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拉美电影观后感

拉美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12-30 23:08:17

Ⅰ 2010电影节观后感作文

http://news.163.com/10/0407/14/63M24H7E000146BC.html

网易 > 新闻中心 > 滚动新闻 > 正文
2010戛纳电影节前瞻:可能更具颠覆性
2010-04-07 13:51: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2010戛纳电影节海报

回首已经过去的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虽然大多数人对其整体选片质量表示满意,但是星光相对暗淡,却终让人们留下一丝遗憾。而今年的官方正式选片名单要等到4月15日才最终面向媒体公布,但是对这个令人瞩目的选片名单,敏感的专业媒体们还是通过四面八方汇集的信息,得以挖掘。不过,事实上,在距最终名单公布10天左右,戛纳选片委员会还有大量影片需要观审,不定因素依旧众多。如果说最后一刻的意外和惊喜不可避免,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2010的戛纳电影节,毫无疑问将会是群星灿烂,大师云集,甚至可能比以往历届都更具有颠覆性的一届电影节。

《罗宾汉》将为戛纳开幕

开幕式影片

一部由电影节组委会公布的官方选片,是电影节开幕式影片,莱德雷-斯科特的《罗宾汉》。届时拉塞尔-克劳、凯特-布兰切特等众多明星捧场红地毯,为电影节开门制造声势,这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此外,影片在法国的上映日期5月19号,正是电影节进行得火热之时,为其法国宣传,自然也助力不小。

竞赛单元候选名单

亚洲电影占据重要位置,日韩来势凶猛,华语片等待冲刺

李沧东有望凭借《诗》重回戛纳

《诗》(poetry)——《密阳》的作者李沧东再次回归戛纳。新片讲述一个患上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找寻继续生存下去的意义。

《下女》(thehousemaid)——这是导演林常树翻拍韩国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叙述一个女佣和收留她的夫妻中的丈夫保持着情人关系的隐秘。而其中女主角的扮演者,正是当年凭借《密阳》斩获戛纳影后桂冠的全度妍。不过,据称影片在主竞赛单元和导演双周间的权衡选择还有待最后定夺。

日本方面,北野武的《outrage》是他首次和华纳合作,影片重拾日本黑帮经典题材。

华语电影在主竞赛单元候选名单中,至今没有被明确点名的作品。备受华语界期待的除却杜琪峰的《夺命金》,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有姜文的《让子弹飞》、王小帅的《日照重庆》和李玉的《观音山》。杜奇峰的作品最可能是以非竞赛的特别展映形式现身,华语片究竟谁能卷入夺金大战,现在还是未知数。不过如今,电影人到戛纳并非仅仅是为了夺取大奖,更重要的是借助媒体和影评人手中的宣传武器,为他们的作品营造声势打造市场,而就此而言,非竞赛特别展映单元,尤其是提携优秀并有创意作品的一种关注单元,以及电影节平行运作的导演双周和影评人周,相比竞赛单元,更是许多国际发行商淘宝之地,不可小觑。

欧美方面明星荟萃

美国

《生命之树》阵容强大

《生命之树》——泰伦斯-马利克备受瞩目的新片,此前曾一度被传闻会成为开幕式影片,如今,在导演外加西恩-潘、布拉德-皮特的重磅组合下,如果后期制作能够及时,进入主竞赛单元应该没有什么疑问。

《回来的路》——在《怒海争锋》完成七年后,彼得-威尔打造的这部巨制,根据斯拉沃米尔-拉维茨的长篇小说改编,讲述科林-法瑞尔、艾德-哈里斯和吉姆-斯图吉斯扮演的三名前苏联古拉格集中营囚犯,他们想方设法逃出监牢,穿越西伯利亚,攀登喜马拉雅山以期到达西藏和印度的的艰苦历险。这部影片一再被人们和今年的戛纳相连,不过有最新的消息称影片后期制作有可能赶不上影展日程。

《海狸》(thebeaver)——好莱坞演而优则导的明星朱迪-福斯特的处女作曾遭到戛纳拒绝,她的新作这次却很有可能进入主竞赛单元,朱迪-福斯特同时还是片中的主角,将和梅尔-吉布森飙戏,影片讲述吉布森扮演的木偶戏表演者常常和自己的手中的木偶奇妙对话。

《美错》(buitiful)——2006年戛纳获得最佳导演奖的《通天塔》使得原籍墨西哥的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天才再次得到证实,四年后,在和曾经的金牌编剧吉约莫-阿里亚加合作僵局后,伊纳里多的新作本人亲自操刀剧本,贾维尔-巴登担纲男主角,扮演卷入一场非法交易中的男人,不得不和如今身为警察的儿时好友正面交锋。

凭借《女王》在威尼斯电影节拿到最佳编剧和影后称号的史蒂芬-弗雷尔斯的新作《Tamaradrewe》在人们的密切关注下,将会重返戛纳。同为英伦导演的迈克-李的《另一年》(another year),不出意外也会出现在红地毯上。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毒太阳2》,据称是俄罗斯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影片,拍摄期间也波折不断,历尽四年,场面人物庞大。

《树》——上界戛纳影后夏尔洛特-甘斯伯格远赴澳大利亚主演的新片,由导演朱莉-波图赛丽掌镜,她曾担任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副导演。

东欧方面,匈牙利电影今年势头最好,Kornel Mundruzco的《The Frankenstein project》,大师贝拉-塔尔的《都灵马》(The turin horse),AgnesKoscis的《Adrienn Pal》,都会在主竞赛单元或者一种关注单元中出现。罗马尼亚可能出现在官方选片单中的有克里斯蒂-普伊乌的《曙光》和康斯坦丁-波佩斯库的《人生准则》(Principles of life),波兰有老导演jerzy Skolimowski讲述一个政治犯越狱的悬疑片《杀人本质》(essence of killing)。阿根廷做为拉美代表,将会有帕布罗-特拉佩罗的《Carancho》和迭戈-雷曼的《道德科学》(Moral Sciences)征战。

此外,两部多次被提及,但前途还并不明了的影片:《黑天鹅》是威尼斯凭借《摔跤手》赢得金狮大奖的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新作,汇集了好莱坞明星纳塔丽-波特曼、米拉-库妮丝和文森特-卡塞儿这位法国本土明星,以及朱利安-施纳贝尔的《米拉尔》都似乎还有不定之数。

法国本土竞争激烈

马修-阿马力克这位法国实力派演员自导自演的处女作《巡演tournee》进入主竞赛单元的可能性极大,影片讲述一个长期居住美国的舞台制片人重返法国,他带回一支美国“新诙谐派”女子组合,从一个城市转战另一个城市巡演,直到巴黎这个终点。

《拉宾的猫》(Le chat rabbin)——曾经为戛纳60周年大寿创作海报的法国漫画作家若安-斯法尔根据本人连环画作品改编的,是63届影展法国本土的大热门。

原籍阿尔及利亚的法国导演拉契德-布查拉,2006年凭借《光荣岁月》在戛纳成为关注热点,并最终获得集体最佳男演员奖。他的新作《法之外》(Horslaloi)再次聚会当年戛纳影帝中的四位,讲述1945年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背景下,5个男人围绕着银行巨额资金管理的错综复杂关系。

戛纳熟客贝尔堂-布里耶的《冰块噪音》,将继承导演一贯风格,讲述一个男人和他的癌症化身的直面相对,在荒诞滑稽里探讨沉重的严肃命题。奥利维耶-阿萨亚斯以委内瑞拉传奇恐怖分子卡洛斯为主人公的新片,以及贝尔堂-塔维尼耶根据拉菲特夫人经典小说改编而来的《蒙潘西耶公主》也是有力备选者。

近年来的作品尽管一直蜚誉共存,弗朗索瓦-奥容依旧是多产的法国电影中坚力量,他的新作《门面人物》(Potiche)汇集卡特琳娜-德娜芙和德帕迪约等法国巨星,应该很对戛纳胃口。

伊朗大师阿巴斯-的新作《合法副本》由法国投资,朱丽叶-比诺什主演,在意大利托斯坎纳地区拍摄。英国作家詹姆斯新作出版之际来到意大利,以原本和复印件的紧密关联为主题开展讲座,此间认识了朱丽叶-比诺什扮演的原籍法国的年轻画廊展主。两个人在前往佛洛伦萨附近的小村庄的路程上,共同度过了几个小时,其间,一起面对如何辨别真伪、划清现实和虚构界限的拷问。

不过,法国本土作品中,今年恐怕最具话题和争议性的,当属新浪潮大师戈达尔的出山之作《社会主义》,不知道这位毕生在电影中体现其人生哲学和思索的智者,将会有什么警世惊人之语蹦出。

另外,曾获得威尼斯评委会大奖的《谷子和鲻鱼》的导演阿布黛-柯西胥的《黑斯维纳斯》,虽然一直被大家看好,可惜,它的后期制作据说要等到秋天,赶不上戛纳了。索非亚-科波拉也因为将会在五月产子,新片无缘戛纳。

竞赛单元外,同属官方选片的非竞赛单元影片将会掀起影展高潮

伍迪-艾伦于英国拍摄,云集娜奥米-沃茨、若什-布洛林、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和安东尼-霍普金斯的新作《你将遇到陌生人》;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将在《刑房》中出现的伪片花加工创作的新片《弯刀》(Machete);史泰龙的《敢死队》其片花曾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展出,片中的明星让人眼花缭目:威尼斯影帝米基-鲁克、史泰龙、施瓦辛格、詹森-斯坦森、李连杰,布鲁斯-威利斯……它几乎汇集了当今世界动作片的所有顶级演员。如果工期赶得上,它将是为电影节制造高潮和热点的最佳话题。《华尔街2》的北美上映日期从4月23日推迟到9月24日,迎来各大专业电影媒体猜测,不出意外,是在为进入戛纳准备,其中的明星从迈克尔-道格拉斯、西亚-拉伯夫到苏珊-萨兰登和凯瑞-穆丽甘,一场大型明星秀可就此确定。日本投资,原籍越南的陈英雄导演的《挪威的森林》、三池崇史的《十三刺客》和韩国导演罗宏镇的《杀人者》也可能以非竞赛形式亮相。

