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冰山上的来客》于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 制作发行,由赵心水执导,梁音、阿依夏木、谷毓英等人主演。影片从真假古兰丹姆与战士阿米尔的爱情悬念出发。
讲述了边疆战士和杨排长一起与特务假古兰丹姆斗智斗勇,最终胜利的阿米尔和真古兰丹姆也得以重逢的故事。该片曾获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小百花奖”的最佳导演奖。
2、《铁道卫士》是由方荧执导的战争片,印质明、宋雪娟等参加演出。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期间,我公安科长高健为粉碎敌人炸毁铁路的阴谋,冒充成敌人特务,打入敌人内部,最后将特务抓获并排除了列车炸弹。1960年上映。
3、《国庆十点钟》主要讲述了1953年国庆节前夕几个特务企图在国庆节十点钟制造一起爆炸案,最终在司机平小海和公安局侦查员联合下,揭穿了他们的阴谋,并将他们抓获。由印质明 赵联 赵子岳 浦克等主演。
4、《猎字99号》是一部由导演严寄洲执导的中国大陆反特故事彩色电影片,由张惠良、张力维、傅泰增、田华、里坡、陈佩斯主演。1978年上映。
5、《天罗地网》是由顾而已执导,陈天国领衔主演的电影。1955年上映。讲述了台湾蒋匪特务机关在美国顾问吐桑特的指使下,派出了他们认为最得力的第七号特务——郭浩潜入大陆。
给他的任务是:查明大盖山匪军的残余力量,紧紧地抓住这个基地,以呼应美国在朝鲜的战争。我公安局方局长早就严密地注视着大盖山这个残匪的据点,并且知道这些到处流窜的残匪跟某城内潜伏的特务分子是有着联系的。
Ⅱ 1966年至1976年拍摄的故事片电影有哪些
谢谢提问,就个人看到过的如下,欢迎补充。
火红的年代、春苗、艳阳天、青松岭、长城新曲、侦察兵、金光大道、红雨、闪闪的红星、打击侵略者、奇袭、飞虎、激战无名川、南海长城、南海风云、海霞、海岛怒潮、乡村新人、征途、黑三角、猎字99号、405谋杀案、沸腾的群山、枫树湾决裂、欢腾的小凉河、创业、沙漠的春天向阳院的故事、平原游击队(新)、渡江侦察记(新)、南征北战(新)、延河战火、小字辈、雁鸣湖畔、刑场上的婚礼、红牡丹、伤痕、生活的颤音、天云山传奇难忘的战斗、年轻的一代(新)、红河激浪、她从雾中来、海外赤子、柳暗花明、天山红花、自豪吧!母亲、
这十年拍了许多好电影,并不是某人胡说的只有八个样板戏。我看过的电影有:《渡江侦察记》,《侦察兵》,《沸腾的群山》《红孩子》,《春苗,《红雨》,《决裂》,《金光大道》,《艳阳天》,《青松岭》,《闪闪的红星》,《南海长城》,不列举了,太多了,都是经典。
在特殊的十年,中国的电影市场,并不像某些人说的,只有八个样板戏,有些电影拍摄的相当不错,堪称经典。
其中的代表作是《闪闪的红星》,电影内容情节紧凑,引人入胜,画面干净,最让人耳熟能详的,是电影中的三首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红星歌》和《映山红》至今传唱不衰。
还有一部戏剧电影,河北梆子《宝莲灯》,郭德纲演唱的《叫小番》也是河北梆子唱腔,这部拍摄于1975年的电影,唱腔优美,扮相俊俏,尤其是二郎神的哮天犬出场,每次都能引得观众们哄堂大笑。
在那个年代,除了样板戏,还有一类题材,也受到观众的追捧,那就是战争片。50年代,一些经典的黑白战争故事片,重新拍摄成彩色电影,《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总体来说,翻拍的不如老版的经典,有些画蛇添足的感觉。
还有一部《平原作战》
,虽然是新电影,却是向50年代拍摄的《平原游击队》致敬的作品,《平原作战》中的赵永刚,虽然塑造的英雄形象完美无缺,但和致敬作品中的双枪李向阳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
我个人觉得,当时最出色的
战争片,是《激战无名川》,那时候的演员是真正的赴汤蹈火,爬冰卧雪,志愿军战士用高射炮打飞机,拆除定时炸弹,当时看的紧张的不得了,虽然已经过去这么多年,这些经典镜头还历历在目。
这十年不就是文革十年的电影吗!有哪些不知道,肯定也不会少吧!有些还是翻拍的呢!如《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等!这里就说本人看过的,小学一年级时包场看电影,看过的是《青松岭》,此外还有《红雨》,看的最多的就是样板戏《沙家浜》、《杜鹃山》《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还有好像是《磐石湾》吧?有一次还包场两部样板戏,一下午!
