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国电影《我们的父辈》观后感
疫情开始宅在家里不出门,难得可以静下心来看电影。讲述二战德国的电影《我们的父辈》一共三部,用了五六个小时看完了,感触良多。
看过许多描述二战的电影,有中国的、苏俄的、美国的、英国的,基本上都是从战胜国的角度来诠释这场战争。战败国日本的二战电影只看过《山本五十六》,感觉电影情节很苍白,人物脸谱化,并未留下深刻的印象。德国人讲述战争的电影基本没有看过。
这部电影脉络不复杂,故事从1941年到1945年,德国从一路凯歌到陷入困境讲起,主角是五个生活在柏林的普通青年,他们本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却因为战争不得不奔赴战场,各奔东西。
故事开头的背景是1941年,德国即将发动入侵苏联的战争,威廉和弗里德汉姆应征奔赴前线,夏莉也通过战地护士的培训,将要跟随战地医院出征。五位好朋友在分手前,欢聚在一起,饮酒跳舞,为即将出征的好友送行。他们坚信德国必胜,德军刚刚征服了大半个欧洲,战胜了欧洲最强大的法国陆军,消灭虚弱的苏联军队易如反掌。他们相约圣诞节时五个好友再次相聚在柏林,庆祝德国的胜利,并且共同拍了一张照片,立此存照。
影片场面壮观、气势恢宏,直接的大背景围绕德国苏联战场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行动展开,影片第一部描述德军实施闪电战,从突破边境地区,到夺取斯摩棱斯克,直接向莫斯科方向攻击,中途抽调大量装甲部队增援南方战线,配合围歼基辅的重兵集团,尔后再向莫斯科进军,这时遇到雨季,德军的机械化装备在缺少硬质铺面公路的俄罗斯草原上举步维艰,泥泞难行。雨季过后是极寒冷的冬天,没有做好充足冬季作战准备的德军,面对擅长寒冷作战的苏军,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电影第二部重点讲述了1942年1943年双方在广袤的俄罗斯原野展开的厮杀,特别描述了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战—库尔斯克战役,通过这一役,损失惨重的中央集团军群最终走向失败。
影片第三部则描述了德军从白俄罗斯、波兰一路败退到柏林,见证了第三帝国的覆灭,以及给德国军队、每一个德国家庭带来的深重灾难。
一
威廉和弗莱德海姆是亲兄弟,他们生长在一个传统的德国家庭,父亲是一位狂热的希特勒拥趸,在影片中出现不多,不顾妈妈的哭泣,他将仅有的两个儿子都送上前线,并且要求他们要为德国的光荣而战。
哥哥威廉是德国国防军少尉,灰狼狗连队的分队长,经历过战争考验,参加过法国战役。他训练有素,勇敢、坚定、沉着、机敏,受到士兵们的爱戴。弟弟弗里德汉姆却有点玩世不恭,对战争有不同的看法,他一出征就遇上极其惨烈的战斗,在战斗中需要报名参加突击队,绝大多数战士都举手报名,唯有他不举手。当苏军夜间空袭时,上级命令熄灭一切灯光,唯有他却抽着烟不卡灭,烟头发出的光亮在黑暗中特别明显,引起苏联飞机的一顿炸弹,造成战友伤亡。
事后,愤怒的战友们狠狠的将弗莱德海姆揍了一顿,身为分队长威廉也没有阻挡。他严厉的批评弟弟,要求他要成为一名勇敢的战士。
威廉是一位具有优秀军事素养的军官,从影片中几场战斗的片段中可以看到,他指挥战斗沉着冷静,同时又身先士卒,勇敢无畏,深受长官器重。他也很冷酷,当上级要求他抢杀被俘的红军政委时,毫不犹豫的亲自执行。但是他对党卫军滥杀无辜女孩的行为极其厌恶,受到上司的警告。随着战事的发展,他对希特勒的信任渐渐变为失望,对战争的胜利信心完全丧失了。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因为上级盲目的决定,派他的分队攻击一个无关紧要的电报房,使得他的大多数战友丧生,让他彻底厌恶战争,最后他从一位英雄变成逃兵。后来被宪兵逮捕,但最终他还是逃离了战场。
身为德国国防军士兵,弟弟弗莱德汉姆心存良知,对希特勒发动的战争并不拥护。当乌克兰伪军抓捕犹太人时,他用枪口对准伪军救下小女孩,盖世太保枪杀了小女孩后,他极其愤慨。在战斗中,他的心肠逐渐变得冷酷,后来枪杀无辜的妇女也不觉得不对。战斗中受重伤回到柏林,痊愈后又主动返回前线作战,当柏林被攻克,战争即将结束,他竟选择战死为纳粹殉葬,令人嗟叹不已。
战地护士夏莉是位美丽、单纯的姑娘,她自愿走上前线,以作为德国女性为自豪。一开始害怕医院里血腥的场面,后来逐渐适应,成为一名有经验的护士,参与抢救了许多伤员。随着战事的推移,她对战争的看法从狂热到怀疑,渐渐的失望。
虽然是一个拥护希特勒的德国女孩,夏莉心里也存留着人性的一面。她为举报乌克兰护士莉莉娅是犹太人而深深内疚,后来与另一位乌克兰护士索尼娅成为好友。当苏军部队进攻到离医院只有500米时,医院仓皇撤退,她却四处寻找索尼娅,没有赶上撤退的车队,落入苏军士兵之手,惨遭污辱、强奸。后来是成为红军政委的莉莉娅以德报怨,救了她。
与前面三位德国军人不同,格雷塔是一位非典型的德国女性,她仪容万方,能歌善舞,但是爱慕虚荣,贪图享受。她对希特勒的战争并不关心,为了成为歌星,甘当党卫军军官马汀的情妇。
格雷塔后来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歌星,在前线劳军时,却因为库尔斯克战役突然打响,被丢弃在了战地医院,她亲眼目睹好友夏莉每天面对的血淋淋场面,见到战争与柏林的宣传中不一样,极其残酷又没有希望。回到柏林后,她将前线见到的情况告诉朋友。最终被她的情夫,党卫军军官马汀陷害,送进大牢,并在纳粹灭亡的前夕被杀害。
维克特是一位犹太人,这就注定了他的命运与四位伙伴的不同。他的父亲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裁缝,祖祖辈辈生活在德国,安分守己,热爱这个国家。虽然纳粹已经在大规模迫害犹太人,他还是相信自己为德国服务多年,应该会受到善待。这个角色其实在代表着犹太人在德国是安分守己的,并无二心,并没有对国家造成危害。这样的人受到迫害,完全是纳粹的罪恶。维克特的母亲对他言听计从,只有维克特看清了犹太人的处境。
维克特通过恋人格雷塔从党卫军马汀处获得了一张到法国马赛的通行证,企图逃到法国,再偷渡到美国,但是被人举报,一出门就被抓捕。几经辗转,在运送犹太人往奥茨维辛集中营的途中,他和一位波兰女孩一起撬开闷罐车车厢板逃离了火车,加入了波兰游击队。
维克特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但最终游击队还是无法接纳一个德国人,尽管是德国犹太人,将他赶了出去。无论如何,他还是活着回到了柏林,但是他忠实于德国的父母已经失踪,家园被外人占住,虽然没有交代他的父母去了哪里,从当时德国犹太人的处境可以想象的到,肯定已经被罪恶的纳粹政权最后解决了。
影片的最后,劫后余生的三个人威廉、维克特、夏莉不约而同的回到废墟中仅存的小酒店,四年的时间,经历过血腥的战争磨难,生离死别,九死一生,被关押、拷打甚至强奸,曾经的朋友又在战场上殊死相搏,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激情,甚至友情也已蒙尘,威廉从厚厚的灰尘中找出一瓶酒,三个昔日的好友面无表情、默默无语的干了一杯,后事如何,已经不重要了。
二
影片深刻的刻画了五个人的人物性格及变化,这也是战争中人性变化的缩影。弟弟弗莱德海姆无疑是影片角色中,刻画最成功的一位,他的命运也是许许多多德国青年的缩影。他一开始是排斥这场战争的,看不到这场战争的意义。五个朋友在酒馆里嬉闹,告别时他说出了一句“战争会把我们最坏的一面呈现出来”,这句话是整部电影的主题。
在血腥的战争中,弟弟开始变了。用他后来的话来说:在战场上试着别把自己当人。向前开进途中遇到雷场,威廉请求工兵的支援,他马上提出让苏联平民走在前面趟地雷的办法,连他哥哥都吃了一惊,要知道,这是违背日内瓦公约的行为。
后来上司让他补枪杀死苏联妇女时,他毫不犹豫举枪便射,没有一丝怜悯。他作战勇敢得如同一部机器,尤其在战场上哥哥失踪,认为哥哥已死之后,他彻底变成冷血杀手。上司让他把逃跑的犹太小男孩当兔子打,让他拉倒绞刑架下的木凳时,他都毫不犹豫地干了,眼神是那么的冷漠。
只是最后上司让杀他的朋友犹太人维克特时,他直接把这个万恶的突击队上司给杀了,放走了儿时的玩伴。但对于维克特和上司,他都是投以冷漠的眼光和语气,生命在他的眼中已经失去了意义。
冷血不是人的天性,但战争会扭曲人的天性。特别在身边的战友纷纷倒下,死亡已经无所畏惧,胸中的怒火不停地燃烧,最终将自己也焚毁。
弟弟的内心依然是善良的。所以即使看到他变得这样冷酷,我却对他没有反感,反而却有深深的同情。觉得这是整部电影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因为战争而变得邪恶,让自己的良心产生难以承受之痛。希特勒发动的战争,将千百万象弗莱德海姆这样的年轻人卷入战争,成为战争的炮灰,这是德意志民族永远的伤痛。
影片中讲述了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威廉和夏莉,维克特和格雷塔。但是战争却让爱情难以开花结果。