平行单元

泰国阿皮查朋-维拉瑟查库新作《伯梅叔叔》,这是才华横溢的导演继《热带疾病》在戛纳获得大奖后的又一次出征。影片讲述伯梅大叔知道48小时内自己回死去,他认为自己的疾病是因为做坏事得到的报应,他杀过许多共产党。伯梅请求自己的远房亲戚将自己从医院接回家,以迎接死亡降临。此间,他们看到了伯梅已经去世的妻子灵魂再现,照顾垂死的丈夫。而伯梅叔叔的儿子和一个名为幽灵猴子的奇特造物一起,在过去15年间一直生活在丛林里。此外,候选名单中还有格鲁吉亚导演DoverKosshivili的《对手》(el)、小林正宽的《Harutonotabi》、河濑直美的新片《andprotect,protected》。(刘敏)

来源:新浪娱乐 (本文来源:人民网 )

Ⅱ 高中生《阿凡达》观后感800字

《阿凡达:战死在自家门前的台阶上》
在《飞屋环游记》之后,我又和朋友一起去看了《阿凡达》——把它们连在一起是因为两个片子都是在谈拆迁。
我非常关注拆迁问题,所以我只为这两部片子买单进了影院(连2012都没做到)。
美国人很好的瞄准了我的钱包,他们连着弄了两个拆迁大片。上一个只是让我觉得温馨,而这一个,几乎让我落泪。

为什么一个美国政治家演讲的时候会产生煽动力——即使不懂英文你也可以感受到?
除去其个人魅力原因。是因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本身就包含了一种激情。
这种激情建立在对私有财产保护的基础之上。这种激情,是美国立国的基础。个人的资产神圣不可侵犯——换句话说:这块土地是我的,代表使用权和所有权全是我的。不是政府租给我的,没有70年的使用期限。我可以传给我的儿子,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没有得到我的允许谁也不能进来。强行进入不听警告我可以开枪射箭,杀死为止。即使你是政府,即使你是党。

“一个农场主,为了捍卫自己的土地,要有战死在自家门前台阶上的激情。”

这是美国的政治经济学的激情的本源。奥巴马站在演讲台上,他知道自己是这块土地,这个国家的主人,他说什么话,底气都很足。所以美国人可以跑到全世界甚至外星球去,操着一口得意洋洋的美国英语。

这也是阿凡达打动我的地方。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我们要视死如归。就像纳威人,像上海那个和政府动迁队对打的女士。即使一边是热兵器,一边是冷兵器,一边是武装警察,一边只有土制燃烧瓶。

读过中国近代史的人都会明白热兵器与冷兵器对打的悲壮情景。你会想起一个叫“螳臂当车”的成语,但你一定是在为螳螂们哭泣。热兵器的出现,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过去。英国人派了几千名远征军几座大炮就搞定了我们,不是我们一下子变得积贫积弱,也不是清朝皇帝不够好,也不是因为满洲人太蛮夷搞坏了中国,也不是林则徐激化了矛盾,也不是我们的文化活该完蛋。都不是,这叫历史的玩笑。这是某些莫名其妙的高级生物在搞“生态平衡”。

胡林翼灭太平军的时候打得正开心,看到洋人的军舰会马上吐血。这不是他身体不好,这是因为除了吐血你什么都做不了。

冷兵器包含了一部分的威慑作用,因为其往往致伤而不致死。热兵器致死率太高,消灭有生力量的能力太强大了。知道不能打,还得打,这是悲剧的力量。所以当纳威人全国总动员的时候,我几乎哭了。因为那个瞬间我回到了1840年,变成了那个接到战报之后心底发凉的道光皇帝。

卡梅隆想必并没有要通过此片为西方的殖民侵略赎罪的意思。但在我看来,这个片子实在是重现了当年西方靠着热兵器去灭冷兵器民族的过程。我们确实曾是个前现代种族,但我们感通天地,如同纳威人,当年修了铁路,有人说这动摇山川,恐遭天谴,现在很多人把这个当做我们蒙昧的证据。说这话的人,实在是不懂得我们曾有过什么样的祖先。我们现代化搞了这么多年,搞得鸡飞狗跳,所有人都想洗了牌重新在来,TMD在上海坐个出租车,司机都想重新推倒重来。 150年,重来了这么多次,本质上仍和古代相去未远。我们学西方学得完全走样,自己的传统也弄得乱七八糟。然后大家守在互联网上,一天到晚骂D不好。这是什么,这是无耻。和东欧不同,49年,我们是欢天喜地的一手培育、接受了这个D。现在有人说,那是因为当时他标榜民主,把我们骗了。这是错的。这是我们 “自个一步步,一步一步,走到这田地来的。”

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各级领导讲话的时候没有一丁点煽动力——即使你懂中文也感受不到哪怕一点?
除去个人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建立在了一种错误的激情之上。
这种激情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答曰一个字:“抢”。
他曾有很多名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均贫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打土豪分田地”
准确点的表达是: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所包含的激情是建立在对他人的财产的向往之上的。
这种激情来的更爽,因为更原始,因为攻击他人永远比建构自己来的轻松。
如今的世界,这样的情绪不上台面,我们的领导在讲话的时候不好表现出来,否则会像当众表演高潮有损国格。所以只好忍忍忍,然后说一些屁话。

所以,49年发生的事情,其实正是迎合了每个人心底深处的这种破坏的激情。杀了那么多地富反坏右,土地也分了,也做了主人了,大家都穷了,也没人有财产好给我们向往了,所以我们彻底玩完了。现在回过头来,我们发现自己已经落后的厉害了,世界各国似乎都不好欺负了,于是只好回过头来骂我们当初选择的D。就像当初玩过的女人,爽过了,回过头来骂她跟自己不一条心。其实他起初不过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条狗,生生被我们惯成了怪兽。所以大家都别骂了。好好自我反省一下,以后见了别人有钱不要动辄就想去均分之,说什么公平公平要杀了所有有钱人。只有自己的心变了,这个社会才会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阿凡达》所表现的这两种激情的斗争是自始至终的。虽然影片最后让纳威人获得了胜利,但我想所有人都知道,真实的历史中,这一切并没有发生。中国、非洲、拉美,都有很多野生动物,但没有子弹打不死的。这很遗憾。

悲情的是现在的中国完全被我们搞坏了,还不如潘多拉。潘多拉的居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可以做地主。我们49年打土豪分来的田地没几年就被养大的小怪兽骗走了。我们只能落寞的站在淡红色的天际之下,羽扇纶巾,摸着秃头,说自己此生命犯天煞孤星,注定孤苦漂泊只是过客。

如果有一天——我是说如果,小怪兽可以把我房产证上那句“使用期限70年”去掉,再有外星人入侵的时候,我会第一个参军,并战死在自家的台阶上。因为那时我非常清楚,这块地TMD是我的了,这块地上的每个土坷垃上,都打上了“王”字的LOGO(注意,既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是上海),如此这般,我才愿意为它而生,为它而死。没别的,保住了这块地,我和我的子孙后代,就不再是浮萍。

当然,如果这时刚好有个叫政府的人衣冠楚楚,拿着PPT和香烟上来敲门:“老板你交点保护费吧,我来保护你的土地不被他人侵犯。”他顿了顿, “我比较专业,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吧。”

考虑到老子书香门第,不想自己也不想后代学着用枪,我会很乐意接受。

Ⅲ 《鸟人》电影观后感点评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关于《鸟人》电影观后感点评,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66年前,希区柯克在他的传世杰作《夺魂索》中实验性的使用了“一镜到底”的拍摄技术,碍于当时落后的技术,80分钟的片长一共做了九处剪辑,其中五次是不动声色的隐性剪辑(即利用人或物体的大特写形成一片黑暗,利用这个黑暗画面进行剪辑)。这样的长镜头实验在当时看来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在66年后的20xx年,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接过了希胖手中的接力棒,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完成了难度更高,镜头调度更加绚丽的《鸟人》。但《鸟人》不仅仅是一次长镜头实验,导演把对泛滥成灾的漫画英雄电影的讽刺与拉美风十足的魔幻电影语言相结合,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全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好电影”。那么我们都已经知道在第87届的奥斯卡中,《鸟人》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9项提名,与《美国狙击手》一起领跑。

所以,当我们谈论鸟人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泛滥的漫画英雄电影

《鸟人》的故事再简单不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过气的漫画英雄演员Ritton试图通过舞台剧找回自己却越陷越深,最终走火入魔的故事。在今年的金球奖颁奖典礼上,手握最佳网友原创投递剧本奖杯的伊纳里多面对台下众多好莱坞的帅哥美女们说出了这样一段话:“这个剧本的概念就是,在荧幕上建造一面可以反射我们所有人的镜子,但我们不会被反射出来,因为我们就在镜中。”导演的意图在明显不过了,这部电影就是在讽刺现今的好莱坞,讽刺越来越热门越来越泛滥的漫画英雄电影,就是要在好莱坞的地盘狠狠地扇那些虚伪的电影人一个耳光。影片当中这样评价小罗伯特?唐尼:「那个小丑天分不及你(Ritton)的一半,靠钢铁侠挣了个盆满钵满」;Ritton听说杰瑞米?雷纳(鹰眼)也演了《复仇者联盟》,便破口大骂:“操,他也披斗篷了?”可以说影片中对于好莱坞的讽刺已经不是暗讽,而是揪住其衣领破口大骂。这样的台词或许会让粉丝感到反感,但是真正爱电影的人真的会对这些盲目堆砌特效甚至不用想就能故事发展的电影有多少好感吗?而作为电影观众的我们,戴着厚重的3D眼镜看了两个小时“烟花秀”之后,又能得到什么吗?鸟人的讽刺无可厚非,漫画英雄电影的确在一步步的侵蚀着好莱坞,一步步侵蚀着我们热爱的电影。

