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西安事变》剧情简介
电影《西安事变》剧情简介
电影《西安事变》以中国现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西安事变为题材,歌颂了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爱国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部影片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剧情简介
一九三五年前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蒋介石仍旧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张学良将军被迫剿共,因在陕北战场上屡遭失败,受到蒋介石的责难,于是急于寻求出路。在国民党“五全”大会召开期间,他与杨虎城将军分别通过进步人士杜重远和田文浩与我党有所接触。
从南京回到西安后,张学良通过被我军放回的原东北军团长高福源的关系,与中国共产党周恩来同志在延安举行了会谈。张将军决定以民族存亡的大局来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此同时,杨虎城收到了毛主席派人给他送来的亲笔信。但是,他们的活动早就被蒋介石安插在西安的特务头子李达权、郑广清注意并对南京有所密报。
为了反击特务的猖獗活动,张学良下令抄了国民党陕西省省党部。此事促成了张、杨共同携起手来,也引起了正在南京主持解决“两广兵变”的蒋介石的震动。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初,蒋介石亲临西安,下榻于临潼华清池,张学良多次对蒋“苦谏”,均痛遭拒绝。蒋介石限他三天内答复是否继续执行“剿共”的.命令,否则将他和杨虎城的东、西北军调离陕西。张、杨被迫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对蒋实行了“兵谏”,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受张、杨二位将军的邀请,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飞抵西安。周恩来从民族存亡的大局出发,说服了张、杨并使得蒋介石接受了抗日救国的“八项主张”;“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的解决,抗日战争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获奖情况
1982年电影《西安事变》获得第二届金鸡奖最佳导演:成荫
1982年电影《西安事变》获得第二届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孙飞虎
1982年电影《西安事变》获得第二届金鸡奖最佳化妆:王希钟、李恩德
其他
《西安事变》侵冯钦哉将军名誉权:法院经审理认为,《西安事变》中三段有关冯钦哉的描写均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是历史事实,其中关于冯钦哉行贿钱大钧一节,贬损了冯钦哉的人格,侵犯了冯钦哉的名誉权。法院最后判定,西影厂停播《西安事变》中有关冯钦哉“行贿的情节”,并要求西影厂就“行贿的情节”在全国性报刊为冯钦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并向后代赔礼道歉。h
;Ⅱ 要写电影观后感,请推荐几部中学生值得一看的电影
《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革命历史题材
1 英雄郑成功
2 鸦片战争
3 甲午风云
4 火烧圆明园
5 红河谷
6 我的1919
7 开天辟地
8 南昌起义
9 百色起义
10 洪湖赤卫队
11 青春之歌
革命历史题材(二)
1 长征
2 红色娘子军
3 万水千山
4 白求恩大夫
5 张思德
6 南征北战
7 渡江侦察记
8 烈火中永生
9 英雄儿女
10 上甘岭
11 铁血大动脉
革命历史题材——抗日战争系列(三)
1 小兵张嘎
2 铁道游击队
3 地道战
4 地雷战
5 野火春风斗古城
6 西安事变
7 血战台儿庄
8 狼牙山五壮士
9 平原游击队
10 归心似箭
11 鸡毛信
革命历史题材(四)
1 大决战——辽沈战役
大决战——淮海战役
大决战——平津战役
2 大转折
3 大进军—— 大战宁沪杭
大进军—— 南线大追歼
大进军—— 解放大西北
大进军—— 席卷大西南
革命历史题材——伟人系列(五)
1 走近毛泽东
2 毛泽东和他的儿子
3 毛泽东在1925
4 周恩来外交风云
5 周恩来万隆之行
6 周恩来
7 共和国主席刘少奇
8 邓小平1928
9 邓小平
10 孙中山
11 青年刘伯承
革命历史题材——人物系列(六)
1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李时珍
3 林则徐
4 詹天佑
5 嘎达梅林
6 骆驼祥子
7 聂耳
8 冼星海
9 雷锋
10 焦裕禄
11 蒋筑英
12 孔繁森
革命历史及少儿题材
1 开国大典
2 共和国之旗
3 国歌
4 国庆纪事
5 世纪大典
6 没头脑和不高兴
7 渔童
8 骄傲的将军
9 宝莲灯
10 宇宙与人
少年儿童题材(一)
1 无声的河
2 六月男孩
3 我是一条鱼
4 欢乐公主
5 妈妈没走远