1966年—1976年拍摄的电影故事片按顺序是:1966年长影《雁鸿岭下》、北影《红色邮路》《女飞行员》《红石钟声》、珠影《大浪淘沙》,1973年长影《艳阳天》《青松岭》(重拍)《战洪图》(重拍),1974年长影《钢铁巨人》《向阳院的故事》《创业》《平原游击队》(重拍)、北影《侦察兵》《南征北战》(重拍)、上影《火红的年代》《渡江侦察记》(重拍)《无影灯下颂银针》《一副保险带》、八一《闪闪的红星》,1975年长影《车轮滚滚》《长城新曲》《金光大道》(上集)《黄河少年》《沙漠的春天》、北影《烽火少年》《海霞》《红雨》《决裂》、上影《第二个春天》《小将》《战船台》《春苗》、八一《激战无名川》《雷雨之前》、珠影《小螺号》、西影《碧海红波》《阿勇》,1976年长影《雁鸣湖畔》《长空雄鹰》《锁龙湖》(上集)《芒果之歌》《山村新人》《金光大道》(中集)、北影《沸腾的群山》《牛角石》《青春似火》《海上明珠》《山花》《反击》(未发行)、上影《征途》《难忘的战斗》《金锁》《年青的一代》(重拍)《阿夏河的秘密》《欢腾的小凉河》《江水滔滔》《新风歌》、八一《南海风云》《南海长城》、珠影《枫树湾》《山里红梅》、西影《开山的人》、峨眉《寄托》、广西《主课》。
不管有哪些,凡正这一时期拍摄的影片是深受人民大众喜爱的,不管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正能量,能鼓舞启迪人的智慧和力量。
故事片:雁鸿岭下、芒果的故事、征途、十月、侦察兵、牛角石、金光大道、红雨、春苗、青松岭、战洪图、火红的年代、艳阳天、青春似火、钢铁巨人、一副保险带、无影灯下颂银针、碧海红波、车轮滚滚、闪闪红星、黄河少年、阿夏河的秘密、向阳院的故事、山村新人、主课、海霞、难忘的战斗、枫树湾、沸腾的群山、沙漠的春天、小八路、决裂、激战无名川、长城新曲、反击、欢腾的小凉河、还有翻拍的渡江侦查记、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还有十部京剧现代戏的彩色影片。以上这些影片都是十年文革期间拍摄的,至今难忘。
《金光大道》《艳阳天》《青松岭》《年青的一代》《第二个春天》《春苗》《红雨》《火红的年代》《山村新人》《无影灯下颂银针》《长城新曲》《牛角石》《雁鸣湖畔》《渡江侦察记》《侦察兵》《红灯记》《沙家浜》《海港》《龙江颂》《战洪图》《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沂蒙颂》《红云岗》《向阳院的故事》《祖国啊母亲》《豹子湾的战斗》《沙漠里的春天》《闪闪的红星》《杜鹃山》《盤石湾》《平原游击队》《平原作战》《红石村》《反击》《盛大的节日》《创业》《海霞》《小螺号》《奇袭白虎团》《审椅子》《长空雄鹰》《激战无名川》《沸腾的群山》《渔岛怒潮》《决裂》《青春似火》《 难忘的战斗》《江水滔滔》《十月的风云》《青春》《两个小八路》
66年至76年,10年文化大革命,距今日30多年啦,是我儿时的回忆,记得上小学二年级,学校组织看电影《闪闪的红星》,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电影, 陋天电影看的不少>,同一去的,回来时几个要好的一起回家。第二天学校谈观后感,潘东子成为我们那一代人的偶像。在就是样板戏,记忆深刻。其他的《南征北战》《奇袭》《春苗》《渡江侦察记》,有一部战斗片《侦察兵》王新刚老师主演的,是战斗片的精典。写了不少,是不是文不对题?
