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拉马纳教导64
第七章 目标(7)
有时候,人们一想到放弃小我,就流露出恐惧的神情,但薄伽梵提醒他们:每次睡觉的时候,他们都是这么做的。
人们恐惧的是,当小我或头脑被杀死时,结果仅仅是一片空白而非快乐。真正发生的是,思考者、思考的对象和思考这个动作全都融入一体源头,这源头即意识和极乐本身,因此,那种状态既非惰性的,亦非空白。
我(本书编者)不明白为什么人们要害怕这样一种状态,在其中,一切念头停止存在,头脑被杀死。每天,他们都在睡眠中体验这个。深眠中,没有头脑或念头。然而,当一个人从睡眠中醒来时会说:“我睡得很好。”
此外,在睡眠中,他们的小我臣服了,以便陷入纯粹的空白;而了悟正是融入纯粹意识,纯粹意识就是至上的极乐。
在回答一位来访者时,薄伽梵做了以下评述:你可以拥有,或者不如说你自己将会是最高的、难以想像的快乐。
其他种类的快乐,你所谓的“愉悦”、“欢乐”、“幸福”、“祝福”,只是阿南达(Ananda,极乐)的折射,这极乐在你的真实本性之中,就是你。
三摩地是无法描述的,因为它超越了头脑;只能被体验。
一位美国女士询问薄伽梵,他的三摩地体验是什么样的。
当被指出,她应该将自己的体验与之联系起来再询问它们是否正确时,她回答道,
室利·薄伽梵的体验一定是正确的,应该让大家了解,而她自己的则不重要。她想知道,薄伽梵在三摩地中是否感觉得到身体的冷热,他是否花了三年半的时间待在提鲁万那马来祈祷,等等。
薄伽梵:三摩地超越头脑和言语,无法描述。深睡状态无法描述;三摩地状态更不可描述。
奉献者:但我知道,我在深睡中是无意识的。
薄伽梵:有意识和无意识,是头脑的模式。三摩地超越头脑。
奉献者:不过,你还是可以告诉我,它像什么样子。
薄伽梵:当你处于三摩地中时,你就会知道。
有时,他以电影屏幕为例。
弟子:如果了悟者和未了悟者一样感知到世界,那么他们之间有何区别?
薄伽梵:当了悟者看世界时,他看到真我在一切所见之底层。
以电影屏幕上的电影为例。在电影开始前,你面前的是什么?
只有屏幕。
在那个屏幕上,你看见了整场戏剧,而且看起来所有图像都是真实的。
但如果尝试抓住它们,你抓住了什么?
屏幕上的图像看起来非常真实。戏剧结束后,当所有的图像都消失,留下的是什么?
又是屏幕。真我的情况也是如此。
唯有“那”存在;图像来来去去。
如果把握住真我,你将不会被图像之表相欺骗。无论图像消失与否也完全无关紧要。
一旦达成永恒、如如不动的霎哈嘉三摩地,这就是解脱状态。
人们谈到有身解脱和无身解脱,亦即在世时的解脱和死后解脱,但薄伽梵解释说,区别只来自于观看者的角度; 对了悟之人来说,无论他是否具有身体都无差别。
班纳吉先生询问薄伽梵,有身解脱和无身解脱的区别是什么。
薄伽梵:没有区别。对于提问者来说,拥有身体的了悟者是有身解脱,当他抛弃身体时,是无身解脱,但这个区别仅存在于旁观者眼中,而非他自己。他的状态在抛弃身体前后都是一样的。
我们认为他具有人类的身体或居于身体之中,但他知道,无论内在还是外在,他是都真我,一体实相,而实相不受任何形式的束缚。
在《薄伽梵尊者》(Bhagavata)一书中有一句诗(薄伽梵在此引用的是泰米尔语诗句),说的是,醉酒之人注意不到自己是否穿了披肩,了悟者也是如此,他很难觉察到他的身体,所以对他来说,无论是保留身体还是舍弃身体,都没有区别。
在了悟或解脱中没有阶段。解脱没有程度之分。所以,不可能存在一个有身解脱的阶段和另一个舍弃身体的阶段。了悟者知道他是真我,除真我之外,无物存在,他既不是身体,也不是别的任何东西。对于这样的一个人,身体呈现与否有何区别呢?
