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飞鹰计划》观后感2000+字,突出片尾扔掉黄金换水,成龙说人永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个主题。
鸣梁海战,其实不但是一部足以写进朝鲜(韩国)历史的一场伟大战争,也是一部足以写进中国历史的一场伟大战争--虽然在隋唐时代,中国与占据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一直战争不断,但到明以后,即在李成桂家族夺取朝鲜半岛统治权之后,朝鲜半岛全境被划为大明王朝的郡国,朱元璋亲自赐国名“朝鲜”,命令李成桂家族世代为朝鲜王代表大明皇帝治理朝鲜,朝鲜王是明朝的臣子,朝鲜王的臣子当然也是明朝的臣子。
所以,作为朝鲜国臣子的李舜臣,其实也是明朝万历皇帝的臣子,而当时发生在朝鲜半岛陆域及海域的“万历朝鲜战争”,其实也是以丰臣秀吉为首的日本倭国对大明王朝的进攻,而之前几年这样的战争已经发生在中国东海岸,在那里诞生了一位可以与岳飞比肩的民族英雄戚继光。
鸣梁海战发生于1597年,在此9年之前,戚继光已去世,明朝向朝鲜派出另一位伟大的将军陈璘,陈璘率领朝鲜将军李舜臣和明朝将军邓子龙一起在朝鲜半岛力敌野心昭彰的丰臣秀吉,所以,不管今天的电影手段如何精彩,都改变不了当时发生在明朝的东部沿海和朝鲜半岛上的战争,其实是中日战争的本质。
一想到,倭人侵华之心如此长久不泯,真令我吃惊。
我知道,如此评论一部拍得相当精彩的韩国古装战争电影,韩国的出品方一定会不高兴的。
不过,如果你去过韩国,参观过它们重要“爱国主义基地”的李舜臣纪念馆也应知道,那里现在还陈列着许多李舜臣生前得到的明朝皇帝的嘉许和赐予之物,李舜臣作为一位朝鲜民族的民族英雄,当时是要向明朝皇帝宣誓尽忠的,他能成为明朝抗倭大将军陈璘的助手,这已经是明朝天子给他最大的肯定了。
电影《鸣梁海战》中暗表,李舜臣部队的崛起始于鸣梁海战6年前的抗倭战争,之前他只是武科及第的地方官,而在鸣梁海战之后又1年的1598年,他在露梁海战中因没有听从总指挥陈璘的调度,立功心切追敌过深而殉职,同时,中国另一位将军邓子龙也在拯救李舜臣的行动中战死。
其实电影《鸣梁海战》里也表现了李舜臣本人求功急战不服军令的个性--甚至是不服君令,是这样的个性,成就了他在鸣梁海战中的伟大功绩,也造成了他在1年后露梁海战中早早战死的历史遗憾,令人扼腕叹息。
还有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即李舜臣麾下的水军在鸣梁海战中为什么可以只凭1艘龟船和12艘板屋船,就能够战胜日本水军的300多艘安宅船和关船?
因为是电影嘛,所以《鸣梁海战》不但表现了藤堂高虎率领的日本水军船多人众,亦将日本水军的主战武器安宅船和关船进行了特别的强化,但细看过电影你亦会发现另一个事实,即李舜臣水军虽然战舰很少(12艘板屋船),但都是拥有在当时算得上非常强大的火炮,而日本水军虽然人多势众,但真正靠谱的热兵器只有先锋部队来岛通总的将军船上的火枪手,其实,16世纪以火药喷射铁珠的火枪技术远没发展到电影中表现的那样神乎其技,也就是说,从另一方面看鸣梁海战,其实是一场热兵器军队对冷兵器军队的战胜。这正如《指环王》里刚铎城外的那场大战,人类与精灵的联合部队虽然不如魔都的部队人众,但前者多骑兵,后者多步兵,所以最后才有人类与精灵的大胜。
《鸣梁海战》中,李舜臣的部队所以拥有更为强大的热兵器(火炮),背后的技术支持还是明朝政府,我们看到安装在朝鲜板屋战船上的火炮与戚继光将军为自己的抗倭部队装备的虎蹲大炮也非常相似。
由是观之,大明王朝还是很重视这一场发生在朝鲜的与日本倭族的“代理人战争”的。
而这部从电影手段上说也算得上相当精彩的韩国电影,还是很巧妙地回避了这些真正的历史事实,本着为本国和本民族创作“主旋律”作品的需要,高大全地塑造了一个拯救朝鲜民族于狂澜即倒之际的伟大民族英雄。
这,也可以理解,但,更值得深思。
Ⅱ 《鸣梁海战》影评
在看电影《鸣梁海战》的时候,司马平邦就和我说,这部片子在韩国空前的受欢迎,票房也屡创新高。
是啊,这毕竟是朝鲜历史上最残酷却又无比辉煌的战役,十二艘板屋船击退倭寇战船一百三十余艘,这样的海上战役的辉煌历史,别说在中国历史对外战争中也几乎没有过,就是在世界海战中也屈指可数。
而本次指挥鸣梁海战的大将军是当时年已高龄作战经验极为丰富的李舜臣。
实际上,中国人知道,甚至韩国人也知道,那个时期的朝鲜是明朝的附属国,连公元年号都沿用中国的“公元”,而李舜臣的将军服都完全是明军的铠甲服,就有人说了,这场鸣梁海战是否就是历史上的“抗美援朝”?
