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原林州市委书记来亮感悟红旗渠
归来是少年 不忘是初心
——影片《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
来 亮
近些年很少进影院看电影了,更不要说还会泪目,但最近由林州本土作家市委宣传部长王献青编剧、林州籍导演李正伟导演的一部《红旗渠之归来是少年》以其生动的情节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强烈的冲击着观众的心灵,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上周末,朋友相约,在市图书馆的小影厅观看了这部即将在全国院线公映的影片,我与在场的几十名观众都深被影片中感人的情节和振憾人心的场景所感动,几乎所有的观影人都流下了眼泪,相互间传递着纸巾,电影结束后心情还难以平静,久久不愿离去,争相谈论观影体会,直到下午一点多才吃午饭,席间还继续议论影片……这是多年来少有的情况了。大家为红旗渠除歌曲、舞蹈、话剧、文章,电视剧、巡展等多种表现形式外,又创作出了电影这种特殊表现形式,填补了空白而感到高兴!
几天来我也在反复思考,这部影片为什么能在当前大片纷呈,巨星林立的影视界脱颖而出,在这样多的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并且在省委宣传部组织的专家评审中获得“河南电影第一名”,认为是建国以来河南电影界最振憾的一部电影,我感到,原因主要有三:
一,影片抓住了红旗渠精神的本质——即: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始终把党的宗旨和人民的追求紧紧结合在一起。党的领导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党的主张高度与人民的利益相契合,党和群众血肉相连,心心相印。正如老书记杨贵说,建国十几年了,人民群众连水都还吃不上,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要我们这些共产党人干什么!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我们不忍心看到林县人民祖祖辈辈缺水、盼水,找水,连很多人的名子中都是“水”字,常年遭受缺水的煎熬,我们县委一班人就是要下定决心带领林县人民解决吃水用水的难题,所以才能在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毅然做出修建红旗渠的决定,60年春节还没过完就率领全县三十万民众踏上太行山,拉开修渠的大幕,在修渠过程中,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始终战斗在第一钱,与群众同甘共苦,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这才是真正的情为民所糸,利为民所谋,这也才真正打动观众的心灵。这些场面都在影片中得到生动的反映,如县委书记,副县长,共产党员,突击队长等,都在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候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初心”和“使命”,什么是把人民群众的追求做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感天地,泣鬼神,催人泪下。
二,抓住了林州人骨子中那种执着顽强,不怕难,不服输的“小推车精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太行山的坚韧和艰苦岁月的抗争,加上修建红旗渠的锤炼,铸造了林县人这个特殊群体不可复制的意志品质。影片把“林县人生性犟,后面小车前面放”,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意志品质表现的非常强烈!除了红旗渠精神外,对林县人普遍存在的生活检朴、吃苦耐劳,办事认真,不甘落后的传统美德表现的也非常突出,你说,全国有山的地方很多,缺水的地方也很多,为什么偏偏是林州人民能苦战十年,修成了被称为世界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为什么是一个干旱缺水,土薄石厚,没有明显优势的地方能跻身全国百强,全省十强,人均存款余额连续几十年全省第一?所有这些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影片中的隧洞塌方,铁姑娘请缨,凌空除险,都体现了林州人那种不屈不挠的红旗渠精神,这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在表现手法上,新旧对比,平行推进,音乐时尚,方言点缀,加深了影片感染力。影片以红旗渠的今昔为主线,以艰苦创业和幸福生活两条线索交替推进,更加深了我们对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理解,尽管红旗渠已经历了近六十年的洗礼,但她仍坚如磐石,风采依归,走出故乡的红旗渠的儿女们遍及全国和世界各地,名人如流,他们继续在用红旗渠精神书写着各种最美的画卷,他们永远是红旗渠精神的传人和翩翩美少年!