② 烧脑灵性电影《三摩地 》(1.2部)
三摩地 第一部《玛亚,自我的幻象》
古代梵文--三摩地,现代词汇无一可等同于其意涵。要拍一部关于三摩地的电影,基本土就是极大的挑战。三摩地指的是,某种在心智层次无法表达的东西。它并非是要教导你何谓三摩地,或者是为你的心智提供关于三摩地的讯息,而是要启发你直接去发觉你自己的真实本质。
身为人类,我们多数人的生命都是埋首于日常活动中,极少想到“我是谁”我们为何在这里?或者是我们将往何处?
大部分的人类,从未体悟过真我,或灵性,或超越名字与形相,超越思维。
这样的结果是,我们相信自己就是这个受限的躯体,我们活在恐惧中,无论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害怕我们认同的这个受限的自我结构,终将死亡。
在当今这个世界,大多数从事宗教活动或灵修的人们,诸如瑜伽、祈祷、禅修、唱诵或其他的形式,都是在练习某些被制约的技巧。
这些都只是自我结构的部分。这种追寻或这些活动本身并不是问题所在,你以为在外在的形式上找到了答案,这才是问题。
最常见的灵性形式它是更激动的心灵。多数的人类都是在行动,却忽略了人性。
自我结构的生命运作,总是无度的需索,要更多的金钱,更多的权力,更多的爱。。。。更多的一切。
这些在所谓灵修之道上的人们,渴望自己变得更灵性、更觉醒。更安详、更宁静、更开悟。当你观看这部影片时的危险是,你的心智会想要获得三摩地 ......
柏拉图写下共和国二千四百年之后,人类仍在试着走出柏拉图的洞穴。事实上,我们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还更加迷恋幻象。
柏拉图请苏格拉底描述了一群一辈子都生活在一个洞穴里的人,他们面对一堵空墙。他们所能看到的就是,通过在他们身后的火焰把面前来往的事物,投射在墙上的影子。这个皮影戏成了他们的整个世界。
依据苏格拉底的论述,影子就像是囚犯所能看到的现实,即使他们已被告知外在的世界,他们却仍持续相信影子就是所有的一切。即便他们心存怀疑,却不愿意离开自己向来熟悉的世界。
当今的人类,如同只看见洞穴墙壁上的影子的那些人。影子被比喻为我们的思想。这个思想的世界,是人们唯一知道的世界。但是有一个超乎思想的世界。
你有意愿要离开洞穴吗?放下你所知道的一切,而找到你是谁的实相?为了要体悟三摩地,必须把注意力从影子移开,从思维中移开,转向光。当一个从来只习惯黑暗,他必须慢慢地让自己熟悉光。
如同要适应任何新的模式,是需要时间与努力,以及有意愿探索新的,同时摆脱旧有的。心智可被比喻为意识的陷阱,迷宫或监狱。
这不是说,你在监狱,而你本身就是监狱。监狱就是个幻象。
如果你认同幻象的自己,你即是在沉睡中。一旦你觉知到监狱时,而你抗拒着要离开这些幻象,那么你就是把幻象看成是真实的,你还是停留在沉睡中,不同的是现在这个梦境变成了一个恶梦,你会永远不停地追逐或逃离影子幻象。
三摩地是从分离的自我,或自我结构模式的梦境中,醒过来。
三摩地是从这个认同于我称之为[我]的监狱中觉醒。其实你无法真正自由的,因为无论你身在何处,你的监狱就在那儿。
觉醒并不是要摆脱你的心智或母体,反而是,当你不再认同于它时,你才能够更充分地体验生命剧,享受如是之剧,没有恐惧或渴望。
基于错误的认同,我们将无限等同于有限,这样的有限性逼迫着我们去无度的扩充这个有限。也是这个错误的认同,而创造了恐惧。
