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7篇
在《黄金时代》的 故事 背景里,王二是一位北京来的知青,来到了极为荒僻的云南南部农村。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黄金时代》 读后感 7篇,欢迎借鉴参考。
《黄金时代》读后感一
刚开始看这本书还真不适应,不单单是叙事方式的不适应,更多是对内容的不适应——怎么可以写得这么恶心?整部集子没有一点美好事物的描写,人物都那么邋遢、环境都那么肮脏、空气中弥漫着恶臭。作者这是要干什么?写这么些令人不愉快的东西出来?
但是我却逐渐的被吸引了。慢慢的我被作者的才华吸引,沉醉于他的每一处遣词 造句 ——居然可以这样去表达。一段简单的情节被作者注入了巨大的信息量,用调侃夸张的手法为我们叙述了那个荒诞年代的故事。看着一段段文字,我不禁要问作者的脑袋里怎么会有那么多古怪的东西?看似荒诞不经却又合情合理。我只能说真是太有才了!王小波活的太短是文学界的一大损失,更少我们的一大损失!
《黄金时代》读后感二
近些年来,由于传播手段的发达,自媒体让名人们有了更多的发声 渠道 ,于是,在被众多人围观的微博中,许多神秘到略显高冷的人,也开始逐渐露出了生活中的一面,是好是坏先不论,但这样做之后一个意外的后果就是:一些文艺创作者(文学的,影视的等不一而足),开始呈现出了和作品中的价值观不同的另一面,我还记得多年前我一位朋友特别喜欢某国内导演,得知其开了微博后第一时间就开始了关注,结果在几次国内外重大事件中该导演的表态却让我我这位朋友痛心疾首:“早知道就不应该关注,我宁愿他现实中也是他作品里应该有的样子!”顿了顿足后,又说“他早年作品多好啊,怎么这些年越来越傻逼了!”……
不过作为说这段话时的当年就已经年过三十的成年人,我很难相信其价值观突然有了极大的改变,只不过因为其作品表达的内容有限,因此并没有显示其很多的思想观念……而最后终于在微博这个让人立体化的工具中,他全方位地显露出了自己本就该有的价值观和立场判断。
不过有一些人,我是断不会相信其会因为其被更多人所熟知后就对其价值观判断改变态度的——王小波就是不多的一个。
尽管不幸早逝,但王小波留给我们的遗产却实在丰富,除了小说,还有大量的杂文流传于世,这些充满了其个人价值观立场的的杂文,则会让我们全面地熟悉王二的思想;而类自传性质的小说,更会让我们对其年轻时的诸多遭遇,有了更多朦胧的了解。
与杂文中略显正经的王小波不同,他颇有自传意味的三部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文中却有颇多荒诞不经之处,比如文中多次出现的充满暴力冲突的内容,或者其他有些让人惊愕的描写,如他反复炫耀的“小和尚”,以及各种颇具原始人气息的性生活场景等。
那小说中的内容有没有他生活中真实的影子呢?显然是有的,翻看王小波的个人经历:经历过大跃进,曾在云南做知青,回到北京后做过老师……这些几乎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相关印记。
不过显然,王小波将很多的事实隐藏在了魔幻现实描写的背后,其中虚虚实实,只能凭借读者自己的嗅觉去捉摸其中的门道了。
王小波的小说除了魔幻现实,还有一种更特别的魔力:他将或严肃的、或惊悚的、或压抑的现实用荒诞的笔触进行了解构,也许我们读到书中某一段文字忍俊不禁,然而谁能知道,其实背后有多少人的艰辛在呢?但显然王二也并不希望我们用一种当年风靡的伤痕文学的论调来看待他的小说,如果你在读书中本该应是同情到流泪的段落,却突然笑了出来,那也许作者的目的反而达到了。
《黄金时代》读后感三
在读完了王小波的三篇小说后,我也不得不佩服起这位在中国读者心目中低位颇高的作家,终于理解了他被评为大师的原因。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我读出了王小波对于这头猪‘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的理解中的那种潇洒。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我又读出了他对沉默艺术的理解,以及涉及了一些只有思想家才会琢磨的一些社会问题。而在《黄金时代》中,我又读出了青春,疯狂和自由,甚至一个时代。相比前两天才看伤感电影《比悲伤更加悲伤的故事》时的坦然,这部小说丝毫说不上悲伤却让我几乎热泪盈眶,对我也有了更深的感触。这可能是因为王小波对生活和人的一些理解真诚到感动我了吧。
正如主角王二曾经说过的:‘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不难想象,王二像我们现在一样,也曾经是一个热血蓬勃,性格刚强,无畏的年轻人。那个属于王二和陈清扬的‘黄金年代’,是一段疯狂又经历了笑声和泪水的经历。也许,跟着某个人一起逃亡,做出违反时代伦理的疯狂的事情,并且拥有年纪大了以后能仔细回味的青春,就是所有年轻人们共有的梦想吧,至少我是这样想的。
谈到这本书,就不得不谈到这本书上对性的描写。在那个‘非性’的年代,王二和陈清扬之间做出的事情不值象征着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精神禁锢的反抗以及隐含对时代的讽刺与斗争其中最直接的一种表现。在那个禁止思想,混乱不堪,没有前途的时期的中国,王小波特意描写性也是一种最直接的呐喊,抗争封闭思想的方式。在这本书里,性就是自由和奔放的人生的一个象征,而封闭思想却是人们需要捅破的那一层塑料膜。
经过王小波的描写,这本书中的性也与大多数其他写性小说不一样,在那些书中,对性的描写要么过于美丽要么过于丑恶,在王小波看来才是最恶心的。他认为作为人类拥有性的欲望是很正常的,性本身也应该是自然的,无抗拒的。而故意在性方面上的虚伪才是最大的罪孽,最可恶的事情。性一直以来都是人的本性,如果刻意地把它绑起来,才最为残忍和虚伪。在跟许多人相处后,王二觉悟出:‘竟敢说自己清白无辜,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罪孽。照我的看法,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做,好色贪淫,假如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这就犯了矫饰之罪,比好吃懒做好色贪淫更可恶。’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不仅十分真诚和有趣,还让我以一个更宽阔的视角来观察世界。我希望我以后也能像王小波一样真诚地对待生活。
《黄金时代》读后感四
这几年我形成一个习惯,每晚必看经典,夜不上网。天天看,读一本买一本。东阿的大喜润超市有专营图书的专区,买书可打八折,感觉很便宜。一次就看到了王小波的一套专集,有四本书组成:《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
我过去没看过王小波的作品,但听说过他的大名,尤其前些年在报上看到他死在电脑前的报道,又知道他原是一位大学教师,后辞去教职专事写作,就对他充满了尊敬之情。我还在一篇小小说《离婚》里提到他的死因。看到他的书,不买是不合我的行事风格的。但不知内容如何,就先买下《黄金时代》来看看,好就再买另外几本。
现在把书读完了,有所感,记之。
总的感觉王小波算不上经典作家,其实当代的中国还找不出几上称得上经典的作家,我们也不该对他刻求。原以为这是部长篇,买回来才知道是五部中篇的合订。但每部中篇的核心人物都起名“王二”,而且每篇里的事件也多有相关联的地方。这就给人一种似是长篇的错觉。
如果从肯定的角度出发,可以 总结 出以下几点:正如王小波在书的“记后”中所说,他是写出那个时代的生活。不过在他的笔下,那个所谓的时代生活,已是变了味的生活,突出了作家的感觉和印象,是漫画化了的生活。书中的人物,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中,穷到了只剩下“性”这个东西,而且也算不上可供欣赏的“性”。另外一点就是他在叙事中,是以最粗俗、最赤裸、最不雅的语词来讲述。以上两点,在他执笔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确属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一位作家。我想这是受到一些文学评论者首肯的吧?由此也可看出为什么在他生前他的作品大多不能在中国出版,而只等到他于一九九七年死后才得以陆续面世。
中国写性生活的较多的《金瓶梅》和后来的《废都》,读后还多少给读者留下点性“趣”,而王小波写出的“性”,无趣可言,只叫人感到“厌”。也读过不少外国的经典,写性爱最多的劳伦斯,也从不直写两个男女的性交,而只把关注点放在两情相悦上,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性爱之美,从而得到了审美的快感。《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我觉得堪称写男女性爱的经典。“审丑”的过程也是阅读的享受,可是王小波的笔下的性描写,也不能给人以这种感受。他大概是把这种叙事当成人性的主题来发挥吧?
