



每一次地提到Neil Perry的名字,我都会隐隐疼痛。那样一个可爱的少年,他学业优异,他

俊美、聪明、顺从,宽容,他是每一个老师都会喜欢的标准好学生,父母的好儿子。在严厉的父亲命

令下,他退出了校报编辑,他有一天会成为一名好的外科医生,操着手术刀,精确地度量着病人腐烂

的躯体,他会生活无忧,成为一名受人尊敬,衣食丰禄的中产阶级。这些早早设定好的路径正摆在他

面前,鲜花和尸骨放在他的道路两旁,一切都十全十美,他将是社会的栋梁,生活得平静而绝望,在

某个午夜梦回之时,偶尔回望月色,想到青春时有过的梦想….然而,那样的路中断了。他遇见了

Keating。从第一堂课,撕碎了第一本教科书开始,就注定了他将与那样的路分道扬镳。他太过于早慧

,第一个明白了Keating提出的‘卡配匹亚’。Keating带领他们站在一百年前的校友照片前,看那样

青春的躯壳,盛载着梦想和渴望,而如今,都已化为蛆虫的食物。

他重组了Keating年轻时组织过的死亡诗社,带领同伴,在夜里奔行向那个印弟安山洞,夜的

迷雾间,苏格兰风笛响起,那些年轻的身影奔行的步伐如舞蹈,正奔向自由和幻想的世界。那种激情

飞越的时分,Neil真正体味到了幸福,他通过诗歌寻找到了人生的答案。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浪漫主

义者,美丽、脆弱、高贵得一塌糊涂。

而这样的浪漫注定走向死亡。在精神父亲Keating与现实父亲的较量中,精神在现实的蹂躏下

,不堪一击。Neil的人生愈显出其苦痛和孤独,他的生活一直是一场演出,演出一个好学生,乖儿子

的角色,他演技高操,赢得一片赞许。所以,当有一天他要放弃父亲为他划定的轨道,选择另一个不

可知的,可能充满荆棘与艰难的道路时,父亲震怒了。在强权的父亲面前,他的灵与肉处于分裂的状

态之中:是顺从传统父亲的强势?还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年轻的他无力承担这种重负,他选择了

死亡。把《仲夏夜之梦》的精灵花冠放在窗台旁,他用那把父亲长年希望他使用的外科手术刀打开通

向坟墓的道路。

他死得很美。在现实和理想的挣扎中,理想总成为祭品,庄严地放在了祭台上。他们非如此不可

,在严酷的成人世界里,在一切以现世利益为准则来判断是非对错的社会中,理想主义者往往无力对

抗现实,他们的尖锐、脆弱与唯美都那么触目惊心,如烟花闪过,在夜空里刻下创痕。

Neil的死亡是一种永不消失的疼痛,让我思考:怎样在梦想与现实之中寻找一种合适的平衡?我

的这种思考属于理性的那一半我,而另一半的我在想:其实这无可挽回的结局本身是一种必然,与其

看到多年后的Neil平静而绝望地生活在庸常的世界里,也许,在鲜花盛开时突然遭遇风雪而凋零,不

是最坏的事…

很多人,他们原可以不死的,如海子,普拉斯。柯本说,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痛快燃烧!那

些迈向铁轨或伸向煤气盘的头颅里盛放着怎样的决绝,对现世的毫不留恋,剩下的,只有些温暖而寂

寞的句子。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Todd Anderson,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更准确地说,他近乎于本片的主角。因为Neil那样