恐惧是一个幻觉。是对有限的错误认同从而遮挡了无限。是有限在生灭。而放下对有限的认同,无限就会敞开。而我的真实身份就是无限本身。
三摩地 第二部《不是你想的那样 》
除了这个物质世界和自身的福祉之外,还有另一个的世界。当在三摩地确实止息了自我结构时,其中没有自我的思维,没有自我,没有二元,但是,还有[我本是I am],anata,或无我。
于此空性,即是智慧之光——体悟到内在的我(本我),远远超越二元剧码,超越整个相续流。
这个本我,无时间性,不变,恒常当下。开悟是生命初始螺旋,即这个时间向度中恒常变化显现的世界,或莲花,与无时间性的你,融合。
当你不再认同自我,你内在的能量(路线)就如同持续展开变化的花朵,并成为时间向度,与无时间向度世界之间的桥梁。
只是体悟到原初之我,是进入灵性之道的开始而已。在有能力把三摩地融入生活中的其他面向之前,大部分的人会持续的在禅修中无数次的经验到三摩地并失掉三摩地。
很常见的是,在禅修中,深入洞察到自我的本质,然后再度发现自己落入旧有的模式之中,忘记自己是谁的真相。
要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面向,个我的每一面向领悟寂静或空性,就是要化为空性,一切事物皆是空性的舞动。
寂静并不是某种与动能分开的事物。它也不是动能的对立面。三摩地是体认到寂静与动能是同一的,形相与空性是同一的。这对心智而言是荒谬的,因为心智就是会形成二元。
个人意志或个人意识,和神圣意志或更高意识,达到一致。三摩地是全然地放下所有内在的抗拒——对所有无常现象,无一例外。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体会到内在安祥的人,即是证得了真正的三摩地。你放下抗拒,并非因为你容忍某件事,而是因为你内在的自由,并非依赖于外在的条件。
如果你相信你已经觉醒了,那为什么要做这些艰难的工作去达到你相信你已拥有的?在可能觉醒之前,必需要先接受你还在沉睡,住在母体之中。
诚实地检视你的生活,不要自我欺骗。如果你想要,你是否能够停止自己机器人般的,重复性的生活方式?
你能停止寻求快乐,避免痛苦吗,你会沉迷于某些食物,活动,消遣吗?你是否不断地评判,指责,批评自己和他人?你的心是否持续地寻求刺激,或是你能完全满足于寂静?
你对人们对你的看法,会有所反应吗?你是否寻求认同,并积极强化?你是否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你生活中的情况?
大部分的人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即使十年后,还是以同样的方式经验着他们的生活。当你开始观察你机器人般的本质时,你会变得比较觉醒。
你开始认出问题的深度。你是完完全全地睡着,迷失在梦境里。就像住在柏拉图洞穴的居民一样,绝大多数听到这个真相的人,并不会愿意或有能力改变生活,因为他们执着于自己熟悉的模式。
我们不遗余力地为我们的模式办解,把自己的头埋在沙里,而不去面对真相。
克里希纳穆提说:能够适应一个严重生病的社会不表示这个人就是健康的。认同于自我心智是疾病,三摩地是疗方。历史上的圣陡,智者和觉醒者,都学到自我臣服的智慧。如何能够体悟真我?
当你穿透玛亚的面纱,放下虚幻的自我时,还剩下什么?
烧脑烧脑,大家有没有看明白?
