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800字 高中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800字 高中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800字 高中,作文有很多种,观后感是一个热门的体裁,写作的进步离不开每一次的练习,关于这部电影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写作进步的秘诀就在于多加练习,看完追风筝的人观后感800字 高中,就快动笔吧!
不是挥手告别,不是转身离去,而是我与风筝,与我们的风筝,再相见。 ——题记
“为你,千千万万遍。”因为这一句话,亿万读者从此记住了这个人——卡勒德?胡塞尼;因为这句话,多少书友记住了这本书的名字《追风筝的人》。
七十年代的喀布尔还算安稳,却依旧充斥着社会动乱与种族歧,孩子们在这样的一方天空下寻找自己的快乐。阿米尔和哈桑曾是很好很好的朋友,他们一同坐在树上盘算着用胡桃射狗;他们沐浴在夕阳下,阿米尔为哈桑念书;他们配合默契,在风筝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但这一切,在阿米尔亲眼目睹了哈桑被人欺负却不敢挺身上前后,渐渐地改变了。阿米尔心中的懦弱与惭愧让他不愿面对哈桑,他与哈桑日渐疏远。在生日之时,偷偷将爸爸送给他的表藏进了哈桑的被子里,诬陷是哈桑偷了手表,哈桑终究是离开了,阿米尔也随父逃往美国。
看到这一段时,我心里挺看不起阿米尔。为什么好朋友有难不为他挺身而出呢?为什么要为了一己之利把生活了十几年的好友赶走呢?怎么能心安理得地继续享受自己的生活呢?可站在阿米尔的角度,我扪心自问:如果我的好友被欺负,我是否会丝毫不畏,替她出头呢?我默默地思考着,好像理解了阿米尔。我想,他只是自私,害怕自己受到伤害而无暇顾及别人。但一秒钟的犹豫与迟疑便是咫尺天涯,再也无法挽回。
后来,从拉辛汉的口中,阿米尔得知了哈桑是自己的亲弟弟,得知了哈桑与妻子因为保护他的房子而被打死在大街上,得知了哈桑的孩子被送往孤儿院无依无靠。被迫接受真相的阿米尔震惊又愤怒,他拒绝相信又无可奈何。拉辛汉请他找回索尔博并好好照顾,拒绝与迟疑动摇着阿米尔的心灵,但他终于接受了这个请求。几经辗转,当阿米尔终于找到索尔博时却发现他在曾经欺负哈桑的人的手上受尽侮辱。他坚决的要带孩子走,哪怕已被打的头破血流。后来,阿米尔待心理压抑的索尔博如自己的孩子,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和他说话。当风筝再次翱翔在蓝天时,阿米尔说出了当年哈桑为他捡风筝时说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友情与赎罪,种族的歧视与社会的风气,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我曾为阿米尔的软弱感到愤怒,为哈桑的悲惨遭遇而同情,可这就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勇敢就必然有懦弱,有自私也必然有宽恕。它们共同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而你有着选择的自由。我很庆幸,阿米尔终究战胜了他内心的不安与恐惧,但他始终欠着哈桑一句“对不起”,就像是他自己说的“他知道我看到了小巷里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儿袖手旁观。他明知我背叛了他,然而还是再次救了我,也许是最后一次。那一刻我爱上了他,爱他胜过任何人,我只想告诉他们,我就是草丛里的毒蛇,湖底的鬼怪。”宽容与信任贯穿着生命的公路牌,也许一点点隐瞒与欺骗都会使感情出现裂痕。那么请和好友一起读这本书吧,让友谊长久,让爱永存。
