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八子》观后感1000字
《八子》观后感1000字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八子》观后感10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一部好的战争电影,都有一个博大的情怀做铺垫,因为其关联生死,兹事体大。定于6月21日公映的《八子》,不仅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更有精彩的故事内核和超强感染力,无法割舍的亲情、坚忍笃定的信念,融于残酷的战火之中,营造出一种崇高之美,让英雄主义熏陶不再流于表面,真正做到了激起观众的看片热情。
影片根据真实事迹改编而成。一个母亲将八个儿子送上战场。当红军的八兄弟陆续有六人在战斗中牺牲,只剩下老大杨大牛和老幺满崽。故事所讲述的就是这对兄弟与战友们历经浴血奋战,直至为国捐躯。片子还原历史真实见准度、刻画人物性格带精度、体现战争残酷有力度、昭示精神内涵显高度。如此四度相加,让片子就如一针超大剂量的肾上腺素,给所有观众以感官与心理上的双重震撼。
这是一部真正的中国式战争大片,遵循表现的美学原则,高烈度的`战争场面之下,高密度的战斗情节之中,炮火硝烟下的焦土、废墟、壕沟,犹如一片死亡随机降临的炼狱,血肉模糊的死者与伤员叫人触目惊心。阵地上尸横遍野、战壕里血水倒灌、泥水中人体浸泡,不避讳血腥的大尺度画面,带来身临其境、亲历炮火的既视感。整个故事弥漫着让人喘不过气的紧张。一个排的红军战士以寡敌众,展现出的血性与刚武,充斥着雄性荷尔蒙味道。面对敌军排山带海的疯狂进攻,他们宛如铁流后卫,坚守阵地寸土不让,双方无休止的拉锯战犹如血肉磨盘,刷新人们对国产战争片的观影体验。
同胞兄弟情、战友生死情等丰沛情感,粘合在战斗悲壮这一筋骨之上。无情的战火之下,大牛与满崽的兄弟情贯穿剧情始终。一场人与野猪的惊险搏斗,拉开故事帷幕。死里逃生的满崽找到部队,强烈要求大哥批准他参加红军。大牛虽坚决反对其火线入伍,但无法阻止幼弟成为自己麾下的普通一兵。而从弟弟穿上军装那一刻起,大牛对满崽的态度,就由大哥对小弟的慈爱有加,转变为军官对新兵的严厉训教,兄弟二人因此屡有冲突。满崽的视角构成了酷烈战事的观察。他也因经历一场场惨烈战斗的浴火淬炼,从害怕枪火的菜鸟新兵,进阶为无畏生死的真正战士。刘端端以用心的表演,把满崽塑造的情感饱满,刻画出角色在人性挣扎中逐渐成长为中国式英雄的过程。
西方英雄主义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自我和个人价值。而中国英雄主义更倾向于集体主义,多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来救赎他人。影片较好地塑造了中国式英雄群像。那一排士兵一次次去完成本不属于自己的任务,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的铁流后卫。在转移行军中,捣毁杀伤力巨大的敌军炮营,避免炮火封锁大部队撤退之途,炸掉悬浮于山岭上的桥梁,切断敌军对大部队的追击之路。这种中国式英雄主义呈现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是如此感人肺腑。
出场阵容上,一众演技派的精湛表演,显现红军战士向死而生的勇而无畏。尤其是邵兵塑造的大牛一角,最为有血有肉。作为杨家兄弟的老大,大牛谨记妈妈将诸多兄弟都带回家的嘱托,却只能眼瞧着六个亲兄弟在战斗中纷纷倒下。身为排长,他不能露出个人情绪而动摇军心,只能是每死一个弟弟,便用军刀在手臂上划出一道血痕,来掩饰心中的悲痛。而在战斗情节中,邵兵用或是坚毅、或是刚强、或是生猛的表现,来诠释人物的骁勇善战。带兵作战的严而有方,对待部下的严而有度,管教兄弟的严中有爱,也均邵兵展现的淋漓尽致。
悲壮战争的视觉冲击,兄弟真情的灵魂涤荡,两者交相辉映,使得片子看起够燃够爽够给力。这部商业战争大片,所显露的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会让你明白何为中国式英雄!
