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王城往事电影观后感

王城往事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3-12 00:08:28

Ⅰ 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优秀范文【1】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阅读了余秋雨《千年一叹》这本书,从此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这本书,在也放不下了。这本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开阔的视野,显示了一个千姿百态的世界,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对历史和文明更深层次的思考,感触很多,时而警醒,时而心灵震撼。

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路途艰险,困难重重,但是他们却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愿意投入肢体历险和精神历险。恐惧被震惊所掩盖,被疑问所代替,他们更愿意脱去手套去抚摸人类文明,去苦思避免古代文明崩塌代价的答案。

这本书以游记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拉克等国灿烂的古文明,我紧跟随余秋雨的步伐也开启了我的文明之旅,去探索闻名于世的文物古迹,感受千古魅力,同时也兴起了一阵对古文明的叹息,有对它们拥有久远历史的赞叹,有对它们不可思议创造力的惊叹,有对它们悄然无息走入历史的感叹,有对它们今不如昔的悲叹。它们经历了从辉煌到微弱再到衰败,而我们中华文明的运行轨迹,却为什么能避免整体性的崩塌,能一直保持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在中国,我们能书写已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我们能用流传了几千年的语言交流,我们能去踏访几千年前古人留下的足迹,我们能不卑不亢的保有我们的文明。

人类是文明的创造者也是毁灭者。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不能免俗,厮杀还在持续。血腥的战争伴随着文明的毁灭,人类正在重蹈覆辙。和平是我们所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放弃的,人类啊,认识你自己吧!

希腊,这个承载古代文明的早期摇篮,有太多的记忆。古代好战尚武、政治保守的斯巴达人拖垮了繁荣进步的雅典文明,以战争推动工艺文明,得不偿失,使一度强悍的迈锡尼显得那么局促和单调,成为了一个干涩无味的悲剧。现代崇尚闲散第一的希腊人,逐步走向了疲惫和慵懒,已跟不上现代世界步伐反被现代文明所遗落。奥林匹亚将健康理念纳入希腊文明并被全人类普遍接受,是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它们有关人的完整理想,是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聚集在一起,现在我们依然用它们的基础思想去思考,把它们的人体雕塑作为触不可及的标本,奥林匹克是永恒的世界坐标。令人畏怯的巴特农神殿,伴随自己的辉煌一去不复返,只能带着悲怆的记忆矗立于衰草残阳,巴特农神殿遭遇了来自野蛮的摧残,精华雕刻被送进了伦敦的英国博物馆,“我希望巴特农文物能在我死之前回到希腊,如果在我死后回来,我一定复活。”已故文化部长的话语令人动容,包含着一个文明古国最后的尊严。克里特岛,这个欧洲文明的源头,以一个巨大的未知背景让希腊文明永久的具有探索色彩,使人类不断地开拓未知世界。

埃及,曾经的繁华文明因过度靡费,现在已体力不支而荡然无存,以至于至今还未找到复兴的文化基点。金字塔,这个一来就成熟,临走还是它的古文明,肩负了太多的历史包袱,承载了太多的历史疑难,而又无法爽然解读,也无法追根溯源,只能根据考古学家在废墟间爬剔的冰山一角去讲述,只能去等待更遥远的后人去解读。如同余秋雨所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无法解读是埃及文明的悲剧,而最大的湮没不是书籍的亡佚,而是失去对其文字的解读能力。象形文字、金字塔、木乃伊、哭泣的门农石像和完美的女王祀殿,在一次次的文化浩劫之后,在被无情的岁月和贪婪的黑手糟蹋之后,我们再也无法解读象形文字、解读埃及。而中华文明却延续了,秦始皇让中国历史活了下来,文字的统一使我们在当今还能去读几千年的古书,这是其他文明都不敢想象的。

以色列,犹太人历经险阻建立起来的精神家园。为了建立这个国家,为了民族解放,犹太人不惜一次次大迁移,不惜背井离乡去外流浪。但他们只要落脚就能快速创造出一个优于别人的生态,也许是因为这个民族太优秀,命运的不公平总是将巨大的灾难降临到他们身上,杀戮、奴役跟随着他们,驱使他们去流浪,犹太人的遭遇依然是人类良知深处的'一大隐痛。而现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对峙和敌视还在持续,水火不容,局势令人担忧。在伊拉克,永久辉煌的人类文明史的巴比伦古城却是以“复制古迹”示人,古建筑已被摧残的所剩无几。

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历史,每每回想,都忍不住有一种沧桑的愁绪。多少王朝,经历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生生不息。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一去不复返,留给世人的是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历史,就像前方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千年一叹,就像歌中所写:“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千年走一回 ,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磐的凤凰再飞翔,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千年一叹,是谁在悲叹,是古哲人,是法老人,还是信教人,抑或是这些文明的民族和灵魂,当残破已成现状,寂寞已成心态,遗忘已成常态,那阵叹息也只能成无奈。合上书页,觉得身心一同接受了一次洗礼,好似涅盘后的重生。

千年一叹读后感优秀范文【2】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文明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作者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生活和游历的细节中展示了人性的魅力。从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因为世界是精彩的,同时也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因为我们拥有的是宝贵的。我们的人生相对于人类的发展是短暂的,有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消失,而有些人却留下了痕迹,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现在的经历可能会很快被淹没,后人可能不在会记起我们,但我们的确应该为后人留下些什么,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珍惜,应该努力,无论后人是否能记得我们,我们都将为自己骄傲。也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

《千年一叹》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粗看它是作者游历多国的日记,但在深层次它不仅能够带给我们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时也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促使我们对自己进行反思。读完本书后,我感到受益菲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短文。

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也无法理清。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没有末,没有了目的没有了方向。历史是家,是广阔天地里的一座朴素坚硬的石头房。没有修饰,没有点缀,是我们远航时挂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文明已经衰落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我们在总结,在回忆,在悲祭我们的祖先。随后毅然走上脚下的路,顺着他们的脚印一步步走下去。

千年一叹读后感优秀范文【3】

《千年一叹》是本日记,记录余秋雨先生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经历,为了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如他所说: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重拾历史,总有一份挥之不去的苍凉感,独语苍凉,在苍凉中独语,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一千年走一回,却又阵阵叹息声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为寂寞,当神庙已经破碎,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叹息声也只成为无奈。

当翻开《千年一叹》,仿佛开启了我的旅程的大门,跟着余秋雨先生,探索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历史的翅膀最终没有穿越岁月的阻挡,在经历夜色的浓重之后,变得支离破碎,支撑着记忆中千年神话的情节和意境,艰难而执着,如蜗牛爬过的痕迹。