的绝对理想主义者的故事毕竟太激烈,太悲壮,一个故事里,更需要一些普通人物的故事。他们不一

定是那种人群中的领导者,最有天份,最引人注目,头上戴满花环。他们常常保持沉默,面色苍白,

在现实世界中胆怯地行走,唯唯诺诺,惟命是从。然而,从他们偶尔投过的眼神里,你仍然能看见一

些光芒。只是,那样的光芒太微弱,隐藏得太深了,需要有良师益友在旁,把它们如抽丝剥线般,一

点一点地引发出来,最终引发熊熊大火。

因为,那样的灵魂,往往才最坚韧,最有力量。只是,它需要时间打造和证明。

Todd刚出场时,他的眼神羞怯不安,在第一堂课上,他写下了Seizing the day,课后又把它撕去

了,表明他内心对传统训诫与新鲜的Keating老师灌溉的思想之间的冲突。在交那篇诗歌作文时,他苦

苦呤诵,如完成作业般抓耳挠腮,不得要领。在死亡诗社的几次聚会上,他害怕当众朗诵诗歌,都只

作为记录者存在。

他也是幸运的。拥有了Neil这样的良友和Keating老师。他们都同时注意到了他眼里的光芒。Neil

鼓励他扔掉生日的文具盒,Keating在那堂英文课上,看出了Todd的恐惧,让他大声喊叫,释放自己压

抑的情感。Keating蒙住Todd的眼睛,让他紧闭双眼,描绘惠特曼的形象:“这些景象浮现在我的周围

,一个疯子紧盯着我令我精神紧张。他伸出手掐着我。他一直在喃喃自语,好像说一条毯子总是会盖

不住你的双脚。无论你如何拉它,拽它,它永远不够大…….从我们开始哭泣到我们死去,它仅仅能够

在我们悲痛,哭泣和尖叫时盖住我们的脸。”安份守已的Todd把惠特曼描绘成了一个‘牙齿流汗的疯

子’。他脑中的热情与想象力正一点一点被激发出来,闪闪发光。然而,与Neil的绝对的浪漫与激情

不同,Todd认识到仅有激情是不够的,“无论你如何拉它,拽它,它永远不够大…….它只能在我们悲

痛,哭泣和尖叫时盖住我们的脸。”激情是生命的精髓和花蕾,但它的力量有限,无力保护我们面对

严酷的现实世界,光靠它我们将无法生存。

在Neil死后,Todd一个人踉踉跄跄走向空寂的雪地,对Neil的死亡,他的父母有着血肉相亲的疼

痛与不解,Keating老师也会有终身的内疚与自责,唯有Todd,只有他,才彻头彻尾地明白他这种行为

的前因后果,所有的意义,明白那褪去了尘世衣物的年轻灵魂的决绝与非如此不可。如果说从前,

Todd的精神一直处于Neil和keating的笼罩之下,他也心甘情愿地站在他们身后,而挚友逝去,

Keating老师被放逐,Todd一下子成长起来,他在雪地里的呕吐让人心碎,他从此是孤独的,再没有精

神上的支柱,他从此将独自面对那个大雪纷飞的冰冷世界。

他和那两个人是不同的。Keating和Neil都是骨子里的诗人,对美,对激情有着天生的把握与热爱

,并有着殉道者般,不计后果的浪漫。他是现实的,生活原本是需要历练艰难和忍受平凡的乏味。他

眼含热泪,一样地和其他孩子一样在那份给Keating老师定罪的文书上签了字,将灵魂掷于火中,顺从

于已定的命运。然而,他会小心呵护心灵和头脑中如星闪耀的火花,那最后喊出的一声‘oh Captain,

My captain’,那站在桌子上与Keating告别的姿势正是Todd面对成年世界做出的第一个发自内心,并

愿意去承担后果的选择。



我不得不提这个人,Cameron(卡梅隆)。他的出现正是为了证明生活里确实存在着的这样广泛的

人群。从第一节课开始,在Keating老师在黑板上画坐标时,他立刻一字不差地记录了下来,撕教科书

时,他撕得工工整整,第一节课下课,他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些内容要考吗?他参加死亡诗社,不过

是因为其他人都去参加。在最为桀骜不逊的Charlie和学校闹恶作剧时,他面如土色。所有的这些表现

一点一滴地累加,所以,在Neil死后,他是第一个向学校签字证明Keating老师罪过的人,他从内心里

也相信那是Keating老师的罪过,毫不犹豫地出卖了他,以保全自己。在最后一幕里,他也是那几个没

在站上桌子,为Keating送行的人。他属于人群中的不小的那部分:对权威无比顺从,没有个性,在利

益面前会很快放弃原则,牺牲别人,保全自己。他不具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他将来最大的

可能会上哈佛等名校,毕业后,成为一个银行家,律师,或者其他。他将生活优越,颐养天年。

某种意义上,他已经是一个死人。他的心灵从出生那一刻就死去,在成长的过程中,在那些暗夜

朗读诗歌的时刻,那心灵曾有一度的复活迹象,而随着Neil逝去,他立刻回到现实状态,毫不留情地

把心灵丢进了垃圾堆。他和很多其他的人一样,行走在街道上,人群中,如死人群舞,面无表情。

我无权指责他,按照死人的逻辑,也许他是对的。心灵何用?梦想何用?诗歌何为?终究,人要

在现实的世界里苟延残喘,看浪漫化为齑粉。我也有过怀疑Keating的时刻,在5月14日夜,第三次看

完这部影片后,我走在校园里,反反复复地想:Keating他究竟错了吗?也许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激情都

