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敦煌中日合拍电影观后感

敦煌中日合拍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1-05 21:33:09

A. 《大梦敦煌》观后感300字

《大梦敦煌》观后感300字:

1.
《大梦敦煌》是一部富于传奇色彩的四幕舞剧,以敦煌艺术宝库的千百年创造历史为背景,以青年画师莫高与大将军之女月牙的感情历程为线索,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青年画师莫高为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前往敦煌。在穿越大漠的艰难中生命垂危,被偶然路过的女子月牙所救。不久,他们再次在敦煌相逢,萌生爱情。却遭月牙之父大将军反对,逼迫月牙在王公巨贾中招亲。为了爱,月牙星夜出逃,与莫高在洞窟相会;大将军率军包围。在血与火的面前,月牙再次拯救了莫高,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月牙走了,化成一泓清泉;莫高以泉润笔,在巨大的悲怆中完成了艺术的绝唱。莫高窟千年不朽,月牙泉万代不枯;艺术、爱情;永远相伴、相守……

该剧以浓烈的笔墨,刻画了青年画工莫高不断追求艺术至高境界的坚韧形象,歌颂了忠贞不渝、纯洁炽热的爱情。莫高与月牙,也相互演绎出了一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凄婉爱情故事。
大型民族原创舞剧《大梦敦煌》艺术特色.

2.

《大梦敦煌》之美

故事美——中国当代著名编导家,中国歌舞团团长陈维亚高擎敦煌文化这颗明珠,把其间最负盛名的莫高窟和月牙泉加以人格化,并演绎为一个令人柔肠百转、气荡挥泪的爱情故事,从而将一场远在天边的敦煌大梦,熔铸成中华艺术的奇葩。

舞蹈美——作为舞剧,首先是阵容强大,实力雄厚。舞蹈编排也颇有独到之处,群舞表现则体现出更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常常与男女主人公(由国家一级演员刘震和田青扮演)的独舞、双人舞形成鲜明的对照,构成强烈的戏剧冲突,从而给人以舞蹈美与戏剧美的双重享受。

音乐美——著名作曲家《青藏高原》的作者张千一用古朴典雅的西部音乐风格,贯穿作品始终。筝、埙、琵琶、箫管等传统乐器的加入与烘托,使苍凉、寥廓、雄浑、粗犷的主题音乐得以强化,大大增强了全剧的艺术感染力。曲作者巧用静场手法,可谓“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情节陡转间,鼓乐激昂,一如“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产生强烈的冲击力与震撼力,以致人散场归来,仍有余音绕梁之感。

舞美美——绚丽多姿的莫高窟壁画,栩栩如生的飞天壁画,大气磅礴的千佛壁画,顶天立地的佛头巨塑,都被设计者——舞美设计师高广健巧妙地纳入舞台的布景及天幕之中,其构图之精巧,布局之美妙,加之灯光师沙晓岚灯光设计的别具匠心、服装道具的独特新颖,与全剧形成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

B. 日本泡沫经济催生电影《敦煌》,为何删减40分钟,台词大有深意

每到假期,别人总是奔海边跑,笔者总是偏爱沙漠,估计是小时候看电影留下来的情结。

印象最深的两部关于沙漠的电影,一部是于荣光主演的《海市蜃楼》,那部电影告诉了笔者沙漠是多么的残酷。

另一部则是史诗电影《敦煌》,那部电影除了让笔者感受到沙漠的深邃之外,还有一个异样的感觉,这电影的风格怎么有些奇怪。

长大了才知道,《敦煌》原来是中国和日本合拍的,从原著作者、编剧、导演到演员,几乎全是日本人,这是一部日本看中国 历史 的作品。

而且,让人惊讶的是,该片国内配音版居然比日本原版少了40分钟左右,占整个影片的接近三分之一,这又是为何呢?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回顾一下这部经典的史诗电影《敦煌》。

一、《敦煌》的拍摄背景,泡沫经济幸运儿

这是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写的小说《敦煌》里 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基本上算是电影和小说《敦煌》的故事梗概:

大宋举人赵行德到西夏考察,路遇不幸,被迫加入西夏军队,为了生存筋疲力尽。后来得到机会在敦煌从事古卷抄写和保护工作,在这期间他和一位“甘州小娘子(回鹘公主)”发生了一段爱情故事。

很多人都以为这段话来自于敦煌莫高窟所藏古籍,但根据考证,赵行德和“甘州小娘子”均为井上靖虚构, 历史 上并没有这个来自湖南的举人赵行德。

不过,电影《敦煌》里涉及到的部分 历史 ,如西夏李元昊攻灭甘州回鹘,占领归义军都是真实存在的。

小说《敦煌》成书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时候,它被众多影视公司和制作人盯上了。

在经过一番复杂的版权角逐以及两换导演之后,《敦煌》确定由拍摄了《追捕》等电影的著名导演佐藤纯弥指导,主演由佐藤浩市(饰演赵行德),西田敏行(饰演朱王礼),渡濑恒彦(饰演李元昊)和新人中川安奈(饰演回鹘公主)担任。