从王小波的性叙事,这让我联想到他夫人李银河女士。李银河是中国社会学家,关于男女的性问题,常见她的高论。我想这两位夫妻,真是有共同的语言哩!她在给王小波的专集所写的《写在前面》中说,“从内心深处,我稳秘地希望王小波是不朽的。”看来这怕是一厢情愿的事吧?
如果要再买来他的别部书看,我想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个作家,而且看的过程叫人生厌,容易产生疲劳感,正好在十一点入睡,成安眠之剂。买不买,再定。
《黄金时代》读后感五
你们这些生牛蛋子,就欠砸上一锤子才能老实
文笔幽默,很会调侃人生
我就是觉得他整个说事水平是很合口味,总体感觉就是他并没有时时刻刻说污的事,可又总感觉是为了说污而做铺垫,文字流畅性很好
我就不知道咋滴了,这本书读来朗朗上口,听他讲故事,欲罢不能。黄而不色。有时你看他的故事,你会不经意的去按照自己的思维去想着故事的发展,可作者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写,这是一个很会扯淡的高手。本书不管是事实,还是虚构部分,也不是第一人还是第三人称,虽然缺少了一个积极的主题,不能激发人们向上,可是写作态度却是杠杠的。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正经文学。
雨果说,凡不可挽回的东西,都不属于人,属于上帝。这本书是作者的宠儿,可她并不只属于作者。
《黄金时代》读后感六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了,最好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二十一岁生日的时候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这段话出现在无数人的摘抄里
我也用过,但实际上是第一次读全这本小说 实在惭愧
本以为这或许是一本句句金句的书
结果读起来才发现它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小黄书
让我难以相信这本书竟然出版于二十多年前
其超前的思想 开放的程度完全不亚于今日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年会有那么多青年愿充当其“门下走狗”
到了现在这个年代 性 这个问题似乎大家也不再避而不谈
人们的思想逐渐变得开放
在我看来这是件好事 不再压抑自己爱的表达
性并不等于肮脏 它不仅意味着繁衍 也是一种欢愉的表达
真正爱一个人 身体是不会说谎的
陈清扬因为一个打屁股的动作爱上了王二
听起来似乎令人啼笑皆非
只有在爱里的人才觉得真实
在王小波的理解中
男女关系里总有一方极为强大
而柔弱的一方在这种近乎粗野甚至残暴的力量中感受到了强烈的爱意
力有多大,爱有多深
陈清扬在两记巴掌之下
感觉到爱的痛苦
感觉到火烧火撩
这就是最纯净最原初的爱的表示
如此直观而感性
超越了一切言词的表白
毕竟,爱是没有逻辑可言的
王小波这个人很有意思 很久很久以前读过其《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没读懂 打算再读一次
他每句话写得越轻描淡写轻松幽默
越感觉到他情感的深刻浓烈
难得有一本书惹得我又哭又笑
可以说五星推荐了
但如果体验过书中的欢愉再来看或许又有一番新的感受
到时候再二刷呗哈哈哈
《黄金时代》读后感七
现在是凌晨十二点,我终于读完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记得大约一个月前,在新浪专栏里看到了几篇回忆王小波的 文章 ,无一例外地提到了《黄金时代》这本书。书名似乎之前也听过,重要的是当时想要找一本看,于是就选择了这本书。
我从书旗小说APP中下载的全本,没有花一毛钱。也因此不能避免地看多看一些夹杂在正文中 广告 ,也难以避免地将各个故事串联在一起读。实际上这本书是分为五卷的,每卷除了共用名字叫“王二”的主人公外,都有一个独立的卷名,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而我阅读的电子书,各卷之间是没有卷名的,我曾一度怀疑为什么在读的故事跟上一个故事没有太多的关联,而是另起炉灶呢?
网络 网络 里介绍这本书时说,它是知青文学的突破之作,以特有的写作方式和写作视角给知青文学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网络里还说,它是《亚洲周刊》选出的100部亚洲小说之一。这些评价毫无疑问地可以权威地证明这是一本好书,是开卷有益的典范。可以作为一名普通读者的我,却无论如何也不能将其定性为一本好书呢?
曾几何时,沉浸在《平凡的世界》里,被深深地感动着。少平用劳动和读书来追求生命的意义之所在,少安则用劳动和实干为自家和村民创造着物质的财富;金波和藏族的姑娘仅仅是因为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就可以谈一场精神上的恋爱,润叶在努力追求幸福失败之后才发现幸福不在彼岸而就在触手可及的身边。读完此书,感受受到一场精神上的洗礼,自己的灵魂在那段日子里实现了升华。可读完《黄金时代》呢?完全的一脸茫然,不知道在表达怎样的主题,不知道故事背后是怎样的意图?
王二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经历过上过大学、留过洋、在大学任教的社会上层人士。这里的上层不是指拥有多少的财富或者拥有多大的权利,而是指拥有知识和智慧。但他同时又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对待任何事情,即便是严肃认真的事情,在他的描述中却故意隐去了重要的部分,重点描述了十分可笑的一部分。比如讲到西方 留学 ,《墨迹》中会介绍校园是多么的美丽、教授是多么的富有魅力、学生是如何肆意享受青春的放纵、自己打工的艰辛以及取得优异成绩的不可思议。而王二的留学经历,只关注了两点,一是导师如何压榨自己的剩余价值,而是如何和妻子开车去公路上或者公园里“坏一坏”。前者可以解释为对思维的迂回讽刺,那么后者只能理解为个人行为的放纵,虽然这是成年人最本质最原始的行为。
书中每个故事都有着不止一位的女主角,但所有的女主角的共同点就是王二的妻子、情人、女朋友中的一员。女主的名字有的很好听,比如陈清扬;有的比较俗,比如面条、小转铃;有的很随意,比如姓颜色的女大学生、小孙、X海鹰;更加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妻子居然没有名字,他一直叙述的口吻就是我的妻子或者我的前妻。
书中有一个画面令我神往,令我欣喜,令我激动。那就是陈清扬承认自己爱上王二的那一刻。在此之前,陈清扬可以跟王二搞破鞋,可以跟王二离群索居,可以跟王二过上实际上的夫妻居家生活。但陈清扬从来没有承认过自己爱上王二,直到那一刻。天上白云悠悠,山间溪水西流,陈清扬挂在王二的肩上,长发可以下垂到王二的腰部。王二不知怎的,在陈扬清的屁股上重重地打了几下。就在那一瞬间,陈清扬感觉天地虽然广大,但好像只有两个人存在,自己的身体已经酥软的像一条水蛇,自己之于王二就像青藤绕树、小鸟依人。这是我认为全书中最美的画面,由于这个情节的存在,我不再认为认为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是苟合,不再认为他们是不道德的。我觉得这才是自然流露的爱情,才是爱情的伟大之所在。
但一枚硬币总有他的两面,爱情不也是如此么?我承认爱情的伟大,但也不得不承认爱情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合乎这个社会的伦理规范的。王二是单身汉,而陈清扬却是有夫之妇,虽然爱情很真挚,但会被伦理的视角会无情地戳破。这让我想到了《廊桥遗梦》中男主Robert与女主Francesca的爱恋,令人感动,但同样不合乎伦理。最终,女主也是选择了家庭的责任,放弃了爱情,虽然自己得心早已被带走,但还是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生活。女主在去世前留下遗嘱,为了纪念曾经的爱人,为了缅怀逝去的爱情,自己的骨灰不要跟丈夫合葬,而是洒在爱的见证的廊桥之下。这也让我想起了民国才女陆小曼,她为了追求与徐志摩的爱情,放弃了与深爱自己的丈夫王庚的婚姻,也放弃了自己与丈夫未出世的孩儿的生命,毅然选择了离婚与堕胎。比较一下陈清扬、Francesca和陆小曼,我认同Francesca的选择,感动陈清扬的爱情,憎恶陆小曼的无情。
❷ 我们的黄金时代 观后感
以前从没关注过这样的电影,基本都是看些比较远离我们生活的片子,现在才发现,原来在现实中发现美好是多么的美妙!