已冷却,我开始用正常人的思维来考虑这问题。这种思维让我痛苦,我走在朋友身旁,神思恍惚。

夜里,朋友用衣服蒙住我眼睛,说:向前走。

我迟疑不敢前行。

朋友说:不怕,我看着呢。不会让你掉沟里去的。

我仍然犹豫着,终于伸出了脚步,一点一点,十米的路程用了近十分钟的时间来完成。在黑暗里

,在我的目力失去力量的时刻,我害怕,害怕每一个未知的沟壑,害怕跌倒。我必须眼睛能看清楚前

方的路程,才能够从容地去迈出脚步。那蒙在黑暗里的时刻是一种折磨,我为恐惧折磨。也许,我正

在成为一个丧失勇气的人,不再有年少时,那种一往无前,哪怕天塌下来又如何的莽撞与热情。

这种认识让我酸楚,生活需要的历经艰难与忍受平淡乏味,这些我从前不屑一顾地屏弃的东西,

如今,正一步一步地走过来。心中的光芒正日益黯淡,日常的幸福正慢慢地屏蔽住感知的毛孔,在日

复一日的劳作中,我正在伸手,犹豫着,是否与生活妥协。

我在伸手、犹豫中,正一步一步变成一个死人。



两条路在森林里分叉,我选择走人少的那条。

浪漫的诗人keating走了,被放逐,如普罗米修斯,盗火者承负了盗火的恶名,他是一个被放逐的

游吟诗人。浪漫的诗人Neil去了,走向死亡。他被点燃的生命激情无法再回到铁屋般禁锢的体制,如

鲁迅先生描绘过的那个没有窗的大铁屋子,他醒来,无法接受这现实,只能把自己骨骼捏碎,为维护

精神的自由选择了毁灭。斗士Charlie离开了,他的命运是一个未知数,他将始终是体制的一个反叛者

,蔑视传统与成规。理性的Todd存留了下来,他是他们中最有人生智慧的人,会小心翼翼地珍藏起那

些梦想和诗意的火花,独力承担起自身的命运。

那是一条人少的路。

⑵ 死亡诗社观后感400字

《死亡诗社》是一部关于成长、梦想、挑战传统的电影。这类片子可能票房不佳但口碑肯定不错。看完后我想到了法国《放牛班的春天》,德国《浪潮》,美国《半个尼尔森》以及印度《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等等。当然这些都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物。欣赏《死亡诗社》,应当对比着来看。
首先不得不提到的是电影的中文译名,原名Dead Poets Society的意思应该理解为“朗诵已故诗人作品的团体”如果结合内容来看应当译成“春风化雨”更为恰当。“死亡诗社”这个片名固然吸引人,但却并不贴切。
考试上名校做医生赚大钱,并非中国学生的专利。尼尔的父亲也和一个普通中国家长一样,望子成龙,扼杀他的表演兴趣,逼他好好学习,以后上哈佛医学院,结果这小子想不开,开枪自杀了。学校正好要找理由收拾新来的老师基廷,他搅翻了一潭水、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培养爱好。于是学校将尼尔之死归咎于他。恰如《放牛班》中的马修老师,他通过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改变学生,虽然很努力,也取得了成效,但是迫于学校施加的巨大压力,他也不得不和基廷先生一样离开学校离开他的学生。马修老师捡起从窗口飘出的纸条,学生站上课桌向基廷老师表达的致敬的场景,无不令我动容。
说下去,就绕不开应试教育这个沉重的话题。虽然不只是我们独有,外国也曾经历过。但是当他们在讨论该怎么塑造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时,我们的电影只会讲普及乡村教育,甚至编造青春期发生的事。说起来每个人滔滔不绝,却始终不敢将镜头聚焦问题的源头——教育体制。
基廷先生不满当时的教育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撕教材。他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大声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由于之前看过《浪潮》,我一直担心他们的死亡诗社最终会扯起反体制的大旗,如浪潮般席卷校园,走向失控。任何的教学创新必将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虽然美国人并未那么疯狂,但不幸还是发生了。尼尔的死或许在意料之中,但在我们看来却见怪不怪,毕竟我们身边这样的事情发生不少。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态在无形中把孩子赶上了悬崖。逼急了,也就一死了之。
孩子在长大,时代在变,然而对孩子的培养方式仍旧停滞不前。《三傻》中的兰彻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不死记硬背,坚持自己的学习方法,鼓动法兰与拉杜去勇敢追寻理想。十年后,他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成功。“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现实中的教育,往往是要把我们塑造成符合现实所用的人,学生不过是送进流水线加工后再送出去的产品。这样的教育不是要让我们去改造世界,而是要教我们习惯了被世界改造。民众的愚昧需要用教育祛除,但是面对眼前的教育,你却只能呼喊:“Oh ,captain ,my captain!”
电影中有个情景,查理偷偷在校报上发表文章呼吁学院向女性开放,校长开大会想要揪出他。在寂静的礼堂里突然就响起了铃声,查理拿起一部电话,可爱的对着校长说:“先生,上帝给您打来的电话,他说学院应该招收女学生!”我不禁欣然一笑,也正如兰彻公然顶撞校长“病毒”,质疑他的教学方法。他们都勇敢地迈出了那一步。窃以为,一个人的成长,应当伴随着其人格的独立,思想的自由。他所做的每件事都必定经过思考,并且敢于担负责任。这恐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吧!千万别以为循规蹈矩一点,“现实一点”,你就会得到这个世界。“而今真正改变世界的人,真正的成功者,并非那处在常态分布内的灰色大多数,而是那一个个不愿意默默地、绝望地生活着,而纵身一跳,站到桌子上头,去另眼看世界的人。他们的名字叫异数。”
电影最后定格在了基汀先生站在门口向学生道别,后事不知如何。然而在我们身边,或许一转身,就会看到个把像基汀那样的人。其实他们的命运不一,有的人被排斥,有的人被同化,有的人活的好好的,甚至比其他人更成功一些。一条道路西方走了几个世纪,普世价值深入人心,而我们只用了几十年,一口吃不成胖子,教育的千般责骂虽不为过,但一切还需慢慢来。
基汀先生曾朗诵弗罗斯特的《孤独的船长,你好呀!》,“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他的教育宛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留在每个人心里。我喜欢基廷先生,有谁不喜欢生命的欢乐和心灵的自由吗?他让我们这些活死人看到了诗与真。这就是他能够做到的,一个先知和堂吉诃德,一个永远要立志在暴风雨中航行的漂泊者。
哦,船长,我的船长!让我拥抱你!

