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电影毁灭观后感

电影毁灭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4-08 04:18:52

㈠ 大宇宙之诞生与毁灭,观后感 500字左右

温七中的吧,初一

《大宇宙》观后感
仰望星空,我们总是想,天空外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当我看了《大宇宙》之后,我明白了:天空外的是宇宙。它拥有许许多多无法解答的秘密,又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不懈得探索。
宇宙是由很多星系,而星系就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行星构成,我们的太阳就是在银河星系的边缘,所以我们所看到的银河只是扁扁的。当我从屏幕上看到从上方看到的银河系是漩涡转,我不由地感叹它是多么得美丽,又惊叹宇宙是多么得神奇!
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为了探索宇宙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他们是人类史上的一个个里程碑,哥白尼、哈勃、哈雷等等数也数不清。他们还做了许多卫星,来保卫地球。他们是多么伟大!!
看了这部电影,我想以后我也要认真学习,也为宇宙的探索做出一点贡献。为航天史立上一个里程碑。我相信我一定能行,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瞎掰的~

㈡ 帝国的毁灭观后感

《帝国的毁灭》

希特勒过去几乎从来没有在电影中以正面出现过。看过很多部关于希特勒题材的片子,可以说是这部是最人性化的电影。
这次我看到了更多的绝望,恐惧,愤怒。希特勒在最后几天的日子里:我们看到的希特勒,脸色完全是苍白的;走路时腰总是弓着;手总是不停的颤抖。
倘若只是把希特勒定义为一个简单的独裁者、战争狂人、魔鬼或是疯子,对于要更深入反思二战根源而言,实在是一种阻碍。

《帝国的毁灭》:深层反思——关于阿道夫·希特勒

作者:畸小山 来源:网易娱乐

德国于1945年5月7日正式投降。这场由以阿道夫·希特勒为首的德国纳粹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夺去了五千万人的生命,六百万犹太人死于德国的集中营,欧洲大陆一片废墟……60年过去了。虽然硝烟已灭,但是那段可怕的历史对于整个人类而言是永远不会淡去的。反思仍然在继续着。

阿道夫·希特勒作为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恶魔”。一句“小胡子魔鬼”,充满了世人对于他的厌恶、唾弃与恐惧。于是,在光影的世界中,电影人便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人间撒旦”勾勒出了完全不同于现实的喜剧形象。

于是,银幕上就有了《大独裁者》中那个抱着“地球”翩翩起舞的野心小丑;《圣战奇兵》中热衷于给人签名的自恋狂;甚至《王中王》里希特勒的“姐姐”……希特勒在艺术家们的不断塑造之下,渐渐脱离了人的范畴,成为了一段历史背景,一个邪恶的象征,一种疯狂的符号。

而德国,作为曾经被希特勒的狂热所蛊惑而犯下罪恶的国家,对于这个形象的塑造则充满了顾虑与禁忌。直到这部《帝国的毁灭》出现在世人的眼前。影片中的希特勒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邪恶符号,而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爱吃巧克力蛋糕,喜欢与狗窃窃私语,不停颤抖的左手是帕金森综合症的预兆,也会流泪,会亲吻爱人的嘴唇,会陷入深深的绝望,而对于一般女士也会表现出与他人一致的温和态度……但电影绝对不是在为纳粹涂抹口红或是对法西斯进行所谓的“美化工程”。

帝国覆灭的前夕,可谓是大树将倒,猢狲尽散。曾经发誓致死效忠于希特勒的那些将军、部长们找着各种借口逃出柏林。而面对盟军的两线进攻,战争的失败已成定局,可希特勒却不愿接受事实,寄希望于几支根本不存在的军队,并对他们不断发出反攻的命令。对于叛徒与没能“反攻”的军队,发出他惯有的歇斯底里式的咆哮;面对已经破灭的“美梦”,他黯然伤神;回忆屠杀的六百万犹太平民,他神色骄傲;谈起残酷铲除异己,他后悔还不够冷酷……最后,“都结束了”,他的面孔苍老而衰弱,当年演讲台上的激情与狂热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身心的疲惫与失望。这里没有同情,只有“活该”的字眼送他。没落的希特勒,在与情妇爱娃·勃劳恩举行过婚礼后,自杀,并用火焰把自己送回了地狱。

在我看来,电影塑造一个“真实”希特勒的意思不仅在于艺术丰满的要求,更是一种深层次反思的必要。原因有二:
一,倘若只是把希特勒定义为一个简单的独裁者、战争狂人、魔鬼或是疯子,对于要更深入反思二战根源而言,实在是一种阻碍。那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狂热症又对历史学毫无兴趣的后人,很容易会把所有的罪恶归结为希特勒的个人因素。断言那不过是疯人院里的一次意外,医生、护士小姐一不小心让个疯子跑了出来,人民又一不小心选择了他掌握国家大权。这种对于战争根源的简单化、戏谑化思维不利于防止悲剧重演,而只会起到反作用。所以,对于希特勒以及历史上其他人物,都只有还原真实,才能够做到更深刻的反省。
二,作为一个人,其人格就必然存在矛盾的一面。希特勒在生活中、在不接近政治时可以是和蔼可亲的,而且不能否认的是这个人有着很强的人格魅力。而他的另一面:偏执至疯狂的人种进化论,极端的思维方式……这一切危险因素倘若不融入政治活动中,可能并不会被诱发。一开始,他也许只是对于其他人种有一种模糊的偏见罢了。而在其不断获取权力的过程中,偏见也随之不断的膨胀。并且这些思想又正好满足了当时德国社会的心理需求,最后使得整个国家为之一起疯狂。于是电影又给我们提出了另一种反思的可能性。那就是希特勒并不只是一个特例罢了,有着潜在希特勒人格的人还存在着很多,只要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让历史重演。看看电影中那些一直追随希特勒脚步的人——戈倍尔夫人,作为一个母亲竟然因为不能容忍一个没有纳粹的国度而把自己的六个孩子亲手毒死。也许狂热是迷人的,但是失去理智的狂热更是可怖的,而反思的意义便就在于让这种狂热离我们远去。

就像本片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所说过的:“如果艺术史上存在禁区,那么这个禁区早晚有一天会被打破。打破禁区也是完全必要的,因为禁区不会阻挡什么,而只会遮掩什么。《帝国的毁灭》让希特勒作为一个人死去,这样表现才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那段历史。”理解是前提、是基础,只有理解了,反思才有进行下去的可能性。影片抱着一种抛砖引玉的态度,希望引起大家对于这一切更为深一层次的反思。关于这一点,导演确实做得十分成功。

在电影的结尾,希特勒的女秘书荣格与曾经参加过纳粹青年党卫队的14岁少年携手走出了柏林。两个人都曾投入到那份狂热中,也同样目睹了这份狂热所带来的后果。他们似乎很平静,因为这时的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眼前发生的这一切。少年偶然在一座被炮火炸毁的桥下发现了一辆自行车。这仿佛是预示着德国人又从新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虽然眼神里还带着困惑,但是他们已经有了正视与反省的希望。

《帝国的毁灭》:撒旦的诗篇

转载 By 影像蒙太奇(judgehugh) 2005-4-22 13:51:58

文/nEVERforeveR

“嗨!希特勒!”

