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良医妙药)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有句话说“真实的生活比小说更加精彩”,此言极是,在见识了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弱点》之后,这部同样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良医妙方》简直就是天然的极品剧本,事件跌宕起伏到难以想象的程度,所以,无论影片本身质量怎样,真的建议朋友们为了这个事件本身看一看这部电影。
说事件的跌宕起伏难以想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绝大多数观众对药品从研制到临床试验的过程不是很清楚,因而故事中看似突如其来的一桩又一桩困难完全是意料之外的,而主人公又往往是在山穷水尽的状态下用自己的努力迎来柳暗花明,尤其是最后希尔大夫想的那个办法,真是让俺这个医盲激动得寒毛都要立起来了——在这个故事里,让人感觉这世上真是没有办不成的事啊。当然,能人和贵人是其中的关键要素。
孩子,只要你给爸爸留一线希望,爸爸能就让一家大工厂来研制给你治病的药,这是怎样一种爱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似乎是人类的天性,能被片中的所有人理解,也能被所有观者理解。所以哪怕约翰做出一些不太合理的举动,你也完全不会怪他,因为你也有父母,你也已然或将会成为父母,而这种没有理由的爱却又是最坚定的爱,想来实在是值得思索。
至于影片本身,能将晦涩的医学研究和制药过程讲得如此通俗易懂实属不易,但如合作谈判一些地方讲得又有些过于简单,使部分片段的真实性有所削弱,好在影片本身就是真实故事,这一点的影响并不大。实际上本片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演员的选择,终于明白布兰登弗雷泽为什么这么多年都红不了了,水平啊~~至于老哈,我不得不承认多年来刻在俺头脑里的硬汉印象影响了对他科学家形象的接受程度,而且这个鲁莽有余理智不足的角色设置本身就不太像科学家。不过总体来讲还好,我甚至觉得这个角色比那位父亲还伟大,因为他作为一个外人,能如此理解和帮助几乎毁掉他半生研究成果的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胸怀啊。而正如那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影片结尾处的字幕告诉我们希尔大夫最终也收获了他想得到的,好人终有好报。实在是一个完美得不能再完美的大团圆结局,而造就这一切的,只是一位赤手空拳打拼的普通父亲。
⑵ 柳暗花明电影
使用网络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
提取码:8fga
《柳暗花明》是由萨拉·波莉执导,戈登·平森特、朱莉·克里斯蒂主演的爱情电影,于2006年9月11日在加拿大上映。该片讲述了一对共同走过44年岁月的夫妻,因为妻子不幸患上老年痴呆症,而让两人的婚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⑶ 一部外国电影,讲的是天才发明家去拿诺贝尔奖的故事,这部电影叫什么名字
1、《柳暗花明》,原著作者:爱丽丝·门罗[加拿大],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
柳暗花明
Away from Her
(2006)
门罗的中短篇小说读起来像长篇一样,不是说琐碎冗长,而是有丰沛绵长的感觉。改编她的小说,无需像李安操作张爱玲的《色戒》那样,在小说的基础上不断添加枝叶。《柳暗花明》讲的是老年人的情感,同为女性的导演萨拉·波莉不像《爱》的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冷冷地刻画了老之残酷的形态,一起慢慢变老,是最浪漫的事,也是最残酷的事,她的电影没有回避令人难堪的细节如老年人的性,但整体上一直散发着温暖的光晕。
2、《红高粱》,原著作者:莫言[中国],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红高粱
Red Sorghum
(1987)
即便不能说是华语之最,《红高粱》至少也是最有力量的华语电影之一。张艺谋擅长描述中国式欲望,原著小说本就洋溢着热烈的生命力,初次执导剧情长片,张艺谋以初生牛犊之势释放了一次他急待喷发的才华。“刚开始拍的电影总是有一些特别的品质,也许以后你还能拍出更好的、更成功的电影,可是这第一次的急切感和纯真却再也不会出现了”,张艺谋的职业轨迹印证了德国导演施隆多夫的这句话。回看才华如此横溢的作品,再看千禧年后老谋子的诡异表现,这种变节般的变化正如莫言所说:“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
3、《钢琴教师》,原著作者: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奥地利],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
电影讲了一个女教师与男学生的畸恋故事。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像个冷酷的解剖手,干练、利落、充满才能,小说大篇幅的心理描写没构成他的障碍,镜头冰冷无情而无比丰富,完美地描述了过度扭曲以致变态的人物心理。商业电影中作为香艳卖点的性镜头,在该片中如同恐怖画面一样,令人坐立不安,情色不再意味着欲望的快感,而是赤裸裸的绝望与无助。在这部电影上映几年之后,耶利内克获得了诺贝尔奖,哈内克在戛纳两折金棕榈叶子。这些荣誉在他们刺探的人性面前,实在有点不足轻重,如果有什么能慰藉痛苦与黑暗,他们一定会扔掉那些至高无上的世俗荣耀。
4、《耻》,原著作者:库切[南非],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
耻
Disgrace
(2008)
《耻》是一部非常入世的作品,准确地说,库切以艺术家的身份干了一件社会学家的事儿。同时,他又很悲观、很消极,不相信救赎和变好的可能,只和真实站在一起。诺贝尔颁奖词这样解释他的做法:消极状态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性格造成,也是一个人对压迫的最后反抗,在不参与的消极状态中进行抵抗。导演史蒂夫改编的电影,在表层意义上保持了对原著的忠诚,暴力、强奸、种族歧视等一一被呈现到银幕上,主演约翰·马尔科维奇奉献了令人信服的表演,触目惊心的画面,将人的耻辱感一点一滴蔓延到观众身上。
5、《铁皮鼓》,原著作者:君特·格拉斯[德国],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
铁皮鼓
The Tin Drum
(1979)
如果说长不大的奥斯卡是个傻子,那么这是一部关于傻子的作品。透过一双异于常人的眼睛,为我们展示了人类历史上那段最黑暗的历史。但战争并非电影的主角,而是一个巨大的背景板。看到母亲偷情和纳粹行径的奥斯卡,拒绝长大成人,他奇怪的身躯和叫喊震碎玻璃的超现实能力,就是荒诞世界的物化符号。导演施隆多夫对原著做了大胆而成功的改编,遗憾的是,电影只止于小说的第二篇,计划中的第三篇终未拍摄。
6、《伊豆的舞女》,原著作者:川端康成[日本],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
伊豆舞女
The Izu Dancer
(1974)
二十多岁的年纪,很适合书写纯爱物语;十几岁的年纪,有着天然的圣洁。写《伊豆的舞女》时川端康成20来岁,出演这部电影时山口百惠14岁,他们在生理上符合纯爱的最佳年华。川端康成的文字有着远超他当时年龄的敏锐,导演西河克己携初登银幕的山口百惠,对小说进行了一次道德的改编。内敛而丰盈的美,哀而不伤的情感,这是一切日本艺术的特质。川端康成的自杀似乎印证了艺术之美无法抵御存在的虚无,而美,终究永远地被这个世界需要着。
7、《愤怒的葡萄》,原著作者:斯坦贝克[美国],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
愤怒的葡萄
The Grapes of Wrath
(1940)
这是西部片大师约翰·福特导演的一部现实主义佳作,讲一个农民家庭从俄克拉荷马州流落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故事。斯坦贝克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注,在电影中得到了完整体现,演惯好人的亨利·方达几乎等同于正义的代名词。原著曾在美国一些地区引起轩然大波,它的命运和电影中的农民一样,在暗如黑夜的苦难中守望着火光一样的尊严,最终,顽强地活了下来。
8、《日瓦戈医生》,原著作者: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前苏联],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
日瓦戈医生
Doctor Zhivago
(1965)
导演大卫·里恩擅长执导史诗电影,除了《日瓦戈医生》,代表作还有《桂河大桥》、《阿拉伯的劳伦斯》。相比政治,杰出的作品更关心人性,导演和原作者很好地践行了这条准则。正如日瓦戈医生被时代裹挟,帕斯基尔纳克一生也被历史碾压着,获得诺贝尔奖成了他人生的一大麻烦。作为英国人,大卫·里恩让电影人物说的是英语,如果语言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这种做法意味着背叛原著。电影流畅的叙事使震撼和感动效应如流水汩汩而出,导演在事实上维护了原著的内核精神。
9、《老人与海》,原著作者:海明威[美国],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999)
在某种程度上,海明威的小说反对动画,他追求的是最大程度的真实:把你所知道的最真实的句子写下来。而多用来呈现虚构故事的动画,与通常所说的真实南辕北辙,甚至可以说,脱离现实是动画的基本责任。这是一部兼具水彩和油画质感的定格动画,不乏唯美的画面具有简单意义上的观赏性,但与海明威的真实十分遥远,导演在此追求的是感受上的真实,除却永不被打败的精神,在老人的叹气声中,可以清楚地体会到另一位巨匠福克纳的评价:这一次,他提到了怜悯。一部动画短片的容量,很难装下《老人与海》的全部意义,就像梗概与正文的区别,这部奥斯卡最佳短片尽管发出了不辱电影的光彩,却无法跨越电影与文学两种不同艺术介质的分歧。
