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新凤霞的资料
新凤霞个人档案
别名:杨淑敏
职业:评剧表演艺术家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生日:1927年1月26日
逝世:1998年4月12日
星座:水瓶座
籍贯:天津
地区:北京
代表作品:《乌龙院》《女侠红蝴蝶》
主要成就:青衣、花旦,评剧新派创始人
2008年4月12日,是评剧皇后“新凤霞”去世十周年的日子。新凤霞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因主演《刘巧儿》轰动京津,她独有的“疙瘩腔”广受追捧,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之一,以后与著名剧作家吴组光的姻缘更传为一时佳话,“文革”期间她被折磨致残,以后转行创作,从文盲起步,竟留下400万字的文字作品,她绘画师从齐白石,亦达到了较高艺术成就。
新凤霞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江苏苏州人。七岁学京剧,十三岁学评剧,十五、六岁任主演。建国后,历任北京成京凤鸣评剧团团长,首都实验评剧团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评剧团团长,中国评剧团和中国评剧院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北京市青联常委。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六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新凤霞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擅演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祥林嫂》等,其中《刘巧儿》、《花为媒》已摄成影片。新凤霞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以《刘巧儿》一剧获演员一等奖。1997年获第十六届“亚洲最杰出艺人奖”。
令人痛心的是,新凤霞在十年动乱时因惨遭迫害而留下残疾以至无法再登上心仪的舞台,她便坚持写作,著有:《新凤霞回忆录》、《以苦为乐》、《我当小演员的时候》、《少年时》、《新凤霞说戏》等。她是齐白石的徒弟和义女,深得老人真传。她笔下的寿桃、牡丹、菊花、梅花、白菜、南瓜等古拙厚朴,内涵雅趣。
新凤霞幼年学过京剧,在咬字、演唱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后又认真学习评剧前辈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等人的唱腔,同时刻苦学习大鼓、梆子、坠子、琴书等的演唱技巧,不断丰富自己的唱腔。她还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在艺术上又得到很多当代名家的指点,从而充实了美学、声乐和表演等各方面的知识。在整理旧剧目、排演新剧目的过程中,她同音乐工作者和琴师们密切合作,创造了很多新的唱腔和板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她的演唱清新甜润,玲珑婉转,富有华彩,将传统评剧女声悲腔化为喜腔,高唱解放了的中国妇女的生活和理想,塑造了新的一代的妇女形象。她所创造的新的板式和唱腔如欢快的□蜻蜓调□、抒情的〔降香调〕、悲凉的〔送子调〕,特别是〔凡字大慢板〕和〔反调大慢板〕等,为丰富和发展评剧女腔作出了贡献。
1998年4月12日,因病在江苏省常州市逝世,终年71岁。
⑵ 沈殿霞主演的电影
沈殿霞电影全集,找找哪个是你要的吧
《一树桃花千朵红》(1960)
《盲目的爱情》(1961)
《红楼梦》(1962)
《喜事重重》(1962)
《凤还巢》(1963)
《杨乃武与小白菜》(1963)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1964)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4)
《南北两亲家》(1964)
《小云雀》(1965)
《宝莲灯》(1965)
《老夫子与大蕃薯》(1966)
《玉女追凶》(1966)
《影迷公主》(1966)
《老夫子三救傻仔明》(1966)
《女杀手虎穴救孤儿》(1966)
《播音王子》(1966)
《旺财嫂》(1967)
《青春儿女》(1967)
《女黑侠威震地狱门》(1967)