维克特是犹太人,这场爱情必然没有结果,格雷塔很快就投入了党卫队军官马汀的怀抱,成为情妇,但最终也被马汀陷害而死。
威廉和夏莉一个是英俊潇洒的军官,一个是美丽单纯的少女,青梅竹马,郎才女貌、天作地合的一对。这一段只差一层窗户纸的爱情,当马上要奔赴前线时,格雷塔想要说破,威廉马上打断说:“等到圣诞节,我们胜利返回柏林再说。”
威廉是五个青年中唯一参加过战争的,了解战争的残酷。之前的波兰战役、法国战役虽然得益于闪电战,很快取得胜利,但也付出许多牺牲。他对苏联的战争,有一种不祥的预兆,他不希望心爱的姑娘为情郎的牺牲而悲伤,想让儿女情长暂时让一下步。
他们上了战场,威廉在中央集团军群的前线部队,夏莉在紧随其后的战地医院,相距并不远,电影中描述了他们的几次邂逅,第一次是1941年,在莫斯科战役时,威廉的部队路过战地医院,两人意外相见。
第二次是在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前夕,成为歌星的格雷塔前来劳军,除了维克特,他们四个好友又相聚了,大战在即,简单的欢娱片刻又分开了。
库尔斯克战役,虽然苏军也付出极其惨烈的代价,但无论是兵力,还是飞机、坦克、大炮,德军都无法与得到盟国大力支持的苏联相匹敌,战争不仅是兵力和谋略的对抗,更是钢铁的对抗,兵力和资源已经枯竭的德国已经无法战胜拥有无穷无尽支援的苏联了。德军终于失败,威廉的部队损失极其惨重。
弟弟弗莱德海姆胸部中弹被送到战地医院,扬军医看了认为伤重不治,夏莉认出了他,恳求杨军医抢救他。杨军医望着夏莉泪汪汪的神情,同意抢救。经过手术,终于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弟弟的生命。弟弟神志清醒后,告诉夏莉,威廉已经战死。
夏莉得到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三年来的战争,不仅让她经历无尽的磨难,还夺走她的爱情,夺走她幸福的希望……,一时间她垮了。后来她主动向杨军医送上了吻,也送上了青春的肉体。也许心灵空虚的她,需要一个男人的慰藉?
当战地医院撤退到波兰,她意外地遇到已是逃兵被押在500缓刑大队的威廉,夏莉彻底崩溃了,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已经战死的威廉,竟然是逃兵?
三
希特勒发动的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是德国人民也承受了最深重的苦难。
战争让德国人死亡八百多万,据统计,德国1920到1925年出生的男孩,只有大约1/3活到战后,还有近二百多万妇女遭到奸淫或杀害。战争结束后,整个德国化为一片废墟,东普鲁士的百姓全部被迫离开繁衍生息了一千多年的家园,一路上不仅遭到苏军的驱赶,还遭到复仇的波兰人屠杀、奸淫和抢掠,德波边界被迫西移了数百公里,丧失了40%以上的国土。
战后,德国人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希特勒的上台和法西斯主义的泛滥,固然有其客观原因,但是德国人民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德国人民选择了希特勒。
希特勒得以上台的外部因素是凡尔赛条约,这对德国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但是当时并没有外国一兵一卒踏上德国,数百万德军的铁蹄还踏在协约国土地上,因此德国大众并不能接受战败。
放下武器的德国被迫接受极其苛刻的条约,割地、赔款,限制军备和工业发展。战争结束后,由于承担巨额赔款,德国经济一蹶不振,民众生活十分困苦,希特勒上台后,改变了这一切。影片中弗莱德海姆的战友闲聊中也谈到,他父亲一直处于失业状态,希特勒上台后就有了工作。
纳粹统治下,德国经济强劲发展,民众充分就业,凡尔赛条约的约束一次次被打破,重振军队,丧失的领土一块块夺回,合并奥地利、吞并苏台德,境外的德意志民族用鲜花和掌声欢迎德军的开进。希特勒的威望如日中天。因此,当德国与日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已经得到绝大多数德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了。
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是没有制度约束的民主,与专制制度同样,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纳粹德国的悲惨遭遇就是明证。实际上,特朗普宣称的“美国优先”,他煽动美国民众的排外情绪,施行的一系列政策,在某种意义上,与希特勒的手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美国先贤制订的一套制度,可以约束他的权力,不能胡作非为,不会让美国和世界陷入黑暗之中。
纳粹之恶,在于让作恶的人能够逞,善良的人却无法抗拒。影片中两个党卫队军官的形象,是恶魔的代表。
党卫队军官马汀,疯狂抓捕虐杀犹太人,勾引奸污妇女,恶行累累。这样一个万恶的人没有受到追究,战后依然体面地生活着,被美国占领军录用。阿登纳说过:“没有清洁的水时,是不会把污水倒掉的”,别相信“恶有恶报”这种报应论,“恶人活得长”也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另一个党卫军突击队长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家伙。他请犹太小女孩吃糖,当着国防军的面,转过身扭头就拔枪把女孩杀了,鲜血沾满了他的左脸。他后来指挥着弟弟杀百姓、杀游击队。最后当要求弟弟杀死犹太人维克多的时候,弟弟毫不犹豫地的杀了这个纳粹。弟弟在他杀犹太女孩的时候就已经对他深恶痛绝了。
对德国国防军留情,对于党卫军彻底的否定,是本片的鲜明立场,这也与战后纽伦堡判决相一致,纽伦堡判决中通过大量的调查,没有指控德国国防军有罪,党卫军则被判定为犯罪组织。
希特勒建立党卫军,就是用于在国内和国外推行他的罪恶政策,而具有普鲁士军人传统的德国国防军常常反对和抵制这种政策。这在我们常看到苏联拍摄的二战影片中是看不到的。影片中用一些篇幅描述了苏军的暴行,屠杀伤兵战俘,强奸、污辱德国妇女。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历史的真实。
二战结束后,再也没有发生过世界规模的大战,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民的幸福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战争并不能带来繁荣和富强。欧洲人民已经吸取了教训,在欧洲这块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上,除了前南地区,已经保持了超过四分之三世纪的和平,因此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今天乌克兰发生战争,但是世界大战也打不起来,俄罗斯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国家共同参战,普京企图踹倒乌克兰,却踢到一块铁板。
祝福世界能够和平,战争只会毁灭一切。这是我观看了本片后最深的感触。
『贰』 2019《海蒂和爷爷》电影观后感3篇
《海蒂和爷爷》是映欧嘉纳影业公司出品德国剧情电影,由阿兰·葛斯彭纳执导,佩特拉·比翁迪娜·沃尔普编剧,阿努克·斯特芬、伊莎贝尔·奥特曼、安娜·申斯等主演。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2019《海蒂和爷爷》电影观后感3篇,欢迎借鉴参考。
《海蒂和爷爷》观后感
太好看的一部电影,特别温情的片子,改编自儿童文学、经多次翻拍,或许只有好剧本才会被认可和吸引吧,我不仅看到了瑞士优美的风景、听到了舒缓又放松的配乐、更被故事情节打动的一塌糊涂,几度落泪,真的好感人。
人物的精心刻画是本片的亮点,海蒂简直就是小天使的化身,她极富天真、可爱、善良、热情的内核元素,仿佛所有正能量都像光环一样点亮在她身上,不觉丝毫生硬和脸谱化,是那么的清新脱俗、自然奔放,令人难忘;爷爷从一开始的不接受到放不下、好朋友从一开始的生疏到熟悉、玩伴从一开始的新鲜惊讶到不舍离别,海蒂用她的理解与爱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还有影片的灵魂人物我个人认为是克拉拉的奶奶,无形中聆听和发现着海蒂的心声,给了她不少的鼓励和支持,让她重拾信念与力量,很喜欢这个角色,也让我回忆起好多和爷爷奶奶以前的往事。
大爱的治愈系家庭类电影,适合所有年龄层的人们观看,可以锁定我的年度“十佳”影片之一了,感谢时光观影团带我超前领略这份温暖与感动!