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看到那独特的高抬右臂的敬礼方式的时候,年少的我是那样的好奇,甚至着魔般的不停重复……只是觉得那样子很威风。

这独特的纳粹礼从他在地球上亮相开始就瘟疫般的肆虐了人类历史,给一个时代抹下了浓重的阴影,无数的民族被那高抬的右臂刺穿了心房。一个被后人唾弃的人间撒旦的故事被那威武的手势邪恶的诉说着。

相较于其他历史人物,希特勒在电影中的亮相率应该算很高了,在大多数涉及欧战和纳粹的电影中都有那日耳曼的小个子的身影。印象中最深刻的情节应该是《莫斯科保卫战》中的那段“士兵们……”极具张力的演讲。最滑稽的要数《大独裁者》中卓别林历史符号般的卓越表演。但所有的这些角色所表现的无非是人物本身以及人物所代表的势力的邪恶。

一直觉得德意志是一个很有故事的民族,无论是东西德的分合,还是那段黑暗的历史,都需要太多的凝视。前者我们已经有了黑色而悲痛的《再见列宁》。而现在,《帝国的陷落》打开了那段尘封的记忆,带我们重去摸索柏林被坦克与重炮碾碎前的最后岁月。从“元首”的女秘书容格女士的视角望去,这段熟悉的历史却有了太多陌生的注脚与细节。这个世界不一样了,那个撒旦不一样了。《帝》就犹如一声不和谐的高音,注定要在乐谱上写下波澜。

影片中希特勒的亮相绝对是电影史上最颠覆的一个瞬间:从“狼巢”的掩体里走出的那个男人既不是在其他电影中声嘶力竭口沫横飞的宣泄仇恨与邪恶的撒旦,也不是纪录片里的那个表情做作高高在上的第三帝国的元首。一个优雅的绅士,一个平易近人的长者,用他独特的微笑将传统的铁幕彻底的撕碎。

对于那段似乎已经被盖棺定论的历史的重新关注,导演的目的绝对不是浅尝辄止的老歌新唱。镜头犹如一双审视历史的双瞳,将“元首”,形色各异的“元首”信徒以及柏林炼狱中的芸芸众生收进视野,记录下三者在末日来临时的残酷写真。一个作为人而不是作为撒旦而存在的希特勒;一群人性化而非妖魔化的纳粹;一段五味俱全而不光充斥着疯狂与丑恶的历史。放下有色的眼镜,我们看到的是第三帝国的最后一场跌宕起伏的咏叹调。

铺天盖地的苏联炮火揭开了1945年4月20日的柏林苍穹,“元首”的最后一个生日。

撒旦面具下的男人……

我无法决定到底应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我所看到的一切。如果从一个历史旁观者来说,那是领导着一个民族的疯子。“我最引以为荣的就是一生都在与犹太毒瘤作斗争。”他绝不肯向“斯拉夫蛮子”投降,他指挥着早已不存在的部队来改写历史,却还要让一个国家来为他陪葬。对于叛徒,他铲除起来决不手软。我们所熟悉的那个撒旦在继续他的邪恶。

但这却是个会焦虑与恐惧的撒旦,他的背更驮了,手臂也情不自禁的颤抖,为了敌人的每一步前进而坐立不安。撒旦也有爱情,美丽的爱娃一如既往的依赖他,从没有抱怨过什么。她甚至还在尽最大的可能帮助着自己的爱人。他早就知道结局,“我所需要的不过是一颗子弹来穿过脑袋!”可是他还必须相信,他还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图腾。“他是元首,他知道给做什么。”还有无数的人需要他提供的精神吗啡来逃避现实。

所有的希望破灭了,他也会愤怒,在密室里像个倔强的孩子在发着脾气。可他还不会忘记把柔弱的女士们送离坟墓,给还在抵抗的年轻人们授勋。给爱娃一个婚礼,她是那么的渴望别人用“希特勒太太”来称呼她。

“明天将有几百万人诅咒我,可这又有什么呢?”地下室里最后的一扇铁门终于锁死了这男人的一生。我必须承认在目睹了关于那个撒旦的众多陌生之后,镜头下的悲欢离合早已将我感染。如果抛却历史与政治,纯粹从电影观众的角度来感受。在那一刻我这个旁观者是有着深深的同情的。

撒旦的门徒……

影片对于撒旦的那些疯狂的信徒的刻画也同样的细腻,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疯狂又可怜的历史人物的别样历史。他们是撒旦的彼得,忠心耿耿的瘸子戈培尔还在为“元首”疯狂的想法编造着种种解释,同样忠心的那位戈培尔夫人更是毫不犹豫的在末日前杀死了自己可爱的孩子。可怕的疯狂,可对他们来说这却是虔诚的信仰。这种恐怖的“元首”情结瘟疫般的传染着整个国家。天真的小姑娘在操纵着大炮,瘦弱的小男孩在用血肉之躯对抗苏联人的坦克。“元首”死了,他的部下们却还在遵照他的命令不肯投降。自戕的枪声此起彼伏,毫不犹豫的选择死亡的信徒们去地狱继续追随他们的信仰。撒旦也有犹大,可是那被处决的叛徒临死时还在高呼“嗨!希特勒!”。

他们也是人,也会在绝望时哭泣,也会在战火的间隙去体味难得的宁静,也会用狂欢来麻痹早已崩溃的神经,也会违抗“元首”疯狂的命令来保护支离破碎的祖国。

“在一个没有国家社会主义的国度里,生存又有什么意义呢?”戈培尔夫人的这句肺腑之言将这种狂热发挥到了极致,也让目瞪口呆的我们百感交集。愚昧?邪恶?虔诚?生长在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的我,只能在这段历史面前茫然。但他们对信念的坚定执著却让我深深的敬佩。一个民族一旦有了同一个信仰,那他们一定是可畏的。

历史是不可以用美化或丑化来篡改的,历史需要的是正视。我很佩服德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在这点上我们的近邻可就远远不如。导演并不是在为自己民族的历史辩护,而只是用一种平和正常的态度去面对,影片和奥立佛•斯通的《亚历山大大帝》的立意类似,都是从一个我们陌生的角度切入历史表现一群人物早已被定性定义的人物。在《亚》中,那个一直作为男人的偶像而存在于世界上的神,被斯通一棒子打成了一个迷茫的大龄青年,结果惹来口水无数。而《帝》中偏执的中年男子彻底推翻了前人的历史符号,他是否也折磨了你脑中的历史?也许很多人接受不了这样的电影,但我觉得这种创作态度是值得欣赏的。电影中的历史永远是充斥着太多的后人视角,我们也看惯了太多的人云亦云。其实神也好,撒旦也罢。他们首先都是作为人而存在的,都食五谷杂粮,都有喜怒哀乐。

《帝》也只是一部充斥着想象与虚构的电影,只不过讲故事的方式让我们有些陌生。同样的题材你让波兰斯基和老斯来拍恐怕又要别有洞天。我们也不必过分苛求正确与否,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历史?没有亲眼目睹的我们根本没有发言权。总之,正视生活,正视历史。

电影不能告诉我们答案,但电影可以让我们思考。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对历史的反思自然是重中之重。导演并没有将所有的罪过归结到少数的几个魔王身上,反而通过疯狂的柏林地狱的画卷揭示着关于一个民族的疯狂邪教,一个民族的误入歧途。历史永远是在靠大众的力量推动着,光有一个撒旦是建不成地狱的,影片所展现的狂热的德意志大众正是他的帮凶,这些是不能够随着撒旦的毁灭而逃避的,不能靠着纽伦堡的惩罚就去宽恕的。否则那将是对历史的不公,对历史的亵渎。他们也有人性的一面,甚至能让观众随他们一同的喜怒哀乐,但他们却有着一个错误的信仰。影片的结尾寓意深远,“我们投降吧,都结束了。”本打算玉石俱焚的军人们无奈的放下了武器,“啪,啪”两声枪响,枪毙了最后的疯狂;九死一生的容格夫人和同样九死一生的小男孩自在的骑行在公路上,一段噩梦终于结束了,这个疯狂过,悲痛过的民族又将会走向何方呢?

