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分析电影西厢记观后感

分析电影西厢记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12-27 22:35:35

『壹』 西厢记讲了什么故事

《西厢记》主要讲述的是书生张生和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里一见钟情,他们不顾封建势力的阻挠,挣脱礼教的束缚,有火一样的热情互相追求,经过曲折的斗争并消除种种误会矛盾,终于在侍女红娘费尽心力的帮助下,私自结合。

崔母发觉后,经红娘的据理力争,又恐家丑外扬,只好承认婚事,但要求张珙立刻上京应考。于是两人又被迫分离,直到张生中举归来,才和莺莺团聚。



(1)分析电影西厢记观后感扩展阅读

影响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不仅在戏曲的舞台上大放光彩,还多次被改编成影视剧。1927年,《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由侯曜执导,第一次出现在荧屏上;1940年,张石川导演、范烟桥编剧,由周璇主演了另一版本的《西厢记》。

1961年,香港赵一山导演了一出越剧戏曲片《西厢记》;1965年,香港邵氏兄弟出品的电影《西厢记》,由岳枫导演,凌波、李菁、方盈等主演;1994年,马加奇导演了6集剧集版《西厢记》;2006年,苏舟导演了3集电视剧《西厢记》。

2013年,由路奇执导的30集电视剧《西厢记》上映,除了保持原著中以爱情为核心的主线之外,活泼娇俏的红娘在剧中也有了生死之恋。

『贰』 越剧西相记选段观后感

《西厢记》作为元曲的重头戏之一,素来为世人所褒扬。这几周的古代文学课上,我们有幸观赏了这部戏曲。说来,戏曲于我们,总似隔了一层,说是隔行如隔山一点也不为过。而我对戏曲,虽然是有一星半点的了解,却只是对古典文化的爱屋及乌,对它的欣赏,还只停留在唱词、服饰、妆容这些略显浅薄的层次。因此,写这篇观后感,也许不能有多深刻,仅仅是我最真实的观感而已。
佛卷青灯世外尘,书生小姐定终身。道是善缘还孽份,话与西厢一处闻。暂且以这样一首自创的小诗来大致描述一下《西厢记》吧。
剧情中,张君瑞对河中府普救禅院神往已久,特前去参拜,因而得以邂逅与母扶柩回转博陵原郡的崔莺莺,两人初次见面便互生好感。女子矜持,故只将情感压抑不说;男子外放,故心心念念求得佳人。
而后河桥守将孙飞虎率五千人马围困普救寺,誓将崔莺莺劫去。于崔家是劫,于张生却是一幸。果然,后来崔老夫人许诺,谁能退去寺外人马,就将莺莺许配于他。张生故献上退兵之计:先让方丈登台告知孙飞虎,崔莺莺孝服在身,请军队退出一箭之地,待三日后功德圆满再将莺莺送去;同时他的八拜之交“白马将军”杜确十万大军正驻守蒲关,只需他一封书信送去,援军便可前来解围。
而后困局得解,崔老夫人却嫌弃张生白衣出身,攀不上相国门楣,故设计使他们成为异姓兄妹。然而,在莺莺与张生感情的愈发升温以及红娘的从中撮合下,崔莺莺放下矜持,与崔老夫人说明心意,又兼红娘之功,崔老夫人最终只得让张生上京赶考求取官职,使他们明聚暗散。二人虽不愿分离,但也只得遵从崔老夫人之命。
剧中最后,是红娘问莺莺:“小姐,他到哪里去了?”莺莺凄迷地望着张生乘车远去,黯然回答:“四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结局,不似元稹《莺莺传》的悲剧收场,也不似董西厢的喜剧结尾,可以说似悲还喜。悲的是,两人仍要分离天各一方,无论是张生未得功名还是求得官职之后的变心,都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喜的是,两人最终确定情愫,并得到了老夫人的初步认可,待到张生功成名就,老夫人也就没有反对的理由了,两人便可得偿所愿双宿双飞。
在这部剧中,首先与我印象的是剧中人物的服饰妆容都十分精致典雅,无论是张生的风流倜傥,莺莺的端庄妍丽,还是红娘的娇俏可人,都以人直接的美的视觉享受。而后是唱腔,我对这不甚了了,也只能但从音色以及与唱词的融合度这两方面来判断。剧中唱者多为莺莺与张生,这里方亚芬和钱惠丽老师的唱功是毋庸置疑的,而张永梅老师所饰的红娘以及吴群老师所饰的崔老夫人,唱腔与唱词都及其贴合人物特色及其心理活动。可以说,是唱曲使得这部爱情剧更为缠绵悱恻情致动人的。
至于内容方面,依旧是沿袭老套的书生小姐的爱情故事,与之同时代的作品并没有什么大的创新。这部剧作的成功,个人认为是在于对整个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安排及对细节的刻画入微,尤其是张生和莺莺从相遇,相识,相知,最后到相爱的这个过程中,莺莺的心理状态变化,以及在红娘的撮合及张生的努力下,两人情路出现的新变化。每一步的感情突破都能令人受到感染,也随之欢喜无比。种种起伏变化,也使的剧情更具有可读性,观之颇具趣味。
毫无疑问,这部剧是成功的,不仅是剧本方面还是表演方面。剧本方面就此带过,毕竟从古至今解读西厢、美誉西厢的人从来不在少数。而表演方面,我也是个外行,只能从我的审美角度来谈。华服美饰,唱腔悠扬,美人如玉,公子如泉,加之稳健的台风,自如的演绎,着实令人挑不出一丝的错。随着剧情铺陈开来,你会逐渐走入西厢,与张生一起,对莺莺小姐翘首以盼;与莺莺一起,徘徊在矜持与恋慕之中;与红娘一起,衷心盼望这对良人终成眷属。
在这,不得不单独为红娘喝一声彩。这部越剧中,我最喜欢的角色便是红娘了。因为她的直率,她是没有莺莺那般大家闺秀的端庄守礼,但同时也不似莺莺那么矜持矫情,这份真性情在那个封建的时代着实难能可贵,令人眼前一亮,感觉这才是一个鲜活的女子。再者,还有她的善良,在发现被自己一心帮着的小姐瞒哄时,她也只是略抱怨了几句,便仍是冒着被老夫人责罚的风险尽力帮助这对璧人。同时,还有她的勇敢。在崔老夫人要将张生送押官府时,是红娘勇敢站出来为张生求情,甚至直言老夫人有三个不是,这对于封建世家中的婢女而言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而她的那句“红娘跪久了”,更是萌煞了我。那语气与其说是委屈,倒不如说是傲娇,实在是经典之极,这也是我对这部剧印象最深刻之处。
此外,再谈谈我从这部剧本身发现的一些问题吧。首先,是崔老夫人的矛盾。说什么相国门楣三代不入白衣女婿,倒不是又老调长谈地说被封建观念荼毒太深,这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主流观念,一无知妇人根本无从分辨。何况在当代,注重门当户对的人家也不少见。主要是崔相国既已过世,她一妇人又如何能支撑起相国府,使之在相国逝后仍能保有辉煌光耀。遥想昔日翟公尚且在世,只因仕途起伏,便有“门庭若市”与“门可罗雀”的天差地别。她倘若想寻个好靠山,便大可罔顾莺莺幸福,将莺莺送给孙飞虎,或者暗中搭线,与“白马将军”杜确结亲,毕竟她当时许诺是将莺莺许给解围之人,虽然张生在这其中作用颇大,但直接解围的却是杜确的兵马,再者倘以崔相国名义,“白马将军”也未必不给这分薄面;她倘若疼惜莺莺,希望莺莺幸福,便不该一而再再而三地刁难这对有情人,先是异性兄妹,逼二人不得逾矩半分。再是上京赶考,迫二人明聚暗散。这其中,个人觉得是值得商榷的。
其次,是张生与崔莺莺爱情的真实性。我们看西厢,从来都是带着两人爱情的唯美浪漫这种既定眼光来看的。自来便极少听闻古代的爱情观之类的言辞,有没有见到有什么丰富的内涵。毕竟古代社会整体上便遵从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男女之间能产生深厚的爱情的机会是极少的。便连唐玄宗与杨贵妃,也是缘起于帝皇重美色罢了,而后方在日日相对中日久生情,最终,那位帝皇不也是就江山而舍美人么?莺莺和张生之间,也只是缘起于张生对小姐美丽端庄的惊叹,而莺莺也是对公子的风神俊秀而芳心初动。这种缘起于相貌的感情,而后也只是通过偶尔遥遥的相见以及红娘的传书递信来增加对彼此的了解,私以为这只能称之为好感而不能断言为爱情。了解一个人的相貌,了解一个人的才情,却不等于了解一个人的待人处世、性格几何。我们纵观全局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来,但从剧中角色而言,仅仅如此的了解却是不够。
最后,是对地点的设定。这个故事的地点设定在佛门清净之地,私以为不够庄重。佛门本应远离红尘是非,此时竟成就一段姻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对佛寺的吐槽,严重说来简直是狠狠地打了佛门一个耳光。而其中孙飞虎围困普救寺,方丈更是帮助崔老夫人传话全寺人,谁能退了贼兵,就将崔家小姐许配与他。这番行为再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助纣为虐”。若我来说,男女主人公可以恰巧在同一佛寺落脚,但烦请你们的情爱纠葛在寺外解决可否?莫要污了佛祖的耳,扰了众僧的修行。而且此处的方丈可是盛名远扬的普救禅寺的方丈,不德高望重便罢了,反倒像个十足的势力之人。着实降低了禅寺的格调。
以上三则,是我个人认为需要再行推敲的地方,作者或许有其自身的考虑是我浅陋而不能领会的。这都后续再谈吧。
统而言之,通过观看越剧《西厢记》,不仅欣赏了剧作本身的魅力,也欣赏了越剧独到的魅力。一部西厢话不尽,一支曲艺演不完,林林总总,皆是一番美的享受与回味。