《海蒂和爷爷》观后感800字
影片《海蒂和爷爷》改编自儿童名著《海蒂》,作家是瑞士的翰娜·施皮里,拍摄地是取自由阿尔卑斯山脉覆盖的瑞士的一个东部乡村,那里风景自然而优雅。
主人公年幼的海蒂在父母双双去世后由姨母抚养。一天,姨母需要外出工作,把她交给爷爷抚养,爷爷是一个遗世而居的在外人眼中孤僻古怪的老人,爷爷也不愿收留她要把她送走,最终她的可爱与善良感化了爷爷。
在这里认识了顽皮的牧羊男孩皮特,皮特每天带她去高山上放羊,她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有一年春天,皮特要去上学不能和她一起玩了,下雪的时候爷爷带她去找皮特,皮特的奶奶是盲人,当海蒂给她递面包的时候奶奶说太硬了吃不了,回去的时候在厚厚雪地里海蒂对爷爷说“你知道吗?奶奶看不见,连面包也咬不动,我们还算幸运,对吗?爷爷。”这一幕特别令人感动。
突然的一天,姨母回到这把她偷偷地卖给双腿瘫痪的富家小姐克拉拉当玩伴,从此,海蒂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克拉拉因为她的陪伴而感到开心,可是她却一点也不快乐,这里有严格的女管家和专制的克拉拉的父亲,太多的条条框框,她失去了自由,她想念那座美丽的大山,想念爷爷,也想念皮特,她变得沉默寡言,只有克拉拉的奶奶看出了她的心事,她给海蒂讲牧羊人的故事,更让她勾起了家乡的回忆,后来她积郁成疾,在这种情况下她们终于同意送她回家。
她见到了皮特,还给皮特奶奶带来了松软的面包,在那个熟悉的木房子前和爷爷紧紧拥抱在一起,回归到以前无拘无束的生活,她感到无比的和惬意和幸福。她和皮特一起上学,上课的时候,老师问他们长大想当什么,皮特说他想当牧羊人,另一个男孩说想当钢铁匠,一个女孩想当农民,当海蒂说她想“写故事”的时候,大家哄堂大笑。她想起自己很久没联系的克拉拉,于是她写了一封信向她描述了自己的生活,希望她来看望自己,克拉拉和奶奶一起来了,在这里,海蒂带克拉拉体验自己的生活,克拉拉开心极了,皮特却不愿意接纳这个女孩,他偷偷将女孩的轮椅推向山坡,将故事的剧情推向高潮,在克拉拉想去抓蝴蝶的刹那,她自己居然站了起来,双腿可以动了,这让所有人感到惊讶。
观影感受:
1.皮特对海蒂说:“你爷爷曾经杀过人”,海蒂被吓到了,要求回羊棚睡觉,爷爷对海蒂说“人们总爱说闲话,你必须决定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还是相信其他人说的话。”在课堂上,海蒂回答“我想写故事。”遭到了大家的嘲笑。 老奶奶说“他们的见识太少了,海蒂,因为他们只知道这个村子,但是你见过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东西不是吗?如果有一件事会让你开心,那你就尽管去做,无论别人说什么。”这分别是两个老人对海蒂说的话,但蕴含人生哲理,孩子往往对是非不具备判断力,而老人历经众多,能心态平和并且通透地看清事物的本质。
2.海蒂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在高山上她有爷爷、皮特和羊群的陪伴,她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影片的开头、中间、结尾都有她脱下外套徜徉在长满野花野草的山坡上的场景;她还是一个善良懂事的孩子,当皮特惩罚羊的时候她拼命护着,当她给眼睛看不见的皮特奶奶递面包后发现她咬不动时感到很同情。而克拉拉作为富家小姐比较自私,最终的剧情是双脚瘫痪的克拉拉自己站了起来,虽然有些夸张,但我认为影片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是要让孩子在相对民主的环境下成长,而不是大人一味的说教,其危害就像是拴住一个人的脚使她停滞不前并且感受不到丝毫的快乐; 只有当他们精神自由的时候才能摆脱身体的束缚。
《海蒂和爷爷》观后感1200字
朋友圈里看到钟杰老师推荐的这个电影,带着好奇心点开了这个电影:画面一开始,出现了绵延的山脉,一个穿着漂亮裙子的女孩走在绿色的草地上,仰望着高空中翱翔的鹰,伸开双臂享受着飞翔的感觉。一会儿她脱掉了那身漂亮裙子,甩掉了帽子,在草地上快乐地奔跑。女孩就是主人公海蒂。
这样一幅唯美画面,你绝对想象不到小女孩的命运是那样的悲惨:海蒂很小就失去了父母,无依无靠伶仃飘零,所幸得到了姨妈的收留,然而,这照顾却不能够持久,最终,海蒂来到了阿尔卑斯山,投奔住在那里的爷爷。后来阿姨又把她卖给了一个富人家,做任性孤僻的小姐的玩伴。虽在富裕的人家里,吃的穿的住的都比那个放羊为生的阿尔卑斯山好,但是小海蒂还是日日夜夜思念那里的爷爷和玩伴皮特,同时,由于思念过重,压抑成疾,使得小海蒂患上了梦游症。当主人得知小海蒂的梦游是思念忧郁成疾而致后,好心的主人决心将海蒂重新送回爷爷身边,就这样,海蒂又重新回到了那个无拘无束美丽无边的阿尔卑斯山。海蒂写信邀请克拉克,开明的奶奶亲自将不能行走的孙女克拉拉也送到阿尔卑斯山,与海蒂居住、玩耍一段时间。没想到,最终,克拉拉的腿竟然可以站起来了,给了所有人一惊喜!