《新陈三五娘》(1967)
《难忘初恋》(1967)
《大师姐》(1967)
《空中女杀手》(1967)
《玉女的秘密》(1967)
《快乐年华》(1967)
《广播皇后》(1967)
《那个少女不多情》(1967)
《莫负青春》(1967)
《女金刚大战眼龙》(1967)
《花月佳期》(1967)
《艳阳天》(1967)
《工厂三小姐》(1967)
《万紫千红》(1968)
《快乐年年》(1968)
《黐线世界》(1968)
《梅兰菊竹》(1968)
《武林三凤(上集)》 (1968)
《玉女心》(1968)
《侠圣》(1968)
《玉楼三凤》(1968)
《乌龙侦探胡涂城》(1968)
《红鸾星动》(1968)
《青春歌后》(1968)
《大家欢乐在今宵》(1968)
《欢乐满华堂》(1968)
《青春恋歌》(1968)
《花样的年华》(1968)
《给我一个吻》(1968)
《雌雄妙贼》(1969)
《小武士》(1969)
《花月争辉》(1969)
《餐搵餐食餐餐有》(1969)
《福禄寿》(1969)
《七彩姑娘十八一朵花》(1969)
《差利捉错猫》(1969)
《冷暖青春》(1969)
《聪明太太笨丈夫》(1969)
《入伙大吉》(1969)
《飞女正传》(1969)
《飞男飞女》(1969)
《满天神佛》(1969)
《横冲直撞七色狼》(1970)
《欢乐时光》(1970)
《神探一号》(1970)
《满肚密圈》(1970)
《学府新潮》(1970)
《琼花仙子》(1970)
《疯狂酒吧》(1970)
《小姐不在家》(1970)
《欢乐人生》(1970)
《一代棍王》(1970)
《迷你老爷车》(1971)
《天龙八将》(1971)
《窄梯》(1972)
《五虎摧花》(1972)
《鬼马女歌手》(1972)
《壁虎》(1972)
《荡寇三狼》(1973)
《莫名其妙发横财》(1973)
《福禄寿游南洋》(1973)
《春满丹麦》(1973)
《黄砂尘》(1973)
《骗术奇中奇》(1973)
《七十二家房客》(1973)
《北地胭脂》(1973)
《心有点点愁》(1973)
《摇钱树》(1973)
《大密探》(1973)
《爱欲奇谭》(1973)
《明日天涯》(1973)
《乜都得先生》(1974)
《啼笑夫妻》(1974)
《花花公子》(1974)
《狼吻》(1974)
《乡巴佬八面威风》(1974)
《别了亲人》(1974)
《太平山下》(1974)
《应召男郎》(1974)
《乌龙教一》(1974)
《乡巴佬》(1974)
《街知巷闻》(1974)
《欲潮》(1974)
《天天报喜》(1974)
《出乎意料》(1974)
《香港屋檐下》(1974)
《花飞满城春》(1975)
《捞女日记》1975)
《三笑姻缘》(1975)
《千奇百怪俏女佣》(1975)
《缘帽唔怕戴》(1975)
《酒吧女郎》(1975)
《十三不搭》(1975)
《男人四十一条龙》(1975)
《醒目双星香港淘金记》(1975)
《你系得既》(1976)
《哈哈笑》(1976)
《乡巴佬与扫街添》(1976)
《北少林》(1976)
《爱在夏威弟》(1976)
《出术》(1977)
《乾隆香妃风流帐》(1977)
《大男人》(1977)
《御猫三戏锦毛鼠》(1982)
《笑太极》(1984)
《富贵列车》(1986)
《美男子》(1987)
《富贵逼人》(1987)
《裤甲天下》(1988)
《双肥临门》(1988)
《南北妈打》(1988)
《富贵再逼人》(1988)
《老虎出更》(1988)
《最佳女婿》(1988)
《富贵开心鬼》(1989)
《再见王老五》(1989)
《偷情先生》(1989)
《富贵再三逼人》(1989)
《富贵吉祥》(1991)
《豪门夜宴》(1991)
《富贵黄金屋》(1992)
《水浒笑传》(1993)
《横纹刀劈扭纹柴》(1995)
《囍气逼人》(1997)
《减肥旅行团》1997)
《花魁杜十娘》(2003)
《我的大旧父母 / 皆大欢喜》(外来媳妇本地郎电影版) (2004)
⑶ 戏曲故事之《凤还巢》:为人莫欺心,欺心害自身
很多人看不懂戏,也不愿听他们咿咿呀呀拖着长腔唱半天,感觉太慢了。个人感觉戏曲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唱腔。现在又有很多人想看戏了,可是看不懂,看不出他的奥妙何在。作为一名有着40多年戏龄的资深戏迷,把对戏曲的深情记录下来,抛砖引玉,希望能给那些喜爱戏曲又不得要领的友友们以启发,帮助大家叩开戏曲的大门,走进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新天地。
《凤还巢》原名《阴阳树》,又名《丑配》为梅兰芳根据清宫藏本《循环序》改编,于1929年在北京首演,此剧为梅派代表剧目之一。
小时候非常不喜欢看和听京剧,但是对于其中的几出戏确是非常喜欢,《凤还巢》便是其中之一。之所以喜欢这部戏,原因有好几个,各位看官容我细细道来。