⑶ 死亡诗社影评

我们的独立精神

——《死亡诗社》观后感

我总觉得,银幕上所体现的相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独立的。从物质的角度来讲,电影其实只是一束光:大幕拉起——灯光熄灭——除了你的灵魂,就只剩下了那束光……在其中,你能发现什么,你便会拥有什么。

在路上,几近成名,任逍遥,可头发乱了。哎呀呀哺乳的年代已经过去,我们长大成人,过着狗脸的岁月,怀念那些云上的日子。电影依然是我的梦,在这声色犬马的年代,我渴望着独立的行走,独立的飞翔。“神六”的成功,实现了一代中国人的梦,可我自己的梦还在继续,还在挣扎。

最近校园里的事颇让我震撼,我眼睁睁地看着一朵花从天空飘落,满是血色的浪漫,心里空荡荡,空荡荡的。

——题记

“死亡,是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在《死亡诗社》中,罗宾·威廉姆斯把这句梭罗的诗宣讲给他新一届的学生。

名字容易让人误解,其实这不是一部充满死亡气息的电影。在这里,没有普拉斯那样的女人故事,也没有阴冷刺骨的文字。相反,这应该归类于校园青春剧。在这个严谨的威尔顿教会学校(男校)有着这样的四个口号,传统,荣誉,纪律,优秀。校园里,有这样一群俊美如阿波罗的男孩。他们的眼中闪着好奇的光芒,对爱和异性的憧憬,挣扎着奋起的力量,向往一次不计代价的独立的飞翔。

这是七个男孩的故事,他们是:托德,尼尔,查理,诺克斯,米克斯,皮茨和卡梅隆。托德是个不敢表达自己的男生,他的哥哥非常优秀,所以他总是显得有那么些自惭形秽。尼尔是一群人中的首领,为人直爽性格热情。查理是一个肆无忌惮的人,没有他不敢说的话也没有他不敢做的事。诺克斯爱上了一个女孩,在三番两次的胆怯中终于鼓起勇气捧着花束去了女孩子的学校。基丁的出现,似乎改变了他们的未来,但他们眼中闪耀的光芒,又表明了他们内心的期盼。

第一堂课,基丁叫大家撕去了教科书上对诗歌评判与赏析规定那一页,并努力告诉他们青春的激情和诗句的甜蜜,让大家都叫他“船长”,大家都笑了。早慧的尼尔干脆的撕去那一页,懦弱的托德怯怯的撕去那一页,认真的卡梅隆工整的撕去那一页。学生不同的表现并没有让基丁感到奇怪

第二堂课,基丁站在讲台桌让大家上讲台来换一个眼光看这个世界,让他们朗诵自己的诗歌,让他们用诗句唱出心底的感受。尼尔很骄傲的展示自己的杰作,卡梅隆写得规规矩规矩,胆小的托德在基丁的逼迫下也喊出了他心中的惠特曼,博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第三堂课,基丁耐心的告戒大家,理想是不能对抗现实的,他们必须在现实的天空下放飞自己的理想,他鼓励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理想,又着实为他们的现实担忧。尼尔爱好戏剧,可他父亲并不希望儿子和戏剧沾上边,基丁不止一次的鼓励尼尔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父亲听,尼尔办不到。尼尔瞒着父亲参加了学校戏剧团的演出,父亲意外出现,冰冷的拽走了尼尔,还严肃的说要把尼尔转送军校。尼尔一声大叫,然后独自说:“我演得真好。”

最后一堂课,一个戏剧爱好者,一个诗人,一个学生,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死了。无奈的尼尔最终拿起了父亲书桌里的手枪,指向了自己……托德的难以置信,在白雪皑皑的雪地中,托德不断奔跑却又不断摔倒,还有他那撕心裂肺的哀嚎,他无法理解这一切,他无法原谅这一切。当七个男孩中唯一一个依然严谨依然只懂得明哲保身的卡梅伦报告了学校关于基汀老师鼓励他们组织死亡诗社之后,基汀只能选择离开。忍无可忍的查理在揍了卡梅隆一拳后也被学校开除。可在他身后一个接一个的灵魂站了起来。即使是校长也不能把这些孩子从课桌上拉下来,他们独立、骄傲、自信。他们反复吟唱着惠特曼的诗句:“啊,船长,我的船长。”面对这个世界,他们做了第一次发自内心的选择,一个愿意承担后果的选择。基丁最后的笑容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了,他们已经长大,已经独立了,他们已经学会怎样在这个世界和自己的梦想一起生存了。

影片依然有美国电影的一贯风格——艳丽的色彩,逗人的桥段,戏剧的冲突,煽情的故事。然而,导演并没有因此而让影片止步于此。

浪漫的诗人走向了死亡,无法接受现实,只有把自己捏碎。

勇敢的斗士离开了,他会用他的一生去战斗去向现实挑战。

理性的哲人留下了,他从生命和死亡的对话中透彻地理解了人生的智慧,他会独立地承担自身的命运。

无畏的船长被放逐了,他注定是一个流浪的游吟诗人,也注定是他船员们一辈子的老船长。

影片名为《死亡诗社》,也许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义。只有让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灵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属于心灵的那部分生命。开始真实的生,清醒的生,有意义的生!

电影在一群站在课桌上的孩子深情的注视下划了句号。可生活还在继续,看电影的人还在继续。我是否有一天也能那样独立的站着?