看了这部电影,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拥有一颗善良和开朗的心,可以让事情好转起来。海蒂的遭遇很可怜,姨妈不能继续抚养她,爷爷开始的时候拒绝接纳她;她都没有抱怨和怨恨。脸上总是带着微笑,以一颗善良的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第二、与不如自己的人比较,就会发现原来曾经很苦的自己其实也是很幸福。到皮特家玩耍,看到皮特的奶奶不仅眼睛看不见,而且也吃不了硬面包,于是海蒂对爷爷感慨他们相对于皮特的奶奶,已经是很幸福了。并由此,记下了奶奶不能吃硬实物,后来在富人家看到软面包,偷偷为奶奶保存起来。那么小的孩子,心里就已经开始关心别人了。
第三、要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不要盲目听信于别人。有一天小伙伴皮特说爷爷曾杀过人,海蒂开始畏惧爷爷,爷爷告诉海蒂,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要听信于别人。对于任何一件事,我们都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盲目相信别人。
第四、要想让孩子热爱读书,不用去给她讲读书好的大道理,只需要让她自己发现读书的乐趣之后,她自然会喜欢上读书和学习。克拉拉的奶奶是一位很有智慧的奶奶,晚上给海蒂读童话故事,通过故事将海蒂的注意力吸引住后,在高潮部分停下来,让海蒂自己从书中找答案。于是,海蒂识字速度倍增,很快就可以自己读故事书了。我们在培养孩子读书兴趣时,要抓住教育契机,关键时刻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有梦想就要勇于去实现,不要害怕别人嘲笑,别人的嘲笑是因为他们的世界很小。克拉拉的奶奶送给海蒂一只漂亮的笔和本子,但是海蒂并没有表现出兴奋,奇怪之余,奶奶问海蒂为什么不喜欢,海蒂说她在村里课堂上说出自己“想写故事”的梦想被孩子们嘲笑的事情后,奶奶语重心长的告诉海蒂,“你看过的世界,要比村里那些孩子要大很多,所以不要害怕被他们嘲笑,他们嘲笑是因为他们知道的世界太小....”正是这句话,鼓励海蒂,勇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开始在自己的本子里构思自己心中最美的故事。
第六、每个人都有缺点,要多看对方的优点,忽略缺点,可能就会收获一辈子的朋友。首先是小伙伴Peter偷吃海蒂的奶酪和香肠,虽然海蒂发现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大对方的缺点,而且一直记住对方的优点,使得与皮特保持特别好的友谊,而且,皮特作为回报,也带海蒂看过许多他发现的美丽景色。其次是,富家小姐克拉拉,长久无人陪伴之下养成的任性孤僻的性格,海蒂一直陪伴着克拉拉, 和克拉拉聊天,带着她玩耍,由此也慢慢打开了克拉拉长久孤僻的心结。当海蒂要离开,重新回到爷爷身边时,克拉拉跟自己的父亲大喊大闹,想要自私的永远霸占海蒂,甚至因海蒂的准备离去而不理海蒂后,海蒂依然把她作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多次写信给她,并欢迎克拉拉能够到阿尔卑斯山来找她玩,正是因为包容和真诚,打动了任性、自私、孤僻的克拉拉,在奶奶的带领下,来到了阿尔卑斯山,并在此发生了腿可以治理的惊喜。海蒂永远以一颗善良的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所以她的生活很幸福。
『叁』 德国电影英俊少年观后感作文六百字
《英俊少年》观后感
《英俊少年》是我妈妈今年暑假推荐给我看的一部德国老影片,她说这是她少年时代就喜欢的电影,特别喜欢里面的插曲。我是记得的,在我小时候,妈妈哄我入眠时就是哼这首歌:“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很少烦恼,但愿永远这样好……”常常,在她优美的歌声中我渐渐地进入梦乡。
这是一个炎热的夏日黄昏,整个广州热得像个大火炉。我和妈妈宅在空调房里,她陪我在电脑上一起观看《英俊少年》。在海因切《小小少年》的天籁之声中,电影拉开了帷幕……
简单介绍一下故事情节吧:电影中的海因切是一个十四岁的英俊少年,自幼丧母,与他在银行作普通职员的父亲卡尔相依为命。海因切的外公伯特霍德是个大名鼎鼎的实业家,当初他是极力反对女儿与卡尔结婚的,在他女儿不幸去世后,更是迁怒于卡尔,与父子一刀两断。每当卡尔准备升职时他便会从中作梗。后因父亲牵涉到一桩经济案件,不幸入狱,海因切只好寄居到外公家里。一颗勇敢的心驱使他找出了案件的真相,并且让父亲与外公冰释前嫌。海因切具有穿透力的歌声回荡在五光十色的游乐场上……
看完这部影片,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主要是海因切身上有太多美好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他自理生活能力很强。你看,电影的一开头就是海因切唱着心爱的歌,拎着刚买好的日常用品,回到家里准备好早餐后,把他赖床的爸爸叫起来吃饭,还给他的小兔子喂食。海因切真能干啊,一个小男孩反过来照顾爸爸,并且把家里安排得紧紧有条。相比我们国内现在好多孩子年龄很大了却还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有些人上了大学还不会洗衣叠被,因为自理能力问题而被迫退学,相信看了海因切的表现,他们一定会觉得羞愧!
海因切勇敢、聪明又机灵。在发现他的父亲牵涉到的案情真相后,他凭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救了父亲。他还用自己的善良和诚实赢得了看似古板冷漠的外公对他真心的爱。
而整部影片最让我震撼的就是海因切的天籁之声了,我发现了妈妈喜欢这部影片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也有这种感受。海因切有一副名副其实的金嗓子,他很爱唱歌,无论是在快乐还是忧伤的时候,唱歌成了表达他情感的方式。优美的旋律贯穿了整部影片,我一直沉浸在美好情境中。影片里有四首插曲《小小少年》、《生日歌》、《两颗小星星》和《夏日最后的玫瑰》,每首都很好听。海因切很小就失去了妈妈,住在外公家时,慈祥的管家老奶奶带他到妈妈生前住的房间,并说他妈妈生前也酷爱唱歌。看着妈妈美丽高贵的遗容,花瓶里飘零的玫瑰花瓣,这一切勾起海因切对妈妈无尽地思念,他唱起他妈妈生前最爱唱的《夏日最后的玫瑰》。这支抒情委婉而又带着丝丝忧伤的歌让管家和在门外偷听的外公热泪盈眶,我和我妈妈也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海因切的歌声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魔力,也感受到了海因切那种乐观歌唱生活的精神。
『肆』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范文
《辛德勒名单》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一件悲惨的事情。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观后感 范文 ,希望你喜欢。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范文1
第一次听说这个电影的名字是在高二的音乐课上。可是那是音乐,当时给人很压抑的感觉!因为音乐里包含了太多的无助,失望,恐怖…从那时起我就想看看这部电影,可是终究因为各种不是借口的借口而没看…
一晃,已经上大二了!上周上课程与教学导论时,教师提到了它。最终决定看了,时间安排不太适宜,用了三次才看完!在影片中,我认识了奥斯卡.辛德勒,一个让我尊敬的“纳粹分子”!
辛德勒是个爱财的商人,他也很好色!这是我对他最初的印象。可是这也并没什么,毕竟人的本质就是自私的!纳粹的暴行,使辛德勒逐渐的远离了他的“组织”。1943年,纳粹对克拉科夫犹太人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终一点幻想也破灭了!他清楚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可怖。从那时起,他仅有一个想法:尽可能多地保护犹太人,使其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
他制定了一份声称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工人名单,经过贿赂纳粹官员,使他们得以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迫害,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当运输他的女工的一火车被错开到奥斯威辛后,他又不惜花重金将她们救回了他的“工厂”!不久,苏联红军来到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厂里干活的幸存的犹太人宣布:战争结束了!