因为没有人相信这场海上恶仗是在技术和船只、军人非常悬殊的情况下打赢的,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因此怀疑背后的力量来自于中国。
不过,我们不管历史上中国是否背后参与了这场海战,但就电影《鸣梁海战》本身而言,无论那个民族的人看了,都会对李舜臣战略战术安排称道不已,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李舜臣在战略战术上完全不输给诸葛孔明,在杀场的英勇劲儿可以抵上岳飞。
电影拍摄得宏大,那种气势与悲壮的'感染力没有人可以平静下来。那厮杀的场面让我们想到三国曹操与刘备、孙权的赤壁之战。
对于李舜臣,其爱国胜过岳飞。李舜臣是当时倭寇最怕的唯一一位朝鲜大将军,与其几次交锋,都败在他的脚下,他也因为闲山岛等一系列战功,被朝鲜王封为二品正宪大夫、三道水军统制使。据说,“三道水军统制使”是朝鲜专为他而第一次设置的官职。
倭寇为了早日侵占朝鲜半岛,拔李舜臣这颗眼中钉,就使用反间计诬李舜臣阴谋篡权。并利用朝鲜的党派之争陷害他,朝鲜国王李昖中计将李舜臣下狱,之后有多位爱国将领出面死保,李舜臣才得以免死,被贬为士兵。
公元1597年10月期间,日军占领了包括釜山在内的朝鲜多个岛屿。危机时刻,李舜臣被复职。
李舜臣临危受命为保卫朝鲜,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出险着,以一敌百。用十二板屋船攻击倭舰一百三十余并歼灭一半,创下了世界海战史上难以超越的奇迹!
电影的故事情节在史实的基础上加入了艺术元素,使电影的镜头感特别的强烈,海上的战争场面宏大而气势逼人。
而在人物的塑造上更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使李舜臣这个满身的传奇演变化成为了高大上的人物,神化的意味非常的浓烈,尽管残酷的战场上他依然能够屹立不倒,能够以一敌百,能够死里逃生。
在以李舜臣为主体的抗倭寇精神抵抗下,以少胜多的局面就基本就构建完成,因为他的精神不仅鼓舞了士兵的志气,还间接的鼓舞了朝鲜民众的士气,使战争的艰苦过程中有了民众的参与,让战争的转机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特别是朝鲜军嫂在海岸以衣服为“旗帜”,舞动在海风中,为即将遭到“雷船”袭击的李舜臣指挥船舰,让其它船舰看到指挥船舰的危情,避免了李舜臣指挥船舰被撞沉的命运,虽然军嫂眼看自己的丈夫在那艘船上,但为了保护主战舰,保卫主帅李舜臣,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丈夫被炮轰的粉身碎骨。这样的民族精神鼓舞着所有的人,岸上所有民众不顾生死,费劲力气把将要沉没的李舜臣指挥船舰拖从了漩涡,转危为安。
电影从中可以体现出韩国的“爱国”情绪,使得《鸣梁海战》在创造了上映仅18天,累计观影达到1363万人次。想想,韩国4900万人口的国家,平均3人就有一人看了《鸣梁海战》,这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发生的“电影事件”。
Ⅲ 鸣梁海战观后感
我想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第一次听说《鸣梁海战》不是因为对朝鲜的历史有多了解,也不是因为对李舜臣有多么崇拜,而是因为这部电影在韩国引发的新
我想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第一次听说《鸣梁海战》不是因为对朝鲜的历史有多了解,也不是因为对李舜臣有多么崇拜,而是因为这部电影在韩国引发的新一轮观影热潮。先看一组数字:该片在韩国上映后一举打破《阿凡达》保持的1362万人次的观影记录,而破天荒的达到1760万观影人次,以韩国5100万人口来说,超过三分之一的韩国人观看过该片。假如将三分之一的人口转换到中国......数字之大不敢想象。
