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天才和疯子只隔了薄薄一层纸出自哪部电影台词
《A面B面》天才跟疯子也就隔了一层薄薄的纸,哪天这张纸一捅破,他就是疯子了
② 为什么会讨论天才与疯子的问题
因为虽然天才和疯子之间没有可比性,但是社会上还是很有很多人认为他们两种人的状况是很相近相似的。
③ 天才与疯子的区别是什么
天才和疯子的主要区别如下:
1、天赋不同
天才具有天赋的才能,比如: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灵感;
疯子却是指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精神病患者,没有特别的天赋与才能。
2、成长要素不同
天才的主要成长要素有两个,分别是:感觉敏锐,富有激情;自然成长,并以自己的方式获取大量知识。
疯子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要素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导致,精神失常。
3、成就不同
天才在某一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例如:爱因斯坦在理论物理上是天才,牛顿在经典物理上是天才。
疯子并没有在一定领域有突出的成就。疯子”和“天才”之间,到底相隔多远?对此,心理学家西蒙顿的看法是,“疯子”和“天才”之间,说近也近,说远也远,但是无论如何,两个群体确实有个共同点,那就是“认知抑制解除”
我先来解释一下什么叫“认知抑制”。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接触到数以万计的信息,而大脑的注意力能够处理的信息,据说也就是每秒50个比特。你可能没有概念,我这么说吧,一部高清电影,一秒产生的信息就有几百万个比特。这就意味着,为了避免大脑的超负荷工作,我们必须大量地忽略信息。
比如,你出席一个宴会,可能会重点看每个嘉宾的脸和装扮,而不会注意每个人的衣服上有几颗组扣。或者你的同学剃了一个短发,你会注意他的发型的变化,而忽略他几乎不变的口头禅。这种自动忽略和筛选信息的本能,就叫做“认知抑制”。
“认知抑制”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保护我们普通人的大脑得以正常运转,一方面却也束缚了我们创造力思维的迸发。
而“天才”和“疯子”之所以鹤立鸡群,就是因为他们能做到“认知抑制解除”。比如牛顿,别人被苹果砸到了脑袋,第一反应是骂娘,可是他却会沉思苹果落下的原理,从而推导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再比如,柯南道尔笔下的大侦探福尔摩斯,无论再怎么细微的蛛丝马迹,都逃不过他显微镜般的眼睛。
天才可以从微不足道的线索中寻觅到灵感,而疯子也会关注极易被忽略的细节,那么,两者的差别到底在哪里?
西蒙顿给出的回答是,“智能”。如果一个人的智能高,他就能在“认知抑制解除”之后,二次筛选成为自己的灵感来源。而那些智能低,认知抑制解除水平又特别高的人,他的大脑会被大量不重要的信息和幻觉轰炸,无法正常控制自己的想法,就这么沦为了一个疯子。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疯子”和“天才”之间,到底相隔多远?答案是,一线之隔。就看他是否能够完全驾驭“认知抑制解除”的能力。
今天的宣讲的内容,对我们普通人的意义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可以重新审视“疯子”和“天才”的差别。“天才”往往具有不疯魔不成活的特点,但是“疯子”却不一定都能成为人中龙凤。
④ 《天才和疯子》的经典语录有哪些
《天才与疯子》的经典语录如下:
1、当别人开始说你是疯子的时候,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2、尽管你不是天才,但你也不是傻子。
3、成功从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做一个不畏不馁的长跑者,要不断奋斗,千万不可半途而废。放眼古圣先贤也都是奋斗所换取来的,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说话走路,都是靠后天的培养与学习,所以不管是天才或是笨蛋,只要肯上进,一样能闯出属于自己的天空。
4、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5、在艺术上我决不是一个天才。为了探求精深的艺术技巧,我曾在苦海中沉浮,渐渐从混沌中看到光明。苍天没有给我什么独得之厚,我的每一步前进,都付出了通宵达旦的艰苦劳动和霜晨雨夜的冥思苦想。