❷ 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范文
《血战钢锯岭》讲述他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并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 故事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血战钢锯岭 观后感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范文一
信仰是人精神意义上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我们平衡物欲的工具,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更容易生存下来的信仰。而如果选择偏离主流的信仰,我们为了捍卫信仰所付出的努力就注定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这条路也会坎坷崎岖。
看完HacksawRidge我想起爸妈以前总叮嘱我的一句话:人不能太怪。虽然多年来一直被这么警告着,我还是选择做了一个怪人:内心深处,比起来自社会的评判标准,我更相信通过自我审视得出来的一套理论。我想,如果不是冒着枪林弹雨救了几十条人命,成为人人景仰的英雄,DesmondDoss在他人的眼里也一样只是个普通的怪人:身为一个军人宁愿蹲监狱也不肯拿枪。不了解他的人只会简单地把这个信仰误解为懦夫行为。
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们不同的信仰,各种各样的信仰又让我们成为了不同的人。Desmond小时候打架用砖头砸晕自己兄弟后仿佛接受神谕一般正好看到了墙上的十诫之一:不可杀人。长大后他对醉酒施暴的父亲举枪,虽未按下扳机,但也感受到自己戾气的可怕。这些经历让他坚定了从此绝不碰枪的信仰。经历的不同多少让我们成为彼此眼中的怪人。
Desmond严格执行自己不杀人的原则,到底要的是什么,也许他自己也无法说出个究竟。是反对暴力吗?不尽然。你也许会注意到:其实Desmond并不反对战争,并不反对他人杀人。他上战场做医疗兵虽是救人性命,但实质上也是为杀人的人服务。有段情节更能说明这点,在救援负伤的中士时,Desmond用一块布拖着中士,一边自己在前飞奔带他撤离战场,一边让他开枪射杀追上来的日本人。这有点“救命我来,杀人你去”的态度。可见他理解战争的意义,并不绝对反对杀戮。他只是自己下不了手,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信仰。
说起来有趣,信仰似乎并不是理性的,有时候也没有逻辑,但正是这种不完全理性让信仰成为了我们自由意志的证明。很多时候我们坚持信仰的理由太脆弱,只是刚好够说服自己一个人而已。所以Desmond并没有成为向世界宣扬非暴力的圣人,也并不去阻止他人杀戮。“不杀”只是他给自己一个人定下的原则而已(同时也是他作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的教条,但并不矛盾)。这些信念让我们成为了和别人不同的人,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随着社会既定程序运行的一个零件。
我们身在社会中,特别是影片中战场这样极端的环境。为了服从秩序,个人的信仰就变得难以捍卫。社会对每个人的行为有预设的期待,军营更是需要绝对服从的地方,过于纵容每个人按照自己的信仰各行其是必然导致社会运行的低效,这个道理谁都懂,不过多讨论。
但我仍相信社会既需要秩序,也需要自由和包容,我们宁愿看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却稍显离经叛道的信仰被温柔以待,而不是每个人都道貌岸然地标榜一致的道德标准。内心深处却各怀鬼胎。我也可以预料到会有一堆热血军事宅会在评论区大喊:打仗就是要冷血,纵容圣母婊大家都玩完。Desmond的不朽 事迹 就是给这些绝对化的论断一个响亮的耳光。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仍然可以通过执行者的诚意和努力被主流社会认可。因为这种个人信仰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为了更多人的福祉以及最终的和平。
因此影片也在时刻地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作为战争片,HacksawRidge所展现的战场上宛如地狱般的残酷气氛和以往战争片所渲染的紧张刺激感是风格迥异的。我相信这种写实的表现手法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战场不是一个为了展现英雄主义而存在的有趣的地方,我们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用战争手段来捍卫和平。正因为善良的人们秉持着这样的信念走上战场,Desmond的不杀信念才能在夹缝中最终生存下来,也让他最终有证明自己的机会。
但是坚持自己的信仰从来都不是那么可以乐观的事。影片在表现个人信仰与集体秩序的矛盾方面还是显得有些理想化。其中两个细节我个人就觉得有点过。一段是全连士兵花十分钟时间等Desmond做完周六祈祷再发动进攻。一段是在战局紧张之际Desmond却坚持让人帮他取回掉落的圣经。这两个情节固然体现了Desmond重新赢得了他人的尊重甚至反过来动摇了集体的价值观,但从实际情况来说,如果真这么做,也许会影响战局或危急他人生命。所以我觉得这两点在战争中并不是可以向个人信仰妥协的部分。而另一点比较可悲的是,前半部分Desmond可以幸免军事法庭的裁决,其实一部分也是靠了老爸老战友的关系。现实比理想还是要残酷太多,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并不会给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太多生存空间。我们应该意识到,比起Desmond。有更多人在维护自己信仰的战斗中最终消亡或者屈服,并没有熬到那个让自己来得及发声的时刻。
因此作为少数闪现了信仰光辉的个例,Desmond的故事更值得为人传颂。这样的壮举需要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对Desmond来说,信仰和纪律的斗争就已经够激烈了,生命只能远远地排在后面。所以当上尉问他你能为这场战争做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我已经准备好了献出生命。上尉告诉他:你的命没法帮我们打赢这场战争。但我想说:他救回来的那些命可以。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范文二
美国片一直擅长聚焦于某个角色去阐释人性的内涵。《血战钢锯岭》虽然也是另类的"英雄主义",却着实振憾到了我。美国很少拍历史战争片,此片应该算是经典。从述事方式和节奏都控制到位,战争场景复原感强烈,拍摄角度鲜少夹入政治观点,中心思想与故事脉络十分清晰。战争场景烘托出的情感是:感动、善良、正义。弱化了对立感,虽然画面十分残酷,给人一种撕裂的疼痛与恐惧,却无法升起仇恨。只有深深的疼惜…
这些都不是我要谈的重点,我想聊聊影片中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
第一个片段,是多斯在打闹中误伤了他哥哥时,父亲与母亲的不同反应。我们能感受到多斯望着墙上图片时深切的悔意,那是他第一次面对生命。试想,如果那个时候他父亲的鞭子真的抽打在他身上。估计我们见不到后来那个拯救生命的英雄了。真正的善能引发善,泄愤的父亲只会收获一个反抗和充满憎恨的孩子。我很敬佩母亲对待这件事的智慧,她能感受到孩子内在的忏悔,并且在那个时候不仅是安慰和抚慰,而是告诉她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在强烈的情绪下,语言便成为强大的武器,可以摧毁一个人。也能强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正面语言,是多么重要的一门功课!