前不久他介绍给我看的《我的太阳》和《十七岁的单车》也是这样的主题,也许这些影片中的色调有些“土气”,可是绝对
掩盖不了它耀眼的光芒: 《我的黄金时代》的结尾黄鹤的第三个愿望就是,“我希望你能够幸福的活着。”生活终究是生
活,我们谁都逃离不开……蔡楠最后感概道,“我清楚的明白,我将和这个城市里大部分男人一样,结婚,生子,买房子,
赚票子,按照王小波同志的说法,生活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这么说显得我层次不高,但是对于这一切,我,无能为
力。”大学毕业后对人生的迷茫,可能是每一位毕业生都不可避免的…… 影片的结尾重播了一段刚开始的镜头,寓意:曾经
的我们擦肩而过,曾将又有多少爱恨情仇,最后又有谁会记得?人生苦短,世事无常……
故事中黄鹤和蔡楠的爱情其实是很美好,这段美好也许应该更长一点,只是傻傻的蔡楠刚开始一心要追求李若瑄,却没有
发现一直默默地在他身边的黄鹤,现实中就是这样,有很多人在苦苦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却忽略了身边已经拥有
的,有不少人为此错过了,失去了,后悔了,但一切已经是过去……
❸ 黄金时代观后感400字
黄金时代读后感
1.
陈清扬有一次差点爱上王二,有一次真的爱上了王二。在这两次,两个人都没有敦他们的伟大友谊。第一次是王二轻轻地吻了陈清扬的肚脐,第二次他只打了她的屁股,离实实在在的性-交相距更加遥远。
王小波也认为爱情和性不具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不能说有了爱情就一定有性,有了性就一定有爱情。从反面来说,有了性未必没有爱情,有了爱情未必没有性。这种看法在王小波的年代也许比较新鲜,倒不是说有多离经叛道,而是根本没有人愿意像王小波一样去司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王二以检查为名写了多少性文学,结果抵不上陈清扬一篇含蓄而真实的感情表露,因为后者两个人才最终被调查组释放。这个在历史上怕也是站得住脚的。有人曾经近乎戏谑地讨论过为什么文-革时代的人生那么多。因为思想上不自由了,就只好借下边发泄了。这就是为什么真实的爱情让检查组的领导们害怕,而性文学则让他们无动于衷。其实那个时代唯一的罪就是真的爱上了谁。
2.
以前,对王小波不大了解的,没看过他的小说甚至杂文。写博客以来,有数位网友向我推荐他。之后不久,又恰好在一家杂志看到李银河写得纪念王小波的文章,于是记住了他,关注起来。
前两天,学校图书馆的郑老师叫我帮忙搬书柜,如此雅事,我当然要做,和其他几位老师一起搬那沉重的书柜时候,不小心倾斜书柜,滑下一本书。我捡起一看,是中国小说50强丛书之黄金时代,作者正是王小波。呵呵,就借来这本书看看。
老习惯,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都在学校看,用课余时间消磨它。
黄金时代,按作者开头第一句话来说,我二十一岁时,正在云南插队。那么所谓的黄金时代是二十多岁时候。插队一词,对我来说,是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在许多写文-革的文章的里看到,陌生是因为我没有体验过。
说实话,对于文-革之前的小说,我非常反感,只有政治,没有人。文-革稍后的文章,却是同情,也只是同情而已,但是我并不欣赏。这些文章要不哭哭啼啼,要不咬牙切齿,或者暗讽嘲弄。看这些文章,让人徒生悲哀感叹——人啊人,为什么这样。这些文章可能有反思,但是所谓的反思不过是事后诸葛亮而已。总之色调灰暗,不值得一看。
但是黄金时代不一样,我看了,不由一怔,从来没有看过一本关于文-革的小说,可以写得这样桀骜激扬。如果不是隐含其中的隐隐的悲凉,这小说简直可以说:就是青春的狂欢。
青春的狂欢来自王二和陈清扬的青春派对。陈清扬在云南,面对政治非难,面对物质生活的清苦和精神生活的折磨,他们互相依偎,用彼此的青春温暖彼此,用彼此的肉体取悦彼此,最后达成,用彼此的心灵支持彼此。青春的狂欢首先是肉体的狂欢,在书中,随时可以看见,王二和陈清扬在草房,河边,山野做-爱。王小波对性-爱的描写,是直白又不乏诗意的,是粗鲁又不乏精致的,没有忸怩作态。语言,是理性的,很好懂的大白话,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那么,王小波眼中的人生的苦恼就在大白话里,文-革的荒诞也在大白话,青春的狂欢就在大白话里,黄金时代的诗意就在大白话里。
王小波在小说里,喜欢摆出逻辑来证明一种荒唐,产生让人喷饭的幽默。允许我从书中摘一段举例:
“我记得那些日子里,除了上山放牛和在家里躺着,似乎什么也没做。我觉得什么都与我无关。可是陈清扬又从山上跑下来找我。原来又有了另一种传闻,说她在和我搞破鞋。她要我给出我们清白无辜的证明。我说,要证明我们无辜,只有证明以下两点:
1、陈清扬是处女;2、我是天阉之人,没有性-交能力。
这两点都难以证明。所以我们不能证明自己无辜。我倒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陈清扬听了这些话,先是气得脸白,然后满面通红,最后一声不吭地站起来走了。”
从以上文字,你可以明显感觉到王小波有趣吧!
人家都说王朔敢写,能写,会调侃。我看王小波比王朔更敢写,一样能写,至于调侃。王朔的调侃是明显的,而王小波的调侃是含蓄。王朔的调侃是显山露水在文字表面,而王小波的调侃是作为文章的底色,淡淡的,需要体会才可以感觉。王小波这个含蓄的调侃混合激扬的文章,配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不由生出一种苍凉。该苍凉使得我着迷。
最有讽刺意味的是,按小说里王二所言,小说的许多素材直接来自所写的交代材料中。因为男女关系之案件,王二和陈清扬他们被审问多次,被-迫写材料多次。大概王二的笔才太好,写的材料让组织人员读之不厌。看完了,不过瘾,要他再写。
我写读后感,感觉到什么就写什么。反正我不是专业评论家,甚至连文学爱好者都是勉强的,只不过无聊时候爱看下书而已。政治,这是我们操心不了,所以不写。读后感呢,想怎么样写都可以,随心所欲,犹如王小波所写的王二和陈清扬,顺着生命的激-情和本能,在山野里来个青春狂欢一样,痛快淋漓,不必考虑别人。我写错了,王小波不会从地下爬出来,向我申讨。就是他在,我也不会进入他法眼。所以写读后感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高兴。
❹ 黄金时代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黄金时代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其实这不应该算是读书笔记或者叫读后感,把分析一件作品上升到理论角度来探讨的事还不会做。
国内当代作家的书我读得很少,突然想认真研究下自己孜孜以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了,自然就需要多读两本书,一位老师推荐了这本书,然后我就买下了它,很简单,如此而已。
一天才看完,这在我的阅读速度上不算快,尤其是仅三万多字的中篇。
才看两页,就觉得这本书超乎想象的好读,没有一般纯文学作品的沉重与凝重感,开篇看似无意的轻松切入,一件事写了好几大段,不由感叹,原来写作真的很简单,只要作者有思路,一切不过是顺流而下而已。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刚瞧时,很想有人帮着导读下,生怕自己理解错了。平时就有这个毛病:喜欢看有文章评论的书。当然得是朴实公正的评论,花花哨哨文艺感强的评论是做秀,哄小孩子的玩意。
王小波,一个独特立行的作家,40多岁开始写作,正在盛季便夭寿了。()他的简介我始终没从网上查,因为觉得够了,喜欢他的文字就够了。
文章内容许多地方写到性,任何一个作家不会回避,就看是拿来当成是个事来写,还是只是服务于文章本身,这也是与当下文字下等女人现象的区别。
从开始读时迫切想找人导读下,到没得逞后自己读完,期间越读越觉得要人导读的想法在消减,到最后掩卷竟是无语,没什么好和人说的了。在心里似有所悟,尽管不清晰,可那种映像就留在心灵的某一处,可能会在那里慢慢发酵吧,只管发酵好了。
有一点点感想:写作真的很容易!只要肯拿精神放在里面,每一个文字就是自己。用王小波在后记里的话说,就是写自己感受到的生活,而不是去当说教者,低估国人的思维能力。再用一句流行话来说:不要侮辱别人的智商。
写作不难,只要肯写。
好咧,那我就放开手脚向前冲了哈!