补记:一些花絮。

影片的一些细节的铺垫很有深度,也让人佩服导演的用心之细,构思之巧。像希姆莱离开柏林时的那句“我见到艾森豪威尔是应该握手呢还是该敬纳粹礼?”。斯佩尔与希特勒分别时只是伸出了右手,而没有敬纳粹礼。这无不是在为着影片的发展服务,暗示结束的必然。那个主持希特勒的婚礼的牧师还在详细地询问新郎与新娘是不是纯正的雅利安人;敬着纳粹礼目送希特勒被火化的纳粹党徒们在炮火下狼狈不堪,这也都是十分能引起人思考的桥段。

我们原来一直捧为经典的战争电影大多是通过对战场的描写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而《帝》却通过大量的对战争中环境和平民的刻画来解释这场疯狂的战争。医院里被抛弃的老人,无处不在的自相残杀,弹坑里深埋的尸体……虽然没有气势恢宏或者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敌人的形象也只被弱化到土黄色的大衣和呼啸而来的炮弹,但通过一系列细节的剪接,却展示出了一个让人窒息的末日战场。这使我从《从海底出发》中得到的关于德国电影中对战争场面的独特描绘的敬佩,在本片中得到了延续。

下了好大的决心才抽出时间来写这些可笑文字,聊以自勉了。年龄越大越觉得自己匮乏,笔下的拙劣文字恐怕不足以为一部优秀的电影做所谓的评论。看过此片,我已把它作为去年的欧洲最佳电影,也许是我看的欧洲电影比较少吧。
在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中自娱自乐。

㈢ 看《圆明园的毁灭》电影有感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今天,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揭露了帝国主义的野蛮罪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读了文章后,我才知道圆明园是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始建于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成。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誉为“万园之园”。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残存和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其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乃至政府当局的有组织地损毁。北洋政府的权贵们包括某些对圆明园遗址负有保护责任者,都倚仗权势,纷纷从圆明园内运走石雕 、太湖石等,以修其园宅。那侵略者不仅抢夺了那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且毫不留情地把它化成灰烬。
我真为这个犹如人间仙境,巧夺天工,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园林而感到惋惜啊!为了不再让这段屈辱的历史重演,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学好各项本领,继“神州五号”之后,为研制并发射更多的火箭做后备力量,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
我们的国家不容侵略,我们的人们民不再受侮辱!

㈣ 悲歌. 毁灭——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是根据作家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拍摄而成。一个男灶伍凯人和四个女人的故事。 ­

    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出现争议的声音。但是见仁见智,它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的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昏暗幽深的宅院长巷,身着黑衣的佣人们,阴沉的天色,人们复杂的表情,很好的音响效果等等,形成了一个捉摸不透的世界。 ­

    老爷的面貌永远是看不清的,他是夫权的橘链标志,是无形的封建礼教的象征。 ­

    在看影片的过程中,会让人感到压抑,心灵和精神的压抑。影片中周围那幽暗不可言语却威严的事物无处不透出吃人的意象。封建礼教面目狰狞,只不过它没有马上直露地表现出来,它先死死地沉沉地压着你,然后一点点展现,让人惊心恐怖。 ­

    无论哪个鲜活的向往“人”的生活的生命,一旦落入这个牢笼般桎梏着思想和心灵的地方,就只有死路一条。心灵或肉体的毁灭。 ­

    其中,二太太是个“菩萨面蝎子心”的女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她深深懂得要比较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须要获得丈夫长久的欢心,生下一个可以巩固自己地位的儿子是她最大的心愿。不管怎样考虑,二太太最终抛却了良知,一心一意地为自己的目标实现做打算。

她精明地去讨好丈夫,假惺惺地去博得四太太颂莲(巩俐饰演)的好感。在真面目被看穿后,二太太全力反击,她会抓住所有机会最终将自己的敌人置于死地。一个是生命的毁灭,一个是心灵的毁灭。毁灭之所以容易,不仅仅是二太太很有心机,更主要的是这个地方那种可怕而无形的力量深深控制了这里每个女人的命运。只要她们敢于真正地反抗,她们就只有毁灭。 ­

    二太太宁愿抛弃人性中所有美好宝贵的东西,一切在她眼中都是赤裸裸的。不管是否嗜血,她都去做了。 ­

    三太太梅珊(何赛飞饰演)是个叛逆的人。她偷情是违背了道德,但放在那样的环境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她内心深处对人的生活的渴求。她看透了周围那些虚伪的东西,那些道貌岸然掩盖着不堪入目的本质。她本着自己的力量进行了微弱的反抗。轻易间,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封建礼教庇护下的男性可以妻妾成群,可以去践踏每一个有真正尊严的女性的灵魂。女性却只能服从,只能是 “三从四德”,一旦不忠于丈夫就是大逆不道。 ­

    可笑。真是虚伪至极! ­

    三太太触到了封建礼教的痛处。老爷大怒,认为有辱祖宗门面,必须家法处置,她成了又一个牺牲品。影片里那个死人屋里积蓄了多少女人的血泪啊。 ­

    至此,影片走向一个高潮。白雪覆盖不了肮脏的陈家大院,覆盖不了血淋淋的封建礼教的狰狞面目。素白的颜色唱响了一个女人的命运悲歌。 ­

    那一帮鬼似的陈家家丁们干完了他们主人吩咐的事情,鬼似地离开。封建礼教的杀人,在肉体上杀人,在精神上杀人,从来就是杀人不见血啊。它的阴魂弥散在陈家大院,弥散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 ­

    三太太梅珊唱戏的镜头是非常突出的。清亮柔美的唱腔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她的苦闷压抑和向往在扩散。在阴沉的陈家大院里,就是这唱腔特别有生命的活力,有人性的朝气,是一潭死水中的一点涟漪。唱腔绵延不绝给人无限思索。

三太太死后,红灯笼一排排地被四太太点亮,唱片里放出的她生前的优美唱腔,有着说不清的意味。一排排通红的跳着灯焰的灯笼仿佛是眼睛,是心,是冥冥中的宿命。那飘忽的唱腔似乎叩问着无尽的黑夜。那怪异肃穆的屋内布置似乎连接人间和冥界。人和鬼之间似乎没有了界线,怨恨、悲凉、抗争充溢其间。 ­

      灯笼,唱腔,一切的一切,让人回味,人因其而惶然,愤然,默然。 ­

      生命的悲歌仍然在继续,在陈家大院里,谁能看破那沉沉的黑夜?都在重复着,毁灭的继续在毁灭。黑夜无尽。 ­

      四太太颂莲最后也是如同行尸走肉,她彻底地麻木,精神也崩溃了。她目睹了梅珊的遭遇,她惊恐,她不知所措。老爷说:“你什么也没看到,你疯了,你疯了!” 他的权威促使四太太去真正地疯掉,因为她看到了自己不应该看到的东西。 ­

      颂莲只有走疯掉这一条路,否则她该怎样去面对?死了比活着好,死了干净隐唤,不用再过这种似蝼蚁的生活。她还是活着,但精神已死,没有思想没有想法的人在那种制度环境中还是 “幸福” 的。至少,她不再有向往,不再有渴望。夫权,封建礼教需要她这样活着,这样她才可能不死于非命。 ­