首先是剧情妙。这是一出喜剧,剧情一波三折,颇为有趣,特别适合给小孩子启蒙,也是我带黄小胖同学看的启蒙剧之一。看戏之前,小胖子听我讲剧情时就已经非常期待了。
单单就这出戏的名字来说已经非常具有深意了,名为凤还巢,是因为人想骗婚,可惜没骗成,凤凰又回到了她本来的巢穴,也就是说有情人终成眷属。中国人说事不是不喜欢明说,而是喜欢用比喻的方式说事,这样既形象又生动,很有意思。看到题目是不是就已经很期待了,故事肯定很曲折,但是又是个大团圆的结局,这时候是不是更期待了,看这出戏注定是一场享受。
故事是这样滴:
明朝末年,侍郎程浦告老还乡。程浦生有二女:大女程雪雁为夫人所生,貌奇丑且行为举止粗鲁;次女程雪娥为侧室所生,美貌聪明,程爱之如掌上明珠。程浦与宗室朱涣然游春,遇故友之子穆居易。程喜穆居易翩翩少年,认为其前程看好,欲与雪娥择婿,夫人却欲将雪雁许穆。程寿辰,穆来拜,留宿于书馆。入夜,雪雁冒雪娥之名去书馆会穆。穆见其貌丑无比,误以为程骗婚,连夜逃去,途中遇到朱涣然,朱赠穆银马助其逃跑。程正忧穆生去向不明,适逢朝廷起用,只好奉旨离家出征。而垂涎雪娥已久的皇族朱焕然,得知穆逃程去,乘机冒穆名来程家迎娶雪娥。夫人信以为真,即以雪雁代嫁。洞房中,两人发现全是冒名顶替,虽后悔莫及,却有苦难言,只能将错就错。这时,地方强盗作乱,夫人去朱家避难,雪娥因朱行为不端不肯随夫人前往。不久,程浦平定贼寇,接雪娥至军中。穆也从军在此。程又重提婚姻,穆坚决拒婚:元帅洪功及周监军强给主婚,穆不得已说明程女夤夜私入书馆等情。程知穆误会,坚持完婚。洞房中,穆见雪娥貌美,确非私入书房之人,不由大喜。雪娥却因穆拒婚,委屈非常,在穆一再谢罪之下,才转悲为喜,终谐伉俪。 朱涣然被劫,携程妻、雪雁来投,最终一家团聚。(以上摘自360网络)
美女雪娥
其次是剧本好。除了剧情有趣,最重要的是剧本改编的好,一方面结构很完整,另一方面整出戏句句有包袱,处处是笑点,真的非常好看。
第三是行当全。这出戏几乎涵盖了京剧的所有行当,可以说一人代表一个行当,可以让我们领略每个行当的魅力。
程普,元帅---老生
程夫人---老旦
程雪雁----彩旦
程雪娥----青衣
朱千岁---丑
穆居易---小生
周监军---花脸,小时候看过或听过(具体记不太清了)袁世海先生演的周监军。
丑角在戏曲里就是来搞笑的,一般一出戏里有一个丑角就已经够搞笑的了,而这出戏里却有两个丑角,一男一女,搞笑程度可见一斑,而雪雁一般多由男性扮演,更增加了这出戏的搞笑程度。
现在我们经常晒朋友圈,经常有人炫富,不是晒名牌包就是晒名牌鞋。在古代这种花样早就被我们的古人玩腻了。戏中的朱千岁也喜欢炫富,戏中表现他炫富的节点就是他出门要换衣服。他外出游玩要换路衣,也就是走路穿的衣服。他去给程老先生拜寿,进门要脱了路衣,换寿衣,也就是拜寿穿的衣服,拜完了寿要回家,还要再换回路衣。这番折腾一方面表现他穷折腾,另一方面也表现他的无知。因为寿衣还有一语双关的意思。在以前,给死人穿的衣服才叫寿衣,拜寿穿的衣服并不叫寿衣。剧本中这种安排本身不带笑料但是却非常有喜感,无形中就已经让人发笑了。
有些人是天生来搞笑的,比如雪雁。他自己都不服,为什么妹妹生得那么漂亮,而他自己生的那么丑。所以程夫人批评他的时候,他就直接将了他老娘一军:我是你生的,你说我不好,又能怪谁呢?怪我咯......。他的种种不合礼数的表现,又恰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一个偷嫁,一个偷娶。一个巴掌拍不响,真真的天生一对欢喜冤家呀。说起朱千岁这人其实心眼还挺好的,他见穆居易一无所有去投军,不仅赠银,还赠马,唯一不好的就是好色而已。雪雁也一样,心眼也不坏,也是好色。只不过朱千岁好女色,雪雁好男色,一对好色之徒也是一对好夫妻。俗话说两强相遇勇者胜,洞房花烛之夜会发生什么,各位友友自己去看看吧,不仅仅是搞笑,而是非常搞笑。以至于雪娥都忍不住笑出声来,世间怎么能有这等巧事,有偷嫁的就有偷娶的。
看这扮相,是不是就很搞笑。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偷来的鼓敲不得,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从来不会单纯的为了搞笑而去搞笑,这种肤浅的事情我们的先人怎么可能去做的!他们总是要从中提炼出一些生活的道理警示后人,而搞笑仅仅是手段从来不是目的。
偷娶了雪雁的朱千岁又遭遇打劫,这也可以说是他经常炫富自己招来的,也怨不得别人。程夫人在把大女儿还是二儿女嫁给穆居易这件事情上和老公是拧着一股劲的。她就想偏心自己的女儿,还以为趁着程老先生不在家捡个便宜,结果却帮了雪娥一个大忙。难怪老夫人最后也接受教训,自责道“为人莫欺心,欺心害自身”。做父母的做事一定要公道,不能私心太重,更不可偏心,否则受害的往往是他自己。