以前听过王小波,却未读过他的书,这次通识课要读他的书,去图书馆借了他的《黄金时代》。
翻开书,一页一页看下去,有点小小的惊奇,这和我以前看的书太不一样了,作者竟是这样来描写生活的。前看的书里面没有这样对性的频繁描写,而作者写性就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干任何一件事一样的自然,虽有性却也不使人觉得色,似乎在那样的年代,在那种环境下,人被压抑的只能用性来宣泄内心的欲望与反抗。
人与生俱来的三大欲望在作者的书里都被限制,书中的王二二十一岁,这是他的黄金时代,他说他有好多奢望,他想爱,想吃,他是插队的,被队长穿小鞋,生命虽不至于受到威胁,但总是去了一些自由。“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就该面色黝黑,乳房下垂。”而陈清扬恰恰相反,所以就成了众人眼中的破鞋。但她不是破鞋,她想证明她不是。
她认为破鞋都很善良,乐于助人,而且最不乐意让一让人失望,因此他对破鞋还有一点钦佩。这也是陈清扬的黄金时代,虽被称作破鞋但她清白无辜。王二说他二十一岁时认为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到他。但后来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王二和陈清扬是没有被那个时代摧残的人物代表,他们内心对生活的感觉没有被那个禁锢的环境消磨掉,依然保持着人的天性,内心没有麻木,就如文中多次描写的性。
王小波对性爱大胆自然频繁的描写,或许是由于在那个时代收到的压制太多,太违反常理,是在经历了那样的压制之后对人性的一种探索,或许是要在长久的压抑之后要解放人的曾经被压制过的思想,,要释放内心的感情。就如文中他写道王二在喂猪时,猪食里的糠总是比平时多三倍,然后和司务长吵架,他说“我们的猪总得吃饱吧”看到这我笑了好久,他的语言太幽默了,幽默之中也许有一些无奈与悲哀吧,他是在说有生命的动物对事物的需求,也是在说人的一种自然需求。或许这是他用来想那个丑恶,压抑,愚蠢的环境挑战的一种方法,这是它的独特之处。
眼睛疼,哭的。刚才为点小事哀伤了一大通,心和外面的夜一样深。这书是昨天看完的,当时脑海中全是细碎的影像。本想看完王小波自己再去写些想法,可是我现在就很难过。里面的王二有很多是王小波自己,也有很多是身边和身边的身边人。不写点什么不行,心境使然。
从哪入手呢?几百页几个故事几个主角。有的一米九有的身材矮小,但好在都叫王二,他们都把青春圈固在六七十年代那些昏暗的日子。荷尔蒙旺盛博大,时代狭小晦涩,这样的人生早就注定荒诞不经;苟延残喘活下去吧,至少你还有性,还有发癫的热情自我放纵!
我是女的,哦不,我是一名女性,这样是完美的表达。自然会对书中的女性比较敏感,我说的敏感是自我意义上的敏感,不是那种男人上下打量漂亮女人的敏感。几位王二接触的女性,好像都很有个性,敢爱敢恨敢性。这难道说明女人在那个时代更具反抗性?王二喜欢的女人我也喜欢,尽管我不如他们漂亮还五大三粗[快哭了],玫瑰都架不住被人喜欢嘛,尽管带刺,更辣道。看小说时我总觉得是在漆黑一片中有光影在漂移,光影就是她们吧。她们和王二们纠缠着撕扯着喘息着度过那段苦难岁月!不然呢?
里面的女性有的记忆很深,有的挺坏,我都不说了。唯独有个记忆很深还挺坏的女人,X海鹰。当王二作为帮教对象被此女叫到小屋一对一时,我就在想他们不久一定会是彼此的性爱,开始可不一定在床上。她有受虐欲。这个想法迫使我看这二位的篇章更急迫更仔细[害羞],后来作者真的这么写了。海鹰强烈的欲禁锢旧军装下,禁锢在天天开会加口号中,禁锢在教改后进生的俗耐常谈里,她需要极端释放。王二童鞋还是不太懂女人,并未让她解渴,要是我定好好摧残她一番,呵呵。
手指又划到最后一页,仿佛一个世纪,满目的晦暗褪去。除了眼睛有点疼,其他一切还好!
听过很多次王小波的大名,但是从来没有度过,这是第一次读他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在想这个人怎么这么粗俗,生殖器脏话天天挂在嘴上,读了一两章还是不太能够接受他的风格,但是读完之后对他的看法又突然是180度转变。
性似乎是王小波这本书的主旋律。不管是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还是我的阴阳两界,每一部分都是和一个或者几个女人的故事。其实这很妙,抓住了大家的聚焦点,然后深入浅出地讲了一下他想讲不要求我们懂的东西。想懂他的把每个句子画下来慢慢分析,不想懂他的就当 丑男的罗曼史 看也无妨。
看的时候觉得王小波妙语连珠,还标记下不少句子写点批注,还想着最后写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提一下,但是对着一块空白的写字区,脑子里只能记起零星几句,算了,索性不说了。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王小波对女性的尊重和喜爱,即使他在书里以一个名为王二的理工男为视点,但是从来没有任何贬低女性的观点,这一点我很佩服,调侃的也完全不朝着这方面。反而从他的对女性的`描写里,看到一个个灵动丰满美好的女性,不管是性格还是外貌,让我第一次对女性这个群体感到的是崇敬和羡慕,当然我没有贬低自己或者其他女性的意思,因为一直以来的看法都是,女性有诸多禁忌,生冷不能吃等等,而且诸多不便,以及诸多危险,以至于经常会想自己是个男孩就好了,王小波第一次让我看到女性是这么一个美好的存在。
如果说写性是为了迎合读者,我觉得这不公平,因为王小波只是在描述事实,他或许根本不在意有没有人看他的书。很多人都说王小波是个很有趣的人,我也不否认,但是“有趣”这种现在已经用烂了的我都不好意思说它是褒义的词,再用在他身上,未免也太委屈他了。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之一,也是我看了已经忘了几十遍的书。
在整个故事里,心如明镜的是陈清扬,而王二始终是一个浑浑噩噩的家伙。陈清扬因为他那无心中的两巴掌而爱上他,却也因为这两巴掌的无心而离开了他,这就是为什么陈清扬为什么老说王二是“混蛋”的缘故。浑有浑的可爱之处,所以多年后还要来找王二,告诉他自己爱他。浑有浑的遗憾之处,所以陈情扬至爱王二,却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因为本质上来说,他和她前夫一样,根本不了解她,“她和任何人都格格不入”。在《黄金时代》里,最完整的人物是陈清扬而非王二,陈清扬有勇气、有担当,引领王二走过了那最艰难的一段,使他终于从一个男孩变成为一个男人。这也可以看出王小波对女性的态度,她们是灵魂之火,生命之光。没有哪个现代中国作家如王小波一样如此尊重女性,哪怕他的小说里有很多粗口和脏话。
网络上评论黄金时代的真正寓意在于:有两个人终于找到并确立了终身的伟大友谊,无论人世如何摧残也无法改变,而世界上无数的人一生却都活在寂寞或虚伪之中。而我个人很认同,比如书中那些要详细过程的军政人员,显然就是活在寂寞和虚伪中。
当今社会,早已成为败絮其中的快餐时代,到处充斥着快餐文化,而王小波,波哥的《黄金时代》给了我一片净土,那种纯洁的性所显露的伟大革命友谊是世间千万物无法比拟的,正如王二和陈清扬俩人与世间的格格不入,那是一种超脱,超脱于肮脏的灵魂世界。
这样的王小波,这样的黄金时代,我想拥有,我想你也是!
在釜山,用A4纸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两个晚上,用瑜伽后的休息时间finish掉。
作者用一些看似极其不入流的思想去讽刺那个糟糕荒谬的年代。文革这个时代,经历过的人总是给它定位成灰色的惨淡。而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却是意识上的自由带来的鲜明色彩。作者把那段时光命名为他的黄金时代。读毕,我确实赞同这种定义。
王小波式的幽默总让人忍俊不禁,但,不过是种假象而已,这种感觉就好比你含着一颗裹着糖衣的药片,时间溜走后,留下的是长久化不掉的苦涩。
我承认自己爱上了那段天昏地暗,乱七八糟的时光,看不清未来,找不到想要的生活,和唯一的一个大概能谈得来的朋友,一起过着原始人的日子,从不会想着要一个结果,明天,是奢侈的字眼,生活,似乎也不是那么的艰难·······
一个大的时代,总是可以催化了一代人的感觉,但是它同样具有一种反作用力,即现实的枷锁愈紧,人的心却愈渴望自由。
我们这个时代呢?一切都是自由的,开放的,赤裸裸的。
我们的心呢?
我们还有自由么?