10、《魂断威尼斯》,原著作者:托马斯·曼[德国],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
魂断威尼斯
Morte a Venezia
(1971)
托马斯·曼的作品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严整和完美,导演维斯康蒂以贵族般的挑剔细致地复制了小说关于美、生命和艺术的大量探讨。托马斯·曼的老派技法在批评者那里被攻击为缺乏创造力,而他以巨大的耐心捍卫了古典的力量。他是忠于现实的现实主义者,考虑到时代环境,《魂断威尼斯》的同性元素可以说是他忠于现实的例证之一。除了将小说家改成音乐家,电影没有辜负原著,用光和影成功地传达了托马斯笔下的纯美情感。
⑷ 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五篇
《美丽人生》是一部给人以温暖的影片, 故事 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之下,残酷的战争背景,故事情节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温暖。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丽人生电影 观后感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1
经过朋友的推荐,我最近看了一个名为《美丽人生》的意大利电影,这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最佳外语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原创电影音乐三项大奖的优秀电影,我竟然没有听过,真是有点遗憾。这部电影我看了好几遍,可是很多的细节我仍然没有看的很明白,电影中有很多的浅意思,很值得我们思考。但是无疑地的这是一部黑色的喜剧片,讲述的是在纳粹反动势力的统治下,在墨索里尼推行的种族歧视政策下,犹太集中营中悲惨生活:也讲述了一个乐观的犹太青年短暂的幸福生活和他为了让儿子逃出升天最后付出生命的故事。
电影虽然以男主角的死去为结局,但是这并不是一场纯粹的悲剧,因为男主角圭多小心的呵护着儿子那颗童心,用善意的谎言把犹太集中营中悲惨生活演绎成了一场疯狂的游戏,最后让他的儿子得到了最高的1000分,赢了这场游戏,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坦克。这可能也是圭多最希望看到的结局。
电影一开始就营造了了浓厚的喜剧气氛,圭多与他的妻子多拉三次美丽的邂逅,他开书店的梦想成为现实,与心爱的多拉结婚并有了可爱的儿子约书亚,可谓好事接踵而来。但是好景不长,就在约书亚五岁生日这天,纳粹分子抓走了圭多和约书亚,强行把他们送往犹太人集中营。他的妻子不是犹太血统,但她依然要求和他们父子一块去集中营,可见男女之情的伟大,母爱的伟大!在集中营的生活是凄惨的,但电影把这些细节刻画的轻描淡写,圭多一直哄骗自己的儿子只是游戏,胜利者能得到一辆真正的坦克,于是约书亚强忍着饥饿、恐惧和寂寞,圭多用这种方式让约书亚的通信没有收到伤害。即使在他临上刑场时,他依然迈着夸张的步伐,挤眉弄眼的逗他的儿子开心,最后死在德国纳粹的枪口下。天亮了,约书亚逃了出来,坐着真正的美国的坦克回家了,与他的母亲团聚了。
整个电影以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为背景,以父爱为题材,掺拌着温馨的爱情和浓浓的亲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父亲如何用生命换来了它儿子的美丽人生。整个电影没有什么血腥壮烈的场面。电影大力的赞扬了父爱的伟大,亲情的伟大;它还告诉我们要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告诉我们要机智灵活的应对突发事件;它还告诉我们要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为了梦想不断地追求。这些是它在思想上的意义。
同时这部电影也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人们往往认为只有悲剧,通过它把一些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才能让人觉得震撼,觉得感动,人们大多认为悲剧更有思想性;但这部电影却偏偏把悲剧的题材演绎成喜剧,把悲惨的故事变得不再生硬,在故事中挖掘出让人温暖的东西,给人一种脱俗的感受。
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2
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一个被冠以“杂种”称号的民族危在旦夕。现今,我们无法想象当时场景的可怕,只能靠着文字和影像,努力地去感受犹太人心中的恐惧无助。
光明与黑暗是相依相存的,它们互相衬托,又各自独立,正如快乐和伤心,平和和恐惧,希望和绝望一样。
电影中的男主角奎多是一个看似笨拙,但善良憨厚,乐观向上的人。在全家被抓入集中营后,为了让年幼的儿子不受伤害,称这只是个游戏,积满一千分就可以赢得一辆坦克。这个善意的谎言保护了孩子乔舒亚的童心,但也改变不了奎多最后死在纳粹抢下的结局。
影片开头描绘了一个普通的幸福家庭,快乐的极速转变令人揪心。作为千万犹太家庭的缩影,让人感受到弥漫在他们心中的浓云般的恐惧。不知道会被带去哪里、不知道为什么要被这样对待、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每一个片段都让人震撼与纳粹的残暴和犹太人的坚强。
在集中营里,没有希望,无望逃走,在很多人看来除了死没有别的出路,但乐观豁达的奎多把每天无人道的活动编造成获得坦克的任务,以此来保护幼子。在每天的折磨下想必已经精疲力尽的他,还要强作精神,强颜欢笑的一边鼓励儿子乔舒亚一边打听妻子的下落。此等责任感和勇气让每一个看客都忍不住在心里为他鼓掌。集中营中不乏如奎多一样乐观坚定的人,但更多的是满怀忧愁绝望的受尽煎熬的犹太人。奎多的心态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如果快乐和不快乐都是一天,该来的总会来,那么为什么不选择前者呢?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我相信,如果还不够好,说明还没有到最后。
影片中再现的纳粹的暴行,让人思考,总有一些危险是突如其来的,也许只降临在一个人头上,也许降临在一群人头上,但无论如何,都要保持快乐与平和,怀着一颗希望的心,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看似无敌的纳粹最后不也被击败了吗?回顾自己的曾经,当初认为无论如何都过不去的坎最后不也跨过了吗?在面对未知的世界时,要坚信日子不会永远黑暗,光明总会到来。
影片的结尾,当乔舒亚从躲藏的箱子里走出去时,看到一辆坦克从他身边经过,游戏结束了,光明到来。
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3
活泼乐观的意大利青年圭多是个犹太人,他来到小镇阿雷佐遇见了心仪的姑娘多拉,经过几番巧遇和努力,他终于与多拉结婚,并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约书亚。可是,好景不长,纳粹在约书亚五岁的生日上抓走了圭多一家。为了不让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圭多试图让约书亚以为这只是一场游戏。“游戏”结束时,圭多惨死在纳粹的枪下,而约书亚得到了“游戏”的最高奖赏。
片中,圭多的幽默与智慧是最吸引我的地方。面对纳粹,他告诉儿子,这只是一场游戏,并且乐观地过好每一天。他从不唉声叹气,从不绝望,他只有一个信念——帮助大家逃出集中营。
面对逆境,我们应该怎么做?有些人会像圭多一样笑着迎接挑战,始终相信“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些人则会手足无措,犹如大难临头,失去斗志。没有哪个人一生走来是一帆风顺的,那些功成名就的艺人、作家、运动员无一不经历风雨。贝多芬失聪,却成了举世闻名的音乐家;张海迪残疾,却成为了一名伟大的作家……他们并不幸运,只是面对逆境时,他们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铸就了他们不平凡的人生。
我们不妨按照圭多所说的,把逆境看作是一场游戏,扮演好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个角色。游戏是会结束的,风雨过后,我们会见到彩虹。
人的一生难免坎坷与挫折,有时甚至遭遇“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尴尬境地,经受“雪上加霜”的磨难考验,关键是如何面对逆境,是消极对待还是积极应对,是怨天尤人还是勇于挑战,这是不言而喻的。
别对自己说“不可能”。每一种经历对于我们都是一种体验,都是人生中的一朵美丽之花。我们把希望交给远方,把生存的体验交给自己。
我们会发现,用常用的 方法 切苹果时,我们看到的是半个丑陋的核儿,如果把刀横过来,你会发现一颗小星星在里面。生活中,只要用心去寻找,你就会发现令你惊叹的美丽和快乐。
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4
《美丽人生》讲得是二战期间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以一个喜剧的方式来讲述一个悲剧的故事。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觉得原来悲剧还可以这么描述,包括影片最后,孩子回到母亲的怀抱高呼"WeWon!"全篇结束,背景音乐响起,影片结束在快乐的音乐和母子的笑容中结束,丝毫没有提及父亲去世的感伤,以一个貌似大团圆的画面收尾。而实际上我们的男主人公确实离开了我们。