『叁』 西厢记读后感

                      《西厢记》读后感

                              乐逢隆

赵景深先生在《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序》中称《西厢记》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金圣叹更说它是天造地设的妙文:“不是何人做得出来,”究竟好在哪处?

首先,在文字表达方面,唱词句末音韵合仄,言语诙谐幽默,如“则那一对小脚,价值百镒金”“呀,变卦了也”。景物描写如临其境,仿佛置身一幅真实的画卷中,例如“玉宇天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景中带有主人公内心情感,例如“空撇下碧澄澄苍苔露冷,明皎皎花筛月影。白月凄凉枉耽病,今夜把相思再整。”在主人公心情悲伤时,多有“花阴”,“露冷”,“渐零风”等相对偏阴寒景物,以表相思凄苦之情。在情节柳暗花明时,多用“牡丹吐芽”,“春色”,“香埃”等美好景象。透过意象便可初窥人物心境情节起伏。还有对于人物的肖像描写,没有《红楼梦》中繁杂的描写,简易但又栩栩如生。例如张生初见崔莺莺时,“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更白露,半晌恰方言。······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将崔莺莺刻画成一个尤物,“春意透酥胸,春色横眉黛,贱却人间玉帛。杏脸桃腮,乘着月色,娇滴滴越显得红白。”并不比《红楼梦》中薛蟠初见黛玉时用“酥”字来的差。这些短句描写直接勾勒出人物形象,引人浮想联翩。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赞誉王实甫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

其次,在文章情节脉络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张生于普救寺初见崔莺莺情根深种,想法接近得红娘相助,孙飞虎围寺欲夺崔莺莺,张生献计得良缘,老夫人食言张崔地下情,红娘为信使欲撮合却引崔莺莺不满,张生相思病引崔莺莺诉真心,一夜风流被察觉,张生为门当户对考取功名,郑恒骗婚不成触树而死,张生崔莺莺终成了眷属。以礼教叛逆者与封建势力冲突为主线,莺莺与红娘、张生的误会冲突为副线,相辅相成推动剧情。

王实甫的《西厢记》主要欲表达“愿天下有情的人都成了眷属”这一主旨。因此,他描写了张生和崔莺莺反抗封建礼教,虽有波折,但最终圆满在一起的童话式结局。这可以说只是在封建时代许多青年男女渴望实现的美梦。但作者想揭示的是1.孱弱的读书人。表面看似赖婚,解围等是张生主动解决的矛盾,实际上深层分析是红娘等人的帮助,张生遇见事情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无主动出击(因为老夫人背后的权势之大以及他本身如同汪文宣那样的懦弱落后)2.象征秩序。表面上老夫人与张生,杜将军和孙飞虎是矛盾关系,实际上这矛盾双方的深层是同盟关系。张生战胜老夫人获得了爱情,实际上老夫人让他考取功名是进入了象征秩序,拉他进入这个封建势力的同盟,是对其的臣服。如果说老夫人象征君主父权,那么孙飞虎和杜将军,都相当于一个国家的暴力联盟,只不过杜将军有正当运用暴力的权利,孙飞虎是非合法式暴力。所以分析这四个人物会发现,表面矛盾重重,深层都是同盟关系。我反倒认为《西厢记》中最值得可怜同情的人物当属郑恒,他是封建的守护者却被封建诓骗残害。先因崔莺莺守孝不能抱得美人归,后骗婚不成触树而死,作者如此安排,自然是要表达爱情面前人人平等,要靠自己争取,依仗权势没有真爱。显然郑恒自出场便站在了男女主角的对立面,必定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不仅美人被夺,还要被许多人认为死有余辜。张生最后为了抱得美人归,臣服权贵,考取功名以求门当户对,这是为了一己私欲对封建势力低头。第四折出场时话语硬气了很多,红娘开篇称他为傻角,其实瞧不起他,第四折却一味地赞扬他,将郑恒贬低为驴村屌,这能完全认为是对自由爱情的褒扬嘛?其中没有讨好权贵的成份嘛?崔莺莺看似自由地坚持,自主地支配身体,假设一下老夫人让她嫁给张恒或者交给孙飞虎的话,她有反抗的能力嘛?她会反抗嘛?她只是一个傀儡而已。她没有《作女》中的卓尔那样本我随性,也没有《这不过是春天》里厅长夫人可以为了爱情付出一切的决心。最后是张生向封建权贵低了头才成全了崔莺莺自由恋爱的美名。莫说郑恒骗婚无耻,死有余辜,其实错不在他,他坚信封建,因此崔郑两家早有婚约,而当时没有培养感情之说,都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先成婚再恋爱。他当然相信封建能送他个美人。结果也是因为封建,老夫人怕败坏门风,松口让张生考取功名,张生崔莺莺不守封建礼教谁能想到?郑恒因此受欺骗迫害。老夫人悔婚在前,郑恒骗婚在后。更何况情场如战场,这是人性的本我,为了美好事物的追求,满足自己的欲望。比起孙飞虎的杀人放火作要挟,郑恒骗婚又算得了什么?谁又能保证崔莺莺不会移情别恋?只是初尝禁果之后,有了依赖而已。若她真是忠贞烈女,何不私奔?哪怕如今的人认为婚内出轨,恋爱挖墙脚,一夜情等等都是不道德的行为。这不过是三人成虎的假道德。假想a喜欢b,b早有男朋友c,a以爱和道德的制高点,祝福b不去打扰,谁曾想b和a接触了之后发觉a比c更适合自己,但a不表露,b又有c陪伴,结局自然两人抱憾。这样的道德下,真爱难现,婚姻不幸。若说君子不夺人所爱,我为何要做君子?真正能抑制本我追求超我的有几人?口口声声称君子之人只是很好地掩饰了自己内心的欲。将不夺人所爱列为道德是怕。一怕他人夺自己妻,二怕自己自由恋爱竞争失败。故列出条条框框的道德来掩饰自己的胆小懦弱无能。

