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写宁都反围剿观后感
写作思路:首先详细说明一下该影片的主要题材,然后对于影片的情节做一下评价,最后阐述一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等等。
正文:
该剧属于抗日战争题材影片,不过意外的是,没有炸的烟尘四起土石乱飞,甚至全片动用的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只是一枚日军投入农舍的手雷;也不多的远景镜头大场景,只是对在这个难以回避其悲壮的历史时刻中被影响的一家人,这么一小群人的深刻描写。
故事本身很简单,杀人与报仇;中国人和日本人;一群人和另一群人。看完影片的我却想起了下午看到的一句话from《认识电影》:“一个故事如何被叙述亦是那个故事的一部分。同样的故事可以说得好也可以说的坏,也可以说得不错或极伟大,这全是看谁在说故事。”
这部影片风格化的视觉表现形式,还有声音、节奏、都很有特点。有质感的音乐和音效统统那么吸引人,很有个性的一部抗日题材电影。
虽说题材严肃,影片的最后一段实在令我爆笑,俩人在山里上窜下跳,斗智斗勇。还有这部片可以取个名字叫《一把二胡引发的血案》……二胡在这片里是不可缺少的道具。看完电影后对电影里二胡的那曲子很喜欢,可惜挖不到。
『贰』 电影红小鬼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红小鬼》。《红小鬼》生动有趣,以孩子们为主角,就显得更有童趣了。
他的爸爸的带领下,勇敢地向敌人杀去,最后救出了最后一个领养他的战士-----梁寒松。不过最后,梁战士牺牲了。
在电影的开头,以百姓、田螺妹与其他小伙伴一起抓鸟的场景为最前片段,百姓成功地抓到了小鸟,其他小伙伴为他欢呼。看到这里时,我知道百姓身边有许多信赖他的好朋友、好伙伴。当百姓被人打时,他的养母一顾一切地冲到百姓身边,搂住他。看到这个场景,我的眼睛模糊了,是啊,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梁百姓有一个爱他的母亲----虽然百姓不是她亲生的。最令我感动的那一段是梁寒松被救出那一段,百姓眼里含着泪珠,深情地叫着梁寒松“爸爸”,梁寒松紧紧地握住百姓的手对司令员说:“司令员,我把百姓交给你了。”说完就离开了人世,看到这一段时,我的眼泪差点掉下来了。百姓,你真可怜。最后,百姓回到司令员身边,和司令员的儿子捡崽一起练武,最后练成一身好武功,从“野小鬼”变成了“红小鬼”,长大后,也成了一名红军。
看到最后,我心里暗暗为百姓高兴。当然我们也是等待出发的“红小鬼”,以后要为社会做贡献。
『叁』 看《德育学堂第三季第四期》观后感怎么写
格式:
1、第一部分,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
2、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电影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
3、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
4、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范文:
1、XX下午的主题队会课如期举行,学校组织全体我们观看了《中小学德育学堂》小学版的内容。《德育学堂》以视频的形式直观、生动的呈现给我们一节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德育课,瞧!同学们看的多认真啊!个别同学边看视频边做好记录,还有些同学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
2、德育学堂的教育对于我们中小学生来说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很多知识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从德育学堂的学习我们也了解到了国家的伟大和艰辛,做好小接班人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3、从学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澳门回归祖国,体现了祖国的强大,让我们也知道了“一国两制”的含义;观看了赣南老红军,让我们了解历史知道了没有共产党和老一辈革命者,就没有今天幸福的生活。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以此为动力,为了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发奋学习。
4、爱护国旗,爱护国徽,爱护红领巾是每个小学生都必须做到的,为中华的伟大繁荣而读书,为做好共产主义接班人而努力,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是光荣的少先队员!