当然了,以上的这种换算是毫无意义的,就如同当年《中国好声音》的总导演憧憬自己大电影票房一样充满了意淫的味道。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讲,《鸣梁海战》就是韩国的主旋律电影,可是在经过精心的商业包装之后,竟然能够将主旋律和票房大片合二为一,你不得不佩服韩国人的才智。最近几年韩国电影的崛起速度简直惊人,在中国还依赖好莱坞电影冲刺年度票房数字的时候,韩国的本土电影早已经承受了独当一面的重担,包括《奇怪的她》、《辩护人》等等都是今年票房口碑双丰收的电影。如今《鸣梁海战》将于12月12日要在大陆上映,那么这片的看点什么?
第一看点自然是长达61分钟的海上战争,全程紧张刺激,不给观众喘息的机会。李舜臣利用鸣梁的特殊地理位置,亲率十二艘战船迎战日军三百三十艘庞大的舰队,并在最后赢得了胜利。说是十二艘,其实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只有李舜臣的一艘船在对战日军整个舰队。是什么给了李舜臣如此大的勇气,说来有人不信,是无可抗拒的恐惧支撑着他坚守到底。
第二大看点就是所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即电影海报上写的“必死即生”的宣传语。李舜臣深知恐惧对于一直军队以为着什么,可是得知敌人的强大之后,他们除了恐惧似乎再无其他可利用的东西,于是在紧要关头,一个杰出将领所具备的素质显现出来,李舜臣之所谓到今天仍被韩国民众所铭记,那他一定拥有别人所不能及的才能。在崔岷植的诠释下,李舜臣刚毅果决睿智坚定,一人独撑等待着漩涡的到来,他用血肉之躯一次次击退日军来犯,坚持将恐惧转化为无敌的勇气,让手下将士看到胜利的希望。换句话说,说是李舜臣凭一己之力击退了日军整支舰队丝毫不为过。
最近在看《明朝那些事》,虽然还没看到万历年间,但却由李舜臣想到了朱棣。这两个人显然性质不一样,可是面对重大变故时的心态却异曲同工,朱棣号称靖难,其实就是造反,举事之前肯定难保成功;李舜臣面对强大的敌军,似乎失败才是唯一合理的结果......但是,成功似乎从来属于少数人,朱棣或者李舜臣,在自己都不一定相信能成功的情况下却做到了让别人相信自己能成功,于是他们成为了最后 的胜利者。
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你还不能透彻的理解这句话,建议观看《鸣梁海战》。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英雄,曾经我天朝的"大番薯"朝鲜同样如此。和中国的"赤壁之战"相似,朝鲜也有着大量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最着名的便属"鸣梁海战"了。而今,导演金韩民将这个故事搬上了大银幕,并邀请到崔岷植、柳承龙主演。影片在韩国上映后仅月余,票房便超过了2012年韩国影史冠军《夺宝联盟》和美国电影《阿凡达》,这样的高票房俨然已是中国《泰囧》的逆袭节奏。
影片根据真实历史战争事件改编,讲述了朝鲜名将李舜臣率领12艘军舰,击败了数十倍于自己的日军水师的传奇故事。这样的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的经典逆袭战役,如秦汉时的"巨鹿之战"、三国时的"官渡之战"、隋唐时的"虎牢之战"……而说到海战的战例,想来不少人会低下头。见惯了陆地上的厮杀,来场海上激战,这对于影迷来讲,确实有着十足的吸引力。同时,朝鲜人击杀日本人,颇符合中国人的观影乐趣,让人想起了电影《叶问》中"一个打十个"的甄子丹。此次《鸣梁海战》是我大番薯国决战倭寇,一个打三百个,以弱胜强,打赢了一场不可能赢的战争,可谓酣畅淋漓,这样的畅快很可能让这部影片在中国市场上再度上演佳绩了。