我不愿为君子不愿为英雄,何故?因为我喜欢吃肉,仅此而已

『肆』 西厢记的影片评价

该片改编自元代的同名杂剧。在对原著改编的价值取向上无疑有着更多值得肯定之处。它较好地继承了原著中的反封建的叛逆精神,热情讴歌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浪漫追求;与此同时,影片还有意识地加强了孙飞虎这层矛盾冲突,以此来表达创作者对现实恶势力的否定。
该片很好地结合了爱情、武打、喜剧等多种元素,剧情上也是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影片的不足之处是在表演和武打方面仍然存在着戏曲化的痕迹,这是那个时期“古装片”的通弊。
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世界电影贸易中,欧美电影市场对中国影片严加封锁,要打进去十分不易。《西厢记》是突破的第一片,是最初成功西进的中国影片之一。1928年,《西厢记》以浓郁的中国风格率先进入英、法等国,当年夏天首先在巴黎公映,次年移到伦敦爱文利戏院上映。影片颇受观众欢迎,当地新闻界相继发表文章,予以好评。《大陆报》称赞该片“剧情天真烂漫,叙事引人入胜”;《伦敦每日新闻报》则承认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别风味”的优秀影片;《泰晤士报》评论道:林楚楚扮演的崔莺莺“颇似玛丽·璧克馥”,而《西厢记》“全剧描有一种严肃静穆的态度,片中无恐吓和剧烈的刺激,乃一很文雅很清新,而有礼貌的作品,观众看后,有香留齿颊之妙。”
中国电影资料馆收藏有《西厢记》的影片拷贝,但仅能放映40分钟。1994年,香港第十八届国际电影节,征集到来自欧洲当年公映的法文字幕拷贝,但仍是残本,经修复后能够放映约50分钟,是最全的一个版本。该版本在2001年的香港第25届国际电影节上再次公映,仍然受到大家激赏,认为是中国早期电影中最有魅力的影片之一。

『伍』 《西厢记》戏曲背后的传统思想文化

《西厢记》 戏曲背后的 传统思想文化

游逸恬

    中文摘要

本文从分析《西厢记》戏曲情节出发,分别从三个角度探讨戏曲创作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以及产生这种文化的原因。

关键词 :     西厢记门当户对科举制大团圆

《西厢记》主要叙述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之后又在崔母的极力阻挠下,张生不得不赴京求取功名,最终金榜题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一、中国传统婚姻“门当户对”观念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国家,自古以来都是以宗族制度和大家长制度为核心的社会集体,社会等级制度相当严密,父母、长辈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门阀制度也是深入人心,可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是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伴侣的,更谈不上自由恋爱。

《西厢记》中,老夫人治家严谨,为人刻薄,门阀观念深入其心。虽然相国已死,门庭冷落,家世渐衰,但她仍不忘自己是相国之妻,博陵崔氏、荥阳郑氏的后代,企图通过联姻来维持门第、重振家业。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的危急关头,老夫人献出一计,假装将莺莺许配给张生,待张生想出计策,击败敌军,解救众生之后,老夫人自然要履行诺言,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为妻,谁料情形不妙,崔张二人早已情投意合,老夫人却变卦赖婚,要他俩结为兄妹,其根源是张生地位卑微,一贫如洗,两人门不当户不对,她老人家是怎么也不会将女儿嫁与一个穷苦书生的。当得知崔张二人已私下结合之后,拷红变成了被拷,老夫人不得不被迫承认他俩的关系,可她怎肯罢休,非逼得张生去考取功名,说道“俺三辈而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她表面上慈眉善目,通明大义,事实却尊崇权贵,极力维护封建门阀制度。

我觉得中国古代社会如此重视“门当户对”,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森严的等级制度导致了作为贵族与富户的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阶级名望、家族权威及社会地位的长久性,常常会通过本阶级内联姻的方式来加强和巩固本阶级的统治及扩大统治范围。因而,“门当户对”的择偶观实质上就是一种阶层内婚姻,是同一阶层内择偶男女双方对各自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进行转换的一种惯常方式。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农民,只能在本阶层内寻找配偶。

第二,经济因素的考量和现实生活的需要是造成当时社会盛行“门当户对”婚姻观的另一重要原因。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落后,人们在选择结婚对象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婚后的实际生活,也就是说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个人行为,还要和维持一定生活所需要的经济能力、老人的赡养、孩子的抚养联系在一起。这种现实的生活就需要在缔结婚姻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对方的经济条件,最低的要求也要和自己家庭的经济实力相差无几,如此才比较容易接受,婚后的生活才能有所保障。

二、“文人进仕”的科举情结

科举取士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制度,科举的发展有其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中国的选官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与社会发展相应的结果。“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因读书是通往科举仕进的最佳通道,而科举首次为全国上下没有身份地位的读书人提供了一条公开、公平的晋身之路。因而,科举成了穷人改变自身命运,光耀家门的最好渠道。

《西厢记》中,科举考试引发了故事情节的展开,并贯穿始终,乃至剧末也还是以科举作结。张生是该剧的男主人公,他之所以会来到普救寺与莺莺偶遇,还得归功于科举考试制度,“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小生就望哥哥一遭,却往京师求应。”张生此行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只因路过中原,要去探望好友,便在寺中借宿几日,从而与相国千金美丽邂逅。但这位饱学之士在偶遇莺莺时,却将功名利禄抛向九霄云外,将23年的艰辛与努力置于十八层地狱,义无返顾地把追求自由爱情放在第一要务。于是经史子集却成了他追求爱情的幌子,在之后的岁月里他相思难寐,更别说读书学习了,在普救寺英雄救关,绞尽脑汁争取爱情,终于爱情有望,却遭崔夫人拒绝,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张生迫不得已,只能赴京赶考,未料到自己的爱情却建立在功名的基础之上“得官啊,来见崔夫人;驳落啊,休来见崔夫人”

这说明崔张之间的阻力依然存在,想要彻底消“科举制度把中国文人与官僚仕途联在一起,随除只有科举仕途一条路可走,因此中举是解决矛盾着时间的推移,科举与文人的联系成为了一种定势。的关键所在。张生最后金榜题名,回到蒲州迎娶莺文人为了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愿,总是试图依托莺成亲,实现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23科举这条所谓进身之路。这说明崔张之间的阻力依然存在,想要彻底消除只有科举仕途一条路可走,因此中举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张生最后金榜题名,回到蒲州迎娶莺莺成亲,实现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元代由于是少数民族统治,他们对先进文化的接受程度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长时间里轻视汉文化,从而轻视儒生,甚至长时期取消了科举制。这对元代的文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社会现实粉碎了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文人虽然满腹诗书,帝王之家却不再收买。但是元代文人并没有因科举制度的中断而放弃科举梦面对现实的磨难,他们并没有倒下,而是积极地寻求想,正是这种时时纠结于心的科举情结让他们新的出路。他们用自己的笔肆意书写着胸中的愤懑创作了大量有着科举情节的杂剧,在笔下的人物身和理想,以此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慰藉。王实甫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极有才华,然而科举考试的取消让他没有了进仕之路,社会地位一落千丈随之所有的梦想都化成了泡影。剧中的张生寄托着他的科举之梦。他笔下张生的中举是他自己科举梦想,张生就是他自己的写照。