电影非常震撼。那是对所有宗教背后所指的一种了悟的阐述。指出了悟真相的障碍所在和通往那无门之门的道路。当我们认同心智就是自己时,我们则在概念中寻找真相。
真相是绝对的,他超越了概念本身。概念必然是相对的是基于心智的二元。心智的努力最终只会创造更多的概念,并因迷失而更加困惑。真相是我唯一的身份。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凭着信心臣服那未知,当不再对自我(心智)反应时,“奥秘”将呈现。
解脱之道不是自我提升,也不是满足自己的目的,而是完全放弃个我的目的。
因为我们在母体中沉睡,绝大部分的我们从来都不知道灵魂真正想表达是什么。通往三摩地之道涉及静心,它既观察这个被制约的自我——这是变化无常的,以及体悟你的真实本质——这是恒常不变的。
当你达到寂止的状态时,你的存在本源,等着接收进一步的指示,而不必坚持你的外在世界必须如何改变。
不是我的意志,而是更高的意识会执行。借以符合自以为[道]应该是什么的想法,这就好像试着操纵镜中的反射,来改变镜中影像。
为了让镜中影像微笑,你显然无法操纵它的反射,你必须意识到,你才是反射的真正来源。一旦你体悟到真实的我,这并不意味着外面的事物需要改变。
值得一看。
③ 电影《三摩地》
2017年,他创作电影《三摩地》,截至目前,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被誉为“21世纪最受推崇的现代觉醒电影”,观影人数破1000万。
他就是丹尼尔·施密特(Daniel Schmidt)。
大丹:我称它为“小丹”和“大丹”,我时常提醒着自己观看内在的“小丹”和“大丹”。举个例子:前面你说到我制作的《内在世界外在世界》,还有《三摩地》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全球有几千万人在观看,包括越来越多的中国影迷。
虽然我生命中的“小丹”(小我)此时已十分享受发行影片带给他的广泛认可和赞赏,但更真实的部分却是,“大丹”(大我)感知到的越来越强烈的、越来越深的谦卑。
我知道我在服务,我在为大家服务,为那些“小我”无法理解的神性灵性服务,我所作的一切都是真心爱的付出,所以我非常幸运能有这样的机会与大家分享,为大家服务,这对正在修行中的我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我一直说,该谢谢的人,是你们,是观看这部电影的你们。
④ 跪求《爱迪奥特曼(1980)》百度云无删减完整版在线观看,长谷川初范主演的
链接:
⑤ 佛说三昧是什么意思
.佛教语。梵文音译。又译“三摩地”。意译为“正定”。谓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晋 慧远 《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 宋 叶适《法明寺教藏序》:“﹝ 妙真 、 普济﹞率州士女修念佛三昧,以旌 昶 之绩而嗣 忠 之业於无穷,志甚远也。”
明 刘元卿《贤奕编·仙释》:“岂不闻善知识能回三毒为三昧,回六贼为六神,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
三昧(sānmèi) 一词,来源于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教内外对此词皆有不同的论述和解释。 其有一般和特殊两层含义: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虑的能力,或者指修习所得的,发展了的集中力。从而,它也就变成了可以使禅定者进入更高境界并完全改变生命状态的神秘力量。
⑥ 哪有三摩地电影的英文字幕
哪有三摩地电影的英文字幕。我不知道哪里有它的英文字母,你可以在网上扫一下呢。
⑦ 我想练三摩地,怎么练
实际上所要使用的技巧非常简单。一般而言,过去所有伟大禅定者都告诉我们,禅定的时候要坐直。当我们身体坐直,就会有敏锐的感觉,有重要的感觉,这会产生适当的氛围。
