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红色娘子军》南霸天是谁
南霸天是电影故事片《红色娘子军》中的反面人物。与洪常青、吴琼花等正面人物一样,南霸天也是作家梁信根据历史真实进行提炼而塑造出来的典型人物。
在电影剧本中,南霸天的人物定位是“本县土皇帝、民团总指挥、大地主”。从人物形象看,南霸天几乎集反面人物罪恶之大成:勾结官府,横行乡里;拥兵自重,滥杀无辜;私设刑房和监狱,草菅人命;广蓄奴婢,鱼肉百姓;霸占田产,囤积粮食;仇视革命,围剿红军等等。
(1)电影琼崖纵队完整版扩展阅读
人物剧情
1930年,海南岛椰子寨恶霸地主南霸天的丫头吴琼花,含着几代人的冤仇,不堪忍受压迫与欺凌,一次又一次地反抗逃跑,但都逃不出虎口,一次次地被抓回,狠遭毒打。
几次反抗后,南霸天命人将她活活打死,昏死在地的琼花在电闪雷鸣中惊醒过来,遇到化装成华侨富商的红军干部洪常青和通信员小庞。琼花在他们的帮助下,决心走上革命道路。她来到娘子军营地,要求参加娘子军队伍。洪常青认出琼花,连长批准琼花入伍,并发给她一支枪,娘子军战士们决心打下椰林寨、活捉南霸天。
『贰』 《解放海南岛战役》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解放海南岛战役》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zjFi2UyosX63VQWkmNgsRw
『叁』 简要复述《红色娘子军》故事梗概
故事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岛琼崖纵队娘子军的事迹,展现了那个特殊历史年代一群女性为争取解放而流血牺牲的动人故事。
1931年5月1日创建于乐会县第四区革命根据地。1931年5月的一天,在海南省琼海市万泉河畔一个椰林环抱的小山村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召开了成立大会。100多位穷苦的农村女孩子,为反抗封建压迫和争取男女平等,在共产党组织领导下,勇敢地拿起了枪。
战斗中,二班的8名姐妹留下断后,直至弹尽粮绝,全部牺牲。不久,海南红军主力作战失利,娘子军被迫解散,散落于民间。红色娘子军的精神实为妇女解放运动之旗帜,海南人民之光荣,娘子军革命精神永存!
(3)电影琼崖纵队完整版扩展阅读:
拍摄背景
1957年,作家梁信从广州来到海南体验生活。在海南,他见到了闻名全国的红色娘子军连的老战士。革命战士的事迹一下子把梁信的创作灵感点燃了,他以海南军区编写的《琼崖纵队军史》为凭据,结合自己过去的所见所闻,于1958年6月完成电影文学剧本《琼岛英雄花》的初稿,1959年定稿发表于《上海文学》。
当时已经凭借《女篮五号》而小有名气的谢晋正在为下一部影片拍什么发愁,看到剧本后非常兴奋,当即决定要拍,并且邀请梁信来上海修改剧本,对于影片的名字,谢晋觉得《琼岛英雄花》稍显文气,经与梁信商量后决定将其改名为《红色娘子军》 。
作品赏析
该片鲜明的色彩、浓重的笔触、传奇的情节,和主人公吴琼花勇敢、强悍、豪放的性格非常吸引人。有不少文艺作品反映劳动者从个人复仇到成长为自觉的阶级战士,而同样的主题,《红色娘子军》却不落俗套,主人公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
吴琼花一开始就给人强烈的印象,而且后面她的思想感情变化、阶级觉悟的提高、人物性格的发展,条理清楚、脉络分明。影片用简练的笔墨、富有特征性的镜头,解剖并丰富了主人公的精神面貌。
『肆』 南霸天被谁杀的
琼崖纵队杀的
南霸天是1960年的电影故事片《红色娘子军》中的反面角色。南霸天是海南地区的恶霸地主。有着本人武装及附庸(尤其是打手“老四”)。之后被琼崖纵队给击败。
『伍』 新中国首个女兵是谁
在新中国历史上,女兵虽说比男兵少太多,但建军91周年来参军的女兵总量也很惊人了,少说也有百万。新中国的第一个男兵是谁,如今很难弄清,可要说新中国的首个女兵,那非她莫属。
此人便是王运梅。王运梅1910年出生于海南琼海市阳江镇一户贫农家庭,她的父亲、叔叔、哥哥、舅舅全是革命人士,王运梅很小打小就受到熏陶,立志救民于水火。
王运梅老人
2013年9月14日,王运梅老人逝世,享年103岁。
『陆』 战争片中的纵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纵队
纵队相当于军级单位这一级别。