(3)电影赣南1934观后感扩展阅读:
写作技巧
1、选择一个人物
有的同学对主角赞不绝口,有的对某一配角记忆深刻。不管怎样,只要挑选一个人物,透过其言行举止走入他的内心,由此而发表评论,抒写感受。
2、截取一个片断
即选择影片中的一个小故事或一个独立的情节展开。
3、描写一个镜头
即采用特写或素描的方法,生动描述影片中感人至深的一个镜头,引发自己的情感共鸣,进而谈体会说感受。
『肆』 电视剧红色摇篮观后感
红色摇篮观后感如下:
作为80后的我,更加比较喜欢观看红色革命题材的电视剧。基本我每年都会反复观看几部经典的红色革命题材电视剧,之所以成为喜欢,就是反反复复观看也不感觉腻,反而每看一遍都要一个新的感受。
一个新的认识,对了里面的人物又有一个新的认知,仿佛也感觉无论看多少遍,都也无法对人物的认知到底,这也正应了每年都要反复去观看红色电视剧的原因;比如说我前面有篇《长征》电视剧介绍和点评。今天咱就再说说另外一部也是比较经典的红色电视剧---《红色摇篮》。
《红色摇篮》是由金韬执导,王霙、王伍福、刘劲、黄俊鹏、张秋歌、郑浩等人主演的革命题材剧。这部红色电视剧是首映在2010年1月6号首映,它的播放时晚于咱前面介绍《长征》的,但是我觉它的拍摄录制也正是《长征》的前奏,进一步对为什么红军当时也走着长征的原因进行了补充。
红色摇篮剧情讲述了1929年至1934年这5年多时间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以瑞金为中心的赣南、闽西苏区率领几万红军纵横驰骋,抗击国民党的多次围剿,进行了共和国建设伟大预演的历史故事。
在这部电视剧中更加说出“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一切的行动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要对一切事物刚看见点曙光就感觉要胜利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分析实际情况在做发言,正如毛主席常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建议更多青少年在闲暇之余也去观看观看这些红色革命电视剧,了解了解以前革命前辈的在战争时期的一些让人难忘的事迹,而不是只是在现在课本上看看、读读这么简单就过了。了解更多红色革命电视剧,就更能激发自己为啥需要努力拼搏的理由了。
『伍』 湘南起义观后感
湘南是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的地区。大革命失败后,湘南地区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白色恐怖下仍继续坚持斗争。1927年冬,中共湘南特委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湖南省委的指示,为湘南起义创造了条件。 朱德了解到宜章县城敌人力量空虚,就提出了智取宜章的方案。由地方游击队领导人胡少海(共产党员,出身豪门,身份没有暴露)以国民革命军第16军140团团副的名义,率领一支先遣队进驻宜章,稳住宜章的上层统治者后,大部队随即跟进。
剧情描述的是1927年10月,南昌起义部队在潮汕遭遇重创,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一支队伍,从粤北往赣南出发。沿途遭遇地方反动武装的袭击,加上缺医少药,长途奔袭,部队处境艰难,在一个叫天心圩的地方,朱德对部队进行整顿,对持悲观情绪和要求回家的战士进行了遣散。剩下的800余人去哪里?革命的道路怎么走?这成了横亘在每个人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此时国民党新军阀混战,蒋介石被迫下野无暇东顾。起义军在向赣南进军途中,朱德对部队再次进行了整编,把党、团员放到了连队,加强了党员在基层工作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方针,适时实施了军事战略的转变。
《湘南起义》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得民心者的天下。中国共产党来自于社会基层的工人和农民,在革命事业进行的过程中,还在不断地融入人民的生活,切实为人民的利益而计量,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
『陆』 《赣南游击词》中哪个场景最感人说说你的感想。(不少于200字)
赣南游击词
赣南游击词·一九三六年夏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
日落西,集会议兵机。交通晨出无消息,屈指归来已误期。立即就迁居。
夜难行,淫雨苦兼旬。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天明。几番梦不成。