下 大雪 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辛德勒,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有人还敲下自我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子,赠送给他,在戒子上刻着一句犹太人的 名言 :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辛德勒泪流满面,他为未能多救出更多的犹太人而感到痛苦。辛德勒为他的救赎行动,已竭尽所能。他的全部财产都已用于拯救犹太人的生命。大雪之中,犹太人目送辛德勒离开了城市,他的义举永远被犹太人铭记在心!辛德勒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辛德勒一个让我尊重的人!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范文2
关于对人性的探讨,从古至今从未停止过。在这个善恶交织的世界中,无数善行恶举在历史上不断地发生着。而战争中,人类的善与恶,尽显无遗,《辛德勒的名单》便是这样一部电影。
故事 背景在二战时期,我们的主人公——奥斯卡·辛德勒是一名纳粹党员,在战争开始前,他为创办自我的搪瓷厂,与纳粹各界人物交往。由于他出色的社交本事,他与纳粹许多人物均有良好关系。随后,战争爆发了,他的工厂也改为制造军用器材的工厂。为了工厂能正常运作,他雇佣了很多的犹太人作为劳工,他也所以大发战争财。
随着战争的推进,纳粹 __ 们对犹太人进行疯狂屠杀,而人性尚未泯灭的辛德勒,开始了他的拯救。自此,故事也就真正开始了。
整部影片,辛德勒不断变化着。对犹太人的命运,从几乎漠不关心,到渐渐醒悟,再到尽力而为,最终耗尽自我的一切去拯救那一条条生命。
在长达三小时的影片中,导演几乎全部使用黑白两色来表现。
黑白分明,直接表达了影片所要表达的真实,从而令观影者在纯粹感受中直抵人性的恶——纳粹 ___ 的灭绝人性,以及人性的善——辛德勒的人性的光辉。
在辛德勒的工厂里,也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事:一群纳粹军官来到工厂视察。一个做轴承的工人卖力的工作着,军官走上前去,不怀好意地故意刁难:“挺熟练的嘛,立刻做一个看看,我给你计时。”说罢,他拿出了秒表。“好的长官!”他干脆地回答道,但也能深刻感受到他内心的恐惧。很快,他熟练地完成了一系列的动作,一个轴承完成了。“不错嘛。”军官说道:“但为什么今日只做了这么一点?”他拿起一边的箱子,抖了抖放在里边的轴承。没有给他丝毫的解释时间,边上的另两名军官拽着他离开了工厂。在工厂外,犹太工人双手抱着头,跪倒在水泥地上,军官毫不犹豫地从腰上拔出了手枪,上了膛,
扣下扳机——没有反应,上膛,扣扳机,上膛、扣扳机……
然而不管怎样反复,枪迟迟未开,工人贼跪在一旁,恐惧地不断发抖,连连解释,几乎连话也快说不清了。气急败坏的军官又将另外两个军官的枪要了过来,上膛、扣扳机——依旧没有任何反应。
工人依旧跪在那,恐惧地抽泣了起来。
军官骂了一声,用枪狠狠砸了工人的后脑勺后离去了。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二战接近结束时,辛德勒由于纳粹党员的身份,即将被送到监狱,被他所救的犹太人在他的车旁站成两排为他送行,在他出此刻众人视野中时,所有人不约而同地脱下了帽子。他的会计,也是他最得力的助手,将一枚金戒指送给了辛德勒。辛德勒理解了这枚由一名工人的金牙所熔制成的戒指后,双手不断地颤抖着,戒指一不细心掉到地上,他飞快地俯下身子,双手扒开石子,急切地寻找着这枚戒指,颤抖地带起了它。
影片的最终,犹太工人们被苏联士兵解放了,他们在一片大平原上奔跑着,画面也逐渐变成了彩色,而演员们也变成了被辛德勒所拯救的犹太人的后裔。他们来到了辛德勒的墓前,每个人都放下一块石头。最终,随着影片中辛德勒的饰演者放上了一朵红玫瑰,结束了。
在长达三个小时的影片中,犹太人所受的迫害,街头横趟着的尸体,躲在粪坑中的 儿童 ……这一切经过逼真的表现手法,将人性的丑陋与邪恶表现得尽显无遗。而辛德勒的人性,则是那沼泽中的红玫瑰,玻璃渣中的钻石,散发出耀眼的人性的光辉!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范文3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一中高三一班王贞懿
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我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被害者的无辜与悲惨施暴者的冷酷无情和人们金钱至上的狂热,也感受到辛德勒的善良,犹太人的团结知恩,感受到战争背后的闪闪发光的人性的完美。
1.战争总会激起人们心中的黑暗面
也许辛德勒的这句话真的有道理,但并非完全如此,在影片中焚化犹太人尸体时狂笑的纳粹士兵,残忍虐待犹太人的阿蒙这类纳粹军官,他们也许在战争前就对犹太人深恶痛绝,但杀害犹太人的屠刀是战争给的。战争的血腥无情,给了他们蔑视犹太人生命的盲目自信,在那个充满杀戮的时代,时代的主旋律不再是无私和爱,人们被高人一等的资本支配,以鄙夷和冷漠来助长杀戮的火焰,自私又自信的人在悲惨的世界享受着剥削压迫他人带来的灯红酒绿和逍遥自在。
辛德勒并非生来就伟大,他起初也不是甘于奉献的伟人,他也曾拥有那样奢靡的生活,而他的变化是可见的。他目睹犹太人被驱赶虐待杀害,他听到犹太人沉默下声嘶力竭的呐喊,看到曾出此刻视野中的红衣女孩,再见时变成一具冰冷尸体的凄惨。犹太人的无辜鲜血冲淡了他的冷漠,他的内心被层层笼罩的光明最终觉醒。
战争激起的不仅有内心的黑暗,更多的是心中隐匿的光明。
2.我猜阿蒙他……
阿蒙是一位冷血无情且嚣张的纳粹军官,他会残忍杀害无辜走过的犹太人,会因为划了指甲杀死洗浴缸的李谢克,他会虐待海伦……但我认为他这些变态行径源于对希特勒的崇拜,和对犹太人的仇恨。杀戮是那时的普遍现象,所以他选择杀戮,在杀戮中获得快感,逐渐认为杀戮成了自我份内的事。但世间万物均有两面,我猜阿盟他不是百分百的坏,他会听希特勒的劝,宽恕好多在平时犯了错会被处死的人,会支支吾吾向海伦表白,会在辛德勒向他索要海伦市立刻拒绝,我猜阿盟他处在痛苦的矛盾中。
心中深植的对犹太人的厌恶,促使他屠杀犹太人,而自我似乎喜欢上了一个犹太女孩,他在辛德勒因亲吻了一位犹太女孩而获罪入狱时,1为辛德勒求情说,那个犹太女孩迷惑了他,他们都有这种本事让人着迷,甚至让你想娶她,我的好多下属都得了这种病。他在这个时候就喜欢上海伦了吧,到之后他向海伦表白,这位纳粹军官竟然出现了语无伦次的情景,在他就要成功的时候,心里的仇恨又唤醒他,他打了海伦并且辱骂她,他在爱海伦和恨犹太人之间斗争,到之后辛德勒向他索要海伦时,他直接证明不会放海伦走,要和海伦白头偕老,尽管之后他还是没能抵住金钱的诱惑。
如果阿蒙只是阿蒙,没有战争,没有对犹太人的种族偏见,我猜阿蒙他会是很好的人,心里的完美都会被充分显现出来,他会拥有一位爱他的妻子,一个圆满的家庭,在儿孙绕膝的欢乐中安然老去。
3.极善的人和极恶的人,在最终都嫌自我做得太少。
辛德勒在解放前夕回想自我的所作所为,他痛苦忏悔自我浪费了好多钱,这些浪费的钱本能够用来挽救更多的生命,那样一个高大伟岸的人,在矮小的史登肩上哭成泪人,让人心疼。而解放前夕,德军下令在凌晨前屠杀更多的人,可大多数德军早已心灰意冷,所以最终的屠杀任务也就不了了之,免去了一场浩劫。
最终的最终,时间流逝沉淀后的我们,这一生来得圆满吗?有哪些遗憾的事?是因为什么还会感到遗憾呢?大概是没把某件事做到最好吧,又或者为做错了事而后悔?真的尽力了吧,可是自我觉得做的不够,可是别人说已经很好了?