6 宝葫芦的秘密
7 会飞的花花
8 良心
9 25个孩子一个爹
10 背起爸爸上学
少年儿童题材(二)
1 豆蔻年华
2 花季雨季
3 暖春
4 一个都不能少
5 真情三人行
6 城南旧事
7 红樱桃
8 闪闪的红星
9 啊,摇篮
现实题材
1 惊涛骇浪
2 紧急迫降
3 冲天飞豹
4 横空出世
5 冲出亚马逊
6 弹道无痕
7 高原如梦
8 法官妈妈
9 离开雷锋的日子
10 惊心动魄
11 首席执行官
12 凤凰琴
这是我们学校要这个暑假看的,还要写观后感啊~~(郁闷0) 呵呵
推荐给你吧 有这么多 你自己选些电影吧 O(∩_∩)O哈哈~
Ⅲ 西安事变的意义50字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张杨两将军发动事变是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时就建议:“根据我两年来的观察,蒋可能抗日,他错在先安内后攘外,你们在外面逼,我在里面劝,内外夹攻,定能扭转过来。”
中共中央坚持和平解决。中共中央得知西安事变的消息后,感到又突然又欣喜,接连召开会议研究。在统一思想后,派周恩来等领导人前往西安谈判,一直坚持和平解决争端。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成为阶下囚的蒋介石看到如内战再起,他难免不死于南京的狂轰滥炸,因而于17日下令何应钦停止对西安的讨伐。
事变的成功发动使他认识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因而派宋氏兄妹同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谈判,并当面向周恩来表示:由宋子文、宋美龄、张学良全权代表他与周恩来解决一切。他回南京后,周恩来可直接去谈判。
离开西安后,虽然违背诺言,扣押张将军,陈兵潼关,但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内战。而是以军事为后盾进行政治分化。顾祝同进入西安后,未动兵刃,蒋介石又速派张冲赶赴西安,参加和周恩来的谈判。随后,蒋介石一在杭州,二在庐山,最后在南京和周恩来多次谈判,终于于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这一切变化都与西安事变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一直评价很高,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
(3)电影西安事变观后感扩展阅读:
一、事件背景:
1、1935年7、8月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会议,着重讨论有关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问题。
2、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致电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指出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把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等量齐观是不对的”,“不能同时顺利地既反对日本侵略者,又反对蒋介石的斗争”,“我们(指国际)觉得,你们(指中共)号召西南集团反蒋行动的声明是错误的”,要求中共与蒋介石就共同抗日进行和谈。
二、事件结果:
1、1936年12月24日,蒋介石签订六项协议,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12月26日,蒋介石最后获得释放回到南京。
2、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秘密软禁起来,由大陆到台湾,失去了自由;[33]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杀害。东北军被分拆瓦解,十七路军被取消。
3、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停止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苏联所期望的抗日统一战线。
Ⅳ 对西安事变的感想
思路:根据西安事变发生的事情展开。
有感于张和杨的爱国情怀,不齿蒋的内战行径。同时对周总理钦佩,因为当时要求共产党去西安商谈,形势并不明朗,而周恩来总理大智大勇,坚决前去商谈,并且从大局出发,定好国共合作的计划。向伟大的周恩来总理致敬。
(4)电影西安事变观后感扩展阅读: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
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Ⅳ 五年级西安事变观后感100字
日本加剧侵华,国共内战正酣,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张杨挺身而出,兵谏委员长,共产党积极斡旋,申明民族大义,充分发挥智慧,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基本握手言和,共御外辱。张被软禁,杨被罢黜,但丰功伟绩,彪炳史册,可歌可泣。故民族国家之利益永远高于党派和个人利益!