"纵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是相当军级单位的编制,比如,电影《红日》重点就是讲的解放军第6纵队与兄弟部队1、4、8、9纵队,参加攻打山东孟良固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的故事。“六纵”就是后来的24军 。
之所以称“纵队”,是战争时期非正规的一种编制,有任意、纵向、南北向、从前到后的含义。他可以随意根据需要编制下属部队,比如下属几个师,几个团,也可以下属几个大队,可多可少,比较灵活机动。
列如,有“琼崖纵队”、“东江纵队”、“昆仑纵队”、“江南游击纵队”、“特别纵队”等。
到解放战争后期,部队有极大的发展,“纵队”已经达到数万人,远超过一个军的人数。
『柒』 一个纵队的编制是多少
问题一:一个纵队的编制是多少 纵队这个编制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
解放战争时期,一个纵队一般下辖3个师/旅(东野和华野下面设师,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下面设旅)和直属的炮兵、工兵以及参谋等,属于军级,一般有2-3万人
抗战时,八路军先后组建过5个纵队,负责一个战略方向,每个纵队都有几万人
红军时期,也曾组建过,纵队下面设团,一般人数在千把人上下
问题二:纵队是什么级别编制,人数呢? 中国人民 *** 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军队编制之一,相当于军。一般一个纵队开始阶段下辖2~3个旅,一般以2个居多。一个新成立的纵队人数一般情况下很少超过2万人。根据各野战军的地域和时期的不同,纵队人数也不同。东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情况要好,中原野战军次之,西北野战军最少。举个例子:刘邓大军在结束鲁西南战役时,人员齐整,平均每个纵队人数在3万人左右,经过大别山磨难之后,平均人数1.5万人揣而西北野战军王震的部队,仅仅7000人左右。每个野战军下辖的纵队也不尽相同,其中华东野战军下辖12个纵队。东北野战军有12个纵队,中原野战军有7个,西北野战军有7个。
问题三:一个纵队相当于多少师的兵力? 纵队相当于一个军,也就是3个师...
我军现在各个野战军当初都是叫做纵队的...
比方38军前身是四野1纵,39军前身四野二纵,40军前身四野3纵等...
问题四:军队中一个纵队是多少人啊! 纵队相当于军
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后,将用于游击战的军队集中起来。组成野战部队:开始阶段,一般辖2~3个旅(师),其中以2个旅的居多。1个旅往往不能达到3个团的编制,所以曾经有辖2旅4团的纵队。新成立的纵队少有超过2万人的。像新四军三师(东野2纵,39军)进军东北时,拥有3旅9团3万之众的部队是很少见的,所以当初林总曾对三师冀以厚望,企图用其阻敌于山海关沿线,使国军不能通过陆路进入东北。
内战中期:
1947年刘邓结束“鲁西南战役”后,其1,2,3,6纵队齐装满员,平均每个纵队在3万人左右,由于1纵有4个旅外加1个骑兵团、炮兵团所以人数能多点(也不是太多,因为战役后期在羊山集损失较大),6纵由于是主力又刚刚发过一笔洋财,人数将将超过3万。至于2,3纵应该不足3万。
刘邓在大别山磨难后,主力部队损失极大,加之部分部队地方化(一般是每旅抽调1个团)。主力纵队大概只有3旅6团,平均不到1.5万人。11纵等二线纵队大概也就万把千人而已。
当时,华野各主力纵队平均在2.3万人左右,诸如两广纵队等挂名纵队当然不在此列。
东野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期间,总的来说是北面的部队越打越强,人数基本超过3万。南面的3、4纵队只能算是惨淡经营、保持局面而已。两个纵队最困难的时候也就合计4万出头而已。
西野如王震的8纵,就太惨了,虽说是主力部队,直到47年底以前,也就2个旅7,8千人的样子,在大的战役结束后,甚至只有3,4千人。当时其一个所谓满编的排往往只有15、6个人,一个连也就五六十人的样子。
大决战期间:
东野主力纵队平均在5万人左右,一般辖3师9团外加1炮团。其师一级平均在1.4万人左右,个别主力师甚至达到1.8万人。(见军事史林)
华野主力纵队参差不齐,9纵最多大概3.1万多一些,其它主力纵队多在2.3万~2.8万之间。(见粟裕关于淮海战役的报告)
中野还是惨点,1,2,3,6纵尚未恢复实力,平均也就1.5万人;但陈谢集团要好的多,4纵辖4个旅,人数当在3万左右。9纵也有2万左右的实力。很多纵队甚至只有几门破山炮,其中还有打不响的。