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

《西厢记》中的张生,在中了状元之后,才与崔莺莺“终成眷属”的;王实甫成功地树立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大团圆的典型。后世大团圆的故事中,基本上是遵循这个模式:主人公先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的磨难和考验,最终总以善良战胜邪恶,夫荣妻贵来作为结局。

究其根源,我认为这与当时文人的思想有关,与他们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的传统民族性格和心理特征有关。主要是因为两个因素:第一,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可以宣泄痛苦的情感。大团圆是文人进行情感宣泄,达到自我调节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虽然,这实际上是一种虚幻的团圆,于现实并没有多大的实质性改变,但在心理上,可以减轻痛苦,达到心理平衡。用大团圆结局宣泄痛苦的否定性情感,是古人解除痛苦,变否定性情感为肯定性情感的积极方法之一。

第二,古人从大团圆的胜利中产生认同的心理机制。分享了别人的胜利和幸福,便会暂时忘记自己的苦难,冲淡了心中的痛苦,找到了精神的避风港。认同心理机制,虽属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但是能在心灵上得到慰藉和安宁。第三,从文化特质的角度来看“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与对立的消解,于有限中呈现无限,无限而又回归有限,追求至真至普至美的圆融。”可以说,“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是大团圆现象深层次的文化根源,也深深地影响这一文化现象的生长与传承。

《西厢记》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应得益于王实甫在戏曲中注入了传统文化,让观众在看戏时产生共鸣,享受着戏曲带给他们的满足感。

很多人一提到传统文化,脑子里浮现出的便是“封建”、“落后”等消极的字眼,甚至历史高考标答中也写着:“振兴中国必须引进西方先进文化,否定封建传统思想。”封建本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今日演变为对清朝前存在过多的各种事物否定的称法。如封建迷信,封建制度等等。

我个人觉得传统文化依然延续至今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当代中国人。比如:“门当户对”婚姻观和从前相比,这个观念确实淡化了很多,但依然还是父母替子女择偶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可能生活在同一阶层里的两个人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生活方式习惯等。恋爱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婚姻倒更像一种社会行为。还有古代科举选官制。我个人觉得是隋炀帝制定的一项非常了不起的社会制度。虽然到了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等禁锢了学者思想,但总体上来说还是给寒门学子开辟了一条相对公平的,通往上层阶级的道路,与从前依靠“举孝廉”、“世族门阀”选官相比。而现代呢,也是通过“高考”这一方式,让许许多多寒门子弟改变了命运,通过自身的高水平考上的顶尖大学,接受精英教育,谋求一份体面的职业,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提升家庭的社会地位。

『陆』 如何看待西厢记的结局

在分析《西厢记》的大团圆结局之前,让我们先纵观一下中国古代戏剧结局的总体趋势,曾有人用这样三句话来概括我国许多古典爱情作品:“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金榜题名大团圆。”在我看来这样的概括再贴切不过了。一部爱情剧,无非就是类似于这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结局,一般来讲,中国自古至今,从古代的戏剧,到现今的爱情偶像剧,都无法摆脱这种传统模式。《西厢记》更是把这种传统模式的大团圆结局体现的淋淋尽至,也许对于后世来说,那样的大结局俗不可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西厢记》完整的舞台艺术表现力,已达到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而且毫无疑问它“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更成为元代剧坛的一树奇葩。

言归正传,《西厢记》所描述的故事,莺莺和张生于佛寺美丽邂逅—两个人的爱情受到万般阻拦—为考取功名而忍痛分离
—郑恒骗婚抢娶莺莺—张生金榜题名而归—两人终成眷属,这一系列的剧情被巧妙的衔接在一起,丝毫没有破绽。可是我却有个疑问,为什么张生不偏不倚的在莺莺结婚之前赶回来,这样的故事情节,让我觉得有些过分巧合,而失去了其原来的真实性,对于此,让我不得不认为,为了迎合读者和观众的口味,许多戏剧文学,乃至如今的影视小说,都在这“大团圆”上徘徊,而没什么实质性突破!所以,类似于《西厢记》的大团圆风格,值得保留,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的文学创作依然把这种事作为“榜样”,也就是说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部作品,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细节的安排还是独具魅力的,我觉得《西厢记》引领了中国大团圆戏剧的潮流,这对中国文学来说,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明初贾仲明提出的“《西厢记》天下夺魁”,一锤定音,充分肯定了《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柒』 京剧的观后感范文5篇

《西厢记》 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及观众的喜爱。下面是的我为你们整理的 文章 ,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京剧的 观后感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今保定定兴县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作品里描写的崔莺莺和张生的 爱情 故事 。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灿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土,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不已。正是由于这部作品的出现,作者王实甫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这位来自社会平民阶层的人士与当时另一位戏曲大师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灿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明朝初年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本文拟就《西厢记》里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语言艺术,试为论述二三,管窥之见,浅陋在所难免。

京剧的观后感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织女红,诗词书算,无 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鬟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小姐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与小姐相见,便__而入,莺莺见他__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警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小姐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小姐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京剧的观后感

《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 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据说唐朝晚期,大诗人元稹,出生在河内县清化镇的赵后村,赵后村的邻村是崔庄村,崔庄里有一女崔小迎,两人从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元稹八岁时父亲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当亲人看待。小迎十岁那年,父亲去烟粉作坊做工,举家搬迁。于是便跟随小迎的父亲一起前往。两人经常在斑竹林里逗耍,过家家,拜天地,称公道婆,并在沁园内结识了很多文人过客,如著名的文学家令狐楚,韩愈,白居易,李绛等。受其熏陶,学习诗文,15岁就以明两经擢第。小迎也长得如出水芙蓉,美丽超群,两人私定终生。

元贞十七年春,元稹赴考从政,后深受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赏识,权势之下与韦夏卿之女韦丛婚配。从此一生再也未见小迎一面,其妻早逝后,曾多次回家寻找,却杳无音讯。小迎的聪慧美丽,清纯质朴的音容笑貌,缠绕了他一生的梦魂,于是写《会真记》以表衷情,文中将自己化做张生,把小迎化为莺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元稹把对小迎的感情升华到了最高点。

《会真记》传到了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将故事改编成剧本《西厢记》,张生与莺莺的爱情一直传唱至今,为了纪念元稹与小迎的爱情故事,当地人以青梅竹马之意,将这片斑竹林叫做竹马林,同时也给“西厢记”保留了一块故事的原形地。