我看了几个豆瓣上的影评,让我更加了解了这部电影。感觉这部电影真的是一部浪漫的电影。有的说爱情,有的说父爱,但是我觉得在他身上还体现了一种顽强的乐观精神以及真挚的善良。“顽强的乐观”这个词一般都出现在教科书中,用来形容革命者,很高大上的一个词,不过用在这不影片里完全不为过。真挚的善良则是衍生除了浪漫的爱情和伟大的父爱。
看电影时一直觉得圭多像个没长大的孩子,他顽皮他好奇,他带着善意去看待整个世界,世界所有的一切在他眼中都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景象。正因为如此他也希望小王子和他一样的积极乐观,他不忍心去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所以在他和孩子被送到纳粹集中营的时候,他才编了一个那么美丽的游戏,让他的小王子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依然保持一颗童心不蒙尘,依然像他爸爸一样乐观善良的看待这个世界,最后让小王子有了“美丽人生”。
乐观和善良一直是生活中的正能量,虽然有种说服叫让我们进步的都是“负能量”,但是让我从逆境里走出、从失败的深渊里爬出来的都是这些乐观和善良的正能量。
而乐观正是伴随我们一步步成长的能量,乐观让我们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即使这个收获和我们预期的不一样,我们也一样会努力。乐观在我们受伤的时候保护我们,让我们相信伤口会愈合,让我们积极去配合伤口愈合,即使伤口已经痛彻心扉,但是我们终究会痊愈。
有本书叫《理性乐观派》,理性+乐观,这正是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需要随身携带的定心丸和指南针。这个组合告诉我们在现在这个信息海洋航行的时候要理性分析,然后选择那个乐观的未来,向着那个方向前进。这样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所前进的方向是“美丽人生”,所以航行中遇到的所有阻碍都是我们的“得分机器”,最终我们会到达那个美丽的奖品,即使这个奖品和我们预期的不大一样。
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5
因为早就知道了是悲剧结局,所以并没有很悲哀,也不想把心情放得那么沉重,毕竟刚刚欣赏的是一段美丽的人生。如果说《雨人》有些让人难以理解,那么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直白强烈得多了。观众在开始时发出的是欢笑,在结尾流下的是眼泪,故事的结局与开始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使得当枪声响起的时候,心中的震撼是那么的强烈。
故事的主旨十分清晰,电影用黑色喜剧侧面诠释了战争的残酷,但更多的,我还是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圭多是一个开朗,浪漫,执着的人物,他脸上永远都挂着他那标志性的笑容,对每一个人都充满着热情,不懈地追求,守护他心爱的人。虽然电影中的那些喜剧笑料放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有些夸张,但也不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小丑,只让人觉得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浪漫诗人。热爱生活的人在平常也许没有什么,可贵的是他把爱带进了集中营这个险恶之地。在那里,他的笑容就变成了希望,变成了天使。他爱自己的儿子,却没有去选择揭露残酷的现实,想方设法一起逃跑,而是把生死当成了一场游戏,教孩子去积极地面对人生,用纯真的眼光去看世界,不在他的心中留下一片阴影。于是他在世间没有洒下一丝的仇恨,成全了一段美丽的人生。能在黑暗中用人性来照耀,引导世人,给人以希望,那么他一定是美丽的。
这个故事显然不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在当时,一定有那么一些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为人们带来欢笑与希望。法西斯可以囚禁,消灭一个人的肉体,烧毁书籍,但他不可能抹杀掉人性;飞机,坦克可以攻城略地,但是不可能征服一颗充满爱的心。电影从阳光到阴暗,再回到阳光下母子的笑容,证明了乐观的精神有战胜黑暗的力量。我觉得我们不应该为男主人公的逝去而悲伤,男主人公也不想看到我们这样。重要的是我们在感动的同时心灵也受到了爱的洗礼,从现在起热爱生活,珍惜身边的人,活出美丽的人生。
《勇敢的心》,《泰坦尼克》都是能赚人眼泪的悲剧。《勇敢的心》悲在了壮志未酬身先死;《泰坦尼克》悲在了爱,但只限于男女之情;《美丽人生》则悲在了一个博爱天使的毁灭。在它们当中,博爱的意义最深,最能让人反省。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电影不只收获了眼泪,还净化了每一位观众的心,它的成功当之无愧。
当然它也是一部成功的喜剧,前半部分的铺展非常巧妙,它也应该算一部喜剧,因为观众收获了不少的快乐,更重要的收获了美丽的人生了。
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五篇相关 文章 :
★ 《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5篇
★ 电影《美丽人生》5篇600字六年级观后感
★ 《美丽人生》观后感
★ 电影《美丽人生》5篇400字小学生观后感范文
★ 2020《美丽人生》最新观后感500字
★ 电影《美丽人生》600字观后感
★ 电影《美丽人生》600字初中生观后感
★ 2020《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 美丽人生观后感范文5篇
★ 美丽人生的观后感范文5篇
⑸ 周记400字
周记400字 (一):《 看电影 》
晚风习习的吹着,带着花草的芳香,夏日的浪漫。在如此令人沉醉的环境中,同学们带着凳子,井然有序地进进操场观看电影。
《开国大典》是本次影片的题目,看着荧屏上的大字,我感慨万千。
曾经有这样一个国荚冬它被称为“东亚病夫”,虚拟主机曾经有这样一群人民,他们被剥削的家破人亡,由于落后,它经历了“火烧圆明园”的痛苦灾难,由于衰弱,他们遭遇了“南京大屠杀”的腥风血雨……难忘那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金沙水拍云崖热,大渡桥横铁锁冷”的恶劣环境,到“五岭逶逭冠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乐观心态,都显示着着中华儿女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纵然马革裹尸,魂回狼烟,那也是一种豪壮的选择。难忘那生死攸关的遵义会议,它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情况下,把中国引向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境地。难忘***广场前毛主席庄重有力的话语,那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背后,更多的是心酸与感动。是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灿烂的烟花,翱翔的和平鸽,人们的欢呼声……让我不禁为中国的苦尽甘来而兴奋,也为我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电影过后,很多同学问我观后感,并和我讨论中国取得伟大胜利的原因,我只说了一句:“胜利还是属于正义的一方”。是啊,就是由于正义,所以我们团结在一起;就是由于正义,所以我们永不言弃;就是由于正义,我们终于走向了光明……
周记400字 (二):《 参观水展馆 》
今天,我爸爸单位组织职工子女去参观水展馆览。
我坐车来到了位于定慧寺附近的节水展馆。工作人员首先带我们参观了一个仪器,可以测你身体里有多少水份,我身体里面的水可以装满83个易拉罐,27个矿泉水瓶。然后工作人员又带我们参观了水的表面张力,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才能吹出五彩缤纷的泡泡。
我看书上说:到2025年就会有35亿人面对水危机。根据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达不到3000立方米为一般缺水,达不到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不,如果少于500立方米为水危机。我还知道中国现在处于缺水状态。比如说,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常年处于缺水状态。加之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最终导致黄河断流,其中1990年--1998年,年年出现断流。另外我还了解我居住的城市--北京。如今的北京,人均可利用的淡水仅为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八分之一,世界人均占量的三十分之一,被列为世界缺水最严重的大城市名单,专家指出,目前北京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已达极限,正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峻的水资源紧缺形势。
我们如何节水呢?洗完菜的水可以浇花浇草。科学的洗手方法:先开小水沾湿手--然后关紧水龙头--捈沫肥皂--双手搓揉--再开小水冲洗--最后关闭水龙头。洗衣是家庭用水“大户”。小件、小量衣物最好手洗;若使用洗衣机,最好还是把衣物集中起来清洗,还可将漂洗的水留下来,用作下一批衣服的洗涤用水。这样一次就可节水30-40升。最后清洗的水还可以用来拖地。只要我们留心,生活中节水的方法很多。
周记400字 (三):《 第一次游泳 》
妈妈在暑假里给我报了游泳班,从今天开始上课。要说这第一次游泳的经历呀,三个字,真是爽!