Ⅲ 20世纪50年代电视机生产多少台
提及新中国有关电视机的历史,相关的历史资料很容易找到。
1958年3月18日,由天津无线电厂制造的10台14英寸电视机正式出厂。而对于这批电视机,该厂给它们起了一个华丽的名字:华夏第一屏!当然,这只是宏观上的名字,随后的批量生产,该品牌电视机又有了一个通俗的名字——北纯早晌京牌电视机!
同年,随着中央电视台的正式成立,新中国第一次有观众收看到了来自电视台转播的信号。只不过电视台开播的当天,全国各地能收看到电视节目的只有约50台电视机,而这些电视机前的观众人数不过数百人而已。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电视台的电视转播信号不好,而是当时的新中国国内,也只有这么多的电视机。
不过他们也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首先看到电视的观众!
但在这里恐怕要有一个争议,1958年,这数百名观众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收看到电视的人,那这能否等同为,他们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看到电视的人吗?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历史上并没有记载,第一个看到电视机的中国人究竟是谁?以及他是在什么时候看到的电视?但依照笔者的个人估计,中国人收看电视节目,也许要比1958年早上二十几年。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在1936年的德国柏林奥运会上。
1936年,纳粹德国举办了德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奥运会,而在这一届奥运会中,考虑到柏林体育场的观众席位实在有限,还不足以让广大德国观众收看到体育现场的情况。鉴于此情况,德国在这一届的奥运会中,首次展现出了一种极其奢侈的产品——可以在公共场所进行放映的电视机!
而这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在公共场所实现电视直播!
在奥运会期间,德国方面在体育场内安置多台大型摄像机,由于当时的无线电传输技术还不成熟,因此,摄像机实时录下的画面又立刻通过体育场内的电缆传递到了柏林市的电视信号塔台。在电视信号塔台进行信号整合后,又通过另一套电缆设备,传递到了柏林市内多个公共场所和大型商场内安装的电视机上。而那些无法进入体育馆内的公共场所的流动人员,就可以在这里收看到来自体育场内的体育转播。
而按照历史的记载,在整个柏林奥运会期间,柏林电视台每天可以进行8小时的体育比赛直播,每天在体育场外可以有超过16万以上的观众,能收看到比赛的实况录像。
而在1936年,国民政府派出了一支69人的奥运代表队,参加了这一年的柏林奥运会。而与此同时,根据各方资料的记载,这一时期德国的华侨人数大概在800到1100人左右睁燃。相信在柏林奥运会期间,他们当中的某些人应该赶上了这样的时髦,即便没有进入体育馆现场,也在柏林市的公共场所看到了前所未见的电视机。
而在同一时期,电视机也开始向欧美国家的民间普及。例如,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的民间电视机数量大概在两万台左右。而到了十几年之后的50年代初期,美国国内的电视机数量甚至突破了1000万台。谈不上每家每户都配备电视机,但至少几做锋户人家之间,就能分配到一台电视机。
即便是当时作为我们榜样的苏联老大哥,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其国内的电视机总数量也在100万台以上。甚至在华夏第一屏没有问世之前,部分来访的苏联和欧洲领导人,就曾经赠送过一定数量的电视机。例如,1957年,彭德怀在会见苏联代表团时,就收到过一台可以收看电视和收听电台的多用途电视机。而两年之后,彭总出访欧洲的时候,他惊讶地发现,电视机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普及率是相当之高。前苏联也在向1000万台电视机发起冲击,而东欧的其他国家,平均每3到4户人家当中也至少有一台电视机。
这样的震撼,也间接促成了不久后彭总所书写的万言书!