京剧的观后感

京戏《龙凤呈祥》观后感

京戏的起源是徽剧与昆剧的结合,再加以民间艺人的自我改编,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剧种。唱腔或优美,或粗犷,或沉稳,曲风多变。是中国 传统 文化 中的精髓,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世界精神文化遗产之一。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京剧名剧,是根据《三国演义》中刘备过江迎娶孙权之妹-孙尚香的故事而改编的,后成为马派的看家戏。刘备借荆州后迟迟不还,鲁肃多次讨要不果.恰刘备甘夫人亡故,周瑜定下美人计,假意将孙权妹孙尚香许配与刘备,骗刘备来东吴招亲,届时再以刘备换回荆州.孔明识破此计,并将计就计,用周瑜的岳父乔国老(就是江东美人大乔,小乔的父亲)说于孙权之母吴太后,吴在甘露寺相过刘备,十分满意,真把刘备招为女婿.刘备到东吴后沉迷于温柔乡,不愿回转,赵云用诸葛亮之计骗刘备带孙尚香一同回荆州,周瑜派兵追赶,被孙尚香一一斥退.张飞赶来接应,打败周瑜,刘备安全返回荆州.--------------东吴用周瑜之美人计,不但没有换回荆州,反而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京剧《龙凤呈祥》中诸葛亮授予赵云解救主公的三条锦囊妙计第一条就是要赵云和刘备去拜见乔国老。云曰:“军师吩咐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今已到此,当先开第一条锦囊来看。”除了吩咐随军的五百军士去城中购买猪羊果品,传播消息,另一去处就是先去 拜访 乔国老。乔国老名乔玄,乃二乔之父。在京剧《甘露寺》中基本是按《三国演义》的路子改编的,在智破美人计中,乔国老可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因为刘备去东吴相亲,年龄是最大的障碍,48岁的刘备要与十八岁的孙尚香结婚,首先要在外表上征服吴国太。国太对乔玄曰:“我不认识刘皇叔,明日约在甘露寺相见。如不中我意,任你们行事;若中我的意,自把女儿嫁他”。所以在京剧《甘露寺》中就有乔玄赠于刘备染须膏这一细节,尤其是“甘露寺”中乔国老介绍刘备的那段 “西皮流水”:“刘备是靖王的后,汉帝玄孙一脉留”到“这一班武将哪国有,还有诸葛用计谋。你杀刘备不要紧,他弟兄闻知怎肯罢休,若是兴兵来争斗,曹操坐把鱼利收,我扭转回身奏太后,将计就计结鸾俦”更是脍炙人口。

我更喜欢甘露寺这段,其原因是因为“西皮流水”,听来韵律和就走都很好,更符合我这个不懂京剧的人。实际上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另外,“京剧”也是一个网络用词,意思同“惊惧”。

这段只是京剧《龙凤呈祥》中的一折,为马派的经典剧目之一。本出戏的高潮部分在于乔玄的大段唱功,已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的演出堪称经典,至今尚无人超越。

这一折我听的不光是马连良,也听了于魁智、言兴朋、赵建忠、关证明等名家的这段。也是各有千秋,一人一个唱法,没有可比性。比如言兴朋的这段,把个别词完善也好修改也好多少和以前版本不同,而且有些字的发音更像现代词。加上自身的嗓音“清秀”,味道确实不一样。再比如赵建忠,他的声音高亢、通透。有些唱段稍微段开,多了一些旋律的展示。于魁智的听起来更像马连良,行云流水般的唱法。关证明上来一句“劝千岁少字休出口”用掉了27秒,给我的感觉好像“歌剧”的感觉,

加之这段阴阳顿挫,低音到高音错落,段落与段落断的节奏,也很耐人寻味。

京剧《沙家浜》观后感

《沙家浜》这部现代京剧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某部和敌人迂回作战,一度撤离常熟一带,留下18个伤病员,和当地群众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结下了鱼水之情的故事。当时日寇疯狂扫荡根据地,反动武装忠义救国军的头子胡传魁、刁德一秉承日寇大佐黑田旨意,千方百计企图搜捕新四军伤病员。但沙家浜的抗日军民团结一心,群众巧妙地掩护了救助了伤病员。之后,郭建光率领痊愈归队的战士们,配合大部队的行动,组成突击排直插沙家浜,活捉了日寇黑田和汉奸胡传魁、刁德一。沙家浜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我认为全剧有两个主线,也是矛盾突出和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地方,一个是被困在苇荡中的18个伤病员如何和外界通消息及脱险。具有代表性的唱段是阿庆嫂唱的“要沉着,莫慌张,风声鹤唳,引诱敌人来打枪”和“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还有郭建光唱的“阿庆嫂她怎么不来探望”。等到第二个主线出现时,也就是如何和汉奸作斗争,如何解放沙家浜,刚开始只用了刁德一的一句台词“伤病员安全转移!”一荒而带过前面的情节,马上转入后面的主要矛盾:审问沙奶奶。代表性唱段是“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和后面的郭键光的“飞兵奇袭沙家浜”。

《沙家浜》的唱词,千锤百炼,字斟句酌,曲尽人情,提高了京剧唱词的文学品位,也体现了本色美的艺术魅力。在第四场《智斗》中阿庆嫂与刁德一之间经典的对话。

刁德一: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妙语联珠,亦庄亦谐;不卑不亢,不阴不阳。一个是旁敲侧击,一个是沉着应对;一个是稀里糊涂,一个是察言观色。阿庆嫂与刁德一那一句句合辙押韵的台词显露着刁德一的阴险与阿庆嫂的机智,句句滴水不漏,让人心弦紧扣,再配上激越的西皮唱腔,真正显示出京剧的醉人魅力!你看那阿庆嫂在春来茶社提壶续水,面不改色,镇静自如,敬佩之情从我心底油然而起。看来在危难来临的关键时刻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是顺利脱险的关键。阿庆嫂这个形象精明干练、态度稳重,演员身姿优美、音色嘹亮、字正腔圆,表演得惟妙惟肖,是一个很成功的人物形象。汪曾祺先生凭着丰富的阅历、练达的观察,将剧中人物的思想状态刻划得入木三分,丝丝入微。常常通过简明易懂的语句,画龙点睛,出色地勾画出剧中人物之间微妙的内在情绪与复杂的思想感情。这种带有泥土味的“大众文化”的本色唱词,生动自然,形象鲜明,观众听了,完全能心领神会,感到无限的亲切。这是京剧《沙家浜》的成功之处,也充分展示了朴实无华的本色美唱词的艺术魅力!



京剧的观后感 范文 5篇相关文章:

★ 京剧的观后感范文5篇

★ 京剧鉴赏的心得体会范文

★ 京剧鉴赏心得体会700字范文

★ 小学京剧的作文700字

★ 京剧电影《霸王别姬》观后感范文

★ 京剧三娘教子观后感范文

★ 《霸王别姬》观后感范文5篇

★ 西游降魔篇观后感范文5篇

★ 以走进国粹京剧为话题优秀范文

★ 戏曲霸王别姬心得体会5篇合集600字

『捌』 分析西厢记的思想意义

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玖』 《西厢记》读书笔记

《西厢记》王实甫

戏曲角色名称

末本:全剧以男主角主唱的剧本

正末:男主角

正旦:女主角

俫:仆伇

外:男女主角以外的角色

净:花脸,性格刚烈,粗鲁或奸险

第一本(第一幕)

楔子

剧情发生的环境:崔莺莺随母亲和弟弟送父亲崔相国的棺木回老家,途中受阻,借宿在普救寺内,等待莺莺未婚夫前来会和走。

老夫人和莺莺各吟唱一首,各自伤愁的内容:老夫人感伤夫亡,家世衰落,门庭凄凉,又有相国门第的自豪感;莺莺感伤自己对爱情的惆怅,对青春将逝的惋惜。

锲子为全剧设的伏笔:老夫人令红娘趁殿上无人,陪莺莺散心,既有对莺莺的爱,又有对莺莺的严。老夫人所吟表明其十分看中门弟声望和女儿婚事,预示将来会全力维护家庭声望和利益。莺莺所吟表示莺莺对爱情的向往和对门第约束的不满。佛堂散心为莺莺和张生的相遇提供时机。