偏执狂艺人的自我救赎与堕落

影片的另一主题也是一个被反复提及,那就是过气演员偏执狂艺人的自我救赎与堕落。从半个多世纪前的《日落大道》到最近的《黑天鹅》,再到今年的《星图》。如何拍出新鲜感才是《鸟人》所要解决的问题,伊纳里多从演员入手,由曾经演过老版《蝙蝠侠》并过气的迈克尔?基顿饰演影片中曾经试验过《鸟人》的主角Ritton,看着那个曾经风流倜傥的蝙蝠侠挺着一个大肚子只穿内裤在大街上裸奔,这样的代入感是之前类似题材电影所无法企及的。而迈克尔?基顿的表演更是出神入化入木三分,让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个谢着顶的老男人是在用自己起起伏伏演艺经历来本色出演,不由自主被剧情发展扼住了喉咙。

超长长镜头与虚实不分的特效

似乎只要说起《鸟人》,就不得不说片中的超长长镜头,从影片开场到第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剪辑点,这个长镜头一共持续了足足103分钟。在这103分钟的时间里,观众跟随着摄影机从室内到室外,从白天到黑夜,从人物特写到空中航拍,即使是在电影工业如此发达的今天,这样的长镜头的难度也是无法想象的。而这一个长镜头绝不是导演单单为了炫技而拍摄出来的,摄影机毫无死角的'记录了每一个演员的每一个表情细节,给观众带来的临场感与压迫感是传统剪辑手法绝对无法达到的。而《鸟人》在技术层面上的高明之处绝不仅仅只有长镜头这一项,影片中无缝衔接的特效处理更是令人拍手叫绝,Ritton在盛怒之时轻轻一个响指,一枚导弹便从镜头中划过炸毁了街边的汽车,镜头一转Ritton又浮上了天空。诚然,在特效技术被滥用的今天,我们可能在一部低成本恐怖片内都会看到很多这样的特效场面,但《鸟人》却将这样大众耳濡墨染的特效场面拍出了新鲜感,让麻木的观众再次找回了久违的震撼。

在我看来,《鸟人》在技术上是一部满分之作,它不仅仅有对传统电影手法的继承,更有自己独特的创新,将大众熟知的技术重新包装,再融合导演自己的魔幻拉美电影语言,拍摄出一部在技术上无可挑剔的优秀影片。

拉美鬼才伊纳里多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这个拥有着拉丁人特有的让人头晕的名字的导演1963年出生于墨西哥城,与阿方索卡隆、吉尔莫德尔托罗并成为“墨西哥三杰”。作为导演的伊纳里多才气十足,处女作《爱情与狗娘》就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随后10年伊利纳多又接连奉上了《21克》、《通天塔》、《美错》这三部佳片。伊纳里多每部电影都涉及一个不同的主题,从爱情到家庭、从生命到死亡、从种族歧视到非法移民,唯一相同的是,都充满了人文关怀。伊纳里多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磨练自己的导演技法,直到《鸟人》,他终于突破了自己,以后再也不会有“墨西哥三杰”这样的说法了,因为伊纳里多已经远远地将其他而为抛在了身后。其他“二杰”。阿方索卡隆用《地心引力》开创了电影视听语言的新领域,但故事还是稍弱,更像是一次完美的炫技。而吉尔莫德尔托罗还局限在拍《环太平洋》这样的视效大片。反观伊纳里多,在拍够了《爱情与狗娘》,《通天塔》,《21克》这样的多线叙事讲述深刻主题的套路之后,这次几乎直接一镜到底,线性叙事,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用这样一部从各个方面都无可挑剔充满魔力的电影,达到了自己导演生涯的第一个顶峰。而这位拉美鬼才未来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作品呢?我们没有理由不期待。

Ⅳ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读后感

被杀戮的原住民肉身已散,他们再也说不出什么了。古老的文字被抹去,文明的传承已然断绝。土著的血统在压迫和奴役下艰难留存,被压迫的人只能用统治者带来的语言发声。——读《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下文简称《血管》)。

整体来说此书门槛有点高,拉美人各种晦涩的长名就是一大阅读障碍。此外即使同有一段被压迫被殖民的过往,不了解拉美历史和地理的中国读者对本书的理解会打一个很大的折扣。

在看《血管》之前,我对拉美的了解主要来自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博尔赫斯的一些诗歌和《恶棍列传》、切格瓦拉和他的《摩托车日记》、麦当娜的《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网飞拍的《毒枭》...在这些作品里,拉美动荡的时局、频繁的内战、起义和“香蕉公司”的镇压、贫困的现状展露无遗。另外我在时事新闻中知道了巴西的雨林和贫民窟、委内瑞拉的石油和热辣女郎、海地的泥巴主食、古巴的医疗...

看完《血管》后,我对拉美的历史和现状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作者当过新闻记者因此语言表述能力很强,比起堆砌史料的史学家,他用很直白的语言就描述了拉美的苦难和惨淡(不过人名真的又多又难记)。《血管》是对欧美“光辉历史”“普世价值”“自由贸易”的一记耳光,它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沾满鲜血的拉美当局、跨国公司的暴行,因此被右翼军政府禁封多年。

《血管》里说:“拉丁美洲的不发达是他人发达的结果。”欧洲人抢走了美洲的黄金和白银、用病菌和枪炮埋葬了土著、推倒房屋烧掉神庙、砍掉雨林、把自由人变成奴隶、把土地化为己有...他们持续不断地吸走美洲的血液,欧洲移民坐船去了北美殖民地因此北方的国度也加入吸血阵营。拉丁美洲的血管持续不断给欧美运送养料,黄金、白银、棉花、甘蔗、咖啡、可可、橡胶让欧美强大又富足,拉美只能靠剩下的矿渣、疮痍的大地、失去肥力的土地苟且维生。

拉美大陆的魔咒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刻就被种下,至今不曾解除。掠夺还在继续,跨国公司势必榨干拉美最后一滴血。贫困的农民没有土地没有工作,只能在收获的季节打零工,充当跨国公司、种植园随时都会抛弃的劳动工具。饥饿的人民、闲置的土地、奢侈的庄园主在同一片土地上共存。单一的经济模式让农民抗风险能力为零但丝毫不影响跨国公司和它爪牙的利益。

《血管》告诉我,一定要警惕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和他们彰显的话语。

杀人还要诛心,白人宣称美洲原住民愚蠢懒惰酗酒体质差。实际呢?所谓的文明人掠夺财富烧毁神庙抹去文字,把原住民变成在矿井、种植园衣食无着日夜无休的奴隶。 印第安人(实际上,这种称呼就极具傲慢)只能靠酒精和古珂支撑起繁重的劳动,无法忍受奴役自杀的人还会被白人传教士污蔑为“懒惰,逃避劳动。”

对胜利者构建的价值体系和上层建筑也要保持清醒。《血管》揭示了如今美国靠贷款就控制了拉美诸多这一事实,像世界银行这种机构,它的首要目的并不是消灭贫困而是要巩固当今世界的秩序——正是这种秩序让富人越富穷人越穷。而在拉美所谓自由国家下生活的人民,他们被最“文明”的资本主义制度剥削得一无所有。

读完《血管》,我对“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花园”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凡是美丽的,都要被夺去,污秽的便丢弃在此地。

另外,真的非常感谢教员和其他革命者,因为有了他们,同样被压迫被殖民过的中国才能站起来。我们不用忍受拉美那样的悲惨命运。

Ⅳ 三篇读后感1800字

1、
《细节决定成败》粗一看这题目,似乎觉得有点小题大做了,可是仔细一读这本书,却是深有感触,作者在书中,不断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寓伟大于平凡的真理.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这段话指出了我们工作中的通病.再高的山都是由细土堆积而成,再大的河海也是由细流汇聚而成,再大的事都必须从小事做起,先做好每一件小事,大事才能顺利完成.
一个细节的忽略往往可以铸成人生大错,可以造成事业颠峰之危,而一个细节的讲究,可以让企业咸鱼翻身,可以在谈判中力挽狂澜于既倒.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国公司员工与日本公司员工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员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员工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员工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会擦六遍,第二天可能也会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只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有鉴于此,他表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细节往往被我们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对一个单位来说也是如此,单位要成功,就得靠每一个员工做好每一个细节.

就我们培训中心而言,如果管理人员没有做好每一个细节,中心的总体工作的正常运行就不能得到保证;教研培训人员没有做好每一个细节,就不可能保证教研培训工作的质量.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菲利普·克劳斯比说:"一个由数以百万计的个人行动所构成的公司行为经不起其中1%或2%的行动偏离正轨".如我国前些年澳星发射失败导致澳星爆炸,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一个单位若想成功,就必须把单位每个员工做的每个细节有机地联系,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单位发展壮大.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意细节,从小事做起.古人有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
".已故总理周恩来就一贯提倡注重细节,他自己也是关照小事,成就大事的典范.
的确,细节在我们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魅力是无予伦比的.你可能因为对它的注重而使你抓住很多的机会,从而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修复了自己的人生,完善了自己的品格.品味细节,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你会更强大,因为成绩与荣誉是一点一滴堆积起来的.没有小的成功,哪来大的收获.细节的文化底蕴与深刻含义往往是一般人难以把握的,相反,对细节有一定的认知,能用细节来塑造自己的人,是既聪明又成功的人.他们了解细节之美,能灵活运用细节给他们带来的财富,从而使自己即使置身瓦砾之中,也能闪烁出耀眼的光茫.细节是生活与事业中一些很小的闪光点,但它的作用却不可低估.有些人奉行做大事,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胜人一筹,从而忽视小节,结果不但没有提升自己,反而更加失败.因为他们不明白,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会而成,茂盛的森林是千百棵树连接而成,骄人的战绩更是无数细小的成功凝聚而成.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细节,酝酿过程中的细节之美.只有这样,你才会取得不断的成功.