这次的指导中,我不会建议使用任何外在的目标物。我们有时听到的三摩地教学使用外在目标物,譬如一朵花;但我们在此要学的是一般上座部传统的方法,把呼吸当作目标。所以我们专注于我们的呼吸,我们只要跟随气息的出与入,就是这样。我们的心念集中于呼吸,身体坐直,眼睛睁开。让我们来做一下,然后再谈一谈。这就是最精要的技巧了,基本上,什么都不做。
〈禅 定〉
我们只要坐直并观察呼吸,不要被干扰,不要被那些占据我们心头的思绪所干扰。我们就只是坐着,独自坐着,没有任何其他事物…我们自己、呼吸、专注,就只有这些。
我们坐着,专注于呼吸,没有别的。然后,或许某些思绪会出现。当思绪出现,我们该做什么?什么都不做。这里只有一个方法——一法适用于所有状况,这个方法就是专注于呼吸,就是这样。
干扰或多或少会出现:昨天说的话、上礼拜看的电影、刚才的交谈、明天该做的事、突然的恐慌——今天早上有没有关上厨房的瓦斯?诸如此类的事,它们都有可能出现;当它们出现时,回到呼吸上。「回来」,这就是三摩地的口号。每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分散,记得这个教导,然后回来,回到呼吸上。让我们再做一会儿。
〈禅 定〉
假使我们怀抱雄心壮志,我们就会对于我们的目标产生执着——即使我们的目标是证悟,那么就没有禅定。因为我们总是惦念它,我们渴望获得它,我们幻想它;这不是禅定。
这是何以三摩地禅定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放下任何目标」,坐着就只是为了坐。在此我们吸气、吐气,就这样观照着,没有别的。是否获得证悟不要紧,朋友是否比我们迅速获得证悟也不要紧,谁在乎呢?我们就只是呼吸,我们身体坐直,观照气息的出与入。没有别的。
我们放下对目标和雄心壮志的执迷,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面向。它甚至也包含想要完成一个美好的禅定,连这点也该放下。只是坐着。
少一些执迷,少一些野心,只是坐直并且观察呼吸,优点是没有事情会扰乱你。只有在我们有目标的情况下,事情才会扰乱我们。当我们有个目标,我们就会变得有点执迷。假设我们的目标是去某个地方,有人在我们的正前方,挡住我们的车子,如果有东西妨碍了我们前往目标的路,它就变成一个讨人厌的东西。但假使我们没有目标,那就都没有关系——无论是噪音、这里或那里感觉痒,这些都没有关系。
这点很重要,因为修禅定的人,常常有强烈的企图心要达成某件事。当他们受到干扰,就会经历各种地狱,就会失去信心、感到挫败。他们责备自己,责怪这个技巧。因此,至少在这短暂的禅修当中,我们是否获得证悟并不要紧,壶里的水是否滚了也不要紧,电话响了不要紧,是不是朋友打来的也不要紧——就这短暂的时间,任何事情都不要紧,就这短暂时间。
〈禅 定〉
三摩地禅定不必要是为了成佛的缘故。假如你对成佛或涅盘没兴趣,你便能够自然地修持三摩地——不会经常在各种状况中摆荡。多半的时候,我们无法控制自己,我们的心总是受到一些事物的吸引或干扰——我们的敌人、我们的爱人、我们的朋友、所有一切,还有希望、恐惧、嫉妒、骄傲、执着、瞋恨,所有这些。换句话说,所有这些事物、这些现象、这个世界控制了我们的心,而我们无法控制自己。或许我们可以在刹那间控制自己,但我们若是处于极端的情绪当中,我们就会失去控制力。
如我先前所说的,放下我们的野心有点像是佛教徒所谈的出离心。如果你读过佛陀的故事,佛陀远离他的宫殿、皇后、儿子、父母,到外面去寻求觉悟。严格地从三摩地的观点而论,你可以说佛陀试着减低他的野心,或至少他试着了解他的目标为何、他想要达成什么,但他同时也试着了解,他所想要达成的目标是徒劳无益的。所以他想办法要放下,要获得放下的力量。总括地说,如果你想成为三摩地的修行者,放下的力量相当重要。
我们修三摩地禅定,所以我们获得放下的力量,或者我们了解到执迷、僵固所招致的覆灭。
事实上,你们会发现,这个技巧给予我们一些时间或机会,让我们松开我们拥有的结。这是为何一些伟大的禅定者说,三摩地这类的禅定,是什么也没做的稀罕时刻。