第一折

内容:张生出场,先介绍了张生的基本情况,父母早亡家室衰落的白衣秀士,怀志上京赴考的穷愁书生,虽有满腹文章,却难遂大志,对科举制更是不满。此处张生先唱了两支风景曲,引导张生去寺庙,走着走着与正在佛堂散心的莺莺相遇,一见倾心。此处从外貌服饰声音眼神等处刻画了莺莺的绝世之美,而莺莺虽然有红娘陪同但也突破了礼教的约束,她以诗句展示了自己的才情,又笑又摘花落落大方的任张生欣赏,红娘催促说:“隔壁有人,咱们回去吧。”莺莺却也走也回顾,给张生极大的鼓励。

引用典故:萤窗雪案    刮垢磨光  棘围守暖  铁观磨穿

第二折

内容:这一折一共写了二十支曲词,写张生向长老借住西厢房,以便在见到莺莺。在继佛堂相遇之后,这一节又写了他们隔着墙对话。同时,又塑造了红娘这一角色的可爱的形象。

心里活动:把张生的痴情聪慧憨厚的性格充分体现出来,平日见到美女总是又羞又慌,而今日见了莺莺是情不自禁。而莺莺的有情更增添了张生追求的热情,使张生千方百计的想办法接近莺莺,但却不曾告诉莺莺自己的先父是礼部尚书,表明他不愿意以此博得好感。

暗藏伏笔:这一折没有老夫人出场,但从法师和红娘的介绍中却有强烈的存在感,表明老夫人是张生追求英音的最大障碍。

第三折

这一折一共十五支曲子,主要写了张生和莺莺第一次对话,重在细节描写

一,张生得知莺莺会在每晚上出来,便去等待,“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描写了当时等待时周围的景色,“侧着耳朵听,蹑着脚步行,踮着脚点儿仔细看”具体描写了张生在等待时的动作细节描写。

二,莺莺出现之后,“夜深想香霭散空庭,帘幕东风静,拜罢也斜将曲栏凭,长吁了两三声”,准确地刻画了莺莺在月光底下的惆怅。

三,张生吟一曲,内容清新,引起莺莺的注意,红娘点名这人是张生张公子,莺莺接着也吟一首曲,显示莺莺的才华,两人心灵相通,惺惺相惜。莺莺忍不住提起脚步想去张生那里,红娘及时拦住怕夫人知道,红娘提醒莺莺离开,莺莺只得缓缓离开。

四,“扑剌剌宿鸟飞腾,颤巍巍花梢弄影,乱纷纷落红满径;碧澄澄苍苔露冷,明皎皎花筛月影;”准确的从环境描写了张生在莺莺离开之后的心情之孤寂。“灯儿又不明,梦儿又不成;怨不能,恨不成,坐不安,睡不宁”接着又说出张生的因思不眠。

第四折

此折共十二支曲词,写了老夫人带莺莺去佛堂为老相国做到场,张生也去祭父母,在道场相会的情景

1,张生先到道场,“法鼓金铎,二月春雷响殿角”粗略而准确的描写了道场的庄严,又写了等待莺莺来白的着急心里

2,更细致的描写了盈盈的绝世美貌,因为张生头两次见盈盈,第一次是偶然瞥见的看的不真切;第二次是月下墙角偷看,看的不清楚;二而第三次是在大白天而且面对面正大光明的看。“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妖娆,满面儿以扑堆著俏;苗条,一团儿真是娇”“哭声儿似莺啭乔林,泪珠儿似露滴花梢”就是对盈盈外貌的细致描写

3,从侧面刻画了更加深刻莺莺的绝世外貌,张生见了魂不守舍,就连“六根清静”的方丈等佛门弟子,见了也是颠狂倾倒,“著小生迷留没乱,心痒难挠”“烛影风摇,香霭云飘,贪看莺莺,烛灭香消”

4,张生和盈盈道场再次相见,你对我有情,我着你有意,两人的心更加接近

第二本

第一折

本折十三支曲词,讲了两件事情。一件是莺莺和张生道场相见后,莺莺对张生的思念。另一件是莺莺遭叛将孙飞虎胁迫欲强娶,莺莺由哭泣到想出三个办法,认嫁、自尽、嫁与退敌者。

莺莺对父母包办的婚姻不满,对张生难以克制,被母亲所管制无法见他,希望有人可以为之牵线,恰当的表达了爱情的炙热和环境的恼恨。

1,莺莺的思愁“恹恹痩损,早是伤神,那值残春。罗衣宽褪,能消几度黄昏?”“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惜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2,莺莺的无助“将袖梢儿揾不住啼痕”“耳边厢金鼓连天震,征云冉冉,土雨纷纷”

第二折

这一折一共11支曲词,主要讲的是惠明法师。起因是老夫人同意莺莺的办法,谁能退敌就嫁给谁妻,张生说自己有一个计谋,先用缓兵之计说老夫人假意答应莺莺嫁但得三日后稳住孙飞虎,为其谋得时间。然后休书一封,给自己的结拜白马将军,再用激将法派惠明去送信,让其来解救。

1,慧明法师的性情,“不念,不礼,颩了,袒下”几个动词描写了惠明的不守佛门清规。他还热情豪爽,嫉恶如仇

2,好一串动词描写了惠民的武艺高强,勇闯千军

3,此折虽然没有刻画张生,但是整个计谋的运畴帷幄,反映了张生的智慧

楔子

此楔为过渡戏,只有两首曲词,简单的交代了惠明把信交给将军,严明叛军强抢故相国之女,将军派五千人救之。正文详细交代了将军的身份和张生的关系,张生写的信的内容,将军亲到寺庙见了张生,了解到张生和莺莺的婚约的事情。

第三折

此折工共十六支曲词,主要讲了红娘应老夫人之命去请张生所发生的事情。

红娘因为张生搬来救兵而对他的态度发生巨变,由以前的善意嘲讽到现在的各种赞美和感恩,反射出红娘即热情又泼辣,即淳朴又风趣的性格。

1,此折一开始就说了老夫人设了宴让红娘去请张生,张生为此宴充分准备“皂角也使过两个,水也换了两桶”,心急等待,表明极其喜爱莺莺的心里

2,张生对红娘极为客气讨好,问了关于宴请的情况,两人都觉得应该是为了商量张生和莺莺的婚事。张生言聘礼微薄,红娘人为退兵之功足以,况且张生有才又俊秀。红娘劝张生安心,又引导张生设想未来的美好生活。

3,好词佳句:

绣帘风细,绿窗人静。

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台白露泠泠。

落红满地胭脂冷。

第四折

此折一共十六支曲子,写了张生、莺莺、红娘满怀喜悦和欣慰,前来赴宴,以为好事在即,没想到发生巨变,老夫人命莺莺拜张生为哥哥并诚意重谢,但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要赖掉之前的约定。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张生莺莺五雷轰顶,措不及防。待莺莺清醒之后,痛苦愤怒,对母亲怨恨。张生拒绝了老妇人的重筹,但非常沮丧,伤心。

1,本折没有直接写出老妇人赖婚的情节,比,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新建的老妇人见到张生真诚致谢其救了一家人的性命,现场和乐融融,这种欢乐的气氛为随后老夫人来赖婚的悲慨场面做了铺垫和反衬。