天放晴,对月设野营。拂拂清风催睡意,森森万树若云屯。梦中念敌情。
休玩笑,耳语声放低。林外难免无敌探,前回咳嗽泄军机。纠偏要心虚。
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
满山抄,草木变枯焦。敌人屠杀空前古,人民反抗气更高。再请把兵交。
讲战术,稳坐钓鱼台。敌人找我偏不打,他不防备我偏来。乖乖听安排。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勤学习,落伍实堪悲。此日准备好身手,他年战场获锦归。前进心不灰。
莫怨嗟,稳脚度年华。贼子引狼输禹鼎,大军抗日渡金沙。铁树要开花。
〔注释〕
侵:侵蚀、浸润之意。《北齐书·邢邵传》:加以风雨稍侵,渐致亏坠。
交通:指当时游击队的联络员。
淫雨:连锦的阴雨《礼记·月令》:(春)行秋令,则天多沉阴,淫雨早降。汉代郑玄注:淫,霖也,雨三日以上为霖。兼旬:两旬,一旬为十天。
兼旬:两旬,一旬为十天。
若云屯:如云之聚集。形容多而盛。《后汉书·袁绍刘表传赞》:鱼俪汉舳,云屯冀马。北周庚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千乘雷动,万骑云屯。
二更长:二更多。更,中国传统的夜间计时单位。每夜分作五更,二更大约相当于夜晚十时至十二时。
稳坐钓鱼台:相传商朝末年姜太公钓鱼于溪,常用直钩钓鱼,曰:愿者上钩 。他在八十岁时遇见了周文王,成了周朝的开国元勋,事见《武王伐纣平话》。后因以钓鱼台喻事情有把握,靠得住。古代谚语有 任凭风雨起,稳坐钓鱼台的话,比喻胸有成竹,不怕风险。
锦归:衣锦还乡,即富贵后回到故乡。《梁书·柳庆远传》:四年,出为雍州剌史,高祖(梁武帝)饯于新亭,谓曰:卿衣锦还乡,联无西顾之忧矣。本州相授,用答元功。词中指凯旋而归。
贼子狼引输禹鼎:比喻蒋介石卖国贼引狼入室出卖祖国。引狼:即引狼入室,比喻把坏人引进自己内部。《元曲选》张国宝《罗李郎》楔子: 我不是引得狼来屋里窝。输,送给、出卖、断送。禹鼎:相传夏禹曾铸九鼎,象征九洲。为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这里用以代指国家的领土和主权。
禹鼎:又称九鼎,夏禹所铸,象征国家主权。
[史事]
这是陈毅元帅1936年春写的《赣南游击词》中的诗句。它记下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段难忘的史实。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主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为了加强苏区的政治、军事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苏区中央分局,由项英、陈毅等领导。到了1935年元月,苏区地域缩小。面对强大的敌人,苏区中央分局决定分9路突围。
3月,项英、陈毅等先后到达以油山为中心的赣粤边地区。项英向党中央发出最后一封电报,报告部队突围情况,并收到了中央回电。因中央更换了密码,无法译出,项英便命令埋藏电台,烧毁密码。从此苏区红军与中央失去联系,并在白色恐怖中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敌人动用重兵,采取移民并村和赶群众出山的手段,长期搜山、围山、烧山,企图把游击队困死在崇山峻岭之中。红军将士整年整月都在野外露宿,大风大雨大雪天都在森林和石洞里度过。1936年1月下旬至2月,赣粤边地区出现罕见的大雪封山。游击队的粮食断绝,只能摘野果、采野菜、剥竹笋充饥。面对红军游击队的困境,赣南地下党的同志组织群众利用每月初一和十五开禁进山砍柴的机会,把大米藏在挑柴的竹杠中,把食盐溶进棉袄里,设法丢在山上,转交游击队。陈毅在油山秘密据点吃着从山上“捡”来的大米饭,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赣南游击词》。
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和掩护,我红军将士才坚持了赣南游击战,夺取了反“清剿”斗争的胜利。正如陈毅同志1942年在一封信中指出的:“南方的3年游击战争,也同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样,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可战胜的伟大革命力量。”
天还未晓,游击队员们就早早醒来了。为什么起得这样早呢?这是因为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五岭深山昼夜温差很大,夜风很凉,战士们席地而卧,裹在身上的衣服、被子(被子实为一条毯子)又被重浓的露水给打湿了,所以虽值夏时夜里还是觉得很冷。这里,一个侵字便把寒气袭人之状逼真地写了出来。还不仅如此,不解人意的知了也早早地在四周树间唧唧地聒噪起来,冷冻加吵闹,又怎么能让人睡得着呢?由于衣服都给露水打湿了,所以起身之后,浑身都沾满了野草