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2、
《百年孤独》读后感
高中高三作文 来源:作文网 已经有87人读过 [在线字典]我要投稿
在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流派:智利诗人聂鲁达对人性的思考,委内瑞拉文学家卡斯帕斯对自然和谐美德赞叹,都曾深深地感染过人们。而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则以其对现实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诉说,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而作者也因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作者凭借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并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总是在不断重复的原因。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老布恩迪亚,即家族的创始人,和他的妻子乌苏拉,带领他们的亲眷和朋友历尽艰辛来到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那个时候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尚未命名,而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从未想过要确立统治者来管理这里,他们过的是一种类似于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也体验到了收获的欢乐,他们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文明并为他取了名字:马贡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布恩迪亚渐渐的丧失了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气。不只是由于自己预感到了什么还是只是单纯的无意义行为,老布恩迪亚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这两个人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奥幼年时即与马戏团出海,十余年不归;而奥雷良诺则走上了军人的道路,并掀起了几乎影响全国的内战。而内战的起因则是由于政府将强行管理马贡多这个“世外桃源”。这象征着在文明的初创后,即开始了对压迫的反抗。奥雷良诺,即书中的布恩迪亚上校,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人,他带领部下经过无数次战斗,终于使政府坐在了谈判桌的对面。可是他所争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当他发现这一切时已经垂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战斗来捍卫人们的自由却发现自己已经力不从心。终于他也陷入了循环烧制金鱼的怪圈中。家族一代代的承传着。每一代的成员都经历了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的时刻,又渐渐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奥曾见证了垄断资本的兴起和剥削的凶残。而之后的奥雷良诺则见证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在这片处女地上最后而短暂的繁荣。原始的繁荣很快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侵入和自给自足的消亡。当家族的男子死去时,这个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在羊皮书卷中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才恍然大悟。而这个百年世家也终于在这个世界中完全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家族中的另一个贯穿始终的人即是乌苏拉,她从未看过羊皮书卷,却远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觉。早在羊皮书破译之前,她就曾经在内心中对自己说“这些事情在他们发生之前我就曾经见过,也早就知道”。这个智慧的人象征了什么?是普通的人有着永恒的智慧,抑或是历史循环的真谛?只有作者知道。《百年孤独》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担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吧!

3、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 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4、
寒假里读完了《巴黎圣母院》。如你所知,名著的魅力是永恒的,雨果老先生在近二百年前写下的这部小说任由时光流逝斗转星移直至今天依旧光彩斐然。
不得不说,这部小说中穿插着不少关于建筑艺术的文字,着实是晦涩难懂。据传维克多·雨果自幼就对建筑艺术尤其是哥特建筑艺术(巴黎圣母院正是哥特式建筑的典范)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创作这部小说更是走遍了圣母院的角角落落,因此他的描写是详尽的,奈何我能力有限,实在是欣赏不了。
除去这些略显枯燥的文字,小说的叙事部分还是很吸引人的。不可否认,凡是经历了时间考验的作品,大都刻画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像《飘》中的斯佳丽和巴特勒船长,《简·爱》中的简和罗切斯特先生,《高老头》中的高里奥和女儿们……而《巴黎圣母院》中有着鲜明个性的则是拉·爱斯梅拉达、克洛德·孚罗洛和伽西莫多。
在这部小说中,美与丑的对比如此明显,或许这也是小说数百年来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波希米亚女郎爱斯梅拉达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是丑恶的代表,敲钟人伽西莫多是外表丑陋和心灵美好的结合体。
尽管所有人都说,克洛德虚伪、无耻、道貌岸然,但我从内心深处是很同情克洛德的,作为圣母院的副主教,他原本博学多才而受人尊敬,可惜最终还是在欲望的边缘堕落了。当年他对弟弟付出了如此多的爱,最终却亲眼看着弟弟死在圣母院里、死在养子手中;曾经他仁慈地收留了残疾的伽西莫多,后来却被这个古怪的敲钟人推向地狱……所有的悲剧,都是源于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只可惜他是神甫,他无法拥有这种爱。他一直在纯白的灵魂和罪恶的欲念之间苦苦挣扎。之前,神灵的力量、科学的光芒支持着他伟大的生命,欲念被他深深地压制在心底,而爱斯梅拉达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事情完全不受控制,最终导致了这一悲剧。看到克洛德在爱斯梅拉达面前放弃尊严苦苦哀求、希望得到她哪怕只是一点点的爱意,那样的场面,真是令人心碎啊。作者写这部小说,目的就在于揭露宗教的虚伪和禁欲主义的丑恶,克洛德其实是受害者啊,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想来克洛德与仓央嘉措何其相似,区别在于前者将欲念化为罪恶的行径,而后者将满腔幽怨写成绮丽的诗篇。或许,社会环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仓央嘉措数百年来深受藏区人民的尊崇和爱戴。
至于美丽的波希米亚女郎爱斯梅拉达,我真有些难以理解。她爱弗比斯——那个英俊的弓箭队队长,以至于她甘愿为心爱的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当克洛德将这美丽的姑娘带到绞刑架旁,让她在顺从于自己和失去生命之间选择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可是她英俊的队长做了什么?他贪恋这姑娘的美色、不想对她负责,他在得知姑娘被捕时并未出面为她作证,他在岳母家里与他美丽迷人的未婚妻共同观看旧情人生命的终结,他奉路易十一之命抓捕所谓的女巫毫不顾及往日的情分……爱情总是盲目的。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话:过去的岁月,不论是快乐或痛苦,一旦在记忆里复活,记忆往往自动剪切掉那些不好的部分。想来爱情亦是如此,情人的眼里,看到的都是值得自己爱的,至于其他,早已被自动剪切掉了吧。事实上,英俊的弗比斯并不比克洛德高尚。
波希米亚,或许这几个字就代表了热情奔放、敢爱敢恨。我不禁想起了梅里美笔下的卡门,又是一个因爱而死的波希米亚姑娘。普契尼的歌剧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凡为爱而生者皆为爱而死。她们都是为爱而生的吧。
伽西莫多是个怪物,若不是当年被克洛德收留,恐怕是活不到现在的。可是,这样忠诚于克洛德的一个人,最后竟变成杀害克洛德的凶手。一切还是因为爱斯梅拉达,敲钟人爱那美丽的姑娘,可是那姑娘被自己的恩人、自己的养父所害,于是他选择了背叛。而最终,三人都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爱斯梅拉达死于绞刑,克洛德被养子所杀,伽西莫多殉情而亡——追随他的爱斯梅拉达而去了。
小说中还有许多吸引人的人物,比如失意的诗人比埃尔·甘果瓦,他是个幸运的家伙,虽然几次差点死于绞刑,可他最终还是活了下来,并且为国王编写了一部宗教剧,也算是圆了梦了。比埃尔是幸运的,或许,这种幸运源于他的性格。他的理想是成为哲学家、成为剧作家、成为诗人,而这些东西本都是虚幻的、可有可无的。作品不成功,他就告诉自己没有人能欣赏这么高雅的艺术;食不果腹露宿街头,他就想想那些落魄的诗人;无意间闯入乞丐群落,他也并不拒绝,很好地生活在了这个并不高雅的世界里(当然,这还要感谢美丽的爱斯梅拉达,毕竟是她救了我们的诗人)。
王世发先生曾说过,读书的最高境界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巴黎圣母院》正有这样的感觉,仿佛站在巍峨的高山之巅,目光所及之处,有笑有泪,有喜有悲,时刻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Ⅵ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读后感

作品简介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又译为《炼金术士》,是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8年。该小说运用富含哲理和诗意的语言讲述了牧羊少年圣地亚哥追寻宝藏的奇幻冒险故事,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励志意义。 

小说自出版后,便风靡全球,畅销160多个国家,登上20多个国家畅销榜第1名,荣获33项国际大奖,已经被翻译成68种语言,是当今在世作家作品中被翻译最多的小说。全球销量超过6500万册,是历史上最畅销的葡萄牙语小说。这部小说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

作者简介

保罗·柯艾略(Paulo coelho),1947年出生于里约热内卢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少年时期便立志成为像若热·亚马多一样成功的职业作家。在从事文学创作之前,曾担任过编剧、剧场导演和记者,为巴西最著名的摇滚乐歌星创作过《减生于一万年之前》等六十余首歌词。后沉迷于研究炼金术,魔法、吸血鬼等神秘事物,作为嬉皮士周游世界,与一些秘密团体和东方宗教社会有过接触。后从事文学,代表作有《朝圣》、《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等。曾荣获法国政府授予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巴西政府授予里约布兰科骑士勋章、国际安徒生大奖、书业白金奖(澳大利亚)、畅销书金奖等诸多奖项。

作品评价

翟文婧:“他在《炼金术士》一书中将注意力放在人对自我认知的探寻和对自我价值实现的终极追问之上!通过‘爱与意志’的结合这个‘试金石’,作者展现出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向往与追问!” 