上午10时,我和妈妈冒着倾盆大雨,拿着游泳包出发了。(m.taiks.com)一到大厅,看见这么多的学生和家长,我心里一下子忐忑不安起来,手里的包也差点掉落,妈妈把我领到办公台前,给我领了泳帽和游泳卡,又从教师手里领了钥匙,便和我走进了更衣室。
换好了衣服,妈妈就和我说再见了,我和其它女生一起走进了游泳大厅。做完了准备活动,我们便一个个顺着梯子进入水中,刚入水,水的寒气直逼我而来,我不由得打了几个寒颤,手和腿也开始发抖,过了好长时间才恢复正常。我们先练习憋气,由于我学的很好,所以老师经常表扬我,还把我当做范例,总之这堂课我非常开心。
游泳真是一项健身又锻炼的体育项目呢!
⑹ 电影观后感
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电影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郭敬明的《小时代》为我们编织了一个梦,我觉得就像一个中国梦,电影里那写场景,那些故事似乎李伟民很远,那些情感似乎又李伟民很近。
家长梦见自己的孩子能实现自己从未实现过的梦想而无视自己没能实现其实并不只是因为外部条件的不足;少女梦见能在收获爱情的同时收获物质并且二者都是顶级的;少年梦见自己能改变这个城市,这个国家,甚至这个世界就凭自己那些中二到极致的见解;文人梦见能在依然清高的基础上同时得到市场的认可,社会的热捧,和各大奖项的青睐;商人梦见自己在能使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必接受自己良心,或那些所谓的社会良心,的问责质疑;股民梦见满场飘红一路大牛而不会有人告诉他们这是泡沫经济华而不实;球迷梦见中国队各路大神附体把巴西踢了5:1还不是在漏斗型的球场上;公知们梦见有一天他们不知道能说这个社会怎么了因为这个社会那么美好所以他们只能互相讽刺;而你我梦见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突然集体达到了奥斯卡戛纳的一般水平每部电影都让我们因为深度而发笑落泪而不是因为低俗的笑点矫情的青春;但是只有给我们梦的那个人知道——这不过是个梦。
你我从未见过如此浮夸造作的青春——然而,亲爱的,这是个梦;世界上最残忍的事情就是给你一个梦,并让你信以为真。
而这部电影,明确而善意的告诉了你,这就是一个梦,“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一个爱你的人,他会穿越这个世间的汹涌人群,一一地走过他们,捧着满腔的热情和沉甸甸的爱,走向你,抓紧你,你要等。”何妨让它继续作为一个我们知道不可能实现的梦存在于心中某处还没有完全对爱情失去憧憬的地方。
《火星救援》说的是美国宇航员马克·沃特尼的故事。他和5名宇航员在火星执行任务时遭遇巨型风暴,他受伤昏迷不省人事,同伴们误认为他已死,结束太空之旅回地球,沃特尼被留在火星。为了重返家园,沃特尼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最终在多方力量的帮忙下,奇迹般生还,回到了地球。
《火星救援》告诉我们,不管遭遇什么样的艰难困苦,我们都不能放弃。远离地球。没有同伴,日渐减少的食物……沃特尼一度绝望,沮丧颓唐。可是,之后他对自我说:“我不能坐以待毙。”幽默乐观的他发挥自我作为植物学专家的特长,利用自制肥料种土豆,善用一切资源,靠自我的力量在火星生存下来。
《火星救援》还告诉我们,不抛弃才能共渡难关。仅仅靠沃特尼孤身一人是无法离开火星回到地球的,不抛弃是他获救的重要原因。NASA没有抛弃他,他的同伴们没有抛弃他,甚至全世界都在惦记着他。NASA和中国科学家携手努力,同伴们锲而不舍舍身救助……能够说,火星救援行动集中了全人类的智慧、勇气和努力。没有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和合作,火星救援任务难以完成。
不放弃、不抛弃,不仅仅是沃特尼的获救秘笈,也是我们应对人生挑战的一大法宝。人的一生往往会遭遇各种艰难险阻,对个人来说,我们不能放弃,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坚持、努力,就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任何时候都不能自暴自弃、放弃期望;对大家而言,我们不能抛弃自我的同伴,哪怕困难重重,也要施以援手、同舟共济。汶川大地震中,那些在废墟中艰难求存的灾民,那些为救助灾民奋不顾身的`救援者,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萤火虫之墓》也有人翻译成《再见,萤火虫》。这部感人的片子主要是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飞机轰炸日本。许多人没有了家园和亲人,简直是生不如死。一位失去父母的孩子——阿秦,因为轰炸,他的妈妈丧失了生命。阿秦为了不让妹妹明白母亲已经去世,他除了照顾好妹妹的生活,还每一天陪她玩耍,给她寻找欢乐。
但妹妹心中明白,母亲已经永远离开了他们。之后,一位阿姨领养了他们,可是因为战争,食物越来越少,那位阿姨抱怨他们,说他们不干活就吃粥水。所以,阿秦和他的妹妹只好自力更生,自我搬到废弃的山洞居住。虽然生活多么艰苦,但他们都会在艰苦中享受欢乐,享受生命的美丽。一段时间过去了,米缸已经是空空如也,阿秦的妹妹因为营养不良,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背上长满了湿疹。为了给妹妹找食物,阿秦趁着飞机轰炸,冒着生命危险去别人家里偷东西。他甚至恨不得每一天都有飞机来轰炸,好让他有机会去偷东西给妹妹吃。可是经过长期的饥饿,死神夺走了妹妹的生命。阿秦只好把妹妹的尸体和她最爱的洋娃娃放入一个箱子里。
看到这儿,我又哭了起来。
这部片子给了我们这些拥有父母呵护的孩子一个启示,我们有那么好的条件,环境好,能够吃饱饭,偶尔还能够大鱼大肉,父母又精心照顾我们,为何不好好珍惜生命,做有用的事,让自我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呢?
让我们一齐努力,维护世界和平,让世界上不再有战争,不再有那弥漫在空中的硝烟,不再有悲惨的呻吟声,不再有天空中发出“嗡嗡”叫声的战斗机,不再让士兵在战场上一个个倒下吧!