希腊是旅程的首站。抵达希腊时,看到辉煌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它,早已退出争夺辉煌的竞赛,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占据了整个瞳孔,希腊文明的中心是雅典,则它的背景性土壤理所当然是伯罗奔尼撒半岛,它地域广阔,生态落后。其中斯巴达人更是好战尚武,政治保守,把1个发达、进步、繁荣的雅典给活活拖垮了,这便是一切文明难以摆脱的悲剧,虽然太多的征战和杀戮让王城也沦落为1个堡垒,但是它们留下那个永恒的坐标———奥林匹亚,它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集合在一起,并且延续着历史血缘,传承着文化伦理。

从希腊跨越到埃及,历史的车轮带着我们又去丈量这个文明故地的漫漫长途,大的三座、小的若干座的金字塔,还有那尊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雕像,让我觉得人类还是非常无知的,敬仰中,心中疑问成堆:如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用什么工具?靠什么方式搬上去?建造这庞大的建筑需要多大的人口基数?种种问题人类全然不知,更神奇的是,现在从金字塔测得的各种数据吻合得不差分毫,面对这一串串问号,不由得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古埃及人的伟大,不过正因为这一连串问号所以吸引着一代代的后人前来膜拜、探索,去试图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还有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提到这些国家,也许脑中就会想到火药库,虽然它们的古文明也毫不逊色,波斯文明,巴比伦文明,居鲁士和大流士两位君主等就是最好的历史的证明,可是现在呢?留给后人的更多是战争、杀戮、驱逐与奴役。犹太民族是古老而特殊的民族,但他们却遭遇着种族灭绝的劫难,二战期间被德国人屠杀了六百万,其中一百五十万是犹太儿童,真是令人揪心的数字。这些地方压集了太多的历史情感和宗教情感,使这些地区空气令人难以呼吸,长久以来各种原因所形成的巨大仇恨,使它们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但愿他们都应该多一点遗忘,让往事如烟,然后搁置情结,用现代政治智慧设计出最理性的方略,只有把遗忘的遗忘了,历史才会从细密的皱纹里摆脱出来,回复自己刚健的轮廓。

Ⅱ 江照黎明王城在电脑里发现了什么

江照黎明王城在电脑里发现了李慕楠遇害的视频。因为这段视频是苏睿用来威胁梁贺禹的证据。

其实王城接近李晓楠的目的只是为了替自己的妹妹王念报仇,王念之所以会变成如今的模样,完全是因为当年梁贺禹的伤害,所以他在得知梁贺禹是李晓楠的姐夫时,就想办法开始接近李晓楠,直到苏睿死后,王城想要从李晓楠的电脑中找到关于梁贺禹的消息,但却意外的发现了一段视频。

江照黎明王城的剧内分析

饰演王诚的白客。整部戏里,白客的演法是较为朴素的。关键的戏点,也往往是一些不经意的眼神戏,并不外放,但给人的印象却很深刻。

很多人都提到“对他垂直入坑”,因为相比白客之前的戏路,以及本剧里的其他角色,白客这次的表演有种处在“中间地带”的暧昧感。他很安静,身上仿佛带着被往事压抑着的麻木感。同时他也很鲜活,心里有股不顾一切的劲,但并不轻易在旁人面前显现。

王诚这个角色,背后有着诸多迷雾密布的秘密。为了保护李晓楠,他又活得非常克制。白客演出了王诚性格内部的稳当、内敛,同时也演出了他的善解人意、暖心。冷与暖,不同的两面,在王诚这个角色身上彼此相融。

Ⅲ 中国通史第五十集的观后感200字左右

刊头作者/广西青年诗联艺术家 韦代森
唐太宗言: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历史不仅关乎历史观、知识面、谈吐气质,更关乎人生观、眼界和格局。
学习历史,就好比行走在悠悠三千年历史长卷中,读故事、鉴人物、品智慧,自然能得丰收。
《中国通史》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


解说词
第二十集:郡国并行
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
历史的车轮飞速旋转,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5月,刘邦战胜项羽,在六位诸侯王的拥戴下,刘邦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在进行新王朝统治的顶层设计时,汉朝君臣选择基本沿袭秦朝法令制度的做法,史称汉承秦制。然而,有一种制度却没有照搬承袭,它就是秦王朝所全面实行的郡县制,与秦朝不同,汉初统治者采取了郡县与分封并行的体制。但是,这一体制却给汉初政权的稳定埋下了隐患。专制皇权和诸侯王之间的权力博弈撕裂了盟友或血缘关系的纽带,以及弥漫着腥风血雨。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高规格的凭证:丹书铁券,用铁铸造而成,上面的字铸成红色,铁券上刻着誓言。在汉朝初,铁券上信誓旦旦的刻着:使黄河如带,泰山如砺,汉有宗庙,尔无绝祀。表明汉王朝将永远承认诸侯国,诸侯王及其子孙也将永远效忠汉朝廷。公元前202年,刚成为汉朝皇帝不久的刘邦,为了巩固统治去笼络功臣,就以丹书铁券的形式与七位异姓诸侯王盟誓,表明只要汉王朝的江山在,就会让诸侯国永不绝嗣。丹书铁券一分为二,由皇帝和受封者各执一半,代表着皇帝给诸侯王的至高承诺。这七个诸侯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由于他们均非皇室刘氏,历史上称作异姓诸侯王。

函谷关是秦汉时期最为著名的一个关口,在刘邦统一天下后,这里成为了刘邦和诸侯王统治势力的分界线。刘邦虽然身为皇帝,但其直接统辖的地区只有函谷关以西,以首都为中心的关中十五郡采用全面郡县制,中央统治透过郡县直达地方乡里。函谷关以东的广大关东地区,全部分给七个异姓诸侯王,诸侯国虽然接受汉王朝的统一管理,但拥有很大的行政、司法、军事权,是一个高度自治的独立王国,其实力足以与中央朝廷相抗衡。

卜宪群:汉初的时候,面临政治制度的选择,要么是单一的郡县制,要么是郡国并行制,但是刘邦最后是选择了郡国并行制。这里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是我个人认为客观的原因可能更大一点,就是他没有办法,他必须只能够采取这样一种制度,才能够维持一个表面上的大一统的这样的局面,才能够获得他这个皇帝的称号,得到更多的人的拥护。
秦汉之际,各大军事集团并立,逐鹿中原,刘邦出身卑微势单力薄,要想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七个异姓诸侯王在当时均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刘邦必须争取的盟友和辅佐。裂土分封,不仅是刘邦争取他们的手段,也是他们拥戴刘邦对抗项羽的前提。
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与项羽决战,约韩信、彭越合击项羽,因为刘邦没有分封他们为王,两人都按兵不动,导致刘邦大败,刘邦审时度势,封他们为王,两人才率军前来,共同打败项羽。因此,分封异姓诸侯王,对刘邦而言,实为无奈之举。