王宁:“小说试图通过对炼金术的研究来提炼出生活的真谛,通过对梦中的美好理想的追求来实现人生的价值,因而具有多层次的寓言意义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张卫华:“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书中,作者以自己的独特经历和审美偏好作为创作的出发点,融合了中东和阿拉伯世界的一些文化和文学典籍的精髓,为读者创设了独特别致的幽秘风景。

创作背景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取材于《一千零一夜》和作者的切身体验。

      柯艾略年轻时钟情于对神秘事物的研究。他曾经用11年的时间去研究炼金术。在柯艾略的时代,关于炼金术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在炼金术上,柯艾略耗费了巨大的精力,他用仅有的钱购买进口图              书,去拜见相关领域的专家(他们都拒绝接见他),认真研究书中的奇怪的符号。这些研究最后都毫无结果,这使得柯艾略开始对包括炼金术在内的神秘领域产生了怀疑。

后来,柯艾略加入了拉姆教派,并结识了他的导师。导师告诉他,炼金术士有三种:“第一种讲话之所以空洞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正在说些什么;第二种讲话之所以空洞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正在说些什么,而且还知道炼金术的语言所指向的是心灵而不是理智;第三种人,他们从未听说过炼金术,但是却通过自身的生活终于发现了哲人石。”这一番话给了柯艾略很大的启发,他最终意识到,取得上帝的精华并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所有人共同的任务。基于此,他开始创作《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2002年,这位世界级畅销书作家保罗·柯艾略曾访问中国。在接受媒体的访问中,他谈到了他与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自己不关心传统,他只与个别的作家发生关系,接受个别作家的影响,比如“博尔赫斯帮助我理解了人类的象征性语言,亚马多使我理解了巴西人的灵魂,亨利·米勒使我理解了写作必须是自发的,威廉·布莱克让我看到了写作的充满想象的一面”。而且对于别人质疑他的作品如此畅销,是否影响他在巴西乃至拉美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更坦言说,他的写作更看重的是小说的读者,因为读者比知识分子更有眼力。而且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严肃作家,“这个严肃的意义是说我对自己的工作非常精心。我不认为写得晦涩让人读不懂就是严肃作家。我做的是让自己的想法与更多的人共享,越多越好。我不希望把作家分成严肃作家和不严肃作家”。这些访谈中有明显的矛盾之处,比如一方面说自己是严肃作家,一方面又不赞成把作家分成严肃与不严肃的派别。可见即使是这位享誉全球的畅销书作家,在面对传统,面对那些已经成为经典的作品的时候,心里也会不由自主地纠结。

分享正文

最早听说这本书是来自吴伯凡老师的一篇文章,由于有很多人希望吴老师推荐一些入门的哲学书,吴师没有推荐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例如《苏菲的世界》、《哲学家都干了什么》等等,而是让我印象深刻的这本《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在心里种下了很久的草,在珠海旅行期间,偶然在书店看到并且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如果它沿用最早的译名---《炼金术士》,且没有人推荐的情况下,估计我一辈子都不会打开这样一本书吧!)

很多人看到这样的书名肯定会联想到那部耳熟能详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虽然这两本书没有任何联系,但其中蕴含的精神诉求却是高度相似的,都是关于命运、信仰、理想和信念的。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男孩,他原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的孩子,有一天他不满足于当前的生活,想要做一个牧羊人去远方看看世界,他父亲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且给他足够的钱买了一群羊作为对他这个决定的支持。这位父亲的举动很伟大,站在父母的立场,都希望孩子在自己身边,不愿他去冒风险,不愿他吃苦,牧羊人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风吹日晒,居无定所,但父亲看孩子态度坚决,显然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所以选择支持孩子而不是用所谓的爱去控制和绑架孩子。

圣地亚哥带着他的一群羊和不断跟他人交换的书辗转在各个地方。在这期间,他学到了很多,他了解羊群的习性,知道哪里水草丰盛,此时的羊群是依赖他的,因为他可以带领羊群找到食物。后来他在一家卖羊毛的店里遇到了一位心仪的女孩,他本来打算跟女孩表白,幻想着他们能结婚,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最终无果。在那期间,他连续两次做了同样一个梦,梦见在一个金字塔下隐藏着巨大的财富,他找到了会占卜的吉普赛女人,她告诉他必须要去寻找他的财富,男孩还在犹豫期间,这时撒冷王出现了,在他的启示下,圣地亚哥顺应天命,卖掉羊群,踏上了寻宝之旅。

 

这条路注定不是平坦的。男孩在初次到达一个陌生城市后就被骗走了所有的财产,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如果当初没有来这里,他还是会和自己的羊群在一起,一切都是在他的可控范围内。而现在,他不仅没有找到宝藏,钱还被骗光了,什么都没有,前途一片迷茫,生活完全失去了控制。于是他开始怀念牧羊的时光,那时候的虽然没有巨额财富,但是至少生活无忧无虑,也还有依赖他的羊群,他还能控制一些东西。男孩这种失控的感觉也是导致我们经常呆在舒适区的原因,人总是希望得到确定感,希望生活是可控的,所以大多数人走不出去,一直呆在熟悉的环境里。此外,如果不改变思维和行为方式,总换环境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就像乌鸦走到哪里都被会认为不吉祥一样。

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男孩没有回去,而是决定留下来攒够买羊的钱和路费再回去,一位好心的水晶店主收留了他。在男孩的帮助下,原本经营惨淡的水晶店逐渐生意兴隆起来。水晶店老板的梦想是去圣城麦加,一方面,他开店赚取路费,另一方面,他却很矛盾,因为他害怕自己一旦实现梦想,就不知道该如何继续生活下去。渴望梦想实现,却又担心实现后失去方向,于是他就给自己找了一个借口,一直开着水晶店,停留在寻找梦想的路上,即使他挣的钱早已足够。男孩也攒够了他想要的钱,这时候他也有过矛盾,如果他回去了,那么就会一直停留在追梦的路上,惴惴不安且不时地处在后悔之中。

男孩还是决定离开水晶店,继续踏上了寻宝之旅。在去沙漠的路上,男孩遇到了一个同行的英国人,他是希望穿越沙漠寻找炼金术士告诉他炼金术的秘诀。他与男孩不同,他的一切知识都是来自书本,他不像男孩那样观察驼队和沙漠,也不与其他同行的人交流。男孩曾经与他交流过,后来男孩意识到也许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方式是有所不同的。最后,英国人找到了炼金术士,探求炼金术的秘诀,但他并没有得到什么秘诀,还得自己回去研究。

男孩在沙漠里与一位叫法蒂玛的女孩一见钟情,这种对女孩的爱,让男孩想留在沙漠里与女孩厮守终身。可是法蒂玛明白,如果男孩留下来而不是继续寻找他的宝藏,那么他这一辈子就会活在后悔之中,也会对女孩产生怨恨,因为男孩会认为是女孩阻碍了他继续前行的步伐,于是女孩鼓励男孩继续去寻找他的宝藏。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爱,给他想要的,让他成长,而不是把他留在身边,束缚着他。

爱情从不阻止一个男人去追寻他的天命。万一发生了这种情况,那是因为他不是真正的爱情,不是宇宙语言所讲的那种爱情。

后来,男孩又遇到了炼金术士,他们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甚至差点丧命。在这个过程中,炼金术士教会了男孩去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男孩也逐渐修炼成为一个“炼金术士”:懂得怎样观察世界,怎么理解世界,懂得怎样与世界交流。

历经千难万险,男孩如愿以偿的来到了金字塔前,可是并没有找到梦中的宝藏,并且还被人抢走了所有的钱。最后男孩回到了自己曾经过夜的一个教堂,在树下找到了宝藏。看似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可是男孩这一路所有的经历才是最重要的,并非一堆财富可比。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了解了沙漠的语言,遇到了自己的真爱,学会了世界之魂,懂得了如何与世界交流,这一切都是如此珍贵。

这个故事被很多人认为是鸡汤,因为文章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当你渴望得到某些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协力使你实现自己的愿望。此外,也反复地提到了天命,这些都很有激励作用,激励着我们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但这本书并不仅仅是如鸡汤一样的生活感悟,而是一个关于远方,关于梦想,关于选择,关于心灵,关于倾听等等的故事。不同生活经验的人得到的感悟是不同的。于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让我们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坚定的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在男孩寻宝的过程中,有过很多次的重要抉择,正是一次次的放弃那些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他才能最终来到金字塔,不然很有可能变成他遇到的那些人,例如停留在追梦路上的水晶店老板。也许信仰这个词太过虚无和空泛了,但对于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是越来越清晰的,如果你也处在迷茫之后,建议你去花时间读一读这本经久不衰的佳作。

最后附上我喜欢的一些摘抄

天命就是你一直总希望去做的事情。所有的人在刚步入青年时代时,都知道自己的天命是什么。

    这种力量看似有害,其实它正教导你如何去实现自己的天命。它能锻炼你的精神和砥砺你的意志,因为在这个星球上存在着一种伟大的真理:无论你是谁,或无论你想做什么事,当你真心想得到某种东西时,那是因为这种愿望产生于宇宙灵魂,这就是你来到世间的使命。

    我现在还活着。当我吃东西的时候,我就一心一意地吃;走路的时候,我就只管走路;如果我必须打仗,那么这一天和其它任何一天一样,都是我死去的好日子。因为我既不生活在过去里,也不生活在将来中,我所有的仅仅是现在,我只对现在感兴趣。假如你能总是把握着现在,你就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你将会发现,沙漠中存在着生命,夜空里有着星星,战士们之所以打仗因为这是人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活是一个节日,是一场盛大的宴会,因为它永远是又仅仅是我们正在度过的现在时光。

畏惧忍受痛苦比忍受痛苦本身更加糟糕。没有一个心灵在追求它的梦想时会忍受痛苦,因为追寻中的每一刻都是与上帝和永恒相遇的时刻。

倾听你的心灵,它知道所有的事情。因为它来自世界灵魂,而且总有一天还会回到那里去。

谁也无法逃避自己的心灵,因此最好是倾听它所讲的东西。这样的话,你预料不到的打击就不会发生。

Ⅶ 《母亲 [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读后感

母亲,我祝福你因为你知道怎样

把你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

他将在人生的战斗中获得胜利。

他走了,现在让我们谈谈他的归来。

当你在一个节日,看见一个回乡的旅客,

手里闪烁着珠宝,那趾高气扬的神情——

是傲慢?还是炫耀他的金钱和鸿运?