内战后期(大决战后期~决战后):
1949年初,二、三、四野开始纵队改军下辖师。仅是名称改变,再就是部分纵队领导走向兵团领导而已。
四野入关前,将所辖的十几个野战独立师的分编入各纵队。因此一个主力纵队辖4师12团外加炮兵、工兵等分队,人数一般超过6万,个别纵队达到7万。但十万人的纵队是不存在的。其先遣兵团辖2个纵队,总人数达13万。顺便说一句,当时东野的野战独立师战斗力还是相当强的。战役前一般过万人,全日式装备,且一般都拥有一个山炮营12门炮。火力超过当时中野一个纵队。围困长春主要是靠刚组建的12纵和6~10个野战独立师,弄得李鸿的新七军(内含新编38师),曾泽生的60军一点脾气没有。最后投降、起义了事。
三野在淮海战役后,按照粟大将的设想每纵(军)现有装备配合3师4.5万人的编制是比较合适的,事实上基本也是这么配置的。多余俘虏主要优先补充中野。(钦佩啊!^_^)
二野在战役期间逐渐恢复元气,各旅均恢复了3团的编制。4纵甚至一分为二即13、14军。每个军人数超过3万。渡江前二野倒也拥有3个兵团9个步兵军1个特种兵军,总人数35万人。需要强调的是,当时二野虽然野战部队与三野(65万)、四野(近百万)相比不值一提。但其整个系统兵力达到120万之众,与三野平,略少于四野(150万)而已。比之一野50余万强多了去。为什么?要知道,二野在晋冀鲁豫、中原解放......>>
问题五:请问一个纵队是多少人 一个师多少人 纵队相当于军
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后,将用于游击战的军队集中起来。组成野战部队:开始阶段,一般辖2~3个旅(师),其中以2个旅的居多。1个旅往往不能达到3个团的编制,所以曾经有辖2旅4团的纵队。新成立的纵队少有超过2万人的。像新四军三师(东野2纵,39军)进军东北时,拥有3旅9团3万之众的部队是很少见的,所以当初林总曾对三师冀以厚望,企图用其阻敌于山海关沿线,使国军不能通过陆路进入东北。
内战中期:
1947年刘邓结束“鲁西南战役”后,其1,2,3,6纵队齐装满员,平均每个纵队在3万人左右,由于1纵有4个旅外加1个骑兵团、炮兵团所以人数能多点(也不是太多,因为战役后期在羊山集损失较大),6纵由于是主力又刚刚发过一笔洋财,人数将将超过3万。至于2,3纵应该不足3万。
刘邓在大别山磨难后,主力部队损失极大,加之部分部队地方化(一般是每旅抽调1个团)。主力纵队大概只有3旅6团,平均不到1.5万人。11纵等二线纵队大概也就万把千人而已。
当时,华野各主力纵队平均在2.3万人左右,诸如两广纵队等挂名纵队当然不在此列。
东野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期间,总的来说是北面的部队越打越强,人数基本超过3万。南面的3、4纵队只能算是惨淡经营、保持局面而已。两个纵队最困难的时候也就合计4万出头而已。
西野如王震的8纵,就太惨了,虽说是主力部队,直到47年底以前,也就2个旅7,8千人的样子,在大的战役结束后,甚至只有3,4千人。当时其一个所谓满编的排往往只有15、6个人,一个连也就五六十人的样子。
大决战期间:
东野主力纵队平均在5万人左右,一般辖3师9团外加1炮团。其师一级平均在1.4万人左右,个别主力师甚至达到1.8万人。(见军事史林)
华野主力纵队参差不齐,9纵最多大概3.1万多一些,其它主力纵队多在2.3万~2.8万之间。(见粟裕关于淮海战役的报告)
中野还是惨点,1,2,3,6纵尚未恢复实力,平均也就1.5万人;但陈谢集团要好的多,4纵辖4个旅,人数当在3万左右。9纵也有2万左右的实力。很多纵队甚至只有几门破山炮,其中还有打不响的。
内战后期(大决战后期~决战后):
1949年初,二、三、四野开始纵队改军下辖师。仅是名称改变,再就是部分纵队领导走向兵团领导而已。
四野入关前,将所辖的十几个野战独立师的分编入各纵队。因此一个主力纵队辖4师12团外加炮兵、工兵等分队,人数一般超过6万,个别纵队达到7万。但十万人的纵队是不存在的。其先遣兵团辖2个纵队,总人数达13万。顺便说一句,当时东野的野战独立师战斗力还是相当强的。战役前一般过万人,全日式装备,且一般都拥有一个山炮营12门炮。火力超过当时中野一个纵队。围困长春主要是靠刚组建的12纵和6~10个野战独立师,弄得李鸿的新七军(内含新编38师),曾泽生的60军一点脾气没有。最后投降、起义了事。
三野在淮海战役后,按照粟大将的设想每纵(军)现有装备配合3师4.5万人的编制是比较合适的,事实上基本也是这么配置的。多余俘虏主要优先补充中野。(钦佩啊!^_^)