其中国内观众比较熟悉的演员应该是西田敏行,他曾是日本《西游记》里猪八戒的扮演者。

《敦煌》由中日合拍,也是为了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不过说是中日合拍,片中国内地演员极少,绝大部分工作人员和演员都由日本派遣,中方主要提供了外景地和群众演员等协助,其中片中几场大规模的沙漠骑兵战斗场面均由解放军骑兵部队担纲,光骑兵就出动了八百多。

《敦煌》的拍摄正好还赶上了日本的泡沫经济时代,因此日方在花钱上非常大方,该片总投资据说达到了45亿日元之巨,有人曾按照1987年汇率估算约相当于一亿多人民币,在那个时代堪称超级投资,要知道同时期的《西游记》拍摄了6年二十五集才花了600万人民币。

在电影投资中包括建设一座价值两千多万人民币的敦煌古城,日方原计划在影片最后按照剧本所写将敦煌古城真的焚毁,但在中方的坚持下,该镜头只是烧了一座木头架子,这座古城如今成了景点和影视基地。

虽然投资巨大,但《敦煌》也带来了超级收益,它在1988年夺得日本票房冠军,总票房82亿日元,在艺术上也获得了十项“日本奥斯卡”大奖,可谓商业和艺术双丰收。

拍摄和上映都赶在日本泡沫经济期内,《敦煌》也可谓一部幸运的电影。

二、《敦煌》的三大看点

1、古意

诚然,日本人拍摄的《敦煌》,虽然努力在细节上力图还原北宋风貌,其制作也

非常精良,但还是被很多国内观众抓到了不少穿帮之处。

不过,不论是 历史 细节穿帮还是皇帝服饰不严谨,这其实都不算是重要问题,因为《敦煌》虽然题材为古装 历史 片,但其中心思想是拍出一种“古意”,让观众进入古代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感受 历史 的厚重。

应该说,《敦煌》确实达到了相当高的 历史 片高度,网络上有很多人评价其为中国最好的 历史 电影,称其为史诗片也没问题,相比较而言我国国内拍摄的很多古装片在氛围上显然太现代化了。

2、战争

相信很多观众都会对《敦煌》中的几次骑兵大战印象深刻,尤其是技术含量极高的甘州之战。

在这段戏中,西夏军队和对手甘州回鹘军队在阵型、兵种、战法、装备上各显神通。

我们可以看到,弩箭对骑兵的压制,步兵方阵迎战骑兵的打法,抛石机等装备的威力,更有如雷贯耳的“铁鹞子”“连环马”,此外,李元昊高超的指挥艺术也让人叹为观止,再加上让人热血澎湃的鼓点,整个画面宛如战场重现。

甘州之战几乎可以成为我国电影史上的标杆,在笔者看来,其技术含量已经不亚于《角斗士》和《勇敢的心》等好莱坞经典大片。

关于战争还有一段很精彩,就是朱王礼在影片末尾率领少量骑兵反复冲击西夏军阵杀李元昊,三次失败后阵亡的画面。

这段剧情应该是取材于日本战国时期著名勇士真田幸村冲阵杀德川家康的 历史 ,他也被称为“日本第一兵”,这可能是日本片方为了取悦日本观众特设的剧情,同时也符合片中朱王礼勇敢无畏的人设。

3、文明

如果只看战争,《敦煌》已经够优秀了,不过该片的灵魂实际上是文明。

片中有很多剧情都在围绕着文字、名字、语言、书籍、绘画和 历史 等关于文明的印记:

赵行德去西夏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西夏文字、了解西夏文化,以备将来在殿试中不会再次失败。

他遇到的第一个西夏女人,给了他一张西夏文字书写的通行证。

赵行德被迫加入朱王礼的雇佣军部队后,在衣服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不愿当无名的死人,不会写字的朱王礼部士兵包括朱王礼本人纷纷求他也在自己的衣服上写下名字。

赵行德在西夏系统学习了西夏文字,并且编纂了西夏文字典。

来到敦煌之后,赵行德致力于古卷的抄写和保护,在敦煌城破前夕将古卷密封进莫高窟,他对朱王礼说,这是他愿意舍命去做的有价值的事情。

而该片被一些网友评价为最有价值的一个片段,则是李元昊向麾下各族士兵下命令的一场戏,李元昊在台上说的是正儿八经的经过考证的西夏语,然后由翻译传达给语言不通的各族士兵。据说,这是西夏语第一次出现在电影中, 历史 和文明传承意义重大。

可以说,如果《敦煌》只有赵行德和回鹘公主的爱情,以及高技术含量的战争戏的话,那该片的史诗意味将大打折扣,正是因为该片融入了大量关于文明的元素,才让这部电影在 历史 意义上要胜过《勇敢的心》这样的商业 历史 大片。

不过,该片在国内上映时遭遇被删减的命运,似乎也和这些文明戏份有关。

三、删减40分钟背后的原因

《敦煌》在日本上映的版本是143分钟片长,在国内上映和播出的版本则是99分钟。

一开始笔者也怀疑自己的眼睛,毕竟一部电影删减40分钟,接近三分之一的剧情也太不可思议了。

后来笔者查阅了国内外的专业平台,发现确实如此,显示均为99分钟片长,那么删掉的那四十分钟剧情是什么呢?