你别去迎接他,他可能不是你的儿子。

母亲,如果当你倚门盼望而感到悲伤,

那时候在短墙外面出现一个

远近闻名的旅客,他带着宝剑,

披着盔甲,头上戴着胜利的桂冠,

扬扬得意地昂首前进。

也许有人以为这是了不起的,

其实宝剑、黄金和威名又算得了什么。

你别去迎接他,他可能不是你的儿子。

母亲,如果在一个黯淡萧索的秋天,

当你闻着鲜花的香味,

听到有人叫你: 太太,

那边路上来了一位交游广阔的大少爷,

他拥抱着他的情人,

在他明亮的眼中含着对海洋的憧憬,

在他盛满蜜汁的杯中散出冒险的气息。

你别去迎接他,他可能不是你的儿子。

母亲,如果在冬天晚饭以后,

当你在火盆边忧郁地思念,

听着屋顶上滴滴的雨声,

这时候,门开了,一阵寒风……有人进来了,

他光着头,手里拿着铁锤和斧头。

起来迎接他吧,因为你有权利

去拥抱你所培养成人的儿子,

他从人生的旅途中回来了,带着他血汗的报酬。

(孟复译)

【赏析】

要真正了解阿斯图里亚斯的这首诗,首先要了解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自20世纪20年代拉美各国先后挣脱殖民枷锁、获得独立起,直至阿斯图里亚斯开始文学创作这将近100年的时间中,独裁统治是一个最突出的社会现象,“考迪罗主义(军事强人专制统治)”像瘟疫一般流行于那块大陆,严重地阻碍着各国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阿斯图里亚斯的祖国危地马拉,就曾先后受到几位独裁者的蹂躏。独裁者利用警察与暗探屠杀、监禁和镇压民众,造成遍布全国的恐怖,阿斯图里亚斯的父亲就因不肯出卖良心为虎作伥,被解除律师职务回归乡里,这一切给年轻的阿斯图里亚斯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可以说,作家本人就是在黑暗统治下度过童年和少年的,他与独裁者不共戴天,他用这首《母亲》介入生活,进行斗争,诗歌中塑造了一个忠诚祖国、忠诚母亲的“儿子”形象,让人不禁产生敬佩之情。

作者写此诗时仅19岁,但此诗一发表,就在全国广为流传。作者写小说时所运用的独特的构思也在这首诗歌中得到体现。诗作前三节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首先介绍了出现在“母亲”面前的不同的“儿子”,他们或“手里闪烁着珠宝”,一副“趾高气扬的神情”或“披着盔甲,头上戴着胜利的桂冠,/扬扬得意地昂首前进”,或是一位“一位交游广阔的大少爷,/他拥抱着他的情人”。他们是“金钱和鸿运”以及“宝剑、黄金和威名”的象征,而这些人,都在作者那句“你别去迎接他,他可能不是你的儿子”而灰溜溜地退场。那么母亲的儿子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呢?

诗歌接着描写母亲望眼欲穿、等待着她远方的儿子赶紧归来的情形。思念太让人受煎熬了,它似乎把人折磨得心力交瘁。冬天也到了,萧瑟的环境更加重了人们的抑郁心情,在一个“冬天晚饭以后”,母亲坐在“火盆边忧郁地思念”,时间在这时好像静止了一般,让母亲觉得那么难熬,母亲“听着屋顶上滴滴的雨声”,用来分散那漫长而又几近绝望的等待……

突然,意外出现了,“当你在这时候,门开了,一阵寒风……有人进来了”。是他么?母亲害怕再一次的失望,这是不是幻觉呢?又是一个陌生人么?母亲的心急剧地跳动,没错,是他、就是他!他回来了,终于回来了,“他光着头,手里拿着铁锤和斧头”。没错,这就是她的儿子,这正是她那朝思暮想的儿子!“他从人生的旅途中回来,带着他血汗的报酬。”是的,这才是她心中真正的儿子,这才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

战士脸上的疲惫告诉了母亲他受过苦了,拿着的铁锤和斧头证明了儿子已经经受过战争的洗礼,他从人生的旅途中回来,已经成长成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他是带着血汗的报酬回来的,他与那些扰乱人们安定的人抗争过,他保卫着自己的家乡,他要让母亲以后过上幸福的生活,他是祖国的好儿子!他能明白母亲的心情,因为他和母亲血脉相连、心心相通。他知道母亲在期待着他、在牵挂着他,他要让母亲安心、让母亲明白,他是不会让母亲失望的,他一定会胜利的!

新的时代、新的社会矛盾要求作家运用新的手法加以表现。阿斯图里亚斯首先敏感地意识到这一变化,他在诗歌中既展示了儿子与母亲的“内心现实”又赋予人物以高尚的情操——为祖国解放而奔赴战场。为此,他一方面认真吸收和借鉴超现实主义和印第安文化的精髓,为文学充分表现土著拉美人的心理找到了理论根据和可资借鉴的艺术手法;另一方面,他坚定地立足于本大陆现实生活的土地上,而且不像超现实主义文学那样把人的本能冲动、非理性看做唯一的真实,看做现实世界的动因;他也不把潜意识和梦幻当做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更不认为潜意识和梦幻就是生活的全部和最本质的内容,而是只把它们当做拉美人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侧面。他努力反映“民族的集体的潜意识”,忠实地反映诗歌人物的精神和当时社会的本质。

《母亲》是一首优秀的叙事抒情诗。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诗人首先在构思上颇下工夫。他先把人物真正的品质埋没起来,让三个可能的“合理的”“他”归来的情形陆续出现,然后一个一个地用奉劝母亲不要迎接他做否定,最后让真正的“他”、也正是这位母亲培养的、这位母亲所期望的儿子在一个平凡的冬夜以战斗过的姿态出现。这突出地展现了“母亲”唾弃金钱、鸿运、桂冠和美人儿,“先天下之忧而忧”以及对“生于斯,死于斯”的故乡热烈执著的爱。其次,诗人在提炼诗情上狠下工夫,诗人不惜艰苦地酝酿和推敲,努力避俗,克制那些不招自来、老生常谈式的句子,尽量做到忠实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别出心裁,具有“不践前人旧行迹”的艺术功力。再者,诗人在设计每一个假设情形的时间氛围上也颇为讲究。“在一个节日”,“短墙外面”,“萧索的秋天”,“在冬天晚饭以后”,无不合理、恰当,真正烘托主题。“在一个节日”是“回乡的时间”;在一个“短墙外面”从视角的高低体味到母亲望眼欲穿的期待和对儿子那不变的眷爱;“萧索的秋天”是叶落归根的时节,这里用来喻指“母亲”内心的空寥和不坦然。最后用一个极普通的“在冬天晚饭以后”作为背景,“他”回来了。诗人使用了词语和语句的重复、近似韵、谐韵、相近的元音等多种修辞手段,使诗句具有强烈的节奏和和谐的语词,有力地烘托出诗歌的气氛和意境。诗歌读起来既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的美感,又容易打动人,让人与之产生共鸣,也强烈渴望加入反对殖民统治的大潮中去。

在墨西哥作家雷那所为他的诗集《蛮族的源泉》写的序言《诗的响箭》中,称阿斯图里亚斯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他对诗歌做了大胆探索”,他的诗歌“感情真挚,十分独特”。

在对民间语言的运用方面,诗人也表现出了他的独到之处。阿斯图里亚斯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认为语言本身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因为它是依附于生活而存在的,它是生活的复写,是生活的回声和投影,因此他特别重视语言的表现力和它的心理效果,而蔑视所谓语言规范。他往往抛开语法,直接向生活探求更生动、更有活力的语言表现形式。他认为,欧洲和拉美有着不同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拉美人和欧洲人的语言思维逻辑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摆脱欧洲式的西班牙语,创造一种“美洲的语言”。他能使诗歌不用华丽的辞藻而全用日常用语,却能表现出优美的意境与思想,这是由于他选择词语时独具匠心,在平凡中见真意,在普通中见光辉。在诗篇中,诗人还无拘无束地运用双关语、象声词、叠韵等,比如形容雨声用“滴滴”,这不仅形象地说明了雨的时断时续,更形象地说明了母亲心中的滴滴的想念,使得诗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党啸林)

Ⅷ 电影观后感作文

以下是我自己前不久刚写的观后感,供你参考:
《越狱》观后感
接连N天把越狱终于看完了,共4季,第季20多集,看得我浑天暗地,噩梦连连,中间有的情节太血腥
,看着有点怕,但还是想看。就这样被情节吸引着,终于看完。
昨天还和一同学在聊越狱的感受,我说到,如果说喜欢,当属MICALE
,他聪明绝顶,胆大心细。正值果敢。也挺帅(不过拍后面两季的时候,他好像吃胖了,呵呵,不如前两季的时候帅)。
同时,我觉得SUCCRE
是个好男人,有情有义,重情重义,当然包括爱情与友情,对自己所爱勇于追求,哪怕当自己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也不放弃。自己都过着越狱逃亡的日子,还每时每刻冒着被警察抓捕的危险争取自己的爱。一生能遇到这么一个爱人,夫复何求。
也许小说影视真的与现实有段距离,但谁又能说它不是取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也许确实有像MICALE
这么聪明的人,但像他那么正值勇敢而执着的却不多。
而SUCCRE虽然有点笨笨的,但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有像他那种面对爱情受威胁时的追求精神?倒是见到不少爱情的懦夫,也许是因为种种所谓的压力而放弃去争取自己的爱情,但又有哪个的压力能超过SUCCRE面对越狱逃亡生活的压力。
有点困,待续。。。