B. 《红旗渠》观后感
近几天追了一部电视剧《红旗渠》,里面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听说有些人物是有真实原型的,又从心底里升腾起一种敬佩之情。
首先是林书记(林捷)。他是一位敢想敢干,有计划有头脑的“实干家”。他想重新安排林县山河的决心坚不可摧。他为筹谋解决林县缺水问题做足了完全准备。如几年前就把水利工程高材生“挖”到林县。提前备足粮食,在红旗渠正常开工、个别地区出现粮荒灾情的时候,不但自己不用别人接济,还能支援别人一千万斤的粮食。他还是一位有担当的干部。无论是红旗渠施工期间出现险情、事故,还是上级领导问责、调查,他都挺身而出,保护着自己的同事,维护着人民群众的利益。
其次就是技术员吴念祖。说到这个人物,立即在脑海里蹦出两个字:悲苦!本来高效毕业的人才,会有很好的生活和政治前途,但是了解到林县这里的缺水的情况,看到老百姓的疾苦,决心扎根这里,完成红旗渠这一伟大工程的设计。在等待引漳入林工程启动的数年内,他的内心是何等的难熬,特别是失去了爱妻之后的孤独、悲楚,他都一个人扛过来了。在红旗渠建设最关键的时候,母亲又不幸去世,他那忠孝不能两全的纠结是何等的痛苦!在他面向老家的方向给去世的母亲磕头的时候,他选择了为了人民的利益留下来。可是天公不作美,他还是在一次施工遭到塌方的时候英年早逝了。但是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了林县人民的心里,特别是活在了水莲的心里。
水莲我觉得是个命苦的人。她的母亲因一罐水上吊死啦,所以水对于水莲有着特殊的意义。无意中,跟吴技术员有了接触,了解了他的一些事情,便在心中萌生了对吴技术员的爱意。为他做鞋,他说“不合脚”,就做好多双,还说:总有一双合适的。她省下自己的口粮给他,怕他吃不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在这场爱情马拉松中看到了希望,但是吴技术员却……
这部电视剧里有很多跟水有关的名字也挺有意思的:水生、水旺、水莲、盼水、河娃、大海等。
从这部电视剧里让我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困苦,但更多的是人们那种不怕苦、不怕累,为了生活敢拼敢干的劲儿值得传承发扬!
C. 红旗渠,有着怎样的盛世悲歌
红旗渠遭到了自修建以来最大的一次人为破坏,有将近十米的红旗渠渠壁被人砸开,湍急的水流从砸开的缺口不断涌出,导致缺口周边村庄全部被淹,百姓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到了极大的威胁。
不仅如此,从1997年开始,修建几十年后红旗渠却遭遇断水尴尬,最长的一次竟然断流时间超过了七十天。
想当年红旗渠建成的时候,林县百姓以为可以一次性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的难题,到后来红旗渠出现断流,不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
但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虽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困难,在红旗渠精神的指引下,林县的百姓一定还会像修建红旗渠一样,重新想出解决水资源短缺难题的好方法,只是可能时间会久一点,困难会多一点,但是我们应对此充满信心。
D.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这部电影,以修建红旗渠为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修渠人石天林身上的感人故事。当年他修红旗渠的时候,为了救人而被困;为了修渠而失去心爱的姑娘;老年时随儿子移居海外,听闻杨贵书记逝世消息而归心似箭,回到家乡,重走红旗渠的故事。
观影时,我听到了一句让我十分心痛的话:林县人一辈子, 只洗三次脸,出生时洗一次,成亲时洗一次,死后再洗一次。我百思不得其解,细细一想,又恍然大悟!这不正真实地反映了林县人民当年缺水、盼水的情景吗?
人定胜天,杨贵老书记高瞻远瞩,引漳入林,带领大家摆脱了缺水的窘况。虽然现在的我们都有水了,水在大家的眼中已经不再稀缺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先辈为了修渠付出的鲜血和汗水,在此我提倡:珍惜每一滴水,从我做起!
观影过程中我好几次落泪,其中一位英雄的共产党员杨书记,在百姓的生死面前,抛开了修渠、抛开了进度,只为了“生命无价”那个初心。
在当代,李市长在别人说你是领导你别上鹰见愁时,她坚毅地说出了:“生命无价,共产党员就意味着对百姓的奉献和牺牲。”正是不忘人民这个初心让两代共产党员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人民的生命,老书记的泪水、李市长的坚毅让我看到了共产党员对林州这片土地热烈的爱!”
新时代的红旗渠的精神是什么?那就是奉献和牺牲!作为红旗渠的传人,我将继承先辈们的精神,讲好红旗渠故事,传承好红旗渠精神!