母亲的回复是:他不是憎恨我们,许多时候他是憎恨他自己。八九岁的孩子虽不懂这些话语的内涵意义,却也在他心里种下了一个叫做"理解与善意"的种子。在他后面被战友熟睡时群殴,他的反应上有看到如出一辙的对战友的理解与善意。的.确,没有经历过战争,怎么能理解一个在战争中死亡线上趴出来的人?战火的创伤,比任何生命中的疼痛都更甚。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你不知道未参战前的他有多好。"多斯母亲这一句又隐含了战争的凶残,多斯父亲虽活着回来,却已经让自己的灵魂死在战场。多年来,一直生活在战争的创伤中不能自拔。
第二个镜头,是多斯在法庭上。他看着法官真诚诉说自己的信仰:"现实世界已经支离破碎,我只是想努力拼凑一些自己的完整。难道这也有错吗?"法官闻此言都有些动容,多数来源于家庭的 教育 与母亲的爱。他的支离破碎更多来自家庭的体验,母亲的温暖善良和带着心灵创伤的父亲。一战的疼痛在这个家庭里久久不散,支离破碎。母亲的价值观被嫁接到他身上。
第三个境头,他在战火纷飞中。不顾自己生死,透支体力的拯救生命。那一个信念一直在支撑他:求求你,让我再救一个!他把所有的痛苦,都化作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不是对自己,而是对所有人。所以当他对敌方日本人施药时,听到"山上还有个神精病一直在救人,还救了两个日本人下来…"时我禁不住落泪。被这一份对生命的平等与尊重深深憾动…没有分别心,没有评判的爱。同时,升起一种羞耻感,为自己的那些小情小爱,小情绪感到羞愧。我们能为这些事烦恼,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生活得太幸福,才能有时间去折腾。生命那么脆弱与无常,去爱一切生命吧!
美国片对人性的解析真的是深刻露骨,却不显生硬。人不是生而为善或恶,成长中的各种体验造就了一个人的内在世界。而外在世界,则是他原来思维模式的体现。而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去了解自己呢?
专心做一件事情,专心爱一个人,都是一场修行。必须熬住那些寂寞孤独的时光,扛过各种不被理解的折磨与苦难。如同多斯的信仰……专心爱一个人需要做很多事,专心做一件事需要爱许多人。于是,我想花心一点,专心做一件事:智慧地去爱每一个人。我无法确定能否达到终点,却可以让自己一直在路上……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范文三
听闻多方赞誉,看完之后,果然实至名归。若是不写点赞美之词,实在过意不去。
电影开始正式放映前,便已打出字幕提醒观众本片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见此后我立马提醒自己,看完此片后要去了解下真实故事到底怎样,不然又会被误导。毕竟改编之后的故事与真实事件南辕北辙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看此片除了感受梅导打造的视听盛宴之外,我对核心剧情一直存了半分怀疑的心思,尤其是看到戴斯蒙德以一己之力多次往返在战场之中救下了好几十个战友时,那份怀疑达到了顶峰,然而看到影片结尾的事实真相之后,惊得我目瞪口呆。
真实故事居然还比电影来得夸张和戏剧。一直到现在我都无法想象真实战场中的戴斯蒙德是如何在如此危险的战场上救下了那么多生命。谁能想到这个看似羸弱的普通人竟然能造就这种奇迹,说他是英雄也匹配不了他应得的赞誉。
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前半部分非常自然流畅地展现了戴斯蒙德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和爱情,尤其是对两人之间的恋爱经历发展得如此顺利如此美好,格外虐狗。后半部分则展现了戴斯蒙德为坚守自己的信仰而拒绝拿枪,但在战场上冒着炮火和敌人查杀竭尽所能救下了数十条被困战场的生命,赢得了众人极大地尊敬。
影片中导演对战争场面的刻画非常用心。听说为取得更真实效果还专门炸了一个农场作为影片中的战场,并不遗余力地呈现出了战争中残酷乃至恐怖的一面。在刚接近战场时就看到了一拖又一拖车的尸体从前线运出来,血肉模糊,堆积如山,而幸存的士兵一个个目光空洞,面无表情,好似已经把灵魂葬送在了战场,离开的只是一具具躯壳而已。还未真正进入战场,从这番场景中亦可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等正式开战之后,呼啸而过的子弹,血流满地的断臂残肢,炮火洗礼之后尸横遍野的焦土,再配上极为逼真动感的音效,仿佛已把观众置身于真实战场之中。面对漫天的枪林弹雨,怎能不让全身紧绷心惊胆战?人的生命竟如此脆弱,在化为战场的修罗地狱之中不堪一击。梅导把战争的血腥暴力残忍乃至恐怖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粗暴写实,打造出一种极其强烈的感官刺激。看完之后,多半会让观众对战争也生出了几分恐惧之感。
除了对战争场面的再现,导演对剧情节奏和走向的把握也极为老道,一步步地埋下伏笔,与后面环环相扣。影片开头两兄弟爬山的镜头暗示出戴斯蒙德体能并不差,难怪他人虽瘦小,但参军后体能训练成绩反而挺优秀。后来戴斯蒙德和哥哥打架,差点把哥哥误伤致死。
那么这部电影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除了反战,我觉得明显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信仰的坚守,尤其是身处困境之时。
当战争已经来临之时,戴斯蒙德无法在家继续自己的安稳日子,便决意奔赴前线成为一个救人性命的医务兵。然而这份救人的初衷和他不杀戮的信仰一直都在现实中备受考验。