⑤ 神经病的世界观比你都正!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部电影中你看到了什么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给我们展现了一群不一样的人群,这样一群精神病患者或者有严重的心理障碍的人群,他们怪异的行为举止表现和思想让人们区别对待,望而却步甚至大部分人都对他们敬而远之,很少有人去主动地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安慰他们,更没有人愿意去研究他们。甚至连治疗她们的医护人员也被人们用有色眼光看待。作者高铭深入精神病医院和公安机关对这群人进行观察,收集到的材料经过加工处理以记录访谈的形式写出了这本书。
⑥ 天才和疯子的区别是什么
一、基础含义不一样
天才:
1、特曼(Lewis M. Terman)认为,天才指的是在标准化的智力测验中成绩突出者。故天才仅仅意味着智力水平高,仅仅是一种潜力,而不是成就。特曼认为︰智商在140以上者可谓“潜在天才”;有的人的标准还高些。在这个意义上,天才指还没有机会因成就而取得社会声望的儿童。
2、出自高尔顿(Francis Galton)的见解,较第一种更为流行,他认为︰天才应具有由杰出实际成就反映出来的高度创造性,他们的成就应该有长久的价值而且不应是出身造成的(如世袭君主)。
“天才”和“天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不同。“天分”仅是对某种工作有一种特殊的潜能,以及能很快、很容易地学会某种技能。而“天才”则应有独创性、创造性,能在完全生疏的环境中从事思想和工作,能够独立地为世界作出前所未有的贡献。
疯子:
精神病(或称做精神疾病、心理疾病、心理病等)的名称。主要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
目前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认为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症。
二、基本解释不同
天才:天赋的才能;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天然的资质。
疯子:患严重精神病的人。
(6)天才与疯子电影完整版扩展阅读:
天才和疯子一步之遥
1、首先,天才和疯子同样有更多的右脑活动。诸如拿破仑、叔本华、毕加索这些奇才,他们都有常人无法企及的创造力和直觉,思维可以脱离条条框框的限制。根据左右脑分工理论,我们已知掌管逻辑思维、分析和语言的是左侧脑区,而掌握灵感、直觉和创造性思维的是右脑。
显然,天才们更多使用右脑。精神病人,同样是右脑活动最频繁的一批人。
莫斯科一家精神病院对刚入院的精神病患者进行了直觉测试,想看看精神病人的直觉能力有多强。结果发现,精神病人的直觉准确度远高于正常人,一般人瞎猜只有20%~30%的准确率,而精神病人最高可以到92%。
另外,精神病的核心症状——幻觉、妄想同样需要极强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
2、其次,天才和疯子可能有同样的基因突变。研究者发现,很多天才可能是因为15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异常造成的。15号染色体异常可能是智力爆发式提升的直接原因。
另一方面,该染色体异常的人也更容易患上恐慌、焦虑失调等精神疾病。有研究人员对精神抑郁的患者研究后发现,因抑郁自杀身亡或企图自杀的人同样存在15号染色体的基因突变。
3、再次,天才和疯子都存在“认知抑制功能失效”。研究者发现,在大脑右颞下区有一些神经元,具有“压制天才”的功能。它会抑制超乎常规的认知和思维,让人们的日常举止不偏离常规和社会框架。
每当人们脑子里出现新奇和不寻常想法时,这部分神经元就开始活跃,将奇特的想法抑制下去。若该脑区出现损伤或因其他原因功能受损,认知抑制的功能就会失效,各种非凡的、超乎常规的念头就会源源不断涌现出来,至于这些念头具有天才般的创造性还是精神病性的错乱就不得而知了。
天才和疯子的确有着无法忽视的联系,但并不是所有的天才都有精神病,显然有一些因素起到了保护作用。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谢丽·卡森认为,天才们有着出众的智力。
这份智力带来了必要的认知控制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去芜存菁,把奇幻的想法从现实的可能性中分离出来。其他保护因素的发现和利用,还有待医学进一步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天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疯子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天才和疯子一步之遥