      只要不破坏祖宗的 “规矩” ,只要安安分分的,哪怕是成了疯子,封建礼教也会变得很温柔。 ­

      千百年来,多少中国女性的故事,怎一个恨字了得!屈服的,反抗的,无论结局怎样,都是人性的悲剧。鲁迅先生说的 “吃人” 历历在目,扼杀人性的制度是最该得到毁灭的! ­

你好,我是入秋轩,谢谢你的阅读和支持。

㈤ 电影观后感600字精选10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 观后感 。下面是我整理的电影观后感600字精选10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观后感600字1

在这个暑假里,我观看了一部电影名叫《当幸福来敲门》。起初认为这部电影跟其他 励志电影 没什么区别,无非就是讲主人公如何克服困难最后取得成功的 故事 。可是,当我看完以后,发现远远不是这些。

其实主人公由最初的为生活而奔波到最后得到工作,这并不是偶然的。仔细观察主人公的面部表情,不难发现无论在何种境况下,他都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击垮,他都始终保持着他独特的笑容。在父子俩沦落到必须在地铁站过夜的地步时,这个硬汉在听到门外强硬的敲门声时,将儿子抱紧,再抱紧,忍不住流下了辛酸的泪水。但在这个时候,他依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希望。等到两人住到救济站时,他还不忘给儿子讲笑话、哄他、安慰他。儿子克里斯托弗给了他最大的安慰和希望。从最初看到爸爸妈妈吵架的茫然失措,到妈妈离开以后的逐渐成长,再到跟到爸爸后面像爸爸一样拼命跑,到最后的两人手牵手一起步向幸福明天,这一切的一切都那样真实,让人不由得不被他们之间的那种深深的父子情所感染。片中还有一个镜头:当爸爸拽着克里斯托弗拼命奔向公共汽车时,他不小心将小机器人他的玩伴丢在了马路上,爸爸后来上了车才发现,但已是时间不等人。小克里斯托弗那流泪的脸久久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在这部影片中,出现最多镜头的是奔跑。在那样一个经济大萧条的时代,每个人都是那样神色匆忙。克里斯也是从头到尾都在玩命地跟时间赛跑。哪怕就这样,最初的几次,他也没有能够追上时间的脚步。他感到疲惫,一种浸透了全身的疲惫。如果仅靠奔跑,看来是不能解决多少问题的。因为在那个时候,每个人的时间感觉似乎都不够用,这个时候就要讲求 方法 和效率了。其实他的成功,奔跑还不是起最关键的作用。关键是他对人对事的态度曾接触过他的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每一个细节他都认真去做好,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至最后达到自己的标准。当儿子在救济站睡下后,他还接着走廊的灯光埋头苦读营销的书籍。到最后考试时他第一个交了试卷,心中也是自信的。

这部影片给予我很大的感触,我被主人公对生活的那份态度,那份淡定、从容、执著所深深震撼。

电影观后感600字2

有人说,这是一个悲剧。而我却以为,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

如果1900下了船,不外乎两种结局。一是彻底地被这个肮脏的世界同化;二是迷失了挚爱的方面、郁郁而终。而无论是哪一种,远没有死去幸福。

惟有海洋这般广大的胸怀方可容得下他惊世绝艳的才华。即使陆地上有大把大把的金钱,有形形色色的美人,有灯红酒绿的生活,1900却不属于那里。不属于一个地方的人硬是待在那里,这才是个悲剧。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没有人可以说水里和地上哪个更好,鱼属于水,人属于地,只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与MAX道别的时候,1900说:“原谅我,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不是不想下,而是他不知下了船该如何活下去。记得他决定下船的那一幕:1900在舷梯上站了很久,最后把帽子扔进大海,人却很坚定地走回了船。他不是没尝试过,终不能战胜他的内心,只因那里太纯净。他说他看到无数条街道,却不知道路该往哪里走。

看到这里,应无人再指责他的懦弱了。所谓“不懦弱”的人们会在这个肮脏的世界上很圆滑地活着,他们或是有钱,或是有权,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然而他们终究无法纯粹地活,因为爱而活。1900的“懦弱”令他保全了一颗完整而干净的心,令他的音乐永远流淌着纯净的气息。

影片的.末尾,1900对MAX说:“两条右臂能弹出什么音乐,希望天堂有钢琴。”我想,1900终是不属于人间,即使在这里,他获得过无数掌声。然而,他需要的不是这些。如果可以的话,他宁愿一个人,一架钢琴,就这样一直弹下去。

天使不应在人间。正如1900最终选择与船一起炸毁,如此,海上会流传着这样一个 传说 :曾经有个天才的钢琴师,他的音乐令所有人为之折服,他始终没有离开过大海,然而他的心却已到达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电影观后感600字3

今晚看了刚上映的电影八佰,说实话给我的震撼还是非常大的,看完这部电影,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都是有血有肉的战士,他们也有亲人,也有朋友,但他们还是选择了放弃小家保护大家。

面对日军无法用手榴弹炸开的铁板,多少名战士依然跳了下去,舍己为人并高声喊出自己的名字,身上绑着炸弹,伴随着炮声消失在雪国之中,你以为他们就这样白白牺牲了吗?不,他没有历史,会记住他们,他们都是勇敢的英雄,永远不会忘记!

隔岸观火的百姓们,虽然战争就在眼前,中间只隔了一条苏州河,但用天堂和地狱形容毫不夸张,一些爱国人士一直在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刀子拼命给战士们送电话线,知道这场战争不仅仅是400多人,更是中华人民的战争!

一位姑娘给战士们来送旗,如果升旗的话,日本人就会发动猛烈的进攻,战士们会损失惨重,即使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他们依然选择了升旗。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他们并没有害怕没有退缩,用身体护住国旗,不让国旗倒下,一波又一波人跑出护旗,他们想让隔岸的中国人知道中国还在,他们没有亡。

直到最后,战士们都向租界撤退时,子弹如雨似的打到了桥上,一支由中国建立的敢死队拼命掩护着队友撤退,此时的桥已经不再是灰白色,而是被鲜血染成了血红色,这时他们也不忘队友,冒着生命危险把队友扛到安全区域,群主们伸出手挡挪开挡板,发了疯似的想把战士们拉过来,他们面对枪林弹雨,无所畏惧,这八佰人是真正的英雄,不只是八佰人,更是八佰精神。

电影观后感600字4

伟大的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历史上创造了无数惊人的奇迹,我们华北平原上就有一项不得不说的壮举,是什么呢?对了,它就是“地道战”!后来,这一历史被拍成了电影,就是家喻户晓的影片《地道战》。

说起“地道战”,我可以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1942年到1944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地道战》就是描写那个时期我们英勇抗日的故事。根据地人民为了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粉碎日寇“大扫荡”的阴谋,采用了不少巧妙的战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抗日军民在广阔的大平原,挖了不计其数、各式各样的地道,就像影片歌中唱的“埋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虽然日寇装备精良、武器先进、给养充足,但是,我们抗日军民凭着小米加步枪仍能屡次打败敌人。这胜利靠的就是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斗志,军民团结,同仇敌忾,把侵略者打得魂飞胆丧、落花流水。

冀中人民那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着日本鬼子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他们临危不惧,坚贞不屈,仍然英勇奋战,赶走了侵略者,保住了冀中平原,保住了自己的土地。

有人说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而我说冀中平原的劳动人民才是奇迹!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

我们青少年要向英雄学习,无论身处何时何地,要始终拥有一颗爱国之心。生活在和平时代,虽然不能面对面地去打击敌人,但我们要树立为国家效力、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加倍努力学习,汲取更广博的知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尽一份力量。这,也是一种爱国!我们,也可以成为英雄!