影片中当戴斯蒙德运回一个伤员时,另一个医务兵对戴斯蒙德说你难道不知道伤员要分类,伤太重明显救不活的就不用救了。戴斯蒙德当即说,都没救过怎么知道救不了!(具体台词记不清了)他对每一个生命都是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珍惜,甚至不分敌友。但这份尊重和珍惜正是基于他对信仰始终如一的坚守。戴斯蒙德刚入伍时面对长官的责罚和队友的欺负,明知极有可能进军事监狱也不愿拿枪,即使装装样子也不行。因为他很清楚,事已至此,拿枪和杀人已经没有区别。妥协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他这份始终不为所动的决心着实让人动容,但在上战场之前他在众人眼中也仅此而已。然而,没想到的是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极为惊艳,堪称奇迹。当敌人开始反扑,他依旧不愿离去,冒着炮火穿梭在战场之中尽己所能地救下每一个活着的伤员,不论敌友,即使炮火停歇亦是如此。从白天到黑夜再到白天,坚持不懈,真真彻彻地贯彻了自己救人的初衷,坚守了自己不杀戮的信仰。不仅如此,他在战场上也暂时成为了战友们的信仰所在,因为他用行动表明大家可以依靠他,他不会抛下任何人;和他并肩作战,让人心安;战场上有他这种医务兵,鼓舞人心!
但更加鼓舞人心的是,若是平凡如邻家男孩的戴斯蒙德也能创造就这种奇迹,那何况芸芸众生中的我们呢?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范文四
这就是奇迹!
听闻多方赞誉,看完之后,果然实至名归。若是不写点赞美之词,实在过意不去。
电影开始正式放映前,便已打出字幕提醒观众本片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见此后我立马提醒自己,看完此片后要去了解下真实故事到底怎样,不然又会被误导。毕竟改编之后的故事与真实事件南辕北辙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看此片除了感受梅导打造的视听盛宴之外,我对核心剧情一直存了半分怀疑的心思,尤其是看到戴斯蒙德以一己之力多次往返在战场之中救下了好几十个战友时,那份怀疑达到了顶峰,然而看到影片结尾的事实真相之后,惊得我目瞪口呆。
真实故事居然还比电影来得夸张和戏剧。一直到现在我都无法想象真实战场中的戴斯蒙德是如何在如此危险的战场上救下了那么多生命。谁能想到这个看似羸弱的普通人竟然能造就这种奇迹,说他是英雄也匹配不了他应得的赞誉。
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前半部分非常自然流畅地展现了戴斯蒙德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和爱情,尤其是对两人之间的恋爱经历发展得如此顺利如此美好,格外虐狗。后半部分则展现了戴斯蒙德为坚守自己的信仰而拒绝拿枪,但在战场上冒着炮火和敌人查杀竭尽所能救下了数十条被困战场的生命,赢得了众人极大地尊敬。
影片中导演对战争场面的刻画非常用心。听说为取得更真实效果还专门炸了一个农场作为影片中的战场,并不遗余力地呈现出了战争中残酷乃至恐怖的一面。在刚接近战场时就看到了一拖又一拖车的尸体从前线运出来,血肉模糊,堆积如山,而幸存的士兵一个个目光空洞,面无表情,好似已经把灵魂葬送在了战场,离开的只是一具具躯壳而已。还未真正进入战场,从这番场景中亦可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等正式开战之后,呼啸而过的子弹,血流满地的断臂残肢,炮火洗礼之后尸横遍野的焦土,再配上极为逼真动感的音效,仿佛已把观众置身于真实战场之中。面对漫天的枪林弹雨,怎能不让全身紧绷心惊胆战?人的生命竟如此脆弱,在化为战场的修罗地狱之中不堪一击。梅导把战争的血腥暴力残忍乃至恐怖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粗暴写实,打造出一种极其强烈的感官刺激。看完之后,多半会让观众对战争也生出了几分恐惧之感。
除了对战争场面的再现,导演对剧情节奏和走向的把握也极为老道,一步步地埋下伏笔,与后面环环相扣。影片开头两兄弟爬山的镜头暗示出戴斯蒙德体能并不差,难怪他人虽瘦小,但参军后体能训练成绩反而挺优秀。后来戴斯蒙德和哥哥打架,差点把哥哥误伤致死。又因为阻止父亲时枪走火差点伤人。这些经历都为他对枪敬而远之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那么这部电影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除了反战,我觉得明显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信仰的坚守,尤其是身处困境之时。
当战争已经来临之时,戴斯蒙德无法在家继续自己的安稳日子,便决意奔赴前线成为一个救人性命的医务兵。然而这份救人的初衷和他不杀戮的信仰一直都在现实中备受考验。
影片中当戴斯蒙德运回一个伤员时,另一个医务兵对戴斯蒙德说你难道不知道伤员要分类,伤太重明显救不活的就不用救了。戴斯蒙德当即说,都没救过怎么知道救不了!(具体台词记不清了)他对每一个生命都是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珍惜,甚至不分敌友。但这份尊重和珍惜正是基于他对信仰始终如一的坚守。戴斯蒙德刚入伍时面对长官的责罚和队友的欺负,明知极有可能进军事监狱也不愿拿枪,即使装装样子也不行。因为他很清楚,事已至此,拿枪和杀人已经没有区别。妥协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他这份始终不为所动的决心着实让人动容,但在上战场之前他在众人眼中也仅此而已。然而,没想到的是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极为惊艳,堪称奇迹。当敌人开始反扑,己方部队撤退之后,他依旧不愿离去,冒着炮火穿梭在战场之中尽己所能地救下每一个活着的伤员,不论敌友,即使炮火停歇亦是如此。从白天到黑夜再到白天,坚持不懈,真真彻彻地贯彻了自己救人的初衷,坚守了自己不杀戮的信仰。不仅如此,他在战场上也暂时成为了战友们的信仰所在,因为他用行动表明大家可以依靠他,他不会抛下任何人;和他并肩作战,让人心安;战场上有他这种医务兵,鼓舞人心!