⑦ 天才与疯子只是一线之差,如何解读烧脑神片《神探》
刘青云所扮演的神探,其实在我们正常人的眼里,他确实是一个疯子,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神经病,但是他却能看出人们心中的不为所知的一个或者是多个性格,那么在神探的视觉当中,我们这些正常人是不是也都是疯子的存在呢?神探这部电影该怎样解读呢?用正常的眼光来看,刘青云所扮演的神探确实是个疯子,但是以电影中神探的角度来看,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才是真正的疯子,因为我们的性格中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另一种性格的存在,这恰恰也是一种疯狂的表现。
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当中,那个年轻的探员一直在思考着,究竟枪应该放在谁的手里,直到整部影片结束,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也许整部电影就在这个死循环中结束,还是那句话,也许整部电影的所有故事,都是一个疯子的头脑风暴,而绝对不是一场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事件,也许导演在暗中就是在嘲笑我们这些正常人,我们再看一场疯子的表演而已。
⑧ 天才即疯子爱因斯坦智商160,为何生下的两个孩子都成了疯子
“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在世界上,不难发现,很多天赋异禀的艺术家或科学家,都有着许多疯狂的行为,在未做出具体的成就之前,拥有这些行为的天才们几乎都会被人们投以怪异的目光,甚至有个别人群还会直接被人们称呼为“疯子”。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拥有着不可估量的成就,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天才,但令人唏嘘的却是他有两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
一、超高智商的天才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出生于一个犹太人的家庭,自小就有极高的物理天赋,在逐步成长之后, 爱因斯坦成为了现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并且做出了极大的成就。
据悉,爱因斯坦的成就至少让人类提前进步了二十余年 。因此在爱因斯坦将八大成就落实的那一刻,也能算是人类 历史 性的一刻,因为在那一刻起,人类进步的步伐,将因为爱因斯坦的成就而得以加速。
能与爱因斯坦超高成就比肩的是爱因斯坦那超高的智商。 据悉,在爱因斯坦去世之后,曾有著名的医疗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大脑进行了整整40余年的测试。
最后由测试得出,爱因斯坦的智商约在160左右。
智商160左右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一般来说,普通人的智商普遍在115左右,若是高于这个数,那么就算是聪明一类的人群。
数值越高,就表示这个人的智商越高,这个人也就越聪明。当数值高于120,那么就可以算得上是天才了
而爱因斯坦的智商在160左右,便足以说明爱因斯坦是属于天才之中的天才。 这种人才在人类之中并没有多少,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有可能产生一个。
爱因斯坦也并没有辜负他的这一份高智商,在晚年的时候,尽管其貌不扬,但放眼世界没有人敢轻蔑于他。 他的名字名垂青史,他的影响遗留万年。
二、天才与疯子
爱因斯坦的事业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与他事业截然不同的是,他的家庭却非常令人唏嘘。 令人唏嘘的并非是他与自己的夫人米列娃的爱情生活,而是源自于他的两个孩子。
在世界上子承父业的事情并不少见,许多容貌出色或者是智商较高人群的后代,也并不会太差,这是源于身体基因中的遗传。 爱因斯坦是当时著名的高智商物理学家,而他的夫人也曾经是数学领域的天才。
当时很多人都期待着天才会拥有更加优秀的后代。 但众人没有想到的是,在爱因斯坦的一生之中,他拥有的三名孩子,竟然有两名是疯子。
这里说得“疯子”并不是说这两名孩子因为天赋极高,做出了一些令人不能理解的事情,才被称之为“疯子”,而是指患有精神性疾病。
1900年,正处于热恋期的米列娃和爱因斯坦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此时的米列娃怀孕了。