我们通常总都会做一些事、想一些事,我们总是在忙碌。因为我们总是让自己如此忙,以致于迷失在无数的执迷和僵固中。当我们在这里禅修,什么也没做的时候,所有这些僵固的事情就会被揭露出来。也许对初学者而言,这有时可能有点吓人,但慢慢地,你会获得某种内在的信心来面对这些。而且你会发现,这些僵固的情况会自动减少——而你什么也没做。一般指导禅定的书籍会说,如同蛇伸展开自己,我们的执迷松解开它自己。你会获得这种技巧。
〈禅 定〉
这里有个难题。当思绪出现,我说要回到呼吸上、专注于呼吸,你会不自觉地就把它解释为:「噢,仁波切是说,我们要停止这个思绪,回去专注在我们的呼吸上。」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不是说你应当停止这些思绪,我不是这么说,我所说的是专注于呼吸;这是两回事。当思绪出现,不要停止它,不要增强它,不要鼓励它,不要劝阻它;什么都不要。你的工作就只是专注于呼吸,就这样。
了解这个差异很重要。如果我真的是说,「停止这些思绪,然后回到呼吸上」——这是一回事——但这不是我的意思。当思绪出现,你要做什么?回到呼吸上,这就是你要做的。停止思绪不是你的工作,也不是这个教授的一部分。思绪会出现——你所要做的就只是专注于呼吸,就这样。
〈禅 定〉
弥勒菩萨对于三摩地修持提出很好的忠告。当我们修持三摩地时,要记着对治法门,这很重要。当我们的心受到干扰,我们必须记住对治的方法,这里的对治方法就只是回去专注呼吸。每当我们受到干扰,都必须有这样的正念,我们称此为应用对治法门。但有时我们用得太多,那可能导致昏沉或烦乱,你们了解吗?假如你太担心,换句话说,假如你不停地使用对治——对治、对治、对治——这几乎像是没有毒害时也使用对治。事实上,这成为一个问题,这成为昏沉和烦乱的起因。
〈禅 定〉
总是做短的三摩地,特别是对那些初学者而言——短暂,但次数要多。假设你要做十五分钟的禅定,至少要重新开始三十次,当中作短暂休息。慢慢地,我们可以禅定久一点,也许十五分钟,我们就开始十五次,这当中有短暂休息。有时作真正的休息——起身、走走、做些其他事。一段时间之后,你可以在十五分钟的禅定中开始七次。让禅定保持短暂是重要的一环。假如你一开始做太久,你会对此技巧感到厌烦。我们是人,我们不喜欢无聊,我们总想要变化——变化饮食、变化服装,我们喜欢变化。
同样的,灵性道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很有耐性。我们必须开始喜欢这个道,所以我们要让禅定保持短暂而确实,次数要多。那么我们就能养成牢固的习惯,然后它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也就容易做。好比喝酒,我们刚开始只喝一点点。我们不会一次喝上两三瓶,否则喝到想吐,我们就不会再想去碰酒。只做短时间,但次数多一点,分段多一点,那么你就会习惯,这点很必要。三摩地应该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你要习惯它。为了养成习惯,做一点点,时间要短,但次数要多。
中间暂停的时候,假如可能,仍然记着你在呼吸。我们总是忘了我们在呼吸。
我们也不应该限定禅修的时间;不应该限定只有早上或只有晚上禅修;你应该在任何时间禅修。修持的时间总是此刻——从来都不是未来。永远不要离开你的三摩地,好像你明年、下个月、或下个周末将会去做;现在就做。反正也就大概四十五秒钟,特别是对初学者而言。很容易的,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做。那只需要坐直,短的禅定就已经很好。在心受到干扰之前,我们自己就决定停止禅定,这样很好——然后再开始。再说一次,在干扰来临之前,停止禅定。我们会对这个技巧感到自在,会有战胜干扰的感觉——在干扰来临之前,我们已经在那里;所以就只做短的禅定。
我们在这个道的修持,一般都像这样。你真的不应该去做「这是禅修的时间」这样的计划,然后在休息时失去觉知。当然,你应该拨出某个时间来修持,譬如早上或晚上某个时刻,这有很大帮助。但除此之外,你应该在任何可能的时间修持三摩地,就只要一分钟,那并不困难。然后我们逐渐加长时间。