但更加鼓舞人心的是,若是平凡如邻家男孩的戴斯蒙德也能创造就这种奇迹,那何况芸芸众生中的我们呢?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范文五
得知此影片是很偶然间看了预告片,短短的几分钟,瞬间热血沸腾,尤其是在安德鲁·加菲尔德脚踢雷的那一格画面。虽然这部影片是由真实事件改编,但是内心深处对男主人公的传奇经历,还是有那么一丝的质疑。在加上梅尔吉普森,这位我曾经非常喜欢的演员,接下来就要去影院一探究竟。
在故事的开始,平铺直叙。道斯成长在一个普通家庭里,父亲是退伍军人,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教徒,还有一个哥哥。
从家庭开始,父亲的第一印象,就是酗酒,打自己的妻子,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只是皮带而已。父亲的镜头最多的是墓地那俩段。第一次是自己在墓地缅怀自己死去的兄弟,第二次是向自己的儿子诉说战争的无情。墓地里埋葬的是与父亲一起长大的朋友,一起参军然后失去了生命。父亲在得知大儿子要去参军的时候,向他诉说起了其中的一位朋友。眼中流落的是对朋友的缅怀,表情也是非常痛苦。整体对大儿子说的一席话,我认为想表达的只是,军装穿在身上固然很帅,但是战争是无比残酷的,不想儿子将来像死去的朋友那样悲惨收场。而这时是我开始同情这位父亲,雨果·维文把父亲的那种颓废表达的淋漓尽致。而在得知道斯也要参军,与儿子在墓地有一番交谈,也算是父亲初次向儿子袒露心声,在那一幕我觉得这位父亲是那么的无助,同时对他之前的所作所为也消除了芥蒂。而在得知儿子要上军事法庭,面对秘书显得局促不安,在被拒绝一次之后,加上要救儿子的迫切心情,能感受到拿出了一位老兵的尊严。而在法庭上,这位老兵带着昔日的荣誉有点类似恳求的话语,道出了自己为何而战,也赢的了军事法官的尊重。通过整理衣角的这些细节,还有说话的语气。我觉得雨果·维文把这位老兵同时是一位父亲给演活了。
而对于母亲的印象,最多的是母亲对于孩子的'包容,对于丈夫的理解,对于整个家庭的支撑。面对道斯用砖把哥哥的头打伤,她拦住了要揍道斯的丈夫。得知道斯有喜欢的女生,母亲也全力支持。虽然丈夫会对她用暴力,而对道斯也只是说,你不知道你父亲以前又多温柔,是战争改变了他。这位女人用爱去包容她有战后创伤的丈夫。
对于道斯的兄弟,没有太多的镜头,有的也只是小时候他哥哥对父亲流露出的恨意,还有就是在得知大儿子要参军,对大儿子的不舍。
关于道斯的爱情,对于战争主旋律而已应该算是辅线,也有可能是导演不擅长。除了女主角真的很漂亮之外呢, 其它 没有太多的镜头描写。除了一幕,就是女友去监狱看道斯,不小心说出了一句做做样子,拿下枪。说完瞬间就有非常懊恼的表情,能看得出虽然女友很爱道斯,但是某种程度上对于道斯的信仰坚持还是一定的担忧。
关于兵营,这段描写对于道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兵营是道斯对于内心的一段历练和对自己信仰坚持的重新认定。从刚开始与战友非常和谐,在到与史密提的训练竞争,直到拒绝拿枪开始,一切都变了。史密提出言侮辱,战友在夜半三更的时候围殴道斯,在到中士各种刁难,在到队长直至连长对其打压。只想让道斯放弃,退出。其实,理由很简单无论如何战友的后背不可能交给一个不拿枪的家伙来守护。而道斯的心态就从抗争到愤怒在到平静的坚持。最后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作为一名医护兵上了战场。
整部电影,时间最长的就是战场的镜头。冲绳岛战役作为二战最残酷的战役之一,在日美共死伤数十万士兵的情况下,才得以结束。而电影把其中血腥和战争场面拍得很不错,简单粗暴直接。迎合大众,满足了观众对于战争画面的想象,让观众觉得战争的场面应该是这个样子。
对于刚踏上战场的道斯和他的战友来说,第一次冲击就是从前线下来的一车又一车的尸体,还有整车带着毫无生气表情而言的伤兵。当他们即将爬上钢锯岭之前,海军炮轰了一遍,史密提面漏忐忑的说了一句,没人能在这么猛烈的炮火中活下来。而第二次冲击恰恰是在这么猛烈的炮火下,日军还能在阵地中进行强烈的抵抗。而在战场上史密提与道斯也打开了心结,可能面对枪林弹雨能一起面对的也只有身边的战友。然而,在匆匆占领阵地的第二天清晨,就遭到了日军的强烈反扑。道斯,开始在战场上拯救战友。当战友都从钢锯岭撤下,面对史密提的尸体时,道斯迷失了。从电影中不难看出,战争的残酷,能摧毁任何事物,强壮如同“好莱坞”一身完美肌肉线条,到了战场也变成了胆小鬼。没有任何的鄙视,因为任何人都会害怕。胆小鬼的话“好莱坞”最后也不能反过头来去救中士,史密提死在道斯怀里的时候也还说着自己害怕,然而史密提作战是那么的勇猛。
当道斯听到远处传来的一声“medical“,顿时感受到了信念的指引,开启了开挂的传奇经历。一步一步的迈向满是硝烟的战场,一个又一个的拯救着自己的战友,从容冷静的躲开侦查的日军士兵,口中不断的念叨在救一个。是信念支撑他完成之一切。当他救了中士的时候,中士都没想到是救他的是道斯。(当中士对着要过来救自己的好莱坞喊道,别过来孩子,对这个角色就没有那么多恨意了)在把所以的队友救下来的时候,道斯是那么的疲惫。当战友用手拍到道斯的肩膀,观众也不难看出道斯的脆弱。道斯喊了一句别碰我,因为他还不知道他已经脱离危险。而这一幕,与在兵营道斯被围殴的时候何其的相似。无论他完成多么伟大的壮举,同时他也是脆弱的。而此时面对道斯的一张张战友的面孔上只有对道斯的敬重。