这个孩子来的并不是时候,他们正处于事业上升的时期,两人都是相关领域的天才,特别是爱因斯坦,他不可能为这个孩子停下科研的脚步。而作为母体的米列娃,若是此时将这个孩子生下来,她就再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科学家了。
这一下子陷入了两难之境,对孩子的不舍对事业的热爱,令他们无法割舍下任何一方。
但最终母性还是战胜了米列娃,为了能让爱因斯坦将精力全部投入到科研之中,米列娃选择悄悄地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学院以及爱因斯坦,一个人回到家中产下女儿。
这孩子本应该带着众人期翼出生,但此时贸然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她,却让自己的母亲为此付出了痛的代价。
而且令众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孩子竟然带着先天性的精神性疾病,这对米列娃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自孩子出世之后,爱因斯坦也并没有将这个孩子与外人过多提起 。慢慢地,这个孩子逐渐的被淡忘于人前,直到爱因斯坦过世之后,也没有人能够清楚地说清,这个孩子最终的去向。
1903年,爱因斯坦和米列娃正式成为了一对新婚夫妇。米列娃的“前科”令爱因斯坦的家人不喜,但爱因斯坦是一个极其负责的人,在他眼里,米列娃为自己付出良多,自己这辈子是不可能抛下她的,便不顾家人的阻拦,强行与米列娃结婚。
婚后的生活无非是柴米油盐,爱因斯坦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之中,而米列娃为了能够维持家计,便不断地打工挣钱补贴家用 。爱因斯坦的家人看到米列娃如此贤惠,也慢慢接受了她的存在。
1904年,爱因斯坦的大儿子汉斯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汉斯极大地继承的爱因斯坦的天才头脑,在长大之后不仅成为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而且还成为了一名著名的水利领域专家。
此时的汉斯虽然不及爱因斯坦的成就,但凭他的成绩,就算是放在现在也算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了。
1910年,爱因斯坦的小儿子爱德华出世。 带着众人的期待,爱德华一出生就获得了极大的关注,但令众人意想不到的是,爱德华最后的结局却和汉斯迥然不同。
汉斯和爱德华同样继承了爱因斯坦以及母亲米列娃的优秀基因,但有得必有失,高智商的爱德华在19岁那年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从此这名还未出世的天才便“逝世”于人前。
三、一线之隔
爱因斯坦是著名的天才,而他的两个孩子却成为了著名的疯子,这确实令人唏嘘不已 。但是细想之下,其实也并非毫无缘由。
爱因斯坦及其夫人米列娃 都是相关领域的天才,尤其是爱因斯坦,在物理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此时作为爱因斯坦的孩子,两人确实是在期待之中出生,但却也是在期待之中陨落。
除去大女儿是先天性的精神性疾病以外,小儿子爱德华在19岁的时候之所以会发现精神分裂症,与爱因斯坦等人所带来的压力脱不了关系。
爱德华在正式做出成就之前,便受到了太多的压力,孩子的成长环境充满着压抑。
在平时,爱因斯坦专注于自己的物理实验,无暇顾及家人,米列娃奔波于生计,忽视了孩子,最后爱德华之所以有如此结局,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来自于此。
孩子的成长需要关注哪怕是天生的天才也需要得到父母伙伴的关心,没有人能够一蹴而就,哪怕是天才的孩子亦是如此。
总结:
“伤仲永”的故事不断在生活之中上演,就算是有天才的基因,在后天的时候也不能放弃培养。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才能在最后获得良好的成就。
爱德华就是最好的例子,若是当初爱因斯坦和米列娃能够对他多点关注和引导,那么爱德华最后的结局,也许就会因此不同。
⑨ 一部香港8.4分的高分神作《神探》,为什么说不看三遍根本理不清最后几分钟剧情
由杜琪峰导演的犯罪悬疑影片《神探》上映于2007年,由真实故事改编,影片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还掀起了一阵心理犯罪学之风。
影片不关以不断的戏剧冲突与气氛营造点燃了观众们的心,其中关于人性的探讨也是本片提高内涵的一大关键,所以《神探》获得大众好评和成为一部好的心理犯罪学影片也是不无道理的。