为你,千千万万遍。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我的思绪如同天上的一只只风筝高低起伏。宛若在梦中,我听见心底有个声音对我说: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想起了那只蓝色的风筝,想起了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扎拉少年。
故事发生在七十年代的阿富汗。那时的阿富汗没有硝烟,没有战火,阿米尔和哈桑就出生在这里,一个美丽祥和的地方。
阿米尔和哈桑的命运,或许在出生时就已注定。也许是阿米尔父亲与哈桑父亲的主仆关系,也许是普什图人对哈扎拉人的歧视,使阿米尔和哈桑,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阿米尔十分渴望父亲的关爱,于是参加了一场风筝比赛。当天空中只剩下他的红风筝时,他取得了胜利。忠诚的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但就在回去的路上,哈桑被曾经得罪过的人拦下。这时阿米尔也找到了哈桑,他看见哈桑被人欺辱,却跑到了一边。正是因为他的胆小、怯弱,使他一生都在赎罪的路上。
我们或许无法责怪阿米尔。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也藏着一个像阿米尔一样的小人,胆小、怯弱的小人。我们只能用自己的选择去弥补我们所犯的错。
成年后的阿米尔为了赎罪,放弃了在美国安逸的生活,回到了阿富汗,时局动荡的阿富汗。是的',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一路上,他历经坎坷,也知道了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他要救回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他的亲侄子。
人生就是这样,不断的犯错,然后弥补,然后再无可避免的犯错,然后再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弥补。在这条通向好人的路上, 阿米尔一直在赎罪。历经千辛万苦,阿米尔终于把索拉博带回了美国。
灿烂的晚霞中,一只只风筝在天空中翱翔,又是一场风筝比赛。阿米尔和索拉博齐心协力,将最后一个对手的风筝割断,他们赢了。当那只风筝飘落时,阿米尔追了上去。就像儿时的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一样。为你,千千万万遍。
阿米尔用一生去追的那只风筝,是亲情、友情、爱情,也是正直、善良、诚实。这是他人格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他自我期许的人。追风筝的人,所追逐的仅仅是风筝吗?很明显不是。我想,那只风筝既是哈桑去追逐的那只断线的风筝,也是阿米尔成年后去追寻自我救赎的那只他心里面的飘忽不定的风筝,更是我们千千万万人所要寻求的内心的无愧和宁静。
也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不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的去追。
天上的风筝安静地飘着,地上的人驻足仰望看着那飘渺、彷徨却又自由的风筝。《追风筝的人》,一本融入了快乐与悲伤,深情与绝望的小说。很美丽的开始,跌宕起伏的经历,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故事很完美,一场残忍而美丽的人性救赎。
阿米尔是阿富汗的一位富家少爷,哈桑是他的仆人和童年伙伴,两人从小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在追风筝的比赛上,他们获得了冠军,哈桑去追回落下的风筝,却遭到欺负甚至强 暴。目睹了一切的阿米尔因懦弱恐惧没有挺身而出,这成为了他童年一份痛彻心扉的罪恶,这也最终逼走了哈桑。因为战争阿米尔和父亲逃亡美国。阿米尔成年后决定要赎罪,再次回到了家乡,命途多舛。他还发现了惊人秘密:哈桑是他的亲兄弟。最终得知哈桑去世,阿米尔决定抚养哈桑的儿子,完成了一个男人的赎罪与成长。