之所以这样说,另外一点在于,你可以在影片中找到大量的中国元素。比如,日本舰队将军化身孔明,祭出火烧战船的策略;熟读兵书的李舜臣学起了项羽,偷师项羽玩了一招破釜沉舟;更不要说那些常人都烂熟于胸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擒贼擒王、诱敌深入、以逸待劳等兵法,让这个发生在朝鲜的故事极为拉近了中国观众的距离。只是不知是韩国审核问题还是导演编导刻意规避,在影片中并没有见到明军的影子,是个小小的遗憾。
战争题材影片,谋固然重要,但勇才是观众最爱观赏的,导演金韩民俨然很注重这一点。影片有长达61分钟的激战场面,毛色枪、火炮、刀剑轮番上阵,连和尚、老人、女人也加入了这场战役,集全民之力战强大之师,成为整部电影要表达的主题。在场面方面,波澜壮阔的大海,波浪滔天的声音成为电影最美妙的配乐;木质的战船,表面上看起来若不经风,但它凝聚了战士的灵魂后,变得坚不可摧。在这场激烈而血腥的鏖战中,导演又加入了李舜臣在儿子面前的战技术讲解,一快一慢,一松一驰,令整部影片更加饱满,张力十足。
影片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崔岷植、柳承龙两大影帝间的精彩飙戏。在影片中,两个人作为双方阵营中的统帅,角色属性上有着相同的冷峻、智慧、勇武。崔岷植饰演的李舜臣,有着"舜"一样的贤明,有着"臣"一样的忠勇。影片的前20分钟,在黑云压城城欲摧之际,他表现出的韬光养晦,是收着演;战争爆发后的锋芒毕露,是放着演;在设定战术上,他又是沉着演;收放自如,浮沉有余,做到这两点,对于一个演员来讲,那才称得上"国民"级别了。另一位主角柳承龙,角色并没有李舜臣丰盈,是一个亦正亦邪的武术形象,影片中被揶揄为"海贼王"。前者是硬汉大叔,后者是冷面海贼王,两人上演了哪些精彩的智勇博弈,还要等到12月12日影片上映后揭晓了。
Ⅳ 《鸣梁海战》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前言:77年前,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12月12日,韩国电影《鸣梁海战》在中国公映,今天写这个抗倭电影影评,还可能有更多的解读,但电影就是电影,今天,我们只谈电影。)
在光化门矗立李舜臣铜像
100韩币上李舜臣的头像
又看了遍《鸣梁海战》才敢写这部影评。今年,有两部电影我看了两遍,一部是韩寒的《后会无期》,一部就是这部,在中国电影院观影观众寥寥的韩国电影《鸣梁海战》。
这部韩国电影是今年引进34部海外分账大片中为数不多的韩语片,它在韩国可真的是“破纪录如麻”,《鸣梁海战》的观影人数在韩国已经接近1700万,而韩国的总人口才5000万,韩国女总统也作为一名普通观众买票观看,该片在美国上映后,也创造了韩片海外票房最高记录。
《鸣梁海战》电影内容很简单,讲述了韩国海军统帅李舜臣临危受命,面对日军,敌我力量悬殊,以12艘舢板船大破日军海军的300艘战舰的一个军事神话的故事,“今臣战船,尚存十二”,这八个字是他写给朝鲜国君李昖的请战书里的一句话。据说在今天的韩国海军军官学校宿舍墙壁上悬挂着这句标语。而也是据说,韩国的海军航徽上也有龟船的标志,是对这位海军英雄的致敬。
但韩国的高票房但在中国却水土不服,《鸣》在中国口碑和票房就很不好,中国观众并不熟悉李舜臣,大家一看是韩语海战,就自动屏蔽了观看的欲望。很多历史专家不屑于此电影韩国人意淫历史故意抹去明朝参战并决定战争成败关键的史实的呓语,更有影评人批判该片是韩国”横店“制造的类似手撕鬼子般的煽动韩国的抗日情绪的“神”片,但我老虎认为,抛却韩国人种种,除却历史纠结和民族情绪,《鸣梁海战》是一部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剧本故事叙述上,是今年难得一见的好片,甚至超越了很多我们顶礼膜拜的好莱坞大片。