2,好词好句

排著酒果、列著笙歌。

篆烟微,花香细,散满东风帘幔。

星眼朦胧,檀口嗟咨,攧窨不过。

眼倦开软瘫做一垛,手难抬称不起肩窝。

玉容寂寞梨花朵,胭脂浅淡樱桃颗。

昏邓邓黑海来深,白茫茫陆地来厚,碧悠悠青山来阔。

第五折

本折共十五支曲词,写了这月夜下张生弹琴对莺莺诉衷肠,并试探莺莺,莺莺听后凄然万分,为张生的深情而感动,也隔着墙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这个月下弹琴,是红娘的主意,他看得出莺莺的幽怨,抓住了时机,并以咳嗽声提醒张生开始弹琴;张生和莺莺之间的深情也进入了新的里阶段,有相互爱慕到实质性的接触。三个年轻人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是施之于行动。

此折的写作手法是借景抒情

好词好句

云敛晴空,冰轮乍涌;风扫残红,香阶乱拥;离恨千端,闲愁万种,

人间看波,玉容深锁绣帏中,怕有人般弄。

步摇得宝髻玲珑,裙拖得环佩玎终。

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第三本

锲子

本锲子很简单,只是莺莺得知张生病了,求红娘去探望,并一再提醒让红娘注意留意张生说些什么。

第一折

这一折一共十三支曲子,名为“前候”系第一次问候看望 。谢红娘奉莺莺之命来探望张生的病。红娘看见张生为相思所苦,深表同情,为张生传消息给莺莺。

人物分析红娘:

1,明辨是非,充满正义感。对张生请兵解围的大恩大德非常感激,对夫人赖婚进行谴责,对张生害相思病的痛苦表示同情

2,乐观开朗,幽默善虐,天真活泼。一边对张生的痛苦我深表同情,但另一方面也善意地嘲笑了他们身上的属于封建社会的教养和贵族习性。

3,机敏灵慧,知人之明。对传消息的后果和莺莺反应有先见之明。她传递消息的时候,先察言观色,再见机行事。

4,心直口快,泼辣爽利,豪侠磊落,知难而进,苦己利人,高尚淳朴。她愿意为张生和莺莺之间传递消息,承担风险,积极奔走,从而促进莺莺和张生的婚恋美事。

第二折

这一折一共十九支曲词,红娘带着张生的信件交给莺莺,莺莺假意怒斥红娘这为非礼之事,随后莺莺又写一曲词,说是教训张生,下次不要如此,又命红娘给送去,而事实上是约张生半夜相会。

红娘作为相府千金,她意识到,违背礼法超越规则跟异性青年私通情愫是非常危险的,害怕这种行为红娘说出去,同时又感觉到当着红娘的面看这种信是有失体面的,所以她假意发怒保持小姐的风范。莺莺上煞有其事一本正经地给张生复信,告诫红娘拿去转告张生下次再不可无礼。莺莺的假意瞒过了红娘,骗过了张生,直到张生打开信件,才恍然大悟原来训斥的信是暗约幽会的情诗,体现了莺莺即热情又冷静,即深情敏慧又持重腼腆,急切而又忐忑,狡猾多端而又别扭尴尬的心里

好词好句

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

晚妆残,乌云亸,轻匀了粉脸,乱挽起云鬟。

梦里成双觉后单。

人前巧语花言,背地里愁眉泪眼。

一缄情泪红犹湿,满纸春愁墨末干。

第三折

这折一共十四支曲词,写了张生应莺莺之约,夜间相会,岂料莺莺突然变卦,反而斥责张生无礼,张生有口难辩。张生在这种情况下郁郁寡欢病情加重。

分析莺莺变卦:

1,莺莺是千金小姐,她喜欢花下吟唱的浪漫高雅的方式来表达爱情,而张生却是跳过墙去,猛然搂住她,让她吃了一惊。张生的轻狂孟浪,粗俗无礼,挫伤了莺莺的自尊心和体面,令莺莺恼怒

2,为了追求幸福的婚姻,她已经对礼教和夫人的严训做出了勇敢的斗争。她主动约会张生,但她自幼所受到的封建教养所受的礼教约束,使她不能不有所顾忌,对夫人派来的红娘,不能不做防范

3,夫人的威严像个阴影笼罩着她,造成了她沉重的压力,她的内心恐惧万分

好词好句:

花阴重叠香风细,庭院深沉发的淡月明。

晚风寒峭透窗纱。

不近喧哗,嫩绿池塘藏睡鸭;自然幽雅,淡黄杨柳带栖鸦。

第四折

此折有十三支曲词,写了张生上次赴约,因受气病情加重,莺莺得知后心中很不安,又派红娘去探望,红娘很不情愿,但还是去了。莺莺让红娘送去一张药方,此药方暗藏玄机,以为再次相邀幽会,并提醒张生不要说出去,怕母亲知道,怕红娘嘴快。

莺莺反复无常的分析

莺莺和夫人都有反悔的情况,可两者本质不同,夫人的反悔是出于机诈,是为了维护门第婚姻和相国的荣誉,是从内心深处的反悔;而莺莺的反悔是为了掩饰自己有恋爱的违礼行为

,这说明了一个贵族小姐在突破封建礼教束缚过程中的艰难历程。

好词好句

美甘甘,香喷喷,凉渗渗,娇滴滴。

异乡易得离愁病,妙药难医断肠人。

恨已深,病已沉。

桂花摇影夜深沉。

你有心,他有心,昨日秋千院宇夜深沉;花有阴,月有阴,春宵一刻抵千金。

眉弯远山不翠,眼横秋水无光,体老凝酥,腰如弱柳,俊的是庞儿俏的是心,体态温柔性格沉。

第四本

锲子

此锲子只是写了莺莺和红娘的一段对话,红娘暗示莺莺赶快去赴约,而莺莺却说自己要睡觉,其实她并不是真的要睡觉,她只是假说而已。红娘抢白了几句,莺莺趁机决定去幽会。

第一折

此折共十六支曲子,谢了在红娘的热心撮合下,张生和莺莺私下结合,如愿以偿。张生和莺莺以实际行动勇敢地背叛了封建礼教和门阀的婚姻制度。

前七首曲子写了张生在莺莺来之前久盼的心情,张生为了这一段情,经历了夫人反悔,莺莺反复,却依然义无反顾,作者用一系列动词“伫立,意悬悬,急攘攘,倚门,倚窗,手托腮,数脚步”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张生等待的急躁心情。

张生和莺莺结合时,莺莺的神态是半推半就又娇又羞,莺莺好不容易突破礼数,立刻又担心张生停妻再娶,表现莺莺对当时的一夫多妻制以及文人富贵了易换妻而担忧,又表达了他对爱情的执着和坚贞。

好词好句

伫立闲阶,夜深香霭,横金界。

彩云何在?月明如水浸楼台。

风弄竹声,则道似金佩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

望得人眼欲穿,想得人心越窄,多管是冤家不自在。

人间良夜静复静,天上美人来不来。

第二折

此折有十四支曲词,写了老夫人知道张生和莺莺夜夜相会,勃然大怒,拷问红娘。红娘承认张生和莺莺已成合,然后机智应对,晓以利害,迫使夫人许婚。但夫人又以崔家不要白衣女婿为由,逼张生上京赴考。