由于之前看国语配音版的记忆已经模糊,笔者也不确定删了哪些部分,后来在网络上找到了143分钟长的国语配音版本,发现在国语配音中夹杂着一些日语原音片段,从技术上讲,这部分混在国语配音中的日语片段估计就是被删减的那部分。

笔者重看了一遍《敦煌》,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些被删减的片段,大部分是意义不大的过场戏或者龙套戏,对剧情主线影响不大。

但是,中间有两段对话的片段比较显眼,其中一段也是网友们公认的被删减片段之一。

一段是影片末尾,赵行德和朱王礼在城破前一晚城墙上的对话,朱王礼要求赵行德为他树立一个碑文。

另一个网友公认的应该删减的片段,则是李元昊在西夏文馆和赵行德的对话。

实事求是讲,这段台词不论是给日本观众看,还是给中国观众看,估计大家都能读懂其中的深意,因此该片段在国内上映时被删除也是情有可原。

当然,瑕不掩瑜,《敦煌》这部史诗电影,虽然是三十多年的作品,但其影响力却非常巨大,不仅在日本引发敦煌研究的热度,也为国内的古装 历史 影视剧树立了一个标杆和榜样。

最后,重看《 敦煌》,让笔者最为感伤的剧情并不是回鹘公主的死,不是朱王礼的壮烈,不是赵行德的命运,也不是莫高窟的悲惨遭遇。

而是李元昊对着远处向他冲来的朱王礼,说的这句台词:能在 历史 上留名的,不是你。

END

C. 敦煌数字展厅莫高窟电影观后感400字

敦煌莫高窟观后感
初次来西北,对于这里的风土人情很是陌生,只觉得这里的一切都很纯朴,大气而不张扬。而对于敦煌,对于莫高窟,更是让我神游已久。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从敦煌市出发,赶到河西走廊西端,鸣沙山东麓,岩泉西岸的莫高窟。路上听导游介绍,对莫高窟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我国的三大名窟中,莫高窟最为著名,它气势宏伟,内容丰富。石窟群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多米,创建于公元366年,由于自然风化和人为的破坏,迄今保存多种类型洞窟735个,历时1600多年。

走入景区,首先进入视野的是郭沫若的“莫高窟”匾额,没有夸张的宣传,没有刻意的造作,莫高窟在无声无息中给人带来了震憾和冲击。进入每一个洞窟细细品味每尊佛象和雕塑的韵味,仿佛展现在面前的不是那冰冷的山石,而是活生生的历史。我更惊叹这鬼斧神工,俨然置身于美伦美奂的世界中,置身于“飞天”、“反弹琵琶”的丝路花雨中。

莫高窟的规模看似并不是很大,但是要想品味到它一点一滴的内涵,不仅要花费许多的时间,更要倾注些许精力。初到这里,虽然是“浅尝辄止”,但我确为云岗宏大的气势、精湛的雕工和绚丽的彩绘所叹服。可惜有相当部分已经被风化和破坏,1600年的风霜,洞窟没办法守住永恒,但正是这一切才组成了现在的充满了苍桑感和成就感的莫高窟。站在深遂的洞窟中,我苦思冥想:历史是什么?少不更事时以为是文字图片,再以后就以为是经验教训,现在才知道它都不是,也都是。有莫高窟一样经过沉淀的事物都是历史。洞窟的佛像站得高,见得多,可是它却在历史的过往中保持着一贯的沉默,象尘埃一样,淡化着自己的存在,在更为深远的历史长河中显现着不可磨灭的光彩。