Ⅵ 西安事变 观后感 500字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相继沦陷,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后胜利会师。当时的形势是国难当头,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 但蒋介石倒行逆施,顽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不变,仍然调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东北军、西北军继续“进剿”陕北延安的红军。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的希望日渐渺茫,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逼蒋抗日的兵谏“西安事变”。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蒋介石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共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过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己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他显然是过于自信了。由此可以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这“合理性”既包括他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周恩来说:“政治是无情的。”的确,张学良、蒋介石金兰之交,座上宾、阶下囚转瞬间,令人叹息和扼腕。张学良和杨虎城当时的悲壮和后来的命运又使人伤感,但我总以为,我们通过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研究,以史鉴今,从而对现在和将来的社会发展方向有所思索,这却是十分必要的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事变的成功发动使蒋介石认识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所以他离开西安后,虽然违背诺言,扣押张将军,陈兵潼关,但并不敢再发动内战。而是以军事为后盾进行政治分化。最后蒋介石在南京和周恩来多次谈判,终于于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而这一切变化都与西安事变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一直评价很高,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
西安事变的硝烟早已散尽,这段历史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巨大,我们不能忘记。若没有这次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后多少年。若没有这次事变,还会发生什么……
Ⅶ 同样是演蒋介石,昔日英俊小生马晓伟,与孙飞虎相比,差别在哪
最近在追好几部好剧,《跨过鸭绿江》是其中一部。这部剧通过全景式的介绍,让我们对抗美援朝这场战争有了更加真实的了解。而其中演员们的表演,也引起人们热议。尤其是几位特型演员的表现,都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
其中马晓伟扮演的蒋介石,也基本上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可是,一开始的时候,马晓伟并不是特型演员,而是80年代影坛的一枚英俊小生。那时在银幕上扮演蒋介石的特型演员是谁呢?他是 孙飞虎 。
后来,在影视剧中出演蒋介石这个人物的演员还有很多,如赵恒多、许道临、杜雨露等,甚至著名演员陈道明和张国立也都各自在《一九四二》和《建国大业》中扮演过蒋介石。
这其中,大家公认的外形最像的演员,是许道临,有人称他为“不用化装的蒋介石”。原因就在于他的形象与蒋介石真假莫辨。而首位在影视剧中扮演蒋介石的演员是谁呢?有人说是孙飞虎,其实并不是。首位在影视剧中扮演蒋介石的演员,是八一厂的演员赵恒多。
但在这所有演员中,观众们最难忘的扮演蒋介石的特型演员,无疑就是孙飞虎了。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表演出神入化啊。
孙飞虎所扮演的蒋介石,的确达到了神形兼备的效果。
孙飞虎原本是话剧演员。他1964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然后被分配到了贵州话剧团做演员。1981年,他得到一个很好的机会,那就是在成荫执导的《西安事变》这部电影中出演蒋介石这个角色。
其实,当孙飞虎接到这个通知的时候,《西安事变》的剧组已经成立,其他角色的扮演者都已经确定,却唯独蒋介石的扮演者没有着落。
因为导演成荫很想寻找到形象和气质都更接近原型的演员。他不想将就,宁愿不拍也不肯凑合过关。这时成荫在北影厂的一位同事,向他推荐了一个人,那就是贵州话剧团的孙飞虎。成荫在看到孙飞虎的剧照之后,心内窃喜,随即安排孙飞虎到北京,与扮演周恩来的王铁成试了两场戏,当下决定,《西安事变》马上开机。
而孙飞虎果然不负众望。他初登银幕,便大获成功。
1982年,他便凭借这一角色,而获得了第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和新时期电影十佳演员奖。