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大部分的国人对电视机极为陌生,但不代表我们对电视机这种产品一无所知。也正因为要对这样的落后进行追击,才促成了1958年华夏第一屏的问世。当然,这一年我们虽然完成了所谓的国产电视机之梦,但实际上,当时的华夏第一屏完全依靠的是国外的零部件,换言之,这并不是自主研发产品,而是一个技术并不算太复杂的组装件。
但不管怎么说,国产电视机和电视台的出现,也让有关电视的概念开始普及到了广大群众的脑海当中。从50年代末期到上世纪80年代,设法拥有一台电视机,成为了很多家庭代表富裕和地位的象征!
而当时的人们想拥有电视剧,也只能通过下述三种形式:
1、购买国产电视机,放到现如今,这种形式极为简单,但在50到70年代,这种形式却格外困难。而具体原因在不久前的热门电影《你好,李焕英》当中显现得淋漓尽致:一是数量太少买不到,二是价格惊人买不起!
1978年,新中国才正式从日本引进专业的电视生产线,但即便如此,引进生产线的天津电视机厂的最初年产量也不过20万台。而在此之前,一些尝试自行生产电视机的国内自主品牌,其年产量甚至只有几万台或几千台。而出厂的电视机通常也只是14英寸左右的黑白电视机。因此,在购买电视机的环节上,有钱只是必要因素之一,购买者必须还要拿到购买电视机的凭证,也就是电影当中提到的电视票。
即便如此,这些电视机的价格也贵得惊人,至少也要在400元人民币以上。对于当时一个月只能赚三四十块钱的工薪阶层来说,至少要一年不吃不喝才能买得起,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那一时期,电视的购买者通常都是企事业单位,即以单位的形式购买,然后在单位的公共场所进行播放,把它当成企业员工的一种公共娱乐。例如80年代陈佩斯主演的电影《父与子》当中,有企业员工夜间不下班,而留在单位里集体看电视的情节。
2、通过特殊渠道从海外购买,或者接受国外的馈赠。而这种方式仅限于特殊群体,例如前面说到的彭老总,在1957年就收到了一台来自苏联赠送的电视机礼物。而在70年代初期,林总威望正高之时,他的家中和多个亲属的家中,都配备着国外品牌的29寸大彩电。要知道,在那个连14英寸黑白彩电都不好买的年代,家里能装备29寸的大彩电,那是何等的气派!
3、自行收集零部件进行组装,这在上世纪70年代也是一些电视机拥有者所采用的实现电视机拥有之梦的方式。不过这需要一定的技术,更需要一些渠道来购买或收集电视机的关键部件。
例如,1977年的反特电影《猎字99号》当中就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知识分子想拥有一台电视机,但又没钱购买。在得知附近单位里的一个库管员掌管着一个仓库,而仓库中有组装电视机的关键零部件——显像管。他就通过各种渠道与这个库管员交朋友,目的就是想在未来索要或购买一个显像管。毕竟自行购买要比从商场中购买的价格要便宜得多。
Ⅳ 猎字99号拍摄地
福州西湖公园这是肯定的,其他可能第一塑料厂还是厅渗二化(已经拆了),仓山影院后面(拆了),东街口裂伏肢肆世(都换过好几代的建筑了),福州大学东操场篮球室?