二野在战役期间逐渐恢复元气,各旅均恢复了3团的编制。4纵甚至一分为二即13、14军。每个军人数超过3万。渡江前二野倒也拥有3个兵团9个步兵军1个特种兵军,总人数35万人。需要强调的是,当时二野虽然野战部队与三野(65万)、四野(近百万)相比不值一提。但其整个系统兵力达到120万之众,与三野平,略少于四野(150万)而已。比之一野50余万强多了去。为什么?要知道,二野在晋冀鲁豫、中原解放区留下了大量二线部队。
一......>>
问题六:解放战争中,我军一个纵队是多少人? 纵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是相当军级单位的编制,比如,电影《红日》重点就是讲的 *** 第6纵队与兄弟部队1、4、8、9纵队,参加攻打山东孟良固 *** 整编七十四师的故事。“六纵”就是后来的24军 。
之所以称“纵队”,是战争时期非正规的一种编制,有任意、纵向、南北向、从前到后的含义。他可以随意根据需要编制下属部队,比如下属几个师,几个团,也可以下属几个大队,可多可少,比较灵活机动。
列如,有“琼崖纵队”、“东江纵队”、“昆仑纵队”、“江南游击纵队”、“特别纵队”等。
到解放战争后期,部队有极大的发展,“纵队”已经达到数万人,远超过一个军的人数。
问题七:一个纵队多少人? 军队编制单位之一,我国解放战争时期, *** 曾编纵队,相当于军
中国人民 *** 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一级组织。1927年底,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一部,在江西省崇义地区编成纵队。以后,中国工农红军和一些地方武装、游击队也编有纵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 *** 领导的游击部队有的曾称纵队。解放战争初期,共编成27个野战纵队(含相当于纵队的师)及 6个野旅 。埂队一般辖 3 个师或旅,隶属于野战军或军区。1947年,华东野战军组建特种兵纵队,东北民主联军组建炮兵纵队 。1948 年 ,东北野战军组建铁道纵队。 1948年11月起,全军野战纵队改称军。特种兵部队仍称纵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取消纵队番号
问题八:解放战争中, *** 的一个纵队大约有多少人?纵队司令的官阶相当于什么? 纵队是一个零时编制,兵力大约是两个到三个师左右,军阶相当于军级,所以一个纵队司令至少是开国少将
问题九: *** 一个纵队是多少人 纵队相当于军
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后,将用于游击战的军队集中起来。组成野战部队:开始阶段,一般辖2~3个旅(师),其中以2个旅的居多。1个旅往往不能达到3个团的编制,所以曾经有辖2旅4团的纵队。新成立的纵队少有超过2万人的。像新四军三师(东野2纵,39军)进军东北时,拥有3旅9团3万之众的部队是很少见的,所以当初林总曾对三师冀以厚望,企图用其阻敌于山海关沿线,使国军不能通过陆路进入东北。
内战中期:
1947年刘邓结束“鲁西南战役”后,其1,2,3,6纵队齐装满员,平均每个纵队在3万人左右,由于1纵有4个旅外加1个骑兵团、炮兵团所以人数能多点(也不是太多,因为战役后期在羊山集损失较大),6纵由于是主力又刚刚发过一笔洋财,人数将将超过3万。至于2,3纵应该不足3万。
刘邓在大别山磨难后,主力部队损失极大,加之部分部队地方化(一般是每旅抽调1个团)。主力纵队大概只有3旅6团,平均不到1.5万人。11纵等二线纵队大概也就万把千人而已。
当时,华野各主力纵队平均在2.3万人左右,诸如两广纵队等挂名纵队当然不在此列。
东野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期间,总的来说是北面的部队越打越强,人数基本超过3万。南面的3、4纵队只能算是惨淡经营、保持局面而已。两个纵队最困难的时候也就合计4万出头而已。
西野如王震的8纵,就太惨了,虽说是主力部队,直到47年底以前,也就2个旅7,8千人的样子,在大的战役结束后,甚至只有3,4千人。当时其一个所谓满编的排往往只有15、6个人,一个连也就五六十人的样子。
大决战期间:
东野主力纵队平均在5万人左右,一般辖3师9团外加1炮团。其师一级平均在1.4万人左右,个别主力师甚至达到1.8万人。(见军事史林)
华野主力纵队参差不齐,9纵最多大概3.1万多一些,其它主力纵队多在2.3万~2.8万之间。(见粟裕关于淮海战役的报告)