可能像辛德勒一样,他已经付出了比他人多千百倍的努力,被这1100位犹太人感激尊敬,可回想过去的种.种,他为自我曾拥有的奢靡生活而感到悔恨,也许能感受到这悔恨的人都屈指可数,我们的目标总会或多或少地高于现实,所以只要回想起这份努力时自我已经尽力,结果就是最好的,也就没有理由去后悔。但如果做了恶事并且没有弥补留下的恶果,就会用整个余生回味着苦涩的味道。
4.请别再出现战争
被残害的600万犹太人,哪一个不配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辛德勒就不该拥有一帆风顺舒适的生活吗?而纳粹们是一开始就投身于杀戮的吗?因为战争,人们的生活被扰乱,出现硝烟弥漫的乱世,乱世中有千万人受到不一样程度的伤害。有人为人们出头,用自我的一份力换人们的宁静,所以英雄出现了,但我宁愿这世界上的人都相似,都是一种不及英雄的平庸。我也期望不再出现乱世,不再有战争。所有人都惬意安静地存在于自我的幸福中,所有人都平等的生活在这世上,生活明朗,万物可爱。
如同辛德勒这样的好人太难得,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这样的人在今后会更多涌现出来,大概每个人都需要保护好自我心中的完美,不受外界骚扰,不被生活损耗,自由安宁地生活,传递心中这片宁静的星光。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范文4
影片《辛德勒名单》的背景取材于二战,主要讲述的是在德国纳粹对于占领区内的犹太人的种族灭绝的大环境下,一个德国企业家挽救了一千二百多名犹太人,使得他们逃过了被屠杀的厄运的故事。
辛德勒是一位精明的德国商人,他利用这场战争,诱逼犹太商人投资,并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那些犹太人生产的铝制品,他凭借其身份的优势,广开销路,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里,着实大赚了一笔钱。然而,他一开始虽然并不见得是个什么好人更不要说英雄,和许多人一样,他仅仅只是个投机者罢了,一个利用德国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发财的投机商,甚至他自我本身,一开始也是一个很坚定的纳粹,对于犹太工人,他只是利用而已,借他们的劳动力来获取自我的享乐奢华的生活。可是,正是这样一个人,正是这个我们认为不是好人的人,在一场由自我民族挑起的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中,他散尽家财,最终的结局也可是是逃难!可是,在这个不伟大的人的庇护之下,那一千二百多个人成为了战后整个欧洲为数不多的犹太人之一!正如影片最终,犹太人送他的那枚意义非同的戒指上所刻的:”凡救一命,即救世界。“他的确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诚然,辛德勒已经为犹太人做了很多,他应当有一个英雄的名分,至少名单上的犹太人及其后人永远也会这样认为。因为战争,他暴露了作为一个商人天生对金钱的贪婪和不择手段;也因为战争,他觉悟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正义的追求。也许,也正因为在战争的背景下,才成就了一个辛德勒这样的英雄,一个不完美却很真实的英雄。
不可否认,一个在那个时期处于优势地位的德国商人能冒着生命危险去挽救被自我同胞视为非人的犹太人,辛德勒是伟大的。他救活的不仅仅是一千二百多条生命,救活的也不只是种族屠刀下的一群犹太人,最重要,也是最为人们怀念与感恩的是,他——救活了正义!救活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中的人类独有的人性!
这部怀旧的黑白电影里,有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沦丧,但更多的是人们并没有在绝望中崩溃,每个人都渴望新生活新生命,都在坚强的活着,就像其中一个犹太人所说的”我们的财宝,就是我们自我,你是抢不走的。只要我在,只要我活着,只要有徒弟,我们就会生生不息。“但凡有了信念,哪怕是躯壳灰飞烟灭,灵魂依旧会指引下一个生命勇敢的朝着自由狂奔。
影片最终,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的时候,整个画面突然大放光明,出现了灿烂的彩色,使观众有种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感觉,内心的痛楚被期望代替,这也是辛德勒式的光辉在闪耀,让我们在霞光掩映中记住这个伟大的英雄。
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无权决定别人的命运,更无权剥夺生命。懂得自救的人群,懂得珍惜的民族,懂得宽恕与谅解的国家,才会在这个世界拥有永恒的立足之地,未来才会有它光芒四射的丰碑!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范文5
《辛德勒的名单》讲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善举,一个民族的杯具,还有人的蜕变。
电影开头,辛德勒是一个精明冷静,善于交际的商人,他熟知人内心对钱财的渴望,于是用最低的价钱赚取最大的利润。当犹太区惨遭血洗,他想的只是自我能干的会计和廉价的劳动力,于是,他再次用钱将自我的工厂恢复。此时他的善在于明知史登在帮忙困难的人避难,却视而不见。
当纳粹对犹太人的恨只增不减,当他替那名牧师说情,当他被阿蒙连杀25人所震惊,他接济了可怜的老夫妇和聪明的孩子,他的善开始扩大。
之后,辛德勒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他明白火车中的人有多么渴,他明白犹太女孩的善良,他的善已经扩散到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最终,当所有犹太人被运往奥斯维辛时,他用自我的财产赎回了数千条生命,他更进一步意识到了战争的罪恶。他不允许自我的工厂生产任何可用的军用品,并花钱养活几千人。最终他的善感动了所有人,德国的士兵放弃了杀戮,犹太人放下了仇恨,辛德勒也得到了世界对他的认可,他从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蜕变为一个至善者。
我相信人性本恶,人总是在一生中慢慢变善的。近来许多未成年人犯下了许多令人胆寒的罪行,难道是社会的发展让人心越来越冷漠,人已经成为工作的机器,而不是一个有温度的灵魂了吗?亦或是现代应试 教育 的最大弊端已经逐渐显露?
人刚出生时,本不明白什么是善,全凭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而教育在其中有很大的作用,无论父母教师都会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我们已经接近成人的此刻,仍会被一些人或事左右我们的善恶观。所以我们若想让世界重新变暖,让人心恢复善意,首先应从自我做起,从自我开始蜕变,无论他人是与非,只要遵从我们心中的善意,从而感染他人,这个世界必须会充满善意。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范文相关 文章 :
★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范文5篇
★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范文5篇
★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范文3篇
★ 高分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5篇范文
★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5篇观后感
★ 高分电影《辛德勒的名单》1000字观后感5篇范文
★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1500字范文5篇
★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范文
★ 高分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1000字初二范文
★ 高分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1000字初三范文
『伍』 柏林战役电影观后感
个人英雄主义是最佳电影题材,不过呢,虽然战争中所有人都很努力,并不是所有部门都能出个人英雄主义。
战斗机驾驶员和狙击手是最容易出孤胆英雄的,坦克就不容易。除非你驾驶一只虎式。但你们最后败了,无论驾驶什么都不会拍成英雄电影,真不好意思。(不过仍然有《泥泞中的老虎》)
在胜者阵营,最常规的坦克谢尔曼和T34都无法单独作战。作为集团军的一部分,就不好拍电影了。除非你拍成《狂怒》这样,设计出一种不可能存在的情况,英雄主义才能出来。
虽然德国定义了坦克,美国定义了电影,但最终定义坦克电影的是网游《坦克世界》。
这部电影刚上映,赞助方《坦克世界》就推出一款“狂怒”谢尔曼。就是普通的T4A2炮管上刷“FURY”字样。普通谢尔曼是免费的,“狂怒”卖30美元。
当得知《坦克世界》是赞助商以后,我对这部电影的所有疑惑都迎刃而解。对它的评价从3分上升到5分。
这根本就不是装甲战电影!是坦克电影!