第二次冲上钢锯岭,是在整个先头部队对道斯充满信念的情况下进行的,直到最后一次拯救战友用手和脚打飞雷而受伤。道斯被抬下战场,而被抬下钢锯岭的那一刻我看到的他脸上的安详。
观看完整部电影,发现内心的那一丝质疑已经消失殆尽,不会去质疑道斯所做的一切,因为他有足够多的信仰去帮助他完成这件壮举。
其实也不需要对比,一部电影能让观众觉得好看觉得感动,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是好的。在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影片,在兄弟连电视剧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看到一部好看的战争电影,无疑血战钢锯岭是一个好的开始。
另外,我觉得安德鲁·加菲尔德真的很认真的在揣摩这个角色,在片尾有采访故事原型的那段,安德鲁·加菲尔德连主人公的嘴角都模仿的很到位,尤其在笑的时候,有种乡村的感觉。
最后,希望梅尔吉普森能拍出更多好看的电影。
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范文相关 文章 :
1.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5篇
2. 观《血战钢锯岭》有感范文5篇
3. 《血战湘江》观后感范文500字
4. 爱国主义电影《八子》观后感心得体会10篇
5. 红海行动大学生观后感范文
6. 关于《爱乐之城》观后感5篇800字精选范文
7. 决战中途岛观后感范文大全
8. 《红海行动》观后感心得体会
9. 《战马》读后感600字优秀作文10篇
10. 决战中途岛观后感好不好看
❸ 八子剧情介绍
八子讲述了江西瑞金沙洲坝七堡乡的杨家,为了保卫中央苏区实现革命理想,八个儿子毅然参加红军,奔赴战场全部牺牲的悲壮故事。
这是一部悲壮激烈的战争片,两个小时的影片,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战火硝烟的场面,从林地作战到炸炮兵阵地、炸吊桥,环环相扣,无时无刻不让人视觉震撼、血脉喷张;这是一部真实厚重的情感片,至深的母子情、荡气回肠的兄弟情、生死与共的战友情,每一个画面都真实厚重,每一个场景都煽人泪下。
电影《八子》很好地向观众诠释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回顾党走过的风风雨雨,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崇高的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革命不成功,誓不还家乡”……这些都是革命先烈的铮铮誓言。
正是因为坚信信仰,才有了杨家八兄弟的壮烈牺牲、才有了战士老赵的慷慨赴死、才有了三排战士的前赴后继。
“有许多,牵挂的,这些年,被山水阻隔。”“小时候,做什么,回忆里,都是最好的。”“有一天,你老了,我为你,唱儿时的歌。”影片的结尾是白发苍苍翘首期盼八个儿子平安归来场景,没有台词,没有修饰,却是整部戏最让人泪目的一幕。
一位普通的母亲一次次送自己的儿子奔赴战场,即便内心有多么的不舍,即便知道这一去可能就是永别,但为了拯救国家于水火,她还是义无反顾地送八个儿子去参加革命,舍小家为大家,母爱是伟大的,但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一位平凡母亲的无私而伟大的家国情怀。
❹ 八子电影简介最后两人死了没
最后的结局是八子全部壮烈牺牲,两个人没有活下来。
该片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的赣南老区,一位母亲将自己的八个儿子送上战场,追随中国共产党,为了光明的新中国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感人故事。
《八子》有着国际顶级电影拍摄水平,是结合了历史、英雄而打造的一部超高水平的中国式战争大片,电影的制作水平以及它的完成度都在同类型电影中名列前茅。
在电影中,尤为感人的是杨家八个兄弟中,大牛与弟弟满崽的亲情,还有在面对生死,面临任务时战友之间如同亲人般的战友情,这种崇高的精神真的令人为之动容。
在电影中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桥段,当刘端端饰演的满崽与邵兵饰演的大哥大牛在战场上拼死杀敌时,眼神中的坚定与残酷战争下两人的兄弟情深。
这些感人的情节都通过演员的出色诠释让人物活动了真实,让故事真实了起来。
❺ 八子参军永不朽,红色血脉润赣南——电影《八子》观后感