中野还是惨点,1,2,3,6纵尚未恢复实力,平均也就1.5万人;但陈谢集团要好的多,4纵辖4个旅,人数当在3万左右。9纵也有2万左右的实力。很多纵队甚至只有几门破山炮,其中还有打不响的。
内战后期(大决战后期~决战后):
1949年初,二、三、四野开始纵队改军下辖师。仅是名称改变,再就是部分纵队领导走向兵团领导而已。
四野入关前,将所辖的十几个野战独立师的分编入各纵队。因此一个主力纵队辖4师12团外加炮兵、工兵等分队,人数一般超过6万,个别纵队达到7万。但十万人的纵队是不存在的。其先遣兵团辖2个纵队,总人数达13万。顺便说一句,当时东野的野战独立师战斗力还是相当强的。战役前一般过万人,全日式装备,且一般都拥有一个山炮营12门炮。火力超过当时中野一个纵队。围困长春主要是靠刚组建的12纵和6~10个野战独立师,弄得李鸿的新七军(内含新编38师),曾泽生的60军一点脾气没有。最后投降、起义了事。
三野在淮海战役后,按照粟大将的设想每纵(军)现有装备配合3师4.5万人的编制是比较合适的,事实上基本也是这么配置的。多余俘虏主要优先补充中野。(钦佩啊!^_^)
二野在战役期间逐渐恢复元气,各旅均恢复了3团的编制。4纵甚至一分为二即13、14军。每个军人数超过3万。渡江前二野倒也拥有3个兵团9个步兵军1个特种兵军,总人数35万人。需要强调的是,当时二野虽然野战部队与三野(65万)、四野(近百万)相比不值一提。但其整个系统兵力达到120万之众,与三野平,略少于四野(150万)而已。比之一野50余万强多了去。为什么?要知道,二野在晋冀鲁豫、中原解放......>>
问题十:二野一个纵队多少人 渡江前二野倒也拥有3个兵团9个步兵军1个特种兵军,总人数35万人。需要强调的是,当时二野虽然野战部队与三野(65万)、四野(近百万)相比不值一提。但其整个系统兵力达到120万之众,与三野平,略少于四野(150万)而已。比之一野50余万强的多。为什么?要知道,二野在晋冀鲁豫、中原解放区留下了大量二线部队。一野整编晚一点,两个兵团不足20万,经加强华北2个兵团,东北部分特种兵后人数达42万。大进军前,每纵不足3万,个别甚至在2万左右。详见纵队的解释 /...20
『捌』 东江纵队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的抗战历史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立下了辉煌战绩。这支孤悬华南敌后的抗日武装——在长达8年的抗战中,得不到来自党中央的直接支援,困难时期甚至连一部电台都没有,仅靠收音机来收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消息。这就是英雄的东江纵队。
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东江纵队独立发展壮大为拥有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装力量,其开辟的华南敌后战场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命令侵粤日军就地投降
东纵是留在广东坚持敌后斗争的少数中国武装。东江纵队的前身华南抗日游击总队主要活动于惠州一带,当地也是研究东江纵队的重镇。2003年底,罗浮山下新建起一座“东江纵队纪念馆”。
东江纵队纪念馆展厅里有一个牺牲烈士的名单长幅,上面镌刻着5508个烈士的姓名。馆长熊茂昌介绍,经常有老战士拿着战友名单来核对,如果有缺漏或者写错的都要求纪念馆改过来。甚至有人专程从香港赶来,看到当年战友的名字,一次又一次地擦拭眼泪,泣不成声,令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东江纵队可以说是白手起家,是在曾生、林平、王作尧、杨康华等主要领导带领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惠州市委党史办何主任言语中透着豪情。
何主任告诉我们,八年抗战,几经整编,终于发展成为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装力量。据战后统计,东江纵队先后作战1400多次,毙伤日、伪军6000多人,牵制了日军两个半旅团的兵力。
在纪念馆内,记者意外地见到了当年朱德总司令给冈村宁次的命令的影印件:“在广东的日军由你指定广东的代表至华南抗日纵队东莞地区,接受曾生将军的命令。”熊茂昌告诉我们,当年,东江纵队就是以“中国解放区抗日军华南抗日纵队司令”的名义,给日本南支派遣军最高指挥官田中久一发出命令,令其就地投降。这是对东江纵队孤悬敌后、八年抗战的成就的最大肯定。