〈禅 定〉
禅定的时候,就只是身体坐直、观察呼吸。所以这么做会如何?它创造出一个空间。事实上,这个技巧本身只是个花招,重点是认出这些不断轰炸我们的思绪和干扰。
我们仍然感到生气,但可以说,我们知道我们在生气。当我们生气并且知道自己在生气,这样的生气就很幽默了。我们可以把这个气赶到某个方向去——我们拥有较大的控制权。我们生活当中的挫折就是对情绪毫无控制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一点都不好玩。佛教的全部目的就是玩得开心,不是吗?为了玩得开心,我们必须拥有控制权。如果别人对你有控制权,那就不好玩了。
〈禅 定〉
三摩地需要很多纪律。特别对初学者而言,纪律相当必要。因此喇嘛常常建议我们,有时要参加团体的禅修。当然,我们绝对应该独自修,但团体禅修也能够帮助我们。因为我们有骄慢、有自我,这骄慢和自我总是告诉我们要有竞争心。因此当我们在团体中禅修,我们不想要睡着,我们不希望被认为是个糟糕的禅修者。我们并不真的有勇气说:「嗯,没关系,如果我是最差劲的那一个。」我们希望是最厉害的,是最迅速的,我们有这样的竞争心态。所以,既然我们有这竞争心,或许我们也就可以把它当作这个修道的工具。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有时去参加团体禅修会是很好的一件事。
我想,这就像是去健身中心。假如你买个机器放在家里,用个两三天,你就不再使用了。这个工具到头来被扔到车库里,不是吗?但假如你到健身中心,看到许多曼妙的身躯,看到其他人很努力地在运动,这会给你一些启发。多么错误的动机〈仁波切笑〉!但至少它把你带到某处。作为一个修道,混淆是可以被接纳的,所以没关系。
保持简单,不要复杂化,三摩地很简单。专注于呼吸,坐直,这就是你所要做的。当我们专注于呼吸,呼吸就发生在当下、在此刻,不在过去、不在未来…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利用呼吸很好。呼吸发生在每一刻——吐气时,它离开、结束,永远不再回来。然后我们再次呼吸。
如果可以,你也应该做三摩地的周末闭关。事实上,这么做很好。你每天都禅修几分钟。另外,随时想修就修,在不同的地方禅修,不要只在佛龛前面,而是在每一个地方。然后有空的时候,一个月一次或一年一次,你应该做个密集的三摩地闭关。你可以发誓禁语,然后就只是坐着。事实上,西藏有个传统叫作宁桑(nyinthun)和达桑(dathun)。宁桑是指一日闭关、一日修持,你可以发誓禁语或发任何誓,然后整日修持三摩地,也许中午吃个饭。你会慢慢习惯。而后你可以进行达桑,一个月的三摩地闭关,一天三座三摩地,只有三摩地。这会有一些效果,至少它会把你逼疯。
我先前说过,修持三摩地只能够获得控制自己的力量,这已经很不错了。但假如你是个大乘佛法的修行者,你应该在三摩地禅定开始时皈依和发菩提心,结束时作功德回向。修三摩地禅定具有非常多的功德,特别如果你在开始时皈依和发菩提心。事实上你该这么说:「我坐在这里观察我的呼吸,所以我不致于被干扰;假如我不被干扰,就表示我变得很有力量;假如我很有力量,就表示我可以帮助许多众生。」这就是我们在做的。仅仅是坐着就有很多功德,获得功德并不一定需要很多行为。仅仅坐着,观照当下、观察呼吸,就累积了很多功德。
⑧ 三摩地电影第二部在哪里可以看
腾讯视频里两部都有
⑨ 读《戏作三昧》有感
《戏作三昧》是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之一。读来让人沉思、惊叹。一篇短短的小文,写尽了一名写作者的种种心酸、不易,以及社会各类人物面对一名业已成名的作家的各种期许、质疑、谩骂、轻视、赞美、献媚,还有作者自身面对各种声音的内心活动,对自身的怀疑、否定、肯定直至再次找到创造的灵感。真如戏剧一般,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不胜精彩。