在红色故土赣南,八子参军的故事家喻户晓。“八子参军去,不见一人归”是那个战火硝烟的,残酷年代的缩影,也是赣南人民群众投入到支援革命战争中,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的缩影。《八子》这部电影取材于瑞金肖区七堡乡农民杨荣显送八个儿子参军的真实故事。在这部电影中,骨肉相连的母子情、不离不弃的兄弟情、赤胆忠心的家国情.....无数荡气回肠、难以割舍的情感凝聚一起,共同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永垂不朽的英雄乐章。
血肉筑山河,英雄永不朽
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感触很深,让我在感受到强烈的视觉震撼的同时,也被电影中的人物、情节所深深地感动。经历多次战斗后,满崽的七个哥哥仅有大哥存活下来。在战地医院两兄弟相遇了,当大牛将六个弟弟的红肚兜交给满崽时,满崽清楚地知道他的六个哥哥已经长眠于赣南这片红色热土之下了,但为了在家的老母亲、未婚妻以及像他们一样的劳苦大众不再受白匪军破坏,过上好日子,满崽毅然要求参加红军,像几位哥哥一样战斗。几场战斗下来满崽战胜了自己内心的恐惧,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迅速从一个老百姓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红军战士。在一次掩护大部队撤离的战斗中,他们所在的队伍浴血奋战,最终在阻止白匪军追击大部队的战斗中全部牺牲了,而在村头,他们的母亲,还在等待着孩子们的归来。
离别之际,她叮嘱儿子们,“你们一定要活着回来”,她知道没有人能给她肯定的答复,但这是所有的母亲都一定会说的话。英雄的身前,是枪林弹雨的沙场,而在英雄的身后,家乡的村庄依然宁静安详,微风吹过金黄的稻浪簌簌作响,一位年迈的母亲正在村头的小路旁孤独的守望。她年复一年地在村口张望,希望能看到儿子归来的身影。她等了35年,最终还是没有等到儿子,但是她等来了新中国。
传承红色血脉,共建美好赣南
在当年的赣南苏区,父送子、妻送郎、兄弟齐上战场的情景比比皆是,这位母亲是赣南千百个母亲的缩影。“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我们现在的国泰民安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更没有人能真的不畏生死,先烈们能甘愿冒着枪林弹雨,前仆后继冲锋陷阵,凭的不仅仅是热血豪情,更是为了心中的信仰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英雄向死而生是伟大的“涅槃”,是战争年代烙印在苏区人民内心深处的“舍小家为大家”家国情怀,更是新时代赣南人民的红色基因,奋进力量。
作为一名在红色文化中浸润成长的赣南人,我要把这部电影带来的感触和思考融入到工作事业当中,学习赣南革命先辈舍小我为大我的奉献精神,学习红军战士钢铁般的纪律,传承苏区红色血脉,做新时代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青年教师,我要努力站好三寸讲台,为赣南的教育事业散发自己的光和热。
评论
共0条
暂未收到评论
❻ 电影《八子》真实原型是什么
电影《八子》正是根据江西赣南地区家喻户晓的“八子参军”真实历史改编。
上世纪30年代,一位母亲将自己八位儿子先后送上战场,无情的战火使六个孩子壮烈牺牲,小弟满崽穿过满目疮痍的战场找到大哥杨大牛,在一场场鏖战中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当新的号角吹响,杨大牛带领弟弟满崽和战友们浴血奋战,直至生命的最后一秒。
(6)八子电影观后感200字扩展阅读
电影采用了母子情、兄弟情、战友情三线并叙的结构,以江西当地家喻户晓的英雄故事“八子参军”为原型,以1934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进入最艰难时期为背景。
为了守护家园故土,33万赣南壮士踊跃参加红军,排长杨大牛带领全排战士以寡敌众,与敌人浴血肉搏拼至最后一刻、最后一人。一位老母亲毅然决然把八个儿子送上了战场,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❼ 八子最后剩下的都是谁
八子最后没有剩下一个人。
《八子》是由高希希执导,刘端端、邵兵、岳红、何润东、程媛媛、于滨、高强、姚金飞等主演的战争题材影片。
影片最为动人的是残酷战争中血脉相连的兄弟手足情,是为了革命前赴后继无畏牺牲的战友情,是千千万万革命者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以及他们共同对和平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部电影,情绪的张力特别饱满,大场面、爆破戏、兄弟情、母子情全程燃爆!只是,战场的炮火轰鸣,其实都是外壳,内核的情感承载还是人!