孙飞虎为何能这么快就得到大家的认可呢?他的表演有何绝妙之处呢?
我们先来看看他在《西安事变》中的表演,便可知晓其中的答案。
他把蒋介石塑造成了一个人,而不仅仅只是一个符号。
他在影片中,通过准确细腻的表演,将一个谲诈多端、冷漠善变的蒋介石刻画得栩栩如生。他的细节处理尤为生动,即兴发挥也可谓惟妙惟肖,甚至达到了酣畅淋漓的效果,让所有观众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了影片的“规定情景”之中。
无论是他扮演的蒋介石一身戎装装束时的仪表威严、不苟言笑,还是对杨虎城的假装关心,一边问杨虎城:“虎城啊,你们陕西都有些什么好吃的?”一边刻意地展现出诙谐风趣和处事不惊的姿态。
也无论是他对张学良的软硬兼施:“汉卿啊,你要么进攻陕北的红军,要么换防,调往广西去驻防……”,还是当1936年12月12日的凌晨,一声刺耳的枪炮声击碎了他“剿共”的美梦后,他所表现出来的惊慌失措,甚至连鞋也来不及穿,便翻墙出逃时的狼狈不堪等,都被孙飞虎演绎得淋漓尽致。
我最记得在电影《西安事变》中,当蒋介石再次与杨虎城进行交谈,当他听说张学良要实行“兵谏”时,孙飞虎的处理是,他没有直接表现蒋介石的惊愕,而是用一脸茫然,来体现他内心的惊惶无措。这样的表演,是不落俗套的,却反而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其实孙飞虎在出演《西安事变》之前,对蒋介石这个人物并没有太多的了解。而当他接下这个角色之后,他出于一个演员的本能,去查阅了大量资料,并按照导演成荫的要求,不去看野史,而是专门翻阅真实的 历史 资料,其中包括蒋介石各个时期的照片等,这才使他对这个人物,有了更多认识。
同时,他从一些资料中得知,蒋介石口音很重,说的是宁波话,于是他就和导演商量,能否用带有宁波话特点的普通话,来创造出一种既能体现出蒋介石的人物特点,又能让观众听得懂的语言模式?而这个提议,得到了导演的认可。事实上,当《西安事变》电影上映后,孙飞虎所独创的说话方式,也的确有助于观众在第一时间就接受了他所塑造的蒋介石这个艺术形象。
特型演员在出演角色时,很容易将人物脸谱化,而这也正是孙飞虎所努力克服的。在《西安事变》中,他没有将蒋介石扮演成一个漫画式的人物,而是从角色的内心出发,更多地揣摩他在特定时刻的处境和心理,通过细致入微的表演,将这个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
此后,孙飞虎便迎来了他演艺事业的高光时刻。他首先被调入了西安电影制片厂做演员,然后在一系列的影视剧中,出演了蒋介石一角。尤其是在《风雨下钟山》、《廖仲恺》、《巍巍昆仑》、《开国大典》、《重庆谈判》等影片中的精彩表演,更是获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他陆续获得了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第1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等。
可以说,是蒋介石这个角色,使得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孙飞虎,成为了全国观众最为熟悉的特型演员之一。而同时呢,孙飞虎也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使得蒋介石这个角色,生动于银幕之上。
而正当孙飞虎在银幕上大施拳脚,酣畅淋漓地扮演蒋介石时, 马晓伟 正在作为80年代银幕上的英俊小生,而备受80年代影迷的关注。
那时的银幕上,有两位帅哥特别引人注目。他们一个是八一厂的唐国强,他因连续出演《小花》、《今夜星光灿烂》、《孔雀公主》等电影,而成为80年代最受欢迎的男演员之一。而另一个,便是马晓伟。他当时还是江苏话剧团的演员,但因为形象英俊,而接连在《燕归来》、《海之恋》、《喜盈门》、《开枪,为他送行》、《代号213》、《雷雨》等电影中出演男主角。他们俩,一南一北,双星争辉,所以又被影迷们称为“北唐南马”。
可是谁能想到呢,昔日银幕上最闪亮的两位英俊小生,如今竟都成为了接替古月、孙飞虎等人的新一代特型演员了。他们俩,一个扮演毛泽东,一个扮演蒋介石,同样别具特色,令人回味无穷。
唐国强和马晓伟都不算是在外形上特别接近原型的演员,所以他们只能通过表演,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但他们也有他们的特长和优势。
比如表演经验丰富,比如拥有坚实的粉丝基础等等。
从80年代走过来的观众,对唐马二人,还是很有感情的。尤其是马晓伟,出道以来,几乎没有任何绯闻传出,在观众心目中的人设,一向很好。所以无论他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很容易被观众所接受。
马晓伟其实有很长一段时间是远离了影视圈,投身到了商海发展。这使很多影迷对他无比想念。直到2003年,他出现在了电视剧《延安颂》中,而这一次,昔日银幕英俊小生,所出演的角色,居然是蒋介石。
这让很多观众都有些意外。但更意外的是,马晓伟的表演,竟然没有违和感。
而非常有意思的是,2003年,昔日在影视剧中扮演蒋介石的专业户孙飞虎,却没有再出演蒋介石了,而是开始扮演起了其他角色,如《聚宝盆》中的沈万三爹、《汉武大帝》中的韩安国、《大秦帝国》中的甘龙、《攻心》中的秦省长等。
也就是说,大概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影视艺术已经走出了特型演员独霸特型角色的阶段。更多的特型演员开始拓宽自己的戏路,不再扮演单一的角色。而更多的其他演员,也开始担负起来特型演员的重任,这其中,唐国强、马晓伟等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马晓伟的转型,还是非常成功的。