⑩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1、习惯只是借口,而不是理由。
2、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
3、不要愁,十年后,所有的事都只是下酒菜。
4、尝试着用唯物的角度去理解,瞬间其实就是永恒。
5、只有当你认真地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的灵魂,和灵魂深处。
6、哲学家与疯子的区别在于,一个只是在想,而另一个真的去做了。
7、写到这里的时候,想起歌德说过的一句话: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
8、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喜欢,而不是必需跟别人一样的态度去看。
9如果这个世上只有恶魔,那就没有恶魔了,就像这个世界只有神,那就没有神一个道理。
10、也许人就是这么讨厌的动物吧?想尽办法想知道结果,但是从来不想是否能承受这个结果。
11、埋葬一个人,意味着死亡和失去。但是埋葬一棵种子,代表着全新的生机即将开始。
12、同一个世界的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世界。反过来,这些不一样的世界,也影响了看待者本身。
13、道家说变通,佛家说自然,心学说知行合一,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应用。牛人之所以很少,空想家之所以很多的原因也在于应用。拿到了钥匙,想用却不会使用才是最要命的。
14、文字不是死的,是活的,是现实的符号或者思想的符号,所以不应该彻底掉进文字本身里。否则就像我们写东西一样,如果只注意文字修饰和忽略现实,那么文字就变得没有意义,空洞且乏味。
15、孤独感时常体现在一种矛盾上,就是你经常是处在一种挣扎的状态:既希望别人关注,关心自己,又不知道该怎么去接触和回应别人,于是干脆直接抗拒。可是骨子里又是那么的渴望被了解和关注,而且矛盾到嘴里说出来的和心里想的完全相反。
16、我想起了N个精神病医师曾经告诉过我的:千万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否则你迟早也会疯的。
思维真的是限制我们的一堵墙吗?世界到底有多大?---在墙的另一边。
17、问题不在于他想的太多了,或是其他人想得太少了。而是对我们来说,未知太多了。如果非得用奴役这个词的话,那我们都是被未知所奴役着,直到我们终于看清、看透了所有事物的那一天。
18、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
19、道说:这里是人间;上帝说:这里是天堂和地狱之间的战场;哲学说:这里是无穷的辩证迷雾;物理说:这里是基本粒子堆砌出来的聚合体;人文说:这里是存在;历史说:这里是时间的累积。所有的解释都在这里。 看来,这个世界是有无数面的不规则体。
20、我认为神佛有悲喜,有憎爱,所以才会有眷顾。假设真的有神佛,那么一定是大爱无边,因为神佛们会垂怜每一个人。亲情友情爱情都是最基础的,连那些都不顾,哪儿来的眷顾怜悯?都割舍了?都是幻象?那活着和死了有什么区别?什么事情都用自己痴迷去解释,本身就是恶行。为天,就为天;为地,就为地;为人,就为人。否则就是痴心妄想。
水中泡沫也好,七宝幻象也罢,我只愿带着我这颗心,安静的为人。
1
他: “其实,我想通了很多很多。生和死,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尊重生命;生命是否高贵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存在;在自己还有生命的时候,在自己还存在的时候,带着自己那颗人类的心,永不停息的追寻那个答案。有没有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充满期待。还记得潘多拉盒子里的最后一件礼物吗?”
我:“希望。”
他笑了:“没错,就是这个。就算会质疑,就算问为什么,那又怎么样?不需要为此痛苦或者不安,因为人类就是这样的,就是有一颗充满好奇、期待、希望,永不停息的心脏。“
有些现象,如果用已知的各种学科、各种知识都不能解释的话,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解释,不要看表面是否很荒谬或者离奇,都要学会去尊重。因为那很可能就是真正的答案。但是求证过程一定要谨慎仔细,不可以天马行空。
2
他说的也许没错,
无数人希望得到永生的眷顾,
用各种方式去追求
——真身不腐,意志不灭。
但是没人意识到,
永生,
也许只是个孤独的存在。
3
他:“有的。问我前世有没有宝藏我埋下了,或者某个帝王长什么样子,要不做女人什么感觉之类的。
问的最多的,是问我怎么才能有钱的,我告诉他们了,但是没人信。”
我:“嗯……您能说答案吗?”