电影是门遗憾的艺术,她界于创作与未完成之间。她象一盏灯,照亮你心灵的一条小路,启发你,引导你,让你独立的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去完成,去实现。看电影也是一件很独立的事,在那流光幻影之中,你快乐,你悲伤,你愤怒,你感悟。在电影里,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都是独立的。

我们的独立精神应该植根于生命的野性,梦想和勇气,生命是对于这个世界的狂野的爱。或许生命有时会是痛苦的,但不要忘了灵魂深处面向生的勇气和对生的渴望。

让我们以这样的诗句自勉:

我步入丛林 I went to the woods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我希望活的深刻 I wanted to live deep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⑷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1959年,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
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John Keating 反传统

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

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

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

这时发生了……

【影评一】

勇敢的死亡,不顾一切――《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要比《放牛班的春天》好看。其实最后故事可以有两个结局。叛徒说,大家救

不了老师,但可以救自己。这句话颇有逻辑性。然后那个叫查理的富家子弟就把他打的流鼻血。按一

个影片的处理,这时候这个叛徒要很得意,就像片子中演的一样,然后大家压抑着心中的愤怒,做出

两个眼睛要喷火的气势,攥紧了的拳头又放下,好像渣滓洞里对反动派一样。这在电影里叫调情绪,

然后当叛徒要离去的时候,再也抑止不住的情绪爆发,一个人冲上去打了第二拳,然后第三拳,第四

拳。各位看客这时心里一定舒坦。当然配以前后的铺垫和音乐,风味更加独特。

而第二个结局就是电影这般,安德森好几次要冲起来,可是还是平复了,我用脚晃了一下鼠

标,大概还有3分钟的样子。然后基丁老师回到教室,大抵也只有这最后一个可能了,所有的人站起来

,一个,又一个,音乐,结束。而且没有像一般的美国片和美国广告片一样,在影片高潮之后再来一

小段。没有,很干脆的结束了。

片子好就好在他的循规蹈矩上,罗宾威廉斯演过好爸爸,好老师,他的脸好,表情多,跟金

凯瑞不是一个路线的,倒是那个自杀的孩子,方方的脸很像金凯瑞。他的死很突然,我以为他脱了衣

服是跳到雪里,然后父母发现他,他已经昏迷,父母痛不欲生,然后他活过来,喊一句 “美国梦万岁

”之类的话,然后大团圆结尾。最后他的死有些突兀,即便我们都知道不是基丁老师的错,可是必定

自己的学生死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倒也难再轻松。

编剧不错,摄影不错,很多景色都拍的很美,可是片子还是有些闷,可能是文化诧异的原因

,那些诗读起来让我昏昏欲睡,也不知道就那几句怎么可以让那个白净的小子横刀夺爱。这点上我倒

觉得没有《放牛班的春天》自然。不过也可能是俺的俗气。文学修养太差,梭罗的还凑合听的懂,惠

特曼,雪莱就有点云里雾里了。

影片的结尾有些像《闻香识女人》,勇敢正直的美国人民终于认识到忠于自己的灵魂是多么

可贵,他们发扬1776年美利坚建国所秉承的执着精神。藐视权贵。最终获得灵魂的救赎,可所不同的

是,《闻》中,将军的话最终打动了董事会,这也是正义的胜利,而《死亡诗社》中,这些学生站起

来的代价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很清楚的,而这跟电影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其实大抵半个小时之后我就有偏见,因为如果一个片子前半个小时很闷,结局即使激

动人心都很难说服我认为这是个好片子。前面提到的《闻香识女人》还有《放牛班的春天》,《肖申

克的救赎》都是一眼就看到的好片。不过,估计这个观点的确是太过偏激,《悲情城市》因为画面太

糊,我看了几分钟就删了,可我决不敢说这是个滥片。不过同类的片子《你那边几点》我却很喜欢。

【影评二】

在死亡中醒来——《死亡诗社》

看这部电影才知道,原来自己已经死去了好久,从某个不经意间被打破的清晨开始。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太过纯净的故事。我说的太过是因为它没有被商业化得很滥

情,所以也成就了它票房毒药的性质。一群青春年少的男孩们,一个对生命有独特理解的老师,还有

他们生活其中的一所刻板严格的名牌中学。

影片主要讲了一群学生在基丁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

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 情节的安排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

,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

觉,和着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回过头细细品味时,影片丰富的内涵甚

至会让人分不清,究竟谁是该片的主角,基丁老师?学生?还是如铁屋般禁锢人的心灵的体制或者说

是这个现实的世界?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如果说,这

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

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

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船长?),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

面对生命的友人。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

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

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

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

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

运无奈地呼应了。

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默默走开。

在尼尔的世界里,展现的是一个人如何从别人生命阴影里走出来,看看阳光洒在自己身上的光辉

,做在想要走的路。尼尔在基丁老师的课堂上被点燃寻觅生命意义的激情,重组了死亡诗社,瞒着父

母参与他梦寐于求的话剧的演出,他飞扬的生命在“仲夏夜之梦”里的精灵身上光芒万丈。然而当帷

幕落下,他还得回到现实,面对父亲严厉冰冷的目光。在父母和梦想之间,尼尔无路可逃,终于,在

一个飞雪的寒夜,他最后一次带上精灵的荆冠,踏着冰凉如水的夜色,了结了自己短暂的生命以一个

自由而鲜活的生命的姿态发出他最后无言的愤懑。在他的身上既能看到一个寻梦者的浪漫和激越,也

能看到背负着现实生活压力的被束缚者的无奈和呻吟。

而片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那就是托德。胆小,懦弱,发奋学习,沉默少语,看着他的时

候,总觉得自己体内有某些部分和他共鸣着。在他无能平凡的外表下依然是隐藏着激情的,但他的激

情总是默默流淌,直到影片的最后才有了一次无发抑制的爆发。基丁老师的走,他无能为力,甚至无

奈地充当着指责人,在基丁离开教室的瞬间,他站在了课桌上,呼喊着:“船长,我的船长!”这是

基丁教的方式,一种换种眼光看世界的方式。现在,这种方式成为公然嘲笑现实世界可悲束缚的武器

,虽然对于这个麻木了太久的世界没有太大的杀伤力,但导演还是让我们看到在托德的带动下,班里

的同学几乎都陆续地站了起来,场面有点煽情,也不是很真实,但这确实给了我们每个人继续前行的

希望。基丁走了,但没有人会怀疑,青春张扬的烙印永远留在了这些刚刚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人心