今天的你,是否还可以无所顾忌地去爱,爱上此时你觉得对的人,不去想下一秒钟你担负着谁的责任?
今天的你,是否还可以肆无忌惮地扔掉所拥有的一切,逃跑到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过原始人的生活,仅仅为了快乐···
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太多的自由,但是我们的心已经被这种反作用力完全催化了,我们宁愿不自由,我们宁愿享受禁闭。我们宁愿麻木。
这段时间,我总是想跳出来····多么简单又奢侈的念头啊~
要感谢作者,至少他给了我这么做的勇气。
这本书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没看懂,故事线都是乱的,一直懵的状态,第二遍稍微清晰了些。王小波的写作风格是自我对话式的,他在追问自己的存在,在所有的细节上都在追问自己,感觉他写东西主观意识特别强。
这本书的写作特征是碎片化描写,跳跃性思维,总是在说一件事的时候不动声色地描述着看起来不相干的事物或者联想到很久以前一件别的事,貌似很乱,实则形散意不散。
(全书讲了3个王二的故事,共同的主题是我们的生活,当然都不乏性爱主题,它是灵与肉的深层契合 )
卢梭说: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我们生来想要做自己,却又无时无刻不被裹挟在某种他人塑造的“自我”中。
羡慕王小波直面内心的勇气和不随波逐流的自我认知。一股认认真真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劲儿,知道话说多了矫情挑明了没劲,那么不问不说糊涂着挺好。默默的不同着,特立独行着。
这个世界是混沌的,没有绝对的对错,绝对的自由。爱恨交集,痛并快乐着,混沌存在的这些情感。本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认真感受它,欣赏它的存在。
就像书里的王二,是个纯粹而又聪明的人,他将生命的苦难与幸福都化成嘻笑不羁随风而去,释放着形骸去经历生命的每一刻,这是他早就作出的选择。我写诗而从不发表,我的诗之为我而歌,不是为了取悦或遗留史海,我不为那份不属于生命的名利去追逐,只是为了纯粹的存在。
所以无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无论别人是否认可我们的价值,我们自己都不能贬低了自己的存在,至少在灵魂深处做个不让自己讨厌的人吧。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我听别人讲过无数次,但我是第一次看。这个文章讲的是王二和陈清扬之间的故事,文章讲的是对文革时期的批判,以及对理性自由和个人生命的张扬。我读这本书,我从中我感受到了我的黄金时代,我的青春。
在我二十一岁生日那天是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的云。可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原来是个慢慢受锤的过程。日子一天天老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就像一头受了锤的牛一样。可在我。二十一岁生日那天,我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我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这是文章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我将它背了下来。
现在的我们也正是我们的黄金时代。现在我们大概也有好多好多的奢望,在我们的青春中,这些奢望其实和我们并不远。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只有努力去拼了,去争取了,你才会没有遗憾、没有悔过。你们的黄金时代,究竟会不会辜负黄金这个词?但我想我的黄金时代我一定不会让他辜负,我会让我的黄金时代比黄金还要更加的绚丽,更加的夺目光彩。
黄金时代这本书,当我看到它的标题时,我以为他讲的就是,在你人生中最好的那个时代发生的一些故事,而从这本书中我却看到了文革时期发生的现象,去感受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他们的黄金时代并不是像金子一样的闪闪发光的。可是而现在的我们,我们的黄金时代,我们从小就有优美的环境去读书,去长大。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没有歧视,没有肆意谩骂的一个年代。我们应该更好的去生活,更好的去打造属于我们的黄金时代。
每个人的青春中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无论大小我们都应该勇敢的去面对它。正如王小波书中所写的,我觉得什么都锤不了我,我会永远生猛下去。我希望在我们的青春中什么也锤不了我们,我们也会永远的生猛下去。
时间总是一点一点在消逝的,而我们的黄金时代就很可能在一点一点的消逝中而浪费,所以呀,趁现在,趁我们还年轻,抓住时间,抓住我们的黄金时代。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王这本书包含了《黄金时代》、《三十而立》、《流年似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面》。
小波的文字酣畅,天马行空、不做作。
王二也是如此,自由、张扬、有趣且对生活有着深层次的见解,这样一个人在他的黄金时代里活出了自己。
他抱着草长马发情的伟大真诚去做一切事,而不是在人前羞羞答答地表演。
在他看来,人都是为了表演,失去了自己。
他就是个普通人,就是我们,时而胆小,时而勇敢,时而正义,时而猥琐,我们这千千万万张二,李二,许二......
本书有谈及性爱、生死和人性。
全用王二做穿插,主要以文革时期为历史背景:
有偶然遇到的性爱过客;有青春期荷尔蒙分泌下触发的冲动和迷恋;有时间到了,刚好要找个人过日子;有错过的真爱,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总有恃无恐;
有在名利场争夺“死后塞入直肠的一块棉花”;有刘老教授坠楼的不解之谜。
青春的躁动是什么?二十一岁的黄金时代,应该是什么模样?这可能并不是一个定向的年龄问答。躁动、欲望、性爱、理想、反叛、迷茫?
有时候,生活就是凌乱而复杂的,没有既定的规则。生活的不易夹杂在社会中沉浮,在人的前半生,我们的确有很多奢望,并且在无知又无畏的二十多岁,是敢于去尝试的。
但在人的后半生,奢望一天天消失,人一天天老下去,不敢轻易尝试,束缚的东西变多了,比如固有的 思想,外界的不定因素等等,所以“最后变得像挨了槌的牛一样”,没有生猛之态。
那就这样吗?妥协吗?伪装吗?
黄金时代之所以黄金是因为回忆里的记忆闪着金光,是黄金的自己在黄金阶段创造的人生黄金事迹。
之于陈清扬,之于王二,两个完全相悖的人因为他的“肉”和她的“灵”而结合。王二是确凿的流氓,也是实在的汉子;而清扬无所谓,为了那贫瘠年代里的贫瘠的“伟大友谊”特立独行,不管不顾,她是自然之子,赤子的肉和灵付诸于这肮脏的世界。王二是幸运的,因为他如啊Q之龌龊,却比啊Q幸运,她遇到的不是假正经的吴妈,是纯粹的具有野性美自然美的“梅蕾苔丝”。也许造化弄人,命运之神见不得过于纯粹的美,就派一个纯粹的丑去“中和”。这里面多少是有点美丑对照的感觉,至于清扬因为王二的两巴掌产生的是爱?还是染苍染黄的异化感?说是什么都为这个赤子感到惋惜―——若爱,是错付的圣洁;若染,岂不是将美生生撕碎了给懂的人看?
当然王二也是值得同情的,异化的大背景让此人索性去证明自己的“不清白”,和所有丑陋的人性正面交锋,的确也是个汉子。他做不成君子似的英雄,只能扮演流氓似的野匪。这真是让人无所适从的一种角色分配,然而王二却也演绎着独有的人性本色。他向每一个遮遮掩掩的丑陋灵魂张牙舞爪地彰显自己“光明磊落”的龌龊和猥亵,倒叫一切都那么欲盖弥彰,反而让人产生一种对“真小人”莫名的敬畏感。
王二深知自己的份量,但也懂得敢做敢当的草莽英雄观,他试图不去辜负清扬;可是这赤子不需要也不明白,因为自始至终这自然之子―——“梅蕾苔丝”演的都是个人的内心戏。这就是阴差阳错,这就是情近缘远,强求不得。爱或不爱,哪里由得了自己!