D. 新丝绸之路第6集《敦煌之魂消石窟》写500字观后感

26年前中日合拍的《丝绸之路》曾经在国内外引起过很大的反响。20多年过去了,2005年两电视台再次携手,重走丝绸之路, 中日双方共派出350人的拍摄队伍,深入敦煌、楼兰、黑水城、喀什等10个地点进行联合拍摄。 “展现了很多我国在丝绸之路上新的探索发现,比如对于丝绸之路上人类迁徙历史研究的新发现、小河墓地的考古发掘过程的纪录。另外,比如敦煌壁画,虽然一直人为保护但是仍不断消磨损毁,我们在片子中也提出了对现有文物如何保护,敦煌这样的文物到底能够再存在多久,这样新的思考。”韦大军解释说,此次拍摄不再是丝路古道沿线的纪实报道,而是选择十处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地点进行发掘,每集各自成章。同时,我们拍摄到了很多观众很难看到的甚至是从未看过的第一手文物资料。比如壁画,丝绸之路沿途有很多非常精美的壁画,但目前这些流失的壁画保存在13个国家的博物馆里,这些壁画是我国电视媒体以往没有报道过的,我们专门有一个海外组,走访了10个国家,同时他们还拍摄到了很多西方探险家当时的日记、笔记等珍贵的资料。历时两年摄制的纪录片《新丝绸之路》已于2005年10月完成,将于2006年3月10日在CCTV-1黄金时间播出。 26年前中日合拍的《丝绸之路》曾经在国内外引起过很大的反响。不可否认,26年前的《丝绸之路》确实是一部力作,它的拍摄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在规模上代表了当时我们所能达到的纪录片制作的最高水平。当时参与摄制的日方组NHK电视台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家被允许进入中国腹地进行纪录拍摄的西方媒体,而中国政府为保障拍摄的顺利进行采取了一系列高规格的措施,例如开通铁路专线,甚至是出动军队。 这次对丝绸之路的重拍,给了我们一个机会――重新体会26年前的成就,也重新审视和反省它的叙述方式和看待历史的视角。时间过去了26年,这对于我们所面对的几千年的历史来说微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对于我们,对于中国当代的电视媒体,二十多年的经历是意义非凡的。当然,如今我们已不再可能轻易的将一个纪录片的拍摄升级为国家行为。纪录片制作者们也开始摒弃长久以来形成的诸如“好大喜功”、“全景展示”以及追求所谓“波澜壮阔”“史诗性”的积习,力图去把握一些复杂的情感,——因为世界和历史本身就是复杂的,况且这二十多年来我们同整个国家一起,一直在经历着封闭与开放间的挣扎。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可以而且理应变得多元化。当我们试图用另外一种更超然、更客观的角度回看我们那些已经被定义为“灿烂辉煌”的历史时,不由的产生出悲凉或是说无奈的情愫。正如我们的丝绸之路,作为欧亚大陆上陆路交通的主干道,它在中古和上古时期所确立起来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近古被渐渐颠覆,西方世界的兴起和海上交通的成熟让它湮没在历史和传说之中。编辑本段历史是西方人开启了丝绸之路的近代史,甚至“丝绸之路(SILK ROAD)”这样一个术语都是西方人命名的。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使用“丝绸之路”一词,代替了曾经出现过的“玉石之路”、“佛教之路”等名称。重新“发现”它的是一批西方探险家,他们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深入到这片古老的亚洲腹地,在自然环境和人为条件都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开始了最早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然而不幸的是,他们本身并不单单是学者,几乎每一个外国探险家在离去时都带走了数额庞大的文物。那些被挖掘、被切割的文物现在还陈列在他们各自国家的博物馆里,和他们的名字一起被世人观瞻。今天的人们如果需要对那些文物进行研究或拍摄的话,便不得不遍访瑞典、英国、俄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十几个国家。 第一集【生与死的楼兰】导演:谷大象 在古代楼兰王国所地处的沙漠腹地,出土了一具具保存完好的古人的干尸,其中令人们惊叹不已的是被称之为“小河公主”的“楼兰美女”。这些古代居民生存在什么年代?他们从哪里来?以怎样的方式生活着?为何突然消失?一系列疑问与假设成为了本集的重要内容。 第二集【吐鲁番的记忆】导演:韦大军 不同的种族和不同的文化曾经在吐鲁番和睦相处,宗教艺术曾经在这里留下了惊世杰作,这种文化现象是珍贵的世界遗产。尽管我们可以用影像还原昔日的绚丽,但是对吐鲁番来说,巨大的遗憾却是无法弥补的。 第三集【草原石头祭】导演:丁 虹 辽阔的草原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生产和生活的依靠。它一方面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草原子民,但另一方却又不可避免的限制和影响了游牧民族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改进与发展。游牧还是定居?也许是草原民族心头上一块永远无法搬走的石头。 第四集【一个人的龟兹】导演:韦大军 在丝绸之路上曾经有许多僧侣为了信仰舍生忘死,鸠摩罗什是佛教文化东传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在龟兹的时空中,功名与寂寞、宏大与渺小如同高山与石子悄然转换。 第五集【和田寻宝】导演:丁 虹 一幅带有玉般微笑的东方美女壁画,引领摄制组进入沙漠腹地——丹丹乌里克,那里曾经是古代于阗国的中心。地处素有玉石王国之称的和田的中心,它是否埋藏着玉石宝藏?在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体现在和田。 第六集【敦煌生命】导演:谷大象 莫高窟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其中上万平米精美的古代壁画、彩塑,成为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今日敦煌的骄傲。然而,那些壁画却发生着各种病变,一步步走向死亡。如何能够让这些古代壁画长存于世,关系到敦煌的文化生命是否能够延续下去。 第七集【青海之路】导演:韦大军 当北方丝绸之路在4-5世纪陷于阻塞的时候,东西方的经济贸易是通过什么途径接触的呢?从青海出土的大量丝绸成为“青海之路”的有力证据,丝绸之路的线路图也许需要重新绘制。 第八集【探访黑水城】导演:张超英 由于丝路重镇黑水城的绝大多数文物文献流失国外,致使这个城市的信息在非常长的时间里沉寂在博物馆幽暗的库房中。当史金波教授破译了西夏草体文字后,黑水城仿佛复活。 第九集【十字路口上的喀什】导演:刘勇良 喀什自古以来都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补给城市。地处于中国版图的最西端,它素有丝绸之路“十字路口”的称号。在这里至今仍然保留着很多丝绸之路兴盛时期的建筑和文化。如今的喀什已经成为中国西部边疆重要的开放口岸。如果说从前的喀什为过往的商人们提供了生命的保障,那么今天的喀什则承载起了新丝绸之路复兴的希望。 第十集【永远的长安】导演:韦大军 唐代的中国拥有巨大的财富,京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由于中国文化的巨大包容性,这个城市在280多年的时间里,以大国的情怀接纳并融合了来自异域的多种文化和不同人群。