Ⅳ 到底哪些电影,及电影片段让你念念不忘
《大叔》最早颠覆我对韩国电影认知的电影之一,结尾的元彬的动作 凌厉迅猛 杀伐果断 刀技一流 看的人热血沸腾
Ⅵ 1966年至1976年拍摄的故事片电影有哪些
谢谢提问,就个人看到过的如下,欢迎补充。
火红的年代、春苗、艳阳天、青松岭、长城新曲、侦察兵、金光大道、红雨、闪闪的红星、打击侵略者、奇袭、飞虎、激战无名川、南海长城、南海风云、海霞、海岛怒潮、乡村新人、征途、黑三角、猎字99号、405谋杀案、沸腾的群山、枫树湾决裂、欢腾的小凉河、创业、沙漠的春天向阳院的故事、平原游击队(新)、渡江侦察记(新)、南征北战(新)、延河战火、小字辈、雁鸣湖畔、刑场上的婚礼、红牡丹、伤痕、生活的颤音、天云山传奇难忘的战斗、年轻的一代(新)、红河激浪、她从雾中来、海外赤子、柳暗花明、天山红花、自豪吧!母亲、
在特殊的十年,中国的电影市场,并不像某些人说的,只有八个样板戏,有些电影拍摄的相当不错,堪称经典。
其中的代表作是《闪闪的红星》,电影内容情节紧凑,引人入胜,画面干净,最让人耳熟能详的,是电影中的三首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红星歌》和《映山红》至今传唱不衰。
还有一部戏剧电影,河北梆子《宝莲灯》,郭德纲演唱的《叫小番》也是河北梆子唱腔,这部拍摄于1975年的电影,唱腔优美,扮相俊俏,尤其是二郎神的哮天犬出场,每次都能引得观众们哄堂大笑。
在那个年代,除了样板戏,还有一类题材,也受到观众的追捧,那就是战争片。50年代,一些经典的黑白战争故事片,重新拍摄成彩色电影,《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总体来说,翻拍的不如老版的经典,有些画蛇添足的感觉。
还有一部《平原作战》
,虽然是新电影,却是向50年代拍摄的《平原游击队》致敬的作品,《平原作战》中的赵永刚,虽然塑造的英雄形象完美无缺,但和致敬作品中的双枪李向阳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
我个人觉得,当时最出色的
战争片,是《激战无名川》,那时候的演员是真正的赴汤蹈火,爬冰卧雪,志愿军战士用高射炮打飞机,拆除定时炸弹,当时看的紧张的不得了,虽然已经过去这么多年,这些经典镜头还历历在目。
这十年不就是文革十年的电影吗!有哪些不知道,肯定也不会少吧!有些还是翻拍的呢!如《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等!这里就说本人看过的,小学一年级时包场看电影,看过的是《青松岭》,此外还有《红雨》,看的最多的就是样板戏《沙家浜》、《杜鹃山》《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还有好像是《磐石湾》吧?有一次还包场两部样板戏,一下午!
1966年—1976年拍摄的电影故事片按顺序是:1966年长影《雁鸿岭下》、北影《红色邮路》《女飞行员》《红石钟声》、珠影《大浪淘沙》,1973年长影《艳阳天》《青松岭》(重拍)《战洪图》(重拍),1974年长影《钢铁巨人》《向阳院的故事》《创业》《平原游击队》(重拍)、北影《侦察兵》《南征北战》(重拍)、上影《火红的年代》《渡江侦察记》(重拍)《无影灯下颂银针》《一副保险带》、八一《闪闪的红星》,1975年长影《车轮滚滚》《长城新曲》《金光大道》(上集)《黄河少年》《沙漠的春天》、北影《烽火少年》《海霞》《红雨》《决裂》、上影《第二个春天》《小将》《战船台》《春苗》、八一《激战无名川》《雷雨之前》、珠影《小螺号》、西影《碧海红波》《阿勇》,1976年长影《雁鸣湖畔》《长空雄鹰》《锁龙湖》(上集)《芒果之歌》《山村新人》《金光大道》(中集)、北影《沸腾的群山》《牛角石》《青春似火》《海上明珠》《山花》《反击》(未发行)、上影《征途》《难忘的战斗》《金锁》《年青的一代》(重拍)《阿夏河的秘密》《欢腾的小凉河》《江水滔滔》《新风歌》、八一《南海风云》《南海长城》、珠影《枫树湾》《山里红梅》、西影《开山的人》、峨眉《寄托》、广西《主课》。
不管有哪些,凡正这一时期拍摄的影片是深受人民大众喜爱的,不管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正能量,能鼓舞启迪人的智慧和力量。
《金光大道》《艳阳天》《青松岭》《年青的一代》《第二个春天》《春苗》《红雨》《火红的年代》《山村新人》《无影灯下颂银针》《长城新曲》《牛角石》《雁鸣湖畔》《渡江侦察记》《侦察兵》《红灯记》《沙家浜》《海港》《龙江颂》《战洪图》《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沂蒙颂》《红云岗》《向阳院的故事》《祖国啊母亲》《豹子湾的战斗》《沙漠里的春天》《闪闪的红星》《杜鹃山》《盤石湾》《平原游击队》《平原作战》《红石村》《反击》《盛大的节日》《创业》《海霞》《小螺号》《奇袭白虎团》《审椅子》《长空雄鹰》《激战无名川》《沸腾的群山》《渔岛怒潮》《决裂》《青春似火》《 难忘的战斗》《江水滔滔》《十月的风云》《青春》《两个小八路》
66年至76年,10年文化大革命,距今日30多年啦,是我儿时的回忆,记得上小学二年级,学校组织看电影《闪闪的红星》,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电影, 陋天电影看的不少>,同一去的,回来时几个要好的一起回家。第二天学校谈观后感,潘东子成为我们那一代人的偶像。在就是样板戏,记忆深刻。其他的《南征北战》《奇袭》《春苗》《渡江侦察记》,有一部战斗片《侦察兵》王新刚老师主演的,是战斗片的精典。写了不少,是不是文不对题?