童年是甜的,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一起玩弹弓,摘柿子...童年是难以忘却的萦绕于心的。可是阿米尔的懦弱彻彻底底地撕裂了这一切美好的生活。他的懦弱锁上了哈桑的心窗,虽然悲伤难过但哈桑始终还是惦记着阿米尔,可是阿米尔却无法打开内心的枷锁去面对他。人,生来是软弱的,懦弱其实本不是一种错,可是在阿富汗,这个纷乱的国家里,无法克服懦弱却成为了每一个悲惨人生的开始。其实阿米尔很善良,他很珍惜和哈桑的感情,但罪恶感几乎充斥了阿米尔从此以后的人生,像是风筝被剪断了线。
哈桑和阿米尔的交情深厚,却也折射出阿富汗的不平等观念,因为种族不同,因为身份迥异,他们有了高低贵贱之分,他们之间有了隔阂,虽然他们是密不可分的挚友,但是在阿富汗,这种观念是潜移默化的,他们之间隔起来一到透明的高墙,虽然看不见触不及,但是它赫然地耸立在两人之间。
不论是哈桑受到的精神甚至肉体的侵犯,还是阿米尔在赎罪路上遭遇的种.种暴行,都看出那里充满了人性的泯灭与道德的沦陷,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情形。在我们还享受来在国家的庇护和生活的安逸时,不仅仅是阿富汗,整个中东地区,都不时狼烟四起,生灵涂炭。那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宗教观念的冲突,导致这片地区的腐朽衰败在这个崭新的大时代里,世界需要的是和平,是平等;不仅是身份观念的平等,更是同样作为人类生活在这个世上,追求幸福的平等。
多少年日以继夜的难以入睡,使阿米尔走上赎罪的路,他要去追回当年他失去的那只“风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阿米尔终于获得了解脱,打开了心中的枷锁,相信那一刻他是幸福的,一场持久暴风雨之后的彩虹。那只失落的“风筝”,不负追赶之苦,终于回到了阿米尔的身边。阿米尔是善良的,只是懦弱让他无法自拔。他忍受心中折磨,努力争取救赎的机会,这使人很欣赏。二十六年的折磨,最终蜕变为勇敢的人,从绝望中走出,接受狂妄风雨的洗礼,获得了灵魂的重生,令人慨叹。
那是一只拼命挣脱的风筝,一不小心风筝断了线,离开了放风筝的人,飞向远方;不过放风筝的人没有放弃,而是奋不顾身地追赶,向着那未知的远方,终于他抓住了,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❷ 追风筝的人电影观后感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剧情片,这个电影演绎的是两个发生在阿富汗少年和阿米尔少年身上的故事。两个少年发生的不一样的故事。
一个面对,抛开罪恶感的人,一个是经历移民到美国的人。两个人到底会如何选择的故事,整个剧情有一条线索,贯穿了整个剧情的脉络。
而米尔和他的父亲,仆人,儿子的亲密友谊,是至始至终一直不变的,而且在作者的形容下阿富汗,温馨闲适,而且让人回味无穷。在一个战火和硝烟依然弥漫的世界上,无论是用哪一种形式,都没有办法装饰出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
所以让我们很多人从不同的视角来了解阿富汗,让观众看到了不同方面的人,而且有着共同的话题。这表示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相通的,人类至始至终是一样的纯洁和善良的。
❸ 追风筝的人电影观后感
《追风筝的人》是马克·福斯特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影片讲述了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接下来我搜集了追风筝的人电影观后感,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如果《追风筝的人》分为两个段落,那么分界线就是哈桑离开家门的那一刻。