这一边朱千岁遭劫变穷了,也再不用嘚瑟了,别说换衣服了,连衣服也没得穿了,只能一路乞讨带着家眷去军中投奔老丈人。
再说那边的穆居易投军后立了功封了官,程老先生就让元帅和周监军帮忙当个媒人,替女儿雪娥和穆公子完婚。这三个老儿并不知道雪雁半夜骚扰穆公子之事,还屁颠屁颠的紧着张罗。而那一边穆公子又不能推脱,洞房花烛之夜就上演了一出好玩的戏码,最有趣的是台词,句句能逗乐你。
元帅和周监军做媒的时候就感觉到穆公子不愿意,可是他没说出来,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情况。结婚时他俩人还到洞房里看热闹,看穆公子爱答不理的,周监军就发了发牢骚:新人上了床,媒人扔过墙。然后他们就想问个清楚明白,结果一问才发现原来是穆公子闹错了,于是穆公子又给他们三个赔不是,这个跪完了那个不愿意,那个跪完了媳妇又不愿意了,穆公子又去哄媳妇。这时候元帅拉着周监军去喝酒,结果周监军还傻乎乎的问:他们的事还没完呢,我们怎么能走呢?我们走了,他们怎么办呢?周监军是个太监,所以元帅说,他们的事情他们自己会办,这公公你就不懂了。然后周监军还老老实实老的承认,这事他确实不懂。看到这里观众不笑喷了才怪。
在整个洞房一折里,最有趣的就是查明事实的过程,元帅跑来跑去的,问来问去的,有很多一语双关的用词,让人忍俊不住。其实这非常符合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习惯,既不明说,有没有不说,说了还很含蓄。周监军也是个耿直BOY,很多事情他还真的不懂,可他还要问,天真的不要不要的。
没闹清楚事情真相就逃跑的穆公子,活该去跪搓衣板。就像雪娥说的,遇到雪雁之事,你就应该禀告父亲,而不应该自己偷偷逃跑。可见在这件事情上,穆公子的做法也是欠妥的。也反衬出雪娥做事符合大家闺秀的要求。
看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费这么半天劲,并不单纯为了搞笑,一出好戏往往能让人回味无穷,满口余香,越想越感觉有趣有力度。整出戏诙谐幽默又发人深省。他也给出了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为人父母办事要公道,遇到不和礼数的事也要多交流,多沟通,不能一走了之。给自己的他人带来麻烦。元帅和周监军也是个热心人,那样被误解也不生气,还帮忙周旋,最终促成好事。戏曲的魅力就在于此,他把生活中的人心事故放大了给我们看,让我们能分辨出什么是真善美丑,指引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百闻不如一见,感兴趣的友友还是去看原剧吧,有些奥妙之处真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听戏,看戏、唱戏,演戏,爱上戏曲就是一辈子,做个戏迷其实真的很开心,粗浅的几点认识,希望能打开一扇门哦
⑷ 请问沈殿霞拍过某些电影的名字
出演的剧集
《百姓·秀才·官》(2005年)
《肥姐挂帅》 (2004年)
《我要FIT一FIT》(2002年)
《肥肥一家亲》(新加坡英语电视剧) (2001年-2005年)
《肥婆奶奶扭计媳》(2001年)
《美味天王》(1997年)
《肥趣电视台》(在林百欣入主亚视之后)
《流氓皇帝》(1981年)
出演的电影
《一树桃花千朵红》(1960)
《盲目的爱情》(1961)
《红楼梦》(1962)
《喜事重重》(1962)
《凤还巢》(1963)
《杨乃武与小白菜》(1963)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1964)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4)
《南北两家亲》(1964)
《南北两亲家》(1964)
《小云雀》(1965)
《宝莲灯》(1965)
《老夫子与大蕃薯》(1966)
《玉女追凶》(1966)
《影迷公主》(1966)
《老夫子三救傻仔明》(1966)
《女杀手虎穴救孤儿》(1966)
《播音王子》(1966)
《旺财嫂》(1967)
《青春儿女》(1967)
《女黑侠威震地狱门》(1967)
《新陈三五娘》(1967)
《难忘初恋》(1967)
《大师姐》(1967)
《空中女杀手》(1967)
《玉女的秘密》(1967)
《快乐年华》(1967)
《广播皇后》(1967)
《那个少女不多情》(1967)
《莫负青春》(1967)
《女金刚大战眼龙》(1967)
《花月佳期》(1967)
《艳阳天》(1967)
《工厂三小姐》(1967)
《万紫千红》(1968)
《快乐年年》(1968)
《黐线世界》(1968)
《梅兰菊竹》(1968)
《武林三凤(上集)》 (1968)
《玉女心》(1968)
《侠圣》(1968)
《玉楼三凤》(1968)
《乌龙侦探胡涂城》(1968)