电影观后感600字5

生命就像空中那片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太空,或坠入深渊,阿甘的人生正是如此,虽然他是一个弱智儿,但他却拥有一颗纯洁而善良的心,他永远记得的是妈妈的叮嘱: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可能事先知道你将会尝到的是什么味道。”

“你必须明白,你和你身边的人一样,你和他们没有什么不同,一点也没有!”

阿甘看起来总是莽莽撞撞,傻里傻气,说起话来也是痴痴呆呆的,因而总是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忽视。可是人生并没有放弃他,赐给了他一双天生的“飞毛腿”,并且在珍妮的鼓励下,他勇敢地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起,他抛弃了所有的杂念,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们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 足球 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泥潭,跑过了 乒乓球 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最后跑到了人生中属于自己的辉煌。

阿甘的一生可以说有太多的巧合,但那仅仅是巧合吗?是他用诚实、守信、认真、勇敢换来的,他得到的东西让太多的人羡慕和嫉妒,但他失去了多少又有多少人能够明白呢?

他唯一的好友在战斗中不幸身亡,为了完成好友的遗愿,阿甘竟然真的去买了一艘渔船,就像好友生前说的那样,要捕好多好多的虾,就在别人看来是不能做到的事,阿甘凭着自己的执着做到了,还因此赚了大钱,办起了企业。为了纪念自己的好友,他把这个企业叫做吉布.甘企业,可是阿甘却并不想享受这么多的财富,他把企业的一半股份给了好友的母亲,自己去做了一份除草的工作。

阿甘就是这么一个诚实守信,重情轻财的人,虽然好友、亲人、女友一个个离他而去,但他仍然带着小阿甘坚强地活着,在常人看来,阿甘真的很笨,但他的人生是那么的纯洁无瑕,他那颗金子般的心,折射出了人性最耀眼的光芒!

那片洁白的羽毛又从阿甘的手中飞走了,它要去寻找一片新的天地,也许还会遭到风雨的袭击,可能会再次掉入万丈深渊,但他总是坚信,不幸的背后一定是一片蔚蓝的天空,那片美丽的羽毛将永远在阿甘心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飞翔。

电影观后感600字6

在这个让我们可以缓解自我的寒假里,电影院推出了一部又一部精彩的电影。

在这一部部电影中,我最欣赏《流浪地球》,这部电影让我倍感交集,有感动、有震撼、有敬佩。它让我感到了希望的力量。希望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它可以让整个地球的命运为之改变。

这一部电影讲诉了太阳即将毁灭,地球被一片冰雪覆盖了,但人们采取了地球上所有的资源,创造了地下城,航天飞船和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地球发动机,一对兄妹做了二张仿照出入牌,经过一层层考验,坐电梯来到了地面,二人开了一辆大型的运输车,犯罪进入了监狱,他们的爷爷为救出兄妹,也不慎入监狱,哥哥在监狱中让大部分地球发动机毁坏,地下城马上支援,兄妹和一个救援团去救援,兄妹的爷爷为了火石,英勇牺牲,正当他们小队的队员一个个倒下时,哥哥发出求救信号时,没人理睬,妹妹第二次发出求救信号时,大家都感动了,在妹妹求救完毕后,整个救援组织都调转车头,救援小队发现地球发动机燃料的还不够引爆即将与地球相撞的木星,兄妹的宇航员爸爸不顾一切,用飞船上的燃料引爆了木星。

当我看到兄妹的父亲和孩子说完最后一句话,牺牲自己,引爆木星。兄妹只能在地上,看着爸爸和飞船一起爆炸。顿时,观看电影的人没有一个不落泪的,我的眼睛湿润了,两行热泪从我的眼中落了下来。在妹妹求救完毕后,整个救援组织都调转车头,一辆辆运输车、装甲车不谋而合的向地球发动机出发,这个场面让我震撼不已,全部救援组织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终于改变了整一个世界,整一个地球,整整三点五亿人民群众得救了,支撑着人们的活下去的力量,就是——希望。

这一部电影让我感动至极,又震撼不已,还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在困境中,不可以放弃,只要你有着希望,并不断地向着那一个方向前进,你就可以成功。

电影观后感600字7

上周五,我们一起看了电影《金刚川》,这部电影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往朝鲜去攻打美国的英勇 事迹 。本以为战争片,会用浓墨重彩描绘战役的大场面,但影片却把重点聚焦在了一座桥。随着旁白切入,娓娓道出这段实力悬殊的战争往事。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了最终的决战阶段,为了确保金城前线的充足战斗力,志愿军战士必须在指定时间内通过金刚川!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火力悬殊的情况下,一次次以血肉之躯修补战火中的木桥,“通过那座桥”是他们的共同目标。看电影的时候,你问了我,你说:“妈妈,他们为什么一定要过桥呢?”这道桥有多重要?用片中的一句话:通过了,敌人的地狱;被阻挡,我们的地狱。敌人当然不会放过这条生命线,轰炸机、榴弹炮、延时炸弹、燃烧弹轮番上阵,日夜攻击,来来回回炸了七次,志愿军也反反复复修了七次。电影通过不同视角,从修桥的工兵连,到敌方空袭的美国飞行员,再到掩护修桥、抗击空袭的高炮班,最终这一切又都回归到了桥面。

“那一年,俺们都才十七八岁”,为了保家卫国,前赴后继,冒死修桥过川。关键时刻,在炼狱般的战火下,湍急的河水中,扛起一座炸不垮、冲不散的生命之桥、英雄之桥!你看,这道“人桥“多么令人敬畏和感动啊!任何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都是靠众多人上下同心、并肩参与、相互影响、相互激励,最终才成就出历史的。

玉米地中的高炮班感动了我,张排长的哨子和关班长的呼哨,是传递信息,传递情感的方式。在敌机准备炸桥时,他们选择暴露自己,点燃明火,让敌人的凶猛炮火朝着自己攻击,炮位上的每一名战士都目光坚毅……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打赢这最后一战,然后回家。但在这场异国他乡的战斗中,我想,无论是回家,还是牺牲,他们都准备好了。

一个个让人揪心落泪的画面,时刻提醒着我们,曾经苦难的中华民族,因为有了这些不屈的脊梁,才可以傲然挺立。松柏长青,英雄常在。是你们让祖国边疆不受侵犯,让鸭绿江畔的山水一色!

孩子,你一定要自立自强,好好学习,笃定前行。长大了努力建设更好的中国,是对先烈最好的缅怀!

最后,向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

电影观后感600字8

其实,我在《我不是药神》刚上映不久后就大晚上窝在床上看过一次,看到快结束的时候已经是泪流满面,不停地擦着眼泪,却怎么也止不住。我本以为,看过一次后不会再轻易落泪,可周五的再一次观看中眼中依然忍不住泛起了泪花。或许是因为这部电影真的戳中了所有人最脆弱的地方吧。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都会有被命运扼住喉咙的可能,如果那一刻真的到来,我们都会害怕,都会手足无措。

《我不是药神》讲述的就是我们最害怕的生活——健康被一点点吞噬,想要接受治疗却没有足够的钱,害怕死亡,极度渴求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影片中的主人公们疯狂地追求着印度仿制药,只为活下去。而这其中,保健品商贩程勇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慢慢地,他被人们感化,从一个只为赚钱而卖药的商人变成了一个帮助吃不起进口药的病人的天使。无法说他是无私的、充满大义的,但他对于那些病人来说是一切。他这种“匹夫之勇”让当时的我看得慷慨激昂,对那些追查他的警察很是愤怒与不满。也很不解,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像印度那样让仿制药合法呢?合法后,病人可以有钱买药,像程勇那样的人也不需要冒着犯法的风险从国外进口药,这样不是两全其美吗?