首先《鸣梁海战》电影很好看,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感染人,我无意去探究电影真实历史是什么,我只关注电影艺术对人的代入感,这种感觉很像我们都知道电影的声音是从影院旁边的音响发出来的,但我们更愿意相信声音是电影屏幕发出来的一样,就算是在弘扬主旋律,电影好看就是一部优秀的艺术品。电影的情感宣泄的酣畅淋漓,能把人心紧紧抓在。整个电影前缓后急,观影过程中一直能让观众感受到电影的庄重感和紧迫感。
一个小时的海战场面,“绝无尿点”。特效点赞,长镜头和特写节奏把握很好,无论是安宅船、关船、还是朝鲜鬼船等,还原度都非常高,无论从海船造型,缆绳铁锚特写,日本军人的佩刀服饰造型,众多船只水面交错穿行,镜头都很真实,非常好的还原了海战,电影气势起来,是导演的认真和功力,几个海战的长镜头,大小场面把握的都很好,从数十个群众演员卖力演出,到水流变化,甲板的挤压,海底仰视,刀尖滴血,都能激起观众内心观影的滔天巨浪,这背后就是韩国电影强大电影制作功底的支撑。拉开了中国电影“100个非诚勿扰”的距离,
《鸣》的故事讲述的很好,虽然电影在中国公映被坑爹的删减了20多分钟,但电影的精髓还在。电影故事性很像好莱坞的电影《300,帝国的崛起》,一个简单的故事讲得波澜起伏,前面铺垫李舜臣这样一位孤臣孽子的困境,后面逐层拨开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李舜臣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悲壮感弥漫着整个电影。《鸣》的电影剧本是电影最优秀的表现,剧本采用了经典世界电影流行的“大情节”的设计,剧本有明显的因果关系,闭合式的结局,线性时间,外在冲突,单一和主动的主人公,和连贯的现实,,整个电影围绕着一个主动主人公李舜臣构建的故事,以及他所主导的一场以弱胜强,挽狂澜之将至,扶大厦之将倾的战争。电影里提出的问题都得到了解答,激发的情绪都得到了满足,《鸣梁海战》的高票房,并不光是韩国民族情绪的宣泄,而是剧本电影讲述故事的胜利。
非常有意思的是电影最后里的两句台词。一句是战争胜利结束,朝鲜战士在船舱里,一位战士说,不知道我现在受的苦后人能不能知道,另一句是最后李舜臣说的,这个深仇大恨,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听完这两句话,我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这和好莱坞老师学的痕迹很重,但非常讨好观影的年轻观众,笑场也罢,让观影人一直紧绷的心放松下来,感慨着,内心有已经有准备把家人拉来再看一遍的冲动。
几位主演非常精彩的表演让电影更上了一层楼,电影的后半段,几乎没有台词,就靠几位主演的眼睛的特写传递情绪。崔岷植饰演的李舜臣,眼熟坚毅,而饰演反派海贼王的柳承龙,你发现他的眼白更多一点,因为是演员一直传递着反派角色翻着眼睛鼻孔朝天看不起人的狂妄自大的情绪,
很多人觉得《鸣梁海战》电影配乐太吵,但我觉得这是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鸣梁海战》的电影配乐完成了对电影的非常好诠释,很好的渲染了战争紧张的气氛。我第二次观影更仔细的去听,电影前半部分舒缓的节奏,但电影音乐却丰富多彩,鬼子兵出征的大鼓和低音号,会议兵营里紧张的小鼓,和儿子聊天的钢琴,层次清楚,也没有对电影情节喧宾夺主。电影十分钟后,把握节奏的大小提琴开始激烈起来,让人慢慢呼气就快了,开始海战,就是大气磅礴的交响乐了,音乐和炮击喊杀声的音效就将观众带入到了海战情境中,观众开始共鸣,被感染,被吸引。电影的音乐偶尔会戛然而止,在硝烟中,李舜臣坚毅的目光扫过观众,慢慢,音乐开始呜咽低吟,伴随着鸣梁海峡喧嚣的海水的节拍,这和声就像“男人粗狂的哭声”,感染着观众,眼睛不由就湿润了。
《鸣梁海战》,今年引进的最好的一部国外大片,几乎能打满分,强烈推荐观影。
Ⅳ 《鸣梁海战》观后感1000字