《红鸾星动》(1968)
《青春歌后》(1968)
《大家欢乐在今宵》(1968)
《欢乐满华堂》(1968)
《青春恋歌》(1968)
《花样的年华》(1968)
《给我一个吻》(1968)
《雌雄妙贼》(1969)
《小武士》(1969)
《花月争辉》(1969)
《餐搵餐食餐餐有》(1969)
《福禄寿》(1969)
《七彩姑娘十八一朵花》(1969)
《差利捉错猫》(1969)
《冷暖青春》(1969)
《聪明太太笨丈夫》(1969)
《入伙大吉》(1969)
《飞女正传》(1969)
《飞男飞女》(1969)
《满天神佛》(1969)
《横冲直撞七色狼》(1970)
《欢乐时光》(1970)
《神探一号》(1970)
《满肚密圈》(1970)
《学府新潮》(1970)
《琼花仙子》(1970)
《疯狂酒吧》(1970)
《小姐不在家》(1970)
《欢乐人生》(1970)
《一代棍王》(1970)
《迷你老爷车》(1971)
《天龙八将》(1971)
《窄梯》(1972)
《五虎摧花》(1972)
《鬼马女歌手》(1972)
《壁虎》(1972)
《荡寇三狼》(1973)
《莫明其妙发横财》(1973)
《福禄寿游南洋》(1973)
《春满丹麦》(1973)
《黄砂尘》(1973)
《骗术奇中奇》(1973)
《七十二家房客》(1973)
《北地胭脂》(1973)
《心有点点愁》(1973)
《摇钱树》(1973)
《大密探》(1973)
《爱欲奇谭》(1973)
《明日天涯》(1973)
《乜都得先生》(1974)
《啼笑夫妻》(1974)
《花花公子》(1974)
《狼吻》(1974)
《乡巴佬八面威风》(1974)
《别了亲人》(1974)
《太平山下》(1974)
《应召男郎》(1974)
《乌龙教一》(1974)
《乡巴佬》(1974)
《街知巷闻》(1974)
《欲潮》(1974)
《天天报喜》(1974)
《出乎意料》(1974)
《香港屋檐下》(1974)
《花飞满城春》(1975)
《捞女日记》1975)
《三笑姻缘》(1975)
《千奇百怪俏女佣》(1975)
《缘帽唔怕戴》(1975)
《酒吧女郎》(1975)
《十三不搭》(1975)
《男人四十一条龙》(1975)
《醒目双星香港淘金记》(1975)
《你系得既》(1976)
《哈哈笑》(1976)
《乡巴佬与扫街添》(1976)
《北少林》(1976)
《爱在夏威弟》(1976)
《出术》(1977)
《乾隆香妃风流帐》(1977)
《大男人》(1977)
《御猫三戏锦毛鼠》(1982)
《笑太极》(1984)
《富贵列车》(1986)
《美男子》(1987)
《富贵逼人》(1987)
《裤甲天下》(1988)
《双肥临门》(1988)
《南北妈打》(1988)
《富贵再逼人》(1988)
《老虎出更》(1988)
《最佳女婿》(1988)
《富贵开心鬼》(1989)
《再见王老五》(1989)
《偷情先生》(1989)
《富贵再三逼人》(1989)
《富贵吉祥》(1991)
《豪门夜宴》(1991)
《富贵黄金屋》(1992)
《水浒笑传》(1993)
《横纹刀劈扭纹柴》(1995)
《囍气逼人》(1997)
《减肥旅行团(》1997)
《花魁杜十娘》(2003)
《我的大旧父母 / 皆大欢喜》(外来媳妇本地郎电影版) (2004)
⑸ 下载邵氏电影<带字幕>《凤还巢》
带字幕
⑹ 甄嬛传之鸾凤还巢与甄嬛传的区别
是有一点区别的,但其实都是同一部剧。只是《甄嬛传》是总称,《鸾凤还巢》是它的后半部分,甄嬛回宫复仇的。就像一本书,分为上下卷,各有一个名字,但是书名就是上下卷的总称。而且,上面也说了,是《甄嬛传之鸾凤还巢》,中间的\“之”字就表示连接。说点熟悉的,就好比你看动画片,你说你在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实际是它的大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但是你说是《喜羊羊与灰太狼》也没事,表示它的总称谓,因为有很多系列。
⑺ 《凤还巢(1963)》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凤还巢》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l2yNeRBmcdcWtGWR_Li3RA
⑻ 新凤霞的作品
新凤霞
评剧青衣、花旦。原名杨淑敏。籍贯江苏,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生于苏州。由人贩卖到天津。后由老舍先生设计于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生日。