当我上网搜索了一下仿制药之后,略微明白了其中的利弊关系。通俗的讲,仿制药就是一种对原研药的抄袭,在原研药被研发出来后,仿制药便也开始一步步生产,它的价格远远低于原研药。但一旦仿制药过分生产,没有人再去买原研药后,便是一个灾难。每一种新药的研发成本都是巨大的,多则几百亿,少则也是十几亿,这么一个前提让一些白血病药要和抗肿瘤药的价格十分昂贵,若大家都去买仿制药了,那还有哪家制药公司承担得起这天价的成本,如此,仿制药又从何而来。因此,我觉得这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事情,原研药吃不起,会给老百姓造成痛苦,仿制药又会给研究成果带来打击,如此,我们到底是该以大局为重还是解决平民百姓的燃眉之急呢?这是一个情理法之间额较量。贩卖仿制药是不合法的,然而似乎合情,至于是否合理,又在两可之间。我想,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没有人能去解答,也没有人敢去解答。

看了这本电影后我的内心是极为激动的,我恨不得马上拥有很多药学专业的知识,进入研发中心,尽力去研发新药,让中国不再只依靠其他国家,而是拥有自己的新药。可是目前为止我不能,我只是一个刚踏入药学专业的大一新生,我心有余而力不足,所有的愤慨只能放在心里想想,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几年后,发挥自己的最大力量为中国的药学事业做出贡献。

我相信,将来的我不会辜负现在的我。

电影观后感600字9

今天中午,班主任老师带领我们去和全年级学生一起观看电影――《战狼》。一看到电影的名字,我就眼睛一亮。前些日子爸爸也在家里看《战狼》的,虽然我只看到一个结尾,但还是觉得很不错。今天有机会看全部,我非常激动。

电影一开场就把我吸引住了:狙击手冷锋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士兵。为了受伤的战友,他无视军队命令,毅然狙杀了反派的弟弟。后来因为他过人的能力,被战狼队的龙小云拉入战狼队,并在第一场演习中崭露锋芒。后来电影进入下一阶段,反派为了给弟弟报仇,雇佣了外国的雇佣兵,他们闯入中国境内,还杀死冷锋的战友。为了保卫祖国,为了给战友报仇,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冷锋和战狼中队便与雇佣兵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战斗过程中,冷锋展现了作为一个特种兵该有的智慧与胆识。故事发展到结尾,虽然我已经知道了剧情,但还是很担心,在看到援军赶来的那一刻,我着实松了口气。

《战狼》这部电影非常精彩,抛开环环紧扣的剧情发展,和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不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战狼每一位成员的傲骨,他们贯彻了每一个中国男儿该有的气魄。现在人们的目光都被荧幕上的男明星占据,在我看来那根本不是帅气,顶多那叫长得好看。而战狼的成员却不一样,他们喜怒于色,爱恨皆有,是敢拼敢冲的纯爷们儿,这样更能激起我对军人的崇拜。

看完《战狼》,让我在对于军人的敬佩之余又更能了解他们一点,他们每一分钟都在为了我们祖国做着斗争。“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我会认真对待这次 军训 ,做一名小军人。

电影观后感600字10

“把信仰寄托给神,把贱命交给我。”

这是安迪走进监狱的情形,像任何一个有罪的人,被命运欺骗了。

最初听到肖申克的救赎这个片名,以为肖申克是个人名。实际肖申克不是这部片子中两个男主人公的任何一个,它是一个地名,即“鲨堡监狱”。假设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座大监狱,在这所大监狱里,你如何救赎你自己?

这个监狱,是座人间炼狱,狱卒残暴、狱霸横行,磨蚀人的精神。在这绝望之中,服无期徒刑的安迪像是用一件无形的护身罩护住自己,心中永远有希望。

有了希望,肖申克监狱不过是一座形同虚设的监狱,有了希望,一把小小的锤子,一张大海报,便可以救赎生命,可以救赎自由。有了希望安迪可以在救赎自己的过程中尽情的享受每一个小小的乐趣,并将这乐趣传播开来,将希望播种在每个人心里。

安迪开始帮助典狱长洗钱,并因此得到了更为宽厚的待遇,他甚至不厌其烦地给州zf写信,并在几年后得到了回应---州zf向肖申克捐赠了图书、唱机、甚至史无前例的监狱图书基金—每年500美金。在唱片中包括费加罗的婚礼。那声音飞扬,高远入云,超过任何在禁锢中的囚犯们所梦,仿佛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入这灰色的鸟笼,让那些围墙消失,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哪怕只是刹那的停留,哪怕只如一个飞掠而过的闪光,却似乎唤醒了囚犯心底里一丝尚未完全泯灭的东西,是的,当老瑞德在夜里抚摸着昔日的口琴时心中所想的,自由。

安迪没有被命运毁掉,他获得了一个完满的结局。他重获自由,惩罚了监狱长等恶人,还与老友阿瑞在海边重逢。

希望是关不住的,是有翅膀的鸟,是流动的空气,是永远无法遏制的,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有了希望就一切皆有可能。

那么,请你救赎你自己逃出“肖申克”吧!


电影观后感600字精选10篇相关 文章 :

★ 电影《八佰》观后感600字范文10篇

★ 电影观后感大全600字最新5篇

★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精选10篇

★ 电影观后感6篇600字

★ 电影《八佰》观后感600字范文10篇(2)

★ 电影观后感600字5篇

★ 电影观后感大全600字合集大全

★ 爱国电影观后感精选6篇600字

★ 秀美人生电影观后感600字精选5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㈥ 2012 观后感

2012年离我们太近了,未必灾难马上就要来临?给人一种迫在眉睫的紧张感。
电影开头还有些沉闷,不过是为后面做好铺垫,地球内核完全液化,地壳正在漂浮位移,老百姓都不知情。后来的发展太令人吃惊了,美国完全消失,地球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消失,地震、海啸在短短几天内接二连三,卷席了整个地球,海平面疯狂上升,影片中美国的黑人总统亲眼看着约翰肯尼迪号航空母舰被巨浪打翻,压在他所在的华盛顿市,美国的英雄纪念碑拦腰折断,砸在惊慌的人群中(这种镜头在中国的电影中绝对不会出现,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拦腰折断,我相信没有任何导演敢于尝试拍摄这样的镜头,即使拍了也会被审查掉),加州在州长的谎言中陷入一片火山爆发中(让我怀疑是否在影射现任州长施瓦辛格经常说谎?他还是我的偶像哦!)。飞机飞过那一片地狱般的城市,垮塌的摩天大楼,断裂的高架桥,沉陷的高速公路……让我们目瞪口呆!