在黄金时代里,我也算是给自己找了个替身,那就是X海鹰。我就是那个帮教的团支书啊。在自我矛盾中成长。这让我很气,气自己。我和王二不是自己人,但我羡慕嫉妒他的勇气,我要教化他,我要改造他。我要用尽我毕生的全力,让他从一个后进青年变为一个有为男青年。作为中国人挺惨的一点是,要做到推己及人的次数多了去。病态的思想,在一丝顽固的地方要最终保留自己的贞操。虽然我这个海鹰并非处于革命时期,虽然是这样,但过度禁欲又过度自我矛盾带来的某种冲动之后的懊悔不已而祈求一丝象征性东西来示自我纯洁,我也是如此的病态。
喜欢小波的一切文字,因为真因为歹毒,不加掩饰,赤裸裸揭露哪怕你内心自己闪过都觉得羞耻的话,他也给你全部写出来。我喜欢这种坦诚,因为我做不到。正因为我做不到,所以更加喜欢别人能做到。你做到了,我自然要佩服你要赞赏你,必要的时候还要打赏你。
我明确了一个东西,在我的阴阳世界里,自由和平等是不能并存的。倘若我要求自由,那我就要无拘无束,才不要有人以平等对待为由,教我必须按时与会参与讨论,否则要给我戴歪帽子。
小说在我这从来就不是小说,那是另一个平行的世界,在那个世界真实存在的。我虽不向往能成为其中一员,但作为同样活着的不像你们的人,我也得说点什么。
小波很了不起,我们也都很了不起。我们不应是被交流电电坏的蜻蜓,也不应该惦记着啥,我们是我们这群人。我们是火,可以熔化金,可以铸造金。从悲观主义者身上学到不悲观,这也是了不起吧。
第一次看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给人感觉至少得再看两遍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挖掘到更多作者的思想。能让我产生研究心态的书十分少,一则我比较懒,二呢,之前看过的书表达比较直白。
以下是我第一遍阅读的一些感悟。
王二和陈清扬两人无论外形还内在,都十分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最重要的共同点,建立伟大友谊的重要原因—他们都是独特的人,与外界有些格格不入,不随波逐流。从一开始陈清扬找王二去证明她不是破鞋,王二语不惊人的回答,看似荒唐,实际却包含哲学道理—你永远不能证明别人心里的既定偏见,与其想方设法证明,不如自动过滤掉这些恶意眼光,别给自己添堵。
王二并不是一个绅士,甚至有些混蛋臭流氓的形象。但是他真干了混蛋事吗?跟清扬的关系都是你情我愿,他从来没有欺骗,没有强迫。就像他第一次跟陈清扬说伟大友谊,这是“半真不假”的。别人想伤害陈清扬,他会挺身而出。王二爱陈清扬吗?我觉得不爱,他是一个21岁的青年,处于不大要脸的黄金时代,陈清扬对他来说,更像是一个伴侣,和他一起度过孤独的日子。
陈清扬身上有股文艺女青年的劲儿,有自己的世界。她不想爱任何人,因为她觉得没有人值得她爱,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她,她十分的孤独。当王二跟他说伟大友谊的时候,她有一丝感动的,在以为王二要瘫痪的时候,她哭着说要照顾他一辈子。她说王二是混蛋,因为王二不懂她的感性。她说为王二生孩子时,是想跟他在山上过一辈子吧,可是王二当时拒绝了这个提议,也就是把陈清扬难得产生的情感依赖推开了。所以以后王二提出生小孩的想法,都被陈清扬拒绝了。陈清扬爱王二吗?爱过。
二十年后老朋友相见,没有浪漫,又敦了一场伟大友谊。之后再无音讯,但是两人心里的黄金时代永不会忘。
❺ 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10篇
一、 读后感 怎么写
读后感分为三部分: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三是叙述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说明、评价、感悟。
介绍原作就是用一段话概括原文内容。同时,我们也可以摘抄原文的重点语句。这部分的作用是点明感想是从何处产生的。值得注意的是,引用原作的语句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否则会喧宾夺主。
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和演化过程。有了分析和评价,我们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因此,理清 文章 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精神后,可以对原作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或是自己特别喜欢的地方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10篇
《黄金时代》是作家王小波创作的中篇小说,是作品系列之“时代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该系列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10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金时代读后感一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之一,也是我看了已经忘了几十遍的书。
在整个 故事 里,心如明镜的是陈清扬,而王二始终是一个浑浑噩噩的家伙。陈清扬因为他那无心中的两巴掌而爱上他,却也因为这两巴掌的无心而离开了他,这就是为什么陈清扬为什么老说王二是“混蛋”的缘故。浑有浑的可爱之处,所以多年后还要来找王二,告诉他自己爱他。浑有浑的遗憾之处,所以陈情扬至爱王二,却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因为本质上来说,他和她前夫一样,根本不了解她,“她和任何人都格格不入”。在《黄金时代》里,最完整的人物是陈清扬而非王二,陈清扬有勇气、有担当,引领王二走过了那最艰难的一段,使他终于从一个男孩变成为一个男人。这也可以看出王小波对女性的态度,她们是灵魂之火,生命之光。没有哪个现代中国作家如王小波一样如此尊重女性,哪怕他的小说里有很多粗口和脏话。
网络上评论黄金时代的真正寓意在于:有两个人终于找到并确立了终身的伟大友谊,无论人世如何摧残也无法改变,而世界上无数的人一生却都活在寂寞或虚伪之中。而我个人很认同,比如书中那些要详细过程的军政人员,显然就是活在寂寞和虚伪中。
当今社会,早已成为败絮其中的快餐时代,到处充斥着快餐 文化 ,而王小波,波哥的《黄金时代》给了我一片净土,那种纯洁的性所显露的伟大革命友谊是世间千万物无法比拟的,正如王二和陈清扬俩人与世间的格格不入,那是一种超脱,超脱于肮脏的灵魂世界。
这样的王小波,这样的黄金时代,我想拥有,我想你也是!
黄金时代读后感二
在黄金时代里,我也算是给自己找了个替身,那就是X海鹰。我就是那个帮教的团支书啊。在自我矛盾中成长。这让我很气,气自己。我和王二不是自己人,但我羡慕嫉妒他的勇气,我要教化他,我要改造他。我要用尽我毕生的全力,让他从一个后进青年变为一个有为男青年。作为中国人挺惨的一点是,要做到推己及人的次数多了去。病态的思想,在一丝顽固的地方要最终保留自己的贞操。虽然我这个海鹰并非处于革命时期,虽然是这样,但过度禁欲又过度自我矛盾带来的某种冲动之后的懊悔不已而祈求一丝象征性东西来示自我纯洁,我也是如此的病态。
喜欢小波的一切文字,因为真因为歹毒,不加掩饰,赤裸裸揭露哪怕你内心自己闪过都觉得羞耻的话,他也给你全部写出来。我喜欢这种坦诚,因为我做不到。正因为我做不到,所以更加喜欢别人能做到。你做到了,我自然要佩服你要赞赏你,必要的时候还要打赏你。
我明确了一个东西,在我的阴阳世界里,自由和平等是不能并存的。倘若我要求自由,那我就要无拘无束,才不要有人以平等对待为由,教我必须按时与会参与讨论,否则要给我戴歪帽子。
小说在我这从来就不是小说,那是另一个平行的世界,在那个世界真实存在的。我虽不向往能成为其中一员,但作为同样活着的不像你们的人,我也得说点什么。
小波很了不起,我们也都很了不起。我们不应是被交流电电坏的蜻蜓,也不应该惦记着啥,我们是我们这群人。我们是火,可以熔化金,可以铸造金。从悲观主义者身上学到不悲观,这也是了不起吧。
黄金时代读后感三
这几年我形成一个习惯,每晚必看经典,夜不上网。天天看,读一本买一本。东阿的大喜润超市有专营图书的专区,买书可打八折,感觉很便宜。一次就看到了王小波的一套专集,有四本书组成:《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
我过去没看过王小波的作品,但听说过他的大名,尤其前些年在报上看到他死在电脑前的报道,又知道他原是一位大学教师,后辞去教职专事写作,就对他充满了尊敬之情。我还在一篇小小说《离婚》里提到他的死因。看到他的书,不买是不合我的行事风格的。但不知内容如何,就先买下《黄金时代》来看看,好就再买另外几本。
现在把书读完了,有所感,记之。
总的感觉王小波算不上经典作家,其实当代的中国还找不出几上称得上经典的作家,我们也不该对他刻求。原以为这是部长篇,买回来才知道是五部中篇的合订。但每部中篇的核心人物都起名“王二”,而且每篇里的事件也多有相关联的地方。这就给人一种似是长篇的错觉。
如果从肯定的角度出发,可以 总结 出以下几点:正如王小波在书的“记后”中所说,他是写出那个时代的生活。不过在他的笔下,那个所谓的时代生活,已是变了味的生活,突出了作家的感觉和印象,是漫画化了的生活。书中的人物,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中,穷到了只剩下“性”这个东西,而且也算不上可供欣赏的“性”。另外一点就是他在叙事中,是以最粗俗、最赤裸、最不雅的语词来讲述。以上两点,在他执笔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确属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一位作家。我想这是受到一些文学评论者首肯的吧?由此也可看出为什么在他生前他的作品大多不能在中国出版,而只等到他于一九九七年死后才得以陆续面世。
中国写性生活的较多的《金瓶梅》和后来的《废都》,读后还多少给读者留下点性“趣”,而王小波写出的“性”,无趣可言,只叫人感到“厌”。也读过不少外国的经典,写性爱最多的劳伦斯,也从不直写两个男女的性交,而只把关注点放在两情相悦上,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性爱之美,从而得到了审美的快感。《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我觉得堪称写男女性爱的经典。“审丑”的过程也是阅读的享受,可是王小波的笔下的性描写,也不能给人以这种感受。他大概是把这种叙事当成人性的主题来发挥吧?