在阿富汗喀布尔地区,年幼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每日形影不离,他们是最好的朋友。每次有人欺负阿米尔的时候,总是哈桑挺身而出,帮阿米尔出头;在坟地废墟处,阿米尔会捧着书,讲故事给哈桑听,哪怕听了50遍的故事,哈桑还是很喜欢再听一次;矮小的植物上刻着“阿米尔和哈桑”的名字;阿米尔请哈桑一起看电影,两个人把剧情记得烂熟,回家路上还在讨论演员;在风筝比赛日,阿米尔和哈桑齐心协力割断了天上所有的风筝,拿了第一名。 对于哈桑来说,阿米尔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所以为了阿米尔,他愿意承担所有的事。但是阿米尔却有别的心思:哈桑很聪明,第一时间就识自己写的故事里的烂逻辑;哈桑追风筝的时候遇上了小混混,他为了保护这只风筝,宁愿挨揍甚至被玷污,都不愿意让风筝损坏,因为风筝是阿米尔少爷的,阿米尔躲在木板后目睹了全场哈桑受伤的过程后,他没有挺身而出帮助哈桑,反而是落荒而逃;阿米尔约哈桑在坟地的树下见面,阿米尔说:“我打你,你会还手吗?”,然后不停的用柿子砸在哈桑的身上,哈桑没有还手,阿米尔叫哈桑“懦夫”,哈桑还是没有说话,在地上捡了一个柿子,朝自己的脸使劲抹,汁液流了一脸,哈桑伤心的回家。
最过分的就是,阿米尔将手表藏在哈桑的枕头下,并诬陷哈桑,老爷将哈桑和他的父亲找来办公室,询问这件事情,哈桑抬头看了一眼阿米尔,没有辩驳,承认这个手表是他偷的。在他承认的时候,哈桑的父亲应声“我们呆不下去了,我们准备走”。老爷表示不在乎这个手表,只要承认错误就好,但是哈桑的父亲表明,我们必须要走。我理解的是,哈桑的父亲极度有尊严,仅管他只是一个仆人,但是在自尊心面前,这就是耻辱;另一种理解,父亲知道哈桑没有偷东西,因为被褥在睡醒后是被整齐折叠过,既然整理过被褥,怎么可能凭空多出一个手表,而且哈桑这段时间一直在做事,没有时间去拿阿米尔的手表,他为了哈桑能够不尴尬的面对这个家庭,所以选择离开。
哈桑离开后,剧情就迎来了第二阶段。
俄军占领阿富汗,父亲带着阿米尔逃难去巴基斯坦,后来移民到美国。父亲在加油站工作,阿米尔大学毕业了。阿米尔决心成为一名作家的时候,碰见了阿富汗一位将军的女儿,他一见钟情,在父亲病入膏肓的时候,请求父亲提亲。亲事定下来,他们很快结婚了,父亲在婚后不久,就逝世了。在阿米尔轻松过二人生活的时候,接到了在巴基斯坦生活的叔叔的电话,叔叔在电话中说说“还有一次成为好人的路,你要不要走?”,阿米尔拒绝了,但在叔叔的说服下,还是回到巴基斯坦,一探叔叔口中的“好人路”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们互相寒暄之后,叔叔提到了一个孩子,索拉博。这个孩子是哈桑的儿子,在喀布尔的孤儿院里。阿米尔不想领养这个孩子,更不想回阿富汗,但是在叔叔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并给了哈桑的遗书后,阿米尔决定回阿富汗把这个孩子带回美国。真相就是: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这个孩子是他的侄子。
“我梦想神会带领我们过好日子,也梦想我儿子长大会是好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重要的人,我梦想鲜花在喀布尔能再盛放,酒馆茶楼都响起动听的音乐,风筝也能再度在天空飞翔。我梦想你能回来,重温童年时光,你会发现忠心的朋友在等着你。
——愿神与你同在,哈山”
只有远离了烽火硝烟的战争,只有身处平静和安宁,才敢回望那片饱经疮痍的土地,才敢细细倾听自己心底深处的声音。
也只有常怀善良和悲悯,只有对故乡最深切的热爱,对童年最真挚的回忆,才能创作出如此打动人心的作品。
于是,移民美国的阿富汗少年,用他简单隽永的文字,写下了《追风筝的人》这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而派拉蒙公司,又将这个发生在阿富汗一对主仆之间的故事,拍摄成了电影,让观众在观影的时候,感受着那份寻找纯真善良的自我的过程。