张小锋:那么刘邦后来又在楚汉战争当中战胜了项羽,在这个战争过程当中呢,他为了团结能够团结的力量,争取很快地战胜项羽,所以说,他也无奈地不同时机地采取了分封的办法,来巩固自己,壮大自己。
然而,由于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势力太大,很快成为汉王朝的巨大威胁。刘邦登基仅五个月,便发生了燕王臧荼谋反事件,刘邦亲率大军平叛,臧荼的实力在七位诸侯王中并不突出,因此,刘邦仅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顺利平定叛乱。臧荼的势力刚刚被削平,又有人告楚王韩信谋反,这令刘邦刚刚放松的神经又绷紧了。韩信,为汉初三杰之一,是楚汉战争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家,为刘邦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韩信造反,刚刚建立的汉王朝,将面临致命的危险。
张小锋:有人告韩信造反的时候,首先呢,对刘邦来讲感觉到很恐慌,但是,刘邦心态是什么呢,他是宁信其有,勿信其无,因为,他对韩信的猜忌,或者忌惮是由来已久,不是一日的,所以说,当别人告韩信造反的时候,他就一定就会去剪除他。
这里是河南省淮阳县城区的一座普通的桥,名叫平信桥,虽然历经多次重修,但2000多年来,它的名字从未更改过,之所以叫平信桥,是因为传说这里是刘邦逮捕韩信的地方。当时,刘邦最终采纳陈平的计谋,假托巡游云梦泽,在韩信来此拜谒时,命武士将其抓捕,刘邦不忍心将韩信处死,将其贬为淮阴侯,置于京师自己眼皮底下严加控制。

卜宪群:刘邦对韩信不是很信任的,从他一再迁徙改封韩信,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当然,韩信是否真正的谋反,史家的看法也不一致,但是刘邦是一定要把韩信消灭,这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当然,当年也一同打江山,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也是刘邦心里面非常清楚的。
在古代中国,分封制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而全面的郡县制,却只在秦朝实行了十几年时间。全面郡县制虽然能使中央高度集权,但看似无比强大的秦帝国仅仅15年就迅速灭亡,汉初君臣不能不对秦朝实施的全面郡县制产生怀疑。他们试图在郡县制与分封制中找到平衡,使大汉王朝长治久安。韩信被废为淮阴侯后,除掉了刘邦一大块心病,但接下来,他该如何处理韩信统领的楚地呢。韩信被抓之后,刘邦在一位大臣的建议下,将楚地和关东其他一些地方分封给皇室子弟,把自家人安插在异姓诸侯国之间,与异姓诸侯王抗衡。这年正月,刘邦封堂兄刘贾为荆王,王五十三县,弟弟刘交为楚王,王三十六县,哥哥刘喜为代王,王五十三县,庶子刘肥为齐王,王七十三县,同姓诸侯与异姓诸侯形成犬牙交错之势,力量大致相当。

张小锋:这样的话,可能还是有一个历史的这个惯性里面,第一,分封这种体制是一直在执行,另外他是在剪除了异姓诸侯王之后,他认为异姓诸侯王之所以会背叛他,是因为他们不姓刘,跟自己不是同心同德,所以说他认为刘姓子弟比较可靠,同时,可能他意识当中他还认为一旦大汉有难的话,还是分封那些诸侯王来维护大汉,可能这个还是很关键的,所以就诞生了同姓诸侯王。
风暴从北方席卷而来,又一场战争即将爆发,匈奴冒顿单于趁中国内乱,迅速控制了塞北蒙古草原,并向南侵犯中原。公元前201年,匈奴攻打诸侯国代国都城马邑,面对匈奴人的强劲攻势,韩王信投降匈奴。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北伐韩王信及匈奴,然而,由于轻率冒进,在平城白登山竟被匈奴四十万精兵团团包围,险遭丧命,七日后才侥幸脱险。
赵王城遗址公园
这里,曾经是赵国的都城战王城,公元前199年12月,刘邦回师长安,路过这里,赵王张敖是刘邦的女婿,娶了刘邦和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对于此次刘邦驾临,张敖甚是恭敬。

申有顺:刘邦这个人呢,非常的傲气,架子非常大,所以处处摆架子、鄙视,在这个情况下,赵国下面一些大臣和相看不起他,当时赵相叫做贯高,还有个大臣叫赵午,就看不惯刘邦的作为,我们气不平,咱们为打天下、出生卖死,最后他当皇帝以后就这么来看咱,不如咱们把他杀了。
贯高等人决定在刘邦上厕所时刺杀他,由于刘邦决定突然离开,躲过了一劫。次年,刘邦将赵王张敖贬为宣平侯,改封自己的儿子代王刘如意为赵王,赵国依然没有平静。公元前197年九月,赵相国陈欷[xī]发兵反叛,自立为代王,刘邦率兵征伐,离京前,命韩信、彭越跟随自己出征,不料,韩信彭越像当年刘邦与项羽决战时一样,再一次称病不从,这件事令刘邦耿耿于怀。此时,有人告发,淮阴侯韩信与陈欷勾结,要趁刘邦不在长安之际,里应外合袭击留守的吕后和太子刘盈,在刘邦率兵平叛时,长安宫中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这一幕的主导者是刘邦的皇后吕雉,她与相国萧何合谋,谎称刘邦已杀陈欷,骗韩信入宫道贺,将其抓获。萧何本以为吕后会先关押韩信,等刘邦回朝后再做处理。没想到,吕后露出狠辣的一面,不仅立即在长乐宫钟室将韩信斩首,而且,夷灭韩信三族。顿时,朝野上下,阴风惨惨,韩信,这位刘邦昔日的盟友,最终成为刘邦内心当中最大的威胁人物,在政治的需要下,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当年赐给韩信的丹书铁券也已形同废纸。

韩信在被刘邦抓捕时,就曾仰天长叹,果如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韩信这位一代枭雄,以这种方式结束了他的生命,但他的故事,却并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终止。在他的家乡淮安,至今仍能随处可见闻到许多与其有关的纪念性的建筑和传说,他的一生业绩,至今仍被无数人所传颂。
而与韩信同时称病的彭越也未能幸免,最终也以谋反罪被砍头示众,身体剁成肉酱,分给诸侯王。韩信、彭越一个个被杀,淮南王英布心惊胆战,当他接到彭越的肉酱时,担心自己也落得这样的下场,促使他最终选择反叛。英布认为汉将中,只有韩信、彭越是他的对手,但这两个人都被刘邦杀了,而刘邦年老患病,不可能亲自出征,所以英布有恃无恐,很快攻陷荆国。汉王朝又一次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危急关头,刘邦不得不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远征,公元前195年冬十月,刘邦在蕲县西大败英布,英布逃至番阳,被当地人所杀。然而,刘邦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被流矢击中,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从公元前202年起,一直到公元前195年,长达七八年的时间,刘邦的主要精力就用在了铲除异姓诸侯王上。他分封的七个异姓诸侯王,臧荼、韩信、彭越、英布被杀掉,张傲被废为列侯,韩王信逃到了匈奴,这些人,曾是他的盟友,但是为了王朝的利益,刘邦抛弃了情谊,就连后来被封为燕王的卢绾,他是刘邦最亲密的发小,但也因被告造反,受到大军征伐,被迫逃往匈奴,异姓诸侯王中,仅留下一个实力最小的长沙王吴芮。与此同时,刘邦企图以血缘关系来维系王朝,陆续分封齐王刘肥,吴王刘濞,代王刘恒等刘姓子弟为王,相比于异姓诸侯王而言,刘姓诸侯王所占地盘更为广阔。
这是沛县流行多年经久不衰的戏曲《大风歌》,歌词的作者正是曾经在沛县丰邑中阳里生活过的刘邦,刘邦大败英布回师途中,路过家乡沛县,隐约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决定留宿几日,设宴款待父老乡亲。时光仿佛倒流,家乡的风景并未改变,而自己已经苍老,看着眼前熟悉的一切,回想起十几年峥嵘岁月,刘邦感慨万千,不禁感慨悲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罢,已是老泪纵横。刘邦临死前,他与大臣杀白马,歃血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如此,刘邦似乎可以放心了,他所建立的汉王朝可以稳定的发展下去了。