Ⅸ 求《百年孤独》的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生活不过短短数十载,一个人,一个家族,百年后剩下只有孤独。马尔克斯有这本书描述了南美洲五彩缤纷的文化底蕴。这本书除了主人公的名字很难记之外,也是一部不错的魔幻主义小说。从小到大,从大到老。一步一步,一点一滴。生活的孤独,心灵上的孤独,对于孤独,有的人只是说心灵上的孤独,也有的人说是世无知己。
但再看完这本书后我认为孤独也是一种生活,生来彷徨,至死独去,孤独寂寞,未曾有人不能体会,但真正能道出其中孤独的寥寥无几,但这本书,却用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幻想世界,道出了孤独,轮回。

Ⅹ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通用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1

其实第一眼见到这书的封面时,我很疑惑。“送你一颗子弹”跟“吃我一个馒头”意思一样吗?当我仔细地将这本书阅读上两三遍后,我恍然大悟般地发现,“送你一颗子弹”和“吃我一个馒头”的句式极其相似:其中馒头代表拳头,而子弹代表的可能是一些精神方面的食粮或通关秘籍之类的东西,这就要看不同人的理解能力了。

当我继续深入这一篇篇文章时,我逐渐发现这是一部集合了许多生活随笔的书,大事小事坏事好事爱恨情仇贪痴妒嫉江湖恩怨角逐门户明争暗斗皆有所录。手法随意,个性天真,充分体现了人性的真实,不添半分修饰,不掺半分虚假。当然这样说可能太过夸张,不过这便是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我就曾想写这样一本书,《送你一颗子弹》便是给我一个很好的典范。

就这样,我合上书,静静回想刘瑜给我留下的印象:另类,疯狂,有才,开放,虚荣,敢爱敢恨,敢把想说的说出口……这一幕幕在我心中组成了多么真实的人性。我们的七情六欲,把持执着,就像光的七色——红橙黄绿青蓝紫。当我走在人生长达几十年的路上,走在这条坎坷的路上,一点一滴地染上这一丝一缕的颜色,把它们在身上拼齐。我们本应拼到最后,但有人执着了,走到一半即放弃不前,以不应该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要的是走到最后,当我们面临生命的终点时,我们身上的七色突然融合,变成耀眼的白光,一切即看开了,放下了,死亡之门变成了净化之门,这样想可以多一分期待,少一分恐惧。其实这就是返璞归真,人性的最高境界,我所追求的境界,我愿众生能即的境界。

从丰富的想象力中跳出来,这本书能指点给我什么?我下一步改变的目标?治疗个人精神病?都不是。一本书既然写出来,就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而它告诉我:不必再虚伪的掩盖。“也许在别人眼中,我是多么不靠谱,聪明抑或是肮脏,而我要大喊出心中的那句话:做自己的,让别人去说吧!”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2

断断续续,《送你一颗子弹》这本书终于被我看完了。

随着这本书,我的情绪有从山川到草原到河流到沙漠的穿越…

所以,当它终于被我读完后,竟有 了被释放的轻松感。

我一直以为自己和所谓的丰富的生活毫无关系。如果说丰富的生活是红军在与敌人的激战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话,那么我的生活更像是一只骆驼无声无息地穿越撒哈拉。这场穿越中没有敌人、没有雪山草地、没有尽头处光明的延安,只有倾听自己呼吸的耐心,把一只脚放下去之后再把另一只脚抬起来的耐心。

我也曾信誓旦旦的说要过精彩的不一样的人生,总觉得平淡对不起稍纵即逝的青春。

但事实是,所谓的丰富发生过后,你并不一定有饕餮一顿之后的满足感,反而会让你消化不良难受许久……

也许粗茶淡饭的日子还是适合我,因为生活远不像我想的那样简单。

这里的天还没有冷下来,但是有种预感,觉得气温随时随地可能自由落体地降下来。

所以每天早上醒来,都有隐隐的焦虑……

幸福其实往往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简单很多,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不把所有复杂的不幸都给探索经历一遍,不把所有该摔的跤都摔一遍,不把所有的山都爬一遍,我们就没法相信其实山脚下那块巴掌大的树荫下就有幸福。

这话虽然听起来那么知音但它的确很肺腑……

也许,也可能只是我其实没什么出息而已。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3

这本书就有这样的魔力,让我凌晨1点都舍不得爬上床,恨不得抱着一口气读完。可,这么好的一本书,岂是简简单单一天就能翻完的?一定是要花些时间去用心体会和思考。

目前读到80页,就已经摘了16篇笔记。先择一二和大家分享。好与不好,对与不对,爱或不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晚上和朋友打电话,说到“自然”。我说,早九晚五的生活不自然!每天早晨,挣扎着起床,衣冠楚楚地赶到一个格子间里,从事着和“意义”有着无限曲折因而无限微弱联系的工作,然后和一群群陌生人挤在罐头车厢里,汗流浃背地回家,回家之后累得只剩下力气吃饭睡觉了。这不自然!”

“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是毫无关系的。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是笑得甜甜蜜蜜,就算是有过无关痒痛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

“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这一切,据说都是“因了冥冥中的缘分”。”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4

她为什么要渴望一个不爱她的人爱上她,而不是渴望自己不再爱上一个不爱她的人?

因为这才拥有爱的意义啊。

刘瑜的文章不同于一般的鸡汤文,她的话总能击中我的心坎。放下《送你一颗子弹》,抬起早已苦涩的眼睛,周围一切突然变得模糊,只见稀稀疏疏几个人埋头奋笔疾书,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

季节的转换也给世人带来了变化。尤其是从冬至春这段时间的推移,因大自然于大地积蕴万物之精气,也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和心灵。春节假期过后,校园一片生机勃勃,每个青年男女都跃跃欲试打造全新的自己。

“人的一生无论看上去多么波澜壮阔,在到达回首往事时,却显得格外平庸,仔细想想当年无比自豪的自我突破其实就是那么一回事,当时还自己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当然,哪种活法都会有遗憾,不过,至少不应该在临死的时候,才想到“糟糕”、“应该早点做”等等悔不当初的话。”我也坚信及时行乐的观点,这个老子的中庸有相同之理,人生苦短,在不伤天害理不违法的前提及时行乐。

这本书能带动读者一起响应苏格拉底先生的号召,去实践这样的人生态度: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这句话的山寨版说法是: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

存在感总是与痛感联系在一起,而安全又总是紧挨着麻木。痛就是爱的那么一个小容器。所以幸福是相对的,正像美也是相对,没有丑哪来的美?我其实并不孤僻,简直可以说开朗活泼。但大多时候我很懒,懒得经营一个关系。总觉得不如一个人静静看一本书,我在暗,作者在明,我处在一个完全安全的位置与作者交流,而与现实的人总要顾及各种所谓的人际关系。更糟的是孤独具有一种累加效应。同样重的东西,你第一分钟举着它和第五个小时举着它,感受当然不同。

罗素说他生活的三大动力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苦难的怜悯。以我现在的生活经历经验并不能完全认同罗素的总结。只知道人总得热爱一点什么吧,据说,人活着,是要有精神支柱的。

刘瑜写道,马克思说了,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那么生活,是不是也可以分为“简单再生活”和“扩大再生活”呢?吃饭睡觉买日用品,那都是为了维持生命的“简单再生活”,我向往的是“扩大再生活”。看一本好书,发掘一个好cd,看一个好电影,写一篇饱满的文章,进行一场会心的对话,跟好朋友们吃一场欢声笑语的饭,这才是“扩大再生活”。放弃并不难,关键是for what。惭愧的是,大学生正是进行扩大再生活的最优势年龄,但是反观自己,大部分时间是在简单再生活吧。

多年以后,离开学校之后,想到岭师时,我会想到什么呢?大概是抬起苦涩的眼睛环顾图书馆引来一阵眩晕的感觉吧。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5

作者作为一个高端的知识分子,没有用华丽的语言描述什么大道理,而是很真实的写着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在很多方面都写到我心坎里去了,觉得这描述的就是某方面的我,我也会这么干这么想这么做。

学习焦虑是每个人都会有吗?在以前我觉得作者这种水平的人,一定是把学习当生活的。可是他也和普通的我们一样呀,不学习就会焦虑,制定完学习计划又不能按时完成。是不是只要坚持学习的想法,长久下来也会慢慢积累成长呢。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看书的功利目的就有些强,会不能很好地享受这个过程。我想在之后慢慢的改变自己的想法吧,学习是必要的,但是不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变得必要。

有时候会对自己有很多的想法负担,觉得自己这不好那不好,觉得自己这里比不上别人哪里比不上别人。我想接受自己这样的性格,不觉得自己自闭、内向是不好的。虽然我内向,但是我也喜欢美食、喜欢新鲜、喜欢尝试。内向和美好生活没有联系,开朗不代表能更好的体验人生。转变自己的心态吧~给自己一点赞美和信心。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6

这是一本作者的生活随笔,用批判性思维和调侃性语气记录身边的事情,记录自己的思考。特别赞成作者说的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的生活色彩。