童年时期随“姐”杨金香学习京剧,十三岁拜王仙舫、邓砚臣、张福堂等学习评剧,十五岁即开始担任主演。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乌龙院》、《女侠红蝴蝶》、《可怜的秋香》、《双婚配》、《三笑点秋香》等剧目,在天津、上海、济南、秦皇岛等地获评剧观众的好评。
1949年北京解放后,新凤霞来到北京组织了北京凤鸣剧社担任主演。1950年,在共产党的戏改方针的指引下,成立了北京首都实验评剧团,新凤霞任主演兼团长。1951年,新凤霞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解放评剧团任主演兼副团长。1953年,新凤霞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评剧团一队任演员。1955 年,中国评剧院成立,新凤霞在中国评剧院一团任演员、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凤霞怀着对党深厚的感情和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到党的文艺队伍中,走上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艺术道路。她亲自执笔创作演出了以她个人经历为题材的大型评剧现代戏《艺海深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巧儿》是新凤霞青年时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剧目。在这出戏中,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并创造了有其自己特点的评剧疙瘩腔唱法。《刘巧儿》公演及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后,在全国掀起了学唱刘巧儿的热潮,人们通过《刘巧儿》了解了评剧,通过《刘巧儿》知道了新凤霞,新凤霞的名字从此走进了千家万户,新凤霞演唱艺术从此确立并得到广大评剧观众的喜爱。在《刘巧儿》的创作过程中,新凤霞得到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帮助,新凤霞和这些同志愉快合作,首开了戏曲工作者与新文艺工作者联手创作的先河,为戏曲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做出了示范。继《刘巧儿》之后,新凤霞在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评剧《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会受尽摧残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艺术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现了深层次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发展了新派演唱艺术。
新凤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新派艺术在众多的评剧流派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成为了评剧革新的代表。这得益于她在戏曲艺术上的天分和颖悟以及深厚的艺术功底,更得益于她对新社会的热爱而焕发出的艺术创作力。新凤霞在艺术上从不保守,她敢于吸收、敢于创新,博采姊妹剧种表演之长,虚心学习各种唱法,积累了丰富的演唱经验。在中国评剧院这一国家剧院良好的艺术环境中,新凤霞的艺术创作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挥,新派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推陈出新的传统评剧《花为媒》是新派艺术的经典之作。新凤霞以纯熟的演唱技巧,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塑造了青春美丽富有个性的少女——张五可的艺术形象,从而将新派艺术推向了高峰。这出剧目拍成电影在全国包括香港地区、东南亚各国放映后,新派艺术又一次风靡全国和东南亚地区。全国各地的评剧女演员纷纷向新凤霞拜师学艺,评剧新派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扬与传播。