最正统、最纯粹的坦克电影,像《坦克世界》一样纯粹。
仅举一例,这部电影里主要坦克都是真的。用的虎式是英国当年缴获的,用的谢尔曼都是从博物馆里开出来的。但是,反坦克炮只是拖着走了一圈,根本没用上。
这个故事设定在1945年4月——这句话就交代清楚了一切,只要别做傻事,美国坦克在德国不会出现以少敌多的悲壮情况。这和设定在1944年夏的《拯救大兵瑞恩》不一样。
这时,盟军已渡过莱茵河,苏军在东边筹备柏林战役。希特勒已搬进地堡,正在为斯坦因那筹集不到部队发火(元首的愤怒),他将在月底自杀。美军在心理上想赶在苏联以前攻进柏林,但隐约知道赶不上了。
主角们所属的第二装甲师属于第12军,是先锋中的先锋,所以有很多孤军深入的描写。这时他们在汉诺威(Hannover——皮特车长的喝醉笑话),往易北河方向走。大任务是与苏联会师,把德军切断。
小任务是清扫战场,消灭残兵,巩固阵地。
作为指挥官,当然还有个更大的任务,他们从非洲打到意大利、诺曼底,最后打到德国本土,都到这个时候了,其实唯一的任务是把手下人安全带回家。
——皮特车长一开始说出这个目标的时候,是很有说服力的。为此他逼小机枪手杀战俘也能被原谅,观众也都希望他快锻炼出来,别影响大家活命回家。最后车长出尔反尔,是这个结局,真想掀桌。
电影一开始皮特杀了纳粹,放走一匹马。从此马和女人和人性,就是电影中不可分割的符号。
然后凑齐成员,坦克上路。电影前半部分是非常靠谱、非常精彩的。一辆坦克出门就被炸了,这是德国步兵针对坦克发动的唯一一次有效攻击,也是任何游击队在这种情况下的理性选择。
这可惜这是电影中德国人唯一一次展示智商。
剩下的四辆坦克占了三种谢尔曼型号,还有一辆装备了当时应该已经不用的M3短炮筒。这明显是放杀必死,小分队每一辆车型号都不一样,也太不方便了。
第一个任务开始,这些车突突突地在战场上收集散兵,很真实也很好玩。这是唯一一次展示坦克支援作战,也是最真实的一场戏。
这时我还想,开场半小时就出这么场大戏,后面的压轴得拍成什么样啊?难道今天将看到改变我人生观的那部电影吗?——结果,呵呵。
然后进入城镇,触发剧情,队伍道德值降3。
再上路,继续往前推进,遭遇一辆虎式!
发生了一虎战四谢的电影史奇迹。奇迹的点在于五辆车都是真实的,那辆可能是世界上唯一还能动的真实虎。
具体战斗过程是这样的:咚咚咚、突突突、英文通信、德文通信、突突突、突突突……
这里就比较网游了,双方都是光杆坦克,为了画面好看,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冲出掩体,在平原上对峙。美军的设计思路是,8-10辆谢尔曼可以对抗一辆虎。三辆谢尔曼排成一排,直线往前冲的精神,除了服务观众也没什么更好的理由。
虎式正面刀枪不入,没有主角光环的A1、A4三辆车秒毙。主角车超人化,在极近的距离绕到虎式后面,连开两炮灭了虎。
做人要知道好歹,这段坦克战设计得很卡通,是为了让你看个爽的,挑毛病就没意思了。
唯一一辆坦克继续完成任务,给后续部队清理一条路。
还没提到,这辆车上没有通信兵。是不是因此叫不到支援,不清楚。
坦克踩到地雷,炸坏了履带——这部电影也没出现过机械师,小毛病由装填手随便修一修。真的是充满孤胆英雄气息的一辆坦克。
现在履带断了,他们也要自己修。相信观众也想看看,他们五个人打算怎么空手修履带,可惜没有这个机会,远处来了300多个希特勒青年团。
神一样的压轴大戏开始了,车长出于对纳粹的憎恨,拒绝躲进丛林,决定用一辆坦克战300步兵。
当然,他们面对的不是普通的300个步兵,是缺乏战斗经验的、不知道往坦克下面扔炸弹的、喜欢在坦克狭窄的视角里走来走的,最不可理喻的那种步兵。
那些少年兵打开坦克盖子一定要往里看一眼,然后被爆头。没人遵守标准作业程序扔个手雷什么的(除了最后)。而且都是面对机枪也不匍匐的好汉。
一辆虎守住一个阵地并非神话,不过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而且一定有支援步兵和维修人员。谢尔曼的设计不是用来防守的,在不能动的情况下,就是一个铁棺材。加上这时美军占绝对优势,死守一辆坦克孤军奋战真是莫名其妙。
退一万步讲,就算这个地方必须死守。条件是五个人、轻重两挺机枪、一门炮、其他武器若干,除了都蹲在不能动的坦克里,你能想出个别的战术吗?
不过那就不是拜坦克教了,这部电影就没意义了。
最后还有一个杀必死,是在少年兵中间有个资深狙击手。各种福利元素目不暇接,令人激动不已。
在这部崇拜圣坦克的电影中,演技绝对拯救了剧情。剧情线很弱,但是利用细节增加了人性深度。
故事基调是《大兵瑞恩》以后长盛不衰的“战争把人变成鬼”。闪耀人性光芒的三个年轻人:小机枪手、德国少女、最后打手电的年轻德国士兵,都是因涉世不深而单纯。在三个人在即将堕入战争炼狱的边缘,战争结束了,或者是人死了,三个人免于丧失人性,是这部电影最动人的地方。
而其他人已经变成鬼了,延续了布拉德.皮特在《无耻混蛋》里,没有好人坏人之分的战争观,也算是最近战争电影的风气。
变成鬼的人死在战场上,不见得是坏事。
另有两件小事,布拉德.皮特已经老到可以演导师形象了,稍微有点意外。
还有这片子的烟火师,不知道在想什么,做些火树银花的爆炸效果。
『陆』 德国电影《浪潮》 德语影评/简介
影片根据陶德·史崔塞Todd Strasser的小说《浪潮》(The Wave,1981)改编而来,其笔名为Morton Rhue。小说取材于真实历史时间,1967年4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高中里,教师Ron Jones大胆地进的一场实验,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法西斯主义,利用五天的时间向他的班级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导演将这一事件搬到了现代的德国。教师莱纳·文格尔在学校活动周中给班上的同学讲授独裁政治,并突发奇想进行了一个为期五天的试验,却没想到事情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并最终引发悲剧
结尾处老师莱纳·文格尔读学生交的作业——关于“浪潮”的体会与感受:
“我想要的我应该都有了,衣服、零花钱,诸如此类,但我却时常感到无聊。(台下有学生对旁边的人小声说:这是我写的)这几天的经历很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份子。“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
说的很好,如果说一开始给这些年轻人灌输的“纪律铸就力量”等思想是独裁者借以操纵他人的手段,那么上述学生的内心感受深刻地表明团体的巨大影响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可是精神上去缺乏归属感、认同感,没有人在乎你对什么感兴趣,没人在乎你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生活漫无目的、索然乏味。可是一旦我们组成一个团体,一个有着令人甘愿跟随的精神领袖、严明的纪律;有统一的制服、统一的手势、统一的LOGO;有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的团体,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人得以被平等对待,团体中的每个人似乎都充满激情,眼中时刻闪现着激动的光芒,满腔热血地做着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极度崇敬高高在上的精神领袖。。。一个小型的独裁体制就这样轻易地实现了。
『柒』 电影浪潮 观后感
浪潮电影观后感
谁能想象,让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和一群自由散漫的小青年转变成一个集权主义者和一群纳粹分子只需要五天时间?德国电影《浪潮》以一周"独裁政治"课为背景,向人们展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整个影片似乎都是围绕集权主义展开的,但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或许集权主义就是一切决策都是独裁者掌控的一种权力集中的 形式 吧。领导者利用他的绝对权威鼓动他的支持者做与道德法律相悖的事,从中获得满足和成就感,进而变得狂热,践踏法律 秩序 ,最终走向独裁。