E. 敦煌,沙漠中永不终结的神话

敦煌 新火车站距市区十几公里,巍峨的坐落于蓝天之下,有点荡气回肠的味道。刚出门就可以打到的,敦煌是一座文化历史名城,一路上可以看见好多文化壁纸,连路灯上面都有飞天。没毕业前根本没想回来这里,心里都是想着南方的城市,但是真正毕业回来后还是觉得这里好。空气好,民风好,在南方呆久了,到处的是潮湿的感觉,能真正的看到蓝蓝的天空和白云根本没几天,而且也只有回到敦煌才看得到茫茫的戈壁,心里也感觉宽广许多。

说了这么多进入正题吧,敦煌的旅游景点分东线和西线。东线就是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这一条线路可谓是必去的地方,这两个地方不用我多介绍大家都应该有所耳闻。莫高窟是世界文化瑰宝,鸣沙山月牙泉更是难得看到的奇观。西线就是玉门关、雅丹地貌魔鬼城。有很多网友在网上说这条线路真的没意思,但我认为怀揣着旅游西部风光的心情来的还是要去看看。

不变的风骨与伟岸的情愫

敦煌 古城,它离 敦煌 市区25公里,是1987年中日合拍大型历史故事片《 敦煌 》时,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仿造沙洲古城设计建造而成,青山蓝天外,何处不江湖,这是一个拍古装剧绝佳的地方。

古城内拍摄了很多影视剧,40元门票上介绍“可身着古装畅游,在跑马场跑马,在酒楼内品茗畅饮,在射箭场射箭……”总之门票上说古城内可做的娱乐项目很多,但这大概只发生在旺季。当天依然只有我们几个人人,走在古城的街巷,两旁的店铺全部关门,我联想到了《射雕英雄传》,想到金兵一到,百姓们弃城而逃,你觉不觉得这里就像当时被弃的空城?

看完落日大概就是9点30了,在乘坐大巴返回景区大门差不多就是10点了。

终于回到敦煌市区,就已经是凌晨12点半了,这一天真是太累了。

从敦煌市区开往西线,慢慢的,戈壁的风情开始显现。戈壁真的是一种另类的美,没有山清水秀,没有波澜壮阔,哪怕它如此的荒寂,除了寥寥的骆驼刺,甚至看不到生命的气息,但是却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行走在这里你会感到这里的人、这里的花草树木的生命力特别强。

如今 玉门关 在去雅丹的路上,去雅丹必须经过 玉门关 。来到玉门关发现是一片长满骆驼刺的戈壁,我很激动,路两旁是大片大片的戈壁,而天空真的是碧空如洗,万里无云,我终于知道什么是苍茫的大地了。然后看见的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蓝天,大漠之间,很是雄壮。

说起 玉门关 ,就会想起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玉门关 。写的实在好,想忘都很难。

目见之处,只有胡杨和红柳这些沙漠植物,胡杨像是披着铠甲的古代战士,傲然而无所畏惧,即便枯死也依然以各种姿势站立,迎着风沙守卫这片大漠宁静而厚重。随便哪一块地方,拉来大片人马,就可以直接拍古装片,这里的样子我想和千年之前,并无多大改变。水是生命之源,一路多见保护生态保卫湿地的路牌,还有“绝不让敦煌成为第二个楼兰”的标语,想想这会让多少人心碎?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离 敦煌 市区200多公里,已无比接近于新疆,再往前,就是罗布泊。开往雅丹的路上,依旧是无人,居然没看到一辆车经过,到达雅丹已是正午。看着那些风化而成的千姿百态的地貌,你会感叹大自然是如此神奇。

最壮观的就是西海舰队了,超级有气势。拍了张照片,以示纪念。虽然没有看到大漠孤烟直,好歹还是看到了长河落日圆。

张謇出使西域时,这里作为丝绸之路的海关,这里应该是驼铃声声,人喊马嘶,商队络绎的一派繁荣景象吧,而今只是屹立于这茫茫大漠之中,不再有车马萧萧,不远处是 汉长城 遗址,极目远望,逶迤苍莽,谁能想到,这里曾是短兵相接,刀光剑影的战场?感觉有点落寞。汉外长城和汉内长城多在草原通过,一般无险依,无石可用,只好夯土为墙,经两千多年风雨寒暑,遗址高度也只剩下多0.5~1米左右,千古兴亡,如此而已。

千年积淀,是生命最纯粹的样子

现在去莫高窟,只能先到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购票后,观看两部小电影,再从数字中心统一乘坐大巴车(不要钱)前往莫高窟。我俩到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才知道,票,是需要提前预定滴.....

莫高窟的票分为两种:

全票:票价貌似是220,观看两部小电影+参观8个窟,全票需要提前一个月预定,也就是说,一个月以前就卖光了!!!拜托帮帮忙,一个月以前我都还不知道我要来敦煌呢!