张小锋:行白马盟誓,非同姓而王者,就是天下共击之,他定了这种誓约,希望就是刘姓政权能够永远延伸下去。
公元前195年5月,刘邦和吕后的儿子,十七岁的刘盈成为新皇帝,即汉惠帝,吕后被尊为皇太后,惠帝为人善良柔弱,与性格强悍的母亲吕后相处,自然居于下风。因此,在位七年期间,朝政实际掌握在性格强悍的吕后手中。
1999年,考古人员在山东章丘洛庄发现了第一代吕王吕台的葬墓,陪葬坑里不仅出土了吕大官印、吕内史印和吕大官丞三种吕国的官属印章,而且出土了大量刻有齐字样的铜器和漆器。经考古研究,这些物品应是齐国制作的,是刘姓齐王为讨好吕后而主动进贡的。
崔大庸:在吕后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87年,那么曾经分封了六个诸侯王,其中就有吕国,吕国是吕后的侄子,那么她把他直接封到了这个,把济南原来的济南郡割出来,作为吕国的地盘,那么把济南就作为吕国的国都,也可能是由于到时候,吕后的这个威望和她的这个势力比较大,所以大家巴结吕氏集团比较多,所以说给了他很多东西。
在距洛庄800公里以外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珍藏镇中国现存的唯一一枚汉代玉玺,而它的主人正是吕后,当时吕后就是用这枚印章,分封了众多的吕姓诸侯王。因为当时汉王朝的最高统治权被牢牢地掌握在吕后手中,开太后临朝听政之先河,汉惠帝死时吕后已专政五年,她立年仅15岁的刘恭为少帝,自己临朝称制,大封吕氏族人为王。

卜宪群:吕后她亲自听政以后,比较明显的倾向于照顾她这个吕氏家族的利益、政治利益,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很多不满,这个在她活着的时候还能够被压制,那么等她一旦死后,一些吕氏和大臣的矛盾就会激化了。
公元前180年7月,吕后病死,历史再一次出现转折,临死前,吕后令吕禄统领北军,吕产统领南军,告诫二人,当年高帝平定天下,与大臣们约定,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如今,吕氏为王,大臣们内心肯定不服,一旦我死,皇帝年少,大臣们恐怕要发动兵变,你们一定要率领军队保卫皇宫,而不要送丧,被别人所制。直到咽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吕后仍惦记着保住吕家的地位。然而,她刚刚死去,齐王刘襄即联合刘姓诸侯王起兵反吕,长安一片紧张气氛,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设下计策,夺取南北军,诛灭吕氏,废掉吕后所立的另一位少帝刘弘,迎立刘邦中子代王刘恒,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 (前202-前157)
这是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随葬坑出土的数千件彩绘兵马俑,曾担任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馆长的王凯,参与了楚王墓的整个发掘过程,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一有时间都会来此看看,因为这里凝聚了他太多的情感。

狮子山楚王墓
1984年,一个施工队不经意间发现了这个随葬坑,坑内出土了数千件彩绘兵马俑,陶俑手中所持多为象征性的兵器,是汉初分封的楚国军队的模型。当时,诸侯王的权势可见一斑,陪葬坑发现以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墓穴在哪里。这其实也是王凯心中的疑问,经过多方挖掘,一时间都没有找到。机会总是留给最努力的人,王凯走遍了这里的每一个角落,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了然于心。最终,300米的距离,王凯走了十年的时间。这座汉代诸侯王墓穴的面纱终于被揭开了,就在距离葬坑300米的地方,王凯发现了墓穴,该陵墓藏于狮子山,海拔54.3米的主峰腹中,气势恢宏,南北总长117米,凿石量5100余立方,墓室面积850平方米,狮子山楚王墓的发现再现了汉初同姓诸侯王的强大实力。

文帝三年,济北王刘兴居起兵反叛,文帝六年,淮南王刘长叛乱,这两件谋反事件,虽然都没有造成大的混乱,但靠血缘关系结成的分封制显现出巨大的弊端,新的危机正在扩大。
张小锋:吕后的问题解决了之后呢,又出现新的问题,那就是同姓诸侯王势力坐大,中央无法去控制它,所以,地方就是诸侯王势力的发展,和中央王权之间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最后一旦激化那就非常麻烦,所以说,此后的政权就围绕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同姓诸侯王,这使在吕后之后的统治者,就是说文帝首要面临的问题。
贾谊曾担任长沙王太傅,他是汉文帝时的卓越人物,他虽然很年轻但才高八斗,尤其对国家大事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向汉文帝上了著名的《治安策》,阐述国家长治久安之策,尤其对当时分封制给汉王朝带来的巨大隐患作出分析。

张小锋:当时贾谊分析,当时的同姓诸侯王的情况,他是这样分析的,他说现在的汉朝就像得了一个手足重症病的病人一样,他的小腿粗的跟人家腰一样粗,他的脚趾粗的跟小腿一样粗,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治疗,那即就是扁鹊在世,也很难医治。所以,他的意思就是说,现在赶快对这个同姓诸侯王要进行抑制他的势力,削弱他的封地,所以,提出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
对贾谊的建议,汉文帝深以为然,但认为时机还没有成熟,并没有马上采纳,汉文帝坚持将清静无为的国策放在首位,尽量不发生事端、不扰民,使国家在经过长期战乱纷扰后能恢复生机,渐渐兴盛。
公元前168年,贾谊年仅33岁就去世,称得上汉王朝的一大损失。不过有一位青年才正俊脱颖而出,他就是太子家令,人称智囊的晁[cháo]错。公元前165年,晁错上书,建议削藩,也就是削落诸侯王的势力。当年,齐王刘则死,无子,文帝借此机会,于次年重封齐国、淮南国时,将齐一分为六,淮南一分为三,履践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策。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太子刘启继位,是为景帝。景帝继位后,晁错得到进一步重用,提出许多改革措施,公元前154年,晁错再次建议削藩,上书洋洋三十篇,其主要矛头直指吴王刘濞[bì]。