他所塑造的蒋介石,不是外形上最像的,但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他所扮演的蒋介石,很有自己的特色。
马晓伟在年轻的时候,实际上是一个“书生型”的演员,他的身上有着比较浓郁的书卷气。而后来,他把这种东西附着在了蒋介石这个人物身上,展现出了蒋介石的不同侧面。尤其是晚年的蒋介石,说话有气无力的样子,被马晓伟演绎得惟妙惟肖。
这次在《跨过鸭绿江》中,也是一样,他通过微妙的眼神,缓慢的语气,将蒋介石在特定 历史 时期的那种心理,将蒋介石在日暮途穷的情况下却又极不甘心的状态,演绎得很到位。
我觉得马晓伟和孙飞虎,虽然同为塑造蒋介石这个人物的特型演员,但他们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而最大的差别,就是一文一武。
孙飞虎显然将蒋介石的暴躁狠蛮,匪气十足演绎得活灵活现。
而马晓伟则更侧重于体现蒋的书生气的一面。
马晓伟认为:现在的特型演员,已经不再是是简单的模仿,而是需要演员用各自的积淀去拼演技、拼神似。而他在塑造蒋介石一角时,也更加注重去挖掘这个人物内在的一些东西,从而避免了将角色扮演得过于脸谱化。很显然,他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Ⅷ 电影《西安事变》《甲午风云》《辛亥革命》《鸦片战争》观后感,300字左右。急急急!!!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千万年后,那个拄着
,在风雨中疾行的医生,该是怎样的形象?有些人看来,他遥远地背着一座山,
而前行,虽不见前方的一点星光、一个人影;另一些人看来,他在众人的哈哈大笑中
于乱石的
上,血、
和雨水早已含混不清;还有一些人看来,他左手托起的分明是昆仑之山,他右手举起的
分明挥向每一个灵魂中的每一根长辫,而他无声的叹息和沉默的热泪,分明在那黄河与怒海之间,
;或有一些人看来,他不过是一具医生的
。
这具屹立的
:民-族民-权民生之骨。这个清澈的灵魂:
之魂。这是一个朴素的名字:孙文,他是一个医生。这具医生的
,这个灵魂的名字,具体又是怎样的形象?
不知他的勇气从何而来,他的力量——灵魂的力量——又如何而来。他的
上镌刻着“
”,意味着他立志做
的
——这也许能解释:重扬黄帝旗的
在武昌的一声枪响,十六年的鸡蛋终于一朝撞碎了石头,这个医生却没有摇身变作历-史上成百上千画地为隅的
,而是将自己作为最后一片蛋壳,向摇摇欲坠的巨石发出了最后一击
他的形象清晰了起来:恢复中-华,他胜利了;创建共-和,他胜利了;重焕
,他胜利了;揭开现代建设,他胜利了;
肇基两-岸国防,他胜利了;他的
废除了
,赢来了港澳回归,他胜利了……这位医生在天上会怎样俯瞰着这个苦难的民-族呢?是依旧忧郁地凝望着她的病痛?是仍然抚-摸-着被虚骄的
所掩盖的病灶与伤痕?还是
地注视着她膝盖之下被风化已久的
,恨不能
间、再尝一遍俗尘的辛酸,以将她脊梁里潜伏的“强掩弱、众暴寡”的
连根拔起,重生那个“
,
”的华夏原型,再现她“
,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华夏姣颜?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发出了召唤,泪水早已打湿-了我们灵魂的
——我们的灵魂,就是黄帝的灵魂,就是中山的灵魂;我们每一个灵魂,不论是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呐喊的、彷徨的、遥远的,都早已在黄帝和中山为我们注-入的血脉里,回荡着黄河的
。在这
中,我们每一个
都不再属于自己,同时每一个
都从此属于我们自己。革吅命远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每一个
,正在那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医生的骸骨下瞻仰着凡十三亿、历八千年的灵光,他告诉我们:从这里开始吧,迈开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难与耻辱挺-进,为了我们所爱的华夏。
的中华大地
,弥漫着遍地的死气沉沉,
们饱受苦难。在这一片漆黑当中,
等人点燃了这
中的第一束火炬——
!
、
、
回国、
就任总统、
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
窃取革命成果。这一步一步的
。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
的一笔!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
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
,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是
比较完全意义上的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回望一百年前的革命先烈们,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付出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注视一百年后的我们,我们又在做什么?我们付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辛亥革命过去已经100年了,可是辛亥革命的精神难道就应该被这样遗忘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那今天的我们该怎么做?记住该记住的,遗忘该遗忘的,掀开全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