最让人意外的是,拯救人类的还是中国人民,就在我们四川的北部山谷,我当时还说我们四川硬是多灾多难,咋个一下子所有的事情都集中在四川哦!结果到电影的后面才晓得,那里修建了一个巨大的港口,12个诺亚方舟等待着避难的人类和各种物种,就像电影中所说的:“这样的工程也只有中国人能够完成!”确实太巨大了,每个方舟都比航空母舰还要大很多倍(这样的电影很难让人相信中国造不出航空母舰来)。电影集中描述了几个小人物和大人物,很有点意思,尤里这个俄罗斯富商不算个好人,但是他毕竟提供了安26这样的巨无霸飞机给主角避难,也带领一群平民争取自己的生命,在最后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展现了人性美的一面。印度科学家有天真的性格,不知道政治为何物,但正是他的天真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而指挥者也有独裁的性格,但是独裁也能够拯救很多人的性命,独裁代表纪律,没有纪律所有的人都会暴乱,二者在电影里很巧合地融合在一起。

而且影片还不乏幽默感,当安26飞机无法降落时而必须用宾利车冲出来时,男主角不能发动汽车,居然还是尤里添上一句“发动引擎!哈哈,语音控制,高科技。”当巨无霸飞机侥幸停稳后几秒钟,飞行员正舒口气要擦汗,冰山崩塌了,掉了下去,很有点像《真实的谎言》中的桥段。
影片中有好几个桥段都是模仿《海神号》,巨浪打翻舰艇的镜头很震撼,但我们似曾相识,方舟的舱门关不上,男主角和儿子潜入水底排除故障的情节也明显模仿,我还以为他们会牺牲呢,不过导演非要安排完美结局。
在灾难片中间,导演也不忘记穿插爱情戏,科学家和总统女儿擦出了火花,而更有意思的是女主角本来和前夫都离婚了,电影安排她的现任丈夫送他们上了方舟,然后死在方舟上,接着前夫又英勇表现一番,赢回了前妻,这种安排我觉得太牵强了。
如果电影描述的是真的,那我们可真得抓狂了,地球确实承载不了太多的人类,就这样繁衍下去,终有一天自然界会报复,人类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是多么渺小和微不足道,前几年的印度洋海啸,造成难以形容的破坏,2008年四川的地震,破坏力难以想象。我们要怎么对待自己生活的地球,它就会怎么回报我们。

㈦ 《帝国的毁灭》观后感 500字左右 别太长 在线等

在德国几天同行的同事一直在说一部电影--《帝国的毁灭》,回来后赶紧进入华数频道点播收看,果然震撼。

影片是德文原版配中文字幕,通过战后幸存下来的一个希特勒的打字女秘书的视角,全面展示了苏联红军占领柏林前十来天中,希特勒在地堡最后日子的大写实。我喜欢欧洲这种写实的拍摄风格,不像我们国家的战争片,动不动就用幼稚的好人坏人标准进行形象刻画,完全为了宣传的需要。

二战中德国人被被希特勒疯狂的种族论和帝国梦煽动起来,进行了一场对外扩张的法西斯战争。站在希特勒本人和德国人角度来说,其丧心病狂来自一种想建立庞大帝国的征服欲望,却给人类和世界尤其欧洲带来的无穷的灾难。影片深刻刻画了希特勒的内心世界,这个狂妄自大但极具野心的帝国领袖,或叫“领导人”,有着出色的演讲煽动能力和冷酷无情的钢铁意志。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仍幻想着能最后进行一场柏林保卫战,将苏联盟军赶出柏林,达到瓦解盟军的效果。希特勒把赌注压到了帝国军人的意志品质上,这种罕见的疯狂来自于他对日尔曼民族冷血的崇拜,甚至他能冷酷的认为经过战争后幸存下来的德国人都是劣等的,优等的都已经战死了。

面对这样一个战争疯子或围绕着这样一个帝国领导人,其周围的人的性格和信仰就得到了各种各样充分的展示。戈培尔是个希特勒疯狂的追随者,拒绝投降。他和他的夫人在最后的日子里先将自己六个孩子用药麻醉睡着,然后由他夫人一一掰开小孩的嘴巴,将毒药放到牙齿上,用手将孩子牙齿合拢,毒药被咬碎,这个镜头让我不寒而栗,一个母亲能冷静的亲手处置毒死自己的六个孩子,这种冷酷得需要对帝国多大的狂热和对领袖多大的忠诚才能做到。当然也有些帝国的军官没有失去理智,在希特勒下达毁灭德国的命令后,没有真正执行,片中最经典的台词有一句:领导人,请饶过德国人民吧。

这部影片非常客观的表现了德国人荣誉感,尤其是作为军人,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荣誉和尊严的死去。这也能部分说明为什么许多德国将领和军人选择了不投降战死到最后。影片中有个军官是希特勒的情人爱娃的妹夫,逃跑被抓后希特勒下令枪决。在听到停下的口令后,意识到自己要被射击的瞬间,匆忙将所有的大衣扣子赶紧一粒粒系好,立正高喊:万岁,希特勒!枪声大作,中弹倒地。死也要死的有尊严和端庄,真是到了极致。

不多说了,大家有空去看看这部电影吧。。。

㈧ 帝国的毁灭观后感

电影《帝国的毁灭》观后感:在我眼里,这是德国悲剧的核心所在。只是罪魁祸首的靶子太易辨认,以致于人们能轻易地将责任推卸到他们脚下,让他们更加醒目、更加明显。只是,行善可以隐姓埋名,人民的权利可以被代表行使,罪孽却不能被隐藏,也不能以代表的方式清算。

该影片是2004年9月8日德国上映的一部战争、剧情、历史、传记类电影,该影片全长约为156分钟左右。该影片由布鲁诺·甘茨、茱莉安·柯勒等演员主演。

这是一部纪实性电影,逼真地反映了希特勒人生的最后12天,第三帝国最后的日子。苏联红军已经攻入柏林,希特勒和情妇爱娃也躲到了掩体下。爱娃知道自己是来陪希特勒一起共赴黄泉的,但她并不后悔。即使在她向希特勒为妹夫求情遭拒绝后,她也和希特勒一起举办了最后一次的婚礼。

㈨ 《帝国的毁灭》观后感

多数人对于希特勒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独裁者,暴君,恶魔,变态狂。

没错,希特勒的形象在对犹太人的屠杀中和独裁者的身份下被丑化成了一个恶魔。并不是要洗白或者美化希特勒,但这种印象,完全把希特勒脸谱化了。

《帝国的毁灭》这部影片从一个中立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了希特勒的人物形象。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段特劳得的自述。在命运的支配和好奇心的催促下,她来到了柏林,为希特勒工作。在为希特勒打字时,她由于过度紧张而打错了很多字。按照大部分人对希特勒的印象,特劳得完了。然而希特勒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鼓励了她。

难道希特勒并不是杀人魔,而是对员工很好的上司?

战争时期,希特勒去视察参军的孩子们时,不忘捏一捏小家伙的脸。

难道希特勒对小孩子如此宽厚,而并非屠杀者?

希特勒养了一条狗,名叫布伦蒂。他称呼这条狗时将它称为“她”。

难道希特勒只是一位爱狗人士,而且是特别宠他的狗的那种人?拿狗当人看?