西汉中期形势图
卜宪群:晁错认为诸侯王,你削他,他要反,你不削他,他也要反,所以他就极力劝景帝要削藩,加强巩固君权。景帝实际上也是没有完全听取他的意见,只是采取了一系列很小的一部分措施,但是激起了诸侯王的强烈的反弹。

史奇刚:我们象山采盐历史那个悠久,从那个汉朝已经开始生产盐了,将近2000多年的历史。
史奇刚是象山传统制盐方法的传人,2000多年前,吴王刘濞就管理着今天象山地区,吴王刘濞是刘邦的侄子,在诸侯王中实力最强,吴国东面临海,可煮盐牟利,境内有铜山,刘濞派人铸铜钱,号称吴钱遍布天下。
此时,其它各诸侯王也纷纷扩张实力,景帝顾虑重重,深怕一招不慎,招致不可收拾的后果。刘濞知道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于是,悄悄联络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国,准备起兵反叛。当时,朝廷削落吴国封地的诏书一到,刘濞率先在广陵起兵,打出诛晁错的口号,诸侯纷纷响应,史称七国之乱。
一时间,战争的硝烟弥漫着全国,尽管汉景帝已有所准备,然而,七个诸侯国同时反叛,这显然远出乎他的意料,他赶紧派太尉周亚夫等将领,分兵三路出击叛军。但景帝毕竟年轻,执政时间不长,他整日坐卧不安,他在想,削藩之举是否太草率了。

张小锋:应该讲吴楚七国之乱是西汉立国以来最大的内乱,而对景帝来讲,他是作为一个新继位,没多长时间的一个君主,面临这种情况,他应该是惊慌失措,所以他能够想到的,就是尽快消弥这场战争,而当时吴王刘濞恰恰当时的口号是:诛晁错,清君侧,所以他就想如果把晁错牺牲掉,能不能消灭这场战争,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最好的,于是呢,他就接受了袁盎的建议,准备斩杀晁错。
景帝惊恐之余,接受袁盎的建议,在晁错上朝的路上将其逮捕,并立即行刑,穿着朝服在东市被处以腰斩之刑。然而,晁错之死并不能阻挡刘濞的反叛步伐,当朝廷使者令刘濞拜受皇帝诏书时,刘濞已自称东帝。至此,景帝放弃幻想,一心平叛,吴楚军首先遇到景帝弟弟梁王的坚决抵抗,攻城不下,太尉周亚夫趁机断其粮道,叛军转而进攻屯兵昌邑的周亚夫军,周亚夫坚壁不出,待叛军断粮,人心涣散,大败其军。刘濞弃军逃走,仅有数千将士随从,楚王自杀,刘濞逃到东越,东越王杀了他,将他的头送往长安,七国之乱仅三月就被平定。公元前145年,景帝下令,诸侯王不得治国,将其任用王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降低官员级别,改丞相为相,减省吏员,以和中央官区别。诸侯王权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权显著增强。
卜宪群:吴楚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汉景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削弱诸侯王的实力,一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像吴楚这些过去的诸侯王的地方,他又把它拆分为很多小的侯国,削弱它的力量。那么第二个方面,就是改革他的官秩,就是诸侯王的这些官,过去是诸侯王自己设立的,现在改为天子,就是皇帝来给他设官。
公元前142年,年仅15岁的太子刘彻,正在提前举行成人礼,因为此时的景帝已经病入膏肓,一年之后,景帝驾崩,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经过文景之治后,汉王朝已步入鼎盛时期,中央和诸侯王的实力对比,已发生全面逆转,强势的汉武帝,将对诸侯王问题做彻底的解决。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所谓推恩,就是诸侯王可以将皇帝的恩泽推广到自己的子孙,就是把皇帝分封给他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孙为列侯。推恩令一下,诸侯王的封地化整为零,变大为小,其势力进一步削弱了。汉武帝决心做最后的整顿,特意颁布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官僚与诸王交游。
张小锋:左官律就是朝廷规定,凡是在诸侯王任官的官吏为左官,汉代是以右为尊,以左为卑,从名号上来讲,凡是你在诸侯王任官的,你从名号上讲,你是低人一等。同时规定,凡是在诸侯王任官的官吏,朝廷不再录用。
卜宪群:附益法就是禁止朝中的大臣和诸侯王之间结成朋党,朝中的大臣不允许和这些诸侯王或者这些官吏相互的来往,这就是附益法,左官律和附益法实际上都是加强中央集权。
从此,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得参与国政,已与一般富豪无异。分封制终于名存实亡,扰攘百年的诸侯王问题至此得以基本解决,郡国并行也告结束。在残酷的斗争中,在新的历史阶段,当盟友、血缘都无法成为维系汉王朝的统治力量时,郡县制的优势凸显脱颖而出,经过长期的较量,最终分封制淡出历史舞台。
从此,终两汉四百余年,诸侯王问题再没有成为困扰中央王朝的心腹之患,而在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分封制尽管还一直存在,但无足轻重,郡县制已毋庸置疑的成为主流,它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与不断完善,为建立上下相维、轻重相权的行政体制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与分封制不同,作为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支柱,郡县制对维护国家统一、保障社会稳定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诗社成员(25人)
我是疯子、拙笔牛牛、马大姐、雪花飘飘、断桥、永不言弃、小锦、雨柔、柔风烟雨、简遥、暖暖、飞闻、风裳、苏御泠、夕颜寒冰、月色荷塘、小云、婷婷、冰凝儿、林郁天香、蜗牛、江西英子、吉祥花、小二、清风徐徐。(按入社时间排序)
雨巷诗社简介
雨巷诗社于2014年10月21日豫章万斌创立,社员仅23人。另有雨巷诗社QQ兴趣部落1.1万人;微信圈子【唐诗宋词天天读】1.2万人;雨巷诗社交流群230人。每月定期举办“雨巷征文月赛”“每日一对”“每周同题”等特色活动,量虽不多,但每篇作品必附评语。
雨巷诗社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诗社,没有大腕,没有大活动,更没有影响力,只有尘世中恬淡的一抹丁香。创社六年间,旨“捧一杯闲茶,读一首闲诗,度我一闲身。”非所他求,自得其乐而已。
雨巷诗社特别感谢高山大神群、中青诗联网、联都论坛、中华国粹网等等各界大神莅临其间开展文学讲座、点评活动,使小社增光,获益良多。

投稿及加入诗社QQ微信群方式:
1.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2.社长微信号:919059778
3.入选要求:现代诗歌、格律诗、词、散曲、对联,不超过15首(诗:平水韵,词:词林正韵,新韵需注明);辞赋、作品评论、诗歌理论,一到数篇不等;新诗,不超过5首。文责自负。拒绝一稿多投。