刚开始,所有学生都是具有自由和叛逆精神的,口头上 也 对纳粹深恶痛绝 ,但 赖讷 老师用集体意识和"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等说辞让大家痴迷和盲从并制造歧视和仇恨,使学生们完全失去判断。影片中有这么一幕:在课堂上的第二天, 赖讷 给大家调了座位,并将调整座位的原因说成是"我想打破平常的小团体。你们都有要好的朋友,这很重要。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团结力量大,所以我让一名差的学生,坐在一名成绩好的学生边上。"歧视是很明显的,但他的理由却是 " 团结 " .而且,当莫纳质疑这种做法是在将所有坏学生拎出来展览时,莱纳抓住她的一个用词,狡辩说:"我从来没有提到过坏学生,只提到过成绩差。"并以她和她的同桌举例,将两个人的缺点明白地指出,借口却是很光鲜的。在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他紧接着话锋一转,说:"我们班作为一个集体,表现会更好,起码比楼下的无政府班好!"成功地制造了一个假想敌 , 把大家带 入 一种兴奋的状态,至于这个假想敌对大家起到了多大的刺激作用,从前面的踏步游戏中就可见一斑 了 .另外他还认可了抄袭行为,有同学问他们是否可以抄袭时, 赖讷 老师回答是的,理由是这样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利用集体意识掩盖歧视,支持作假,利用假想敌制造仇恨,一气呵成,几乎没有痕迹, 似乎 一切颠覆人类价值观的事,在加上"团结就是力量,集体高于一切"的说词后,就能得到大众的普遍拥护――你如果反对,就是不服从集体,就是自私。
卡罗也参与了关于制服的讨论,但她并没有在第二天按照规定穿白衬衫去上课,这也可以看成是觉醒的表现,促使她觉醒的 也许 是女孩子爱美天性的伸张。这一天,她穿了一件红色上衣去上课。路上,她男友说她自私,课堂上,她遭遇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和指责以及老师的'冷遇,在别的同学都为集体取了很激进的名字之后,她还是试图用"变革者"这个温和的名字,希望集体保持某种温和的状态。不过,整个集体都开始变得疯狂,她的意见显然不会有人响应。
莫娜的睿智和勇气是我们很难做到的,而卡罗似乎更贴近我们,经历了"盲从――觉醒――抗争"的历程,但是大多数人仍相信"浪潮"能够用集体的力量战胜一切敌人,尽管这 样 是在颠覆 国家的 法制,但大家对此不仅毫无警惕,反而随之疯狂。
当我要反对这样集端主义情绪的时候,却是一点底气也没有的。在我们的社会里,普遍的不公正,黑恶势力 的 猖獗,道德 的 堕落 , 不是我们每个人感觉到的事实吗?而我们不是也 常常 看不到这些社会顽疾被有效医治的任何希望吗?我也不禁要提出疑问:即使对集权主义保持着十分警觉的人,在如今的社会土壤下,真的能够抵挡住它那 巨大 的魅力吗?
【读后手记】
抓住电影中文格尔、卡罗和莫娜三个人物的言行,概括他们的思想行动逻辑,既回顾介绍了有关电影情节,又点出问题的实质 ,在此基础上,结尾段表达自己的沉重思考 .这样"观"与"感"有机结合,成为一体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
『捌』 诺曼底登陆电影观后感
《诺曼底登陆》这部电影让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残忍。
它主要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其实 ,当初登陆有三种地区较为合适:康坦丁半岛、加莱和诺曼底。但康坦丁半岛地形狭窄,不便于展开大部队;加莱却缺乏内陆交通线,不利于登陆后向纵深发展,所以他们选了诺曼底作为登陆地点。
诺曼底登陆是20世纪最大的登陆战役,也是战争史上最有影响的登陆战役之一。最令我难忘的是:当盟军正准备上岸时,敌人的子弹便如雨点一般向盟军送去,那些人的脸上扫过一丝惊恐,然后惊恐立马变成勇气。盟军用自己的身子挡着那枪林弹雨,只为让后面的人得到一丝生的希望。慢慢,慢慢,尸体堆积起来,从小丘到山坡,一直堆积到一座座山。
当我看到战后,就仿佛看到了一个大型的屠宰场,到处都是死人,伤兵,到处都是一片血海。鲜血,鲜血!海水都被染红了,所有幸活的人都在呻吟,痛苦的呻吟。想想看,那些人都是年轻的小伙子,活生生的人,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不惜血染沙场,英年早逝。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尊敬。
看完了,流下来的是无尽的眼泪和心酸,留下来的却是一段历史和一颗颗为了保卫自己祖国而奋斗火热的心!
今天,我观看了《诺曼底登陆》电影,只能用两个词来形容——残酷,悲伤!
“诺曼底登陆”又叫“霸王行动”,它是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登陆。它最终以德军失败告终。盟军在这次行动中成功的原因最主要的是:纳粹认为盟军会在加莱港登陆,所以把重兵留在了加莱港。即使诺曼底兵少,可还是让盟军阵亡六万多人!
战后,海滩上四处都是尸体,血把海水都染红了,破烂的房子,光秃秃的森林,四处逃窜的人们……这些都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诺曼底的胜利,不仅仅是盟军的胜利,而是一切热爱和平的人,一切反对法西斯的人们胜利了。它的胜利将为法西斯敲响丧钟!
最近上课上到二战史的内容,谈起二战史不得不说一下《诺曼底登陆》这部电影,可以说这部电影很好的诠释了二战的残酷,同时也让我们见证了一场伟大的胜利,见证了一代名帅艾森豪威尔的智勇双全。
1939年,德、意、日三国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将来之不易的和平再次打破,全世界陷入战争的漩涡。诺曼底登陆,是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开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起点,他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诺曼底登陆战充分显示了战争的智慧,盟军充分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有利条件,将自身的优点完全地发挥出来。无论是战前的侦察,伪装还是战时士兵们的骁勇善战都预示着这将会是一场盟军伟大的胜利,德军的麻痹大意和指挥不当也加速了德军的败退。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德军失利的原因从自身上来说有2点,一是不利的估计局势。诺曼底登陆战之际,德国的兵力分散过于严重,又由于东线吃紧,俄国的强势反击也给德军带来了很大的威胁,这就迫使德国不得不从西线调集更多的士兵支援东线,这就造成了西线兵力的真空,给了盟军极大的机会。意大利政府的投降不得不使希特勒派兵驻守意大利,从而使勉强的兵力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日本陆军被中国牢牢牵制在中国大路上,海军和空军又连连失利,不能给予德国以战术配合。可以说当时的德国是孤掌难鸣,形式极为不利。二是指挥的不利,虽然当时德军指挥部意识到盟军会进行登陆战,可是他们却一致认为盟军会在加尔地区登陆,而不是环境恶劣的诺曼底,这就导致了德国大部门的兵力集中在了加尔地区,而在诺曼底则只有形式的防御而已。然而这一决策还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德军在加尔地区的严密防守可谓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毫无作用。
相比于德军的不利,盟军可谓是准备充分,打了一场好仗。在制定登陆战之前,盟军就制定了详细的侦察方案,无论是登陆时的天气,海水情况,还是诺曼底的沙石样本,盟军都一一侦察,不放过一丝可能影响战局的因素。影片中最明显的就是登陆时间的确定,原定的时间由于天气的原因迫于退后,仅是怀疑当晚的月色不够明亮,不利于空军空降,所以说,盟军的准备工作可谓是细致入微。相对于德国的孤家寡人,盟军一方可是朋友众多,英美联军,无论是从兵力上还是从士气上,盟军都处于优势。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掌控则充分显示了这一点,出色的英国空军予以了德军以致命的打击,致使德军在空中失去了优势,盟军的海上实力又强于德军,数量和质量上都处于上风,制海权的再失去就意味着德军在这场战争中的低位岌岌可危。
诺曼底登陆战役,作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组织最复杂的两栖登陆战,对于盟军在西欧展开大规模进攻,加速纳粹德国的崩溃具有重大意义,为组织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提供了有益经验,被后人称为“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