今天看了一部韩国电影,讲述的是一对年轻夫妻离婚当晚发生的事。看完之后几点感触:
1、韩国电影拍摄手法细腻,善长情感戏,很生活,不像美国电影动不动就拯救地球,有点高不可攀。
2、小成本,整部电影都在一座房子里拍摄,没有外景特技,不像国内的电影总需巨资创作。
3、电影内容很生活,自己平常过的日子没感觉,看完后感悟生活原来也可以是这样。
4、电影里雨一直下个不停,室内光线昏暗,很贴切的反映了主人公爱或不爱,走还是留的纠结的心情;恋爱结婚五年没有小孩,给他们的家庭增添了更多的沉闷;在这种沉闷、压抑的环境中,一只猫的突然闯入,寻猫邻居的拜访,让这对即将分开的夫妻倍感尴尬和不快。但是,也正是这些因素的出现,他们之间的情感和那些细微的感觉也似乎重新回来了,电影中受惊吓的小猫跑出来偷吃被女主人公发现,小猫的举动触动了女主人公的情绪,她安慰小猫也像是在安慰自己:别怕,没事的,事情只会越来越好了。好脾气的男主人公在听到离婚的决定后不悲不喜,麻木的没有情感,故事最后在厨房切洋葱被辣的睁不开眼后来到卫生间冲水,结果眼泪越洗越多,谁说好脾气的男人就没有情感呢,他们只是将情感深藏心底不表露出来罢了。
5、男主人公真的很好,脾气好、温柔体贴、煮得一手好咖啡,家里整理的很有条理;老婆有外遇要离婚了也不发脾气,却为对方找理由,这样的男人是个宝,嫁给他的女人真有福气。
6、故事有悬念,爱或不爱,走或是留一直纠结到最后也没有结果,给人以遐想的空间,你可以以自己的想法去补充故事的结局。
暑假中,我看了电影《邱少云》,直到现在,我怎么也忘不了邱少云的摸样,更难忘记他在烈火中坚毅的面容、镇定的神态。这部影片介绍了在一次战斗中,邱少云为了不暴露部队的潜伏地点,伏在大火中一动也不动,忍受着烈火烧身痛苦,最后竟被大火给活活地烧死。其实在他的身旁有一条水沟,他完全可以滚进水沟里,让自己身上的火熄灭。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深知这样做的后果---不仅救不了自己,还会害死所有的战友,导致这场战斗的失败。
看完之后,我被邱少云深深地震撼了!多么可敬的英雄啊!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大火在邱少云的身上燃烧了两个多小时,这种巨痛是多么难以忍受啊!可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回忆着那残酷的画面,想到英雄在烈火中燃烧的身躯,我的眼泪怎么也止不住,直往下流。我多希望出现奇迹呀!或突然间熄灭,或天突降大雨……
可那只是幻想,英雄最终还是离我而去。我想他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他心里总装着别人,装着集体。他选择了牺牲小我顾大我,用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战友的生命和战斗的胜利,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坚强的男子汉。他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再想想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碰到一点困难就退缩,吃一点亏就斤斤计较。比比他们,我是多么惭愧!想到今后,我们小学生虽然不能象邱少云一样为了祖国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那坚强的毅力,做一个坚韧不拔的人;学习他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发奋读书,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⑺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是我第一次对电影做一个发自内心的观后感,内心被深深地打动了。看着俗不可耐的电影名字——《三傻大闹宝莱坞》,原本对它没有抱很大的期望,只是吸引我是它的影评高达9。9分,从众和好奇的心理促使我来一窥究竟。
宝莱坞的电影通常是音乐片。几乎所有影片中都至少有一段唱歌跳舞的场面。要说的印度电影叫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毫不意外的拥有唱歌跳舞的场面。“七分共鸣、三分感动、一分搞笑”的电影竟然不能用“十分制”来打分了。以嬉闹的行为抵抗印度的填鸭式的教育,不禁有了几分此刻我们读书的无思考的获得学位,很有启发性。主人公的口头禅“一切顺利”鼓舞了朋友,不是因为这句话能够解决困难,而是因为记住这句话并不断的告诉自我要有勇气应对一切。
影片中的哲理与友谊只有自我才能悟出,片子中让我体会到什么叫喜极而泣,没有半点压抑感却让人看后懂得去体会和回味人生哲理,不仅仅仅是教育的思考,还有父母、朋友、甚至成功。我们不是为了成功而竞争吗?我们追求高分、追求名次,学完后连最基本的动手操作都不会,试问如何学以致用,影片中在抢救莫娜生小宝宝而快速的动手自制所要用的工具。主人公兰彻为了朋友的滑稽事情让我们在乐中思考什么是朋友?最后的结局自我去看看就明白: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剧情开始就是觉得搞笑但是越来越觉得这原先是一部这么与我心灵接近的片子。这篇片子定位是喜剧,好像不太准确,个人觉得定位喜剧有点淡化其中的深刻好处,剧情片更像作为在中国教育体系下成长的我们80后,是会对此片产生强烈共鸣的。特此推荐。
已经第三次看这部电影了,《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一部轻松、幽默的印度电影,影片反映了印度现代填鸭式的教育带给学生的压力和恐惧。电影用诙谐色彩揭露了印度的教育制度问题,让我们在一个愉快的气氛中了解到一个严肃的问题,这都是电影的亮点。
中国的教育者应该好好看这部电影,有一段讲述:教授对被逼得自杀的学生表现得毫无悔意,批评了教育局对学生的漠视。学生嬉戏场面与学生被校方迫至自杀两种不同的片段融合起来,起了化学作用。同样,在中国,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制度也有类似的问题。
电影中,三傻的友谊也很令人感动。人活着有太多身不由己,能像兰彻那样跟着感觉走实属不易。法尔汉热爱摄影,却苦于父亲的阻拦,只能在学校读他并不感兴趣的工程学,于是他成了倒数第二,但当他决定从事摄影的时候,成功向他打开了一扇门;拉杜,一个贫苦学生,面临家庭带来的各种压力,只能寄希望于神,他对现实的畏惧与逃避让他稳居倒数第一,但当他丢掉畏惧,勇敢面对生活时,幸运真的朝他招手了。也许就如兰彻所说:很多时候,我们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是有时候,只要你勇于跨出那一步,说不定就可以改变你的人生。而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最大感触就是:follow my heart。
其实看这部电影我的内心很纠结,我不得不承认病毒院长说的,可我同样佩服兰彻的生活态度。就像在现实里,我深知生活的残酷,却幻想能随心而活,做一个走心的人。
电影的最后,三傻终于在兰彻的学校重聚,而兰彻与女主的爱情也很圆满。故事类似喜剧,但又并不是顺风顺水,也许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跟着感觉走,终会柳暗花明。
看完《三傻大闹宝莱坞》,觉得是一部很有深度的电影。电影讲述了在印度当时崇尚男人做工程师、女人当医生背景下,法罕、莱吉因为父母的原因不得不去印度帝国工业学院学习工程师知识,而兰彻用非同常人的行为对抗着这所学校或者说这个社会存在的弊端;电影开始由兰彻对正在训话的院长说院长,如果钢笔在太空没用,为什么不用钢笔,他们可以剩下数百万,院长回复以后作答,我个人认为这是这部电影对学院教育或者说整个印度社会的教育弊端描述的开始,直至最后院长回答了这个问题,让我感受到院长在变化、学院也正在变化,至少院长他不再是从前那样高高在上,而是恍然大悟认真对待自己的不对的地方。从这两个片段可以让人明白至少创新不是在知识工厂出来的,而是需要鼓励学生去打破常规、敢于质疑的这种精神。
整部电影里,音乐让人有时感到很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内心好像被上帝的手轻轻得抚摸了一下;电影也有经典的句子,例如:追逐卓越,成功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法罕对兰彻评价时说的一句话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等等。
这部电影让我最大的感受是:看完一遍,你会想学习;看完两遍,你会思考你的理想意义是什么;看完三遍,你会为卓越,而不断充实自己。
星期六晚上,我们全家去看了一部电影,名叫《三傻大闹宝莱坞》。不要被它那傻傻的名字所迷惑,这部电影还教会我许多道理呢!