《鸣梁海战》观后感1000字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鸣梁海战》观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第一个国家公祭日这天,我观看了由金韩民执导,崔珉植主演的韩国电影《鸣梁海战》,这部在韩国放映时票房收入超过《阿凡达》的影片,据说包括朴瑾惠在内的三分之一韩国人都看过。毋容讳言,中国内地院线的主流观众,一向对沉重宏大的叙事不买账,那些基于民族、历史大背景的史诗巨作,票房远不及打打闹闹、略带低俗的草根喜剧。上映一周的《太平轮》票房口碑双输的局面已成定势,吴导的这次滑铁卢和当年冯导的《1942》相映成章,两位只要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的大咖都栽到了巨制史诗上了。
擅长讲爱情故事讲言情故事的韩国影视,怎样去讲好一个战争故事?
影片开篇简洁,历史背景叙述清晰形象,让观众轻松进入故事特定的时空维度而没有浪费一个多余的脑细胞。通篇分为两部分,战前准备和战役本身,两部分可谓平分秋色,不分和寡。而串联之中的'主线就是李舜臣和儿子的一段谈话,面对敌200艘战舰我12艘板屋船的悬殊差距,面对象瘟疫一样蔓延于军中的恐惧,李舜臣对待恐惧的态度,即接受恐惧、研判恐惧、利用恐惧。接受恐惧就是英雄也言怕,研判恐惧就是因为不想死而对形势加以切实的分析,寻找突破口;利用恐惧就是害怕这种情绪在敌我阵营中都有,如何此消彼涨。这条主线使影片的每个章节都珠联璧合,呈现给观众的是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当然,影片也有它的明显的硬伤,就是在战役是如何取胜的问题上答案模糊,有些情节设定不和常理。在朝鲜历史上,李舜臣是被视为神一样的人物,鸣梁海战更是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取得的一次神一样的胜利,这部影片好像让整个历史事件变得更加神秘了。
不管怎样,《鸣梁海战》总归没有落入俗套,没有按照好莱坞屡试不爽的成功模式把正能量和噱头巧妙结合,在高科技的包裹下永远是正义、亲情、爱等传统价值观,虽不流于粗暴说教,但却迎合主流观众的欣赏品味。《鸣梁海战》这部影片在讲诉一段血腥战事的同时,为我们端上的是一碗心灵鸡汤,在满足了我们寡淡的味蕾后又安慰了我们的心,它告诉我们:胆怯、害怕甚至是恐惧都不丢人,就是比我们更狠毒的角色、更大的人物他们也有忍不住颤抖的时候,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可以心怀恐惧却依然前行。
忍不住又要回头说一说开篇那两个国人。
报道说已经对当事人追究了责任,将这次事件纳入其个人不良信用记录。这样做很好但力度不够,一些国人管不住自己的嘴管不住自己的肢体就是因为犯错的成本太低了,恐惧就是力量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这类人,因为害怕失去工作、因为害怕鞭刑而谨言慎行,对他们未必不是件好事。
想起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这位85岁的老人在第一个国家公祭日接受采访时说:她希望听到日本人承认这段历史,她不知道能不能活到那一天,但她想努力活到那一天。日本人为什么不愿意承认不愿意道歉?这里有日本人的原因,也未必没有我们自身的原因。记得李舜臣在儿子问如何让大家战胜恐惧时,回答是用我的生命。也许我们现在真的是没什么可恐惧的了,夏淑琴老人在1937年12月13日所体味到的彻骨的恐惧似乎太遥远了;似乎也不需要有人用生命去唤醒我们战胜恐惧了,当前现实的问题是,能战胜有钱就任性、有权就乱性就够让我们为难的了,如此这般,那就请安安静静的把一碗泡面送到它应当去的地方吧!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