灵深处。

整部电影充满张力诗意和激情。其中有两个场景意象让我刻骨铭心。

一次是表现秋野上黑压压的鸟群惊飞的空镜头,从未见过这么多 鸟在一瞬间飞起,其漫天之

势宛如一股挣扎着奋起的力量,渴望一次不计代价不计后果的飞腾,它们扑翅的声响惊起秋野广袤的

宁静,即使是短暂的,但也让这个世界听到了它们自己的声音。

还有就是黑夜里穿行于迷雾间的那几个向往自由的身影,寂寞的灵魂,向诗歌取暖,在诗歌的激

情里颤栗。看不清他们的样子,只是觉得,不经意间,心随着他们奔向某个山洞,在那里倾泄所有的

愤懑,在亢奋的目光里寻觅生活的力量。

一片关于诗歌的电影,当然是俯仰皆是的如诗般的妙句警言,如

“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

“两条路在森林里分叉,我选择走的人少的那条。”

“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我们至少应该改变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着。”

遥远的日子里,米兰昆德拉如是说。

而在这里,在托德稚嫩的脸颊上写着,在尼尔紫荆冠上刻着,

在基丁怅然的微笑里流露着的是这样的诗句: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同样的励人自励的文字。

影片名为死亡诗社,也许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义,只有让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

灵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属于心灵的那部分生命。开始真实的生,清醒的生,有意义的生!而割舍

和死亡都是伴随着痛苦的,所以有了月光下走向生命终结的尼尔,有了被迫离开学校的基丁,但,痛

苦的背后是新生的孕育,所以,影片让我们看到了托德,看到满教室的托德们,这就是延续和未来!

【影评三】

纵情声色:死亡诗社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
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很早注意到这部片名,大概是因为有个诗歌网站如此命名。对名字来源一无所知,只是凭了那些

天生对死亡、坟墓、女巫和鲜血此类词汇偏执狂般的癖好,对文字后面隐藏的某些内容不由自主地倾

心。 以为影片该在讲述普拉斯那样的女人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会热中于阴冷刺骨的文字,喜欢和

自己幻想的干尸舞蹈,美要到极致,那种审美,是以冰冷的坟墓为终结,如同普拉斯最终选择的煤气

炉盘。

然而,我看到了一个和自己预期完全相左的故事。你可以称它是校园青春片,因为它讲的正是校

园青春的故事。刻板的老师,青春懵懂的男孩们俊美如阿波罗,他们眼中好奇的光芒,对爱和异性的

憧憬,秋野上黑压压的鸟群惊飞,其漫天之势宛如一种挣扎着奋起的力量,在向往一次不计代价的飞

翔。秋野宁静而广袤,那也是暂时的,暴风雨正在悄悄酝酿。

暴风雨来临时,这些鸟儿又该怎样?



也许我们都曾经暗暗盼望过生命中出现基丁这样一位老师,他热爱文学、人生,热爱诗歌、梦想

,鼓励年轻人张扬个性,告诉他们‘Seizing the day’.(把握今天)。所以当那个男人哼着小曲在

教室里露面时,那些孩子的眼睛里隐藏的光芒闪耀了。他在第一堂课上,就撕去了庄严的教科书上对

诗歌的规定,告诉孩子们青春的激情原可以和动人的诗句如蜜糖般从唇边滑落。他让孩子们称他为‘

船长’。

这个彻头彻尾的诗人,不合时宜的船长,他的到来是为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贯彻教育的目的:教育

是为了教会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诗歌无法以理性坐标的方式去度量,人类充满着激情!医学、法律、

经济、工程,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诗歌、美、浪漫和爱才是生活的精髓。他告诉他们不要墨守成规

,要学会站到桌子上,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世界,告诉他们不要一味服从,因为,那对采摘真正的

生命的花蕾是有害的。

他的到来,是早春的第一滴雨水。



每一次地提到Neil Perry的名字,我都会隐隐疼痛。那样一个可爱的少年,他学业优异,他

俊美、聪明、顺从,宽容,他是每一个老师都会喜欢的标准好学生,父母的好儿子。在严厉的父亲命

令下,他退出了校报编辑,他有一天会成为一名好的外科医生,操着手术刀,精确地度量着病人腐烂

的躯体,他会生活无忧,成为一名受人尊敬,衣食丰禄的中产阶级。这些早早设定好的路径正摆在他

面前,鲜花和尸骨放在他的道路两旁,一切都十全十美,他将是社会的栋梁,生活得平静而绝望,在

某个午夜梦回之时,偶尔回望月色,想到青春时有过的梦想….然而,那样的路中断了。他遇见了

Keating。从第一堂课,撕碎了第一本教科书开始,就注定了他将与那样的路分道扬镳。他太过于早慧

,第一个明白了Keating提出的‘卡配匹亚’。Keating带领他们站在一百年前的校友照片前,看那样

青春的躯壳,盛载着梦想和渴望,而如今,都已化为蛆虫的食物。

他重组了Keating年轻时组织过的死亡诗社,带领同伴,在夜里奔行向那个印弟安山洞,夜的

迷雾间,苏格兰风笛响起,那些年轻的身影奔行的步伐如舞蹈,正奔向自由和幻想的世界。那种激情

飞越的时分,Neil真正体味到了幸福,他通过诗歌寻找到了人生的答案。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浪漫主