这部电影的故事十分吸引人。在印度帝国理工大学有三个特殊的学生分别是兰彻、阿尔法、兰乔。兰彻是一个优秀又乐于助人的学生,爱动脑筋、勇于。阿尔法爱摄影,但家里逼着他学工程学。兰乔家境平凡,但他压力很大,总学不好。教授教育理念就是考好成绩,只求好成绩,不求创新。“臭屁王”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十分,但他只会死记硬背。一天,兰彻看见教授在骂一个学生,并把他的一个模具扔进了垃圾桶里。这个学生十分生气,便自杀了。兰彻看不下去了,就死搅蛮缠这要给教授讲教学的道理,教授十分讨厌他。臭屁王只会死,虽考试成绩好,也闹出了很多笑话。于是“臭屁王”约定十年后在当初侮辱他的地方见,看看谁更。转眼十年过去了。阿尔法是一个优秀的摄影师,兰乔的创新使家境脱离了贫困,兰彻是一个,有着400多个专利。当“臭屁王”拿出一份失败证明给兰彻签名的时候,才发现是自己不是最成功的。因为如果没有兰彻,“臭屁王”也不会这么成功,因为“臭屁王”的一些技术都是兰彻给的。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分数好并不一定最后成功,只要创新就成功了。还有我觉得如果学不的专业,周记,再怎么优秀也不会成功。
看了这个电影感触好深,觉得好赞呢,三个人的友谊好感动!也说了亲情,友情,爱情,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让我再一次知道趁年轻必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选择喜爱的工作,去发挥自己才能和能力,不要怕恐惧不要找借口,遇挫折更不要轻易放弃!还有就是一定要跟优秀的人在一起,都说跟对人做对事,只要找对了方法才能让自己成功。
大家应该都知道坚持跟行动真的很难,很多人都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今后必须要养成把努力当成一种习惯而不是三分热度。生活不会辜负努力的人~ 有句话说:人生就像一场竞赛!你不成功别人就超越你,今后生活中一定要追求卓越,感于去挑战,不要选择安逸,创新才是硬道理!才配的这句话:唯有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现在社会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几乎都会为车子、工作、房子、面子,一定不要活给别人看,世界是自己的。现在人心越来越脆弱,也很容易陷入恐惧,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哄哄它!切记:千万不能为了压力就去死,要找别人或对朋友诉说,(记住人生除了生死其它的都是小事)要知足常乐要有好的心态,要学会自己调节,学习兰彻说的那句话:平安无事,学会自己去思考,去感悟,体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勇于品尝所以滋味,只有亲自品尝到的味道,才会有不同收获,才有是完美的人生。
影片中查图尔把学习作为获得生存空间的方法,那他必然是在一种竞争机制里边。因为我们人类给自己所建构的生存空间,是以人类的知识作为基础的,在这种建构的复杂的生存空间里边,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等等,和对相对固化的事物的追逐,成为了一般人内在生命巨大的障碍,所以他们很少能够拥有真正的创造性。
而兰彻最大的不一样,是他内在的自由度,他非常的能够驾驭自己的这种内在能量和外部时空之间的关系,所以他经常能够别出心裁,或者能够超越现有的一些局限或外部规则的局限。
我们都知道,在篮球场上从来不犯规的球员绝对不是好球员,但是,这个在犯规和失误之中,他的起心动念变得非常的重要,所以兰彻,在他对所有的事物的起心动念中,他都是一个相对正向的起心动念,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违反了规矩,最终的结果,也都是有意义的,如果他的起心动念是低层次的,维度很低,那它受到的惩罚也将是严峻。
查图尔之所以想成为一个所谓的战胜者,是他把自己当成一个竞争者,他就会紧张,会有冲突。如果像兰彻一样把自己当成一个创造者,一个不断体验更高境界生命状态的,或者突破现有局限的一个角色的话,那么他根本不是在战斗,他真正超越的是自己认知局限,超越自己投影出来这个世界设定的这种局限。
而这世界所有设定的局限全部取决于自己内在,就像他随时可以挑战自己,他在向女友求爱的这件事情上,他说干就干,当朋友提醒他这一点的时候,他马上进行自我突破。
第一次观看《三傻大闹宝莱坞》,是在入职第一年。
当时的我,经历了一波三折,刚刚安稳下来。大三时决定跨专业考研,选择了我最爱的现当代文学。凭借着一腔孤勇,就那么义无反顾地替自己决定了未来的人生走向。考研初试顺利通过,却又毅然决然地放弃面试,踏上了应聘语文教师的漫漫征途。
曾有不少朋友很羡慕我,人生似乎没有走一步弯路。虽然没有去读研究生,但备考的大半年时光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的文学素养,为后来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奠定了最初的根基;当需要在研究生复试与教师应聘考试做出选择时,我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算得上十分顺利地就进入体制,端上了许多人羡慕的“铁饭碗”。
我们不正如那些翻书疯狂找答案的学生一样吗?面对问题与困难,并没有认真独立地去思考,而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背后,是自我的迷失。就像《森林大熊》中的熊一样,当世界开始对他持有怀疑的态度时,他渐渐从原来的坚信变为自我怀疑,从开始的反抗变为听人安排,宛如傀儡机器一般迷失自我。坚守自我,就要有独立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将课本中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量,投入生活中去巧妙运用。
正所谓四两拨千斤,化知识为力量,才是真正的学习。
或许正如《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兰彻一样,从一开始,我就清晰地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能够清醒地觉察自我,明确人生的方向,或许就是我从教十年来始终保持高度工作热情的秘诀。
影片中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兰彻的口头禅:All is well。“这能解决问题吗?”“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它至少给了我们面对问题的勇气!”这是一种乐观的态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用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这样我们离成功会更近一些。其实我们的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一切顺利”。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出去工作,我们面临的压力都是很大的,如何在这竞争中快乐的生活呢?这就需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支撑,或许“All is well”。做困境未成年人支持项目以来,见过很多困境未成年人及家庭,他们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有时家访回来情绪是低落的,不知道自己能给服务对象带来什么;有时面临各种文案的整理,状态是狂躁的;有时家长对于社工的完全依赖让社工无力……做社工的过程中不是只有欢乐,同时也有忧愁,社工不是万能的,也会有不同的情绪,我们要学会及时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培养良好的心态。
我相信任何一部电影,都可以展现出一辈人甚至一代人的精彩故事。看电影看的不仅仅是情节发展,更重要的是创作者想要向我们传递的内容。每一部电影在第二次第三次欣赏时,你会惊讶于自己的成长。看电影,也是读人生。
做好社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一个持续累积的过程,今天的积淀与反思促进我们更好地成长,社工路上你我同行,不忘初衷!
三傻是指兰彻,法汉以及拉朱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三傻,是因为他们想改变印度第一大学的皇家理工学院教育现状,兰彻他们认为这种,这种教育是一种填鸭式教育。
在这三个人中,拉朱和法汉是实实在在的给自己学习,而兰彻呢?他十分可怜,他的学位和成绩都是给了别人,他自己的父母早逝,也没有父母给他钱,生活费也是自己打零工所得。
入学第一天,他受到了学长的欺负,而兰彻为了自己的自尊,用电线缠着一个勺子,打开电闸后,通过水进行导电那个人便被电晕在地。兰彻为了证明这是填鸭式教育,又为了拯救拉朱。将年级第二,(蓝彻是第一)的演讲稿中换了几个词,而那个人一点察觉也没有,也照着念了下来,受到全校人的嘲笑,那个人后来与兰彻赌一场,比十年后谁更有钱?这也使得,后面故事的发生。兰彻身上有一种勇敢,敢做敢当,敢于对错误提出质疑的精神。这是一部喜剧片,却用倒叙的手法反映出了印度学校及印度社会的陋习,反映了印度人的生活状况,还反映出了人间的真善美。
我从兰彻、法汉、拉朱身上学到有梦想,就要敢于追逐,求神拜佛的行为没有,只有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才能真正获得成功。还有电影的结局,最后年级第二见到了兰彻,后来那个人知道兰彻就是他公司要签约的那个有400多个专利的发明家后,便一改以前的态度。
影片中,十年后的三傻都做到了自己生命中的心想事成,因为他们对生命的内在诉求的不同,最终都实实在在的呈现了各自不同的生活,包括那个查图尔,也获得了自己认为好的生活,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4个人十年后的生活状态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查图尔的学习方式是死记硬背,为取得好的名次也是下足了功夫,十年后的生活也是有豪宅,豪车,漂亮媳妇等,在世俗的眼里他是优秀的,不过这种优秀使得他机械的成为了现实的一个工具,完全没有他自己的生
查图尔就是现实中在知识层面架构的人类躯壳的代表。查图尔们无法自知自己内在真正的诉求,完全按照三维世界的体系来架构着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生命“活一次”跟“没有活”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所以说,在三傻和查图尔之间的本质区别就是:有没有活出自己真实的生命状态。
查图尔的生命状态,在很多没有明白生命本质的人眼里边,是非常认同查图尔的这种生命状态的,他们不理解生命本身的自在,才是生命真正追求的目的。
这是在我们的早期教育阶段就已经把大脑完全格式化了,而且这种格式化的封闭属性使得像查图尔一样的人们只能填充知识,填充学习中相对固化部分的东西,丝毫谈不上创造力,所有的东西好像都已经被界定了。
这也是为何兰彻可以成为400项发明的科学家,而查图尔却要哭着,喊着,求着兰彻与自己合作的主要原因。
命!