4.入社要求:需在雨巷诗社创作交流满1年以上,发近原创作品三首(篇)给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加入。
雨巷诗社创始人
万 斌:雨巷诗社社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西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中青楹联研究院副秘书长、联都论坛顾问
李观宇:雨巷诗社副社长、广东人,网名拙笔牛牛
马林良:雨巷诗社散文首席、吉林人,网名马大姐
何小梅:雨巷诗社诗词首席、重庆人,网名永不言弃
郝秀苓:雨巷诗社诗歌首席、天津人,网名断桥,天津作协会员
雨巷诗社
微信号:yuxiangshishe

雨洒文江龙纵笔;
巷回韵响鹤衔花。

Ⅳ 民乐永固城 数千年风云往事 犹在眼前

永固城遗址

临泽的昭武古城遗址

永固城附近的烽燧

永固城地处祁连山北麓,焉支山西侧,为东西交通要冲,它东接甘、凉咽喉之地的大草滩军马场,南连军事关隘扁都口,是中原通往西域道上的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它曾是月氏族的都城,汉初曾是匈奴单于王的避暑之地,故又叫单于王城,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丝绸之路重镇 兵家必争之地

民乐永固古城,坐落于张掖市民乐县东南的永固镇,距离县城12公里。

它是一座 历史 悠久的古城, 历史 上河西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都与此处相关。

初听它的名字,含义从字面上就能猜到一二,“永世坚固,固守城池”,但在几千年浩荡时光冲刷之下,如今的它又是什么模样?

7月中旬的一天,我们来到民乐县永固镇。

古城遗址在镇子边,人们为了保护它们,将农舍盖在了远离古城墙的地方。

如今,永固古城只剩下西北一隅的断壁残垣和孤立于湖边的清代土塔,似乎在证明着古城昔日的辉煌。留存的古城墙有二三米高,是古城城墙的一个角,建在一片开阔平坦的台地之上,周围是绿油油的农田。一层层人工夯筑的痕迹告诉人们,这不是普通的土墩,这是先民们靠双手修葺而成的城。当年为修筑古城而搭建的栈道、木椽的孔道依旧保留在城墙上,或大或小,或高或低。

永固古城东、南、西各开一城门,内有瓮城,四角有瞭望墩,东南角上建有魁星楼,城内偏南也有一东西方向的城墙,将城分为内外两部分。因永固城的形状像算盘,故民间称之为“算盘城”。

与永固古城隔河相望的便是八卦营汉墓群,其规模之大,堪称河西之最。登高远眺,但见古冢累累,坟草萋萋,一眼望不到头,似乎在诉说当年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从已考古挖掘的墓室中发现的壁画及出土的钱币、陶罐、木马、弓箭、弩机、铜镜等文物,也能佐证永固古城的盛衰变迁。

永固城昭武城 月氏人的双璧

2000多年前,祁连山南麓的扁都口一带,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这里世代生活着一个游牧民族——神秘的月氏族。

永固城的兴盛,第一个 历史 节点就与月氏有关,它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古代游牧民族,匈奴发迹,汉通西域,佛教东渐,都与它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在秦代,中国北方为东胡、月氏和匈奴占据,此时“东胡强月氏盛”,后来曾霸气凌人的匈奴夹在这两大部族之间,只能俯首称臣,小心翼翼地与他们修好。

早在战国后期,月氏的势力如日中天,已有“控弦十万”之众。

它一举击败另外一个活跃的少数民族乌孙,尽占了河西地区。这时的月氏主要的活动范围在河西走廊张掖到敦煌一带,永固古城作为月氏东城,与临泽昭武城(月氏西城)遥遥相望,成为月氏人引以为豪的双璧。而在这片广大的区域,水草丰美、牛马蕃息,使得月氏的势力空前强大。

然而月氏这支号称横扫草原的马背上的民族,却在与匈奴的角逐中最终败下阵来。在秦末汉初,匈奴逐渐强大起来,不仅对月氏,继而对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也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公元前177年前后,匈奴持续攻击月氏,月氏便迁徙去了伊犁河流域(史称大月氏),一些跟不上西迁队伍的老弱病残,留下来进了南山(祁连山), 历史 上称为小月氏。到西汉文帝时,伊犁河流域的月氏再次受到匈奴的打击,继续西迁到阿富汗境内的阿姆河,击破大夏,建立了大月氏国。

月氏西迁之后,永固城成为匈奴单于城。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约大月氏国夹击匈奴,但远离故土的月氏人却似乎已经忘却了这段家国之恨,此后,张骞被单于拘获滞留,地点就是此城,而一代战神霍去病出兵河西,大破匈奴也是在此城。

两汉之后,河西走廊在 历史 上的热度并没有冷却下来,而永固古城一再变化着自己的名字:前凉王张祚在此置汉阳县,又置祁连郡。北凉时叫赤泉,北魏时称赤城戍,西魏则谓之赤城,北周又改为赤泉,隋朝时名为赤乌镇。

唐时为回鹘牙帐,西行求经的唐僧也曾住过此城。而就在永固镇子中心的玉皇庙中,就塑着一尊玄奘像。

隋炀帝时期,永固城是国际化的都市

正因为河西多民族生活的多彩画卷及其经济的富庶,隋朝时的永固古城熠熠生辉,被西域人看作是河西走廊上的另一个长安,它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隋炀帝杨广。

公元609年夏天,河西走廊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空前盛事:大隋帝国的皇帝亲临河西走廊,西域二十七国郡主使臣都来觐见隋炀帝。

传说隋炀帝召开的这次彪炳史册的“万国博览会”是在焉支山召开的,其实不然。山大沟深的焉支山,没有较为平坦开阔的地方供二十七国的郡主使臣下榻,从客观环境来看可能性并不大。其实,真正召开会议,供炀帝接见使臣的地方正是离焉支山不远的永固古城。在地理位置上焉支山在永固城东侧,选焉支山下接待西域诸国郡主使者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永固城商业物资便利的条件,二是焉支山下夏季水草丰美。

没有永固城的依托,举办这样的盛会几乎没有可能。在隋代,永固城已经属于国际化的都市,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杨广出扁都口后的第一站下榻就在永固城,焉支山当时只是永固军士放马的一片草场。

在“万国博览会”期间,西域各国郡主使者也都云集永固城。大隋天子君临永固,首开世界万国博览会先河,使这座千年古城大放异彩。直到唐安史之乱后,永固城先后成为吐蕃和回鹘活动中心,西夏时又为甘州回鹘临时都城,元明时永固城复称为单于城,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城池,定名永固城。

在古城遗址流连,眼前是孤寂的清代砖塔,塔檐下挂的铜铃被风吹动发出缓慢低沉的铃声,让人临风怀远,虽然如今的永固城已是繁华落尽,但它在河西走廊乃至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的影响永远不可磨灭。

小贴士

临近景点

扁都口、海潮湖水利风景区、 圣天寺

特色 美食

羊肉小饭、糊馎、青稞面搓鱼子、臊面

Ⅳ 求电影<特洛伊>观后感 英文中文都可以,最好英文.