《八子》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利用外化的场景视效,点燃观众的情绪,把看电影的人带入故事里!而你,就仿佛置身在硝烟弥漫的战场,看着身边有血有肉的兄弟们一个个倒下,直到最后一个……
内心涌动的情潮与炮火轰鸣的战场融为一体,让人时刻揪着心,老母亲在树下期盼的身影就像美好的诗意和远方,而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兄弟,却是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生死考验,他们肩负任务,他们向死而生。
尽管电影的情绪平静克制,可每一次剧情推进,都会激起一波泪点,真挚又温暖,让人湿了眼眶。
❽ 龙生九子的读后感怎么写
龙生九子不成龙——读绘本《龙生九子》
和儿子读了一本幼学启蒙丛书《龙生九子》这是孩子写的读后感————
以前龙生了九个儿子,老大叫赑屃,老二叫螭吻,他头像龙,可是没有角,老三叫蒲牢,喜欢在大海里游泳,可是又怕鲸鱼偷袭,老四叫狴犴,长相凶猛,老五叫饕餮,自幼好长伴着三角青铜鼎,老六蚆虾,其貌相老虎,老七睚眦,杀气腾腾,老八狻猊,长得像狮子,小九叫椒图,形似螺狮,性情孤僻,最讨厌别人进他的巢穴。
这是一本知识性的书籍,恐怕我们大人也很少能说出龙的九个儿子的名字,但是这个传说却暗藏神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大千世界,千变万化,同是一奶同袍,但是各有各的面貌,各有各的脾性,也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喜好,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是天才,只要在合适的位置,人人都可以做得最好。作为家长,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做到因材施教,作为孩子要有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的信心,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未来的天才。
❾ 电影《八子》真实原型是什么
电影《八子》正是根据江西赣南地区家喻户晓的“八子参军”真实历史改编。
上世纪30年代,一位母亲将自己八位儿子先后送上战场,无情的战火使六个孩子壮烈牺牲,小弟满崽穿过满目疮痍的战场找到大哥杨大牛,在一场场鏖战中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当新的号角吹响,杨大牛带领弟弟满崽和战友们浴血奋战,直至生命的最后一秒。
(9)八子电影观后感200字扩展阅读
电影采用了母子情、兄弟情、战友情三线并叙的结构,以江西当地家喻户晓的英雄故事“八子参军”为原型,以1934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进入最艰难时期为背景。
为了守护家园故土,33万赣南壮士踊跃参加红军,排长杨大牛带领全排战士以寡敌众,与敌人浴血肉搏拼至最后一刻、最后一人。一位老母亲毅然决然把八个儿子送上了战场,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❿ 八子参军 观后感 (600字)
周五德下午,慕名前往赣州青少年活动中心观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平时并不是很喜欢看这种传统的剧目,总觉得过于酸涩、迂腐,不合时宜。而这部歌舞剧确实让我改变了对传统剧的偏见。两个小时的演出,每一幕结束,全场都不由自主的响起掌声,整场演出,除了偶尔的人员走动,大多数人都被感动的悄然泪下,谢幕时,所有的观众自发的站立,长时间的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些场面在以往观看类似的演出并不多见。
《八子参军》讲述的是当年苏区瑞金,一位八个儿子的母亲,忍痛将所有孩子都送去参加红军,最终八个儿子全部阵亡的感人故事。据说是根据当年发生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
这部歌舞剧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剧中无论是扩红参军,儿女情长,母子情深,还是生离死别,都贯穿着当年苏区的历史感,真实的融入了地方的特色元素。没有胡编乱造,没有矫揉造作,也看不出有牵强附会的东西,其事真实可信,其情真切可感。是艺术化了的生活再现。
成功的原因之二应该是剧作家准确深刻的把握和展现了人性当中最美的情。比如表现母亲含辛茹苦“孕育”之情,全剧多次恰到好处地运用颇具赣南地方特色的《十月怀胎歌》,贯穿其中,频频撞击观众的心灵,让人激动,催人泪下。比如表现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既有男儿英雄的豪迈之气,也有骨肉分离的难舍之情,如何面对孤身在家的老母亲,如何面对战火纷飞时的生与死,如何眷恋青春年华世间美好,都让人感到真切,感到可歌可泣。比如表现恋人之间的真爱之美,兰花的朴实,她的无私,她的坚强,满崽的倾诉,他的思念,他的眷恋,让人悲泣,令人感怀。
成功的原因之三应该是舞美的震撼和灯光的绝配,还有演员的表现力。舞美和灯光的完美结合,造就了整场剧目的视觉上的美轮美奂,无论是母子情深的刻画,还是战争场景的表现,还是孕妇造型的唯美,都展示了创作人员不一般的功底。只是自己没带相机,手机拍了几张场景,无法再现在现场观看的实际效果。不过真的带了相机,可能也无法正常的拍摄,因为剧情的牵动,让我的情绪也深受感染。
我也是赣七的哦,(*^__^*) 嘻嘻……,初一二十班,你们类????几班的啊?? 抄一篇就行了(*^__^*) 嘻嘻…… 这么多人一样的,不怕挨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