义者,美丽、脆弱、高贵得一塌糊涂。

而这样的浪漫注定走向死亡。在精神父亲Keating与现实父亲的较量中,精神在现实的蹂躏下

,不堪一击。Neil的人生愈显出其苦痛和孤独,他的生活一直是一场演出,演出一个好学生,乖儿子

的角色,他演技高操,赢得一片赞许。所以,当有一天他要放弃父亲为他划定的轨道,选择另一个不

可知的,可能充满荆棘与艰难的道路时,父亲震怒了。在强权的父亲面前,他的灵与肉处于分裂的状

态之中:是顺从传统父亲的强势?还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年轻的他无力承担这种重负,他选择了

死亡。把《仲夏夜之梦》的精灵花冠放在窗台旁,他用那把父亲长年希望他使用的外科手术刀打开通

向坟墓的道路。

他死得很美。在现实和理想的挣扎中,理想总成为祭品,庄严地放在了祭台上。他们非如此不可

,在严酷的成人世界里,在一切以现世利益为准则来判断是非对错的社会中,理想主义者往往无力对

抗现实,他们的尖锐、脆弱与唯美都那么触目惊心,如烟花闪过,在夜空里刻下创痕。

Neil的死亡是一种永不消失的疼痛,让我思考:怎样在梦想与现实之中寻找一种合适的平衡?我

的这种思考属于理性的那一半我,而另一半的我在想:其实这无可挽回的结局本身是一种必然,与其

看到多年后的Neil平静而绝望地生活在庸常的世界里,也许,在鲜花盛开时突然遭遇风雪而凋零,不

是最坏的事…

很多人,他们原可以不死的,如海子,普拉斯。柯本说,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痛快燃烧!那

些迈向铁轨或伸向煤气盘的头颅里盛放着怎样的决绝,对现世的毫不留恋,剩下的,只有些温暖而寂

寞的句子。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Todd Anderson,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更准确地说,他近乎于本片的主角。因为Neil那样