星期五那天,老师给我们看了“三傻大闹宝莱坞”。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让我的感触很深,看完这部电影后想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分数真的有那么地重要嘛,就因为毕业后领的那一张写了墨水的.纸、领一本破本子,就让那么多人承受着他们还撑不起来的压力嘛?”
也许,一个学生的成就可以衬托出一个学校的教育。但是,你们有没想过一个成就的学生背后又有多少个学生因压力过于沉重而倒下,一个家庭的改变和富裕都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样只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没有顺利的毕业,拿到那一本破本子或是领一张写了墨水的纸,自己的家庭就没办法过上好日子,只会使他们盲目的去读书,堕落在压力之中,体会不到世界的幸福,没有时间去体会朋友之间的快乐,轻松的去过一天。
学习上的第一并不能代表你什么,如果你不能把它用在实践中,只是一个死读书的人,把一切的定义都背了下来又有什么用呢?也许就像兰砌说的一样,在学习上,你们都陷入了疯狂的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即使马戏团的狮子也会因为鞭打而学会坐在椅子上。但你们会说这是训练得好,而不是教育得好”。兰砌他不会因为学习而过分的去理解或是背,他善于在生活中实践,探索他需要的知识。
从电影中我认识到。在学习上不要太过分的压迫自己,篡夺自己的快乐,父母不要给自己的孩子太多的期望与压力。在生活上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时间,老师也不要给学生太多的压迫力,这只会使一个个学生在沉重的压力中倒下。
昨晚看了一部印度电影《宝莱坞银幕女杰》,让我对一向以惊人数量著称,却难有精品的印度电影有所改观,便写了一则短小的影评,发到微信上。女儿看后推荐了另一部印度片《三傻大闹宝莱坞》。
说实话,前一阵这部片子在影视网站特火,点击率老高了,但就因为中译的名字,叫什么三傻大闹宝莱坞、三个傻子、三个白痴、三个傻蛋、作死不离3兄弟等,以为是无厘头搞怪类的电影,所以一直没有想看的欲望。
女儿推荐,一定有她的理由,特意先查看了一下影评,评价还蛮高,所以下载看了。
一部近三个小时的电影,一下子看完还真需要耐性。但这部片子我是一气看完的。
电影的影评已经很多,我不想画蛇添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网络下。我只想说几句我看此片后的感觉:
从这部极尽诙谐搞笑的疯狂喜剧背后,我看到的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正剧。其讽刺意味的强烈程度,通过3个自杀(开始的一个未通过毕业的学生、校长的儿子、莱俱)、贫富差距(一贫如洗的莱俱家庭试图通过儿子改变家庭命运,豪门兰彻家庭用假兰彻窃取文凭继续赚取利益,形成强烈对比)、拜金主义、填鸭式教育等一系列不应该产生喜剧效果,但却由编导组织成无穷笑料的黑色幽默,表现得淋漓尽致。暴笑后的泪水不是甜蜜,是一种苦涩、一种血腥!
今日,我看了《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印度大学教育喜剧片。看完后,我思绪万千,仍沉浸在影片感人、搞笑的情节中。我被影片中的的三个年轻人的友谊打动了。兰彻的口头禅“一切顺利”鼓舞着朋友,告诉他们用勇气应对一切。
兰彻、法罕、加拉三个男孩是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他们逐渐认识,成为好朋友,搬到同一间宿舍。他们三个都寄托着别人的期望。兰彻从小聪明好学,他要帮一个富翁拿到一张光宗耀祖的毕业证书。法罕是个特困生,他想以后赚大钱,让爸爸有钱治病,让妈妈过上好日子,让还未出嫁的姐姐有钱买来嫁妆。加拉喜欢摄影,却害怕爸爸的权威,选择了自我不喜欢的工程学业。之后,三个人都有了自我梦想的职业。
每个人都有一种可贵的精神。兰彻很好学:他六年级就会做初中三年级的题目。法罕很勇敢:他克服了心中的恐惧,成绩从全校倒数第一升到了前十名。加拉很有说服力:他说服了爸爸,取得了自我喜欢的职业——摄影。加拉说服爸爸时,让我感动的话是”爸爸,如果我当了摄影师会怎样?赚少一点的钱,买小一点的房子,开小一点的车,但我会很幸福,会真正的欢乐。”
我想:以后遇到事情,必须要告诉自我“一切顺利”。因为像兰彻说的一样:“心是脆弱的,要用安慰使它变得坚强。
影片中的拉加,他把改变家庭贫穷的命运像是赌注一样全押在学习上,过度的紧张成为了他内心强大的压力,使得他没有办法真正展开自己的生命智慧。也没有办法真正学进他要学的东西,他的焦点全部聚在了压力上,反而忽略了“安住在当下”的学习。
拉加这个人物角色,在现代人中占的比例其实是最大的,很多人都是以要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而去学习,实际上这样的学习结局只能走向平庸。
兰彻也是出身卑微,但是他的整个生命过程却有着不同的精彩,这与拉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所以,当内在对生命本身意义的领悟有所欠缺,无法通透的领悟时,所带来的不同程度的障碍,会让我们在学习中产生困惑,迷惘,设定错误的学习目标。
真正的学习,是借学习而领悟生命智慧的,因为每一个知识背后都有它的智慧。
所以学习本身如果不以开启智慧为目标,只是为了满足生活生存的需要的话,那这种学习往往带来的是痛苦,是纠结,甚至带来的是灾难。
再来看男主兰彻,和法罕不同,他从小就酷爱机械,到皇家工程学院学习工程学,他是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因为热爱而做出的选择,使兰彻可以突破命运的种种障碍,不仅成为学校第一名,而且还获得了被校长认为是象征荣耀的太空笔。
“热爱”,使兰彻生发出内在的智慧,并引领他走出了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
一个人,可以通过“热爱”进入自己的内在,找到自己生命中能够共振的人事物,这个时候,他就是在不断的验证内在的具足圆满。
看过几次《三傻大闹宝莱坞》了,每次总被发生在主角身上的趣事所逗乐,同时也被他们对于自己梦想的执着所打动。法罕是三人帮之一,迫于家里人的压力而上工程学校,但是他的梦想一直是成为一名摄影师。
在兰彻的鼓励下,他终于向自己的父母坦白了他的心声,他发自肺腑的言说说服了一直期望他成为工程师的父亲,从不能接受到坦然支持,法罕其实是幸运的。他的幸运在于他有机会从事自己热爱的职业,而在步入职场的成年人中,又有多少是选择了自己所热爱的职业的呢?金钱、家庭往往是人们选择职业时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障碍;不能绝对的说考虑薪资和他人的期望是不正确的,但是对于追逐自己的梦想, 是不是应该更纯粹一些呢?