应急票:票价100,没有小电影给你看,直接参观4个窟。

莫高窟的客流量简直大得恐怖,真的是排队两小时,但是这并不妨碍莫高窟真的真的太漂亮了太伟大了。精美绝伦的笔画,宏伟浩大的佛像,真的是震撼人心,要是用语言描述这种登峰造极的古老艺术没有四五百页恐怕写不完。哪怕我只参观了4个窟,我都觉得美得我难以言表。另外莫高窟的窟里是不准拍照的,还是希望各位宝宝严格遵守,一来是保护文物,二来要是过分的被逮到了可是会被抓出去的...

如果乘坐的是早上到达的车,第一站可以选择月牙泉鸣沙山(这两个是在一起的景点),火车站就有包车前往,价格我不知道,因为去了两次都是有人接送的,路程在二十分钟以内,月牙泉主要就是看景色,时间充裕,体力充足的话还可以爬爬沙子山。前往鸣沙山的路上发现路灯都是雕塑着飞天。

鸣沙山主要以游乐项目为主,沙漠摩托,沙漠越野,骑骆驼,滑沙,射箭,滑翔机和观看日出。门票120元,进入景区有出租鞋套的,每人15元,不过穿上以后还是会有啥子进到鞋子里。骑骆驼的话这两个景点都可以到达,一位100元。沙漠越野可以直接到鸣沙山滑沙的地方,不过要自己顺着木梯爬上沙子山才能玩。滑翔机就是绕整个景区一圈,时间大概就是几分钟。起伏的沙山环抱着一弯清泉,清澈的泉水倒映着群山,大自然真是神奇,这样的奇观平常只能在电影中才可以看见的。本来是早点回宾馆休息,听司机师傅讲:在鸣沙山上看日落是特别的美,于是,我坚持了一下,待到夕阳西下是,夕阳的余晖照在沙山上,整个沙山都被染红了似的,我非常感谢司机师傅,如果不是他的劝阻,我可能就看不到这样的景致。但是我有一点后悔的是没有进行防风防沙准备,大家去之前一定要着装冲锋衣。

 

《敦煌盛典》­­­敦煌远行千年的一个惊艳回眸

 

到敦煌的时候,发现这里满大街的宣传《敦煌盛典》。我们因为好奇便一起去看了。最近旅游的人特别多,本来我预定的是d区的,然后商家说没票了,只能订c区的,然后加了点钱,《敦煌盛典》的演出必须点个赞,灯光效果是非常有冲击力的,场面恢弘庞大,很快就能让人身临其境,开场舞小伙子们热情高涨的为演出开了一个好头,而男女主角的月宫舞蹈真是天上人间,背影是神秘的深蓝,宛如月空般旷静,音乐回响,渲染了那般神话似的氛围。

《敦煌盛典》的背景以明沙山为背景,没有搭建虚假的舞台背景,我们当尽情领略敦煌的鸣沙山美景,舞台是360度旋转的 ,刚开始还吓了一大跳,不过最后坐着也挺舒服的。《敦煌盛典》讲述的是公主和默丁的爱情故事,好多好多精彩的片段,简直是一场极尽奢华的表演盛宴,视觉、听觉、情节、演员无一不让人如游历于神话中一般。而且《敦煌盛典》的交通很方便。可以坐公交车、打的、还有免费的直通车,服务周到。

敦煌的夜市是热闹的在巴掌大的地方闪烁出这样一派欢乐的海,或泡一碗三泡台,或打瓶西凉啤酒,或要一杯敦煌杏皮水,各自取自己所好。这里有好多具有敦煌特色的小吃,臊子面,死面饼,羊杂碎,拨疙瘩,拉面,驴肉黄面,水饺,酿皮,烤羊肉,应有尽有,每一个小店里都有一手绝活,每一个小店都挂一个小小招牌。

市区很小,基本可靠步行,很干净,没有看见一点乱丢的纸屑。飞天是 敦煌 的特色,处处可见飞天,出租车上,路灯,建筑物,居然连垃圾箱上也赫然印着飞天。城雕是一个反弹琵琶的飞天像,灵动而优雅。城内的建筑上也有着文化感十足的雕刻路灯也是古色古香。绿化也搞的特别好,整个市区槐树和柳树整整齐齐的矗立着。

敦煌的驴肉黄面非常有名,30块,人家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尝了下,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驴肉味道真的不错。