他:“可以,我可以告诉任何人这点,很简单:
不管身处在什么时代,
沉稳的也好,战乱的也好,浮夸世风也好,
只要做到四个字,隐忍、低调。”
4
她上下打量着我:“当然想啊……不过……你是院长?你能让我出去?不像啊,我觉得你倒是像三楼楼长……”
我忍不住笑了,然后认真的告诉她:“我可以告诉你出去的办法。”
两个多月后,我接到了她的电话。她说了好多感谢的话,感谢我教给她出去的办法,还说会一直保持联系。并且说我告诉她的那些,她会一直记得。
那天我对她说:想出去很简单,就跟灵魂盘起尾巴挤进躯壳当人一样。想不被人当成精神病,那就必须藏好一些想法,不要随便告诉别人,这样安全了。
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没有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5
看着窗外,我想朋友也许说的对,但是我们都很清楚,
对于迷失的旅行者来说,
这里不是他的家,
这里永远都是异国他乡。
可他没有选择,只能生活在这个异乡。
也许总有一天他会解脱。
但在这之前,只能默默的承受着。
直到他的身体、
他的记忆,
终于灰飞烟灭。
6
也许人就是这么讨厌的动物吧?
想尽办法想知道结果,但是从来不想是否能承受这个结果。
7
我不信有什么神,我相信人类自己就是神——唯一的问题是:人类这个新的神,是否能控制自己的技术不毁灭自己。所谓的科学技术问题,都不是问题,唯一存在的问题就是:人到底是不是能控制住自己所创造的一切,而避免自我毁灭。
8
他有点儿不以为然:信仰?既然那么容易被动摇了、被颠覆了,那就不叫信仰了。我知道你们这里对多宇宙是怀疑态度,因为那样就等于有很多个上帝,很多个佛祖,很多个真主,很多个奥丁,所以就否定!是这样吗?我不清楚在你们的地球怎么想的,在我们那里这不是问题。灵魂怎么就不能是很多个了?神怎么就不能很多了?多了就乱了?没有神就没信仰了?难道没有上帝就不爱了?没有佛祖就没有开悟了?没有教廷就道德沦丧了?到底是信仰自己的心,还是在迷信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真正的信仰是不会动摇的,哪怕没有神都不能影响自己的坚定,这才是信仰。真正的信仰,能包容所有的方式,能容纳所有的形式。只有迷信的人才打来打去呢,整天互相叫嚣:你是错的我才是对的,你是邪道我是正途。这是迷信,不是信仰。
9
他用他的方式告诉我,他没有说谎,不管他是不是真的疯了。
这个事件之后,时常有个问题会困扰着我:
真实的界限到底是怎样的?
有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界定?
该拿什么去衡量呢?
我始终记得他在我录音笔里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好想再看看蓝天。”
10
大约两年后一个学医的朋友告诉我一个生物器官:鼻犁器(费尔蒙嗅器,vomeronasal organ)很多动物身上都有这个器官。
那是一个特殊的感知器官,动物可以通过鼻犁器收集飘散在空气中的残留化学物质,从而判断对方的性别、威胁与否,甚至可以用来猎物追踪、预知地震。
这就是人们常说很多动物拥有的“第六感”。
人类虽然还存在这个器官,但都已经高度退化。
我当时立刻想到了她的自我描述:鼹鼠——嗅觉远远强于视觉。
也许她的鼻犁器特别发达吧?当然那是我瞎猜的。
不过,说句无责任的感慨:有时候眼睛看到的,还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
11
我猜几天后专家们会和我有一样的感觉:那是一股冻透骨髓的寒意,那种寒冷纠缠住每一块骨头,每一个关节,冰冷的皮肤紧紧捆住肌体,让人即便在夏天暴烈的阳光下也毛骨悚然,惊惧不已。
那种感觉会长久的、紧紧的抓住心脏不放,并且慢慢的扣紧,直到把最后一滴血液挤出心脏,整个身体不再有一丝温暖…………
不是噩梦,不是电影,不是小说,是活生生的来自心底的恐惧。
我想,这个世上,也许并没有地狱,但是坐在我面前的一定是恶魔。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一口气阅读完了整本书,其中有些精神病患者的思考,我也思考。有些人被划为精神病,可能是因为人类本能的对未知的恐惧吧。我曾经对催眠极度感兴趣,购买了艾瑞克森的催眠治疗相关书籍来阅读,其中有些治疗案例,让我记忆深刻。
看了国外的《禁闭岛》《致命ID》,我对人格分裂也产生过强烈的兴趣。