我们大多都有放风筝的'经历,然而对于国人来说,风筝的意向,通常便是用一根长长的线,拴住在天空飘荡的那头,无论乘风飞得多远多高,只要手中的线一收,便能把它拉回。然而在此剧中展示了另一副异国风情,那里的孩子们都是放风筝的高手,不仅能将风筝放得又高又远,更能通过放的技巧,将别人的风筝线割断,成为斗风筝的胜家。于是,对于剧中两个孩子的命运来说,转折点便发生在一场斗风筝的事件上。在此之前,少爷阿米尔和哈桑是最好的伙伴,两人情同手足,一起肩并肩玩闹,谈天说地,享受着纯真的童年时光。斗风筝大赛上,蓝天上飞起众多的风筝,也展开了激烈的追逐和争夺。他们取得了胜利,风筝却被割断散落在了远方。为了捡回冠军的风筝,哈桑被一群不良少年截赌在小巷,被殴打,被侮辱——这时,尾随而至的阿米尔目睹了一切,但懦弱的他,却不敢挺身而出……
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的阿米尔,从此疏远了和哈桑的关系。他甚至设法激怒哈桑,然而这个单纯善良的小仆人,面对他时,表现出来的却是一如既往的信任和忠诚。为了永远地逃避内心的愧疚,为了躲开哈桑,小少爷阿米尔将哈桑赶出了自家的大门。这是一段尘封的往事,直到阿米尔和父亲逃难到了美国,直到阿米尔大学毕业,直到父亲临终,直到阿米尔娶到妻子,在他平静的生活中,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无法忘记童年时这个最真诚可爱的小伙伴。
经历各种艰难,阿米尔回到故乡,却得知哈桑已经去世的消息。在别人的口里,他得知哈桑如此勤劳而懂事,能干的他娶妻生子,把里里外外都照顾得很好,却为了保护他家的房子,终究被害。哈桑是如此勇敢、正直和善良,也一直默默地生活在艰难和苦难中,阿米尔是如此为自己的怯懦和欺骗而自责。这一次,他终于选择了勇敢!他走上了救赎之路,找到喀布尔的一家孤儿院,询问哈桑孩子的下落,又终于在政府军中救出了被欺辱的孩子……在阿米尔的帮助下,这个孩子逐渐走出阴影,接受新生。
看过《追风筝的人》,当我们再次仰头看到风筝的时候,是否会想到生命中的过失和救赎,想到如何义无反顾地面对生活,如何尽可能地帮助别人。
❹ 影评之<追风筝的人>
影片由来自德国的马克·福斯特执导,由派拉蒙公司于2007年发行,2008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美国金球奖等殊荣.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写实的笔法,诉说着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不仅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是一个国家的苦难史的展现,也因为这部书,让我们了解一个遭受战火蹂躏的下阿富汗人的生活。
小说刚一上市,就在美国亚马逊文学畅销书榜上排名第二,超过《达·芬奇密码》,并成为英国《观察家报》2005年度最佳图书及销售冠军.
当初我买这本书也完全是奔着其名声而去,但其实读完一遍后并没有很深刻的特别的印象,而是在看过电影之后,才有了清晰的脉络.
剧情简介:
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自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在阿米尔受别人欺负的时候,哈桑总是会站出来保护他,尽管哈桑其实比他还要瘦弱。
天性懦弱的阿米尔无法成为父亲心目中那样铮铮铁骨的男子汉而被父亲所轻视,这个从阿米尔的那句“是我害死了妈妈”就能一见端倪,父亲的朋友拉辛汗却不认为阿米尔一无是处,在他的指引和鼓励下,阿米尔愈加显露出他所具有的写作天才,并且在不懈的努力下最终成了一个很好的小说家。
除了写作之外,阿米尔斗风筝也是个行家里手。同样哈桑在这方面也毫不逊色于阿米尔,并且哈桑还能向雷达一样准确的追到被斗败的风筝,然后按当地的规矩将“战利品”占为己有。