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春香传》、《乾坤带》、《金沙江畔》、《无双传》、《杨乃武与小白菜》、《凤还巢》、《三看御妹》、《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阮文追》、《调风月》、《六十年的变迁》等几十出剧目。她所塑造的刘巧儿、祥林嫂、赵淑华、李秀英、春香、银屏公主、珠玛、无双、小白菜、燕燕、刘金定、张五可、杨三娥、阮氏娟等一系列的艺术形象为评剧画廊增添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她和音乐工作者一道在这些剧目中创造了众多的新板式和新曲调。在《乾坤带》中创作演唱了凡字调大慢板;在《无双传》中创作演唱了反调大慢板;在《春香传》中创作演唱了三拍子调;在《金沙江畔》中创作演唱了格登调;在《三看御妹》中创作演唱了降香调;在《调风月》中创作演唱了蜻蜓调;在《六十年的变迁》中创作演唱了送子调。这些新板式和新曲调极大地丰富了评剧的唱腔艺术,为评剧向大剧种的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推动了整个评剧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新凤霞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文革”中受到了迫害,并被剥夺了做演员的权力,这对她的身心是巨大的摧残。1975年,她因脑血栓发病导致偏瘫而不得不告别为之奋斗的评剧舞台。1979年,新凤霞得到了彻底的平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春风又一次吹进了新凤霞的心田,她以惊人的毅力,挺起她那受过伤害的身体,迈着蹒跚的步伐,又一次向新的艺术领域开拓进取。她讲学授艺,著书立说,教学不止,笔耕不辍。新凤霞拖着沉重的身体,坐在轮椅上给她的弟子、学生说戏,示范演唱,克服行动的不便多次到剧场观看学生的演出,以鼓励和提携后人。在她无私的教诲下,谷文月、刘秀荣、王曼玲、赵三凤、戴月琴、高闯等一大批弟子、学生成为光大新派艺术的优秀传人,成为今天评剧事业的骨干与中坚。新凤霞桃李满天下,是我国戏曲界拥有众多子弟传人的功绩卓越的戏曲教育家。
新凤霞用她那唯一行动自如的右手,以她那坎坷的一生及丰富的阅历,克服常人不可想象的困难,辛勤耕耘,创作出版了《新凤霞回忆文丛》四卷、《人缘》、《评剧皇后与作家丈夫》、《舞台上下》、《少年时》、《新凤霞卖艺记》、《我和皇帝溥仪》、《发愁》、《以苦为乐》、《艺术生涯》、《我当小演员的时候》、《我与吴祖光》、《绝唱》、《恩犬》、《新凤霞的回忆》、《新凤霞说戏》约四百万字的文学著作。由英国戴乃迭夫人翻译的英文及乌尔都文的《新凤霞》在世界发行。
新凤霞是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亲传弟子,因残疾告别舞台后,新凤霞仍满怀着对生活的酷爱泼墨作画。她的国画作品同她的演唱艺术一样朴实无华清新淡雅。1994年总政文化部专门为新凤霞在军博举办了个人画展。
新凤霞渴望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早在建国初期,新凤霞就庄严地向党提出了申请。但坎坷的经历使她的愿望一直未能如愿。打倒“四人帮”后,新凤霞再次向党提出了申请。1982年新凤霞被批准入党,实现了她多年的夙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她以更高的姿态和对评剧艺术的高度责任感,投入到她后半生的艺术生涯中。
新凤霞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评剧艺术的代表,她长年奔走呼吁,为振兴戏曲,繁荣评剧不遗余力。新凤霞获得了中国首届金唱片奖。获得了美国纽约美华艺术学会1997年颁发的华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曾赴香港、新加坡等地讲学,是国际知名的艺术家。
诞辰:1927年1月26日,农历丙寅年十二月廿三日
逝世:1998年4月12日,农历戊寅年三月十六日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102700.html
⑼ 电影凤还巢是什么剧种
剧种:黄梅戏
《凤还巢》是李翰祥导演电影,金峰、李香君等主演,讲述了兵部侍郎程浦幼女雪娥与吏部尚书之子穆居易的爱情故事。
类别:黄梅调,即“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
参考资料
http://ke..com/subview/406151/10152561.htm
望采纳~~
⑽ 肥肥演过什么电影