不仅是睡不好,饭也吃不饱。天将午,饥肠响如鼓。还不到开午饭时间肚子早饿得咕咕叫了。但是,由于敌人搞移民并村,把群众赶往山外,对山上的游击队长期实行粮食封锁,口袋里剩下的米已少得可以一粒粒数算了,因而只好野菜和水煮了。
睡不宁,吃不饱,还经常面临着敌人的合兵清剿和突然袭击。第三节写游击队傍晚时分正在集会议兵机,指挥员扳着指一算,联络员从早晨出去后一直没有传回消息,已过了约定归队的时限,所以立即果断地决定迅速转移他处。这一节表现出游击队富于警惕,机动灵活,巧于周旋。集会方机,反映出游击队的军事民主;交通晨出二句,则含蓄地反映出红军处境艰险,敌情瞬息万变;立即就迁居则表现了指挥员当机立断,迅敏制变。
接下来四、五两节进一步写行军野营的艰苦和月下野营时的高度警惕性。
连绵的阴雨已下了二十多天,在这样的天气里夜行军自然是又难又苦的。更糟糕的是由于敌人不断搜山、烧山,房屋皆被敌人烧光,恶风暴雨住无家,野营已自无篷帐,只好在大树底下遮身等待天明,努力想睡觉都几番梦不成。直到天气转晴,疲乏困顿的战士们才得以月下安营歇息。闷热的夏夜,徐徐的清风催动着人的睡意,繁盛茂密的树木聚集如云,正是避敌隐身的好所在。但就是在梦中,战士们仍然念着敌情,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
前五节是按时间顺序组织词章,六至八节则选取了三个不同的场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表现游击健儿坚韧不拨的战斗精神。
第六节以战士们林中潜伏时的纠偏,继续写游击队的高度警惕性和严明的纪律性。战士们相互轻声提醒,潜伏时不要开玩笑,附耳说话也要把声音放低,免得被林外的敌探听到。上回不就是因为有人咳嗽暴露了行动秘密吗?一定要虚心接受教训,反映出了游击队严明的纪律性和战友们之间生死与共、亲如家人的密切关系。
第七节则借描写战士们采集野蔬、猎取野物的生活场景,表现了游击队为打破敌人的粮食封锁,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克服困难以坚持斗争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遍山忙、二更长六个字热情洋溢地活现了游击队员们生机勃发、不知生活疲倦的生活情态。
第八节写敌人对五岭山区的疯狂清剿和军民高昂的革命斗志。满山抄指敌人对游击区的清剿,实行凶残至极的树砍光、屋烧光、人杀光的三光政策,军阀余汉谋还曾疯狂地夸下海口:这一次不把共军打死,也要烧山把他们烧死,烧不死就把他们饿死、困死!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敌人凶残的清剿、屠杀,虽然惨绝人寰空前古,而革命军民矢志反抗、血战到底的决心却士气更高。兵交即交兵、交战的意思,一句再请把兵交,表达了战士们同仇敌忾、不屈不挠的英勇气概和顽强斗志。
组词的后半部分,即第九至第十二节,写我红军游击队的战略战术、远大理想和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以提示红军能在敌人大军日搜夜剿下坚持斗争并战胜敌人的力量源泉。
第九节写游击队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鉴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带来的教训和主力红军长征后苏区的敌我力量对比更加悬殊,在留守苏区的红军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之前,项英和陈毅就根据中央的批示精神,开始作进行游击战争的准备,中央军区在宽田开办了游击训练班,陈毅和中央军区政治部主任贺昌等授课。突围至赣粤边区之后,即于1935年4月在大余西部的长岭召开的军政干部会上确立通过了坚持游击战争的方针。正如词中所写的,陈毅、项英等军事领导和指挥人员常常给战士们讲战术,还把游击战术编成歌诀,以便于不认识字的干部、战士们记住和掌握。红军游击队坚持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时而集中,时而分散,时而出击,时而隐蔽,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处处掌握着主动权,使游击战术达到了最精彩的阶段。(陈毅1943年写给通缉新四军战斗的奥地利国际主义战士罗生特的信中语)。