在一次盛大的风筝大会上,阿米尔和哈桑一路过关斩将,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两个少年都十分开心,哈桑也兴奋的朝最后一个“战利品”追去,但在途中哈桑却被一伙不良少年堵截在小巷中殴打,蹂躏。
尾随哈桑的阿米尔目睹了发生在哈桑身上的一切,却没有勇气站出来保护哈桑,而是选择悄悄的跑开,阿米尔从此也就背上了心理包袱,内心愧疚不安,在半星期之后才开口问起哈桑,在以后的生活里不愿与哈桑一起玩,他为了永远躲开那熟悉的目光,借口手表丢了陷害哈桑,也就把他们赶出了自家的大门。
直到战争爆发,阿米尔和父亲逃难到了美国,后来大学毕业,父亲临终,阿米尔娶妻,在他平静的生活中,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无法忘记童年时那个曾勾肩搭背的小伙伴。
许多年就这样过去,过往的一切似乎都被尘封。然而拉辛汗从阿富汗打来的一个电话却打破了所有的平静,经历各种艰难,阿米尔回到故乡,却得知哈桑已经去世的消息。
在别人的口里,他得知哈桑勤劳懂事能干亦己娶妻生子,把里里外外都照顾得很好,也为了保护他家的房子,终究被害。
哈桑是如此勇敢、正直和善良,也一直默默地生活在艰难和苦难中,阿米尔是如此为自己的怯懦和欺骗而自责。
这一次,他终于选择了勇敢,走上了救赎之路,找到喀布尔的一家孤儿院,询问哈桑孩子的下落,又终于在政府军中救出了被凌辱的孩子,并如实相告家人,在阿米尔的帮助下,这个孩子逐渐走出阴影,接受新生。
割断对手的风筝,然后奋力去追风筝,这是阿米尔幼时的游戏,这个游戏曾经风靡一时,场景炫烂而又竞争激烈,也在这个游戏里,他曾得到过单纯的快乐,也背叛了自己的内心,从而开始长久的救赎,这也就是追风筝的人的故事核心吧。
追到风筝的人或许并不十分在意这只风筝,更在意的是他可以将自己追到的风筝挂在客厅,让来往的人赞叹,这种赞叹让他感到无比的荣耀和自豪。
我们大多都有放风筝的经历,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风筝的意象,便是用一根长长的线,拴住在天空飘荡的那头,无论乘风飞得多远多高,只要这边手中的线一收,便能把它拉回,手中的那根线就是想要的掌控感,一切尽在我的掌握之中。
想起小时候放风筝的情景,那时没钱买真的风筝,就用一根长长的绳子,一头攥在手里,另一头系着一只塑料袋,在风里塑料袋发出响声,在清澈的蓝天和宽广的田地里,小伙伴们开心而又快乐地奔跑者,追逐着,嘻闹着…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年幼的时候做过一些让自己今后感到羞愧的事,这些事可能如影子一般伴随自己一生,让你只能低着头去看它,可是时光不会掉头,自己尽力的弥补,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拯救呢?
如同目睹哈桑被欺辱,而选择默默离开的阿米尔,那个时候的他,就是害怕他们,惧怕被打,不敢冲上前去和小伙伴站在一起,而后的羞愧和不敢面对哈桑是自然而然的情感,只能硬着头皮选择做认为自己正确的事情,也因此有了救赎之路.或许愧疚这种情感只有在被面对,言说和行动后,才能化做日后轻装前行的助力.
还有这个场景:
但在你为他献身之前,你想过吗?他会为你献身吗?难道你没有觉得奇怪,为什么他跟客人玩总不喊上你?为什么他总是在没有人的时候才理睬你?我告诉你为什么,哈扎拉人。因为对他来说,你什么都不是,只是一只丑陋的宠物。一只他无聊的时候可以玩的东西,一种他发怒的时候可以踢开的东西。别欺骗自己了,别以为你意味着更多。这段话是阿瑟夫在侮辱哈桑前说的话,哈桑没有辩驳,但也依然在维护着风筝。
主仆关系,是哈桑心中认定的关系,他一直尽心尽力的做好自己的本分,为阿米尔服务为他追风筝,他安分守己做着自己该的事,这些也能从老爷对阿米尔最初提出让哈桑离开时遭到痛斥,来反观出老爷对阿里的信任.
当阿瑟夫冷酷说出这些的时候,哈桑心里会觉得对,但出于忠诚他无法承认,忠诚对于他来说是最起码界线,他也希望成为阿米尔的朋友,但首先他更需要扮演一个忠实的奴仆,他也可能认为这是自己生来的命,尽管他和阿米尔是亲兄弟,这层关系直到很久以后才被揭开谜底.