十年间,拍摄了屈指可数的故事片,满打满算也不超过一巴掌!就这几部故事片,它们背后充满着鲜为人知的 故事!
《创业》:作家张天民根据开发大庆油田的创业事迹,创作出的故事片。审核时遭江青刁难未通过,作者致信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邓小平马上把信转交毛泽东,经批示后才公映。
《决裂》:反映大学从工农兵中招生,否定十七年教育成就的故事片。公映后,两句流行语随之产生: 马尾巴的功能;这就是资格 (指手上有老茧子就是上大学资格,见图片)
《侦察兵》:1974年上映,侦察兵神乎其神,敌人都是草包。此片后被封存。
《春苗》,以赤脚医生春苗为主要人物,反映农村卫生医疗领域的阶级斗争,不久被封存。
《青松岭》,以农村阶级斗争为主题的故事片。老贫农张万山与富农后代钱广之间围绕着生产队赶大车的车老板子的故事,展开了 贫下中农必须牢牢掌握“鞭杆子” 的斗争。张万山反复说:旱烟一经钱广过手,保证跑了味……
《闪闪的红星》:根据作家李心田的小说改篇。以红军后代潘冬子为中心人物的故事片,1975年公映。故事好,布景好,歌曲好。其歌曲《红星歌》《小小竹排》《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等,久唱不衰。
—
—※4月25日于长春※——
首先我是80后,我小的时候经常看的两部电影,电影就是闪闪红星和平原游击队。
我们小的时候都向往闪闪红星里面的小演员潘冬子。勇敢机智,智斗胡汉三。
应该说闪闪的红星是一部爱国电影,是让青少年看了心情澎湃,激情昂扬的一步少儿电影。在那个年代,我们小的时候,电视里边闪闪的红星几乎是隔两个月或者一个月播放一次。小的时候我记得家里面有一个14寸的黑白电视机还是熊猫牌的。现在这个牌子的电视机好像已经在市面上看不到了。每当电视里播放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家里就有好多小朋友聚在一起看,看完了以后,我们就扮演电影里的角色,有的演胡汉山,有得演潘冬子,然后就这样相互嬉闹,好不热闹。这部电影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很多快乐,很多欢乐,尤其是李双江演唱的闪闪的红星,这首歌曲也深深的映入了我们的心中。
平原游击队,反映沧州一带,德州一带游击队,抗日战争的题材的一部电影。李向阳这个名字也深深的映入在我们80后这一代 社会 主力青年的心中。
这部电影也是每逢过年过节,各电视台必放的一部电影。90年代的农村彩色电电视机几乎很少。这部黑白的老电影,让每一个家庭看到了英勇无畏的李向阳。每次看完这部电影,都点燃了我们心中激情昂扬的细胞,那么奋进,那么兴奋。我记得那时我们还要扬言,长大以后也要参军,到部队做战斗英雄,保家卫国。那时的雄心壮志,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60年代和70年代的中国电影。是我们这代八零后童年时光的回忆,没当再次看到这样的电影都能点燃我们心中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