此折分了三部分,拷问红娘前的情况,红娘在拷问时的辩驳及拷问红娘后夫人叫来张生和莺莺应其婚事但张生得先赴考。

红娘形象鲜明,面对极其威严的夫人,没有惊慌失措反而有理有据地牵引夫人朝她的方向走,表现了红娘泼辣诙谐机智的个性。

第三折

此折有十九支曲词,写了张生被老夫人逼迫赴京赶考,十里长亭,老夫人,莺莺,红娘,法本长老为之设宴饯行。莺莺叮嘱张生不要忘了夫妻情分,不管能不能当官都及早回来。

内容结构分为三部分:去长亭的途中,长亭上送别的宴席,及话别。这三部分都集中刻画莺莺送别时的心绪。三个小段围绕着一个中心。

写作手法:

1,以景物衬托人物的心情,碧云、黄花、西风、归雁、霜叶,构成令人黯淡的暮秋景色,烘托了主人公的离愁心绪。

2,通过细节和情态的描写,揭示了人物心理。两人的目光相遇,生动细致地表现了人物心情。

3,人物触景生情,直抒胸臆,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好词好句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只听到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第四折

这一折有十七支曲词,主要写张生在赴京途中,夜宿草桥店,梦见莺莺追来相聚同行,醒来怅然。

这一折又是分了三部分,旅途中所想,梦境和梦醒后的惆怅。这一折是上一折的继续,把莺莺和张生的分离情绪渲染的浓厚深长。

张生在长亭送别面对夫人和莺莺的时候还比较自信乐观,“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而分别后“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表现出张生在人前要面子,掩饰内心。

好词好句

马迟人意懒,风急雁行斜。

秋蛩鸣四野。

清霜净碧波,白露下黄叶。

下下高高,道路曲折;四野风来,左右乱踅。

暮雨催寒蛩,晓风吹残月。

废寝忘餐,香消玉减,花开花谢。

一天露气,满地霜华,晓星初上,残月犹明。

绿依依墙高柳半遮,静悄悄门掩清秋夜,疏剌剌林梢落叶风,旨惨惨云际穿窗月。

第五本

锲子

简单的交代了一下张生夺取状元,派随仆送信给莺莺,言其思念。

文中只提了一句张生夺取状元,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描写张生夺取状元后的兴奋,反而着重写了张生如何思念莺莺,表明了张生不重名利重爱情的品质。

好词好句

相见时红雨纷纷点绿苔,别离后黄叶萧萧凝暮霭。

第一折

本折共十二支曲词,写莺莺思愁无限,张生的仆人送信而到,得知张生高中状元,并思念自己,百感交集,立即复函,并附带六种表达自己心意得物件--汗衫、裹肚、袜儿、瑶琴、玉簪、斑管。并已和红娘对话的形式说明物件的意义。

本折又分了三个部分,以莺莺为主场,写莺莺收到信件之前的愁思、收到信件的感慨和寄书赠物。

好词好句

妆镜懒抬,腰肢瘦损,茜裙宽褪。

苍烟迷树,衰草连天,野渡横舟。

裙染榴花,睡损胭脂;纽结丁香,掩过芙蓉扣;线脱珍珠,泪湿香罗袖;杨柳眉颦,人比黄花瘦。

昨夜灯花报,今朝喜鹊噪。

新痕把旧痕湮透,正是一重愁翻做两重愁。

万古情缘一样愁。

涕泪交流,怨慕难收。

第二折

此折有十九支曲词,写张生奉旨入翰林院编修国史,思念莺莺成病,接到莺莺的回书和赠物,不禁心驰神往,张生对莺莺的赠物深深感知着莺莺的意思。早上接到莺莺的赠物视若至宝,张生和莺莺都没有把状元看得很重,他们只是深切的期盼着团聚。

其实这一折和上一折虽然是两篇,但其从内容而言是重复的,可作者却以不同的形式架构,言语也别具情趣。六种物件张生的解释和莺莺意思相同,但更为引申。

好词好句

玉簪:纤长如竹笋,细白似葱枝,温润有清香,莹洁无瑕疵。

调养圣贤心,洗荡巢由耳。

斑管:霜枝曾栖凤凰,泪点渍胭脂。

手中一叶绵,灯下几回丝,表出腹中愁,果称心间事。

风淅淅,雨丝丝。

天高地厚情,海枯石烂时。

烛灰眼下才无泪,蚕老心中罢却丝。

第三折

这一折共有十二支曲词,讲了莺莺原来的未婚夫郑恒来到普救寺,想挽回与莺莺的婚事,谎称张生中状元后,已在京城另结婚姻,老夫人中计,又将莺莺许配给郑恒,择日完婚。

郑恒来到后,先见了红娘,想红娘嘴里探知消息,并试探莺莺的态度,结果红娘不看好郑恒,而且红娘的态度非常强硬,并舌战郑恒,勇敢出击,无情嘲讽,刻画了一个正直热枕、富有道义感、明辨是非、嫉恶如仇的红娘,

此书红娘舌辨了两个人物,先是夫人后是郑恒,但却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舌辨形式。

郑恒见无法说通红娘,改变策略去见夫人,夫人原本就对他有愧,他假意说自己在京城见到了张生,谎称京城大官的小姐绣球招亲,投中了张生,张生由拒到应,情景合理,夫人中计,达到娶莺莺的目的。作者完整地刻画了一个贪鄙狡诈、粗俗蛮横的郑恒。

好词好句

乾坤,清者为乾,浊者为坤,人在中间相混

萤火焉能比月轮?

横死眼不识好人,招祸口不知分寸。

金屋银屏、锦衾绣裀、梳云掠月、惜玉怜香、殢雨尤云

第四折

此折为本书结尾,共二十一支曲词,讲了张生被认命为河中府尹,衣锦而归,到普救寺见莺莺,夫人明讽暗刺,张生问其原因,得知郑恒的谎言,并向夫人解释。张生又见了莺莺,向莺莺解释,莺莺属意让当日解救她们的将军再解此事。郑恒的谎言被揭穿,羞愧的撞树自尽而亡,张生和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夫人中计,一方面是郑恒的欺骗,另一方面也是夫人本身也有意,因为郑恒是老相国当年定下的亲事,至此就算张生高中,夫人依然嫌弃张生出生的门第不高,庆幸终于有理由拆散张生和莺莺,不辜负老相国的遗愿。刻画出夫人的老练、深沉、冷峻的性格。

好词好句

不见时准备著千言万语,得相逢都变做短叹长吁。他急攘攘却才来,我羞答答怎生觑。将腹中愁恰待伸诉,及至相逢一句也无。

   

阅读全文

与分析电影西厢记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伦理片法国四级在线电影 浏览:610
爱情电影网现在不能用了吗 浏览:337
暮光之城2电影海报图片 浏览:46
一部电影和进击的巨人一样的 浏览:954
杨诗敏粤语电影 浏览:289
奥斯卡团购电影票 浏览:326
好看电影推荐爱情片国产 浏览:381
台湾电影计程车插曲 浏览:110
宁波万达电影票 浏览:877
师生恋的爱情动漫电影 浏览:184
阿依古丽是哪部电影主角 浏览:887
成龙电影有个小朋友 浏览:935
简短励志的电影台词英文 浏览:241
寻电影版是结局吗 浏览:677
熊出没的儿童电影大全 浏览:527
法国历史的经典电影 浏览:323
电影法国情人无删减在线看 浏览:858
一部电影贩毒的里面开的m5 浏览:286
俄罗斯电影大剧院中文 浏览:281
电影咱们结婚吧小提琴音乐 浏览: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