敌人找我偏不打,他不防备我偏来。正是这种精彩战术的一例。正因为战术正确,所以游击队胸有成竹、胜券在握,稳坐钓鱼台,而敌人不得不晕头转向,防不胜防,乖乖听安排。从凝聚着红军以往战争经验和智慧的战略战术思想中吸取力量,是红军游击队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之一,而更重要的制胜法宝则是人民群众的支援。
里面有许多场景,希望对你有帮助
『柒』 中央6套有哪些节目
中央6套的主要节目有《佳片有约》、《光影星播客》、《中国电影报道》(白天、晚间)、《今日影评》、电影播放以及《首映》等栏目。每日具体播放的节目内容依据央视官方发布的节目单可以查看到,以2021年3月4日为例,其安排播出的节目如下:
1、00:02,播放的节目为《今日影评2021-044》。
2、00:10,播放的节目为《音乐电影欣赏》。
3、00:25,播放的节目为《赣南1934》。
4、01:52,播放的节目为《丈母娘来了》。
5、03:24,播放的节目为《神医扁鹊》。
6、04:47,播放的节目为《我们永不言弃》。
7、06:33,播放的节目为《撒娇女人最好命》。
8、08:12,播放的节目为《强渡乌江之对岸》。
9、09:58,播放的节目为《黄飞鸿》。
10、11:48,播放的节目为《音乐电影欣赏》。
11、11:55,播放的节目为《南极之恋》。
12、14:04,播放的节目为《疾风正劲》。
13、15:52,播放的节目为《一村之长之参花怒放》。
14、17:41,播放的节目为《中国电影报道2021-063》。
15、18:13,播放的节目为《解放·终局营救》。
16、20:15,播放的节目为《音乐家》。
17、21:58,播放的节目为《今日影评2021-045》。
18、22:06,播放的节目为《每一个幸运的日子》。
19、23:26,播放的节目为《今日影评2021-045》。
20、23:34,播放的节目为《音乐电影欣赏》。
21、23:49播放的节目为《铭心岁月》。
『捌』 八子参军永不朽,红色血脉润赣南——电影《八子》观后感
在红色故土赣南,八子参军的故事家喻户晓。“八子参军去,不见一人归”是那个战火硝烟的,残酷年代的缩影,也是赣南人民群众投入到支援革命战争中,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的缩影。《八子》这部电影取材于瑞金肖区七堡乡农民杨荣显送八个儿子参军的真实故事。在这部电影中,骨肉相连的母子情、不离不弃的兄弟情、赤胆忠心的家国情.....无数荡气回肠、难以割舍的情感凝聚一起,共同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永垂不朽的英雄乐章。
血肉筑山河,英雄永不朽
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感触很深,让我在感受到强烈的视觉震撼的同时,也被电影中的人物、情节所深深地感动。经历多次战斗后,满崽的七个哥哥仅有大哥存活下来。在战地医院两兄弟相遇了,当大牛将六个弟弟的红肚兜交给满崽时,满崽清楚地知道他的六个哥哥已经长眠于赣南这片红色热土之下了,但为了在家的老母亲、未婚妻以及像他们一样的劳苦大众不再受白匪军破坏,过上好日子,满崽毅然要求参加红军,像几位哥哥一样战斗。几场战斗下来满崽战胜了自己内心的恐惧,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迅速从一个老百姓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红军战士。在一次掩护大部队撤离的战斗中,他们所在的队伍浴血奋战,最终在阻止白匪军追击大部队的战斗中全部牺牲了,而在村头,他们的母亲,还在等待着孩子们的归来。
离别之际,她叮嘱儿子们,“你们一定要活着回来”,她知道没有人能给她肯定的答复,但这是所有的母亲都一定会说的话。英雄的身前,是枪林弹雨的沙场,而在英雄的身后,家乡的村庄依然宁静安详,微风吹过金黄的稻浪簌簌作响,一位年迈的母亲正在村头的小路旁孤独的守望。她年复一年地在村口张望,希望能看到儿子归来的身影。她等了35年,最终还是没有等到儿子,但是她等来了新中国。
传承红色血脉,共建美好赣南
在当年的赣南苏区,父送子、妻送郎、兄弟齐上战场的情景比比皆是,这位母亲是赣南千百个母亲的缩影。“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我们现在的国泰民安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更没有人能真的不畏生死,先烈们能甘愿冒着枪林弹雨,前仆后继冲锋陷阵,凭的不仅仅是热血豪情,更是为了心中的信仰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英雄向死而生是伟大的“涅槃”,是战争年代烙印在苏区人民内心深处的“舍小家为大家”家国情怀,更是新时代赣南人民的红色基因,奋进力量。