羊杂碎,超级辣,爽,够味,适合重口味的人,不过确实很好吃。敦煌以面食为主,太多太多的面食,味道都还不错,价格也实惠,10元左右。

沙洲夜市里有很多卖葡萄干,杏干,核桃,大枣的小摊,很眼熟,这些东西之前盛去新疆出差时每样买了一点打包给我,我最爱其中的葡萄干。

早上起床8点半坐车到火车站,在火车站门口买了烤玉米和葡萄,敦煌的葡萄真是好吃,然后上了火车继续一路远行……

F. 如何评价中日合拍电影《敦煌》

这部电影令人十分的震撼,自从看了这部电影后我再看别的电影就感觉索然无味,之后我就对朋友推荐这部电影,不论别人怎么看。

G. 敦煌数字电影观后感600字

看了第一集的唯一感觉,就是悲愤和痛心。王道士发现了这个尘封百年的宝藏,上报官府,却无人对此感兴趣。倒是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敦煌,仅用了些许钱财,便将许许多多珍贵的经卷带到异乡。等到国人意识到敦煌的重要性,而命当地官员将剩余经书护送至京时,居然只用马车裹草席,遗失不计其数。相比之下,斯坦因和伯希和等所谓外国盗窃者倒是用箱子精心护送。心寒啊~~~。更甚者,抵达京城后,贪官居然中饱私囊,将仅存的经书部分藏于家中,还为了不被发现,将如此贵重的珍宝一撕为二。悲愤啊~~~。
“所藏经书和壁画,以英国者为多,法国者为精,俄国者为杂,日本者为隐为秘,中国者为散为乱”。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不认为那些外国人是盗窃者,骗子,我觉得他们是在代表中国妥善保存这些精品。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珍贵的东西只会被忽视,被遗失,被破坏。只是现在如果我们想看这些真品,要大老远跑到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去看,唉~~~ 这是不是一种债呢?人家千里来拿,我们国民要用千里去观来还...
说王道士是罪人,是没有远见的小农民,这不公平。他为敦煌守了7年,没有得到丝毫赞赏或报酬,这是灰常令人伤心和气馁的。当这个淳朴善良的农民,遇到知音,不管他们是出于真心或为达目的,但他总觉得这些他发现的东西终于有价值了。不怪他,不怪他,呵呵!

H.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如果说以前关于敦煌的纪录片是在展现一卷宏大的历史画卷,那么《敦煌:生而传奇》则有点像说书人,它没有将目光聚焦于整座城市的人文历史,而是抑扬顿挫地讲述了一个个敦煌人的传奇故事。

该片特色鲜明而新颖,画外配音是冯小刚,不像专业播音员有着沉稳华丽的腔调,而是带着独特的沙哑和风霜,还掺杂着一点“京味儿”,一下子拉近了跟观众的距离。

链接: https://pan..com/s/1iK-aQFO325RxbBevQspRiQ

?pwd=82qk 提取码: 82qk

该片讲述从大汉到晚唐时期众多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探究敦煌如何从一个偏僻的边陲小镇变成国际商业枢纽、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和宗教中心之一,并解读它成为丝绸之路著名节点、世界文化遗产之地的原因。

I. 敦煌的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敦煌的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敦煌的观后感1

最近看了纪录片《敦煌》,拍的很用心很规整的一部纪录片。看的时候小小地感动了一下:因为题材本身,因为许巍的主题歌,因为张楚何勇的配乐,因为镜头的整洁,因为周兵许巍张楚何勇都生长于古时的丝路上……更是因为:周兵一直在做纪录片,张楚许巍他们一直在做音乐。

导演周兵是原《纪事》的制片人,所以积累了大量拍纪录片的经验。在此怀念下《纪事》,它是《东方时空》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子栏目,每期都会播出一个纪录片或专题片。但是,《东方时空》先是改版又是改主持人最后改播出时间,把自己改的渐渐淹没于荧屏里。我在台里听到改版就头疼,我们做电视的为什么总要改版呢?是观众浮燥还是我们更浮燥?寿命很长的《动物世界》正是因为不改才屹立不败,连音乐都是十几年前的那个音乐,大家还是很喜欢看。

我喜欢做电视,却越来越少看电视。现在,屏幕上玩过选秀之后玩明星,玩过明星之后玩相亲,一浪高过一浪。纪录片,越来越难看到了。我承认我也是其中做无聊节目的一员,尤其是娱乐节目,做的时候很热闹很刺激,特别是直播前精神昂扬,调光时的一束追光或对讲耳机里同事的对话都能激起对工作的热情,如果某次,哪个机位换了摄像或者导播换了人我都会觉的没谱,庞大的舞台和同事团队仿佛泰坦尼克,和灯光音响一样变幻多彩。但是节目结束之后,音乐还在耳边挥之不去,舞台上瞬间人去楼空,听着同事们一声声收工的`声音,看着黑暗的舞台,心里比舞台更加空洞,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幻觉般的过眼云烟。

这个时候电视吸引我的,不是因为作品的问世感,而只是它不可或缺的团队精神。同时,我也无限怀念起纪录片。

拍摄一个纪录片周期很长,拍摄过程较闷。拍摄周期从最短的几天到几个月甚至几年,需要一定的沉淀和耐心。前期对画面质量和镜头语言要求较高,所以摄像要扛大机器,以拍出小机器拍不出的景深感,一个大摄像机的重量有二十多斤,每次摄像需要一扛几个小时,天天如此。而回来后素材的选取率基本是1/10或者更低。现在我还能记起原来那些炎热的夏天,我们出差很多天到一个地方,装着满满bt带和充电器,带着沉重的大摄像机和三角架拍摄纪录片的日子。

相比前期的劳累,纪录片的后期也颇费功夫。首先对稿子的要求很高,因为镜头太多,需要一个个记镜头、同期声。我们做后期时都喜欢开夜车,因为白天编辑室里人多静不下心,到了夜晚,没人抢编辑机,没有声音打扰,干起活儿来很有感觉。我喜欢这个过程,说不准原因,虽然很累,但是真的很喜欢。等到片子做完时,差不多眼皮都睁不开了,但这时也是最兴奋的时刻,因为可以坐下来一遍一遍观赏劳动成果了。

敲完这些字的时候,仿佛时光回到了十年前。的确,找一个有意义的选题,搭档一个默契的摄像,再加上一个幽默的司机,一起艰苦而专心地拍些日子,再经过我们的手变成一个个片子,给它们起一个个名字 ,这样的工作再累也有意思。

和同事交流时他说:“年纪越大越爱看纪录片了,安静下来看纪录片是一种享受。”我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喜欢纪录片了。”只是现在,哪家电视台还会把更多的时间让给纪录片呢?