出演的电影 《一树桃花千朵红》(1960) 《盲目的爱情》(1961) 《红楼梦》(1962) 《喜事重重》(1962) 《凤还巢》(1963) 《杨乃武与小白菜》(1963)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1964)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4) 《南北两家亲》(1964) 《南北两亲家》(1964) 《小云雀》(1965) 《宝莲灯》(1965) 《老夫子与大蕃薯》(1966) 《玉女追凶》(1966) 《影迷公主》(1966) 《老夫子三救傻仔明》(1966) 《女杀手虎穴救孤儿》(1966) 《播音王子》(1966) 《旺财嫂》(1967) 《青春儿女》(1967) 《女黑侠威震地狱门》(1967) 《新陈三五娘》(1967) 《难忘初恋》(1967) 《大师姐》(1967) 《空中女杀手》(1967) 《玉女的秘密》(1967) 《快乐年华》(1967) 《广播皇后》(1967) 《那个少女不多情》(1967) 《莫负青春》(1967) 《女金刚大战眼龙》(1967) 《花月佳期》(1967) 《艳阳天》(1967) 《工厂三小姐》(1967) 《万紫千红》(1968) 《快乐年年》(1968) 《黐线世界》(1968) 《梅兰菊竹》(1968) 《武林三凤(上集)》 (1968) 《玉女心》(1968) 《侠圣》(1968) 《玉楼三凤》(1968) 《乌龙侦探胡涂城》(1968) 《红鸾星动》(1968) 《青春歌后》(1968) 《大家欢乐在今宵》(1968) 《欢乐满华堂》(1968) 《青春恋歌》(1968) 《花样的年华》(1968) 《给我一个吻》(1968) 《雌雄妙贼》(1969) 《小武士》(1969) 《花月争辉》(1969) 《餐搵餐食餐餐有》(1969) 《福禄寿》(1969) 《七彩姑娘十八一朵花》(1969) 《差利捉错猫》(1969) 《冷暖青春》(1969) 《聪明太太笨丈夫》(1969) 《入伙大吉》(1969) 《飞女正传》(1969) 《飞男飞女》(1969) 《满天神佛》(1969) 《横冲直撞七色狼》(1970) 《欢乐时光》(1970) 《神探一号》(1970) 《满肚密圈》(1970) 《学府新潮》(1970) 《琼花仙子》(1970) 《疯狂酒吧》(1970) 《小姐不在家》(1970) 《欢乐人生》(1970) 《一代棍王》(1970) 《迷你老爷车》(1971) 《天龙八将》(1971) 《窄梯》(1972) 《五虎摧花》(1972) 《鬼马女歌手》(1972) 《壁虎》(1972) 《荡寇三狼》(1973) 《莫明其妙发横财》(1973) 《福禄寿游南洋》(1973) 《春满丹麦》(1973) 《黄砂尘》(1973) 《骗术奇中奇》(1973) 《七十二家房客》(1973) 《北地胭脂》(1973) 《心有点点愁》(1973) 《摇钱树》(1973) 《大密探》(1973) 《爱欲奇谭》(1973) 《明日天涯》(1973) 《乜都得先生》(1974) 《啼笑夫妻》(1974) 《花花公子》(1974) 《狼吻》(1974) 《乡巴佬八面威风》(1974) 《别了亲人》(1974) 《太平山下》(1974) 《应召男郎》(1974) 《乌龙教一》(1974) 《乡巴佬》(1974) 《街知巷闻》(1974) 《欲潮》(1974) 《天天报喜》(1974) 《出乎意料》(1974) 《香港屋檐下》(1974) 《花飞满城春》(1975) 《捞女日记》1975) 《三笑姻缘》(1975) 《千奇百怪俏女佣》(1975) 《缘帽唔怕戴》(1975) 《酒吧女郎》(1975) 《十三不搭》(1975) 《男人四十一条龙》(1975) 《醒目双星香港淘金记》(1975) 《你系得既》(1976) 《哈哈笑》(1976) 《乡巴佬与扫街添》(1976) 《北少林》(1976) 《爱在夏威弟》(1976) 《出术》(1977) 《乾隆香妃风流帐》(1977) 《大男人》(1977) 《御猫三戏锦毛鼠》(1982) 《笑太极》(1984) 《富贵列车》(1986) 《美男子》(1987) 《富贵逼人》(1987) 《裤甲天下》(1988) 《双肥临门》(1988) 《南北妈打》(1988) 《富贵再逼人》(1988) 《老虎出更》(1988) 《最佳女婿》(1988) 《富贵开心鬼》(1989) 《再见王老五》(1989) 《偷情先生》(1989) 《富贵再三逼人》(1989) 《富贵吉祥》(1991) 《豪门夜宴》(1991) 《富贵黄金屋》(1992) 《水浒笑传》(1993) 《横纹刀劈扭纹柴》(1995) 《囍气逼人》(1997) 《减肥旅行团(》1997) 《花魁杜十娘》(2003) 《我的大旧父母 / 皆大欢喜》(外来媳妇本地郎电影版)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