有意思的是,这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些案例都有涉及,甚至我感觉解答了我在看催眠治疗理论和人格分裂理论中的一些疑惑。
天才和疯子,一种难以界定的界限。
就像当你周围的人都在裸奔,而你却穿着衣服,你都会开始怀疑到底是谁出了问题。
好书,引起思考。推荐有兴趣的朋友阅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经典对白:
1.指间的戒指不再闪亮
婚纱在衣柜早就尘封
我们的容颜都已慢慢地苍老
但那份心情,却始终没有改变
感谢你带给我的每一天
正是因为有你
我才有勇气说
永远,永远
2.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
高铭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3.石头那漫长的生命,在人类看来,几乎没有尽头.
高铭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4.如果这个世上只有恶魔,那就没有恶魔了,就像这个世界只有神,那就没有神一个道理.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5.拼命奔跑,以保持在原地
高铭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6.只有当你认真地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的灵魂,和灵魂深处.
只有当你认真地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的灵魂,和灵魂的深处。
许多人问我怎样才能够有钱,我告诉他们,但是没有人信。其实答案很简单,不管身处什么时代,安稳也好,战乱也好,浮夸世风也好,只要做到四个字:隐忍,低调。
太多人在乎功利,而不愿意静下心来做一些无涉利益而真正有意义的事了。然而,精神病人能,这不能不说是讽刺。
.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
我即将死了,明天会重新出生。重点在于:旅行。承认不同于自己的存在。朝生暮死的面对每一天。
精神,不属于物质,谁也没办法去彻底的控制。如果能控制,只能证明一点:那个被控制的精神,是很脆弱的存在于物质当中。精神是随心所欲的。在最低落的时候,可以开心;在最得意的时候,可以悲伤,这些都是精神带来的,而不是物质带来的。所以我告诉你,我不知道怎么去形容,我没办法有物质的比喻来彻底演绎精神的问题。
真正的信仰是不会动摇的,哪怕没有神都不能影响自己的坚定,这才是信仰。真正的信仰,能包容所有的方式,能容纳所有的形式。
我想起了N个精神病医师曾经告诉我的: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否则你迟早也会疯的。
马可以跑得很快,鱼可以游得很深,鸟可以飞得很高,这都是它们的特点,为什么呢?马跑得快,但是马不会四处去问自己为什么跑得快;鱼可以游得很深,但是鱼不会四处找答案自己为什么游得深;鸟可以在天空翱翔,但是鸟不会去质疑为什么自己可以飞得那么高。我是人,我不会那么快、那么深、那么高,但是我可以去找、去追寻那个为什么。其实,这就是人类的不同啊,这就是人类的那颗心。
生和死,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尊重生命;生命是否高贵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存在;在自由还有生命的时候,在自己还存在的时候,带着自己那颗人类的心,永不停息地追寻那个答案。有没有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充满期待。就像潘多拉盒子的最后一个礼物希望。Where I was blind, now I see.
承认不同于自己的存在,这个很重要。每天早上出生的时候做好准备,准备好接受那些不同的世界;每天晚上我死掉,结束掉该遗忘的,储存我所需要的。我就是这样,朝生暮死地面对每一天。
石头那漫长的生命,在人类看来,几乎没有尽头。
如果这个世上只有恶魔,那就没有恶魔了,就像这个世界只有神,那就没有神一个道理。拼命奔跑,以保持在原地。