正好相反,他拿人当狗看。

鼓励特劳得,是为了让她认为“希特勒是一个好上司,我要为他好好工作。”,从而使她信任自己。

对待小孩子宽厚,是为了让他们信任他,从而为希特勒打仗。这些小孩子们已经被希特勒必胜的观念洗脑,认为选择投降的都是懦夫以至于攻击劝说自己回家的父亲。

这是标准的利用。

希特勒很不喜欢他的部下违抗他的命令。在名场面“元首的愤怒”片段中敬银,史坦纳因为无法调动足够人马而没有进攻。这违背了希特勒发出的命令。得知此消息的希特勒原形毕露,暴跳如雷,大声谴责军官的过错。在聚餐时,一份电报传来消息说西姆勒在吕贝克通过博纳多特伯爵向西方势力投降。这一消息同样使希特勒非常愤怒。

他容不得看见任何违背自己的人,容不得任何违背自己的事。

典型的独裁者。

但人性是复杂的,除了邪恶,希特勒还有其他的面孔。

在希特勒生命中最后的几天里,他一直驼着背,脸色苍白,手不停地颤抖。显示出这个独裁者的绝望和恐惧。

在最后的希望也破灭时,他选择和妻子服毒自杀。

很悲惨,但他活该。

其实,历史上的独裁者很多,不见得希特勒就是唯一一个。

秦始皇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焚书坑儒,同时统一了中国。先不谈统一中国,他之前干出那么多不人道的事,为什么没有被视为恶魔?因为他胜利了。

斯大林,透过政治大萧条,流放以及建立集中营,大概害死了2000万人。为什么他没有被视为与希特勒一样的人物?因为槐宽他胜利了。

战争从来不代表正义,而是为了利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看待每一个历史人物,都要从客观的铅稿亮角度出发。不能片面。这才是看待历史的正确方式。

㈩ 电影观后感心得分享

【篇一:电影2012观后感】

晚上,我吃完晚饭,在电脑旁看了一部名叫《2012》的电影,这部电影真是让人惊心动魄!

电影讲述在2012年,我们生活的地球面临了一次毁灭性的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海啸、地壳移位,成片成片的人群死了。各国的总统、高科技人员以及有钱人纷纷到中国的西方逃生,但美国总统却放弃了这个机会,他要与他的人民共生死,在最后的生死关头,他还在安慰他的人民,他真的很伟大。

影片中杰克逊一家在偷生的路上遇到了重重困难,但爱和勇敢让他们闯过了一轮又一轮的劫难。杰克逊的儿子诺亚在最后方舟要启动的时候,非常聪明和勇敢地帮助父亲修理了方舟的大门,救了全舟的人。我想:如果我是诺亚,我不会这么沉着、冷静、勇敢。

电影中另一处让我感动的是:中国老奶奶在进方舟的路上遇到了杰克逊一家,孙子不同意没有船票的人进方舟,但老奶奶鉴定地说:“我们都是地球的儿女,带上他们!”老奶奶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她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地球是独一无二的。它默默地为我们提供无穷无尽的资源。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互相帮助,就能战胜一切。

【篇二:2012观后感】

这部电影揭示了世界的真相,绝大多数人的命运是被少数政客决定的。

周六,在大悦城的首都电影院看了好莱坞主旋律大片《2012》。

睡到中午,把积攒的脏衣服扔进洗衣机,然后出门去大悦城;可能最近都没有周末去看电影,没想到人这么多,排队买票的队伍打了四个来回,算起来总有几百米,大多数是冲着导演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的金字招牌,以及大制造的期待。

果然,影片和想象中的一样,地球又一次的面临危机,科学家和政客们携手将地球的文明延续——

或许有很多不同,比如这次的主要角色是黑人地质学家以及黑人总统,但是英雄拯救文明的思路并没有改变——

无论是之前的火星人进攻地球,还是世界末日等等,都是父亲的角色为了拯救孩子们,顺带着拯救了人类的文明。

不得不佩服好莱坞的套路,放之四海而皆准。

好莱坞的这套手段超越了所谓文化的桎梏,毕竟每个文明面对灾难都会有同样的感受,都渴望有超级英雄能够出现,带来希望,带着拯救的使命——

所有的人都能够看懂这样一部灾难片——

和《后天》相比,《2012》在大制造的灾难上面,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对于拯救文明的刻画真实而冷酷——

有一些正在上映的《第九区》的影子——

谁来决定外星人难民的命运?是人类还是外星人自己?

就好像《2012》中几次欲言又止的讨论一样,是拯救精英,还是让更多的人得救?

导演试图让黑人地质学家的内心斗争使得影片的思想得到升华——

于是,安排了落魄为富人司机的小说家完成普通人的救赎,带着自己的前妻以及孩子,为了生存而全速狂奔——

一系列的特效得以展现,全家人完成了自我拯救。

影片让小说家前妻现任老公一个外科医生在逃命的过程中扮演了类英雄的角色——

但是值得玩味的是,为了影片的完美结局,为了让离异的夫妻破镜重圆,外科医生在即将到达诺亚方舟的时候死了,很残酷,不是吗?

影片的两条爱情线索,都很冷,很突兀,地质学家泡上了美国总统的女儿,破镜重圆的离异夫妻——

或许是导演是想用这样的剧情嘲讽一下现在的'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迷失吧。

影片安排了一个带有悲壮色彩的美国黑人总统,在隐藏事实真相3年后,带着忏悔留在了即将毁灭的华盛顿——

一个“高大全”的总统,点睛般的实现了全剧最想表达的残酷的主题:

政客们制造了阴谋,少数人上天堂,多数人下地狱。

在一个闭门的发达国家领导人的会议中,精英政客们决定了全世界人类的生死;

于是,一系列的暗杀以及谋杀针对所有可能说出真相的相关人士。

在所谓的“拯救”计划中,政客们决定了绝大多数人类的灭亡,以及少数人的继续生存。

生存的代价是十亿欧元,以及一个好的运气。

影片嘲讽了政客们的自以为是以及盲目短视行为——

政客们带着富豪以及科学家们登上诺亚方舟得到永生,他们一起上了天堂——

这是最好的选择吗?

影片用爱来解释最后时刻的人性救赎,很突兀。

如果真的想要保留人类文明的火种,究竟是精英们该活下去,还是普通人活下去?

按照我的个人观点:

农民、工人、手工艺人,才是诺亚方舟真正应该带着的主力。

想一想吧,各国的政要以及精英们在重现出现的陆地重新传统人类文明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食物,是住所,是御寒的衣服,而这些就需要农夫、建筑工人以及手工艺人们来实现的。

难道政客、富豪、科学家们来实现这一切吗?

鬼才知道。

影片最出彩的角色无疑是尤里,一个自私自利的富翁。

花了十亿欧元买了方舟的门票,并且屡次自私自利的抛弃情人的老人;但是对于他的儿子,他和所有的父亲一样的爱护——

和那些打着拯救世界的政客们而言,尤里是真实的,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于是,这个俄罗斯富豪成了影片的反面角色同时,也让整个影片显得有血有肉。

最后,政客们上天堂,运气好的上天堂,人类和制造方舟的中国人一起被摧毁。

天堂里一定挤满了精英政客。

我们还是一起下地狱吧。

2012年,我们一定要赚到10亿欧元,还要祈祷有一个好运气。

阅读全文

与电影毁灭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将错就错观后感500字 浏览:95
什么网站有免费电影看 浏览:530
超凡战队电影红战士图片 浏览:231
快车泰国电影下载 浏览:639
裂缝电影什么意思结尾 浏览:412
悬疑恐怖小故事爱情电影 浏览:820
电影好好说话演员表 浏览:901
电影人生场景音乐 浏览:956
老毒电影观后感400字 浏览:614
香港拍的电影十大悍匪 浏览:204
好看爱情微电影 浏览:265
介绍电影校园爱情片 浏览:429
香港电影光头叫什么名字 浏览:608
电影院里很臭怎么办 浏览:290
小鱼儿与花无缺是电影名字吗 浏览:144
狼哥电影全集大全 浏览:591
两个字的韩国电影大全 浏览:274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电影完整版 浏览:480
新收藏集5个小时爱情电影 浏览:866
电影鬼故事大全完整版 浏览: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