剧中的院长,总是教育学生们:生活是场比赛,当不了第一名就只能被人践踏。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下,像兰彻那样有创新思想的人总是受到抑制。影片多次描述院长边由专人刮胡子、边听歌剧午睡的一幕,配合着两个学生的自杀,而他却无动于衷,这是多么的讽刺。这反映了一种
分数决定一切,创新受到各种思想和体制限制的制度。难道仅仅一张成绩单便代表了一切?切勿一叶障目,如此行为不仅造成人才短缺,更是间接成为了此国家并不发达的根源。我们要突破自我,做自己想做的,走自己想走的路。尽力了,努力了自己心知肚明,失败了也无所谓。看着兰彻对体制的反抗,对老师的大声质问,不禁理解了何谓自由。让那些固步自封,只会说老生常谈的话的人闭上嘴巴,以傲视给予回击。
⑻ 感人的影评有什么
十二国记影评 [成长] 历尽残酷后,看透——释然——重拾大爱。 我最期望的长大路线,不得不从,到自己有可为。 (一) 即使我的青春茫然而疼痛,我却依旧深爱成长的故事。 (一) 即使我的青春茫然而疼痛,我却依旧深爱成长的故事。 长大是于一瞬间的领悟,比如在一个莫大的城市里突然感受到无与伦比的冷漠和鄙俗,心生厌倦。 我想最初怯弱的阳子也曾这样厌倦过,在噩梦的恐惧无人解读之下,背负师长走狗的外界嘲讽。 没有人真心待她,她想的——喜欢的人、意图亲近的同学、血缘的父母、奉其命的老师,大家宛若陌生人般敷衍相待。 其实她也何曾实意。 亲近被孤立的同学是源于班长的责任。 面对喜欢的人只有扭捏与自哀的怯弱。 维诺于父母老师,仿佛无心傀儡。 记得谁的一句“虚伪”,把自己兀自打回蝼蚁,乖巧面具下的人原来是那么可怜。 这世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需要自己。 喃喃的少女在那刻遇到了臣命的麒麟。 发誓,立主,独一无二。 我想所有的穿越都是为了给一个合理蜕变的理由——有爱有荣华。 即使这已经泛滥成为很傻很天真的言情桥段。 可惜很多人不明白。 再过一世,你若不变,重蹈前尘,终究覆灭。 好在此处的剧情更为真实。 少女迫不得已的坠入十二国,只有追杀,没有英雄。 所恋的男子依附他人,女子还来示威撒盐。 妖魔横出不停,护法再未现身。 原来另一个世界也会遗弃自己。 如果不想死,救自己,只有靠自己。 前尘她都习惯了屈服于现实,用沉默来避免受伤。 而如今现实逼你更残忍,不若爆发还会死亡。 谎言、欺骗、占有,没有真实,只有弱肉强食的生存哲学。 成长在此刻陷入背德的黑暗。 喜欢阳子却从这里开始,她的恐惧,她的报复,如何都比那些倒在男配怀里、扑在男主脚下的女人真实。 天赐的高贵名分,却是要手把手的争取回护而来。 你不往前行走,便要被剥夺生存的权利。 王成长的第一步,暗由心生,顿悟。 (二) 彼岸,路的尽头。 现实的路却仿若没有尽头。 柳暗花明,是乐俊的出现。 要抛弃怯弱自我的阳子,有意或无意给自己设下陷阱——用世俗的冷漠来孕育强大避免受伤。 犹记得初次相逢,他的笑脸,她的戒备。 (插:顺应剧情的感同身受让我曾在阳子意图拔剑的那刻也怀疑小老鼠的温柔是虚伪的面具。) 绝境里的困兽少女,不是一句早安便能救赎。 你的温柔要久久,似空气渗入生命。 乐俊是开阔温润的,与他博览有关,却不是全部。 半兽的逆境,在外人无意撞破后,由当事人波澜不惊地娓娓道来前因后果。 那羞涩的收尾浅笑,仿若对待暴力的毫不在乎。 阳子迷惑了。 她未曾感到他的屈服,却一时也无法理解他的释然。 那刻,她却想要靠近他。 心被柔软的触动。 人,到底要如何去信任另一个人。 无条件的,只有待他和自己一样重要。 说,我把背后托付与你。 被信任,原来是那么珍贵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会在长大的谎言里把它丢失了。 (三) 人和人。 你和我,其实只有三步的距离。 只要你肯踏出那一步。 我会走完剩下的两步。 (四) 华丽的《十二国记》,在他们相逢后铺展。像一点最好的墨,泼上无垠的宣纸,浓烈地化开,却依旧在细节中韵味无穷。 阳子变得更为坚强,长命的设定让这个故事可以很久远。 国与国,人与人,更为复杂,更为扑朔,更为好看。 但这一切已经和我要的“成长”无关,那颗幼芽已经枝繁,之后开花结果,是自然的故事。
希望采纳
⑼ 柳暗花明的剧情简介
影片改编自加拿大著名女作家艾丽丝·蒙罗的短篇故事《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讲述了一对相濡以沫、互相扶持着共同走过了将近50年时间的夫妻,因为遗忘了记忆中的美丽,婚姻也开始遭受侵腐。这是一个非常规的爱情故事,在2006年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得到了评论界和观众的双重肯定,同时也是加拿大女演员萨拉·波莉编剧兼执导的第一部电影长片。
经历了50年的坎坎坷坷,格兰特和菲奥纳一直无愧于他们在圣坛前许下的诺言,对于彼此之间的爱情,更是从来都没有动摇或怀疑过,他们每天的生活,都是在亲切、柔和以及妙趣横生中度过的。然而这种田园式的平静很快就被菲奥纳越来越明显的健忘症打乱了,记忆力的缺失甚至让她开始忘记了那个“不离不弃”的承诺。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格兰特只是将菲奥纳偶然的失忆当成调剂生活的小插曲,不予以在意。但是,慢慢地,他们再也没办法忽视这一严峻的事实了--菲奥纳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搬进老人院的菲奥纳继续受到失忆的困扰,格兰特惊讶地发现,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菲奥纳就将两人共同的回忆忘了个一干二净,甚至已经不认识自己了。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菲奥纳似乎爱上了同住在老人院的另一位老年痴呆症的患者奥布里……面对着如此复杂却必然的转变,无论是格兰特,还是菲奥纳,都不得不承认,原来爱与忠诚也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他们最终从爱人变成了陌生人。
⑽ 柳暗花明观后感
并不是年轻人的爱情才感人,有时候老人之间的不离不弃更加催人泪下。
试想,一对恩爱夫妻,一起生活了近50年,拥有甜蜜的初恋,温馨的往事,这些温暖引着他们走过漫漫岁月,最后抵达晚年。本来两个人可以互相握着手,坐在柔软的沙发上,烤着炉火,互相依偎着,一起回忆过去,多么幸福。或者,两个人坐在院落里,晒着太阳,你一句我一语,断断续续聊天,时光如女人手里的毛衣扯出来,绕在男人手上。
能够一起回忆,是幸福的。爱情的绝裂,往往开始于一方拒绝一起回忆过去。于是背叛爱情者首先抛弃一切能引起回忆的东西,比如小礼物,比如信件,比如日记。似乎,摧毁了这些东西,就可以摧毁回忆,让回忆埋葬在心田里腐烂。
爱情的基础是拥有共同的回忆,回忆把两个人连在一起,无法分割。
可是有一天,女人得老年痴呆症,失去记忆,过去如同飞驰的汽车两旁的风景,迅速倒退,消失。如同深夜里的灯光,一盏接着一盏,熄灭。最后甚至连关于男人的那盏也熄灭。于是女人的记忆就死在这样的黑暗里,生命蹒跚不前。
电影里的男人,就这样被女人已经彻底遗忘了。我们想象:每天,女人看着男人如看陌生人,深爱女人的男人心如何不似刀割?男人无论如何呼唤女人的记忆,也不能换来一点回音。对着空谷大喊,空谷尚有回答,可是女人没有。男人心里无比绝望。爱情是条件的,有限度的。这个条件是你记得我,这个限度是你知道我。哪怕你恨我也可以!但是女人干脆把男人从脑海里抹去,不留下一点痕迹,这样的爱情何其残酷!
爱情越残酷,越显示出守候爱情的男人的高贵品格。
我不记得你了,你还爱我吗?我甚至忘记你是我的丈夫,你会抛弃我吗?当电影最后女人这样问男人,男人饮泣回答——不离不弃!
我微笑盈泪。真正的爱情就是这样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