抗战胜利后,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解放区,后扩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编入三野作战序列。
“书生扛枪”、“小鬼善战”
一个个英勇的战斗故事至今在东江畔口口相传
育英楼原本只是一幢普通的客家民居,青砖灰瓦白墙,坐落在惠州市淡水镇,毗邻叶挺将军的故居。当年,东江纵队的前身——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就曾把指挥部设在这幢两层小楼里。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当年修葺育英楼时,工人就曾在瓦檐下发现当年游击队员埋藏的步枪子弹。
翻阅楼里的资料,我们发现,东江纵队早期领导人如曾生、王作尧等都是大学生,许多人参加过声援“一二·九”运动的学生游行。队伍中留学生也比比皆是,高、初中生更是一抓一大把,无怪乎东江纵队老战士一直以“书生扛枪”为自豪。
“小鬼善战”也是东江纵队的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笔。如今依然有很多战斗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以一当百光荣殉国的东江纵队五少年英雄、威震港九的短枪队队长刘黑仔,后来成为海军战斗英雄的“老虎仔”林文虎、都是在民间广为传颂的传奇人物。
“省港大营救”轰动全国
茅盾称其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广东是侨乡,历史上就有下南洋的风俗,抗战爆发后,许多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纷纷通过募捐、义演、义卖、献金等方式支援敌后抗日武装。
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500多名华侨子弟和港澳青年先后回来投身抗战,如大名鼎鼎的文森队、吉隆坡队等都是以华侨原住地命名。其中的许多人后来在东江纵队里担任了重要指挥员,如泰国华侨钟若潮后来担任大队政委,牺牲时新婚才三天。
“可以这么说,南洋和港澳是广东抗战的粮仓和弹药库。”东江纵队联谊会负责人感慨地说,与海外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华南敌后抗日武装可以在香港沦陷后随即成立港九大队,渗透在香港、九龙一带。
八十多岁的杨庆、陈瑞夫妇当年是港九大队的战友,二老每每回忆起那段岁月就少有地兴奋。这支精干的队伍炸毁日军启德机场、活捉日本南支派遣军高级特务头子东条正之,一时间把港九地区变成了日军眼中的“治安之癌”。
这支队伍真正为世人所知的,是他们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从日本人眼皮底下的香港营救出八百多名爱国民主人士,其中包括何香凝、柳亚子、胡蝶等各界精英,以及国民党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的夫人。
“省港大营救”轰动全国,被茅盾称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除此之外,港九大队将上百名国际人士安全护送到大后方,还救护美军飞行员8人,开辟了著名的“飞行员安全通道”。其中美空军克尔上尉遭数千敌人三个星期的搜捕,被东江纵队成功救出,这一传奇故事甚至被列入美军十四航空队的教材。
『玖』 “南霸天”是什么意思
南霸天,是1960年出品的电影《红色娘子军》里的反派角色。是海南当地的地主恶霸,拥有个人武装及附庸(尤其是打手“老四”)。后来被琼崖纵队打败。由著名表演艺术家陈强扮演。
『拾』 红色娘子军演出年代
《红色娘子军》,故事曾先后以电影、芭蕾舞剧、现代京剧、交响组曲、电视连续剧等多种文艺形式表现。《红色娘子军》故事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岛琼崖纵队娘子军的事迹,展现了那个特殊历史年代一群女性为争取解放而流血牺牲的动人故事。
1961版电影 《红色娘子军》,
革命现代芭蕾舞剧 是六十年代创作演出的《红色娘子军》,
革命现代京剧 摄制时间:197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