《特洛伊》观后感
——关于女人,以及爱情
女人和爱情不是这部影片的重点。《特洛伊》着墨最多的,是双方的两个英雄的个性刻划,他们间的牵扯,以及芸芸众生在这场悲剧战争中的所得所失。
但女人和爱情在这场战争中(至少是在电影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战争因海伦而起,随着阿基里斯(Achilles)为救Briseis付出生命而结束,屠城时,特洛伊的老幼残病,在Andromache的带领下通过密道逃离了纷乱中的特洛伊。女人和死亡成了这个故事所有矛盾的出口。
爱情,在片中也只是铺垫。帕里斯与Helen的爱情让这位“泡遍整个爱琴海美女的花花公子”有了一个质的改变,尽管他是整个悲剧的掘墓人,却也未让观众那么的痛恨他,也许大家都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复杂的人性。在影片的后半部,帕里斯这个人物有了明显的成长,尤其在他的兄长赫克托战死之后,他担起了巡卫特洛伊城的责任。首先是在发现著名的特洛伊木马时,他是唯一一个建议不要把木马运进城,而是将其烧毁的人。而当希腊人里应外合,半夜里木马屠城之时,他做了一回真正的王子--他将所有王亲,包括他最爱的海伦送进密道,将象征特洛伊这个国家的宝剑交给走入密道的年轻人,然后,拿起了弓箭,捍卫起自己的王城。当阿基里斯死在帕里斯的飞箭下时,对帕里斯而言,这是他成熟的标志。最终特洛伊木马屠城时,帕里斯将所有的王亲(包括Helen)送进密道,自己却留下捍卫特洛伊。Helen不愿走,帕里斯盯着她的眼睛道:“我们会再相见的,我们会在一起,如果不是此生,就是来世。”到这里才刚刚看出一点旷世奇情的真谛。 Andromache和赫克托这一对恩爱的夫妻,他们间深远的感情反而给我比较深的印象。我想经过了岁月的洗礼,那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爱情,那是参杂着信任,恩惠,极其深重的感情。因此当我看到赫克托每一次走上战场前,与Andromache对望的眼神,我是被揪动的,夫妻做到这个份上,彼此都已经成了对方的一部分,Andromache当然也很清楚每次丈夫出征,都可能有去无回,她担心,害怕,却无法阻止他。
Andromache与赫克托夫妻多年,恩爱如初,赫克托在城外与阿基里斯决斗战死时,有一幕是坐在城楼顶观望的Andromache见到丈夫摔倒在地而倒下哭泣。这对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是电影三段爱情里最经得起推敲的一段。
最后是阿基里斯(Achilles)和Briseis。这是一段原著里不存在的爱情,但在电影里比海伦和帕里斯更能吸引人。有人认为片中阿基里斯为了与Briseis的爱情而死是“可笑”的。而在我眼里,阿基里斯这样做,并非毫无来由。首先,阿基里斯之所以会喜欢上Briseis,是因为她身上有他所没有的纯净,虔诚,阿基里斯遇到Briseis,就好像一头浑身是血的野兽站在一个初生的婴儿跟前。我个人非常喜欢阿基里斯临死时对Briseis说的一句话:“You gave me peace.”(“你让我的心平静”)。戎马一生的阿基里斯,最终,在一个信仰阿波罗的女孩身上找到了他想要的平和,这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神的暗示。因此,与其说阿基里斯是爱上了Briseis,不如说是他爱上了她身上的平和,抛弃了一切爱恨情仇,回归到生命最原始的平静。阿基里斯最后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去拯救Briseis,也是在拯救他内心深处所向往的纯净,他不愿看到这样的纯净毁灭在战火中的特洛伊。同理,Briseis之所以会爱上阿基里斯,也是因为他拥有自己所没有的野性,不羁,他对神所表露的不敬……这些都是她从未见识过的,她很快就明白了阿基里斯并非自己想像中的杀人机器,而是看到他冷酷野蛮的外表下迷茫而痛苦的心。这一段感情绝非有些影评人所说的“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希腊滥情版”,这是两种极端的人生观的碰撞,这种相遇,已经超过了爱情本身,而到达了一个更抽象的意念境界……
这是一场没有胜者的战争。英雄们都死了,无论他们参加这场战争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爱,是为了荣誉,还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他们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幸存下来的,或者生死未卜的,并未因此得到幸福。在这场颠倒众生的战争里,没有得到,只有失去。

Ⅵ 电影无极观后感

第一次看《无极》的时候是在朋友家看的DVD,那时电影院已经放映有一段时间了。看了之后久久不能释怀,期望太高之后的失望(我承认这种失望大部分来源于打斗场景太少)伴随着唯美的画面在心头引起一阵纠结。后来上网才知道网上早就有一片倒的批判和讽刺,其声势之浩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少到现在还没有)。心头隐隐觉得有些不妥——不至于这么差吧。为《无极》说话,就像是一滴水掉进了大海里,瞬间就被埋没了。

怀着平常心重新捡起《无极》看一遍,突然觉得一起都明了了——原来如此。想通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情节是十分严谨和完善的,只不过导演将电影呈现出来的时候,线条提示太少。在这里就《无极》整个故事的线条做一个简单的梳理,给极少的支持者一个呼应,给不明真相的群众一个解释。

《无极》情节的进行和人物遭遇的转换是以满神的赌约为动力的,这是整个影片的大前提,也是关键所在。满神代表命运,在影片一开始就明明白白说出来了的,影片中一切情节的发展都从满神开始。影片的英文名是《The Promise》,个人认为这个名字比中文名更好。

满神喜欢玩弄世人,她常和人打赌,让人做选择。这是很多人批判的情节,我看到很多批评文章说“哪有这样整天没事干的神”、“只有陈凯歌才会想出这样的神”云云。其实把满神换成命运,就顺理成章了。重申一遍,影片一开头就说了,满神是命运的使者。

满神在影片中总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和倾城的赌约“你永远也得不到别人真心的爱”,后面两次是和大将军光明的赌约“鲜花盔甲的主人会杀了王”、“倾城是我的”。每个人都要做出选择,倾城选择的是爱情(这是“倾城”的含义),但是她每次都看错了人(开始是王,后来是光明)。她开始以为是光明为了她跳瀑布,所以倾心光明,但又想到自己的命运,所以离开。后来终于不顾命运,和光明在一起(终于看错了人)。当她知道救自己的人是昆仑的时候,自己的情感已经投入到光明身上了。直到最后昆仑穿上死亡之袍让时间逆转,才给她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光明选择的是胜利(这是“光明”的含义),本来他要回救王,但昆仑杀了王,这表示光明这一仗是输了。他不认输,想要在赌约中取胜,对他而言胜利就是一切。他追回倾城不是因为爱,而是想在和满神的赌约中取胜。无欢用“胜利”来诱惑光明,光明立即就抛弃了倾城回到王宫。光明的最后一仗,是在审判的时候,他想要用生命来换得倾城的心,同样的也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对胜利的渴望。光明在马蹄谷之役后,再没有取得一场胜利,哪怕是在两次单打独斗中都失败了。光明将死之时,倾城靠在他的胸膛上,他因为内疚生情才流下一滴伤心泪,合了自己的命运。