从王小波的性叙事,这让我联想到他夫人李银河女士。李银河是中国社会学家,关于男女的性问题,常见她的高论。我想这两位夫妻,真是有共同的语言哩!她在给王小波的专集所写的《写在前面》中说,“从内心深处,我稳秘地希望王小波是不朽的。”看来这怕是一厢情愿的事吧?
如果要再买来他的别部书看,我想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个作家,而且看的过程叫人生厌,容易产生疲劳感,正好在十一点入睡,成安眠之剂。买不买,再定。
黄金时代读后感四
这本书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没看懂,故事线都是乱的,一直懵的状态,第二遍稍微清晰了些。王小波的写作风格是自我对话式的,他在追问自己的存在,在所有的细节上都在追问自己,感觉他写东西主观意识特别强。
这本书的写作特征是碎片化描写,跳跃性思维,总是在说一件事的时候不动声色地描述着看起来不相干的事物或者联想到很久以前一件别的事,貌似很乱,实则形散意不散。
(全书讲了3个王二的故事,共同的主题是我们的生活,当然都不乏性爱主题,它是灵与肉的深层契合)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我们生来想要做自己,却又无时无刻不被裹挟在某种他人塑造的“自我”中。
羡慕王小波直面内心的勇气和不随波逐流的自我认知。一股认认真真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劲儿,知道话说多了矫情挑明了没劲,那么不问不说糊涂着挺好。默默的不同着,特立独行着。
这个世界是混沌的,没有绝对的对错,绝对的自由。爱恨交集,痛并快乐着,混沌存在的这些情感。本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认真感受它,欣赏它的存在。
就像书里的王二,是个纯粹而又聪明的人,他将生命的苦难与幸福都化成嘻笑不羁随风而去,释放着形骸去经历生命的每一刻,这是他早就作出的选择。我写诗而从不发表,我的诗之为我而歌,不是为了取悦或遗留史海,我不为那份不属于生命的名利去追逐,只是为了纯粹的存在。
所以无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无论别人是否认可我们的价值,我们自己都不能贬低了自己的存在,至少在灵魂深处做个不让自己讨厌的人吧。
黄金时代读后感五
前段时间读了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尽管这篇小说不长,但是很有争议。本来我就是冲着王小波才去读的,只知道他是一篇王小波的代表作,但是看下去还是有种吃惊,里面充满了好多令人费解的想法,而且还有许多对性的描写,估计这也是许多人对这本书的有恶评的原因。但无论如何,我还是想表达一下我对这本书的感受。
文章主要时期为历史背景,以王二和陈清扬为主要人物讲了他们种.种离奇的遭遇和匪夷所思的想法还有他们受到的种.种斗争和批判。
小说中有两个主要的人物,一个是我(王二),另一个是陈清扬。
作为一个主要的人物的王二,初看就像一个只会耍嘴皮子的无赖,他可以用犀利的语言证明陈清扬是一个破鞋,但他却偏偏用陈清扬无可反驳的理由证明她是一个破鞋。但是随着文章的深入文章,你会会渐渐地发现王二不是一个玩世不恭的流氓,反而有许多可爱的地方。首先他是一个勇于反抗的人,不是一个软弱的家伙,文中王二买完枪后受军代表的气,就差点把军代表毙掉;其次他还是一个真诚的人,他对陈清扬的感情不是仅仅一种身体上放纵,他为她着想,他爱着陈清扬,他对陈清扬没有任何强迫,有一次是在田间休息的时候,王二“那颗乱蓬蓬的头正在她肚子上,然后肚脐上轻柔的一触。”“可是我什么都没干,抬起头来往四下看看,就走开了。”同时,我感觉他还是一个思想很有意思的家伙,他说“其实伟大友谊不真也不假,就如世上一切东西一样,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我的话也半真不假。但是我随时准备兑现我的话,哪怕天崩地裂也不退却。”是啊,王二是个刺头,但是他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不动摇。在王二在山上养伤的时候,大家都在为他是否存在而怀疑,他想了半天,跑下来,发现自己根本不用证明自己的存在,反而是多此一举。
对比王二,我感觉陈清扬反而是一个更完善的人物,我感觉陈清扬作为一个女人反而比王二更坚强,更勇敢,更有追求。作为一个处在建国之后最黑暗时期的,她却仍执着追求。她是一个奇女子,首次出现,他要王二证明她不是一个破鞋,不是因为她讨厌破鞋这个称呼,而是因为她不是,她不想有一个莫须有的称号。陈清扬是一个倔强的人,她不怕迫害,甚至不担心被脱光绑着被丢到众人面前,她的勇气令我吃惊,我甚至都不敢想象有这样一个坚强倔强的女子。而在最后陈清扬在最后交的交代材料里,她仍然按自己内心想写的去写,即使会受到任何的处罚。但十分悲凉的一点是我感觉陈清扬十分孤独,她是一个另类,没有人理解她,她丈夫不理解,王二也不理解 ,所以当王二说出伟大的友谊是她才会那样动心。虽然与王二发生关系,成为了真正的破鞋,但是我感觉她是纯洁的,她讨厌性交,她认为王二和她的丈夫应该为此感到羞愧。这对她来说或许只是一种奉献罢了,但是最后她爱上了王二,是因为王二在她屁股上打了两下,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她知道王二是真的喜欢她,打得越疼,感情就越真挚。而王二却是一个浑浑噩噩的家伙,因为他不明白,而陈清扬却默默承受着一切。
正如王二所说的,二十一岁是他一生中的黄金时代,虽然他生活在一个没有光明的时代,一个很愚昧可笑的时代。但是他和陈清扬却相遇了,度过了他们一生中难忘的一段经历,且不说这段经历的好坏。至少我感觉他们心中都没有后悔的。
我也刚刚踏过十九岁的门槛,在大学里展开了一段新的生活。十九岁也是我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但我知道我可能会做错什么,有事仍然会幼稚,但是我会珍惜这段时间,多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我不知道自己会经历什么,但是我相信无论我做了什么,遇到了什么,我都不会后悔,我会一直好好的走自己应该走的路,走好自己的人生。
黄金时代读后感六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王这本书包含了《黄金时代》、《三十而立》、《流年似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面》。
小波的文字酣畅,天马行空、不做作。
王二也是如此,自由、张扬、有趣且对生活有着深层次的见解,这样一个人在他的黄金时代里活出了自己。
他抱着草长马发情的伟大真诚去做一切事,而不是在人前羞羞答答地表演。
在他看来,人都是为了表演,失去了自己。
他就是个普通人,就是我们,时而胆小,时而勇敢,时而正义,时而猥琐,我们这千千万万张二,李二,许二......
本书有谈及性爱、生死和人性。
全用王二做穿插,主要以文化革命时期为历史背景:
有偶然遇到的性爱过客;有青春期荷尔蒙分泌下触发的冲动和迷恋;有时间到了,刚好要找个人过日子;有错过的真爱,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总有恃无恐;
有在名利场争夺“死后塞入直肠的一块棉花”;有刘老教授坠楼的不解之谜。
青春的躁动是什么?二十一岁的黄金时代,应该是什么模样?这可能并不是一个定向的年龄问答。躁动、欲望、性爱、理想、反叛、迷茫?
有时候,生活就是凌乱而复杂的',没有既定的规则。生活的不易夹杂在社会中沉浮,在人的前半生,我们的确有很多奢望,并且在无知又无畏的二十多岁,是敢于去尝试的。
但在人的后半生,奢望一天天消失,人一天天老下去,不敢轻易尝试,束缚的东西变多了,比如固有的思想,外界的不定因素等等,所以“最后变得像挨了槌的牛一样”,没有生猛之态。
那就这样吗?妥协吗?伪装吗?