(4)电影红旗渠观后感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是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一锤一钎一双手,历时十年,从太行山腰悬崖峭壁开凿了长1500公里引漳入林的人工水渠“红旗渠工程”,被后人赞颂为伟大的“人工天河”。
在当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林县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 。
他们用十年的青春和汗水创造了中国的骄傲,世界的奇迹。他们不仅仅引来了珍贵的水源,更是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现实里的红旗渠解决了林州地区的水源问题,红旗渠工程更是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林州人创造的奇迹。
E. 天渠观后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天渠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看电影《天渠》,我的内心一直被深深地感动着。始终记得,一个苍老的身影定格在山间,像清晨的阳光不知疲倦;像傍晚的落日,余晖洒满天际……
时代楷模黄大发,愚公精神谱新曲。黄大发老支书花了整整36年的时间只为修好这一条渠。没有技术,他去学;没有资金,他去筹;没有运输车,他就去找;悬崖边上没人敢下,他第一个上……这就是我们的黄大发老支书,顶天立地。“活一天就干一天”,铮铮誓言,响切云霄;此情此景,无比动容。
我感动于那份执着,只觉得每次重温,泪水就会忍不住夺眶而出。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什么?是让他们看得见绿水青山,看得见白云蓝天,看得见碧草小溪,看得见雪域高原……还是让他们在有限的文本中打圈圈? 我们不断追问。
一路修行做教师。在这条路上,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学会“蹲下身子看学生”。我们要给每一个学生关怀和鼓励,如黄大发老支书一样有着坚定而又执着的信念,播下希望的种子。
教育就是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长成他们应该有的生命姿态、尊严和价值,无论是参天大树,或者遍地野草;无论是芬芳玫瑰,或者无名小花,都要做到心中有生、心中有责,用“一辈子,一件事”的坚守与实干,镌刻着光荣与梦想。
从你的全世界走过
你我相逢在璀璨的夜空
你守望初衷的身影
在缀满露珠的山头竞相绽放
你倾尽所有
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你,不老的身姿
温暖我潮湿的信仰
周末,我看了一部令人感动的电影─《天渠》。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山村的村支书黄大发为群众解决吃水问题而耗时三十六年,翻过三座大山,穿过无数险崖,修建了一条全长9600米的伟大水利工程─红旗渠。其中党员黄大发那种坚韧不拔,临危不惧的高大形象深深地震撼了我,令人不由感叹:是怎样的信念让他坚持了三十六年尽职尽责?又是什么样的精神使这样一位老人修建出如此伟大的工程?
电影中,有一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在水渠修到擦耳岩一段,因为下面就是万丈深渊,所以连很多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不敢下去打炮眼,而已是花甲之年的他却要下去,人们也不曾一次的劝他:“你已经不是当年修红旗水利的年纪了,放弃吧!”他却义无反顾,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勤恳为民,开山劈石,志拔穷根。
影片中红旗渠的建成,群众的支持是一个重要方原因。从异口同声的反对,到砸锅卖铁去补一万元资金缺口;肖大能从封建迷信到积极肯干,这一切的信心都来自于黄大发,是他的顽强拼搏精神打动了他们,以至于连他的女儿都为资金缺口出一份力。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黄大发工作中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像电影中的'一样,红旗渠是拼搏来的,是奋斗来的,对于我们来说,学习上拼搏进取,生活上积极向上,这就是我们所能做的最好的拼搏。
《天渠》讲述了黄大发几十年如一日。在艰难困苦面前选择希望,通过知识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渠实现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
他是山神?
他是当代愚公?
不他只是从平凡真实中走来的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一个在风雨兼程执着坚守和战天斗地中完成一个共产党员承诺的老人。
有这么几个片段,让我感动,且印象深刻:
年轻的黄支书带领着群众因没有专业的挖沟、修渠知识,被一场大雨冲成了烂泥沟。没有知识就改变不了命运,但他并没有放弃,他选择了希望,连20公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的他,决定去水利站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不比年轻人差反而比年轻人更卖力,最终做出了设计方案。这个片段,让我深刻的体会,一点,有知识可能改变不了命运,但没有知识绝对改变不了命运。
挖沟修渠需要大量的经费在这种困难下黄支书,想到了政府。他打报告给县里,县里高度重视草王坝缺水问题,协调了各乡的水利预算款凑齐了6万元的工程款,但是扶贫不等于分钱,还需要村里的群众凑集资款。一家200元成为草王坝村民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这时候作为党员的黄之书,拿出了自己的棺材本,她女儿拿出了自己的嫁妆钱,在悄声无息中村民们一个接一个的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砸锅卖铁凑取的,最后的1万块钱,感受到要想克服困难的群众与政府是密不可分的,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超级英雄。
影片中,唯一遗憾的可能就是黄支书的女儿黄彬彩因病去世了,黄彬彩无疑是家里最理解父亲黄大发的人了,她支持父亲的每个决定,他懂父亲的大爱,懂得父亲无私奉献是为为的是谁。父慈女孝,可是黄支书作为领头人,不得不顾大家而不顾小家,当天渠造成时跪在,而墓前的黄大发,再也忍不住对女儿的思念,对女儿的爱也在这一刻喷涌出来,失声痛哭起来,去渠的成功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
在我看来要根据图评论。靠的是知识是群众、是政府、是领头人、还有家里人的支持。这几个一个都不可以缺。
不干,一点希望都没有;
干,还有一丝生机。
在困难面前,我们决定选择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