这是倾城和光明两条线,认真看过影片的观众都应该能理出来。这是明线。

那么,暗线是什么呢?满神是命运的使者,每个人都在命运的控制之中。我们不难想到影片中五个人与满神都有赌约。倾城和光明的赌约是明线,无欢和鬼狼的赌约就是暗线。(昆仑的赌约包含在鬼狼的赌约中,后面再说)

满神和无欢的赌约是“你永远得不到信任”,无欢的选择是让别人痛苦(这是“无欢”的含义)。这就解释了“馒头之争”的公案。有人会说,我是专门为了“馒头”的公案来杜撰这样一个赌约。不是的,这个赌约在影片中有着合理的提示。

无欢有几个特点:他不愿看到别人快乐;他想要天下人都做自己的奴隶;他不相信任何人。无欢攻打雪国是寻找奴隶杀手,杀手是将来攻打王城的时候为光明准备的.(为了能控制杀手,也为了提高杀手的速度,无欢制造了不死之袍)。他打着捉拿王妃的旗号攻打王城,不是为了女人,是为了权力,为了让天下人都成为自己的奴隶。王被杀之后,他追的并不是倾城,而是杀王的凶手,好让自己顺理成章地推卸责任。这是权力斗争中很常见的手段,只需要正常的思维就能理解,但众多观众都曲解成为了女人(为了馒头)。最后现出馒头的一段并不能构成“馒头血案”的佐证,相反地,它是关于无欢信任赌约的提示。无欢刚知道是昆仑杀了王的时候,想杀人灭口,把消息瞒过,这就是无欢为了权力攻打王城的证据。后来又让昆仑把真相说出来是想彻底地毁灭光明。

审判之后,无欢绑了三人,最后关头却把光明放了下来。很多人觉得这里和无欢不相信任何人的性格相冲突,其实这里是另一个信任赌约的提示。无欢取得了大胜利,但是始终笼罩在满神的赌约之下,他想挑战命运,证明他“得不到信任”是错的,以便达到最后的胜利(馒头是第一次挑战,这里是最后一次)。这同时也是无欢希望奴役别人的性格表现。但是他失败了,直到最后都没能得到信任(可信的人)。

事实上无欢的赌约是最早的赌约,甚至早过倾城。影片一开始是一个战后的场景,那场战争中,小无欢被满神救了下来,并立下赌约。之后,小无欢就拿小倾城做他的第一次实验。

鬼狼的赌约是关于他的族人的,“雪国人将永世难逃奴隶的命运”,他的选择是牺牲(或者无私?)——这是“鬼狼”的含义。如果没有人穿上无欢的不死之袍,雪国人将被屠杀,鬼狼穿了,雪国人都成了奴隶,昆仑就是从奴隶中长大的。无欢训练了杀手,又作了十几年的准备(昆仑成长的时间)才攻打王城。杀光明是鬼狼的第一次任务,无欢承诺,如果完成这个任务就让雪国人恢复自由(当然是骗他的)。鬼狼没有完成任务,因为遇到了昆仑,他不愿意伤害本族人。他又想通过昆仑来实现赌约中的胜利(昆仑是雪国人,只要让昆仑摆脱奴隶的身份,那么族人的命运就摆脱了),他脱下不死之袍,把鲜花盔甲交给昆仑,就是想以自己的死来换得昆仑的自由。当然,他再一次被无欢骗了。

鬼狼的赌约应该是在无欢攻打雪国之前立下的(还有可能是雪国人与满神的赌约)。

昆仑的赌约很简单,包含在鬼狼的赌约中“永世难逃奴隶的命运”(关于“昆仑”这个名字的含义……)。雪国被攻下之后,昆仑就成为奴隶,一直在奴隶中长大。本来奴隶是不会站起来的,但是昆仑是雪国人,天生就会奔跑,所以在紧急的时候奔跑起来。昆仑原来的主人被光明射死,他又成为了光明的奴隶。光明让昆仑恢复自由身不久,昆仑又自愿成为倾城的奴隶。最后昆仑本来可以得到自由,但他为了让倾城得到重新选择的机会,穿上了不死之袍(雪国人穿上不死之袍就能拥有超越时间的速度),永远成为倾城的奴隶,成为爱情的奴隶。

影片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满神的赌约),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地脱离命运的控制,这构成了电影情节的发展线条。整部电影的故事情节相当完整,线条安排得很巧妙,算得上是一部好电影了。

但是,却算不上优秀。总的来说,《无极》有几个很明显的缺点:

一、特效制作很差——特别是开头牛奔那一段;

二、台词比较粗糙,这个比较伤,幸好不多;

三、几个主演的普通话不过关,这成为很多网友的笑料,但是我觉得这一点在这部电影中并不是那么严重(在批判的潮流中什么都被夸大了);

四、伏线揭示得不够明显,导致绝大多数观众不明所以。

其中最大的矛盾莫过于伏线隐藏得比较深和台词比较浅白之间的矛盾。这部电影的伏线不好处理,稍微多一点提示就会显得太过直白,就无法打动评委;而像现在这样,又太深了,观众看不懂。一句话说,还是导演没处理好,陈凯歌想太多了。这才是本片的最严重的缺陷。影片的故事情节其实是相当完善和严谨的,是呈现的时候产生了失误。而所谓的“一个馒头引起的血案”云云,本来不过是哗众取宠的闹剧,到后来竟然成了跟风者抢夺话语权的利器。

当初因为导演的一句大话,让《无极》成为众矢之的,甚至还拿出明星事件反复取笑,证明中国观众是惹不起的。但现在五年之期已经过了,不必再抱着固有的成见,死守自己的骄傲将这部电影踩在脚下。

放下心头的浮躁来看这部电影,会更精彩。

阅读全文

与王城往事电影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下载网站老板被抓 浏览:845
jane也喜欢这个电影英文 浏览:587
安塔芮斯电影中文 浏览:425
英文电影飞屋和游记 浏览:148
偶尔我会喜欢看恐怖电影英文 浏览:951
电影票微商哪里买 浏览:873
美国团购电影票 浏览:304
音乐僵尸国语电影爱奇艺 浏览:338
夫人与犯罪电影图片 浏览:757
贺岁电影是不是亏大了 浏览:807
一天电影免费英文版 浏览:552
95版电影飞虎队片尾音乐 浏览:430
儿童动画片恐龙大电影大全 浏览:390
小丑和小丑女的电影完整 浏览:143
佛系电影网站复仇者 浏览:578
狮子王电影全集完整版中文版 浏览:391
电影甜蜜的事业演员 浏览:120
2019万合天宜大电影 浏览:606
男主生活在海边的泰国电影 浏览:28
越南女杀手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