我想到了阳光卫视,想到了杨澜。别的不想多说,只想说:不管怎么样,杨澜创办的阳光卫视给我们开创了一个人文地理纪录片频道的先河,也许她一开始就知道这个频道在中国会是什么命运,但是她的确是一个徇道者。在今天,谁还会像《小鸭的故事》那样,对着一只小鸭不停地拍下去呢?

所以,周兵他们只要一直在做电视纪录片,就足够了。

敦煌的观后感2

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

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最近闲着,把井上靖《敦煌》的电影和书都看了遍。故事背景比较复杂,但情节其实也简单,主要讲宋朝时一个书生游历西北,被西夏俘虏、编入西夏汉人,然后跟随汉长朱王礼在西北征战,途中救下一个回鹘公主,并和她相爱、相别,最后在敦煌——当时西北最后一座还由汉人政权控制的城市——抢救战乱中的书籍文物的故事。

从演绎这个故事的角度来说,电影比书好看,浓墨重彩,情绪鲜明,更有古典主义的悲壮感。赵行德和回鹘公主的相遇、相爱,以及他们迫不得已分别,回来后赵行德眼睁睁地看着公主因不愿嫁给西夏太子而从高高的城墙上坠落,那样的撕心裂肺、万念俱灰,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会仅仅就是这两位的情绪,而是千百年来各国文学中所有爱情悲剧的意象都涌现出来了,罗密欧、朱丽叶,梁山伯、祝英台,甚至是白娘子和许仙、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爱恨离愁、生离死别,这就是电影,电影当然要富有戏剧性,要猛烈地冲突。

可是书却不是如此,书如一潭清水,平淡得就像史书,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书中赵行徳对回鹘公主从来没有像电影中那样热烈,他爱她甚至及不上汉长朱王礼,哪怕是冲突最强烈的公主坠楼,他也不过是远远望见了一个模糊的影子,连坠落的是谁都不知道,还是朱王礼同他讲他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即便如此,回鹘公主于他依然不过是萍水相逢的一段缘罢了,他来不是为了她,他走亦不是为了她。哪怕这一连串故事都是这么的波澜壮阔、血色浪漫,可是我们的主人公一直都是清汤寡水、对谁都爱答不理、对一切都不怎么上心的样子,生死由天,命运带来什么就接受什么。

看书的时候我会怀疑他甚至从未爱过她,可是她那遥远而模糊的影子,却从此永远刻在了他脑海中,他不会时常记得她,却也永不能忘记她,直到最后,在沙州(即敦煌)城马上沦陷,在那兵荒马乱、火光冲天的世界末日,他默默地抄下经文,并发愿祈祷天下太平,可是他的甘州小娘子,那个遥远而模糊的影子,却也挥之不去地出现了,“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有一首已经烂大街的诗,用在此处却是恰如其分: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愈淡,愈是浓郁,就像年少时校园的桂香,不经意间沁人……

J. 又见敦煌 观后感

《又见敦煌》是一部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以沙漠为基色,敦煌的文化为内涵,独特的舞台设计和震撼的视觉冲击,淋漓尽致的展现丝路和敦煌千年历史和文化。

虽然我们全程站着,行走着,感觉自己已然在其中,感受着敦煌的历史,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当看到王道士对于莫高窟的所作所为及深刻忏悔,看着莫高窟的千年经卷被盗,看着那精美的壁画被列强所破坏,眼泪不自觉得在眼眶里打转,一箱箱的文物从敦煌散落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感觉自己的在滴血!

演出是由一个一个故事组合而成,每个人故事都引发我们的沉思,喜欢这样的演出,值得一看,把美,历史,都融合在一起,看到了敦煌的发展历史,如果有机会再去的话,还是会再看一遍的!

阅读全文

与敦煌中日合拍电影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手机歪哥电影网站 浏览:975
王祖贤最虐的电影完整版 浏览:462
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完整版多少分钟 浏览:949
电影利刃出鞘观后感 浏览:273
狮子王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464
电影截图带字情感图片 浏览:598
我爱我的家长电影观后感 浏览:114
台湾高分电影爱情 浏览:468
爱情哲理电影中国 浏览:327
一部电影关于莫斯科营销 浏览:996
美国电影男主角叫肖恩 浏览:527
讨债人电影英文 浏览:212
女杀手的复仇电影大全 浏览:516
一般一部电影上映多久会下架 浏览:917
丽水电影院包厢 浏览:283
挚爱gl电影泰国 浏览:986
韩国电影大影陷阱 浏览:963
在电影院上班累不累 浏览:221
一朵小红花电影观后感200字 浏览:685
儿童看的音乐电影有哪些 浏览: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