黄金时代读后感七
黄金时代之所以黄金是因为回忆里的记忆闪着金光,是黄金的自己在黄金阶段创造的人生黄金 事迹 。
之于陈清扬,之于王二,两个完全相悖的人因为他的“肉”和她的“灵”而结合。王二是确凿的流氓,也是实在的汉子;而清扬无所谓,为了那贫瘠年代里的贫瘠的“伟大友谊”特立独行,不管不顾,她是自然之子,赤子的肉和灵付诸于这肮脏的世界。王二是幸运的,因为他如啊Q之龌龊,却比啊Q幸运,她遇到的不是假正经的吴妈,是纯粹的具有野性美自然美的“梅蕾苔丝”。也许造化弄人,命运之神见不得过于纯粹的美,就派一个纯粹的丑去“中和”。这里面多少是有点美丑对照的感觉,至于清扬因为王二的两巴掌产生的是爱?还是染苍染黄的异化感?说是什么都为这个赤子感到惋惜―——若爱,是错付的圣洁;若染,岂不是将美生生撕碎了给懂的人看?
当然王二也是值得同情的,异化的大背景让此人索性去证明自己的“不清白”,和所有丑陋的人性正面交锋,的确也是个汉子。他做不成君子似的英雄,只能扮演流氓似的野匪。这真是让人无所适从的一种角色分配,然而王二却也演绎着独有的人性本色。他向每一个遮遮掩掩的丑陋灵魂张牙舞爪地彰显自己“光明磊落”的龌龊和猥亵,倒叫一切都那么欲盖弥彰,反而让人产生一种对“真小人”莫名的敬畏感。
王二深知自己的份量,但也懂得敢做敢当的草莽英雄观,他试图不去辜负清扬;可是这赤子不需要也不明白,因为自始至终这自然之子―——“梅蕾苔丝”演的都是个人的内心戏。这就是阴差阳错,这就是情近缘远,强求不得。爱或不爱,哪里由得了自己!
黄金时代读后感八
王二像一个孩子一样直抒胸臆,喜欢望着天空沉思,有无数奇思妙想。用理工男的思维分析一切事情,包括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在黑白颠倒的年代里,一个人笑看疯癫,不理解也不去迎合,这样的人,在每个年代应该都能活出自己的黄金时代。
大约在一年之前翻开这本书,没啃下去。当时是这种感觉:不想看到这么丑陋的真实,消化不了。受八股文熏陶长大,有一种喜欢华丽词藻的惯性,看世界也总喜欢加上一层滤镜。后来重新打开,才理解了它的魅力,特别痴迷王二,迷恋真实,真实才是艺术,只有现实才会像掷骰子一样,出人意料、荒诞不经。
经常回忆起《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画面,感觉有时候连空气中的味道都一样。王二跟陈清扬告别之后,一个人背着锅碗瓢盆走向后山的背影,让我想起电影里的夏雨在胡同里的屋顶上走来走去,脸上总是汗津津的。都是吊儿郎当的样子,都会沉默着发呆,都有触摸得到的躁动。
嬉笑怒骂成文章,这样的书,不需要去获得什么,享受和作者唠嗑儿的感觉。原来书可以这样写,原来人可以这样活。
黄金时代读后感九
很多人喜欢王小波,王小波书里的暗语似乎成了这一群体的暗号,我是因为这种“王小波热”才对人对书感兴趣。
老实讲,这本书没有读明白读透彻,我认识里面每一个字,我能看懂其中一些隐喻,但对于这样一本几乎每句话都是作者巧心经营的书,仍有一些文字如同雾里看花,隐喻重重,整篇看下来又不知道他究竟要表达什么了。
不按常理出牌,或许这是王小波受欢迎的原因。 属于王小波独特的文风,独特的离经叛道,那些巧妙的隐喻,荒诞的事件和对话,看完让人啼笑皆非,或许是他说的那样,不懂他的会觉得他是“小神经”。
我不敢说自己懂,我也不很喜欢这种离经叛道。读王小波的文字让我仿佛进入一个扭曲的空间,图案和色彩都是混杂凌乱的,各种要素没有规律地排列又紧紧胶着在一起。他从现实中写超现实的东西,这种超现实让人觉得不适,但在他看来,现实才是令人不适的。
或许小波先生生活在现在,能写出更优秀的作品吧。
可惜当下难有超越。
王小波的书像是立体的,每个人都有从自己的角度解释的权利,我努力想从一个最好的角度去理解,但总觉得欠些火候。我想读书是看缘分的,我还年轻,所经历的事只能让我解开其中部分密码,总得等我再经历一些才能体悟更深,回想我读过的所有书,大抵都是如此。
可人生又是何其短暂,这世界上有这么多书这么多经典瑰宝,我匆匆一瞥尚且来不及,更何况一本书反复多次在不同心境下体会不同感悟了。
或许我想得太过悲观,我带着曾经的我进去,再带着另一个我从书里走出来,这一部分成长,或许是要在生活中经历几遍折磨和痛苦才能学到,又或许有的人一辈子都无缘碰到的。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是都要经历过一遍才能有所获,有时候也可以弯道超车。
最后,还是把我对这本书做个总结吧。《黄金时代》这本书虽是五个独立的故事,连在一起却有一种人生的滋味。
黄金时代有最烂漫的幻想和奢望,大胆放肆又目中无人。 三十而立,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认真地思考存在的意义。四十不惑,经历过真实的死亡,对生命更加珍视,写下似水流年,是王二为自己选择的使命。革命时期的爱情,是一场对历史的审判。我的阴阳两界,站在未来看过去,一切皆了然。
这本书从去年开始看,中间断断续续几次,终于在今天结束,我本以为已经忘掉——虽然很多故事的确忘了,但回头再看,发现很多思想已经根植于心。我到底还是读懂了些王小波吧,22岁的尾声,对于我正在经历的黄金时代,能明白这些深感庆幸。
我要爱,要生活,把眼前的一世当做一百世一样。这里的道理很明白;我思故我在,既然我存在,就不能装作不存在。无论如何,我要对自己负起责任。
我们生在这亡命的时代,作为两个亡命之徒,是何等的幸福!真应该联手做一番事业!那天夜里我说道:在这世界上要想成一番事业,非(做)亡命徒不可。
黄金时代读后感十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所有的东西在黄金时代里都变得冷漠的,就连同情感,也和性交一样诙谐荒诞。冷漠地看着这个时代。就像王小波的笔下,冷漠于时代,热忱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精神的黄金时代。但像他一样冷静地观察着、也在生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很荒诞的事情。无所谓什么东西都不是精神的全部,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长时间的占据黄金时代里的王二的想法,哪怕是情感和性交。我们没经历过那个时代,也没有感受实切的压抑,我们也冷静地看着这黄金时代,就像王二一样。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有的人巴不得让全人类忘了这事,然而历史也像王二,看到了一切,看清楚了这个世界的荒诞无稽。
压抑好像一直离不开这个民族,从过去到现在。我们严肃地看待伤痕、愤怒,带着仇恨和嘴角的血,所以困在了自己的观念里。在我的黄金时代里,我也有着反复无常过,我很疲惫也很亢进,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愤世的想法常常在我心里浮现,因为某些事情,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直言之间,便生出种种不满来。然而冷静下来,回想后才觉得自己极为幼稚和激动。于是乎,我在这种往返思索和反复间,无数的命题被立起,又推倒,再立起,又推倒。我想这就是在受锤的过程,是我自己对自己的反省,不再一如既往的保持愤怒,待在地下。我接受了这个世界,在我的黄金时代。
我慢慢变成了陈清扬了,逆来顺受。因为做王二的成本很高,当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是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毅力的,就像在瀑布里的一颗水,大事所趋,它必然向山下去,但他仍不服气,终于凝成了一粒冰晶,但瀑布还是向山下流去的,冰晶也改变不了什么。
妥协最大的坏处就是妥协不能彻底,总会被内心的本能莫名其妙地唤醒。哦!然后我又成了王二,于是在我的黄金时代里,我总在徘徊于挣扎的边缘,努力着自己的,也顺着世界的。我想这是每个人的共同的悲哀,在愤怒里渐渐地燃烧殆尽,在最终的时刻回头这一切的时候,才知道一切都是荒谬的,包括这一次回头。
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10篇相关文章:
★ 王小波小说《黄金时代》经典语录
★ 王小波散文读后感3篇
★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个人读后感10篇
★ 《朝花夕拾》读后感10篇
★ 《新时代中国青年》白皮书读后感【精选65篇】
★ 《瓦尔登湖》暑假读后感格式5篇
★ 2022湘行散记读后感800字精选作文10篇
★ 《朝花夕拾》读后感700字10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