感觉作者是认清了生活的悲观本质,并把它撕碎揉烂之后用嬉皮笑脸的语气描述出来的。

看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个碎碎念的朋友聊天,这位朋友幽默,风趣,说话毒蛇又一针见血,并且还十分的接地气。惊讶于她看事情的态度和角度,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比如提到亲密关系和小圈子时,她认为有一个小圈子固然可以相互取暖,但是结果是往往是大家集体“坐井观天”,有时候温暖也会成为压迫。

不同意她的所有观点,但钦佩她的直白与坦率,大概就是那种能够快刀斩乱麻把自己内心的小九九全部描述出来,有时候我们纠结、徘徊、迷茫,但是却什么也表达不出来,而作者每次都能够用简单的几句话或者平平无奇的几个比喻就把这种状态阐述出来,比如用打哈欠来描述花开的动作,用粥和蜜来形容时间,用种一棵树形容自己的长住……

特别喜欢她说的:文字不是我记录生活的方式,而是我体验生活的方式,因为书写的过程拉近了我和被书写对象的距离,使最微小的事物都呈现了五官和表情。

这就是我喜欢写的原因呀!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7

十年前的一本书,到现在,整个中国可能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也从剑桥回到清华。第一次接触到刘瑜的书,应该是在大一,那个时候匆匆打开,也匆匆合上了。

再次打开这本书,是在新华书店,读了前面两页,觉得尚且还算有趣,花了几个小时也就读完了。书里的某些观点可能是我有在思考过,但是作者将其写了出来。

作者所过的一种生活,正是我一直想过的,但是我远没有她这么优秀。但是怎么说,有时候没也是有赶上时机。其实大学的时候,我就在思索孤独的意义。高中时代的我的确是孤独的,但是那个时候也不知道如何与其相处,总是僵硬。再后来到了大学,孤独只是和成长交融在了一起,一个人的目标更明确,倒是也结交了三五好友,也不算是孤独。

孤独就孤独吧,只要是行走着,就不是孤独。读书的意义在于什么,读书的意义在于让你思考,思考的内容和方式决定了你这个人处于什么样的层次。

这是我想说的,接下来希望你好好读书,别抛弃孤独。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8

《送你一颗子弹》,之前是一年前在朋友的电脑上看到的,当时不知道什么书,以为就是很平常的书,没什么还看的,但是后来在网上不断看见关于《送你一颗子弹》的介绍,还有什么推荐的。反正是很火,所以呢,我就特意找到看看,感觉还不错,就有意要买一本,现在已经看完了觉得作者很有想法,观点也很犀利,语言很大胆,还很幽默,其中经典的语录,现在有人已经摘录下来,网上可以看到,看时让人忍俊不禁的想笑。有时又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这本书是随笔体,写的大都是作者生活最后中求学中的点点滴滴。写的随意自如,有时会感叹,这样的语言也可以啊!呵呵,对也可以。现在好书不多,值得看的更少。小说太长了,没时间看,只有这些随笔类的小书,能在下班后抽出闲暇,躺在被窝,伴着淡黄的灯光,在宁静的夜里品读几许,体会一下别人的'内心世界,然后安然睡去。呵呵多么安逸!

这是作者的简介:刘瑜生于1975年12月。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曾任英国剑桥大学政治系讲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政治系副教授。为《南方周末》写时评专栏、《新周刊》写书评影评专栏。《南方周末》2008年度年度专栏作者。

个人作品:《民主的细节》(美国政治观察专栏集,2009年南方周末年度图书)、《余欢》(小说)、《送你一颗子弹》(随笔)。

大家有时间就去阅读一下吧!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9

书中有一个小标题是“送你一颗子弹",在这一篇里作者就《送你一颗子弹》这部电影对拉美社会状况发表了自己的思考与评论,作为一个政治学者,自然观点深刻,分析透彻深入,让人受益匪浅!对生活、社会的认识不应当流于表象和可见的,而应当看到更深刻更本质的问题!我想这本书想要带给读者的或许也就是这么一种人生态度吧,所以选用了这个标题来作为正本书的名字。

“如果说生活的丰富多彩是红军在与敌人的对抗中爬雪山过草地,那么我这几年的生活就是一只骆驼在默默无言的穿越撒哈拉沙漠。”表达的多好啊!“作为一个无限悲观的人,我常常以嬉皮笑脸的语气来描述这种悲观,以掩饰自己还死皮赖脸活在这个世界上所带来的尴尬。别人往往记住了说话的语气,却忘记这语气之下的信息。事实是我觉得人生的确充满了不可知与不可能,对此我心意难平,一气之下唠叨出这么多文字,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读者可以把这本书看作人类学笔记而不是心灵随笔,或者看作一部精神疾患大全也行。”这些文字简直就是一类人的精神写照,真是观点精辟,句句箴言!纵然都是些胡思乱想,但是作者站在不一样的高度,有更深刻的认识与见解,未尝不是一场激励人心的指引。可能每个人读完后的收益都不同,可能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更加不同,但是你读到了什么,那就是你的收获!与我而言,对于一直向往的更高层次有了略微的一睥,对于一些问题的思索有了更深入明确的认识!

孤独学习研究知识的人们,不免会有各种疑问与思索!但同时这些思想的火花也是那么短暂易逝,其实大家都这么健忘!有点像《初恋50次》里的情形,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又都有所积累!于是不断的疑惑思索,只是要有耐心,要把握好平衡,保持自我的思考,不断学习。潜移默化的积累总会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所以相信自己,保持好奇,守住耐心,去创造自己的日子,构建自己的人生吧!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10

从冬瓜小姐推荐这本书以来,断断续续花了半个月总算是读完了。

是一个留美女博士论他人即地狱,论自己作为他人、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等毁三观的个人观点。可能有些偏颇,甚至是极端,但是某种程度上说也有她的道理。总的来说,这本书不像是书,其实作者自己也说了,也就是记录不同年龄阶段的想法,然后串起来的。因为她觉得文字即体验。等头发花白牙齿落光了回过头来体验已过半百的人生,可以拾起不同个自己。就像路边捡钱包一样,可以重拾好多个自己,这真是个可怕又好玩的事情。原来,我曾经是这样的啊。或者说,原来我最满意的状态出现在这段时期啊。她的这种状态或者心态,我是深有同感的。所以,还是强烈推荐这本书,至少读起来不会无聊,真的很有意思。

读这本书就好像是跟作者一起响应苏格拉底先生的号召,去实践这样的人生态度: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渡过。无论是她谈到英国的选举时刻民众短暂的自由还是毛里求斯的阳光沙滩,无论是资本主义最腐败的俱乐部还是对饭扫光痴狂的生活态度,无论是他人即地狱还是不婚主义者;每篇文章都给读者抛出一个论题,然后围绕着它各种批判或是解读,只是这些论题是围绕生活围绕三观展开。这样来审视人生,这也算是值得度过的人生吧?回头想想,我每天发掘或抱怨的也不过是在审视人生罢了,审视的这个过程是能量守恒的,有时积极大于消极,有时负能量超过正能量,不管怎样,都在审视的过程中把人生摇摇摆摆地向前推着。一晃也在刻薄和挑剔中吹毛求疵地过了三分之一的人生了,知道原来也就这么回事儿。那么是不是应当进行SWOT,在了解WHAT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权衡优劣势,掂量机遇和威胁,然后把人生从偏移的轨道摆正?使之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读到最后我终于明白送你一颗子弹作为标题的意义。()其实就是一种警告。人尚未丧失自知性的几种表现——忧郁、自闭、强迫症、交流障碍、妄想、躁狂、焦虑……这本书好像是搞人类学而不是心灵鸡汤型,或者说它是人类精神疾病大全,从始至终看似话题观点大相庭径,其实贯彻其中的是焦虑,如果非要上纲上线,就是对这个时代的焦虑也是对人类甚至人性的焦虑。在这里作者似乎认为以上种种症状都是自知的表现,应该给立个牌坊。不要误解,作者并不是赞成作死的忧伤,相反她是非常反感那些伪文青们所谓的美丽的忧伤的,正如她在谈到不结婚时说到的,如果把女人的感情包袱全都转化为生产力,那么有多少女爱因斯坦,女贝多芬了……由此可见,作者焦虑的不是感情等儿女情长之事,而是21世纪世界之怪现状的焦虑。当然,幽默的她也在自我嘲讽,同时也不忘对社会对女博士不公平的态度进行嘲讽,她是一个傲娇的美丽的女博士。

送你一颗子弹,给你一个警告,在审视人生的同时,请你将你的焦虑狂躁抑郁妄想悲观或更多时候仅仅是面对无边无际沙漠时的惊恐都转化为生产力吧。如果这样,你必定走得更坦荡荡。

阅读全文

与拉美电影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囧囧侠的是什么电影 浏览:964
电影之王音乐dj 浏览:396
爱情料理片段电影 浏览:969
希特勒回来了完整电影百度云 浏览:660
东莞仔和吴彦祖电影名字 浏览:28
新出来的哪吒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808
主角是南非大学教授的电影 浏览:358
韩国少男少女电影网站 浏览:853
龙游天下第一部电影盒子 浏览:232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英语电影吗 浏览:116
喜羊羊与灰太狼什么时候出大电影 浏览:759
法国电影好汉与孬种下载 浏览:293
泰国电影男生洗澡然后一个女人在看 浏览:382
美国大学生爱情电影 浏览:854
有部电影男主角布鲁 浏览:504
爱奇艺有纯英文电影么 浏览:164
大电影梦可宝 浏览:921
超碰网电影网站 浏览:655
爱奇艺电影动画片大全下载安装 浏览:87
入殓师电影图片高清 浏览: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