一个人的自我建构系统中包括自评和他评,而对一个孩子来说,自我评价更多的来源于身边重要他人的言说和影响,于他来说这些重要的关系人的言语行为也更容易内化到孩子的内心,并以此为标杆.如同影片中在发现被陷后,阿里主动说出要离开的话,在决定离开时,对于老爷的暴怒和质问并无惧色,向哈桑演示了不卑不亢.
所以作为孩子身边的重要他人,在养育过程中多给予孩子一些正面的,有力量的言语以及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孩子就会形成稳定的自我,也就不再那么渴求别人的认可和评价,更不会受别人评价的影响了。
影片最后场景:
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他的喉结吞咽着上下蠕动,风凉起他的头发,我想我看到他点头.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对索拉博说,然后转过身,去追.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稚嫩的哈桑对友谊的一句承诺,也是他以后用生命践行的诺言,如今阿米尔接过这句承诺,继续着这份情谊.
或许人世间就是有着更多的这种"为你,千千万万遍"式的意义,这里的你,可以是人,物,理想,也类同于<长津湖>中志愿军将士们的不惜一切的必胜的信仰,有此意义,也更能使得每个人都心存暖意而勇往直前。
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不管那意味着什么,勇敢地去追吧!
❺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
这部影片的故事围绕赎罪这个话题展开,深刻揭示人性具有背叛与自赎的一面。令人流泪的忠诚,更是让大家对男主人翁的背叛感到不可原谅,导演正是突出这一点,宣扬我们要有自觉地心,要敢于直面自己的过去,哪怕血淋淋般不可直视。最终教育我们直面人生,敢于揭露自己的阴暗,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心安理得,得到快乐。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让我们回到追风筝的纯真年代。
❻ 《追风筝的人》电影主要讲述了什么观看了这部电影你有什么感受
电影主要内容:
战争还没来临前的阿富汗,生活还算平静美好,但是一直有教会的束缚,主人公阿米尔从小和哈桑(他的仆人,实际上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一起长大,哈桑单纯善良,敢做,但没有机会学习。阿米尔胆小怯懦,不敢有所作为,遇到欺凌者只会躲闪。他爸爸一直为此担心,还好有老师拉姆希涵鼓励他写作,才算对生活没有那么胆怯。
一次比风筝大赛,两个小朋友为了父亲的荣誉,努力获得了冠军,但是必须拿到最后的风筝才是荣誉。哈桑在去捡风筝的途中被三个欺凌者拦截,狠狠的羞辱了一顿。阿米尔看到了,却没有出手帮他。而后,阿米尔每每看到哈桑就会想起自己的怯懦,反而更加讨厌他,不跟他玩,甚至用石头打他,希望哈桑可以打回来,这大概就是人性的丑恶吧!但是哈桑没有,哈桑理解阿米尔的想法,离开了他们家。
后来战争来袭,阿米尔和父亲因为种族问题不得不离开去美国,途中她父亲非常勇敢的帮助了一个女人不受俄国人侵犯,阿米尔看在眼里,不敢行动。很多年后,阿米尔长大了,还是很怯懦,但是一个女生的出现,让他勇敢了一点。后来他开始写小说,并主动给她看。不久之后他就结婚了,再后来,他老师拉木希涵写信给他让他回阿富汗,他了解到哈桑的死,于是便回到了喀布尔去找到他的儿子。在回去的途中,他历经困难,但他这次非常坚定且勇敢的战胜了困难,做成了他想做的事情,陪着哈桑的儿子索拉布放风筝,仿佛是童年的他们一样。
3.每个人都在向往自由,真正的自由从来都是自己给的。工作的束缚,家庭的牵绊看来都有限制,但事实就是:没有完全的自由,就像风筝也有线的拉扯才能飞得更高,不然就会坠落。自己内心想自由,一切就都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