的绝对理想主义者的故事毕竟太激烈,太悲壮,一个故事里,更需要一些普通人物的故事。他们不一

定是那种人群中的领导者,最有天份,最引人注目,头上戴满花环。他们常常保持沉默,面色苍白,

在现实世界中胆怯地行走,唯唯诺诺,惟命是从。然而,从他们偶尔投过的眼神里,你仍然能看见一

些光芒。只是,那样的光芒太微弱,隐藏得太深了,需要有良师益友在旁,把它们如抽丝剥线般,一

点一点地引发出来,最终引发熊熊大火。

因为,那样的灵魂,往往才最坚韧,最有力量。只是,它需要时间打造和证明。

Todd刚出场时,他的眼神羞怯不安,在第一堂课上,他写下了Seizing the day,课后又把它撕去

了,表明他内心对传统训诫与新鲜的Keating老师灌溉的思想之间的冲突。在交那篇诗歌作文时,他苦

苦呤诵,如完成作业般抓耳挠腮,不得要领。在死亡诗社的几次聚会上,他害怕当众朗诵诗歌,都只

作为记录者存在。

他也是幸运的。拥有了Neil这样的良友和Keating老师。他们都同时注意到了他眼里的光芒。Neil

鼓励他扔掉生日的文具盒,Keating在那堂英文课上,看出了Todd的恐惧,让他大声喊叫,释放自己压

抑的情感。Keating蒙住Todd的眼睛,让他紧闭双眼,描绘惠特曼的形象:“这些景象浮现在我的周围

,一个疯子紧盯着我令我精神紧张。他伸出手掐着我。他一直在喃喃自语,好像说一条毯子总是会盖

不住你的双脚。无论你如何拉它,拽它,它永远不够大…….从我们开始哭泣到我们死去,它仅仅能够

在我们悲痛,哭泣和尖叫时盖住我们的脸。”安份守已的Todd把惠特曼描绘成了一个‘牙齿流汗的疯

子’。他脑中的热情与想象力正一点一点被激发出来,闪闪发光。然而,与Neil的绝对的浪漫与激情

不同,Todd认识到仅有激情是不够的,“无论你如何拉它,拽它,它永远不够大…….它只能在我们悲

痛,哭泣和尖叫时盖住我们的脸。”激情是生命的精髓和花蕾,但它的力量有限,无力保护我们面对

严酷的现实世界,光靠它我们将无法生存。

在Neil死后,Todd一个人踉踉跄跄走向空寂的雪地,对Neil的死亡,他的父母有着血肉相亲的疼

痛与不解,Keating老师也会有终身的内疚与自责,唯有Todd,只有他,才彻头彻尾地明白他这种行为

的前因后果,所有的意义,明白那褪去了尘世衣物的年轻灵魂的决绝与非如此不可。如果说从前,

Todd的精神一直处于Neil和keating的笼罩之下,他也心甘情愿地站在他们身后,而挚友逝去,

Keating老师被放逐,Todd一下子成长起来,他在雪地里的呕吐让人心碎,他从此是孤独的,再没有精

神上的支柱,他从此将独自面对那个大雪纷飞的冰冷世界。

他和那两个人是不同的。Keating和Neil都是骨子里的诗人,对美,对激情有着天生的把握与热爱

,并有着殉道者般,不计后果的浪漫。他是现实的,生活原本是需要历练艰难和忍受平凡的乏味。他

眼含热泪,一样地和其他孩子一样在那份给Keating老师定罪的文书上签了字,将灵魂掷于火中,顺从

于已定的命运。然而,他会小心呵护心灵和头脑中如星闪耀的火花,那最后喊出的一声‘oh Captain,

My captain’,那站在桌子上与Keating告别的姿势正是Todd面对成年世界做出的第一个发自内心,并

愿意去承担后果的选择。



我不得不提这个人,Cameron(卡梅隆)。他的出现正是为了证明生活里确实存在着的这样广泛的

人群。从第一节课开始,在Keating老师在黑板上画坐标时,他立刻一字不差地记录了下来,撕教科书

时,他撕得工工整整,第一节课下课,他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些内容要考吗?他参加死亡诗社,不过

是因为其他人都去参加。在最为桀骜不逊的Charlie和学校闹恶作剧时,他面如土色。所有的这些表现

一点一滴地累加,所以,在Neil死后,他是第一个向学校签字证明Keating老师罪过的人,他从内心里

也相信那是Keating老师的罪过,毫不犹豫地出卖了他,以保全自己。在最后一幕里,他也是那几个没

在站上桌子,为Keating送行的人。他属于人群中的不小的那部分:对权威无比顺从,没有个性,在利

益面前会很快放弃原则,牺牲别人,保全自己。他不具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他将来最大的

可能会上哈佛等名校,毕业后,成为一个银行家,律师,或者其他。他将生活优越,颐养天年。

某种意义上,他已经是一个死人。他的心灵从出生那一刻就死去,在成长的过程中,在那些暗夜

朗读诗歌的时刻,那心灵曾有一度的复活迹象,而随着Neil逝去,他立刻回到现实状态,毫不留情地

把心灵丢进了垃圾堆。他和很多其他的人一样,行走在街道上,人群中,如死人群舞,面无表情。

我无权指责他,按照死人的逻辑,也许他是对的。心灵何用?梦想何用?诗歌何为?终究,人要

在现实的世界里苟延残喘,看浪漫化为齑粉。我也有过怀疑Keating的时刻,在5月14日夜,第三次看

完这部影片后,我走在校园里,反反复复地想:Keating他究竟错了吗?也许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激情都

已冷却,我开始用正常人的思维来考虑这问题。这种思维让我痛苦,我走在朋友身旁,神思恍惚。

夜里,朋友用衣服蒙住我眼睛,说:向前走。

我迟疑不敢前行。

朋友说:不怕,我看着呢。不会让你掉沟里去的。

我仍然犹豫着,终于伸出了脚步,一点一点,十米的路程用了近十分钟的时间来完成。在黑暗里

,在我的目力失去力量的时刻,我害怕,害怕每一个未知的沟壑,害怕跌倒。我必须眼睛能看清楚前

方的路程,才能够从容地去迈出脚步。那蒙在黑暗里的时刻是一种折磨,我为恐惧折磨。也许,我正

在成为一个丧失勇气的人,不再有年少时,那种一往无前,哪怕天塌下来又如何的莽撞与热情。

这种认识让我酸楚,生活需要的历经艰难与忍受平淡乏味,这些我从前不屑一顾地屏弃的东西,

如今,正一步一步地走过来。心中的光芒正日益黯淡,日常的幸福正慢慢地屏蔽住感知的毛孔,在日

复一日的劳作中,我正在伸手,犹豫着,是否与生活妥协。

我在伸手、犹豫中,正一步一步变成一个死人。



两条路在森林里分叉,我选择走人少的那条。

浪漫的诗人keating走了,被放逐,如普罗米修斯,盗火者承负了盗火的恶名,他是一个被放逐的

游吟诗人。浪漫的诗人Neil去了,走向死亡。他被点燃的生命激情无法再回到铁屋般禁锢的体制,如

鲁迅先生描绘过的那个没有窗的大铁屋子,他醒来,无法接受这现实,只能把自己骨骼捏碎,为维护

精神的自由选择了毁灭。斗士Charlie离开了,他的命运是一个未知数,他将始终是体制的一个反叛者

,蔑视传统与成规。理性的Todd存留了下来,他是他们中最有人生智慧的人,会小心翼翼地珍藏起那

些梦想和诗意的火花,独力承担起自身的命运。

那是一条人少的路。

阅读全文

与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蜘蛛侠英文版电影免费观看完整 浏览:751
皮肤电影文字图片 浏览:989
冯小刚的解放年代的电影名字 浏览:547
好看的女性英文电影 浏览:259
2021年寒假有什么好看电影 浏览:381
中华名人电影及观后感 浏览:940
写出美国电影公司的英文简称环球影业 浏览:884
越南龙人变异电影大全 浏览:145
我的长征电影主要演员 浏览:697
想做一个电影网站资源哪里弄 浏览:31
有客到电影粤语百度云 浏览:621
五年级英语电影 浏览:697
电影票通票去哪里买 浏览:752
作饭老鼠大电影 浏览:315
惩罚渣男电影大全 浏览:353
2016年的整容电影大全 浏览:227
美式幽默喜剧电影大全集 浏览:711
孙悟空有什么电影 浏览:360
电影电视剧音乐三栖 浏览:552
桥电影全集南斯拉夫完整版 浏览: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