作为一名在红色文化中浸润成长的赣南人,我要把这部电影带来的感触和思考融入到工作事业当中,学习赣南革命先辈舍小我为大我的奉献精神,学习红军战士钢铁般的纪律,传承苏区红色血脉,做新时代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青年教师,我要努力站好三寸讲台,为赣南的教育事业散发自己的光和热。
评论
共0条
暂未收到评论
『玖』 读赣南1934有感作文300字
晚上,我和妈妈一起走路到影院,去看《极速蜗牛》。我们先去买票,然后买了可乐和香喷喷的爆米花,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这样子就可以边看边吃了。
这是一部3D的动画电影,讲的是一只叫TURBO的蜗牛,它想成为赛车手。但是它只是一只蜗牛,爬得很慢很慢的蜗牛,蜗牛是不可能成为赛车手的。
有一天,它突然被一阵风吸到赛车发动机的油箱里,汽油进入了它的身体,它的心脏跳个不停,它的细胞变异了,血液变成了蓝色,身上具有汽车的功能,眼睛会发光,还有尾灯,壳也变成了涡轮增压器,身上闪着蓝光,真是酷极了!
后来,TURBO认识了好多玩赛车的蜗牛,它们帮助它,让它去参加人类的赛车比赛。
比赛开始了,TURBO胆子好大啊,它在赛道上和方程式赛车比赛,冒着壳被碾碎失去生命的危险,顽强地进行比赛。它一会儿从车底下钻出去,一会爬到围墙上前进,一会就要被碾到,这时,我紧张的大叫“No!”,真是替它捏了一把汗啊!
最惊险的是在比赛最后关头,它的壳受伤了,没有动力了,它用尽
『拾』 《赣南游击队》记述的是哪里的斗争情况
江西南部
陈毅元帅题写的《赣南游击词》和《梅岭三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任中共中央分局委员兼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办事处主任的陈毅,与中共中央分局书记项英等一起,在完成掩护中央红军长征的任务后,分别化名为"老刘"和"老周",于1935年3月突围到赣粤边游击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至1937年秋的3年期间,是陈毅"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陈毅在战斗间隙,写了不少反映赣南游击战争的战地诗词,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艰苦斗争生活和他的革命情怀。其中,以《赣南游击词》和《梅岭三章》最为著名。
1936年夏,国民党粤军对赣粤边游击区实施大规模"清剿"。他们采取篦梳式搜山方法,胁迫群众将树砍光,草烧光,使红军游击队无处藏身,并实行移民并村、保甲连坐、计口售盐粮等,企图割断红军和群众的联系,达到困死、饿死、冻死、烧死红军游击队的目的。红军游击队面临极大困难,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做了真切的描述:红军游击队没有饭吃--"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红军游击队没房住--"夜难行,淫雨苦兼旬。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晓明。几番梦不成";红军游击队还没有衣穿,不能大声讲话等等。但困难吓不倒游击队员,陈毅与项英一起领导游击队,以高超的游击战术--"敌人找我偏不打,他不防备我偏来,乖乖听安排"与敌战斗,挫败了敌人的"清剿"。同年11月,陈毅在梅岭被敌围困20多天,难以脱身。自忖九死一生,遂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诗词源于革命实践,抒情写意,歌颂革命,古为中用,推陈出新,上口易懂,广为流传。1959年10月到1960年7月,军事博物馆预展期间,贾若喻馆长恳请陈毅元帅为土地革命战争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部分书写《赣南游击词》。陈毅元帅遂于综合馆休息室,亲笔书写了包括《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在内的诗词12首。陈毅元帅还深念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人民的大力支持,将《赣南游击词》中歌颂游击队与群众鱼水关系的一首,特书于一张33厘米见方的宣纸上,即:"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陈毅元帅亲笔书写的《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成为军事博物馆的珍贵文物,是我们了解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永远与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