读这篇精悍的短篇小说,深感芥川龙之介对中国小说《水浒传》可谓捻熟于心。就这篇文字的音韵、节奏、基调好像在读《水浒传》的另一个版本。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内心活动的细致描撰,估计连很多中国作家都汗颜。如同真人就活灵活现地站在面前,一言一行,一笑一颦,内心的活动如看电影一样,历历在目。真不愧为鬼才、神来之笔。
如文章开头写主人翁马琴去澡堂洗澡,澡堂内的景象“那浮世澡堂,简直便是神、释、色与无常的大杂烩。”但见澡堂里热气蒸腾,透过窗户射进来的日光,影影绰绰能瞧见一个个湿漉漉、光溜溜的身子,晃来晃去……
诸多的动词,对整个澡堂内的环境描写活灵活现,各色人物均细致入微。后来又把作者作为一名老者如何低调不漏声色地洗澡,结果还是被一位不甚熟识的作者认出,两人如何寒暄、恭维,周围的人又如何嘲弄这位老作家及他正在写作的《八犬传》。
面对人们的嘲笑、质疑,马琴回家后,低沉的心绪,面对一切的百无聊赖刻画的令人心痛,又掩卷沉思。
即便对自己再怀疑,作为一个内心坚守创造的老作者,面对送上门来的出版社负责人,要求他写作低俗小说的邀约,依然决绝地予以拒绝了。
直到家人回来,面对可爱活泼小孙子的无心安慰鼓励,终于又重拾信心与创作的灵感,再次感受充沛如泉涌的创作神力,不顾年迈,夜深人静之时,依然奋笔疾书,将自身毋容置疑的才华,倾述笔端。
这篇小说,何尝不是很多作家的写照。甚至是每一个提笔想书写之人的画像。想写,写出来的东西又离自己的设想十万八千里,于是对自己怀疑,对自己的能力质疑,不知经由自己之手创造出的这个“怪物”到底如何,有人看嘛,别人的感觉如何,自己整天心里如踹个小兔一般,难以安生。
可是如果不写,内心好像有火在燃烧。写与不写之间,写与如何写之间,写好如何大刀批斧地修改,总之,每一步,每一个措辞,每一个情节,每一种情绪的渲染,对与不对,是否恰当。都是一名写作者都需要跨越的沟沟坎坎。
但是在这之间,如文中主人翁马琴一样,面对写作,又是一种享受:“那股洪流像道朦胧的光,速度丝毫没有减缓。奔腾飞跃,让他应接不暇,淹没一切,汹汹然直袭而来。他完全被击垮了,把一切都抛诸脑后,顺着那股洪流,纵笔挥洒,势同狂风暴雨。”“……或者说,那是一种感激之情,悲壮得让人神往。不懂这感激之情,怎么能咂摸到戏作三昧的甘美呢?又怎能理解戏作家庄严的灵魂呢?这不正是“人生吗”?洗尽一切残渣污秽之后,仿佛一块崭新的矿石,光彩夺目地呈现在作者面前……”
一气呵成,回味无穷。
⑩ 电影《三摩地》
可以反复观看的电影,电影的名字叫《三摩地》。电影从各种文化视角阐述了什么是三摩地,真理只有一个,只是名字不同而已。不同文化对三摩地的称呼也不同,它们可能叫做基督意识、奎师那意识、梵、真我、自性、本性、真心三昧、妙明真心、如来藏、空性、本地风光、古铜镜、无限能量......但都是在描述同一件事物,或者说在描述同一个真理。
因为这两部影片是西方人制作的,所以讲述的语言更偏向于西方的思维方式。我简单叙述下影片的核心内容,详细的内容大家可以看下面的影片。
影片第一部提到的“自我”更接近我们古文中的“妄心”“心意识”,因为这个虚幻的自我,所以隔离我们与本性的结合(即明心见性、证道、开悟、大彻大悟......),因此修行的重点便是“终结自我的造作”(即熄灭妄念;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入三摩地;起心动念皆是妄;非思量处,情识难测;不用求真,唯需息见;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睡,诸梦自除。我们的禅宗、道家、佛学有大量关于“终结自我造作”的经典论述。)
一旦“终结了自我的造作”,见性、证道便是一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结合我们的禅宗、佛学、道家的学说来看下面的影片,其实非常容易理解里面的内容,只是用了当代语言翻译了古代经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